范文一:劳动“价值”的本质
摘要:我们在主体选择的视角下比较西方经济学范式和政治经济学范式其各自的价值(价格)理论,并在此视角下引入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初步的分析表明,“劳动价值实体”并非形而上学残余,而是现象学直观的洞见,“价值实体存在”并不缺乏现象学要求的明见性。本文并不旨在否定西方均衡价格理论,而在于说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及其哲学意义。 关键词:价值;现象学;本质直观;哲学意义 现代经济学从主体行为选择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当代主流微观经济学教材已经悄然把重点放在了主体选择模式而不是均衡价格机制的形成上。”(肖殿荒,2003)不管是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都可以在这一视角下进行描述。首先,西方经济学视域内最基本的微观经济主体被分为消费者和厂商两类,在这一范式之内,消费者和厂商被预设处在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上,二者只是在不同的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相对地,政治经济学则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划分为劳动者和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一方面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劳动者除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劳动力从属于资本;另方面,因为西方经济学“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不具有现实性,在劳动者和资本的博弈中,前者总是处于劣势,为了生存,劳动者不得不委身于资本,接受资本家的奴役。基于这种和西方经济学平等博弈不同的范式,马克思要求在理论上说明资本家凭借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劳动者的剥削。答案就在剩余现象中。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社会剩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前提。而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社会剩余的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相对贫困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通过资本家占有社会剩余来揭示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就顺理成章了。但是,作为财富形态的社会剩余各式各样,并且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起到的不同作用也是无从分辨的,这表明,要说明资本家利用社会剩余实现的对劳动者的经济剥削,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剩余理论必须满足两点:一,它首先需要由另一种共同尺度来衡量;二,这一共同尺度同时要能够说明劳动在剩余的构成中的重要性。显然,在政治经济学范式的要求下和对剩余现象的考察中,劳动价值论已经呼之欲出了:劳动价值是表现为大量使用价值的堆积的社会财富的共同尺度,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衡量指标。 现在来比较分别基于两种范式之上的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首先看西方经济学一般均衡价格理论。一般均衡价格论通过数学方法严格证明了只要消费约束和生产集满足凸性等条件,消费者具有“理性”偏好,均衡价格体系就存在帕累托最优。而均衡价格体系只需要偏好“理性”就能成立,这表明均衡价格论无需价值实体。有无价值实体,这正是两种价值(价格)理论的关键差异。因此,价值实体的存在性(成真性)是我们将要考察的第一个问题。其次看劳动价值论。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关于“价值”的规定绝不是简单的定义。因为如果“价值”概念只是一种硬性规定,那就和均衡价格理论没有任何可比性。毕竟两种规定、两种对概念的不同理解主要还是先于经济的哲学问题。其实,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推导可以简化为以下三个命题:A商品规定为用来交换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前提一,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一开篇就对此有过细致的分析);B价值定义为一切商品的共同属性或共同尺度(前提二,这一规定符合理论初衷――确定用来衡量社会剩财富、社会剩余的共同尺度,);C抽象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结论)。然而问题是,A、B、C三个命题并不构成严格的三段论论证,从前提A和前提B推导结论C还具有模糊性,澄清这一点是我们将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① 我们把这一问题一分为二:第一,关于价值实体的存在性(成真性);第二,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明见性。现拟引入现象学的视角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是关于现象学的简单陈述。 现象学(Phaenomenologie)是伴随着20世纪的曙光而诞生的一门全新的哲学和哲学方法。它的创立者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不满传统哲学在一个假设前提之下的思辨玄想(如泰勒斯关于水构成世界本原的推测、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外化为世界的臆断),提出现象学的原则是“面向实事本身”(zu den Sachenselbst),(胡塞尔,1984)就是强调(为科学奠基的)哲学的无前提性。至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前提条件之上的,而由于科学本身不能说明自己的前提而无法成为真正严格的科学,这一任务只能由哲学完成,真正的哲学就是要达到“无前提性”。哲学如何做到“无前提”?所谓“无前提性”就是让真理在直观中向我们敞开,在直观中达到对真理的一种“明见性”的把握。事实上,“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源初教益”。(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一个理论必然依赖于某种前提,而这个前提不能始终诉诸别的理论,否则将陷入无穷回溯。一切推理、论证、实验都最终依赖于直观。只有在直观中,现象才充实地被给予。举个例子,失聪的人可以通过学习“知道”声音现象,甚至可以通过勤加练习掌握一门乐器,可是除非他亲耳听到(直观)一段旋律,他就不可能理解音乐的意义。而对某一现象的本质的把握,则要用到一种更为技术的方法,即本质直观的“自由想象变更法”。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变更对象的一切偶性,直到达到一个边界――一旦变更某种因素,对象就无法保持同一性,或者说对象将变得不可能,那么我们就通过这种否定性的不可能性反过来把握到了对象的本质。以对红的本质的考察为例,我们变更红的载体:苹果的红、树叶的红,变更红的远近、方位、形状,也变更红的深浅、明暗,这都无损红成其为红。我们甚至想象一块“红”远离我们并没有变小,靠近我们也没有变大,这对于任何一种空间中的被给予之物都是不可能的,可是就单纯的“红”而言,它仍然在我们的直观中被给予了。这就表明,虽然红往往总是空间中的被给予,但是红的观念并不包含空间要素。我们就这样明见到了某种关于红的“必然是”的本质。 下面将想象变更法应用于“价值”:我们可以变更交换双方的自然形态――想象针与线的交换,想象马和奴隶的交换,也可以想象劳务和物质的交换;变更交换的时空因素,想象市场上的物物交换,想象货币出现后买卖在时空上的分离,想象网上信用交易……这些都无碍于交易关系的成立。直到置换掉商品作为有用的劳动产品的属性,交易才变得不可能。于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作为本质还原的剩余而获得关于商品本质的规定性。因此可以说“价值实体”存在,但不是作为可知觉的物理对象的空间性存在,而是观念性的在其先验领域内的存在,这就是现象学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 进一步的还原还将表明,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至少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直接劳动者自给自足的生产劳动、自由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都不表现为价值。这里的差别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在其过程中,劳动者直观到自由感的被剥夺,这种对于单一劳动的机械重复严重扭曲了人的创造本性,劳动不再是快乐的艺术,不再是人类自由本质的对象性的活动,而反过来奴役劳动者,劳动者创造得越多他就越贫穷,生产率越是提高,劳动者就越是不自由。这种自由感的缺席正是对自由作为“价值”本质的否定性确证,自由感的褫夺越长久,劳动价值量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真正原因。也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的解放就是劳动时间的解放的观点,“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共产党宣言,2005)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反思以现象学方法考察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第一,劳动价值论所解蔽的真理是关于人的真理,相对于见物不见人的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经济地位平等博弈假设等理论建构,政治经济学没有忽视社会剩余现象,直面人的生存斗争和社会矛盾,相比微观经济主体关于效用的显示偏好原理,异化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对于自由感的丧失具有更为感性直观的明见性。事实上马克思以一种现象学所主张的态度,考察了商品二重性及其历史前提,反推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劳动二重性。其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更为我们解蔽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打开了一扇窗。活劳动在其最大程度上异化为外在的、非人的、抽象的东西与劳动者对立,其目的只是把自身作为资本来积累起来,再去奴役更多的活劳动并把他们也都转化为资本,如病毒一样毫无节制地疯狂增殖。这就是资本所包含的生存悖论。③ 第二,对于经济价值本质乃是自由的揭示,将经济学“价值”、劳动价值与哲学价值、人类价值打通,一个一以贯之、不失层次的完整“价值”体系成为可能。经济学作为关于人类自身的科学也因此才是可能的。“哲学上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其实,经济学上的价值在更深的层次上也可以这样来规定,因为所谓商品价值正是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的交叉点(体现为交换价值),而‘劳动时间’本来应该是指人的自由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体现。”(邓晓芒,2007)青年马克思曾说:“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自身之存在着的反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人在时间中最具体的感性活动就是劳动,“劳动时间”正因此才成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按照《资本论》的分析,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在于其中所包含的社会一般劳动时间;按照《巴黎手稿》的分析,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则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谓人类劳动,其实就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相对于哲学上的价值而言是以异化的形态出现的,经济价值是哲学价值在人与人的物质关系上的片面表现。只有当人类的关照从经济学上的价值提升到哲学上的价值的高度,其他一切价值才能发展起来。(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书目 [1]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C].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岩.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05 [6]肖殿荒.两大经济学范式及其价值理论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3(2) 注解: ①到此为止,上述把两种经济学范式纳入主体行为选择的视角中进行比较研究的理论贡献完全是由肖殿荒教授作出的(参阅肖殿荒.两大经济学范式及其价值理论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3(2)及肖殿荒.资本论导读.人民出版社.2004);笔者与其分歧只在于,笔者并不认同肖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推导是一个三段论”的观点,而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引入现象学视角加以澄清。 ②邓晓芒教授开创性地把“想象自由变更法”应用于劳动价值论的探究,参阅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C].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③参阅李岩.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
范文二:试论劳动权的本质
1法制与经济 NO(10(201 2011年10月
FAZHIYUJINGJI(总第290期) (Cumulatively(NO(290)
试论劳动权的本质 赵雅琦
(洛阳师范学院改法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还有一些学者采取调和的观点。如认为,劳动权既是社会 【摘要】文章考察了有关劳动权性质的不同观点及其差 权也是自由权。 别。从自由权的特点、劳动权本质回归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个方面分析其本质,从而得出劳动权本质是自
二、劳动权本质的回归——自由权由权的结论。因 笔者认为,劳动权的本质只能是自由权。除了前述的积极 此。保障劳动者的基本人权有利于劳动权的全面实现,有利于 自由和消极自由理论可以支持笔者的观点外,我们还能从自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权本身的特点内容出发对劳动权的本质进行说明。 【关键词】劳动权;社会权;自由权 第一。劳动权有且只能有一种本质属性。认为其兼具自由 权和社会权的观点说不过去,是学者在理论不能解释实际立法 一、有关劳动权性质的争论 时的一种巧辩。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属性指反映事物本质特 关于劳动权是自由权还是社会权,或者是自由权兼具社会 征、直接决定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的特性。决定一事物之所以 权,或者是社会权兼具自由权的权利,学者并无完全统一的认 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事物的是本质属性。对劳动权而言,自由识,不同的政治思潮、不同的理论学派,对劳动权的性质有不同 权反映了其最初产生时的状态和最终追求,因为无论公权力如 的观点。 何介入,其目的仍然是保障劳动权的自由行使。因此,劳动权有 第一,有的学者认为劳动权是典型的社会权。日本学者大 且只有一种本质属性。即自由权。社会权作为非本质属性虽然 须明贺认为社会权是国家对经济上的弱者进行帮助和保护的 也是自由权的特征,但它不体现其独有规律,无法以之区分此 权利。对社会权性质有两种理解:其一,有学者分析,劳动权是 权利与彼权利。 一种积极权利和行政权利的竞合。劳动者作为积极权利主体。 第二,从历史渊源来看,自由权产生的历史比社会权久远。 有要求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会或失业保险的权利。其 其诞生是与资本主义的萌芽相伴随的,甚至可以说。社会权是 二,有学者提出,劳动权是由公权干预和保障,以实现私法关系 自由权盛极而衰需要“修正”的历史产物。自由权最深厚的思想 实质正义之价值目标的一种社会权。
基础就是整个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一自由主义和个人 第二,有学者提出将劳动权定义为自由权。他们主张,“把 主义,而且自由权就是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之上不断发展成 劳动权认定为社会权不足以揭示劳动权的本质,也不足以激发 熟并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劳动权的产生就是与自由权的产生 劳动者的主体自觉性和自身潜力。把劳动权定位为自由权,更 过程相适应的。并不是说产生在先的权利即为本质,而是说,作 能说明劳动权与人的生存、发展及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内在 为最能体现劳动的产生及其发展的主要趋势,自由权与社会权 逻辑。” 相比,前者更能反映劳动权的本质特征。 该说的主要理由基于法理学对“自由”的广义解释。法理学 第三,从内容理念上来看,自由权是要求国家在所有的国 上的“自由”可以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前者是指自己依赖 民自由(治)领域不作为的权利,即是一种个人自治领域不受国
自己,自己决定自己,意即“从事 的自由”;后者指个人不受 家权力侵害的权利。其根本依据是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运
他人控制独立地作出选择和活动的范围问题,也就是不受别人 动是自律性地展开的,国家的任务仅仅在于排除对这种秩序的 的干预,意即“免于 的自由”。对劳动者而言,国家不干预他 干扰,而对所有自治(律)性领域,国家则不应该加以干涉,简言 们自由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这属于劳动权的消极自由方 之,自由权主要要求国家权力不干预,即要求国家的消极不作
面。此外,积极自由意味着劳动者或潜在的劳动者有权要求国 为,对国家权力划定出不能介入的范围。自由权的根本目的在 家的保护与帮助,甚至要求国家提供诉讼救济,而这些都可以 于排除公共权力对自治性领域的干涉,确保自治主体的能动性 内含在积极的自由权范畴之中。该论述更多地从劳动者本身理 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掘与发挥。劳动权本身涉及的是劳动力的所 解劳动权,强调劳动者的自由和能力。 有人如何能吏自由地处分和发挥自身劳动力的问题,这个问题
第三,有学者主张劳动权的性质为受益权,即认为劳动权 是需要自由权来解答的。至于社会权,只是防止自由滥用的一
是人民为自己的生存利益而请求国家提供就业机会或生活保 种限制,其目的,归根结底仍然是为了保证自由权的实现,最终 障的权利。因此。该观点把劳动权解释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 望的公民白谋职业不成时可要保障达成自由公平的社会目标。 求国家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如不 可能时国家应提供三、劳动权本质回归的理论价值
其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主张劳动权的性质 从法律权利的形成来看,劳动权是自由权的体现。我们知 为受益权的观点,强调请求国家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的权 道,人类的历史是不断追求和实现自由的历史。“文化上的每一 利,事实上,反映了以国家为主导的思路。 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在西方思想史上,—般以为,法 51
万方数据
律权利形成的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也是自由的保障。劳动的 机会的提供与取得首先是按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的,亦即首先
Freedom),而劳动权则是人类 应是按自由经济的原则进行的。换言之,劳动者应该以个人的 自由是人类的天生自由(Natural 手段与方法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就业机会,这属于劳动者个人 赖以生存的基本权利。因此,劳动权也为大多数现代文明国家 的自由领域,是由劳动者个人自我判断和行为的,应首先适用 立法所确认,从而成为了一种法律权利。蕴涵于劳动权中的择 民法上的契约自由或意思自治原则。只有在具有就业需要和能 业自由、辞职自由、自由支配工资、自由支配休息时间、自由结 力的劳动者不能通过个人自主努力自由获得工作的情况下,国社等都体现出自由权的特点,它们的充分实现同样以国家和用
人单位的不干预和不设置障碍为前提条件。 家和社会才承担相应义务。
其次,劳动权自始都与同属于自由权的所有权有着密切的 渊源,与财产权一四、劳动权本质回归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坚持劳动权为自由权的本质定位,使劳动权重新 起并称私权的基础。一方面,劳动创造新的使 回归到自由权的范畴中去。这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具有重 用价值,成为所有权的基础。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劳动是一切 出来。劳动在万物之母所已完成的作业上面加上一要的意义: 所有权的基础,劳动把私有财产从自然状态下的共有物中分离 第一,在观念层面上,劳动权的自由权本质昭示着劳动者 些东西,这 作为—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应该具有一种自立自强、开拓进取 样它们就成为他的私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劳动是对个人劳
动力的处分和消耗,而能够对劳动力进行自由处分的权利,本 的时代精神,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和维护个人的人
格独立和劳动权益。有助于转变劳动者等、靠、要的过度依赖的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有学者称之为劳动力权。亚当?斯密
认为:“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主要基础,所以,这种 思想意识,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的主体自觉性和自身潜能的充分 所有权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个穷人所有的世袭遗产,就是 发挥,对充分调动起国家、社会和劳动者多方面的积极性具有 他的体力与技巧。不让他以他认为正当的方式,在不侵害他邻 推动作用,对促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早日走出困境,步 的财产。显然,那不但人的条件下,使用他们的体力与技巧,那明显是侵犯这最神圣 入健康发展轨道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侵害这劳动者的正当自由,而且还侵害劳第二,主张将劳动权定位为自由权,从基本人权的角度透 动雇佣者的正当自由。” 视,更能说明出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及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再次,从各国和国际立法实践考察,奉行市场经济的国家 的内在逻辑。同时,使劳动权重新回归到自由权的范畴中去,可
基本都采取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劳动权观点。关于劳动权本质的以将劳动权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阐释。劳动者享有两个方面
认识,有类似如上文所提及的美国模式,如英国、加拿大、等国 的自由:其一,对劳动者来说,积极自由即有按照自己意愿去劳 家;也有日本和德国模式;其他各国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但动的自由。其二,消极自由,即劳动者有摆脱强迫劳动或对于劳 各市场经济国家从总体上说都是以自由权为主导、为前提的。动之约束的自由,而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消极自由在某种 在国际劳工立法方面,现有的核心国际劳工标准戈 -ffA"r。另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不得为劳动者或潜在劳动者设置障碍或 外,1964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就业政策公约》(第 122号公约),其重要性可与八大核心国际劳不平等待遇,如就业歧视。 工标准相提并论。八大核心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主张劳动权的本质是自由权,并不否
国际劳工标准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关于结社自由和保障组织权 认国家在某种层次上的干预。而是说,劳动权是一种以自由权 利公约;二是关于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的公约;三 属性为主导的复合性权利类型,自由权是它的本质属性,最能 是关于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的公约;四是关于有效废除童工公反映出劳动权的规律和特征。 约。在这四大类核心劳动标准中,第二大类、第三大类直接就是 规定劳动自由权问题。而仅第122号公约在强调劳动自由权的 【参考文献】 同时也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权属性。总之,从八大国际核心劳动
标准和第122号公约的内容,可清楚地看出国际劳工立法亦是 【11【日】大须贺明(林浩译(生存权论【M】(|E京,法律出版社,2001( 以劳动权的自由权性质为主导和前提的。 【2】董保华等著(社会法原论【M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最后,从市场经济和劳动权本身来看,同样需要强调劳动 f3】黄昆,t燕。徐方宁(中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2002年学术研讨 权的自由权本质。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 会综述盯】(法律科学,2003,2 处在市场关系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 【4】扬春福。陈学超(劳动权性质论一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初步探讨 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作为最基本的市场要素之 p1(劳动法(改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第六届年 一,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起着基础作用,正是市场这只 会论文(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使劳动关系基本上处于正常运转之 网刘嗣元(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的实现咖(法商研究, 中。“市场机制”转化为法律语言即为“意思自治”。劳动权所体 1995。5( 现的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关系,毋宁说,私法关系。劳动 者何时、何地、被何人使用劳动力是劳动者在劳动力所有权的 【作者简介】赵雎琦(1粥2一)。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青年 教 前提下自由决定的事。这也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劳动 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52
万方数据
范文三:监狱“强制罪犯劳动”的本质解析
公安法治研究STUDYONPUBLICSECURITYANDLAW
口张国敏(湖北省江北监狱,湖北荆州434110)
? 强 犯 多 劳 本。 法。 目 罪演正动类经 的要功 。求能 。也制 应表行 该现刑 是不功 指同能 、 狱从拓 强历展 削史矫 家组应 现织该 作在废 止 、形惩 。式罚 、功 制内能 罪容、 、限 劳种定 。与济 、 质上抑 犯能狱 ,与犯 世能动 界不的 大同、王 ,冬! 数监职 国狱能 时罪界 的犯定 通劳为 要动程 强的我 制与国 罪职监 强 动目制 ,的罪 是职劳 :的看 摘犯化功 劳过能关键词:监狱;强制罪犯劳动;
职能
Labor”in Prison Essential of‘‘Criminal’S The Compulsory Analysis
4341 10(Hubei Hubci Pl’ovince,l’(R(China) Pri n of f(IiangbPi Pit)vine(,(Jingzhou of criminal 7s at chara(’terMics rOllllnOll ill illall'、(-oullll‘ies compulsoy 7s presenl(The Abstract:CrinliflaI f((HTll)lJlsol、lab(1 very】?is ambition and function are different, 7s labm’in the t11c anll)ititln al?1 fullt(tioIl‘Jf(、riminal M)or shoul(I I)P conlpuIsory prison(The of the crime to work(From enlell[S fllle dift>re,lt in tile process histoD。| s?the wavs(【-011tents(stvlPs organizing pl+ison’s all(]requil the function of CIfina shouhl be defined as:abolishing rv(}tution(the nlain timetinll ut‘PI(iIllill,II(s‘?(1rnImlsot>labm’in colTPcll‘m?the function()f punishment? fu r(。tion ot the the fun(、tion{Jf Pr()n(Jlnj’(I-esiraining sentencing(tmladenillg limiting labor:fun|【’tionWords:prison:t'l’iminal 7S(?mnpulsory Key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一5195(2013)02—0096—08】 f中图分类号:D926 法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 “强制罪犯劳动”,是我国监狱的一种普遍现
“强制 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和稳定 象,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现时的通行作法。 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 罪犯劳动”作为一种执法行为,长期以来,无论理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与现象,监狱“强制罪犯劳 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其“本质”的认识争论不休(
“强制罪犯劳动”的 动”同样如此。对监狱而言, 莫衷一是。如此现状,对作为监狱基本工作或主要 “本质”主要应该是指监狱“强制罪犯劳动”的目 内容的“强制罪犯劳动”而言,无论在理论发展还 的与性能。目的与性能不同,监狱组织罪犯劳动在 是实践执行上,都是极其有害的。因此,加强对监狱
“形式、内容、种类与要求”等等现象上也表现不 “强制罪犯劳动”的本质探析十分重要。 同。为了科学定位监狱尤其是我国监狱“强制罪犯 一、“强制罪犯劳动”历史的简要回顾 劳动”的应有本质,从历史上对“强制罪犯劳动” “本质”与“现象”相对应,它们构成了辩证
收稿日期:2012-12-06 作者简介:张国敏(1966一),男,湖北监利人,
湖北省江北监狱秘书长。
万方数据
?贵州??职生学院学报 ?
JOUl?LOf6眦HOUPOL眦O?CE_YOCITIOIALCOLLEGE
的演化过程作一简要梳理十分必要。 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 “强制罪犯劳动”作为惩治犯罪或敌对分子的 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
严厉手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就已经 不齿。”从上述史料来看,圜土之制已经具备了自
由刑的某些特征。其一,圜土即是西周监狱的一种 出现,并且集中体现在氏族部落首领对待部落战争 形式;其二,有刑期之分;其三,圜土关押之人被 的俘虏上。正如马克思在《摩尔根人<古代社会> 一书摘要》中所言, “关于俘虏的处理经过了和野 强制服劳役。 蛮期的三个阶段相适应的三个连贯阶
在古代西方,监狱的产生也早于自由刑。但当 一时期,俘虏被处以 段:野蛮的第
时的监狱并不是执行自由刑的机关和场所,而只是 的牺牲;第三时火刑;第二时期作为贡献神灵 4但是,奴隶 拘押未决犯的地方。并且古罗马还曾明确规定,禁 期转变为奴隶。” 止把监狱用作刑罚。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述省 劳动与氏族成员的劳动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奴
长职责时说: “监狱只应用作拘禁,不能用作刑 隶劳动是被迫的,又是十分繁重的,于是出现了剥
罚。”公元5世纪查土丁尼安在编篡法典时,将夺、限制奴隶的自由以防止逃亡,并强迫劳动的 4。在我国夏朝, 段话作为法律实施于全国陋】。在欧洲古代至中这 特定形式,这就是监狱的胚芽 世纪 “圜土”就是这种“胚芽”的具体体现。如《竹 结束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古罗马监狱不能用作
刑罚的戒律牢牢地束缚着各国的刑罚思想和实践。 书纪年》言“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中的“圜
土”,就是夏王朝将犯罪人羁押,限制其人身自由 这表明,在西方古代,“自由刑”与“生命刑和身 并
代罚以苦役的刑罚方法【2】。公元前4000年前后在古 体刑”相比,其地位与作用几乎不值一提,并且其 发展异常缓慢,大大晚于中国古代的自由刑。 埃及也出现了“限制罪犯劳动”的“劳役刑”
p】。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 但是,不管怎样,伴随自由刑的萌芽及缓慢发一 展,“强制罪犯劳动”“拘禁罪犯自由”的监狱开_ 断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早 期社会的演化,在生命刑、肉刑被逐渐抑制,且行 始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强制罪犯劳动”的性质 刑方式不断文明的过程中, “劳役刑”作为一种主 开始发生复杂的变化。并且朝向“惩罚罪犯、维持
监狱秩序、发展经济、甚至改造罪犯”的多维目标 要刑罚手段一直得以保留下来,成为统治阶级惩处
罪犯的一种通行作法。 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由刑即监禁刑这一主 比如,到了我国汉代,开始出现“拘禁监”和 “劳役监”并存的局面。 “拘禁监”主要以关押未 要以剥夺和限制罪犯自由的刑罚方式开始出现萌
芽。在观念上,现代人习惯将自由刑与监狱联系在 决犯为主, “劳役监”则主要是用徒刑来更易“肉
一起,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监狱就是自由刑的执行机 刑”,它逐步废除了夏商以来在我国施行近两千年 的残人肢体的肉刑,把部分犯人转化为劳役,从事 关,但从历史渊源上看,古代的监狱与自由刑之间 重大工程和矿冶等劳动,也就是把残废犯人变化为 并没有一种必然联系,监狱也并非为了执行自由刑
劳动生产者,这一刑制的变革,使得“强制罪犯劳 而设。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监狱的产生都早于
自由刑【4】,并且在近代以前,监狱都不是真正执行 动”具有了惩罚罪犯和发展经济的双重性能 51-52。
自由刑的机关和场所,而是拘押未决犯的地方。 在其后的历朝历代中,强制罪犯劳动、罚苦役成为 目前监狱史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 统治阶段对待罪犯的普遍形式。 自由刑源于西周
陋】,西周时期的圜土之制和嘉石之 又如美国独立革命前后,尤其在18fit纪80年
代,便开始了减少死刑,废除身体刑,取而代之以 制,便是自由刑的早期形态。据《周礼?秋官?大 司寇》记载: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真之 拘禁刑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但当时的社会一方面 认为无节度地适用死刑和身体刑本身过于残酷,但 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过,反于中 另一方面又认为仅仅将犯罪人拘禁于监狱内过于宽 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周
礼?秋官?司寇?司圜》记载: “司圜掌收教罢 恕,应在拘禁之外设法进一步增大其痛苦。一些州
的法律公然规定,对于受刑人应判处重劳,以公然 民,凡害人者弗使寇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
万方数据
公安法治研究ITU|YONPUILICSECU!IT?姒 -
和侮辱性方法执行刑罚口】97。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 (又称“官用制”)。三是大部分罪犯无事可做,
“劳动”成为罪犯争取的权利。四是劳动已不再具 后,正式导入了将受刑人拘禁入监狱的自由刑,与
有惩罚性。还如日本,明治41年即1908年制定并此同时,强制劳动,甚至作为经济榨取和强化刑罚 施了监狱法,该法是在吸收西方先进行刑思想基础 实 的强制劳动得到普遍推行。当时的内务大臣山县有 上制定的。它规定强制劳动必须卫生、经济,禁止单 朋对全国的监狱发出了被称作“苦役本分论”的秘 密指令,要求监狱以“惩罚为本”, “通过强制实 纯的惩罚,排除了单纯追求强化受刑人痛苦的“空役
施苦役劳动,给受刑人以难于忍受之苦,从而使其 制”。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定的《累进处遇
令》 恐畏监狱,断绝再犯之念”。在此理念支配下,日 中,明确规定行刑首要目的在于教育受刑人, 劳动也必须有利于对受刑人的教育l_7】1150 强制 本出现了“空役制”,最为典型是“罪石制”,即
从新中国监狱行刑历史看,甚至可以追溯到革要求在没有必要或机会让受刑人从事有用劳动时,
命战争年代,我国十分重视“强制罪犯劳动”的改 组织罪犯在狱内背着沉重的石头跑步,以加大其痛
剖711150 造目的。如太行区司法会议在总结抗日战争时期根 据地的监所工作时指出: “我们所提出的生产、管 断后来,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改良监狱运动不 理、教育三大工作,不是互相孤立的、单列的,而 推行,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不同行刑理念与
思潮的形成与冲击,如人道主义行刑论、人权主义 是有机结合。生产为了教育,管理也是为了教育,
进行思想的感化教育,是监狱看守所工作的中心一 行刑论、自由刑纯化论、行刑社会化论、复归社会 环。”{7】34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 行刑论、正义模式论、正当程序论、新自由主义行 视“组织劳动生产”对于改造罪犯的积极价值。这 重 刑论、修复司法性行刑论等九大行刑理论的冲击盯1
可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监狱工作方针窥见一斑。如在 18-30,监狱内部组织罪犯劳动的性质与目的也发生
建国初期提出了“三个为了”的方针,出台的《中 了更大的变化。如在美国,监狱协会于1870年发表 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明确规定了“二个结 了《辛辛那提宣言》,宣布行刑应坚持以治疗为 964年,在全国第六次劳改工作会议 叠主的所谓“复归社会”式理念,以后的100年问, 合”的方针;1
上,把“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确立为当时的劳改 在此理念的推动下,受刑人强制劳动在行刑中的
工作新方针;监狱法颁布后,又明确提出了“惩罚 地位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并非像过去那样所有的 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方针,尽 受刑人或监狱行刑的主要活动都必须集中在劳动 管从行刑实践看,少数地区的监狱基层没能很好地 上,相反,只有监狱当局认为劳动对某个受刑人
执行这些方针,但从全国看,这些方针整体上都得 具有“治疗”作用时,才作为“治疗”手段加以运
到了较好落实。 间企业的极大反对与抵制,认为监用。不仅如此,监狱组织罪犯劳动,还受到社会民 综上所述,从人类行刑的发展历程看,伴随社 狱利用廉价劳动 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不同的历史阶 力与民间企业进行不公平竞争(即所谓“民业压迫
段, “强制罪犯劳动”的历史职责是不尽相同的, 论”)。为此,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议会采
其“本质”客观上由当时社会的“内在矛盾”所决 取部分州议会的作法,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旨在限制
受刑人劳动的“限制立法”【7]99—100。综观现时的美 定。在原始社会未期及奴隶社会,受限于生产力水 平十分低下及社会群体对劳动力的自觉意识不够觉 国监狱,组织罪犯劳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强制
罪犯劳动,受美国宪法保护,如美国修正宪法第13 醒,统治阶级主要是以“强制罪犯劳动”来单纯惩
罚罪犯的。进入封建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后, 条规定,除非作为对经过正当程序被确定有罪的被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对 告人的刑罚之外,任何奴隶和违反本人意志的苦役 劳力需求迅速增加,社会的“劳动力”意识也显著 都不得在美利坚合众国及其管辖的任何地方存在。 增强,与此同时,资本对劳动力的渴求日趋强烈, 长期以来,美国都是以此为依据承认对受刑人实施 强制劳动的。二是劳动机会甚少,监狱组织劳动不 在此背景下, “强制罪犯劳动”成为发展经济、创
得与民业争利,其产品贩卖对象只限于政府机关 收谋利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
万方数据
?量州??职生学院学报 ?
J伽?mfe眦HOU,OU征O矸lC刚OCAllOliALCOLL|GE
心, “强制罪犯劳动”作为刑罚的本身内容,开始 展,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的迅速崛起,“劳力需 逐渐退出刑罚历史舞台。时止今日, “强制罪犯劳 求”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长期与奴
隶主义、封建主义残酷斗争的历史进程中,统治阶 动”在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里,已不再成为独立
级及其民众的“人权”意识不断觉醒改善, “天赋 的刑种而存在,而成为监禁刑的附属内容得以保 留,并以教育罪犯、矫正罪犯为主要目的,劳动条 人权”成为近、现代社会最为振奋人心的口号与追 求,受此影响, “强制罪犯劳动”的目的开始向人 件得到显著改善,劳动保护意识得以明显增强。尽
性善良的维度转移, “教育刑”、“矫正刑”迅速 管在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不发达国家
升温。 的监狱中,不排除在“强制罪犯劳动”过程中仍然
简言之, “强制罪犯劳动”首先是作为惩罚内 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行刑的世界潮流看,
“强制罪犯劳动”作为惩罚罪犯的独立刑种,已逐 容、惩罚本身而存在的,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在
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监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性质国家里,还曾承载着发展 狱“强制罪犯劳动”的动因与追求只能朝向“教育 经济、弥补监狱经费的功能,进入现代社会后, “强制罪犯劳动”普遍以“教育罪犯,矫正罪犯” 与矫正”过渡与前行。 为目的来倡导与要求。这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乃 示我们:在探讨“强制
至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看,我国在对待组织罪犯劳 罪犯劳动”的当代本质时,尊重历史,照应传统, 关注现实十分重要。 动上,一贯提倡以改造人为宗旨。尽管在1979年 以
二、现时监狱强制罪犯劳动的应然本质分析 前,最高人民法院归纳的10种刑罚中有“劳役”
一独立刑种存在【8】,但在1979年颁布的刑法中,为了科学界定现时监狱,尤其是我国监狱组织这 已 罪犯劳动的本质要义,前面笔者从历史视角,对 将“劳役”这一刑种废止。尽管从全国监狱来看, 一
“强制罪犯劳动”在不同时期承载的主要功能进 “强制罪犯劳动”是种普遍现象,但国家领导人一一
直在强调,监狱组织罪犯劳动一定要以“改造为第 现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对我国 一”, “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 定:废止惩时监狱“强制罪犯劳动”的应然本质作出如此界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监狱组织罪犯劳动尽 罚功能,限定经济功能,抑制行刑功
能,拓展矫正功能。下面试作分析。 管带有“强制”特性,但“强制”并不等于“惩
(一)废止惩罚功能 罚”,这是由现时监狱罪犯劳动的低偿性(或无偿
从前面的分析看, “强制罪犯劳动”在一段长 性)和部分罪犯不积极所引发的。正如家长给生病 期 后不愿打针的孩子强行打针一样, “强制”主要体 的历史过程中,是作为惩罚罪犯的内容本身而存
现为一种纪律和要求,甚至是一种人文关怀,决不 在的。它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到资本主义社会
早期。其鲜明特征有二:一是目的上的惩罚性,以 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惩罚、报应为其唯一和鲜明的
综上所述,废止“强制罪犯劳动”的惩罚功 出发点;二是内容上 的残酷性,不惜以伤残甚至牺牲罪犯生命为代价, 能,是世界的潮流,历史的进步,也是新中国监狱
的基本要求。因此,界定新中国监狱“强制罪犯 劳动保护意识及其行为十分低劣。这一状况的持续
劳动”的本质要义,首当其冲要否定“强制罪犯劳 存在,一方面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较差、生产力 动”的惩罚功能。 需大量劳动力也有关系。这种刑水平相当低下有关,另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急 (二)限定经济功能 刑、肉刑”相比,尽管罚与当时的“生命
从前面的梳理可知,注重经济收效,一直是统 体现了文明与进步,但不得
不承认, “强制罪犯劳动”的刑罚史也是人类社会 治阶级惩罚罪犯、利用“强制罪犯劳动”谋求经济
血迹斑斑的苦役史。 利益的惯用手法。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国 内还是国外,概莫能外。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部分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看重罪犯劳动的经济功能, 快速发展,劳动力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开始逐渐下
美国当代监狱推行的“官用制”就是极好佐证。不 降,加之人文思潮的风起云涌,人权意识的深人人
万方数据
公安法治研究STUDYONP眦胤c删TYmL 删
发达或欠发达国家监狱更是普遍如此。与早期监狱 个体劳动素养培养的系列指标(包括思想转化、技
能提高、劳动习惯等等指标)。要坚决防止组织劳 相比,现代监狱在“强制罪犯劳动”上的本质差别 在于不再将“劳动”当作惩罚本身来对待和认识,但 动生产考核上的“唯利润论”。 依然注重它的经济功 综合上述,限定“强制罪犯劳动”的经济功能,越是不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能,就是要通过强制罪犯劳动,实现对国有资产保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一
值不亏,维持罪犯劳动的再生产。要严控利润诱惑 直将监狱工作视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世界,解放全 引发监狱在组织劳动上的冲动与贪婪。唯其如此, 人类”伟大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和对待,但我 国现阶段毕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阶 “强制罪犯劳动”的目标追求才能界定在科学且合
理的价值范畴内。 不足以保障监狱正常运转所需全段,尽管国家财力可以将全部犯人养活起来,但还
(三)抑制行刑功能 一下子全力支撑全体罪部经费,更不可能 众所周知,监狱刑罚是自由刑、监禁刑,其功 犯的“习艺性”劳动。因 能是依靠剥夺和限制罪犯自由来加以体现的。准确 此,注重组织罪犯劳动的经济利益仍显必要。何况
地讲,是依赖剥夺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程序决定 组织罪犯劳动需要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产与资金,
权和限制罪犯与社会人员交往的自由实体权来兑现 将全部罪犯“闲养”起来仍不适应社会劳动大众的 的。 “剥夺程序决定权”是指服刑人员欲与社会人 现实心理需求,无效益劳动往往会蜕变为一种惩罚 员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往,除法律有明确规定外, 性劳动(“空役制”)。因此,我们认为,保留而
如罪犯写给政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等,其它情形 限定“强制罪犯劳动”的经济功能是需要的。限定
其经济功能,从现实看,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律应经监狱审核与批准,否则,服刑人员一律不
得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也就是说,押人监狱后, 其一,在目的确立上有所限制。监狱组织罪犯 劳动的目的,无非有“惩罚罪犯、谋求利润、提升 服刑人员再不能象在社会上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
与人来往,其意志决定权被剥夺了。“限制自由实 幽 素质”三种。对目的进行限制,就是要废止惩罚功
体权”,具体则指服刑人员欲与社会人员交往,在 能,适度注重经济利益,做到对资产保值,与此 “意志决定权”被剥夺后,其能否交往,以何种方 同时,最大化地追求对罪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与增 式交往,交往到什么程度等,都要受到“特定”条 最强。从现实看,尤其要坚决防范对经济利益追求的
件的限制。所谓监狱行刑,严格意义上讲,主要是 其 大化而不是对素质能力提升追求的最大化。
指围绕“剥夺罪犯程序决定权”和“限制罪犯自由 科学把二,在项目选择上有所限制。在对劳动目的 “强制罪犯 实体权”来开展工作。从这个角度讲, 值握基础上,有的放矢,选择既有利于保值增 劳动”不应视为监狱行刑工作,只能视作监狱执行 止 又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的项目。要坚决禁
唯利是图。 刑罚的派生工作。在我国,则构成了监狱另一主要 其
工作——改造工作。在西方部分国家,现时的监狱 施劳、三,在劳动组织上要有所限制。应注重因体 根本不组织罪犯劳动(因为没有劳动机会),少量 估,确因人而异,科学开展服刑人员的劳动能力评 的劳动机会只是作为奖励措施运用的。监狱的惩罚功 加立不同的劳动等级,安排适应的劳动岗位; 能主要在于监禁,不准罪犯随意与社会接触,这就是 强劳动条件的改善,注重劳动卫生的保护;合理
安排劳动时间,科学下达劳动定额;强化劳动技能 风靡西方社会“自由刑纯化论”的主要观点同19-20。
但是,从世界行刑思潮看,有一种观念和看法 培训,不断提升劳动素质等。要防范组织劳动上的 一刀切、大锅煮、瞎指挥。 颇为盛行,即通过组织罪犯劳动,可以摆脱罪犯无 所事事状态,避免罪犯在无所事事中想方设法越狱 其四,在考核工作上要有所限制。在对组织罪
犯劳动工作的考核上,既要考核组织罪犯劳动的整 逃跑,或打架斗殴,甚至与监狱管理方发生矛盾冲
突,破坏监狱行刑秩序,从而达到维持监狱行刑 体情况(包括任务完成、安全情况、利润指标、劳 正常秩序之目的【7】91。换言之,通过“强制罪犯劳 动秩序等),又要考量罪犯个体劳动素质的提升质 量;既要考核个体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更要考核 动”可以实现监狱行刑功能。
万方数据
?量州?富飘生学院学报 ?
JOUl?LOfGU旺HOUPOUCEOfFIC卟VOC盯IONALCOLLEGE 从这一观点看,其动机有积极价值的一面,但 济发展需求,结合监狱自身实际,想方设法加强对 罪犯的技能培训十分重要且必要。 易滑人消极甚至很显然,其出发点是被动的、无奈的,实践中很容
其三,提升罪犯综合素质, “生产劳动”是人 惩罚犯罪的泥潭,不自觉地将“强
制罪犯劳动”变成监禁刑的本身内容。因此,旗帜 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形成了
社会经济基础,滋生了社会意识形态,结成了正常 鲜明地谨防或者抑制“强制罪犯劳动”的行刑功能 人际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劳动创 十分必要。具体来讲:一是要高屋建瓴地将“强制 造了人本身,劳动形成了人类社会。监狱强制罪犯 罪犯劳动”的目标定位在“矫正人、提高人”的高
劳动,就是应将罪犯置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 档层面上,谨防将其目的退化到“执行刑罚”这一
过强制的力量,促进罪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 低档层级上,把它视作执行刑罚的工具加以认知和 竞争意识,把握合作的基本技能,掌握应对挫折的 对待。二是同时要积极肯定它对执行刑罚、维持正 方式、方法,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培养基本的劳 常行刑秩序的现实价值。尽管这一积极价值不应成
动习惯,矫正自身的不良习性,丰富必要的劳动知 为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的本质追求。要在追求其本质
目标过程中,实现好它对促进行刑的间接价值。 识等等。如此一来,日积月累,就可以有效提升罪 (四)拓展矫正功能 犯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监狱强制罪犯劳动的矫正 价值。 从当代世界监狱工作实践看,期望通过组织罪
归 犯劳动,促进罪犯受到教育,提升素质,不致回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将监狱强制罪犯劳动的
应然本质解读为:废止惩罚功能、限定经济功能、 府社会后重新犯罪,可以说,这是大多数国家政 抑制行刑功能、拓展矫正功能,应该是符合时代潮组织罪犯劳动的刑事政策之初衷。尽管提法不尽
一致,如有的国家称之为“教育罪犯”,有的称 流、顺应历史进步、贴近监狱实际的,因此是科学一 _ 而合理的本质界定。 为“矫正罪犯”,有的称之为“改造罪犯”,但 很显然,都是出于善意而不是“恶意”(即“惩 三、监狱基层组织劳动过程中应当谨防的几种 罚”),而对组织罪犯劳动赋予的重要使命。综合 不当倾向 世界经验,尤其是结合我国强制罪犯劳 审视现时我国监狱强制罪犯劳动实践,不难发 动的具体实
践看,我们认为,实现并拓展“强制罪犯劳动”的矫 现,按照“强制罪犯劳动”的应然本质理解,监狱
正功能,主要应该在以下层面上做文章、下功夫。 基层确实存在许多亟待纠正的认知和作法。概括说
其一,增强社会适应功能。众所周知,生产劳 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
(一)把“强制罪犯劳动”视为“惩罚”内容 重要形态,对大多普通
从我国监狱基层看,有相当部分民警认为“强 民众而言均是如此。对于罪犯而言,更是如此。通 过强制罪犯劳动,实质上是把罪犯投入到一个“模 制罪犯劳动”就是对罪犯的一种惩罚,就是监禁刑 的内容,在我国,即是“徒刑”的本身内容。这种 拟社会”的特定形态之中,使其在此过程中,与民
警、同犯打交道,与生产物质打交道,与纪律要求 认知在理论界也甚是普遍。这可从我国监狱期刊刊
发的大量理论文章中得以印证。他们的理由是“强 打交道,与奖励处罚打交道等等。从而使其真正生 制罪犯劳动”是我国刑法第3章第4节“有期徒活在“社会”中,而不致于陷入无所事事的畸形生 刑、
活中,唯其如此,促进罪犯再社会化才有可能。不 无期徒刑”内容中,即第46条予以明确规定的,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适用”之法, 而 仅如此,通过“劳动”桥梁,可以拉近罪犯与社会 因此可判定“强制罪犯劳动”就是刑罚的本身内 的距离,感知社会大量信息,消除罪犯对社会的陌 生感,从而真正提升罪犯再社会化的质量。 容,就是对罪犯的一种惩罚形式。还有不少人认 其二、培养罪犯一技之长。犯罪学调查表明, 为,监狱法是刑罚执行之法, “强制罪犯劳动”也
一个社会个体之所以犯罪,尽管原因复杂,但“缺 是监狱法所规定的内容,因此,也可推定“强制罪
犯劳动”就是对罪犯的一种惩罚。大多数人据此认 少一技之长,无谋生能力”无疑是其中主要原因之 为, “强制罪犯劳动”,在我国既是执行刑罚的内 一。从服刑罪犯看,的确如此。因此,着眼社会经
万方数据
公安法治研究STUDYONPUILICIECURITYAN|LAW
制劳动”就是刑罚之内容,或是惩罚之内容。 容,又是改造罪犯的内容一】。
(二)过度追求强制罪犯劳动的经济利益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结论显然是错误
这种倾向在基层相当普遍,其原因有五。一是 的,应当摒弃。实践部门甚至理论界之所以存有这
国家财力有限,不能满足监狱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的 些认识,既有传统认知的影响(可以说,刑法第46 全部经费;二是监狱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太多, 条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也与历史上长期把“劳 监管防范设施落后,亟需资金改建与完善;三是进 役”作为对罪犯惩罚手段的惯性思维不无关系),
入新世纪,国家、社会对监管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也有不当实践的误导,更有对法律条款的误读。从 这进一步逼迫监狱基层想方设法组织罪犯劳动赚钱 现时看,对法律条款的误读,可以说是形成这些不 当认识的最主要原因。 来改善监管设施;四是组织罪犯劳动生产的合理利 润指标不易确定,加上逐利本性使然,追求经济利 实事求是而言,刑法第46条之内容的确容易让
润最大化在所难免;五是正因上述原因,上级单位 人产生歧义。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
和组织对下级督导考核不够严格,睁只眼闭只眼现象 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执行; 严重,这反过来助长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现象。 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 受不当利益驱使,监狱在组织罪犯劳动过程 造。从其规定看,把“强制劳动”视为惩罚内容是 中,势必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加班加点、加大劳 很正常的。
动强度、不顾劳动项目对矫正的促进价值,甚至不 其实,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种理解是站不住
顾监管安全等等。 相较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服刑人脚的。若“强制劳动”也是惩罚内容的话,那么, 可以预料,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员而言,有劳动能
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适度承认强制罪犯劳动的 力的罪犯要受到“剥夺自由”与“强制劳动”双重
经济价值还将长期存在。这既是维持监狱简单再生 惩罚,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不仅如此,若按此推理
产的需要,也是继续发挥劳动这一实践特性很强的 下去,还会得出在不同劳动岗位的罪犯,所受到的 改造手段特殊价值的需要。问题是,在强制劳动过 刑罚处罚也是不同的,尽管他们的案情、刑期可能 程中,应谨防组织劳动的本质价值的偏移,要将经 大致相同。如此这般,会极大亵渎我国刑罚执行的 济目标界定在合理限度内,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不 统一性、严肃性与公正性。
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肤浅的、不正确 亏,坚决杜绝组织劳动中的唯利是图。在此方面,
一是要继续争取国家财政对监狱工作的大力支持, 的,也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只能把“强制劳动”理 有效缓解监狱自谋生计的压力与无奈,堵塞唯利是 解为对罪犯进行教育与改造的内容与手段,而不应 视为“刑罚”本身的内容。为避免歧义,我们呼吁在 图的借口与托词;二是上级部门要加大对监狱组织
修改刑法时,将刑法第46条的后半句予以删去。 劳动的检查与督导力度,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严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监狱法规定了部分刑 格考核,严肃处罚,坚决抑制组织罪犯劳动过程中 的种种不良现象。 定的内容都是刑罚之内容,都罚执行的内容,而得出监狱法是刑罚执行法,其规 (三)一味强调“强制罪犯劳动”的行刑功能 是惩罚之内容的结
其主要体现有二:一是认为强制劳动是监狱执 论。这是形而上学的理解。其实,从监狱法看,刑
行刑罚的重要手段或主要内容,把组织劳动的直接罚的内容只是其中第3章“刑罚的执行”所规定的 内容,“强制罪犯劳动”并未列入其中,相反,列 出发点定位于“执行刑罚”,防范罪犯无事生非, 入了第5章“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这一章节中,是 脱管逃跑,通过劳动将罪犯集中起来,消耗体力,
维持秩序,保证刑罚的顺利执行。这种认识在实践 作为对罪犯的教育内容来规定的。从这个角度讲,
界与理论界都非常普遍。如张绍彦教授认为: “罪 监狱法并非完全的刑事执行法,而是刑事法与行政 法的综合体。从学界看,对监狱法的法律性质的争 犯参加劳动是接受刑罚的内容和形式之一,是实 现刑罚的惩罚功能的基本实践形式之一,因而也是 论一直存在,观点纷存,持“综合论”者大有人
刑罚执行的一项基本内容。”【l例如此观点,在监 在。不管怎样,我们决不能依据监狱法而判定“强狱
万方数据
?贵州?富职生掌院学报 ?
JOUl_札OfSU删OUPOL雌O硎C阻VOCATIOIALCOLLE6E
专业期刊发表的很多文章中,都随处可见。仔细分 值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对矫正工作没有形成指导意
义;六是针对罪犯个体不同习性,安排相应劳动岗 析,不难知,这种认识与“强制罪犯劳动”是监狱
位的工作没有普遍开展, “大锅煮”现象严重;七 刑罚的本身内容的观点可谓一脉相承,并且更具有 欺骗性和迷惑性。他们一方面说“组织劳动”是改 是劳动改造质量评估工作没有科学系统地展开,评 估局限于“生产指标”等浅层层面现象严重;八是 造罪犯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宣
劳动项目准人评估机构没有成立,相关工作没能得 传它是执行刑罚的重要手段,叫人不得要领,无所
到科学开展,劳动项目“要有利于矫正罪犯,培养 适从。二是在组织罪犯劳动过程中,非常重视防范
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三原则没能得到较好贯彻, 罪犯的脱管失控,如设立警戒线、成立互监组、坚 持半小时清点人数、不准随意走动,甚至罪犯上卫 生产过程时断时续,拼人力、拼时间等诸多不良现
生间都需批准和民警带领等等。 象普遍存在。
面很显然,把“强制劳动”视为行刑手段,一方 因此,为强化和突出矫正功能,针对上述不
足,采取积极步骤十分必要与重要。其中最为关键 织会滑人惩罚主义泥潭,另一方面会造成忽视组 “组织 的是要想方设法提升民警的思想认识,转变不良观 劳劳动的本质要义。根据前面分析可知,
用 点。要从完善法规、强化研究、加大宣传等等途径 动”尽管会发挥促进行刑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
意 加强该项工作。从现实看,首当其冲地应修订与完 毕竟是间接的或派生的,而并非组织劳动的原本 善刑法第46条条款,删去极易让人产生歧义、获得 义、直接目的。对于这种认识和提法,我们应旗 惑 所谓法律依据的内容,真正为“强制罪犯劳动”正 帜鲜明地加以反对,谨防它在思想认知上引发的困
解释工作,拨乱反正,正确引导,反对这种提名归位。 与混沌。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增强理论上的说理
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监狱史编写组( 《中国监狱史》[MI(北京:群众出口 把“强制罪犯劳动”统一归位于“矫正罪犯”;另 版社(1986(一方面,在具体组织劳动过程中,在强化监控设施 【2】王明迪,等(中国狱政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 基础上,要淡化或抑制生产现场的“行刑”行为, 法大学出版社。1995:2( 使生产劳动现场真正成为“矫正人”而不是“混刑 【3】王志亮(外国刑罚执行制度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 期”、“创效益”的平台。 学出版社。2009:2-4( (四)严重忽视强制罪犯劳动的矫正功能 【4】李贵方(自由刑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9( 从宏观上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国 家政府普遍注重“强制罪犯劳动”的矫
【5】薛梅卿,叶峰(中国法制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正意义,并 社。1990:31—32( 把它作为“纲领和口号”来提倡。但是,正如上面 【6】柳忠卫(监禁刑执行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公安 的分析,由于认识、经济与体制等多种原因,强制 大学出版社,2《)08:95( 罪犯劳动的矫正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甚至长期 【7】王云海(监狱行刑的法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处于一种弱化状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 社(2010( 认识不到位,理念不正确,对强制劳动的本质功能 [81《刑法学》编写组(刑法学IM](北京:法律出版 1985:219( 认识不清,远远没有归位到“矫正”一说;二是因 认识不到位,正如前述,导致组织劳 社(
[9]葛炳瑶,周雨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罪犯劳动改造制度 动的功能异化 研究U](中国司法(2009(4):45(现象十分严重;三是劳动与教育脱节,劳动潜在的 [10lg绍彦(刑罚的内部构造及其实践U】监狱理论研究, 矫正价值并没有通过有效教育而被揭示挖掘出来; 2001(4):17( 四是罪犯劳动能力评估定级工作没有开展起来,因 责任编辑:白薏 人施劳局面没有形成;五是不同劳动项目的矫正价
万方数据
范文四: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
在我们的教育中,由于一些人对“劳动”一词的狭义理解,把“劳动”等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文化地位低下”的那些人所从事的工作,所以,我们都不屑于“劳动教育”,不但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有名无实,更为严重的是,有很多人还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回家种田”来教训学生,甚至用“劳动”来处罚那些违纪的学生。同时,学生的家长们也是这种思想,“只要你好好读书,其它什么事都不需要你做”,孩子学习以外的什么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代替。我以为,这种现象是值得反思的。
其实,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因为,劳动不仅仅是个人对社会尽义务的途径,是个人获得生存资源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得到一种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中做出成绩的快乐感。而且,这里的“劳动”没有身份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只要你热爱,就一定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通过劳动获得个人的生存资源还是相对次要的目的。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生存,他所需要的资源是很容易满足的,人们之所以存在“物欲膨胀”的问题,其本质上,是因为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不是对财富的拥有,而是满足感、快乐感和尊严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一个不劳动的人,他的肌体生命可能不会受到威胁,但他的精神生命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一个身体健壮而长期没有劳动岗位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即使有一个工作岗位,而他在这个岗位上没有个人的精神生活、没有工作技能的逐步完善、没有生命价值的充分展示,他也一定是不幸福的。这里有一个常识:只有劳动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系统的和谐统一,人才是幸福的。我们分析一下那些热爱自己事业的人的生活和劳动,就会发现,这种和谐统一正是借助于这项事业本身,借助于他们在劳动中的创造精神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成果。他们随着对劳动的具体内容及其科学原理的深入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某种思想的施行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文化修养,并激起了他们作为劳动者的自尊感,以及渴求知识、珍惜文化和急于参加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情感。对他们来讲,对劳动的兴趣成了最重要的精神情趣,而他们所热爱的劳动,则成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现实中,人们太看重劳动所带来的收入,结果劳动的意义被金钱绑架,用金钱来区分劳动的价值,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精神还处在饥饿状态。“身在曹营心在汉”,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尽管有一些潜规则,让那些不按常规出牌的人掏到了真金,但这毕竟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所应有的现象,我们不能被这些乱象所迷惑,而放弃了对真理的追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不正常现象所潜藏的社会危机!
我们的教育要从“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拥有普通劳动者的情怀。普通劳动者才是社会的主体,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少数人服务,那么最终这少数人也会丧失对“劳动意义”的追求,科学精神、理想信念都将变得虚无。
范文五:浅析劳动与人的本质
浅析劳动与人的本质
】3南11-1:科2o08年第2期学术研讨
浅析劳动与人的本质
屈世尚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劳动生成了人的全面本质劳动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起点,也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从自然属性来说,人的本质是劳动
产生的;从社会属性来说,劳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劳动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劳动的解放将为人
的本质的丰富和完善开创一个崭新的前景
关键词劳动人本质解放
人的本质『u】题,不仅在形形色色的哲学学派中没有一个明确答
案,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列样缺乏科学完整的说明.
在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论着中都涉及了人的本质fu】题,但究竟什么是人
的本质,学界仍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无论是人的El然属性,还是社会
属性都是劳动的产物,劳动生成了人的全面本质,
1劳动与人的自然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
方面.二者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或缺.人作为一种生命
体,首先是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类的本质,
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生发的物质前提,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研究人
的本质,必须首先探讨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首先要研究人的
一
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历史时代发生变化的人的本性”“,而
人的自然本质方面必然是劳动的产物.人的自然本质相对于动物而
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恩
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
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
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
是劳动”.此,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
征.
劳动刨造了人本身,是人的各种自然属性形成的根据人是从古
猿进化而来的,从古猿到人的转变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生物进化过程.
古猿的体质形态,群体结构以及生存环境是形成人的自然前提,但人
类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却是劳动,劳动对于人类的产生,形成
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意义在劳动中,类人猿的肢体和大脑进化成为
人的肢体和大脑,产生语言,形成了意识.在劳动中,人形成了特有
的区别于动物的自然属性.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劳动”是
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
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与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着名论断,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从社会属性来说
IiIj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然属性并不矛盾.马克思是从整体的税角来探
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一的,自然属性一样,社会属性也
是人的本质的一方面.人是社会性存在物,社会属性对于在生活世界
中进行社会实践的人具有决定意义.任何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具
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
性”.个人必须依据这种”现实性”而存在,个人的本质酬样必须以
这种”现实性”为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
为一种社会本质,确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硎生成自然属性
一
样,劳动同样生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f1)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赖以形成和存在的生长点,一切
社会关系都是劳动的产物和结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各
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出这些社会关系有机地构成的有内在生
命的运动.它不是别的,就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生产活
动”一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生产关系,
列宁指出马克思”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
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劳动既足一切社会关系总
和的前提,又是这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过程和结果”全部人的活动
至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
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
(2)劳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人都是现实
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切社会关系的陶冶下生成,发展的;同
时又”渗透”“扩散”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一定时代,一定社会
的人,是该时代,该社会的产物,是该时代,该社会由一切社会关系
所交织而成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劳动生成了人的社
会关系,劳动的变化发展也就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一切
社会关系都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劳动发展的状况不同,这些社会
关系的状况也就不剐.劳动是人们进行社会联系和合作的根本原因,
是联结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纽带.只有在这样一种相互结合和联系
中,人类才形成了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形成具体的社会形态,劳动
的变化决定了人的社会本质的变化
3劳动的解放与人的本质的完善
劳动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起点,也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劳动创
造了人,劳动的全面性,开放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开放性.
只有解放劳动,才能实现人的解放,人的本质的完善,塑造全新的
人.劳动解放是自己对自己的解放,”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
放”,劳动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有着一致性.马克思认为,劳动”表
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
劳动的解放包含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劳动在自然层面的解放就是
劳
动者对外在自然必然性强制的不断突破和在自然面前地位的不断提
升,其实质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
在社会层面的解放,就是要消灭私有制,人们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和
参与社会劳动并平等地分享劳动成果.劳动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
必然带来社会政治,道德地位的平等.马克思强调:”随着生产方式
gPi某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解放
了劳动,才能使人在生产中地位平等,使社会关系向自由,平等民
主方向发展,从而丰富和完善人的本质
劳动在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解放,正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
性的不断完善,为人的本质的完善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劳动解放是在
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私有制被消灭,”代之而起的
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
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
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
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
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了快
乐”.
劳动解放的过程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自我,改造社会的过程,
是上述三种改造同时进行,三位一体而彼此相互影响并最终达致人
类
想社会的过程.劳动的解放是一个过程,因此人的本质的完善也是
一
个过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9
f2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IM!.第3卷,人民出版社,I9725
[3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5
[4】列宁全集[MJ_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2
I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9
ff,I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人民出版
社.1983
作者简介屈世尚,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f)I)s级马克思主
义哲学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7’12’03)
古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