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和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和治理措施
导语:水土流失造成生态失衡~同时更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峻~引起了人们大的关注~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下面为本站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和治理措施
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口多~对粮食、民用燃料等需求大~所以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一些基本建设也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的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
1 / 5
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
1、自然因素。
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地形:沟谷发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开矿
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
2 / 5
亿吨。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达4000万吨~与中国当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其中含有的机肥料相当于50个年产量为50万吨的化肥厂的总量。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活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1]
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米~内河航行里程当前比60年代减少了1000公里。比如1958年以前~从嵊县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吨载重量的木船。由于河床淤沙太多~如今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资源变成沙子~航建公司改成“黄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风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顷沙洲露出水面。湖水面积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缩减到2740平方公里。更为严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陆地3米~这就丧失了它应承担的长江的分洪作用。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四川省的嘉陵江、涪江、沱江等几条流域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约20%以上的泥沙淤积于水库。据有关专家预测~照此下去~再过50年~长江流域的一些水库都要淤平或者成为泥沙库。 [1]
3 / 5
3、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当前~中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江、河湖(水库)水质的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则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例子。
由此可见~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不仅很大~而且还具有长期效应。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到。
化学处理
应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防治水土流失~已成为国际普遍采用的化学处理措施。2016年美国水土保持报道了美国印地安那州等人应用模拟降雨装臵~在多干扰农田中~进行了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在雨量充沛地区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成果。第1次暴雨事件后~20kg/h?PAM能使农用粉沙壤土的土壤固体颗粒淋失量减少60%~还能减缓60 L/min高强度流水的冲刷侵蚀。在易严重侵蚀的地区用PAM处理后的土壤能有效控制侵蚀。对初始干土模拟降雨研究发现~在69mm/h降雨中~用80 kg/h?PAM可使粉沙壤土堤减少86%的地表径流和99%的土壤流失。在表土~用PAM液雾喷施风干的土壤比直接用干PAM颗粒处理的土壤更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侵蚀。相信~此项研究对中国应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合治理
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具体: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
4 / 5
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本前提)。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
4、复垦回填。
实践: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模式: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3]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复种)。[3]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和治理措施]
5 / 5
范文二: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和整治措施
档案编号: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和整
治措施
题 目: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的主要原因和整治措施
学生姓名: 侯 超
学科专业: 地理科学 专 业
年 级: 1003
指导教师: 房艳刚 副教授
学 号:10035270311001
学习中心: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13636767065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1年10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提纲、初稿,最终形成本文;
2.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侯超 日 期: 2011 年 10 月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侯超 指导教师签名: 房艳刚 日 期: 2011 年 10 月 日 期: 2011 年 10 月
论文作者信息:
工作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晁峪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13636767065 _ 通讯地址: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晁峪初级中学 邮 编: 721312 _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目 录
前 言 ................................................................................................................................................................... 7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7
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7
2.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造成的危害................................................................................................................8
2.1 水土流失现状
2.1.1 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2.1.2 水土流失速度快
2.2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2.2.1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
2.2.2 农田破坏更加严重
2.2.3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
2.2.4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5 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
2.2.6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2.2.7 淤积河道、湖泊和水库
2.2.8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10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10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1.2 气候差异较大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
1.5 植被覆盖率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11
2.1 自然因素
2.1.1 黄土特性
2.1.2 地形因素
2.1.3 降水因素
2.1.4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2.2 人为因素
2.2.1 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2.2.2 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2.2.3 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2.4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地区
三、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法律保障...........................................................................................................12
1.《水土保持法》的产生条件.........................................................................................................................13
1.1水土保持立法的必要性:
1.1.1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1.1.2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1.1.3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日益严重
1.1.4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2《水土保持法》的基本概念......................................................................................................................14
2.1水土保持法的概念
2.2法律效力
3《水土保持法》的主要内容.......................................................................................................................14
3.1确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3.2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职责
3.3明确了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
3.4确定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基本制度
3.5规定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
3.6确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土保持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
3.7确定了水土保持重点分区防治战略
3.8确立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方略
3.9确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法律地位
3.10明确了有关水土保持优惠政策
3.11规定了水土保持的法律概念
四、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和对策...........................................................................................16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16
1.1 工程措施
1.2 林草措施
1.3 耕作措施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17
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2.2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2.3 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2.4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2.5 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2.6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2.7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8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结 语...............................................................................................................................................................................18
摘 要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黄土高原地区凭借连接我国东西部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上取得较快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开发治理不协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目前面临严重水土流失的问题,提出了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的法律依据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等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法律,措施,水土流失防治
前 言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
2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现在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千米2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东北黑土分布区和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面积约30多万平方千米,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左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16亿吨。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条件.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大部分被50,200m厚度不等的第四纪黄土所覆盖,特殊的黄土地质为该区强烈的土壤侵蚀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地表起伏大和地面破碎是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地貌条件.另外,该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总之,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是造成目前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
二是,人口增加和需求上升对生态系统过分施压,超出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要素的循环规律导致生态破坏.如1998年,全省范围内,陕北地区经济承载力为0.65,仅为关中地区的一半左右(正常值=1).其次,当地的社会经济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居民长期习惯于传
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把满足生存需要、提高福利水平和改善生活条件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以土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农业生产上,因人口增加而导致的需求增长,主要靠扩大资源开采力度来满足,技术和其它因素的贡献率则很小.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绝大部分已为人工植被所代替,直接导致了该地区的土壤肥力降低, 而土壤肥力低又反过来限制的植被的发展,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这种人口增加、需求不断上升和当地社会生产力水平又很低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需求上升?土地超载(如过垦、过牧)?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下降?资源投入增加(扩大垦、牧范围)?需求上升?土地超载?”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造成的危害
2.1 水土流失现状
2.1.1 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4242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km,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km,
24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km,占全国同类面
242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km,占全[4]国同类面积的89%。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2.1.2 水土流失速度快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2.2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2.2.1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
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
[5]磷、钾总量约4000万t,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2.2.2 农田破坏更加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
22般在2,5km/km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5]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2.2.3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
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2.4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难度相当大。据研究,过去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措施保存面积仅为统计面积的30%左右,而且多为幼年林或者近于衰败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土壤水分亏缺、林木生长受抑的现象。
2.2.5 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2.2.6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贫瘠,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形成“越广种,流失越重,越薄收,流失越重;越薄收,越广种”的恶性循环。
2.2.7 淤积河道、湖泊和水库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该区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水位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河”。此外,泥沙汇入湖泊或水库,导致湖泊或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2.2.8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裸露,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
综上所述,尽快进行黄土高原水土流的治理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1.5 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2.1 自然因素
2.1.1 黄土特性
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2.1.2 地形因素
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2.1.3 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
2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
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2.1.4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2.2 人为因素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
2.2.1 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2.2.2 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2。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2.2.3 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2.2.4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主要是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大规模破坏森林的方式主要有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其中毁林开荒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此外,历史上这里还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厮杀争夺的战场,焦土遍野。林草植被大量破坏,使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法律保障
治理黄土高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要从具体的防治方法入手,而且要高举法律武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水土保护的相关法律,来切实改善和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防范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保持法》的产生条件
1.1水土保持立法的必要性:
1.1.1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1)从水土流失面积面积看:1990年公布: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8.2%。其中水力侵蚀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188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有125万平方公里的冻融侵蚀面积没有对外公布。同时还有比较分散的大量的重力侵蚀存在。全国每年入河泥沙至少50亿吨。流失程度最为剧烈的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以黄土高原为最)、长江中上游和西北风沙草原区
(2)从水土流失危害看
一是危害耕地(国土安全),加剧人地矛盾:地力减退、面积减少。
二是恶化生态(生态安全):其一,危害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和旱灾。造成小洪水、高水位、大险情(大灾害)。其二,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其三,扩大沙化,加剧风沙灾害;其四,加剧草原“三化”。
三是危害工交城市(城交安全),加剧灾害。
1.1.2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既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子(组成要素),又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水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一,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的基本措施。
第二,水土保持是培育资源的有效手段。
第三,水土保持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
第四,水土保持是防御自然灾害的有力保障。
1.1.3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日益严重
一方治理,多方破坏;一家治理,多家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存在。
人为水土流失主要表现:
陡坡开垦,顺坡种植;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乱挖滥采,乱堆乱放;林木采伐,乱砍滥伐。
1.1.4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各级机关要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987年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将制定水土保持法列入立法计划,要求水利部组织起草班子,着手调查研究,开始起草工作。1989年形成送审稿所国务院。之后,国务院法制局(现为法制办)又组织力量进行修改,并征求了各地和各有关部门意见,1990年1月将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即着手进行调研和修改。总共十易其稿,于1991年6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第20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当天颁布实施。
2《水土保持法》的基本概念
2.1水土保持法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概念:人大颁布的水土保持法。
2.2法律效力
《立法法》 第七十八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二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八十三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八十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3《水土保持法》的主要内容
3.1确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其核心内容是“预防为主”。
预防措施归纳为三类:
1、坚决禁止(无条件禁止)行为。
2、积极控制(有条件禁止)行为。
3、积极预防措施(义务要求)。
3.2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职责
水土保持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职责,采取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国务院1993年5号文件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由此确立了水土保持政府行为的法律地位。
3.3明确了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
水土保持法第八条规定: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由此确定了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的两条基本责任:
一是保护责任,二是治理责任。
3.4确定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基本制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 ;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设施补偿制度;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3.5规定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
《水土保持法》第七条:编制水土保持规划,规划要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的科学性;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规划的组织实施。
3.6确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土保持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
《水土保持法》第七条第三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人民政府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3.7确定了水土保持重点分区防治战略
《水土保持法》第六条水行政主管部门
《实施条例》第四条人民政府另设的水土保持机构
3.8确立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方略
《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二条,在水力侵蚀地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风力侵蚀地区实施开发水源。
3.9确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法律地位
《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
《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九条所称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大江大河域水土保持中心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站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3.10明确了有关水土保持优惠政策
户包治理小流域;“四荒”拍卖治理;入股治理;保护治理者的合法权益等。
3.11规定了水土保持的法律概念
水土保持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这条至少包括4层含义
一是,自然水土流失预防
二是,自然水土流失治理
三是,人为水土流失预防
四是,人为水土流失治理
四、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1.2 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
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1.3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
2.2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
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 ?
?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
?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
2.3 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
2.4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5 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2.6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2.7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8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
结 语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凭借连接我国东西部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上取得较快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开发治理不协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统一管理,强化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建立生态、文化、资源相
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朱复成。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异同[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1,3:18-20
[2]谭立明,解决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J]。环境保护,2000,10:34-35
[3王正秋(黄土高原造林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水土保持,2000;(4):37-39
[4]梁一民(从植物群落学原理谈黄土高原植被建造的几个问题(西北植物学报,1999;(5):26-31
[5]王国宏,张新时(从生态地理背景论草地畜牧业产业在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生态学报,2003;(10):2017—2026
[6]古开弼(我国封山育林从民间习俗走向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古今农业, 2001;(1):30-38
[7]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和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8]史念海(黄土高原及其农林分布地区的变迁(历史地理,1981;(1):10-1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25
[10]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林业科学研究,2005;(5):471-478
[11]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3;5(4):1-26
[12]甘枝茂,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3]唐克丽,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研究-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0
[14]李忠魁,小流域治理的哲学思考。水土保持通报,1994
范文三:水土流失的原因
嘉兴市高中地理学科基地资料(http://www.jxdili.cn)
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来源:人民网资料
第 1 页 共 2 页
嘉兴市高中地理学科基地资料(http://www.jxdili.cn)
第 2 页 共 2 页
范文四: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水土流失 - 治理
1. 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
2.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3. 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首先是搞好设计。
第二是综合整治。
第三是典型引路。按小流域进行综合、连续、集中的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
4. 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5. 建设高标准农田
6. 推广节灌技术
首先要搞好规划。
第二推广农艺节水。推广小麦、玉米、水稻高产节水技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继续运用传统的节水种植方式,采用抗旱品种。
第三推广节灌技术。
第四推广应用薄壁水窖技术。
7. 调整农业结构
一是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种植和经营技术。
二是结合本地特点,要注意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还要特别注意人文环境特点和社会环境。
三是既要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单位种植(养殖)面积的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的净产出;又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正确判断市
场供求行情,及早调整产品结构。
四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什么养什么,根据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发展绿色食品的战略措施,并加强品牌意识,拓宽市场,预测农产品的潜在市场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 朱燕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
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范文五: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
www.dedexs.com 德德小说网
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这里还有一些资料:
http://61.144.246.13/sb/BBS/getinfo.asp?ID=62422&Title=%CB%AE%CD%C1%C1%F7%CA%A7&
BBSTitle0=&BBSTitle1=BBSTitle1&BBSID=1512&BBSID0= 谢谢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和治理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