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应用统计学论文
关于物价形势的思考
摘要:
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经济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而这次5.1%的物价上涨幅度带来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应,社会大众普遍表现出对通胀形势的担忧。本文通过分析商品零售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预测物价、消费者信心指数走势,进一步探究当前物价形势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关键词:物价分析 消费者信心指数
1. 数据分析
1.1 2010年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分析:
通过移动平均、指数平滑对商品零售价格进行长期趋势分析,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商品零售价格呈上涨趋势,而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对于居民的消费造成一定影响,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信心强弱程度。
商品零售价格变化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0.448440223 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商品价格的变化与消费者信心呈弱负相关,而消费者信心指数反映了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其负相关现象反映了消费者对于当前的物价满意度的降低。
1.2食品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其价格的变化消费者比较敏感,食品的购买量直接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物价水平的满意程度,通过分析食品的价格走势及其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物价变化对于消费者的影响程度。
分析:
2010年食品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与总体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趋势相吻合,下文图表通过对食品价格变化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更明显的反映消费者对于物价上涨的态度。
食品价格变化消费者信心的相关性分析:
r2=?0.594669557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2010年食品价格的变化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呈负相关,且r2
2. 宏观经济状况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分析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分析
分析:
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系列取值范围为0-200,100为临界值,100以上为信心较足,100以下为信心不足。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预警指数、一致指数、先行指数、滞后指数大致趋于105左右,消费者信心较足。消费者对于当前宏观经济情况总体上比较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大经济背景对于居民的消费影响较好。
3.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分析 3.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分析:
2010年CPI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3.2%,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但其整体情况还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2007-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分析:
通过比较2007-2010年CPI指数的趋势变化,可以看出2010年CPI的变化范围总体还是比较合理的,较之08年、09年情况,其变化相对比较平稳。
3.2 物价上涨的原因
物价上涨是与社会公众心理密切相关的通胀预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CPI年均值超过5%,其中1/3的年份CPI超过6%, 1988年和1994年CPI甚至高达18.8%和24.1%。即便今年未来两个月CPI还会继续上涨,则全年CPI也仅为3.3%左右,比30多年的平均CPI低得多,不仅与上世纪高通胀时期的情形天差地远,且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4.8%和2008年的5.9%。而且,当前的年上涨3%左右的CPI伴随的是10%左右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应该算合理可接受的范围。而当前消费者对于物价上涨比较强烈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这次价格上涨主要来自食品尤其是鲜菜价格的大幅上涨。2010年10月CPI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7%,粮食价格上涨14.7%,鲜菜价格上涨21.3%。鲜菜价格与老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反应强烈自在情理之中。数据见下表:
(2)年初以来受经济回暖带动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富士康事件等因素影响,全国范围内农民工工资普遍上升,而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因国际市场波动出现大幅上涨,分析人士据此纷纷提出成本推动或输入性通胀预期。 (3)2009年下半年以来房价持续较快上涨对老百姓的通胀预期产生较大影响。社会公众很多并不理解为什么住房作为投资品其价格涨跌基本与用以反映通胀水平的CPI无关,认为房价涨就是通胀的人不在少数。 (4)为应对金融危机决策层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形成的货币信贷的超常增长,一定程度地形成过剩的流动性。这一充裕的流动性在遭遇房地产调控之后,不断寻求投机品种,出现“大蒜”、“绿豆”等产品非理性暴涨现象。这一发生在普通消费品上的严重投机行为助涨了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
3.3 2010年物价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分析
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持续的全面的上涨。目前来看,并未出现物价全面上涨。事实上,在11月份食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同时,衣着类和交通通讯类产品价格均下降了0.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仅上涨0.7%。从未来一段时期看,恐怕也不会出现全面上涨。
首先看推动这一轮价格上涨的食品。从粮食供应看,过去六年我国粮食出现难得的连续六年丰收,今年粮食依然获得非常好的收成,不存在供应短缺导致价格上涨的风险。而鲜菜价格的快速上涨与今年灾情较多、不利气候频发导致产量短期减少相关。鲜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鲜菜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很强。鲜菜也属于完全竞争性产品,又具有生产周期短、保存期短难以投机等特点,一旦产量恢复,其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自然会终止。
从成本推动角度看,鉴于我国目前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现实,原料、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未必会传导并引发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月份PPI上涨5%,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5.8%,影响消费价格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仅上涨2.6%;在生产资料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1.8%,原料工业产品价格上涨8.5%,而产业链后端的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仅上涨3.8%。以上结果表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原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同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也并不一定会影响消费价格的上涨。
从房价看,中央和地方政府4月份以来连续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已有效地遏制了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进一步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比如房产税的出台势必会强化前一阶段的调控成果,老百姓因为房价过快上涨产生的通胀预期可望趋于减弱。
从流动性过剩推动投机看,一方面决策层近期采取的加息等一系列紧货币政策对流动性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管理层对投机行为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产品领域的投机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避免“大蒜”、“绿豆”现象的蔓延,将会有效抑制因投机活跃造成的通胀预期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从现实供求角度看,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大。通胀压力不大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因为通胀预期会改变买卖双方的行为。因此,当前预防通货膨胀的关键依然是管理好通胀预期,一方面要加大供给力度,疏通流通渠道,加大打击投机行为尤其是针对粮食的投机行为力度,确保影响CPI关键因素的食品尤其是粮食和鲜菜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通胀预期心理层面的管理,媒体宣传要避免容易引发消费者恐慌的片面的价格信息报道,着重强调当前绝大多数产品不存在供应短缺的现实,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而生活受影响较大的低收入家庭,要加大补贴的力度,减弱其对通胀的恐慌心理。
范文二:应用统计学论文
?应用统计学?论文
系别:工程管理系
学号:B12080123
姓名:陈德志
指导老师:张亚峰
2014 / 12 / 12
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状况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1990年-2010年城乡居民居民收入、总体消费水平以及结构统计数
据,采用回归的方法对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现状。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学、经济学研究中一个古老的话题,近年来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特
别是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深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利益主体和社
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各地区、各阶层、居民与居民之间财富占有状况的不同使得收
入差距日趋扩大,而其中又以城乡收入差距最为突出。收入差距的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发挥
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增长,但如果差距过大或持续扩大,其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
十分显见的。也与党和国家倡导的“和谐”局面格格不入。因此,及时了解目前城乡收入差
距的客观状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增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1990 -2010 year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the general consumption level and structure of statistical data, by using the regression method to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on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stribution is an old topic in sociology, economic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inese system reform, 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field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est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also changed greatly, each area, each class, residents and residents wealth
possession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income gap is expand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most prominent. The existence of income gap can play to people's enthusiasm for production,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growth, but if the gap is too large or continues to expan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on society, economy is very obvious. With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dvocates "harmony" situation incompatible. Therefore, timely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objective situation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steady growth ofeconomy, societ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
贫富差距,发展趋势,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国外学者从金融视角的研
究最早始于1990年Greenwood和Jovanovic对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
系进行的研究,他们提过建立动态模型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金融的
不断发展,收入分配呈现倒“U”关系。
贫富差距的成因符合库兹捏茨的倒U型假设。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
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二)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中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蔡继明政协委员认为“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同时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中国财富向富人的集中度正在以年均12.3%的加速度在增长,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
正是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中国的畸形消费现象。其中,房价的畸形上涨可以看作为财富过度集中的一种典型体现。对中国的中产阶级有着深入研究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表示:“高房价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成长的主要障碍。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伤害着底层的人民,也开始伤害中产阶级。”虽然中国政府努力出台各项举措,整治房地产市场,打压房地产泡沫,已有所成效,但房价仍然偏高。社会上不断涌现“蚁族”、“三无产品”、“蜗居”等新型网络红词,不可不说为一种变相的中国现状的反应。
二: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表1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入 年 份
绝对数(元) 绝对数(元)
1990 1510.2 686.3
1991 1700.6 708.6
1992 2026.6 784.0
1993 2577.4 921.6
1994 3496.2 1221.0
1995 4283.0 1577.7
1996 4838.9 1926.1
1997 5160.3 2090.1
1998 5425.1 2162.0
1999 5854.0 2210.3
2000 6280.0 2253.4
2001 6859.6 2366.4
2002 7702.8 2475.6
2003 8472.2 2622.2
本文研究中国城乡贫富差距,通过对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最终提出政策建议,缩小城乡贫富差距。通过选取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个变量进行分析。
三:变量分组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每个城市或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越大,越贫穷。 根据恩格尔定律:
用于食物的支出恩格尔系数,总支出(总收入)
(计算的详细结果请见附表1 )
由于恩格尔系数<,0.3以下为富裕型,[0.3,0.5]为小康型,[0.5,0.6]为温饱型,,,0.6为贫困型,我们可以根据发达程度将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组,以反映城乡发达程度。我国城乡发达程度如表2所示:>,0.3以下为富裕型,[0.3,0.5]为小康型,[0.5,0.6]为温饱型,,,0.6为贫困型,我们可以根据发达程度将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组,以反映城乡发达程度。我国城乡发达程度如表2所示:>
发年份 数量 达恩格尔系数
程范围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度
富
裕<=0.3 无="" 无="" 0="" 0="" 型="">=0.3>
小
康[0.3,0.5] [1996,2010] [2000,2010] 15 11 型
温
饱[0.5,0.6] [1990,1995] [1990,1999] 6 10 型
贫
困>=0.6 无 无 0 0 型
由以上图表可得到以下城乡发达程度柱形图:
16
14
12
10
8城镇
6农村4
2
0
<=0.3[0.3,0.5][0.5,0.6]>=0.6
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
图1 我国城乡发达程度柱形图
由上述资料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得到了发展,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城市发展较于农村而言更快,从脱离贫苦进入温饱型,再到进入小康型,城镇的所用时间都比农村提前5到6年;城乡贫富差距大,情况显著;截止2010年,城镇、农村普遍处于小康水平,但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我们根据1990~2010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对比,见表2 收入与支出,同时把表2 数据转换为折线图(图2 收入与支出)。通过折线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城乡贫富差距,并且差距化不断随着时间的增长呈现扩大化趋势。
表3 收入与支出
1990 2000 2009 2010 年份 项目
城镇居民人均可1510.16279.917174.619109.4
支配收入 (元) 6 8 5 4
农村居民人均纯686.3 2253.4 5153.17 5919.01 收入 (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1278.812264.513471.44998 费性支出 (元) 9 5 5
农村居民人均生1670.1584.63 3993.45 4381.82 活消费支出 (元) 3
50000
45000
40000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35000出(元)300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000(元)200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5000
100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5000
0
1234
图2 收入与支出
由图2 收入与支出可以看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收入与支出,且差距日益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四、有关序数平均数的计算
1990~2010年期间各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
计算公式为:
某年城镇纯收入某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纯收入, 某年城镇人口
1990~2010年期间各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
计算公式为:
某年农村纯收入某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某年农村人口
1990~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计算公式:
1990~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总额的序时平均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90~2010年我国城镇总人口的序时平均数
由于1990~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纯收入总额为时期数列,其序时平均数计算公
ai,a式为=;1990~2010年我国城镇总人口为时点数列,属于间隔相等的间断时n
11aaaa012.......++++n
22
an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计算,其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199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计算公式:
199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总额的序时平均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90~2010年我国农村总人口的序时平均数
由于199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总额为时期数列,其序时平 均数计算
ai,a公式为=;1990~2010年我国农村总人口为时点数列,属于间隔相等的间断n
a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计算,其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11aaaa012.......++++n
22
n
表4:1990~2010年各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单位:元 年 份 农村 城镇 1990 686.3 1510.2 1991 708.6 1700.6 1992 784.0 2026.6 1993 921.6 2577.4 1994 1221.0 3496.2 1995 1577.7 4283.0 1996 1926.1 4838.9 1997 2090.1 5160.3 1998 2162.0 5425.1 1999 2210.3 5854.0 2000 2253.4 6280.0 2001 2366.4 6859.6 2002 2475.6 7702.8 2003 2622.2 8472.2 2004 2936.4 9421.6 2005 3254.9 10493.0 2006 3587.0 11759.5 2007 4140.4 13785.8 2008 4760.6 15780.8 2009 5153.2 17174.7 2010 5919.0 19109.4
五、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 (一)增长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基期水平 (二)速度指标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水平
前一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
报告期水平
某一固定基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每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 计算结果分别如下表所示。
图3:(农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表5:增长量和速度指标的计算结果
指标 农村居民逐期增累计增环比定基环比增定基增长每增长
家庭人均长量 长量 发展发展长速度 速度 1%的绝 纯收入为速度 速度 对值
城镇的百年份
分比(%)
1990 45.44 / / / / / / / 1991 41.67 0.917 0.917 0.417 ,3.77 ,3.77 ,0.083 ,0.083 1992 38.69 0.928 0.851 0.387 ,2.98 ,6.75 ,0.072 ,0.149 1993 35.76 0.924 0.787 0.358 ,2.93 ,9.68 ,0.076 ,0.213 1994 34.92 0.977 0.768 0.349 ,0.84 ,10.52 ,0.023 ,0.232 1995 36.84 1.92 1.055 0.811 0.055 0.368 ,8.6 ,0.189 1996 39.80 2.96 1.080 0.876 0.080 0.398 ,5.64 ,0.124 1997 40.50 0.7 1.018 0.891 0.018 0.405 ,4.94 ,0.109 1998 39.85 0.984 0.877 0.399 ,0.65 ,5.59 ,0.016 ,0.123 1999 37.57 0.943 0.827 0.376 ,2.28 ,7.87 ,0.057 ,0.173 2000 35.88 0.955 0.790 0.359 ,1.69 ,9.56 ,0.045 ,0.21 2001 34.50 0.962 0.760 0.345 ,1.38 ,10.94 ,0.038 ,0.24 2002 32.14 0.932 0.707 0.321 ,2.36 ,13.3 ,0.068 ,0.293 2003 31.00 0.965 0.682 0.310 ,1.14 ,14.44 ,0.035 ,0.318 2004 31.17 0.17 1.005 0.686 0.005 0.312 ,14.27 ,0.314 2005 31.02 0.995 0.683 0.310 ,0.15 ,14.42 ,0.005 ,0.317 2006 30.50 0.983 0.671 0.305 ,0.52 —14.94 ,0.017 ,0.329 2007 30.03 0.985 0.661 0.300 ,0.47 ,15.41 ,0.015 ,0.339 2008 30.17 0.14 1.005 0.664 0.005 0.302 —15.27 —0.336 2009 30.00 0.994 0.660 0.300 —0.17 —15.44 —0.006 —0.34 2010 30.97 1.032 0.682 0.032 0.310 —0.97 —14.47 —0.318
1995~2000年间有一个回升,在2006~2009年趋于平稳,10年又有上升的趋势。就整体来看,城乡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下显示的整体趋势变动与 图3:(农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的变动趋势趋于一致。
图4:定基发展速度
图5:环比发展速度
如上图显示可以看出,(农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每期的波动范围较大,本期与前期波动范围较大,在1995~2000年间出现一次较大波动。整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呈现上升趋势。
六、结语
(一)总结分析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为——城乡贫富差距,并且差距日益呈现上升趋势扩展。尽管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但新问题不断涌现,使之效果都不太明显。
截止2010年农村仍然存在贫困型家庭,在温饱型和小康型间的数量差距也可以感觉到城乡贫富差距的状况不容乐观。
研究发现,城乡居民贫富差异化的直观体现之一便为收入,城市居民的收入在研究的1990~2010年间一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且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收入对比,日益呈现更大的分叉。
(二)政策建议
税收是国家调空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缩小贫富差异,走向共同富裕可以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强化高收入人群税收监管,改变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的现状;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看比重;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严堵非法收入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以及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努力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城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企业转移;将教育资源向贫困人口倾斜,使贫困人口享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社会慈善体系,动员全社会扶持贫困群体,鼓励先富人群积极参加。
当前贫富差距拉大分化源自腐败和垄断,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全国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决策,彻底改变收入分配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革除公权力部门化的陈弊。
七、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亚峰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张亚峰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张亚峰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01
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解?现状评判?对策思考
3、《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年08期 关于我国城乡收
入差距的理论综述 2008.01
4、名称: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Rural-Urban Inequality, and the Opening of the Peoplezs Republic of china economy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03 5、名称:One country, two societies: 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6.《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 上海三联书
店.2002.01
7.庆、李昕,《看懂中国贫富差距》.北京.机械工业出
社. 2011.08
8.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
京华报.2008.8.29
9.,《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
倍》
范文三:应用统计学论文
应用统计学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应用统计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发掘好的优点,摒弃不好处,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就我们生活实际案例提出了看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能熟 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等工作。 【关键词】:统计学、起源、案例、发展
一、统计学的起源
经过短暂的学习应用统计学,我对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认识。统计学的德文是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1749)所使用,代表对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学问,也就是“研究国家的科学”。在十九世纪统计学在广泛的数据以及资料中探究其意义,并且由John Sinclair引进到英语世界。统计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一般认为其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时代,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所谓“数理统计”并非独立于统计学的新学科,确切地说它是统计学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新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名词。概率论是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不属于统计学的范畴,而属于数学的范畴。 二、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1)创立时期的统计学
统计学的萌芽产生在欧洲。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是统计学的创立时期。在这时期,统计学理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派别。
1、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由于该学派主要以文字记述国家的显著事项,故称记述学派。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 “算术”是指统计方法。在这学派,他、主要利用实际资料,运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等统计方法对
实际情况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从而为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发展时期的统计学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时期,各种学派的学术观点已经形成,并且形成了两主要学派,即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数理统计学派
指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形成数理统计学。
2、社会统计学派
指研究社会现象变动的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
(3)迅速发展的统计学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学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也不断地向精密化发展,也要求统计学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因此,统计学又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 “城邦政情”阶段
“城邦政情”(Matters of state)阶段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撰城
邦政情”。他一共撰写了一百五十馀种纪要,其内容包括各城邦的历史,行政,科学,艺术,人口,资源和财富等社会和经济情况的比较,分析,具有社会科学特点。统计学依然保留了城邦(state)这个词根。 第二 “政治算数”阶段
与“城邦政情”(Politcal arthmetic)阶段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点,本
质的差别也不大。“政治算数”的特点是统计方法与数学计算和推理方法开始结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更加注重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配弟在书中使用的数字有三类:
第一类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和经验观察得到的数字.因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通过严格的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少,根据经验得出的数字多;
第二类是运用某种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的数字。其推算方法可分为三种:
(1)以已知数或已知量为基础,循著某种具体关系进行推算的方法;
(2)通过运用数字的理论性推理来进行推算的方法;
(3)以平均数为基础进行推算的方法”;
第三类是为了进行理论性推理而采用的例示性的数字.配弟把这种运用数字和符号进行的推理称之为“代数的算法”
第三 “统计分析科学”阶段
在“政治算数”阶段出现的统计与数学的结合趋势逐渐发展形成了“统计分析科学”。
“统计分析科学”课程的出现是现代统计发展阶段的开端. 1908年,“学生”氏(William Sleey Gosset的笔名Student)发表了关于t分布的论文,这是一篇在统计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文章。它创立了小样本代替大样本的方法,开创了统计学的新纪元。
三 、统计方法的实践应用
我们都知道统计学方法则是收集与分析、解释相关变量、总体特征的估计与检验。如统计软件绘图、人工智能、无参数统计检验、指数、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方法等。下面就简单用实例介绍:
案例一: 某厂生产的一种钢丝抗拉强度服从均值为10560(kg/cm?)的正态分布,现采用新工艺生产了一种新钢丝,随机抽取10根测得抗拉强度为:10512 10623
10668 10554 10776 10707 10557 10581 10666 10670; 问在显著性水平а=0.05下,新钢丝的平均抗拉强度比原钢丝是否有显著提高, 解:设新钢丝的平均抗拉强度为未知,股使用t检验。由题意,本案例为右边检验问题,H。: μ=μ。,H μ 〉μ。
有所给样本数据,可得:平均х=10631.4,s=81,
n=10,α=0.05,t0.05(9)=1.8331
t=(x-μ。)?(s/n ?)=2.7875
? t=2.7875,tα(n-1)= t0.05(9)=1.8331
故拒绝H。,即在水平а=0.05下,μ显著高于μ。。说明新工艺对提高钢丝绳的抗拉强度是有显著效果的。
若α=0.01 此时t=2.7875,t0.01(9)=2.8214
故不能拒绝H。,即在水平α=0.01下,新钢丝平均抗拉强度并无显著提高。 通常在α=0.05下拒绝H。,则称检验结果为一般显著性的;若在α=0.01下拒绝H。,则称检验结果为高度显著性;若在α=0.01下拒绝H。,则称检验结果为极高度显著;
案例二( 产品市场占有率问题)例如,某市四家大型电器商场的手机销售情况抽样表明,在一周内总计销售了2000部的手机,其中某品牌手机占214部,则可用数理统计中的参数区间估计理论与方法,以95%的把握程度判断出该品牌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在9.42%,12.13之间。
案例三 调整措施效果的显著性问题。例如,某超市为增加销售,对销售方式、管理人员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调整后随机抽查了9天的日销售额,计算的平均日销售额为60万元。根据统计,调整前平均日销售额为52万元,假定日销售额服从正态分布,则调整措施效果是否显著,不能直观地认为调整后日销售额达到60万元措施就显著,而是需要用假设检验的思想和方法来做进一步的判断。
四、未来发展状况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和自然的方法论科学,它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其专业产生的时间是1890年,英国牛津大学首先设立了该专业。随后,英国剑桥、美国哈佛等大学也相继设立了统计 学专业。现在,中国的经济将和世界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 不断地向细分化与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这样一来,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就更多了,这种社会需求,促使统计学专 业的教育发展已迫在眉捷。而且,由于国际化的产生,中国的统计学专业也要和国际接轨,以便于更好地为宏观和微观主体服务。就以上而言,应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将会有三种:
第一、本专业要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的换算体系,逐步与联合国SNA接轨。随着数学的发展,本专业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本专 业的新分支或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边缘学科将形成,新分支如抽样理论,非参数统计,多变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边缘学科如经济计量学,工程统计学,天文统 计学等等。今后尤其要借助电子计算机,促使本专业的教学逐步完善。
第二、本专业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官方统计与国际接轨教育,首先是统计标准体系的接轨,其次是统计调查方法的国际化,再次是调查表设计的国际化,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的国际化,再次是统计信息发布的国际化,最后是严格遵循为调查者保密的原则。
第三、本专业要着力于改进有关统计指标体系的教学。包括清理现行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指标的名称、定义、口径及计算方法,使之尽量与国际通用标准一 致。计算一些派生指标,以反映我国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三资”统计,了解外资进入我国的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合作度明显增大,风险也随之增加,各个贸易、外资独资、合资伙伴出现得越多,风险就会越大,因而,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将加大力培养人才,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国民经济运作的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参考文献】
《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知识经济时代应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王文新,马燕鹏。河北 保定 071003
《统计学》作 者:卿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统计学及其运用》作者:吴柏林,曹立人 著 出版社:浙江教
范文四:应用统计学论文
应用统计学课程论文
经过这学期短暂的学习应用统计学,我对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认识。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个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能熟 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等工作。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是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所以学好应用统计对不久即将走向社会的我们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绪论
一、应用统计学的发展:
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统计学大致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三个时期。
第一、古典统计学时期:
古典统计学时期是指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这是统计学的创立时期,亦称古典统计学时期。在这时期出现了政治算术学派和德国的国势学派两个统计学派.
1、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由于该学派主要以文字记述国家的显著事项,故称记述学派。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其创始人是威廉和约翰.“算术”是指统计方法。主要利用实际资料,运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等统计方法对实际情况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从而为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第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近代统计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这一百年的统计学,它是古典统计学的继续和发展,是古典统计学向现代统计学过渡的统计学。近代统计学的发端,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的卓越员献。他既继承了国势学和政治算术的传统,把统计学从作为管理国家行政的“政治医学”,扩展到作为研究社会内在矛盾及其规律性数量表现的科学认识方法,又积极地把古典概率引人统计学,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偶然变化中的规律性表现。
1、数理统计学派
指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形成数理统计学,以概率作为理论基础,抽象掉统计学的社会经济现象内涵,变成了抽象的数学分析和推断技术.
2、社会统计学派
指研究社会现象变动的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社会统计学在这里也称为社会经济统计学,包括政治统计.经济统计.人口统计.犯罪统计等多方面内容.
第三、现代统计学时期: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统计学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在应用上都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统计学已经发展为一门多分枝的科学,并且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人们通常将统计学划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个大类.任何科学的发展,一方而是继承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是与客观现实的结合,现代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例外。一方面,它大量地继承了近代统计学的许多成果,另一方而,随着各国国情的不同,在继承和结合的过程中有所选择。
二.统计研究的方法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人们在无数统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逐步总结和概括,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统计方法,构成一个研究方法体系.
1. 大量观测法
所谓大量观测法就是对所研究的客观现象总体中的全部或者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观测以达到正确认识总体的目的.大量观测法要求通过实验法或者调查法收集原始资料时遵循大量试验和大量调查的原则.对于规模小.个体集中等简单总体进行统计研究时,通常不可能做到对所有个体全部进行观测.
2. 统计实验法和统计调查法
统计实验法和统计调查法是统计实践中收集所需要资料的两类具体方法,实验法是按照一个设定的实验程序,观测现象开始实验以后的数据特征,根据实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对现象总的认识.
3. 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是统计分析的两类方法.描述包括个别描述和综和描述.统计描述是综合描述的方法,是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计算综合性的指标,描述所研究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可以具体使用综合指标法和数学模型法.统计推断法是在对已知事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未来事物进行推断的方法,可分为抽样估计法以及假设检验法等.
范文五:应用统计学论文
应用统计学论文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是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这一系列的工作都依赖着统计,统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统计学人才,统计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学教材的创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的统计学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往往注重理论,而且抽象难懂,缺少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统计学教材重新编写,从而更加适合当前统计学的发展。(1)统计学的目的旨在为学生通过学习统计理论知识,掌握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能够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统计学教材必须在对统计理路知识掌握的前提下,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教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2)统计学的内容应当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缩短计算时间,而且使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明了,更加准确。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的选择上:一要与当前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关联;二要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不能是虚构的事件,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得,这样更能有说服力,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过去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的事物表现出来,对于统计学来说,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1)在对课件的制作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熟练运用PowerPoint,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2)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进度往往会比传统的黑板教学快,为避免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拷贝课件,便于对所学的课程进行巩固和复习。
三、以就业为导向
统计学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掌握统计理论知识、统计方法,更要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展现统计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教师应注重加强统计学教学和运用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上机操作,通过对实际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2)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在教学工作之余,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就业的选择中,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急功近利,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选择能体现自身价值和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认清现实。社会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居安思危,不能盲目自大,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
四、加强实践操作
统计学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统计学的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比较难学,主要在于统计学中的概念比较严谨、复杂、计算推导公式也比较繁多。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和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通过实例进行清晰、明确地诠释。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调查,像学生每月生活费调查、业余活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设计、调查、分析、整理,最后写出报告,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实习单位,让学生真正体验在现实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0.3[0.3,0.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