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文书怎么写
祭文祭文乃古今丧葬必须之物,虽言文无定式,然其格是不可不知,种类及一般措辞亦不可不知也,故抄录故父之撰文数例,以备不忘耳。
[格式内容]1.标题。
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一、 起车祭文式起车祭文,即丧葬时,灵柩欲抬往山上安葬之时,孝男孝女跪拜之时所寄之文,例文如下:例一:维公元○○○○年岁次○○年○○之月○○朔越○日不孝男○○孝妇○○○孝孙○○等敢昭告于○代大父(或母)谥(或讳)○(姓)公(或○氏)之灵曰:痛维吾父(或母)罔极深恩,未报毫厘,胡云一梦,庵忽辞尘,兹奉灵柩,安葬福岫,灵车既驾,往处幽宅,载 陈牲礼,永诀生天,父(或母)其鉴格耶,尽哀诚谨告如上例,“维”字,“某代大父(或母)”,“谨告(或尚飨)”皆在其它行列之上,称为“三开头”,按闽南风俗,子孙辈排列为:不孝男○○,孝妇○○,孝女○○,孝婿○○,孝侄男○○,孝侄妇○○,孝侄女○○,孝侄婿○○,孝孙男○○,孝孙女○○,孝侄孙男○○,孝侄孙女○○,孝外孙男○○,孝外孙女○○,孝曾孙男○○,孝曾孙女○○,孝侄孙男○○,孝侄孙女○○,孝外曾孙男○○,孝外曾孙女○○等,依此类推。
例二:维公元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孟春之月○○朔越○日○○不孝男○○孝妇○○孝孙○○等敢昭告于故父(或母)谥(名)○○(姓)○公(或氏)之灵曰:牛面卜筑,冥宅攸宜,吉辰方届,神明莫留,灵车既驾,我心伤悲,(缓减绞丝旁)方启行,佳地安居,荐此牲礼,实用陈词谨告或:谷辰方屈,神明莫留,灵柩既驾,涕泗交流,佳城住处,安居宅幽,谨陈牲礼,备荐庶馐...
死人祭奠怎么做
祭奠,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注重“慎终追远”体现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
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
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
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
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
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
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
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
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
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
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
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
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
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
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
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
供毕埋于墓前。
“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
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
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
藉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传统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追悼会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江西一带的葬礼仪式,一般要子女孙子孙女辈准备一双鞋子子女辈秀白布孙子孙女辈秀白布+红布。
然后死者来年烧了去,来纪念死者~到了家乡下葬的时候儿子和孙子是下葬的时候去祭拜。
如果有桥的地方要下跪然后让棺材从头上过【寓意:升官发财】女儿和孙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死人祭奠怎么做
祭奠,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注重“慎终追远”体现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
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
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
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
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
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
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
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
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
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
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
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
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
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
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
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
供毕埋于墓前。
“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
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
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
藉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传统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追悼会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江西一带的葬礼仪式,一般要子女孙子孙女辈准备一双鞋子子女辈秀白布孙子孙女辈秀白布+红布。
然后死者来年烧了去,来纪念死者~到了家乡下葬的时候儿子和孙子是下葬的时候去祭拜。
如果有桥的地方要下跪然后让棺材从头上过【寓意:升官发财】女儿和孙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给死人写的那种祭文叫什么,好象是卟告还是什么的
那个叫悼词。
悼词,中国古代称为“诛词“哀辞”“吊文”“祭文”等。
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业的文章。
狭义的悼词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寄托哀思的专用哀悼文体。
你说的讣告(fù gào)也叫讣文,又叫“讣闻”,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
“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它是死者所属单位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家属向其亲友、同事、社会公众报告某人去世的消息。
讣告要在向遗体告别仪式之前发出,以便让死者的亲友及时做好必要的安排和准备,如准备花圈、挽联等。
讣告可以张贴于死者的工作单位或住宅门口,较有影响的人物去世,还可登报或通过电台向社会发出,以便使讣告的内容迅速而广泛地告知社会。
给死人祭奠的花有那些
因为在人们有意识观念里死亡的路上都是一片黑暗,人们为了让死都能够一路上好上,所以才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为他们点蜡烛。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
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
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编辑本段 基本习俗 概述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
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
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
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
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
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
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
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
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
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
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
供毕埋于墓前。
“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
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
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
藉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由以上对山西各地丧葬礼仪的简略缕析,可以看出,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
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正如论者所说:“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一种独特的方式。
”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
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
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追悼会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江西一带的葬礼仪式,一般要子女孙子孙女辈准备一双鞋子子女辈秀白布孙子孙女辈秀白布+红布。
然后死者来年烧了去,来纪念死者~到了家乡下葬的时候儿子和孙子是下葬的时候去祭拜。
如果有桥的地方要下跪然后让棺材从头上过【意识:升官发财】女儿和孙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死人寂奠文我爸爸去世了,我是爸的女儿,要写一祭文来祭奠爸,要怎...
买菊花祭奠。
清明节祭奠用花常识: 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
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百合等。
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
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如果特殊的,也可以送其他的或被祭奠者生前喜欢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