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主备人:郭少永
时间:1月 5日 周一用
一、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 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
◇ 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 【重点、难点】 :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讲授法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 “ 实践 ” 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 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 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 本质区别。 ② 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 “ 利己主义 ” 活动, 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具有社会性, 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 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 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 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 —— 如思考、 修行、 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 动。实践中的 “ 改造 ” 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它是一种 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① 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都是客观的。②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 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 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 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 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 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人们 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讨论:盲目的实践是否存在。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 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 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例题 1】 (单项)马克思说:“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 践的人。 ” 这句话的含义是(C )
A 、思想不重要,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B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思想
C 、思想变为现实需要人的实践 D 、思想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变为人的现实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 “ 专家点评 ” 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二是变革社会的 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 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 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 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 “ 基本 ” 不是 “ 全部 ” ,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 “ 基本 ” 形 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 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 其他社会关系, 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 所以, 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 列起来。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
◇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 “ 品尝 ” 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 只有勇于去 “ 尝试 ”“ 做一做 ”“ 试一试 ” ,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 “ 品尝西红柿 ” , 敢于 “ 吃螃蟹 ” ,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 人的正确认识 只能从实践中来。
讨论:老者和农夫的对话。老者 “ 不会耕地,怎样下田 ” 。 农夫:“ 不让下田,怎会耕田 ” 讨论:“ 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 ” ,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
【哲理故事】 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有一幅斗牛图, 画得十分生动, 被人们视为珍品。 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 牛 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 叫人不由得发笑。 ” 还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 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
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 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 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 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 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认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例题 2】 (单项) “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 不知地之厚也。 ” 这段话说明了 (D ) A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 、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 、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 、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引用了**同志的两句名言. 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 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 (即人 ) 对客体 (即客观事物 ) 的 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 并 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例题 3】 (单项) 有人认为 “ 个人的渊博知识, 一是来源于亲身实践, 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 ” 。 这一观点(B )
① 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 ② 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 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④ 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 、① ③ B 、① ② C 、② ③ D 、② ④
教材此处的 “ 相关链接 ” 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 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 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 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 “ 农时 ” ,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 (如水车 ) , 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 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 此方面的古籍如 《周 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 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例题 4】 (单项)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 这说明 ( A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 、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例题 5】 (不定项) 50年前,**发出了 “ 向科学进军 ” 的伟大号召, 1978年,**提 出了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的重要思想, 1995年 5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2006年 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从 “ 向科学进军 ” 、 “ 科学技术是生产 力 ” 到 “ 科教兴国战略 ” ,再到 “ 建设创新型国家 ” 说明了(AB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认识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 怎样才能说清楚 ?
◇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 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 ” 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 实际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 映了客观事物, 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 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 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的, 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 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 “ 相关链接 ” 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 今天, 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 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 (实 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 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例题 6】 (单项)爱因斯坦说:“ 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 神的笑声所覆灭。 ” 这表明(A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 、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神或上帝永远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 ?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 原的面貌, 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才能 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 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 却脱离实 践,不为实践服务, 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 也正是强调这一 道理。
教材引用**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 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 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 “ 相关链接 ” 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 —— 知 —— 行或 实践 —— 认识 —— 实践 (包括创新 ) ,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 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例题 7】 (单项) “ 造烛为照明, 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 终无收获。 ”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 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范文二: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认识从何而来 周彦彤 2008310386 人的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及三个基本特点;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区别。一切只是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意识的作用,知道了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答案就会在我们今天学习的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揭晓。
2—6—1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老师:首先,请同学配合老师做一个实验。同学们看到了,老师面前有三杯颜色相近的液体,现在,老师请三名同学上讲台来,通过自己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些液体是什么。 同学:可乐,橙汁,醋
老师:很好,同学们判断自己喝的是什么,是一种认识,它是从品尝中来。品尝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我们在求索真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解开真理的面纱。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有关实践的知识。
一、实践及其特点
老师: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通常有一个顺序,先了解某个知识的含义,然后通过其特点和表现形式来区分和其他知识点的不同,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按照这个规律,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实践?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什么事实践,举个例子说明
也可以。
(一)、实践的基本含义
学生:
老师:很好,同学们的理解能力非常强。实践通俗理解就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像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工人盖房子,农民在农田里种庄稼,以及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都是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践呢?同学们一起看看书上的概念表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那么实践的主体是谁?实践的对象是谁?实践的性质又是什么?
学生: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性质是物质性活动。
老师:没错,这里我们要弄清它的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我们举个例子来更形象的让大家理解实践的这两层基本含义,例如建筑工人盖楼房,同学们想一想,这里实践的主体、对象以及性质都是什么?
学生:工人,楼房,物质性活动
老师:对,工人、楼房甚至盖楼房用地材料都是物质的,因此它是一个物质性的活动。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如果工程师设计出楼房的图纸,但没有人去建造,那么会不会建成楼房? 学生:不会
老师:对,只有通过直接的现实的活动,才能把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才能称之为实践。那么了解了实践的含义,现在就是检验成果的时间了,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酿蜜 (2)教师讲课 (3)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4)鹦鹉学舌 (5)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6)经济体制改革(7)修身养性
学生:属于实践活动的是2、5、6
老师:很好,同学们掌握得不错。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实践,那么实践区别于其他知识点的地方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学习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老师:怎么理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举个例子,2005年我们国家修建青藏铁路。修建青藏铁路的主体建筑工人、实践的对象青藏铁路,以及修建铁路需要的工具吊车、搅拌机等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也就是说构成实践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实践的对象以及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同时,青藏铁路的冻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冻土对铁路修建有非常大得影响,在冻结的状态下,冻土就像冰一样,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被顶起。夏季,冻土发生融化,体积缩小,钢轨也就随之降下去。所以,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又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老师: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了,修建青藏铁路和燕子垒窝筑巢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 学生:有,人们修建青藏铁路是为了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而燕子没
有意识,它的活动没有意义。
老师:很好,修建青藏铁路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就得到结论:实践还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老师: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改造自然中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桥、铁路等);在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的提出)。 老师:那么实践还有什么特点呢?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老师:那么既然修建铁路这项实践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具有创造性的,那么从青藏铁路初期的苦难重重到现在的顺利通车,整个修建的过程中都是个人的活动吗? 学生:不是,是很多人才共同研究的结果,不是某个人就能完成的。
师:没错,实践是在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不是单个人的鼓励的活动,是各个层面的社会团体共同努力,相互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因此实践具有社会性。
那么怎么理解实践具有历史性呢?以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没办法解决青藏铁路难的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具备了先进的技术,已经能够攻破难关,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建成了青藏铁路。所以我们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而实践又具有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简单渗透)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是,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居里夫人——镭)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老师:李时珍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见到它就会又唱又跳。李时珍费经周折终于找到它,一时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为了改变人们的传说,他亲自服下曼陀罗,发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大量可以使人精神失常,后来曼陀罗被人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那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老师:没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老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P44页阅读右上角的例子并思考下面的问题:人的正确认识是
从哪里来的?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学生: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老师:好,请坐。我们只有品尝了西红柿之后才知道它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可见,人们只有通过切身的实践才能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正如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的产生必须有对变革对象的实践,并不断做出如实的反应。认识是适应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老师:大家再来思考一下,那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不是认识的来源了吗?
学生:书本上的内容通过实践得来的。
师:对,书本的知识也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这里我们就要注意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问题。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途径,就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另一种是间接途径,就是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获得经验。但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那么是什么在不断推动着这些书本知识的与时俱进、更新换代呢?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磁悬浮列车。最开始人们刚发明磁悬浮列车的时候,发现在窗边看外面的风景会头晕目眩。后来人们为了让乘客更舒适,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发明了减速玻璃。通过视觉技术,使学生们更舒心地乘坐磁悬浮列车,大大改善了磁悬浮列车的功能,增加了乘坐磁悬浮列车乘客的数量。
从磁悬浮列车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并根据这些新要求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得到更好的社会实践方式,反过来,社会实践活动呢?它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条件更优越的认识工具,最终又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实践活动还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我们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那既然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生活中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敢于大胆动手,同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老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所得到的认识都是可以运用,都是可靠的吗?
学生:不是
老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力学实验—伽利略自由落体试验。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已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公众的观点挑战,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作出了最后的裁决。原来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
那么伽利略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哪里来的?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学生: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老师:好,请坐。我们只有品尝了西红柿之后才知道它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可见,人们只有通过切身的实践才能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正如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的产生必须有对变革对象的实践,并不断做出如实的反应。认识是适应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老师:大家再来思考一下,那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不是认识的来源了吗?
学生:书本上的内容通过实践得来的。
师:对,书本的知识也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这里我们就要注意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问题。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途径,就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另一种是间接途径,就是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获得经验。但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那么是什么在不断推动着这些书本知识的与时俱进、更新换代呢?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磁悬浮列车。最开始人们刚发明磁悬浮列车的时候,发现在窗边看外面的风景会头晕目眩。后来人们为了让乘客更舒适,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发明了减速玻璃。通过视觉技术,使学生们更舒心地乘坐磁悬浮列车,大大改善了磁悬浮列车的功能,增加了乘坐磁悬浮列车乘客的数量。
从磁悬浮列车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并根据这些新要求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得到更好的社会实践方式,反过来,社会实践活动呢?它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条件更优越的认识工具,最终又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实践活动还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我们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那既然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生活中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敢于大胆动手,同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老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所得到的认识都是可以运用,都是可靠的吗?
学生:不是
老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力学实验—伽利略自由落体试验。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已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公众的观点挑战,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作出了最后的裁决。原来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
那么伽利略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学生: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老师: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认识本身能回答么?
学生:不能,
老师:那客观事物就摆在那,它自己会告诉你它是对的还是错的么?
学生:也不会。
老师:那么什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的正确与否啊?
学生:实践。
老师:没错,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当实践的结果与原有认识相符合时,我们说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的实践结果与认识不符合时,那么原有的认识就是错误的。每天我们都会学习很多知识,用这些认识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认识经验都是对的吗,都是可以直接运用的吗?这一点我们要向伽利略学习,只有你通过行动得到了实践的结果,才能验证认识的真假。因此我们得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师:**曾经说过“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但是学习的目的并非学习本身,而是在于“学以致用”。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老师: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我们每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进行不断认识的过程。学习知识为了是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到我们的社会实践中去。所以我们说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并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认识脱离了实践,那么认识它就毫无意义。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所以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真正目的,使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发挥出它的力量。
【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并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切入点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充分理解有关于实践的知识,理解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注重实践的重要性,遇到难题不要退缩,要进行大胆的实践,得到知识也不要意味接受,要懂得提出怀疑,要让实践得出的真理说话。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希望能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板书设计】
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基本含义
(二)、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作业】
1.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2.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5.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
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课后作业】
甲乙二人去办事,路遇一河拦住去路,无桥亦无船,只能涉水而过。甲说:
怎能过河!”乙说:“不去过河,怎知深浅!”请从哲学上谈谈你的看法。 “不知深浅,
范文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巢。②构想美好生活 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
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
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展示案例判断)
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⑵变革社会的实践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46的内容,小组研究以下的材料,主动探究该内容,具体材料如下)
研究材料: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如: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走进科学: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自此,太阳系行星数量将由九颗减为八颗。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科学家通过探测活动,在外太阳系发现越来越多的天体,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由于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人造卫星等先进的探测工具,使得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这说明实践是:?????????? ???????????????????????????(为什么: 在背后补充? )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如:吃一堑,长一智。
走进实验: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走进生活: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学以致用
重点再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教材42~43页内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的不同。
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这四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材料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白自荐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材料三: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两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探究三:根据以下不同观点分组进行讨论,究竟认识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寇蒂斯说:书籍乃是人类积累智慧的长明灯。
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让我们读书吧!
陆游说:“古人学习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让我们投身实践的怀抱吧!
探究四:阅读教材第45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及其特点???? 三个特点? ?主观能动性?? 三者是统一的
的?????????????????????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巩固练习: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分)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2分)
范文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一、 知识回顾:
1、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二、新课导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分析具体问题的能 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实践的重要性,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同时注重认识 的作用,并增长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认识并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责任感。
重难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前预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实践是 改造 的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 凡是实践, 都是以 为主体、 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 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为 的存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 、 实践的 和实践的 。 实践的 构成要素是 ,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及其 结果是受 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 实践具有 。 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 动。
(3)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 不存在的。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 在 中、在 中才能完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 到的 、产生的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 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 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 观事物相符合; 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它。只有把 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 (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 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总结) :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 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二)重点知识整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几个方面?
?
【课堂教学】
1、合作探究:
有经验的制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 老猎手仅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 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茶叶工人可以凭借嗅觉判断茶叶 的质量。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自我小结(知识结构整理) :
3、自我测试
(1)必做题:
1、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 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2、 “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 明()
A 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 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 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3、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印度进行月球探测活动②二十国集团峰会商讨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③各地加 强对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理论学习④蜜蜂酿蜜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4、印度月球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探明可运用到能源领域的稀有同位素氦 3在月球上的分布情况。从实践的特征来看,这体现了()
A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 B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 《论衡》 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的对象不会字言其名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下列观点与 “近水识鱼性, 近山识鸟音” 所体现的认识论观点相同的是 () ①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②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③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 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8、 2009年 3月 1日, “嫦娥一号”卫星缓缓靠近与她相伴 494天的月球,然后 热烈的拥抱和亲吻了月亮女神, 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 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 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 模式和方法, 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 突破了一大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证 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是科学的。
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选做题:
据医学史料记载, 17世纪 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奇迹般的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效仿, 却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 血医疗手段便被禁用。 19世纪 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 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也再次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 直到 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 门。
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4、自我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
(1)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 你提升了哪些能力?
(3) 你增长了什么技巧?
(4) 你积累了哪些经验?
(5) 你还需要弥补什么?
《第六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答案
1-7、 C D B A A C B
8、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 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重要经验,获得了重要数据。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探 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是科学的。
选做题答案见基础训练 181页。
范文五: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二政治(选修)-------设计引导学案例一:
学案设计人:姜堰市罗塘高级中学 章存林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2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分析:⑴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⑵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P42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想和做) 。——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念的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A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
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
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 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B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由生物的遗传规律所决定的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
“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
课堂探究:⑴这些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⑵你能说说为什么“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高明的蜜蜂聪明”吗?
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体现在:A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
B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如: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能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所谓的社会性——表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如工具的制作
所谓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想想:杨利伟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说明了什么?
(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性
(2)科学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社会性
(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类要能进行下两项的活动,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人输羊血,积极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输羊血救人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思考:认识从哪里来?实践中来?书本中来?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
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教材中引用了**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 对客体(即客观事物) 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们?-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从输羊血救人到输人血救人到发现人血的血型系统而打开科学输血的大门”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输羊血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到输人血带来惊人的死亡再到真正解决输血救人问题”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45◇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怎样才能说清楚?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它联系着主观认识。
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为了救人而输血并探索失败的原因到最终解决输血救人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P46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
—认识—实践(包括创新) ,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第六课引导学案例一课堂检测
比一比,赛一赛
一、判断:
1、实践决定于认识 ( )
2、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 )
3、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 )
4、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
5、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 )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7、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 )
8、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 ( )
9、实践是人的活动,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 )
10.一位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运用学到的试管冻制、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使奶牛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B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C .正确的认识只有为实践服务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
D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中国为加入W TO 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学习理论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
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A. ①②⑤⑧ B. ①②⑤⑥⑧
C. ①③④⑥⑦⑧ D. ①②⑤⑥⑦
高二政治导学提纲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9 ×××××√×√√
10-11.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