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 | | 语 文 世 家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陈 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道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独成一派,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一直有人在研究老子的思想,希望解读老子思想之时能从中体悟。本文也是希望能通过分析老子的“道法 中国历史
自然”思想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今教育,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 老子 道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鲁讯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他这样说是认识到了老 “道”通过自然显现出来,古汉语中的自然与今天所说的大自 子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道家甚至道教的精神已内化 然的含义不同,如果混为一谈,就会将“道”的本源地位拉低, 为国人的心理品质大自然是“,只不过有时日用而不知。老子虽然和孔 道”自然而然状态的体现。而且只有作为天地万物 根子同时期,但留给后人的印象完全是不同的,如果说孔子是 本的“道”是“自然”的,那么才会有来源于“道”的天地万物 所秉受万民敬仰的圣人,老子则是站在高山深处的智者,曲高和 有的“自然”之“性”,而不是相反。由此我们知道“道”所 体现出寡的样子。老子的思想给人感觉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可能 来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就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道法是资质不够,亦或是思想修为还达不到境界,即便目前已经 自然”在教育上要遵从的“道”就是人的自然天性,从而 也就有有很多人对老子的作品进行了解读,概括出其思想体系,但 了老子“无为而为、守朴贵柔”的自然教育思想。 这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老子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消极避世的,认为“无为”就 国人们去开采。种种的限制,让我们还不能那么正确地评判, 是什么也不作为,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那也就是逃避和压抑人 们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一切提供了很多可能 心中想要有所为的想法,有意避世,逆心而为,那也不是一 种让后世去继续探索,从而更加接近老子最真实的思想和境界。 “自然”了,这与老子的“无为”自相矛盾。因此,“无为”应 当
老子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他《老子》一书中,《老子》又名 是应为而为,为而不争。纵观我们当今的教育,强势而为 的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上篇道经,下篇 象太多。教育目的上,国家或社会所期望的目的成份多 于教育德经,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是最根本的东西,而 “成人”成份,外在的目的添加到我们教育中间来,使 得我们“德”则类似于做事的方法,就像今天的方法论。《道德经》开 的教育也不那么纯粹,教育者为了完成国家的教育目 的或实现篇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后“道”这个 自己的某些利益做出很多违背教育规律和“不自然” 的事,教育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词就在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是在 异化为一种工具,不再真正服务于学生,忽视学生 个性发展;另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有时似乎又在我们面前描画 一方面,学生也失去了自由,“被迫”要做一些不 是很愿意或感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 兴趣的事,不能顺心而为。老子的“道法自然” 在教育对象和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因此,很多人 目的上体现为追求一种理想人格,即顺应人的 自然之性,不是对“道”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人认为“道”是一种客观对象 外人强加的那些知识、伦理、价值观之类。这 一点其实和西方或实体形象,(这也是大家认为老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者 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有契合之处,杜 威认为教育之外无的一个依据);有人觉得老子的“道”不是具体之物,“道”是一 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根本是 人,实现人的发展才种状态,即“道法自然”;还有人认为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已经 是教育应该要做的事。老子的“道法自 然”的思想告诉我们天说了“道”是很难理解的东西,是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是含糊 地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天道(自然)的 发展规律,作为形而上的的,不为人所明白。可是《老子》中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天道下落到形而下的社会生活之中 即为人道,作为社会生活的三、三生万物”,所以“道”这个世界万物最根本最本原的东西 道”——即教育活动的发展一部分的教育也要遵守着教育的 “
一定有所指。而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在一种知性思维模式 规律,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因此, 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中将“道“理解为一客观对象——“ 物”的时候,那么,不管这 活动应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 消除额外压抑和人为的负面“道”“多么流行,也还是没有像它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朴素自 影响。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教 育,我们目前现实中的教育恐然”,这说明具体实在论也是不符合老子的思想的。 怕一时半会还很难做到,可是 人要有理想,教育更要有理想,
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朝着更 美好的方向前进。 从“道”这个字最原始的最简单的意思来看,“道”最初应
该是指道路,而道路有指示和引领作用,有奠基的含义,从而 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老子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与卢 衍生出“道理”,是世间万物得以存在的道理,是最最根本的东 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共同之处集中 西。在《老子》中还有关键的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表现在他们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又是指什么呢, 人格思想上。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按照自然本性生
活,个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治身完身和养生,(下转第 89 页)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老子其他理论
的依据。“道”以自己为法则,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性,
76 2014 12 — 科教导刊(电子版)? 年第 期(下)—
| | | 外 语 教 学
实验前的 110.28 降至实验后的 76.93,说明学生的口语焦虑水 施英文报刊教学前后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在语法、词汇、语音、 平有降低,但还不能断定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个 流利度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英文报刊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 变量相关系数较高(为 0.227),而且显著水平值较低(p<0.05), 口语交际能力。="">0.05),>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满足配对样本 t 检验的条 5 结语 )件。t=22.2(p=0.00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 在本次实证研究中,笔者选择难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 差值的 95%置信区间下限和上限分别为 30.36 和 36.34,不含 发展水平的英文报刊材料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素材,营造轻松 零,也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实施英文报刊教 愉快的英语课堂氛围,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 学前后学生的口语焦虑水平明显不同,英文报刊教学有助于 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降低口语焦虑水平。同时,设计各种学 学生较低焦虑水平。 习任务,从语法、词汇、语音、流利程度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积
4.2 口语成绩 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 口语考试由两位教师打分,打分表上分为五个项目:语法、 交际能力。研究表明英文报刊教学在降低学生口语焦虑水平 词汇、语音、流利度、交际能力,评分等级分为 1-5 分共五等,既 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成绩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注了考生的语言素质,又考虑了考生的交际能力。口语成绩 该研究还存在不少局限性,比如样本量较小、测量方法单 的 t 检验结果显示每对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在 0.94 以上,而且显 一、英文报刊教学实施时间短,今后的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增加 著水平值很低(p=0.000),说明每对变量之间存在都线性关系, 实验时间进行深入的探讨。 满足配对样本 t 检验的条件。Mean 一栏数据显示语法、词汇、 语音、流利度、交际能力五个项目的均值在实验后都有增加,说 参考文献 明实施英文报刊教学后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各个方面都有提高。 [ ][]1Arnold,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 语法、词汇、语音、流利度、交际能力五个项目实验前后的配对 sity Press,1999. 样本 t 检验值分别为-16.96、-21.12、-25.26、-11.88、-25.26,双尾 [ ]2MacIntyre,P. D.,R. C. Gardner. 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Language Learning, t 检验的显著性概率都为 0.000,同时差值的 95%置信区间下限 )1991,(41:1. 和上限都不含零,也说明每对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实 [ ]3Horwitz,E. K.,M. B. Horwitz,and J. Cop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 []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125-132. xietyJ.
(上接第 76 页)为国家、做帝王等身外之事,只是“绪余”、“土 今天的教育好像不知道到底要什么,好像知道应该怎么 苴”即可,而且个人应当要“返其性情”,回到自然中去,来提高 做,但是最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 自身的修为,达到修身的目的。卢梭更是提倡自然教育,其教 者缺乏了教育的信仰。教育的成功需要教育者持有“信仰”之 育小说《爱弥尔》开篇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精神,正如体悟老子“道”所获得的精神力量。有了“信仰”,教 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里“造物主的东西”其 育者才能心无旁鹜,保持激情,将教育的初衷坚持下去。 实也是老子的自然而然状态的一种,除此之外,卢梭还把小说 的主人公爱弥尔从小放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更自然的地方)去 参考文献
生活,让他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我们今天的很多学生身体柔 [ ][]1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 ]()[]2王弼注魏.老子道德经M上海书店,.1986. 弱,发展不健全,不去室外感受大自然这造物主赐予给我们的 [ ][]()3邬溯源《. 老子》研究综述J集宁师专学报,.200609 .阳光雨露,接受自然给我们的考验,而是每天待在封闭的教室 [ ][]4王刚,朱兵香“. 道法自然”:老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考试周刊(哲学. 里学习一些前人所累积下来的经验知识,透支人身体内的能 ()史诗研究),200814 .[ ][]5王绪琴.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量和精力,只为获得那些日后看来并不重要的东西,因为当时 [ ][]()6唐洁.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社会科学研究,.199804 .教育者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是那些东西非常重要,我们囚禁在 [ ]()[]7海德格尔.林中路中译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教育的大牢笼里,也就不知道什么东西重要,甚至不知道自己 [ ][]()8高秀昌.如何准确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J中国图书评论,.201004 .要什么,从而错过了人生中那段回不过去的精彩。
2014 12 89— 科教导刊(电子版)? 年第 期(下)—
范文二: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作者:陈兰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36期
摘 要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道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独成一派,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在研究老子的思想,希望解读老子思想之时能从中体悟。本文也是希望能通过分析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今教育,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 老子 道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鲁讯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他这样说是认识到了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道家甚至道教的精神已内化为国人的心理品质,只不过有时日用而不知。老子虽然和孔子同时期,但留给后人的印象完全是不同的,如果说孔子是受万民敬仰的圣人,老子则是站在高山深处的智者,曲高和寡的样子。老子的思想给人感觉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可能是资质不够,亦或是思想修为还达不到境界,即便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对老子的作品进行了解读,概括出其思想体系,但这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老子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国人们去开采。种种的限制,让我们还不能那么正确地评判,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一切提供了很多可能让后世去继续探索,从而更加接近老子最真实的思想和境界。
老子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他《老子》一书中,《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上篇道经,下篇德经,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是最根本的东西,而“德”则类似于做事的方法,就像今天的方法论。《道德经》开篇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后“道”这个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词就在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是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有时似乎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因此,很多人对“道”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人认为“道”是一种客观对象或实体形象,(这也是大家认为老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者的一个依据);有人觉得老子的“道”不是具体之物,“道”是一种状态,即“道法自然”;还有人认为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已经说了“道”是很难理解的东西,是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是含糊的,不为人所明白。可是《老子》中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所以“道”这个世界万物最根本最本原的东西一定有所指。而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在一种知性思维模式中将“道“理解为一客观对象——“ 物”的时候,那么,不管这“道” “多么流行,也还是没有像它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朴素自然”,这说明具体实在论也是不符合老子的思想的。
从“道”这个字最原始的最简单的意思来看,“道”最初应该是指道路,而道路有指示和引领作用,有奠基的含义,从而衍生出“道理”,是世间万物得以存在的道理,是最最根本的东西。
范文三: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X
第25卷第3期
2004年3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J OU RNAL OF TON GHUA TEACHERS πCOLL EGE Vol. 25№3Mar. 2004
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于桂霞
(通化师范学院教科部, 吉林通化134002)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 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 自然主义, 他的许多观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人、关键词:老子; ; :1008—7974(2004) 03—0073—03Ξ
, 他创立的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散见于《道德经》各章中的老子教育思想是相当丰富的, 许多论述也是非常精辟而深刻的。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主义的, 他的许多观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而且在今天看来也颇有现实意义。本文公从教育与人, 教育与社会, 教育原则, 为师之道等几个方面, 对老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加以阐述, 以揭示其对教育的现代价值及借鉴意义。
一、老子论教育与人
自古至今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 都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 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 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理论基调的。纵观《老子》全书, 虽然老子没有对人性给予明确的定义, 但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在人性方面是主张性善的, 即人性本来就是纯朴善良的, 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人性论”。“复归于朴”是道家人性论的基本内涵,
(一) 老子的“自然人性论”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天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即自然万物纷繁众多, 最终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原, 而人之本性或本原是婴儿时期的纯真自然、无知无欲、质朴无华的素朴状态, 在《老子》五千言中多处流露出对婴儿的赞美, 他说“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老子认为, 宇宙有四大, 人居其一。“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是贯穿宇宙这个系统的大法则。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 从“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出发, 老子认为人和万物一样, 作为天地间的一分子, 他的本性应该是素朴的, 就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 我们称之为“自然人性”。
老子认为, 现实生活中, 仁义道德, 正教礼乐, 知识智慧等会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贪婪多欲
, 为了物质利益而营私舞弊, 无恶不作, 使人性异化, 导致婴儿般质朴无华的自然本性和美好的德性丧失殆尽。为了解除痛苦, 避免灾难, 必须保持婴儿时期的无知无欲的心理状态, 成人则应设法逐步把后来习得的一切一一抛弃, 忘却仁义功利, 解除种种负累“, 复归于扑”, 回到天真童年。因此, 老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复归于婴儿时期那淳朴的精神境界, 找回失落的美德。
(二) “为道日损”的教育要求
为使人“复归于朴”, 回归自然本性, 回归于原来的真朴状态, 老子提出了“为道日损”的教育要求。老子认为, 教育不应是在个体身上增加种种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过程, 而是把得之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为影响逐渐损弃的过程。为此他提出“: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通过走“为道”的路子, 从事“道”的学习, 一天天减损自己的经验知识, 私欲妄见, 以至于“无为”, 也就至于“自然”, 使人从错误的歧途返回到正确的大道。
Ξ收稿日期:2003—07—10作者简介:于桂霞, 女,1968年生, 通化师范学院教科部讲师, 东北师大教科院硕士在读1
?73?
人类的发展是人类不断地抛弃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人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以牺牲人的自然本性为代价, 得失之间, 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而我们应该看到, 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 人类摆脱愚昧无知落后的状态, 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是不容否定的, 但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 伴随着文明的脚步, 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私欲膨胀, 道德沦丧, 极端个人主义等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看到了这一点, 只是老子为保持人之自然本性而否定人类文明的主张是极端片面的, 实不可取, 但在教育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 尊重人的自然发展, 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值得深入思考的方面。
二、老子论教育与社会
(一) “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 那时的人们自然纯朴, 彼此相安无争,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自给自足, 社会安定。他描述到“:小邦, 寡民。使什佰人之器毋用, 使民重死而远徒。有车舟无所乘之,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 安其居,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老子认为现实社会中战事不休、“、, 是因为大道被废弃, 知识智慧, , , “仁义”“巧利”等违反了人类自然的虚饰的文明“绝圣, 弃智、绝仁弃义、, , 使人们无物可欲, 这样便能自然而然地无欲, 使人类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作为教育者“, 圣人”应当侵削人的头脑而增强人的肢体, 削弱人的社会性而扩张人的自然性。老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应是“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为腹不为目”, , 使百姓无知无欲。
(二) “自然无为”的教育主张
老子认为要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 除了在客观上消除可争之物外, 还要在主观上教育人们不要有争夺之心, 少私寡欲, 尤其在上者必须无为。因为上有为则下也有为, 犯上作乱等现象就再所难免“,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所以在上者要“不上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了可欲, 使民不乱。”“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已”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 办事顺应自然, 那么天下就治理太平了。如果在上者能做到无为不争, 在下者自然地“自化”而纯朴, 社会便会安定。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
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老子论“行不言之教”的教育原则11提出 老子“遵道而行, 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教育上, 就是要在实践中贯彻“行不言之教”的原则。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圣人即教师要用“无为”去处事, 用“不言”去教导, 任凭万物生长而不人为地去为它确定起始点; 有所作为, 但不加自己的倾向, 功成业就而不自居。而且“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不言的教化, 无为的好处, 普天下很少事物能够赶得上它。
21内涵 老子的“行不言之教”并非真的“不言”, 而是要“言”得少却合乎自然, 是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和独有个性, 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而又不觉得是负担。圣人是要为、要言的, 圣人要“善言, 无瑕谪”, 圣人要“希言自然”, 圣人要善于说话, 没有差错让人指谪, 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 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这是“不言之教”的第一层含义, 即“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把握自然之道, 按自然规律办事“, 唯道是从”。“行不言之教”还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就是主张受教育者有为而处于中心地位, 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 使之独立、主动、自由地发展。
老子教育思想中重视人性的自然发展, 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 我们的教育曾经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性的存在,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 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教育中以社会需求完全替代了个人的需要,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 没有个性, 千人一面。教育不能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 完全束缚了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素质教育, 特别是即将全面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主体性, 打破千人一面的僵化现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特个性。作为教育者一定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古代圣人先哲们的教育思想, 尤其是老子的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者以极大的启迪和帮助。
四、老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
?74?
(一) “不言之教”与现代教育的平等和民主观念
老子的“不言之教”以尊重学生自然本性和独有个性为教育根本, 强调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 避免教师绝对权威的思想, 颇具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 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建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点就是强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 即师生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这也是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但由于制度的、文化的、传统的、习俗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师生之间在很多层面上都是不平等的, 从“师道尊严”到“教师绝对权威”“唯, 师独尊”“, 唯师独从”, 学生在教师面前始终没有平等民主权利可言, 教师体罚、侮辱学生的现象在个别落后地区仍然存在。同时,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在高考指挥棒的统一指挥下, 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的、单向的、居高临下的传递, 是一种“主仆型”的关系。
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多元的、普及的, 更是平等民主的, 。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正如:受到适当的教育, 转向平等交流型, , , 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的人。老子的“不言之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 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我们知道儒家教育是重视人的社会发展的,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 则当“舍生取义”。而老子非常重视人性的自然发展, 他强调顺物之天, 而致人之性。老子尊重人的个性的教育思想是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纠偏和补救, 正如张瑞 、丁刚认为:正是儒、道两家教育思想之间的对立与互补, 构成了先秦教育思想发展的动因和基本线索。
教育是社会现象, 以人为活动对象, 而人既是自然的人同时更是社会的人, 教育如何满足个人需要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各个发展时期都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在解放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不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 忽视个体的主体性, 压抑学生的个性等现象非常严重。为改变以往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状况,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素质教育, 要求教育“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 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在全国上下一片素质教育的热潮中, 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忽视了教育的社会要求。所以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借鉴古代圣人先哲们的教育思想, 即要重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 又不能完全遵从人的个性; 即要重视人的社会发展, 又不能离开人的个体需求而抽象地谈社会要求。人的个性的发展应是共性上的个性, 即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总之, 老子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教育思想家, 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 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崭新的、合乎人性的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
(责任编辑:梁景时)
Lao -tzu ’s N aturalistic Educatonal Thoughts and their Modern V alue
YU Gui -x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 Tonghua , Jilin , 134002)
Abstract :Lao -tzu ’z philosophical thoughts hav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a ’s history ,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also very abundant. And the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is naturalism , which not on 2ly enriched 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al thoughts bu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oday ’s world. The pa 2per analyses his naturalistic eucational thoughts and reveals the modern value from these aspects such as educatoin and society , education and man , eucational principle etc.
K ey w ords :Lao -tzu ;naturalistic educational thought ; modern ralue
?75?
范文四: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
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
摘要:自古以来,老庄的“无为”思想对我国社会的治理和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道德经》中渗透着很多“自然”教育思想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本文旨在通过陈述《道德经》中的自然教育思想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而对比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无为;自然教育
中国分类号:G4
一、《道德经》中的自然思想
(一)“道”即“自然”
在《道德经》中,老子首章就提到了“道”这一基本的概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1]。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实质,天地万物是自然的存在,是有规律的。并且把它落实到了现实的生活当中,并且提出了两大的哲学的法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前者要求教育者遵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后者则要求教育者正确处理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摆正位置。
1.道法自然
“自然”这一概念,第十七章中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事情办成了,这是自然的事情。这里的自然更多的是一种行不言之教后的取得的效果,二十三章中说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3]这里的意思说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老子认为,只要相信道,照着去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他认为“道”是独立的和永恒的,不靠任何的外力而具有其绝对性,所以,“道”即“自然”。传统的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但是“道”是先天而产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根源。老子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
因此,老子认为万物所遵循的是其内在的自然本性。顺应自然,就可以得到生存和发展;违反自然,就要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不仅“道”要师法“自然”,而且天、地、人都要师法“自然”。
2.无为而治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另一主张就是“无为而治”。它是“无为”和“无不为”的统一体,它与“自然”同等重要。“无为”是手段,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目的,是指不妄为产生的效果。
老子的无为要求只有对受教育者少干涉或不干涉,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受教育者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进行影响,使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者在领导和管理他们而又无事不成,这才是最高超的教育境界。老子倡导教育者依照事物发展必然规律因势利导。要教育者相信受教育者有自治的能力,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除此之外,老子要求教育者的欲求必须合理、无私,通过满足受教育者各自的欲求,而祈祷自正与自化的作用。他要求教育者不应只着眼于对人的塑造,还必须着眼于对人的开发。
二、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中世纪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伤害”。他主张用“自然法则”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一)顺应自然
《爱弥尔》开卷就写到“凡是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5]卢梭认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就是对受教育者的本性的一种毁坏,所以,他认为坚持顺应自然的原则。在卢梭看来,人们生来都是软弱的,愚昧的,因此需要教育,这种教育不外乎来源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6]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教育是最自然的状态,无需我们去改变,只管顺应便是了,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由我们控制,而人的教育是完全有我们控制,这三者教育同时顺应于人的发展,互不冲突,才能说教育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发展。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7]
(二)培养“自然人”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和自然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自然人”。但是,实际上由于专制制度的存在和对立,培养“公民”和培养“自然人”是相互冲突的,因此不可能同时教育两种人。他不无蔑视地说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养“公民”,原因在于:
第一,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由于天性的发展受到压制,因而自然教育无法,也不应当以培养这样的公民为职责。
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归于自然”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不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
因此,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异同点
二者都主张教育应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主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本身的内在规律去运行,也就是教育不要违背其本性,主张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生长的,气候不同,土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不同,环境不同,物种不同,各个物种只有在其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地生长。
然而,由于卢梭本人思想的激进,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自然教育思想中难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观点。例如: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夸大了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又如:他对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再如,他完全否定课堂教学和系统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当历史地、客观地评价自然教育的思想,切忌生搬硬套。
而老子《道德经》中很多的观点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哲学观,但是老子对自然教育的观点还没能构成系统的理论性成果。他的无为而治只能在特殊的时期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在社会正常发展期,他的理论对社会会造成一种消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3][4]老子.道德经[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49-51
[5][6][7]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3:5,7,80
[5]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5
范文五: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
德育建设
一、 《道德经》中的自然思想 (一 ) “ 道 ” 即 “ 自然 ” 在 《 道德经 》 中 , 老子首章就提到了 “ 道 ” 这一基本的概念 , “ 道可道也 , 非恒道也 。 名可名也 , 非恒名也 。 无名 , 万物之始也 ; 有名 , 万物之母也 ” [1]。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实质 , 天 地万物是自然的存在 , 是有规律的 。 并且把它落实到了现实的生 活当中 , 并且提出了两大的哲学的法则 “ 道法自然 ” 和 “ 无为而治 ” , 前者要求教育者遵守客观 , 按客观规律办事 ; 后者则要求教育者 正确处理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 摆正位置 。
1. 道法自然
“ 自然 ” 这一概念 , 第十七章中说 “ 功成事遂 , 百姓皆谓我 自然 ” [2]。 事情办成了 , 这是自然的事情 。 这里的自然更多的是 一种行不言之教后的取得的效果 , 二十三章中说道 “ 希言自然 。 故飘风不终朝 , 骤雨不终日 , 孰为此者 ? 天地 ” 。 [3]这里的意思 说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 老子认为 , 只要相信道 , 照 着去做 , 就自然会得到道 。 反之 , 就不可能得到道 。 第二十五章 中讲到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4]。 他认为 “ 道 ” 是独立的和永恒的 , 不靠任何的外力而具有其绝对性 , 所以 , “ 道 ” 即 “ 自然 ” 。 传统的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 “ 天 ” , 老子把天还 原为天空 , 但是 “ 道 ” 是先天而产生的 , “ 道 ” 产生万物 , 是天 地之根 , 万物之母 , 宇宙的根源 。 老子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 倾向 。
因此 , 老子认为万物所遵循的是其内在的自然本性 。 顺应自 然 , 就可以得到生存和发展 ; 违反自然 , 就要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 所以 , 不仅 “ 道 ” 要师法 “ 自然 ” , 而且天 、 地 、 人都要师法 “ 自然 ” 。
2. 无为而治 在 《 道德经 》 中 , 老子的另一主张就是 “ 无为而治 ” 。 它是 “ 无为 ” 和 “ 无不为 ” 的统一体 , 它与 “ 自然 ” 同等重要 。 “ 无为 ” 是手段 , 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 “ 无不为 ” 是目的 , 是指不妄为产生 的效果 。
老子的无为要求只有对受教育者少干涉或不干涉 , 保持教育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对受教育者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进行影响 , 使 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者在领导和管理他们而又无事不成 , 这才 是最高超的教育境界 。 老子倡导教育者依照事物发展必然规律因 势利导 。 要教育者相信受教育者有自治的能力 , 让他们自我管理 , 自我发展 , 自我完成 。 除此之外 , 老子要求教育者的欲求必须合 理 、 无私 , 通过满足受教育者各自的欲求 , 而祈祷自正与自化的 作用 。 他要求教育者不应只着眼于对人的塑造 , 还必须着眼于对 人的开发 。
二、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 他反对中世纪封建教育和宗 教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 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给儿童身心发 展带来的 “ 伤害 ” 。 他主张用 “ 自然法则 ” 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 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 。 卢梭崇尚 “ 归于自然 ” 的思想 , 其 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 。 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 它的主 要理论 :
(一 ) 顺应自然
《 爱弥尔 》 开卷就写到 “ 凡是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 ,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 , 就全变坏了 ” 。 [5]卢梭认为 , 教育顺应自然 的原则 , 就是对受教育者的本性的一种毁坏 , 所以 , 他认为坚持 顺应自然的原则 。 在卢梭看来 , 人们生来都是软弱的 , 愚昧的 , 因此需要教育 , 这种教育不外乎来源三种 , 或 “ 受之于自然 ” ,
或 “ 受之于人 ” , 或 “ 受之于事物 ” 。 [6]
在这三种教育中 , 自然教
育是最自然的状态 , 无需我们去改变 , 只管顺应便是了 , 物的教
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由我们控制 , 而人的教育是完全有我们控制 , 这三者教育同时顺应于人的发展 , 互不冲突 , 才能说教育顺应了 儿童的天性发展 。 卢梭声称 :“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 东西 , 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 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 只要把 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 , 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 。 [7]
(二 ) 培养 “ 自然人 ”
卢梭在 《 爱弥儿 》 中表示 ,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 “ 自 然人 ” 。 卢梭认为 , 在自然的状态和自然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 “ 自 然人 ” 。 但是 , 实际上由于专制制度的存在和对立 , 培养 “ 公民 ” 和培养 “ 自然人 ” 是相互冲突的 , 因此不可能同时教育两种人 。 他不无蔑视地说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 , 而 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 , 更不用说什么培养 “ 公民 ” , 原因在于 :
第一 , 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 , 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 值 。 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 , 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 。 由 于天性的发展受到压制 , 因而自然教育无法 , 也不应当以培养这 样的公民为职责 。
第二 , 在自然的秩序中 ,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 而社会之中 , 公民是有等级的 。 “ 归于自然 ” 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 , 不 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 。
因此 , 卢梭认为 ,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自然人 ” , 具有 以下特征 :第一 , 不受传统 (等级 、 阶段 、 职业 ) 的束缚 , 按本 性发展 ; 第二 , 不依附于他人 , 能够自食其力 , 具有独立性 ; 第 三 , 具有社会适应性 , 能够承当社会责任 ; 第四 , 体脑发达 , 身 心健康 ,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
三、异同点
二者都主张教育应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 , 主张对待任何事物 , 都应该顺应它本身的内在规律去运行 , 也就是教育不要违背其本 性 , 主张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天性 。 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 , 都 是自然而然生长的 , 气候不同 , 土质不同 , 温度不同 , 湿度不同 , 环境不同 , 物种不同 , 各个物种只有在其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充分 地生长 。
然而 , 由于卢梭本人思想的激进 , 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 科学理论依据 , 自然教育思想中难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 观点 。 例如 :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 , 过分夸大了 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 ; 又如 :他对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 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 再如 , 他完全否定课堂教学和系统 知识的学习 。 因此 , 我们应当历史地 、 客观地评价自然教育的思 想 , 切忌生搬硬套 。
而老子 《 道德经 》 中很多的观点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哲学观 , 但是老子对自然教育的观点还没能构成系统的理论性成果 。 他的 无为而治只能在特殊的时期有着特殊的作用 , 而在社会正常发展 期 , 他的理论对社会会造成一种消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2][3][4]老子 . 道德经 [M].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10:49-51
[5][6][7]卢梭 . 爱弥尔 [M].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 1983:5, 7, 80
[5]吴式颖 . 外国教育史教程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2[6]夸美纽斯著 , 傅任敢译 ; 大教学论 [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 社 , 1995.5
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
刘彤霞
(教育学院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 摘要 】 自古以来 , 老庄的 “ 无为 ” 思想对我国社会的治理和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 在 《 道德经 》 中渗透着很多 “ 自然 ” 教育思想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本文旨在通过陈述 《 道德经 》 中的自然教育思想和卢梭的自然 教育思想而对比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 关键词 】 无为 ; 自然教育
【 中图分类号 】 G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2095-3089(2014) 30-0128-01
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
作者:刘彤霞
作者单位:教育学院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刊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英文刊名: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14(30)
参考文献(4条)
1. 老子 道德经 2010
2. 卢梭 爱弥尔 1983
3.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 2002
4. 夸美纽斯;傅任敢 大教学论 1995
引用本文格式:刘彤霞 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对比 [期刊论文]-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3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