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土地的誓言的课后反思
《土地的誓言》课后反思
整体思路。本文近同一首散文诗,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氛围,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有感情的现场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感知誓言。接着引导学生自我赏读、品读,挖掘内涵,使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触动心灵,将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步步提升,并且学习本文的表达技巧学会表达情感。最后,明确课题含义,读誓言,明确土地不仅是我们的生命资源,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立自主的标志!增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以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我探究为目的,希望通过老师的指引学生能在自己的一步步触摸中学习、体验、探究,有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可能会不尽人意,也可能会大放异彩,最终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本节课中,利用白板、投影、视频、音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学生在短时间里有大容量信息的交汇与融合,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在电子白板上动手演练、批注,投影展示、讲解等彼此分享、交流,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目前已经是七年级下学期,小组
合作学习的模式已经形成,学生能够在课上或课下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本节课中的大多数的小组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不同程度地总结归纳出写作技巧,并用简单的结构图去展现。同时,在课堂展示中大家会互相学习,自动查漏补缺,弥补不能逐一展示的遗憾,重要的是他们做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训练与养成之后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另外,本文中的一些词语用法特殊,比如“泛滥”“埋葬”等词属于“贬词褒用”现象,课堂已经做了指导,但考虑到有些学生会一知半解,所以特地制作“褒词贬用”微视频,供学生课下翻阅,彻底搞清这一类特殊用词现象。
本节课的缺憾是容量大,有些环节并不能透彻地进行,学生体验不是很到位,留有遗憾。这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去精细地设计,确保课堂学习的扎实与高效。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帮扶者,教学生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能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做教师的使命。
范文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情的语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
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4. 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情的语言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查字典注音识记,会写生字词,选三个以上的词语在课本上写一段话,内容自定,同学间互相订正欣赏。
(2).搜集关于祖国故乡土地等方面的歌、诗、散文资料。
(3).翻看中国历史了解我国东北的物产及沦陷的年代、范围等情况。作阅读笔记
教师:(1)查阅史料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
(2)制作课件
一、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
2、教师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A、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二、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三、欣赏发挥 拓展延伸
1、欣赏体味:再次朗读排比、比喻修辞(“当我躺在土地上??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运用朗读的技巧传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师述:我们已经看到东北黑土地优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领略丰收的喜悦心情。请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当年我们这片故土的美景,再想象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的烧杀抢掠恶劣行径,我们仿佛看到家乡的乡亲们那痛苦的表情,哀怨的眼神,我们就会深刻的体味作者当时的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
2、 发挥联想:教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那么美丽的故乡被日本侵略军无情的践踏,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们发出强烈的呼号:我们要回故乡,保卫故乡,在这里我们向土地发出誓言:“为了她,我宁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和耻辱”。引导学生合唱《黄河大合唱》,将自己搜集的歌词、诗歌、散文,有感情的朗诵出来,烘托气氛。
3、 创新写作: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以上的品味进行联想:发掘我们奈曼旗的物产资源,想象本地区的优美景色。讨论,与同学交流发言后,鼓励学生对家乡进行描写赞美。可试唱《奈曼旗旗歌》。
提示:(师出示投影片)
(1)、题目自拟
(2)、范围可在内蒙古自治区内
(3)、可仿写(本文、歌词、诗、散文等),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语言简洁生动流畅
4、品味鉴赏:写后修改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鉴赏评论。
四、反思 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五、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写一首同名诗歌 ——《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丰富的物产
优美的景色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
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春的清秀
秋的喜悦
誓言
精彩片段[欣赏发挥 拓展延伸]
发挥联想:教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那么美丽的故乡被日本侵略军无情的践踏,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们发出强烈的呼号:我们要回故乡,保卫故乡,在这里我们向土地发出誓言:“为了她,我宁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引导学生合唱《黄河大合唱》,歌声激昂,教师不适时机的进行引导,这首歌表达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坚定的决心,许多作家对祖国家乡也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对祖国家乡的热爱,现在请将自己搜集的歌词、诗歌、散文,有感情的朗诵或演唱出来,让大家欣赏。
学生跃跃试试,积极发言,有感情的朗读或演唱自己会唱的歌自己搜集的作品,不等老师点名主动连续不断进行朗诵或演唱,课堂气氛空前活跃(附作品:《故园之恋》、《七子之歌》、《蒙古人》、《黄土高坡》等,还有从流行歌曲选一句或段的,散文、诗歌等作品 。范围非常广、数量非常多) [教师适当的进行下一个环节“创新写作”]
师述:别人的作品异彩纷呈,想不想让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要想创作观察想象是第一要素。从刚才我们读到的优美景色分析,我们感觉作者好像站在某高处俯瞰黑土地而得到的印象,现在我们闭上眼睛,感受:坐在一架直升飞机在奈曼旗土地上空飞行,你看到那些景色或物产,请大家从你到过奈曼的地方的所见所闻或自己的家乡的景色物产,汇报出来
生:思考、讨论 与同学交流发言后,纷纷发言:“坐在直升飞机上,我看到连绵挺拔的青龙山,那盛产麦饭石,生产水泥。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们这里的水稻销往全国各地,大粒黑、小绿豆出国呢~”(众生笑)“飞机飞到我们家??别笑,我们家住在兴隆沼,那有麻黄草” “我飞过明仁上空看到养牛一条街,家家成群的牛膘肥体壮”“西辽河从我们村北流过。”“还有,还有??” 师述:既然还有,那就让你的妙笔生花吧,将我们美丽的家乡生动的描绘出来吧~抒发我们拥有自己的家园自豪的情感。学生唱《奈曼旗旗歌》。 (师出示投影片)
提示:
(1)、题目自拟
(2)、范围可在内蒙古自治区内
(3)、可仿写(本文、歌词、诗、散文等),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语言简洁生动流畅
品味鉴赏:写后修改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鉴赏评论。 学生作品偶拾:
短诗:
啊~奈曼,
我的故园,
你像腾飞的运动员。
陡峭的青龙山,是你冷峻的脸;
101国道这根坚实的脊梁啊,
支撑你永远向前;
葱绿的兴隆沼是飘动的披风,
那漫漫沙漠留下你奔跑的足迹
……
仿写《同一首歌》:
王府的院落告诉我,你曾怎样走过,
青龙山的连绵,我触到你的脸。
国道的穿过,是你跳动的脉搏。
奔腾的辽河水,告诉我你不甘示弱。
我们是鲜花,会将你装扮,
愿你像东方的太阳永远不落。
优美片段:
……
我认为我的家乡是因为吕明仁烈士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的缘故,才更富饶美丽;
你看:村口那棵大榆树,挂满一丛丛嫩绿榆钱儿;那片清水塘,成群鹅鸭浮游欢叫;小伙伴吓跑鸡群
捉迷藏的打谷场,那夏日游泳、摸鱼、为稻田灌溉的小河,都构成了最美丽的景色。
……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接受,单纯在语文学科
范围内学特别枯燥无味。通过教师设计课前巩固翻阅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头脑中有印象
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课中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通
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看到学生不愿读书、写作业,却有兴趣唱歌、抄歌词,故与音乐老师借资料给学生,投其所好,课上让其唱、读,给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的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的旋律使学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有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篇课文仅用二十五分钟左右时间,这样,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范文三:土地的誓言课后反思(精选7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土地的誓言课后反思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
《土地的誓言》课后反思
整体思路。本文近同一首散文诗,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氛围,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有感情的现场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感知誓言。接着引导学生自我赏读、品读,挖掘内涵,使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触动心灵,将学生的爱国
1
情感一步步提升,并且学习本文的表达技巧学会表达情感。最后,明确课题含义,读誓言,明确土地不仅是我们的生命资源,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立自主的标志~增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以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我探究为目的,希望通过老师的指引学生能在自己的一步步触摸中学习、体验、探究,有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可能会不尽人意,也可能会大放异彩,最终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本节课中,利用白板、投影、视频、音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学生在短时间里有大容量信息的交汇与融合,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在电子白板上动手演练、批注,投影展示、讲解等彼此分享、交流,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目前已经是七年级下学期,小组
合作学习的模式已经形成,学生能够在课上或课下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本节课中的大多数的小组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不同程度地总结归纳出写作技巧,并用简单的结构图去展现。同时,在课堂展示中大家会互相学习,自动查漏补缺,弥补不能逐一展示的遗憾,重要的是他们做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训练与养成之后学
2
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另外,本文中的一些词语用法特殊,比如“泛滥”“埋葬”等词属于“贬词褒用”现象,课堂已经做了指导,但考虑到有些学生会一知半解,所以特地制作“褒词贬用”微视频,供学生课下翻阅,彻底搞清这一类特殊用词现象。
本节课的缺憾是容量大,有些环节并不能透彻地进行,学生体验不是很到位,留有遗憾。这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去精细地设计,确保课堂学习的扎实与高效。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帮扶者,教学生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能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做教师的使命。
篇二
放手让学生提问题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讲《土地的誓言》时,我让学生先质疑,一名同学站起来问:“文章最后的‘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中的‘泪水’换成‘血水’行不行,”学生们一下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谈了自己的理解:“泪水比血水要纯洁,用泪水表明他希望自己的家乡、土地永远洁净,不要再受侵略。”“血水意味还要牺牲很多人有点太残酷。”“泪水包含的
3
感情比血水要丰富??”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情高涨,随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用的正确吗,”“‘燃烧的洪流’指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不仅完成了本节课教师设置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我在以往备课中忽略的问题。如一生问:“‘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中‘草原的儿子’指什么,”有同学说是抗日游击队,还有的说是保卫家乡的人们等,在短暂的思考,给学生解答的同时,感触颇多,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是我最大的体会。
教师在授课时,不要拘泥与课堂设计,大胆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才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真正的困难,才是教师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问题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着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更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放手让学生提问问题吧~不要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不要顾忌遗落在三尺讲台的尴尬,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篇三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所写,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 散
4
文》卷一,入选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
5
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 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
6
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
7
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篇四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一: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
8
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 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
9
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
10
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二:
昨天,我教了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的顶梁柱端木蕻良写的《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溢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教学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接受,单纯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学特别枯燥无味。通过教师设计课前巩固翻阅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头脑中有印象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课中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看到学生不愿读书、写作业,却有兴趣唱歌、抄歌词,故从网上下载《九。一八》、《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歌篇给学生,投其所好,课上让其唱、读,给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的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的旋律使学
11
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有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篇课文仅用二十五分钟左右时间,这样,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今后熟练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三: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感情,我在“引语”和结束语上是这样处理的:
12
“引语”,讲述“九一八”事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边讲解边让学生看,而且我的语言是充满激情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无形中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激起学生心中充满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同时,我顺带又讲了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的罪恶行径,这样更让学生在情感上激动不已,为文章的学习蓄好了势。
“结束语”,我又让学生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在听中体会到了歌词中表现的悲凉、愤恨、眷恋、思念之情。学生在听完了歌曲后还对歌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特别上了解分析了“反复”这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如“流浪~流浪~”、“哪年,哪月”、“爹娘啊,爹娘啊”。结束语让学生听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对歌词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是对学习的本文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生本教学的理念强调要“教少学多”,学生能够做的事情老师是绝对不能包办代替的。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来分析,“引语”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是做“多”了。其实我在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罪恶行为,了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如果这样处理了,让学生自己来讲,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讲述的内容一定是大于我所讲述的,是比较全面而丰富的。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13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四:
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觉得有点生涩,文章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人称变换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顺。然而即使如此,却依旧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喷薄情感。是悲愤,是感伤,是低沉,是激昂,一种感动在阅读时油然而生。
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然而对初一学生来说,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文本的理解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
那么,究竟用不用去讲解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譬如运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读文章,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尤其是本课的练习题繁多琐碎,涉及词语、句子含义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讲解这些东西,
篇五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 王菊红
借此次三课活动,很庆幸自己又有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14
通过这节课缜密的设计,精彩地展示,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我认为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板块教学方法。
板块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引导,可以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可以层层深入地把课堂推向高潮。
二、这堂课对文本的运用恰当而又突出了重点。
反复地读,多形式地读,句式引导着读,读字音,读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心声,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牵动学生全身心学习课文,领略要旨,收效确实很好。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的入情入境。在导入新课后我安排了课文视频《土地的誓言》。当我打开视频时,学生很快就被声、光、图片、动画、文字所震撼,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高潮。尤其是那组日本飞机轰炸东北三省的照片,更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在课堂体现呢,首先要创设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
15
读,还要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亲身朗读体验,特别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我尽量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组内交流更体现了这一点。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要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地学,化“填鸭式”为主动索求。教师在这时要适当地作调拨。然后,让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五、 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为了让今天的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当年日军轰炸东北三省的图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受,那一声声爆炸,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还通过课外搜集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当然,教学难免有不如意,我决定尽管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整堂课气氛很好,效果也不错,但是,在时间把握上还是有些前松后紧,这说明一些内容的安排还有待精简,只好
16
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改进,弥补。
篇六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的入情入境。我在课前安排播放了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使学生很快对土地产生了热爱之情,接着在导入新课后我安排了课文视频《土地的誓言》。当我打开视频时,学生很快就被声、光、图片、动画、文字所震撼,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高潮。尤其是那组日本飞机轰炸东北三生的照片,更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当学生在写作时,我把艾青《我爱的土地》当作背景音乐,音乐的旋律不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使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这样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在课堂体现呢,首先要创设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
17
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读,还要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亲身朗读体验,特别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我尽量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组内交流更体现了这
一点。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要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地学,化“填鸭式”为主动索求。教师在这时要适当地作调拨。然后,让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三、 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为了让今天的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当年日军轰炸东北三省的图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受,那一声声爆炸,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还通过课外搜集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18
篇七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
19
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 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
20
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
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21
22
范文四:土地的誓言反思
放手让学生提问题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讲《土地的誓言》时,我让学生先质疑,一名同学站起来问:“文章最后的‘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中的‘泪水’换成‘血水’行不行?”学生们一下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谈了自己的理解:“泪水比血水要纯洁,用泪水表明他希望自己的家乡、土地永远洁净,不要再受侵略。”“血水意味还要牺牲很多人有点太残酷。”“泪水包含的感情比血水要丰富??”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情高涨,随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用的正确吗?”“‘燃烧的洪流’指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不仅完成了本节课教师设置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我在以往备课中忽略的问题。如一生问:“‘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中‘草原的儿子’指什么?”有同学说是抗日游击队,还有的说是保卫家乡的人们等,在短暂的思考,给学生解答的同时,感触颇多,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是我最大的体会。
教师在授课时,不要拘泥与课堂设计,大胆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才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真正的困难,才是教师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问题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着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更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放手让学生提问问题吧!不要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不要顾忌遗落在三尺讲台的尴尬,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范文五: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所写,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 散文》卷一,入选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 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土地的誓言的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