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
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
傣族男子服饰
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傣族女子服饰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年轻女子服饰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穿着风俗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
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各地傣族女服区别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特色佩饰
佩饰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民族特色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
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范文二: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刻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我们简单看一下傣族的服饰文化。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傣族服饰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江—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傣族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
之意。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婷婷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
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各地傣族女服饰的区别: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蓝色或绯红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这种短衫独具特色,袖管又细又长,紧贴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细又短,腰背处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摆较宽而大。下身穿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及脚面。过去,筒裙上有花条数道,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阶层,规定极其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在这一地区,妇女有穿鞋的习惯,常见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们一般都将长发盘结于头顶,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还戴上一块花头巾,形象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戴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外衣,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筒裤,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群,故也称之为花腰傣。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历史上,新平花腰傣源于我国商周时期古哀牢国的土著民族“濮”人。他们恪守“国破山河在,领地不可丢”的祖宗信条,不肯迁移,坚守至今,故而未被其他民族同化,一直保留着古哀牢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其主要特征是:崇拜自然图腾、无文字、无教派,保持原始属性;妇女遗留母系氏族的高贵特征、形体优美、服饰独特、佩戴浪漫、美学价值高。
新平花腰傣服饰还是婚姻的媒介。这里有一个传统的民族时装节,叫赶花街,未婚的姑娘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结伴而行,从街头走到街尾,来回展示自己美丽的服饰。在旁边围观的小伙子们就通过姑娘的服装来选择自己的对象。当赶街结束后,姑娘就把盛装脱下,叫家里人背回去,自己则换了便装,和在花街上选定的情人到幽静的地方约会。姑娘拿出一套衣料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对方,一段情缘就此产生。
傣族服饰的特色佩饰: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傣族服饰中很多饰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箩等随身佩饰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传递感情的定情信物。
挎包
挎包,傣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饰精美的装饰物。其挎于肩、饰于身的文化涵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由于挎包具备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细、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的工艺特色,故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在傣族地区大凡逢年过节、赶街集会、走村串寨、下田劳作、婚丧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动,人们都离不开它。它既是人们生活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同时也是傣家人阐释傣族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传递信息和表达爱情的物品。包也称为“囊”,袋也。一般用于盛物或出门携带物品。古代称“包”,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挈囊”。以后人们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将它挂在腰际,成为“旁囊”。在古代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称。据《晋书·邓攸传》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磐囊。”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磐囊”。南北朝时,人们所佩的磐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如《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袭至今,逐渐演变为今天云南少数民族男女背于身挎在肩头的挎包、挂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装饰品。伴随着成年的惊奇和喜悦,长大成人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缔结感情、盟誓爱情的同时,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缝制的头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恋人馈赠信物表达爱情。从古至今,小到饰于身的荷包,大到挎于肩的挎包、挂包、背包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挎包,无不演绎和阐释着无数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间,处于热恋或即将待嫁的姑娘们,送给心上人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个编织有情与义和织绣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图案的“挎包”视为爱的象征。因为在傣族的民间传统习俗信仰中,一个做工精细且包面织制有象征美丽、吉祥的纹样图案和各种文字的傣族织锦挎包,不仅是傣族织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现和展示,同时也是傣族男子选择对象的条件和标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现漂亮、美丽的象征。
常见的傣族挎包其制作的工序以采用传统的织绣有花卉、虫鱼、动物、几何图纹、文字纹等纹样图案的织锦布料经剪样、对接、上线、拼缝等工艺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长24~28厘米不等、宽为24~35厘米不等。包面纹样常以40度或90度斜纹、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异几何图纹构图,色彩多以黄、大红、绿、橘红为主。包面用五彩棉线、丝线或开司米晴纶毛线手工织制以棋格纹为基本框架的四方连续图案,并在棋格纹内以四瓣纹、八角花、万字纹、龟纹、螃蟹纹、象鼻纹、象足纹、蝴蝶纹和孔雀纹等经过几何化的抽象纹样装饰。
腰箩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腰箩,又叫“秧箩”,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传统的竹编工艺品。腰箩一般高约一尺,口径近半尺,形状多呈一喇叭状,中腰略细,用上好细篾条和篾芯手工编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节日庆典、赶街集会、下田劳动用于佩挂或缀饰于腰部的一种装饰物。在当地,因腰箩常被女性们用于盛放针线、钱币、糕点、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箩具有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特性,爱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绒线球、塑料珠串、铝制串铃等错落有致的立体图案来装饰腰箩,故又有“花腰箩”的美称。同样与挎于肩饰于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满身皆彩集“花哨”于一身的傣族花腰箩,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 总之,纵观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我们不难看出,从其结构款式、服饰特点、文化功用、图腾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内涵来看,傣族女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一个族群的外在标识,不仅具有识别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地域、习俗和文化;同时还是傣族社会生活中诸多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云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傣族女性服饰的使用价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于某一物和事,而是从单纯的生产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从原始的生产生活需要中逐渐赋予民族的变迁、历史以及神话的意义。
综观傣族服饰,其造型结构已不光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还考虑到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傣族人们就借助傣装表达了蕴含在她们心中的审美观念。服饰的图式和色彩是他们审美情趣的艺术结晶。
范文三:傣族的服饰特点 傣族的服饰
傣族的服饰特点 傣族的服饰
傣族的服饰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善于歌舞,热爱生活,居住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的服饰具有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傣族的女子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亭亭玉立,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欢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她们都喜爱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既美观又大方。
傣族的男子服饰与女子大不相同。傣族男子的服饰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傣族的房屋都由竹子建的,除此之外,傣族人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瞧,傣族的服饰就是这么淡雅美观,如果有机会,你不妨也去试试、去穿穿。
傣族的服饰相关内容:美丽的瑶族服饰 hello,大家好~我是
“天堂”旅行社的导游——胡可。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在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瑶族。想了解这个美丽的民族吗,那就快跟我来吧~...
贴春联 在一年里有许许多多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元旦、国际妇女节、重阳节??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被成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为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候,春节曾传说是指节气之一的立春,也是被视为一年中的开始为新年。
安徽之旅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各有各的特色,例如古民居、食品、服饰??下面就由我——王导,来带你们去安徽的游玩游玩吧~我敢保证,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的~赶快跟我一起来看看吧~let’sgo!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安徽的古民居~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游云南日记 XX年10月2日星期二晴昨天晚上,我们全家随旅行团来到了云南。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到了云南正在下雷阵雨,我们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一圈后才降落到机场。昨晚休息充足,早饭又吃地饱饱的,整装待发。
夫子庙的小吃 在南京城,只要一提到夫子庙,人们自然会想到拥挤的人群,各色的小摊,当然,还有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的小吃啦~夫子庙是历代茶馆的集中地,在这颇有江南风景的地方,大大小小的茶馆有几十家。
我所了解的维吾尔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通常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和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围,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名扬海外的紫砂壶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也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我对于紫砂壶的了解,还得从学校的冬令营说起。XX年的1月下旬,我们学校举行了冬令营,这次的目的地是紫砂壶的起源地——宜兴。我们来到宜兴,立刻进入了一个博物馆。
范文四:男子服饰
天应元年(781年),桓武天皇即位。自此开始推行新政,一扫佛教政治的流弊,将律令政治推向了前台,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天皇迁都平安京,奠定了后来1100年间作为日本首都的基础,日本史上一般都很重视这次迁都,以此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前代的奈良时代相呼应,把自此开始到镰仓武家政权成立以前的400年称为平安时代。
——[日]阪本太郎《日本史概说》
要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平安时代的特征,是很难做到的。律令政治的发展、鼎盛以至衰亡;公卿文化的繁荣;日汉交往的频繁;武家势力的兴起——在这个时代中,日本一面从中华帝国努力吮吸着文明的乳汁,一面在本国特有的环境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刚刚成形的文化体系。也是从这个时期起,日本文化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平安时代的男女服装,以广袖宽裄,庄重优雅而着称;日本独特的服装形式,也在这时基本确立。其时代代表是男子的束带,女子的十二单衣礼服。
本栏目所有文章皆翻译整理自装束の知识と着方。图片若无说明亦皆取自该网站。
狩衣
狩衣在历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猎时所用的运动装——这样的形象登场的。由于穿着方便,又便于活动,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欢穿用。后来便渐渐发展成为院参时的礼服。与此同时,狩衣的颜色也开始多样化起来。
古时的狩衣是用麻布制作的,也称作布衣”。随着使用阶级的扩大,开始出现供公卿穿着的绫织材料,也出现了“有纹狩衣“、”无纹布衣“的称呼。狩衣与布衣不同的地方在于,狩衣有衬里(里地)。渐渐地,衬里也随狩衣一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美丽颜色来。
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饰有袖露。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薄平形(34、35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厚细形、左右捻形、笼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样是以公卿位元阶等级来区分的。
狩衣的穿著和搭配的裤裙都是特定的。指贯(或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时代,也用「狩裤」来称呼细身六幅指贯的裤)就是狩衣较为固定的下着搭配。
指贯
指贯:也叫做“奴袴”。裾呈袋状,上面有带子,在脚脖子处系牢固定。现代的裤裾上的带子,是在带子里缝制带扣,将裾带穿入打结,并且可以调节带子的长度。指贯的颜色因年龄不同而有区别,年轻人的颜色浓艳,元服前是浓紫色;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渐渐变浅。四十岁是淡蓝色的缥色,自五十岁开始则着浅黄,到七十岁变成白色。式样有龟甲、卧蝶、鸟举、八藤等,自出生到元服前,指贯的材料为浮织物(即以提花织法制成的布料),元服以后,则改为一般的织物。
指贯
指贯穿着图
穿着指贯的方法
小直衣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简便和束带的威仪这两方面因素的产物。
这种从镰仓时代开始使用的简便袍服又叫做「有襕狩衣」。如图所示,它在通常狩衣的基础上于裙裾处田添加了襕和蚁先。
原本,为了方便脖颈转动,狩衣被设计成前、后身分离的式样;而小直衣则将前、后襕部分缝合起来,胸以上的部分则以最初计算好的形状缝制而成。
小直衣本来只有上皇、亲王、大臣和大将品阶以上的人才能穿着,其余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户时代,天皇也穿着小直衣,此时,它已经失去原有的象征意义了。
现在,天皇、神宫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着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节折」、宫中神宫、神社举行御奉纳和御灵代御览时使用小直衣;皇族则在修习神道时穿用。另外,出云大社的神职人员也使用小直衣。
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级贵族所穿着的特殊装束,所以扎袖也有特别规定的式样。扎袖的规定基本上与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龄大小使用相应的式样。但在现实中,使用薄平形扎袖的情况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细形的扎袖。这大概是因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将,仍使用薄平形扎袖便显得不大庄重的缘故吧。因此,实际上使用薄平形扎袖的人只有年幼的亲王。
襕和蚁先
襕和蚁先:横绕于裾下的部分被称作「襕( らん)」,这样的设计使得双腿左右能够留有一定的余裕。由于身着袍服,官员们经常会感觉行走不便,为了确保步行的轻松舒适,这种宽松的设计便应运而生。那两片余裕的部分做"蚁先( ありさき)",也称作「余り先」。现在,这余裕部分的蚁先一般是露在外面的,但直到平安中期为止,也有向内折成"百褶"的样式,这称为「入襕(にゅうらん)」。不过摄关时代的文官,似乎很少有人穿着入襕的袍服呢。
自院政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袍服都渐渐地蚁先化。
外记的官人原本穿着入襕袍服,但也开始改用蚁先了。另外,神事时所穿的白袍--「斋服」本来也是入襕袍服,近年来也开始使用蚁先袍服了,我想,是因为比较方便吧。
蚁先袍服」裙裾部分
「入襕袍服」裙裾部分
进行礼祭仪式时,狩衣里还要穿着单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时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纹样除了禁色(天皇的专用颜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选择,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种设计和色彩的狩衣。
本来是日常穿着的狩衣,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渐渐地公服、礼服化。江户时代狩衣作为武士礼服的出现,标志着“直垂阶级”的诞生;当时的公家也普遍穿着狩衣。而今天,狩衣则成为神社神职人员的通用服装(在这种情况下,所用的裤是差裤)。
净衣和半尻
净衣和半尻都可说是狩衣的衍生物。
净衣是神官所穿的神事服,最早的时候与狩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到了现在,已经完全变成白色无纹的狩衣了。
半尻则是儿童服装,基本上与狩衣没有什么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儿童活动,特地将后身的长裾剪短到一尺左右。此外,扎袖的样式也较为华丽。总之,半尻是一种非常可爱的衣裳。
水干
水干与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着装。
与狩衣的式样不同,水干在前、后身的缝合、连接处,都以「菊缀」进行加固;另外,水干没有狩衣的颈扣(とんぼ),而是以细带接系领口。
随着时代的推移,水干逐渐成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装,并很快成为了礼服的一种。现在,女性神职人员有时也穿着没有菊缀的水干。
水干的穿著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像穿狩衣一样,只系颈扣不系带子;另外一种则是将领口内折成为V字型,把领口的长带自右肩向后绕,经左胁拉到胸前与胸带相结——这种情况下,要将后裾塞入裙裤(水干的裙裤被称为水干裤)中。不过,按照高仓流的穿法,后裾是不需要塞入裤中的;现在的女性神职人员所使用的穿著方法也是这样。
冠帽方面,五品以上的官员配戴乌帽子,六位以下则用风折乌帽子。
此外,水干也是平安和镰仓时代的平民服装。在大部分绘卷中,平民穿着的水干上,菊缀通常会被省略;而下级武士所著的水干上,菊缀却比较清晰。 后来,由于公家也开始穿着水干,因此便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服制规定。
对于摄家而言,必须使用V字垂领的穿著方法。而庶民则不能这样着装——特别是与上级人士见面时,穿着方法被视为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
地位低于摄家的清华家也是不系菊缀和扎袖的——这同样是为了强调与贫民之间的区别。反过来说,一般的平民在穿着水干时,都是要系菊缀和扎袖的。 不过,在镰仓时代也有“卫府官人、检非违使使用菊缀”的记录,不过由于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这也只能算是一种臆测了。
退红和白张
这两种服装都是贵族仆属的装束,形式类似狩衣,总称为召具。
退红是由叫做「あらぞめ」的薄红染布所制成的上装和黑裤构成的,最早是亲王家仆人的专用服装。之后为摄关打伞、提鞋的仆人也穿着这种衣服。现在,石清水八幡宫的驾舆丁穿着的退红是上下同色的。
退红的式样最早与狩衣大抵相同;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上装开始转化成像下级武士所穿的褐衣一样,将双肩部分缝合起来的样式。另外,与其搭配的帽子叫做平礼乌帽子。
白张是更为简化的狩衣。因为布料中有吴粉的成分,因而得名。与它搭配的乌帽子叫做张乌帽子。裤子则叫做「白丁」。持火把和赶车的仆从要穿着这种衣服。 束带
束带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称为「朝服」,即官员的制服。随着时代的变迁,束带的式样渐渐向宽大舒适的日本国风化方向转变。不过裤状的下裤和革制腰带则还残留着唐风的痕迹。
作为正式礼服,文官穿着的束带叫做「缝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带则称「阙腋(けってき)袍」——这种侧袖与衣身不相缝合的束带是为了便于活动特别设计的——不过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着缝腋袍。在穿着正装束带时,武官和中务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许、位在参议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带刀剑。因此,腰间要系上名为「平绪」的细长腰带。
平绪(九条家旧藏)
穿着束带时,在内衣外面要披上单(ひとえ),下身穿上红色的大口裤和表裤(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袭,之后套上长裾,最后穿上外袍。另外,腰间要以上饰玉石、名为「石带」的皮带加以固定——总地来说,穿着方法是非常复杂的。袍的色彩按位阶的划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称为「位袍」。武官的阙腋袍又叫做「袄」,所以也称「位袄(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选色的直衣则叫做「杂袍」。
官员们在入朝时,怀中需放置桧扇和贴纸;手持象征威仪的笏板;腰间挂着「鱼袋(ぎょたい)」。在我国唐朝,鱼袋是进入宫城的资格凭证;传入日本后,金鱼袋为公卿所佩,银鱼袋则被殿上人使用。
在单外、下袭内里,要穿着红色小葵纹绫(里侧为平绢)制成的衵。此外,「下袭」后面原本有很长的「裾」,但是由于穿着时极其复杂,所以渐渐演变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员所著的下袭则与「裾」分离,将「裾」的部分加上绳带,另外系在腰间,这称为「别裾」。由于「裾」象征着权力和威严,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多次加长。现在,通过对官员着「裾」长度的分辨,我们便可判断出其所处的历史时代。
穿着束带时,在内衣外面要披上单(ひとえ),下身穿上红色的大口裤和表裤(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袭,之后套上长裾,最后穿上外袍。另外,腰间要以上饰玉石、名为「石带」的皮带加以固定——总地来说,穿着方法是非常复杂的。袍的色彩按位阶的划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称为「位袍」。武官的阙腋袍又叫做「袄」,所以也称「位袄(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选色的直衣则叫做「杂袍」。
官员们在入朝时,怀中需放置桧扇和贴纸;手持象征威仪的笏板;腰间挂着「鱼袋(ぎょたい)」。在我国唐朝,鱼袋是进入宫城的资格凭证;传入日本后,金鱼袋为公卿所佩,银鱼袋则被殿上人使用。
在单外、下袭内里,要穿着红色小葵纹绫(里侧为平绢)制成的衵。此外,「下袭」后面原本有很长的「裾」,但是由于穿着时极其复杂,所以渐渐演变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员所著的下袭则与「裾」分离,将「裾」的部分加上绳带,另外系在腰间,这称为「别裾」。由于「裾」象征着权力和威严,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多次加长。现在,通过对官员着「裾」长度的分辨,我们便可判断出其所处的历史时代。
由于束带本来是入宫参见时的礼服,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所以只有在盛大的礼仪场合才能着用。不过掌权者、得势的藏人以及太政官的官员却一直坚持着穿着束带参内的习俗。纯中国式的「礼服」(在即位礼时使用)于明治时代被废止以后,束带便成为登基典礼和皇室大婚时必着的正装。因此,今天只能在「葵祭」、「石清水祭」等古老的祭典中才能见到束带。
四位以上文官束带立姿
文武官。持弓箭者为武官
在公事以外的仪式、参拜神社、为皇舆开道和骑马时穿着束带,下身可只穿形如指贯的裙裤,称为「布裤」。此时所佩的刀剑不用正装时的「饰太刀」或其代用品「细太刀」;而用「无文丸鞆太刀」或「野太刀」。
衣冠
本来,束带是出入宫廷的勤务服,但是在官员担当夜间守卫([宿直( とのい)])时却十分不便。因此,人们将束带的裤?部分作了大幅度的简化,除去了繁复的长裾,裤也被指贯取代。这种被称为「宿直装束」的简化版束带就是最初的衣冠。虽然通常被叫做「衣冠束带」,但衣冠与束带却有着很多不同——它既没有文武官员的式样区分,也不需要经过敕许才可着用。随着时代的推移,衣冠渐渐由最初用于宿直的简便制服转变为仪式礼服,到了院政时期则正式成为宫中勤务服的一种。
穿着衣冠时,头上要戴冠,在内衣外要披上单,下面穿指贯,最后在外面套上长袍。另外,也有连单都不穿的情况。因此,着单时特别称为「单衣冠」、「衣冠单」。当然,入朝时怀中要备好贴纸,手中要有桧扇;不过通常情况下是用不着带笏板的——但在神事场合就必须持笏了。
在袍的穿著方法上,衣冠与束带也有很大不同:不用石带而使用相同材料制成的腰带;背后的格带也不像穿着束带时要塞进石带里,而是全部露在外面。
衣冠的外袍与束带完全相同(近世以来,衣冠袍服逐渐变成在胁下添增便于系扎的绳带的式样),按照位阶的不同,颜色和纹样也有所差异(当然,指贯也是一样)。年轻人的袍服颜色较深,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逐渐变淡,至老年则穿白色的袍服。纹样方面则是年轻人用小而多的花式,按年龄依次变大变少。另外,近世以来,指贯也朝着简略化发展,形成了「差 裤」,因此也就有了每月朔、望两日穿着指贯,其余时间使用差裤的服饰制度。
从简便的宿制服装开始,衣冠渐渐成为可以在几乎所有宫廷礼仪庆典中使用的礼服。
中心人物穿着衣冠
今天,宫中的皇族和神官仍然着用衣冠。亲王穿云鹤纹样的黑袍,下着云立涌纹样的指贯;神官则使用轮无唐草花纹的黑袍和八藤丸文的指贯。
另外,神社中神职人员的最高礼服是「单衣冠」。
敕使着束带,随行者用衣冠
现在人们在穿着和式服装时,脚上通常都穿白色的两指足袋。而古代着用束带时则使用称为袜的不分指足袋;如果穿指贯便直接光脚。直到江户时代,宫廷中仍然严格遵守着这种服制。对于高龄者,天皇会特别敕准免穿袜,这样,就可以着履上殿了。当然,冬天的时候如果光脚就一定会觉得冷,因此公家在家里是可以任意选用足袋或鞋子的。
今天,按照场合的不同,也仍然有穿用白足袋或草鞋的情况。
穿着衣冠等待关白的样子
凶服
在葬仪上穿着的袍服叫做凶服。
按照悼念物件和穿用者的地位不同,凶服有着细致的划分:
今天的神职人员,在葬礼上使用黑橡麻袍或钝色丝绸袍,戴无纹卷缨冠,着钝色绢制的单和奴裤,脚穿钝色无光的浅沓。
平安时代天皇服丧称为「谅暗」,由上至下,国家和私人的葬仪上所使用的凶服有着许多细微的不同。一般来说,黑橡>钝色(颜色越浓心情越沉痛),麻布>平绢(质地越粗糙表示死者与自己的关系越亲近)。凶服所搭配的冠帽使用无纹「绳缨」(以草绳和整块黑布制成)或卷缨。规模较小的葬仪只需要变化下袭和指贯的颜色,通常按照钝色>青钝色>青朽叶>黄朽叶的次序变更。 直衣
直衣在外观上与衣冠没有大的区别,它的名称来源于「直( ただ)の衣」一词,属于日常穿用的便服。不过经由天皇敕许,也可穿着直衣,戴冠谒见,这被称为「冠直衣」。一般来说,得到敕许的都是一些特别受到天皇宠爱的公卿(三位以上参议及四品官)。
在袍服的颜色和纹样上,直衣本不需要以位元阶官品加以区分。因此,相对于被称为「位袍」的束带,直衣常被称做「杂袍」。不过到了摄关时期,由于官员们经常穿着直衣参内,因此它的颜色、纹样也逐渐被固定下来。一般来说,夏天通用三重长带纹的浅蓝袍服或二蓝色的直衣,冬天则穿浮线蝶纹的白色袍服。穿用冬直衣时,要将袖子和襟口向里折回些许;另外从裾襕的部分也能看到白色的里衬。除此以外的部分则呈现透过白袍所印出的水色。这样的直衣因为四处显白,故又称「四白直衣」。
穿着直衣时,在单外还要罩上一件出衣。它是一种前襟特长、质地与单相同的里衣。穿着时,前襟不需塞进指贯,而是自然地令其垂落,自袍服下探出衣角来。另外,出衣的颜色基本上是可以自定的。
穿着冠直衣入宫、办理某些特定的政府事务时,下身要穿着布裤,这被称为「大君姿」。
即使在平安时代,直衣的穿用阶层也有严格的限定。冠直衣当然是入宫时的朝服,而日常穿着的直衣据说也需要经过敕许(关于这种说法,由于史料的不足,还存在有不同的意见);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五位以上官员不经敕许便可以穿着直衣。
冬直衣(乌帽子直衣)
冬直衣(冠直衣)
夏直衣(冠直衣)
直垂
实际上,直垂的出现年代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对于圆形的「上领」袍服,V字型「垂领」的直垂在很长时间内都被作为平民服装。到了平安时代后期,由于其设计简便、易于活动,因而逐渐开始为武士阶级所穿用。及至镰仓时代,更成为出仕幕府的通常制服(此时,上级武士的制服是水干)。直垂在镰仓时代后期最终取代了水干,成为武士阶级的代表性服装。另外,在室町时代,直垂也已成为礼服的一种,是武家常用的服装之一。
到了江户时代,直垂成为束带以外最为高级的礼服(出席盛大典礼时,搭配直垂,下身要穿着长裤)。幕末维新时期,头戴佩有缠头巾的梨打乌帽子、身穿直垂已成为公家和大名们的正式着装方式。明治初期直垂也被无官位的藩士们当作出勤的制服使用。明治五年九月,在新桥--横滨的铁路开通典礼上,西乡隆盛、大隈重信等高级官员仍穿着直垂瞻礼。直到十一月太政官布告宣布朝廷官员一律改穿西洋礼服,直垂服制才被废止。
现在,雅乐乐师、祭礼神官和大相扑裁判官仍然穿着直垂。
直垂自室町时代以来逐渐发展变化,大致分为直垂、大纹和素袄三个种类。与大纹、素袄不同,直垂衣内缝有里子;而前两者与直垂相比,则多了胸扣和菊缀结。直垂和大纹都有圆形组扣,素袄则使用革制长带。总体而言,直垂和大纹在外观上没有太大区别,如同名称所示,大纹上有印染而成的家纹文样。
直垂各部分名称
菊缀结
胸扣的花式
直垂是由垂领上衣和同色裤裙组合而成的一种装束。最早只称其中的上衣部分为「直垂」,后来渐渐将下身的裤 裤包括了进去。直垂上衣宽为2幅,采前、后身双布缝纫,衣襟与袖腋不相缝合的设计。左右衣襟都佩有胸扣。
随着直垂的礼服化,其材料也渐渐高级起来,袖子像公家服装般往宽大发展。另外,直垂也像水干一样,在衣服背部中央及两袖上佩饰五枚菊缀。不过直垂的菊缀与水干不同,是结成如同8字一样的圆型组扣——但是穿着铠直垂时,菊缀的形状是与水干相同的。
至于胸扣的设计,由于受到水干的影响,也逐渐向装饰化方向发展。到室町时代则完全成为形式化的装饰物。直垂的扎袖被称为「笼括」,原则上是不露在外头的;其末端垂在袖下的部分则称「露」。今天,由于考虑到美观的因素,直垂的扎袖已经变得与狩衣基本相同了。
直垂的裙裤宽约6幅,现在多用切?,不过镰仓时代则通用腰间系带(带子一般为白色)的裤裤。到了室町时代就不再使用系带而改为切裤;江户时代的礼服则用长 袴。另外,裙裤上也有四处饰有菊缀。
一般来说,直垂的上、下身皆遵循同色的原则,不过也有因使用他色裙裤而被称为「直垂裤姿」的情况。在室町时代,穿用礼服时也可着白色大口裤。
直垂的布料最早是布或麻,随着其礼服化的进程,渐渐也开始使用生绢、丝绸、纱等材料。颜色和文样则没有特殊规定,可随穿着者的喜好随意变更。 最后,在正式场合穿用直垂是不着袜子而赤足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直垂由平民日常用服逐渐演变为制服、礼服,最终在江户时代成为最高级的正装;甚至连公家们也经常私下穿用。
画卷上的直垂:法然上人绘·镰仓时代末期
背姿
高位置的胸扣
直垂裙裾
上级武士的立乌帽
能看到小袖的生绢直垂
儿童发型、可见扎袖
典型的情侣姿态
从上图诸画面中可以看出,腰带的颜色除纯白之外还有薄茶色等,菊缀则很难看清楚。一般而言,乌帽子多为折乌帽子(侍乌帽子),不过一部分上级武士也配戴立乌帽子。
纹
大纹的正式名称是「直垂大纹」,从外观来看和直垂没有明显的不同。不过大纹没有衣里;质地一般为布或麻。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袖、背、裤膝部分和裤侧腰间均印有纯白色的家纹图案(规格较大)。
素袄
素袄是在室町时代中后期由大纹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式样。相对于配有胸扣、露、菊缀结以及圆扣的大纹,素袄则采用皮扣(在歌舞伎服装里,大纹和素袄都是使用皮扣的),因此也被叫做「皮带直垂」。另外,素袄上印染的家纹较大纹稍小,这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江户时代幕府的礼服:
鞠水干
是进行蹴鞠比赛时穿着的服装。在平安时期,穿着直衣、狩衣等日常服装就可以进行蹴鞠比赛,但是其后渐渐形式化,衍生出了专用的服装,这就是「鞠水干」——虽然被称为「水干」,但实际上它却是直垂的变化形态。
头戴立乌帽子,下穿膝部饰有「露革」的葛布指贯(名葛鞠裤);鞠水干的上衣是麻布绫罗(被称为「金纱」)制成的直垂。穿着时,一般不系胸扣,而是令其自然下垂,与裙裤(指贯)的带子相连结。
在鞠道中,水干、裤、乌帽子的系带颜色都与队员级别相对应。
其他神事服装
1、斋服:是举行中型祭礼时着用的服装。
为了表示洁净,袍服选用无文白绢作为布料。冠为不分身份等级的远文冠,裙裤则为差裤。
2、净衣:是举行小祭时穿用的服装。
有色狩衣和小祭装束都可以使用,不过在特殊规定要求清净的场合,则必须穿着纯白的净衣。
扎袖的带子选用不分身份的白绳,裙裤为差裤。
3、格衣:神事和典礼时穿用的服装。
是最为简便的装束,在地镇祭时也可使用。
直垂上衣两胁相缝,外褂(羽织)的胸扣要系起来。胁部的缝合处要使用叫做「千鸟挂」的针脚花式,褂底的褶皱则确保穿用者行动方便。至于扎袖的袖露部分,虽然原则上应遵循古例使用「笼括」,但实际上却大多采用与狩衣相同的式样。
4、明衣:「明衣」是一种特殊的神事服装。按照场合的不同,可作为天皇用服、伊势神宫祭典礼服等。这里介绍的明衣,是教派神道中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的简便服装。
概括来说,明衣由阙腋袍和短裾构成,比衣冠要轻便许多。穿着时,上身要披上白小袖和单,背后则系上当带以显出衣纹皱褶;当带自背后绕至身前系紧——不过与狩衣不同,当带是要塞入袍服褶皱内遮挡起来的。另外,明衣也可于乘马祭礼中使用。
范文五:傣族的服饰
傣族的服饰
傣族的服饰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善于歌舞,热爱生活,居住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的服饰具有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傣族的女子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亭亭玉立,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欢将长发挽髻 ,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Π花作装饰。她们都喜爱戴首躲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呗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墅花纹和图案,既美观又大方芸。
傣族的男子服饰与女子蝠大不相同。傣族男子的服饰夂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镑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溷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绾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若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递。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铸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蚶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男子 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贶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菡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羔是他们的喜好。
傣族的房溥屋都由竹子建的,除此之外 ,傣族人还用细篾编成彩绘 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镞
1 / 2
瞧,傣族的服饰就是这么糁淡雅美观,如果有机会,你 不
妨也去试试、去穿穿。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