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
名词解释: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 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 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 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 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
1. 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
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
⑥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2.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 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1. 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 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4. 如何运用区位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1. 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 通过制度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5.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 5.动态平衡原则。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如何理解?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 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7.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内容?
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8.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
1.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技技术水平下,被平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2.科学地评价土地质量是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9.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掌握哪些内容?
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 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 5.土地利用的效果; 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 效果三个方面30项指标组成。
11.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如何优化?
1.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2.结构决定功能,只有用地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优化结构,提高功能,从而以较少的消耗或投入取得较高利益。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不需要追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效应的有力措施。
12.简述居民点概念和居民点分类、居民点布局原则。
1.居民点是指居民按照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由建筑物、道路网、绿化系统、其它工程设施等物质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2.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城市分为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
3.居民点布局原则:①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②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③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13.如何进行公路选线?
1.公路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过程。
2.选择原则:①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因地制宜;③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④要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⑤ 第 3 页 共 4 页
经济合理。
3.平原地区,微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应力求取值短捷;在微丘陵地区,路线沿地形布设;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4.山岭、重丘陵地区: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密切配合农田水利的需要。线形归归纳为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越岭线。
14.水利工程用地类型和分级如何划分?
1.防洪工程。就保农田面积来说分为四级:①33.33万hm2以上为大Ⅰ型;②6.67万~33.33万hm2
为大Ⅱ型;③2万~6.67万hm2为
中型;④2万hm2
以下为小型。
2.灌溉工程。按灌溉面积分为五级:①10万hm2以上为大Ⅰ型;②3。333万~10万hm2 为大Ⅱ型;③0.333万~3.333万hm2为中型;④0.033万~0.333万hm2为小Ⅰ型;⑤0.033万hm2以下为小Ⅱ型。
3.治涝工程。防洪设计标准一般以涝区发生一定的暴雨不受渍涝为准,重现期一般为5~10年。
4.水电工程。按装机容量分为五级:①75万kW以上为大Ⅰ型;②25万~75万KW为大Ⅲ型;③2.5~25万KW为中型;④0.05~2.5万KW为小Ⅰ型;⑤0.05KW以下为小Ⅱ型。
5.输水工程。按总投资分为五级:①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为大中型;②2000万元以下为小型;③城市、工业输水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为大中型;④1000万元以下为小型。
15.水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依据; 2.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16.简述耕作田块配置的内容。
1.耕作田块的长度。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 生产过程。
2.耕作田块的宽度。①在平原地区机械化较高的条件下,田块的宽度要便于机械顺利作业;②在需要排水的地区,田块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
3.耕作田块的规模。田块的长度与规模是相互制约的。在不同地区由于采用不同的经营方针,种植不同的作物种类田块规模差别很大。一般在平原机械化旱作地区,要求田块有较大规模,在丘陵水田地区,规模较小。
4.耕作田块的外形。①为了给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田块外形力求规整;②在不规则外形地形上划分耕作田块时,要力求外形规整;③在自然界边较多的地区,最好把自然界线设计成田块的短边。
5.耕作田块的方向。指田块的长边方向。
6.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要求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17.选择田块方向时应考虑哪些要求?
1.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 2.要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3.要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4.要有利于防风要求 5.要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18.简述果园配置的内容。
1.果树树种与品种的选择与配置。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且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和品种;根据不同区位选择树种和品种;对于不同坡度地段,应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配置注意选择一定比例的授粉品种。
2.果园小区的规划。小区的面积和长度宽度;小区的方向和形状。
3.防护林配置。一般在果园边界上配置防护林,果园面积较大的在其内部沿小区也配置防护林,主林带沿小区长边垂直于主要害风方向。树种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寿命长、病害少,有经济价值。
4.灌排区系配置。平原果园,水源设置在果园原地中心;山地果园水源依靠河流、水库或提水灌溉。
5.道路配置。果园运输量大,管理费高,必须设置道路网。外与居民点、公路相通,内与支
路相接,通往各个小区。
6.果树栽植方式。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带状式。
19.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2.综合协调原则;3.双规并行原则;4.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20.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1.可行性研究是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者是否行得通的研究。
2.在投资兴建项目以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借以分析技术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有利及获利多少和风险大小,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3.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前时期工作的中心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研究。
4.投资机会研究是鉴别土地利用项目的投资机会,投资估算常采用简单的方法以套用相近规模的单位能力建设。
5.初步可行性研究最终目的在于避免做虚功。当一个项目的经济指标缺少把握,就有必要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并要求迅速省钱。
6.详细可行性研究是为项目决策提供技术和经济依据。其得出的结论,可以推荐一个认为最好的方案,也可以提出由决策决定的方案。
7.一个项目的经济效果是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财务评价是应用市场价格对项目经济效果的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考虑项目的效益和费用。
范文二: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土地(Land):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
(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长期性: 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 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 —— 省级 —— 地(市)级 —— 县(市)级 。编制工作:
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
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
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 。
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
A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
B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C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D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 。
E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 :
两个估计”,
一是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
二是对实施规划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估计。
“两个协调”,
一是与上级规划目标、指标的协调;
二是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协调。做好这两个协调是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保证
4、编制供选方案
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规划审批阶段:
1、规划成果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规划成果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2、规划审批 :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后行文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备案。
3、规划的分级审批:三级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 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上城市和计划单
列市
? 省级政府审批地(市)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规划
? 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的乡级规划
4、规划审批的内容: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 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目标,耕地和环境保护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
? 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
? 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是否协调
? 符合规划审批规定
5、作物产量预测:年均增长法:见第三讲p72
公式:
an:期末作物产量水平
a0:期初作物产量水平
r:年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期
r的计算
6、人口预测:
1、概念:人口预测是根据规划区域现有人口现状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具体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
2、预测方法:详见第三讲P35
? 年均增长法:假设条件:区域人口每年按一定数量增长
? 公式:
Pt=P0+n×d
Pt:规划期末人口数
P0:规划期初人口数
n:规划年期
d:规划期年均增加人口数
7、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2、分析评价的目的: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8、分析评价的内容:
? 1、土地资源数量分析:A、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B、不同自
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数量。
?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详见第三讲2P12。
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开发程度评价;土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第三讲2P15
4、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5、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6、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7、
8、
9、
10、
11、 土地需求量的预测:详见第三讲2P40和第五次P8 耕地需求:详见第三讲2P42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详见第三讲2P43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的评价以及几个指标:详见第三讲2P16 综合评价法的计算公式:
详见第三讲2P19 ? 土地质量的概念: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第6章
1、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2、土地利用结构编制方法: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应用土宜法的前提:已经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
? 土宜法的优点:各类用地面积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2)综合法
? A、原理
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B、公式:Bt=B0+C-D
Bt:规划期末用地面积
B0 :规划期初用地面积
C:期内用地增加量
D:期内用地减少量
3、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是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
分区以及土地经济等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相似性,把条件
近似的地域单元划入同一地域内的过程。
? B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应性特点的基
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4、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 概念:依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考虑土地适宜性条件和各类用
地对土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是时空中选择适宜各种用地的地段。
5、农业用地布置:
蔬菜地配置
? 大田作物配置
? 林业用地配置
? 人工饲料用地配置
? 副业用地配置
建设用地配置:
1、居民点用地选址:
A.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 应把居民点布置在其服务范围内的适中位置,以保证居民点对外具有方便
的联系,缩短运输距离。
? 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50米。 ? 居民点用地应具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选址时应考虑未来的供水
方式。
B.建筑要求 :
? 地形朝向:平坦,坡度一般不大于6%约4度;良好的朝向。
? 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离地面≥1.5米,基础底面0.5米;洪水最
高水位0.5~1.0%频率,保证50~100年不淹没。
? 土质条件:能承载建筑物压力
? 安全条件:洪水、地层断裂带、滑坡回填区、大型水利工程、矿藏及沉陷
带。
c.卫生保健要求 :
? 风景优美,环境舒适;
? 清洁的卫生环境区
? 避开污染和危险
? 避开牧场臭气和污水影响
2、工业用地选址:
? 厂址选在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3、公路选线:
? 现有公路网调查
? 确定主干道的走向
? 公路选线的原则
第七章
1、土地利用平衡综合表(要求会看):
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城镇布局理论:
1、 反磁力吸引体系(城市裂变)理论:
概念:指现代大城市因物质文化条件优越而产生人口向心力时,为分散大城市人口,克服这种力的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源于19世纪末花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镇理论,认为通过卫星城建设和布局,足以吸引中心大城市人口。霍华德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地注意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泰勒在1915年提出应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克服大城市的人口向心力。上升为现代城市规划学的新理论,称为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 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周边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
? 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
? 一定地区范围内也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城市。
? 反磁力吸引体系的布局,在世界各国城镇布局均有体现。如英国为疏散伦敦人口,
在离伦敦的布莱奇雷、纽伯里-享格福德、索斯安普敦-朴茨茅斯地区,建立三个反磁力中心,并在此建立多种经济基地和良好的居住条件与服务设施,吸引涌向伦敦人群。我国的武汉和北京。
逆城市化:
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2、 门槛理论:
门槛即限制条件,门槛理论又称为临界分析。门槛理论认为居民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条件可分三类:
? 实体,自然环境造成的;
? 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有关;
? 结构,城市中某些部分(如市中心)需要重建。
3、 带型城市理论:
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4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详见第七讲P119.
5、居民点布局形式
卫星式 (武汉为例) 带状式 多边形式(长沙为例) 自由式 (无锡)
6、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7、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指标比较法:即通过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比较,从供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或满意的方案。主要比较的指标包括:
1、经济服务半径
2、交通运输条件
3、居民点占地面积
4、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
5、安全卫生条件
8、投资回收期: T?I1?I2
C2?C1
范文三: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使用者:09地信21位同学
使用说明:第一部分是最后一节课上讲的(重要),第二部分是PPT 上的,
第三部分是概念总结
注:资料有风险,参考需谨慎
第一部分
1、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2、为什么要进行规划?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一管理,对十分宝贵和极其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
3、规划时要考虑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要解决土地的分配问题和土地的组织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满足国家对土地利用各方面的需求,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基本任务。
(1)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地条件
(2)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
(3)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
(4)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
4、规划的核心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①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③土地利用布局分析
④土地利用效果分析
(2)土地评价
①土地适宜性评价
②土地生产潜力分析
③土地承载力研究
④土地经济评价
(3)土地利用预测
①人口发展预测
②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①国民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②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5)土地利用分区
①地域分区
②用地分区
③土地保护分区
(6)骨干工程用地布局
①居民点用地布局
②交通用地布局
③水利用地布局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拟定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层次间存在互为制约的内在联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是针对某一区域而编制的,因而它的层次性也就取决于区域的层次性。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有不同的区域分级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
我国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级别划分的,分为全国的、省级的、地(市)级的、县级的和乡级的五级规划体系。
6、土地供给的概念
土地自然供给: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静态的,无弹性的) 土地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中人类实际利用的部分。(动态的,有弹性的)
比如用作建筑基地的土地,因所需数量不多,而受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等)的限制不甚严格,其经济供给的弹性就大;矿产地和某些农作物的栽培地,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严重,其供给弹性就小。
自然供给(不变因为土地资源总量不变)
经济供给(可变的,可通过土地复垦、基本农田)
7、土地用途管制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指为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用途分区,确定用途限制内容,实行用途转用许可制,对土地用途采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强制性管理的制度。
第二部分
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时空优化配置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按不同标准划分后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标准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划。
3、规划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动态平衡原则
(4)综合效益原则
(5)指标控制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层次,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
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骨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1)综合性:全部土地和土地利用全过程
(2)长期性:规划编制和规划本身
(3)战略性:研究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
(4)指导性:宏观控制性
(5)动态性:规划——实施——修订——再实施
(6)控制性:上级规划控制指标
3、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相互关系
(1)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
(2)下级规划是上一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3)上下级规划应衔接一致
人口预测
1、人口的发展决定着土地利用的基本需求。人口规模及结构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对城镇规模、环境建设和交通、旅游等用地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口预测是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
2、人口统计指标
(1)总人口 (总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
(2)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暂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五普))
(3)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居住在城内的常住人口
=非农人口+常住城内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
(4)农村人口 (农村人口=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两栖人口”)
3、人口预测方法
(1)自然增长法
P (t ) =P (t )(1+k ) t -to +?P 0
P (t )——规划目标年人口数;
P (t0)——规划基期年人口数;
k ——人口自然增长率;
t ——规划目标年;
t0——规划基期年;
⊿P ——人口机械增长数。
(2)综合增长法
P (t ) =P (t )(1+r ) t -to
P (t )——规划目标年人口数;
P (t0)——规划基期年人口数;
r ——人口综合增长率;
t ——规划目标年;
t0——规划基期年。
(3)马儿萨斯人口增长模型 P (t ) =P (t ) e r (t -t
0)
P (t )——规划目标年人口数;
P (t0)——规划基期年人口数;
r ——人口综合增长率;
t ——规划目标年;
t0——规划基期年。
(4)宋健人口模型
P (t ) =P (t ) +P (t )(e (u0+?u0) t -1)(1-D /(u +?u ) P (t )) 000000
P (t )——规划目标年人口数;
P (t0)——规划基期年人口数;
t ——规划目标年;
t0——规划基期年;
u0——基期年人口出生率;
⊿u ——相对于基期年出生率的变化率;
D0——基期年的死亡人口总数,
(5)数学模型法:曲线模拟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灰色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
4、农作物单产水平预测(PPT 上只有这么多,关于单产的其他内容自己找)
(1)年平均增长率法
(2)趋势外推法
(3)回归预测法
(4)灰色预测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现状中有利的一面和不合理的一面,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土地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意义
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
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依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运用测绘、遥感等技术查清各类现状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空间组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
4、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1984
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2)《全国土地利用分类(试行)》2002
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
(3)《全国土地利用分类(试行)》2002
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2007
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为详细调查和变更调查两种。
6、详细调查、变更调查概念
土地利用现状详细调查指对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完整、全面的和细致的“卷地毯式”的彻底普查。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是在上次土地利用现状详细调查基础上,对上次详查以来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将变更调查结果与上次详细结果结合,得到现时的土地利用现状。
7、详细调查和变更调查的区别
详细调查可以获得全面、完整、真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但需要周密细致的准备,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变更调查花费小得多,而且只要能经常及时地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备案登记,积累完整的变更资料,也能得到较高精度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
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
(1)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需要分别用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表示)
(2)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
上的组分结构)
(3)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水平)
9、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本方法
(1)动态分析法
土地利用变化速率
K 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V a ,V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
(2)指标对比方法
(3)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土地供给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总体部署,而土地供给量将直接决定土地开发的数量和规模,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依据。
2、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
(2)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提高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4)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
(5)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
(6)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主要途径
(1)开垦土地:开垦新的土地资源,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已利用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
(2)土地集约利用:在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垦殖系数高,后备资源少的国家,增加土地经济供给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增加土地生产率。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分为劳动集约、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三种类型。
(3)土地经济集约:影响土地合理利用的障碍因素很多,必须清除这些障碍因素,才能保证土地得以充分合理和经济的利用,如制度、政策方面的障碍。
(4)调节消费需求:土地因其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具有一种或几种最适宜用途,如果调节人们的消费需求使其与土地适宜性用途相一致,使土地能够生产一种或几种最适宜产品,必然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入,这就等于原有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供给的增加。
(5)发展新型工业:生产多种农产品的代用品,使土地专用于更加迫切需要领域,如新型食品工业的发展,使粮食得到更加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营养作用就等于生产粮食耕地经济供给的增加,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使过去居住平房向居住高楼发展,既减少了占地面积,又扩大了居住面积,居住消费的调整,也相当于是增加了土地经济供给。
(6)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持:不仅是保持土地资源的数量,还保持其质量即土地生产能力,同时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保养和培育,使之可持续利用。
第三部分
概念总结
1、(前面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2、(前面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依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运用测绘、遥感等技术查清各类现状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空间组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土地利用率:是指土地利用的开发程度。
4、土地产出率:是指在现状土地利用水平下,土地的生产能力。
5、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规划期间各业用地的需求量和用地规模。
6、人口预测:是指对规划期末的总人口及其构成、人口的分布的估算。
人口预测是根据某个区域某一期间已知人口状况,按照一定的假设和采取某种方法来推算另一期间可能出现的人口数量。
7、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进行供需预测和分析的关键,只有了解了不同土地的适宜性及其生产潜力,才能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发挥出土地的最大生产力,促进对土地的持续、高效、稳定使用。
8、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单元的每一个组合进行相互匹配,通过匹配最后把上述的组合划归到每一个土地适宜性等级中。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9、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10、(前面有)土地用途管制: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指为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用途分区,确定用途限制内容,实行用途转用许可制,对土地用途采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强制性管理的制度。
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如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名特优产品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耕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复垦规划等。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规划期内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12、
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3、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供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
14、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5、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16、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17、土地供给量: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
18、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
19、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20、(前面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按不同标准划分后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标准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划。
21、(前面有)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范文四:土地利用规划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3. 土地用途管制
4. 基本农田
5. 土地复垦规划
6. 土地利用
二、简答题
1.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2. 简述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3. 简述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主要方法。
4. 简述土地供给量的影响因素。
5. 简述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跟其他相关评价的关系。
6.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任务。
7. 简述中心地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8. 请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类型和原则。
9. 什么叫土地生态规划?土地生态规划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0.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请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环 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1. 简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
12. 简述土地生态的主要特征。
三、论述题
1. 请分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演变过程,并根据所学知识预 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2. 请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范文五: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近些年我国各级区域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实践 , 现阶段区域性上地 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及其应用存在以下不足 :
1 用地指标调整方案难以承受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冲击 ,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 划期长 (一般在 10a 以上 ), 影响部门发展规模的许多因素难以在规划编制时确定 , 降低了 各部门发展规模预测的准确性和用地指标调整的可信度。如果部门发展规模预测过大 , 将造成土地浪费;如果部门发展规模预测过小 , 方案也没有理由阻止实施过程中用地指标 被突破。
2 用地指标调整方案编制的对象是区域内各类土地 , 忽视了用地的主要矛盾及其解 决途径的研究。主要是耕地紧缺和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量大的矛盾 , 应突出解决或协调好 。
3规划分区方案中 , 对分区内部土地利用的要求过于笼统 , 不能承担起有效控制分 区内部用地的功能。
4土地利用中期和年度计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形式 , 而我国及各级区 域的土地利用计划只对用地数量指标提出要求 , 而缺乏空间布局约束。因而出现了重指 标方案、轻分区方案的倾向。此外 , 还忽略了 ? 地资源由于位置不同而导致的质量差异 , 难以起到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的作用。
当前 ,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在修编 , 笔者通过总结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经验和教训 , 对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及提出建议。
一、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1、重指标分解 , 轻空间布局
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主要以指标控制为核心 , 重指标分解 , 而轻空间布局。在分 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 , 主要根据各区县最近几年的 GDP 、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 指标。哪个市县发展得快 , 分配给的规划用地指标就多 , 而未考虑这些发展快的区县用地是否 集约 , 以及在今后的发展中主体功能的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 拉大了 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2、刚性有余 , 而弹性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 一经批准不可随意修改 , 各级政府、企事 业单位、 任何个人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但是由于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耕地为重点 , 强调自上而下指标控制 , 使得审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铁板一样的刚性规划 , 无调整余 地 , 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应变方案 , “刚性”有余 , 而“弹性”不足。
3、规划方案单一 , 预测性、前瞻性不够
在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 , 大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有唯一的一套规划 方案 , 缺乏统一在总目标下的多种规划方案及调节措施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变 化 , 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规划理论指导 , 对此后出现的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见不够 , 规划 下达的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明显不足 , 致使很多地方都提前突破指标。
4、与其它规划 , 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难以协调、衔接
我国现行各部门的规划由于分属不同部门 , 各自规划编制工作均在各自的行政体系内完 成 . 接受各自上级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 彼此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 他相关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难以协调、衔接 , 这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大大 降低。
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1、建立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和优化布局 , 提高规划的实用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 , 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 , 实行计划指标控制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划 手段 , 但应保证规划指标既有 “刚性” 又有 “弹性” 。 这首先要建立规划指标与各地经济指标、 人口数量、城市规模等的对应关系和数学模型 , 以增强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 , 在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 政府需站在宏观的角度 , 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的阶段特征、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需求 , 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 , 制定和分配规划控制指标 :应考虑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 ; 应摸清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发展潜力 ; 制定与编制既服 务于经济发展 ,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布局方案。
2、树立科学的规划观 , 提高规划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科学的规划观就是变具体的刚性规划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弹性规划 ; 变静态规划为动态规 划。要实现弹性规划重点是构建弹性指标 , 确定弹性区域。一是 , 要构建弹性指标。弹性指标 应是一个指标系统 , 不能仅局限于有关耕地指标。 弹性指标的确定 , 要有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 , 分析研究动态平衡。并要因地制宜 , 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 , 各地区指标确定和波动范围 应有差异性。二是 , 确定弹性发展区域。弹性发展区域重点是科学预测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 , 以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来确定发展建设预留地。
规划的本质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测和安排 , 规划的实施过程是对不断趋近规划目标的 所有努力。 而在实施中 , 目标会因时因势而变。 因此 , 规划的预测和安排也需随目标不断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 , 永无止境 , 规划是在反复修正中逐步使其更加完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应是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供需目标合理、有效地双向协调反馈的动态规划。
3、完善规划科学论证机制 , 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操性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 , 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趋势预测 , 充分吸收 基层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 重视专题论证 , 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 克服在实 际实施中存在的“规划跟着项目走、定了项目调规划”的现象。同时 ,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难以预见性 ,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应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 , 在统一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制订 出相应多个规划方案 , 从而提高规划的可操性。
4、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相关规划的协调机制
要破除部门间的壁垒 , 努力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 , 提高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率。地利用 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应重视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 以及统一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技术标准等 ; 建立区域规划法 , 作为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不同类型规划的基础 ; 各规划行政机构应建立相互协调和制衡的规划管 理体系 ; 应强调区域规划的作用 , 增强区域规划的弹性和严肃性 , 以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应对 ; 加强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的战略性、决策性和动态性 , 构建集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