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与西方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等 职业教育 发展趋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名称:近现代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YK08-02-14
作者简介:王亚峰(1968.1-),男,汉,江苏武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 个类型,在推动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年递增,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毕竟年限较短,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学生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仍处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学生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低等生,这必然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信心,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关心和扶持。
(二)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单一,资金瓶颈严重职业教育虽属于一种“准公共品”,但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和学校自主筹资,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其支持力度不大,职业院校资金的匮乏是限制和约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发展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较差、学生家庭承担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和学生素质难以提高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学校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三)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下达招生计划方式,教育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学生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明显不足。同时,当前职业院校考核教师的方式落后,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差别,符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教师评价机制远未形成,这不符合职业院校操作性强的特点,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 力。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四)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热情的“催化剂”。目前就业服务还不到位,教育和就业相脱节,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为经济利益关系,或者更多的精力关注教育过程,对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就业网络和管理机构,没有制
定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发展,而且也制约着职业教育本身的拓展和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是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的时代。许多传统的职业在社会上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促使大量的劳动者从没落的生产领域转移到新兴的生产领域,因而吸收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队从业人员的客观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无论各国的发展状况如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都要朝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教育思想突破了原来狭义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在时间上,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为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在空间上,强调利用各种场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和培训。正是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值得教育界深刻反思的。技能教育与基础理论教育的比重如何安排?较多高职 院校忽视基础理论,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形成明确的区分。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新技术 层出不穷,世界职业教育已经提出宽基础的概念,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社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发展关键能力的问题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英、美、德、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关键能 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国际上,关键能力也被称为核心能力或普通能力。在职教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
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适应职业变动和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 劳动力市场需求。纵观中西方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诚信品质、 发展潜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融合程度、创新精神。这些关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专业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可以使劳动者适应以下三方面的变化:首先是适应工作组织的变化;其次是适应职业结构的变化;最后是适应未来预见到的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解决劳动力
特别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随着技术的进步,固定的工资形式的就业岗位呈现减少趋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从被动的求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从毕业后寻找工作转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在我国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中,应把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使它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校企合作将向深层次发展,企业将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职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 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校企合作,可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物质与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职业教育的新平台,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了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教育部门、产业部门、就业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已成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亚峰。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群众, 2007(10)
[2]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范文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一、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和中职在校生预测
(一) 高中阶段学龄人口预测
本预测以2005 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1‰调查数据为基准, 以2004 年全国0,17 人岁人口为高中阶段发展预测的基数。数据见表1。
预测采用两种预测法相结合的方式。2006年到2020 年的人口数, 用现有数据采用人口年龄预算法进行预测, 根据实际数据可以得到从0 岁至最高年龄组各个年龄组的死亡率, 由死亡率可得到存活率。于是, 将某一年年初(或年末) 各个年龄组的人数乘以相应的存活率,便为第二年年初(或年末) 大一岁各年龄组人数。计算公式为: Px+1, t+1=Px, t*Px
其他各年龄组新出生人口用标准生育率法预测。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假定高中阶段学龄人口为15,17 岁人口。预测结果见表2 和图1。
由表2 可知, 2006- 2020 年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007、2008 年下降幅度较大, 2018 年跌入谷底, 2019 和2020 略有回升。2006 年为7 327.6 万人, 2010、2020 年分别为5 302.6、3 632.5 万人, 比2006 年减少2 025万人和3 695.1 万人, 年均下降263.9 万人, 分别下降了27.6%和50.4%, 年均
。 下降3.6%
(二) 中职在校生规模预测
本预测以15,17 岁学龄人口为基数, 以2005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为起点, 2010 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0%, 2020 年达到85%, 普职比例为4?6、5?5 和6?4 进行预测, 部分结果见图2。
未来15 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呈现上升趋势, 而中职在预测数据显示,
校生人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如果2007 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和2010 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80%的目标, 那么到2010 年,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 021.04 万人, 比2005 年的在校生数增加409.99 万人。如果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85%, 普职比为5?5 时, 在校生数为1 543.8 万人, 普职比为6: 4 时, 在校生为1 235 万人, 普职比为4?6 时, 校校生数为1 852.6 万人,分别比2010 减少477.2、786、168.4 万人。从以上数据来看, 2006 年到2010 年是中职加速发展时期; 2010 年之后,由于学龄人口减少, 在校生规模开始缓慢下降。但是, 经过2018 年学龄人口低谷之后, 2019、2020 年的在校生数略有回升。
二、专任教师需求量预测
通常情况下, 专任教师的需求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在校生人数, 专任教师需求量与在校生人数成正比; 二是生师比, 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师比都有所不同。
本预测采用如下公式:
η T=E/
式中, T 为预测专任教师需求量, E 为在校生为人数, η为生师比。根据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01 年10月8 日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确定高中学校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6; 根据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入数的预测, 对2006- 2020 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见图3。
从2006- 2020 年, 专任教师需求量呈先升后降, 到2018 预测的数据表明,
年后会略有回升。如果2007 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且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80%的目标, 那么中职教师的需求量将由2005 年的64.66 万人(根据200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数据, 但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数据) 上升到132.57 万, 增长67.91 万人, 增长幅度达105%。2020 年教师需求量因在校生减少而减至96.56 万人, 比2010 年减少36.01 万人, 下降幅度为27%。如果2020 年的生师比为4?1, 那么教师需求量为110.35 万人, 比生师比为16?1 的2010 年的教师需求量减少22.2万人。
虽然2006- 2020 年, 专任教师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专任教师的需求量却在增加。原因有二: 一是从2000- 2004年, 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分别为15.7%、12.7%、16.5%、18.3%和19.4%, 生师比偏高, 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所以之后的几年, 必须补足; 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为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 中职生师比应该有所下降, 因此教师需求仍然会增加。 三、预算内经费预测
本预测只对中职预算内教育经费作预测。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从2002 年到2004 年间, 中等职业教育的平均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2 289 . 7 、2 311.4 和2 437.4 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部门研究, 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 但实际情况是我国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连普通教育的标准也未达到。
本预测采用两种方法对中职预算内教育经费进行预测。一是以2004 年中职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为标准进行测算; 二是以2004 年中职预算内教育经费为起点, 并与我国GDP 同步增长为标准进行测算。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未来15 年
的经济发展展望和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预测, 我国的经济在本世纪前20 年会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前10 年的GDP 增长速度为8%左右, 后10 年7%左右, 以2004 年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2 437.4 元为起点, 并根据本文以上对在校生人口数预测对预算内教育经费进图2 2006- 2020 年中职在校生人数预测(普职比5?5)行预测。结果见图4。
预测结果显示, 预算内教育经费若按固定标准预测,则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 其中2018 年落入底谷, 为366 亿元, 比2006 年的513 亿元减少315 亿元, 而进入2020 年, 则为386.3 亿元, 比2010 年增加20.3 亿元; 若按与GDP 同步增长预测, 则从2006- 2020 年期间, 一直呈增加趋势, 从2006 年的583.4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1 175.5亿元, 增幅达101%。
四、问题与讨论
(一) 预测结果的信度问题
本预测的性质不是精确预测, 因为预测参数较多, 许多参数处在研究之中, 暂无定论。因此, 本预测只是一种趋势预测, 意在勾画出未来15 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轮廓和趋势, 为决策者、实践者从总体上判断和把握全国2006- 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提供参考依据。
(二) 两个参数的确定问题
本预测的两个重要参数: 普职比和毛入学率, 对预测结果影响很大。关于普职比的估计。2005 年10 月28 日,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 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2006 年2 月28 日,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 到2010 年,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基本平衡。但是到2020 年普职比是多少? 尚未见到权威研究成果。故本研究进行了5?5、4?6、6?
4 三种测算。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北京、上海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时,中职教育比例是下降的, 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很快, 职业教育重心有上移的趋势, 2010 年以后, 我国中职学生在整个高中级学生中所占比例可能会小于50%。
关于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问题。官方已指出2010 年达到80%, 2020 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是, 随着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减少,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中职教育已具有较强办学能力, 在2010-2020 年这10 年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许会高于85%。
(三) 未来15 年我国中职教育发展战略应作四大调整
1.由侧重规模扩张转向重视教育质量提高
鉴于未来15 年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和中职在校生规模呈先升后降趋势, 尤其2010 年以后中职在校生下降, 规模扩张将转化为次要矛盾。同时, 当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城市化水平达到54.6%, 中职毕业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 年龄偏小, 必须有过硬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足。因此, 提高质量将成为中职发展中的重点和主要矛盾。
2.由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向既重视质量又重视数量,近期应更重视补足教师数量
从对专任教师的预测可知, 中职生师比过高、数量不足是个突出问题。因此, 补足合格师资应是未来15 年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在2007- 2010 年的教师
需求高峰期, 应采取增聘兼职教师的策略, 以减少2010 年后因在校生减少而造成的专任教师过剩的风险。在专任教师需求下降时期, 应适当提高生师比, 提高师资素质。到2020 年, 专任教师仍有96.6 万人, 这是一支很大的队伍, 必须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完善中职师资的管理。
3.由学生承担经常性教育经费为主转向国家承担为主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预测上, 本预测基数确定较为保守。即便如此, 我国中职学生仍承担着大部分经常性教育经费。到2020 年, 我国综合国力将跻身世界三强, 有能力也有必要承担中职这种社会性、职业性、平民性很强的教育的投入责任, 逐步达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提出的“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 包括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 应以一切适当方法, 普遍设立, 并对一切人开放, 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的要求。
4.由相对封闭、单一转向开放、多样
未来15 年, 我国中职教育国际化程度将大为提高, 中职教育将更加开放, 地区差距和城乡差别仍将存在, 并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国中职教育发展政策将兼顾东、中、西三大地带和城乡情况, 并将更加完美和多样。
范文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浙江编导培训机构 http://www.91yikao.net/
【摘 要】8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兴起了最初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短期的职业大学为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更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有了更新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高等职业教育要追溯其源,大概是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孕育与萌芽时期(1980一1984年)
国家教委于1980年批准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无锡职业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现为江南大学)。这批职业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代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雏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才匮乏的矛盾日趋突出。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1983年发布的《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积极提倡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根据这一精神,国家教委在1983年批准建立了33所职业大学,到1985年职业大学已达到118所。
第二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有益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1985一1993年)
1985年,中央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为落实这一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原国家教委决定在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基础上试办5年制技术专科教育。从总体上看,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与欢迎。
第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确立和特色形成时期(1994一1997年)
这一时期,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开始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从教学设计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逐步体现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第四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控。由于高职院校发展过快,而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9月成立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先后组织了对高职院校的一系列评估活动,有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评估、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评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评估等,这类评估对推动高职院校建设,保证高职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鲁昕认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三个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改革,即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我国高考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真正提升和发展起来,高考模式尚在其次,而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认知有偏差。多数人以及有关政策对职业教育有歧视,才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意味
着只要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理念不转变,未来“两种高考模式”恐怕也无法成为解决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两种高考模式”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口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应当是招生院校的升级,不该只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参与招生,而是可以将我国一流大学在内的涉及技能的专业,比如机械、信息技术等专业,都纳入到技能型人才高考模式中来,由此提升技术人才教育的地位,而不是简单起到一个考生分流的作用。
高职院校或设“技能研究生”学位。单独成为高考的一种模式,这可能意味着,目前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模式将会普及。所有技术技能类高职院校将自成体系,形成独立的针对选拔技术技能人才的招生考试体系。从培养模式上,也可以设想一下,未来有志向从事技术技能型工作的年轻人,可以从16岁就把高职院校中的“北大清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个人进修的途径,也许教育行政部门会考虑在高职院校设置“技能研究生”之类的学位,或在校就可以拿到“高级技工”职称。蓝领人才在就业市场也会更受到重视。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方面: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构建从种植、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四是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一方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办学,支持举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
“我要为高等职业教育说说话。”全国政协委员饶子和在2014年两会上说,我们国家现在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扩招以来,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是700多万人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就
失业,因为好多就业单位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对高级技工人才的培训相对落后。“不要一提职业教育,就和技工联系在一起。二战后,德国的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职业教育。”饶子和表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精英,之二是提高全民素质。精英不是特别培养出来的,是在成长中逐渐锻炼出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么建,饶子和建议,把高等职业教育提上日程,通过改革去理顺。他还特别呼吁,一流大学理直气壮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由政府包办,必须发挥企业作用,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国务院的改革举措直指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现在需要强调的是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只有执行到位,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不平等境遇才会有真正改善,继而才能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浙江编导培训机构
范文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任务及存在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任务及存在问题
我国职教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刘占山指出,中国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办学体制是政府办学为主,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公民和个人多元办学并存的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弱;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呈以下趋势:一是职教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指导和技能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构建职业教育道德体系。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需要,及时调整培训项目,加快教学制度改革,推行学分制,改革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是加强职教信息化建设,加快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及信息应用能力,促进职业院校开发远程职教培训。四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重点实施好四项计划。五是进一步推进职教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推进公办职校体制改革创新,鼓励公办学校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开展多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开拓国外就业市场;深化公办学校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依靠行业体制发展职教,要加强在职职工培训。进一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六是进一步完善职教经费投入机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财政设立职教专项经费,制定职业院校学生平均经费标准等。七是进二步完善国家中职家庭贫困学生助学体系。建立贫困家庭助学制度、“半工半读”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助学贷款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八是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2008年职教三项任务及实现步骤
第一项任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在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达到820万。
第二项任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深化我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方面的改革,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现有教育教学,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等,要大力地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第三项任务,继续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力度;同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尽可能开辟新的项目,进一步支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学校,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实施步骤
一是继续推进“四大工程”的实施,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继续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工程覆盖的专业领域,提高工程培养人才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解决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促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继续推进“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的实施。推动各地继续实施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的作用,健全农村职成教网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将力争超过3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6000万人次。继续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工作,年培训规模计划达到5000万人次。
二是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逐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同时下大力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到201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成2000个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中高职实训基地,促进全国20万个职业教育专业点结构布局的合理优化,基本构建起以国家区域经济和主要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地方特色经济和产业布局为纽带的资源共享、示范与辐射作用并举的全国实训基地网络。
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到2010年,中央重点支持建成1000所面向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好、特色鲜明、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县级职教中心,使之成为农村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促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能力约为2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能力达到每年400多万人次。
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到2010年,计划在全国逐步建成1000所左右生源较好、专业对路、学生就业率高、有规模效益、起到骨干作用的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期扩大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所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学校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3—5年的建设,使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质高职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从而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到201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3万名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带动中职教育教师全员培训的开展;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职业学校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和制度建设;加强重点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三是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各地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职教集团,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继续推动和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推动各地开展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和以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为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基本实现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需要改革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管理体制和招生办法,继续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和培养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工作,积极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高职教育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分析高职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
(1)高职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职学校)的发展态势可用规模喜、质量忧来概括。
近年来,与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同步,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目前,在高等教育体系里,高职在数量上的地位可用两个过半、一个近半来概括:高职招生在高等教育招生中所占比例由1998年的39.8%增长到2005年的55.1%;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105所,是1998年的2.5倍,占普通高校学校总数51.6%;2005年高职在校生数已经达到了近800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7%。而且,在高职学校队伍里,民办高职比例远远超过民办高校占普通高校的比例: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数已占近五分之一,招生人数的比例达到了六分之一。
规模。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高职(专科)院校(1109所)
教育部获悉,2008年具有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招生资格的高校315所。其中,普通高校282所,成人高等学校33所。
就业率。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1998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2003年则上升到55,,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与本科生基本持平。2005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62,。2007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96%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截至2007年9月1日的统计数据)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
识和自觉行动,并取得成效。
专业结构。2008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外专业共247种,属新增专业的有41种,新增专业原则上限定在本地招生。2008年教育部专业审核工作共核定《目录》内专业点43392个,整理后核定招生的《目录》外专业共247种,专业点826个。2008年准许招生的高职高专公安类专业有20种,涉及184个专业点。
(2)发展理念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理念。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能力,高职教育已成为一种谋生教育。
2(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理念。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交替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的理念。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只要有岗位需求,就可以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等,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培养模式、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4(适应大众化发展需要,多样化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新的岗位和职业不断出现,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日益明显,高职教育应在服务面向上,重心下移,办学触角延伸,市场愈加广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更好地适应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发展模式
1(办学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多元办学的格局。主要有国家举办、个人举办、企业举办等,其中还有国有民营、股份制、集团化等多种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2+厂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此外还有能力本位型、任务驱动型、项目导向型等模式。辽宁科技学院广泛采取“2+1”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供不应求。
3(教学基本模式。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教学做融合教学模式、学校教学与岗位标准合一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教学模式、“讲、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为了突出应用性,还有不少学校采取“项目—达标”教学模式、“情景一互动”教学模式、“认知一思辨”教学模式等等。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做出了相应改革,打破了一张考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
(4)存在问题
1、专业教育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多理论、少实践,缺少实用技能的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应根据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而区别于按学科设置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都已开始认识到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院校还存在着把高职高专办成“本科压缩型”的倾向,这势必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定位和用人单位在择人录用过程中陷入尴尬境地。因为“本科压缩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不如本科毕业生,而在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又不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以致在择业定位、择人录用过程中,形成高职高专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为此,要打破过去的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本科压缩型”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论“必须、够用”,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
2、专业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不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发展,内容与时俱进,要坚持能力本位的设置原则,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加强实践教学和技术训练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绝大部分院校都是独立办学、相对封闭,缺少相关的企业背景。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没有实际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与企业沟通的共同语言甚少或者根本就不去沟通,造成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上的偏差
3、“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短缺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培养目标,强调实践和理论教学并重,这是高职高专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不但具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的基础。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校大量补充新教师,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工程应用背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教科书上有的就原样照搬地讲、教科书上没有的不敢讲、工程技术应用的不知从何讲,缺乏企业的支撑和与企业的联系、学校自身投入的不足以及实践课程设计的
不合理是造成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主要因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短缺和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4、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轻视或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教育专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其适用性、应用性和实际操作,而轻视或忽视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培养上,只强调专业素质,更多地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注重于满足目前生存的需求,而不考虑其长远的发展,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除了能适应“上岗”之外,其他方面则很难适应。因此应以科学的劳动观与价值观为指导,加大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原创是创新,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也可以创新。
5、职业认证如雨后春笋,教师与学生迷失了方向
“一张文凭、多个证书”已成为今天大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高职高专学生更是如此。一方面,就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与残酷性,使得众多毕业生们开始多方寻找出路,带着职业认证好上路成为重要的选择之一。另一方面,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推出了“双证”教育,即毕业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认证证书。更有部分院校不根据市场调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只凭自身办学条件和教师能开的课程直接与相应的认证进行课程置换。因此,学校应向学生适时推荐何种职业认证证书、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特点选择何种职业认证证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6、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高职高专教育中关于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地方产业、行业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应按照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特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大都按照社会上的热门专业进行专业设置,片面地把生源多少作为社会需求来理解,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专业几年后的就业情况。当前一些专业社会需求尽管已经饱和,但其相应的工作领域前景看好,考生往往也愿意报考。以人设事,有什么教师、有什么学术带头人就设什么专业的做法,培养出的人才难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透彻理解和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地加以修正是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应对措拖
国际发展趋势
1(职业能力的内涵不断拓展。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殊性,打破学科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国际高职教育界逐步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提出了新的职业能力观,主要包括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关键能力观、
综合能力观等。新的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化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劳动者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新的职业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办学层次上移,与学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衔接。一方面,高职教育办学层次逐渐上移,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有的国家开始授予不同的学位(学士、硕士或博土);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本身就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为适应能力提升、岗位转换的需要,也在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
3(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人才的全球流动也成为必然趋势,顺应这种趋势,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认可。这种职业资格认证,打破了学科人才的禁锢,进行的是一种职业资格准人的培训和认可。已经获得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为了职业转换、职业提升等,都可以接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4(在质量保障方面与企业界契约化。国家宏观调控,立法促进校企合作,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灵活、开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
国内发展趋势
1(办学多元化,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有的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了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到校企双赢。
2(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行双(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狠抓内涵建设,建设一流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目前,已有两批共70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4(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不是终结性教育。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满足如上这些要求,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开放办
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高职教育将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人口素质贡献力量。
高职示范院校建设
目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改革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等因素,选择100所左右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突出、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内容
第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
1.提高示范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主要包括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另外高水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建设教师队伍。另外和行业与企业开发利用的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国际影响等等这些方面。这是在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2.大力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计划和调整的机制,也就是形成比较灵活的机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要求和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这是培养人才模式方面。根据高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现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这实际上是在教学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工作。
3.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工作,国家将在100所左右选出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度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要求这些重点支持的专业能够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开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围绕这批重点建设的专业,还要建设一批相关的专业,就是和重点建设专业相关的,内在联系紧密的,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形成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4.努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示范院校要积极的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的进行师资培训,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这是指学校的辐射能力,也就是它有很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仅是搞学历方面的教育,也要搞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做贡献,这些学校也要支持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而且为自己区域内的师资培训作出贡献。这是其他的社会服务能力。
5.开展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工作。这是我们比较大的计划。我们计划针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有重点的支持、开发、研制若干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利用IT的技术使得全国高等学校共享资源,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的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有利于规范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双证书”的体系。这些学校有最好的教材、课程,以及最好的教师,共同建设资源库以后,实现全国共享。
国家投入
2007年教育部已选出70所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2008年还将选30所左右,立项开展重点建设。据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近1200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甑选100所左右予以重点建设。中央财政将拿出不少于20亿元资金,2006年度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亿元,2007年度,中央财政继续投入5.8亿元。
目前,项目内的各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逐步升高,平均升幅为20%,最大达到370%。各院校跨省招生平均比例从16%提高到22%,最高达到51%;中东部院校对西部招生平均比例从4.4%提高到8.6%,最高达到20%。
实施步骤
从2006年-2010年实施,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中央财政对入选示范院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三年到位,项目逐年考核、适时调整的做法。
?2006年,制订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启动第一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
?2007年,启动第二批4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启动中央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完成公共管理平台建设。继续执行首批示范院校项目建设。
?2008年,启动第三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完成首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继续执行第二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
?2009年,继续执行第三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完成第二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
?2010年,完成第三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对因考核不合格而淘汰院校的空缺进行滚动补充。
教育部已选出70所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2008年还将选30所左右,立项开展重点建设。来自该部的消息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近1200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遴选100所左右予以重点建设。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启动的,引导一批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办出水平、创出特色的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将拿出不少于20亿元资金,2006年度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亿元,2007年度,中央财政继续投入5.8亿元。
目前,项目内的各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逐步升高,平均升幅为20%,最大达到370%。各院校跨省招生平均比例从16%提高到22%,最高达到51%;中东部院校对西部招生平均比例从4.4%提高到8.6%,最高达到20%。
,、中职教育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明显改善。“九五”至“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下滑和回升两个阶段。
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所有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所有国民多样化个性发展所必须的终身教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缺少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全民的教育。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要求,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初步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构架,并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广西桂林召开的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指出:“2006年全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中等职业教育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力争总体招生规模达到750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培养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实现与企业行业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保证在发展规模效益的同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进一步分析、监测和大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在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高水平、示范性的中职学校,带动中职学校整体质量的提升。
(2)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与举措
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良好职业培
训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后备力量。现代社会的任何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教育。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需要,也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也昭示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契机的到来。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紧密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取得了很大发展。(1)扭转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连续滑坡的局面。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为398万人,2002年为455万人,2003年为517万人,2004年为566万人,达到历史以来最高水平,当年在校生总数达1409万人。2005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7万人,当年在校生总数达155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39万人和275万人。(2)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十五”期间,各中等职业学校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优化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3)进行了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密切与企业、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教育系统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体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和协调,更进一步奠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在“十五”期间由于政府所提供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而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其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1)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上看,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困难与无序竞争等问题。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存有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分,资源配置体制不顺,造成了目前职教资源的相对“固化”、“狭化”和“僵化”。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由于财力不足,导致职教资源无法增长;另一方面分散办学、重复建设、广种薄收等短视行为突出,导致职教资源存量闲置。“十五”期间,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相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陷入“招生困境”,主要表现为生源相对减少且质量低下和招生市场混乱两个方面,以上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来看,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结构落后、教学体制不灵活的问题日显突出。首先,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出现方向性失误和盲目无序性;二是在专业建设上搞小而全,低水平简单重复,没有形成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三是所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差。这是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多重矛盾积累和发展的综合表现和必然结果。其次,在课程结构上,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学科课程模式暴露出以下缺点:对学科越分越细,且不同学科课程之间
缺乏联系和综合,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要求;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最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体制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也很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3)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我国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较为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另外,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4)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职业教育备受鄙夷。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中等职业教育,但一方面,从文化学来看,我国有着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继而再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从经济学分析来看,选择中职的成本较选择普高的成本大而收益小,因而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中。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发展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政府财政拨款偏向于普通高中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将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2005年11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合理比例。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呢,
1.激活办学机制,拓宽办学渠道。首先,中等职业教育要彻底转变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状况,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的要求,增强与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其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中等职业学校应与各地党政行政部门、周边学校保持联系和接触,不断拓展办学的新思路、新空间。再次,中等职业学校还应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动态发展模式,进行校企联办,走联合办学的共同发展之路。最后,应加强职教与普高的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建立快捷、便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满足广大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需要。
2.加大社会宣传,拓展发展环境。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弱化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过度重视,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一方面,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与杂志等大众传媒共同来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公众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种类、地位与作用、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以及社会对其所培养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积极推介职业教育办学的先进典型,使社会公众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适当加入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或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种类。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家长学校”或家访等,对家长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渗透,各社区可以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等知识,逐渐营造一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3.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特色建设。加强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等要素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按照劳动力市场对人
才类别、结构、层次、数量等方面的要求来调整相关的专业设置;要瞄准市场优化专业结构,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注意坚持稳定、长效、需求量多的主体专业或名牌专业同易变、短期、需求量相对少的新专业相结合,按照社会需要,巩固主干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创建新兴专业,发展名牌专业,从而永久保持学校的活力。
4.立足职业素质,重构课程模式。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根据目前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在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时,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即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既强调集合一群相关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也重视选择一个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宽基础”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的技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活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块”都是针对某一类职业的多项能力进行的定向教育,让受教育者掌握从事某一类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
5.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弹性学制。实行弹性学制是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点,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往往按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一般没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这种灵活的学制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促进了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把实行弹性学制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还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
6.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要多渠道引进人才,聘请专家授课以扩大视野,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以提高课程活力;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为教师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教师基于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加强职业学校的校长培训工作,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范文五: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 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 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 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要办出受企业欢迎、 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 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 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 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 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 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 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4年高等职 业教育招生达到 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 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 本科。 在这种形势下, 截止到 2005年, 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 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 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 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 359.6万人, 2004年增长到 821.5万人,增幅达 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 职业学校,招生数由 519.5万人增加到 548.1万人,增幅仅有 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 59.1%下降到 40.0%。 更令人担心的是, 在全国农村高中阶段 教育中,接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相差极大。并且,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
技术工人 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占 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 工的比例也不足 7%, 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 40%的水平相比相差很远。 并且现有的技工 大多年龄偏大,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而在上亿的农民工里, 技术熟练的工人所占的比例很低,有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仅占 12.5%。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的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是当务之急。但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起点低,再加上各级政府及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缺 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 “ 精英教育 ” 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 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 择。在农村,农民对职业教育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依靠科技 致富的意识,因此,不愿把子女送入职业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出人 头地,摆脱贫困。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 “ 普高热 ” 现象,普 通高中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困难的态势,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 的生源更为短缺,即使招了一些学生,其生源的素质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直接影响到职 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 员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更难以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造 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同时,由于经费紧 张,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而且连学生必要的实习也无法实现,而这一情况在农 村职业学校中更加突出。在教育工作上,有些领导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 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但不安全配套经费, 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再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 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 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 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
生和家长的入读信心。
(三)就业形势严峻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 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使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 劳动力。据统计, 20世纪 90年代后期失业人口已达 1200万,过剩的失业、 待岗人群挤 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呈现出两个向下的趋势,一个 是就业率降低,一个是起薪点降低。毕业生就业难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深层次的 问题— “ 资源错配 ” ,即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 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 2001年之 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 3/4来自重制造业。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 “ 白领 ” 岗位需求相 对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有着旺盛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工 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 “ 脑体倒挂 ” 现象。
(四)职业教育改革缺乏力度
目前,虽然职业学校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及时适应市场对职 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本 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有的学校领导的职业教育观念陈旧,不思变革,有的学校专业课 程和教材内容不能较好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 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再者,职业学校内部缺乏沟通,专业设置重 复,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背 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没有学到科技致富的真本领,在农村经济发展 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五)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短期行为, 一些学校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完善培养目标。 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热的 专业过热,供过于求;冷的专业过冷,虽社会急需,但无人问津。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之间、课程设置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之间出现脱节,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差影响了 办学的质量和声誉。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特色。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体系化
早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要求 “ 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 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 。经过多 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相互 衔接,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的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纵向上的几个层次自行衔接,横向上又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①初等职技教育,培养熟练工、初级技术工人。②中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技术工人、 初级的技术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③高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专 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师(或高级工)和智能型操作人员,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技校 的毕业生。同时规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称,并体现了职业特点。
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 改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
(二)在管理体制方面,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逐步加强了地方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 的统筹和管理权
扩大地方政府的管理职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对职业技术教育更为重要。我国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趋势是发展区域经济,即要求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充分利用本 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自己特定的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实现 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起体现本地区产业和技术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推进本地 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受地区的统筹 和管理。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 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要求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 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 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三)在办学体制方面,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办学 的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特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包揽办 学和单一计划办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 体制的影响是直接和具体的, 要求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由政府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 同时使公民个人、合资企业等成为办学主体的需求成为现实。 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类型是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办学主体决定着办学 的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因此,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 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建立与经济多元化和办学 主体多元性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公共财力有限,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更是难以满足教 育发展的需求。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就需要调动社会力量 来承担更多的任务,这也为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办教育机构具有 鲜活的办学理念、高效的运转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激励机制,民办职业教育市场的开 拓,是对公办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多样化的教育供给扩大了职业教育资源,也扩大了 受教育者的选择范围。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政府在坚持科学引 导、加强管理的同时,有责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资助,政府的扶持资助将 是提高社会力量办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