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佛教在“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个案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
——佛教在“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个案
王 铭
“二十四孝”是中国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表现方式,但事实上 在历史上首倡“二十四孝”的却可能是在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 佛教在编纂和宣传推广“二十四孝”,吸收、融合并且发展儒家伦 理规范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二十四孝”之一 的王祥“卧冰求鲤”此一孝行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演变,从个案角 度来对佛教在“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一探讨。
王祥是魏晋之际的人物,是琅琊王氏发迹阶段的重要人物。 王祥留给后世关于他的最著名的事迹,是他事奉后母的至孝之行。 《晋书?王祥传》载: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
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
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
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其笃孝纯至如此。?
?《晋书》卷=三=三《王祥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87页。
?426?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此处我们看到了王祥在天寒冰冻之时为其后母解衣剖冰以求 鲤鱼的事
迹。?这样的孝行颇为世人所称道,号为至孝,所以
《晋书?王祥传》“史臣日”赞叹:“孝为德本,王祥所以当 仁。”?
但当我们详细阅读上引的王祥求鲤的记载时,我们会发现一 个问题,那就是《晋书》所载其实是王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并没 有后世“二十四孝”广为流传的“卧冰”以求鲤的情节。是“剖冰” 还是“卧冰”,两者虽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其所反映出的孝行的程 度判若天渊。在天寒冰冻之时为求鱼而“剖冰”,这说明了孝子行 为的可贵,而一旦变成了“卧冰”,那么孝行就直接升级为一种超 越常理的大无畏自我牺牲精神,以此孝行事亲,人孰不感其德?所 以,王祥的孝行事迹的传述,存在着一个从“剖冰求鱼”到“卧冰求 鱼”的历史演变过程。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目前对此 细致深入的探讨还不多,本文将尝试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思 路。
?(史籍提及的王祥孝母事迹主要有四:剖冰求鲤鱼、后母思食黄雀、风雨中守柰树、
后母夜袭,只是其中的“刮冰”一事常被误记为“卧冰”,这就足本文所要考察的
主要问题。当然,《晋书》关于工祥“剖冰”的记载可能已是一种讹传。《初学记》
卷七《地部?冰》引南齐臧荣绪《晋书》:“(下祥)后母朱氏思生鱼,于时河水冰
坚,祥朝朝冒厉风于涯伺鱼。一朝忽冰开小穴,有双鲤跳fI{。”见《初学记》,r}I华
书局,2004年,第152贞;《太平御览》卷六八《地部?冰》,中华书局,1960年,
第 322贞。杨勇认为此说更贴近事实。参见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
第一 册,[校笺]六,中华书局,2006年,第15贞。但这与本文所讨论的主旨
大(笔者姑不作考辨。 关系不
?《晋书》卷ii《王祥传》,第1009页。
?清代学者焦循在《易余篱录》卷二O中对于样“卧冰”的故事已有疑惑。今人的
初 步探讨主要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卷L之上《德行》,t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第16页;汪绍槛校注:《搜神记》卷一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134一
135贞。历
来研究“二十四孝”的学者也对此问题偶有提及。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27?
一、“卧冰”事迹的史籍来源
那么,王祥的孝行是如何在历史叙述中从“剖冰”被改造为 “卧冰”的呢?其事迹中的“卧冰”之举从何而来?考之正史,《三 国志?魏书?吕虔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语》日:“祥字休征。性 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吾 思食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有)少[顷],坚冰解,下有鱼跃 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之所致也。”?裴松之是南朝宋人,时 间L离王祥大约一百年。这是正史中最早的关于王祥求龟的记载。 此段王祥求鱼的事迹与后来《晋书》所记大抵相同。在东晋十宝 (?_336)所撰的《搜神记》中,也有关于王祥求鲤的记载,这当是 唐初修纂《晋书》的素材资源。《搜神记》载:
王祥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对比《搜神记》和《晋书》关于王祥求鲤这一孝行的记载,可见两者 完全相同,足见《晋书》此处袭自《搜神记》。《晋书》好怪力乱神之 言,收罗《搜神记》的传说人史不无可能。《搜神记》中关于王祥求 鱼的记载,是后世所有流传的此一记叙的直接来源。
其实《搜神记》所载求鲤的事迹并不光只有王祥,同时还有王 延和楚僚。《搜神记》卷十一记载:
?《i国志》卷--A(魏书?吕虔传》注引,中华书局。1982年,第541页。
?《搜神记》卷一一,第134
页。
?428?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王延,性至孝。继母卜氏,尝盛冬思生鱼,敕延求而不获,
杖之流血。延寻汾叩凌而哭,忽有一鱼,长五尺,跃出冰上,延
取以进母。
楚僚,早失母,事后母至孝, 时十二月冰冻,僚乃仰天
叹泣,脱衣上冰,卧之。有一童子,决僚卧处,冰忽自开,一双
鲤鱼跃出。 此与王祥、王延事同。?
与王祥“剖冰求鲤”事迹相近的是,《搜神记》同时载王延“叩凌”,而楚 僚则是“脱衣上冰,卧之”。可见,卧冰的事迹实际上是来源于楚僚求 鱼,王祥并未有卧冰之举。而后世文献中时有记载王祥“叩冰”(或 “扣冰”)的,其实也正是来源于《搜神记》所载的王延事迹。至于“卧 冰”的主人公楚僚,汪绍楹先生在《搜神记》“楚僚”条下有详细校注:
按本事见《东观汉记》十一作“樊僚”,勾道兴本《搜神记》
演绎此事,作“樊寮”。“僬”字已讹,“樊”字尚不误。至《稗
海》本《搜神记》(卷五)乃误为“楚僚”。本文条句,大致采自
《稗海》本,观其亦作“楚僚”可见。应删正。?
汪先生之说甚是。关于勾道兴本《搜神记》所载樊寮求鱼的描写, 下文还将详细讨论。不管如何,我们可以知道,“卧冰”求鱼的事 迹,就文献记载上来说,最早是楚僚(樊像)的传说事迹,与王祥并 无关涉。只是后世将“卧冰”的主人公换成了王祥而已。
由南朝刘义庆撰、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也记载了王祥的
?《搜神记》卷一一,第135
页。
?《搜神记》卷十一“楚僚”条汪注,第135
页。
从“训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29?
求鲤事迹,仍然只是剖冰而不是卧冰。《世说新语?德行》记载:
o o o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o o?《晋阳秋》日:“ 母
患,方盛寒水冻,母欲生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
解,鱼出。” 其诚至如此。)?
括号中为南朝梁刘孝标所作的注,其中引用《晋阳秋》以王祥事迹 为“剖冰”。余嘉锡先生在注释此条时,对后世“卧冰”之说提出了 疑议。余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王祥此条材料下说:
《后山谈丛》二日:“世传王祥卧冰求鱼以养母。至今沂
水岁寒冰厚,独祥卧处,阙而不合。”焦循《易余箐录》二十日: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水冻,祥解衣将剖冰 “《晋书?王祥传》:‘
求之。’按解衣者,将用力击开冰冻,冬月衣厚,不便用力也。
非必裸至于赤体,俗传为卧冰,无此事也。”
嘉锡案:《初学记》三引师觉《孝子传》曰:“王祥少有德行,失
母,后母憎而谮之,祥孝弥谨。盛寒河冰,网罟不施,母欲得生鱼。
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少开,有双鲤出游,祥垂纶获之而归。人
谓之至孝所致也。”其叙事极为明皙,可见祥未尝卧冰。《记纂渊
海》二引《孝子传》曰:“王祥事继母至孝,母疾思食鱼,时冬月,冰
坚不可得。祥解衣卧冰上,少时冰开,双鲤跃出。”此所引《孝子
传》,不知何家;卧冰之说,盖始于此。则其传讹,亦已久矣。?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卷上之上《德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年,第4页。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德行》,第16
页。
?430?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可见《晋书》引干宝《搜神记》作“剖冰”,《初学记》引师觉授《孝子 传》作“扣冰”,都不见后来记载王祥“卧冰”的痕迹。余先生这里 很敏锐地指出了后世所传王祥“卧冰”乃是讹传,当是。不过,我 们仍要进一步追究的是,到底这一王祥“卧冰”的讹传是如何产生 并被传播的?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搜神记》所记有王祥、王延和 楚僚乏人的求鱼事迹,大致相仿,只不过有卧冰之举的是楚僚(樊 僚)而非王祥。如此看来,当是后人为了更加彰显王祥的孝行,而 把楚僚(樊绦)的卧冰事迹移花接木搬到了王祥身上,于是王祥变 成了“卧冰求鲤”,而楚僚(樊像)的名字则渐渐从民间的口耳相传 中退隐不彰。那么,我们需要考究的是,这一“卧冰”事迹的嫁接 过程是在何时发生的?
二、“王祥卧冰”故事定型的时间区段
上文余嘉锡先生笺疏所案,有唐代类书《初学记》所引师觉 (授)《孝子传》关于王祥的记载。?师觉授是南朝宋人。《孝子传》 版本众多,成书于六朝时期的有十余种,但诸家《孝子传》多已亡 佚,其内容由于《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法苑珠 林》、《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的收录而部分保存下来。?在目前所 保存的诸家《孝子传》中,未见有王祥“卧冰”的记载,都是记录王
?该《孝子传》当为《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称的师觉授《孝子传》八
卷。见《隋书》卷三三《经籍二》,中华书局,1973年,第976页;《新唐书》卷五
八
《艺文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480页。《初学记》引称“师觉授”为”师觉”,
乃 是省称。
?据传西汉时刘向即有《孝子传》,《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孝子传》有王韶之、萧
广济、郑缉之、师觉授、宋躬等诸家辑录者,《新唐书?艺文志》还补充列出r虞盘佐、
徐广、梁武帝等家。见《隋书》卷三三《经籍-1,第976页;《新唐书》卷(转下页)
从“割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31?
祥“剖冰”或其他孝行事迹。?例如,唐初武德年间所修类书《艺文 类聚》卷九引孙盛《杂语》作王祥“剖冰”,?同书卷二。罗列前代 孝子事迹,但未记王祥,却抄录了南朝宋谢灵运的《孝感赋》,其中 有“孟积雪而抽笋,王断冰以鲐鲜”的句子。?‘‘孟”即指后世“二十 四孝”中“泣竹笋生”的孟宗,“王”应指王祥,后世常以孟宗泣竹、 王祥卧冰并举。谢灵运只是以王祥“断冰”(亦即“剖冰”)人赋,可 见那时还未有王祥“卧冰”之说。《初学记》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 书,在“叩冰”一条下收录有师觉授《孝子传》关于王祥扣冰求鱼的 记载,?《白孔六帖》卷二五所载王祥孝感事迹亦为“剖冰而双鲤跃 出”,?可见直到盛唐时代,人们所接受的王祥事迹还只是“剖冰” 或者“叩(扣)冰”,而尚未有王祥“卧冰”的记载。吲
上引文中余先生提到的《记纂渊海》,系南宋潘自牧编、明代 王嘉宾补遗,其所引《孝子传》记载王祥“卧冰”,(Z)到底是哪家《孝
(接上页)百八《艺文二》,第1480页。清人茆泮林所编《古孝子传》道光十四年刻本,
辑有十种《孝ff传》寸I|逸书本。荚于六朝时期所流行的《孝子传》的情况,可参见部
阿 财:《敦煌孝道义学研究》,《二十网葶探源》(石门图书公司,1982年,第467页;赵
超:
《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阁l田j》,《考古与文物12004年第3期(第68页;邹清泉:
《北魏
孝子jI爵l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L论文(2006年5月。第42—45(92—
96页。
?《初学记》卷i《岁时部?冬》“叩冰”条注引师觉《孝子传》,第60页;《太平御
览》 卷二六《时序部?冬》上引师觉《孝子传》,第125页;卷八六三《饮食
部?炙》引佚 名《孝子传》,第3836贞;卷几二二《羽族部?黄雀》引萧广济《孝
子传》,第4095 页;卷儿to《果部?柰》引萧广济《孝子传》,第4301页( ?《艺文类聚》卷几《水部?冰》引,卜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79页。
?《艺文类聚》卷-二o《人部?孝》,第374
页。
?《初学记》卷_三《岁时部?冬》“叩冰”条注引师觉《孝子传》,第60页。
?《白孔六帖》卷二二五《孝感》正文并注,上海古籍fH版社,1992年,第397页。
?“剖冰”与“叩冰”的不l-1说法都从《搜神记》而来,一是出自王祥,一是出自王延。
由 于两者捕述比较接近,因此已经在史册中造成混淆:但相比起“卧冰”,则“剖
冰” 和“叩冰”在性质I:并无太大筹肄(因此,下文在叙述时将“剖冰”与“叩冰” 当作同 一类描述(以便与“卧冰”的叙述进行对比。
?《记纂渊海》卷--(节序部?立冬》引《孝子传》。该书王祥。卧冰”的记载另见于卷
?432?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子传》,余先生也“不知何家”,难以考索,我们无法据以找到王祥 “卧冰”一说在《孝子传》中的准确来源。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只能 猜测,大概是因为南宋时王祥“卧冰”之说已经盛行,《记纂渊海》 在抄引《孝子传》时误将“剖冰”记为“卧冰”。?
这里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余先生所引的《后山谈丛》为 北宋时人陈师道(1053一l 102)的著作,当时已经是“世传王祥卧 冰求鱼以养母”,陈师道更认为“至今沂水岁寒冰厚,独祥卧处, 阙而不合”,?显然是认为“卧冰”之说确凿可信,并举王祥卧处 的阙口至今不合为证。此事是否陈师道所亲见,尚可存疑,但陈 师道及北宋时世人都深信王祥是“卧冰求鱼”,这一点是没有问 题的。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间的大
域志《太平寰宇记》,即明确记载了这一有名的“王型全国性区
祥池”,位于 “(望江)县西南二十里,即(王祥)卧冰取鱼处也”。?这足以证 明,最晚到北宋初年,王祥“卧冰求鱼”的故事就已经在社会上广 为流传。这应是“王祥卧冰”故事在社会
限。? 上定型流传的时间下
利用考古文物资料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到目前为止,魏晋南
? 一个例证是《记纂渊海》卷二《冰》即引《晋书?王祥传》作“剖冰”。 ? 《后山谈丛》卷二“王祥卧冰处”条,上海占籍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 《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五《淮南道?舒州?望江县》“王祥池”条(第2册,文海出
版 社,1980年,第179页。后来的地理著作如《方舆胜览》、《行水金鉴》等多有记
载, 宣称为“乇祥卧冰池”的也不止一处。但《太平寰宇记》卷九二《江南东道?常
州? 武进县》“孝感滨”条所记王祥事迹又作“剖冰”(第l册(第693页),可见
北宋初年 已存在着两种不同传说的矛盾,详见下文。
? 另有两条材料亦可作为旁证。成书于太平兴围三年(978)的《太平广记》中描写唐人
李义“少亡其父,养母甚孝,虽泣笋卧冰,未之过也”。见《太平广记》卷四三八《畜
兽?犬?李义》。中华书局,1961年,第3566页。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有
一 首描写孝子哀悼其母的诗云:“谁复向寒月,卧冰求鲤鱼?”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
所 编:《全宋诗》卷二五三《梅尧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55页。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33?
北朝时期以孝道为题材的墓葬壁画中还没有发现描写王祥的故 事,?而唐代尚很少发现有关孝子的图画,?这与宋代以后墓葬中 的“二十四孝”图画大都有“王祥卧冰”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定 程度上说明了王祥“剖冰”被改编为“卧冰”以前,其孝行影响力远 不如后世那么大。而在北宋时期“王祥卧冰”的事迹就已经确立, 并已作为著名的孝行故事而进入墓室图画之中。图l是山西壶
南村发现的北宋哲宗元事占二年(1087)的墓室砖雕,画面上关
“一男 子赤身裸体而卧”,很明显刻的是“王祥卧冰”的故事。?甘肃境内 发现的一批宋金时期的墓葬中也同样有“王祥卧冰”的
2),而且所绘场景十分生动,冰下绘有两条鲤鱼正活蹦图画(图
乱跳。?足 见到了宋代之后,“王祥卧冰”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因此这一故 事也就经常出现在表现孝道思想的墓葬壁画中了。
?甚至在注重“以孝治周”的北魏时期,墓葬壁衄j中出现r大量的孝于形象,但却仍然
没 有王祥的踪迹(见邹清泉:《北魏孝子l田j像研究》(第92—96页。另参见姚义斌:
《六朝 画像砖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5月,第86_一88页;郑岩:
《魏晋南北朝 壁l母J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8p_8l、104贞;臧丽娜:《论南北朝蕖室画像砖 与画像百的艺术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l期,第59页。
?太原、西安等地唐墓擘画中发现较多“树下老人”的屏风画,图样相对固定,研究者认
为这可能是汉魏以来流行的孝子故事画在唐代的变体。但在这些nf能的孝子形
象 中,尚未找到与王祥有荚的故事。可参见宿白:《西安地区唐蕻壁【田j的布局和内
容》,
《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第146页;齐东方:《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
年,第 108贞;赵超:《“树下老人”与唐代的屏风式墓中壁I田j》,《艾物》2003年
第2期,第
69—81页;赵超:《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图画》,《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第70
页;华阳:《lh两地区唐纂初探》(吉林大学硕十论文,2004年4月,第17一18页。 ?宋代以后部分墓葬砖雕和壁画中绘有“王祥卧冰”故事的情况,可参见赵超:《山西
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砖雕题材试祈》,《文物》1998年第5期,第43页;牛加明:
《宋 代墓室擘嘶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第32—38页;魏
文斌、师 彦灵、唐晓军:《甘肃宋金墓“二f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
《敦煌研究》 1998年第3期,第20页。
?王进先、乇永根:《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文物》1997年第2期,第52、54页;
江 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I!【j孝图像补释》,《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第26、 29页。
?魏文斌等:《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第89
434?唐代回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图1 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第2l号砖雕
(采自《文物》1998年第5期,第43贞)
圈2甘肃宋金墓葬“二十四孝”图画
(采自《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笫97页)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35?
三、敦煌变文中所见王祥事迹
以上我们大致划定了王祥事迹从“剖冰”到“卧冰”的历史叙 事转变所发生的年代区间,大约是在盛唐之后,宋初以前。这个区 问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缩小?我们能否对这一历史叙事转变作出更 清晰细致的描述?就笔者所见的有限材料来看,前人研究未能涉 及此一问题,而这一问题事实上相当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
我们在敦煌文书中可以发现解释这一问题的线索。《敦煌变 文集》卷八收录有勾道兴的《搜神记》和《孝子传》(拟题)两卷残 本。敦煌本《搜神记》首题“句(勾)道兴撰”,其中详细记载了樊寮 卧冰求鲤的故事,兹略引如下:
昔有樊寮至孝,内亲早亡,继事后母。 寮乃脱衣覆冰
之上,不得鱼,遂赤体卧冰之上。天知至孝,"-3寮背下,感出
鲤 鱼一双。?
敦煌写本《孝子传》(拟题)与史籍所载诸家《孝子传》的关系 不甚明了。其标题原缺,乃校录者据故事内容拟题。?敦煌本《孝 子传》记载了王祥的孝母事迹,但其中并没有提及求鱼一事。?这
?勾道兴:《搜神记》,王重民、王庆菽、向达阔一良、扁功、曾毅公编《敦煌变文集》卷
八,人民文学m版社(1957年,第865页。此“樊寮”及世传十宝《搜种记》“楚
僚”, 都当为“樊僚”之误,辨已见L文汪绍楹先生校注中。
?敦煌本《孝子传》(拟题)校记[一],《敦煌变文集》卷八,第910页。对于将该文
献 篇名拟为《孝子传》,郭在贻先生认为这是校录者的误题,本部分的小标题应为
“孝 友”。参见郭在贻:《敦煌变文集校议》,中华书局,2002年,第511页。 ?敦煌本《孝子传》,《敦煌变文集》卷八,第907贞。
?436?詹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两种文献一般认为并不是变文,而只是“包含着变文的原始材 料”,?町见两者与其他敦煌变文在性质上划界分明。?虽然我们现 在已无法知道勾道兴是何人,也因为其写本后有残缺而无法判断 其成书或抄录年代,但从书中“田昆仑”等故事的笔法看,是相当 口语化的,与变文产生的时间应相差无几。?敦煌本《孝子传》也是 一种摘抄加工本,它是根据5个写卷整理而成的。据《敦煌变
集》该作品校录者王庆菽先生校记,敦煌所出共有5个卷子,文
其中 三卷藏于法国巴黎同家图书馆,即伯2621、伯3536、伯3680,两卷 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即斯5776、斯389。@至于其成书年 代,至早不过唐明皇世,因书中有开元二十三年(735)以后事。?这 一点与上文所述《初学记》所引王祥扣冰事迹一样,应该可以说明 直到盛唐之际,“卧冰”的事迹还没有被确定地转接到王祥身上。 王祥“卧冰”之说定型,当在这两种敦煌写本的时代之后。
敦煌文献中还有几处关于“卧冰”这一孝行的记载,是目前文 献中所见王祥“卧冰”事迹的最早文本叙述。拟题为《父母恩重经 讲经文(二)》的北8672号(河字12号)文书云:“夕阳出入兢兢, 此者是其孝子。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养莫交亏。”?由于该变 文后面有缺失,我们无法得知其末是否有记录年代。巴黎伯2418
?《敦煌变文集》“叙例”,第l页;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叙例”,文津出版
社, 1994年,第l页。
?伏俊琏:《_荧于变文体裁的一点探索》,《敦煌文学文献丛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54页。
?薛克翘:《变文六议》,《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年,第7l
贞。
?敦煌本《孝子传》(拟题)校记[一],《敦煌变文集》卷八,第910页。参见曲
良:《敦煌写本(孝子传>及其相关问题》,《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金
第156 页。
?薛克翘:《变文六议》,第7l—72页。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二)》,《敦煌变文集》卷五,第699页。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37?
号文书拟题与之相同的《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末页有“天成 二年(927)八月七13一觉书”的文字,?表明这一变文写于后唐明 宗时。河字12号变文虽不能确定其具体年代,但一般认为应该是 属于唐五代的文献。如上文所述,其中“泣竹”与“卧冰”并举,显 然指的是后来“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和王祥。
伯2193号文书变文《目连缘起》则记:“孟宗泣竹,冬日笋生。 王祥卧冰,寒溪鱼跃。”?这显然更清楚地以“泣竹”与“卧冰”并举, 只能指的是孟宗和王祥。该篇变文末页有“界道真本记”五个字, “界道真”应当指的是三界寺的僧人道真。道真是敦煌地区的著 名僧人,俗姓张,出家于沙州(今甘肃敦煌)三界寺(斯3147),十九 岁修习《佛名经》(北京图书馆柰字88号)。后唐
为比丘,编《三界寺藏内经论目录》(敦煌研究院长兴五年(934)
345号)。后汉乾 柘元年(948)为三界寺观音院主,重修敦煌莫高窟南大像北一所古 窟。j年,为沙州释门僧政。后周显德三年(956)始授徒施戒(斯 347)。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任沙州都僧录(斯4915),卒于任。 他的作品在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
篇、题壁记1篇、诗6首。末题“界有书启文2篇、修功德序I
道真本记”的伯2193号《目连缘 起》则当是其进行讲唱活动时所用的底本。这就很清楚地说明,王 祥“卧冰”之说在五代宋初时已被融人佛经变文中,在社会民众中 广泛宣讲。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追溯到现今最早提到“二十四孝”的文献 即敦煌佛教变文《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该变文中所宣扬 的王祥事迹显然已经被定型为“卧冰”: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敦煌变文集》卷五,第694
页。
?《目连缘起》。《敦煌变文集》卷六,第712
页。
?438?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万代史书歌舜主,千年人口赞王祥。 泣竹笋生名最
重,卧冰鱼跃义难量。?
“千年人口赞王祥”一句,显然是把王祥计入押座文标题所称的 “二十四孝”。后世不同版本系统的“二十四孝”所罗列的孝子有 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包括王祥,?在此时已经奠定了王祥孝行 的独特地位。但此句对王祥的具体孝行并没有说明,只是很空泛 地褒扬王祥至孝。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断定,后面的“卧冰鱼跃义 难量”一句,无疑应作王祥事迹来看。因此,在圆鉴大师云辩的卒 年即后周广顺元年(951)前后,?王祥从“剖冰”到“卧冰”的传说 演变即已宣告完成,“王祥卧冰”的事迹即已得到确立,并被纳入 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框架之中。敦煌所发现云辩的诗文除《故 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外,还有《右街僧录圆鉴大师云辩进 十慈悲偈》等。?可见云辩是五代后唐至后周活跃于洛阳、开封一 带的著名俗讲僧,《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少师佯狂》和《佛祖统 纪》卷四十二《法运通塞志》、卷五十二《国朝典故》记载了他的事 迹,他还在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皇帝诞辰应邀赴内殿讲论, 直到后晋时都如此。敦煌所发现的云辩的诗文当是从内地抄写,
?《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敦煌变文集》卷七,第835页。该变文凡存i
卷, 原卷斯7,另有甲卷伯3361,乙卷斯3728。对该押座文的分析,可参见赵超:
《“二十 四孝”在何时形成(上)》,《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l期,第53_54
页。
?参见大泽显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论孝子形象的建立与发展》,《明
代研究通讯》第5期,中国明代研究学会,2002年,第12-23页。 ?据《敦煌变文集》校记,斯4472有左街僧录云辩“与缘人遗书”,知云辩卒于广顺
元 年(951)。参见《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校记[二],《敦煌变义集》卷
七,第 839页。
?徐俊认为“右街僧录”当为“左街僧录”之误,参见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中华书局,2000年,第606页按语。该《十慈悲偈》见《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第 612—614页。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39?
带到沙州去的。?因此,云辩讲的《二十四孝》的变文,其意义也就 超出了敦煌一地,而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由此亦 可知敦煌变文对“王祥卧冰”故事叙述应当是从中原传人,并且 与佛教徒的俗讲有直接关系,其故事定型应当在晚唐时期,到五 代宋初即已广泛流行。
结合前述敦煌本《搜神记》和《孝子传》的情况分析,王祥“卧 冰”之说很可能就是佛经变文根据这两种写本改编融合而成的, 其被改造定型的年代应该约在盛唐之后,五代之前。从《父母恩 重经讲经文(二)》的情况来看,晚唐五代时的佛经变文中关于王 祥“卧冰”的叙述显然定型应有一段时间,社会普通民众都已明 白“卧冰”指的是孝子王祥的孝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佛经变 文对王祥事迹从“剖冰”到“卧冰”的改造和宣扬,应当发生在晚 唐前后。
四、王祥卧冰的后世叙述
虽然晚唐五代时王祥“卧冰求鱼”的故事就已经定型并在社 会上广泛传播,但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在敦煌变文《故圆鉴大 师二十四孝押座文》出现以后不久,即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成 书的《太平御览》中,仍未把王祥“剖冰”改编为“卧冰”。?《太平御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第605—607、608页按
语。
?张圜刚:《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i联书
店。2004年,第67页。
?《太平御览》卷二六《时序部?冬》上引师觉《孝子传》作“扣冰”,第125页;卷四
一 一《人事部?孝感》(卷九三六《鳞介部?鲤鱼》俱引《晋书》作“剖冰”,第
1895、 4159页。
?440?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览》是奉旨编修的百科式类书,其收罗的素材与加工当受到官方意 识形态的影响。这应该可以认为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反应不如社会 普通民众那么灵敏,而且受所引史籍材料的制约。从官方的角度 来看,正史和各类其他史籍中对王祥的记载,都只是“剖冰”而不 是“卧冰”。因而,当时可能已经在社会底层普遍流行的王祥“卧 冰求鱼”的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没有得到朝廷正统意识形态的 认可。?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的官修类书《册府元 龟》中,所引录的孝子王祥事迹就改为“卧冰”了。?
南宋前后一段时期内,在很多文人诗文作品中已普遍将“卧 冰”作为借喻孝子的著名典故运用了。?但同时在一些类书中所引 王祥事迹的文本叙述却主要是“剖冰”。例如,在南宋末陈元靓编 的《岁时广记》中有“扣冰鱼”条:
《孝子传》:“王祥少有德行,事后母至孝。盛寒冰冻,网
罟不施,母欲生鱼。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开,有双鱼跃出,
祥获以奉母。时人谓之至孝所致。”黄民本后章云:“卧冰泣
?宋代曾预修《太平御览》的吴淑(947--1002)所撰《事类赋》中同样记王祥事迹为
“剖冰”,见冀勤等校点:《事类赋注》卷二九《鳞介部?鱼》“应王祥之削冰”条并
注,中华书局,1989年,第571页。
?《册府元龟》卷七五七《总录部?孝感》,中华书局,1960年(第9002页。但《册
府》 所引来源不详。
?检《四库全书》电子版,有[宋]杨万里:《题曾良臣思堂》,《诚斋集》卷四0;(宋]许
纶:《次韵题吴无过所藏张无垢难老堂诗轴》,《涉斋集》卷二;[宋]楼钥:《父赠大中
大夫善应太子少师》,《攻娩集》卷i六;[宋]崔敦礼:《苦寒赋》,《宫教集》卷一;
[宋)喻良能:《吉老手刃凶人为母报仇诗以纪之》,《香山集》;[宋]袁甫:《承务郎
致仕洪君墓志铭》,《蒙斋集》卷一八;[宋]李刘:《贺王提举与权》,《四六标准》卷
四0;[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王祥》,《后村集》卷,四;[宋]徐元杰:《又用韵
答何上舍》,《梅野集》卷一二;[宋]陈著:《代族侄孙兴六荐母水陆疏》,《本堂集》
卷九三;[宋]方逢辰:《鸡雏吟》,《蛟峰文集》卷六;(宋]严仲仁:《过房子祭所生母
文》,[宋]魏齐贤、叶椠编《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九等。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41?
竹慰母心。”?
此处所引的《孝子传》亦以王祥事迹为“扣冰”,与《初学记》所引 《孝子传》同,当是《隋书?经籍志》或《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诸家 孝子传》之一。后面义附引了一句诗:“卧冰泣竹慰母心”,可见 《
王祥“卧冰求鱼”之说已与孟宗“泣竹生笋”相提并论,都被视为事 母至孝的典型。《岁时广记》将两种异说胪列于此,可见关于王祥 是否是“卧冰”求鱼这一问题,在史籍记载与世俗传言两者之间已 构成显然的矛盾,而时人宁愿取“卧冰”之说,并对此孝行津津乐 道。宋元时代“剖冰”、“卧冰”两说往往同时并举,比如《古今事文 类聚》后集“卧冰跃鲤”条、《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天寒卧冰” 条、《氏族大全》“卧冰得鲤”条下,其所引王祥孝子事迹亦俱为“剖 冰”;(参相反,南宋末郑思肖则为其《王祥剖冰图》配诗:“母病杯羹 意未谐,解衣竞欲卧冰开。”?足见文人口耳相传之间,王祥事迹或 为“剖冰”,或为“卧冰”,这些都表现了史籍记载与世俗传言之间 的叙述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大约到了元代以后儒家“二十四孝” 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孝道伦理之时才有所缓和。
从敦煌变文《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的情况来看,晚唐 五代佛教的俗讲活动对社会文化影响很大,王祥“卧冰求鱼”的故 事从此深入人心。佛教徒为宣传佛经的需要,广采历代孝子事迹, 取“二十四”之数,形成了“二十四孝”的初步框架。后世儒家的伦 理教育通俗教材的“二十四孝”故事和《二十四孝图》,就是在此基
?《岁时广记》卷四《冬》,中华书局,1985年。第50页。
?(宋]祝穆编:《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五《人伦部-后母》;(宋]谢维新编:《古今合
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二五《亲属门?继母》;[元]佚名编:《氏族大全》卷八《王》。 ?[宋]郑思肖:《王祥剖冰图》,《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又见于[宋]陈思编、(元] 陈世隆补:
《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七一。
442?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二十四孝》故事图画在宋代就已经 流传,编辑成书则是在元代。__D现存“二十四孝”直接的蓝本,应该 是元末人郭居敬编纂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随着“二十四孝” 的观念逐渐被儒家孝道伦理所接受,王祥卧冰的事迹终于从底层 走向了上层,并得到进一步宣传。后来成型的“二十四孝”故事中 记载:
晋王祥 母欲食生鱼。
时值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
冰忽自裂,双鲤跃出,持归供
母。?
并有诗赞云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传世的“二十四孝图”中的“王
祥卧冰”如图3:
图3“二卜四孝图”中的“乇祥卧冰”
隔 (采自《前后孝行录》,上海文艺出版
社影 印(1991年(第18页) P张网刚:《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第67、64贾, 罾《二十四孝原奉》,[清]以晋昭台辑《前后孝行录》,道光甲辰(1844)京江柳书谏章
重刊本影印,上海史岂出版礼,1991年(第18页。
@《二}列孝原本》(第18
页(
从“割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43?
论五、余
我们说佛经变文对王祥事迹从“剖冰”到“卧冰”的最初改造 和大力宣扬,应当发生在晚唐前后这一历史时期,这主要是从文献 资料(包括考古资料的间接证据)方面加以梳理的。从历史的角 度来考察,这主要应该归因于佛教进入中国时与儒家思想融合的 过程,尤其是敦煌佛教在归义军时期的世俗化过程。?
关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以往研究者已屡有论述。其中,佛教 道德伦理问题一直是佛教学界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方向,?近 年来尤其对于佛教孝道思想的研究也逐步推进。@一佛教典籍中本 来就有很多论述孝道思想的经典,如《盂兰盆经》、《佛说孝子经》、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自从汉魏以来, 佛教孝道思想与儒家孝道观念不断碰撞,不断影响。经过南北朝 佛教义学的发展,中国佛教慢慢吸收和融合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中的许多内容,其孝道思想逐渐发展,经过隋唐,日趋完善。?唐代
?佛教的中围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佛教不断与中国传统中原有的儒家和道家
文化相碲撺、相影响。二是它4i断深入中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即佛教的
世 俗化过程。见张闭刚:《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佛教结社》,张国刚主编《中闽中
古史 论集》(天津,i籍m版享十(2003年,第 261页。
?中外学者关于佛教道德伦理问题的研究概况,可参见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
敦煌佛教教闭的道德观念初探》,《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第9l页。。 ?具体可参见乇月清:《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第27—32页;耿敬:《佛教忠孝观的儒家化演变》。《东方论坛》
1997
年第3期(第l_页;张儒平:《论儒、佛孝道观及其相瓦融合》,《同济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9一14页;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
究》,中 南大学硕十论文,2004年5月。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1期,第7页。
?444?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在中土佛教孝亲观问题上做出贡献者有法琳、道世、宗密、神清 等。?宋代以后,三教融合,中国佛教孝亲观的系统化以禅僧契嵩 (1008--1072)的《孝论》为标志。圆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变文对王 祥“卧冰”的叙述,正是中国佛教孝亲观趋于完善的过渡期间的一 个例证。同时这种佛儒的融合,不仅只是佛教的中国化、儒学化, 还包括佛教因素渗入儒家思想,影响和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十四孝”的提出和推广就是佛教影响儒家文化的重要成果。 发生在晚唐前后的王祥故事的改造,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个 典型个案。
从敦煌佛教的具体情况来说,?敦煌变文接受中原对王祥故 事的改造有着一个更为细致的历史背景。在中唐时期,吐蕃攻陷 河两地区,占领了沙州六十余年(786—848)。唐宣宗大中二年 (848),张议潮率领沙州民众起义,驱蕃归唐。大中五年(851),唐 王朝在敦煌设置沙州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此后 直到宋仁宗景韦占三年(1036)为西夏所灭,经过了张氏归义军、曹氏
?王月清:《中围佛教孝亲观初探》,第30—3l
页。
?王月清:《论宋代以降的佛教孝亲观及其特征》,《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
61页。
?敦煌佛教文化与汉地佛教一样,存在着本土化、世俗化以及与儒家文化融合的
历史过程。参见汪泛舟:《敦煌佛教文学儒化倾向考》,《孔子研究》1991年第
3
期,第85卅1页;李正字:《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经典及其功用》,《兰州教育
学
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9一15、36页;颜廷亮:《关于敦煌地区佛教及其
的历史进程》。《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lO—16、33页;文化
颜廷亮:
《关于敦煌地区佛教及其文化的历史进程(续)》,《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
第4期,第34—37、42页;王志鹏:《试论敦煌佛教歌辞中儒释思想的凋合》,
《敦 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第146一154页。但是另一方面,敦煌佛教
是中原佛教文化的模仿,它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参见并非仅仅
撰,顾虹(刘永增译:《从敦煌出土写本看敦煌佛教研究》,《敦煌(日)上山大峻
研究》2001年第 4期,第92—98页。
从“割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45?
归义军两个时期,统治敦煌达180余年。?归义军政权为了团结敦 煌地区各方面的势力,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大力推行“三教并 兴”的文化政策,在敦煌地区实现了三教合一。?在归义军政权的 控制和管理下,?敦煌佛教教团在公开的佛教活动中,力图让中下 层民众理解佛教,并以佛教世俗化来进行教化。?而同时儒家所极 力提倡的“孝”的观念,也在敦煌僧众的道德规范中突显出来,?这 就直接造成了以“孝道”为核心的佛教文学作品在民间社会广泛 流传。而在归义军时期,在敦煌与中原的佛教界有着诸多交流,中 原很多佛典被传抄带到了敦煌。?可以认为,敦煌变文直接承袭了 中原佛教对王祥事迹从“剖冰”到“卧冰”的改造,正是这一特定历 史时期内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王祥孝行事迹从“剖冰求 鲤”到“卧冰鱼跃”的演变过程中,晚唐时期的佛教俗讲活动发挥 了决定性作用,使得底层社会民众在五代宋初时候已经广泛接受 了王祥“卧冰”之说。正是佛教的这一大力推动,王祥“卧冰求鲤” 的事迹被确定纳入了“二十四孝”,并在后来得到儒家孝道伦理和 国家意识形态的承认和发展。因此这一个个案,首先体现了作为
?刘进宝:《归义军及其政权始末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
3 期,第47—5l页;(日)土肥义和撰,李永宁译:《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
的敦 煌(一)》,《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第82—83页。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第93页。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第269—276页;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
第 96页。
?(日)土肥义和撰,李永宁译:《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的敦煌(续)》,《敦煌研
究》1987年第l期,第90页;荣新江:《九、十世纪归义军时代的敦煌佛教》,《清
华 汉学研究》第l辑。1994年,第88一10l页。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第92—93页。
?(日)土肥义和:《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的敦煌(续)》,第94—96 页。
?446?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域外文化的佛教在融人中国传统文化时所采取的本土化策略;同 时,还可以反映出佛教在“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 而反映出佛教对予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反哺作用。事实上,在王 祥这一个案中,正是佛教充分挖掘了中国固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将 “卧冰”事迹悄悄地转接到王祥的事迹中,使王祥的孝子形象更为 突出,更为难能可贵。
这里还存在一个佛教借用中国本土文化因素时的选择性问 题,即为什么佛教要在塑造王祥这一孝子形象时选择“卧冰”的叙 述,而不是各类史籍一直沿用的“剖冰”?这应当是为了蓄意突出 王祥至孝感天的目的,以较为夸张的叙述手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加深听众的印象。“剖冰”只是平常普通之举,人人能为,而在严 冬冰河上“卧冰”则必然面l临着被冰冻僵甚至冻死的可能,所以这 是对孝子意志和身体两方面的极大考验,是一种强烈的自我牺牲 精神。所以《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称之“义难量”,千古以 来人鲜能做到。这里借用了《搜神记》所载楚僚的事迹,借力发 力,在宣传效果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另外这还体现了佛教 对于现世身体的自我牺牲观念。佛教虽然号召人民群众不杀生, 提倡对芸芸众生的博爱,但这似乎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摆脱六道轮 回的宿缘和在彼岸极乐的世界中得到拯救和超脱。为了这种拯救 和超脱,牺牲此岸世界中的暂时的自我就是值得的,甚至于在一定 意义上现世的肉身的消灭还是必需的。严冬时脱衣卧冰这一举动 就带着强烈的自我牺牲的隐喻,同佛教故事里的乾陀尸利国王太 子投身饿虎、尸毗王舍身救鸽、须阁提割肉供父母等等这一类事迹 的精神相仿。佛教的孝道观也同样带着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在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到孝子该如何报答父母的恩情时, 认为孝子无论如何为父母而粉身碎骨、自我牺牲,都无法报答父母 之恩。而按照传统儒家的孝道观念来说,恰恰“身体发肤,受之父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447?
母,不敢毁伤”,才是“孝之始也”,?所以应该要“父母全而生之,子 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认为孝子 对自我身体的爱护正是为了不让“父母忧”,?这是尊重和敬爱父 母的首要体现。也就是说,儒家孝道所强调主张的是孝子对父母 的精神关怀,?而不主张身体上的自我牺牲。显然,卧冰以求鱼的 行为并不符合儒家这一“孝之始也”的标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 认为“割股卧冰,伤生有禁”,?并规定“不得已而割股卧冰,亦听其 所为,不在旌表之例”,?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卧冰求鲤”的故事还是顺利进人了体现儒家孝 道的“二十四孝”,最终成为世俗伦理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原因很 大程度上应归结于佛教对此举的极力宣扬和大力推崇,使之日益 深入人心,成为民间社会所坚持维护和标榜的孝行。?佛教的变文 俗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改造了儒家原来的孝道思想,使 “王祥卧冰”的故事及其包含着的佛教观念成功融入了当时及后 世民众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之中。?后世的儒家孝道伦理观
? 《孝经注疏?开宗明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礼记正义?祭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35--1336页。 ?
? 【清]王聘珍:《大戴礼}己解诰?曾子本孝》,中华书局,1983年,第79页。 ?罗新慧:《曾子与(孝经)——儒家孝道理论的历史变迁》,《史学月刊》1996年第5
期,第7贞。
?《明史》卷二九六《孝义传》“序”,中华书局,1974年,第7576页;《御定资治通鉴
纲 目三编》卷t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注,《摘凛堂四库全书荟要》第172册,世界书
局影 印(199()年,第76页。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i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注,《摘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第
(172册,第76页。
?民众感情和官方伦理(“情”与“理”)往往多有参差,互相渗透。郎净关于孝子董永
的故事叙述重心从“葬父”逐渐转向“遇仙”的专题研究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见郎净:《黄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一h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关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提法,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448?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佛教的极大影响而不自觉,这一点需要我 们在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时尤其注意。
佛经变文的王祥“卧冰”的叙述改造自中国本土的孝道思想 资源,它能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并在后世最终被儒家孝道伦理所 接受,这从接受者的角度即当时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眼光来看,当 然主要是源于儒家的重孝观念。?佛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讲述 王祥的孝行,但在普通民众看来这却是至孝,是“义难量”的行为, 值得“千年人口赞”。这也正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儒家重孝观 念对当时社会民众的广泛影响。后世所流传的强烈体现儒家伦理 特点的“二十四孝”对此直接接收继承,并未嫌其夸大,反而认为 卧冰对于王祥这样的孝子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举动,不如此反不足 以体现其至孝。由此我们可见儒佛两种思想在中古时期互相融 摄,互相激荡,共同作用生成了后世中国文化中的某些重要因素。
(本文作者:王铭,男,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二十四孝”中颇多此类今天看来过于夸张的孝子故事,宣扬孝子的行为感天动地,
乃至出现神迹相助,比如大舜孝感动天、董永卖身葬父、郭巨为母埋儿、孟宗泣竹生
笋等。毫无疑问。在这些孝感故事中,中国传统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被发挥到了极
致。
范文二: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补充版·一词多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居有顷 . () 巨念与儿妨事 .
亲 () 乃 . 于野凿地 () 巨念 .
与儿妨事亲 () 2. 翻译下列句子 。
① 巨独与母居客舍 , 夫妇佣赁 , 以给公养 。
② 居有顷 , 妻产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怎样看待郭巨夫妇的行为 ? 请简要概述 。
卧冰求鲤
王祥性至孝 。 早丧亲 , 继母朱氏不慈 , 数谮之 。 由是失爱于父 。 每使扫 除牛下 ① , 祥愈恭谨 。 父母有疾 , 衣不解带 。 母常 欲 生鱼 , 时天寒冰冻 , 祥解 衣 , 将剖冰求之 。 冰忽自解 , 双鲤跃出 , 持之而归 。 母又思黄雀炙 ② , 复有黄 雀数十入其幕 ③ , 复以供母 。 乡 里 惊叹 , 以为孝感所致 。
① 牛下 :指牛棚 。 ② 炙 :烤 (肉 ) ; 烤的肉 。③ 幕 :网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王祥性至 . 孝 () 继母朱氏不慈 , 数 . 谮之 ()
每使 . 扫除牛下 () 母常 . 欲 生鱼 ()
2. 翻译下列句子 。
① 早丧亲 , 继母朱氏不慈 , 数谮之 。
② 母常 欲 生鱼 , 时天寒冰冻 , 祥解衣 , 将剖冰求之 。
文言文 一 词多义 。
范文三:文言文
《劝学》 一、实词
1、学不可以已 (停止) 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草创未就 (完成) 诸侯各就国 (回到封地) 侯嬴乃谢客就车 (登上) 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受)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
4、而致千里 (达到)
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送到) 致意 (表达) 致食客三千 (招引,引来)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牵连)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 7、用心一也 (因为) 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 二、虚词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 2、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 3、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輮使之然也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后标志)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师说》
一、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 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3)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一、实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3、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二、常用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 2、是故无贵无贱 (所以,因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4、如是而已 (罢了)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四、虚词 1、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 惑而不从师 (转折) 吾从而师之 (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列) 小学而大遗 (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 (修饰) 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取独) 圣人之所以为圣 (主谓取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 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3、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 (那)
吾其还矣 (祈使,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 (反问,难道) 4、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而耻学于师 (向) 于其身也 (对于) 其皆出于此乎 (从) 不拘于时 (被) 5、乎
生乎吾前 (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 6、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7、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不通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译:不受时俗的拘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赤壁赋》 一、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 (“嘱”,劝酒)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托管)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跟随) 冠盖相属 (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嘱托) 属四方多难 (适逢) 天下属安定 (适才,刚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 (类)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归属,隶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 3、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4、正襟危坐 (端正)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当/攻占) 6、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7、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到底) 8、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9、肴核既尽 (已经) 10、吾与子之所共食 (“适”,享用) 二、虚词 1、而
倚歌而和之 (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 (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 (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转折)
客喜而笑 (修饰) 2、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纵一苇之所如 (主谓取独)
凌万顷之茫然 (定后标志) 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取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 3、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寄蜉蝣于天地 (在) 4、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语气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 ( 在)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译: 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译: 3、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译: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 )译: 5、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译: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译: 7、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置)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实词
1、自余为僇人 (同“戮”,刑辱) 2、到则披草而坐 (用手分开) 3、梦亦同趣 (同“趋”,往,赴) 韩厥告赵朔趣走 (同“促”,赶快) 趣赵兵亟入关 (同,“促”,催促)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取) 4、缘染溪 (沿着) 缘木求鱼 (攀援) 5、外与天际 (交会) 二、虚词 1、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修饰) 披草而坐 (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承接) 穷山之高而止 (承接)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转折) 2、以
相枕以卧 (修饰) 夜则以兵围寓所 (率领)
以资政殿学士行 (凭借?的身份) 以至晋鄙军之日 (在) 3、乎
悠悠乎与颢气俱 (形容词词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形容词词尾) 三、常用词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曾)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未曾)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之后) 4、游于是乎始 (从此)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六国论》 一、实词
1、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国互丧 (交互) 3、率赂秦耶 (都,皆) 4、固不在战矣 (本来) 5、思厥先祖父 (代词) 6、子孙视之不甚惜 (对待)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比较) 起视四境 (看) 7、举以予人 (拿)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9、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 11、以地事秦 (侍奉)
1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与) 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1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15、李牧连却之 (击退) 16、洎牧以谗诛 (等到)
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1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运数,理数) 2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判断,估计) 21、并力西向 (合) 22、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
2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成例)
24、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孤,孤立,孤单;危,危急。
25、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咽,咽喉。 26、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凭借。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借 8、后秦击赵者再. 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三、活用 1、赂秦而力亏 [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形作动,保全]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道理]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击退]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形作动,坚持到底]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名作动,侍奉] [名作动,礼待]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四、虚词 1、而
赂秦而力亏 (因果)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转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转折) 二败而三胜 (并列)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转折) 战败而亡 (因果)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接) 2、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以有尺寸之地 (“而) 举以予人 (来) 以地事秦 (用) 洎牧以谗诛 (因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 3、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两个分句间并列) 4、于
赵尝五战于秦 (和) 5、之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主谓取独)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 胜负之数 (的)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词/的) 苟以天下之大 (定后标志) 6、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五、固定结构 1、以??为?? 表示处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当作)??”。由介词“以”和动词“为”构成。“以”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为??之所?? 表示被动,相当于“为??所??”。“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六、文言句式翻译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2、洎牧以谗诛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于秦:介宾结构,古汉语用于动词后作补语,现代汉语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五战、二败、三胜:古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后作补语。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判断句). 5、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6、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省略句) 暴(于) 霜露
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互文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阿房宫赋》 一、实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雨雪停止) 2、而望幸焉 (皇帝到某处)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对待) 4、奈何取之尽锱铢 (为什么)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 6、函谷举 (拔,攻占) 7、族秦者秦也 (灭)
8、使六国各爱其人 (假使) 9、秦人不暇自哀 (闲暇) 二、虚词
1、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承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转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承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转折) 谁得而族灭也 ( ) 2、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到,去) 奈何取之尽锱铢 (代词) 3、焉
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 4、于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 三、一词多义
1、 廊腰缦回(萦绕) 缦立远视(久,形容词)
2、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动词)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动词)
4、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使得,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5、 盘盘焉,囷囷焉(同“然”,??的样子)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代词,代自己) 四、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②未云何龙(云:出现云;龙:出现龙,名词作动词)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宝鼎、把美玉、把黄金、把珍珠,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石子,名词作动词)
④可怜焦土(焦土:化为焦土,名词作动词)
⑤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北、向西,名词作状语)
⑥辇来于秦(辇:乘辇车,名词作状语)
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腰、牙:像腰部、像牙齿,名词作状语)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都指金玉珠宝等,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
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哀伤,动词的为动用法;鉴:以??为鉴,名词用作意动) 五、文言句式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
③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五人墓碑记》
一、一词多义 1、盛:
呜呼,亦盛也哉!(盛大)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 请其矢,盛之锦囊(装ch éng) 2、发:
又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f à)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送) 3、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类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仅仅, 只有)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4、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私见张良(暗地里) 二、词类活用
为旌其所为(名词作动词, 表彰)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 修墓)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 用盒子装) 缇骑按剑而前曰(名词作动词, 上前)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 远近的地方) 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作动词, 阐明; 形容词作名词, 大义)
三、古今异义:
慷慨得志之徒(意气激昂的; 大方) 吴之民方痛心焉(哀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动作为; 动作)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 指代生命; 带头的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 副词, 表示程度) 视五人之死(比较; 看)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1、于:
士大夫请于当道(向) 且立石于其室之门(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于) 2、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代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代词)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
以旌其所为(用来, 表目的) 敛资财以送其行(来)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 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因为) 五、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有的人脱身逃跑, 不能被远近地方的人所容纳. 2、谁为哀者? 为谁悲哀呢?
《廉蔺列传》 一、一词多义 1、负:
均之二策, 宁以负秦曲(使?背负) 秦贪, 负其强(依仗)
相如度秦王虽斋, 决负约不偿城(违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廉颇闻之, 肉袒负荆(背) 2、顾:
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拜访) 莫我肯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扯)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君子引而不发(拉) 二、词类活用
1、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 向上)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 3、大王必欲急臣(使?急)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动词做名词, 规章制度) 5、卒廷见相如(名词作动词, 在朝廷上) 6、相如前曰(名词作动词, 上前)
7、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 用刀杀)
8、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名词作动词, 祝寿) 9、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作动词, 侍奉) 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先) 三、虚词整理 1、以: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因为)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表目的, 来) 2、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因拔刀前奏案(就)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 介词结构后置;出使不被诸侯侮辱 《鸿门宴》 一、一词多义 1、举: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被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 杀人如不能举(完, 尽) 2、意: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谢
樊哙拜谢,起(道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谢罪) 二、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 称王)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 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 用眼睛示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 连夜) 我得以兄事之(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意身蔽沛公(名词作状语, 像张开翅膀那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剑项王(使?跟从, 率领) 三、古今异义
山东(崤山以东; 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婚姻(儿女亲家; 因为结婚而产生的关系) 出入(偏义词, 指入; 有偏差)
非常(不同寻常; 副词, 表示程度)
河北(黄河以北; 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四、虚词整理 1、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想) 约为婚姻(作为)
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形式) 何辞为?(语气词) 2、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承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 樊哙拜谢,立而饮之(表修饰) 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转折)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暗地里取见张良,把事情全部都告诉了他 3、客何为者
4、你失做什么的? 5、沛公安在? 6、沛公在哪儿呢? 7、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了 《烛之武退秦师》 一、一词多义: 鄙: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浅薄) 蜀之鄙有二僧(边缘地区) 二、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 越国以鄙远(见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动词,以?为边境)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受损失) 三、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主方)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出远门时带的包裹)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1、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2、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将焉取之(哪里)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晋,有什么可以满足他的呢? 3、以其无礼于晋
4、因为他(曾经)对晋无礼 之:
(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 (用,介词) (3)以其无礼 (因,介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在东边。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指南录后序》 一、一词多义 1、及
战守迁皆不及施(赶上)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到达, 至, 动词) 2、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使北营(出使) 使来者读之(让) 3、辞
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 抗辞慷慨(言语)
4、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 扁鹊立有间(一会) 5、如
如扬州(去, 到) 劳苦功高如此(像) 固不如也(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恐怕) 二、词类活用
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 表面上) 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 按道理)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 在草丛, 在露水中) 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 每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 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 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 命名) 则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 上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 三、古今异义
是年夏(这; 表示判断)
以至于永嘉(到达了; 表语意上的转折)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依无靠; 表示没什么可做) 抗辞慷慨(意气激昂; 大方)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为
将以有为也(做)
为巡船所物色(表示被动) 为一卷(作为)
五、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予羁縻不得还 我被软禁不能够回国
2、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 猜想元也可以用言语来打动的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多义 求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使, 让)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追求) 信
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忌不自信(相信) 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安定)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处境)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治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治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治罪)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乐盘游(以?为乐)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大, 风景)
必固其根本(树根, 最基本的) 重要词语
人君当神器之重(承担)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督促) 简能而任之(挑选) 虚词整理, 释下列虚词 以
无以怒而滥刑(因为)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因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来, 表示目的)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即使用严酷的刑法来督促他们, 用威风和怒气震吓他们
《秋水》《非攻》 一词多义 语
野语有言曰(谚语)
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告诉) 穷
今我睹子之无穷也(穷尽, 尽头) 日暮途穷(处境困窘)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殆
则殆矣(危险)
思而不学则殆(迷惘) 殆例送死(几乎) 见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看见) 于是入朝, 见威王(拜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 按照时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者(以?为轻)
以其亏人愈多(形容词作动词, 亏损) 而法其所以为法也(名词作动词, 效法) 有道之士, 贵以近知远(以?为贵) 使人先表壅水(名词作动词, 做标记)
以近知远(形容词作名词, 近处的和远处的) 众闻而非之(形容词作动词, 非难, 指责) 古今异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在这个时候; 表示承接) 河伯始旋其面目(面部, 脸; 脸面或者面貌) 野语有言曰(俗; 不受约束的)
从而誉之(跟从并且; 表示顺承或者引出结果) 古今一也(一致, 一样的; 数量词)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多学识的; 和小气相对)
虚词整理, 解释下列虚词 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为什么, 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哪里) 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和”而”一样, 表并列)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 如果不是到达你的门口, 那么我就危险了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的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听了很多道理, 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 季氏将伐颛臾 一、实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 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才能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为什么)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转折) 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转折)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2、何以伐为? 凭什么讨伐呢?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 遗憾)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道路,赈济) 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9、树之以桑(种植) 10、或百步而后止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责备) 二、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 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 3、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 音节助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 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 4、以
请以战喻(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5、而
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承接) 然而不王者(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并列) 6、其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代词)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告诉学生,头发花白的人不啊在道路上负担东西。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称王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3、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 实词
1、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哭泣) 2、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但是,始建)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 (看,正,旺盛) 4、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5、滋可痛已!(更加) 6、视清季有加(比清末)
7、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倡)
8、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发扬光大,只) 二 虚词 1、以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凭借) 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因为)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因而)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把)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来)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拿,用) 2、其
其损失可谓大矣 (那) 3、所
怨愤所积 (所字结构) 4、之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的)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取独)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的)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的)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的标志) 5、则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那么)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那么) 6、于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向)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比) 7、为
草木为之含悲(替)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被) 余为斯序(写)
三 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而我三十年前就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曾经被先烈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的,但象如今并没有实行。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滕王阁序 一 实词
1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为襟带,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象云雾,象星星) 4宾主尽东南之美(才俊) 5家君作宰 (县令) 6披绣闼 (推开) 7 舸舰迷津 (满) 8云销雨霁(停止) 9声断衡阳之浦 (止) 1 0逸兴遄飞 (急速)
11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运数) 1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厄) 13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同情) 14 一介书生(微末)
15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相当) 16盛筵难再 (第二次) 17他日趋庭(小步快走) 18恭疏短引(条陈)
1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 20所赖君子见机(预兆 二、一词多义 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副词,最。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转侧床头, 惟思自尽 动词,死、灭。 22胜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超过。
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 形容词,尽、完。 23穷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 响穷彭蠡之滨 副词,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24序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名词,次序、秩序。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25怀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26舍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二、翻译
1、 童子何知 什么
2、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在 3、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而
秋声赋 一实词
1欧阳子方夜读书 正 2街枚疾走 快速
3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只 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用来---的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结果 6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内心 7黟然黑者为星星 点点白发 8 物过盛而当杀 必然衰败 9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为何
10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怨恨 11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没有 只 二虚词 1以
初淅沥以萧飒 而 2而
悚然而听之 修饰 忽奔腾而砰拜 并列 草绿缛而争茂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承接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修饰 3之
但闻人马之行声 的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代词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的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句中助词 4为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 发出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是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听到有来到西南方向的声音 文言文必修五梳理 陈情表 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早、“悯“忧伤、不幸) 2、慈父见背 (我)
3、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 犹蒙矜育(怜悯)
愿陛下矜愍愚诚(怜悯)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顾惜)
4、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不会行走,成人自立) 5、终鲜兄弟 (又,少)
6、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福浅,儿子) 日薄西山(逼迫)
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慰问) 8、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 9、逮奉圣朝 (等到)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为,承担,推辞) 1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被授予) 1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被授予)
13、当待东宫 (担任)
14、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捧、一天天) 15、过蒙拔擢 (提拨)
1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没有—办法)) 17、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庶几或许。终) 18、谨拜表以闻(呈上) 二、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凭) (3)臣具以表闻(用) (4)谨拜表以闻(来)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用) 2.于
(1)急于星火(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向、对) 3.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取独) 4、则
(1)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但)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但)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因此我向陛下尽忠尽职的日子还很长。
2、而刘夙婴疾病 但是刘母一直被疾病缠绕。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因为不幸,幼年遭遇不幸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的呈上表来使您知道。
项脊轩志 一、实词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环顾,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2、余稍为修葺(作)
3、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围绕,挡住)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到,分家)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向) 6、已为墙(已而)
7、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喂养) 8、大母过余曰(探望) 日过午已昏(超过) 人往,从轩前过(经过)
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整日,象) 10、比去,以手阖门(等到,合) 11、吾妻来归(出嫁) 12、或凭几学书(靠这书桌) 13、吾妻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 14、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 15、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从余问古事(跟从) 二、虚词 1、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用)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来) (3)能以足音辨人(凭) (4)以手阉门(用) 2、 而
(1)而庭阶寂寂(并列) (2)墙往往而是(修饰) (3)客逾庖而宴(修饰) (4)而母立于兹(你的) (5)呱呱而泣(修饰) 3、之
(1)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 (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 4、于
(1)室西连于中闺(和)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3)其制稍异于前(和) (4)某所,而母立于兹(在) 5、为
(1)已为墙(砌成) (2)余既为此志(写) 6、乃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于是) 报任安书 复习要点 同步检测 一、实词
1、曩者辱赐书 (从前) 2、意气勤勤垦垦 (情意) 3、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你) 4、而用流俗人之言 (采用) 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
5、请略陈固陋 (请允许我) 6、幸勿为过 (责备)
7、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本来,象倡优一样) 8、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 (只是,最终走向)
草创未就 (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遇)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取舍) 9、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平常,立身处世) 10、其次关木索 (套上)
11、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缠绕) 12、及其在槛阱之中 (等到) 13、定计于鲜也 (态度鲜明) 14、今交手足 (捆绑)
15、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何,尊敬) 16、审矣,何足怪乎 (明白)
17、顾妻子 (顾念 妻子儿女)
18、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的原因,遗憾)
1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 ) 20、故述往事,思来者 (使---思) 21、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抒发,流传) 22、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 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 (更加)
24、通邑大都 (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 (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 (抒发) 25、会遭此祸 (恰好) 二、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 ( 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以至)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因而)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来) 2、 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 (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 (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 (被) 3、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比) (2)幽于圜墙之中 (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对于) (5)无益于俗 (对)
(6)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在) 4、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才) (3)然后是非乃定 (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是) (5)乃如左丘无目 (就) 5、而
(1)摇尾而求食 (修饰)
(2)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承接)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总是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追求不同的缘故。
2、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古人对大夫施刑很慎重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古今是一样的,那些不受侮辱的在哪里呢?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至于被正义激励繁的人不这样,是有不得已的缘故啊。 5、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身仅为宫中的臣仆,难道能够引退在山中隐居。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完全相反。
渔父
要点:
① 通假字: (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②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③ 被动句 (1) 屈原既放
(2) 是以见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圣人不凝滞于物 (4) 自令放为
④ 省略句
(1) 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2) 不复与(之)言:代词省略
⑤ 后置句
(1) 游于江潭,行吟(于)泽畔:状语后置句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一、实词
1、屈原既放(放逐) 2、颜色憔悴(脸色) 3、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4、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5、是以见放(被)
6、新沐者必弹冠(刚刚) 二、虚词 1、之
(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 (2)安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前置的标志)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 2、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在) (3)何故至于斯(到) 3、而
(1)渔父见而问之(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却) (3)渔父莞尔而笑(修饰)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4、为
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 5、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用)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那里能够干净的身体,遭遇肮脏的世俗?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被外物拘泥,却能跟相应的改变。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是清醒,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所以被放逐。 逍遥游 ⑴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有——又
⑵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然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⑶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 然泠然数数然 羊角 (4)宾语前置: 而莫之夭阏者
之二虫又何知
彼且奚适也:奚适,“到哪儿”。 奚以知其然也:奚,“何、什么”;奚以,“凭什么”。 奚以??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 “哪里用得着??呢”
??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 “哪里用得着??呢” 一、实词
1、此小大之辩也((区别)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2、之二虫又何知(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智慧)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圣人无名(声名)
4、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5、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6、亦若是则已矣(而已)
7、而後乃今将图南(计划向南飞)
8、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急速,着落,时或,落下)
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往,返回,饱的样子)
10、朝菌不知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11、众人匹之(比)
1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不毛之地) 13、行比一乡(合) 14、而征一国者(信)
1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指责,更加/愈加) 二、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取独)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取独)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取独) (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这)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 2. 而
(1)怒而飞(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修饰) (3)决起而飞(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却)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却)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却) 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2)时则不至(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 4.以
(1)以五百岁为春(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3)奚以知其然也(凭)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因为) 5.于
(1)彼其于世(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 (3)彼其于世(对于) 6. 其
(1)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 7、焉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语气词) (2)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2、奚以知其然也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彼且奚适也 你将到哪里呢? 4、彼且恶乎待哉 他们还等待什么呢?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深蓝,是他们真正的颜色呢,还是高远而没有到达极点呢? 兰亭集序 一、实词
1、修禊事也(举行)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年长年少的,都) 3、引以为流觞曲水(汲引) 4、列坐其次(地方) 5、所以游目骋怀(使动) 6、信可乐也(确实) 7、感慨系之矣(跟随) 8、向之所欣(以前) 9、终期于尽(注定)
10、死生亦大矣(重大事情)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二、虚词 1.为
(1)引以为流觞曲水(用作) (2)已为陈迹(成为) 2. 于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 (2)当其欣于所遇(对) (3)暂得于己(对,在) (4)终期于尽(到) 3. 以
(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 (2)亦足以畅叙幽情(来)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 4.之
(1)暮春之初(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 (4)夫人之相与(取独) (5)不知老之将至(取独) (6)及其所之既倦(到,往) (7)感慨系之矣(代词)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
(9)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5.所
(1)或因寄所托(所字结构) (2)当其欣于所遇(所字结构) (3)及其所之既倦(所字结构)
范文四:文言文
锦囊集句① 唐·李商隐
长吉每旦日出与诸公游②,未尝得题然后为诗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④。恒从
小奚奴⑤,骑距驴⑥,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⑦,
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⑧,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⑨。
[注释] ①选自唐〃李商隐《李贺小传》。 ②长吉: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
名诗人。铸工:指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都是与李贺经常交往的人,且后来都做了高官,崔
植曾任宰相。 ③得题:依照人家出的题目作诗。 ④程限:指作诗的韵律等限制。 ⑤小奚奴:小书童。 ⑥距驴:个头大的驴。距,通“钜”,巨,大。 ⑦太夫人:对李贺母亲郑氏的尊称。⑧上灯:点灯。 ⑨
率:大都。
应 试 训 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哪一组意思相同( )
A 、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奋笔疾书 ..
B 、焚书坑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C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映雪读书累 ..
D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知书达礼 ..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B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
C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D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童趣》) ..
3、下列句中的“与”“及”,它们的意思都分别宜阳吗?请分别解释。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上灯与累食 ..
(2)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
4、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添加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所以…… B 、如果……就……
C 、即使……就…… D 、只有……才……
5、从选文看,太夫人“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这句话表明了李贺写诗为文的什么特点?
6、你认为李贺“锦囊集句”式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吗?请写出理由。你能写出几句李贺诗歌
的名句吗?
欧阳修的母教①《泷冈阡表》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②。太夫人守节自誓③,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④。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⑤。’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⑥?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注释] ①选自宋〃欧阳修《泷冈阡表》。 ②孤:年幼丧父为孤。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守节自誓:指郑氏决心守寡,不再嫁人。 ④ 俾:使。 ⑤ 毋:勿要;不可。累:牵累。 ⑥邪:通“耶”。
应 试 训 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 俾
至于成人 俾 (2)
.(3) 毋以是为我累 累 (4)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生四岁而孤(年幼丧父) B 、俾至于成人(使) ..
C 、毋以是为我累(疲劳) D 、以有待于汝也(期望)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而好施与 B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汝父为吏廉 孤岂欲卿治经为马博士邪(《孙权劝学》) ..B 、以长以教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
C 、其俸禄虽薄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
D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 欲得饮,饮于河、渭(《夸父之日》) ..
5、选择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自力于衣食 B 、俾至于成人 ....
C 、不可计其层次矣(《山市》)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
6、教育专家认为:“从小开始的家庭教育,父母言传身教,没有人能代替。”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反而让孩子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使孩子深受其害。请结合本文及自身体验,谈谈你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看法。
怕后生笑①《寓简》
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②,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
嗔耶③?”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注释] ①选自宋〃沈作喆《寓简》卷八。 ②尝:通“常”。 窜定:删正改定。 ③当:尚,还。嗔:怪罪:耶:通“邪”。
应 试 训 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 ) 不畏先生嗔( ) ..
2、选出下列选项中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 、止 浅尝辄止 叹为观止
B 、自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则》)
C 、畏 不畏先生嗔 望而生畏
D 、甚 用思甚苦 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3、下列各句中“为”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动词,写)
B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介词,被)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动词,做)
D 、以虫蚁为兽(《童趣》)(动词,当作)
E 、始悟为山市(《山市》)(介词,为了)
4、请你找出下列句中出现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5、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亲自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堪称大作家。他的文章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从容宽和,真率自然,人们会误以为浑然天成、一挥而就,殊不知却是认真修改的结果。你好知道哪些勤于修改的作家,请举出几个略加说明。
读书贵在牢记①《扪虱新语》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②。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③,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
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④,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余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 ①选自宋〃陈善《扪虱新话》。② 进益:长进。 ③陈晋之:陈旸,字晋之,宋代人。曾任礼部侍郎等官,著有《乐书》二白卷。 ④旋:副词,随即。
应 试 训 练
1、选择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A 、乃取一葫芦至于地(《卖油翁》) 屠乃奔倚其下(《狼》) ..
B 、初若可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
C 、余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
D 、至今每念腹中空虚 念近中无此禅院(《山市》)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方”字含义相同的两项( )
A 、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B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
C 、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童趣》) D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陌上桑》) ..
E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
3、选出与例句中的“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旋读旋忘 .
A 、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B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
C 、然数年恒不见(《山市》) D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
4、下列句中“日”字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 )
A 、则日见进益 B 、所谓日计不足 ..
C 、日将诵数千言 D 、况一日乎 ..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 、则日见进益 B 、日将诵数千言 ....
C 、至今每念腹中空虚 D 、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
6、文中提到的“今人”和“余”的读书方法存在什么问题?请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回答。
7、你如何看待博览与精读的关系?请根据你的读书经验作答。
范文五:文言文
3. 文言文实词——多义词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有多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单音词(山水火-鼻子/奇怪)较多,导致一次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这是文言文的一个难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4.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 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 ,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举例如下: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②安生,养身(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③安全,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哪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病:①疾病,重病。(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
②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也《捕蛇者说》)
③辱(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3.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5. 才:①刚刚(此印者才毕《活板》)
②只,仅仅(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③能力,才能(才美不外见《马说》)
6.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7.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8. 毕:①用尽,竭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完成,完毕(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③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