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doc] 分散主义:城市蔓延的原罪?——论分散主义思想史
分散主义:城市蔓延的原罪,——论分散主
义思想史
E磬
分散主义:城市蔓延的原罪?
——
论分散主义思想史
口何舒文
1分散主义概述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指
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
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
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
时它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的需求,从而保留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可
见,城市的集中性是其最基础的空间特征,它能
够节约社会资源且富有乡村无法比拟的创造力.
然而人们并不能忘怀新鲜的空气,晴朗的天
空,广袤无垠的大地,还有对于充满母亲般温柔
的乡村的眷恋,城市里人的洪流,建筑的森林,权
力的金字塔无一不使人彷徨和窒息.这样的情感
在工业革命以后终于爆发,一方面污染,交通堵
塞,社会隔离等城市病反衬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另
一
方面城市自身的吸引力在下降,”我们目睹着城
市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退化成为杂乱无章和不可
预知的状态[1l.”为使城市重新成为人类的美好家
园,先知们纷纷提出策略,其中有空想社会主义
的探索,有试图以技术改变一切的”光明城”,有
饱受赞誉的”田园城市”……也有很多的”主义”,
诸如功能理I生主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现代主
(2
文
00
章
8)
编
11
号
-
009
.
7
.
-
6
04
一
..22
雾麦安排而言,不妨把
[@l!~]Tug81分散主义虽然不是个新名词,但在规划思想
[文献际识硼B史和代表人物上人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亦
无权威的梳理.迈克尔?布雷赫尼[]认为霍华德,
芒福德,赖特属于分散派,集中派人物则有柯布
西耶,奈恩,雅各布斯等,并对比了两种主义的
解决方案.我国最为系统研究该问题的学者是朱
喜钢,他在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3]中阐述了
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爱尔康等理论
及相关实践活动.集中和分散固然应该作为事物
的两面从哲学意义上辩证地认识,但这有时局限
了作者的思维,使得原本已经清晰阐述的观点因
为迁就”辩证”而变得模糊,笔者认为这不免令
读者感到疑惑.笔者对于分散主义的理解也颇有
不同,故试图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城市规划分散
主义思想史,更希冀为规划界提供这部分的公共
知识,以尽绵薄之力.
在此之前,我们应当明确两点:?研究思想
史有什么作用?在西方学术界,思想史一般被称
为”Inte1]ectualHistory”或”Historyof
Ideas”0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是指代一种超越现
实实践层面的精神上的观念力量,观念的力量可
以成为比物质的力量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动
力.也就是说,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个意义是为了
追踪事物的原因.而就思想史研究本身来说,它
还包含着另一层意义,即探讨世界的真理,价值
和意义,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更有意义.如果说
对原因的探讨是追溯过去的话,那么,这种对”价
值”的探讨则将引领人们走向未来.?思想不一
定都是进步的,越古老的思想往往是最闪耀,最
2008年第11期第24卷91
朴素的智慧之光.但这不代表思想的演
进是割裂的,相反地,各思想家之间的
异同,联系和发展环环相扣,思想史的
研究不能仅对个体而言,而需要对整个
总体有所把握.
分散主义思想之源
在中国人的气质中总有一种”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
辨已忘言”的境界.这一方面与长时间
的农耕文明有关,”典型的乡村生活,就
常被视为最理想的优美生活.’归田’的
思想和农村生活都体现在艺术哲学中,
深植中国人的意识中l4].”另一方面,中
国传统哲学中讲究个人修养,于是平并
不认为孤独是负面的,田园派诗人把城
市及城市生活归纳为”尘网”“樊笼”,而
乡村生活则是自然的体现.林语堂先生
概括总结为:人类既知道文明的利益,同
时感到它的危险性,人类知道生活的幸
福快乐,同时警戒着它朝生暮死的性质;
危惧于为造物所嫉妒,故宁愿生活较为
淳朴而享有较长久的天年……盖人生幸
福富有不确定性,而返璞归真为惟一防
护之方法.
无独有偶,西方自古以来就有类似
的思想和做法.芒福德在大量研究古埃
及,中世纪等的考古资料,文献甚至艺
术作品之后,得出结论:”郊区几乎与城
市本身一样出现得很早……需要找出的
原因不是18世纪风行的对大自然的崇
拜,而是为何人们无法摆脱拥挤,衰竭,
失去自然属性,狭窄的环境.”他们通过
乡村保留住宅试图创造一种”避难所”,
“那儿他们可以一个个克服文明造成的
长期缺憾,同时仍能自由自在地享用城
市社会的特权和利益.”可见,分散主义
思想不是反思现代化恶果的产物,其起
源更加接近人类最初的情趣和审美需
要.
g8规划:炳PLRnnE~S
19世纪末最大的发明应当归属于内
燃机和电力应用,它们不仅带动了整个
工业体系的飞跃,还促使了现代意义的
汽车的诞生,使得人类社会由马车时代
走向汽车时代.当时的城市如病毒般快
速地蔓延,街道上充斥着煤烟,且城市交
通拥堵.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
马塔(SoriayMata)指出交通是城市形
成的主要因素,并相应地提出带形城市
规划理论,以解决城市问题.他设想这样
一
种未来城市:”只有,条宽50Om的街
区,要多长就有多长”.城市布局的主脊
骨骼是交通干线,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
产用地则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
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
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如果城市继
续发展,就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
断延伸出去.马塔认为,这种带形城市由
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
村自然界非常接近,既解决了城市的发
展问题,又能够有效防止由于城市的过
分集中所导致的环境恶化.这是以交通
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城市建设的,切
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其实当时地理学家已认识到,交通运输
对于形成景观特征和促进地理变化具有
重要的作用.马塔的贡献并不在于提出
了”带形城市”,而是揭示了现代交通对
城市形态的影响.
1892年,马塔为了实现他的理想,
在马德里郊区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
把两个原有的镇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弧
状的带形城市.该地区于1901年建成铁
路,1909年将铁路改为电车;经过多年
经营,到1912年约有居民4000人.苏
联在20世纪3O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
采用了带形城市规划方案:城市的主要
用地布置于铁路两侧,靠近铁路的是工
业区;工业区的另一侧是绿地,然后是
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外侧则为
农业地带.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
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带形
城市模式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生产力的
进一步发展,石油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
机动车数量开始猛增,汽车时代正式到
来.赖特(F.Wright)在这样的背景下,
同样从交通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汽车
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
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
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而类似的更早期的观点来自于地理学家
霍普斯金(PeterKroDosKin)的((田
野,工厂和车间(F1e]ds,Factorys
andWorKshoDs).霍普斯金预见性地
了解到交通和电力的灵活性,提出大城
市向小城镇分散的依据;并认为大规模
集中生产并不一定是经济的,而这,点
是很多大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
逐渐认识的.1900年H.G.We]]s在文
章大城市可能的消散中亦大胆地断
言,伟大的大都市将缩小到今天我们谓
之为ShoDD1ngHa]]的程度,而社会
的生产性生活将在去中心化的城市区域
进行.
赖特继承了这种激进的思想,于
1932年在肖逝中的城市(TheD1SaD-
DearingC1ty)一书中提出了广亩城市
(BroadacreC1ty)的纲要,1935年发
表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
(BroadacreCity:ANewCommunity
P]an)完善了这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
城市理论[5_7].他的理想是每户拥有一英
亩的田地,高速公路将居住区联系起来,
沿着这些公路规划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地区商业中心之内;
而现代通讯手段,如电话,电视,广播,
飞机,机动车等是分散得以实现的保障.
这是个没有城市的城市,它无所不在而
又无以所在.
追究其思想渊源,这与赖特所熟悉
的那种居民拥有自己宅地并过着独立的
农村生活方式有关,也与美国当时的白
由主义和民主观密不可分.之后,在20
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一些州曾
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广亩城市
的描述已成为今日美国城市近郊住宅及
居民点分布稀疏的真实写照,赖特也成
功地预见了高速公路旁出现的大型超级
市场.
我们不能把广亩城市理解为类似于
中国辽阔西部地区稀疏居民点的生活状
态,后者可以说是一种原始聚落,既没有
高速的交通通道相连接,居民点之间的
联系亦甚少.然而两者在形态上颇有几
分相似,也许人类从本能上愿意保持一
定距离,即生物学上的”领地”概念.所
以说,广亩城市是应对交通,通讯手段迅
速提高的一种返璞归真的思想.
4社会,美学的需要导致分散
资本主义不仅在城市得到长足的发
展,而且侵袭到农村.伯家的苔丝中
对于机器代替了手工,农民由贫困,破产
直至流入城市等的描写,正是19世纪末
英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反映.于是”人们广
泛地认为大城市是一个丑陋的场所,这
一
点从英国文艺主流地位被田园传统所
占据之中可以得到反映,他们认为乡村
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因此,在英国的反
城市化中有社会和美学的因素[8l.”
1902年’霍华德(FbenezerHoward)
在他的着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
和平道路[9]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把积
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
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城市,即
“田园城市”.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
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
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
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
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
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
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统一
委员会受托掌管.霍华德对田园城市还
作了具体的空间规划,并绘成简图.
西方学者多视田园城市为乌托邦,笔
者赞同此观点.最早的乌托邦可以上溯
到柏拉图想国一书中,正如其中所
显示的,乌托邦的目的通常是藉由扩大
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
种概念而建构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
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从而促成其价值
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
为这样的国家或城市可能实现,至少是
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
在更多的场合,例如摩尔的乌托邦》
(Utop1a,1516年),其目标则主要是
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们和
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
谴责后者.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
乃是启发性的.
“田园城市”的实践活动恰恰证明了
这一点,先后发展的三代卫星城的建设
并没有完全实现霍华德书中所描绘的理
想状态.但卫星城建设引起了社会的重
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毫无疑问,田
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也起了
重要的启蒙作用.与空间安排相比,田
园城市更具有意义的是对资金来源,土
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的
细致考虑.它直接针对的是19世纪英国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特别是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而造成的城市人口拥挤和环境破坏问
题,以及农村凋敝和农业生产力下降的
问题.
城市功能导致分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建筑学功
能主义占主导地位一样,城市的功能性
规划思想逐渐成熟,它强调城市形态结
构要适应城市功能的发展要求,并在实
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如1918年
沙里宁(E.Saar]nen)的大赫尔辛基方
案,1930年米留廷(A.M1Int1n)的斯大
林格勒方案,1911年格里芬(Gr1ff1n)
的堪培拉方案,1945年帕莱(Perret)
的重建勒哈佛的工业城方案等.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从生物生长的现
象中受到启示,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
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
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1O],’;城市作为一
个有机体,其内部秩序实际上与有生命
的机体内部秩序一致,因此城市的扩散
发展也应遵循有机体的生长规律,是一
种”有机分散”过程,而非杂乱无章的任
意扩散.沙里宁于1942年在盼甏市,它
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系统阐述
了有机分散论(TheoryofOrgan1c
Decentra]Zat1On).其两个基本原
则是: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个人日
常生活和工作(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
布置;对于”偶然活动”的场所,则作分
散的布置.因为城市的功能产生各种力
量,而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势,当
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
会出现分散现象.集中和分散两种作用,
将在城市内部的潜在力量中产生出对日
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同时对这些
集中点又产生有机的分散.
有机分散论对于旧城改造也有独特
的理解.它将城市改造比作医生的外科
手术,先找出弊病的根源,用果断的外
科手术,切除死亡的器官,将生命力运
输给健康的部分.也就是将城市衰败地
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
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按照城市规
划和预定方案进行整顿,并运用灵活和
保护的原则使城市的每一区域能够正常
发展,而不至妨碍其他区域的发展,保
护新,旧区域的使用价值.整个过程的
实际结果是,原先得不到保护的大块紧
密的城区,将逐步改变成为若干松散的
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即通过”分散”把
城市无序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在
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各自功能”的集中
单元,从而使城市的弊病得到控制,实
现城市的最终目的:给居民提供生活上,
工作上的良好设施.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
2008年第11期第24卷99
细分为包含着浓缩,离散,集中,分散,
隔离,侵入和接替的生态过程,也是出于
城市功能的考虑.
@分散主义与郊区化
综观规划史,分散主义思想的时代
背景不同,出发点也不同.然而目的同绝
大部分城市理论一样,都只有一个,即解
决城市的主要矛盾——人口和环境的对
立统一关系,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一座
城市,包括人类社会组织和人工环境这
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来源和中介,
正是人类自身.
分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是超越现
实实践层面的精神上的观念力量,我们
无法否认它对郊区化的巨大作用.郊区
是西方学者普遍关心和研究数年的对象,
芒福德,罗伯特?费士曼,曼纽尔-卡斯
特尔,匹特?豪尔等对郊区化都有深刻
的认识.芒福德认为:”发展郊区只能是
暂时的一种解决方法,而且这种方法的
代价昂贵.一旦郊区的布局形式普遍化
了,它原先引以为傲的那种优点也开始
消失了.”而费士曼却认为郊区化是一种
新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核心部分,最
终将以科技郊区的形式存在[11].而我国
大多数城市所谓的郊区化都是芒福德所
说的”暂时的解决方法”,呈现”以城市
内核为圆心逐步向外围连续性扩张和外
延的趋势[]”0于是,分散主义承担了导
致摊大饼式城市蔓延的恶名,这不能不
说是一种思想的误读.
再说另一种误读,即分散主义的核
心是反对城市,是无政府组织的自由主
义.不妨把分散主义思想划分为两种:?
在未开发地区建立一种具有城市和乡村
优点的社会组织和人工环境;?调整原
有城市的空间结构,使城市功能和形态
分散.第一种从避难所般的存在到乌托
邦,田园城市,更像是逃避城市;第二种
则强调保留城市生活形态,比如带形城
市,有机分散理论,芝加哥学派.即使是
100娥筛PLRnrlE~S
极度分散的广亩城市也是一种极其现代
化的城市,否则为何称其为C1ty?换一
个角度看,正如文章开始所述,既然集中
性是城市最基础的空间特征,那么无政
府组织的自由主义应当顺应这一特征,保
持继续集中的趋势.
我国的规划师在这些误读的引领下
无一不反对郊区化,反对分散主义,”无
顶,无底,无形,无际……随机的,迷乱
的,没有渊源的,未加计划的[13]”洛杉
矶便是人人鄙夷的典型案例.有的规划
师甚至开始恐惧”分散”这个词汇,在规
划中牵强附会地把有机分散理论说成有
机集中,以证明他们对于分散主义的反
对.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我们不
能正面看待分散主义理论,也不能解答
我国城市目前已经出现的空间分散,经
济分散,行政分散的问题,更无从对未来
有所谋划.这不是说分散主义就是最正
确的理论,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而
是说,我们不能带着科学共同体的有色
眼镜去看待分散主义思想.事实上,分散
主义思想对于城市群的研究有相当的启
示作用,在分散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实践
活动有相当多的成功案例,比如东京.国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着,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
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H].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9.
[2]迈克?詹姆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
斯善周玉鸭龙洋楚先锋译.街__一
一
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H].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轮[.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5]GeorgeFredKeck.ReviewedWork(s):The
D1sappear1ngCitybyFrankL1oydWright
『J].TheJourna]ofLand&Pub11cUti卜
ityEconomics,1933.(2):215—216.
r6]Pau1ECorcoran.ReviewedWork(s):Ur
banUtop1as1ntheTwentiethCentury.
EbenezerHoward,FrankL]oydWr1ght.
andLeCorbusierbyRobertFishman[J].
TheReviewofPol1t1cs.1979,(3):458—
460.
[7]RobertCTwomblY.Undo1ngtheCity:
FrankL]oydWrght’sP]annedCommuni—
tes[J].AmerJcanQuarterly,1972.(4):
538—549.
[8]尼格尔?泰勒着,李白玉,陈贞译.1945年后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AS~,2006.
[9]埃比尼泽?霍华德着,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
市[H].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伊里尔?沙里宁着,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
展,衰败和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6.
[11]RobertFishman.BourgeoisUtopias:The
R1seandFa]]ofSuburb1a].Bas1c
Books,NewYork.1987.
[12]刘冬华,诸大建.从空间扩展到网络治理:城
市分散化趋势探析[J].城市问题,2007,(4):
75—79.
[13]卡特?艾伯特.大都市边疆一当代美国西部
城市IN].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作者简介]
何舒文,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8—0727
范文二:分散主义_城市蔓延的原罪_论分散主义思想史
分散主义:城市蔓延的原罪?
论分散主义思想史 —
?何舒文
[2]分散主义概述 无权威的梳理。迈克尔?布雷赫尼认为霍华德、1 芒福德、赖特属于分散派,集中派人物则有柯布
西耶、奈恩、雅各布斯等,并对比了两种主义的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指解决方案。我国最为系统研究该问题的学者是朱 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 [3]喜钢,他在《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中阐述了 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 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爱尔康等理论 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 及相关实践活动。集中和分散固然应该作为事物 时它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的两面从哲学意义上辩证地认识,但这有时局限 的需求,从而保留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可 了作者的思维,使得原本已经清晰阐述的观点因 见,城市的集中性是其最基础的空间特征,它能 为迁就“辩证”而变得模糊,笔者认为这不免令 够节约社会资源且富有乡村无法比拟的创造力。 读者感到疑惑。笔者对于分散主义的理解也颇有 然而人们并不能忘怀新鲜的空气、晴朗的天 不同,故试图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城市规划分散 空、广袤无垠的大地,还有对于充满母亲般温柔 主义思想史,更希冀为规划界提供这部分的公共 的乡村的眷恋,城市里人的洪流、建筑的森林、权 知识,以尽绵薄之力。 力的金字塔无一不使人彷徨和窒息。这样的情感 在此之前,我们应当明确两点:?研究思想 在工业革命以后终于爆发,一方面污染、交通堵 史有什么作用,在西方学术界,思想史一般被称 塞、社会隔离等城市病反衬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另 为“Intellectual History”或“History of 一方面城市自身的吸引力在下降,“我们目睹着城 Ideas”。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是指代一种超越现 市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退化成为杂乱无章和不可 实实践层面的精神上的观念力量,观念的力量可 [1]预知的状态。”为使城市重新成为人类的美好家 以成为比物质的力量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动 园,先知们纷纷提出策略,其中有空想社会主义 力。也就是说,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个意义是为了 的探索,有试图以技术改变一切的“光明城”,有 追踪事物的原因。而就思想史研究本身来说,它
还包含着另一层意义,即探讨世界的真理、价值
和意义,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更有意义。如果说
饱受赞誉的“田园城市”也有很多的“主义”,对原因的探讨是追溯过去的话,那么,这种对“价
值”的探讨则将引领人们走向未来。?思想不一 诸如功能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现代主义等,但就其对于城市空间的安排而言,不妨把 定都是进步的,越古老的思想往往是最闪耀、最 [ 文章编号] 1006-0022 它们分为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 (2008)11-0097-04 分散主义虽然不是个新名词,但在规划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1 史和代表人物上人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亦 [文献标识码]B
2008 年第1 1 期 第 24 卷 97
朴素的智慧之光。但这不代表思想的演交通导致分散农业地带。哥本哈根(1948 年)指状式发 3 进是割裂的,相反地,各思想家之间的 展、巴黎(1971 年)轴向延伸等都是带形
异同、联系和发展环环相扣,思想史的 城市模式的发展。 19 世纪末最大的发明应当归属于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生产力的 研究不能仅对个体而言,而需要对整个 燃机和电力应用,它们不仅带动了整个 总体有所把握。 进一步发展,石油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 工业体系的飞跃,还促使了现代意义的 机动车数量开始猛增,汽车时代正式到 汽车的诞生,使得人类社会由马车时代 来。赖特(F(Wright)在这样的背景下, 走向汽车时代。当时的城市如病毒般快 同样从交通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汽车 分散主义思想之源 2 速地蔓延,街道上充斥着煤烟,且城市交 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 通拥堵。 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 1882 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 在中国人的气质中总有一种“结庐就业岗位) 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亚?伊? 马塔(Soriay Mata)指出交通而类似的更早期的观点来自于地理学家 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是城市形 成的主要因素,并相应地提出霍普斯金(Peter Kroposkin)的《田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 带形城市 规划理论,以解决城市问题。他野、工厂和车间》(Fields,Factorys 辨已忘言”的境界。这一方面与长时间 设想这样 一种未来城市:“只有一条宽
的农耕文明有关,“典型的乡村生活,就 500 m 的街 区,要多长就有多长”。城市
常被视为最理想的优美生活。‘归田’的 布局的主脊 骨骼是交通干线,城市的生 andWorkshops)。霍普斯金预见性地思想和农村生活都体现在艺术哲学中, 活用地和生 产用地则平行地沿着交通干[4]深植中国人的意识中。”另一方面,中 了解到交通和电力的灵活性,提出大城线布置。大 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市向小城镇分散的依据;并认为大规模 国传统哲学中讲究个人修养,于是乎并 地来往于相 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集中生产并不一定是经济的,而这一点 不认为孤独是负面的,田园派诗人把城 如果城市继 续发展,就可以沿着交通干是很多大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 市及城市生活归纳为“尘网”“樊笼”,而 线(纵向)不 断延伸出去。马塔认为,这逐渐认识的。1900 年 H(G(Wells 在文 乡村生活则是自然的体现。林语堂先生 种带形城市由 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章《大城市可能的消散》中亦大胆地断 概括总结为:人类既知道文明的利益,同 因此居民同乡 村自然界非常接近,既解言,伟大的大都市将缩小到今天我们谓 时感到它的危险性,人类知道生活的幸 决了城市的发 展问题,又能够有效防止之为 Shopping Mall 的程度,而社会 福快乐,同时警戒着它朝生暮死的性质; 由于城市的过 分集中所导致的环境恶的生产性生活将在去中心化的城市区域 危惧于为造物所嫉妒,故宁愿生活较为 化。这是以交通 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进行。 “城市建设的一切 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赖特继承了这种激进的思想,于 运输问题为前提”。 其实当时地理学家已1932 年在《消逝中的城市》(The Disap- 认识到,交通运输 对于形成景观特征和 淳朴而享有较长久的天年盖人生幸pearing City)一书中提出了广亩城市 促进地理变化具有 重要的作用。马塔的 福富有不确定性,而返璞归真为惟一防(Broadacre City)的纲要,1935 年发 贡献并不在于提出 了“带形城市”,而是护之方法。 无独有偶,西方自古以来表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 揭示了现代交通对 城市形态的影响。 就有类似 (Broadacre City:A New Community 1892 年,马塔为了实现他的理想, 的思想和做法。芒福德在大量研究古埃 Plan)完善了这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 在马德里郊区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 及、中世纪等的考古资料、文献甚至艺 [5-7]城市理论。他的理想是每户拥有一英 把两个原有的镇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弧 术作品之后,得出结论:“郊区几乎与城 亩的田地,高速公路将居住区联系起来, 状的带形城市。该地区于 1901 年建成铁 沿着这些公路规划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路,1909 年将铁路改为电车;经过多年 市本身一样出现得很早需要找出的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地区商业中心之内; 经营,到 1912 年约有居民 4 000 人。苏 原因不是 18 世纪风行的对大自然的崇而现代通讯手段,如电话、电视、广播、 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 拜,而是为何人们无法摆脱拥挤、衰竭、 飞机、机动车等是分散得以实现的保障。 采用了带形城市规划方案:城市的主要 失去自然属性、狭窄的环境。”他们通过 这是个没有城市的城市,它无所不在而 用地布置于铁路两侧,靠近铁路的是工 乡村保留住宅试图创造一种“避难所”, 又无以所在。 业区;工业区的另一侧是绿地,然后是 “那儿他们可以一个个克服文明造成的 追究其思想渊源,这与赖特所熟悉 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外侧则为 长期缺憾,同时仍能自由自在地享用城 的那种居民拥有自己宅地并过着独立的 市社会的特权和利益。”可见,分散主义 农村生活方式有关,也与美国当时的自 思想不是反思现代化恶果的产物,其起
源更加接近人类最初的情趣和审美需
要。
98
由主义和民主观密不可分。之后,在 20西方学者多视田园城市为乌托邦,笔的重建勒哈佛的工业城方案等。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美国一些州曾 者赞同此观点。最早的乌托邦可以上溯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从生物生长的现 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广亩城市 到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正如其中所 象中受到启示,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 的描述已成为今日美国城市近郊住宅及 显示的,乌托邦的目的通常是藉由扩大 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 [10]居民点分布稀疏的真实写照,赖特也成 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 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城市作为一 功地预见了高速公路旁出现的大型超级 种概念而建构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 个有机体,其内部秩序实际上与有生命 市场。 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从而促成其价值 的机体内部秩序一致,因此城市的扩散
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 发展也应遵循有机体的生长规律,是一 我们不能把广亩城市理解为类似于
为这样的国家或城市可能实现,至少是 种“有机分散”过程,而非杂乱无章的任 中国辽阔西部地区稀疏居民点的生活状
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 意扩散。沙里宁于 1942 年在《城市,它 态,后者可以说是一种原始聚落,既没有
在更多的场合,例如摩尔的《乌托邦》 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系统阐述 高速的交通通道相连接,居民点之间的
(Utopia,1516 年),其目标则主要是 了有机分散论(Theory of Organic 联系亦甚少。然而两者在形态上颇有几
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们和 Decentralization)。其两个基本原 分相似,也许人类从本能上愿意保持一
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 则是: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个人日 定距离,即生物学上的“领地”概念。所
谴责后者。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 常生活和工作(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 以说,广亩城市是应对交通、通讯手段迅
速提高的一种返璞归真的思想。 乃是启发性的。 布置;对于“偶然活动”的场所,则作分
“田园城市”的实践活动恰恰证明了 散的布置。因为城市的功能产生各种力
这一点,先后发展的三代卫星城的建设 量,而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势,当
并没有完全实现霍华德书中所描绘的理 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
想状态。但卫星城建设引起了社会的重 会出现分散现象。集中和分散两种作用, 社会、美学的需要导致分散 4 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毫无疑问,田 将在城市内部的潜在力量中产生出对日
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也起了 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同时对这些 资本主义不仅在城市得到长足的发重要的启蒙作用。与空间安排相比,田 集中点又产生有机的分散。 展,而且侵袭到农村。《德伯家的苔丝》中 有机分散论对于旧城改造也有独特 园城市更具有意义的是对资金来源、土 对于机器代替了手工,农民由贫困、破产 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的 的理解。它将城市改造比作医生的外科 直至流入城市等的描写,正是 19 世纪末 细致考虑。它直接针对的是 19 世纪英国 手术,先找出弊病的根源,用果断的外 英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反映。于是“人们广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科手术,切除死亡的器官,将生命力运 泛地认为大城市是一个丑陋的场所,这 输给健康的部分。也就是将城市衰败地 特别是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一点从英国文艺主流地位被田园传统所 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 而造成的城市人口拥挤和环境破坏问 占据之中可以得到反映,他们认为乡村 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按照城市规 题,以及农村凋敝和农业生产力下降的 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因此,在英国的反 划和预定方案进行整顿,并运用灵活和 问题。 [8]城市化中有社会和美学的因素。” 保护的原则使城市的每一区域能够正常 1902 年,霍华德(Fbenezer Howard) 发展,而不至妨碍其他区域的发展,保 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 护新、旧区域的使用价值。整个过程的 [9]和平道路》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把积 实际结果是,原先得不到保护的大块紧 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 密的城区,将逐步改变成为若干松散的 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城市,即 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即通过“分散”把 城市功能导致分散“田园城市”。1919 年,英国“田园城市 5 城市无序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在 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 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各自功能”的集中 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建筑学功单元,从而使城市的弊病得到控制,实 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 能主义占主导地位一样,城市的功能性 现城市的最终目的:给居民提供生活上、 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 规划思想逐渐成熟,它强调城市形态结 工作上的良好设施。 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 构要适应城市功能的发展要求,并在实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 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统一 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如 1918 年
委员会受托掌管。霍华德对田园城市还 沙里宁(E(Saarlnen)的大赫尔辛基方 作了具体的空间规划,并绘成简图。 案、1930 年米留廷(A(MiIntin)的斯大
林格勒方案、1911 年格里芬(Griffin)
的堪培拉方案、1945 年帕莱(Perret)
2008 年第1 1 期 第 24 卷 99
[7]Robert C Twombly. Undoing the City: 细分为包含着浓缩、离散、集中、分散、极度分散的广亩城市也是一种极其现代Frank Lloyd Wright's Planned Communi- 隔离、侵入和接替的生态过程,也是出于 化的城市,否则为何称其为 City,换一 ties[J]. American Quarterly, 1972, (4): 城市功能的考虑。 个角度看,正如文章开始所述,既然集中 538-549. 性是城市最基础的空间特征,那么无政 [8]尼格尔?泰勒著,李白玉,陈 贞译(1945 年后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 府组织的自由主义应当顺应这一特征,保 分散主义与郊区化工业出版社,2006( 6 持继续集中的趋势。 [9]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 我国的规划师在这些误读的引领下 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无一不反对郊区化,反对分散主义,“无 综观规划史,分散主义思想的时代[10]伊里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 背景不同,出发点也不同。然而目的同绝 展,衰败和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6( 大部分城市理论一样,都只有一个,即解 顶、无底、无形、无际随机的、迷乱[11]Robert Fishman. Bourgeois Utopias: The 决城市的主要矛盾人口和环境的对 —[13]Rise and Fall of Suburbia[M]. Basic ”洛杉的、没有渊源的、未加计划的立统一关系,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一座 Books, New York, 1987. 矶便是人人鄙夷的典型案例。有的规划 城市,包括人类社会组织和人工环境这 [12]刘冬华,诸大建(从空间扩展到网络治理:城 师甚至开始恐惧“分散”这个词汇,在规 市分散化趋势探析[J](城市问题,2007,(4): 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来源和中介, 划中牵强附会地把有机分散理论说成有 75-79( [13]卡特?艾伯特(大都市边疆—正是人类自身。 机集中,以证明他们对于分散主义的反 当代美国西部 分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是超越现 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对。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我们不 实实践层面的精神上的观念力量,我们 能正面看待分散主义理论,也不能解答 无法否认它对郊区化的巨大作用。郊区 我国城市目前已经出现的空间分散、经 是西方学者普遍关心和研究数年的对象, 济分散、行政分散的问题,更无从对未来 芒福德、罗伯特?费士曼、曼纽尔?卡斯 有所谋划。这不是说分散主义就是最正 [ 作者简介] 特尔、匹特?豪尔等对郊区化都有深刻 何舒文,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确的理论,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而 的认识。芒福德认为:“发展郊区只能是 是说,我们不能带着科学共同体的有色 暂时的一种解决方法,而且这种方法的 眼镜去看待分散主义思想。事实上,分散 [收稿日期]2008-07-27 代价昂贵。一旦郊区的布局形式普遍化 主义思想对于城市群的研究有相当的启 了,它原先引以为傲的那种优点也开始 示作用,在分散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实践 消失了。”而费士曼却认为郊区化是一种 活动有相当多的成功案例,比如东京 新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核心部分,最 [11]终将以科技郊区的形式存在。而我国 。 大多数城市所谓的郊区化都是芒福德所
说的“暂时的解决方法”,呈现“以城市 [参考文献]内核为圆心逐步向外围连续性扩张和外 [1]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 [12]延的趋势”。于是,分散主义承担了导 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 致摊大饼式城市蔓延的恶名,这不能不 筑工业出版社,1989( 说是一种思想的误读。 [2]迈克?詹姆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 斯著,周玉鹏,龙 洋,楚先锋译(紧缩城市— 再说另一种误读,即分散主义的核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北京:中国建 心是反对城市,是无政府组织的自由主 补遗说明 筑工业出版社,2004( 义。不妨把分散主义思想划分为两种:? [3]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轮[M](北京:中 在未开发地区建立一种具有城市和乡村 本刊2008 年第9 期“优秀作品鉴析”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优点的社会组织和人工环境;?调整原 [4]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栏目刊登的“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 2007( [5]George Fred Keck. Reviewed 有城市的空间结构,使城市功能和形态 计”项目的工作团队名单为:广州市城市规 Work(s): The 分散。第一种从避难所般的存在到乌托 Disappearing City by Frank Lloyd Wright 划设计所的王玉、黄敏恩、梁智锋、周文、 邦、田园城市,更像是逃避城市;第二种 [J]. The Journal of Land & Public Util- 徐里格、徐莹、汪成刚、王霖、李慧蓉、何 ity Economics, 1933, (2): 215-216. 则强调保留城市生活形态,比如带形城 子琪、朱晖、甘志明、张者,美国FSA 建筑 [6]Paul E Corcoran. Reviewed Work(s): Ur Frederic Schwartz(the 市、有机分散理论、芝加哥学派。即使是 师事务所的ban Utopia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esident of FSA)、Fabian Bircher、 Ebenezer Howard, Frank Lloyd Wright, Alex Sabramowicz、Charlotta Skog、 and Le Corbusier by Robert Fishman[J]. The Review of Politics, 1979, (3): 458- Tza Ping Leng,特此补充刊登。 460. 100
范文三:**三次反对分散主义
(2012-04-12 15:22:46)
标签: **
中国
政务院
政府工作
中央人民政府
分类: 历史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先后三次发动了反对分散主义的斗争,目的是加强集权,核心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认为,自从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后,中国构筑一个什么样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华民国成立后,三权分立的制度并没有落地,相反国家很快陷入分裂状态。国民党致力于国家统一,但以1928年12月的“东北易帜”为标志的统一实际上只是表面上的,党权的孱弱和地方势力的强大,使得南京政府统治的22年里国家整合的效果很有限。1949年以后,**不断地反对分散主义,加强中央集权,但最终造成整合过度、控制过死,地方上没有了活力。1978年以后的放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的权威。这里,我无意也无力就此问题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只是想回顾一下**当年反对分散主义的做法及其效果。当然,这种效果除了政治体制的保证外,主要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来支撑的。
中共建立全国政权前夕,曾在党内、军内进行过一次坚决反对“分散主义”的斗争。1948年上半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反攻,新形势迫切要求中共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但是,在长期战争中,各根据地因受敌人的包围、封锁,被分割成许多分散的独立单位,都有较多大的自主权,党和军队内形成较严重的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1948年春天起,**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他在4月给许世友的电报中指出:“中国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我党已经处在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上,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全党全军,首先在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及策略方面,在军事上的战略及重大战役方面的完全统一,经济上及政府行政上在几个大的区域内统一,然后按照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地考虑在军队的编制和供应上,在战役行动的互相配合上,以及在经济上在行政上(那时须建立中央政府),作更大的统一。”中共中央在1948年夏至1949年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建立统一的中央局领导统一的五大军区外,还建立了各中央局、分局和前委等向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责令严禁各地方单位与中央并列。更重要的是规定以下五个方面的权力向中央集中:(1)决定并公布党的对内对外总政策方针,及全国性的各种具体政策方针;(2)决定并公布全国解放区党政军及民运工作、少数民族及华侨工作及国际活动的基本方针和任务;(3)各解放区党政军组织系统的建立;(4)有关统一施行的各种重要条例法规的决定;(5)涉及两区及两区以上的事务。这些严格的集权措施,为中共集中全力夺取战争胜利、建立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1952年间,由于多党合作的体制和较好地坚持了党政分开的原则,政务院在国家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权力独大,党权特别是**的权力一度被悬置。**对此非常不满,1950年8月7日,他给政务院总理**的批示中提出:“政务院所属各部门每次召开会议决定政策方针,都应如中财委所属某些部门一样,做出总结报告,呈报我及中央书记处看过,经同意后,除用政务院、各委或各部自己名义公告执行外,有些须用内部电报通知各地。”“过去有些部门这样做了,有些部门尚未这样做,请周通知所属一律照办。军委所属各部亦然。”9月13日,**再次批示**:“政法系统各部门,除李维汉管的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央有接触外,其余各部门,一年之久,干了些什么事,推行的是些什么方针政策,谁也不知道,是何原因,请查询。中央财委所属各部门,经过中财委向中央反映,有些是慢一些,但大体是好的;也有若干部门,例如重工业部、燃料、农、林、水利等还没有反映。文教委系统状况,略同于中财委。以上情况,请作一总检查,并加督促。”随后**开始反对“分散主义”,除了对中央人民政府权力系统进行调整外,195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各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主要内容如下:为了使政府工作避免脱离党中央领导的危险,今后政府工作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中央的批准。为此规定:(1)今后政府工作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均须事先请示中央,经中央决定批准后,始得执行。政府各部门须定期地和及时地向中央报告请示,以便取得中央经常的、直接的领导;(2)为了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的领导,今后政府各部门的党的工作必须加强,并直接接受中央的领导。因此,现在的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已无存在的必要,应即撤消;(3)以后政务院各委和不属于各委的其他政府部门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工作均应分别向中央直接请示报告。如属于两个部门以上而又不同隶属于一委的事项,则经由政务院负责同志向中央请示报告。如系主席直接交办的事项,应直接向主席请示报告;今后如应向中央请示报告的事项而未向中央提出,最后经手的政府负责同志应负主要责任。这次反对分散主义的重心是权力向党、向**集中。
**造成了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甚至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为了应付困难,中央放松了经济政治控制,各地为渡过危机也各显神通,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冲击中央政策的底线。集体经济的倒退、市场的混乱和国家征购任务的被冲击以及许多地方干部的多吃多占,使得中央下决心重新收回权力和加强控制,甚至把过去几年的困难也归结为中央权威受损和地方分散主义的结果。所以,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的主题旨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会议报告列举了分散主义的表现:目前存在的许多各自为政的“小天地”。这些“小天地”,对党中央闹独立性,对人民群众、对下级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这些“小天地”,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坚决执行中央的统一政策,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计划。当我们纠正了高指标、“共产风”、瞎指挥等错误以后,这类分散主义就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如果对分散主义熟视无睹,不把它迅速克服,就会使我们很难前进。中央决定以集中统一来反对分散主义。但和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大会讨论对分散主义提出了很大的质疑,他们认为反对分散主义并没有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中的许多错误产生于中央决策的问题而不是地方主义造成的。所以,七千人大会后虽然中央在加强控制,但并没有弥合党内的分裂,这一分裂最终导致了“**”运动的爆发。
范文四: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
liaoyang.offcn.com
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任何部门、任何下级组织和党员,对党的决定采取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公开地或者变相地进行抵制,以至擅自推翻,都是严重违**纪的行为。
对于关系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的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不同看法,可以在党内适当的场合进行讨论。但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在报刊上进行讨论,应由中央决定。党的报刊必须五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观点。对于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这种有重大政治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党员如有意见,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但是绝对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的公开宣传中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也不得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这是党的纪律。
每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都必须按照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个人问题,自觉地服从党组织对自己工作的分配,调动和安排。如果认为对自己的工作分配不适当,可以提出意见,但经过党组织考虑作出最后决定时,必须服从。
每个党员都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并同泄漏党和国家机密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一切党员看文件,听传达,参加党的会议,都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严禁把党的秘密泄漏给家属、亲友和其他不应该知道这种秘密的人。必须注意内外有别,凡属党内不许对外公开的事情,不准向党外传布。
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成为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工作纪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事,必须顾全党的、国家的和人民的大局,并且用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教育群众。这是共产党员革命觉悟的重要表现,也是巩固全国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少数人闹事,党员必须按照党的政策向他们进行宣传解释,慎重处理,使事态平息;对他们提出的某些合理要求,要说服和帮助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怂恿、支持和参加闹事。
(参见《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后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7.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条规定,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二)《中央保密委员会关于高级干部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的规定》规定:
1(高级干部必须模范地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和下列保密守则:
(1)不泄露自己知悉的党和国家秘密。
(2)不在无保密保障的场所阅办秘密文件、资料。
liaoyang.offcn.com
liaoyang.offcn.com
(3)不使用无保密保障的电信通信传输党和国家秘密。
(4)不在家属、亲友、熟人和其他无关人员面前谈论党和国家秘密。
(5)不在私人通信及公开发表的文章、著述中涉及党和国家秘密。
(6)不在社交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特殊情况确需携带的,应由本人或指定专人严格保管。
(7)不在出国访问、考察等外事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因工作确需携带的,应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8)不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经批准的除外。
(9)不将阅办完毕的秘密文件、资料私自留存而不及时按规定清退、归档。
(10)不擅自复制或销毁秘密文件、资料。
2(现职高级干部阅办秘密文件、资料和办理其他属于党和国家秘密的事务,应在办公室内进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现已退居二线或者离休的原党和国家领导人,确需在家中阅办秘密文件、资料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有单独的具有保密保障的办公室;
(2)有存放秘密文件、资料的保密箱、柜;
(3)有专门负责管理秘密文件、资料的人员;
(4)有防止无关人员接触秘密的措施;
(5)经所在直属管理部门检查同意。
其他现职高级干部,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在家阅办秘密文件、资料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保密条件,但不得将绝密文件带回家中。
其他离退休高级干部阅读秘密文件、资料,到所在机关指定的办公室进行;行动不便的,由机关派人送阅,阅毕即由来人送还机关。
3(高级干部住院治疗或疗养期间,确需阅办的秘密文件、资料,由秘书或秘书部门派人送达,阅办完毕即由秘书人员送还机关。
4(高级干部的秘书人员的任用,应严格按照规定,经组织部门和秘书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审查批准,高级干部个人不得自行决定。
5(高级干部必须接受所在机关和保密部门对其保守党和国家秘密情况的监督检查。
6(高级干部及其身边工作人员发生泄密问题,应主动、及时地向所在机关和保密部门如实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年11月14日通过;《中央保密委员会关于高级干部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的规定》中委[1990]247号)
8(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
liaoyang.offcn.com
liaoyang.offcn.com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按照工作需要,对领导人提供某些合理的便利条件并保证他们的安全是必要的,但绝不允许违反制度搞特殊化。
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
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内决不容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或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决不允许共产党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允许超越党组织所赋予自己的权限,侵犯集体的权限和别人的权限。所有的党员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战友,党的领导干部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能以为自己讲的话不管正确与否,别人都得服从,更不能摆官架子,动辄训人、骂人。由于上级领导人员的缺点和错误,使下级的工作出了问题,上级要主动给下级承担责任,首先作自我批评。
liaoyang.offcn.com
范文五:浅探西周的地方分散主义.doc
*转载请说明出处*
浅探西周的地方分散主义
摘要:西周社会属于早期国家形态,封建之初的西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它是利用血缘纽带为特征的宗法制,加之以分封制,辅之以礼制和刑罚建立起的封建国家。西周由此呈现出很强的地方分散主义。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民实际控制于诸侯,天子限于“王畿”之内,这是西周产生地方分散主义的根本原因,所出现的“僭号”、“征伐”等违背礼制的行为是地方分散主义的显著表现。随着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加强,古代封建国家的地方分散主义才逐渐被压制。
关键词:西周,地方分散,表现,原因
“分散主义”,史学界的定义是中央与地方的一种分散关系,即地方分散和削弱中央的
[1]统一领导,各自为政、地方主义等倾向。生产力的局限是产生地方分散主义的根本原因,但在封建之初的西周,更多则是分封制的先天性缺陷和没有制定出完备的政治制度以制约地方势力的发展。分封制为诸侯“授土”“授民”,本就为诸侯发展自身实力提供了契机。周天子通过宗法血缘的礼制以及依靠军事打击和刑罚来实现其“天下共主”的地位,体现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和贵贱等级。归结起来,周天子用分封制建立起一片对周王朝众星拱月般的诸侯国,赋予诸侯国拱卫王室的义务,再用包含血缘和宗法在内的礼制体现周王朝对各个诸侯国的统率地位,并以军事和刑罚作为王权的保障和支撑。
下面就结合西周地方分散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浅探西周的地方分散主义。 1.西周的分封制是地方分散主义的温床
武王伐纣灭商所建立的西周与之后大一统的秦朝不同,由于受到低下生产力和自身封建因素发展不够充分的制约,周王朝为了加强对商土遗民的统治,决定了它实行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诗经?小雅?北山》如是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西周的分封大致包含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以收服人心为主要目的的分封。牧野之战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即武庚),殷之馀民”,让他“已续殷祀,修行盘庚之政”。需要指出的是,武王对禄父是很有防备的。他以天下“初定未集”为借口,“乃使其弟管叔鲜、
[2]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设立“三监”来钳制禄父和“殷顽民”。周武王不仅分封了被灭亡的商纣之后,同时“追思先圣王,分别分封了神农、黄帝、帝尧、帝舜、
[3]大禹之后”。同时,武王所分封的古帝王之后,往往是实其名虚其力,没有给予实质权势。
第二个方面是以拱卫周王朝为主要目的的分封。武王“封功臣谋士”如“尚父于营丘,
[4]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等。武王以分封姬姓为主,广建子国。体现了武王作为天下一家的总家族长,要求用姬姓构筑一道屏障,以拱卫周天子中央权威的政治设想。这一类诸侯国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战略要地,对巩固周王朝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成王时期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姬姓诸侯才是周天子最为扶持和依仗的力
[5]量。所谓“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第三个方面是以加强部族联系为主要目的的分封。殷商时期实行的是方国同盟制,由商王控制联盟的权力,以支配方国。但这种联盟关系并不紧密,西周本作为殷商统制下的一个西部方国,却联合其他方国一齐攻灭了商王朝就是最好例证。西周建立之后分封了这些方国首领,并且用宗法制强化了中央与这些部族的政治隶属。这与殷商相比有一定进步,然而,周王朝也未打破方国的部落和权力组织,中央对方国的控制力依然不足。
第四个方面,是除周初的分封外,后继的统治者进行的一些分封。这类分封的政治意义在于笼络地方对中央的忠心,用利诱之法力图使诸侯俯首称臣。例如“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即周穆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
[6]城封造父” 。也有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建立唐国(后改称晋),周宣王分封其弟友建立郑国等。
这些的诸侯国像是一个个军事据点,拱卫着周王朝,起到镇守疆土、拱卫王室的作用。由于亲疏远近关系的不同,导致诸侯在封号和封地上也有所差异。有的诸侯国拥有土地和人民,还分得被征服的人,例如叔虞就得到了商族遗民“怀姓九宗”作为臣民,而有的诸侯国“有封地无封民”。封建之初的西周俨然一幅盛世画卷,但就在周武王病逝后,西周就发生
[7]了“三监叛周”的事件。“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 。《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原因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史学界对此历来有两种主流看法,一说“三叔”是为了和周公争夺王权,一说是“三叔”伙同禄父反周复商。但究其发生的可能性因素,“三监叛周”根本上是西周地方分散主义的反映,诸侯存在脱离中央政权以自立的可能。周天子将领地交给诸侯管理,诸侯须为周天子尽相关义务,但诸侯因此具有领地上的绝对权威。诸
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控制了土地和人民,拥有很大自主性。由于周天子缺乏对诸侯的有效控制,诸侯才可能联合起来反叛中央。面对“若涉深渊”的困境,西周诸侯竟反对周公平叛,周公进行一番 “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才得以顺利平叛。诸侯本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但是一旦出兵,势必会削弱诸侯自身的实力。当诸侯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时,诸侯会愈加考虑自身的实际利益,不再是“义无反顾”的出兵勤王了。
参与叛周的淮夷在商朝就已经存在,“对商王朝不存有任何的隶属关系”。西周天子分封天下时,将方国也纳入分封范围,一方面从名义上规定了中央对方国的统领关系,同时也表明方国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通过分封,西周将殷商时期的松散“邦联”发展为牢而不固的“联邦”,从方国分封发展为宗法分封。然而西周依然采取统率姬姓诸侯的宗法制统率这些与姬姓并无血缘联系的方国,显然是方法欠妥。因此,方国表现出的分散主义也更为强烈。
[8]自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的楚国是位于南方的一个大方国,“周成王时??封熊
[9]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曾助西周伐纣的楚国未被列为伯侯,西周统治者更以楚为荆蛮“不与之盟”,反映出周王朝对非姬姓诸侯的歧视和防范。随着楚国国力上升,逐渐不把国之大事——祭祀放在眼里。春秋时管仲曾指责楚国“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的“无礼”行径,是对周王朝的分庭抗礼。周天子无法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军事讨伐维护天子威严,也就有了“昭王南征”的历史事件。“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征巡
[10]狩不返,卒于江上”,周王在迈地,率领六师征伐,直到“周昭王十九年,丧六师于汉”,连周昭王也溺水而亡。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周穆王时,“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由此可见,西周的地方分散主义是十分严重的。从横向看,南方的楚,西边的犬戎,东边的徐夷都有过反叛。从纵向看,楚先后有过两次叛周的行为,并且随着周王朝的愈加衰微,叛周的事件与参与的诸侯越来越多,不仅限于方国诸侯了。“幽王七年,虢人灭焦”,这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自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王道微缺的周天子做不到“六师以移之”,只能承认其既成事实。
2.西周的礼制不足以维护中央集权
西周的礼制可以看做是一套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的政治制度,它规定了贵贱尊卑的封建秩序,起到对诸侯的约束。西周的封建关系概括起来也可叫做“周礼”,即表示等级关系的无所不包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包括各种行为规范、典礼仪式,
[11]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笙旗、宫室、器用等制度。
王道衰微和诸侯渐强的此消彼长,使诸侯更加蔑视礼制的规定,破坏和消解了国家的
统一性和权威性。封国内,诸侯是最高权力所有者,封国的范围即是权力所及的范围。西周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血缘基础上的宗法关系构成的,用嫡长子继承制维护宗族掌权,使国家结构呈树状形,周天子的权力因而被排挤在地方核心权力之外,实际被诸侯权力架空。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性,造成了诸侯国的地方性和割据性。地方权力过大,中央缺乏相应机制,致使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
起到微弱制约作用的礼制,是一种被政治化的血缘伦理道德,它把氏族社会遗传下来的父权、族权放大,用宗法关系构建封建国家。这在当时已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制度,对西周的统治也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礼制存在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就是周天子与诸侯的血缘关系必定渐行渐远。西周用嫡长子继承制解决内部争权的问题,由此产生“大宗”和“小宗”,经过几代的发展,天子与诸侯的血缘渐渐疏远,血缘伦理的约束逐渐失效势在必然,以血缘为基础的礼制必然走向崩溃。
西周统治者为解决血缘疏远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第一,强化礼制。周公“制礼作乐”,将“礼”这种本为慎终追远的祭祖仪式,固定和发展为一整套的典章制度和规矩
[12]礼仪,试图将血缘关系制度化、牢固化,将血缘关系植入国家结构,因而形成一种先天性而又不可更改的制度。第二,规定诸侯的义务。其中规定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朝聘制度,具有缩小君臣疏远关系的意义。规定诸侯向天子述职,以此加强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是这个制度并不完备,诸侯述职也不频繁,因而不能建立起亲密的君臣关系。周天子为保证此制度的施行,建立了一套惩罚机制,所谓“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
[13]六师移之。”第三,天子与诸侯联姻。天子从根本上解决与诸侯的血缘疏远的唯一方式就是联姻,但由于分封的诸侯太多,这无异于杯水车薪。相反,联姻并非百利无害。联姻的同时,也给了诸侯参与周天子内政的机会。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便惹来申侯的反叛,西周也有此结束。
以上三种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缘疏远的问题,姬姓诸侯和周王室的血缘关系日渐淡薄。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的诸侯逐渐强大起来,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陷入不可逆转的危机。土地和人民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在诸侯手中代代相传。《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诸侯把分封而来的土地当做自己理所应当的私有财产,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诸侯对于兵役、赋税等对天子的种种义务表现出抵制和反感。
周天子不能容忍诸侯的离经叛道,奈何嫡长子继承制的制约和自身实力的局限,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继承人选和官僚设置无能为力,也就不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周宣王总结“国人暴动”的教训,效法“文武成康”的传统,任用周公、邵公辅政,“任贤使能,周室中兴”,使国力有所上升。可是被歌颂为“王化复行”和“中兴之主”的周宣王,也没能成功的干涉
他国内政。前817年,鲁国武公敖带着长子括和少子戏到周朝见周王。周宣王出于对戏的喜欢,于是立戏为鲁国太子,这一举动违反了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就在戏即位十年后,括之子伯御就与鲁人攻杀了戏,并自立为君。不能控制诸侯国君的继承,不能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也就失去了中央对地方施行管辖权。
除礼制外,周天子还以巡狩、军队和刑罚作为手腕力图控制诸侯。《孟子?告子》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一,巡狩是周天子巡行诸侯所守疆土,约束诸侯的常规活动。西周诸王巡守东方,致祭泰山成为了定制。二,西周豢养军队,有三支宿卫军,一支西六师,驻守宗周镐京,一支成周八师,戍卫成周,以镇守南夷;一支殷八师,
[14]镇守殷故地,用以镇抚东夷。在周昭王“丧六师于汉”后,周天子的军事实力大为受挫,从此一蹶不振,也就丧失了对诸侯的打击能力。三,西周的刑罚是与“德”息息相关的,采
[15]取“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适用法律和刑罚时审慎和宽缓。这种轻刑慎刑的政策也刺激着诸侯的分散主义。
另外,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也是分散主义产生的一个不可控因素。《诗经?大雅?田》有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西周井田制的瓦解,西周中后期时,“田里不鬻”的准则开始松动,随着土地交换,开始出现土地私有。此时,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都发生位移,“莫非王土”已经有名无实。周厉王“专利”,周宣王“不耤千亩”都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必然结果。周王朝的衰落不可避免,分散主义使得春秋战国局面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到夷王时,出现了“夷王衰弱,荒服不朝”的局面,“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变为了“下堂而见诸侯”。
综上所述,西周的分封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分散主义的发生,又因为西周的礼制无法对诸侯形成制约,诸侯势大难制,纷纷自立成为历史的必然。血缘宗法和军事力量都不足以维护中央的权威,随生产力提高建立相应制度才能达到抑制地方分散主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格.《1953年反“分散主义”问题初探》[J].《史学集刊》2001
[2][3][4]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上海,中华书局2009
[5]《荀子?儒效》 [M].上海,中华书局2011
[6]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M].上海,中华书局2009
[7]《尚书?大诰》 [M].上海,中华书局2009
[8]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 [M].上海,中华书局2009 [9]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M].上海,中华书局2009 [10]《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詹子庆.《中国古代史》第60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赵炜.《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伦理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 [13]《孟子?告子》 [M].上海,中华书局2006 [14]詹子庆.《中国古代史》第59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李芬、周艺.《西周法律思想和制度综述》[J].《南昌高专学报》2003 [16]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分散主义:城市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