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疏浚前要了解什么?
航道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航道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规范航道工程竣(交)工验收工作,保证航道工程安全有效运行,根据《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航道工程验收活动。
本办法所称航道工程包括航道整治、航道疏浚和航运枢纽、过船建筑物等航道设施及其他航道附属设施的新建、扩建和改建。
第三条[验收规定] 航道工程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交付使用。
第四条 [工作原则]航道工程竣(交)工验收工作,应当做到公正、客观、规范。
第五条[验收阶段] 航道工程验收原则分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
枢纽和通航建筑物工程,可增加阶段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是指航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面验收。
交工验收是指对航道单位工程或施工的验收。
阶段验收指当枢纽和通航建筑物工程建设进行达到一定关键阶段(如基础处理完毕、截流、水库蓄水、机组启动、输水工程通水、试通航等),为便于后续工程开展而进行的阶段性的验收。
第六条 [验收管理] 航道工程竣(交)工验收,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交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法人)负责。
阶段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法人)负责。
交通部统一管理全国航道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交通部负责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或核准以及交通部批准初步设计的航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初步设计的航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设区的市和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省级人民的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航道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以上负责航道竣工验收的部门统称为竣工验收部门。
第二章 阶段验收 第七条 [验收依据] 枢纽和通航建筑屋工程阶段验收应依据国家、交 通部有关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工程施工文件、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第八条 [验收条件] 阶段验收应当具备的条件:(一)约定的各项内容已完成;(二)已完工程满足阶段验收各项技术、规程等要求;(三)工程质量监督按有关规定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第九条[验收组织与程序]建设单位根据有关技术和专项规程要求,组成验收委员会,并邀请有关单位代表进行阶段验收。
第十条 [验收内容] 阶段验收的主要内容:(一)检查执行情况;(二)检查工程实体;(三)检查后续工作方案及准备工作落实情况;(四)检查阶段验收必备的专项验收完成情况;(五)签署阶段验收鉴定书;第十一条 对阶段验收中发现的影响后续工作开展且短期能够整改完成的问题应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整改,整改完毕后应重新报送相关单位审查认可。
对验收中发现问题较为严重的,应重新组织交工验收。
第三章 交工验收 第十二条[验收依据] 航道工程交工验收应依据国家有关工程技术 标准与规范、工程施工文件和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第十三条[验收条件] 交工验收应当具备的条件:(一)约定的各项内容已完成;(二)施工单位按国家及交通部相关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工程质量 自检合格;(三)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四)工程资料已按相关规定整理完毕;(五)工程质量监督按有关规定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六)设计、施工、监理已完成工作总结。
第十四条[验收组织与程序] 交工验收由施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经监理单位审核同意报建设单位组织。
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有设计、施工、监理、质监、使用(管理)及有关单位参加的交工验收。
第十五条 [验收内容] 交工验收的主要内容:(一)检查执行情况;(二)检查工程实体;(三)检查设计、施工、监理总结报告,竣工图及有关资料;(四)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工作进行初步评价;(五) 签署交工验收证书;第十六条 对交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整改,整改完毕后应重新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并限期整改,整改完毕后应重新报送相关单位审查认可。
对验收中发现问题较为严重的,应重新组织交工验收。
第四章 竣工验收 第十七条[验收依据] 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一)国家和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标准、规范。
(二)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变更设计及概算调整等文件;(三)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其他批复、批示文件;(四)主要设备技术规格或说明书。
第十八条[验收条件] 竣工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已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和标准建成,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申请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有尾留工程的,主体工程应完工且尾留工程不得影响工程效果和正常运行,且额不能超过工程总概算的5%,并履行完成相关报批手续。
(二)交工或阶段验收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遗留问题已处理完毕;(三)各单位工程经质量检验验收合格;(四)主要工艺设备或设施调试及联动测试均已完成,主要技术参数达到设计要求;(五)工程试运行期满一年。
其中航道疏浚工程试运行期可适当缩短;工程试运期是指工程主体全部完工,工程效果基本达到,已形成生产能力,正式交付使用前进入试运行阶段。
...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 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 2.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如何总结广州地理位置的优势
市名 广州市(英语:Canton 汉语拼音:Guǎngzhōu Shì),是“威妥玛式”旧拼法的译音,又译Kwangchow。
自1970年起。
别称 五羊城、羊城、穗城、花城等。
城市美誉 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美誉。
经纬度 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 广东省(Guangdong Province) 市辖区 萝岗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荔湾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从化市、增城市。
政府 广州市政府位于越秀区。
现任市委书记朱小丹,现任市长张广宁。
面积 全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11米,天堂顶为广州市内最高点,海拔1210米。
人口 全市人口1004.58万人(2007年末),比上年末增长3.0%。
出生率为9.45‰,低于全省(11.96‰)2.5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 4.20‰,低于全省(4.66‰)0.46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低于全省(7.02‰)1.77个千分点。
民族 全市汉族人口为935.28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98.58%。
少数民族人口为13.4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2%。
宗教 广州市主要宗教为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510000 电话区号 020(+86) 汽车号牌 粤A 方言 粤语(Cantonese) 地区生产总值 8215.82亿元人民币(2008年,比上一年增长12.3%;中国城市第3名,次于上海、北京,港澳台除外);人均GDP81,233元人民币(中国城市第2名,次于深圳,港澳台除外)。
市花 木棉花。
市鸟 画眉鸟。
广州(Guǎngzhōu)是广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
广州即将举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
[编辑本段]一、历史沿革 广州是一座有2222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
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
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
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
**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张太雷、叶挺、**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
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关于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
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
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
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
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越秀公园内既有“五羊雕塑”,此传说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
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个。
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二、地理环境 地理方位 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4度15分53秒,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广州属丘陵地带。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
气候环境 广州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8℃,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
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七上)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 一至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
监外服刑人员的心得体会范文 大全
我叫(),因犯诈骗罪被让**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
1999年投入大庆监狱服刑改造。
捕前是大庆二十一中学教师。
入监后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帮助下,我深刻地反省过去,充分认识到自己给国家和亲人造成的损害,痛悔自己的罪过。
在这里我向来宾讲一讲我是怎样从一名人民的教师在人生中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修养,偏离了人生的航道,走进犯罪深渊的过程。
希望能为来宾提供一份真实的反面素材,给大家一点警省。
我出生在富饶美丽的小兴安岭上的伊春市,父母都是小兴安岭的开发和建设者。
在我记事时,他们那种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奉献的品质就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因此,我刻苦学习,1983年在全国统一高考中,考入了大庆师范专科学校。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初秋,我沿着外祖父勘察建设的小兴安岭上唯一的铁路线带着美好的理想,报着为祖国建设贡献一切的决心,走出了大山,来到大庆这座光荣的油城。
在师专学习期间,学校经常开展理想、人生的教育,这使我能够不断地勉励自己刻苦学习,一定要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将来参加祖国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连续三年被评为学雷锋标兵,还被评为全省高校的优秀班级干部,并将同功异构酶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学报上。
在大庆市第五届全运会上获得了举重冠军,在师专毕业时,有考上了哈师大的本科函授班。
刚参加工作时,我就担任了大庆市第二十一中学初中毕业年级的生物教师,在第一年带毕业班中,就把我校的生物成绩由上一年的全市第79名提升到第9名。
那时,父母的影响和大学的教育还能使我时刻想着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
于是面对当时的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改革无法正常进行的实际情况,我主动提出下海经商,为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从1989年开始我相继参与建设了大庆市萨区冰山化工厂,自己设计建造了大庆市精细化工厂和大庆市萨区国洁清洗剂厂。
1992年,我研制的地毯干粉清洗剂和锅炉无腐蚀清洗剂分别荣获92年全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的银奖和科学进步奖。
这时,如果我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可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然而,我却偏离了人生的航道,虚荣心在思想意识中开始了滋生和蔓延。
自从我在事业上有了一点成绩后,领导给予了不断的鼓励,同志和朋友们也都倍加赞许。
由于当时思想完全被虚荣心占据,灵魂开始扭曲,大脑丧失了客观、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但没有正确地认识领导的鼓励和同志朋友们的赞许,反而把这一切当成了炫耀自己的资本,逐渐感觉别人称我陈老师不大顺耳了,只爱听大家叫我陈厂长。
厂长,这毕竟代表着一定的权利和财物。
老师,在商品经济时代已不在受人尊荣了,更不能带来别人羡慕的目光,从此报效国家,为人民做些好事的理想,在我心中荡漾无存。
后来,别人称我厂长也不愿听了,开始对总经理、董事长的头衔进行了追求。
于是,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
因为那时,上学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在我的头脑中只剩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条直理,只要我有钱,还愁不叫我陈总吗?在这种错误思想的驱使下,我开始打造自己的小天地。
不久,就在内蒙古呼仑贝尔盟的首府海拉尔市投资建成了当地最大的民营商场,在俄罗斯布勒亚特共和国的首府乌兰乌德市开办了进出口经贸公司,我也就当上了商场的总经理和经贸公司的董事长,这样在我的名片上,厂长、总经理、董事长的头衔全有了。
由于虚荣心占据了头脑,自然私心和欲望也急骤地膨胀起来,真是欲壑难填呀!从此,名片上的头衔已不能满足欲望,我开始需要在公开场合上演主角,频繁地参加各种邀请庆典活动,因为那时我能听到别人说我年青,二十几岁就干大事的夸奖声,可有谁知道,在这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背后,要付出多少代价哪?为了着一点点虚荣,不能弄面子,别人说的事:办!别人提的要求:满足!别人提的想法:做!就在这时,罪恶的魔鬼来到了我的面前。
慢慢地,我对满足虚荣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了,要满足虚荣心的欲望,就需要大量的金钱。
金钱,它也是客观事物,它不能凭人的意识无中生有,不管你想有多少,那只是想,绝不会凭空产生。
那时我大脑中根本没有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一些所谓的朋友开始登门借钱。
当时,害于面子从来不让他们打借条,当然最后也就很难收回这些钱。
一些商人拉赞助,不问青红皂白,只要能让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那就行。
这样企业的赢利已远远不够填补我追求虚荣的花销,企业资金出现了严重的不足,可恰在此时,拉布达林国营农场的厂长再一次找我帮忙。
他们秋收所必须的汽、柴油供应不上,我是大庆人,谁都知道大庆产石油,我有不只一次地帮过他们,怎么能不在这件事上显露一下自己呢?当即我就答应他们:三日内就从大庆将所需的三百吨汽、柴油发到海拉尔,他们见我答应的爽快,也马上为我办理了一张30万元的汇票交给我,其余的货款油到后再付,油是三天内发到了,可我却将这30万元存入了自己的帐号上,因此事情发生了质的变化,我触犯了刑法,这看起来好象似一念之差,其实当我...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 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航道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