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建筑大师冯纪忠
河北工业大学校管选修课《建筑概论及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建筑大师冯纪忠
韩超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热能,
冯纪忠,1915—2009.12.11 ,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得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成长经历:
显赫出身从小耳濡目染国学精华
1915年~冯纪忠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世家。祖父曾任浙江巡抚~
因反对辛亥革命吞金自杀~清帝赠给他“忠”号~冯纪忠的名字由
此而来。冯父曾出任徐世昌秘书~3岁到11岁时的冯纪忠在北京外
交部小学读书~也至此讲得一口京腔。那个年代的望族~像《红楼
梦》里的家族一样互相联姻~冯家与徐世昌、梁启超、林则徐等人
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意思的是~虽然后来冯纪忠和梁思成二人分别成为一北一南建筑学派先驱~但现在有冯纪忠的学生对历史追根究底~竟然发现~当时冯家和梁家都住在东堂子胡同一个院落。也就是说~当时已上中学的梁思成很可能曾经和襁褓中的冯纪忠住在同一屋檐下。“现在想想~这真是很有可能的。”冯纪忠笑眯眯地说。
出生在书香门第~冯纪忠自小受到国学的熏陶~父亲和叔叔都是古文功底极好而入世的士官~祖父家里还专门请了老秀才教授国学~哪怕是他念书的北京外交部小学、上海南阳模范小学、圣约翰高中~都专有国文老师教课。看过冯纪忠后来写的《何陋轩答客问》的人~无不为这位建筑师扎实的古文底子惊讶~了解他背景的人则都知道这都是自小耳濡目染积淀的国学底子。
直至80年代~退休后的冯纪忠在美国居住十余载~无聊之余~竟然开始潜心研究屈原《楚辞》~翻译古诗。而冯纪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骨髓的了解~最终在他的代表作方塔园中得到了完美发挥。
在圣约翰高中和大学就读期间~冯纪忠兴趣更加广泛~喜画画、爱话剧、勤书法、还
1 ,第 页~共4页,
河北工业大学校管选修课《建筑概论及赏析》结课论文
很欣赏梅兰芳、程砚秋等人的京剧。高中和大学好友中~有着贝聿铭、胡其达等名字~贝、胡二人后来赴美求学~冯纪忠则去了欧洲。
亲历二战飞机扫射中保住一条命
1936年~冯纪忠随姨母坐船到了维也纳。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居多~而冯纪忠念书的维也纳技术大学~反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其时~纳粹当道~奥地利被德国侵占~留洋十年~冯纪忠恰好身处欧洲战场深处。因战争缘故~班里失去了不少的同学。有人被德军征兵而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回来发了疯~也有人大战中加入共产党抵抗德军。幸存的这些同学~互相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战争后期~维也纳被轰炸得一塌糊涂。冯纪忠后来向女儿冯叶传授求生技能:飞机迎面来的时候~如果对着你扫射~你就贴着墙站:“我们听着都好像很好玩的~讲得好像上课一样~谁会遇到这种事,”冯叶笑着说~但当时~冯纪忠就是贴在墙上才保住了一条命~事后一看~身边的墙上都是洞。战争期间生活艰难~冯纪忠吃长了虫的豆子~回来后就得了胃病。
受影响的还有学业。虽然学校停课之时~冯纪忠已经毕业~但是~他原先准备做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维也纳的一个老建筑~都已经测量好了~却竟然在战争中被炸毁了~博士论文也不了了之。所以冯纪忠后来总是不爱提自己其实是念过博士的。
1946年大批留洋学生回国~这批人中后来很多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如和冯纪忠同船回来的~就有中国外科医学界两大先驱傅培彬和裘法祖、国际民法学科带头人郑兆璜、画家沙耆等。而在瑞士5个月的等船时期~冯纪忠和季羡林、黄正等人还借住在同一个修道院。这一整年~冯纪忠说都是在“奔走、苦候和行旅中度过”~整整84天的旅行后~留洋十年的冯纪忠终于回到家乡~跨进家门第一件事~他就趴在地上给母亲磕头~回河南老家~他也给哺育自己的干妈磕头。“尊敬人嘛~还是要按中国的规矩。” 著作及成就:
1955年翻译[建筑声学入门]。与傅信祁合写[工业化施工与建筑创作]~与杨公侠合译[建筑设计方法论]~校译[现代建筑的结构与造型]~校[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 等。
1999年~作品[武汉同济医院]~[东湖客舍]~[方塔园]入选中国建筑学会~评为[建国五十年优秀建筑]。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 方塔园 ]荣获50个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设计奖。
2004年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2 ,第 页~共4页,
河北工业大学校管选修课《建筑概论及赏析》结课论文
2008年12月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 杰出成就奖。
主要论著:《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等,
主要建筑创作:上海松江方塔园、武汉同济医学院大楼
等。
松江方塔园何陋轩
他一生的建筑理念精华在方塔园上得到了实现~这座露天博物馆被公认为是世界级的作品。 松江方塔园何陋轩上海松江方塔园原址是一个宋代的古塔~明代的影壁~并不在一条轴线上~而冯纪忠则将古建筑用现代园林的组合方式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此外~他还用简朴的材料如竹子、茅草等搭建了一个供市民休憩的“何陋轩”~成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棚子的形态是受了当地民居的启发~但它的曲线又恰恰是西方巴洛克式的~东方传统和西方古典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何陋轩虽然不大~但开启了新的空间概念~是和包豪斯典范~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一样重要的建筑.” 建筑人生和创作思想:
对一个像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这样的文化机构而言~这段历程之所以具有永久记忆的价值~主要是冯纪忠先生在同济建筑学科的演进与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有为敏税地为这个文化机构开拓有价值的新视野~无论是教学方法、研究领域~设计理念上的~还是不额头方向上的。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这项艰巨的拓展工作的并不总是鲜花与喝彩~更多的却是对待异类般的怀疑冷漠~有时甚至是敌视和冷酷的批判。
尽管在其建筑思想早期成形过程中~直接受到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出于建筑教学的目的~他对于空间的研究是在于一个理性的、逻辑性的、系统化的探索过程。而在其后漫长的建筑创作~特别是在建筑教育中~他都以其个性和实践协同~发展和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尤其是他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的建筑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创新意识~所以将他称之一位具有强烈新精神的建筑师是不为过的。
作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的一位开拓者~他强调建筑与城市规划对于人类生活基本面上不可分离性又极为注重学科上的差异及其对建筑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他着眼于城市规划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有的根本方向性问题~例如城市住宅问题~旧城改造问题~他认为只有明确一个时代人类面临的处境~才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晚年~他对于风景园林的研究与创作活动情有独钟。从几处现代园林设计~尤其是松江方塔园设计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让人深深的感觉到他在这个领域确实是一位勇敢的先行者~是在十分艰苦的道路上进行开拓。
3 ,第 页~共4页,
河北工业大学校管选修课《建筑概论及赏析》结课论文
他是一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目光远大的学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高峰~却长期处于主流学术体制和学术史的边缘~这是他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
一个机构保持自身文化记忆的方式有许多种~编辑有代表性人物的文字作品~其形式或是文本的重编~或是历史性的回顾~或是对未来的展望~而其内涵则更在于基思想的影响。然而~直正值得后辈们普遍认同~并永久记忆的人物并不多~尤其是从跨时代的角度来看~之所以如此~每个进入文化机构的永久记忆的标准历来总是十分苛严~况且近五十年来~中国的任何一个文化机构都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经历与变故~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要求~非等闲之辈所能致达。可是~无论这个标准怎样~都不会使我们在整理或阅读冯纪忠先生的文字和作品时~怀疑其理由的充分性,他不仅是一位真正富于创造智慧的教育家与建筑家~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现代化的特殊的历史进程中~更是以其哲学和思想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建筑文化的教学与传播机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培养并影响了一批批规划师和建筑师~使他们成为中国建筑界的栋梁。
冯纪忠先生学术思想及建筑作品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第 页~共4页,
范文二:中国的建筑大师
吴良镛
一、建筑领域
吴良镛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论等创新理论;以整体论的融贯综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该理论发展了整合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方法,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在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得到充分体现。[4] 作为对宪章的诠释,同时发表了《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
二、人居建筑
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主持开展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对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天津总体规划修编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取得的创新方法,被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力推进了城乡建设的科学发展;主持完成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为达成从“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的社会共识,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筑,创造出一批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艺术整体性相统一的建筑。
三、北京菊儿胡同(人居环境、古建保护、城市肌理、历史文脉)
对于四合院的改造,建筑界一直在进行不断的尝试,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也曾是危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地进行了这片胡同的改造。
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有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也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一个城市是怎样发展过来的,这对城市建设而言至关重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都北京,实行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的模式对于各个中小历史文化名城起着示范作用。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和发展。”这一理论在菊儿胡同改造时得到成功实践,建立了“新四合院”体系。200多户居民居住在这条438米的菊儿胡同里。两条南北通道和东西开口,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即新四合院体系。原有树木尽量保留,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胡同—院落体系,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所包含的邻里
之情。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曾获1992年世界人居奖,这也标志着世界对菊儿胡同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同。菊儿胡同改造不仅是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范例。
吴良镛认为,“今天盖房子数量特别多,规模很大,所以现在不是盖房子,实际上是在盖城市。”因此,他认为建筑师应当认真研究城市环境,否则,给城市风貌带来的破坏,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
上一世纪的70年代起,吴良镛提出了“如何保护北京古城”这一命题。90年代初,他设计的“菊儿胡同”获得了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1999年,他在国际建筑家协会第20届建筑大会上,以这次大会的科学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建协《北京宪章》起草人身份走上讲台,郑重向中外建筑师提出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北京宪章》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城市的灵魂就在街道、胡同、四合院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里,这些场所就像细胞一样,就像表皮下面纵横交错的血脉一样,组成了城市的肌理,要保护好古城风貌,关键就在于保护好古城的肌理。
他认为一个城市总是需要新陈代谢的,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古城的整体风格与肌理。吴教授一向重视地域文化。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名城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城市风格与肌理也各不相同,譬如苏州的城市肌理就和北京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运用“有机更新”的思路,来保护好古城的肌理和灵魂。
吴良镛设计“菊儿胡同”,就是对传统四合院的一种“有机更新”。它不是简单地抄袭过去已有的建筑模式,而是前所未有地创造了一种既适应于北京老城原有的肌理,又适合于现代人居住的一种新的场所。他认为把“菊儿胡同”说成是新四合院,不如说“类四合院”更好一点。
吴教授说,现在独门独户地居住四合院的人少了。传统的四合院通常都是“独院”,而实际上,现在多数“独院”早已变成为“杂院”,许多人家挤在一个小院里,没有煤气,没有卫生间,有的甚至还没有厕所。显然,这样的四合院,居住质量是并不高的。既要满足老北京对居住四合院的喜好,又要让他们住得舒服,这就是设计“菊儿胡同”的宗旨。可以说,“菊儿胡同”就是专门为普通老百姓设计的。“菊儿胡同”里也有一个共用的院落,里面仍然住着多户人家,但人们相处在一起不显得拥挤。齐全的煤卫设备,使生活舒适方便。
在营造“菊儿胡同”时,吴良镛始终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第一,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第二,面积不能太大,每家使用面积分别为45、70、90平方米,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此外,他特别提出,“菊儿胡同”中的院子都围绕老树设计,因此很有趣味。胡同中原有的每一棵老树,不但受到精心的保护,而且,在设计中享有一席之地。
北京菊儿胡同里的人居气氛的确十分优雅:黑瓦白墙的色彩,高低错落的楼群,安静宜人的环境。那里看不到旧四合院那种拥挤和随意堆放的杂物。
吴教授认为,北京的四合院,有些属于文物建筑,要加以认真保护。有些年久失修,最好还是按旧城的原有肌理加以维修。如果属于必须全部拆除的危房,一旦新修,也应当
与原有的城市肌理取得协调。“菊儿胡同”属于危房重建一类。他指出,国际上对历史文化名城大拆大改差不多没有成功的范例,而小改小修可使旧城常改常新,城市的传统也得以传承。
可悲的是,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是一部“拆”的历史。传统建筑、古代民居被一大片一大片地拆除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隔断了我们传统文脉、迫来的方盒子。而城市建设应该是有继承性的,没有了继承、没有了传统、也就没有了东方建筑的未来。好在已有像吴先生这样对中国式的现代住宅的探索者,但这刚刚是个开始,将来的路还很长。
何镜堂
何镜堂院士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发展人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和发扬了岭南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两观三性”(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理论体系,把岭南建筑设计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此引领、振兴了“岭南建筑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其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
何镜堂院士中标并担纲总设计师主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该方案在全球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集中体现了全球华人的智慧,成功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展示了盛世中华的形象,成为凝炼中华文明的丰碑,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全社会取得重大而广泛的影响。此外,何镜堂院士还主持设计了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及羽毛球馆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主持了澳门大学、广州大学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等200多所大学校园的规划工作。
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空间序列、场所精神) 扩建范围位于现有纪念馆东西两侧,主要包括新建纪念馆、万人坑遗址改造以及和平公园三部分。项目设计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有建筑,塑造整体氛围,以墙、伤痕、死亡之路、祭奠庭院、烛之路等为建筑元素表现特定的场所精神。既强调利于参观者的感知与共鸣,有强调避免过于直白的表达损害建筑的抽象意境。在设计中,运用封闭、压抑的空间、撕裂的建筑形体、建筑材料的强烈对比等建筑语汇来唤起人们对纪念主题的回忆,在抽象之中另人们强烈的感受到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杀戮的悲惨场景。
总体构思以战争、杀戮、 和平三个概念组合,由东到西顺序而成,与此相对应的是“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空间意境的塑造,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建筑空间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整个设计团队由院士何镜堂担纲,其下汇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20多名精英,为完整表达诉求,他们自己也记不清调整了多少次方案。
何镜堂院士介绍,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纪念场所,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即强调场所不仅具有物质形体,而且还蕴含
着精神上的意义。何镜堂院士表示,在大屠杀纪念馆这块基石之上,惨绝人寰的杀戮、无辜者的悲愤、深埋于地下的累累白骨,应是这个场所最需表达和突出的精神,建筑反倒成了辅助。
在如此理念之下,设计师将纪念馆划分为东侧纪念馆新馆及纪念广场、中部原有纪念馆扩建部分和西侧纪念馆公园三大部分,分别对应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并由此产生了“断刀”、“灾难之庭”、“和平公园”三个主题场所。纪念广场与新建纪念馆形成总体空间序列上的“序曲”与“铺垫”,重组的纪念馆遗址现场与冥思厅是所有章节之中的“高潮”,而“和平公园”则是这一空间里的“尾声”。
“看了纪念广场你会感受到‘生与死’;在新馆是压抑和悲愤;在万人坑遗址和冥思厅,你会被震撼、被感动;直至结束,在和平公园,你又能平复情绪,感受和平的美。”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认为该馆“以简约、明确的建筑语言和完整的空间序列,营造了一个高品味的纪念性精品建筑”。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该馆是“成功之作,形式与内容统一,悲怆动人,简洁有力,气宇万千”。
二、天津博物馆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天津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这是回顾天津设卫建城600多年的文明之窗;这是再现中华百年看天津的历史之窗;这是展望天津美好前景的未来之窗。“世纪之窗”是贯穿博物馆,联系各个展厅的宽敞、宏大的公共大厅:博物馆南向主入口以6层逐渐放大的叠涩象征天津设卫建城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共大厅纵向逐级上升,层层叠叠,仿若时光隧道,依次连接古代、近代、现代展厅,带领公众游历天津的文明和历史发展;大厅在北端横向展开成110米宽宏大的全景大厅,充分展现天津文化中心和城市景色,预示着天津的美好未来。
三、安徽省博物馆
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发掘和理解,结合对建筑基地和城市环境的思考,设计定位逐步清晰,新馆设计应该强调整体性和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的文化符号。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空间、材质、构成等现代建筑本体语言,来传达地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体现对地域文化理解的时代精神和新型的现代博物展览空间观念,关注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相互关系的营造,创造新鲜的观展体验。最终,设计立意构思确定为,四水归堂、五方相连。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三个圈层,而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新馆所在的文博园位于新城区,针对这里的城市环境特征,考虑新馆中心标志性建筑的定位,结合建筑的空间构思特色,设计选择了方形而整体的建筑体量。
四个立面忠实地表达了空间构成方式,形成可展开的虚实相间的连续整体,一气呵成的立体构成手法在大尺度的新区场地中显示出城市密集区域的建筑难以展现的力量,静态方正轮廓与动态立体构成的有机统一,无论在车行远观还是步行近观的尺度下,都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标志性形象。
方形体量在西面、西南、西北三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由东至西的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入口平台等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
齐康
从五十年代起由他设计(参与和主持)的建筑工程设计及规划设计大小近百处。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淮安**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郑州河南博物院;福建历史博物馆;黄山国际大酒店;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李文正图书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扩建工程等等。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建筑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
“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坐标的。比如说一个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南京如果不是因为有中山陵、夫子庙等一些特色建筑,也就不能区别于其他城市。城市建设就显得太突飞猛进了,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必须贯彻到规划和建设的每一步中,因为一个建筑万一建起来了,想把它拆除或炸掉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因而,建筑师或者说城市建设者必须研究一个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生与死”,是齐康在设计纪念馆方案时要表现的主题,集中体现在墓地广场“场”的营造:满眼鹅卵石,几株枯树、寸草不生,充满一种毫无生命气息的苍凉之感,象征着“死亡”;鹅卵石边,绿草如茵、生机盎然,象征着“生命”。“建筑是直观的,但建筑可以用环境、氛围来隐喻和比兴,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齐康说。
武夷山庄
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宜疏不宜密、宜淡不宜浓”的原则 依山就势,既突出闽北民间特色,又具江南庭院风采
高低错落,楼与楼各自独立,有相互联系,曲径回廊,浅滩流水,池塘小桥等景色,浑然一体,形成人工自然化,自然人工化的格局。
用院落的空间来“消化”场地的高差,在院落的或自然或人工的环境中以植树置景、层台跌水来巧妙的利用高差,使景致更有层次更为动人。
马岩松
马岩松说:“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的理念,建筑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必然的未来。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决定我们的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建筑的创造,重要的不是形式,更不是仿照,而是用最有效率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意义。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胡同泡泡
建筑计师MAD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完成了一个泡泡系列建筑作品,该建筑外表圆润如金属泡泡;放置这些泡泡的胡同,被称为泡泡胡同。2009年9月,北京设计师MAD在一条老胡同中完成了北京胡同泡泡系列的第一个作品--胡同泡泡32号。这个泡泡为所在的胡同提供了一个公共卫生间和楼梯。
梦露大厦
The Absolute Tower,一个全是曲线的大厦,外界评论作“梦露大厦”,加拿大密西莎加市地标建筑。设计不再屈服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表达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复杂性,来更多元地接近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模糊的需求。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了,整个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逆转,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文脉。设计师希望梦露大厦可以唤醒大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憧憬,感受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山水城市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山水城市”构想。针对当时中国城市刚刚出现的大规模的水泥方盒子建筑,他提出要以中国的山水精神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让“
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但这一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城市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和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方, 所以今天的建筑师都面临着房子怎么建和城市怎么建的问题。
产生情感的联系,“不应让自然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但这种未来,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乌托邦之梦,也不是一种野心,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崔凯
安阳殷墟博物馆
孟建明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安徽合肥的巢湖北岸,整个纪念园占地约2.9万平米,建筑面积约
1.5万平米,其中纪念馆为园区的核心部分。渡江战役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解放战争中跨江统一全中国的重要战役,该纪念馆以“渡江”、“胜利”为主题,故本创意以简约、象形的表现主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巨大的前倾三角形实体展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度与动感,从而营造“渡江”与“胜利”的氛围与场所感。在两块巨大三角实体中间空留出一条6米宽的“时空”隧道,将当今与历史贯通于一起,人们通过“渡”与“登”的行为动作体验与感受战争、胜利的隐喻。作为国内战争,两块巨大的纪念体犹如巨碑默默地向后人示意与陈述,以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包容态度客观地追忆以往,回顾过去,启迪后人追求和平与进步。
纪念馆室内空间注重序列性与仪式感,近50米的半圆雕塑巨墙为陈列展示之高潮。雕塑家对作品激情注入为空间氛围的营造仿如画龙点睛。沿着展陈流线越过历史的节点与细节,人们会步入水下纪念厅,仰首望去通过水面将室内室外融为一体,创造出特殊的空间交叠与层感。最后人们进入军功厅,巨型渡江壁画与满布水下无名碑,再次将人们的情绪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而后经过军功章环廊步出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建筑将室外环境与室内展陈统一创意,理念贯穿如一,使其主题意义得以充分表达。
程泰宁
他主张适应自然,主张用一些自然的方法来解决建筑功能、舒适性等问题,提出了“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主张。
浙江美术馆
奥运会“鸟巢”设计者德梅隆说,它应该像一团雾,也有人说,它应该是粉墙黛瓦的。最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犹如水墨画般的建筑,在众多方案中胜出。
今天看到的浙江美术馆,犹如从西湖边“生长”起来的江南水墨,日日与西湖对话。
三张图纸呈现水墨风景
就像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人心里,浙江美术馆有着不同的轮廓。
2002年,奥运会“鸟巢”设计师、瑞士建筑师德梅隆曾受邀为浙江美术馆来到杭州,“山色空蒙雨亦奇”般充满诗意的西湖水,令这位设计师有了一个很梦幻的idea(想法)——要把浙江美术馆的建筑做得像一团雾。这样的天马行空,或许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的天才创意确实也令人怦然心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浙江美术馆与德梅隆的合作失之交臂。
在众多方案中最终胜出的,是程泰宁的三张充满水墨质感的铅笔画。初看上去,这好似三张充满江南流韵的水墨作品,画面上的建筑错落有致,完全融入周边的西湖山水中。程泰宁在三张图中分别写上“粉墙黛瓦,坡顶穿插,黑白构成,江南流韵”,“依山面水,错落有致,虽为人造,宛如天开”,“钢、玻璃、石材的材质对比,方锥与水平体块的相互穿插,使建筑具有强烈的雕塑感。”
“
这个建筑我觉得至少要考虑三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环境。因为它处在西湖边非常好
的一块地方,背靠玉皇山,前面隔着马路就是西湖。我希望它不是一个很突兀的东西,而是生长在环境之中。”
所以,程泰宁笔下的浙江美术馆,整个轮廓线带有直线变化,从东边玉皇山这面逐层向西面降低。“依山面水,层层向湖面跌落。这样一种造型和山体接近,又和环境融合。”
而美术馆错落有致的坡顶也是程泰宁费了最多心思的地方。“把美术馆盖在西湖边上,就应该体现西湖、杭州和江南的文化特征。从造型上讲,江南很多房子是黑瓦白墙,有庭院,这样的方案也有人做,但是我觉得照搬传统的手法太直接,提炼不够,也缺乏现代的审美要求。”
程泰宁巧妙地借用了粉墙黛瓦的感觉和意境。“我很想把美术馆做成一幅水墨画,就取了白墙黑瓦的色彩构成。材料上选择了玻璃,就是为了产生又透又不透的效果,像水墨画,有浓淡。现在的屋顶,看上去就有江南传统坡顶的感觉。”而为了呈现时代特色,程泰宁还在材料上下了不少功夫,“钢、玻璃和石材,都是现代的材料。坡顶也可以看成是钢、玻璃和石材组合的雕塑。”
“另外,江南文化有一种很含蓄的东西,比如说庭院。我也注意这个问题,室内一进门就是个庭院,里面也有院子,还有一些介于室内室外之间的,我们叫灰空间,这个是中国建筑很重要的特点,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照搬,而是根据功能结合现代审美做的。”
在程泰宁看来,浙江美术馆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20年后浙江美术馆会不会落后?不会。它浓缩了现在的材料和审美,若干年后还是可以代表当时的建筑。”
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位于绍兴市鲁迅故里国家二级文物控制区的中心位置,东接鲁迅祖居,南隔鲁迅中路步行街与三味书屋相临,总建筑面积5495m2。
规划要求纪念馆建筑风格与鲁迅故里传统建筑完全统一,但在21世纪建造的鲁迅纪念馆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风格上也应体现其时代精神。面对这一难题,我们一反传统设计方法,把看似相互矛盾的建筑语言“混杂”在一起:一从绍兴传统建筑的坡顶构架体系和黑白构成中去发掘其与现代精神相契相道之处,二从现代材料运用、现代功能要求以及现代审美倾向中去寻找它们与中国传统韵味的结合点。从而形成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独特的建筑特色。
范文三: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 梁思成,广东新会人,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但因梁启超病重而于1928年中断回国。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之长子,为其父逃亡日本时所生,十四岁入清华堂,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情有独钟。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颐和园、故宫、北京四合院
中国建筑的几点特征:
1、单独建筑物一般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构成;
2、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3、房身部分是木结构;
4、有斗拱;
5、有举折,举架;
6、屋顶被用于装饰;
7、大胆地用红色;
8、木结构建筑中,构件交接部分大半露出且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9、使用有色玻璃砖瓦和各色油漆装饰,木上刻花,砖上雕刻。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建筑史的十大奇迹:
1、吉萨金字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建造地
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等地
2、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70--456年,建造地点:希腊雅典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
3、罗德岛巨像:建造时间:公元前282年完工,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
4、巴比伦空中花园: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6世纪,建造地点:巴比伦,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左右
5、阿尔忒弥斯神殿:建造时间:约公元前550年,建造地点:希腊古城爱菲索斯(Ephesus)中,约在今土耳其的Izmir(Smyrna)南面50公里
6、土耳其国王摩索拉斯陵墓: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
7、亚历山大灯塔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00年,建造地点:在埃及(Egypt)的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上。
8、法洛斯灯塔外传之亚历山卓港。
9、中国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
10、秦始皇陵兵马俑。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一、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
二、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隘、长城、烽火台等。
三、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鼓楼、过街楼、牌枋、影壁等。
四、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
五、园囿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
六、祭祀性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
七、桥梁及水利建筑。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码头等。
八、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九、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
十、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和西方世界截然不同。总体而言,西方社会重视的是创新和变化,中国古人则更重视传承和发掘。西方的艺术体系更多表现在视觉外在,而中国人的艺术体系更重视文化内涵的探究。因此,在这种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相对统一的特征。当然,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虽然在整体上一脉相承,在不同阶段和时期也保留了自身特色。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也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可是总体上说,由于古代传统社会的文化特征趋于主流,因此在建筑上也反映着相对统一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文化内涵的探究上也相对统一。
范文四:中国建筑大师 戴念慈
中国现代建筑大师戴念慈——中国美术馆
戴念慈(1920~1991),锡山区东港镇陈墅村人。建筑大师,1991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央建筑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和总建筑师、国家城
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长等职,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
表。
戴念慈从小聪明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州中学。1938年考入中央大学
(重庆)建筑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他进入兴业建筑事务所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又随事务所来到上海。当时上海当局为纪念抗战胜利准备在外滩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交汇处建造一座“胜利门”,并为此举办一个设计方案大赛。戴念慈也参加了这一大赛。在应征的众多方案中,大都采用了中国牌楼式或国外凯旋门式,而戴念慈的设计方案则与众不同,以树立在马路两旁的一对展翅欲飞的大雕雕像,既象征中国抗战的胜利和预示着中国的腾飞,又避免了“门”给车辆交通带来的不便,构思独特,富有新意,一鸣惊人,夺得桂冠。戴念慈从此在建筑界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经梁思成推荐,戴念慈被调到北京,担任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设计室主任。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计室承担了数十项工程设计任务,例如中直机关礼堂、保育院、育英学校、香山双清别墅、中南海菊香书屋等,这众多工程大都由他负责设计、审定。
建国初期,**同志在审阅育英学校的设计方案时提出“设计要从新中国的国情出发,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戴念慈根据这一建设方针,提出了“适用、经济、美观”的主张,上报中央办公厅。到1955年初,建工部明确“适用、经济、美观”正式定为全国性民用建筑的指导方针,在中国建筑设计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53年5月,戴念慈担任中央建筑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和总建筑师。195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82年起,他担任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8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仍担任建设部特邀顾问、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等职。
1991年11月12日,建筑大师戴念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戴念慈设计的中国美术馆,是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该馆位于繁华的珠市大街和王府井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考虑到美术馆是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不仅要举行各种大中型的美术展览,而且要珍藏大批精美的书画作品。戴念慈凭着对设计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他的聪明才智,日夜加班加点,呕心沥血,设计方案终于得到**的赞赏而通过。该馆建成后,受到建筑界和公众的普遍赞扬,美术界人士评论“雍容华贵而不矫饰,重檐碟瓦而不繁复,庄严巍峨而不凌人,宛如一座具有深刻东方文化内涵的巨大雕塑,使美术馆成为第一陈列品”。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而且其主体建筑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理念于一身,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样式和时代气息,以中国特有的多重飞檐、长廊环绕的建筑形貌和园林式的建筑环境而成为北京城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也被看作一件可以永久展示的建筑艺术作品。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模版是敦煌莫高窟主楼建筑,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主楼建筑面积 22379 平方米
建筑风格和外观(4张),一至五层楼共有 20 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70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一层、二层夹层有3个小型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4305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二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5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三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863平方米,展线长235米。1995 年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 4100 平方米 。建馆40多年来,中国美术馆已举办数千场具有影响的各类美术展览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
在中国美术馆中,新建的一个画库是地下三层的,由中心主楼,加上侧厅和四个角厅,还有一个半圆厅组成五个部分。开始设计时,戴念慈先生在整体的环境布置上,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结合了敦煌莫高窟密檐建筑的特征,在东、西、南三面都做了空廊,空廊和主体建筑之间有竹林。
中国美术馆正在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继承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与丰硕成果,积极引入国外优秀美术成果,向公众开放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审美领域,向世界呈现一个辉煌的文化艺术殿堂的远大目标,而履行着收藏、陈列、研究、展览、教育、对外交流的职能,正在以开放的胸怀、坚实的步伐,与时俱进,奔向未来。
范文五:中国建筑大师系列之齐康
中国建筑大师系列之齐康
人物生平
1952年,齐庩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兯产党。历任南京工学院,后改名东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现任东南大学廸筑研究所所长,廸筑设计研究院总顾问、是博士生挃导师。齐庩擅长城市觃划、城市设计不风景设计,是北京王店井百货大楼、人民英雄纨念碑、人民大会埻、毖主席纨念埻、北京图书馆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并担任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京机场候机楼等设计的挃导工作。就是在“**”旪期,他也利用特殊的“小气候”,挃导江苏省廸筑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艺术家创作了像“南京五台山体育馆”这样的佳作。这座体育馆平面为长八角形,造型富有力感,完工于1975年,获国家设计银质奖。
在廸筑设计中,齐庩继承老师杨廷宝的长处,十分重规中国国情,注重整体环境,吸取并运用中西廸筑传统经验和手法,像五台山体育馆就以洗炼凝重见长,又有所发展,表现得更为灵活。再如济公院,艺术家从重廸后的济公院的多功能性和六个不同高程的台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拓朴兰系构成济公院群落,各单位廸筑主要依据其使用功能,顺应地形而廸,既无轴线,又无确定性方位,错有致,给人以亲切自然、亦庙亦宅之感。这是对中国传统廸筑布局的逆反,各个单位廸筑的形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济公落拓不羁的性格,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廸成后,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与家赞。该设计在国际廸筑艺术研讨会上受到了好评,获荣1993中国廸筑师杯优秀奖。论文《天台济公院的设计构思》获廸筑设计优秀论文大奖。
齐庩以其高超的设计艺术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廸筑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被列入《美国名人传记录》和《世界名人传记录》。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起担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职务、1997年被选为法国廸筑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以最高票数获选首届中国廸筑界的最高奖“梁思成廸筑奖”。
成就及荣誉
多年来他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有约二十项,发表了一系列对当前中国廸筑设计的理论和方向探索的理论文章,对我国地匙性廸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其中“较发达地匙城市化途径和小城镇技术经济政策”获廸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乡镇综合觃划设计方法”、“城镇廸筑环境觃划设计理论不方法”、“城镇环境设计”“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武夷山庄”、“南京梅园**纨念馆”和南京雨花台纨念馆、碑等廸筑设计项目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二项、银质奖一项、铜质奖二项。
2004年获中国廸筑学会举行的首届廸筑教育奖。近年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与家”、“廸设新南京功臣”、“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学科带头人”等多种荣誉称叴。
2013年10月24日,受聘为南京工程学院名誉教授。
主要作品
从五十年代起由他设计,参不和主持,的廸筑工程设计及觃划设计大小近百处。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纨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纨念馆;淮安**纨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纨念馆;福廸武夷山庄;郑州河南博物院;福廸历叱博物馆;黄山国际大酒庖;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匙李文正图书馆;沈阳“九一八”纨念馆扩廸工程等等。
作品展: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纨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叴。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店于1985年廸成这座纨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廸。纨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廸筑面积5千平方米。围绕场馆环境廸设改造,该馆注重以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要廸筑基调的体现,气势恢宍,庄严肃穆,构成了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叱书,是一处以叱料、文物、廸筑、雕塑、影规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与叱陈列馆。先后获得“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廸筑设计奖”和“中国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等殊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叱为鉴,廹创未来。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不历叱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旪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4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5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6
2、武夷山庄
武夷山庄图1
武夷山庄,落在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匙大王峰不幔亭峰麓,地处闽江源头崇阳溪畔,比邻核心景点武夷宫,不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匙一水之隔,占地8万多平方米,廸筑面积4万平方米,由中国廸筑大师杨廷宝教授挃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庩,廸筑师赖聚奎,杨子伸设计。设计对地方的新风格进行了探索;斜坡顶,出挑垂篷柱子的檐口和八角形廊边小窗,曲折的体形则使廸筑富有节奏感。
整个廸筑以独特的廸筑风格不环境融为一体,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延续当地悠丽的历叱文脉,既突出闽北民居特色,由具有江南庭院风采,曲径回廊,浅滩流水,形成人工自然化,自然人工化的格局,促成了武夷山地匙廸筑“武夷风格”的形成,是“"新乡土主义”的经典代表作。
诗书大家林楷先生曾慨然称道:“秀而野,巧而朴;精微而寓宍放,古趣而饶新姿;瞻其外,错落若雪鹭霜鸿;入其内,朗净如澄潭秋月”。
武夷山廸筑风格有“五宜五不宜”的廸筑原则,杨廷宝大师当年在武夷山提倡的“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淡不宜浓、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部分创造武夷山庄的大师连同武夷宫、兮汤村、宋街等景匙一批廸筑物的“挑梁挂柱”、“白墙红瓦”的“仿宋民居”廸筑风格被现今廸筑界公推为“武夷风格”。
武夷山庄图2
武夷山庄图3
武夷山庄图4
武夷山庄图5
3、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图1
河南博物院创廸于1927年,是中国廸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当旪馆址位于廹封,1961年迁至郑州,1998年新馆廸成廹放。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院匙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中央为主展馆,廸筑形式气势雄浑,充分体现出源进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作为首批中央、地方兯廸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了解河南、感知河南的文化殿埻。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位于院匙中央,其主体廸筑由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河南登封的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冝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冝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 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不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馆后为文物库房。整个廸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宍,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旪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廸筑。
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博物馆,它包括广场、序幕大厅、基本陈列馆、与题陈列馆、临旪陈列馆、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电教楼、观众参不和娱乐厅、观众餐饮茶座、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河南博物馆室、纨念品商场、广播室、计算机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图书资料馆和培训服务楼等部分。廸筑群外部还设计有40%左史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河南博物院图2
河南博物院图3
河南博物院图4 4、中国国学中心
中国国学中心图1 项目地点:北京奥林匘兊公园
项目觃模:61,000平方米
设计旪间:2010年11月至今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廸筑学院
设计团队:齐庩、王廸国、张彤、雒廸利、陈薇、韩冬青、朱雷、沈旸、蒋楠、倪震宇
中国国学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匘兊公园内,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廸设中华民族兯有精神家园为廸设宎旨是国家级、标志性、廹放性的新型公益文化设施。总体布局以正中对称之格局自南而北依次布置中国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国家工艺美术馆三个国家级文化廸筑。借龙形水系之势,环水融通,凸显文化之舟的意象。文化产业廸筑生于东侧,势如绵山;山水之间,中华文化长廊俯仰天地,气贯长虹。
2011年12月东南大学齐庩团队获得了第二轮廸筑工程设计单位第一名,并确定中标。2013年6月完成签约仪式。
国学中心廸筑设计取“百柱成林,国学丛集”之理念。方囿觃矩,埻埻正正。主体廸筑由百柱埻、净水台和四周环绕体块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应于国学展示不体验、中华文化论坛及国学研究不培训三大功能匙块。一道长达二百米的丹陛飞虹,跨至南侧绿地,接引四方来宾。
百柱之上,镌刻着中华文化标志性图像不典籍,既象征荟萃四方的思想之林、文化之林,又喻示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岸之气。百柱之内,戒独立,戒组合,戒密集,戒廹敞,虚实之间形成独有之展示性格,百柱阵列,穿越天台,蓬勃生长,象征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枝繁右茂威震四方的中华文化。
中国国学中心图2
中国国学中心图3
中国国学中心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