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概论.doc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概论
姓名:杜前胜 学号:1108031008 班级:工业设计(3)班
我国的工艺美术史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中汇聚了大量的优秀工艺作品。而在这之中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可谓是到了繁荣昌盛的地步。而这之中原
因何在,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公元前475年左右,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完全统治。从此,诸侯国间陷入了长久的战争中,在最后的只剩下齐楚赵魏韩燕秦七国,七国间的纷争不断,这就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在此期间,政治上:春秋末期,奴隶起义不断。新型地主阶级与奴隶主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并陆续在一些诸侯国取得了统治实权。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专政,各地主阶为了状大阶级的统治,努力鼓励社会的生产,这为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的保障。
其次在经济上,由于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封建统治的开端,因而使大量的奴隶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生自由和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一些自由民成为了独立的手工业者,这在一定程度又一步的刺激了战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
文化在一种事物的发展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对于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社会人们对法律的重视。而且,在古代时统治阶级对于迷信的崇拜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往往将政治与宗教联系,当然,这里的宗教并非是某个团体或组织,而是封建统治者心中对迷信的的崇拜心理。由于统治阶级政教合一,地主所讲究实际生活的享受。例如铜器的发展,由奴隶社会的青铜“礼器”都变成了那些精巧的实用器物,从而使之成为财富的象征,而代表统治权力的作用渐渐淡化。这些都有助于青铜器漆器染织等方面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转到公元前221年时,当时中国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秦国在狼烟中建立了起来。 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的封建集权制。秦始皇嬴政灭六后,设“三公九卿”管理政务,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兴修水利,以此来发展经济,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对封建文化的高速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文化上秦朝人崇尚纯朴自然的美学关。由于暴政,不久,农民起义推翻了统治中国15年秦王。但秦朝15年的工艺美术发展为后来的汉朝
建立以及过后的几千年的中国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公元前206年,刘邦灭陈胜、吴广,建立了大汉帝国史称西汉。汉朝初期许多政策沿袭秦朝,因此有“汉承秦制”的说法。
政治上,汉初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鼓励人们发展生产,逐渐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经济政策方面:大力兴修水利,收盐铁铸钱为国有。开发西南,派使者出使西域,促进汉朝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文化往来。西域的血汉马、葡萄、石榴、胡桃和乐器传入我国,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使得工艺美术的题材变得多样化。我国的丝绸流入西域,增加了西域各国对汉朝的了解。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及后世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国外的工艺引入中国
思想文化方面:汉朝建立初期,彰显了一种浑厚大气的气势,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确定了儒家思想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他教化人们重天伦;以及以神巫性、浪漫型、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为总体特征的原始楚文化的熏陶,使得汉朝文化体现出一种迷信升天的思想,使之表现在当时的工艺美术作品之中。
战国、秦、汉的工艺产品不仅形式多样,制作精巧。更突出表现出来的是产品与科学、与生产、与实用紧密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利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这期间的工艺美术风格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基点。在以后各个时期的发展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从战国到汉末,期间数百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虽原因方式各不相同,但总体的趋势都是螺旋式的继承上升,从原始的粗劣到精致,没个时期都包含的特定的艺术的形式之美。
在每个时期中,发展的先决条件都是伴随着破坏的前提。在每一次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到安定的过程中,工艺美术产品在战争的动荡中接受考验,从而遗留下了更适于人接受的形式美感的产品。而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特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决定的,战国时期开始了青铜器的巅峰铸造,到秦朝时质朴陶器的发展,再到后来汉朝漆器的造型艺术和石材玉材的雕刻加工,都体现了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的不同。这也造就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璀灿多样。
范文二:秦汉工艺美术
秦汉工艺美术
6分
开放分类:传统文化工艺美术艺术
收藏分享到顶[0]
新知社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移动说客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目录
, 1 铜器工艺
, 2 金银器工艺
, 3 陶瓷工艺
, 4 染织工艺
, 5 漆器工艺
, 6 相关词条
, 展开全部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中国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
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许多重大的社会
活动和工程建设,都由中央出面组织,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宫殿和陵墓
等。这种集权政治制度,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则是它的统一性和巨大性。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
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加上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艺美术在前代的基础上
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其中的某些门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秦汉工艺美术-铜器工艺
错金博山炉(西汉)河北满城出土
秦汉时期的铜器工艺生产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成就卓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鎏金铜车
马以其形体硕大,制作精良,著称于世。其他品种有传统的鼎、敦、簋等。秦鼎造型腹浅、
矮蹄足,腹间有一道弦纹,如陕西户县宋村秦墓出土的鼎、西安历史博物馆所藏的秦蟠虺纹鼎。敦则环耳,腹间亦有一弦纹,风格与鼎大致相同。具有时代特色的是鍪和蒜头瓶。前者为炊煮器,扁圆腹、圜底、颈敛、口沿外张、腹肩处有双环耳,或对称,或一大一小,或一耳,常饰以叶脉纹,线条流畅,变化多样,造型优美。后者以其鼓大如蒜头,而得其名。到了汉代,铜器已向日用器皿发展,其特点是出现了一些新品种。产量较大的是灯、炉、奁、壶、洗、镜等,另外像鼎、壶、缶、卮、杯、盘、盆、洗、釜、铫、锅、钟、铎、鼓等,亦有所生产。制作上以素器为主,而少饰花纹。
汉代铜器具有时代特点的是以下几类:
铜灯
使用面广,品种多,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期。有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等,其中造型优美、设计精巧的是象生灯。如朱雀灯,以鸟身作灯体,嘴衔灯盘;人形灯,以手托灯;另外还有羊灯、雁足灯、雁鱼灯等,后者以山西省出土的最为精采。其灯为一立雁,转颈回首,口衔一鱼,鱼身为灯,插入鱼头内,可左右转动,使用时便于调节方向,设计比较精巧。雁身、鱼头布满纹羽纹、鳞纹,颇为精致。
雁鱼灯
铜炉
因用途不同而又分:薰炉,用于燃烧香料,又名香薰,呈豆形,上有雕镂成山形的、高而尖的盖,象征着海上仙山博山,故又称博山炉。其代表作品有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陕西兴平茂陵1号无名冢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高柄薰炉。温手炉,取暖用,炉体侧壁及上部镂有散热的气孔,有的还有柄或链条,如兴平汉墓出土提链铜炉。温酒炉,多呈长圆形,上可置杯以温酒,炉体上有孔,有的还雕镂有四神及动物形象,有柄。
铜壶
造型为鼓腹、小颈、口向外侈、圆足,腹多有兽面衔环,以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鸟篆
文壶最为精美,此壶周身布满鸟形文字,比较少见。
铜镜
发展最快,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其特点为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艺术水平极高。其品种主要有早期的螭形镜、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昭明镜,中期的规矩镜,后期的双夔纹镜、云雷纹镜、蝙蝠纹镜、画镜和方铭镜及阶段式镜等。其纹饰有人物、动物、神话、飞禽、花草及文字等。
铜鼓
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制器物,系打击乐器。其制作年代较悠久,至汉代式样最多,制作精美,因其地区和式样的不同,可分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前者形体较小,多单弦纹分晕;后者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装饰。
秦汉工艺美术-金银器工艺
花瓣式银碗
汉代金银器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又获进一步的发展。为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所制器物极为精致、豪华,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单鎏银盒和湖南长沙五里牌和五一街东汉墓出土的银碗、银调羹等。除饮食具外,更多的是各种金银装饰品。1980年在江苏邗江甘泉山汉墓出土大批黄金首饰,其中的1对金胜由2个相对的三角形和圆形组成,圆形凸起如球面,用绿松石掐丝镶嵌圆心,外有小金球组成一圈联珠纹,制作甚为精美。有的金银器除镶嵌绿松石等材料外,还饰以人物、动物等。
如1965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呈竹管状,表面有凸起的轮节,将车饰分为4段,用金银错装饰以狩猎为主题的花纹,并嵌有圆形和菱形的绿松石,其间饰有人物及象、青龙、鹿、熊、马、兔、狼、猴、羊、牛、猪、狐狸、獐、鹰、鹤、孔雀等动物形
象。并穿插以菱形纹、波纹、锯齿纹,整个车饰,构图饱满,气魄宏大,风格瑰丽,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技巧。
秦汉工艺美术-陶瓷工艺
秦汉时期茧形壶
秦代的陶器制作更为普遍,在都城咸阳及其他地区均有许多官营或私营的制陶作坊。所制器物品种繁多,许多是仿自铜器造型,如陶鼎、陶豆、陶盆、陶蒜头壶等;也有一部分器物具有陶器本身的特征,如陶簋、陶盂、陶壶等。其中陶壶尤以双耳夸张、形式多样、造型优美著称。而陶塑更是十分发达,具有极高的水平。1974年发现的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硕大的形体和精良的塑制技艺,表明了秦代制陶工艺和雕塑艺术已取得空前成就。
进入汉代,陶瓷工艺又有进一步提高。随着陶瓷进入生活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使陶瓷的品种、产量也随之增加,工艺技术也日趋提高,逐渐成为汉代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此时北方出现了釉陶,这是一种涂有黄绿色低温铝釉的陶器,其品种有壶、奁、盒、博山炉等。其中以釉陶壶最具特色,其造型为鼓腹、长颈、盘口,并饰浮雕狩猎纹或兽面纹等纹样,非常精美。在南方则有青釉陶,此种釉陶,火度高,釉度较硬,又称硬釉陶。彩绘陶在汉代也获很大发展,品种有壶、盒、碗、炉、奁等,主要用作明器,色彩丰富,常绘以几何纹及人物、动物等。汉代的瓷器以青瓷为主,亦有黑瓷等,产
彩绘女陶俑 西汉
地多在南方,是在与陶器共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品多为日用器皿,纹饰简朴,且往往挂釉不到底。此时陶塑亦有所发展,题材极广,有人物、百兽、建筑、舟车等,均富有重大成就。
另外,秦汉的砖瓦也以质地坚硬、形式多样、纹饰古朴精美闻名于世。秦砖常饰以菱形、方格、回纹、卷云、三角云圆壁、绳、粗布等纹样,手法为花模印花。而秦瓦则以卷云纹为主,瓦当已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砖以河南、四川等地所产最佳,前者产的长方形空心砖,用模印各种几何纹和动物、人物及建筑图案;后者多产方砖,常饰以各种图案,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内容,多为生产劳动、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园建筑等,如弋射收获砖、盐井砖、庭园砖等,均具代表性。汉瓦非常精美,纹饰以卷云、动物、四神和文字为主,多含吉祥意味,形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为半圆形。
秦汉工艺美术-染织工艺
绛地五彩绣
染织工艺在汉代有飞跃性的发展。国家设有专门官员负责生产,作坊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从业人员和品种数量均超过前代。主要有:
丝织
产地以山东、四川为主,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等。织造方法有平纹、斜纹和罗纹等,其中以织锦最有代表性。汉锦是一种经丝彩色显花的丝织品,又称经锦,其纬线只用一色,经线则多至三色,分别为地色、花纹和轮廓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大量织锦,为汉代织锦的代表。汉代丝织品的花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几何纹及文字纹等。
印染
此项工艺较为发达,官方设有专门机构。其印染依工艺的不同,有涂染、浸染、套染和媒染之分。所用染料分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两类,所染织物色彩丰富,名称繁多。仅新疆民丰出土的丝绣品的色彩就有大红、绿、紫、茄酱、藕荷、古铜、绿、蓝、翠蓝、湖蓝、缃色、浅驼、黄等数十种之多。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品色彩亦达30余种。
刺绣
这时期刺绣针法多用辨绣,或称锁子绣。绣品在新疆民丰、河北五鹿充、长沙马王堆等地均有出土,以后者出土最为丰富。其绣法除辨绣外,还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云纹绣、棋纹绣、铺绒绣等。另外,汉代的布和毛织工艺也很发达。前者以四川为最有名,后者多产于西域地区,新疆等地出土的毛织品上有龟甲纹、条纹及人物葡萄纹等。 秦汉工艺美术-漆器工艺
漆壶
秦代漆器品种据考古发掘可知有漆盒、漆盂、漆奁、漆壶、漆卮、漆樽、漆耳环、漆勺、漆匕、漆木梳等器物,均为木质胎,大都里红外黑,在黑漆上绘有红色或赭色花纹,纹饰有人物和动物等。人物纹有音乐歌舞和相扑摔跤等场面,生动自然。漆器上大都书写或用针刻、烙印上的字铭,如“咸亨”、“陂里”、“朱工”、“许市”等名称,有的是其产地名,有的为机构名,也有的是工匠姓名。其漆器以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和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最多、最精。
汉代漆器又有了很大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地方上也设有工官负责具体的生产管理。其器物设计制作多从实用出发,分工很细,有上工、漆工、画工、雕工等;漆胎多为木质,也有夹?和竹胎,其品种较前代有所增加,有盒、盘、匣、案、耳环、碟、碗、奁、箱、梳、尺、唾壶、面罩、棋盘、虎子等;色彩以红黑为主,造型丰富,变化多端,纹饰清新华美,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彩绘、针刻、铜扣、贴金片、堆漆等,产地遍布全国。
另外汉代画像石,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要纹饰,古朴生动,矫健大方。其方法多为剔地突起的浅浮雕法,也有采用线刻的形式,画像石以山东、河南两地出土最多。玉雕的制作技艺也大有提高,发展了透雕、刻线、浮雕等加工方法,所雕物品多精巧玲珑。琉璃、木器、编织等也各具特点。
范文三:秦汉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秦汉
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
新莽:公元9年~25年
东汉:公元9年~25年
一、工艺美术与时代
●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
●中央集权:工艺美术面貌趋于整一
●重要帝王: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国力鼎盛
儒家至尊:工艺美术表现礼教
丝绸之路:工艺美术中外交流
●神仙思想:云气纹、仙人瑞兽
●追求来生,殉葬品、葬玉
二、生产格局
生产中心——
●黄河中下游:今豫、鲁与冀晋南部
●都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高档制作)
●蜀地:地远路险,运送困难,产品材料高贵、制作精细
官府——
●管理:官署——工官
中央:隶属少府
尚方、织室(一度分为东织、西织)、东园
地方:一些原材料充裕、手工业发达郡县
仅《汉书·地理志》记载便有十几处
●产品:奢侈品,多供皇家,少数出卖
●分工:分工细密,规模大
西汉元帝,齐三服官各工匠数千,耗资巨大
西汉蜀郡、广汉郡,一年耗钱各五百万造金银器
少府所属三工官、两织室一年耗钱各五千万
民间——
●农村:纺织
●城市:作坊众多,产品齐全
部分高档产品还大量进入帝王家
部分高官显贵私人作坊规模很大
西汉张安世、东汉郭况制作的家童都有数百
一、引言
●材料
丝(最重要,大发展)、麻、葛、毛、棉
●丝绸规格(战国→北魏)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约51×924cm )
●主要丝绸出土地
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公元前168年稍晚):
衣物58件。品种:绢、纱、绮、绮、锦、绦
装饰:织纹、刺绣、印染
东汉:新疆及甘肃,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叙利亚、朝鲜
●麻、葛、棉
通常不施装饰
●毛
西北地区见异域刻毛
二、著名丝绸产地
●都城:咸阳、长安、洛阳东织、西织、织室
东汉:大司农属下,平准令掌管织物染色
●临淄:汉设齐三服官,为皇家织造,西汉中期,最盛
春献冠帻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
●襄邑(今豫东睢县):设服官,产锦绣。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论衡 · 程材篇》) ●成都:东汉末,蜀锦享誉,曹操遣人入蜀购锦
●湘鄂江浙等: 有一定规模
三、著名丝绸品种
●纨素:洁白平纹丝织物,又称“素”、“纨”
满城汉墓玉衣里衬垫物,每平方厘米经丝200,纬丝90
●缣:平纹,双经丝或双纬丝织就,更致密坚实
满城汉墓玉衣左袴筒丝绸残片,每平方厘米经丝75,双股纬丝30
●纱、縠:平纹,轻薄
纱:组织较稀疏,
縠:因经纬丝加捻,且捻向、捻度不同而表面起绉
●罗:以绞经法织出,其孔隙为椒眼状
罗绮并称,概指高档丝绸
●绮:平纹地上起斜纹花,装饰以杯纹最为常见
●绫:斜纹地上起斜纹花,无实物而有文献
●锦:两种以上彩色丝线显花
汉锦:经丝显花(经锦),二色锦或三色锦,少有超过五色 地位:价格昂——用料、作工皆费
声誉高——丝绸高档品种 影响大——装饰最具代表性
绒圈锦花楼装置、双经轴织成,织物表面绒线凸起,图案立体 ●绦:带状编织物,常为丝质
四、印染
●管理:政府鼓励染料种植,官府有染色机构
西汉:“未央宫有暴室”,“主掖庭织作染练之署” 东汉:大司农辖平准令,“掌知物价,主染练,作采色” ●染色的意义:审美、礼制(别等级、分贵贱)
●染料:植物性为主(蓝草、栀子、红花、皂斗等) 马王堆1、3号墓,丝绸颜色36种
●印染图案:
南越王墓:一套两块青铜凸花印版
马王堆1号墓:两种印花纱
五、刺绣
●制作靡费,地位重要
邓皇后时“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绮縠”等“皆绝不作” 刘邦令商贾“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
尊崇逾锦,“匈奴之来者,家长以上固必衣绣,少者必衣锦” ●出土物典型
西汉:马王堆信期、长寿、乘云、茱萸纹、方棋纹: 东汉:新疆尼雅花草、鸟、兔
●针法
辫(锁)绣居多,偶见平绣
六、丝绸图案
●品种——除印花和刺绣外,带图案的主要是锦 ●西汉(马王堆1号墓)——
几何纹:最多,菱纹为典型
常见复合菱纹(杯文),变化多
动物纹:不多,对鸟、凫鸟、豹、鹿、夔龙 对鸟优美秀逸,其他颇呆板
植物纹:甚少,唯一可辨识的是茱萸
云气纹:线形的舒卷起伏,两汉最有代表性的纹样 成熟不晚于战国,两汉大盛,神仙思想 较少单独组成图案,常串联瑞兽灵禽,成云虡 增加图案动感,既分割画面,又使效果统一 ●东汉(新疆出土物为代表)——
动物纹:量大,走兽为主,常见几种动物组成图案 寄托对灵瑞吉祥的向往
走兽纹样时时生翼,受西方的格力芬影响
人物纹:偶尔出现
吉祥语:表达对人生美满、家族幸福、国家兴旺的希翼 面貌:题材繁满紧凑。动物形象每夸张变形 强调动态省略细节,富装饰性
●两汉差异(马王堆-西北):
品种:西汉锦少,东汉锦多
构图:西汉常为散点,东汉多位四方连续
题材:西汉动物少,禽为主,东汉动物多,兽为主 原因:时代先后、地域悬隔、民族不同
七、毛、棉织物
毛织物——
●出产
游牧:西北、北方、西南
农耕:汉族,织褐(粗糙)
●品种
罽、西域风刻毛、栽绒花毯
●刻毛:通经断纬,西方传统
至南北朝图案仍?°洋?±
技术启发唐代刻丝
棉织物——
●发展:
约东汉:于西北、西南出现,晚于西亚、东南亚 曹丕称道的鲜洁白叠(即棉布)应产自吐鲁番 ●出土:
楼兰遗址、民丰东汉墓:白地印蓝花,中外交流
一、引言
发展——
●西汉:艺术高峰,漆器历史地位的颠峰
●东汉:中期以后,盛极而衰(陶瓷崛起)
生产格局——
●官府
中央:少府属下考工、右工
地方:蜀郡、广汉郡工官(声誉高,供宫廷)
分工细密,检验严格
●民间
民间:广布,偏远广州、桂平,扬州、成都最优
发展:东汉中期前,官府兴盛,而后豪强地主取代
●精细制作: “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价格不菲: “木器髹者千枚,……亦比千乘之家”;“一文杯得铜杯十” 平民用器价不高昂,“赤卮五枚直二百五十”,与“白素一丈”相当
●坚实耐用:
平壤西汉墓,漆杯纪年铭相距80余年
贵州清镇,西汉漆器出土于东汉墓葬
●上层大量占有:
马王堆三墓。700余件
新莽初年常乐室,漆盘至少几千只
●主要出土:
湘鄂川苏皖,朝鲜、蒙古
二、制胎与造型
制胎——
●胎质:木和夹纻为主,少数为竹
●主流:到西汉前期,木胎居多,以后,夹纻胎增多
●木胎:
旋木胎,旋削器形,剜空内腔,多做鼎盒钟盘,常较厚重
斫木胎,刨削剜凿,多做耳杯匜案,亦较厚重
卷木胎,薄木片卷成,裱麻布以防开裂变形,用于奁卮等,较轻巧
●夹纻胎:后世又称“脱胎”
做法,以木或泥做内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干后去内胎,在麻布壳上髹漆。颇轻巧
发展,初见于战国;两汉中期以后,渐流行;魏晋以来,常做佛像;入清,福州以之闻名
造型——
●种类:
饮食器为主,又有博具、乐器、文具、兵器、家具及车舆和棺椁。
●饮食器:
常见鼎、钫、钟、壶、盒、卮、耳杯、盘、盂、匜、勺、匕、具杯盒等
鼎、钟、钫、耳杯等造型、体量与青铜器彷佛
●优秀设计:
装酒具的具杯盒、装梳妆品的多子奁
在较大的容器内,紧密放置多件小容器,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适用性极强
三、技法与装饰
技法——
●素髹:黑髹、朱髹
●彩绘:颜色数十种,黑、红居多
手法:绘花形象自由
印花匀整规矩
●锥画:
做法:
于未干透漆膜上针刻图案
效果:
线条细若游丝,花纹纤小
发展:
西汉初期,已知最早 西汉中期,戗金(在纹 西汉后期,极盛 路内填金箔)
●金银薄贴花(金薄)
●做法:器表贴附各种图形的金银薄片,涂几道与底色相同的大漆,令贴花与漆面平齐,再打磨掉金银薄上的漆
●发展:西汉早期出现,西汉中期增多,唐代金银平脱前身
●釦
定义:金属片包镶口沿等器物边缘
材料:金、银、铜(常鎏金,“黄涂”)
发展:战国出现,入汉流行
功能:装饰,加固,耐用
典型:蜀郡、广汉郡工官
元兴元年(105)停止征调,?°蜀汉釦器?±减少
装饰——
●动物纹:
独立装饰,常见云虡
●抽象动物纹:
似几何纹
●几何纹:
同心圆、菱纹、波折纹、涡纹:
器物边缘,较少作主题
形象——规矩严整 构图——二方连续
●植物纹:罕见,柿蒂
●人物纹:罕见
现实,乐舞、出行、狩猎、忠臣、孝子、列女
神话,羽人飞天、东王公、西王母
一、引言
地位——淡出艺术中心
●漆器繁荣、瓷器出现
●巫术衰落,无须借以沟通天地神人
●切近生活,日用造作
生产格局——
●官府:
中央:少府属下考工、尚方,造日用器、兵器等
地方:蜀郡、广汉郡等工官,部分上供,部分销售
●民间:
发展:战国开始铸造(至迟),两汉分布广。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规模大,质量高,声名远扬,中央官府、皇室贵族乐购
名匠丁缓(《西京杂记》)——
●西汉长安人,与巧匠李菊同被誉为天下第一
●常满灯:饰以七龙五凤及芙蓉莲藕
●被中香炉:以机环运转四周,而炉体平衡,可置于被褥中
●博山炉:透雕九层奇禽异兽为饰,雕镂九层而运转自如
边远地区——
●北方草原:保持装饰禽兽传统,
延续到北魏,甚至更晚
●云南
起源上溯到商后期,西汉制作精彩
内地与边疆、云南同北方草原联系
二、青铜容器
兴盛——
●西汉中期到东汉早期(武帝到章帝,公元前140年?a88年) ●官府铸造最盛,少府能力强
装饰——
●纹样:平面化
素面、弦纹、宽带纹,时代越晚,比例越高
●技术:立体,圆雕:动物型铺首、盖钮、器足
设计原则:适用 平面,鎏金、漆绘、镶嵌、错金银
●素面、鎏金、漆绘、错金银等平面化装饰
●日用器物形体合宜,器体轻薄
三、铜灯、铜炉与铜镜
铜灯——
●造型:豆形灯、雁足灯、行灯(有手柄)、吊灯、 卮灯、多枝灯、辘轳灯、釭灯
●装饰:鎏金、错金银、镶嵌
●对象:宫廷、权贵,百姓多用陶瓷质
熏炉——
●功能:香料草本植物或树脂,“烧取其烟以为香” ●装饰:鎏金、错金银等
●造型:豆形、鼎形、鸟形、釭炉、行炉(带手柄) ●代表:博山炉(西汉中期始流行)
豆形,盖高而尖成山形(海上仙山),东汉炉座常呈羽人形 南方式样变化领先北方
熏香之风南方胜于北方
已知中原博山炉更精美,水平更高、主人地位更显赫
铜镜——
●产地:
官府:少府尚方
广汉郡、蜀郡工官
民间:洛阳、会稽郡山阴 (今浙江绍兴)
江夏郡鄂县 (今湖北鄂城)
●尺度:
不大,直径常15厘米上下
小不足5厘米,很少20厘米以上
●发展
西汉早期:
草叶纹镜、蟠螭纹镜、山字纹镜
武帝时代:
装饰:地纹减少消逝,纹样
单纯,铭文较长
草叶纹镜、星云纹镜、连弧纹镜、规矩纹镜
王莽时代:
四神、五灵代表灵禽瑞兽(阴阳五行)
东汉中期:
画像镜、神兽镜
装饰突起,满密,缺少层次
同规矩纹搭配,装饰繁满, 铭文繁多,注重镜缘
规矩纹镜
定义:
TVL 式花纹,又称“博局纹”
发展:
西汉早期出现
武帝时代流行
两汉之交极盛
东汉晚期依然
装饰:
四神、五灵、神人
象征:
天地
●透光镜
出现:西汉晚期始
特点:光线照射镜面时,在与镜面相对处,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象
原理:
铸造研磨时应力导致。纹饰须有一定厚度,镜缘须稍宽稍厚,无纹处应较薄
●铭文:
战国见“千金”铭
汉武帝时起,较长
内容:说明纹饰含义、
或与纹饰无关
诉说相思、企求富贵
夸耀镜纹、材料,
企盼家庭兴旺、国家
昌盛、天下安宁
作坊、产地、姓氏
位置:镜缘、中央
四、云南青铜器
代表——
●作者:滇池滇人、滇西昆明人,滇人之作尤精
●时间:前12世纪末肇起,前6到3世纪鼎盛,西汉最佳
分类——
●功能: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饰品
●典型:贮贝器(滇人独有)、动物搏斗纹扣饰(图案同北方民族有联系)、农具、仿生兵器、铜鼓
技术——
●成型:多种,包括失蜡法
●装饰:错金银、镶嵌、线刻、鎏金、镀锡
一、陶瓷
1、陶器
泥质灰陶——
●用途:日用、明器
●装饰:彩绘及涂漆、“锡涂陶”
重要题材——
●四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应用:陶瓷、瓦当、铜镜
象征:东、西、南、北
春、秋、夏、冬
观念:神仙思想、辟邪求福
●五灵:四神加麟(汉常为独角鹿)
观念:五行
●低温铅釉陶
釉较厚,绿色为多,也有黄、褐;铅为助溶剂,温度800℃;明器;武帝时出现,北中国流行
2、原始瓷器和瓷器
原始瓷器——
●釉:东汉中期以前,多施在器物上部,后多通体 ●器物:虽大量仿青铜礼器,但日用容器日多
瓷器——
●制作:
粉碎的瓷石制坯,杂质降低,胎体气孔更少 烧成温度1300℃,胎体致密坚实,扣击清脆 ●主产区:
浙江:浙西、浙南、浙东(上虞曹娥江流域,越窑) ●品种:
青瓷、黑瓷;日用器、明器
●装饰
刻划、堆贴、堆塑
二、玉器
●功用:礼器、日用(容器、佩饰等)、陈设、殉葬 ●观念:以前,德(质地、质量)胜于符(颜色) 东汉,德符并重,甚至符胜于德
●玉料:和田玉、蓝田玉、岫玉等
●生产:中央,尚方、东园,地方,诸侯国 ●发展:
秦,出土少,欠精美
西汉,前期不发达,沿袭战国
中期兴盛,碾琢精工
东汉:数量、艺术不及西汉
礼器
日用 · 佩饰
陈设
葬玉:
玉衣(玉柙)、九窍塞、琀(多蝉形)、握玉(猪形等) 汉人相信:
玉石可令尸骨不朽,精气不泄
三、金银器
生产——
●官府
尚方(盛期)支出多于地方
蜀郡、广汉郡(元帝)年各耗五百万钱
●民间
光武帝妻弟郭况家“铸冶之声,彻于都鄙” 新技术——
●掐丝和焊缀小金珠、抛光
金器
一、风貌与其演进
风貌——
●作品:由宗法、等级制度转向为“人”设计 ●艺术:丰富博大、灵动瑰奇
●装饰:意韵绵长、形象完美
●差异:北方雄健,南方清秀
演进——
●汉初六七十年——新风孕育期 存留以秦、楚文化为代表战国面貌 ●汉武帝时代——新风确立期
国力鼎盛,灵动瑰奇风格逐渐确立 ●公元88年章帝故去——新风衰落期 国家衰落,灵动瑰奇风貌渐渐淡化
二、传承与影响
传承——
●造型:博山炉、耳杯
●装饰:云气纹、四神纹、规矩镜
●技术:金银薄贴花——唐金银平脱 锥画——宋元戗金银
夹纻胎——延续到清
瓷器——后世(比西方早1500年以上) 影响——
●西传:丝绸传播中国物质文化、精神文明 ●东渐:刻毛启发刻丝
范文四:原始时期工艺美术
原始时期工艺美术
原始时期,是以陶器工艺、玉石工艺为主
体的工艺时代,陶器艺术的集中代表则为新石
器时期的彩陶。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一、人类童年智慧之花 —— 彩陶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彩陶是华夏原始文明的一束绚丽奇葩,有
人把彩陶艺术称为我国艺术造型、美术图案的
“ 出发点 ” ,这并不过分。诗人艾青称它是 “ 人
类童年智慧之花 ”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彩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仰韶
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我国古代彩陶艺术
中最有代表性的遗产。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类型中,可分为半坡和庙底
沟两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山海经 ·海外南经》:“ 长
臂国 …… 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 )
流行圜底器,以卷唇圜底盆为典型。
纹饰多用直线,少用曲线;单纯明朗,结
构简练大方。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2、庙底沟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的卷唇鼓 腹盆为典型造型。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艺术以其 为最盛。以花瓣为原形演变的几何图形很有特 点,图案的黑白、虚实对比产生双关花纹。以 圆点、钩叶、曲线和弧线三角组成的纹样,点、 线、面穿插活泼,搭配得当,韵律感很强,空 间疏朗明快。
整体上,半坡多直线美,以简练胜,而庙 底沟多曲线美,以变化巧妙胜。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当中原的仰韶文化为龙山文化所代替时,
甘肃、宁夏、青海的彩陶却大放光彩。马家窑
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
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
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仰韶文化彩陶以大口的盆、钵为主,而
马家窑彩陶多是小口平底的壶、罐之类。
马家窑文化彩陶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
三个主要类型。
1、马家窑型:造型优美,多运用条状线的平行、 弯曲、交叉、多层同心圆以及漩涡纹变化,显 得优美、流畅,具有行云流水的运动感;多层 重叠的波纹线给人以水波荡漾的节奏和韵律。 “ 点 ” 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核心的稳定效果,而外 围的同心圆及漩涡纹又使画面产生流畅动感。 总体上装饰构思精妙,技巧纯熟,飞扬生动, 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漩涡纹彩陶四系罐 漩涡纹彩陶四系罐::图案异常精美 图案异常精美, , 纹理繁 复 , 构图精细 构图精细。 。 纹样波浪 起伏 起伏, , 漩涡流动 漩涡流动, , 同心圆 饰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不 息 ; 线的重复 线的重复, , 长短大小 的变幻 的变幻, , 加上中间的圆 点 , 从而产生生命感扩张 感 , 使人置身于激流澎湃 波涛汹涌的生命情感之中 波涛汹涌的生命情感之中。 。 多种大的小的涡旋纹和横 的斜的波浪纹相匹配 的斜的波浪纹相匹配, , 造 成图 成图、 、 底互动的动态统觉 效果 效果。 。 整体 整体浑厚壮美 浑厚壮美 浑厚壮美, , 充 分显示了马家窑彩陶的艺 术造诣 术造诣, , 可称为中国彩陶 杰出的代表作 杰出的代表作, , 又被称为 “ 彩陶王 ” 。
2、半山型:它是在马家窑型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其装饰特点是:用单独或彼此勾连的漩 涡纹(或称螺旋纹)组成纹饰,线条呈锯齿形 的变化;旋心饰精细花纹,其中纹样变幻无穷、 不胜枚举。
半山以前彩陶纹饰主要只用黑色,半山型 彩陶开始大量运用红色与黑色交替的处理。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造型以鼓
腹双耳大罐最
有代表性,直
颈、广肩,器
腹的直径等于
或超过器物高
度,罐体近于
球形。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原始彩陶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
统一,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
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盛
期的彩陶装饰给人以生动、活泼、自由、
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感受。
直到今天,彩陶及其装饰,仍可以说
是工艺美术领域令人叹为观止的楷模。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关于原始彩陶上纹饰的源起与演变,现代人包
括学者在内往往有着层出不穷的种种猜测。其实总 体上,彩陶纹饰中的象生纹饰和几何纹饰都是先人 观物取象的结果。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自然物象,是象生纹饰和 几何纹饰的共同创作源泉。几何纹一部分直接从自 然物中得到或抽象出,一部分则经由 “ 象形 ” 的变化 阶段而逐渐演化出。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 表的彩陶的装饰,最早以象生的动物为主,逐渐向 植物、几何纹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祖先生活由游牧 狩猎到定居农业生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图 案或图腾纹的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3、马厂型:由半山类型发展而来,总 体来说已是渐趋衰落。常见有三角状折 线纹、回纹,而以蛙纹变体(一说人字 纹)最有特色。直线的运用,是马厂型 彩陶的特点。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在纹饰上新石器时代晚 期比早期要远为神秘、恐怖与严肃。前期更生动、 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后期则更为僵硬、 严峻、静止、封闭、惊畏、威吓。具体表现在形式 上,后期更明显是直线压倒曲线,空间的封闭重于 连续。活泼的曲线和圆点、弧形、波纹减少,直线、 三角状凸出,圆点弧角让位于直角方块 …… 。晚
期 …… 那大而尖的空心直线三角形,或倒或立,机 械地、静止状态地占据了陶器外表大量面积和主要 位置,显示出一种神秘怪异的意味。 …… 意味着神 农氏的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已成过去, …… 日益向早 期奴隶制的方向进行。剥削、压迫、社会斗争在急 剧增长。(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黑陶:
黑陶以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晚期龙山文化为代表(龙山文化因1928年在
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时期已有黑陶出现,而龙山文化
继大汶口文化取得更大发展,普遍采用快
轮,生产出精美的蛋壳黑陶和大件的磨光黑
陶。尤其以蛋壳黑陶为龙山黑陶文化的突出
特征。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如果说彩陶是以装饰、以及装饰与造型的
有机结合而光彩夺目的话,那黑陶则是以精美
的质地和丰富的造型取胜。黑陶特别讲究造
型,在造型上比彩陶更为丰富,以平底圈足和
三足器为多。黑陶因制作采用快轮,故而器型
规整,比例匀称,造型具有既端庄优美,又简
洁爽利,精巧而挺拔的特点。黑陶的造型,对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一 ) 玉概说
玉概说::
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进程后,原始人从玉、石 共存,玉、石不分,到从大量的石器中筛选那些 有着美丽的纹理和光泽的美石进行特别的加工, 用于非生产的某种用途,玉器艺术就产生了。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中国古代文献中,玉的概念十分宽泛,
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所谓千种玛瑙
万种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在精神上和日常生活上,中国人对玉器有着 深厚的情感和不解的缘分。 “ 玉 ” 成为美好的代名 词,汉字中有200多个字与玉有关,如:玺、珏、 钰,词就更多了,如:“ 玉人 ” (美丽的女孩子)、 “ 玉颜 ” 、 “ 玉骨 ” 、 “ 玉树临风 ” 、 “ 婷婷玉立 ” 、 “ 美 人如玉 ” 、 “ 玉洁冰清 ” 、 “ 玉液琼浆 ” 、 “ 书中自有 颜如玉 ” 、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等。中国的陶瓷 提出 “ 类玉 ” 的理想,如陆羽提出越窑青瓷 “ 类玉类 冰 ” ,为最上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经过琢磨的玉器,
晶莹温润,有一种内彩 外发而暗香浮动之美。 宗白华在《艺境》中说:“ 中国向来把 ‘ 玉 ’ 作为美 的理想。玉的美,即 ‘ 绚 烂之极归于平淡 ’ 的美。 可以说,一切艺术的 美,以至于人格的美, 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 光采,但是含蓄的光 采,这种光采是极绚 烂,又极平淡。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的矿物学者用矿物学的 检测方法对中国清代的 “ 帝王玉 ” 进行了检测,测 定了和阗玉和翡翠的化学成分、显微结构和物理 性能,并将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和阗玉定为角闪石 族的透闪石或阳起石(主要成分为硅酸钙锰), 简称角闪石玉或透闪石玉或阳起石玉,而将清宫 的翡翠定为辉石类(主要成分是硅酸钠铝)。由 于和阗玉的硬度为6-6.5度,翡翠硬度为7度,
因此,和阗玉和翡翠分别被称为软玉和硬玉。这 是矿物学上的玉,但面对中国玉材的多样化和玉 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不能作出全面的解答。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二 ) 原始玉文化
原始玉文化:
:
中国玉器经过了漫长的玉石共存的发展过
程,到了新石器时代便彻底与石器分离。先民
们最早的用玉动机,是基于玉石本身美丽无比
的材质。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超脱出原始
的美感和由此产生的装饰意义,走上了与原始
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的道路,成为社会某
种观念的象征,亦即信仰、权力、地位的形象
体现。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我国原始玉器的出土集中在华东,而
距今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玉器,是这一时期玉文化的典型产物。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1、红山文化玉器:
至今考古发现的原始玉雕,时代早而工艺 最有特色的,首推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 器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现于东北西辽 河流域的朝阳、阜新地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市附 近,与红山文化的一批坛、庙、冢同时或相继 出土。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这批玉器雕刻工艺独特,类型不限于各 地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珠、环、璜等佩饰,而 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造型简练、 风格豪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龙和与 龙有关的系列造型,这是我国最早的可确切 称其为 “ 龙 ” 的形象资料。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红山玉龙开创 了圆雕造龙艺术的 先河。玉龙整体呈 环曲而有力度的C 字造型,非常简洁 概括;身体细长呈 蛇形,龙尾内屈迎 向龙首;从颈脊开 始披向后背一道夸 张雄健的鬣毛,与 卷曲的躯体呈异向 翻卷,一长一短, 相反相成,更加强 化了龙的造型的动 势,突出了其强烈 的生命力。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 而以巧致见长。红山文化玉器较为突出了玉器的 质地和光泽,不太讲究华美的装饰,风格质朴而 豪放,不太重视细部的刻画,而是尽量反映和体 现材料本身的美感。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 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简朴纯真,十分传神。玉器造 型既非某一自然物的摹写,也不是众多物象的简 单拼合,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夸张。 “ 神似 ” 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2、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玉器的主要品种是与原始巫术和神祗
崇拜有关的礼器,如琮、璧、钺,以及也是与
巫术祭神装饰有关的礼用饰件,如冠状器、三
叉形器、半圆形器等。因此这些玉器的造型大
都表现为规矩、对称、稳定的几何形系列,创
造出了一种以几何形为主体的造型艺术。器型
较大,做工严谨;对称均衡手法得到了充分的
应用,显得工致而规整。 (附图
附图)
)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数量最多,形体最大,作
用也最重要的器种,因此造型和纹饰都十分考 究;璧则大多素面、粗糙。琮、璧之装饰情况,
后世与之相反。
良渚文化玉璧
西汉乳钉纹透雕龙凤纹璧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玉器装饰上大大
突破了以往光素无纹
的传统,那神秘莫测、
令人叹为观止的兽面
纹和羽人兽面纹,成
为良渚玉文化的特有
装饰。其中神人兽面
纹的线刻技艺达到后
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
地步,主体得到最大
限度的夸张和表现,
造成一种震慑人心的
狞厉美感。
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羽人神兽纹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玉琮的装饰是以器身凸起的转角为中线,转角的两 面对称地饰着表示眼、鼻、嘴的凸面和线纹。表现手法 以减地浮雕结合阴线雕刻见长。不论是从纹样的构成还 是装饰的部位来看,良渚文化的兽面纹与商周青铜器上 的饕餮纹,两者之间的相承关
系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教学课件 制作人:复旦大学文博系 赵琳
范文五: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工艺美术
自 1754年以来, 英国政府一直在鼓励艺术与工艺生产相结合, 同年建立艺术协会, 1847年在艾伯特亲王领导下重组;而在 1835年,又成立政府开办的设计学校,以提高制造业的 工艺设计水平。 当艺术与工业的联系日趋紧密时, 要求重振中世纪工艺传统的呼声也强有力 起来。
1888年,英国成立了以莫里斯为首的“艺术与工艺展览协会” 。威廉 . 莫里斯在 19世纪 后半期的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设计界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是一位杰出的设计师, 又是影响 整个欧洲艺术界的 “工艺美术运动” 的领导者, 对近代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产生过积极的影 响。 他试图通过恢复中世纪的手工传统而达到人类精神的再生。 协会的其他成员很多都是当 时杰出的工艺设计师和建筑师,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了风靡整个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 。 这场运动的主张是:1)强调艺术家和工程师力量的结合,认为艺术和美并非只局限于绘画 和雕刻范畴; 2)强调手工操作的优异技能,认为机械生产必然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 3)强 调新的设计形式的建立不应忽视中世纪的价值, 认为 “人生存在这样丑恶的环境之中决不能 构想出美的东西, 所以我们也无法创造出美的作品。 ” 4) 强调 “设计制作一贯作业” 的方式。 认为设计家应该到工场里去实验学习, 从而获得正确的材料知识和制作技巧, 仅埋首于设计 桌只能是闭门造车。
尽管“工艺美术运动”对整个设计界的震动是巨大的,其影响面却是狭小的。因为,在 当时的欧洲, 机械生产已经与整个社会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而莫里斯倡导的对手工艺的重视 和对机械生产的否定却是与时代发展相悖的。
欧洲艺术在 19世纪中期因受东方, 特别是日本艺术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1857年,美国迫使日本人开放它的几个贸易港口; 186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掠夺了大量故 宫的珍宝,这些充满东方魅力的工艺品赢得了欧洲的重视和欢迎。而自 1862年以后,日本 艺术品在历届博览会上亮相。 日本艺术是孕育印象主义的摇篮, 印象主义有时甚至被称为 “日 本流派” 。
在“工艺美术运动” 时期, 瓷器在生产和装饰工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家具在造型特 征和艺术风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日本江户时代家具及其他工艺制品的清新典雅的风格对 欧洲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种简洁、实用、冷静、含蓄的家具样式开始风靡欧洲。 《和 式架柜》即为优秀范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概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