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世界著名科学家
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一电子。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项发明,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发明家。1867年发明安全炸药。
西门子---发电机
本茨----汽车(内燃机趋动)
贝尔----电话
马可尼---无线电报
诺贝尔---炸药
爱迪生----电灯
玛丽·居里(波兰)
金庆民(中国)
吴健雄(中国)
古道尔(英国)
蕾切尔·卡逊(美国)
何泽慧(中国)
乔治亚娜·西加尔·琼斯(美国)
蒙如玲(华裔[不用我说是哪国的吧?])
钟端玲(同上)
沈骊英(中国)
爱迪生(1847-1931)美国电学家、发明家、企业家,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发明了电灯。
贝尔,苏格兰人 1847~1942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
爱因斯坦 1879-1955 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
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一电子。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发明家。1867年发明炸药但他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发现了镭等放射性元素。
评论(5) | 33 2
2010-11-02 19:25 693623728 | 三级
1821-1894
赫尔姆荷茨(Helmholtz)
德国物理学家,建立能量守恒定律
1821-1902
微耳和(Virchow)
德国生理学家,建立细胞病理学
1822-1884
孟德尔(Mendel)
奥地利修道士,遗传学的开创者
1822-1888
克劳修斯(Clausius)
德国物理学家,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
1822-1895
巴斯德(Pasteur)
法国生物学家,创立微生物学
1824-1887
基尔霍夫(Kirchhoff)
德国物理学家,发明光谱分析法
1824-1907
开尔文勋爵(Kelven)
英国物理学家,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
1831-1879
麦克斯韦(Maxwell)
英国物理学家,建立电磁场理论
1832-1891
奥托(Otto)
德国工程师,发明四冲程内燃机
1834-1907
门捷列夫(Mendeleev)
俄国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
1834-1914
魏斯曼(Weismann)
德国生物学家,创立细胞遗传学
1843-1910
科赫(Koch)
德国医生,传染病学的开创者
1844-1906
玻尔兹曼(Bolzman)
奥地利物理学家
1844-1929
本茨(Benz)
德国工程师,发明汽车
1847-1922
贝尔(Bell)
美国发明家
1847-1944
爱迪生(Edison)
美国发明家
1849-1945
弗莱明(Fleming)
英国发明家,发明真空二极管
1854-1912
彭加勒(Poincare)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1857-1894
赫兹(Hertz)
德国物理学家,首次检验到电磁波
1857-1935
齐奥尔科夫斯基(Tsiolkovskii)
俄国工程师、发明家,现代航天先驱
1858-1947
普朗克(Planck)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立者
1866-1932
费森登(Fessenden)
美国物理学家,发明无线电广播
1866-1945
摩尔根(Morgan)
美国遗传学家
1867-1912
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
美国发明家,成功试飞第一架飞机
1867-1934
居里夫人(Madam Curie)
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71-1937
卢瑟福(Rutherford)
新西兰物理学家
1871-1948
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
美国发明家,成功试飞第一架飞机
1874-1937
马可尼(Marconi)
意大利工程师,实现无线电通讯
1879-1955
爱因斯坦(Einstein)
德国-美国物理学家
1880-1930
魏格纳(Wegener)
德国地质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882-1945
高达德(Goddard)
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发明液体火箭
1885-1962
玻尔(Bohr)
丹麦物理学家
1889-1953
哈勃(Hubble)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有普遍红移
1889-1982
兹沃里金(Zworykin)
美籍俄国发明家,发明显像管
1901-1954
费米(Fermi)
意大利物理学家,主持研制第一个原子反应堆
1901-1976
海森伯(Heisenberg)
德国物理学家,创立矩阵力学
1902-1984
狄拉克(Dirac)
英国物理学家
1903-1957
冯诺意曼(Von Neumann)
美国数学家,提出电子计算机的冯诺意曼模型
1904-1967
奥本海默(Oppenheim)
美国物理学家,主持研制原子弹
1904-1968
伽莫夫(Gamov)
俄裔美籍物理学家,提出大爆炸模型和遗传密码理论
1906-1966
科罗列夫(Korolev)
苏联火箭专家,主持苏联航天事业
1907-1964
卡逊(Carson)
美国生物学家,著有《寂静的春天》
1907-1980
莫克莱(Mauchly)
美国工程师,主持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1910-1989
肖克莱(Shockley)
美国电子工程师,发明晶体三极管
1912-1977
冯布劳恩(Von Braun)
德国火箭专家,主持美国航天事业
1916-2004
克里克(Crick)
英国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17-2003
普里戈金(Prigogine)
俄裔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创建耗散结构理论
1928-
沃森(Watson)
美国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29-
盖尔曼(Gell-Mann)
美国物理学家,提出夸克模型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51137.html?fr=ala0
评论(9) | 92 3
2010-11-02 18:43 luoyue123abc | 四级
中国
墨子,张衡僧一行郭守敬(都是古代科学家的代表),徐寿,华蘅芳,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应该能代表近代的人)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以上23位都是为两弹一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吴文俊、袁隆平,(00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选、黄昆,(01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0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生、王永志,(03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叶笃正,(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振声,(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闵恩泽吴征镒,(07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忠诚徐光宪(08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04年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 李远哲,朱棣文,崔琪,钱永建(以上都是华裔诺奖得主)
外国
牛顿,艾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居里夫人,卡特,瓦特,莱特兄弟,..................
范文二: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
方智远Fang Zhiyuan(1939.9.3-)蔬菜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3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1979年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并带领课题组于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主持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20个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甘蓝面积的50%,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5本,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
邱式邦(1911年- ),浙江吴兴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7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和研究害虫综合防治,开展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国外天敌资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国生物防治的专业研究机构,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刊物,对发展我国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等项奖励。发表论文106篇。培养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3名
张子仪 Zhang Ziyi (1925.3.4 -),畜牧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
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1952年回国。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
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197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保学部院士。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杰出贡
”至“ 九五”期间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研究成果,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献奖。“六五
步奖,15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60余篇。
沈荣显 Shen Rongxian (1923.1.12 -) 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194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1967年于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留学。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多年一直从事家畜病毒病的免疫学研究,做出了多项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是慢病毒病疫苗的开拓者,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慢病毒的免疫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庄巧生(1916— ),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侯县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小麦育种中做出了系统和创新的业绩。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正、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现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发掘利用新的锈病抗源,强调不同基因源的聚合以丰富遗传背景,注意数量遗传学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并最早提出西藏拉萨河谷可以发展冬小麦。主编(或第一副主编)《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2004.2.18),著名核农学家。江苏省南通县人。1934年毕业 徐冠仁(1914.3.7—
于中央大学农艺系。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傅廷栋,(1938. 9—)广东郁南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全国和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协常委,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RC)理事,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并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育成华杂2号、3号、4号等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在生产上推广,为中国油菜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华癸(1914.1.11-2002.11.19),祖籍江苏省昆山县。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对水旱两作稻田的微生物区系、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对紫云英根瘤
菌剂的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起了开创的作用。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长期从事水稻土耕层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和水稻土的肥力研究。1964年与人合作,首先发现水稻土中嫌气性亚硝化作用,进行豆类根瘤菌共生固氮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研究。与樊庆笙主编有《微生物学》,著有《土壤微生物学》。
施履吉简介:(1917―2010),细胞生物学家,江苏仪征人。1940年毕业
于浙江大学,获浙江大学园艺系学士学位。1944年毕业于浙江省大学理产研究院,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历任和兼任中科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一物物理所、动物所、微生物研究所、遗传所、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等,后曾任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早期在国外从事化学胚胎学、细胞化学研究,论证两栖类早期胚胎发育存在头尾和背腹两个梯度。回国后在高等动物遗传转化和染色体人工合成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家兔个体表达系统,对进行家畜育种和哺乳动物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对创建中国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仪器研制和培养人才等也作出了贡献。1980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
刘更另 Liu Gengling (1929.1.29 -2010.6.30)中国工程院院士,中
国著名的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学家,1929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9年留学前苏联获农业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60年代首次解决了水稻"坐秋"问题,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的机理。种植绿肥,发展双季稻,提高资源利用率。70年代首次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创造性地提出"晚稻超早稻"的战略措施和技术。从1975年起,先后在全国主要农业区布置一系列土壤肥料长期定位实验,获得大量科学资料。2002年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
刘大钧(1926.7-)江苏省常州市人,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专业,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
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五十年。在小麦新技术育种,外源抗病基因的发现、定位、转育与种质创新以及发展分子细胞遗传技术新体系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将DNA分子标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抗白粉病育种,协作单位己用其育成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更新材料。创造性地综合应用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等技术,成功解决了精确识别导入小麦的外源染色体具体归属问题,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技术体系。他在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拓性研究,为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长期参与各种学术团体与学术刊物的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本学科不断追赶国际前沿作出重大贡献
施教耐,(1920.11—),植物生理学家。福建晋江人。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光合碳代谢中关键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特性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在植物酶的调节机理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指出油料籽实中HMP途径的增强,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间的消长在脂肪酸合成中有着重要意义,并首次报道油菜籽实中有一内源抑制剂对HM途径起关调节作用;在C4植物PEP羧化酶结构与功能研究中,证明酶存在着多构象状态并对酶的二级结构特性、亚基的空间排布、亚基的解离聚合以及酶的多调节位点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成功地筛选出两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90余篇。已培养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5名。
陈秉聪,(1921.10.10—),山东省黄县人。农业工程学家、拖拉机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青岛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根据我国有大面积松软地面需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开辟了"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理论上,首次提出"畸变模型理论"、"半步行理论"、"仿生步行与仿生脱附理论"。主持研制的仿生脱附技术与材料已形成10余种中试产品,主持创建仿生技术与仿生材料中试基地,使仿生步行机械和仿生脱附技术进入工程化实用阶段。我国地面车辆学术领域和汽车、拖拉机专业教育的开拓者。开创了我国“仿生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并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水田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文新,(1926—),湖南浏阳人,女,中科院院士,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中国根瘤菌资源与分类研究已经20余年,分离、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数量和所属寄主植物种类居世界首位,80年代以来她描述并发表了两个根瘤菌新属和8个根瘤菌新种,占国际发表根瘤菌新属的1/2,新种的近1/3。她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建立了根瘤菌资源数据库,提出了否定根瘤菌“寄主专一性”及与植物“互接种族”传统观念的新见解,她的论文有10多篇被最权威的国际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收录,被引用达200多次。1998年,她受邀撰写有“细菌学圣经”之称的《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的根瘤菌部分内容。
曾德超 Zeng Dechao (1919 -) 农业工程与农业机械化专家,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1948年获美国双城市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科学硕士学位。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他从事土地耕作机具领域的科学研究,将机具与土壤和植物之间基础关系,从单一的力能效应,扩展到水、热、盐、气定量效应的系统研究,并在植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物质、能量及其信息在土壤、植株、大气中运移、转化实现工程调控及优化综合治理,发展了机械土壤动力学,开拓了现代耕作工程科学领域。开发了我国果树调控亏水度
的节水高产技术。着手开发一种以集雨、蓄水、调墒耕作,量水种植栽培调控植株亏水度为要领的新型高产、稳产、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耕工程技术,为雨养和灌溉农业的抗灾改土及机具发展开辟新途径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小麦首席专家。
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李振歧(1922-2007),男,河北省遵化人, 194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后留校执教至今。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赴苏联进修和赴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后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免疫学教学与小麦锈病研究,为我国植物免疫学教学与小麦锈病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主编了我国第一本《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先后主持完成了10项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省部重点课题。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第一名)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名),省部级奖四项。1991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先专家,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兵火农业科教奖;1998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
马承伟,1952年9月出生,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主任,农业部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设施农业协会副理事长。
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设施园艺环境工程和动物养殖环境工程。获得国家专利4项,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2本专著。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14人。
王明庥,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林木遗传育种学家。 长期从事森林遗传学、林木遗传改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集中对黑杨派树种遗传资源的系统研究,在杨树引种理论、遗传改良和无性系测定以及杨树短周期工业用材树种改良等方面有所突破,为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建立大规模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作出了贡献。主编了《树木遗传育种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概论》等专著。在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期间,在发展林业高等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钦俊德,浙江省安吉人,昆虫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50年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理科博士学位,后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荣誉研究员,1951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字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副研、研究员、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我国昆虫生理学主要奠基者,创立我国第一个昆虫生理研究室。早年对马铃薯甲虫的研究,揭示了昆虫与植物的生理关系,阐明了昆虫选择植物的理论:先用嗅觉味辨识植物,再通过营养和代谢以适应植物化学组分来建立种群,为培育抗虫性植物提供指导。揭示了东亚飞蝗卵期对环境适应的特点和不同发育阶段对浸水和干旱忍耐能力的变化,为预测蝗害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了近40种抗菌素对昆虫的毒效。曾获国家自然
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次奖励。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专著和译著10余种。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范文三: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说精粹
基本资料
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说精粹
作者: 朱长超主编
出版社:
出版年: 1996年05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16.4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收爱因斯坦的《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李约瑟的《以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钱学森的《思维科学的未来》等文章。
书??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目 录前言&朱长超
科学与社会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
罗素置人类于末日,还是弃绝战争?
巴斯德科学要遵循人道的规律
卡尔·萨根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
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伽利略地球在转动
托勒密大地的形状和位置
亚里士多德地球形状的证据
罗素·彼得森科学与社会
彼埃尔·居里玛丽·居里镭的发现和对镭的担忧...
科学家的道路李约瑟以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
巴斯德尽力而为——在七十寿辰纪念会上的答...
扬诺赫萨哈罗夫——人和物理学家
巴甫洛夫坚定的人创造生活
奥斯特瓦尔德我如何成了化学家
杨振宁继续献身现代科学
布鲁诺在接受宗教裁判所审判时的演说
达尔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
吴大猷我的学术道路
罗蒙诺索夫利赫曼和雷电
富兰克林我对这部宪法很满意
科学的纵横乔治·萨顿科学史上的东方和西方...
波普科学进步的障碍
托马斯·库恩对科学的制约
海森伯自然科学世界图象的统一性
玻恩原子时代的发展及其本质
李政道科学的发展:从古代中国到现在
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李远哲立足小分子纵情大宇宙
达朗伯狄德罗达朗伯与狄德罗的谈话
赫胥黎科学和艺术
戈尔德温·史密斯科学之外的秘密
爱德华·埃米尔·戴维科学——最伟大的试验...
科学与创造莫诺科学的发现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狄拉克理论物理学的方法
冯·魏扎克美来自深邃的苍穹,还是无底的深渊...
钱德拉塞卡科学中的美和对美的追求
汤川秀树科学家的创造性
培根研究事物的方法
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
赫胥黎珍惜科学尊重科学
布鲁诺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
钱德拉塞卡驰向思索的海洋
弗洛伊德升华——战胜命运的摆布
埃德温·奥尔德林我们在月球上散步了
尼尔·阿姆斯特朗人类必须了解宇宙
科学的前沿钱学森思维科学的未来
汉南斯·阿尔文现代科学背景下的太阳系
本杰明·亚里山大电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未来而不是现在纳吉尔力的统一的新里程...
惠勒物理学的阴影
吉尔温·斯洛宁世界海洋——人类的支柱
罗杰·斯佩里对人脑的新认识
冯·布劳恩空间科学为人类服务
1
范文四:世界近代著名科学家(1)
读世界近代史,看到了各国政治家的雄才大志和军事家的文功武略,他们都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同时也多很血腥,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高瞻远瞩的思想家、美化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艺术家和终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同时多为正直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下面分期记述几位就是我最为敬佩的在自然科学领域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以永远铭记。
牛顿:1642年生于英格兰林肯郡奥尔索浦一个自耕农家庭。牛顿是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家人都担心他活不下来,想不到他成为科学巨人活到85岁高龄。牛顿3岁丧父,母亲改嫁,5岁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资质平平。他很爱读书,还喜欢制作机械小模型。12岁到离家不远的格兰瑟母中学,寄宿在药剂师家里,越来越爱读书,喜欢沉思和做科学小实验。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他回家务农,但是他一有机会就偷偷读书,感动了舅父让他继续上学。1661年,15岁的牛顿以减费生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校作杂务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获得奖学金和学士学位。三一学院的卢卡斯创办了独辟蹊径的天文、物理和数学讲座,独具慧眼的巴罗教授欣赏牛顿的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把自己的知识全部教给了牛顿,把牛顿引入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牛顿掌握了算术和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哲学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以及皇家学会的历史和学报等。1665-1666年受严重鼠疫的波及,牛顿离校回家。家乡安静的环境和对自然的浓厚兴趣,使他思想飞翔才华迸发,思考了许多前人未及考虑的问题,形成了对微积分、万有引力和光学分析的初步思想。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获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整理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陈述了如何把各种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作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的丰硕成果。他还自己动手制作抛光机,研磨镜片。1668年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1671年把改进的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他从苹果的偶然落地,发现了划时代的万有引力定律,1686年他写成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用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和力)和运动三定律,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天体力学和地面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史上第一次大综合。他还花了大量时间进行化学试验,忙得不修边幅,经常闹出笑话。1705年牛顿被封为贵族,1727年逝世。临终他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人;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捡到一块比寻常光滑的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和其他英国名人一样,他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刻着: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后来,人们把力的单位定为牛顿,简称牛。
富兰克林:1706年1月17日生于北美波士顿,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养育10个孩子,富兰克林是第8个。由于经济困难,富兰克林10岁就辍学回家做蜡烛,12岁到他哥哥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当了10年印刷工人。1723年他到费城和伦敦当印刷工人,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1726年他回到费城独资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西尼亚报》,出版了《可怜的李查历书》。 ? 1727年他和几个青年创办共读社和图书馆,讨论哲学、政治和自然科学等问题。不到30岁的富兰克林自学成才,成为北美知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1746年,富兰克林观看了一位英国学者用玻璃管和莱顿瓶作的电学试验,这一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吸引他研究电学。一次试验中,妻子德利碰到莱顿瓶,被一团火花击中倒地,休息一周才恢复。富兰克林由此想到了雷电,当时人们认为雷电是上帝发怒。他认为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写了一篇《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送给英国皇家学会。很多人嘲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证明一切。1752年一个雨天,电闪雷鸣,富兰克林和儿子威廉带一个有金属链接的风筝放到天空。突然一个闪电掠过风筝,富兰克林立即感到恐怖的麻木,他又把风筝电引入莱顿瓶。回家又做了各种实验,完全证实了天电和实验室电是同一种物质。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名声大噪,他继续实验。做成避雷针,即把金属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房顶,把雷电导入大地,保护建筑物。富兰克林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而且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兴办图书馆,创立多个学会,用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了北美独立解放,1757-1775年,他几次代表殖民地去英国谈判,独立战争爆发后,他立即投入斗争最前列,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70岁高龄的富兰克林出使法国,赢得法国和欧洲的支持。1787年,他积极参加制定宪法,并组织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亲人陪护下逝世。4月21日,2万费城人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并服丧一个月。在教堂院子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库仑
(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年6月14日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早年就读于美西也尔工程学校。离开学校后,进入皇家军事工程队当工程师。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辞去一切职务,到布卢瓦致力于科学研究。法皇执政统治期间,回到巴黎成为新建的研究院成员。
1773年发表有关材料强度的论文,所提出的计算物体上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的方法沿用到现在,是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1777年开始研究静电和磁力问题。当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针中的磁针问题。库仑认为磁针支架在轴上,必然会带来摩擦,提出用细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研究中发现线扭转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从而可利用这种装置测出静电力和磁力的大小,这导致他发明扭秤。1779年对摩擦力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润滑剂的科学理论。还设计出水下作业法,类似现代的沉箱。1785-1789年,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导出著名的库仑定律。1806逝世。
瓦特:1736年生于英国格拉斯哥市附近的一个小镇,幼年因身体虚弱没有及时入学,幼年起随从事造船业的父亲学习各种技艺,心灵手巧的他,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奥秘的兴趣。上学后,不爱打闹只爱独思默想。一天,小瓦特看见家里一壶水开了,蒸汽把壶盖冲得直跳,他冥思其中的道理。他数学成绩优秀,15岁读完深奥的《几何学原本》。由于身体不好,他退学在家自学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和解剖学等,还自学了好几门外语。17岁到一家钟表店学徒,业余自学制作了高精度的罗盘和经纬仪等。关于蒸汽机,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人发明过利用蒸汽喷射的反作用力制造的发动机;1690年法国人巴比发明了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1698年英国人塞莱斯技师发明了实用的无活塞式蒸汽机,虽然用于矿井但是没有推广;后来英国铁匠纽可门发明了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蒸汽机,但是只能往复不能旋转,效率很低。随着工业发展对新动力的需求的突出,英国人斯密顿工程师研究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积累了很多数据。瓦特自筹资金,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与气缸分离的冷凝器,解决了精密气缸和活塞等工艺问题。同时他采用滑油润滑活塞、气缸外加绝热层等措施,1782年,他又发明了能借助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把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的双动作蒸汽机,从而能带动一切机械运转,成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广泛使用的高效率的万能动力机,成为产业近代化的核心。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广泛用于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各部门,引起一场技术革命。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有力地推动世界产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1785年瓦特成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1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从一贫如洗到名利双收,在11年内获得67000英镑的专利费。晚年的瓦特为了保护专利有些学阀作风,阻止压制别人发明创造。1819年,84岁的瓦特在家与世长辞,但是他的贡献不会被人们遗忘,1824年伦敦公众为他在威斯敏斯特树立了纪念碑,人们把常用的功率单位定为瓦特,简称瓦。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因家庭贫困仅上过几年小学,13岁时便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书店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书籍。在送报、装订等工作之余,自学化学和电学,并动手做简单的实验,验证书上的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市哲学学会的学习活动,听自然哲学讲演,因而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由于他爱好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受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赏识,1813年3月由戴维举荐到皇家研究所任实验室助手。这是法拉第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研究的道路。同年10月戴维到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讲学,法拉第作为他的秘书、助手随同前往。历时一年半,先后经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结识了安培、吕萨克等著名学者。沿途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了实验才干,为他后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能够这样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他关于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始终坚信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有着无限多的联系。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续研究当时已知的伏打电池的电、摩擦电、温差电、伽伐尼电、电磁感应电等各种电的同一性,1832年他发表了《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论文,用大量实验论证了“不管电的来源如何,它的本性都相同”的结论,从而扫除了人们在电的本性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
为了说明电的本质,法拉第进行了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溶液的一系列实验,从而导致1833-1834年连续发现电解第一和第二定律,为现代电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定律还指明了存在基本电荷,电荷具有最小单位,成为支持电的离散性质的重要结论,对于导致基本电荷e的发现以及建立物质电结构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正确描述实验事实,法拉第制定了迁移率、阴极、阳极、阴离子、阳离子、电解、电解质等许多概念、术语。
在电与磁的统一性被证实之后,法拉第决心寻找光与电磁现象的联系。1845年他发现了原来没有旋光性的重玻璃在强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性,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偏转,此即磁致光效应,成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电磁现象与光现象间的关系。1846年他发表了《关于光振动的想法》一文,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本质的思想。他曾设计并不畏艰苦地作过许多实验,试图发现重力和电的关系,寻找磁场对光源所发射光谱线的影响,寻找电对光的作用等等,由于当时实验条件所限,虽未获成功,但他的思想和观点完全正确,均为后人的实验所验证。
法拉第是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磁力线、电力线的概念,在电磁感应、电化学、静电感应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力线思想,并第一次提出场的思想,建立了电场、磁场的概念,否定了超距作用观点。爱因斯坦曾指出,场的思想是法拉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是自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麦克斯韦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法拉第的场的思想,为之找到了完美的数学表示形式从而建立了电磁场理论。
法拉第1867年8月25日逝世。他对科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纯朴无私的献身精神,连同他的杰出的科学贡献,永远为后人敬仰。
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生于英国什鲁斯伯里,16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医,不久进入剑桥大学改学神学。他爱骑马射击等运动,被教授推荐到猎犬号军舰作为博物家去远洋探险。1831年起,22岁的达尔文随猎犬号环绕南美海岸,考察荒无人烟的克隆群岛。漫长的航程中,他目睹许多自然奇迹,观察了无数种动植物,发现了大量的化石,作了详细的笔记。1836年达尔文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成为英国主要生物学家。达尔文虽然知道动植物的种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地质过程中不断进化的,但是当时他不知道进化的原因是什么。1838年他读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该书对他建立通过生存竞争而进行自然选择的观念给了极其重要的启发。1842年达尔文就写出其学说的纲要,1844年就着手写这部巨著,为了充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达尔文没有急于发表成果,而是认真大量收集证据。1858年仍然在补充和修改,这时候他收到在东印度群岛的另一位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略述进化论的研究手稿,主要观点与达尔文相同,请他提出意见和评论。这是令人窘迫的可能引起优先权之争的事情,达尔文把华莱士的论文和自己的纲要作为一份共同的论文递交给一个科学团体。出乎意料的是这篇论文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倒是达尔文第二年发表的《物种起源》论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物种起源》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引起科学界广泛的争论,直到1871年仍然激烈进行着,他又发表了《人类的祖先和性选择》提出人由像猿一样的动物演变而来的思想,给争论来了个火上浇油。达尔文没有参加公开争论,因为他航海中被昆虫叮咬而患上恰加斯病,健康状况一直不佳。此外,达尔文学说的有力支持者赫胥黎一直衷心地为他辩护。达尔文之前的拉马克和达尔文的祖父都提出过物种进化问题,但是没有说服力。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以及令人信服的大量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没有依赖于遗传学说,虽然那个时代孟德尔正在从事研究遗传规律,这是对达尔文著作作了完美的补偿,但是却一直被忽略到1900年,此时达尔文学说已经得到确立。我们应该把自然选择和遗传相结合才更完美。
麦克斯韦:1831年6月13日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小便显露出数学天才。他在14岁时就写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次年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的刊物上。184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哲学。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和物理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世纪上半叶,电磁学的实验研究发展迅速,二三十年代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打破了电与磁是孤立现象的传统观念。但是电磁学的理论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无法建立把电现象和磁现象统一起来的理论体系。
麦克斯韦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开始研究电磁学。他选择了“场”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1855年到1864年间,麦克斯韦从场的观点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这组方程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麦克斯韦认为光是频率介于某一范围之内的电磁波。这是人类在认识光的本性方面的又一大进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认为麦克斯韦把光学和电磁学统一起来了,这是19世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今天看来,至少到19世纪末为止,没有哪一种理论所起的作用能比得上电磁理论对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的极其伟大的指导作用。在电磁理论形成以前,人类的活动中没有电报、电灯、电话、收音机、雷达、电视机,也没有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而这一切都是电磁理论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说,电磁理论的形成和应用是科学时代到来的标志。电力的应用是继机械力之后最伟大的动力革命,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意义更远远超出机械力。20世纪计算机的发展也要依赖电磁理论。而今天,电磁波已经成了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载体。
1855年,剑桥大学悬赏解决土星光环的组成和稳定性问题。麦克斯韦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对大量碰撞物体的运动问题发生了兴趣,并试图用概率理论加以研究。1859年,他运用概率理论导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他的这一工作奠定了气体统计力学的基础,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开始。统计观念的确立是近代物理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它不仅在近代机械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且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武器。
麦克斯韦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筹建了剑桥大学的第一个物理实验室-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该实验室对整个实验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众多著名科学家都曾在该实验室工作过。卡文迪许实验室甚至被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摇篮”。作为该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麦克斯韦在1871年的就职演说中对实验室未来的教学方针和研究精神作了精彩的论述,是科学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演说。麦克斯韦的本行是理论物理学,但他却清楚地知道实验称雄的时代还没有过去。他呼吁加强实验物理学的研究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为后世确立了实验科学精神。
麦克斯韦生前没有享受到他应得的荣誉,因为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直到20世纪科学革命来临时才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他没能看到科学革命的发生。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病在剑桥逝世,年仅48岁。那一年正好爱因斯坦出生。科学史上这种巧合还有一次是在1642年,那一年伽里略去世,牛顿出生。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研制成功安全炸药。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作为发明家、科学家,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曾经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与炸药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过着独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谦虚谨慎,对别人亲切而忠诚。他拒绝别人吹捧他,不让报纸刊登他的照片和画像。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家,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伦琴: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纳普,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迁居瑞士苏黎世,伦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物理学教授孔脱的助手;1870年随同孔脱返回德国,1871年随他到维尔茨堡大学,1872年又随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第一次注意到放在射线管附近的氰亚铂酸钡小屏上发出微光。经过几天废寝忘食的研究,他确定了荧光屏的发光是由于射线管中发出的某种射线所致。因为当时对于这种射线的本质和属性还了解得很少,所以他称它为X射线,即表示未知射线的意思。同年12月28日,《维尔茨堡物理学医学学会会刊》发表了他关于这一发现的第一篇报告。他对这种射线继续进行研究,先后于1896年和1897年又发表了新的论文。1896年1月23日,伦琴在自己的研究所中作了第一次报告;报告结束时,用X射线拍摄了维尔茨堡大学著名解剖学教授克利克尔一只手的照片;克利克尔带头向伦琴欢呼三次,并建议将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伦琴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所谓“穿透性射线”,它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在初次发现时,伦琴就用这种射线拍摄了他夫人的手的照片,显示出手骨的结构。这种发现实现了某些神话中的幻想(中国也有“秦王照胆镜”的传说),因而在社会上立即引起很大的轰动。
作为一名有杰出成就的德国科学家,伦琴品德高尚,对荣誉和金钱极为淡漠,1901年12月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取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不仅拒绝在授奖典礼上发表演讲,而且谢绝了各种盛情邀请,迅速回到德国,将5万瑞典克郎的奖金全部献给沃兹堡大学作为科研费用。许多商人想用高价购买X射线的专利权,牟取暴利,巴伐利亚的王子甚至以贵族爵位来笼络伦琴,然而都被一概拒绝。伦琴将X射线的专利权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让它为全人类服务。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 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释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他对X射线的发现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以致这些贡献大多不为人所注意。伦琴自己没有孩子,但他和妻子抱养了一个女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获得该项奖的头一个人。1923年2月10日伦琴在德国慕尼黑与世长辞。
范文五:世界近代著名科学家(3)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城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和叔父开的电气小工厂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熏陶.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幻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有什么东西吸引它?小学时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骗了”。12岁时他一口气读完《几何学原本》,并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定理.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中如《力与物质》等书。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余学业成绩不佳。15岁时,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学校以其自由主义思想而令其退学。他在辗转意大利和瑞士的高校入学考试中曾因外语、生物课成绩不佳而落榜。1895年在阿劳入大学预科班,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他随时将思考记入身边的小本,例如“追光问题”:观察者随光前进时,会不会看见电磁波形成停止的驻波?1896年,他进入瑞士苏黎世工科大学师范数理系。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读科学原著和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1900年毕业后失业两年才到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这里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
爱因斯坦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在专利局的业余时间写了6篇论文,其中3篇是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布朗运动的理论,设想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试图解决科学界和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3年后由法国物理学家佩兰的精密实验所证实。3月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的观点、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到光的传播,认为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它们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0年后由密立根实验所证实。因此,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6月的论文《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性理论。由于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才使他在1908年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爱因斯坦并不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是引力质量相等这一事实出发,经过10年艰苦探索,于1915-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随后,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1917年发表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他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界的,这是宇宙观的一次革命。1924年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单原子气体的量子统计理论,即玻色-爱因斯坦统计。1925年至1955年间,爱因斯坦几乎全力以赴地去探索统一场论,他力图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即寻求一种统一场理论。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成功,然而从70年代开始,统一场论的思想以新的形式重新显示出生命力,为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谟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他也是一位纯熟地运用思想与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数学等科学方法的大师。爱因斯坦同时还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他一贯为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爱因斯坦在一份仅有4人赞同的反战宣言上签了名,后又积极参加地下反战组织的活动。战争结束后,他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的活动,为此到法、英、荷等地奔走呐喊。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促动下,爱因斯坦于1939年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他获悉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时,大为震惊,义愤填膺。对于自己曾给罗斯福写信一事感到无比懊悔。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恐怖,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对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各国呼吁采用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营救和声援。像爱因斯坦这样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划时代贡献,在对待社会政治问题上又如此严肃、热情,是很难能可贵的。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标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活动,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佛莱明:1881年8月6日出生在苏格兰爱尔萨附近的洛区菲尔村,年幼的佛莱明在乡间长大,经常奔跑於丘陵沼泽间,与大自然亲近,因此养成了敏锐观察的习惯。他从小就需要协助家事与分担农场上的剪羊毛等工作。佛莱明在5-10岁时,到离家有一英里路程的一所很简陋的学校读书,全校只有一班,也只有一位老师。七岁时,他的父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10岁时,他的母亲送他到附近小城中一所名叫杜佛的学校就读,离家有四英里远。他每天走路上下学,从不缺课。天气寒冷時,母亲給他一个烤热的馬铃薯,以便取暖並做为中餐。天气晴朗時,他打赤脚上学,下雨時,則肩負一双鞋子,以便到学校后替換。两年后,他进入基尔马诺克学校就读。這个学校离家有12英里,他每日必須步行六英里到附近的火車站搭火車上学。他的求学过程是相當辛苦的,因此养成堅忍不拔、刻苦奋斗的精神。佛莱明不但天資聪颖,而且勤奋,因此经常名列前茅。在基尔马诺克学院,他选修了无机化学、地文学、磁场学、电学、热学、光学、声学与生理学,奠下扎实的学问基础。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智力,沈默寡言但善于观察。 13岁,他与哥哥約翰到伦敦去依附当医生同父異母的大哥湯瑪斯,佛莱明先进入一所工艺学院就读兩年,毕业后在一家船运公司担任运務員的工作。1901年佛莱明的舅舅去世,留給他一笔遗产,在兄長湯瑪斯的鼓励下,他決定利用这笔钱学医。他以第一名考入了伦敦大学圣马力医学院,求学期间,佛莱明几乎每科考試都是第一名,尤其对解剖学特別感兴趣,很快便成为解剖学教授的助理。
1906年,佛莱明考取了医学院联合委员会的学位,他结识了疫苗治疗学方面的前輩学者、医生,也是圣玛丽医院的董事,位高权重的長者-来特爵士。進入了由来特爵士主持的預防接种系工作,年薪100英鎊。这里有一間实验室,装备了一些简单的培养箱、灭菌釜、显微镜和一些培养器皿試管等,佛莱明在这里完成了許多重要的实验与发现。1908 年取得医学学士资格,並以一篇《急性细菌性感染》的论文,荣获伦敦大学的金质奖章。1909年,佛莱明进入提倡以免疫法治疗疾病来特的实验室,继续研究噬菌素,发现以疫苗來治疗疾病未必可靠。他以自身做实验,把杀死的葡萄球菌从静脉注入自己体内,他感到恶心、头痛发烧。因此他的结论是,从静脉注射疫苗的副作用很大,而且沒有显著的免疫效果。他首先使用洒尔佛散(Salvarsan,即著名的606)临床治疗梅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佛莱明以中尉的軍阶加入英国陆军医疗队,被派往法国的波隆納,他看到了許多慘不忍睹的伤口感染,他从病患伤口分离培养鉴定常見的感染细菌,下定決心,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感染。1921年的3月16日,他从自己的鼻涕中发現一种可以溶解细菌的物質,並把它命名为溶菌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他們陆续发现血浆、白血球、眼泪、唾液、牛乳、蛋白等物质中都含有這种溶菌酶,同時也证明它是一种酵素。溶菌酶不仅具有殺菌力,对细胞学与其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之后,佛莱明開始研究消毒药水的杀菌力。他测试了当时医生常使用的二十多种消毒水,发現許多效果並不好,尤其是在低浓度時,不仅不能杀菌,反而是传染病菌的媒介。
1928年秋,有一天佛莱明在实验室里注意到,一个放置多天准备丢弃的细菌培养基被一种脏兮兮的綠色的酶菌污染了,在酶菌菌落的四周並沒有任何细菌生長,形成一个明显的生長抑制圈。心思敏锐的佛莱明立刻联想到,会不会是这种绿色酶菌产生一种杀菌的物质?于是他把这种微菌純化分离出來加以培养,发现培养后的酶汁中含有一种可以杀死细菌的物质,他把这种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也叫盘尼西林(penicillin)。青霉素对动物沒有毒性,他悉心研究其杀菌力,测试各种种病原菌的感受性,发现有些细菌对其非常敏感(格兰仕阳性细菌),但也有一些較不敏感(格兰仕阴性细菌)。1929年把這些发现发表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期刊》上,遺憾的是,這項重大的发现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 ? 1935年,佛莱明把他保存的青酶菌菌株交給佛罗里与钱恩,共同帶領一群研究人員進行研究。1940年5月25日,佛罗里用感染了致命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做实验,发现注射青酶素的的小鼠仍健康,而未注射青酶素小鼠則全部死亡了。1942年8月,佛莱明在圣玛丽医院也亲自试验到他所发现的青酶素的神奇威力,他从佛罗里钱恩那兒获得一批純化的青酶素,用來治疗一位因细菌感染而陷入昏迷的病人,遵照佛罗里先前的经验,小心控制计量,一个月后病人終於完全康复出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奇缺治疗伤口感染的药物,因此美国決定全力投入青酶素的研发与生产。他們首先設計合适的培养液,大量培养青酶菌。他們发现生产玉米粉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高量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不但可以用來培养青霉菌,而且所产生的青酶素竟可以提高十倍之多。由於青酶素的強大功效在战场上挽救了无数的军人生命,发現者佛莱明的声望与日俱升。1943年,佛莱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1944年他被冊封为爵士,並获皇家医学会的金质奖章,同年荣登登《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45年,佛莱明与钱恩同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奖。美国許多生产青霉素的药厂,也組成了一个佛莱明基金会,把募集到的钱供佛莱明继续研究实验。1955年春,佛莱明受到风寒,他不以为意而未就医吃药,不幸在 3月11日早上因心肌梗塞而逝世,享年74岁。
贝尔德:1882年10月5日生于英国苏格兰,从小体弱多病,好多次差一点被病魔夺去生命。然而,身体的脆弱磨炼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大学毕业后,他在电气公司工作。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很短时间就修好了几台几乎淘汰的机器,深受公司器重。但是无情的病魔缠住了他,只好辞职养病。1906年,年仅18岁的贝尔德自故乡苏格兰移居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迁斯。1923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传送图像”的任务。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卖掉,收集了大量资料。他在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一间小屋里,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机上。虽然疾病折磨着他,但他顽强地工作着,常常是日以继夜,连夜战斗,饿了吃面包,困了和衣睡一会儿。缺少实验经费,只好从旧货摊、废物堆里觅来种种代用品,装配了一整套用胶水、细绳、火漆及密密麻麻的电线粘和串联起来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用这套装置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耐心地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不断加以改进。1924年春天,他终于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那图象还只是一个忽隐忽现的轮廊,发射距离只有3米。 然而,他突然变成伦敦报界的新闻人物了,但这不是由于他实验的成功,而是由于一次几乎使他送命的意外事故。 原来为了得到2000伏电压,他把几百只手电筒连接起来。一不小心,他触及了一根连接线,电流立即把他击倒在地,身体蜷成一团,一只手烧伤,不省人事。事故发生的次日早晨,《每日快报》用大字标题报道:“发明家触电倒地”、“把那个疯子赶紧打发走”。1925年贝尔德为了挣每周25英镑,得到免费的必要材料,每天三次在百货商店电器部把新发明进行公开表演。 这位发明家虽然知道这套设备对广大公众公开表演还为时过早,但为解决研究经费,只得同意签定和约。自此,百货商店每天顾客盈门。可是,面对发射机和接收机,几乎没人真正明折它的意义。 贝尔德对这种把戏似的表演也厌烦透了,他终止合同搬回河口街的家里,再一次陷入困境。晚饭有一顿没一顿,真是绝处适逢生,苏格兰家里寄来了500英镑。这是两个堂兄弟汇给他作为入股资金的。一家小规模的“电视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他开足马力,实验一件件的装置。他的唯一的“助手”,是一个木偶头像,他为它取名为“比尔”,他要通过发射机把比尔的脸传送到邻室的接收机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1925年10月2日,贝尔德在室内安上了一具能使光线转化为电信号的新装置,希望能用它把他的模型比尔的脸显现得更逼真些。当按动了机上的按钮,一下子比尔的图象清晰逼真地显现出来。 贝尔德兴奋得一跃而起,赶紧到楼底下抓住年仅15岁的店堂小厮来,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6年1月26日,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应邀光临贝尔德的实验室,放映结果完成成功,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第一天公开播送,世人将这一天作为电视诞生的日子。1928年,贝尔德将影片从英国伦敦用无线电波传送到美国纽约,举世更惊喜其成就。电视事业被各国广播公司纳为主要开发目标。在英国政府及英国广播公司(BBC)资助下,1929年底电视台播送了他新发明的有声电视。1930年,他提出了彩色电视系统,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於1941年12月测试成功。第二天,纳粹德国轰炸伦敦,他的实验室沦为毁烬,前功尽去。不过他不气馁,仍然在战乱恶劣情况下抱病研究。1946年6月8日,他已发明的彩色电视机,从英国电视广播公司(BBC)播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大游行彩色电视节目。参与盛会人士都对于有颜色的电视影像赞不绝口。当人们感念贝尔德对电视开创出伟大的事迹时,他已病重在床不能到达现场。过六天,年仅58岁贝尔德与世长辞了,他的坚忍不拔精神为电视研发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了。
戈达德:1882年10月5日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伍斯特。父亲精通机械,母亲多病,童年的戈达德也经常生病。那时候他常迷恋于威尔士的科幻小说,如《星球大战》等,也醉心于阅读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等作品。1899年10月19日他把自己的生涯定位在火箭的研究上。1904年戈达德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虽然他不喜欢数学,但是为了理想,他渐渐成为数学和物理学行家,并于1908年拿到物理学士学位。1910年到克拉克大学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一年后获博士学位。1911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12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1913年10月和1914年5月,他分别完成第一和第二枚火箭计划,得到美国政府两项发明专利。在此期间,他认识到液氢和液氧是理想的火箭推进剂,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进一步确信用他的方法一定会把人送入太空。史密森学会资助他在实验室里第一次证明了在真空中可存在推力,并首先从数学上探讨包括液氧和液氢在内的各种燃料的能量和推力与其重量的比值。1919年发表经典性论文《到达极高空的方法》,开创了航天飞行和人类飞向其他行星的时代。他最先研制用液态燃料(液氧和汽油)的火箭发动机,1925年在他的实验室旁的小屋里,一台软体化学原料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静力试验。1926年戈达德在麻萨诸塞州的奥本(Auburn)发射了首枚液体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意想不到的是报界的报导引起了美国航空界先驱人物之一林白的注意。在亲自考察了戈达德的试验和计划之后,他立即设法从格根海姆基金会为戈达德筹得5万美元。这对于极端缺少资金而又迫切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的戈达德真是雪中送炭。发射地点后来成为了美国政府官方指定的国家历史地标(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 ? ? 1929年又发射了一枚较大的火箭,这枚火箭比第一枚飞得又快又高,更重要的是它带有一只气压计。一只温度计和一架来拍摄飞行全过程的照相机,这是第一枚载有仪器的火箭。这时马萨诸塞州对于戈达德的计划就显得太拥挤了,于是在1930年他的全家和四个助手迁到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建立他的发射场。1935年发射的一枚液体火箭第一次超过了声速;此外,还获得火箭飞行器变轨装置和用多级火箭增大发射高度的专利,并研制了火箭发动机燃料泵、自冷式火箭发动机和其他部件。他设计的小推力火箭发动机是现代登月小火箭的原型,曾成功地升空到约2千米的高度。到1941年,除了短暂的中断之外,他在这里从事了在科技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个人研究计划。他一共获得过214项专利。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因患喉癌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去世。戈达德虽然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最初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时美国的火箭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德国。直到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后,美国才发表了戈达德30年来研究液体火箭的全部报告。后来,他被誉为美国的"火箭之父",美国宇航局的一座空间飞行中心被命名为"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他获得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他被追授了第一枚刘易斯·希尔航天勋章,而国家宇航总局的一个主要基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戈达德航天中心。
欧姆:1789年生于巴伐利亚的工匠家庭。父亲虽然是一名锁匠,而且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十分爱好数学和哲学,并自学成材。欧姆小时候便由父亲教导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打下良好的科学和数学基础。欧姆1805 年入读埃尔兰根大学。可是当时欧姆不用心向学,反而花了大量时间在跳舞、溜冰和桌球等玩意上。他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愤怒,让他退学任职中学数学教师,又当家庭教师。他对数学和物理的兴趣仍然十分浓厚,所以在工余不断努力自修,立志当一名大学教授。到了1811年,他又回到埃尔兰根大学,凭着自修的成果,取得博士学位,并随即在该校教授数学。过了三个学期,欧姆觉得在埃尔兰根大学不会有发展的机会,加上生活太困苦,便接受巴伐利亚政府的聘请,到班堡一间条件相当差的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写了一本几何教科书,可是他仍然不愉快,辗转到了科伦耶稣会高校任教。这所学校有一间设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可让欧姆进行实验。 1820年,欧姆得知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力效应后,开始进行自己的电学实验。最初他只为辅助学习而做实验,后来为了出版学术论文,才开始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他让电流通过各式各样的金属线,开始研究导线中电流本身遵循什么规律。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在这个设想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实验,不过实验遇到了不少困难。起初,欧姆采用伏打电堆作电源,效果不理想。后来采用刚发明不久的温差电池作电源,才获得了稳定的电流。第二个困难是电流大小的测量。欧姆原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通过热胀冷缩方法来测量电流的大小,但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后来他巧妙地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欧姆用一根扭丝悬挂一根水平放置的磁针,待测的通电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并和磁针平行,用铋 - 铜温差电池作电源。欧姆反复作了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关系: ?X=a/(b+x) 式中 a 、 b 是常数,分别和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相对应; X 是磁针偏转角,和导线中电流强度相对应; x 是导线长度,和外电路的电阻相对应。这是欧姆定律的最早的形式,发表在 1826 年德国《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论文题目是《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这个公式与今天的全电路都姆定律。式中 X 与电流对应, x 和外电路总电阻 R 相对应, a 和电源电动势 ε 相对应, b 和电源内电阻 r 相对应,这个公式相当于今天的全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在1825和1926 年间发表的论文已提及一些可支持欧姆定律的数据,但他在1827年出版的著作《通电电路的数学研究》才正式提出这个重要的电学定律。欧姆期望物理学界会给他一些响应,或让他找到一份大学教职,可是他的著作就像石沉大海,甚至连反对的声音也没有。1827 年,欧姆发表《伽伐尼电路的数学论述》,从理论上论证了欧姆定律,欧姆满以为研究成果一定会受到学术界的承认也会请他去教课。可是他想错了。书的出版招来不少讽刺和诋毁,大学教授们看不起他这个中学教师。德国人鲍尔攻击他说: “ 以虔诚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它纯然是不可置信的欺骗,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渎自然的尊严。 ” 这一切使欧姆十分伤心,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 伽伐尼电路的诞生已经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真抱怨它生不逢时,因为深居朝庭的人学识浅薄,他们不能理解它的母亲的真实感情。 ” 当然也有不少人为欧姆抱不平,发表欧姆论文的《化学和物理杂志》主编施韦格(即电流计发明者)写信给欧姆说: “ 请您相信,在乌云和尘埃后面的真理之光最终会透射出来,并含笑驱散它们。 ” 欧姆辞去了在科隆的职务,又去当了几年私人教师,直到七、八年之后,随着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 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科普利奖章,1842年被聘为国外会员,1845 年被接纳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为纪念他,以他的姓氏命名了电阻的单位“欧姆”。到了1952年,欧姆才正式成为慕尼黑大学的物理教授,偿了他一辈子的心愿,可是他两年后便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