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滕王阁序前置作业
《滕王阁序》前置作业
班别: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第四部分(4、5):
2、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4.《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分别是哪“四美”,请结合山容水态楼台赏析。
5、研读课文第四、五段,作者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叹,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6、默写填空:
?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 ;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翻译下面四个句子: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参考答案:1. 第一部分(1):扣“洪府”,叙宾主之美——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
第三部分(3):扣“饯”,谢宴会盛况,书人生感慨——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
第四部分(4、5):扣“别”,自述遭际,谢主引宾——知己难遇,盛宴难再,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
2.“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3.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5.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抒发了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这是对自然的感慨。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感伤的情调。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之情。言词哀婉,情意绵绵。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表现了作者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6)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6.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2.落霞与孤鹜齐飞3.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6.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7.(1)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2)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3) 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4)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
范文二:滕王阁序前置性设计
童子何知 都督阎公之雅?望
奉晨昏于万里? 课题:《滕王阁序》前置性学习设?计 ,.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 云销雨霁
,.古今异义 【学习目标】1.了解王勃与骈?体文的文体特?征。
2.掌握并运用文?中常见文言知?识。 千里逢迎
3.学会景物描写?的鉴赏方法,培养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穷且益坚
阮籍猖狂
盛筵难再 一 【问题导学】
,、关于作者及“初唐四杰”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 )、二 【典例应用】 ( )、( )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赏析并翻译 ,.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 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 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翼轸( ) 懿范( ) 襜帷( ) 胜饯( ) 潦 (((((
水( ) 俨骖騑( )绣闼( ) 雕甍( ) (((((三 【拓展设计】 云销雨霁( )孤鹜( ) 遄飞( ) 睢园(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
邺水( ) 睇眄( ) 虢州( ) 南溟( ) ((((《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
帝阍( ) 梓泽( ) 命途多舛( ) 宗悫( ) 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
《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簪笏( )叨陪鲤对( ) 捧袂( ) ((((
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指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及活用类型并解??释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 襟三江而带五?湖
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 四美具
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 腾蛟起凤
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 屈贾谊于长沙?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 窜梁鸿于海曲?
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宾主尽东南之?美
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宾主尽东南之?美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
1
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B.萦(yíng)回 胜饯(jiā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A.鹤汀凫渚 睢园绿竹 东隅已逝 艺上》,有删节) B.落霞孤骛 舸舰迷津 萍水相逢 注:?论次:评定编次。 C.棨戟遥临 躬逢胜饯 逸兴遄飞 ?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D.无路请缨 星分翼轸 青云之志 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 ?(穷)益坚
?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穷)岛屿之萦回
?更衣:如厕。 ?宾主尽东南(之)美
1(对下列 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作《指瑕》以擿其失 擿:揭发,挑出 A.?句与?句相同,?句与?句不同。 B(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声讨的文书 B.?句与?句相同,?句与?句也相同。 C(是且交构 交构:相互构陷 C.?句与?句不同,?句与?句也不同。 D(不易一字 易:改动 D.?句与?句不同,?句与?句相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王?勃才华的一组?是 4、默写填空:
?作《指瑕》以擿其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 , 。 ?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 。 ?公矍然曰:“天才也~” 5.赏析名句并翻?译
?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年幼时就?表现出才华,后来在麟德初?年给到关内巡?查的刘祥道献?上文章
表露才?华,并在朝廷的策?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被授予官职?。
B(由于王勃倚仗?才华常常让同?僚难堪,所以在后来他?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
死刑后,同僚们都高兴?不已。
C.王勃在滕王阁?的聚会上依旧?是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五、你在学习中还?遇到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写在问题卡?片上。 言,他毫不推辞,他的才华初现?便令已经起身?去了厕所的都?督闫公欣赏赞?叹,也
给宴会增加?了又一乐事。
D(王勃既才华横?溢,又喜欢著书立?说,曾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 书》中的残缺
内容?补出二十五篇?。后又写出《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
四 【自测训练】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ǔ)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
2
范文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
1.
A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B.微斯人,吾谁与归?
王问:“何以知之”?
何以战?
2.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忌不自信。
.3
.何陋之有?
唯才是举。
练习
1、何以战?
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何用识夫婿。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6、时人莫之许也。
7、宋何罪之有?
8、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9、鬼莫敢我抗。
10、多歧路,今安在?
1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12、沛公安在?
定语后置句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5、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餅。
练习:
1、尝贻余核舟一。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范文四:宾语前置句
● 动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 沛公安在?《寡人之于国也》
(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1).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
(2). 不吾知其已矣兮。《离骚》
(3).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 惟命是听 (成语)
(5). 惟利是图 (成语)
(6).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7).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
(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4).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
(5).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6).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7).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8).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第 1 页 共 2 页
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
(1).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是一般代词。)
(2).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
(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秋”是名词。)
3、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将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者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第 2 页 共 2 页 作者:何友奇
范文五:宾语前置句复习
宾语前置句复习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宾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是一样的,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仔细分析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我们可以发现宾语前置句的如下一些规律。
规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其格式一般是: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如:
①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亦愈知治矣。(2008年江西卷《左传》)
翻译: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②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辽宁卷《冉氏烹狗传》)
翻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③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南史·何远传》)
翻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④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2004年北京.
卷,《马钧传》)
翻译:古代有指南车,没有思考它,这有什么深远的呢?
分析:①②两句中否定词都是“不”,代词“吾”“之”作为宾语提到了动词“叛”“杀”之前;③④两句中,否定词都是“未”,代词“之”作为宾语提到了动词“有”和“思”之前,因而该句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即可。
规律二: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安”“谁”“奚”曷”“胡”“恶”“安”“焉”等。其格式一般是: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例如:
①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2008年辽宁卷《隋书·韩擒虎传》) 翻译: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②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庄子·说剑》) 翻译: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
③何为以公名之(2004年上海卷《刘向·说苑·政
理)
翻译:为什么会因为你把山谷起了“愚公谷”呢? 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福建卷)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⑤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广东卷)
翻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⑥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
翻译:有人问他:“为什么哭呀?”
⑦不殴杀何待(1999年上海卷)
翻译:不打死他还等什么
分析:①②④⑦四句中疑问代词“何”分别作动词“事”“求”“请”“待”的宾语;③⑤⑥三句中疑问代词“何”分别作介词“为”“以”和“为”的宾语。
规律三: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此时“之”“是”等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其格式一般是:宾语+之(是)+动词。例如:
①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2008年全国卷《宋书·王昙首传》)
翻译:近日的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②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2008年天津卷《墨子·兼爱中》)
翻译: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③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矣(无锡市2007年高三调研《孟德传》)
翻译:对这三种死,我不再担心,只管向山深处走去
④唯巫言是用(《宋史·侯可列传》2005重庆卷) 翻译:只听从巫师的话 ⑤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史记·李将军列传》)
翻译: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⑥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0年上海卷) 翻译:把金玉看得很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分析:②③⑤三句以及第⑥的前半句中,都是借助助词“之”的帮助,把宾语提到了动词“有”、“往”“谓”以及“贱”之前;①④两句和第⑥句中分别借助“斯”(类似于“是”的作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戮”“用”“宝”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