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学号: 200901091 姓名: 李佩源
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 经济学类 导师: 李森
完成时间:2010年10月10日
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李佩源(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901091)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以及近些年来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提出一些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收入进行的再分配,财政支出只有满足公共需求,也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才能充分实现其职能。财政支出结构即各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该比重体现了国家对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回顾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基本在10%左右,而财政支出则增速在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之间。伴随着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也势必增长,国家可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会越多。但是面对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合理这个问题,显然中国的财政支出还是有一定问题的。本文通过分析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以及近些年来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提出一些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中国目前财政支出状况
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的情况如图1所示(数据来自财政部官网),从图中可以了解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以分为基本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
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与其他费用。
图1
图2 图3 图2(出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为1978至2006年各年中国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从图1、图2中可以得出对中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结论: 1,经济建设支出虽然逐年下降,但仍然占很大比例。其中基本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很大,但是问题是中国政府对生产性建设支出过多,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乏,尤其是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国防费用占比相对合理,国防费用维持在8%左右。从**时代开始,国际形势趋缓,裁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国防费用,援助了经济发展。 3,公共服务费用过高。从1978年开始,行政管理费用不断攀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效果不明显。
4,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费用有待提高。科教投入效果不明显,问题在于制度的僵硬,这些领域过于规范化。中国有10多亿人,社保支出本来是政府支出中很重的负担,但是社会保障这方面中国政府承担的太少。环保支出偏低。
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措施
1,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如果支付支出不能满足公众偏好,也将失去财政支出的意义。所以中国财政支出应该更加透明化,听取各方意见,例如举办听证会等,让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 适度控制经济建设支出的增长。根据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会相对国民经济增长,而中国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对经济宏观调控。中国要建设市场经济,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少一些,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3,应该加强基本经济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尤其是对中西部这方面的投资。中西部地方财政相对匮乏,国家应改善其投资环境,这种投资也应该是长久的、固定的,这样中西部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
4,降低行政管理费用。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并没有见效,所以仅仅凭合并机关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削减公务员人数。一些不必政府承担的职责应该转移给社会。
5,科教事业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机制过于僵硬。应该改
革这方面的体制,尤其是选拔制度。
6,加大环境保护费用。并且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
7,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同西欧诸多高福利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很低。中国有13亿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很大,社会保障跟不上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经济发展,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同时在医疗、养老这些方面学习外国的模式,发展社会养老、社会医疗保障、养老医疗保险等,以减轻财政的负担。 8,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如图3所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1978年至2003年,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如一直在下降。不应仅仅限于补贴等支持农业的支出,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出,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结语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趋于完善。因此政府应该转移财政支出的重点,将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1期 [4],《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取向》,《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4期
范文二:中国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中国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本文选择1978年—1999年中国财政支出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上期财政收支差额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得出结论:中国财政支出从绝对量看是与瓦格纳法则相一致,从相对量看则出现“瓦格纳悖论”,进一步分析了未来中国财政支出仍然存在持续增长的原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 实证分析 原因 建议
一、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这种趋势在1996年以后得到明显加强,这和中国政府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有一定关系。在中国政府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中国财政支出未来走势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所以,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中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而预测中国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研究内容 1、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详细考察了当时欧洲国家、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情况,于1882年得出了“政府活动扩张法则”(The Law of Expanding State
Activity)。该法则阐明,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要求行使这些职能的物质基础——公共支出不断增长,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趋势。政府职能的扩大来自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政治因素就是国家的活动不断增加;经济因素就是市场缺陷和外部性问题。瓦格纳认为,在经济实现工业化以后,扩大了的市场与市场作用力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会导致商法及经济合同的出现,进而要求建立运用此类法规的机构。同时,城市化和人口密集的现象,也会导致各种产品和劳务的外溢作用的扩大,从而要求公共财政进行干预和管理。
根据瓦格纳法则,一方面,财政支出应该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应该表现出增长态势。那么中国的财政支出是否与瓦格纳法则相一致,一致的程度如何,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影响中国财政支出的相关经济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很多,有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技术与人口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和社会因素等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因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财政职能不同,财政支出的结构与变化也不相同。从经济因素出发,研究诸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上期财政收支差额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中国财政支出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来研究中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以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上期财
政收支差额的数量依存关系。
二、中国财政支出的计量模型及计量结果 (一)计量模型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世界各国通用的规则,与财政支出有关的第一个变量应该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同时,财政支出的规模与财政收入的总量密切相关,可以把财政收入作为研究财政支出的第二个变量;再次,由于财政政策的连续性,上期财政收支差额对本期财政支出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计量经济模型中,选择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上期财政收支差额三个因素作为研究财政支出的变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
根据上述因素分析,确定财政支出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Yt=b0+b1X1t+b2X2t+b3X3t-1+μt, t=1,?,N, ①, 这里,Yt是财政支出, X1t是国内生产总值,X2t是财政收入, X3t-1是上期财政收支差额,μt是随机项,t代表数据年份,b0、b1、b2、b3为系统参数。
统计资料选择1978年—1999年共22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相同。
假设条件:
(1)E(μt)=0 (2)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只有26年,不适合做异方差检验(N≥30),故假设
Var(μt)=бu2
表1: 1978年—1999年中国财政收支统计表
(二)计量检验
选择样本区间1978—1999年,将上述方程中各个解释变量列入解释向量组,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Y=-203.9450-0.0228X1t+1.2440X2t-0.9767X3t-1, ②, (-3.8367) (-4.2814) (24.4201) (2.7689)
R2=0.9992;D-W检验值:d = 1.8251;F检验值为7104.75。 对给定显著水平а=5%,查自由度分别为3和18的F分布表得临界值F0.05(3,18)=3.16,显然,F >F0.05,说明回归方程是显
著的。对b0、b1、b2、b3等系统参数进行t检验,拒绝原假设H0:b0=0,b1=0,b2=0,b3=0,接受H1,即:b0、b1、b2、b3是显著的。
1、多重共线性检验
运用TSP软件求简单相关系数,根据输出结果得 r12=0.9862,r13=0.9587,r23=0.9646
由此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是严重的,为了查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法。
求出三个基本回归方程:
(1)Y对X1作回归,得 Y=625.4381+0.1247X1t , ③ (2.9487) (22.5380) R2=0.9621;D-W检验值:d = 0.60;F检验值为507.9628; (2)、Y对X2作回归,得 Y=-168.2595+1.1239X2t ,④ (-3.1785) (102.3590) R2=0.9981;D-W检验值:d = 1.2354;F检验值为10477.36; (3)Y对X3作回归,得 Y=625.4381+0.1247X3t-1 ,⑤ (4.8968) (-17.0996) R2=0.9360;D-W检验值:d = 1.7188;F检验值为292.3977。 由三个基本回归方程和经济理论可知,X2(财政收入)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所以选定第二个基本回归方程作为分析的第一步。
(4)引入X1(国内生产总值),Y对X1,X2作回归,得 Y=-275.8305-0.0203X1t+1.3014X2t, ⑥ (-5.1162) (-3.3296) (24.0664)
R2=0.9987;D-W检验值:d = 1.3920;F检验值为7886.09。 可以看出,引入X1后,R2有所增加,X1的系数为负,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对回归系数作t检验知b1=-0.0203在统计上显著,所以,保留X1作为解释变量。
(5)继续加入X3(上期财政收支差额),Y对X1,X2作回归,得方程②
Y=-203.9450-0.0228X1t+1.2440X2t-0.9767X3t-1+μt, ② (-3.8367) (-4.2814) (24.4201) (2.7689)
R2=0.9992;D-W检验值:d = 1.8251;F检验值为7104.75。 Var(C)=53.1565,Var(X1)=0.0053,Var(X2)=0.0509,Var(X3)=0.3527。
我们可以看出加入X3后,R2增加,对回归系数作t检验都是显著的,虽然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高度共线性,但并未使回归系数不显著且各个标准差并不大,由此说明这个回归方程对应的模型是较好的财政支出模型。
2、自相关检验
假定5%的显著水平,按照三个自变量,n=22,查D-W检验上下界表得dL=1.05,dU=1.66,与之相比显然有
dU
根据计量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中国财政支出和GDP负相关,
回归系数为-0.0228,即GDP增加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减少0.0228个单位,从而出现“瓦格纳悖论”。然而,比较各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GDP对于财政支出的解释力较高。从实际数据看,本文所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基本符合转轨时期中国财政支出变化的现实情况。
我们选择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来分析中国财政支出情况。从绝对量上看(见图1),1978年以后中国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是明显的。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中国财政支出1122.09亿元,1999年中国财政支出为13187.67亿元,增长11.75倍。1993年中国财政支出突破4000亿元,此后以每年净增1000亿元的速度增加,1998年中国财政支出突破10000亿元,以后以每年净增200亿元的速度增加(上述数据均含有物价上涨因素)。应该说,中国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发展趋势是符合瓦格纳法则的结论的。
图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财政支出变化趋势图
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
19
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
9
然而,从相对量上看,1978年到1995年,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1987年下降到20%以下,1992
年下降到15%以下,1995年达到最低点,只有11.67%。1996年,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发生逆转,呈现恢复性增长,1999年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就达到1990年水平,为16.1%(见图2)。这种状况显然与瓦格纳法则是相悖的,我们姑且称之为“瓦格纳悖论”。“瓦格纳悖论”在中国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图2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35302520151050
19
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
9
2、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1.2440,即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财政支出的规模也随之增加,在模型中表现为,财政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增加1.2440个单位。
3、财政支出和上期财政收支差额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9767,由于财政预算的连续性,本期财政支出不仅与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本期财政收入有关,而且与上期财政收支差额有关。在本文的模型中表现为,上期财政收支差额每节余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减少0.9767个单位;反之,上期财政收支差额赤字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增加0.9767
个单位。
三、中国财政支出的原因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财政支出出现“瓦格纳悖论”的根本原因
财政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需要,也就是政府要做的事,财政就必须保障供给。因此政府职能的确定,直接决定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有什么样的政府职能,也就应当有其相应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统揽了一切社会事务,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维护国家政权,提供国防建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全社会的公共消费产品和服务,提供全部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资金,分配社会产品等。如此众多的政府职能必然要求庞大的财政支出作为保证,因此,改革开放之初,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经济体制转轨的根本目标,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西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纠正市场失灵。即纠正公共产品和外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市场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二是保证社会公平和公正。由于个人的初始天赋要素(即财产权、技术等)分布不均,市场机制无法保证个人收入、财富和福利的分配符合社会公正。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税收、补贴、补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对收入和福利进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正;三是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市场失
灵会导致宏观经济出现非均衡状态。政府能够利用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和长期计划来恢复和保持一般均衡,以实现帕雷托最优经济;四是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为了避免生产者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有关产品安全和设计等方面信息的调节和管理机制。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中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宏观经济,其中包括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
由此可见,政府职能的改变是中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减少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由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政府逐步转变为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功能型政府。正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才导致中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
第二,社会成本的增加是财政支出增长的首要因素。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实际上是政府支付的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部分人群陷入贫困,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建立,政府必须主动承担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
第三,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对财政支出的影响。转轨时期政府的职能发生大转变,政府职能部门设置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但是在下列条件的约束下,变化和调整必然会导致政府机构的膨胀:一是国家实行的是官员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的机制,加上整个社会的企业、学校事业单位都实行干部制,这样一种体制使吃“皇粮”的人数难以减少;
二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被替换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其效率也就相应的低。由于原来的职员不能胜任因政府职能转变而提供的新的工作岗位,那么,政府的新部门需要招聘新的人员,结果是该精简的人员无法精简,机构不断增加,人员不断增多,效率却无法提高;三是财政预算制度不健全。各个部门都有预算外资金和体制外资金,都追求本部门收入最大化,用于提高在职消费和增加本部门的福利支出。所以转轨初期,随着政府机构人员膨胀,行政性财政支出也在快速增长,只有随着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管理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才会逐步下降。
第四,GDP的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从绝对量看,中国财政支出的增长伴随着GDP的增长,从相对量看,“瓦格纳悖论”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从长远来看,中国财政支出增长是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来的,GDP增长是中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因此,站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财政支出增长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四、中国财政支出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提高国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中国财政支出也必须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财政支出出现“瓦格纳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国
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而GDP的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改革财政收入、支出体制,逐步提高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二)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事业经费支出
转轨时期,政府机构膨胀,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增加成为中国财政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机构的膨胀,一方面造成行政性财政支出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政府官员的存在,必须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甚至发生扰民、害民的现象。因此,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闲散人员,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性财政支出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加快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企业包办职工医疗、养老保险的体制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新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快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社会保障不应仅局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涵盖包括集体企业、个体经营者、三资企业以及农村人口的所有人群。
参考文献:
1. 布坎南:公共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2. 陈树文、王大刚:公共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侯荣华:中国财政支出效益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5. Musgrave: Fiscal Systems,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范文三: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_郭新强
20
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
郭新强
胡永刚
*
内容提要:中国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且偏向投资建设性支出,本文采用SVAR方法得到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影响就业的经验事实:政府生产性支出增加能够促进就业,但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性依赖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表现在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刺激就业,而增加服务性支出则抑制就业。基于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上述事实,政府支出影响就业的程度依赖于政府支出生产性的大小和财政支政府投资性支出通过生产性效应、投资出结构偏向。中国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
流动性约束和价格粘性等渠道刺激就业;然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和体制转轨阶段,增加政府服务性支出将导致结构性劳动替代,从而抑制就业;税收则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效应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实际就业水平的提高还需依赖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
关键词:财政政策
就业
政府生产性支出
支出结构偏向
一、引言
促进就业、稳定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财政政策显示出更强的经济调控能力。“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5%以内。目前,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由此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的财政政府政策为何更能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增加能刺激就业吗?随着中国就业矛盾的日渐突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能否有效拉动就业受到广泛关注甚至质疑。特别是,受“中国式分权”的影响,(尹恒、2011;中国的财政支出存在结构性偏向,即“重投资建设性支出、轻公共服务性支出”朱虹,2007)。在这种情况下,傅勇、张晏,研究中国财政支出及其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国内对财政支出及其结构偏向就业效应的研究还十分不足,对后者的研究更是鲜见。概2005;郭庆旺括来说,国内对财政政策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解释经济波动(黄赜琳,2007;蔡明超等,2009)、2005;李永友、2006;潘斌等,分析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李广众,丛树海,2006;王文甫,2010;胡永刚、2012)、2004;郭庆旺、等,郭新强,探讨对总产出的影响(张海星,贾俊2005;董直庆、2007),2001)、雪,滕建洲,以及考察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国建业、唐龙生,收入差距(蒋经法,2002;吕江林,2002)的关系等方面。对就业的研究虽然也较多,主要涉及劳动力流动(蔡2003)、1998)、2002)、昉等,失业理论(袁志刚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就业歧视(李健民,劳动力市场1997;罗传银,2001)等。但是,运行(姚先国、陈凌,把财政政策和就业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多见,只
*
郭新强,浙商银行发展研究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310006,电子信箱:xqguo.shufe@gmail.com;胡永刚,上
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邮政编码:200433,电子信箱:yongghu@mail.shufe.edu.cn。作者感谢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JY143)、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4期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文责自负。意见,
5
郭新强、胡永刚: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有顾晓慧(1999)、孙胜利(2003)、课题组(2005)、王文甫(2008)等相关研究,且这些研究总体上属定性分析,缺少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傅勇、张晏(2007)和尹恒、朱虹(2011)的研究发现:财政支出结构偏向是中国财政支出特有的显著特征。但是,关于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如何影响就业的研究国内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研究中国财政支出及其结构偏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政策内涵,而且具有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理论价值。向的就业效应,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财政政策之所以具有更强的经济调控能力,关键在于政府支出具有生产性,特别是“重投资建设、轻公共服务”的支出结构偏向。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与服务性支出的交通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规区别显著。前者主要通过能源、
直接拉动就业;后者则是通过影响就业意愿、劳动力市场结构和经济产出等划项目的建设性投资,
渠道,间接影响社会就业。于是,分析中国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就必须考虑到其生产性特征、支出结构偏向,以及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对就业影响的差异性。如果忽视这些事实,将无法正确分析中国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本文尝试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和结构偏向角度,深入考察政府支出的就业效应。
既然将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引入模型,那么,从生产性大小来考察政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然而在现有文献中,我们基本没有看到将就业与政府支出生产性相联系的文Hall(2005)采用刚性工资、Mortensen(2007)则采用职章。Yuan&Li(2000)借助于搜寻匹配机制、
在将政府生产性支出纳入生产位空缺波动(vacancyfluctuations)来说明就业波动。值得注意的是,
2010)将其处理为流量,1998;Shiehetal.,一些学者(Kuhnetal.,另一些学者(Turnovsky,函数时,
2006)则反对这样做,认为将政府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看做一次性、没有积累的资本我们在构造生产函数时,对二者加以综显然有违事实。由于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合,将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如基础设施投资)看做存量,而将服务性支出(如教育、创新补贴、经济事务等)看作流量,在调和两派争论的同时,也使模型与实际更相一致。
此外,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计划经济的体制约束还存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充分。一是家庭存在无法通过借贷平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二是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门槛高、信贷规模有限的投三是电力、能源、交通通讯等领域存在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等不完全竞争因素。由资流动性约束,
DNK)模型能够准确刻画上述经济摩擦因素,于动态新凯恩斯主义(DynamicNewKeynesian,日益成2009;Christianoetal.,2009)。本文采用的正是基于为政策评估的主流分析框架(Davig&Leeper,政府生产性支出的DNK模型。
目前,结构性减税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例如房产税征收试点、个人所得税起以及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征点调整和资源税改革等措施。税制改革因其对收入就业的直接影响,
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对此,本文通过将各种税率引入模型中,为集中讨论政府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提供了一般性的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一是基于SVAR模型的经验事实:政府支出增加的总效应是促但是财政支出结构的就业效应存在差异,表现在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刺激就业,而增进就业,
加服务性支出则抑制就业。二是本文基于政府支出生产性和财政支出结构偏向所构建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DNK)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上述事实。三是政府支出生产性是中国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主要传导机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和体制转轨阶段,增加政府服务性支出容易导致结构性劳动替代,从而抑制就业。税收政策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效应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实际就业水平的提高还需依赖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否则便会形成社会就业压力。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基于SVAR模型获得经验事实;第三部分构建符合国情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第四部分校验模型,分析传导机制,解释经验事实;第五部分总结全文。6
20
二、基于SVAR模型的经验分析
为得到扩张性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经验事实,本文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tructuralVectorRegression,SVAR)模型和Cholesky(Gali,1992)分解方法。自从Gali(1992)通过引入短期约束来识SVAR模型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波动、别经济冲击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定义、数据来源与处理
定义变量和选取数据。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经专网统计数据库,鉴于财政支出政策的外首先,
部时滞相对较长,我们认为选用季度数据是较为合适的。具体地,我们选取1992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之间的政府生产性支出数据、政府投资性支出数据①、政府服务性支出数据②和城样本容量为76。镇就业人数的数据,
其次,对数据分别进行季节性调整、剔除通货膨胀、滤除趋势项等处理。季节性调整采用EViews6.0中的TRAMO/SEATS方法。剔除通货膨胀采用将政府支出变量除以1990Q1=100为基期的CPI指数的方法。滤除趋势项采用经济变量取对数后HP滤波的方法。取对数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减弱数据的异方差性和不平稳性,二是为了对应模型对数线性化后的经济变量。
由于城镇居民就业量在1998年第4季度存在明显的结构性断点③,不能简单采用HP滤波的通过对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城镇就业水平Nt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即为就业的周期部方法。对此,
C
分(Nt),如下所示:
Nt=α0+α1t+α2t2+ft(θ)γ+NCt
其中,ft(θ)=
(1)
B
{
0,t0,表示家庭投资受到流动性约束的程度。
与单纯设定家庭消费流动性约束的研究相比,本文式(3)的设定更加符合国情,例如居民进行,房地产投资时存在首付比例和“限购令”进行期货投资时要缴纳保证金,进行贷款时需要抵押担其中δp为私人资本折旧率。保等。家庭进行投资的私人资本累积方程为Kpt=Ipt+(1-δp)Kp,t-1,
在t期末,家庭获得税后工资收入、税后资本利得和企业利润,选择下一期的货币存量(Mt)和债券(Bt),同时缴纳消费税、获得投资税补贴,满足如下预算约束:
(1+τct)Ct+(1-τit)[Kpt-(1-δp)Kp,Mt+Bt/Rt]/Pt=t-1]+[(Mt-1+Bt-1)/Pt+(1-τkt)rktKp,t-1+(1-τnt)wtNt+Πt-τht
(4)
rk这里的Rt为债券名义收益率,投资税(τi)、资本利得税t为资本回报率。引入消费税(τc)、(τk)、个人所得税(τn)和总量税(或政府转移支付)(τh)等税种,使模型更加符合经济现实。作为例如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和创业税收优补贴形式的投资税与中国政府鼓励私人投资的实际相吻合,惠政策。
(二)厂商的最优化行为
0,1]之间连续统的垄断竞企业分为最终品厂商和中间品厂商。假设在中间品市场上,存在[中间品厂商所提供的异质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设替代弹性为ηp。最终品厂商负争厂商,
(η-1)/ηp
di]责生产最终产品(Yt),采用Dixit&Stigliz(1977)的生产函数:Yt=[Yitp
(3)
∫
1
ηp/(ηp-1)
,中间品
Yit由中间品厂商i所生产。假设最终品厂商为完全竞争者,从其最优化行为中可以得到最终商品
(1-ηp)
di]的价格指数Pt=[Pit
∫
1
1/(1-ηp)
和中间品厂商i的产品需求曲线Yit=(Pit/Pt)
-ηp
Yt。
中间品厂商i投入私人资本(Kip,雇佣劳动来进行生产,采用如下生产函数:t-1)、
1-αυα
Yit=AtKνg,t-1HgtKip,t-1Nit
(5)
At测度经济中的技术水平,这里,服从AR(1)的随机过程:logAt=ρAlogAt-1+εAt,扰动项εAt服1)区间内,从零均值、有限方差的同正态分布。结构参数v、ν和α位于(0,其中α为私人资本在总1)。产出中的份额,满足ν+υ+α∈(0,
政府资本的积累过程为:Kgt=Igt+(1-δg)Kg,其中Kgt表示t期末的政府实物资本存量,δgt-1,1]为该政府资本的折旧率。∈[0,
假设可调价中间品厂商采用Calvo(1983)式调价方式,即每一期厂商有θp的概率不能调价,相应有(1-θp)的概率能够调价;不能调价的厂商将采用滞后通胀指数(laggedinflationindexation)的定价方式,即Pit=πt-1Pi,这不仅有利于刻画通货膨胀的惯性特征,而且滞后t-1的后顾式定价方式,
9
郭新强、胡永刚: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
2008;王君斌,2010;黄志刚,通胀πt-1的引入也符合中国通货膨胀变动的经验实证结果(陈彦斌,2010)。
*
求解中间品厂商最优价格决定的一阶条件,得到前瞻式定价厂商的最优价格Pt:
τηp
ηp∑τ=0Et(βθp)Λt,t+τPt+τYt+τφt+τ
∞
Pt*=
(ηp-1)
∑
∞τ=0
Et(βθp)Λt,t+τP
τ
ηp-1
t+τ
Yt+τ
(6)
(ΘtCt+τ)/(Θt+τCt)]-1为外生于企业决策的跨期边际效用比,其中,Λt,φt为厂商生产的t+τ=[实际边际成本。
(1-θp)(P*后顾式厂商依据Pit=πt-1Pi,t-1定价时的价格指数为:Pt=[t)θp(πt-1Pt-1)
(1-ηp)
(1-ηp)
+
1/(1-ηp)],将式(6)代入整理可得“前瞻后顾式”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HybridNewKeynesianPhillipsCurve,HNKPC):
^t=1/(1+β)π^t-1+β/(1+β)Etπ^t+1+(1-βθp)(1-θp)/[(1+β)θ]φ^t(7)πp
^t为中间品厂商的边际成本对其稳态水平的偏离。其中,πt≡Pt/Pt-1为t期的通胀水平,φ
(三)货币当局与财政当局
货币当局负责执行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货币。许多文献使用货币增长率作为货Walsh(2002)、Christianoetal.(2005)等。币政策,如Cooley&Quadrini(1999)、
本文使用与经验事实相匹配的货币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定义货币供给净增长率为gt≡Xt/Mt-1,新增货币发行量为Xt=Mt-Mt-1,服从如下AR(1)的随机过程:
2
gt=ρmgt-1+εmt,εmt~N(0,σm)
(8)
财政当局通过对家庭征收消费税、资本利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总量税,并进行投资税收补贴后获得财政收入,用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Cgt)、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服从如下预算平衡约束:
k
Cgt+Igt+Hgt=τctCt-τit[Kpt-(1-δp)Kp,t-1]+τktrtKp,t-1+τntwtNt+τht
(9)
其中,各税率均服从AR(1)的随机过程:τjt=ρjτj,这里符号j表示税率类型,即j∈t-1+εjt,i,k,n,h},随机扰动项εjt服从零均值、方差有限的同正态分布。{c,
中国政府的实际支出是通过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形成的,同时存在“重投资性支出、轻服务性支出”的结构偏向。对此,可以分两步来估计财政支出政策。
第一步,估计政府的投资性支出规则和服务性支出规则。基于中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的宏观季度数据,本文估计的政府投资性支出规则和服务性支出规则为:
2^^t+ut,Igt=ρI*yut=ρuut-1+εIt,εIt~N(0,σI)
2
Hgt=ρH*Hg,εHt~N(0,σH)t-1+εHt,
^
^
^
(10)(11)
其中,变量Xt≡logXt/X表示经济变量Xt相对其稳态水平的增长率。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投资性支出主要盯住经济产出,这与中国政府每年制定GDP增长率实现目标的现实相一致;政府服务性支出则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主要依赖于上一期的支出水平。
第二步,刻画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得到财政总支出规则。根据政府总支出Gt=Igt+Hgt,可得:Gt
=Ig/G×Igt+Hg/G×Hgt,将式(10)和式(11)代入,得到财政总支出规则:
^^
^t+Hg/G×ρH*HGt=Ig/G×ρI*yg,t-1+t
^
^
^
(12)
这里,外生冲击t=Ig/G×ut+Hg/G×εHt。由于中国财政支出中的Ig/G>Hg/G,式(12)实际上刻画了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偏向。
通过基于估计规则的模拟数据与实际经验数据的对照,可以发现二者拟合程度较高,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偏离。10
20
(四)均衡系统
Mt-1,Pt-1},给定经济中的偏好、技术和资源约束,给定状态变量集{Kt-1,以及财政支出政策冲Hgt和Igt)和各种税率冲击(τjt)。当经济实现均衡时,击(Gt、各经济主体实现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家庭实现预期折现效用最大化,各厂商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消费品、劳动力、资本、货币和债券等所有资源约束得到满足。市场均出清,
四、数值模拟与传导机制分析
(一)参数校准
校准家庭的偏好参数。从1992年到2010年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平均水平为7.93%,换算首先,
为季度利率为1.98%。根据稳态时利率和折现率的关系Rβ=1,得到家庭主观效用的折现率β=0.98,这与中国从1992年一季度到2010年四季度的季度平均物价涨幅约2%的经验事实相吻合。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弹性为1/γn,衡量在消费边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供给的变化程度。Macurdy(1981)和Altonji(1986)关于美国劳动供给弹性的估计大致在0.1—0.5之Li&Zax(2003)利用1995年我国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为0.32。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劳间,
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们取γn=3。设定家庭对政府服务性支出的相对风险这意味着家庭效用函数对政府服务性支出取对数形式。设定衡量家庭投资流动性约系数γg为1,
以此为基准进行敏感性分析。根据国内8小时的法定工作制,设定稳态时束程度的参数ψ为0.9,
*
的劳动供给为N=0.33。
其次,校准企业的生产参数。通过估计企业的生产函数,得到私人资本份额α=0.60、政府资政府服务性支出的边际产出弹性υ=0.20,政府服务性支出具有较高本的边际产出弹性ν=0.16、
Zhang(2009)基于中国宏观季度数据的GMM估计值的生产性。关于中间品之间的替代弹性(ηp),
为4.61,据此设定ηp=4.61。根据陈昆亭和龚六堂(2006),取θp=0.75,表示企业每一年调价一次,模拟实验对此参数取值不敏感。国内大多数文献相一致,私人资本的季度折旧率(δp)取0.025。根据邹至庄(1993)的估计,政府资本的年折旧率为0.04,据此设定政府资本的季度折旧率δg=0.01,低于私人资本的折旧率,这与政府投资性支出主要投向交通设施、能源和农田水利等低折旧率行业有关。
最后,校准财政政策参数。根据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数据和税收数据,估计得到政府投资性支服务性支出、政府总支出及各种政府税率的相关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出、表1
模型基准参数
N*=0.33家庭偏好参数:β=0.98,γn=3,γg=1,ψ=0.9,
厂商生产参数:α=0.60,ν=0.16,υ=0.20,ηp=6,θp=0.75,δp=0.025,δg=0.01
财政政策参数:ρI=0.47,σI=0.085;ρH=0.96,σH=0.048;ρτc=0.91,στc=0.003;ρτi=0.92,
στi=0.016;ρτn=0.93,στn=0.007;ρτk=0.95,στk=0.010;ρτh=0.90,στh=0.012
(二)模型校验与稳健性检验
基于模型解释经验事实的前提是:模型本身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通过将模型模拟结果图2与经验事实图1对照,可以看出:模型的脉冲反应函数与经验事实基本吻合,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
为了确认模型不会因参数取值不同而发生结构性改变,我们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具体
11
郭新强、胡永刚: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
图2基于模型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模拟
0.33,5]之间的做法是,通过选择不同的模型结构参数来进行数值模拟①。根据劳动供给弹性在[0.2,6]γn在[内取各种不同值;根据Griffin(1992),选取中间品之间替代弹性ηp的随机变动范围,
4,12];厂商价格保持不变概率θp的随机取值区间为[0.25,0.95];劳动时间在效用取值区间为[
函数中的相对重要性n可取各种不同值;政府投资性支出的生产性(ν)和服务性支出的生产性(υ)的随机取值区间为[0,0.5];投资流动性约束的程度因子(ψ)在[0,1]的区间内取值。模拟实财政政策冲击下的就业脉冲反应在动态轨迹和运动方向上均没有显著性改变,模型验的结果表明,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本文所建模型通过了现实性的校验。于是,我们基于该模型,考察了各种税收政策冲击下就业的动态效应,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短期内政府增加投资税补贴、提高政府税率都可以增加就业,只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政府征收总量税或进行转移支付对而消费税对就业的影响较弱,对企业进行投资补贴和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就业的影就业的影响最大,响也相对显著
。
图3在各种政府税率提高的冲击下,就业的脉冲反应函数
(三)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
数值模拟显示,财政支出政策如何影响就业依赖于财政支出的具体类型,这强调了财政支出结
①
关于具体模拟参数的选择,我们主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点。至于在其他可能的结构参数和其他外生冲击(如技术冲击、
货币政策冲击)下,就业的脉冲反应结果可以向作者索取。
12
20
构偏向的重要性。如图4所示,随着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政府总支出比重(Ig/G)的降低,政府总支出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下降,原因在于两类财政支出政策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存在差异
。
图4就业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敏感性分析
首先,分析政府投资性支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一是政府投资性支出的生产性。当政府增加投资性支出时,由于政府投资生产性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私人资本的边际产出,增加企业投资
d意愿,导致劳动需求(L)增加;另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而提高实际工资水平,引致家s
庭增加劳动供给(L)。二是投资流动性约束。企业受投资流动性约束的影响,难以有效增加投资、
扩大再生产,抑制了劳动需求。三是价格粘性。政府增加投资性支出导致产出增加,但是部分产品价格存在粘性而无法及时下调,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提高(或边际成本下降),从而增加劳动需求。
sd
由于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均增加(L和L均右移),均衡时的就业水平必然提高,如图5(a)所
示。不过,均衡的工资水平则取决于劳动供需力量的对比,当劳动需求增加更多时,工资水平将上从而带来了工资上涨的压涨。经验事实表明:中国政府增加投资性支出更多地增加了劳动需求,力
。
图5政府分别增加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其次,分析政府服务性支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与政府投资性支出类似,政府服务性支出也流动性约束和价格粘性等机制影响劳动供需。不同的是,政府服务性支出还进入通过支出生产性、
家庭的效用函数,服务性支出的增加将通过提高家庭总效用、降低劳动的边际效用、提高劳动者的
d
就业预期,从而减少劳动供给。此时,虽然劳动需求依然增加(L右移),但是政府服务性支出在通s过其生产性增加劳动供给的同时,也因其劳动替代性而更多地减少了劳动供给(L左移)。因此,
均衡时的工资水平必然提高,而均衡的就业水平取决于劳动供需力量的对比,当劳动供给减少更多时,就业水平将下降,如图5(b)所示。
经验事实表明,当中国政府增加服务性支出时,家庭更多地减少了劳动供给。我们认为,这与主要反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密切相关。本文SVAR模型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映大学生和城镇下岗职工的失业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群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主要以
13
郭新强、胡永刚: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企业更多需要技术劳动者,因而政府增加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性支出无法直接提高大学生等非技术劳动者的就业,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对城镇下岗职工而言,他们的择业观念陈旧、再就业能力较差,且受传统“工作单位”体制的影响而习惯于一种养老制度,社会保障必须达到与其预期相符的最低水平,导致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难以刺激城镇就业。
另一种更加合理的解释是“中国式分权”模式。该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地方政府拥有经济自主权的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官员任免的行政集权相结合,导致政绩考核下的地方政府倾向,轻公共服务”结果就是政府服务性支出提供不足,进而加剧了资本对劳动于“重投资性基本建设、
即结构性劳动替代。的替代性失业和过度投资下的结构性失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府服务性支出增加对就业的抑制效应是短期的、有条件的,主要依赖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体制性约束,特别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中国式分权”模式。从长期来看,随着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在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持续投入将会有效增加就业。
最后,量化评估以上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摩擦因素除支出结构偏向外,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投资流动性约束、价格粘性等也值得关注。为了
①研究发现,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政府从数量上考察以上经济摩擦因素的重要性程度,
则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就业的效应就越显著,政府服务性支出则表现出相投资性支出的生产性越大,
即政府生产性每变动1个百分点,就业将反的特征;政府生产性变动对就业的边际效应约为0.35,
变动0.35个百分点,如图6所示。本文认为,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是影响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关键变量
。
图6就业对政府支出生产性的敏感性分析
五、结论
本文选取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得到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经验事实。研究发现,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可以刺激就业,但刺激就业的有效性取决于政府支出的结构偏向,政府增加投资性支出会刺激就业,而增加服务性支出则抑制就业。为了解释上述经验事实,本文构建了动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经验事实拟合较好,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结论有二:一是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可以通过其支出生产性、投资流动性约束和价格粘性等渠道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其
①
限于文章篇幅,我们没有给出投资流动性约束和价格粘性的敏感性分析,有此需要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14
20
中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和财政支出结构偏向扮演了重要角色;二是政府增加税收主要通过财富负效应和流动性约束对财富效应的进一步强化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这意味着只有当企业的劳动需求同步增加时,实际就业水平才会提高,否则便会形成社会就业压力。
以上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动态效应,深刻理解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就业的内
特别是对于提高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五年经济趋于减在机制,
速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就业目标,政府需要在选择经济增长模式和制定调控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对就业的影响。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就业的促进效应是短期的,而服务性支出对就业短期内存在抑制效应,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政府增加服务性支出无助于促进就业。因为财政政策本质上只是作为熨平经济波动的手段,它可以在经济不景气、就业不振时,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虽然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性支出,直接刺激就业,但是由于政府投资多集中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容纳就业的能力有限,因而要真正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更多依靠“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对此,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包括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如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实施鼓励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研发的税收政策,更多地拉动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转变目前“重投资建设支出、轻公共服务支出”的财政支出结构偏
促进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向,
业的发展,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本文的研究表明,随着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增加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服务性支出将会显著增加就业,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关键在于能否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生产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的转型。
总体而言,应对中国的就业问题,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着手。既要发挥财政政策的短期刺
更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激作用,
业压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多地是结构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要真正缓解中国的就业问题,就需要更多地考察制度性因素如何影响就业及其流动。对此如何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
刻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和“中国式分权”等因素对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影响,衡的框架,
Alvarez、AtkesonandKeho(2002)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将是本文的一个可拓展之处。关于这一点,
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2006:《粘滞价格模型以及对中国经济的数值模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陈昆亭、龚六堂,第8期。
2003:《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蔡昉、都阳、王美艳,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中国宏观财政调控政策提升了社会总体效用吗?》,《经济研究》蔡明超、费方域、朱保华,第3期。
2008:《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经济研究》陈彦斌,第12期。
2007:《我国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Bootstrap仿真方法的实证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董直庆、滕建洲,第1期。
2010:《资本流动、》,《经济学(季刊)》黄志刚,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动态第4期。
2007:《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傅勇、张晏,第3期。
200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取向》,《财经论丛》国建业、唐龙生,第5期。
2005:《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财贸经济》郭庆旺、贾俊雪,第4期。
2007:《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情势转变视角》,《管理世界》郭庆旺、贾俊雪、刘晓路,第5期。
2005:《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黄赜琳,第6期。
15
郭新强、胡永刚:中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
2012:《内生增长、》,《经济研究》胡永刚、郭新强,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第9期。
2002:《刺激内需还应从收入再分配中求解: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再思考》,《财经研究》蒋经法,第1期。
2001:《浅谈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几个问题》,《中国劳动》罗传银,第11期。
2002:《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及其对劳动供求的影响》,《中国人口》李健民,第2期。
2005:《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世界经济》李广众,第5期。
2006:《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兼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对重要性》,《统计研究》李永友、丛树海,
第10期。
2006:《政府购买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潘彬、罗新星、徐选华,第5期。
2003:《我国就业问题对财政的影响与压力》,《经济学动态》孙胜利,第1期。
2010:《通货膨胀惯性、》,《世界经济》王君斌,产出波动于货币政策冲击:基于刚性价格模型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动态分析第
4期。
2010:《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刺激就业吗?:刚性工资模型下的劳动力市场动态分析》,《统计研究》王君斌,薛鹤翔,第6期。
2010:《价格粘性、》,《管理世界》王文甫,流动性约束与中国财政政策的宏观效应: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第9期。
2008:《政府支出、》,《经济科学》王文甫,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分析第8期。
2011:《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尹恒、朱虹,第1期。
1997:《试论述劳动时间的供给管理》,《管理世界》姚先国、陈凌,第6期。
1998:《失业经济学》,袁志刚,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研究》张军、高远、傅勇、张弘,第3期。
2004:《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中国数据的计量分析》,《财贸经济》张海星,第5期。
2005:《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第6期。
Altonji,J.G.,1986,“InternationalSubstitutionofLaborSupply:EvidencefromMicroData”,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4,pp.176—215.
Alvarez,Fernando,A.AtkesonandP.J.Kehoe,2002,“Money,InterestRates,andExchangeRateswithEndogenouslySegmentedMarket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10(1),pp.73.
Calvo,G.,1983,“StaggeredPricesinAUtilityMaximizingFramework”,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pp.383—398.
Chow,GregoryC,1993,“CapitalFormationandEconomicGrowthinChina”,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3),pp.809—842.
Cooley,T.F.,andQuadrini.V.,1999,“ANeoclassicalModelofthePhillipsCurveRelation”,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44
(2),pp.165—193.
Christiano,L.J.,M.Eichenbaum.,andC.L.Evans.,2005,“NominalRigiditiesandtheDynamicEffectsofaShocktoMonetaryPolic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13(1),pp.1—51.
Christiano,L.,M.Eichenbaum,andS.Rebelo,2009,“WhenistheGovernmentSpendingMultiplierLarge”,NBERWorkingPaper15394.
Davig,T.,andE.Leeper,2009,“Monetary-FiscalInteractionsandFiscalStimulus”,NBERWorkingPaper15133.
1977,“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67Dixit,A.K.,andJ.E.Stiglitz.,
(3),pp.297—308.
Gali,J.,1992,“HowWellDoestheIS-LMModelFitPostwarU.S.Data?”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7,pp.7.09—738.Gali,J.,1999,“Technology,Employment,andtheBusinessCycle:DoTechnologyShocksExplainAggregateFluctuations?”,AmericanEconomicReview,89(1),pp.249—71.
,“EmploymentFluctuationswithEquilibriumWageStickiness”,AmericanEconomicReview,95(1),pp.50—65.Hall,R.E.,2005
Hansen,L.P.,andJ.J.Heckman.,1996,“TheEmpiricalFoundationofCalibration”,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0(1),pp.87—104.
Kühn,Stefan,J.MuyskenandTomvanVeen,2010,“GovernmentSpendinginaNewKeynesianEndogenousGrowthModel”,WorkingPaper.
Li,H.,andJ.S.Zax,2003,“LaborSupplyinUrbanChina”,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31,pp.795—817.
,“TechnologyShocksandLaborMarketDynamics:SomeEvidenceandTheory”,JournalofMonetaryLiu,Z.,andL.Phaneuf,2007
Economics,54,pp.2534—3553.
T.E.,1981,“AnEmpiricalModelofLaborSupplyinaLife-CycleSetting”,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9,pp.1059—Macurdy,
1085.
16
20
Mortensen,Dale,andE.Nagypal,2007,“MoreonUnemploymentandVacancyFluctuations”,ReviewofEconomicDynamics,ElsevierfortheSocietyforEconomicDynamics,10(3),pp.327—347.
,“FederalismandtheSoftBudgetConstraint”,AmericanEconomicReview,77,pp.265—284.Qian,Y.,andG.Roland,1998
Sims,C.A.,andT.Zha,1997,“ErrorBandsforImpulseResponses”,Econometrica,67,pp.1113—1155.
Shieh,J.Y.,J.H.Chen,andC.C.Lai,2006,“GovernmentSpending,CapitalAccumulationandtheOptimalPolicyRule:the
,EconomicModelling,23(6),pp.875—889.RoleofPublicServiceCapital”
,“OntheRoleofGovernmentinaStochasticallyGrowingOpenEconomy”,WorkingPaper.Turnovsky,StephenJ.,1998
Walsh,C.E.,2002,“LaborMarketSearchandMonetaryShocks”,ElementsofDynamicMacroeconomicAnalysis,2002.
Yuan,M.,andW.Li,2000,“DynamicEmploymentandHoursEffectsofGovernmentSpendingShocks”,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Control,24,pp.1233—1263.
Zhang,W.,2009,“China'sMonetaryPolicy:QuantityversusPriceRules”,JournalofMacroeconomics,pp.1—12.
EmploymentEffectsofChina'sGovernmentSpending
andItsExpenditureStructureBias
bGuoXinqianga,andHuYonggangb
(a:ChinaZheshangBank;b: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Abstract:China'sgovernmentspendingisproductiveandexhibitsstrongbiastoconstructionandproductiveinvestment,thepaperadoptstheSVARmethodtoobtainempiricalfactsoffiscalpolicydynamiceffectsonemployment.Itrevealsthatexpansionarygovernmentproductivespendingcanpromoteemployment,butitseffectivenessdependsonspecificexpenditurestructurebias,namely,governmentinvestmentspendingstimulatesemployment,butgovernmentservicespendingtendstoreduceemployment.ThepapersetsupadynamicNeo-Keynesianmodelwithproductivegovernmentcapital,whichmatchesthefactswell,andshowsthatgovernmentspendingeffectsonemploymentisaffectedbytheproductivitysizeanditsexpenditurestructurebias.Thetransmissionmechanismanalysisoffiscalpolicysuggeststhatgovernmentinvestmentspendingincreasesemploymentthroughitsproductivity,investmentliquidityconstraintsandpricestickiness.However,atthestageofChina'sindustrializationandtransmissioneconomy,moregovernmentservicespendingwillreduceemploymentbyitsstructurallaborsubstitution.Meanwhile,taxesaffectlaborer'sjobsearcheffortthroughthewealtheffectandtheliquidityconstrainteffect,hencetherealraiseofemploymentratedependsonlabordemand'sincrease.
KeyWords:FiscalPolicy;Employment;GovernmentProductiveSpending;ExpenditureStructureBias
JELClassification:E21,E23,E62
(责任编辑:唐寿宁)(校对:莹子)
17
范文四:中国财政支出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1月20日讯 财政部1月20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比上年增加19056亿元,增长21.2%。
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56414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514亿元,比上年增加525亿元,增长3.3%(剔除原列中央本级的车辆购置税支出从2011年起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因素后中央本级支出增长约11%);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900亿元,比上年增加7559亿元,增长23.4%。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以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支出92416亿元,比上年增加18531亿元,增长25.1%。
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教育支出16116亿元,比上年增加3566亿元,增长28.4%;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63亿元,增长32.5%。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本文来自: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 详细出处参考:
中国近30年财政支出分析
时间: 2010-06-30来源:大众商务作者:张婧编辑:XL
【摘 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发现了中国财政支出存在收支矛盾,缺位越位同时存在,且支出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要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责,控制好财政支出的范围,且不断调整优化其支出结构,加强支出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资金效率
一、 通过简要分析中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及结构
通过简要分析中国财政支出结构表得出:
( 1)财政支出的前三项中,比重最大的是行政费,其次是建设费,而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几个领域——文教、科学、卫生、保障支出所占比重最小。
( 2)从1982年到2005年,虽然各领域的支出都有所增长,但幅度相差较大。如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了36倍,而行政管理费则大幅提高了76倍。
( 3)财政支出越多,人均GDP也是增多的。两者有共同的趋势。同时这与现实也是相符合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财政支出和人均GDP关系很密切,而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二者都在增长,但差距逐渐的拉开了。经历了近30 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改革,当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
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获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通货膨胀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安排、再就业培训等都要财政予以支持; 2 )是地区贫富悬殊扩大,东西部差距拉大,财政的转移支
付要加大力度,提高比例; 3 )是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继续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因此,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未来的经济发展都要求财政支出作出巨大贡献,但这些年来,财政收入不能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财政收不抵支,收支缺口逐年扩大,这种状况如得不到遏制,其危害将是很大的。
( 2)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
2)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
3)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固定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4)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 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财政资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乱支、挪用、浪费等不良现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些工程项目的支出由少数人决策,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三、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
(一)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财政支出的规模
政府财政支出是直接满足政府行使各种职能需要的,因而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与政府承担的各种职责的变化具有内在联系,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要紧紧围绕政府履行职能的实际需要来安排,要着力强化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性开支,传统的“国家包下来”的方式需要改变。同时,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各有侧重,因此,还应将财政支出内容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作适当的划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财政才能既为社会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又适当支持经济建设,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继续保持经济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集中财力,确保国民经济的重点建设事业,包括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用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财政还要着力支持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用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挥科技改造和发展
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作用; 2)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重,确保财政农业投入增长要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抑制财政农业投入比重下降的趋势。3)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三)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1)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做法, 改革大额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一是实行政府采购后,可以将政府的分散采购变为集体统一采购,从而形成规模采购,这样就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资金;二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可以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提高采购商品和取得劳务的质量,避免“一对一”交易中的管理漏洞,减少资金使用中的腐败行为。
(2)要硬化预算约束,建立效益评估系统,树立新的社会成本—效益观念,建立一套完整的效益评估系统。
四、总结
我们通过查找各种有关中国财政支出的资料,对中国财政有了大致的了解。中国财政存在的问题很多,以我们目前浅薄的专业知识当然无法提出完美的解决方法,但是相信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 ] 杭州市志财税篇. 2007, 8.
[ 2 ] 光明日报. 2007 - 02 - 19.
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是我们讨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财政支出 存在问题 优化措施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建设支出居高不下。
在体制转轨阶段,为实现新旧体制的顺利过渡,政府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连贯性,这就造成了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份额相对较大。资料表明,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56.08%下降到2003年的30.06%,但这仍远远高于发达国
家的水平(如美国为4.9%,日本为4.17%),而且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足。据统计,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22.6%下降到2003年的11.6%,政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980年的44.7%下降到2003年的3%。可以看出,我国财政仍带有很强的生产性,侧重对生产的直接投资,而对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关注不够。
“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
管了不该管的。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四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与之接近的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86—1995年间仅为1.7%, 而其它国家的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20%—50%之间,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二、优化财政支出的建议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
(2)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
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
(3)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1)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制约和控制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总体规划,不失时机地在地方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社会中介机构是靠实力、靠竞争生存的,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3)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改革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大量分散,不仅导致财政投资急剧下降,而且连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对经济发展也将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切实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
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
划统筹考虑。为此,要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国家财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调整改善投资与经济结构。
(2)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
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
(3)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关于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取向。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而且它是财政的重要支柱性财源,因此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将是国家财政面临的一项长期性任务。特别是入世后国有经济面临新的压力和冲击,由此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的支持力度,而且要有紧迫感。
参考文献:
[1]哈维: 《财政学》 中国科人大出版社 2000年版;
[2]邓子基: 《财政理论与财政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孙开: 《地方财政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
|评论(1)
范文五:关于中国财政支出对GDP影响的协整分析
摘要:文章利用我国从1990年到2010年间的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建立这二者间的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最后,得出关于二者的误差修正模型。
关键词:财政支出;单位根检验;单整性;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1
一、引言
近些年来,关于财政支出与GDP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简单的来看:财政支出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政府购买和政府的转移支付。前者是直接构成GDP的一个重要部分;后者则是间接的影响GDP。所以,财政支出绝对是影响GDP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二者的关系,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我国GDP与财政支出的相互联系。本文将采用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协整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试图建立我国GDP与财政支出之间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
二、模型检验与模型建立
由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因此,我们首先应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查各变量是否具有平稳性。若为非平稳,则进行平稳化处理,并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一)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实践中,人们通常使用单位根检验法(ADF)来检验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是通过以下三个模型完成的: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其中{}为白噪声,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原假设为,即{}有一个单位根(非平稳)。T为时间趋势要素。若ADF值小于临界值,则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是不平稳的。
使用Eviews软件,分别对LNGDP和LNZ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运行结果(见表一)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在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LNGDP和LNZ都是非平稳的。
(二)变量之间的单整性检验
我们知道:只有当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的,他们才有可能协整。而所谓单整性就是指:对于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经过d次差分后变成平稳序列,则称原序列是d阶单整序列,记为I(d)。
所以,分别对LNGDP和LNZ进行单整性检验,由运行结果(见表一),我们知:通过对两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不存在单位根。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此时序列是平稳的,原序列皆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变量之间的协整分析
对于同阶单整的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我们可以采取Engle-Granger两步法来进行。由单整性检验知:{LNGDPt}和{LNZt}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所以,首先用最小二乘法(OLS)建立模型,进行协整回归:。
其次对残差做平稳性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LNGDPt}和{LNZt}存在(1,1)阶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否则就不存在协整关系。
在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引入误差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ecm表示误差修正项。即协整方程中的残差项。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各个差分项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部分是长期均衡。
应用Eviews软件,对LNGDP和LNZ进行OLS估计,运行结果如下:
(11.74) (28.13)
F=791.35 D.W=0.24
记该回归结果的残差为et,对它进行ADF检验:
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LNGDPt}和{LNZt}存在(1,1)阶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将et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1.372) (-2.449)
D.W=0.57
从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的值较低,模型拟合的不够好,其次,由D.W=0.57,我们可以得出存在序列相关性。所以,应加入变量差分的滞后项,用以消除序列相关性。
引入变量差分的滞后项:DLNGDP(-1)。运用软件进行回归估计
(2.047) (6.244) (-4.103)
D.W=1.866
误差修订系数为0.276。财政支出对GDP的短期弹性为:0.238;GDP前期对GDP当期的弹性为0.765;财政支出对GDP的长期弹性为:0.829。
三、结论
根据协整检验尽管我国的财政支出与GDP都具有非平稳性,但它们之间却有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就长期而言,我国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短期内我国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由于误差项的存在,可以自动地实现我国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表一 注:GDP的对数形式:LNGDP,财政支出的对数形式:LNZ)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于俊年.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使用[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董丹丹,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钱 凯,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马 艳,女,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