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2)、孰视之 (3)、皆以美于徐公 (4)、期年之后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谓其妻曰/亦不详其姓字 B 、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C 、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 D 、欲有求于我也/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请选出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 )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 、今齐之地方/千里 D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期年(满一年)之后 B 、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C 、宫妇左右莫不私(偏爱)王 D 、吾妻之美(漂亮)我者,私我也。
6、“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
7、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8、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9、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 、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 、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还要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10、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
示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句,批注:
11、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12、结合全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结合实际,谈谈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14、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15、本文题目为“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的“讽”是题眼。文章是如何体现邹忌之“讽”的?
16、本文从头到尾一直用的是三层排比的结构,请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一艺术构思的理解。
7、《愚公移山》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智叟( ) 雍南( )朔东(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 河阳之北( ) (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固不可彻 ( ) 固众人 ( )
(4)杂然相许 ( ) 曳屋许许声 ( )
(5)操蛇之神闻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俗 诉__法律
原形__露 付__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何陋之有?
C 、何以为计? D 、如太行、王屋何?
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语段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10、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厅事之东北角 B .策之不以其道
C .杜少府之任蜀州 D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4分)
(1)其如土石何?( )
A 、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 、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 、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 、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 、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 、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 、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13、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4分)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 ________”而言的。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从" 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A .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 .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8、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 荇菜( )
2、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 、 、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 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
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 .“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 .“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范文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全套118页)03-11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高效导学案(全套93页)02-2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10-29
人教版语文九下系统练习(含答案,8开33页)09-2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练习全集(7套)09-25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每课一练全集09-25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2套)09-25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电子课文全集09-25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109页)09-2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66页)09-2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172页)09-24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全解(书稿)09-2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124页)08-02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套精品】.doc03-11
人教版语文九下教案全集(精品).doc03-1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集.doc03-11
《曹刿论战》ppt课件(85页)11-0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ppt复习课件11-02
《变色龙》ppt课件610-27
综合性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ppt课件10-24
《愚公移山》课课练及答案10-24
《孔乙己》课课练及答案10-23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ppt课件410-19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ppt课件310-19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mp3音频朗读10-19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ppt课件510-09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ppt课件510-06
《关雎》mp3音频音乐欣赏10-01
《变色龙》ppt课件509-24
《孔乙己》ppt课件(72页)09-22
《蒲柳人家》ppt课件509-22
《变色龙》ppt课件409-20
《热爱生命》ppt课件509-20
冰心《谈生命》ppt课件(66页)09-20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509-18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24页)09-18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309-18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ppt课件409-18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表格式学案09-18
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祖国】ppt课件(42页)09-18
《我爱这土地》mp3音频朗诵09-05
范文三: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下列画横线的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嶙峋(línɡ xún) 帷幕(w?i) 伧俗(cānɡ) 箱箧(qia)
B.水澡(zhǎo) 笨拙(zhuō) 匀称(chanɡ) 桥墩(dūn)
C.轩榭(xuān) 惟妙惟俏(qiào) 飞漱(shù) 泅水(qiú)
D.蹒跚(pánshān) 镂空(lòu) 差使(chāi) 愧怍(zuò)
2.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面对这道难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
B. 中国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将“梦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中国当代生活融为一炉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人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
C. 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D. 当云南彝良地震不期而遇时,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3.指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的“新国八条”措施,在限购、价格控制、信贷、税收等环节进一步加码,且行政干预力度进一步扩大。
B.“一票难求”促使众多在沿海务工的农民工以结伴骑摩托车返乡过年。“摩托车返乡”大军从沿海涌向内陆,踏上漫漫回乡路。
C.备受关注的翻拍电影《奋斗》4月2日上映至今票房平平,“米莱”一角的消失似乎成为众多影迷对电影版《奋斗》不感兴趣的最大原因。
D.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多种生活必须品价格迅速上涨,这就加大了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成本。
4.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通顺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①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③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A.⑤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⑤③① D.④⑤③①②
5.下面情境中,用语符合生活实际,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2分)
A.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并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精心设计了一则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B.小王得知丢失的文件有着落了,高兴地对电话那边的报信人说:“非常感谢,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取回并当面致谢,请您恭候!”
C.他见老朋友的气消了,还答应留下来吃饭,高兴极了,连忙对外屋喊道:“母亲,先把饭煮了,然后去买些酒菜来!”
D.目不识丁的奶奶坐在孙子床头,边缝衣服边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你学习这样无恒心,一暴十寒,到时候三好学生评不上,多丢人现眼??”
6.给下列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最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3月10日,安义县男子朱贤度路见小偷一声吼,在与小偷搏斗中腹部被连刺两刀,他捂住流出来的肠子,仍奋力将歹徒压在身下。在这危急时刻,五位中学生挺身而出,帮助朱贤度一起制服了小偷。省委书记苏荣前往探望并指出,朱贤度及五位中学生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是正在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南昌市第二十九中学,省委副书记尚勇等看望了五位见义勇为的中学生,指出朱贤度及五名中学生的行为不是简单的见义勇为,而是在学习雷锋的过程中,一种自发的内在的表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雷锋精神。
A、苏荣就学习宣传朱贤度英雄事迹作指示。
B、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
C、尚勇一行来到南昌市二十九中看望见义勇为的好少年。
D、省领导看望见义勇为的英雄,并高度赞扬他们是在用生命践行雷锋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7.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答:
8.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八大山人
清?陈鼎
八大山人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 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9.下列句子漏了标点,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来 香 气 常 满 室
10.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2分)
(1)尝写菡萏一枝( ) (2)盈纸肮脏( )
11.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多置酒招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贤于才人远矣
C. 或洒以敝帚 辞以军中多务 D. 人爱其笔墨 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翻译句子: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2分)
13.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2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4.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使至塞上》中“ ,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奇观的名句。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3) 青少年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华的最佳时期。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_______________。”强调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4)《承天寺夜游》中有精彩的月色描写,这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高铁时代”已到来》,完成第15-18题。(13分)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一广州”动车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选自《青少年科技》)
1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是武汉到广州的高铁客运专线。
B.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旨在减少废气排放,节约石油资源。
C.从武汉到广州,如果你坐在“和谐号”列车六号车厢,那么,你就是坐在动车车厢内。
D. 为了防止高速列车行进在弯道时造成脱轨事故,在路轨的设计上采取了尽量提高
PQ值的技术措施。
16.第⑤至⑨自然段介绍了高速铁路的特别要求,其中⑦至⑨三段各介绍了哪一个方面的要求?(3分)
17.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8.高速铁路“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高铁现已修到我们家乡,它将给
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至少答出两点)(3分)
(二)阅读《乡土情结》(节选),完成19~24题。(17分)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 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9.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20.根据选文第(2)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父母家族的关爱、 、悲欢离合的家史、 。(4分)
21.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2分)
22.“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
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4分)
23.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2分)
24.央视“新闻联播”曾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不得超过30字,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5、综合性学习(6分)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今年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班里准备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写一句“以书为喻”的格言。再写一组以“书”为中心词的排比句。(2分)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如今世人在读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说出4条即可)(4分)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今年“世界读书日”的致辞中指出,读书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博科娃表示,“在这一天,我们不能不正视世界上还有7.59亿人既不会读又不会写,其中2/3为女性”。阅读、受教育、了解多姿多彩的各国文化和利用人类研究成果,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材料二】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部分数据
调查年份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国民图书阅读率 60.4 54.2 51.7 48.7
国民网上阅读率 3.7 10.6 18.3 27.8
问题:①
②
③
④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所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 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勇于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四: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第五单元
堵城中学人教 9下第五单元夯实基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 1分)
1.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
(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4. 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5. 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
(吴均《与朱元思书》 )
7. 现在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时常常引用李商隐的《无
题》中的名句 , 。
8. “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再写出两句
含 “雨” 字的诗句① 。
② 。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共 23分)
9. 请将下面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3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 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2分)
A. 对称 . (chanɡ) 绽 .
放(zhàn) 潜 . 滋暗长(qián) B. 袭 .
击(xí) 斟 . 酌(zhēn) 深恶 . 痛疾(wù) C. 教诲 . (huì) 模 .
样(mó) 不屑 . 置辩(xiāo) D. 赔偿 .
(shǎnɡ) 提 . 防(tí) 人迹罕 . 至(hǎn) 11.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2. 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鱼,我所欲 . 也
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
A
、
今子欲 . 以子之梁国而吓我也 出则无敌国 .
外患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C 、
呼尔而与 . 之,行道之人弗受 非独贤者有是 . 心也
13. 对“吾义固不杀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 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
C 我坚持道义, 从来不杀人。 D我讲义理,固然不肯杀人。
14. 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故君子有 /不战,战 /必胜矣
B 、征 /于色发 /于声而 /后喻
C 、生 /亦我所欲,所欲 /有甚于生者
D 、子 /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 /之乐
15. 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宋何罪之有——《公输》——《墨子》——墨家
B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儒家
C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论语》——儒家
D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庄子》——道家
16.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踏浪亭地处崖边,进入亭中,峡谷美景一览无余。
②离石马上方不远处,有一座玲珑的观景亭,唤为踏浪亭。
③在这深山之中,赏石浪,观石马,确实别有一番风情。
④此区域奇石众多,其中多有形似浪花者,猜想此亭因此而得名。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②④③①
D. ④①②③
17. 综合性学习(6分)
2015年 9越 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 的诞辰 2566年纪念日。 世界各地将举行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你在平时的语文学习 中, 一定感受到这位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 根据你的了解, 完成下列各 题。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3)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三、浅层次阅读理解(共 2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4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 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 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 绝也。 ”
楚王曰:“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18. 本段文字用 “ 九攻 ”“ 九距 ” 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交代激 战之结果,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用原文回答) (2分)
19. 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 (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 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 (1分)
A. 必先苦 . 其心志(痛苦) 何苦 . 而不平(愁)
B. 曾益 . 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 . (利益)
C.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 . (出产的东西)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 . 气(振作)
21. 给下列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 (用“ /”表示) (1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2. 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1分)
23. 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 一观点。 (1分)
(三) (2015·江西南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4分)
成为你自己
文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 如果我问你们, 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 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 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 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 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 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 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 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 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 我的朋友, 正是这样。 那么, 你不愿意了?当然喽, 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 这个事实没有改变, 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 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 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 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 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 怎么会彻头 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 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 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 说的方式发生。 不过, 在实际生活中, 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 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 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 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 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 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 你在其中 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 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 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我还 相信, 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我只能说,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 地意识到他的 “自我的宝贵” , 有了这个觉悟, 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在茫茫宇宙间,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 都是一个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的 存在。 正像卢梭所说的, 上帝把你造出来后, 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 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 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你死之后, 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如果你真 正意识到这一点, 你就会明白, 活在世上, 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 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 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
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 在每个人的心中。
24.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要成为你自己。
B. 第三自然段中“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是人们不愿意从身体到灵魂都是 拿破仑。
C. 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的特点是: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②有自己的内心 生活。
D. 只有意识到“自我”的宝贵,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才能成为“你自己” 。 25.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问答句式进行说理,有何作用?(2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回答后面问题。 (14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 闻。
(乙)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 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 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 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 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 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2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录毕, 走 . 送之 () (2) 故余虽愚, 卒 . 或有所闻 () (3)乃感泣辞母,去 . 之应天府 ) (4)仲淹二岁而孤 . () 27.翻译(任选一句) (2分)
(1)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选()句
翻译:
2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与“家贫,无从致书以 . 观”的“以“ 相同的 是()
(2分 )
A 必以 . 分人 B 以 . 光先帝遗德
C
. 以 . 水沃面 D 不以 . 千里称也
29.下面四个选项都是表现人物勤学或苦学的一项是() (2分)
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③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④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 能堪,仲淹不苦也⑤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⑦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⑧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A .②④⑤⑥⑦ B.③④⑤⑥⑧
C .①②④⑤⑧ D.①③④⑥⑦
30. 宋濂和范仲淹成功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至少 谈两点)?(4分)
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 13分)
槐花深一寸
丁立梅
①槐花开的时候,我抽了空去看。人生的旅途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能 相遇到的花期也有限,我不想错过每一场花开。
②槐花也属乡野之花。它比桃花、梨花更与人亲,那是因为它心怀甜蜜。记 忆中, 花开时节, 空气中密布它的香甜, 让你不容忽视。 于是乡下孩子的乐事里, 就有这么一件,爬上树去摘槐花。那也是极盛大的场景,树上开着槐花,地上掉 着槐花, 小孩的脖子上、 肩上落着槐花, 口袋里还塞着一串串白。 随便摘取一朵, 放嘴里品咂,甜啊,糖一样的甜。巧妇会做槐花饼、槐花糖,吃得人打嘴不丢。 家里养的羊,那些日子也有了口福,把槐花当正餐吃。
③我来赏的这树槐花, 在小城的河边。 小城新辟了沿河观光带, 这棵槐被当 做一景从他处移植过来。其他树种众多,独独它,只一棵。《周礼·秋官》中记 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分别站在那三棵槐树下。周代 的槐,有崇敬的意思在里面。槐又通“怀”,是怀想与守望。我瞎想,我们小城 移来这棵槐,是把它当做镇城之树的吧?
④傍晚时分, 光的影渐渐散去, 黑暗渐渐加深, 及至一树的白也没在黑里头, 天便完全黑下来了。这时
候 。
⑤仰头望向那树白, 心莫名被一种情绪填得满满的。 说不清那情绪到底是什 么。那一刻,时间停顿,风不吹,云不走,仿佛什么都想了,又什么都没有想。 这是人生的态度,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本能,是由不得你的。
⑥微笑。想起那首出名的山西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歌里唱:“高高山 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 盼郎来 的女儿家, 心焦焦却偏不承认, 偏把相思推给无辜的槐花:“哎呀呀, 槐花槐花, 你咋还没有开?”这里的槐花,浸染上人间情思,惹人爱怜。
⑦一对老夫妻, 晚饭后出来散步。 他们唠嗑的声音隐约传来, 如虫子在鸣唱。 他们走过我身边, 奇怪地看看我, 并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 却在离我有一段距离 后,一个问:“人家在看什么呢?”一个答:“看槐花呗。”一个说:“哦,槐 花开了呀。”一个笑答:“是啊,开了。”他们的声音,渐渐融入夜色里,融入 槐花的甜里去,直至无痕。
⑧我喜欢这样的一问一答,不落空,相依为命。我愿意,老了时,也有这样 一个人陪在我身边,听我说一些可有可无的话,然后一一应答。这是最凡俗的, 而又是最接近幸福的。
⑨风吹,有花落下来。我捡一串攥手心里,清凉的感觉在掌中弥漫。白居易 写槐花:“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我以为这是花落景象。古人尚不知花可 吃,或者,知可吃而不吃,是为惜花。他们任由槐花自开自落,一径落下去,在 地上铺了足有一寸深的白。真是奢侈了那一方土地,埋了那么多香甜的魂。 (选自《瓶子里的春天》,文章有删改) 31. 通读全文,填空。 (4分)
(A)记忆里,在“我”心目中槐花是 ;
(B)而今,赏那一树白,体会到人生的沉静、闲适和美好;
(C)遇到一对老夫妻, “我”悟到 。
32. 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他们的声音,渐渐融入
.. 夜色里,融入
.. 槐花的甜里去,直至无痕。
33. 联系上下文,在第④段,补写一段描绘景色的句子。 (不少于 30字) (4分)
3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①段中“人生的旅途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 能相遇到的花期也有限,我不想错过每一场花开”一句的理解。 (2分)
五、写作展示(共 50分)
35.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任务。
题一:人生是条路, 漫长而曲折。 回首你的人生之路, 放眼他人的人生之路, 你都看见
了什么?有人说一路上快乐多多, 有人说一路上坎坎坷坷; 有人说一路上鲜花簇 拥, 有人说一路上荆棘丛生; 有人说一路上友爱如春, 有人说一路上真情似海…… 请以“ 人生路上 多 ”为题,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二 :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活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 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鸣啭,更没 孩子们的欢笑。 注入这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 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来活 海接纳河水但并不保守, 海里每流进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 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 速度进行。死海则小气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懂得付出的,活着;只知 接受的,死了。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如此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所引用的材料, 在文章中可用 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
.. (不得直接以话题 为题) 。⑤不少于 55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
堵城中学人教 9下第五单元夯实基础卷答题卡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 1分)
1.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
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4. 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5. 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
(吴均《与朱元思书》 )
7. 现在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时常常引用李商隐的《无
题》中的名句 , 。
8. “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再写出两句
含 “雨” 字的诗句① 。
② 。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共 23分)
9. (3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 ( ) (2分) 11. ( )(2分) 12. ( )(2分) 13. ( ) (2分) 14. ( )(2分) 15. ( ) (2分) 16.( )(2分)
17. (6分)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3)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三、浅层次阅读理解(共 26分)
18. 本段文字用 “ 九攻 ”“ 九距 ” 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交代激 战之结果,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用原文回答) (2分)
19. (2分)
20.( ) (1分)
21. (1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2. 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 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1
23. 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 一观点。 (1分)
24. () (2分)
25. (2分)
26. (4分)
(1) 录毕, 走 . 送之 () (2) 故余虽愚, 卒 . 或有所闻 () (3)乃感泣辞母,去 . 之应天府 ) (4)仲淹二岁而孤 . () 27. (2分)
我选()句
翻译:
28. () (2分 ) 29. () (2分)
30. (4分)
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 13分)
31. 通读全文,填空。 (4分)
(A)记忆里,在“我”心目中槐花是 ;
(B)而今,赏那一树白,体会到人生的沉静、闲适和美好;
(C)遇到一对老夫妻, “我”悟到 。
32. (3分)
33. (4分)
34. (2分)
五、写作展示(共 50分)
11
范文五: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反思
《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
法和结果?。
,、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上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预设与生成?。每一堂课,教师都有许?多预设,但课堂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教师的提问?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发;学生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学生的结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在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前作了?一些预设,有了一些预?设之外的生?成。
一是关于朦?胧诗。我的预设是?:“这些诗在当?时被称为‘朦胧诗’,你觉得朦胧?吗,我想在聪慧?的我们读来?应该一点也?不朦胧。所以说我们?聪慧嘛,瞧,咱高一8班?的同学~”因为学生对?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非常熟悉?的,虽然对北岛?的“网”比较陌生,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了惊讶(好象在说:这首诗就一?个字,)。可是这个问?题生成的答?案却是异口?同声地:朦胧~(啧,想表扬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我想怎么又?朦胧了,刚才不是理?解的好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形的,无形的,有亲情的网?,有仇恨的网?,有互助的网?,有破坏的网?,有善良的网?,有罪恶的网?,密密麻麻,互相交织,愿我们高一?11班也织?成一张和谐?的、有凝聚力的?网。然后我提示?了这里的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他们又似有?所悟。
二是不带感?情的朗读。我的预设是?: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小节。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只是朗读,不带感情。当我说“开始吧”的时候,轮到第一个?女生先问道?:老师,是带感情还?是不带感情?啊,我说:“不带。”她怀疑自己?听错了,再一次疑惑?地问道:是带吗,我说:“不带。”怪了~老师从来都?是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是啊,我也常常这?样要求学生?,可是结果他?们只是读,甚至没有做?到“朗”,更别说有感?情了。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却又不相信?了。于是我说,是不是读着?读着就激动?起来了啊,可见读诗是?需要感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团火焰燃?烧着,发出光, 发出热。”你看这光,这热,肯定要照亮?我们的吧,温暖我们的?吧。
三是让老师?朗读。自己读时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投入与?结果是不一?定成比例的?。没有太多的?准备,没有足够的?功底,显然不够到?位,比如语速快?了些,停顿时间不?够长,比如“祖国啊”一句,感情还不到?位,尤其在内行?的吴老师面?前真是要贻?笑大方了。还请吴老师?及其他老师?多提意见,不吝赐教,不胜感谢。
四是对祖国?的感情问题?。当我问道“就是那样的?“一代人”,他们情系祖?国,心忧天下,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诗人将“我爱祖国”这句短短的?话语变成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诗。那么,作为祖国的?‘这一代’的我们对祖?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预设:怎一个“爱”字了得,学生们的生?成可多了,有爱,有狠,有赞美,有抨击,有满足,有不平的。我为自己做?了这张幻灯?片而后悔,也为他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高兴。
上完一堂课?总感觉到许?多不足和遗?憾。不足之处,尚有许多,不一一历数?。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在?教师的“圈套”之外,有人会紧张?,有人会很灵?活,这需要教育?机智,也需不断地?磨练。虽然,从本质上说?,没有矛盾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而分析矛盾?解决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提高自己。
教学反思: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 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 “我发现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赏 ”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
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无法预约的?美丽
-------《孔乙己》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
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
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
?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
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课虽上完了?,可我的心未?真正放下来?。回想自己的?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的。
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
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并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我这节课还?有以下一些?地方值得改?进,一是板书未?设计好,这一直是我?的弱项。俗话说,功在平时,正因为我平?时未注重板?书,所以临阵磨?枪,怎能不乱套?呢,二是语言品?析不到位,人物分析不?太深入。一节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有温度,还要有深度?。要想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功底要?深厚,对文本挖掘?要深,师生关系要?融洽等等。其实备课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可当时未多?深钻一下,就把它放过?去了。由此可见,自己对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三是教师的?语言不富有?激情,还需进一步?的锤炼。其实,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营?造处灵动诗?意氛围的课?堂,教者轻松,学者愉悦。整节课就是?一首诗,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语文教师若?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三课”来准备,我想教者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变色龙》教学反思
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知道这篇?课文描写的?变色龙虽然?学生平时不?能见到,但作者的描?写动物的方?法却值得学?生好好体会?,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随即让学生?在头脑中或?在画面上形?成变色龙外?形的画面,接着再与书?本对照,从中得出结?论:课文之所以?能将变色龙?写得这么生?动,因为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在学习变色?龙的捕食特?点时,也就是学习?课文的第1?1节,这节以非洲?工人的介绍?为主,写了变色龙?的眼睛的独?特之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这一生?理特点,我采用了“强记”的方法来学?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邀请?学生来扮演?工人读课文?介绍这一节?的内容,然后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变色龙的?眼睛的特异?功能。
文中描写变?色龙眼睛的?词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特?点,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他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他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前方时,酒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在教学这两?句时,我先让学生?读文后说说?变色龙眼睛?的独特之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让学生再次?读文,揣摩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很准?确地反映出?它的这个特?点呢,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单独、分别”因为只有变?色龙的眼睛?每只
眼睛是?独立活动,不同于我们?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的眼?睛。而且两只眼?睛能分别观?望。随后我总结?到:当我们准确?地使用词语?,就能准确反?映事物,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语?文能力,我们要学习?。这部分教学?时我没有局?限在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眼睛这一浅?显的层次,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使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而且没有游?离课文内容?,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由于这?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说明文,它语句生动?形象,也很适合指?导朗读,所以教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联系人?物心情读好?课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热爱生命》一文的教学?反思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是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课文本身内?容比较散乱?.作品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整篇小说4?4个自然节?,在叙事中以?心理描写为?主,带有浓重的?意识流色彩?,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说从描?写的角度比?较成功的话?(从初中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说),那就是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些对学生?吸收为自己?的东西还是?大有益处的?。至于心理描?写,学生只能简?单的感受一?下而已。
第二,人物形象刻?画的有些脱?离现实,主人公“他”被刻画成了?一个超人的?形象,有些不能让?读者接受其?真实性。虽然《鲁滨逊漂流?记》中也塑造了?一个与“他”相类似的形?象,但《鲁滨逊漂流?记》的描写还是?很可信的,我们在学习?<热爱生命>时,感受到很多?情节的不可?信:在几天雨雪?天气里还能?保持有取火?的工具,生命如此虚?弱还能一直?保存铁桶,在潮湿的沼?泽地里艰难?行走,还随时能找?到生火的草?木,开始都抓不?到鱼,后来还能抓?到鱼儿充饥?-------,这些情节的?设计,在我们研读?的过程中,明显的能发?现很多破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有些?不合情理的?情节,和作者想设?计一个“高大全”的形象的出?发点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在阅读?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的时候?,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第三,由于我们对?作品情节的?怀疑,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采取?了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学生在寻找?疑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们围绕?“他”是“爬”,还是“走”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大家都在找?自己的证据?,各抒己见,达到了探究?课文的目的?。
《谈生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抒情?散文,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用名言导?入后,推荐课文和?作者,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落实字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基?础,积累。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各层意思,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三个板块?:探究了解,主要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特别是品读?不够细腻,不够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不?够,学生的交流?不够开放,不够精彩。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相应地好起?来,这一节课将?会更圆满。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是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的一篇优美?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在教学设想?中,我确定了二?个教学目标?:一是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二是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主要从两?个教学片断?入手,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提了以下四?个思考题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小组探?讨:(1)那树有什么?特点和品质?,(2)找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句子(品味)。(3)找出伐木工?人砍伐那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4)充分发挥想?像力,想像蚂蚁和?大树告别时?会互相说些?什么,然后,又设计了一?个开放式探?讨题: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你周?边的自然环?境有负面影?响吗,如果有,你有解决的?对策吗,
反思自己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由?朗读与小组?探讨问题时?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各抒己见?,特别是“蚂蚁与树的?对话”更是被学生?演绎得生动?感人,谈家乡的环?境问题时孩?子们严肃认?真,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小?公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但是,我感觉自己?这堂课还不?是很成功,预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如愿完美地?实现。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品读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果能多用?一些时间细?化就更好。学生所获会?更多,更深。我在这一环?节只是断章?摘句,蜻蜓点水式?地寻找美点?,理解作者情?感,课程标准提?出的“审美乐趣”产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而不应孤立?在某一点上?。
不能读进去?,如何能走出?来,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激?情洋溢的散?文,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歌颂了地下?森林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品质,在备课时,文本我也是?看了多次才?能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但今天在课?堂上,因为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一脸的茫然?。我问学生:“地下森林的?生长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没有在课前?认真预习,感知文本内?容,导致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也无法回答?。更何况下面?对地下森林?品质的解读?了。因此无奈之?下只得让学?生先去阅读?文本,在课堂上去?完成课前的?预习工作,从而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学生?在考试时,不能读懂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而读出自?巳的人生感?悟。平时阅读的?习惯即不佳?,以老师及个?别同学的阅?读体验代替?自已的的阅?读感受,谈何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果把人一?生成长(奋斗的进程?比做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这座?塔顶的一级?级台阶,就是人生的?阶梯。一个人从母?体中诞生之?日起,从吸吮到咀?嚼,从爬行到站?立,从哇哇啼哭?到牙牙学语?,便开始了攀?登,识字读书(学习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在某一领域?寻求发展,也是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在攀登头几?级阶梯时,他多半借助?于本能,不需要多少?智能,并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以后的攀登?,就要靠智能?与体力了,并且越往上?,攀登的难度?越大。当他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帮助,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而每攀登一?级阶梯,都是对他的?体力(智能(意志的考验?。每登上一级?阶梯,攀登者的眼?界就会更广?阔。
然而,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阶梯?时,步调和速度?并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几?级阶梯之后?,便变得步履?维艰。他们或是受?贫穷所迫,或是被厄运?所困,或是由于智?能与体力的?局限,不得不在到?达某一级阶?梯之后停止?攀登。那一级阶梯?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后的生?命进程中,他们不得不?长久地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那个位置?上,为生存而付?出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只能勉强?应付世事,维持生存。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但他们大多?乐天知命,在他们到达?的位置上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在某?一级阶梯之?后,尽管仍有余?力攀登,却过早地止?步不前。这些人一部?分由于胸无?大志,眼前的风景?使他们迷醉?,他们便不愿?再冒摔跤的?风险或吃攀?登之苦;一部分人则?由于因缘时?会或阴差阳?错,在社会的阶?梯上步步登?高,或青云直上?,他们志得意?满地陶醉在?繁华景象之?中,大多以为风?光无限,数十年停留?在那里,直到脚下那?虚幻的社会?阶梯忽然消?失,才发现自己?所达到的高?度竟是那样?虚幻。
有些人则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们以过人?的智能与精?力忍受寂寞?,排除每一个?前进中的障?碍。他们的生命?之火并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减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烧,在一往无前?的攀登过程?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人登上?塔的最高层?,有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顶?,也如萨特所?言,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威尼斯商人? 课后反思
昨晚辅导课?后,一位后进生?很无奈的对?我说:“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迷惑的眼神?中透出他渴?望学好语文?,但却不知如?何学起的茫?然。他说,现在的数学?英语课已经?听不懂,所以语文也?就不想学了?,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我问:“这学期课本?中的文章你?都读了吗,”他的回答让?我愕然,“一篇也没有?。”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他告诉他:“学语文很容?易,就像我们说?话一样。读文章很容?易,就像看电视?剧一样;写作文很容?易,就像你给别?人讲故事一?样,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我不断的激?励他,希望他能找?回失去的心?。
今天讲《威尼斯商人?》,我给学生们?讲戏剧,讲莎士比亚?,讲四大吝啬?鬼,讲莎翁的喜?剧与悲剧。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讲得?特别投入,从葛朗台到?阿巴贡,从阿姆雷特?到奥赛罗,有趣时学生?捧腹大笑,悲情时他们?神情黯然。当我抬头看?表时——还有十分钟?下课,再看学生,他们渴望我?继续讲下去?。但这不可以?,我必须将重?点集中到课?本。课堂上,我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夏洛克是?什么样的,更多的学生?是投以同情?、理解,这说明他们?已经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如果说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什么——收获得是了?解了莎翁的?四大悲剧,产生了想去?读一读的想?法,想走进文学?殿堂畅游的?渴望。
这节课我特?别留心那个?昨日问我问?题的男孩,他听得很专?注,从他渴望的?目光里我读?懂了: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问?候,更需要你不?断给他听课?的兴趣。
《变脸》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所以没有过?多涉及川剧?表演艺术,包括“变脸”绝技,而是将学生?引向文本,通过阅读体?会戏曲剧本?的特点。“变脸”的含义在本?课中主要是?水上漂的思?想感情由喜?到怒再到哀?的变化,这样就使学?生的探究更?有针对性,更贴近文本?。
2、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本课?与《威尼斯商人?》进行对比,体会英国经?典诗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从中了解剧?本的多样化?。
3、恰当地将当?地戏曲代表?作引入课堂?,学生对家乡?戏曲的兴趣?超乎教师的?预期效果,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感情。
《枣儿》教学反思
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
2(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3(从戏剧的角?度读剧本。剧本是文学?的,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音乐之声》教学反思
终于上了一?节音乐公开?课,虽然只是校?里的活动,虽然只是一?节绿色课堂?的欣
赏课,却让我准备?了许久,担心了许久?。音乐欣赏是?音乐老师们?的痛处,因为它不像?唱歌课那样?容易出彩,所以音乐老?师们在准备?展示课的时?候,基本都不会?上欣赏课,而我之所以?挑选了欣赏?课是因为欣?赏课的教学?目标还没有?太多的定论?。
1(孩子们学得?很轻松~
“轻松”,多么难得的?一种感受,能够让孩子?们轻松地学?习,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从孩子们那?双双期待的?眼神中,更让我们觉?得音乐课何?必非要学会?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蝌蚪”,何必要让他?们非要学会?那些难懂的?乐理知识,何必再去学?习那些比数?字还费脑筋?的音符。如果长大以?后,到了自己可?以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觉得需要用?音乐这门技?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再去学习这?些深奥的乐?理知识,绝对不会太?晚~
2.认真准备教?案让我的课?堂得心应手?。
美妙的音乐?旋律,首先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色彩的森林?里,孩子们在老?师设的“圈套”中,一遍又一遍?的欣赏这首?经典的旋律?: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翻?来覆去的看?了5、6遍,对电影的完?整剧情已经?非常熟悉了?,另外,我还特意学?唱这首英文?歌,并且查看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歌词大?意,做到对歌曲?本身以及歌?曲背景了解?尽可能的详?尽,对于音乐欣?赏课,生硬的跟学?生讲这是什?么时期谁的?作品,什么背景,要表达个什?么情绪,学生根本不?会吃你那一?套。要他有你那?本教案,他也会读啊?,是不是,我必须
可是,我的能力毕?竟有限,为了给用我?的音乐和我?对音乐的理?解去打动他?们。
学生?更好的知识?,我应该不断?努力学习。
3.可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多提?有趣的问题?,让孩子们能?够不厌其烦?的反复聆听?音乐,因为只有多?听多感受,才能挖掘到?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魅力?;肢体语言没?有恰到好处?,太拘谨让人?看了不舒服?,只有恰当的?动作才能恰?当的体现音?乐形象。
《公输》教学反思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我让学生说?一说战国时?期的局面,并联系上个?单元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导入这样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也作了?两单元之间?的过渡。
我把读课文?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学生至少读?了三遍。前两遍着重?读得字音正?确,后一遍着重?于理解。另外,我还进行了?范读和领读?。通过这些朗?读,为学习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引导学生翻?译了课文开?头到“公输班不说?。”一段话。我没有直接?翻译,而是让学生?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自主翻?译。读一句话,我指名学生?翻译,然后我再作?补充。课堂上尽量?想办法让生?互动起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如果做不到?这样,也要取其次?:多提问,多引导,让学生唱主?角。这样就会避?免教师在台?上辛苦地听?,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地?听的
尴尬局?面,同时也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
,做批注的习?惯,质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反思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反思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我的"取"与"舍"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是文化思想?的承传和浸?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在于诵读?的指导和落?实。
几天前刚教?完《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细读该文,心里无底,毕竟是大作?,似乎每一字?词都是精华?,每一标点都?需反复咀嚼?,于是,备课成为痛?苦的历程;又害怕于文?言文的考试?功利,自然不敢马?虎与轻率,深知“面面俱到”无疑等同“面面不到”,但还是按部?就班,以最“踏实”的方式演绎?文本。
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以为学生?们会比较容?易理解和阅?读。走进课堂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
事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注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一环节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一句?感叹“老师,这篇文章太?难理解了。”我就顺势说?:“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惊。我的自我以?为又一次被?打破。换句话说,我课前预设?的在这堂课?中是实现不?了的。
“怎么办呢,”我对自己寻?求帮助。对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读上几?
对这篇文章?作一次遍。因此,我采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齐读的方式?,
初步?的理解。然后,在对学生的?不理解之处?做解释和讲?解。可是,在课堂上,我忽视了学?生,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呢,在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再去做?进一步讲解?呢,我为什么要?喧宾夺主呢?,
现在,回顾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课,我觉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特点呢?,在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提点上,示范朗读,示范背诵呢?,这样,说,读,背,理解可以在?一个层面上?解决。以后,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然后降低自?己的身份,走进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
初三的学生?生活得很单?调。这个学生需?要一个人来?调节他们的?课堂,让他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打破所有科?目都是一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形?式,让学生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去。这样,才能做到让?他们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为什么,自己想到那?么多,只有在课后?才能悟出呢?。
回顾本月的?教学历程,似乎雷同的?错误频频在?犯,使得课堂显?得犹为谨慎?,极少有大刀?阔斧的时候?,而往往也是?在这时候却?发现自己甚?至学生一同?身陷囹圄,失却了很多?精彩的对话?、瞬间的灵丝?、拓展的深度?,而课堂的“生存”活力在这种?种的考试“意义”下变得很是?无奈与苍白?;同时兼之文?本的否定与?层递写作特?色,使得知识的?堆砌高筑学?生的厌倦心?理,因此《鱼我所欲》成为“非我所欲”。
为进一步调?整“取舍”,保证文本解?读的有效度?,去决定屏弃?之前的教学?模
式,以“教学生存”为生发基点?,以“中考意义”为辅助准点?,大刀阔斧在?文本落实与?课堂效益二?者不得得兼?的情况下更?好实现取舍?的关系。
诵读是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法,我将把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深刻体会课?文构思布局?的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效地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又锻炼了读?思齐进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庄子》故事两则〉教后反思
〈《庄子》故事两则〉中有两个有?趣的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则短文?篇幅都很短?,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决定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反复读?,以至于达到?会背诵的程?度,在读中理解?翻译句子,理解故事的?寓意。
由于这篇课?文是在星期?天补课中学?习的,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每则短文用?一
翻译,讨论,讲解,一个课时。教学步骤相?当紧凑,学生学习得?扎实。背诵,
节课很快?过去了。
在这节课上?,我仍然把重?点放在了读?上。每讲解一句?话,就让学生“默而识之”。然后再和上?一句话连在?一起背诵。这样反反复?复,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把?课文背诵了?下来。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我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有个别学生?读。读熟以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背诵?,考虑得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一致,有的学生记?得快,有的学生记?得相对慢些?。因此,我允许滥竽?充数。
我感觉到这?两节课虽然?注重了读背?,但是却忽略?了讨论。尽管在讲述?过程中,我也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都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什么探索价?值。学生读得不?少,大脑的记忆?功能运转开?来,但是思维能?力一直是处?于停滞状态?。现在我想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
1, 惠子相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 庄子讲剜邹?的故事的有?意是什么,
3,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展示,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
我想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上感觉到累?。因为反复地?读,读后还得及?时地背诵,这多少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现象,想办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曹刿论战》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我想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意在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因此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学生的情况?是好象初看?会分析,但翻译却不?落实,其原因多半?在于不会分?析。例:“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又何间焉,”。从“齐师”到“请见”,可以看作三?个主谓
“其”字以后是一?个包含着以?复合句作为?宾语的句子?:这种句子就?是文短语?,
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译成现代汉?语是:“齐国的军队?进攻我国(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吃肉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那里面去?呢,”把握这种句?式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有?比较牢实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有了它,便可以掌握?文言文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常见句?式,从而控制文?言文的句式?原理。只有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才能打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掌握常见句?式,翻译起来也?就可以脉络?分明了。
由于学生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为了节省时?间我便对其?直接检测,没有让学生?展示翻译的?成果,但是做题效?果不是很好?.此环节的临?时改变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翻译情况?了解不够清?晰,没让学生质?疑使得难点?句子没有得?到共同解决?,使得效率不?是很高。在以后的课?堂授课中如?果要改变教?学环节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后反思
用了三节课?学习完了这?篇课文,占时比较多?。但是,我觉得学得?比较扎实,有成效,90,的学生达到?了背诵和默?写。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只有三百三?四十个字。语言通俗晓?畅,接近于现代?的白话文。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学习它?不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基于
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背?诵上。至于理解邹?忌劝说的艺?术,我认为是次?要的。语文课上,积累语言,理解运用语?言,才是中心,在此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甚至树立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就是说,工具性是语?文科的基础?,丢掉了这个?基础,人文性就无?从谈起。记得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就是带领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亲近、亲爱。让学生背诵?积累一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诗词?,以高品味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文明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在学习古代?优秀的文章?时,关键是积累?,而不是分析?讲解,理解内容。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课前备课时?,我曾设想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再演出。但是,随之我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这样做?会用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改编剧?本得两三节?时间,再演出也得?一两节时间?。而且这样的?课容易造成?表面的热情?,除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在面临中招?考试的九年?级,尽量采用实?用的课堂教?学。但是也应避?免平庸枯燥?的课堂,甚至以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我发现学生?的记忆力反?倒不如教师?。我和学生同?时背诵,边学边背。我把课文背?诵下来时,还没有一个?学生会背。他们背得慢?,而且容易忘?记。我已30多?岁了,记忆力当然?不如十三四?岁的学生。可为什么他?们会比我背?得慢呢,在课下,我把这个困?惑讲给一位?同事。她说,学生当然没?有你记得快?了,你上学时背?诵过这篇课?文,当教师后又?教了几遍,有了记忆的?基础,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它?,他们的识记?是从零开始?的。再者,成人的理解?能力比青少?年强,理解能力在?记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还有,你有充足的?时间,而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他们要学习?八九门课程?。听了她的一?番话,我茅塞顿开?,也理解了学?生。当学生的学?习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要苛求?、责难学生,要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想?一想,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很?用功地学习?了,我们不应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我们能做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树立?学习的成本?意识,那些高耗低?能的教学是?教师最大的?失职。
回复 举报
网站工作室?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
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回复 举报
网站工作室?
《关雎》和《蒹葭》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上周语文组?的教研学习?时,李云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要逼着学?生去学,而要哄着学?生去学。”虽然看似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我?们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一种方法?。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说内因?才是关键吗?,只有他们想?学了,才能把语文?学好。
我反复思考?并总结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赞?美走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自?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让学生爱学?语文。
我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喜欢老师,从而喜欢学?习我们的语?文科目,进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我认为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也正是如李?云老师所说?的哄着他们?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