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_特征与内容探析
2004 年 5 月 常熟高专学报 May. ,2004 第 3 期 No . 3 Journal of Changshu College
Ξ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 、特征与内容探析
王爱华
() 常熟高等专科学校 物理系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 : 目前理论界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的界定主要有 : 教学形式说 、非第一课堂说 、形式分类说 、新课程说
等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因此 ,科学 、准确地界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与内容 ,对寻求走出社会实践活动误区的对
策 ,全面 、客观地认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关键词 : 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形式论 ;形式分类说 ;新课程说
() 文章编号 :1008 - 2794 200403 - 0087 - 03 中图分类号 : G6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深入 ,我们感 ,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其 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功能
到在此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社会实践活 他功能 ,容易引起人们对它的狭隘理解 ,也容易产生 动内涵的界定 ,只有对社会实践活动内涵进行界定 , “社会实践活动即教学形式”的歧义 。而事实上 ,社
进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体系 ,使社会实践活会实践活动是教学的形式之一 ,也包含非教学形式动的研究 、开展更具有遵循的标准和依据 。因此 ,科 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 : 团队 、社团组织的或学生自发 学 、准确地界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与内容 ,对寻求 参与的社会调查 、考察活动等 。
走出社会实践活动误区的对策 ,把握好社会实践活 “非第一课堂说”。如 : 社会实践 ,就学校而言 ,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或实践 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对全面 、客观 环节 ,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2(p . 83) 的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或环节 。地认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 这长中的重要意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些界定将教学分为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等层次有一
一 、关于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内 涵 的 既 有 表 (定的合理性 ,但将社会实践活动排斥在理论教学 相
述 ) ( ) 对于实践教学和第一课堂 相对于第二课堂等之
外 ,否认了理论教学 、第一课堂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 及其评述
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 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 ? 理论界 、学术界既有的
“作用 、功能说或本质说”。如 :社会实践活动是 表述众说纷纭 ,令人莫衷一是 。人们在对待社会实
育人的重要手段 ;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补充 ; 践活动概念的认识上 、观念上存在的不确定性 、非科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 学性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推
() p . 553 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应用 、教育 、自为进 ,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基于对社会实 等 。
这一表述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地位 ,指出了 践活动研究的相关资料的检索 ,我们梳理出以下几
种比较典型的提法并作简要评述 。 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 ,其界定的积极作用应予以肯
定 ,但这一表述既回避了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的界 “教学形式说”。如 :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
定 ,以对社会实践活动作用 、功能或本质的描述替代 生为主体 、学校为依托 、社会为舞台的广泛教学形
1 (p . 71) 式 。这一界定明确指出了学生 、学校 、社会在 对其概念的界定 ,又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非第一课
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更加突出了社会实
Ξ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公室“十五”立项课题 。 收稿日期 :2003 - 07 - 17 () 作者简介 :王爱华 1965 —,女 ,江苏常熟人 ,讲师 。
堂说”。 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切实践活动 。我们
“形式分类说”。此种表述倾向于将大学生社会 ,即教育范畴的 所探讨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指前者 实践活动教育的形式划分为三类 。如 : 社会实践活 狭义的概念 。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又因其侧重点 、语 动即由教学部门组织的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 境及习惯用法的不同 ,被称为社会实践教育或社区 动 ,由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的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 服务与社会实践等 。因此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表述
(p . 94) 4 动和学生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表为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 以完成一定教育任务为目 述重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分类研究 ,具有鲜 标 ,以获得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 明的指导价值和应用意义 ,但它类似第三种“作用 、 感为主旨的 ,面向社会 、接触群众 、联系实际的一种 功能说或本质说”,既回避了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的 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活动 。之所以对社会实践活动
界定 ,试图以对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分类替代对其 的概念作出如上界定 ,是基于以下认识 :
,从其主体来看 ,学生无论在何种情境中 、 第一 概念的界定 。又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另一主体 ———中
小学生 ,从而也就忽视了关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 在哪个阶段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的主 动形式分类的研究 。 导作用可表现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谋划 、组织 、指
导 、评估 、反馈 。 “新课程说”。研究者认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 第二 ,从其过程来看 ,包括情境体验 、价值辨析 、 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 、增 活动践行三种基本类型和过程 。它既是一种空间概 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它与研究性学 念 ,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 5 第三 ,从其价值 、意义来看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 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依
笔者之见 ,这是教育理论界关于社会实践活动概 念一项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 ,它经历了 的最新最权威的提法 ,研究者把“社会实践”与“社 区由兴起到不断发展 ,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 ,由试点摸 服务”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 并索到逐步推开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效益 、经 没有过多地争论“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区 别 ,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 (而是从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层面 即追求学生情感 体验
了较有影响的成效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德 的获得与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特别是社会责任感 的培
) 养之理念将两者合二为一 ,提出了“社区服务 与社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即在马列 会实践”的概念 。这一提法汲取借鉴了国外的 做法 , 主义实践的大前提下所给的定义 。实质上社区服务即社会实践 。但笔者认为社 区服务第四 ,从其价值实现的途径来看 ,家庭 、学校 、社 应是社会实践的属概念 ,不应当是并列的概 念关系 ,会三方面不同程度地且又共同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 而这一表述既不能认为是对社会服务的解 释 ,也不
的开展及其价值的实现 ,这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能认为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解释 。
打开了通道 。
第五 ,从其内容与形式来看 ,包括小学 、中学 、大
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以及不同时
期 、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特点的研究 。 二 、社会实践活动的界定及其支撑依据 三 、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既有表述及其评述 ,笔者
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 。因此 ,既不能强调社会实践 ,充分利用与合作伙伴相互交 自己进行评价的同时
活动的学校教育属性 ,将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为第一 流 、分享成果的机会 ,培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 课堂的延伸或作为第二课堂 ,也不能强调社会实践 合作的精神 。
活动的社会教育属性 ,排斥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 ,以 四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选择 实践代替教育 ,搞所谓的“开门办学”。事实上 ,作为
6 (p . 19) 基于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与其特征的理解 ,以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把手 ,社会实践教育的 及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 ,课程内容 、学 加强与课堂理论教育的改革同等重要 ,应该同步进 校特点 、受教育者存在年龄 、性别 、知识和经验等方 行 、相互促进 。 面的差异 ,我们拟从以下三个角度确定社会实践活
() 二多功能性又称综合性 。是指社会实践活动 动的内容 。
的教育目标或价值 ,既可以体现在认知发展 、技能形 首先 ,从社会实践活动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的关 成方面 ,也可以体现在情感体验 、品德与态度的确立 系来看 ,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教学 等方面 。在某一实践活动中 ,既可以对学生主体进 实验 、生产实习 、军事训练 、公益劳动等 ,教学计划外 行德育 ,也可以进行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和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 ,进而达到综合而 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勤工俭学 、学生社团 、社会调查 、 不是单一的教育目标 、任务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 咨询服务 、社区服务等 。
其次 ,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来看 ,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功能
性或综合性特点表现出来的 ,这一特点在学校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服务社区 、走进社会 、珍惜环境 、 的其他方面是不多见的 。 关爱他人 、善待自己五个方面 。而按社会实践活动
() 的组织形式分 ,有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 、班级活动 、学 三社会参与性 。即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 、
校活动等 ,这就避免了把内容与形式相混淆 。 经济生活 、文化生活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
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 ,亲自接触和感知 第三 ,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活动内容的层
次性来看 ,可分大 、中 、小学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各种人和事 ,通过了解社会 ,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
动 。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 :社会调查 、 积累 ,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的认知 、理解 、体验和感悟 。在参与中 ,学生的主体 勤工俭学 、公益劳动 、生产或教育实习 、社会服务 包
) 括“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军事训练 、科 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途径主要有社会考察活 技攻关小组活动等 ; 适合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 动 、社区公益活动等 。 动有 : 社会调查 、勤工俭学 、公益劳动 、家务劳动 、生 () 四开放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一特征要求教 () ( 产实习 包括校办工厂 、农牧场劳动、社会服务 包 育者彻底改变一切从书本出发 、从教室出发 、以教师 ) ( 括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军事训练 主要针对高
) 中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 、远足 、主题团队会等 ; 适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关心书本之外 、教
合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 : 课外兴趣小组活 室和学校以外的事情 ,使之热爱生活 、热爱集体 、热
爱国家 ,在理论与现实中架设起沟通的桥梁 。社会
() 动 如 :采集标本 、科技小实验 、美术 、征文 、远足等、 实践的开放性包括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在大自然
( 和人类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学习和发展 、活动时空 社会服务 如红领巾安全活动周 、文明小天使活动
) 等与形式的开放性 、活动评价的过程和活动开展的开 、自我管理活动 、家务劳动等 。
总之 ,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 ,应当根据社 放性等 。
() 五协同性又称合作性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还 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 、课程内容 、学校特点 、教师 具有课程的开放性 、跨学科性 、互动性等特点 ,不仅 的能力素质 、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 ,精心组织 、灵活 要求各类学校 、各科教师之间 、学校教师与家长及社 安排 ,不拘泥于形式 ,注意活动的实效 ,以推动社会 会有关机构人员之间相互配合 ,家庭 、学校 、社会形 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
() 成合力 ,协同完成任务 ,而且要求学生在充分发挥自 下转 112 页主性 ,自己参与设计 、自己选择主题 、自己组织实施 、
() () 9 Woodward , T. Ways of Training : Recipes for Teacher Training 社会科学版,2002 , 2.
8 张子光 . 英语教学法改革的思路及实践 J . 青岛大学师 M . Essex :Longman Group ,1992. () 范学院学报 ,2002 , 2:59. () 责任编辑 :宗福常
Improving the Course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f or Middle Schoo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glish Course Standards f 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YU J i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u College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English Course Standard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not only led to the re2 form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but influenced that of the English for teache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feasible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the course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Middle School”by way of adjusting course arrangement and making the mos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Middle School ; course arrangement ; classroom teaching ; The English Course Standard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1999 , 1. ()上接 89 页 顾成昕 . 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及其基本形 4 参考文献 :() 式 J .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6 , 5. 1 王荣党 .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渊源 J . 学术探索 ,2000 , ( ) 钟启泉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解读 M . 上海 : 5 () 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戴东风 . 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J . 石油大学 范炳良 . 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的重要把手 J . 常熟高 2 () () 学报 社科版,2000 , 6. 6 周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J . () ()专学报 ,2000 , 6. 责任编辑 :刘华民 3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 Character and Content of Social Practice
WANG Ai- hua
()Department of Physics ,Changshu College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Abstract :Among various concepts of social practice which are defined by theorists , such as the hypothesis of teaching modality , not-first classroom doctrine , the systematic taxonomy and new curricular doctrine , it is difficult to de2 cide which one is right . Therefore , the scientific and veracious defination to social practi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eek for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isleading of social practice , and developing social practice in all- round way and objec2 tively ,is vital to students’all round healthy development .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 ;the hypothesis of teaching modality ; systematical taxonomy ; new curricular doctrine
范文二: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第八章 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摘要:
场域、资本、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使社会学的研究呈现新的视角。布尔迪厄力图通过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从而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本文思考焦点即为社会实践理论的这三个核心概念。
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实践
Key word:Field ,capital ,habitus ,Practice
.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大师,他和英国的A ·吉登斯、德国的J ·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其著作《实践理论大纲》(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实践理论的提出是与布尔迪厄的治学目标——超越导致社会科学长期分裂的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密不可分的。他认为实践理论可以有效地将社会现象学的分析角度和社会结构主义的角度合成为一体化的社会研究方式,既在认识论上做到逻辑贯通,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实践理论提供的理念框架是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力图通过场域(field )、惯习(habtius)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体系中,有一些贯穿性的核心概念,其中从外部行动者在社会空间所占据的位置“场域”,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资本”,从内部揭示构建行动者和各种性情倾向的“惯习”是三个最核心的概念。布尔迪厄在论及场域、惯习、资本这些概念的时候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主张在理论的系统中以及它们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去界定概念。他认为只有在关系系统中,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决不能孤立地定义它。
一、 场域
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既不是单纯的个体,也不是理想化的抽象社会,而是研究由无数个体所构成的“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场域综合性结构”。场域是什么呢?“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位置的客观性得以界定。布尔迪厄认为只有场域和社会空间的观点才揭示了社会的真实结构。在他看来,“一个分化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由各种系统功能、一套共享的文化、纵横交错的冲突或者一个君临四方的权威整合在一起的浑然总体”,而是各个场域的聚合。
在理解场域时,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首先,它是由一些特定原则所界定的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各自独立的不同场域相互关联,各自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并且由于这种效用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都不能仅凭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予以解释。其次,场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更是充满冲突和争夺的空间。场域中行动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争夺和维护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和
空间,他们在场域中不断展开斗争,这些斗争维持或变更着场域中各种力量的构型。这些斗争正是场域的动力所在。布尔迪厄以“博弈(game )”来具体说明场域的构成和动作过程。他认为,与博弈相似,场域中的行动者即博弈者掌握着不同种类的和数量的资本,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符号的资本,这些资本随着场域的变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博弈者因此拥有了不同的相对权力,正是这. 些博弈者之间力量关系的状况决定了某个场域的结构,而改变各种资本形式的分布和相对分量就相当于改变了场域的结构。不过,布尔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这就有些象打80分,手里纸牌的各种花色的大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哪一种花色是主牌。从特定场域来说,行动者的策略既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知,即依赖于他们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场域的基本特征是争斗性、历史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不确定性。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是松散的,正规化程度较低,某种场域并非是依照单一规章制度机械性的运转的机器,而是充满斗争的社会空间,具有实践上的策略性和不确定性。因为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深陷场域中的实践信念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自我体验,也不是机械被动地遵从外界灌输的教条,而是被各种社会秩序社会化过的主观性——惯习。
二、 惯习
如果说场域概念侧重描述的是社会世界的客观结构,惯习概念则是偏重于刻画行动者的心理方面,它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变化的、开放的性情倾向(dispositions )系统。惯习概念是布尔迪厄从实践意义的高度提出来的,反映出布尔迪厄力图挣脱结构主义“铁笼”的最典型的努力。
惯习是怎样的性情倾向系统呢?它是资本与场域之间的机制,它推动着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行动者们采取某种特定策略积极参与场域的博弈,亦或远离博弈旁观伺机。惯习这种性情倾向具有能动的实践意义,这点是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观。首先它在实践中获得,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只是因为我们把它视为第二天性而忽视了它的历史性;同是它又持续不断地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总之,惯习是“外在性的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ty), 个人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行为。
惯习和场域之间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相通。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场域塑造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心上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不仅仅是被结构形塑(structuring mechanism ), 还不断地产生新的结构,惯习有助于把场域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行动者投入、尽力的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受制于场域。在布尔迪厄看来,对惯习及其与场域关系的认识,正是实践理论和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分野所在。用布尔迪厄的话说“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 “世界包容了我,但我能理解它”,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但这里有上点要强调,即布尔迪厄偏重于场域客观性作用,他认为场域的结构塑造着惯习的结构。
三、 资本
前面说过,场域是充满斗争性的,拥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资本的行动者在场
域中展开竞争,正是这种竞争使场域充满了力量。那么是什么使行动者展开博弈,使场域充满斗争,充满力量呢?是资本。“在场域中活跃的力量是那些用来定义各种‘资本’的东西。”资本是布尔迪厄实践理论体系中又一个核心范畴。这里所说的资本不是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种劳动可以在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并具有产生新的利润的潜力,个人或团体通过占有资本能够迅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布尔迪厄早期的论述中,资本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 、文化资本(culture capital)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每一种资本类型下面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层次更低的资本。后来,布尔迪厄又特别添加了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
所谓经济资本是经济学通常理解的那种资本类型,指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资本形式,也可制度化为产权形式。布尔迪厄对经济资本的讨论主要是促使人们注意不要陷入经济资本的本位中心论的陷阱。对经济资本的认识并不意味着要将分析置于“自私自利的算计的冰水”中。在布尔迪厄看来,“理性计算”本身并不是人类社会所有实践形态的一种普遍原则,而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惯习,这种惯习的形成是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底限要求的。
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最感兴趣的。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意志与性情内,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体资本,如个体的语言能力、行为举止、对书籍的品味、对艺术的鉴赏等;在制度化形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资本,如学历。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身体化的形态,体现在行动者精神和身体持久的性情倾向中。二是客观化的形态,表现为文化物品,如书籍、绘画、纪念碑、工具等。三是制度化的形态,表现为某些制度性的规定或规则,如学历认定,学术资格等。 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是与资本的投资者和拥有者的身心相联系的,是存在于文化、教育、修养等具体形式之中的,行动者必须通过自己身体化的、具体化的实践活动来获取它。这种形式的文化资本要求个人性时间的、能量的投入,具有特殊的累积性——与个人及其生物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能超越个体行动者及其表现能力,并随着拥有者身心能力一起衰落和消亡;但它又有继承式的传递性,这种传递性最明显地表现在家庭的历史中,那些拥有强大文化资本的家庭的后代在这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所谓“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客观性的文化资本从其物质性来看,文化物品意味着一种经济资本,它可以像经济资本一样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同时,文化物品的获得和传递是与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相联系的,生产出文化物品才能的行动者必具有一定积累的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获得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才能理解文化物品、才能掌握文化物品的“消费”手段。客观化的文化资本还具有独立性,文化物品一旦生产出即能超越行动者而存在,成为场域中行动者竞争的重要武器,并具有生产利益的效能。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与前两种文化资本相比,具有集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给予了行动者体制上的承认,使得学术资格拥有者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相互替代成为可能,并能够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设定某种转换率,这种转换率确立了它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货币价值。布尔迪厄在研究教育问题的过程中采用文化资本这个概念,用它来解释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的差异——不同阶层或集团在文化资本的分配方面是不平等的,导致了出身于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学生的学术成就是不同的,这种学术成就可视作上一代的文化资本在下一代上获得的利润。布尔迪厄指出,家庭不是仅仅通过经济收入来影响孩子的求学,文化资
本的传递亦是重要的方面,文化资本作为阶层再生产的至关重要一环,把外在的财富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部分,即惯习,体现在下一代身心之中,并且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就越容易积累新的符合自身利益的文化资本,更容易获得利润。一个出身于具有深厚文化资本家庭的人,其行为举止优雅、艺术欣赏力高、还能学贯中西,我们会说他具有家学渊源,实际上就是他的性情倾向中内化了上一代人的文化资本,他在这一定量的文化资本的沉淀基础上更容易获得新的文化资本,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就,从这点上说文化资本具有马太效应。但并不是每一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人在文化资本上都具有优势,文化资本虽具有传递性,却不一定内化为下一代人的惯习,因为在家庭的场域中,下一代的社会化过程中惯习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的由家庭场域所塑造的,个体的能动性、社会环境的大背景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络,从而积累的资源的总和。它反映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场域的结构和权力关系。首先这种关系网络具有集体性和制度化的基本属性。说其集体性是指社会资本赋予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人一种集体拥有的资本,一个人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与这些网络相关的各种人拥有的资本(经济、文化、符号)的数量。而其制度性是指行动者在交往中采取特定的策略来确定或再生产某些社会关系,把偶然的关系,如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甚至亲戚关系,转变为选择性的持久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满足行动者主观上的需要(感激、尊敬、友谊等),又可以进一步转变为在体制上得到保障的权力关系。其次,社会资本离不开社会交往,这些交往活动本身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要直接或间接地花费经济成本,所以制度化关系网络的确立和维持必须以稳固的物质性交换和符号性交换为基础。如同在经济活动中一样,交换在社会网络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处于特定社会体制中的行动者通过各种交换活动,如礼物、金钱、言语、尊重、服从等,将偶然性的关系不断转换为稳定的权力关系,并通过彼此之间的承认和合法化,进行不断地再生产。这里要补充一点,社会网络虽具有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分布却不是均衡的,关系网络及其相应的团体组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制度化代理形式,社会资本往往集中在一些代理手中,如家庭的领袖、家长、长子等,这种代理的功能在于它保证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从而可以有效地运用和调配这些集体性的社会资本,最终维护了该关系网络和团体的存在。
符号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表现为文字、语言、衣着、身体行为等等。布尔迪厄指出,“符号权力”是强调符号是一种构建现实的权力,它往往能够建立新的社会世界的秩序,要避免将符号关系化减为沟通关系,仅仅注意到沟涌关系是不够的,还须认识到“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工具,同时也是支配的手段。符号资本的观点是布尔迪厄提出的最为复杂的观点之一,而他的全部学说,可被解读为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符号资本的各种形式及效应的努力。
布尔迪厄认为不同的资本类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只有以极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这种可转换性是构成某些策略的基础,这些策略的目的在于通过转换来保证资本的再生产和在社会空间占据的地位的再生产,从而保证各种资本的延续和发展。其中经济资本是所有资本类型的根源,通过巨大的努力,资本的不同类型都可以从经济资本中得到。但同时须注意到,不同资本类型之间还存在着不可比较性,因而不能将所有资本类型都还原为经济资本,从而否认其它资本类型的特殊功效。
资本是一种积累性的劳动,个人或团体通过占有资本能够迅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由于资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形成和积累,当它形成后能够产生新的利润,并能够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一方面这使得社会生活超越了碰运气的游戏状态,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秩序和结构;另一方面这种积累性、传递性使得社会成员在竞争起点上是不平等的,因为每个社会成员身上积累着上一代人的资本,这些资本不是平均分配的。一个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一个是平民“张三”的儿子,都是白手起家,都很有天赋,都很努力,哪个更容易成功?
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资本积累的历史。在每一社会中,拥有不同数量和质量资本的社会成员被划分为不同的阶层或集团,每个占有资本的行动者在不同的场域中竞争,这些竞争烙着行动者的惯习,而竭力维持并扩大自己的资本即是竞争目的所在。布尔迪厄的基于场域、惯习、资本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新的视角,打开了我们思维方式的另一扇大门。
范文三:【doc】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特征与内容探析
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特征与内容探析 2004年5月
第3期
常熟高专
JournalofChangshuCollege
Mav.,2004
NO.3
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特征与内容探析
王爱华
(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目前理论界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的界定主要有:教学形式说,非第一课堂说,形式分类说,新课程说
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科学,准确地界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与内容,对寻求走出社会实践活动误区的对
策,全面,客观地认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形式论;形式分类说;新课程说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04)03—0087—03 随着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的深入,我们感
到在此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社会实践活
动内涵的界定,只有对社会实践活动内涵进行界定,
进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体系,使社会实践活
动的研究,开展更具有遵循的标准和依据.因此,科
学,准确地界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与内容,对寻求
走出社会实践活动误区的对策,把握好社会实践活
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对全面,客观
地认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 长中的重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
,关于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既有表述
及其评述
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理论界,学术界既有的 表述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人们在对待社会实 践活动概念的认识上,观念上存在的不确定性,非科 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推 进,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基于对社会实 践活动研究的相关资料的检索,我们梳理出以下几 种比较典型的提法并作简要评述.
"教学形式说".如: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 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的广泛教学形 式.?J(?'?这一界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学校,社会在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公室"十五"立项课题. 收稿日期:2003—07—17
作者简介:王爱华(1965一),女,江苏常熟人,讲师. 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了社会实 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功能,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其 他功能,容易引起人们对它的狭隘理解,也容易产生 "社会实践活动即教学形式"的歧义.而事实上,社 会实践活动是教学的形式之一,也包含非教学形式 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团队,社团组织的或学生自发 参与的社会调查,考察活动等.
"非第一课堂说".如:社会实践,就学校而言, 它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或实践 环节,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纳入学校教育计划 的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或环节.J(P??'这
些界定将教学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层次有一 定的合理性,但将社会实践活动排斥在理论教学(相 对于实践教学)和第一课堂(相对于第二课堂等)之 外,否认了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 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作用,功能说或本质说".如:社会实践活动是 育人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补充;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应用,教育,自为J(P'等. 这一表述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地位,指出了 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其界定的积极作用应予以肯 定,但这一表述既回避了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的界 定,以对社会实践活动作用,功能或本质的描述替代 87
对其概念的界定,又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非第一课 堂说".
"形式分类说".此种表述倾向于将大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教育的形式划分为三类.如:社会实践活 动即由教学部门组织的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 动,由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的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 动和学生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L4"v.94)这种表 述重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分类研究,具有鲜 明的指导价值和应用意义,但它类似第三种"作用, 功能说或本质说",既回避了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的 界定,试图以对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分类替代对其 概念的界定.又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另一主体——中 小学生,从而也就忽视了关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 动形式分类的研究.
"新课程说".研究者认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 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 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 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 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5J 依笔者之见,这是教育理论界关于社会实践活动概 念的最新最权威的提法,研究者把"社会实践"与"社 区服务"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并没有过多地争论"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区 别,而是从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层面(即追求学生情感 体验的获得与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特别是社会责任感 的培养之理念)将两者合二为一,提出了"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的概念.这一提法汲取借鉴了国外的 做法,实质上社区服务即社会实践.但笔者认为社 区服务应是社会实践的属概念,不应当是并列的概 念关系,而这一表述既不能认为是对社会服务的解 释,也不能认为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解释.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界定及其支撑依据
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既有表述及其评述,笔者 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包括教育范畴内的以完成一 定教育任务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亦即 狭义的社会实践概念,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 的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面向社会,接触群众,联系 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还应当包括哲学研究领 域里的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以社会其他成员为 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亦即广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概 88
念,是指人类所有非与生俱来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并
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切实践活动.我们 所探讨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指前者,即教育范畴的 狭义的概念.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又因其侧重点,语 境及习惯用法的不同,被称为社会实践教育或社区 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表述 为: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一定教育任务为目 ,以获得直接经验,标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 感为主旨的,面向社会,接触群众,联系实际的一种 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活动.之所以对社会实践活动 的概念作出如上界定,是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从其主体来看,学生无论在何种情境中, 在哪个阶段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主 导作用可表现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谋划,组织,指 导,评估,反馈.
第二,从其过程来看,包括情境体验,价值辨析, 活动践行三种基本类型和过程.它既是一种空间概 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第三,从其价值,意义来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 一
项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它经历了 由兴起到不断发展,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由试点摸 索到逐步推开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 了较有影响的成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健康发展.即在马列 主义实践的大前提下所给的定义.
第四,从其价值实现的途径来看,家庭,学校,社 会三方面不同程度地且又共同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 的开展及其价值的实现,这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打开了通道.
第五,从其内容与形式来看,包括小学,中学,大 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以及不同时 期,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特点的研究.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从关于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既有表述及其评述 到社会实践活动概念的界定及其认识,我们不难发 现社会实践活动与作为教育范畴的其他形式相比有 许多共同的特征,如:学习体验性,多序列性,多迁移 性等,但也体现出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这些特有的 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双重属性.即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学校教育
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它是联结学校教育和 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因此,既不能强调社会实践 活动的学校教育属性,将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为第一 课堂的延伸或作为第二课堂,也不能强调社会实践 活动的社会教育属性,排斥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以 实践代替教育,搞所谓的"开门办学".事实上,作为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把手,[]()社会实践教育的 加强与课堂理论教育的改革同等重要,应该同步进 行,相互促进.
(二)多功能性又称综合性.是指社会实践活动 的教育目标或价值,既可以体现在认知发展,技能形 成方面,也可以体现在情感体验,品德与态度的确立 等方面.在某一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对学生主体进 行德育,也可以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和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进而达到综合而 不是单一的教育目标,任务.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
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功能 性或综合性特点表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在学校教育 的其他方面是不多见的.
(三)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 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亲自接触和感知 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 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在参与中,学生的主体 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其途径主要有社会考察活 动,社区公益活动等.
(四)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一特征要求教 育者彻底改变一切从书本出发,从教室出发,以教师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关心书本之外,教 室和学校以外的事情,使之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 爱国家,在理论与现实中架设起沟通的桥梁.社会 实践的开放性包括活动内容的开放性——在大自然 和人类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学习和发展,活动时空 与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评价的过程和活动开展的开 放性等.
(五)协同性又称合作性.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还 具有课程的开放性,跨学科性,互动性等特点,不仅 要求各类学校,各科教师之间,学校教师与家长及社 会有关机构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家庭,学校,社会形 成合力,协同完成任务,而且要求学生在充分发挥自 主性,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 自己进行评价的同时,充分利用与合作伙伴相互交 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 合作的精神.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选择
基于对社会实践活动概念与其特征的理解,以 及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课程内容,学 校特点,受教育者存在年龄,性别,知识和经验等方 面的差异,我们拟从以下三个角度确定社会实践活 动的内容.
首先,从社会实践活动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的关 系来看,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学 实验,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等,教学计划外 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学生社团,社会调查, 咨询服务,社区服务等.
其次,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来看,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 关爱他人,善待自己五个方面.而按社会实践活动 的组织形式分,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 校活动等,这就避免了把内容与形式相混淆. 第三,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活动内容的层 次性来看,可分大,中,小学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活 动.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社会调查, 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生产或教育实习,社会服务(包 括"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军事训练,科 技攻关小组活动等;适合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 动有: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生 产实习(包括校办工厂,农牧场劳动),社会服务(包 括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军事训练(主要针对高 中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远足,主题团队会等;适 合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课外兴趣小组活 动(如:采集标本,科技小实验,美术,征文,远足等), 社会服务(如红领巾安全活动周,文明小天使活动
等),自我管理活动,家务劳动等.
总之,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应当根据社
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学校特点,教师
的能力素质,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精心组织,灵活
安排,不拘泥于形式,注意活动的实效,以推动社会
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下转ll2页)
89
[7]肖美华.英语课堂模拟教学——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向初
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途径[J].常德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版),2002,(2).
[8]张子光.英语教学法改革的思路及实践[J].青岛大学师
范学院,2002,(2):59.
[9]WoMw~d,T.WaysofTraining:RecipesforTeacherTraining
[M].Essex:LongmanGroup,1992.
(责任编辑:宗福常)
ImprovingtheCourseofEnglishTeachingMethodologyforMiddleSchoolsin AccordancewithTheEnglishCourseStandardsfor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YUJie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ChangshuCollege,Changshu215500,China) Abstract:ThepublicationofTheEnglishCourseStandardsfor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hasnotonlyledtothere—
forminthefieldofEnglishteachingandlearning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butinfluencedthatoftheEnglishfor
teachersinnormaluniversities.Thispaperistodiscussfeasiblewaystoimprovetheteachingefficacyofthecourseof
"EnglishTeachingMethodologyforMiddleSchool"bywayofadjustingcoursearrangementandmakingthemostofthe
classroomteaching.
Keywords:EnglishTeachingMethodologyforMiddleSchool;coursearrangement;classroomteaching;TheEnglish
CourseStandardsfor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上接89页)
参考文献:
[1]王荣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渊源[J].学术探索,2000,
(3).
[2]戴东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石油大学
(社科版),2000,(6).
[3]周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
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1999,(1).
[4]顾成昕.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及其基本形
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5).
[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把手[J].常熟高 [6]范炳良.
专,2000,(6)(责任编辑:刘华民)
TheAnalysisoftheConcept,CharacterandContentofSocialPractice WANGAi.hua
(DepartmentofPhysics,ChangshuCollege,Changshu215500,China) Abstract:Abstract:Amongvariousconceptsofsocialpracticewhicharedefinedbytheorists,suchasthehypothesisof
teachingmodality,not—
firstclassroomdoctrine,thesystematictaxonomyandnewcurriculardoctrine,itisdifficultto
de—
cidewhichoneisright.Therefore,thescientificandveraciousdefinationtosocialpracticeisof
greatimportancetoseek
forthecountermeasuresofthemisleadingofsocialpractice,anddevelopingsocialpracticein
all—roundwayandobjec—
tively,isvitaltostudents'allroundhealthydevelopment.
Keywords:socialpractice;thehypothesisofteachingmodality;systematicaltaxonomy;new
curriculardoctrine
112
范文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 的概念探析
作者:李薇薇
来源:《高教探索》 2014年第 06期
摘要:本文从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这一概念界定的几种具有代表性观点出 发,认为明细其上位概念、学科立场以及历史文化语境在界析概念时至关重要。基于此,认为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教育属性、以学生习得直接经验与即时信息内容为主体, 以形塑大学生价值观与综合素质养成为目的,并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实践;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逻 辑起点及核心问题。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看似早已被人熟知掌握, 然真正进入学理的考证分析进而阐释其质的规定性却面临着复杂丰富甚至艰难的局面。本文基 于学术界已有成果尝试提出对这一概念的自我界定。
一、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概念的几种界定分析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 念界析可谓林林总总,形式多样,但细致分析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一)从广义的实践观视角出发来界定其内涵与外延
如认为 “ 大学生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 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以此将其分为:“ 大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大 学生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虚拟社会实践活动。 ”[2]此种划分突出 了社会实践教育的全面性以及全程性,尤其是虚拟社会实践的提出是对当今时代的鲜明回应。 但同时也导致了如下问题:一是是否所有教育性实践活动均应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 范畴?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否有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内涵?二是此种划分看似层次与范围分 明,但是在实质上却导致了所划分内容的交叠。如其认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有专题调查、 专业实习,校园社会实践中有志愿服务与勤工助学,但是在校外社会实践中其定义同样存在教 学计划内社会实践包含的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与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包括走出校园的志愿服 务、勤工助学等。可见此种划分在其层次中是存在交叉的。
与此相类似,从广义实践观出发,相对于传统教学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学者认 为 “ 在广义的实践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就是广义的实践教学。广义的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 过程之中,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 ” 。并以此将整个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层次:“ 课 堂内的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 …… 第三种是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包括课 程实习、假期社会服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总之它是指参与各种科学文化的创造、处理 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生产实践的活动。 ”[3]此种定义从实践 -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的概念路
范文五:论社会保障概念兼论对实践的影响
Social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cience No(2,2004(SeriaI No(102) 2004年第2期(总第102期)
论?社会保障"概念
——兼论对实践的影响
李和森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250100) [提要]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城市的保障,是残缺不全的偎障;没有农民的保障, 就不是真正完整的社会保障。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发展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迫在眉睫,利在 千秋。 [关键词]社会保障; 城乡统筹; 农村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IA I-文章编号]1003—414512004]02--0105--03
多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于社会保障概念的界 这一界定,以“个人及其家庭”作为保障对象,突破 了“公民”的界限,把保障的范围扩展到没有达到公 定,说法不一。而城乡统筹。正是社会保障理论发民年龄的人和因种种原因失去公民资格的人(表明 展中的缺憾之一。尽管国内外学界的主流,在社会
保障的理论概念界定中没有鲜明地提出农村社会 社会保障是全民的保障。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实施
的时间和具体办法不同,但社会保障的全民化方向 保障并加以强调,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漠视社会保障不可逆转。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社会通过它的 在农村的极端重要性。 一系列处置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公共措施,为它的成 社会 一、社会保障内涵界定 员提供保护和提供医疗照顾、家庭津贴,否则这种 对保障是当代国际社会通用的一个名词,但 风险将导致薪金的停止支付,或因疾病、生育、工 社会保障的内涵至今尚没有全球统一的、权威的 伤、失业和死亡导致实际收入的减少。”o与前三 理论界定。然而,就在这不同的理论界定中内含了 界定不同的是, 种 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的特性。如:英国《贝弗里奇 “社 这一界定明确了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报告》的界定。该报告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认为“社会保障是指人们在失业、疾病、 会”。有趣的是,这里的保障对象是“它的成 员”。显然,这里的“成员”就是“社会”的成员,这与 伤 上述的“人们”、“国民”、“个人及其家庭”,以及下述 害、老年以及死亡、薪金中断时,予以经济援助, 并辅助其生育婚丧的意外费用的经济保障制度。”? 中的“所有国民”,也大体相同。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审议会的界定:“社会保障是 从保险方法和直 这一内涵的界定,核心是社会福利的保障,保障对 象是“人们”,没有地域、性别和身份之别。只要遇 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的途径 使所有 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社会成员的生活。”o有上述情形,都可以成为社会保障的受益者。美国 这《社会福利辞典》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对国民可能 是一种广义的内涵界定,把公民所遭遇到的一切经 济风险全部纳入到了其保障范围之中。 的社会安全遭遇到的各种危险如疾病、老年、失业等加以保护 我国真正全面引入“社会保障”一词,是在80 网。”o它源于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 法》中的“Social Security”,通常译为“社会保障”或 年代中期。对于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也显现了城 “社会安全”。这一界定,突出了风险防范功能,且 乡统筹的必然。如:“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国民”,同“人们”基本一样,都 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 定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各种社会保险、杜 没有城乡工农之别。《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界 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医疗保健、福利服务 定。“一种公共的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 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 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保障等社会措 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以提高其福利水平。”o 施的总称。’’。这种界定,较全面地体现了社会保障 收稿日期:2003,11—26 作者简介:李和森(1963)(男。山东
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
万方数据
的全民性;“国民”,自然应包括长期生活在农村的 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配和再分配,两者缺一 不可。而国民收入的创造、分配和再分配,是一个 广大居民。“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 宏观和全局性的理念,城市和农村都有。?关于社 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一种法 会保障的保障对象。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国内学 律责任。”o这显然是以城乡统筹为基础的,没有城 界,共同的表述是个人,只不过用词上略有不同。 乡之分。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社会 如,有的用“人们”,有的用“公民”、“国民”、“社会成 中被削弱了的家庭保障功能,帮助全体社会成员对 员”,有的用“个人及其家庭”等。不管如何具体描 付现代社会中的经济风险。运用社会化的保障手 述,其实质都是泛指一个国家的全体居民或全体社 段,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经济福利制 度。”?在简单的界定中,竟然两次强调使用了“全体 会成员,而不分城市和乡村(不分工人和农民,也不 分干部与群众。只要是合法的居民,都有权力享受 社会成员”一词。这在其他界定中实属罕见,足见 到政府规定的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 其对社会保障“全民化”的高度关注。社会保障是 等,一视同仁。 提供的安全保障”@这一界定,再次把指一个“社会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为其国民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的内涵应从理论上作如下 “国民”锁定为 再界定:社会保障(是政府为了保持社会、经济和政 社会保障对象。“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 治的可持续发展(依法通过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一定的法律法规(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配,使城乡居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伤残或丧 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保险、救 失劳动能力等弱势之下,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 助、补助和补贴等物质保障制度的总称。”@也将“社 种社会制度。之所以这样定义,主要基于这样几 会成员”毫不犹豫地纳入了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 点:?“政府”。这是社会保障的“主角”(也就是责 与城乡统筹也寓于国内外不同理论界定的融合 任主体。这比用“国家”或“社会”来表述更明确。 冲突之中。主要反映在:?关于社会保障的责任 ?“依法”。集中反映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和规范 主体。从上述情况来看,西方国家的理论界定并不 清晰,甚至多数没有明确提及。这不可能与译者和性要求。?“分配和再分配”。既挑明了社会保障 引者没有关系。因为,从多年国外的社会保障实践 的实施方式是分配和再分配两种方式(又体现了社 会保障资金来源与用途的统一性,取之于民,用之 来看,其责任主体实际上是十分明确的。综观国内于民。?“城乡居民”。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论是城 学界的观点,几乎都明确了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但是并不统一。有的讲是“国家”,有的讲是“社 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理论上的社会保障对
象,都是社会保障的受益者。这样表述。可以较好 会”,有的讲是“国家或社会”、“国家和社会”,有的 地显示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和影响。?“弱势”。 讲是“政府”等等。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举办社会保 限定了具体享有社会保障现实权利的实现条件。 障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项政府行为。作为 人民政府,显然是人民的政府,作为“人民”则是同 但这与社会保障对象的全民性并不矛盾,相反(恰 恰是社会保障全民性的本质反映。?“生存和发 一的。厚此薄彼要不得,城乡统筹丢不得。?关于 展”。这是社会保障水平或保障层次的目标要求。 社会保障的实施目的。一般认为是为了满足人们 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长远性,为社会保障的进化 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护社会安定。但是,国内外理 寓于了充分的弹性空间。当然,这会受一国财政经 论界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西方国家一般界定在
济等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调个人的福利与社 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更多地强二、社会保障外延界定 向于对整个经济、社会 会的安定。国内学界更多是倾 由于国内外对社会保障内涵界定的不统一,其 乃至政治发展上的意义。对 外延的界定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西方国家 政治和社会的预期价值,往往重于和高于经济和个 对社会保障外延的界定始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 人的影响。但是,不管侧重点如何,都是立足于城 告》,该报告把社会保障制度的外延界定为:社会保 乡统筹。?关于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在现实经 险、社会互助、自愿保险三大部分,这是最初对社会 济生活中,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状况”很难达 到,受益方要给受损方以补偿,而补偿是通过个人 保障外延的认识。此后,西方各国在其社会保障的 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扩展其外延,出现了较大的差 之间的收入转移支付来实现的,这种转移支付的方 异性。如美国,社会保障的外延相当广泛,大小项 式实际上也是社会保障的实施手段。但我国学界 目共计有300余项。 普遍认为,社会保障的实施仅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行不通的。从社会保险基 我国对社会保障外延的界定,则始于1986 金来源的形成看,也源
年
万方数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 农村社会保障,多数人持怀疑、回避甚至是反对的 年计划的建议》,明确界定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态度。当然,这些人又往往不是农民身份。反对
社会福利和优抚工作四项内容。1993年,党的十 者,总是以财力紧张为由,讲什么连城里的事都办
不了、办不好,哪有力量再办乡下的!从某种意义 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保和不同的角度,或处于不同的立场,似乎不是没有
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 道理。但问题并没有严重到如此地步。关键在思 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六个方面。学 想,在理念(在于是否真要干,怎么干。多年来,各 界对社会保障外延的认识也不同,有的将教育、住 级政府用于农村的投入(总量年年增。但是,结构 房、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项目也纳入到了社会保 并非年年都是优化的。调整的余地和潜力,是难以 障的 彻底否认的。同时,如果再从增量中补一块,统筹 外延中。 从国内外对社会保障外延界定来看,有三个特 安排,综合平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不 征较 可能和不可行的。这一点,从各级政府应对明显:一是宽泛性。凡是市场经济机制不能自 发地、有效地调节的地方、领域和项目,社会保障的 的财力供给上,足以印SARS 古今中外社会证。?现实性的结论。综观 外延触角都可以伸展过去。而且(在保障项目范围 保障理论概念的界定,从内涵到外
的界定上。要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不搞区域、行业或 延,都没有将农村与城市分而论之,城乡统筹理论
城乡差别。亦即城乡统筹性。二是扩张性。从各 在社会保障中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一国社会保障 国实践看,作为公共福利和生活保障意义上的社会 制度的设计、实施、发展与完善,必须面向社会全体 成员,不能顾城失乡;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 保障,其外延具有极强的“刚性”,往往是能上不能 民,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城乡统筹,不失时 下(能升不能降,能多不能少,能增不能减,且由城 镇向农村呈扩张性发展趋势。三是国别性。各国 机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影响深远,刻不 容缓。而且,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差异必须缩小, 的经济状况不同,社会保障的外延项目也有所差 并最终走向统一和协调。 国家由于财力充足,项目别,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其外延项目少。而发达 内容多样化,外延范围也较为广阔。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武汉大学出 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其城乡统筹的外延也不同。 三、社会保障理论 ?任保平:《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2001界定对现实的影响 6月第l版,第4页。 年 纵观我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制度和实践,有四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个方面值得关注:?重城市轻农村。历史动态中有 ,种长期失衡的状况,即分析研讨城镇职工社会保 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页。 障的多,而研究农 ?任保平:《中国社会保障模式》,2001年6 民百姓社会保障的少。无论是制 第1版,第4页。 会保障在城乡之间两级分化。月 度建设、体系建设,还是项目、内容、品种、待遇,社 ?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然而,对扭曲的城乡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5保障关系,人们似乎在思想与理念上给予认可。更 版,第4页。 有一种强音至今未息:城市的问题没解决好,哪还 能考虑农村?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起和 月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概论》,湖北人民出 “三农”的凸 版社1994年版,第6页。 出,是一个有力的反证。?强制性与自愿性的冲 突。在城镇,养老、医 ?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 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是政府强 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l页。 制推选的,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并已被各 阶层认 ?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知与接受。但是,在农村推行的养老保险 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尽管是试点阶段)和合作医疗,从开始之日,便将
第1页。 明令规定不得强制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版, 自愿性作为制度设计与安排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而“自愿出版社2001年12月第l版,第7—8页。性”是一种典型的商业保险意识,同社会保险(保
?吕虹:《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 障)的本质特征是相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 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现有制度的变迁将是必然 3月第1版,第100页。 的。?总量增长下的结 (责任编辑:云帆) 构短缺。提到建立和推行
万方数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_特征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