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
1. 编译compile:利用编译程序从源语言编写的原程序产生目标程序的过程,即是把高级语言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2进制语言。
2. 预处理pre-treatment:在程序源代码被编译之前,由预处理器对程序源代码进行的处理。
3. 汇编Assemble:把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的过程。
4. 连接link:用来把要执行的程序与库文件或其他已经翻译好的子程序(能完成一种独立功能的程序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机器能执行的程序。
5. 活动进度activation record:函数调用时分配的一块内存,通常在栈内被产生,也被栈的框架调用。
6. 缓存溢出buffer overflow:缓冲超过区域,所以重写了边界。
7.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自动的回收堆分配的内存空间,它是一种绝对的内存能力,应用程序不必关心内存空间的释放,普遍的流行于现在的面向对象的语言中。
8. 垃圾回收算法:
标记清除法:在每个块顶部用一个额外标记,使用后清除标记。
分代式垃圾回收法:频繁的检查年轻的对象是否为垃圾,较少的检查老对象,因为认为年轻的对象生命周期短。
引用计数:记录每一个对象上的指针数,当指针数为零是,是其为垃圾。 复制法:用两个堆,把一个堆中的数据复制到另一个中。
9. timer:计时器,保存时间特定的时间片段,时间一到,程序转向另外一个状态或者另外一个操作。
10. profiler:用来测量一个源代码所花费时间的工具,可显示程序执行历史,提供必要的分析,同时还可以发现程序的瓶颈,使我们的代码更有效。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它知道程序哪个部分被频繁调用,哪些部分会导致瓶颈等。
11. 优化
12. 对齐alignment:各类型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空间上排列,而不是顺序的一个接一个的排放。
13. 对齐规则
14. 缓存和缓存结构cashe: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率,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L1 L2
15. 异常exception:异常就是控制流中的突变,用来响应处理器状态中的某些变化。
16. PE/COFF文件格式
17. Linker:一个可以把编译器生成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组合成一个可执行程序的程序。
18. Loder:一个执行加载功能的系统程序,负责程序的加载。
19. 时间戳计时器TSC:CPU附带了一个64位的时间戳寄存器,当时钟信号到来的时候.该寄存器内容自动加1。
20. 缓存命中/缺失
21. 静态分配static memory allocation:程序在编译和连接阶段为变量分配的内存空间,只有程序终止才释放内存,每次调用函数不会重新初始化。
22. 动态分配dynamic memory allocation:程序在运行期间为变量分配的内存空间,包括栈分配和堆分配。
23. 同步synchronization:通过交换信息,使得多个进程或者线程能够协作他们活动。
24. 互斥mutual exclusion:多个进程或线程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有一个进程或者线程独占访问共享对象,包括代码数据和其他资源。
25. 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临界区是一段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当另一个进程已经在这段代码中运行时,这个进程就不能在这段代码中运行。
26. 竞争race condition:发生在当多个进程或者线程在读写数据时,其最终的的结果依赖于多个进程的指令执行顺序。
27. 阻碍编译器优化因素:简单的存储器别名引用和函数副作用。
28. 存储器别名:两个不同的指针可能指向存储器中的同一个位置。
简答题 25 问答题 计算题 编程题
1. 画活动记录
2. 递归调用
3. size of
4. 数据不同类型间转换
5. 浮点数编码/整数编码
6. 找内存错误(找到确定位置;错误原因类型;修改正确)(常见错误 maloc没有分配够 数据类型错 maloc没有检查返回条件正确返回free 野指针 释放数据结构成员是否调用别的maloc)
7. 位操作(实验)
8. 计算命中率(高速缓存结构)
9. 垃圾回收(标记回收法 垃圾回收器……4种)
10. 存储器(存储器层次结构)异常(类型 作用 名词解释 处理方式 处理程序 异常返回)
11. 连接器的工作流程(重定位 符号解析)
范文二:新名词解释
1.朱子读书法:是由南宋时期的朱熹提出的。朱熹强调读书穷理的重要,一生读书的心得体会和长期以来人们读书经验的总结。他的学生把他有关读书方法的论述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2.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之一,教授的分量要顾及儿童的接受能力。
3.快乐之家:又称孟都亚宫廷学校,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教育家,维多利诺创建。他非常注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学校设在公园之中,环境幽雅,宫殿宏伟,绿树环绕,游廊曲辉,这样的环境会令人心旷神怡。 4.《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1870年由英国政府颁布,主要内容:①拨款补助教育②全国划分若干学区③学区学务委员会负责本学会工作④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④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成立。
5.“4R课程”:“4R”即读写算宗教,是马丁路德倡导的小学课程。来分散宗教课程的分量。 6. 性即理;南宋朱熹教育思想,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是学以气质之性,逐步达到“明天理灭人欲”。 7. 心即理:明代王守仁教育思想从“心即理”出发,他进一步认为“心外无务,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去其昏蔽”。
8.致良知:明代中期,王守仁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有了良知便能先验地判明是非善恶,这种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且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不会减少,但是却可能受世俗事物的蒙蔽,变质,因此,应当通过教育法除昏敝,以恢复良知,并达到极致,因此被称为“致良知” 9. 导生制学校:近代英国初等教育学校之一,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顾名思义贝尔与兰卡斯特同时期使用教师先从学生中选出年龄大,学习成绩好者充任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再替教师职责转教其他同学,与汉代董仲舒的次相授受相似。这种导生制的方法,能节省开支,减少学校费用,但其教学质量不高。
10.公学:英国中等学校之一。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且是私立学校。修业年限为五年,其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和统治阶层人物,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典文科知识和宗教教育,学校设备先进,学费昂贵,采取寄宿制。
11.“费里法案”:八十年代初,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主持制定了1881、1882年教育法会即“费里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性的三条原则。
12.帝国大学:1806年成立是法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机构,首脑称总监。学区进行管理,各行政官员和大学教师由总监任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13.洪堡教育改革:1808年“洪堡被任命为德国普鲁士教育部长,开始推行改革”。①对初等教育改革,学习裴斯泰洛齐。②对中等教育改革:推动实科中学发展。③对高等教育改革,建立柏林大学。 14.昆西教学法:美教育家帕克在昆西市实施的教学方法的总称。他极力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儿童为中心,并且要开展各种活动。如:手工、或外活动及实验室教学。这拉开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序幕。
15.京师同文馆:1862年,中国近代最高设立的一所方言学堂,是国内最高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学堂。最高只是英语学校,后来成为外语学校,最后成为一所综合学校。1902年,京师同文馆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16 学在官府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规定,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17 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书数属于小艺,是基础文化课;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
18 五项技能: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杆
19 教仆:是奴隶中一部分专门侍候和陪伴贵族,奴隶主子女上学的人
20 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21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郡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士人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不治而议论” 22 设科射策:汉代太学考试的方法,所谓设科,就是根据专题的难易程度分严密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高低,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和阐发
23 鸿都门学: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创建于东汉末年灵帝光和六年,因校址在京城洛阳的鸿都门附近而得名,鸿都门学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4 文翁兴学:汉景帝时期,文翁为蜀郡太守,为开发中原文化落后的蜀地,开始选拔小吏去学习,后来文翁又在成都设立学舍,由于文翁的大力提倡,蜀郡文教事业发展很快,文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的先河
25 二馆六学:唐朝的官学制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文学,书学,算学,律学;其中儒学性质的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和崇文馆,专科学校是书学,算学,律学
26 庆历兴学:庆历四年由范仲淹主持,主要举措为废帖经,墨义,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主持,改革科考制度,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律,医学;崇宁兴学:蔡京恢复和发展王安石兴学的某些措施
27 苏湖教法:北宋时期,由胡瑗创立,又称“分斋教学制度”,分为太学法,分经义斋和治事斋
28 三舍法:宋代,由王安石创立,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学生根据考试成绩进入其内学习,通过递升最终确立是否享受科考的相应优惠,由此调动写生的积极性
29 生斋等第法:元代国子学分为六斋三个等级,六斋程度不同,学习内容也不同,下两斋相当于蒙学阶段,学习《孝经》《小学》 及对子,中两斋学《四书》和作诗律,上两斋学习《五经》,学生按程序分别进入义务个斋学习,依据升斋考试成绩和品德行为,可依次递升
30监生历事制:又称“监生拨历制”,明朝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中央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时间不等,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上中下三级,上等者送吏部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事再考,上等者依上等者用,中等者不拘品级,下等者回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对于学生广泛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不论裨益 31 三百千:《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宋代最为流行的教材
32 讲会制度:讲会又称会讲,是书院主持人邀请院外著名学者到书院临时开讲的一种制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学派的相互争辩交流,探讨学术真谛
33 《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观》,其订立学规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由朱熹指定,对后世影响最大,在封建社会后期,称为全国学校,书院统一的教育纲领
34 骑士教育:西欧世俗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没有设专门的教育机构,专职教育人员,对其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交活动中进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到七八岁,初步教育;七八岁到十四五岁,礼文教育;十四五到二十一岁,侍从教育,是集封建教育思想意识灌输与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教育
35 先生大学,学生大学:“先生大学”,由教师结成团体管理大学,如巴黎大学,“学生大学”由学生组成团体管理大学如隆波那大学
36 次相授受:汉代教师的教学制度,教师先教高足子弟,在由高足子弟分头去教其他弟子的教学方式,可以二传,三传及至更多
38 泛智: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核心,指“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包括两层意思,教育内容的泛化和教育对象的普及化 39 《世界图解》:作者夸美纽斯,带有200多幅他亲绘的插图的儿童读物,是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出版后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40 自然适应性原则:即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一要适应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即“秩序”,二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即儿童身心规律,自然适应性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全部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
41 白板说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指出人的心灵,最初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知识和观念来源于经验,一来源后天的感知活动,二来源于心灵对内心作用的反省活动 42 《教育漫画》:洛克的教育代表作,在此书中洛克围绕青年绅士的培养,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43《爱弥儿》:卢梭的教育著作,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个性,号召热爱儿童,并为未来社会绘出了一幅培养新人的理想蓝图 44 自然后果法
45 要素教育:指依据儿童能力的最初表现,及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而进行教学
46 教育性教学:赫尓巴特认为,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一方面,教学的目的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品德,另一方面,德育离不开教学,教学是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形成品德
47 《普通教育学》:19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著,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48教学形式阶段: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9 五育并举: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50 巴特勒法案:1994年丘吉尔政府颁布的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规定完成初等教育的儿童通过11+考试分别进入三种中学:文法、技术学校和现代中学 51 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强调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学校的数学、科学、外语教学 52 《哈比改革》 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法案》或《哈比改革)---重点:加强职业教育。 为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普通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2.教育内容:强调 “现代化”,尝试跨学科的教学,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教学方法:实行“三分制教学法”(P246),即把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基础课程、知识课程、体育课程。
53 设计教学法:实用主义教育派克伯屈提出了通过设计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方法
54 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反对旧式的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运动,也称新学校运动 55 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主张。“类”,即“种类”,即贵贱、贫富、尊卑、种族。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地域,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56 “庶富教”思想:足食、足兵、民信”-----立国的基本要素, 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国的根本。 57六经:孔子为了培养从政人才制定的教育内容包括 “《诗》《书》《礼》《乐》《易》《春 秋》”
58 盈科而进:孟子反对学习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其进锐者,其退速”。急于求成,人为地赶速度,违背学习规律,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59 反求诸己:春秋时期孟子道德教育的主张,当行动未达到期望时,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60 教亦多术: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61 虚壹而静:荀子要求学习时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62 苏格拉底法:师生问答的形式,先提问题,学生回答,答错,不直接纠正,而是另提问题,引导思考,从而一步步得出正确结论. 63 和谐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灵魂论提出的教育观点。以 音乐是核心,以智育、美育、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灵魂的发展。 64 藏息相辅 :《学记》中教学原则的一条,课内与课外兼顾,相互补充。课内在规定时间传授正课,课外应有休息、游戏、作业。 65 预时孙(xùn)摩 :预:即未发先预之意。时:及时施教。孙:即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和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摩:要求学习中相互揣摩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范文三:名词解释新
名词解释
第一章 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领导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领导客体: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领导手段 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行政领导 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内隐领导理论 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柔性领导 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
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第二1.领导权力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 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3.充分授权 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充分授权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柔性授权;其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4.不充分授权 也称之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5.制约授权 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6.弹性授权 弹性授权,又称
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7.权力腐败 “腐败”概念一般被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8.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地说,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第三1.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2.领导层次 领导层次是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3.领导幅度 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4.直线式 直线式组织结构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它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5.职能式 职能式组织结构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6.矩阵式 矩阵式组织结构
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 目标”结构形式 7.一长制 一长制,又称之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8.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又称之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9.自然集体领导 自然集体领导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第四 1.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2.职位权力 职位权力是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3.领导环境的发展 领导环境的发展是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子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4.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
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5.领导文化 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6.领导者 领导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第五1.领导素质 领导素质是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2.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3.领导群体结构 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4.领导素质的测评 领导素质的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
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
第六1.领导关系 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2.群体 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3.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第七1.战略 战略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其目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2.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3.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4.鱼缸法 鱼缸法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鱼缸法”
5.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美国赫伯特· 西
蒙创建的。他认为,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的主观认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特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并且表现出冲突特征。西蒙认为,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中追求有限理性,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西蒙还认为,以往的决策理论过于注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忽视决策过程本身
6.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查尔斯· 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大;三是稳中求变。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伐虽小,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他认为,剧烈的变革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7.危机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第八1.人力资源 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从狭义的角度讲,“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2.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对人
的看法过多地依赖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5.戴维现象 伯乐由识别和培养千里马,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被叫做“戴维现象”。 6.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第九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2.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3.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4.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是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5.自然性影响力 自然性影响力,也称非权力性影响力,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作用
6.强制性影响力 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力性影响力,为领导
者所独有,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予的,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
第十1.领导协调 领导协调就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冲突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由于在目标、认知与情感方面产生差异,所以在特定问题上采取相互排斥、对抗、否定等行为或情绪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3.领导方法 领导方法是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的,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办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总和
4.领导行为方式 领导行为方式是一种具有权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是领导主体以其特定的作风、习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客体做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方式
5.重事式领导方式 重事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6.重人式领导方式 重人式领导方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十一1.领导效能 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
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2.领导效能测评 领导效能测评即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
3.民意测验法 民意测验法是现代民主社会日益广泛使用的一种测评方法,即通过投票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测评的领导者进行评议,以获得其某一方面或总体情况 4.模拟测评法 模拟测评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评价他的领导效能
5.领导发展 领导发展是指领导者对自身领导力的发展,即领导者根据时代和环境的需要,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进行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 第十二1.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就是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2.虚拟政府 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范文四:新名词解释
五位一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天津“一基地三区”
按照国家部署,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档案的“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二是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三是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档案的“三大战略”
一是“以人为本”战略,即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来谋划档案工作,在资源建设方面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收集与保管,在档案利用方面重视所有人特别是普通群众的利用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重视人的价值和发展潜能;
二是“服务先行”战略,即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档案工作,自觉为各级领导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以服务带动工作发展;
三是“安全第一”战略,即始终抓住档案的安全保密不放松,把安全保密作为第一责任和基本职责,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万无一失。
档案馆五位一体
档案馆五位一体是指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功能定位。即国家档案馆的功能: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档案安全保管基地,3、档案利用服务中心,4、政府信息公开中心,5、电子文件管理中心。这就是所称的档案馆的“五位一体”。
五大发展理念
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范文五:名词解释(新)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
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
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债券:⑴广义的: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⑵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
88.“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1.利率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9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 93.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94.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98.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99.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100.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101.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102.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103.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
104.国民待遇: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的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106.倾销(低价外销):一是出口国以低于其
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二是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08.进口配额:是一国对待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10.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11.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113.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114.同一价格定律: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
116.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
117.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及官方储备。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118.J曲线: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 119.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国际收支函数的表达式在第二版697页)
12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21.人力资本: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
122.有保证的增长率:令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Gw。
123.不稳定原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124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25.新经济增长理论:只用规模收益递增河内省技术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126.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28.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129.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超级通货膨胀率: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38.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40.动态总需求曲线(DAD):该曲线表达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141.动态总供给曲线(DAS):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142.牺牲率: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144.单一的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145.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146.自然率假说: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147.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
148.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改变而重新印制新菜单价目表一样。
149.效率工资:为了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
150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