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
杜台科学2007年第9期郏祖安l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所史遗憾
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
郑祖安
摘要:回顾上海城市改造、开发和建设的百年历史.奢发现当时的一些作为受时
代及环境的局限,有许多不妥之处和留下不少后道症。主章用比熙和反思的方法爰具有
代表性的实例.提出和研究了上海在这方面留下的三大历史遗憾,以此强调当夸城市历
史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遗产;历史遗憾;名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9.笠;G∞}TU984.2文献标识码
作者简介:弗祖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女(上海200235)
每一个城市在自己成长演进的历程中,其整体和局部在一定的时候都会进行程度不等的改造、开发、建设等。一般来说,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程,相对以前的城市和地区,大多数的整体和局部都有所改良,有所更新,有所提升。因此无论是城、区,无论是片、点的面貌和内在,多数都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现了飞跃。然而也有一些改变,从当时来说,为事出有因,也多是势在必然,甚至也是社会,公众肯定和能接受的,因此属于无可非议。但功过得失是更需要从后世来检验、判断的.从长远来看,有些改变在过了较长或很长的时问后,’甚至到了后世或更后世,始发觉其不很妥当或是大成问题,会觉得当初如果不是如此作为或能掌握一定的分寸那就好了。可是改变的东西往往是覆水难收,不可再生,也就是说,以往可能是无可厚非的举动.在未来的天地中竟成了一种遗憾,有些甚至是极大的遗憾。
上海城于此自然也不例外。以下是笔者从现今回首,感觉到的三大方面的历史遗憾。
一、上海拆城留下的遗憾
现在,我国各地已经非常重视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到处在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因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历史文化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尤其是古代的历史文化.还能表明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深厚。不仅于此,许多地方因历史文化资源的缺少和失去,还特意在恢复和重建历史场景和历史建筑,开辟仿古旅游点,以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
在上海。上世纪90年代末就在原老城厢的中心方浜中路上,拆去沿街旧房,造起两排仿古街楼,开辟了一条“上海老街。。还在路口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古式牌楼,上题。上海老街”。此外.在附近一带的街口,还建起三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古式牌楼,又建有古式戏收稽日期:2007—05一15184
社会辩学抛7年第9期垮徂安: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台一座(偶而也在此演出古装戏曲),以加重这一地区的历史气息和历史情调。
这些新“假古董”的陆续出世,还真的吸引了大批的中外观光者。每天这一带都是熙来攘往的热闹人流。但笔者每经此地,在感觉历史文化氛围于此地重起和加浓的同时,总会想起上海历史上对县城城厢,也即上海古城的不够爱护.丢失了许多真正的历史文化。别的不说,最让人感叹的就是当年拆城留给今天的遗憾了。
上海宋代成镇,元代建县,但直到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抵御倭寇的侵略,县城才筑起了城墙。上海城城墙共长9里,周开陆门6座.水门3座。以后,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增开小南门水门1座I太平天国期间,在北边加开了一座新北门。
城墙在建成后确实起到了御敌保城的良好作用,然而到了近代.城外租界区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繁荣,老城厢被城墙紧紧包住。对外交通梗塞,严重影响了地方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地方有识之士看出城墙的危害,早在1900年就提出了拆城之议,但此议在当时的上海引起了轩然大波。围绕此事形成了保城派和拆城派两派。保城派成立了。保存城垣公会”、。保产公会”等组织。声势汹涌。其反对拆城的理由是:。古物不可动”、“祖宗之物不可毁”,’城墙能抵挡“盗贼”抵御“外侮”回。
两派意见分歧,当道结果只得采纳一个不拆城墙、加开城门的折中方案,作为织决办法。于是在1909年7月后于西城新辟了小西门.北城新辟了小北门,东城新辟了新东门三门。县城陆门达到10座,然而这些改造只是改善了一点城内外的变通,城墙仍是一个“障碍之物”,妨碍县城发展大势没能改变。
但这以后不久,形势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11年11月.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上海光复成立了新政府沪军都督府,新政权完全站在主拆派一边.迅即批准拆去这个象征封建旧时代的陈旧堡垒,拆城,填潦(护城河)工作由此得叹大举展开。
在整个拆城筑路的过程中,面对城砖一块块被卸去。原先锯齿形的联体古墙一点点被破开缺口,一段一段被削平的时候.那些始终怀着旧物不可去之思的人们,自然痛心疾首,心甚不甘。于是有挺身再作最后一试的。一位县议员代表一些守旧人士竟向当局提出应。规复上海城”的议案。其根本意思是:不仅拆城应立即停止。而且还应将已拆城墙重新修补,恢复起来。县议会在讨论时,众多议员认为“该城既已拆除,万无兴复之理”.但为郑重起见.特将此案再交给一特别审查会审查,结果审查结论是:。屹虼崇墉.巍巍高阙,非以卫民,实以殃民。。。原建议案,本审查员以为未能成立’@。
这一议员在“规复上海城”的议案中,根本性地是想保住全部的旧城墙,但他显然也知道这是逆势而为,难以实现的.困此在他的议案中,还包含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另一建议,这就是建议至少将县城比较重要和新辟的小北门、新东门,小东门、小南门、小西门五门。特别留存,以作纪念”o。意思是拆城不拆门。然而在推翻满清,初人民国急遽发展的形势和一片热烈的新气象中.拆除旧城之势有如摧枯拉朽一般,这一建议同样也被完全否定。五城门同样也楼毁门去。一丝不留.都夷为平地。
然而当现今在如此大力挖掘和开发老城的种种特色,为此目的甚至在无奈地以。假古董”来勾勒历史面貌,营造历史氛围的时候,回想那位提出“拆域不拆门”的这一建议,却不是不可取的。我们如从新的历史视野去回溯80多年前的拆城之举.还真是应问一下:当年拆城之时,我们的先辈为什么不玲静一点,全面一点,也即能留一点余地,绘后代保留下一二座城门城楼,例。上海建城,拆城详见郑祖安《百年上海城》。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又见郏祖安《海上剪影,,上海辞书出版杜2001年版.第9页。
@o。县议会审‘规复上海城’议辜。,《申报》1913年10月16日。185
社台科学2007年第9期郏祖安,上拇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如大名鼎鼎的小东门、小南门以及连带的一点旧城墙。如果留下这两座城门的话,那么我们现今上海的老城厢就有了真正的和硕大的古城真迹,它们能以古朴,壮观的形象.给予今日的上海城市以清晰的历史标志?它们能最有说服力地证明:我们上海的历史不是如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从近代才横空出世的,它实际也是一座历史长久的、具有自己风貌特色的古城。但可惜,所有的城门,包括小东门、小南门.在那时除旧布新的滚滚洪流中.全部毁去。一笔可贵的、重大的文化遗产就此消失。这在今天如此重视历史文化和大力打造城市标志之时,实在应该说是令人痛心和倍觉遗憾的。
二,上海填浜留下的遗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越来越注意和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市容地貌的美化:一是在各处陆续开辟和新建了大量的绿地和公园.二是尽可能在这些地方以及条件优越的住宅小区和大型公共建筑内,开挖布置小河、小湖、小潭、小瀑布、小喷泉等。水的波光云影,不绝的流动、喷涌,给所在地和整个城市带来了灵气、柔情,大大愉悦和滋润了人们的视觉和休闲生活。
在今天,如此。无中生有”地大举开发、营造水环境,以水为美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了车水马龙,红尘滚滚的旧上海,历史上实际并不如现在这个样子,上海也是一座处处有水的4水城”。
20世纪前的上海,境内浜河纵横,港汉蔓延,即使城厢内外.南北租界所在的中心城区,也是如此状态。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是城市两大相交干流,与其相通较大的支流和人工河道,在中心城区就有Lo多条:外绕9里城墙的有护城河;穿城而过的有肇家浜(远达徐家汇)、方浜、薛家浜,中心河等;城厢南有陆家浜,日晖港。城厢北有洋泾浜t城厢西有泥城浜、周泾、寺浜.李枞泾等等。这些河流先前部具航运、饮用、洗涤、排承等多种功能。
但自上海开埠以后,城厢内人口日增,城厢外的乡野地区则大规模的加速城市化,转为繁荣、繁华的新城区。这些夹在市廛中的水道。由于泥沙加快淤积,河床日益变浅.变窄‘而两岸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泄河中,垃圾也大量地弃置于河岸,致各处水流污染日重。开始发黑变臭t在两岸道路增辟的同时,各河道上的桥梁却得不到同步增建,水流给往来的行人、车辆,带来了严重的不便。这样,这些河流越来越变成城市生活中的负担和市民讨厌之物。
于是进入20世纪,上海城开始了大规模的填河工作,并在大多数的旧河床上辟建了新路,以利各地的交通来往:1906年城内黑桥浜被填没,上面筑起福佑路;1908年,侯家浜填没改筑为侯家路。是年,城厢段肇家浜也开始填没,后建为复兴东路、肇周路等.1912年民国建立后。方浜、护城河先后填没,前者之上开辟了方浜中路、西路和东门路,后者建成了环形的中华路和民国路(今人民路)。在整个这段时期,城内其他大、小各浜,如亭桥浜、中心河、薛家浜等也一一被填去。整个城厢至此已不存留一条河流o。
华界大张旗鼓地填浜筑路之举,也推动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大举采取行动。1914牟至1918年间.洋泾浜、泥城浜、周泾这三条租界中心河被全部填去,在上面分别开辟了今天所称的中心千道延安东路、西藏中路,西藏南路。
经这样系统性地改天换地后,原先江南水乡遗存的自然风貌痕迹大部分被擦去.一座历史上的“水城”.便在20世纪的30年代前(陆家浜于1926年填没).从上海市中心区淡出。而当50年代再将旧城厢外的肇家浜,李枞泾,蒲汇塘等河也一一填没,改建为肇家浜路、法华镇路、蒲汇塘路等后,“水城”给人们的一丝印象存留。也最终开始从记忆里趋于完全的消逝。
①上海城厢填河情况详见郑祖安《百年上海城*.第12页.186
祉台科学2007年第9期韩祖安: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开始下定决心,投入巨力整治因黑臭而闻名遐尔的苏州河,经极大的努力,苏州河之深黑,恶臭,竟都奇迹般地消失,其水色已与相连的黄浦江水色,不再有差别。而且,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河中还出现了浮游的生物、水面上飞来了白色的海鸥。这一切,令人震撼并不由得不反思:当年上海那些看来问题极大,使人感觉非常不良的众多河道,实际都并不是不可救药的,比它们严重千百倍的苏州河尚且都能改变了,通过大力的整冶,它们怎么会不改观呢?
但可惜那时的上海,处于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界分治的分割局面,整个城市不可能有统一的城市规划、统一的水利规划以及统一的河流整治规划和统一的行动。城市的河道是个网络系统。一地的问题会引起其他地方的问题,同时一地也不可能有力量解决整体的问题,更何况体制也决定了任何一界不能越界行事。于是各界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各行其是,就事论事地皆以最简单的方法将各河一填了之.以求交通之利和一劳永逸。
上海原先和苏州、绍兴,杭州,嘉兴等江南城镇相差不大的城市水网格局,就此被破除。本来如能经过相当的整治.可以展现的众多水流四通八达的风光特色,也随之被抹去。上海虽仍有黄浦江、苏州河,但因没有众多相联的支流穿越城中,故从此不再被认作是一座“水”的都市了。
填去的东西不会再重新开挖,也不可能和不必要再重去开挖,因为这是需要花费远为巨大的人力、财力才能做得到,并且更严重的将破坏现在已经稳定的城市新格局。也正因此,现今唯有加大力度地去。造”水,到处去打造种种新鲜的水景了。但人工的东西与天然的东西。水景布置和河道网络,就如假画与真画、“小巫”见“大巫。一样的相距遥远,对此,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当年的填浜之举及其后果会感到莫大的遗憾了。
说到遗憾,也并非笔者今天第一个生发出来和格外地多情。实际早在上世纪20年代,也即填浜造路后的10年问,就已被人深深地感觉到了。如1925年有一位作家专门写了一篇“恢复洋泾浜。的文章,文中写道:“恢复洋泾浜.就是把洋泾浜仍旧开做浜……一来不致有名无实.二来不怕自来水作梗,三来还可以在洋泾浜的两岸,种植树术、装栏杆.设游椅,到了夏天,不是成了天然的避暑招凉的好去处?四来上海已缺少幽雅的、清爽的休憩场所,一个半淞园已经居为奇货。那阴沟也似的小溪。居然当他西于湖看待……倘然洋泾浜恢复了,水流清澈。如着两岸碧树红楼。可以比秦准夜游了。”①
作者所描绘的那种美好情境,也正是现今生活于车水马龙.极目皆是钢筋混凝土楼城区中的我们的深深向往。
三、上海一些经典性历史建筑拆除的遗憾
一般来说,由于自身安全出现问题、使用功能改变等原因,城市的老建筑在经过相当的时同后,必须对其大修大改或将它们完全拆去重建。在某些历史时期,当城市总体加快进步,开发,建设比较集中和投入时,旧建筑的拆除改造就会形成较大的规模。如在近代上海的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城市建筑翻新,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至该世纪末,第二次是从20世纪初20至30年代,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前两次集中在城厢外的新城区.第三次是全城范围的,拆除了大批旧建筑,代之以服务于新功能和代表新水平的新建筑。
应该说,经岁月摧折.风雨侵蚀,建筑的更新换代在总体上是城市演进中的正常情况,绝大0烟桥:《恢复洋泾浜》,1925年《新上海》第7期。187
杜台科掌2007年第9期郝祖安: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部分旧建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永久不变,但是.也不能忽视,一个城市中总有一些特别有风格特色、特别有价值意义的可以称之为建筑和人文“经典”的历史建筑,它们已构成为城市的精华和标志。因此不仅不应拆除,还应尽力地保护它们、延续它们.使之能传之永久。
但困各种原因.如城市开发,改造大潮的来到.业主对经济效益的更大追求、某些建筑质量出现问题或内部功能发生转变,还有政治变革方面的激进因素等等,一部分经典性建筑也会被轻易拆除或未尽最大的能力去维护,最后仍被毁去。从后来回顾过去,便生出了又一种令人痛心的永久遗憾。
上海城同样也是如此情况。且旧上海曾是一个高度繁荣、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陆续建造的经典性建筑也较多,因而历来失去的比例也较大,于是留下了更为沉重的遗憾。
从城市建筑类型上来说,上海经典性的历史建筑中拆去最多的是老戏院和老电影院,也最具代表性。
旧上海是娱乐事业异常兴旺的消费城市,建有大批的戏院和电影院,其中不少是美轮美奂,造型,结构、功能都属高水平的建筑。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现代化开发,建设热潮中,主要因两者占地面积广,土地可用率高.许多便被拆除,在原地改建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那些被拆去的经典性老戏院和老电影院主要有:新华电影院(原为夏令匹克大戏院,建于1914年),嵩山电影院(原为恩派亚大戏院,建于1921年)、长江剧场(原为卡尔登大戏院,建于1923年),蓬莱电影院(原为蓬莱大戏院,建于1928年},大众剧场(原为荣金大戏院,建于1929年)、大上海电影院(建于1933年)、瑞金剧场(原为金都大戏院,建于1938年),沪光电影院(原为沪光大戏院,建于1939年),和平电影院(原为皇后大戏院,建于1942年)等。
这些老戏院和老电影院各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特色.如嵩山电影院屋顶是上海少见的大穹隆顶,整体形象就是一道风景线,大上海电影院高为5层,外立面饰有8根长玻璃霓虹灯方柱,观众席多达1750个,沪光电影院外墙正面用耐火砖贴面,侧面窗户为蜂巢式.内部布置中西合壁,上下观众厅地坪做成当时少见的元宝形?长=江剧场装饰华丽考究,欧陆风情浓郁,两侧建有包厢的场子精巧和典雅为当时戏院之首。一些老戏院和老电影院还各有自己的故事,人文积淀赋予了它们在城市中以特别的历史地位。如蓬莱大戏院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以最快速度于8月7日上演了由200多名演员参加的《保卫卢沟桥》,场内外群情激昂,太大激励了市民的抗日斗志-卡尔登大戏院以演出话剧著名,曹禺的《雷雨》、《原野》和其他一些优秀剧目都在此首演。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在戏院内成立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并组建了抗日救亡演剧队,荣金大戏院是许多著名京剧艺术家、越剧艺术家的演出地。麒派名剧。徽钦二帝”、。文天祥”.。明末遗恨。,由沪上十大越剧名角(即“越剧十姐妹。)合作的。山河恋”都在此公演。皆轰动一时?金都大戏院就是1947年7月轰动国内的国民党宪,警冲突,酿成。金都血案”的发生地。
除老戏院和老电影院咀外,上海其他被拆除的经典性历史建筑就散见于各个方面了.以下只能择若干典型者予以介绍:
上海的老菜场都困占地面积大、空同可大加利用.已经差不多接近被拆光。旧菜场的建筑应该说一股都平平。有些还显得比较粗糙简陋,但至少有一座位于虹口、地形呈三角形的。三角地菜场。(今汉阳路,塘沽路、峨嵋路三路之间).不仅是旧菜场中的佼佼者,且历史已有近百年.这座菜场是19t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将1892年建成的木结构菜场拆除。翻建成三层锕筋混凝土建筑的.为解决采光.菜场中部上建天棚.楼周作敞开式,不建门户和窗门,这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能排除菜场最易积生的秽气。这座菜场为上海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名气最响、外观和结构都不错的一家室内菜场,但上世纪90年代初却被拆去,原处拔地而起了一座商务大厦。从现今国外188
社台科学2∞7年第9期郜祖壹;上拇域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的城市情况来看.经典的老菜场都是保存下来。仍作菜场或改作小商品市场。其让人想象不到的现代意义是:它们竟成了今天城市的主要历史名胜点,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最中心的步行街——兰布拉斯大街的老菜场。里面菜摊鳞次栉比,蔬菜水果琳琅满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辉煌的灯火中,来自全世界的参观旅游者的数量,要大大超过当地的买菜人。老菜场竟为巴塞罗那增添了巨大的吸引力。
每一个城市在历史上还会产生一些外貌特别或有过特殊功能的建筑物,在后世,这样的建筑物即使显出老态或者旧功能已去,但其奇貌异彩永远地为人所追寻.永远地耐人寻味。
它们是城市的一类具有特别诱惑力的建筑名胜。可是.历史上的上海,至少有两座这样的建筑物被轻易地拆除了。一座是位于福州路、山东中路转角的时报馆.建于1904年,先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建筑的特别处在于:转角的正上方向上建起了一座中国宝塔式的塔楼,塔高25.64米,为八角形,各层飞檐上还挂上了铜铃。以宝塔作塔楼在上海唯此一处,遂成上海一大奇特景致。可惜先是因“危险”,拆去了半截宝塔(实际完全是可以加固维修的),以后1998年楼之所在地块要兴建新大厦,于是宝塔楼与周围房屋被全部拆去。另一座建筑是今江西中路北头靠近苏州河的自来水塔。1883年时英商在杨树浦开办了上海第一家自来水厂,为将自来水送往苏州河南岸的租界地区,从杨树浦排水管经江西路桥过河。又为了保证日夜都能供水,特在桥南兴建了一座水塔。塔高3l。5米,上有直径15.24米,深3.73米的水箱,中部置螺旋形的铁梯可盘旋上下。这座上海的第一座水塔造型优美.质地坚固,建成时为上海最高的建筑,成为上海一大奇美之景.人们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后来因城市用水量增加,高楼增多,水塔的功能渐渐失去。于是被闲置起来。至1954年。大约觉得这样大而无用的东西太占地方.于是被完全拆去。实际现今世界上不少城市仍还保留着旧水塔,有的还将其转化为城市的古迹。最有代表性的当是美国的芝加哥。1871年一场大火将城内大部分建筑化为瓦砾,但水塔却未被毁去。1911年重建现代化新水厂时,这座旧水塔就被列为市内的重点古迹。到1978年还特意在水塔周围开辟了一个小公园.令全世界来芝加哥的旅游者都要到此一游。
众所周知,上海现存的经典性建筑在滨江的外滩集中最多,可以说在这条弧形的建筑带上.座座旧时代所建的大楼都称得上是经典作品。但是,如果我们追溯探究这些经典作品的建造历史,却会发现有些新经典之作是在拆除老经典之作的地基上长起来时。不免就要发出无限的叹息了。外滩至少有3幢老经典建筑已经这样地消失和被人遗忘。一幢是今汉口路口的老海关。1893年,海关当局将1857年建成、中国老衙门状的陈旧海关房拆去,改建为欧洲城堡式的新海关。新海关最大的特点中间是5层高的钟楼,这座钟楼以别致的风姿为当时的外滩勾出了一个醒目的轮廓。但至20世纪20、30年代.外濉建筑进入更新换代的新时期,当隔邻的汇丰银行翻建成气派的现代大厦后,海关也不甘落后。将此经典建筑拆去,建成了中高11层,也极为气派的新大厦。第二幢建筑是今滇池路口的德国总会。此楼落成于1907年,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德国文艺复兴式,前部两角是两个高低不等的深色屋顶塔楼,整体各部分错落有致。外部雕刻精细考究,内部装潢富丽堂皇。这幢如诗如画般的大楼,堪称当时上海最美丽、最浪漫的建筑。此楼后因德国战败,被中国银行收买。在外滩建筑更新换代,贴邻沙逊大厦建成以及自身功能要提升的情况下,此楼也被不顾重要与否地拆去.1937年在原地建起了与沙逊大厦高度接近的中国银行大厦。第三幢建筑是今金陵东路口的原法国领事馆。落成于l896年,为法国文艺复兴式的风格。高为假三层,最大的特色是立面为连续大拱圈柱廊,四坡顶屋面,楼前还有一个铺有草坪的庭院。在外滩极目皆是大楼,除北头原英国领事馆外,唯有此处还见有这类西式庭院。1986年此地要建光明大厦.便将此楼、此院都平去。新建的光明大厦不仅挤灭了这一经典的历史建筑,而且还以突破面江前沿所有建筑的新高度,破坏了历史外滩的天际轮廓线。
189
杜台科学2007年帮9期郑祖安一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所史遗憾
除上面提到的这些建筑以外,上海历史上非因战争破坏原因而已消失的经典性建筑主要还有: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张园内的“安垲地”楼,大华饭店主楼、沧州饭店主楼,汇丰银行大班住宅。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上的沪北钱业会馆建筑群、天后富,海格路(今华山路)上的德国新福音堂,博物院路(今虎丘路)上的阿哈龙会堂、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外滩的。欧战胜利纪念碑。等等。所有这些已逝的经典建筑,现今我们只能从老照片中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体会它们昔日曾有的夺目风果和岁月辉煌。
可以这么说,即使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论经典建筑总体上也不可能很多,因此它们无疑曾是上海的颗颗明珠。如一个延续数代的家族总有些“传家宝”一样,它们是上海的一笔特殊的,无价的财富。其中有一些还可以认作为我们的。镇市之宝”。失去它们,等于如一个家族丢失了珍贵的传家宝一样.在今天如此珍爱历史建筑,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新时期,自然更觉令人痛心万分的了。
四、必须谨慎对待现今的城市历史遗产
遗憾也罢,痛心也罢,上述种种都已随流逝的岁月化为乌有。毁去的东西不可能生命重回,即使按照原始的图纸,最初的留影,尽最大能耐去仿制、恢复它们的原貌,但少了时代的印迹、历史的尘埃.假古董无论在气质和神韵上,都已不可能回复到它们的原态和本质。例如近年在原来的上海北火车站.以先进的技术完全按照原样重建了1909年落成的车站大楼(原建筑毁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炮火)。这座重建的大楼清新、美观,形象逼真,但横看竖看,总觉得它少了历史建筑所特有的那种质朴和厚重。多了时尚的脂粉气,因此虽然亮眼,但已没有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城市中,现在迫切要做的事已不在于恢复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不在于重塑历史场
景,而首先重在如何现实、正确地对待仍还存在的数量庞大而又矛盾多多的城市历史遗产,如何慧眼认定,坚决保住和保护其中那些有价值的,包括不少经典之作的城市精华,以防止出现我们的前辈给后代留下的那种遗憾和痛心。为达到这样的目标,以下两个方面是现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井大力呼吁和提倡的:
1.对待城市历史遗产.不能强调一个“旧”丽弃之,对之应改变“破泪立新”的传统观念每个城市部从历史上内容叠加地继承下来一个老城区,其中包括老的自然、人文景貌,大批老建筑和老设施等。因它们多留有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以往我们总把它们看作城市的旧区,城市的旧建筑.旧设施。但现今从城市遗产的文化高度.从历史文化所具有的财富意义出发,这一“旧。字已经不当。而应改成“历史”才比较准确。即应将它们看作和唤作。历史城区。.“历史地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设施”等。这一改动的意义,并不只为求字面的变化.而是对城市遗产及其蕴涵的历史文化的尊重和重视,是对它们在新时代的地位和意义的重新认识和积极肯定。今天。只有在确立这一新概念和传统思想获得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我们才不致在急进的城市改造中,在开发、建设的大潮、热潮中,轻率、急躁,不顾未来地行事,以造成新的历史遗憾。
要改动这一。旧”字,还有更具体的社会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着“破旧立新”的思想和习惯,这种思想和习惯在社会上甚至已到了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地步。仿佛旧的东西总是不好的,必须将其改掉、去掉,推翻掉,“旧貌”必须都换。新颜”。然而这一原则用之于城市遗产,却是要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的,对于有价值的城市遗产,则是完全不适用的。一旦采用这个原则.城市的精华,甚至那些经典之作、镇市之宝都会毁之一旦。最终,城市真实的、可加追溯的历史及其文化将在城市层面上就被抹去和替换掉。自身以久长的时间锤炼而成的城市个性将被190
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郁祖安: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动摇和湮灭掉。这是我们极不希望看到的可怕恶果,这个恶果会给我们的后代继续带来无穷尽的遗憾。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百年历史发展中,形成并给我们留下了特别博大、极为丰富的城市遗产。对于这一特殊的城市,我们尤应以高度的洞察力和非常谨慎的耐心和容忍度,从被历来认为的大量“旧区”、。旧建筑1之中去梳理、去发现、去积极地保住一切有历史意义及有价值之物。这不仅是为了能在城市层面上保留住更多的历史印痕,更为了能留下可区别于国内和国际上其它城市的上海文脉和上海个性.使今天的新上海继续可拥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风采及深厚魅力。
2,各级政府是城市优秀遗产保护的最重要和最有力的责任者
历史上一些优秀历史建筑、优秀历史设施的私人和机构所有者,从自身的利益或自身的需要出发,不知或不顾它们的特殊性,即它们的社会价值、长远意义及包藏的最佳经济利益,将它们拆去平除,另行进行新的开发。除有特殊的原因外,也显示了他们在文化认识,历史视野.社会责任等诸方面的局限性。但是作为每一个个体,一个局部,尤其是处于以往的旧时代、旧时期,受当时的局势和环境的种种制约和限制,这种局限性往往是自己难以明白或者难以克服的。
今天,时代已经大变,知识已经普及,文化进步已经大踏步跨进历史文化领域,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前进的资源和动力。但是即使如此。作为每一个个体,上述的局限性依然是存在的。如在对自身现实利益的比较中或对自身需要的更大追求中,一些优秀历史建筑、历史设施的所有者、使用者,同样也会像以前的一些人那样,因为缺乏文化积累和历史远见、没有整体和全局观念,缺少甚至丧失社会的责任性等,以致也会做出让当代和后代都会觉得遗憾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作用就是极为重大和无可替代的了。我们现今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先进的市政体制。政府是全面的、具有权力的最高管理者。它要管理好一个城市方方面面事业的正常运转,其中包括必须管理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整个城市遗产。并在这笔遗产的基础上去开发、建设、调理好所在的城市。这中间,它在保护好城市的一切精华、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一在继承城市遗产和开发、建设中保持新老城区之间的和谐协调、保持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协调、保持新老建筑和新老设施之间的和谐协调等等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为此,现在的政府应该能超越以前的政府,超越城市中的所有历史建筑,历史设施的个体和机构所有者、使用者。在对待城市遗产及其历史文化上,各级政府应充分地具有全局的观念和博大的胸怀.应能高瞻远瞩即有历史和未来的远大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应有如考古发掘时那种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态度和方法,非常认真而谨慎地作出每一有关的决策和对待城市遗产的每一实体。为了能达到这一状态。政府除了要强化自身对城市及其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深刻认识之外,还应采取一些辅助的方法。例如建立一个能够强有力的、非常有效的能统合这一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并建立一个正规的专家委员会以及形成规范的咨询、论证制度,这个专家委员会必须由包括所有相关专业的确有真才实学的专家组成o.他们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负责地提出重要思路,并能论析城市以及要实施这一切的长远的利弊得失?又如对决策可以采取较长公示的方法,一为主动吸引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甚至讨论,以扩大影响和形成社会多角度的监督和台成共识.第二很重要的是,可延缓决策的落地实施,使之有一个必须的较长的时间检验等。这些辅助的方法,尤其对决策和实施重大城市遗产的改造,即开展这方面的大工程时至关重西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运作t市政府。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已在今年7月5日正式公
布成立-本人作为上海地方历史研究者,也忝刊为该委员会专家.希望I三L后通过这十专业委员去,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将能有更大和更切实的提高。19l
杜台科学2∞7年蚺9搠郁祖安t上海斌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要,一定要坚持地予以配置。
应当看到,现今的上海在对待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个较好的局面。市政府已正式确定了中心城区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市郊的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又分四批公布了632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名单。在这些工作中间.最重要的是还制定了对全社会都有意义.对全社会也都有约束性的相关法规。2003年1月上海正式施行由市人大通过的Ⅸ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一条例从法律上具体明确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确定原则,保护原则,还具体明确违反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等等。
但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出发。这里想强调的是,法律尽管是严肃的,违反法律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但法律平时是载于纸面之上,并不是紧随每天之身的,因此社会上不知法,不懂法,藐视法律、知祛犯法者永远会大有人在。如尽管从1986年就开始公布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名单。但有少量的建筑物业主,居然在知道其是优秀历史建筑的情况下,仍是糊里糊涂或是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将其予以全部拆除。如位于陕西北路上的托益住宅建于1920年,中间上下两层系以立柱相隔的连续拱圈,两端加城堡式的三层塔楼,装饰细腻。但上世纪90年代初,业主为取得自身更大的实际利益,将其拆得一千二净①,又如淮海中路1610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逸村内的4号,业主为了加建地下室,竟大动干戈。无视法律,将旧楼全部拆去以图再造新楼⑦。近年。在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外滩。个别出售世界名牌商品的面扛精品屋,为扩大商品的广告效果和经营的方便,竟在绝对不能更动结构的外墙上破墙改大窗户面积@。这一些典型例子.严重地提醒我们.拆屋之举虽然只是少数.但隐藏在后、不为人知的修改优秀历史建筑结构和细节,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业主在这方面胆子也较大或比较地不以为然。
拆屋、改动都是瞬间就能发生,立即就可改变优秀历史建筑命运,为了不致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光有法律看来还不行,除了加强宣传以外,各级政府还得加强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监控,建立严格的城市查察制度.进行定期的追踪检查。以这个制度再加上其他种种比较完善,有效的方法。也许可以较大地避免散藏在城市内里种种隐患的滋生,避免上述历史上的那些遗憾再度发生。、
(责任编辑:王恩重)
TheHistoricalRegntsofUrbanRenewalsinShaⅡghai
Zheng’aIl
Abst朋ct:Wec锄行ndIhalthc佗a化m帅ywmngsanda氐ermathsinrcs仃op∞tingthehundredhistoryDfurbanr跏ew8IdcVcIopme眦明dconstnIction.nSh卸ghaiThisanicIoputfonv盯d锄dstudiedthcthrcchi豇0rjcalrc哥ets.nIhjsa5pcccusi“gp盯is{on,rc订ecfion埘1dsome托p仲senwiveex湘pIesit锄Phasizcdtheimport锄ceofcu仃enturb孤hi咖ricallcgaci%p∞t∞tion.
KeyWords:Urb帅Legac{cs;Historica|Rcg∞皓;F8InousUrb卸Protedjon
@娄承i告。薛顺生:q消逝的上海老建筑》,同薪大学出版社2002年履,第138页。
@《优秀历史建筑竟被擅自拆除》.{解放日报*2∞4年3月12目.
0顾嘉建:《外滩建筑跻身世界文化遗产j,《新民周刊》2∞3年7月.文称。……但问题是.在专家看来.对外滩建筑群
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及利用程度。一方面很多建筑年久失信.一方面某些建筑还在破墙开店+甚至利用上了面朝黄浦扛的主立面。。据笔者的实地了解.十别进人外滩的世界品牌店.是在面扛的店墙上改动窗户框架,以扩大橱窗面积,加大商品广告效累。但这个举措同样也是违反有关j击规的.有损于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传承.192
范文二:上海写字楼的历史及发展现状2
上海写字楼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一、 上海写字楼的历史沿革
上海的写字楼从无到有,仅仅发展了短短的20多年,在这20多个春秋中,可以说经历了跌宕起伏,至今终于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市场格局。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再次复苏以及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写字楼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上海商品办公楼的概念基本为零。当时一些大公司如需在上海设办事机构,只能租用高级酒店套房。直到1985年,上海第一幢涉外写字楼——位于外滩的联谊大厦建成,但上海真正的写字楼市场浪潮开始于1992年**的南巡讲话。
1993年,上海开始大规模地推出办公用地。按常规而言,写字楼的建设周期一般是3年,这也就意味着从1993年动工建设的写字楼,在1996年开始集中上市。但是正是这种大规模的上市也导致了1997到1999年上海写字楼市场全面供过于求,其中在最高峰期的1997年,上海写字楼上市达到100万平方米。市场过于供大于求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写字楼市场租金不断下跌,从1997年均价0.8美元/平方米/天,跌到1998年的0.4美元/平方米/天,到1999年更跳水到0.2美元/平方米/天。
2000年经济开始复苏。在上海写字楼方面,2000年到2001年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众多的烂尾楼项目获得重生,再这一年中写字楼的空置率渐渐降低。2002年上海写字楼的又一个春天降临,从第一个季度就开始了温和的反弹。这时期由于中国入世对一些公司产生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美国“911”事件后,一些推迟决定的公司在去年年底也开始重新考虑写字楼的扩张需求。全市的空置率下降至11.9%,租金到0.62美元/平方米/天,全年吸纳量达到404795平方米,总的吸纳量比2001年略微上升2.4%。到了2003年,新增供应的缺乏一方面限制了浦西甲级写字楼的吸纳量,另一方面空置率水平也因此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因而,2003年新增面积的降低使得吸纳量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约为27.2万平方米,比2002年下降了38.2%。有限的新增供应及紧张的市场条件下受压抑的需求使得上海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较2002年上涨了5.6%,。到了2004年第三季度,上海写字楼市场经历了最快的新增供应,加上持续的跨国公司企业对办公面积的需求使得整体吸纳量十分巨大,达到了50.83万平方米,浦西空置率下降至5%,租金上涨至平均0.73美元/平方米/天。
从2004年至2007年底是上海写字楼发展的飞速时期。上海良好的商业环境及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吸引了众多组织在上海的投资。一些扩展的公司在现有的写字楼市场已
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办公区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员工规模带来的办公需求。由于对优质写字楼的强烈需求始终不减,办公楼预租的情况也愈演愈烈,这些公司必须提前做出计划以保证所需办公面积。
而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同时在极具下降,除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外,市场的供应量的减少是最主要的原因。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市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为1.51%;相较2006年的5.28%减少3.77个百分点。从区域来看,陆家嘴的空置率最低,为0.11%。
由于对大陆金融的预期越来越强烈,陆家嘴的金融机构不断增长,此区域也成为全年整个市场的热门区域。
由于上海写字楼的空置率不断下降,市场需求亦得不到缓解,其平均租金持续上涨,达到1.23美元/平方米/天(人民币9.04元/平方米/天)。
2008年上班年甚至是到第3季度的发展延续了前2年的高速发展。需求量依旧不减,但在第3季度投放市场的环球金融中心和未来资产大厦使得空置率上升。
随着市场供应量的上升,理所当然得导致了价格的下跌,截止2008年第3季度底,甲级写字楼的报价为8.69元/平方米/天。较前1年同时期相比下降了3.87%。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直接导致了2008年第3季度的拐点的出现,加之上海甲A写字楼的供应量的提高,需求量的减少,第4季度的空置率及吸纳量极具下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海传统写字楼市场在微观上主要分布在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小陆家嘴、虹桥、徐家汇及人民广场六大区域。曾几何时这六大地区汇集了上海绝大多数的顶级写字楼物业,目前占了全市供应量的九成左右。
位于浦西市中心地区的淮海路和南京西路,是上海传统的商业中心街,经过十年来的发展,该地区已具有良好的商务氛围、高品质的设施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聚集了众多知名公司入驻。而小陆家嘴是近十年来新崛起的上海金融贸易中心,吸引了全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因此,这些区域的甲级写字楼从前两年开始已全面回升,租金上涨、空置率明显下降,其中尤以小陆家嘴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从租金水平上看,淮海路和南京西路的写字楼租金,早在1996年时平均日租金就已达每平方米1.0-1.2美元,当时淮海中路写字楼的平均租金达1.2美元,位居全市首位。在经历了1998年、1999年的低谷后,目前该区域写字楼平均日租金水平已回升到每平方米0.6美元-0.75美元,平均租售率达85%以上,个别甚至达到100%。
在1996年,小陆家嘴地区的日租金报价虽不低,也有每平方米0.8美元的水平,但其空置率却很高,特别是在1997年、1998年时不下40%。2000年,随着全市甲级写字楼市场的回升,小陆家嘴地区的写字楼的逐渐升温,特别是从2001年二季度开始,写字楼市场快速上升,一改以往高空置率的状况。加之小陆家嘴的高品质写字楼的建成,该地区写字楼的日租金水平和空置率已与淮海路、南京西路写字楼的情况不相上下,反映出小陆家嘴地区的吸引力较以往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三个区域的写字楼租金总体水平,今后将“比翼齐飞”
与这三个区域相比,虹桥CBD、徐家汇CBD及人民广场外滩建筑群CBD的租金和需求也是亦步亦趋。由于前三个区域的日益饱和,该区域新的写字楼物业不断出现,也相对缓和了市场需求,并各自形成了各自风格的新欣CBD。
但近年来,新增写字楼面积对于整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上海各行政区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各自具有地理历史优势的新区域的开发,各自使用诸如次商业中心重点开发、新地区整体建设开发、旧城区加速改造等手段,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投资建设。
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及政府导向下,中山公园CBD、北外滩CBD、五角场CBD逐渐浮出了水面并高速发展,打破了6大CBD的固有格局,宣告了一个作为金融中心的城市的新时代的到来。
于此同时,作为非传统CBD区域的普陀区、闸北区也不约而同的开展了各自的CBD的拓展、建设。
该时代的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各自CBD的扩张和新建,随着各CBD逐渐相连或串联,使得上海的各个商圈重新洗牌,形成一个崭新的商圈分布,由于政府的机制的原因,其分布的主要特点是按行政区域分布,逐步形成了浦东商圈(陆家嘴及竹园CBD)、黄浦商圈(人民广场CBD、南京东路CBD、外滩CBD)、卢湾商圈(淮海中路及新天地CBD)、静安商圈(南京西路CBD)、徐汇商圈(徐家汇及淮海西路CBD)、长宁商圈(中山公园及虹桥CDB)、虹口商圈(北外滩CBD)杨浦商圈(五角场CBD)8大商圈的新格局。
而其他诸如普陀的长风CBD、闸北火车站CBD也在发展中,只不过由于其外部环境及历史问题,两区域的发展比较其他商圈相对比较落后。
作为CBD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写字楼与CBD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着。或许是上海缺少了40—7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上海近20年的写字楼的发展历程也许是许多城市近50年所走过的路,而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相信上海已经出现了三十年代的远东第一城市的地位,并且我们也相信这一地位将继续巩固与发展。
二、上海写字楼的供需状况
1. 写字楼的市场供应
从各区的供应量来看,除长宁区外,98、99年的新项目均集中于个别几个区域,98年浦西新增供应均集中在静安、黄浦两区,如梅陇镇广场、嘉里中心、中区广场均为当年的市场热点项目,而且梅陇镇广场、嘉里中心的落成使南京西路段逐步成为了一个新的办公区。99年浦西的新增供应量在淮海路沿线,区内的中环广场、力宝广场均在开盘1年左右达到了70%以上的入住率。而小陆家嘴地区在近三年始终保持了较高的供应量,使该地区成为了上海最大的单一写字楼群落,其总体环境的改善与形象的提升增强了同一区域内的写字楼对于租户的吸引力。可见,尽管新增供应在分布上的集中性造成并增加了统一区域内楼盘的竞争,但另一方面却产生了市场聚集效应,并在与其他办公区域内楼盘的竞争中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2000-2003年供应的区域分布来看,新增供应的分布较散,但静安区的新项目均分布在南京西路沿线,无疑会增加该地段的区位优势;2003年的新项目均集中于黄浦区,但该区的甲级写字楼分布较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2004年—2008年,上海的写字楼分布更散,但甲A的一般还是分布在传统商务区附近。在数量上面2003年—2007年基本维持在10至40万平方米左右,但2008年随着几大大体量的写字楼的落成,供应量一下梦增到60万平方米上下,基本为前几年算数平均值的2.5倍。
在区域上,8大CBD分布具体如下:
A. 卢湾商圈
作为上海传统的高尚商业,地铁一号线沿线设有三个分站,往来交通方便,项
目均分布在三个分站周边。甲级办公楼的供应量占到全市总供应量的13%。主要分布在成都路、西藏路之间的地段。区内拥有较多顶级品质的物业,吸引了较多对办公楼品质要求较高的国际性的公司入驻,如IBM、安达信、杜邦等。另有部分甲级写字楼主要分布在常熟路、陕西南路周边,一般为较早开发、楼盘规模较小的项目。其中在西藏南路―成都路沿线代表楼盘有:兰生大厦、金钟大厦、力宝广场、时代广场、上海广场、香港广场、瑞安广场、香港新世界广场、中环广场、以及中海广
场。陕西南路―常熟路沿线代表楼盘有:二百永新大厦、久事大厦、百富勤大厦、云海大厦。
B. 静安商圈
该区域星级宾馆林立,道路交通不象淮海路、南京东路商业街那样拥挤。位于
南京西路沿线的上海商城为上海最早的顶级写字楼,其租金水平在94、95年期间曾位列全世界第三位。自97年区内嘉里中心、梅陇镇广场的落成使该地区开始形成一个新兴的办公区。而随着中欣大厦、中信泰富广场的加入及浦西最高写字楼恒隆广场的兴建与完工,该地段已成为可与淮海中路办公区媲美的主要办公区域。租户多为一些网络公司、通讯公司及一些大企业的研发机构以及众多全球500强的公司。
C. 浦东商圈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目前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已聚
集8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5家中外金融机构、4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000多家贸易、投资和中介服务机构。作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核心,小陆家嘴地区是指东起即墨路、浦东南路,西至黄浦江边,南起东昌路,北至黄浦江边范围内的公共区域。在这块面积1.7平方公里的地区里,吸纳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就已超过200亿美元,平均每平方公里逾117亿美元,小陆家嘴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通过近10年的开发,该区域已拥有12栋甲级写字楼,占到全市总供应量的
28%。区内的顶级品质的项目较多,如金茂大厦、森茂大厦、国际大厦、中银大厦、环球金融大厦等,加之其未来金融中心的特殊 地位,因而吸引了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的迁入。
小陆家嘴目前可供租售的甲级写字楼面积达到107.24万平方米,平均入驻率
达到95%左右;平均租金对外报价达到0.82美元/平方米·天,实际成交价会在报价基础上有一些折扣,但幅度非常有限,一般在5%以内。其中以金茂、汇丰、花旗、汇亚等为代表的高品质的国际顶级甲级写字楼租金已经超过1.0美元/平方米·天。
D. 长宁商圈
为较早开发的办公区,由于其临近上海的外销住宅区及机场,曾是外资机构的
首选办公区域,其外资机构的首选办公区域,其供应量占到总供应量的14%。但随着上海办公区域的东移趋势,该区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但随着古北2期的发展,虹桥的优势再次焕发出新的魅力。主要代表楼盘:远东国际大厦、太阳广场、新虹桥中心大厦、锦明大厦等。由于地域的限制,虹桥地区的发展已陷入瓶颈,虽然地铁2号线延伸段到达该地区,其地区保持了稳定的出租率。
长宁区在稳定虹桥地区的发展后继而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中山公园地区的
发展上,随着天山地区的同步发展,虹桥CBD与中山公园CBD的相互呼应建立了长宁商圈。尤其是中山公园地区依托虹桥开发区和便捷的轨道交通,在良好的国内经济发展的潮流下,仅在短短的5年时间建立一个崭新的CBD。
E. 黄浦商圈
作为上海最古老的商圈,黄浦商圈有着极其悠久的传统。该区域以人民广场、
南京东路、外滩建筑群3大CBD组成。其中布有中区广场、港陆广场、百腾大厦等甲级写字楼,占到总供应量的10%。该区域内较缺乏顶级品质的甲级写字楼,且楼盘之间缺乏呼应,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状态已成为过去。随着明天广场、天安中心大厦的落成以及远东娱乐广场和将来浦西最高建筑的世茂国际广场的建成,以及该区域便利的交通使得该区域写字楼的档次再次提升。同时世贸广场的建成取代了恒隆广场浦西第一高楼的地位,并与来福仕广场练成一线,形成一个新的南京东路CBD,使黄浦商圈焕发出新的生机。主要代表物业:海通证券大厦、仙乐斯广场、来福仕广场等。 F. 徐家汇地区
为上海主要的商业副中心,地铁一号线在此设点。该区域内的写字楼占总供应量
的5.3%,但区内的甲级写字楼落成时间较早,所以在传统上以为其品质普遍不高。在徐家汇,写字楼的需求是十分高的。但长年在徐家汇始终供不应求。但随着上海体育场周边地区、徐家汇和打浦桥三点一线由写字楼的串连后,整个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区,在这样一个循环下,写字楼的档次已可以与淮海路等其他区域相媲美。其中具有代表的楼盘主要有:飞州国际广场、华鼎广场、圣爱广场、实业大厦、美罗广场、港汇广场、腾飞广场、英雄大厦、伊甸大厦、均遥广场、五洲国际大厦、青松城、亚太国际大厦、伊泰利大厦、海兴广场金玉兰广场等。
1. 市场需求
随着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其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日益凸显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导致写字楼需求正不断放大。国际大机构纷纷将上海作为亚太地区业务发展的核心,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也将上海作为辐射华东乃至全国的基地,这些利好消息无不刺激着市场对写字楼的有效需求。 今年来上海写字楼吸纳量如下: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由此可见,需求量在00年达到526000平方米,01年为369065平方米,02年404795平方米,03年272000平方米,04年前三季度428200平方米。平均在400000平方米左右。
在以上吸纳量变化的原因上一方面体现了真是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其本身受到了市场供给量的制约,所以造成了在某个季度中极具的上升和下降,但在数据上,反映出了上海每年近40万平方米的需求量。
而在未来的几年中,上海可售型写字楼的需求面积将超过每年40万平方米。究其本质原因,有如下几点:
金融机构需求庞大———中国入世使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形象凸显。2004年以后,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为上海写字楼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外资金融业会加速扩展其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包括摩根斯丹利在内的大财团、大银行等会陆续进驻上海,从而将产生大量的高级写字楼需求。
跨国公司总部入沪———上海推出的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资企业进入。据有关部门预计,2004年还将有约50家跨国
企
业的总部设在上海,估计他们需要的写字楼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大概是两幢甲级写字楼的建筑面积。
民营企业的规模登陆———由于上海被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贸枢纽,其物流优势、金融优势必然吸引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成立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希望在上海建立窗口企业,直面全国市场及国际市场。
世博带来长期利好效应———上海承办2010年世博会,直接影响到建筑业、旅游业、会展业和贸易业的写字楼需求。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城市环境的不断优化,将大大提升上海的国际关注度和城市认同感,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和国际资本进入上海。
从以上的供需-控制率表格上也不难反映出近年写字楼的走势,从96年开始供大过于求的状态到99年被打破,从此需求一直高于供应。所以导致了租赁价格从99年开始就一直上涨。在空置率方面自98年开始一直下降,2004年达到了10%以下。
范文三:上海智能交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上海智能交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发布时间:2010-10-12点击次数:117智能交通网
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中国的智能交通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首先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研究与开发。
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ITS基础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驾驶员考试系统、车辆动态识别等;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了驾驶员信号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目前我国己经建立并且开始应用的智能运输系统包括10方面内容。
近年来,我国的ITS研究、开发及应用都取得了显着成果,例如上海城市交通各部门在应用ITS高科技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开发了许多科技成果用于交通领域中,如道路交通流量的实时自动采集技术、交通管理的SCATS系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以及公共交通的智能管理系统等,都为交通规划在ITS技术方面的全面应用奠定了基础。
1.交警管理部门的ITS技术应用:上海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多年前在市区内环内范围建立了SCATS交通控制系统。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个“上海城市道路交通流量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系统”,能对市区干道的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控系统。
2.道路管理部门的ITS应用: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属下的市政工程管理处己建成了“市区主干道23个交叉口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并投入运行。该交通信息系统具有对所选择的交叉口,提供交叉进口的各车道的24小时实时流量,并能分车种和远程检测,信息发布的功能。
3.公路管理部门的ITS技术应用:上海市公路管理处负责本市公路的管理,近年来,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在本市公路网的交通流量采集上,正经历着人工观测到电子化的过程。
2002年,在39条公路上设置了64个流量观测站(10个为24小时的连续式观测站,54个间隙式观测站)。观测里程达1180公里,占了全市公里里程的19%。其中,17个观测点设在3条国道主干线上和4条国道上36个观测点设在23条千线公路上,包括外环道路上的4个点和高速公路上的5个点;11个观测点设在9条县道上。
此外,上海4条高速公路的流量观测,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正改为在各收费口电子计数和在路段埋设线圈方式。实现本市高速公路市域路段的交通流量的实时检测。这一高速公路信息系统正在实施之中,到2003年底可以建成开通。
4.公交行业的ITS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上海公交行业取得了显着成绩。GPS调度系统、电子站牌等新技术在公交行业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上海公交行业的运营效益。另一方面也极大提高了上海公交行业的形象。上海二汽公交公司经过多年调查和研究后开发出的《计算机公交营运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改善公交企业营运管理信息化方面有着显着效果。该系统由车载硬件和后台软件组成,硬件开发内容主要有车载信息记录器、红外客流检测仪、油耗记录仪等:软件开发内容主要有公司营运管理、营运调度、生产计划管理、车辆辅助管理、车队营运管理、线路营运调度、车队生产数据处理和油量管理八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分类,快速处理、科学分析、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公交营运信息化管理系统。
5.出租车管理部门的ITS技术应用:出租车管理新技术应用,主要涉及出租车的调度管理:
目前主要由大众、强生和巴士出租车汽车在车辆调度管理方面不同层次的应用:大众出租车公司80年代末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专网GPS调度管理系统,随着90年代以后出租车的不断增加,车辆的调度通讯己经成为主要瓶颈,目前正面临系统更新的转变时期。强生出租车公司主要应用模拟专网的通讯调度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进行电话调度管理。这套系统的实用性较强,但不具备车辆的空间定位功能一巴士出租车公司最近约有1000辆的长途客运和商务租凭用车安装了GPS的调度管理系统,今后准备扩展到全部的运营车辆,系统运行后,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的成本。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6.停放车设施的有关ITS技术应用:黄浦区于2002年建成了上海的首个区域停车诱导系统。已建成开通的黄浦区停车诱导系统一期工程范围车起黄浦江,西至西藏中路,北至苏州河,南到延安东路,共有18个停车场,3800多个车位加入,在实际的运作工程中,系统分为三级诱导一是区域大型引导屏,在区域周边主干道上设置动态标志,提供停车场位置、动态空余车位、行车方向及道路通行状况等信息:二是主要路口的中型引导屏,在停车场周围的1至4个路口提供停车场的动态空车位及方位的信息:三是小型信息屏:
在每个停车场的入口设置动态“满”或“空”状态的停车信息。静态交通“停车诱导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停车诱导系统”将在黄浦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
7.交通规划部门应用ITS技术:交通规划是关于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因此,交通规划关于ITS技术应用,一方面是充分应用各交通领域的技术,另一方面是根据交通规划的特点,研究适应本身的技术。在ITS技术应用中,除了应用上述的有关技术外,还着重对于车辆的定位技术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与应用。车辆定位系统主要由移动端、客户端二大部分组成。移动端由掌上电脑(PDA)+电子地图+GPS卫星信号接受器和GSM短信通讯平台构成,客户端由局域网内的GIS工作站构成。通过移动端的PDA和GPS接受器。即时跟踪车辆的行驶轨迹、车速并通过GSM网的短信发送,将采集的车速和轨迹即时传递到客户端的Gis工作站,并将轨迹和车速记录和显示,客户端保存记录并通过软件的开发对车速数据进行检索、查询和统计。通过调查准确掌握上海道路交通的运行状况,同时为上海交通规划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1)交通控制系统具有对信号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实时优化的功能。不仅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量,以取得尽可能小的交通延迟,而且具有智能化的自学习功能。
(2)交通监视系统监视突发交通事故,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处理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记录交通违章。
(3)交通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交通事故及交通违章的综合管理,建立盗抢机动车信息库、车辆与驾驶员信息库,并实现信息共享。
(4)交通信息动态显示系统利用交通控制系统和交通信息系统,以及122报警台采集突发交通事件信息,通过道路交通显示屏发放信息,引导道路使用者合理地参与交通。
(5)交通诱导系统利用交通广播电台或交通寻呼台实时发送交通信息。
(6)交通运输安全报警系统利用GPS/GIs等的功能,监管长途客车安全运行,及时制止意外(犯罪、恐怖分子等)的发生。
(7)驾驶员考试系统利用激光技术、摄影检测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记录驾驶员的驾驶过程,实施场地考试自动监测;利用检测、信息技术自动记录驾驶学员的道路行驶过程,实施道路考试自动监测。
(8)交通事故快速勘查系统利用立体摄影、计算机信息和数据传输等技术,对事故现场进行快速勘查、制图和事故现场图象的及时传送,使指挥控制中心对交通事故进行实时处理和指挥。
(9)电子收费系统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
电子标识卡(存储与车辆收费有关的大量信息,如预缴金额、车型、车主等)与安装在收费车道旁的读写收发器,通过微波或红外进行快速的数据交换,实现车辆的不停车收费。
范文四: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问题
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问题
上海会展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上海会展业发展历史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年人均GDP 超过45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在GDP 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历史:上海会展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迅速崛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90年代以来,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1990年,上海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上海的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2000年,上海市会展猛增至270个,会展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现蓬勃生机,交易额达5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达1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良好的发展势头:上海会展业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在上海安营扎寨,也给上海带来了许多国际性的会议。以浦东为例,1999年“财富论坛”和2001年APEC 会议在浦东的成功举办,使浦东的会展业一路走红,并带动了旅游业的腾飞。2002年上半年,在浦东召开的各类会议达407次,其中包括IBM 年会、万事达卡年会、亚洲银行年会、APEC 电信部长会议等30多次国际性会议(国际政府间会议、国际社团会议和跨国公司会议)。同期,浦东的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接待游客734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来户住宿游客18万人次,同比分別增长62%和48%。12年前,浦东的星级酒店只有3家,如今增加到60多家,平均入住率达80%。
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工业型跨国公司,已有半数以上云集沪上,一些全球性的经济会议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包括APEC 会议、上海工博会、国际商会年会、财富500强论坛、环太平洋论坛年会、亚太法官会议、国际引航员大会等多个高层次国际性会议先后在上海举行,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声誉。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申办成功,更使上海的会展业吸引了全球的眼光。现在,每年上海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数量已经接近德国,上海正在成为中国展览业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要真正确立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会展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及其不足之处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东亚展览馆
世博会中国馆
上海会展业硬件条件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展馆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兴建了国际展览中心、世贸商城、光大会展中心等场馆,但这些场馆展览面积有大有小,而且场馆布局分散。资源分散,导致有的展会规模和影响很小,不足以吸引足够多的客商。
上海会展业软条件发展状况及其不足之处
(一)会展主题不明确
举办会展除了搭建展台、布置会场,把展品呈现给观众以外,最重要的是应该融入参展者的科技、环保和文化等元素。而目前中国最缺少的就是这些元素。
长期以来,中国的展会设计都是由建筑师、装潢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独当一面,而且中国展会主要在商业销售方面徘徊。而国外一些世界著名展城(汉诺威、巴黎、纽约等)已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给人们领略世界文化、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国际上的五大车展(北美国际汽车展,巴黎国际汽车展,日内瓦国际汽车展,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东京国际汽车展),这些国际顶级汽车展都是有明确的展会主题的
展会就是一张名片,是一个窗口,它需要经济型的集合和知识型的交融。而实际上,我们的展会离国际化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缺乏专业人才
上海每年办的展会很多,但真正成功的不多,被UFI 认证的国际展会只有4个,外加一个与北京合办的。上海的展会和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对会展专业技能培训的需求非常大。
总体看,上海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够规范,国际上一个成熟的会展项目经理所拥有的资质是:会展专业本科学历+10年会展行业工作经验。在上海达到这样标准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上海目前“科班”出身的会展专业人才很少,做得好的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据中国贸易促进会的调查,50%的会展从业人员从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其余50%也只接受过短期培训。
上海需要的展会项目管理人才不单单是组织展商、观众和策划管理,他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如文化性的展会,管理者要能够精通某国文化、了解世界历史,这样在展位安排布局上才能更加合理。
范文五:上海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审视(可编辑)
上海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审视
经 的
上 海 村 济 改 革 发 展 历 史 审 视
农
沈 开 艳
。
一
l 8 1 8
发 生 了 翻 天 的 了 发 推 行
卯 99 年 上 海 农 村 经 济 覆 地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展
要 求 的 新 经 济 体 制 框 架
, , 。
后 的 的 改
变 化 特 别 是 经 过 80 年 代 中 期 农 村 体 制 改 革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首 先 涉 及 到 农 村 经 营 体 制 革 , ,
了 以 庭 础 以 区 的 联 于 末 面
上 海 农 村 基 本 建 立 家 承 包 经 营 为 基 农 上 海
郊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起 步 70 年 代 全
、 ,
1 9
系 品 和 国 于 83 以 后 主 围 以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农 产 市 场 体 系 家 对 农 业 推 行 年 改 革 要 绕 集 体 经 济 经 营
。
-
1 8
的 的 心 的 经 织 造 展 开 叨
的 支 持 保 护 体 系 为 支 撑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要 求 体 制 为 中 农 村 微 观 济 组 再
。 ,
经 以 19 年 时 以 联 承 包 主 的
农 村 经 济 新 体 制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营 体 制 改 革 及 84 首 先 实 行 家 庭 产 为 经 营 责
、 ,
的 调 整 品 购 销 行 了 一 经
与 之 相 联 所 有 制 结 构 农 产 体 制 改 革 任 制 在 推 包 产 到 户 过 程 中 逐 步 形 成 统 营
、 。
及 调 整 的 面 上 相 的 层 结
管 理 体 制 等 在 内 全 改 革 在 海 农 村 取 得 与 家 庭 经 营 结 合 有 统 有 分 双 经 营 构 接
。 。
“ ”
了 回 和 思 年 的 经 和
较 大 发 展 顾 考 20 来 上 海 农 村 改 革 发 着 进 行 政 社 分 设 济 体 制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 ,
的 和 对 于 上 海 改 开 生 产 发 达 的 上 县 区
展 所 取 得 成 就 经 验 全 方 位 革 放 作 为 工 农 业 都 较 海 郊 地 农
, ,
和 和 市 调 展 以 短 时 间 内 的 一 经
发 展 使 农 村 城 改 革 协 发 农 村 促 进 城 业 经 营 方 式 在 较 从 原 来 高 度 集 中 统
、 , ,
以 市 村 和 尝 国 型 经 到 户 的 了 大 包
市 城 带 动 农 探 索 试 我 都 市 农 村 营 迅 速 转 变 为 包 产 分 散 经 营 体 制 除
。 、 、
的 迪 益 能 现 劳 配 原
济 发 展 道 路 颇 具 启 干 手 续 简 便 利 直 接 更 体 按 分 原 则 等
, 。
制 改 突 因 还 有 的 殊 原 因 80 初 产 承 包
一 农 村 经 济 体 革 取 得 重 大 破 外 其 本 身 特 年 代 联
,
国 早 承 行 时 上 业 生 产 展 平
我 的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最 是 从 农 村 联 产 包 责 制 还 未 实 海 农 村 的 工 副 发 水 较
, , 、
制 的 村 的 了 上 是 劳 力 向 工 业 和
任 开 始 上 海 农 经 济 特 殊 性 决 定 海 农 高 大 量 农 村 劳 动 力 特 别 青 壮 年 动
。 , 。
在 承 面 走 全 国 生 一 不 减 少
村 联 产 包 责 任 制 的 改 革 方 未 在 前 头 副 业 转 移 在 农 业 产 第 线 劳 动 力 断 每
, 、
由 于 长 期 来 度 规 范 因 物 的 收 务 逼 迫
上 海 农 村 集 体 耕 作 制 较 经 济 效 逢 气 候 季 节 素 及 农 作 抢 抢 种 任 便
, , 。 ,
一 民 生 活 水 以 上 的 工 镇 企 业 因
益 直 较 好 农 平 较 高 所 客 观 对 承 包 务 工 农 村
劳 力 弃 返 农 这 样 乡 劳 动
。 , 、
的 迫 不 国 他 农 村 地 区 强 烈 随 着 力 的 减 少 而 迫 导 益
制 切 度 如 全 其 但 其 被 停 工 停 产 致 企 业 经 济 效 企 业
, 、 。
废 民 而 为 产 承 民 品 影 而 联 制 是 在
他 农 村 纷 纷 弃 人 公 社 改 联 包 制 农 信 誉 产 销 量 等 都 受 到 响 产 承 包
, , ,
的 平 幅 况 日 比 组 的 下 由 小 包
收 人 水 大 提 高 经 济 状 益 改 善 使 得 相 集 体 经 济 织 统 筹 安 排 家 庭 或 组 承 使
,
下 有 制 下 运 行 的 用 的 土 和 生 对 生 产 和 经
之 上 海 农 村 在 原 体 经 济 增 长 潜 力 不 集 体 所 有 地 其 他 产 资 料 并
, ,
;
足 民 生 的 进 一 显 动 力 不 的 果 以 独 承 的 生 环 节 如
对 农 产 积 极 性 步 提 高 得 推 营 效 负 责 个 人 难 单 担 产 水
, , , 、 、 , 、
而 展 些 品 生
够 因 变 革 农 村 经 济 体 制 适 应 时 代 发 要 求 更 利 灌 溉 畜 禽 防 疫 良 种 繁 育 及 某 产 的 销 售
, 。
展 了 上 的 应 由 织 一 进
好 地 推 动 农 村 经 济 发 成 海 农 村 自 我 变 革 的 内 产 资 料 供 等 仍 集 体 经 济 组 统 行 这
, , , ,
1 9
此 下 经 酿 83 后 乡 企 工 用 闲 暇 间
在 需 求 在 情 况 过 充 分 酝 年 前 上 样 农 村 劳 动 力 在 镇 业 作 之 余 利 时
, ,
海 县 开 进 入 面 的 经 改 活 两 不 即 增 了 又 处
农 村 各 乡 才 始 全 农 村 济 体 制 革 兼 顾 农 头 荒 废 加 收 人 合 理 理 好
。 ,
;
了 业 的 调 系 另 一 面 由
阶 段 农 村 工 业 同 农 劳 动 力 配 关 方
后 于 国 于 生 程 的 区
尽 管 上 海 农 村 的 各 项 改 革 稍 全 其 他 地 农 业 产 过 大 部 分 作 业 由 较 健 全 的 地 合 作
, 、 、 ,
区 开 巨 上 提 后 了 包
但 改 革 放 政 策 所 带 来 的 大 冲 击 使 海 农 村 经 济 组 织 供 产 前 产 中 产 服 务 减 轻 承 农
, ” , ,
“
取 了 巨 一 的 民 民 的 强 了 增 了 剩
经 济 也 得 大 发 展 从 废 除 政 社 合 人 劳 动 度 提 高 劳 动 效 率 加 其 余 劳 动
, 、 , 。
以 础 的 间 民 展 造 了 正 是 鉴 于
公 社 实 行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经 营 为 基 统 分 结 合 时 为 农 发 多 种 经 营 创 条 件
, , ,
划 上 海 初 以 上 上 海 的 承 在 很
经 营 制 度 到 突 破 计 经 济 模 式 农 村 步 构 筑 利 处 农 村 家 庭 联 产 包 责 任 制 才
2 2 4
一 一。 。 ,
时 间 面 行 开 了 一 活 和 就 逐
短 内 被 全 推 来农 户 构 成 集 体 统 动 这 样 农 村 的 经 济 成 分 经 营 形 式 渐 多
, 。 ,
下 立 的 小 经 一 的 了 制 在
经 营 相 对 独 营 单 位 使 集 中 统 经 营 样 化 整 个 农 村 资 产 积 累 的 这 种 新 机 保 证
为 一 经 双 了 的 产
体 制 改 变 成 统 营 与 分 散 经 营 相 结 合 的 层 经 其 他 所 有 制 资 产 增 长 同 时 使 公 有 的 集 体 资 也
。 , , 、
继 了 以 主
营 体 制 在 续 增 长 形 成 公 有 制 为 多 种 经 济 成 分
, , 。 ,
后 和 双 层 上 的 局 面 经
卯 年 代 期 为 稳 定 完 善 经 营 体 制 多 种 经 营 形 式 并 存 发 展 现 在 农 村 济 中
, 、 、
土 地 承 开 民 的 和
海 农 村 从 稳 定 完 善 包 关 系 人 手 始 对 农 除 集
体 经 济 外 还 有 私 营 经 济 合 伙 经 济 股 份 制
, , 、
包 手 固 土 承 系 以 及
承 包 地 承 期 作 延 长 续 巩 地 包 关 签 订 股 份 合 作 制 经 济 不 同 所 有 制 间 的 联 合 经 营 中
, 、 、 , 。
和 土 调 整 用 的 经 形 根
履 行 承 包 合 同 负 责 地 的 承 包 管 理 运 外 合 资 经 营 等 多 种 多 样 资 产 所 有 制 营 式
。 ,
立 和 全 服 系 况 区 业 还 了
集 体 的 力 量 建 健 务 体 据 农 村 具 体 情 郊 的 部 分 乡 镇 企 采 取 租
、 、 、
承 的 行 重 新 确 立 了 上 民 的
家 庭 包 经 营 实 海 农 经 式 和 有
赁 拍 卖 承 包 股 份 制 改 组 等 多 种 经 营 方 所
, ,
上 的 发 展 了 的 的 呈 趋
济 地 位 为 海 农 村 市 场 经 济 构 造 有 利 制 改 革 手 段 使 乡 镇 企 业 所 有 制 结 构 多 元 化
。 , , 。 ,
础 联 承 后 局 于 面 极
微 观 基 从 单 个 农 户 看 家 庭 产 包 经 营 之 向 这 种 格 对 调 动 农 村 各 方 的 积 性 扩 大
,
层 引 经 的 累 的 源 和 压 和
农 户 作 为 一 个 经 营 次 人 集 体 济 不 仅 使 农 业 社 会 资 产 积 来 速 度 提 高 市 场 竞 争 力
, 。
业 生 产 点 的 而 由 于 农 有 重 的 意 义
经 营 形 式 更 适 应 农 特 要 求 且 提 供 更 多 的 就 业 岗 位 等 具 要 现 实
,
了 的 和 主 了 乡 业 有
户 获 得 最 基 本 财 产 权 经 营 自 权 具 备 发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镇 企 快 速 发 展 成 为 农 村 所
,
” 。 ,
展 品 生 的 而 民 社
商 产 基 本 条 件 从 取 代 了 人 公 政 社 的 一 国 型 相 比
制 改 革 大 特 色 与 有 大 中 企 业 市 郊
。
” 。 ,
的 织 而 为 最 的 生
合 一 组 成 基 本 产 单 元 家 庭 联 产 乡 只 长 展 程
镇 企 业 能 算 小 字 辈 但 在 漫 的 发 过 中
, 。
制 生 自 的 可 已 的 柱 年
承 包 责 任 符 合 农 业 产 身 特 点 使 农 户 根 乡 镇 企 业 成 为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重 要 支 20
、 、 ,
环 和 生 长 时 出 了 新 增 总
据 市 场 气 候 境 农 作 物 情 况 及 作 决 来 上 海 乡 镇 工 业 进 人 发 展 的 快 车 道 其 产
, ,
,
生 顺 利 行 于 主 1
策 保 证 产 进 也 有 利 农 户 自 安 排 剩 余 往 往 工 总 的 以 上 成
值 要 占 全 市 业 新 增 产 值 乃 为, 。 。
1 9
和 剩 劳 动 时 间 增 加 收 这 方 一 的 家 乡 企 业
劳 动 力 余 人 种 经 营 式 支 异 军 突 起 劲 旅 在 市 郊 万 多 镇, ,
1 2
既 以 为 主 的 应 目 已 了 机 的 改
适 应 手 工 劳 动 传 统 农 业 也 适 采 用 先 中 前 有
万 多 家 企 业 完 成 经 营 制
, , 。
和 生 的 现 有 广 的 制 面 百 六 乡 的 改 得 进 科 技 产 手 段 代 农 业 在 市 郊 具 泛 改 制 达 分
之 十 五 镇 企 业 制 使
。 ,
,
和 生 力 和 的 速
适 应 性 命 20 年 来 农 业 农 村 经 济 高 乡 业 度 的
了 极 发 展 既
镇 企 业 向 现 代 企 制 迈 进 有 积
, 。
;
主 动 是 村 的
增 长 其 要 推 力 农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于 和 于 实 产 有 利 企 业 管 理 人 才 的 培 养 造 就 有 利 施 , ,
;
制 一 品 整 于 市 主
二 农 村 所 有 结 构 进 步 趋 向 合 理 业 规 划 产 结 构 调 有 利 企 业 成 为 场 体
, 。
在 的 时 于 上 的 面
农 村 普 遍 实 行 联 产 承 包 经 营 同 上 海 郊 也 有 利 海 市 政 府 抓 大 放 小 政 策 全 实 施 依
、
区 的 现 和 发 出 开 有
从 农 村 经 济 状 展 要 求 发 始 完 善 所 工 乡 企 业
托 城 市 服 务 城 市 的 农 联 营 企 业 是 上 海 镇
。 , 。
年 来 上 海 形 了 以 主 主 乡 区 的 工 业
制 结 构 20 农 村 成 公 有 制 为 的 体 力 量 镇 企 业 依 托 市 雄 厚 城 市 体
、 。 , , 、 、
1 7
和 营 形 并 的 局 了 门 能 强 的
体 多 种 经 济 成 分 经 式 存 格 99 年 系 形 成 行 业 众 多 类 齐 全 协 作 配 套 力
、 、
。 ,
已
区 经 私 的 比 重 由
郊 集 体 经 济 外 资 济 营 经 济 产 值 企
特 点 经 过 20 年 的 发 展 上 海 乡 镇 企 业 在 业 规 。
: : : 、 、 、 、
:
1 2 2 1 5
年 的 12
99 86 发 展 到 印 25 多 种 所 有 制 经 生 员 模 产 设 备 技 术 能 力 管 理 水 平 从 业 人 素 质 等 、 、 。
展 了 区 速 面 生 了
济 共 同 发 促 进 郊 经 济 持 续 健 康 快 地 发 方 都
发 很 大 变 化
r
。 、
,
区
展 郊 在 坚 持 所 有 制 结 构 改 革 鼓 励 多 种 经 济
成 上
海 乡 镇 企 业 在 20 年 间 异 军 突 起 为 农 村 剩 余 ,
:
同 展 面 的 主 要 实 了 出 了 的 就 业
分 共 发 方 特 点 一 是 公 有 制 现 形 式 劳 动 力 的 转 移 提 供 一 条 路 拓 展 农 村
。 , , ,
1 7
展 趋 至 二 的 主 要 引 导 了
呈 多 元 发 势 99 年 底 镇 村 级 企 业 改 制 门 路 成 为 消 化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渠 道
。 。
面 已 达 百 十 左 右 是 三 正 的 民 工 了
到 分 之 七 二 资 企 业 在 成 为 农 村 劳 动 力 合 理 有 序 流 动 农 通 过 务 掌 握
。 、 , ,
区 经 展 重 是 经 了 了 开 了 眼 界
郊 济 发 的 要 动 力 三 非 公 有 制 济 异 军 技 术 解 现 代 社 会 的 发 展 情 况 拓 增
。 ,
, ,
些 型 经 开 区
突 起 一 实 力 济 发 小 初 具 规 模 发 展 势 长 了 了 生 强 了 时 和 经
知 识 丰 富 活 增 代 意 识 市 场 济
。 , 。
良 了 民 企 业
头 好 意 识 从 而 造 就 新 一 代 的 现 代 化 农 乡 镇 , ,
、
承 后 民 了 的
实 行 包 制 农 有 自 身 积 累 资 产 农 业 了 业 的 发 展 还 带 动 上 海 农 村 产 业 结 构 就 结 构 变
革
。 , 、
生 不 是 一 的 了 生 和 展 工 业 和 民
产 资 料 就 单 集 体 公 有 制 性 质 随 着 小 城 镇 的
发 为 农 村 城 市 化 农 业 化 农
, ,
,
产 展 的 民
发 在 农 村 经 济 某 些 领 域 农 自 有 资 产 积 累 出
了 巨 贡 开 了 国 色 的
市 镇 化 作 大 献 创 一 条 有 中 特
, 。
一 程 可 用 生 主 现 土 地
到 定 度 就 利 自 有 产 资 料 单 独 进 行 经 营 社 会 义 农 村 现 代 化 的 发 展 道 路 同 时 为 实
2 2 5, 、 、 ,
规 经 和 约 经 造 了 经 农 品 的 生 产 工 销 环 一 了
模 营 集 化 营 创 条 件 使 农 村 济 能 产 加 售 等 节 连 成 体 形 成
、 、 、 、
着 工 业 交 运 的 面 而 工 销 的 业 形
够 循 农 业 通 输 商 业 等 全 发 展 贸 农 一 体 化 产 加 一 条 龙 农 业 产 化 组 织
。 。
生 业 的 门 的 业 乡 企 的 发 式 和 制 既 了 业 规 经
产 专 化 类 齐 全 农 村 产 镇 业 经 营 机 这 有 效 地 促 进 农 的 模 营
、 、 , ,
展 上 海 展 益 提 民 收 人 和 约 了 生 要 的 和 又 进
更 是 农 村 经 济 发 经 济 效 高 农 集 经 营 加 快 产 素 流 动 组 合 促
、 ,
;
生 活 态 改 的 主 要 源 企 业 的 展 还 了 的 和 成 而 各 生
水 平 状 善 泉 乡 镇 发 农 村 要 素 市 场 体 系 发 育 形 从 使 种
。 。
了 础 及 业 的 发 要 的 围 和 组 要 的
促 进 农 村 基 设 施 公 共 福 利 事 建 设 展 产 素 能 在 更 大 范 内 流 动 合 素 市 场
、 、 、
镇 自 的 生 产 形 和 庭 后 上 海 农
乡 企 业 身 规 模 管 理 水 平 技 术 装 备 劳 成 流 动 成 为 继 家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之
一
, 。
了 长 足 的 展 开 向 深 和 广 展 飞 的 重 要 形 式
动 力 素 质 等 都 有 发 始 度 度 村 实 现 改 革 与 发 第 二 个 跃
, ,
一
;
1 9 1 2
军 是 乡 工 业 而 和 三 85 99 主
进 不 仅 镇 且 农 业 产 都 有 突 破 性 从 发 展 过 程 看 上 海 农 村 在 年 要
。 , ,
展 上 海 产 业 的 迅 扩 张 不 了 了 品 流 的 改 品 市 场
进 农 村 非 农 速 仅 加 快 进 行 农 产 通 体 制 革 发 育 农 产 体, , 、
村 的 增 而 且 于 产 业 相 对 系 国 对 品 的 购 式 的 划 安 排
农 工 业 长 由 农 村 非 农 集 中 逐 步 将 家 农 产 统 购 派 计
、 、 、 ,
于 原 材 工 业 和 业 调 节 向 调 节 的 购 和
工 业 料 轻 建 筑 运 输 商 饮 业 等 行 与 供 给 转 由 市 场 合 同 定 市 场 收
, 、
而 整 制 况 了 改 进 了 应 品 展 的 零 售
从 使 个 农 村 经 济 所 有 结 构 状 得 到 大 大 购 而 初 步 建 立 适 商 经 济 发 批
。 、 ,
层 的 场 系 政 对 业 的 调 控
善 发 期 货 三 次 并 举 市 体 府 农
、 。 、
三 系 一 式 由 划 了 建 立 起 由 市 场 形 价 格
农 村 市 场 体 全 面 形 成 经 济 结 构 进 步 方 计 转 向 市 场 成
, ,
发 现 的 导 源 的 配 置 国 宏 观
优 化 价 格 机 制 引 资 合 理 在 家
,
革 以 国 指 划 限 制 了 调 下 对 源 配 的 础 用 得 了 发
在 经 济 体 制 改 前 家 令 性 计 控 市 场 资 置 基 性 作 到 较 好
。 、 、 、
组 的 主 和 社 会 源 的 市 场 挥 上 的 整 区 了 一 开 竞 争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织 经 营 自 权 资 海 个 农 村 地 形 成 统 放
。
;
配 置 组 限 制 了 民 对 时 间 的 的 品 场 系 和 要 系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织 农 劳 动 有 序 商 市 体 素 市 场 体
。 ,
自 配 这 不 造 源 化 和 配 置 经 多 年 的 开 和 拓 展
上 海 村 市 场 体
我 支 权 仅 成 农 村 经 济 资 僵 过 市 场 发 农
, , ,
低 还 影 了 农 村 经 组 织 和 民 系 已 全 面 形 上 了 良 性 运 行 的 轨 道 对 上 海 农 村
效 率 劣 严 重 响 集 体 济 农 成 走
。 , 。
生 产 的 调 动 包 后 机 制 被 引 发 意 义 它 不 有 于 加 村 经 增
积 极 性 联 产 承 制 市 场 经 济 展 重 大 仅 利 快 农 济
, 。 , ,
在 和 中 的 用 范 围 不 断 扩 大 长 的 根 培 上 海 新 的 增 长 点 进 而
人 农 村 农 业 农 村 经 济 作 方 式 本 转 变 育 经 济
, , ,
田
民 对 间 业 的 经 有 了 主 权 劳 动 时 间 由 立 新 型 的 工 农 系 加 农 业 现 化 进 程 增 加 农
农 作 营 拥 自 建 关 快 代
, , ,
;
自 己 配 不 可 以 对 种 生 产 要 行 自 我 配 置 民 收 同 时 开 还 可 农 产 品 结 构
支 仅 各 素 进 人 拓 农 村 市 场 促 进 业
,
而 投 方 向 的 择 和 动 时 间 的 支 配 和 升 为 民 市 场 化 程 的 重 要
且 对 资 选 农 业 剩 余 劳 优 化 级 成 提 高 农 组 织 度
。 , ,
以
由 了 正 此 础 上 市 场 为 向 的 进 径 和 农 剩 劳 动 力 业 的 重 要 出
也 自 是 在 基 化 取 途 解 决 村 余 充 分 就 路
。
一 村 正 了 场 的 轨 道 部 国 有 企 调 整 提 了 机 遇
步 改 革 使 农 经 济 真 转 人 到 市 经 济 为 分 业 产 业 结 构 供
, 、 、 、 ,
上 改 后 的 生 产 料 金 拓 的 基 础 上 上 还 进 一 调 整
来 革 农 村 资 资 技 术 劳 动 力 等 在 市 场 展 海 农 村 步
, ,
要 日 益 活 并 步 展 来 为 农 经 注 了 业 结 构 和 品 了 业 植
素 市 场 跃 逐 发 起 村 济 农 产 业 产 结 构 突 破 传 统 农 种
, , ,
;
了 的 活 力 展 主 义 经 创 造 了 前 业 局 展 了 业 既 重 粮 生 产 又 极 发
人 新 为 发 社 会 市 场 济 格 发 大 农 视 食 积
。 。 ,
提 展 种 农 渔 并 举 展 多 经
条 件 多 经 营 实 行 林 牧 把 发 种 营
, ,
上 年 间 得 了 充 展 和 生 了 品 的
海 农 村 市 场 在 20 到 分 拓 实 施 同 支 持 促 进 粮 食 产 结 合 起 来 确 保 农 产
, , 、
口
了 业 立 了 投 了 农 区 的 产 品 品
农 产 业 化 带 动 战 略 建 农 村 市 场 建 设 资 有 效 供 给 解 决 村 地 人 农 副 食 供
, , 、
的 了 业 企 业 拓 农 的 主 问 还 为 了 丰 的 产 品 品 和
新 机 制 发 挥 零 售 商 开 村 市 场 给 题 城 市 提 供 富 农 副 食 大
, , ,
用 进 了 郊 区 消 费 品 和 投 市 发 量 业 以 产 品 的 加 工 业 了 长
体 作 促 市 场 资 场 的 展 工 原 料 使 农 为 原 料 获 得
。 , 。 ,
了 区 水 平 此 时 形 成 了 足 展 展 程 这 业 展 的
大 大 提 升 郊 市 场 拉 动 与 同 发 在 20 年 的 发 过 中 种 产 化 发
, 、
多 主 包 经 的 户 上 逐 走 向 的 现 途 径 之
元 化 的 市 场 体 包 括 承 营 农 各 类 合 作 道 路 成 为 海 农 村 步 现 代 化 实
、 、 。
经 组 工 和 经
济 织 农 商 企 业 个 体 私 营 营 者 等 各 种
、
主 明 晰 的 权 的 经 营 自 主 和 收 业 构 业 生 态 性 环 的 础
市 场 体 具 有 产 充 分 权 产 结 改 革 在 保 持 农 良 循 基
, 、 、 , ,
益 配 是 独 立 亏 活 的 品 上 现 的 用 上 海 动
支 权 核 算 自 负 盈 充 满 力 商 充 分 挖 掘 有 农 村 劳 动 力 潜 力 利 劳
。 ‘ 、 、 ,
生 和 经 平 文 知 全
产 者 营 者 力 技 术 水 高 化 素 养 好 科 学 识 多 的 优 势
、 。
于 经 不 门 地 区 和 有 面 地 开 用 然 源 总 面 积 和 用
由 农 村 产 业 化 营 受 部 所 制 合 理 发 利 自 资 在 农 村 实
、
, ,
的 限 因 此 上 在 经 和 发 展 过 中 面 积 面 连 年 减 状 下 注 吸 收 现
制 海 农 村 济 改 革 程 把 耕 地 积 等 都 锐 的 现 意
2 2 6
一 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