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音乐素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
论音乐素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十二中学 苏 畅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音乐素养即指在音乐领域中所获得的审美品味、音乐气质与文化内涵;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自然表现出的高尚情操、聪颖智慧、独特的创造力、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一、音乐素养与文化传承创新关系的主要体现
(一)音乐素养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音乐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存及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之一。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音乐、国家之间的交往中的各国国歌、在各种形式的颁奖典礼、仪式中,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及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音乐素养的高度可以决定人的欣赏品味,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歌《you?and?me》,以其温婉、宁静的意境生动地表述了我们共处一个“地球村”,是心手相连的一家人的意愿。我和你,简单而又丰富,阐释了个体、群体乃至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更好地沟通与交流、人类经典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细细品味这首音乐时,结合音乐语言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到音乐中气势恢弘的场景,联想到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曲调运用大调式,加之转调的写作手法,诠释了“中国梦”。音乐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融进每一个音符中,生动地记录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
(二)音乐素养为教育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对于人类基本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充满了活力。
(三)音乐素养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文化与素养是两个概念,有文化
不一定有素养,有素养与不一定有文化,只有即有文化又有素养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华”。音乐素养的高度决定了人对美好世界的判断,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感受情感、传递情感、表达情感的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之一就是更改与研发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四)音乐素养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保证
良好的音乐体验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通过感受、体验、探究等参与音乐的活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文化内涵被唤起,并随着音乐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得到发展。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乐观快乐地生活。
歌曲《青春舞曲》中,学生理解青春时光短暂、珍惜时光,激发学生勿让青春留遗憾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歌曲《阳关三叠》使学生体会知音难觅,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通过相关知识了解王维“观画知名曲”“王维书法、绘画”等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造诣,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地发展。二、如何利用音乐教育提升与发展音乐素养
(一)课堂教学是提升与发展音乐素养的主阵地
音乐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音乐体验。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音乐参与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理解及创造能力不断增强。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品鉴,提升了审美体验,拓宽了文化视野。(二)理解音乐语汇、品鉴音乐语言是提升与发展音乐素养的必修课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美术运用的是线条、明暗、色彩等语言;音乐的语言则是由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的调式与调性等抽象的元素组合而成。每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传达着不同的音乐思想与情感内涵,叙述不同的文化与精神。理解音乐语汇、品鉴音乐语言是提升与发展音乐要素的必修课。
(三)音乐实践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提供机遇和展示的平台
音乐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交流与沟通提供广阔平台。对音乐的品鉴使其分析、理解、感悟人生哲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参与音乐活动,学生间的密切
关系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必将更好地促进人类基本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四)音乐与相关文化的了解,为音乐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开阔视野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蕴涵在聆听、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的。学生通过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发展及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三、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不断钻研业务,为一线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作为艺术学科的任课教师要认清任务,立足一线教学,以提升及发展学生音乐素养为目标,不断努力。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钻石业务,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把握要精准;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并保持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音乐是特殊的“语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与启迪着学生心智的成熟与发展。音乐语言的构成是有规律的,音乐的元素纷繁复杂。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性,把握音乐元素的特殊规律,对于更好地感受、理解、表现及创造音乐提供条件。
(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活动空间
音乐教育应结合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活动空间。校园“三队”(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的组建与排练;结合特殊的纪念日及学校大型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主题艺术活动;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创造与合作的机会。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被充分展现。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素养作为人类的基本能力,在音乐教育中不断地提升与发展,艺术体验和人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对音乐保持兴趣的心态,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Email:
jiaoyuluntan@vip.163.com
225
范文二: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歌的传承传播
研 究 生 ◎ 论坛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 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 到加工 [1]。而在当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中西文化的不 断交融,民歌进入了 “危机” 阶段,有的甚至已经消亡。对 此,众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将民歌纳入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 中,望能起传承之效。然笔者认为若将民歌的传承纳入中小 学教育,那么 “主阵地” 势必是农村地区。可经笔者对 “主阵 地” 的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若想以这块 “主阵地” 把住民歌传 承这一关,有 “痴人说梦” 之嫌,但并非束手无策。在文中, 笔者将从以上所想的三个方面粗谈我国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 育与民歌的教育传承,望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的传 承工作献己薄力。
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民歌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
在当代,众多民歌或传统音乐工作者都呼吁要充分发 挥学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民歌中的作用,我国的 《全日制义 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也要求音乐课应弘扬中华文化。但笔 者认为不论是传承还是弘扬,是否都应设定一个范围?对 此,笔者认为若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民歌的传承,农村中小 学才是 “前沿阵地” ,更是 “主阵地” 。
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数量最多,学生最多,85%以上的 学校及75%左右的学生都在农村 [2]。这就使得农村的中小学 音乐教育必然成为民歌传承的主力。其次,现存的原始民歌 仅存于农村。在当代,我们还能在工业化的城市里听见劳动 号子吗?还能在茂密的高楼大厦中听见山歌吗?还能在人潮 人海的自由市场听见小调吗?听不见。唯有尚未完全被现代 化的农村还能偶尔听见几句,且大多数还是在官方的保护下
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歌的传承传播
■ 徐 治
摘要:在当代,民歌已进入了 “危机” 阶段,故众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而通过学校教 育进行民歌的传承也成为了很多专家学者的传承心声。然笔者认为民歌的教育传承离不开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 可是目前农村的音乐教育现状又承担不了此项重任,但绝非无计可施。 关 键 词 :民 歌 ; 传 承 ; 农 村 ; 音 乐 教 育
才得以存活。那么,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青少年学生是否 可以更好地进行民歌的传承呢?农村中小学校的区位因素是 否也比城市学校更胜一筹呢?此外,若真将民歌的传承纳入 义务教育中,农村的中小学生传承民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 境要比城市的学生好得多。因为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村的自然 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要比城市被破坏的程度低得多,很多传统 节日和风俗仪式也比城市保留的要多、要全面。
从上可见,若真通过义务教育手段进行民歌的传承, 农村是绕不过去的,且必然成为传承之 “主力” 。 《孟子?公 孙丑下》 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此,民歌和 农村中小学的自然环境一致即 “天时” ,民歌和农村中小学地 理环境的一致即 “地利” 。但唯 “人和” 尚不尽人意,此 “人和” 即指下文将述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民歌传承传播的瓶颈
在 《 全 日 制 义 务 教 育 音 乐 课 程 标 准 》 中 提 到 , “ 音 乐 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 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也就是说,在义务教 育的所有课程中,音乐课应与其他所设课程划等号,而且还 应肩负美育重任。故从某种程度来说,音乐课的重要性应高 于其他学科。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很多中小学校,音乐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句空话。
首 先 , 少 课 。 很 多 农 村 中 小 学 都 未 将 “ 音 乐 课 ” 当 一 门必修课,大多将其视为 “副课” 类。如在皖北地区,大部分 学校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一部分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一 部分学校即使开设了音乐课, 也常常被其他课占用, 特别是到 了期中、期末考试前期, 这种现象更加普遍。而在初中毕业 班级, 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乐课被取消, 开课率几乎为零
民歌特有的吐字发声装饰音都吸收融合进来,从而使改编曲 在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思想感情的深度挖掘、彰显故事的戏剧 性矛盾冲突及艺术张力等方面,显示出其卓尔不凡的艺术修 养和风格,浓墨重彩地给我们描绘出了黄土高原上兰花花这 样一位美丽坚强、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爱 情的刚烈女性的风采,塑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实和浪 漫主义艺术精品。而演唱者要想充分演绎出作品表达的思想 内涵,就必须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时代背景、地域风格速
度、力度表情术语的变化加以反复推敲和准确把握,完美的 诠释作品掌握其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青.浅析陕北民歌 《兰花花》 的风格特征[J]中国音乐教育, 2005,(05)
[2] 王志信.兰花花[J].音乐世界,1997,(Z1).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1级研究生)
投 稿 热 线 :13811247961\13051451988Q Q :549064845\E m a i l :l w k _9913@s i n a . c o
m
[3]
。而在皖西地区,仅有17. 2%的学校 基本能够按课表上音乐课,且学生普 遍反映音乐课常被其他课所占用 [4]。 其次,少人。音乐教师本是音乐课的 主 要 参 与 者 , 但 在 广 大 农 村 中 小 学 中,可以说音乐师资奇缺。如陕西省 旬邑县共有中小学校351所,其中除县 城内一所小学配有专职音乐教师外, 其它学校的音乐课均由别的学科老师 兼任 [5]。而在湘东地区的偏远农村也 是如此,小学的专职音乐教师甚至为 零 [6]。此外,少器。音乐教学的硬件 主要集中于音乐教室、乐器等场地设 备。这一点也是很多农村中小学难以 做到或者由于经费原因根本就实施不 了的。如吉林省东丰县农村就有96%的 学校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器材 配备的第3类标准 [7]。
综上可见,广大农村中小学的音 乐教育可谓 “惨不忍睹” ,呈现一种少 课、少人、少器的局面。那么,这种 局 面 能 有 效 的 传 承 民 歌 吗 ? 毋 庸 置 疑,不能。上课少或者不上课怎么传 承?没老师教或者老师教不好怎么传 承?故笔者认为目前的农村中小学音 乐教育是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 连最起码的 “以审美为核心” 的准则都 未做到,怎能做到传承民歌呢?
“因事制宜” ——民歌传承传播的思考 上述提到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 教育很不容乐观,很多都未达到 《新课 标》 的要求。那么,笔者认为是否可以 “因事制宜” ,在少课、少人、少器的 现状中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传统音乐 的传承,又能完善农村音乐教育不足 的新路呢?
一 、 能 否 将 传 统 音 乐 的 传 承 (以 民歌传承为主) 纳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 育的核心内容中,并列于 《新课标》 要 求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高度呢?从前文 可见,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 状困境重重,很多农村的音乐教育工 作都未达到 《新课标》 的要求,但民歌 的 传 承 又 必 然 选 择 了 农 村 。 既 然 如 此,为何不能将本具有民族文化精神 和传统审美的民歌作为农村音乐教育 的重点呢?此举不仅可以保持审美准 则 , 又 可 切 实 可 行 的 做 到 民 歌 的 传 承。当然,鉴于目前农村音乐课可有
可无的局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监 管和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否则也是 空 谈 。
二、在师资匮乏或能力不足的情 况下,是否可 “因事制宜” ,将农村歌 师、民间歌手或民歌传承人纳入音乐 师 资 体 系 呢 ? 这 不 仅 解 决 了 师 资 问 题,也使得民歌手能获得一笔收入, 且积累了民歌传承的经验,同时,更 将民歌的教育传承变得专业化。如贵 州省黎平县的侗族大歌,本身就有儿 童向歌师学习侗歌的传统,且侗歌也 有它内在的艺术精髓、规范的形式和 一整套相适应的科学的演唱方法。但 由 于 多 元 音 乐 文 化 向 农 村 的 不 断 渗 透,造成了很多青少年有了 “传统是落 后的,新潮是先进” 的错误认识,更使 得在演唱传统的侗歌时,往往因使用 美声唱法来演唱,使得侗歌不伦不类
[8]
。 故 笔 者 认 为 为 何 不 能 “ 就 地 取 材” ,将民歌手们纳入农村音乐教育的 师资体系中去呢?
三、在专业音乐教室短缺的情况 下,是否可 “因地制宜” ,不用专业的 音乐教室,将原始的 “以天为幕、以地 为台” 的自然环境作为音乐的教学场地 呢?在少乐器或无乐器的情况下,是 否能以民歌的教学和传承为上课的主 要内容呢?此法不仅可缓解少器的现 状,也可进一步促进民歌的传承。也 许有人质疑以民歌教学为主要内容是 不可行的,但在笔者看来,在少器的 现状下,唯有歌曲形式才是音乐教学 的重要体裁,且对于学生和学校的经 济承担能力而言,歌曲是 “零成本” 。 而对于民歌本体来说,它是一切音乐 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 形成的音乐形式,且孕育出了其他民 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9]。故 笔者认为为何不可 “因地制宜” , 将农村 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场地搬至广阔的山 水 田 园 之 间 呢 ? 为 何 不 可 “ 因 事 制 宜” ,将民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呢?
综上所述,若要真正望学校教育 能为民歌的传承发挥重要作用,难度 的确很大。特别是以当前的农村音乐 教育体制和现状,是不可行的。马克 思 哲 学 告 诉 我 们 , 具 体 问 题 具 体 分 析。而对于民歌的教育传承,也是如
此,不能说传承就传承,弄不好只是 一场空。当然笔者的三点思考也不成 熟,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民歌的传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一项复杂而又 艰巨的工程,因为它牵涉的不仅仅是 民歌,还有音乐教育问题。然笔者坚 信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歌等其他传 统音乐体裁,是我国传统音乐传承发 展的必经之路,但必须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同时也要敢于探索,打好我 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这张牌,争 取早日将民歌的教育传承理念付诸于 实践,以更有效地弘扬我中华文化。 以上均为笔者拙见,恳望读者批评指 正 。 ■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音 乐词典》 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2010.268.
[2] 成露霞,侯轶男.农村音乐教育中的问 题及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7, (08) .
[3] 张晓琳.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 ——对皖北地区的个案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学 报,2010, (06) .
[4] 金世余.皖西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
[5] 张向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 析与思考.交响,2001, (01) .
[6] 罗伟胜.湘东地区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乐 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湖南师范大学.2010.
[7] 朱嘉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音乐教育现 状及对策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
[8] 崔玲玲.对民歌传承活动的考察与思考 ——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现 状.人民音乐,2006, (03) .
[9]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 海音乐出版社,2009.3.
作者简介:
徐治,安徽潜山县人,1988年生于安徽省 潜山县。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 现为温州大学音乐学专业10级研究生。
(温州大学)
范文三: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族艺术研究。
传 播 学 视 域 下 云 南 少 数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文 化 的 传 承 与 保 护
口罗树萱
摘 要: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与美学思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当今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状态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有逐渐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传承和保护少 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媒介,通过大 众传媒 (电视、广播、网络、音乐出版物 ) 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通过学校音乐教 育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通过社会团体 (文化馆、传习馆等 ) 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 音乐的保护、发展与创新,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传播;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40X (2012) 01— 0050— 06
作者简介:罗树萱,云南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昆明 650118
云南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最丰富多样的地
区之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源于多姿多彩 的少数民族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既有悠久的 历史,无穷的艺术魅力,又充满了朴实的人文 哲理,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丰富生动、直抒 情怀,一直生生不息,衍化出众多的品种和丰 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在今天,随着国民经济的 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砖房代替了竹楼、流 行乐代替了民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赖以生存 的条件已非同往昔,有逐渐失传甚至消亡的危 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思路和途径 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我们群 众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收稿日期:2011— 12— 12
50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及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 歌舞音乐、器乐音乐及戏曲音乐、说唱音乐 等。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丰富性。 云南生活着 25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文 化、生态等环境的不同,以及各种传统文化 习俗的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丰 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其品种几乎涵盖了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所有种类,而其中,民 间歌曲又是最为普及、最为丰富的音乐种类。 如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编撰的《中国民间 歌曲集成 云南卷》,从已收集到的 20万首 民歌中精选收录了云南各民族山歌、情歌、 劳动歌、礼俗歌、祭祀歌、舞蹈歌、儿歌等
范文四:浅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传承与传播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传承与传播
中国得传统音乐得又力于中国古代文化滋养不断发展,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5大类。至今,我们仍能收到这些音乐得熏陶,正式因为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强大得生命力,跨越了实践接线被传承,突破空间限制得到传播。
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现状
目前,人类生存环境再不断得变化着,生存得生态文化环境也随之改变,文化资源严重浪费,我国很多价值爆满得传统音乐形式面临着后继无人,最明显得是昆曲、古琴等、全球化得今天,现代文化慢慢吞噬着传统,分散让位于一体化得问题渐渐凸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一体全球化导致得必然结果会使文化得一体化,再现代西方文化得猛烈攻势下,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濒临灭绝得生物一样每天都有很多再迅速得消失。人类得文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当代音乐文化便会从此失去器原有得链条和丰富性,各民族辛苦积淀下来得宝藏夜日渐淡薄。我国得地大物博早就了各样得文化式样,我们会发现从或者得音乐入手,
范文五:论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论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瑰宝中的一多奇葩,音乐本身就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就更能体现我国文化的特性和内涵,关系到我国民族意识和民族兴旺。但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来看,音乐教学偏向西化,无论教学模式、内容还是方式都普遍效仿西方,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文将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出发,分析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最终提出如何利用高校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
在我国音乐的专业领域,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却很少。由于民族音乐现代意识的引进,我国音乐西化现象严重,所以如何从源头上利用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变得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推广,音乐在学校教育教学安排中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我国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音乐教学仍然与期望达到的标准相差甚远。这些问题在高中就开始体现出来,在高中阶段,学校一般重视文化课教学,一味注重提升文化课成绩,导致音乐教学落后,音乐教学流于形式。由于音乐教学的落后,导致民族音乐教学及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更为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一般只有音乐专业的学生才会接触专业的音乐教学,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校一般不会开设专门的音乐课程,高校学生和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更无所谓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开始向全球化方向发展,音乐也不例外,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文化全球化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因素,实现新的突破,创造出更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文化全球化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的坏处,教师开始普遍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阻。
音乐是一个民族特殊而美好的一种文化,能够反映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进程,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并没有对民族音乐有足够的重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中国这样具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国家丢失了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国要加强高校的音乐教育,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传承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各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依托和基础。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来看,施行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用来作为教学案例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经过挑选的优秀音乐作品,它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结果。另外,现代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世界的舞台上要有自己的位置,就需要自己的特色,所以一个国家的自我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国家的资源以及发展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是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在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后,我国音乐界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将民族音乐文
化有效的传承下去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从我国目前民族音乐发展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民间人民自发组织的音乐团体和组织,这些团体和组织代表着某种特殊的音乐文化,但是一旦这个团体或者组织解散或者消失,那么某种民族音乐文化可能也就因此消失。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代代传承,所以高校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种方式。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音乐教育水平
高校音乐教师作为是主要的音乐教育者,其个人素质和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音乐教学和文化传承质量。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来看,其素质和能力与要求的相差深远,所以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就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个人音乐能力和素养,只有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了,其教育才会有积极成果,才能起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选择性的扬弃,保留好的,丢弃坏的。文化的开放也不是完全的抛弃旧的接受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正确观念,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要学习其优秀的成果和因素,同时选择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文化传承和开放相辅相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先进文化,并且结合民族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推进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音乐教学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和方式,只有音乐教育的方式正确,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从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来看,其远远不能适合我国音乐发展的需要,需要对高校音乐教育施行持续的、长期的课程改革,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的表面功夫,只有这样,高校音乐教育才会有实质性改进,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音乐的实质和内涵,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音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和基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有效搞好我国的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金鑫宇.试论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的相互关联与影响[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2]娄雪玢.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音乐素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