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联系生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摘 要:教师在教学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生活 数学学习 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呢? 一、利用生活素材教学,让学生认清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教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摇晃的椅子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见。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却是解答习题。这样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书本认识之中,就不会主动去寻找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的价值。如果是这样,一个学生不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不会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的。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我把教学过程看做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更为重要的事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发动学生拓展设计这样的练习:配制含糖20%的糖水,可以怎样解?这是数学问题,它是科学问题还是化学问题已不再重要,而这正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学数学、做数学。 如在生活中,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编出加、减应用题再解答,(鸡有15只,鸭有8只,鸡比鸭多几只?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做起来得心应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认识的学到的比课本中学到的要更深刻。 四、参与家庭数学实践活动,让数学的价值得到体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直接服务于生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是他们第一学习场所,而家庭的一切也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到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无疑是对学生领悟数学价值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数学实践活动,为家庭出谋划策,让所学的知识为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并加以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发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的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用处。
范文二:联系生活 关注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怎样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结合本人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丰富情感体验,准确定位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材,准确进行目标定位:情感目标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知识、能力目标要在情感目标的统领下来完成。如,六年级下册“地球,生命的摇篮”一课,要让学生知道地球如同生命的摇篮,无私地养育着人类。设计教学时,我将情感目标定位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爱地球,知道如何保护地球,感激地球。在这情感目标的统率下,我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如何哺育生命,在探讨、体验活动中,丰富学生情感,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设计了活动:远看地球和近距离观察地球(感受地球外表的美),探索地球慷慨地孕育了生命(体验内在美),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明白地球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母亲,要用实际行动来赞美她,表达爱和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引导他们从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教师只有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有效促进情感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二、关注生活经验,创设体验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他们是参与道德情感的体验者。教师要依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生活需要,结合活动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设计好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如,三年级上册“我的家乡变了样”,我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是什么样的变化,带领学生从服装、食品、住所等方面观察、挖掘,通过发现自己小家庭的变化,引导学生开放视野,观察自己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亲自到街上、酒店、超市、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地方观察、寻找。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索,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用心感受家乡的变化,以产生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按照品德教育的课程要求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留心身边资源,有效整合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过去师生围绕理论的教学,并从孩子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主体的教育价值,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教学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起学生对列强的憎恨,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我补充了教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太湖、雄伟的黄山风景,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圆明园的宝藏和侵华战争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学生从现实看到了历史。通过挖掘学生身旁的资源,有效整合了课本内容,为学生的情感释放提供了空间。 受条件的限制,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很小,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探索和生活相关的社会现象,认真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时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内容中学习,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补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所有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和推广,从而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四、安排课下任务,更好拓展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打开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作为品德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将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向社会拓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课后实践和深刻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我们的爱心行动”一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设计爱心行动方案,制订爱心行动计划后,要实施爱心行动,就要引导学生在课下,真真切切地走进生活中去发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问候、支持、义务劳动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在体验活动的实践中内化、升华道德情感。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教师的道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心和心的交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真正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曹莉.浅议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技巧[J].中华少年,2016(9). [2]孙国河.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成功(教育),2012(12).
范文三: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联系生活 加深体验
——《亲密的朋友》教学实录及反思
横店街中心小学 陈爱勤
教学目标
1、走近身边的动植物,具有关心,亲近动植物的情感。
2、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动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帮助。
2、交流体会人与动植物之间亲密的关系。
3、建立保护动植物的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
1、相关视频资料。
2、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找朋友》。
2.师: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谁是你最亲密的朋友?其实在大自然中我们能认识更多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亲密的朋友》。
3.出示课题。
4.请同学们打开第12课,欣赏图中美丽的植物,可爱的动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走近动植物。
1.课件出示动植物图片。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的动植物朋友呢!请欣赏。
2.猜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
(1)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有尾。
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再请学生说一说对青蛙还有哪些了解。
(2)有根不着地,绿叶开白花。到处去流浪,四海都为家。
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3.玩“我来演你来猜”的游戏。
指名学生表演,其他的学生猜。
三.讲一讲人与动植物间友好相处的故事。
1.师:是呀,动物、植物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我们班哪些同学家里养过小动物,种过植物?请举手。你和他们之间一定有过很多有趣的、快乐的事吧!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2.师:老师还知道有一只特别了不起的小狗,它还救过主人的命呢!
课件出示课本第52页《乔治和他的小狗》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说什么?
3.其实,不仅仅是这只小狗,还有很多的动物、植物给人类带来了帮助。请看课本第52、53页的插图。(课件出示图片)
师相机介绍动植物给人类带来的作用。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是呀,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植物。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白了应该保护动物,爱护植物,与他们和谐相处。所有的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这些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与人类生活在一起,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愿我们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吧!
五.朗读儿歌。
1.出示儿歌:
我爱花,我爱草,
我爱青青的小树苗。
我爱青蛙,我爱鸟,
我爱淘气的小花猫。
人和动植物是朋友,
和谐共处家园好。
2.齐读儿歌。
板书设计
亲密的朋友
动物 植物
和谐共处
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它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例如在教学第一板块——动物是我们的亲密朋友时,先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自己家里,邻居或亲戚养了小动物的同学请举手”,走近了学生的生活,然后老师范例引路,讲述了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事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焕发出真真切切的感受,让教材里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与动物友好相处的乐趣。
在理解“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这一个问题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画面的提示,启发学生了解动物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其中重点以牛为范例,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动物对我们人类的帮助。在选择这些动物的有关知识时,就考虑了是学生平时见过、课外阅读过的,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一个真实互动的生
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范文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发问题的思考,体验文本中“两种极端的出发点都是爱”,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张扬个性,这正是现代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同时,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精彩极了”是爱,“糟听了符老师上的这节课,我觉得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合理有序。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不断探究中学习知识。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学习过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通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这节课是学生在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会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会找出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这节课中,符老师就较好地抓住了这个重点来组织学生学习。学习新知时,通过情境创设引出例3后,先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然后给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想一想、互相讨论中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很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再引导学生尝试根据各种等量关系列式解决问题。重点很明确。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层层推进,条理也很清楚。
二、情境创设恰当,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今天恰好是在会文上课,而前不久我们文昌地区就刚经历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洪水灾难,会文镇又是这次水灾当中受灾最严重的一个地区。赤纸水库当时决口了,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符老师就抓住了这点来创设情境,先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这次水灾的一些图片,回忆当时的情景,再巧妙地转入到新课的学习,洪泽湖今日也面临着同样的水库水位高涨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就能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是力求真实,贴近学生生活。例如:由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来上课显得很有精神,引出制作校服要量身高,需要解决小明身高的问题??等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鼓励自主探究,确立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一节课,老师先是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在想一想、互相讨论中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引导学生尝试根据各种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只是做适当的指导和关键的点拨,改变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变为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这节课中老师在几个方面上做得还是不够完美。
1、老师太“吝啬”了,这节课老师极少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其实这节课很多同学表现得还是很不错的,但老师未能及时对其进行表扬,未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还是有点紧张,显得不够老练。当课堂出现意外时,老师处理得还是欠缺点。在展示学生练习时,老师也没有发现在学生的做题过程中存在着单位上的错误,有点遗憾。其实有意外才更能有精彩,才更能反映出一个老师的睿智。 《列方程解决问题》评课稿二
2月22日,我有幸听取了岸头实验学校的杨露云老师上的一节“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触颇深,从中也学到了很多。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杨老师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缺乏丰富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师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杨老师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糕透了”仍然还是爱。
范文五:体验生活 回归生活 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所以,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把生活内容点点滴滴渗透到活动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教学的课堂,给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品德课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品德课堂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品德课中我们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也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活动素材,让学生体会品德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品德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和感悟。如教《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可以抓住“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特点,引导学生去感悟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前,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调查、分析、体验,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活动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比较、想象、讨论,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能不能通过大家的智慧和双手变废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让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 二、体验生活,引领学生热爱生活 《品德与生活》要引导学生尽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幸福和痛苦,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变得真诚、善良、美好,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引领他们更好地生活。有一位老师开展的“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使人很受启发。他在品德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主人翁的自由,让学生在担任小老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升华情感。学生在自主了解全册教材的基础上,两人合作,自由选择一篇课文当小老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他们精心收集资料,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独立钻研教学方法,细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加分、打擂台、小组交流、板书、绘画等形式组织教学,锻炼了一批能干的“小老师”。不言而喻,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合作交流的活动优势,营造了积极、主动、轻松、有效的活动氛围。同时,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懂得了尊重,在换位思考中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在活动过程中情感变得更加丰富、美好。 三、回归生活,构建积极的生活态度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品德课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品德课是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这一课后,发给学生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品德课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理念,引领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联系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的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活动中应遵循学生的生活规律,注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运用多种广泛的生活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快地发展,在社会上更好地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在阳光下幻化开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作为耕耘在品德教学一线的教师,要以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使良好的品德行为在学生生活中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江苏】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联系生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