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不是花中偏爱菊全诗
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全诗及赏析如下:
菊花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译文:
???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范文二:不是花中偏爱菊全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全诗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诗意: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m.lz13.cn)。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 菊花元稹的诗意
* 菊花的诗意
* 元稹:菊花
范文三:不是花中偏爱菊
不是花中偏爱菊
菊花气韵清高,品行坚强,不与百花争艳, 在秋风渐劲中经霜不凋,凌寒怒放,深受人们 的喜爱,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历代文人墨客 写下了许多赞菊诗篇.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兮,夕餐秋 菊之落英."抒发了救国的才能不得施展反而 被流放的忧愤,以至于宁肯投江也决不随波逐 流.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 洁.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诗人厌恶官场腐败,弃官隐居,躬耕山 花元萎一野,羡慕菊花坚贞脱俗的品格.此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
者结下了不解之
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的一种象征. 元稹<菊花>:"秋丛茅舍似陶家,遍绕篱 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 花."对菊独开于百花之后的可爱和可贵进行 了热情的赞赏,道出了热爱菊花的原因,表达 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 来就菊花."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 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 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 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
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 开."后两句写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 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 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 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 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郑谷<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 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 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 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在这里 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了它以不求高位, 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南宋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
范文四:不是花中偏爱菊
记忆中,菊花总是开在旧年的某个秋日。想必是我顽固思想的作祟,出类而拔萃的东西一经时间的滤洗,便不由得在记忆中愈积愈厚,最终演变成难以捉摸的幻影。
鹅卵石铺就的甬道,青砖黑瓦马头墙,方正的四合院落,墙外香樟、桂花、翠竹蓊蓊郁郁,正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季节,秋阳也显得厚重且绵软,着了梵高的浓重底色,有着明亮中的厚泽。有风从竹篱那面刮过,慢慢浸入肌肤,唤醒枝头上贮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阳光中有一种诱惑在招手,分明能看见曼妙的舞姿缓缓张开慵懒的蕊,那清凉的香气就不知不觉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在这仲秋时分便开成了一朵叫做菊的花。
这是一个古祠,一个历尽千年红尘见证几多风雨的归隐之地。此时,午后的阳光似在慵懒且不经心地点缀,甬道两旁有着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菊花,成片成片,花瓣硕大的白色波斯菊毫不羞涩地张扬着她的花姿,香蕊半吐的小紫云低垂着她娇嫩的粉颈,小径踩秋色,斜阳听秋声,臆想中,仿佛柴扉轻启,足音渐近。
仰起头,与一双无尘的眼眸相遇,他的目光如此平静悠然,在花丛中游弋,面对花蕊漫卷,清香轻舒的淡菊,他沉思良久,是否,把生命融入自然是保持清韵琴心的唯一办法?曾记得,在彭泽县衙,最后一次冷眼打量着公堂,把大印放在了堂桌上,发出几声轻笑,然后大步走了出去,走到阳光和清风中,走到眼前这片贫瘠却自然的土地上,回归山野的怀抱,看着迎风摇曳的芳草,满目秋日盛开的菊花,积久的沉重一扫而空,从未有过的轻松让那颗难以负重的心变得无比旷达。从此,诗酒种菊,荷锄带月。
含着微笑,我望着他,他亦望着我,彼此对视的这一刹那,世界黯淡成一方模糊的背景,这就是祠中那个乌石镌成的雕像,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旧式文人。80天县令的生涯足以磨掉经年的才气,何如一掷官印来得洒脱。从此,东篱采菊,在野躬耕。以孤芳把秋日笑傲得玉洁冰清,香冷的花瓣便陶陶然醉在他的菊花酒杯里。
这一醉,便是千年!
滔滔江水不息,见证了千年的风雨历程,在他身上看到了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满足,那种玩世哲学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了成熟与和谐。是啊,遇明君哪赋得《归去来辞》,逢盛世定不作《桃花源记》,文心与俗世似乎早就预示了某种宿命关系。任千年的春去秋又来,任多少人浅吟且轻唱,那一缕菊花魂,只固守在这一方秋日的清冷之外,独自暗香。
眺望着东篱斜阳,被黄了的菊花熏得暗香盈袖,走出古祠,见秋阳西斜,古祠后院,一尊古塔似一柄偏剑直刺青天。
逼仄的台阶,我侧身而上,站在塔的顶层,我看见了:远山含黛,江水如练,层层建筑次第排起,哦,这一块毓秀之地,早已尽显钟灵之气,四方宾朋,八方商贾云集多时,轻工业、旅游业已呈燎原之势。我再一次为那首《饮酒》诗感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真的就是看透世事,安于田园?其实,他曾高歌的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更能表明他曾经的心志,只是,那时的境地局限了他的脚步世人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来景仰他。
微风拂过,缕缕的阳光已成细碎,游走在我的身边,置身塔尖,我仿佛坐在流年的叶脉上,回想着历历的往事,往事竟像是一首首古老的歌谣,唱彻了红尘深处,沉淀了四季的轮回。
在秋色中恍如面对着魏晋的苍穹,遥思陶公千年的满篱菊香,心,在古老的菊香里沉醉,渐渐地,我的眼前幻化出层层叠叠的菊花,一盆盆,一朵朵,在夕阳里吐蕊、绽放。哦,一年一度的菊花节在长江边的这个古镇拉上了帷幕。我以落英残云酿酒,邀夕阳共饮,醉了,便逍遥成周庄梦中的蝴蝶,去菊花丛中翩跹,曼舞。
范文五:不是花中偏爱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刘勇
来源:《中国收藏》 2016年第 11期
菊花一开,就闻到了秋天的味道。在寒霜降落,百花凋零之际,唯有菊花傲霜怒放。她的 风骨气质特别受到乾隆爷的喜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时期人们崇尚咏菊、画菊,瓷器 上的菊花更是绽放出无边的秋色。
她高洁、韵逸、形质兼美,这位 “ 花中君子 ” 在深秋时节悄然开放,傲霜挺立,在乾隆爷的 眼中,菊花则在众多花卉中最为 “ 受宠 ” 。
自古贤人多爱菊
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 “ 借物喻志 ” 的重要题材。晋朝诗人陶渊明爱菊成癖,写过不少脍炙人 口的咏菊诗句,如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赞吟菊花:“ 纷纷零落中, 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也对菊花情有独钟,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作《不第后赋菊》诗 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明太祖亦有相 同的《咏菊》诗,其诗云:“ 百花发时我未发,我若发时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偏身穿就 黄金甲。 ” 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
在历代帝王中,乾隆爷算是菊花的忠实粉丝。清乾隆时期种植洋菊成为时尚,栽培繁殖出 百种以上,每到重阳节,举办菊社成为一时盛事,展菊、登高赏菊、诗人咏菊、画家画菊都是 必不可少的内容。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苏州名园 “ 狮子林 ” 完工,狮子林成了乾隆皇帝重 阳登高赏菊、咏菊、画菊的重要场所,尤其是狮子林中两座太湖石上陈设的 44种洋菊,更是 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乾隆皇帝敕令宫廷画家李秉德绘下这一实景,绘制《御制题洋菊四十 四种》横幅,并即兴写下千古绝唱, 44首咏诵 “ 洋菊 ” 的五言律诗。这 44首咏洋菊御制诗, 8年以后乾隆皇帝 70岁大寿时被收入《清高宗御制诗集》。此外,他还多次命宫廷画家和词臣 如郎世宁、钱维城、邹一桂等,以洋菊为题,进行绘画创作,并且自己也有御笔绘制的菊花图 墨宝。乾隆南巡到开封禹王台赏菊,留下了 “ 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 ” 的著名诗句,今被镌刻 在禹王台公园保存的 “ 乾隆御碑 ” 上,乾隆爷对菊花的痴爱可见一斑。
乾隆爷的私人订制
乾隆皇帝对艺术有所偏好,瓷器尤甚,他还亲自设计了不少瓷器,清宫档案里多可见当年 乾隆皇帝批给督陶官的批文,从批文中可知皇帝对瓷器的烧造有着非常具体的指示,这些记载 都说明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异常喜爱和高度重视。而菊花作为乾隆爷痴迷的花卉之一,当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