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族谱序言
族谱序言
国有史,邑有志,氏族有谱牒。国有史而载时代之盛宴。家有谱而记世系之源流。况木发千枝皆同一木,水分万派实出一源。谱之纂修,可寻要溯本,敦宗睦族有所依凭,先人德泽有所追寻。后辈行为有所范式,对于推动家族内部和谐稳定,增强族众向心力,以积极向上的形象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据传,继徐氏宗族至奕东创乡有年,吾族十二世三郎公,从饶平上新丰南迁至奕东洋一带,初以养鸭为业,经辛勤耕作,地饶业旺,娶妻育儿,子孙满堂。尔后,同姓宗亲荣宇公三、五、六房子孙也从饶平茂芝迁至奕东山尾居耕。是时,有郑、黄、郭、许诸姓同居一村。后因其他诸姓传代较慢,加上习俗影响,有的迁居他乡,有的改为詹姓。
吾族创乡定居近四百年二十代,枝繁叶茂,瓜瓞绵绵。然至今却没有一本完整族谱,实属憾事,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我族老人萌发修谱之愿。 编修族谱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搜集资料,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耗费一大笔资金和物力。此次修谱得到我族有识之士鼎力相助,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特别是编辑组成员不辞劳苦,搜集资料,筹集资金,整理编写,用汗水和心血凝成此谱。
《奕东山詹氏族谱》的诞生,结束了我族无谱的历史,是我族一大喜事。 然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族人外出定居,无法查考,纰漏之处,有待裔孙增补。
愿我族子孙衍庆,兰桂腾芳,承前启后,英才辈出,兴旺发达。
2012年7月29日
岁次壬辰
范文二:何氏族谱序言范文
精品文档
何氏族谱序言范文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何氏家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国有历史家人谱,人有祖宗血脉传。人,不论地位高低,富贵贫贱,无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世,祖先的情况,出自何方,葬于何处,他们的历史如何,自己的辈份怎样,为此,何氏宗祠由吾等宗亲组成族谱编写委员会,追根溯源,让乡亲族人知道自己的家承血脉,明白自身的祖宗渊源流长,使晚辈们上可以尊敬祖先,下可以团结族人。为做好修谱工作,我们请教了邻村的李氏家谱主编、刘氏家谱主编,他们告诉我们要修谱先寻祖。寻根是个艰巨的工作,在探访祖先走过的道路,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经历过烽烟岁月,目睹变幻的历史风云,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人们的荣耻得失。从中发现了乡亲族人中值得赞颂的杰出人才和优秀品德,值得弘扬的耀眼业绩,从而启迪后辈效法学习,并树与楷模发扬光大~
1 / 4
精品文档
综观先辈与子孙,族人中有成就者比比皆是,学有所长者不胜枚举。上溯到祖先,厚道仁德勤勉治家,富甲一方者有之;又及知书识礼,权柄一方者有之;特别是二十一世宗亲何振喜,身居将军之职,热爱家乡,不忘宗亲,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筹集资金,多次为家乡捐资修路、修建学校,不忘宗亲,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将永载家族史册,激励子孙,代代传颂。族人兄弟中既有老牌大学,亦有行伍出身,关怀宗亲族人不避近亲远疏一视同仁,爱心扶助关照有加,孝敬长者关爱弱小,对年轻有为者给以鼓励关怀,量才荐用,对老弱病患者温恤慰问,互相支援相互帮助,在族人中传为佳话。
尊敬祖宗乃是中华民族古今传统美德,寻根问祖亦是世间人类的本能天性如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又是国家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期,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晚辈牵头,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续编《何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何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何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
2 / 4
精品文档
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我们应该不忘祖先福祉,感念养育教导之恩。通过族谱记载,让子孙明白自己的责任,使后进子弟得以教诲引导,激发奋斗自强,做到事业有成。增进家庭和睦,族人团结,经常联系沟通,继承宗亲团结友爱,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家族风尚,发扬奋发图强精神,相互关爱的美德。编写族谱是一项浩大工程,为了何氏宗祠子孙明确自己的辈份,不至于数典忘祖,不至于长幼尊卑不分,而做到往来友谊长远~在宗亲父老鼎力相助下,由编委会成员悉心采访,详加篡辑,科于初步完稿,历代祖宗先人泉下有知,有如此众多怀念先祖的子孙后代,必然欣慰不已~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愿吾辈及后人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编撰过程耗费了不少人力财力,编委会对出钱出力的父老兄弟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有限,查证工作十分艰辛,又是初次编
3 / 4
精品文档
撰,经验不足,虽经多方印证努力,缺漏之处仍所难免,望子孙后辈补充指正,以备日后修订完善。
4 / 4
范文三:家谱序言,族谱序言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 20分回答:2 浏览:7902 提问时间:2005-12-01 19:13在网上能找到家谱或族谱的序言的原文吗?怎么找?找到的越多越好. 共0条评论...相关资料: 中国家谱、族谱的起源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 举报
相思成蝶
[学弟] 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第九代孙森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 1998.7.23武汉
二、
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我翰堂刘氏,自始祖讳泰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前明嘉靖年间,因故乡兵燹,流离迁徒,遂至于粤,卜筑于北邑之西门内。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今遗井犹存??即邑乘所称刘家井是也。
後迁于二厢之翰堂,又移居六贡屯村。故僻地槎牙,杭苇跋涉者,颇形困顿~
二世祖念庄公,三世祖明善公,乃舍田为路,累石成桥,通往来,济利涉,行人赖焉??即邑乘所载六贡桥是也。
递传而下,俱隐于农。时风气古朴,丧葬过于简略。故历代祖墓俱系土坟无碑。未建宗祠,故亦不立主奉祀,惟春秋祭墓。茔域徒存,其原籍宗派、生殁年月,亦俱无从查考矣~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迨五世高大父象家公,为故明邑庠生。六世曾大父,为国朝邑增广生,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如让产于兄、还质田、存人祀诸善举,都人士艳称之。邑乘所志皆实录也。
七世长伯祖复斋公,以明经授昭平教谕,卓有政声。後沐覃恩,荣膺敕命移赠先人。其生平善迹,县志列传详载之。
而先大父著斋公,亦就职州司马加级,请封秩阶正四品,荣赠两代,行见家声克振,祖泽绵长。
则所以承先启後者,窃幸不至于昧厥初也。顾族属日繁,支分派别,由期而功、而缌麻、而袒免而至于无服,几几乎相视如途人矣~若不亟为纂辑,登诸谱牒,则无以收族者,即无以敬宗,即无以尊祖。忘本之咎,可胜数哉。
爰与族人详为采辑。自一代以至十三代,序世次,辨昭穆,联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其生殁年代从前失于简略者,姑阙其疑;而有徵信者,不安于略。盖数阅月而後成帙,敬寿枣梨以作家乘。颜曰《翰堂刘氏族谱》,原其始也。
後之览是谱者,庶几笃亲亲之谊,怀睦族之思,俾祖宗一脉之贻,不至同于陌路,而孝悌之心,不亦油然以生哉。
谨缀其略于简端。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
仲支第九代孙敏榘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1998.8.21武汉
三、
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炎黄之陵自不必说,各姓始祖的陵墓,也已成为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的圣地。一些著名陵墓已成为其所在地的重要旅游资源。当前,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资料中心、图书馆均以珍藏有我国一些姓氏的族谱为荣。谱牒学,姓氏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它不仅列入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也已成为部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一些科学研究部门也已把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姓氏已把其家谱在因特网上发布,从而打破空间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实际上,已有人编制了旨在使全球华人能快速寻根,编制族谱,查找亲人的网站。
99年在网上发布,有不少读者访问及留言,取得了很好 《翰堂刘氏族谱》网站于19
的效果。
树有根,水有源。编写族谱首先面临的就是根源问题。
根据1827年版《翰堂劉氏族譜》可知,翰堂刘氏开基始祖讳泰公於明嘉靖年间因故乡兵燹, 由江西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迁徒广西北流二厢之翰堂,最后定居于六贡屯村;又云,明嘉靖年间,有刘法广刘法松二公携祖同来,曾至陆川县南北乡石洞村侨住。但该族谱在序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言、凡例、世次及《第一世始祖开籍北流缘始考》等文中一再表明,翰堂刘氏始祖泰公的原籍宗派无可查考。
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如今在那里,始祖泰公的根源应从何处算起,神秘面纱一直未能揭开。
1999年11月族谱编委会组织了“寻根”小组,到江西省安远县访问了始祖泰公的故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拍摄了大量照片,作了详细的访谈纪录,昔日江西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就是当今之江西安远县鹤子乡鹤子村。泰公当年之故居就是当前该村的刘屋。
经考证,刘法广乃开七公之孙巨浪公之子,由前文知,翰堂始祖泰公当为巨浪公的子侄辈。 据恒心先生《汉祖流史》[16]等有关资料,于是,翰堂刘氏在全国刘姓大家庭的世系位置乃告排定。翰堂刘氏世系总表详见《翰堂刘氏族谱》网站的“刘姓文化·翰堂刘氏世系表”页面。
始祖泰公自翰堂开基创业至今已400多年。原族谱编印于1827年,至今已有170多年之久。如今翰堂刘氏支派繁茂,人口约1万,重新修谱,势所必然。1996年春节,翰堂刘氏后代在塘肚著斋刘大夫祠祭祖,决定成立《翰堂刘氏族谱编委会》(后文简称编委会),统筹修谱工作。
新族谱包括书籍版族谱及电脑版族谱。
1(书籍版族谱 它的最终成品是出版新版《翰堂劉氏族譜》(后文简称新族谱)书籍。新族谱在体例上做了很大改进,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其内容包括谱名、序言、凡例、概述、族居、世系世次、族规、文物、人物、附录及编后记等部分。其中工作量最大的就是世系世次部分。由于人口激增,居住地又较为分散,两次修谱的时间间隔较长,加上保存着珍贵文字资料的碑刻、神主牌、祭簿等实物多已荡然无存,工作的艰苦性及复杂性就可想而知了。编委会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编委会除了组织收集资料及编写族谱外,还负责筹集资金,组建翰堂刘氏外出人员联谊会、编写简报及组织大型扫墓、祭拜始祖泰公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电脑版族谱 它在书籍版族谱的基础上,使用照片、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统计图表及数据库等技术,更形象、更生动地记录宗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及有关活动的信息。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是动态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更新,使之更符合实际,万代流传。
电脑版族谱的最终成品是:?在电脑上建立《翰堂劉氏族谱系统》,?制作VCD,?在因特网上发布《翰堂劉氏主页》,?打印资料等。
《翰堂劉氏族谱系统》的主要内容有?前言、序言及系统简介;?1827版原族譜的世系树图,开籍北流,自序一及二,著齋公行略,编谱人员,目录及统计图表;?2001版新族谱的族居篇、世系世次篇、修谱简报;?风光照片、人物照片,文物照片、祖墓及各种历史遗迹照片等;?祭祖盛会;?统计图表;?翰堂劉氏数据库;?翰堂刘氏主页;?幻灯片;?使用说明等。
刘姓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刘氏始祖是黄帝后裔帝尧陶唐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1982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刘姓人口在全国姓氏排名居第四位,总人数超过6000万。刘姓子孙遍布世界各地,人才辈出,正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奉献聪明与才智。为了与海内外谱牒学爱好者以及刘氏后裔进行交流,我们在因特网上发布了《翰堂刘氏族谱》网站,诚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恳地希望各界人士光临指导。
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电脑进入家庭,电脑及数字化彩电进入农村。预料族人在二十一世纪中,除了拥有书籍版族谱外,还将会在自己的家里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脑版族谱。
由于时间仓促,理论水平及掌握的资料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仲支十四代孙业挥2001.6.11于武汉科技大学
《翰堂刘氏族谱》网址: http://www.htliu.com
E-mail: liuyehui@netease.com
-01 19:33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 参考文献:http://www.htliu.net 回答:2005-12
论...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四:大东峪族谱序言
大东峪村肖氏族谱序
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乃一家族之历史,既可明世次,别亲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
遗憾的是我大东峪村肖氏族谱已失修多年,既不知吾族来自何时,源于何处,也难分族人世次亲疏,若日延年远,则更有失一派相传之意。
崔氏家谱序言
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既可明世次,别亲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
遗憾的是我崔家沟崔氏族谱已丢失多年,既不知吾族来自何时,源于何处,也难分族人世次亲疏,若日延年远,则更有失一派相传之意。崔家沟崔氏祖茔曾有墓碑多通,但仅幸存两通,其中一通只能辨认“故始祖崔氏之墓”几个大字,应为明朝所立;另一通为清朝末年(约19世纪80年代)所立,墓碑记载为“二世祖崔中宝之墓”,附有长支(下崖)崔氏家谱,但世系记载不清晰。
2006年冬,十四世肇全,十六世维会、维见、维启等众族人,常念无谱之憾,商定修篡崔氏家谱。修谱委员会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拜访了东港、岚山、莒县、五莲等崔姓同族,详细查阅了多家崔氏族谱,除西湖娄家庄崔氏家谱记载有“崔家沟家谱失自三世以上”的信息之外,其它皆无我崔氏族谱的线索。直到2007年11月26日,才在日照后村宅科村十六世维三家中,找到了崔家沟的老家谱。
该部崔氏家谱修于光绪17年,至少属于第二修,因谱序记载说:“篡而继修”时,“幸于古匣中得草谱一册”,那这一“草谱”应为更古老之谱。该家谱是崔家沟与邱后、宅科、崔家庄的合谱,家谱序言撰写者是十三世文,崔家沟村参与修谱的还有十三世儒、仪,另一位修谱者是方田。通过家谱记载得知:先祖崔中宝应为八世祖,而非祖碑所记载的二世祖;邱后崔氏从崔家沟迁去,九世奉立为该村始迁祖。据宅科十六世维三、维波介绍,宅科崔氏从邱后迁去,少时其长辈曾到邱后、崔家沟坟莹为老祖上坟,由此可推断,邱后、宅科村崔氏可能来自崔家沟。
关于崔家沟崔氏来源,老谱记载不详。十四世照悦、十五世宦荣曾说过:崔家沟崔氏于洪武二年从江苏东海迁来。我认为此说虽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理由有四:
一、洪武初年,明朝曾有组织的进行大移民,日照县大多数村庄都是此时由江苏东海(或称海州)迁来,我村也于此时或稍晚从东海迁来较为可信。
二、明朝初年,战乱频仍,苏北沿海地区倭寇猖獗,族谱记载吾始祖因被掠而逃难至大碾(四世称崔家沟)。吾始祖“被掠”,或许是因遭遇兵乱,或许是因被倭寇抢劫,正说明我崔氏可能于明初从东海迁来。
三、历史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口耳相传,诸多先祖皆有此传说,决非偶然。
四、根据日照崔氏族谱以及调查了解得知:五莲崔氏、莒县北部崔氏、日照城崔氏多属于青州核桃园后裔。而日照南部、莒县南部崔氏多来自江苏东海,与我村传说大致相同。日照梭罗树崔氏族谱记载,该村崔氏“自前明年间避流寇之乱由海州荡芦村播迁至照”,且该村十六世连安说,梭罗树墓地曾有碑记载该村崔氏于洪武二年迁居。莒县中楼崔家峪《崔氏祖碑》记载:“过祖讳山,明洪武二年由海东十八村迁此,因崔氏居山峪中,取名崔家峪”。莒县后山头渊《崔氏世谱》载:“明初始迁祖自东海十八村来莒之崔家峪安居,万历二年六世支祖迁居后山头渊”。我崔家沟村地处日照县西南,与梭罗树、中楼崔家峪相距较近,皆于明朝初年从江苏东海迁来,完全可能。
本次修谱,也留有诸多遗憾:
一是邱后崔氏源于崔家沟哪支,已无法考证;与我崔氏关系密切的邱后、宅科等崔氏与崔家
沟崔氏的关系未能彻底理清。
二是原谱序言撰写者崔文,从家谱查询得知应是十三世,但其在序言中同时又称十三世崔儒、崔仪为“族侄”,有矛盾之处。
三是另一位修谱人“方田公”,不知是哪村人,简历怎样。
四是在十五世永庆、十六世维恩保存的地契上出现有“付圃”、“风君”等先祖的名字,但在家谱中却无法找到。
五是若我崔氏出自明初移民“中转站”江苏东海,那东海崔氏又出自何处?是来自山西洪洞,还是来自苏浙,是出自传说更盛的“博陵堂”,还是来自“清河郡”?据江苏崔氏联谊会会长学法先生介绍,我崔氏应来自清河南祖房,但没有证据。
这诸多疑问,恐怕只能留给后来人了,万望后来者考证之、续修之。
本次修谱体例仍沿用老谱格式,自右向左翻页,并将老谱所记内容、样式基本保持原貌,只对其中错讹之处进行修正。因时代变迁,已男女平等,且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本次修谱也将女士全部入谱。根据先祖的传统,崔家沟崔氏的世系与日照市、莒南县、江苏赣榆县相同,且所用辈字也统一,所以沿用先祖修谱时所用世次及辈分,辈分用字如下: 基肇荣维久,恩延世克昌。
书传兴裕远,尊祖耀增光。
崇文家国盛,孝敬显宗堂。
诗礼承绍绪,仁德恒祯祥。
忠厚喜益寿,乾坤平安康。
十七世孙 久华谨序
2008年11月20日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
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回复「萧」姓,目前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分证。
《新华字典》:“‘萧’(姓)俗作‘肖’。
蕭姓源自周朝宋國的附庸小國「蕭」,故址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西元前五九七年被楚國滅了以後,子孫開始以國名為姓。
范文五:于氏族谱序言
葚闻国有历史家有谱书永正宗派以免后世秩序不分也我于氏先年无可考自清朝始有考焉原籍系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波(泊)人初迁山西自清祖入关时在火枪营当兵清祖定鼎后拨在盛京镶黄旗当兵为汉军八旗人也因居住焉迨后族支繁盛散居各地耕读传家民质朴厚当清朝初时有达者如得水公圣主赐名成龙为官清廉民间有清天二字之称文先武烈代不乏人遂成钜族然支派分衍居处星散不得常聚有数世不相通问者迁徒远地明知为宗族而不知为若何辈者良可慨也夫今文明日进有鉴于斯仅我一支派编成谱书于氏各族谱辈编集四拾字以整我族世惟
始祖有良 ??二世得水 ???三世仲
四世自 ????五世进 ?????六世周
七世天 ????八世文 ?????九世发
十世万 ????十一世长 ???十二世连
十三世海 ??十四世广
以下依谱书四十字样顺序排列
谱书四十字样于左
计 ?开
继宗名振久 ????承奉兆秀纯
信义守世泽 ????仁敬会善良
光裕同维贵 ????德厚庆延祥
孝悌安家本 ????秉正治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