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16.刻舟求剑(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十六】
刻 舟 求 剑
楚人有涉江者①,其②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⑤吾剑之所从坠⑥。”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①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其:他的,代词。③遽:(jù)立刻,匆忙。④契:(qì)用刀雕刻,刻。⑤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⑥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⑦若:像。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涉江者(渡)(2)坠于水(落) ..
(3)入水求之(寻找)(4)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
2、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答:楚人在船上刻下宝剑掉落的地方,等船靠岸的时候按照记号下水去寻找宝剑。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范文二:刻舟求剑古文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刻舟求剑古文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学情分析: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设计理念: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弄懂字义过程与方法,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教学重点、难
1 / 9
?精品文档?
点,1、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一,话说寓言导入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二、初读寓言感知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小朋友试着读读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三、再读课文,读通文意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下方的译文理解2.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小朋友用译文里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3.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4.让我们走进每个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体是什么意思,5.老师由句到字抽问学生,并板书在黑板上6.像这样同桌互相考考7.其实在文
2 / 9
?精品文档?
言文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中的者,中的之8.结合文后的译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括号里省略了谁,10.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简约、简洁的四、看图讲故事,讲出韵味1.要讲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2.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上讲台讲故事五、品读课文,读懂寓意赏析寓言深化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2.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齐读3.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因为已行矣,而剑不行,人已行矣,而剑不行,记号已行矣,而剑不行4.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5.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6.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9.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六、拓展阅读1.循表夜涉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一条河里设立标记河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河,结果被淹死一千多人,士兵的惊叫声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2.引婴投江有个人从江边走过,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
3 / 9
?精品文档?
去婴儿大哭起来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3.认识通假坐,同“座”,座位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如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反,同“返”,返回《刻舟求剑》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理解它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由图导入,1,狐假虎威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2.复习,寓的含义3、文言文学习方法二、了解作家作品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涉江遽契矣,,,,2,集体朗读,读对句读四、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同桌讨论存在的疑惑,组长帮助解决?班级内交流,教师强调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五、
4 / 9
?精品文档?
理解课文的寓意1,试从文中找出动词,体会动词的妙处“坠”写出楚人的慌乱,“契”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2,你认为课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六、课堂内外1,考考你2、讲故事3自由阅读《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七、课后作业巩固背诵课文师,同学们都听过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师,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盛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寓言就出自战国时期的一本著作《吕氏春秋》,这本书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总结了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课题,师,谁能大声的把课题在给同学们读一遍,师,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师,细心的同学能发现课题中有两个动词,它们分别是,师,那老师再找同学来读读课题,要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这两个动词师,从课题当中你都了解了什么,生,用刀子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捞找剑师,你是把字的意思串联起来了解词的意思,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基本的方法读了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1,这个人这样找宝剑,他能找到吗,师,你是问最后的结果“找到了吗”生2,这个人下船后是怎样找宝剑的,师,看来你对事情的结果挺感兴趣的,师,《刻舟求剑》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人用当时的语言表达习惯写成的文章,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是文字简练,但感情丰富,含义深刻而
5 / 9
?精品文档?
我们要想理解文言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含义,就要认真地读书,正像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师,下面,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则寓言,出示,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篇课文,可以根据书中课后字表读准字音,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师,本课中有几个读起来非常拗口的生字,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相应出示拼音师,我们把这几个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看谁能把这么拗口的句子一次就读准确了,自己先练练,谁来挑战一下,师,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看来本课的生字我们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刚刚我们说过要想学好文言文就需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就赶紧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朗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把课文读明白指名朗读师范读,画停顿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请你们把自己在词句方面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争取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开始吧,师,在刚才的小组交流中,你知道了哪些词或句的意思,师,你还用哪些方法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师,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你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师,“者”是什么意思,我们想想在我们现代汉语中我们把读书的人叫作,把写书的人叫作,把生病的人叫作,所以“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啊,那“楚人有涉江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试着说说,师,我们说过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是什么,,但是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三次,它是哪个字,想想这三
6 / 9
?精品文档?
个字在文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请你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了水中,他马上从他乘坐的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师,这两个“其”的意思一样吗,生,它俩的意思一样,都当“他的”讲师,那是不是一个字在文言文中重复出现的时候,都代表同一个意思呢,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谁来译译这句话,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剑师,那“其”的意思是,生,他师,这就告诉我们,在文言文当中当一个字重复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判断这个字的意思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来判断这两句话中,“者”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国有个渡江的人“者”就是“??的人”第二句话的“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去找剑”,所以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师,你认为第二个“者”的意思是什么,生,??的地方师,无论在古文中,还是现代汉语中,在语境中去辨析字义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师,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词语,古时候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样的词语叫作古今异义词正好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词语,它就是出示,(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字”,想想我们平时用“是”怎么组词谁用“是”说一句话,“是”在今译中一般是表达判断的意思,那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句话怎么理解,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若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像这样到底是像哪样,
7 / 9
?精品文档?
从原文中找找,用原文告诉大家“惑”我们都知道在本文中是糊涂的意思,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谁来给大家翻译翻译师,接下来老师读原文,你们读译文,看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师,看来文中基本词语的意思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读课文的同时请思考这篇文章到底是讲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师,我们都知道最后这个楚人并没有找到剑,这是为什么呢,出示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师,大家说的都对,谁能使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只想到,没想到,师,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不能捞到剑也就是说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这就是他糊涂的地方,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他没有找到剑书当中也告诉了我们原因,是哪一句,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师,象这样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出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一个什么句,生,反问句师,谁来改成陈述句,生,像这样找剑,真的太糊涂了师,同学们看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是什么符号,谁说说我们用叹号的时候一般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啊,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想感叹什么啊,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他这么做是多么糊涂的语气来谁再试试,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师,从大家强烈的语气中老师能够感觉到,楚人这么做是多么得糊涂啊,所以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他没有找到剑,咱们帮这个楚人出出主意,怎么就把这
8 / 9
?精品文档?
个剑找到了呀,师,我听出来了,大家的主意差不多,就是应该从掉剑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剑你们都想到了事情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咱们光是帮他找到剑还不行,我们还得教教他怎么就变得聪明了,以后再遇到事情他该怎么办,师,其实咱们经常用到的一个四字词语就说到了做事的方法(副板书,随机应变)师,现在刻舟求剑已经当成成语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示会学习的同学已经把成语的意思抄在书上了师,这是一篇精悍、明理的文章,应该积累下来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让它时刻提醒我们,以后做事千万别像楚人那样拘泥守旧,不知变通师,同学们,你们学过的哪些寓言里面的人和《刻舟求剑》里的楚人一样,生,掩耳盗铃,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辕北辙师,学完了这两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9 / 9
范文三:刻舟求剑阅读
刻舟求剑 姓名( )得分(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句子加点字的意思。(4分)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不亦惑乎?(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 ..
2、给句子中的其选择正确的意思。
其:A 他 B 他的 C 其他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句用了什么( )的修辞方法,我会换一种说法:
5、“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还可以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成语( ),读了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刻舟求剑 姓名( )得分(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解释句子加点字的意思。(4分)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不亦惑乎?(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 ..
4、给句子中的其选择正确的意思。
其:A 他 B 他的 C 其他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句用了什么( )的修辞方法,我会换一种说法:
5、“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还可以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成语( ),读了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范文四:刻舟求剑阅读理解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阅读理解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答案: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19.这个故事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故事“___________”也说明了类似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7从 (2)停止
18.像这个样子去寻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19.做事不要拘泥固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河中石兽
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阅读题阅读怯懦阅读答案痴心石阅读答案会呼吸的建筑阅读答案大医精诚妙手仁心阅读答案祈求阅读答案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雨夜的灯光阅读答案父亲的雨阅读答案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阅读答案《孝心》小学阅读答案
范文五: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篇一,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2分)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
【小题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
【小题3】解释划线的词语(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渡 (2)立即,匆忙
【小题1】(1)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小题1】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解析【小题1】B应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题1】D中应是“那只/自己”。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所、若此、惑”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篇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9.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故事“___________”也说明了类似的道理。(2分)
【答案】
17.(1)从(1分) (2)停止(1分)
18.像这个样子去寻剑,(1分)不也是很糊涂吗(1分)
19.做事不要拘泥固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1分,意近即可。)河中石兽(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止”为“停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16.刻舟求剑(古文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