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就业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目标
就业 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目标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7:22 作者:孙安民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采取配套措施,狠抓就业与再就业工作。2004年新增就业人员23.35万人,失业人员就业17.43万人,其中“4050”失业人员再就业5.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基本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稳定,实现了扩大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立足根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发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但经济发展不可能自动解决所有的就业问题。因此,政府不能消极地等待市场自行配置人力资源,而必须有所作为,这是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在全市试行经济建设与促进就业“三同时”制度,即经济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需求预测同时进行,经济项目建设与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农村劳动力同时进行,经济项目建设与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进行,有效地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启动了第二期“三年三十万”社区就业岗位开发计划,结合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水平,着力开发城管协管,外来人口社区的综合治安协管,公共交通、文明乘车的交通协管,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维护的协管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协管,使社区安置失业人员的功能日益增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已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4.32万个,安置失业人员10.63万人。为有效推动就业工作的深入,我们还建立了信息传递与反馈系统,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深入用人单位采集空岗信息,并就地提供政策咨询,代理劳动保障事务等承诺服务。
简化手续,落实各项就业与再就业优惠政策。根据北京市的实际,市委、市政府扩大就业与再就业政策的适用范围,将建设征地的失地农民、残疾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悉数纳入就业管理和服务的范围,让他们享受再就业政策的扶持。为简化手续,我们推出“一门式”全程代理服务,使企业新招用失业人员办理享受优惠政策的手续“进一个门”就可以全部办妥。在市人大的检查督促下,劳动保障、财政、银行等部门紧密配合,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事手续、扩大贷款范围,推动小额贷款政策的逐步落实。截至2004年底,
工商、卫生等部门共为3.06万名失业人员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2051万元。用于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等再就业资金支出2.67亿元,帮助8.2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为了使失业人员更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加大了“三年百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实施力度,共培训城镇失业人员、企业在职职工、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9.92万人;另一方面实施了“三年二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有0.46万人取得了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再一方面举办近百万人参加的“新世纪北京首届职业技能竞赛”,调动了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学习技能的积极性。首钢总公司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高和平等4名职工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征集制度。在强化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就业倍增计划,鼓励失业人员通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这一计划的启动,进一步改善了就业环境,拓宽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渠道。截至2004年底,创业指导中心筹备组共为3.5万人次进行了咨询,为近2万人次提供了创业咨询、指导;共推出创业项目58个,已经有18个项目推介成功,有百余人选择了创业项目实现创业,有85人近期准备执行项目,3个项目通过创业平台找到了合作伙伴。通过一人创业,带动更多失业人员和其他劳动者就业的“就业倍增计划”已初见成效。
狠抓落实,促进“低保”与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使结构性失业者,而且使总量过剩的劳动力也能得到切实的生活保障。为实现“低保”政策与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市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建立促进城市低保就业服务对象就业机制暂行办法》,规定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将通过就业扶持政策和低保政策,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改善其家庭生活状况。我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推动“4050”人员的就业上。在依托街道、乡(镇)社保所实行日常援助、重点援助、托底安置相结合的再就业援助的基础上,又推出就业助理服务模式,开展“一对一”的全程就业服务。截至2004年12月底,有5.65万名“4050”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率达69.8%。
尽管北京市的就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受人口自然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存在,就业矛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5年北京地区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77.9万人,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相比,供需缺口28.6万个。二是促进困难人员就业难度增加。从登记失业人员的结构看,2005年“4050”失业人员是8万人,占失业人员的30%。这些人员大多长期失业,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就业观念陈旧。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艰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业用地及耕地被征用、占用或流转,导致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但由于本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习惯、就业观念、职业技能与二、三产业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再加上农村征占地款、集体资产用于生活保障多,用于就业投入少,从而助长了农村劳动力等、靠、要的思想,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难度。
面对这种复杂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广开就业门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的稳定。
多种措施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按照首都城市发展和区县功能定位,围绕现代服务业、高端产业、重要产业基地以及山区的二、三产业,找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结合点,开发适宜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继续在全市推行经济建设与促进就业“三同时”制度,发挥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继续实施“三年三十万”社区岗位开发计划,不断拓宽社区就业领域;深入实施就业倍增计划,通过建立信用社区担保机制,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作用等措施,搭建投资、创业和再就业平台,实现1000人创业、带动1万人就业的目标,促进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建立城乡协调的就业制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服务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施动态管理服务;研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办法,从政策、资金和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乡镇和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服务,逐步实现
资源共享,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对来京务工人员就业结构实行动态监测,提高其流动的有序化程度。
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做好劳动力供需抽样调查、完善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基础数据库,初步建立失业信息监测制度。二是对现行的就业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专门性、过渡性政策提升为普惠性、长效性制度。三是通过规范劳动关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督促参加社会保险等措施,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
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实现职业培训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是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制定出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估体系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调整改革力度,逐步形成以3—5所技师学院为龙头、10所高级技工学院为骨干、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年培训规模在30万人以上的培训体系。二是强化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要坚持“定向招生、定单培训、定岗就业”的原则,围绕经济增长点、城市建设需求以及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方向,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要以提高创业成功率和扩大就业为目标,加强师资和专家队伍建设,强化项目选择能力、企业培训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对本市农村劳动力,区别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急需转移就业的,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开展现代农业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对将纳入城市化的村镇,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对来京务工人员,开展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储备性技能培训。
(作者: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范文二:就业应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Vol,12?4第12卷第4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12月 2002Dec of HI】工1a工 1of J011?】 aI IIlstitute E119ineering
就业应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李连根 (湘潭工学院社科系研究所,湘南湘潭411201) 摘要:保持适当的就业率应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政府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宏观调控目标。目前,我国就业岗位已成为最稀缺资源,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经济增长
的原动力从生产转变为消费。为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劳动者的就业权与全面发展,解决贫困 问题,树立政府形象,必须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就业;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首要目 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章编号:1671—1181(2002)04—000l—04 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扩大就 一次是1996年物价总水平和经济增长出现了新
变 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 化,零售物价上涨率从1995年的14(8,,下降
到6(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 1,,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9 6,,经济发展 基本实
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各级党委和政 现“软着陆”。经济政策主要从抑制通货膨胀和高速
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 度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第二次
性,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始终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 变化是1998年中央采取的扩大内需政策。当时, 大事,务必抓紧抓实抓好。 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已经持续半年负增长,生产资料 全 价格已经持续10个月负增长,形成了通货紧缩趋
一政府宏观调控目标要适应 势(中央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的货币政策” 取得了明显成效。正是由于这一政策变化,成功地 我国经济形势变化的要求 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度下滑,为促进经济 整体回升赢得了时间。“九五”的经验表明,只要政 (一)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目
府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目标,就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 标,是我国“九五”宏观调控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对国民 增长。 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社会稳定起着举足
轻重的 “十五”初期,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下岗失业
作用。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首先必须明确宏观 问题。失业率不断上升,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不
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增加社会保障支 调控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的短期性总量目标选择主 要包括:是抑制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是降低经济 出,也相应地抵消了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所以,
增长速度还是增加生产,扩大就业;是抑制总供给还 积极地创造新的就业,其意义不亚于经济增长。就
是刺激总需求等。“九五”计划初期,政府宏观管理 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状况的改善。从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根据 某种意义上说,就业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因 此,就业应成为我国目前经济政策的核心。 这些情况,中央将控制通货膨胀、给经济降温、削减 财政赤
字作为宏观调控主要目标。随着形势的发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撑了GDP快速增长,
但 展,尤其是当预期目标基本实现时,调整宏观政箢目 对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十分 标及其政策是必要的。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 有限,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高增长并役有
整宏观调控目标,也是我国“九五”宏观调控的经验。 带动就业同步增长,高速度与高失业并存。根据经
“九五”期间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过二次变化。第 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20世纪80年代 我 万方数据 收稿日期:2002—09—29
作者倚介:李连根(1963一),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
国的就业弹性是0(32,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 等名义下实际已经失去工作岗位的“待岗”人员 以带来320万人就业。现在我国的就业弹性已经下 500多万计算在内,实际失业人数达到1700—约 1800 降到O(10,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来100 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应该是lO,左右 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如果今年我国经济增长8,, L“。失业 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首要问题。 就可以新增8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一季度运行的 二是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十五”发展过程将是
结果是就业岗位没有增加,相反,城镇就业人数同比 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在
减少410万人。如果从下岗职工再就业看,情况更 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此期间,将有 4
产业转移。如从 不容乐观:1998—2001年再就业率分别为50,、 农业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
42,、35,和30 6,,而2002年第一季度再就业率 力的要求看,在未 来5一10年左右的时间内, 仅为4,3,。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按照经济常规带 业转移1500到2000万农每年需向城镇和非农产 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我国 动就业同步增长,高速度与高失业并存。从政府的 每年新增的1500万左右劳动力就业的挑战。四 来自国外劳动力的挑战。这势必带来有限就业岗位 是 角度看,宏观河控的最大目标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其排序。在经济可能步人良性循环时政 的重新分配。正因如此,就业问题已成为 2l世纪
府工作的重点应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当前我国经济 增长势头好,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初 良好,可是就业形势严 (五)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就业应是我国经
峻,劳动力供太于求的矛盾,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 济政策重心。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应确立
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政 以就业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 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尽管把这变为现实性要 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把就业放在首位。 (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米,我国经济增长 作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努力加强宏观稠控,取得最 的原动力已经发生r质的变化,商品供过于求,形成 好的结果。 r买方市场。,方面生产问题
基本解决,需求约束 开始强化,开拓市场,增加有效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 二就
动力;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由被动变为主 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 目标的政治经济意义 动,其行为越来越影响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发 展的原动力开始由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事实上,近 (,)保障公民实现劳动就业权。我国《宪法》和 20年来消费增长列我罔GDP的增长贡献在60,左 《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劳动 右,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j。但是政府没有 权是有 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就业机会,从事劳动 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 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作用,对限制消费增长的政策的权利。 环境调整力度不够,尤其是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利都是从劳动权派生的, 劳动者的其他权 没有劳动权,劳动者的其他 失业率不断上升,消费扩张受到极大限制。消费不 基本权利难以实
现。劳动权具体表现为就业权,保 活跃,社会投资难以持续活跃。而消费的活跃,有赖 障了赫
于就业和收入的增加。 业权就保障了劳动权。公民的劳动就业权, 圜家要以积极的作为来保
(四)就业岗位正成为我国的稀缺资源,劳动力 公民实现这类权利提供客障它的实现。国家负有为 观条件的责任。在当前就 供大于求的矛盾,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制约 业形势严峻的情 况下,劳动者个人要在法律允许的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的难题。我国现阶 范围内 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就业方式来实现就业。 段经济发展经历着两个转变: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但仅仅依靠劳动者的主观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
济的转变;二是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就一般 必须努力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通过采取
经济规律而言,这两种转变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 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就业,只有通过政府的积极行
非常严重的就业压力。然而这两种转变在我国是同 为,才能解决目前的就业问题?J。 时进行的,加之我 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面临的就 (二)优先解决就业问题,可以更好地树立政府 业压力是非常大的。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现实至 形象。就业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人们期盼着 少有四个决定圜素:一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 改革能带来实惠,对短期阵痛可以忍受,但如果长期
万方数据 到2001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已增加到619 如此,就会突破心理防线。就业同题不妥善解决,会 万人,下岗人员632万人,如果把在“放假”、“歇工” 损害政府形象,动摇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导致社会不
第4期 李连根:就业应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3
稳定。近年来,虽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 就业密度,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当前,扩大就业,
作,但是党中央的政策不一定落实到了基层。因为 提高就业率,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是词整所 就业工作解决的好坏,并不影响干部的升迁,对各级 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二是 领导并不构成太大的压力。所以,解决就业问题关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适台中 键要使各级政府和领导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 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调整企业结构,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量。因此,解决中国的 和责任感,更好地承担起扩大就业的重任,应该把就
业作为考核干部的政绩和指标。 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加快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
(三)促进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的根本措施。我 济发展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发展具
国城市贫困问题与近年来出现的下岗失业有密切关 有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增
系。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下岗、失业会使家庭收入降 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低,可能使整个家庭陷入 贫困,尤其当家庭中的主要 (二)发展社区就业是就业的最新亮点。据专家 推算,全国70多个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可提供的 劳动力失业时,家庭收入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据 2000年住户调查,5,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口平均 区服务就业机会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加上几社 百3(6人,就业负担人口为2 34人,比最高收入户的 个中小城市需求潜力巨大。由于社区就业适应灵活
2(66人高3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再就业困难。 用工的发展趋势,就业门槛低,机制活,对劳动力的
所以,下岗、失业是其贫困的主要原因。就业是解决 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社区就业
成为那些年龄较大,技术水平不高的劳动者或下岗 贫困的根本途径。 (四)增加就业量,提高就业率是扩大内需、促进 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领域。目前,许多社区服务需求 经 还处在潜在和隐性状态,大多数失业人员还徘徊在 济发展的根本措施。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 出现了紧缩趋势,中央采取了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 社区服务之外。必须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 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抑制了我 转变择业观念,必须建立统一、规范、覆盖范围广的 劳动力中介组织。使社区对劳动力的需要转化为现 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度下滑。但是,由于通货紧缩、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不 实的需求。 仅下岗失业者消费萎缩,而且作为一种外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部的压力,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增加农民的就业,就要加速城市 抑制了在职职工的消费需求。导致投资乘数作用下 降,国民经济难以摆脱拉力不足的困扰。中国经济 化进程。这是一个长期战略。目前,世界平均城市 化水平约49,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0,多, 增长的最终主导力量在于扩大内需。而内需的扩 大,有赖于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只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中国科学院 《2001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供的数据:与人均 三抓紧抓实抓好就业与再就业 GNP相当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率低了10个百
分点;与国内工业化率相比低了12个百分点;与 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内非农就业比重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J。因国 此,加
速城市化进程,对扩大就业有重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 况下,各
(四)加速建立公开就业服务制度,实现就业市 级政府必须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 就业,也只有通过政府的积极行为,才能解决目前的 场化。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 就业问题。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精 神,“十五”期间,要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劳动就 (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就业 率。一般来说,提高就业率的首要的前提是保持经 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其他部门和社会办就业服务组 济增长。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问的关系 织共同发展,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以及其他
满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要求的有偿服务项目,要完 正在减弱,资本的高投入,投有带来就业的高增
善就业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要充长H1但是,就业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
而且取决于经济结构。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 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分 展职业介绍、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眼务、职范发 的拉动效果是不同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快吸纳万方数据 业培
的劳动力也不一定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可能提高 训以及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服务和培训实体,为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42002年
同龄青年的比例7,左右,如果将此比例提高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积 到 30,,那么中国总的劳动力参与率就能下降3个极发展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 百 (五)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 分点,缓解劳动力就业3000万人。因此,加强教育 动 者的就业能力。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培训是提高我国就业水平和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有
效途径。和升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我国劳动力
的整体素质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役有转化为现实优势。人 [1]邱晓华2001年经济逆风飞扬,2002年机遇挑战并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 [J]经济学动态,2002,(3) 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发展教育首先可以从总体 存 上提高劳动者素质,有 [2]唐钧(就业和保障的二律背反[N]中国改革报,2002 效地防止结构性失业;其次延 —04—08( 迟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问,并对失业起
[3]周萍试论国家对实现公民就业权的保障[J]市场经 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使15—19岁、 2卜”岁二个年济研究,2001,(6) 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有所降低。我国目前大学生占 [4]易杳膨胀的就业压力[J](隙望新闻周刊,?0I,(46) GoaI for GoVernmentaI Primary EmpIoyment——the
ustment and Control Macroscopic Adj
LILian—gen
(&)cial P0ly【长hnic Uni删ty,Xiarlgcafl 411201,CIlina) scienc婚?par【mellt,xlan豇an
t}1e econamicAbstract: a ratio of is an of a of Keeping important symbol healthy gmwth pmper employment for a11d contml with the e?nomic situa— should the adjusmlent gro?吨h(The govemment vary goal macms?pic tion have be? thee rarest resource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e?rlomic g删h Nowadays empl。”nent posts haS
i11 rrlotive f。rce che e?rl。mic failcd to result of Inot?employmenc simultarIeously(The or;ginal gf?w小s}louJd
be a tum from to ensure a economic to gr0Wth,production consumption(Therefore,ln。rder healthy and the establish alab。urer’employtl?1t development,Solve poverty problem,and 900d image rjght materialize
of the the for macr。soopic adjustment sh。1d tog。v—ernrnent ,we put empIoyment primary goal goven?1ental
and(xmtr01( and adjus咖ent cont工ol;eo。n(盯矗c growthKey words:employrnent;r11acroscopic
万方数据
范文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
篇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篇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教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课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的教学简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经济常识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第三节 《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的第二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是第七课的最后一框、落脚点。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
的基础性方法。然而市场有自身的缺陷,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本框的内容承接上一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以及如何是实现目标的“有形之手”:宏观调控的手段。
本框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与学生的实际是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2、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内容
3、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内容和作用
4、运用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分析、解决、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教生间课堂问答,激发学生课堂思维,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2、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自编试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时政材料,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
3、增强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和货币手段)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提问: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但是它不是万能的,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我们还必须进行宏观调控。那么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呢,从而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平稳地发展。
课题: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一、解读本框高考要求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阅读教材并回答:
1、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3、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二)投影:宏观调控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知识解读: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
1)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了宏观调控的目标
2)宏观调控的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三)课堂交流:
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投影: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四):新闻聚焦:
今年总理工作报告提出“双稳”
7.5%:8年第一次略微调低了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增长 4%:物价调控目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平稳
1、目标关键词之经济增长
课堂讨论:为什么要调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投影:总理报告
知识点解读:
促进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基础。但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2、目标关键词之稳定物价
投影:CPI 知识点解读:
稳定物价要防止通胀和通缩,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保证
稳定物价要防止通胀和通缩
课题聚焦:今年能否实现物价4%的目标,
投影:今年前几月的CPI涨幅图以及今年控制物价的具体措施
小结: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的稳定物价的目标
(五)教师:在“双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增加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提问:如何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呢,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投影:运用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
(一)宏观调控手段之计划、规划手段
阅读教材并回答:
1、计划、规划是什么,
2、计划与规划有什么不同,
3、计划、规划手段的作用是什么,
4、计划、规划手段的目的,
(二)经济手段之财政政策
1、填写概念关键词
2、知识链接:财政、税收的作用
(三)经济手段之货币政策
1、填写概念关键词
2、知识链接:
中央银行职能之政府的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五)、小试身手:
连线题:以下政策属于哪一种宏观调控手段,(略)
四、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查找材料、编辑试题、自主编写答案
教师点评:略
五、投影:
本课小结:图示(略)
六:回家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复习内容
篇三: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调控手段
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调控手段
【内容提要】:本文对宏观调控的目标作以简要展开论述,重点对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分析。对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同时指出应关注在宏观调控中普遍采用的财政、货币、计划、产业手段,对其加以界定与规范。
【关键词】: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经济学中,指的是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以期趋近经济均衡目标的行为过程。(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伴随着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因此,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就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设定的。
一、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西方经济学界基本一致地界定为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这种界定的意义在于:一是四大目标基本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即考虑到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又考虑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二是四个方面都有其对应的理论依据,为相应的政策制定和操作提供了可能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这是与我国国情相
适应并同经济学理论研究相符合的决定。
(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总量上的增长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基础之上的。国内生产总体的年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经济增长速度是否适度,在不同国家判断标准不一样。
(二)增加就业。
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使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业。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慎重掌控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通过促进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发落后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增加就业。
(三)稳定物价。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企业和个人可以在较为稳定的价格下安排生产和消费,促进经济平衡增长,避免经济波动。而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带来人们价格预期的紊乱,影响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
臵,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保持物价稳定,首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平均工资增长的比例关系,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使货币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和逆差都需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长期的经常项目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际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危机。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手段,保持国际收支
平衡。
十六大提出的目标是要求保持四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平衡,在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宏观调控基本法中,我们也应当秉承这一目标,将其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对理论上存在的调控手段分类的分析
1、宏观调控手段也称宏观调控措施,由拥有宏观调控权的国家机关实施。一般认为,它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于上述三种手段在宏观调控实施中具体运用的问题,杨紫煊教授表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者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配合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提法不能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前者容易使人认
为三种手段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后者使人认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行政手段有主次之分,经济手段同法律手段是并列关系。事实上,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都同法律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把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同法律手段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是软弱无力的。所以,他认为,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手段,但是采取以法律为形式的经济手段
或者法律化了的经济手段,同时辅之以法律为行使的行政手段或者法律化了的行政手段。总之,以法律为形式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也就是法律手段。(3)邱本教授认为,宏观调控措施主要包括经济、行政和法律三种,其中应以法律为主,因为只有依据法律的宏观调控才能遵照严格的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只有法律化的宏观调控才是制度化的宏观调控,持续稳定,只有通过法律,宏观调控的内容尤其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范围才能精确化。(4)比较两位学者对此问题的阐述,可以发现,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得到界定,这样就不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解释。
2、弄清楚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运用是在什么背景下和语境中提出的,对于我们理解这三种手段和区分会有所帮助。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各项措施,逐步建立符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关于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政策性文件的表述,被经济法学界所采用。但由于该文件缺乏对这三种手段的准确定义,经济法学界在应用时也就没有一致的定义,
对此问题大多避而不谈,只是浮在概念额表面谈运用三种手段之间的重要性的差异。
3、纵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三种。经济手段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通过调节经济利益,制约、影响和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实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手段,具有间接性、动态性、随机性和关联性的特征。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的任务等经济外的强制手段,以及按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管理经济的方法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强制性和明确性。法律手段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运用经济法律、法令来巩固、发展社会经济和维持经济秩序、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宏观调控经济管理手段。
4、在经济、行政和法律这三种手段中,经济手段是基本的,但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在于它建立在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利益驱动会导致经济手?我欢ǔ潭鹊氖 В 现厥被够嵋 鹁
貌ǘ 业ゴ康木 檬侄文岩越 ?臀 ぞ 玫挠行蛐浴,姓 侄翁逑止 乙庵尽?哂星恐菩裕 遣豢扇鄙俚奈 ぞ 玫挠行蛐浴,姓 侄我灿斜锥耍?
首先,享有权利的一些人能够利用他们控制或垄断的资源进行寻租活动,这即会加剧经济比例失调,分配关系矛盾的激化,又会
使权力机构及其人员腐化堕落,还会使国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蜕
化为官僚
范文四: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干预和调节已达到一定的目的。论及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首先要知道我国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的内容: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 3、物价水平稳定4、国际收支平衡。
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
或闲置,从而使经济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因此,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帐
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又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已难以避免的。再如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由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来调节经济,两者充
分搭配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我国适时的调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1998~2003年底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2004~至今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的宏观调控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序上升到第六,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步步高。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增加4400万人
宏观调控的手段
计划手段:经济平衡,结构优化
政府投资建设重大设施项目,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经济发展的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产力,通过计划手段来创造条件,突破地域 自然条件的限制
建设开发资源 缓解经济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 经济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内容: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杠杆进行的调控都属于经济手段,还有经济计划、产品购销、产业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等多种手段,把握经济手段的内容有哪些。
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国家
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在经济过热到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被动地进行治理。因此,每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都是“治”过热。而本轮宏观调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直是“防”过热,即在经济运行出现偏快倾向或过热苗头时,就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样,既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又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大起之后的大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延长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和发挥各种组合效应。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宏观调控的对象、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了,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自主化和市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此,要求宏观调控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本轮宏观调控采用了三种组合:一是手段组合,即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二是政策
组合,即发挥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应;三是工具组合,如在货币信贷政策中,综合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市场化工具。
在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的把握上,做到适时适度、有节奏地多次小步微调。过去,针对经济周期波动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多表现为集中性和大力度。就是当经济已陷于严重过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为了迅速扭转过热局面,集中性、大力度地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结果往往造成在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大幅度降低。而本轮宏观调控见事早、动手快,具有预见性、及时性和渐进性,因此表现为适时适度的多次小步微调,以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多次小步微调,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就不再需要新的微调。国际上也有这种在一轮周期中多次小步微调的先例。
在宏观调控与政府其他经济职能的协调配合上,做到“四结合”,即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体制环境下,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许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增长方式粗放密切相关,与体制机制障碍密切相关,与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政府为熨平经济波动而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管理,
就要与政府承担的其他经济职能相结合。比如,为了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坚持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急刹车的原则。为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把一些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并具有长期意义的宏观调控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宏观调控的目标上,注重内外关联。过去,宏观调控主要是考虑实现国内经济目标。而现在,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宏观调控就要注重统筹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目标。比如,为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对内政策方面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措施;对外政策方面又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对资源性商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又有利于解决外贸顺差过大,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
综合起来看,宏观调控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特点突出。但宏观调控不是一劳永逸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不少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仍然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可忽视。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经济发展的体制
机制障碍问题等,仅靠宏观调控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范文五:担保——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担保——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云南社会科~)2007年第2期
担保——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林全玲,许明月
(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45)
摘要:担保经济激励功能的产生,使得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担保制度作为政府宏
观调控的手段.当前,我国政府已
经在多个领域利用担保手段扶持弱势产业及弱势群体.担保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
手段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也要注意控
制其负面效应.
关键词:经济激励;宏观调控;优越性i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D929.29;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g1000---8691(2007)02.-0023
—.04
保障交易安全是担保法律制度最基本的功能.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担保制度逐渐衍生出另一种功能——经济 激励功能.担保经济激励功能的产生,使得担保这一私法 手段可以为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 控.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在中小企业,农业,住房,基础设施 建设,出口等多个领域运用担保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因 此,担保被视为与税收,财政贴息,利率等并列的宏观经济 运行的调节手段之一.然而,理论界对担保制度的这一功 能重视不够,为此,本文对担保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 可能性,现实性,优越性等问题进行论述.
一
,担保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可能性
担保是随信用的出现而产生的.信用的发生使交易活 动产生了新的风脸,担保的运用便是为了消除或减少这种
风脸,有关担保的法律制度同样要服务于这种目的.因此, 保障交易安全是担保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这种基本价值 决定了担保制度的原生性功能就是保障债权安全,或交易 安全.
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担保的一种附生功 能——经济激励功能,正逐渐显现出来.在现代市场经济 体制下,经济活动的基本流程是:货币一商品(包括劳动 力)一商品的利用—新的商品—货币.资金一般情况下是 人们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起点,同时,各种经济活动的一 般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这种利润最终又以货币的形态 复原.经济活动普遍对于货币first的追求,使得信用在一 般情况下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障,因此,市场经济使得货币 资金成了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
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人们 对资金的普遍需求是否能够顺利满足,则取决于众多的因 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便l是如何发现资金提供者.资 金提供者承担了高度的风险,融资需求者要发现愿意承担 这种风脸的入往往需要很高成本.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成 本,社会产生一种普遍的愿望:在需要融资时可以直接到 某个^那里,而不必费尽心机地寻找.这种愿望促成了专 营融资业务的人出现.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专业融资者 便通过一定的价格"购买"一些人手头上的闲置资金(以利 息为价格);为了获得资金收益,人们也愿意将手头的闲置 资金"出卖给"专业融资者.由此,便形成了以银行为代表 的专业融资者.
在现代经济社会,融资的一般渠道是银行贷款.而银 行决定向某个企业贷款时必须考虑其贷出资金的安全.充 分的担保必然会成为银行决定是否同意贷款的必要条件. 银行作为专门的融资机构,以合理的价格(利息)提供资金
信用也是其基本的业务追求,如果银行吸收的款项不能找 到合格的需求者,银行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因此,如果 贷款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银行也愿意将其款项贷出.各 种担保措施都是为了增加暂时让渡的利益能够按时回复, 对银行贷款来说,也就是增强贷款的安全.因此,经济生活 中便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能提供有效担保的 人,便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融资;可以提供充分担保 的人,便可便利地获得银行的融资,担保提供能力越大,获 收稿日期:2oo6—0r7—17
作者简介:林全玲(1977,),女,重庆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商法,经
济漭研究.
许明月(1963,),男,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商法,经济
法研究.
得融资的能力也越大.担保能力与融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 正相关关系.如果通过立法增强某个人的担保能力,或使 某个人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其他人提供的担保,那么,他就 可以便利地获得资金,即便是白手起家,也可以假他人之 资,谋求自身的发展.
通过有关担保的立法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之所以能 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正在如此.即通过法律制 度的安排,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某些行业,从事某些特 定经济活动的主体能够获得银行乐意接受的融资担保手 段,使它们能够更容易地对债权人提供有效的担保,从而 更容易地获得融资.其结果便是,符合政策方向的特定产 业或经济活动将会因此而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最终推动 其更快地发展【J.
可见,担保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债权,促进资金融通.经 济激励功能,确切地说是资金融通功能的延伸.资金融通,
是担保在微观领域的功能,而经济激励则是担保在宏观领 域的功能.
担保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现实性
担保经济激励功能的产生,使得政府可以通过担保手 段对某些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弱势产业或者 特定弱势群体提供支持,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这 些特定的弱势产业,都是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的产业,如 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特定的弱势群体,如中 小企业,农民,下岗工人等.从我国现有的实践来看,担保 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l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经济 增长,保持经济活力,吸收众多劳动力就业,并且是技术创 新,有效利用地区资源和扩大出口的重要生力军.但中小 企业由于规模小,竞争能力弱,资产较少,不能通过自身的 力量提供充分的资产担保,因而往往不能通过正常的市场 渠道获得银行的融资.因此,各国对中小企业都制定了一 定的扶持措施.
目前,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量的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市场前景好 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这不 仅使地方政府摆脱了因过多直接的经济介入而产生的各 种纠葛,而且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更稳定的,市场化 的融资渠道.
2.实现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
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期限长,风险大,所以目前我国开 展的个人住房贷款中,银行针对中低收入者通常要求其在 提供住抵押的基础上必须再提供贷款担保人,即所谓的 "抵押+保证"来分散化解风脸.然而,中低收入者很难提
供银行所能接受的担保人.为支持中低收入居民获得个^ 住房消费,在地方政府房管部门的推动下,各地成立了专 业担保公司——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对城市居民住房消费 信贷提供担保.所谓住房置业担保,是指住房置业担保公 司在借款入无法满足贷款^要求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为借 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而与贷款^签订保证合同,提供连 带责任保证担保的行为.
当前,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低收 入者住房保障的发展,也为消费信贷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 促进作用.
3.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问题是制约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长期 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完全依赖政府财政基本建设拨 款,建设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基础工程建设的规模.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通过集资方式解决公共工程 建设的资金缺口成为主要的形式.由于各种制度尚未健 全,乱集资,乱收费等现象极为普遍,信贷活动体外运.r对 金融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促进银行积极发放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出 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同时出台相应的规定, 允许以公路收费权,农村电费权,城市垃圾处理费权等作 为质押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收费权质押担保方式,使银 行对收费帐户上的资金上取得优先受偿权,从而保障了贷 款的收回.对于纯粹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则在国家支付给 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专项资金上设置质押权,保障贷款的 安全.
通过基础设施收益权解决公共工程的建设资金问题, 成本低,社会效果好,应当成为今后解决基础设施资金问 题的主要选择.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运用基础设施
建设收益权设定担保以获得融资,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问题获得了较好解决.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 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这种融资方式也给予 了明确的认可翻.
4,促进农村信贷
农村信贷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的重 点和难点.农户贷款一般数额比较小,也不能提供令人满 意的担保物,并且贷款对象通常为农村中贫困人口,还贷 率比较低,因此信用社对高风险,高操作成本的农村信贷 都不愿涉足.这导致农村富余储蓄资金流向城市企业和个 人,广大农村村民却很难得到应当享有的信贷支持,急需 的资金只能通过高利息的民间借贷,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别.
为了解决农户贷款难,同时兼顾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资 金安全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农户联保贷款"政策,
以农户之间相互提供保证来降低信贷风险.根据人民银行 2000年1月24日发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 管理指导意见》,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 可以组成联保小组,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按照"多户联 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原则提供贷款.
为促进农信社积极发放农户联保贷款,人民银行对农 信社提供了大量的再贷款支持,同时有的地方政府还给予 贷款贴息,因此,农户联保方式体现了强烈的政策性. 此外,政府还直接出资或扶持农民成立了专门的担保 机构对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担保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村信 用合作社的信贷服务水平,增加了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 贷投入,更好地发挥了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帮助农户获得了生产发展的必要资金,并减轻
了民间私人高利贷的危害.
5.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为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2003年1 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 发布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年龄 在60岁以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 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在贷款担保 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可持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 业优惠证》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一般在2万元左右,还款方式和计结息 方式由借贷双方商定.根据该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应制定了本地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 法对其加以落实,综合采用下岗工人联保,设立下岗失业 人员小额担保中心或委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下岗 工人提供担保等方式,从银行获取创业贷款. 当然,就政府利用担保手段的领域而言,具有较大的 灵活性.它可能因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变 化.政府利用担保手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 见的是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对弱势产业或群 体提供担保.
担保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优越性
1.担保适应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化的趋势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证明,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 着"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 计划经济国家的经验教训和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 过度干预经济运行所引起的不良结果也说明,即使存在着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仍然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 政府干预经济不能取代市场机制,有限的政府干预经济必 须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前提,顺应市场,
引导市场,矫正和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尽管 存在着"政府失效",但政府干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仍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既 不是单纯地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也不是仅仅依靠 "看得见的手"来筹划发展,而是普遍地"两只手"并用. 担保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市场手段,体现了政 府两只手并用的努力.政府运用担保手段的主要形式是出 资或参股通过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赋予担保机构独立的 市场地位,使其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政府财政出资, 体现了政府的干预,而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则体现了政 府对市场手段的利用.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的优越性则在 于对政府公权力的限制,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 率,更好地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因此,担保手段适应 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化的趋势,具有较大的适用性与优越 性.
2.担保有利于JI颐畅地传导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政府运用各 种宏观经济政策去干预和引导市场.而在贯彻各项宏观经 济政策的过程中,客观上又要求对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 调控手段加以综合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主要指利率,汇率, 税收等经济杠杆,以及政府计划指导下的各种类型的经营 性调控;非经济手段则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 担保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具有顺畅的政策传导 功能,可以完整及时地体现国家政策调控意图p1. 第一,担保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货币政 策的调控作用对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小企业等行业的影 响最为明显.担保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担保机构可以为银行 与弱势产业或群体配给信息,缓解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 称,并且在融资主体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下由担保机构为
其代偿,使得银行愿意把贷款投向特定的弱势产业及群 体.这避免了市场中可能出现的信贷配给现象对货币政策 的传导所形成的影响,从而使得国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银 行信贷,担保机构传导至所扶助的行业或群体. 第二,担保可以便捷地传导财政政策.政府财政可以 通过财政预算,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或收缩担保机 构的规模,最终作用于所支持的行业群体,对实现国家宏 观经济调控的阶段性目标起到促进作用.此外,通过担保 手段来运作财政资金还可以防l政府的过多干预,促进财 政资金的利用率.
第三,担保可以灵活地调整国家的产业结构,促进产 业政策的落实.政府可以通过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担保机构 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等手段,引导资金的流向,从而使 得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产业获得较好的发展,促进产业政 策的落实.
此外,担保可以促进收入分配政策的落实.尤其是政 府财政资金为下岗工人,学生等提供的担保贷款,显然是 收入分配政策的有效实施手段.
3.担保与行政手段相比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从纯粹的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双轨制"的 形成,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我国政府 支持和干预企业的运行方式由最初直接的财政无偿拨款 方式,到后来的"拨改贷",再到企业周转金,最后演变成为 依靠担保这个市场融资中介来发挥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 其调控手段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担保手段与上述行政手段相比,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第一,减轻财政压力,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政府可以 通过少量的财政资金的运作,发挥担保的杠杆作用,引导 大量的商业资金流向符合国家政策的行业或领域. 第二,有效地制约公权力,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担保 手段改变了由政府直接操作财政资金运用的做法,而是由 独立的担保机构按照''政策性资金,法人化运作,市场化管 理"的方式进行运作.通过赋予担保机构,银行的独立主体 地位,赋予其应有的权利,发挥权利制约权力的作用,避免 政府的不当干预,从而也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 率.
第三,担保可以使受益人直接地与信贷市场接触,受 益人接受信贷市场大规模融资的可能性增大",oo).通过 接与银行接触,不断地增加了
解,形成更多的信用记录,使得受益人可以凭借其信用记 录,自主地从市场上获得大规模融资.
第四,担保机制的多种安排有助于分散和降低信用风 险.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通过按比例担保,再担 保等手段分散和降低风险.
第五,担保使政府对企业的补贴隐性化,符合国际发 展趋势.政府提供的这种廉价的担保是—种非常有吸引力 的补贴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补贴比较隐蔽,和其他形式 的财政补贝触?直接现金支付,价格支持或者是其他要求即 时现金支付或预算分配的形式相比,担保这种形式很难从 表面上看出来.
四,政府利用担保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注意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专门的担保机构为特定弱势产业或群 体提供担保,提高其融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或生活所需 的资金,从而实现经济调控的目的.然而,担保也存在着一 些负应,如对投资以及资源配置产生扭曲性影响;造
成信贷市场的效率损失;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破坏市场 公平竞争等.
1.扭曲资源配置
张杰先生曾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指出,中小民 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内生物,尽管本身存在融资困 难,但它们具有不同于国有大企业的较为健全的资本结构 和融资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等政策性安排,很可 能导致民营中小企业对其产生刚性依赖,破坏民营经济的 内源融资机制,进而损害民营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民营 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同于国有企业的良性机制嘲?,.在我 国担保运作过程中的"人情担保"和"指令担保",对接受担 保的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对宏观金融资源配置,都会产 生一定的扭曲效应.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信贷 担保运作的不规范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担保安排 内在的缺陷所致.
2.担保机构微观运作方面的效率损失
有学者指出,信贷担保改进信贷市场效率的前提之一 是担保机构要比银行具有信息优势;前提之二是担保是一 种市场行为【叼卿.也有学者通过经济模型分析表明,在满 足下面三个条件的前提下,信用担保制度可以提供信贷市 场的绩效.一是担保机构能够寻求并控制中小企业的"所 有资产",解决了银行不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担保机构能够 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解决了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 题;三是担保机构以非营利性为目的,担保机构没有明显 加重中小企业额外负担r7】嘞】.可见,担保作用的充分发 挥,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采取 市场方式运作等,否则只是将信贷风险从商业银行转移到 信贷担保机构,并没有消除或减少风险嘲蛐,并且由于 担保这一中间环节的存在,增加了担保机构本身运营所耗
费的资源,以及政府部门的不当干预等因素,反而会增加 交易成本,降低信贷市场效率.
那么,担保机构是否必然在获取信息以及分散风险等 方面比银行具有优势呢?应该说,相对于银行来说,经济实 力弱小的担保机构并不一定在获取信息以及风险分散方 面更占优势.并且由于借款人一般在银行都开有结算账 户,银行还可以通过结算账户来了解借款^的信息.因此, 担保很可能导致信贷市场的效率损失.
此外,政府对担保对象选择不当,还可能会导致产业 结构的不合理,破坏公平的竞争秩序.
3.负面效应的控制
(1)妥善选择担保的应用领域.由于担保可能会对资 源配置产生一定的扭曲效应,如引起过度投资和挤出储蓄 等,因此,对担保制度的使用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譬如只是 针对投资不足的对经济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提供担 保.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司谴择对在增加(下转第49页)
无疑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过,尽管技术在本质上 是理性的,但是应当承认,技术并不只是包含客观性和逻 辑性两种因素,除了理性因素以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 素存在着,而且有些对于技术的发展的确起着不可忽视的 重要作用.尤其是,技术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有情 感,意志,信念,直觉,灵感,想象以及兴趣等.同时,整个技 术发展史的确还包含着大量社会的,心理的,宗教的等各 种各样的非理性因素.离开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技术就 似乎变成了"理性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发展史也变 成了—种空洞的逻辑抽象.总之,技术的合理性不仅仅指 技术合乎理性,同时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技术的理 性和非理性不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对立因素,而是技术的现
实生存的两个维度,理性和非理性在技术活动的作用中是 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效应贯穿于 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只有保持和把握理性与非理性的张 力,才能正确地理解技术合理性问题.【t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口.杨通进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刘同舫.技术发展的非人性效应及其克服【J】.浙江社会科学, 2005,(4).
【4][美]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口.高锆,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6.
【5][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口.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 化出版公司,1988.
【6][荷]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口.李小兵,等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5.
【7][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李宏魁译.长沙: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美]H.马尔库塞.单面人口.左晓斯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1988.
【9]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呻.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10][捷]弗?克罗日克.价值与评价【.李志林,等译.上海:知识 出版社,1988.
【11][美]保罗?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 嗍.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l2][美]达德利?夏皮尔.理由与求知【M].褚平,等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90.
【13]孟建伟.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11).
[责任编辑:谢雨佟]
(上接第26页)就业和促进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方面具有 明显的外部效应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对符合国家产业政 策的特定领域譬如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进行信 贷担保,这样可以保证总的投资方向.在总的资金投向上 定位准确,相应的扭曲效应的负面作用就会降低.在投资 不足时提供的担保,正是发挥其激励投资的作用,因此不 会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
(2)增强担保机构的信息甄别能力.担保机构应当建 立完善的信息搜寻与处理机制,通过妥善的制度安排,增 强对借款入的信息甄别.如根据不同的贷款规模,确定不 同的担保费用.贷款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因此,担保机 构可以通过设置多种方案给借款^,选择,从而判断其风险 的大小.
(3)完善风险分散机制.担保机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来分散风险,进行风险管理.比如建立再担保体系,采取比 例担保制,设立专门的基金分散风脸等.
(4)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政府不当干预下的"人情担 保","指令匿保"会使上述的信息甄别机制,风险分散机制 的作用丧失殆尽.因此,必须坚持担保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杜绝政府的不当干预.
参考文献:
【1]许明月.担保法中的民法与经济法——兼论经济法研究的视 野.朱崇实.经济法理论与实务热点问题探讨—.2OO1年全国 经济法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选【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7条)【z].
【3]曹晓尔.政策性担保机构发挥宏观调控手段作用的实践与思 考[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n/8215/39825/398
32/2953029.html2004.
【4]RobertC.Me~on,ZviBodie.OntheManagementofFinancial
Guarantees[J].FinAncialManagement,1992. 【5]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叨.经济研究,2000, (4).
【6]孔刘柳.商业银行信贷合约理论【.上海:匕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1.
【7】苏旺胜,施祖麟.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信贷市场绩效的理论与
方案【J】.清华大学(哲社版),2003,(1).
【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 研究,2001,(1).
[责任编辑:范祖锖]
49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就业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