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大学英语课堂中对于师生互动理解差异的个案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中对于师生互动理解差异的
个案研究
第22卷第1期
2008年1月
长沙大学学报
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
VOf.22NO.1
Jan.2008
大学英语课堂中对于师生互动
理解差异的个案研究
孙玉琦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取决于师生双方对于这一活动的理解是否相同.在实际的沟通中,
师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各方面的理解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课堂师生互动难以进行或进行不顺畅的重
要原因.而对这些差异的处理和解决将是大学英语课堂互动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
的思想和状态,采取适当而又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工作耐心又细心等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师生互动;理解差异;课堂活动;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C,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08)01—0153—02
一
刖罱
师生间是否有良好顺畅的互动是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
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有不少学者和老师对此做出了
研究和探索.他们大多关注了师生互动的各种模式,具体操
作过程及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等,如《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
互动的主体建构性策略研究》uJ,《浅谈如何营造外语教学课
堂中的”互动”氛围》【2J,《教师作为辅助者在外语课堂语言互
动中的作用》L3J等.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对
于”师生互动”这一概念的理解的差异也是造成大学英语课
堂内外师生互动难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但是学界对这方
面的研究和阐释还尚少.因此本文就教师和学生对于大学
英语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理解差异设计问卷并做了
个案分析,来探讨这种差异是否真的存在且影响着大学英语
学习的最终效果,并对如何缩小这种差异,促进师生间拥有
更有效更顺畅的互动做出探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方法,并分为面对面访谈,课堂实
录以及关于教师和学生对师生互动的认识和理解的问卷调
查等层面.
(一)设计的理据
教学活动有着其特有的传播特点,但又和大众传播不
同,它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大众传播中,听众不喜
欢看了或不喜欢听了就可以换台换节目,而教学传播活动中
的受众即学生必须遵守课堂约束,接受教师传播的内容;而
教师也不像大众媒体,不能只顾着传播,必须心系所有学生,
并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仅仅关
注互动交流的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的各类外界因素,关注
教学互动的技术层面等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分析交流过程
中主体的表现和行为,要把教师或学生作为互动的环节纳入
研究过程,充分重视参与互动的主体的复杂性.如果互动参
与的主体双方——教师和学生问尚对这一行为或概念有着
不同的理解,沟通双方的观点才应该是互动进行的第一步.
没有对观念的沟通而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得不到
好的效果.这种不同的理解包括理解的程度不同,深度不
同,宽度不同和对概念的含义理解不同等等.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某高校大学统招普通本科新生班级三个及这
三个班级的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三个班级分别
编号为班级A,班级B,班级c,相对应的老师分别为教师A,
教师B,教师c.其中班级A:工科专业,学生37人,男生较
多,教师A:女,讲师,从教8年,本科学历;班级B:理科专业,
学生40人,教师B:女,副教授,从教20年,研究生学历;班级
c:文科专业,学生36人,女生较多,教师c:男,讲师,从教10
年,研究生学历.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的研究工具有:
1)访谈.面对面交流,了解师生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内外
的互动观念差异,调查讨论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情况.
2)观察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交互情况.
3)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施过程
中理解差异方面的各种问题.
(四)研究步骤
笔者首先选取普通本科班级三个进行课堂观察.每次
进行观察的时间选择在师生交互机会比较多的课前导人及
课文精读后的讨论部分进行.笔者主要观察并记录每次教
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自主发言的人数及次数,课堂内自由讨论
的次数和状态等.笔者还关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
除课堂学习内容外的谈话和沟通内容及沟通的状况.第二
步进行访谈,根据教师本人提供的成绩,选取优,中,差每班
每等级各三名学生共27名学生进行访谈,主要讨论对于大
收稿日期:2007—10—13
作者简介:孙玉琦(1979一),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
154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1月
学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认识问题.然后再与三位老师交
流师生互动的观念及当前趋势.第三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
查,主要了解学生对于师生互动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的观点
看法.教师也完成这份问卷(问题相同).
三结果和讨论
根据调查和问卷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师生间确实存在着
对师生互动的不同理解,而且这些理解也确实影响着师生互
动的顺利进行,也对教学活动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一)关于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理解
由于大学英语的教师处于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的前
沿中,他们对现代的教学观念比较熟悉,并都在致力于研究
英语教学的各种问题.他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
动达到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经常在一起进行这方面
的交流和探讨.教师c还正在撰写相关话题的论文.三位
教师对于师生互动的理解和了解大致相同.
(二)关于学生对师生互动的理解
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比较传统的中小学
学习模式中长期习惯了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和教学模式,在新
的环境下,尚无精力和能力去很好地理解师生互动的意义,
尤其对于大学英语学习中新兴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再次模式
中与老师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不足.
(三)主要差异
1.对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程度的差异
在问卷调查中,当向被调查的学生问及”你认为在大学
英语学习中有必要和老师产生交流和互动吗?”时,有60%
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o%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10%的同学
认为没有必要.而三位老师都认为学生几乎应该百分之一
百地认可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是哪一方,教师还是学
生应该在互动时采取更多的主动?”时,75%的学生认为是学
生应该采取主动,20%的同学认为教师应主动沟通,只有
5%的学生持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均应采取主动的观点.而这
一
观点也是三位老师共同持有的观点.但是在75%的这一
部分学生中,在回答”你采取主动了吗?”这个问题时,只有
5%的同学承认自己有主动和老师交流的经历.也就是说学
生虽然在大学英语的学习环境中明白了应该怎么样做才是
老师和学生都期望的法,但实质上观念并没有转换过来,还
是继续在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2.对于师生互动的手段的理解差异
9o%的学生喜欢在课堂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打电话
交流.95%的学生欣赏关心他们日常生活琐事的老师,也喜
欢老师把作业任务布置得明确而又具体,最好是能仔细到步
骤.然而老师却对交流手段有着更多的认识,他们认为除了
面对面交流,网络交流,电话交流外,其他方式都可以接受;
而且三位老师因为自身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都很少干涉学
生的私人生活,并且认为过于具体的任务无法培养学生的创
造力,所以三位老师都不常布置非常具体,且有大量细节化
要求的作业,以尽量留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这些理解的
差异使得课堂内外的交流产生了不少因误会和理解差异而
引起的不顺畅和不活跃.
85%左右的学生认为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还或多或少
地影响着他们的大学英语学习.他们在碰到困难或学习新
东西时,尤其是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或理解的问题时,就会
不自觉或自觉地采取自己较为熟悉的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
并期望老师也相应地采取传统的方式来配合他们的学习方
式的回归.但是老师是不会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改变新
的大学英语的学习方式的.三位教师表示可能只会适量地
做些小的调整,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学生进入到新的大学英语
的学习方式里来.调整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学生的适应过
程长一点,平缓一点.
3.对于师生互动的期望的差异
95%的学生期望在课堂互动中得到实质性的东西,如口
语变好,或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或有助于考试.学生对于对
他们来说算是比较难的学科——大学英语抱有比较功利性
的想法.他们希望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为了考试和考级的
最大化安排,所以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经常出现的用于培养技
巧的口语练习,师生互动等活动兴趣不高.而老师们却认为
互动是师生交流的良好渠道,有时并不需要实质的内容,仅
仅是相互的沟通就会给教学过程中的不少环节带来良好的
润滑效果.这些观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实用的期望效果往往
得不到实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在大学英语课堂
里主动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要求互动沟通的动力越来
越小,最后变得只有靠点名来让学生发言了.
(四)结论
从这三个班的学生及老师对师生互动理解的个案分析
来看,在大学英语课内外的师生互动中,确实存在着诸多差
异.而且这些差异也影响着双方对彼此的沟通期望和沟通
效果,对于大学英语的课堂环境和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
响.尽力地消除或减少这些差异将极大地推进大学英语的
教学质量和师生间的交流.
四措施
我们应及时地发现这些差异,并沟通这些差异.存在差
异是难免的,但不是可怕的.教师首先应意识到这些差异,
并及时和学生沟通,使得学生在面对差异时不至于慌乱.第
二,消除差异应循序渐进.学生从中学的学习习惯和模式中
要转变到自由灵活,且要求更高的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本来就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认识到差异和消除差异也是一个
过程,教师不应急于求成,或认为只要说一次两次就可以消
除差异,顺利进行沟通.应做好较长期渗透和改变的准备.
再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学习外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
理解事物的方式;学生也应多了解任课老师的风格和方式.
出现问题时双方应先沟通,多解释.良好的师生互动带来的
是课堂活力和质量,也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
和心情.
参考文献:
[1]李争.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体建构性策略研究[J].上
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
[2]李宁.浅谈如何营造外语教学课堂中的”互动”氛围[J].北京第
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3]李晶洁.教师作为辅助者在外语课堂语言互动中的作用[J].外
语界,2002,(1).
(责任编校:简子)
范文二:对于色彩的理解
布置成有节奏的连续。色彩的有规律布置,容易引起视觉上的运动,或称色彩的韵律感。色彩韵律感不一定用于大面积,也可用于位置接近的物体上。当在一组沙发、一块地毯、一个靠垫、一幅画或一簇花上都有相同的色块而取得联系,从而使室内空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象“一家人”一样,显得更有内聚力。墙上的组画、椅子的座垫、瓶中的花等等均可作为布置韵律的地方。 3)用强烈对比。色彩由于相互对比而得到加强,一经发现室内存在对比色,也就是其他色彩退居次要地位,视觉很快集中于对比色。通过对比,各自的色彩更加鲜明,从而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提到色彩对比,不要以为只有红与绿、黄与紫等,色相上的对比,实际上采用明度的对比、彩度的对比、清色与浊色对比、彩色与非彩色对比,常比用色相对比还多一些,或哪些色彩再减弱一些,来获得色彩构图的最佳效果。不论采取何种加强色彩的力量和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室内的统一和协调,加强色彩的孤立。 总之,解决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色彩构图的中心。室内色彩可以统一划分成许多层次,色彩关系随着层次的增加而复杂,随着层次的减少而简化,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考虑为背景色和重点色。背景色常作为大面积的色彩宜用灰调,重点色
常作为小面积的色彩,在彩度、明度上比背景色要高。在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加强色彩力量的办法,即重复、韵律和对比强调室内某一部分的色彩效果。室内的趣味中心或视觉焦点重点,同样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等方法来加强它的效果。通过色彩的重复、呼应、联系,可以加强色彩的韵律感和丰富感,使室内色彩达到多样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不单调、不杂乱,色彩之间有主有从有中心,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范文三:对于创业的理解
对于创业的理解
在印象中,似乎土豪都是从商的。那么创业是否真的一定能把我们带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其实,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金钱。我觉得,创业并不是你有个想法觉得这个想法很好能挣钱就可以成功的。首先,你的眼光不一定是大众的需要。还有,你的性格是否适合创业,这其中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独到的眼光,灵活的思维,严格的要求等等。不是有一腔热血的干就能成功,事先的市场调查,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优秀的体制和完美的质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家父就是白手起家的创一代,我也从小受他的影响做过一些小小的生意,当然都是摆不上台面的。但是我能体会到,现在不同往日,以前都觉得单位好有保障,创业就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投入了全部的热情有可能换来的是一无所有。所以,那个时代勇敢了选择创业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要大的多。现在不同,各个方面的市场都原来越饱和,甚至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电商席卷全球把实体店伤的体无完肤,新一代年轻人又不甘屈居人下,越来越多的选择自主创业但是成功的却不多。
以前,我也想当然的想过创业是个多么简单的事,后来经历在特别成功有规模的地方兼职之后,发现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的太多,一层一层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等都不是我曾经考虑过的。老师上课讲过,创业人之前所生活的环境,经历的事情,他的眼界可以决定他未来事业的面向性,一个比如芒果皇后的创业人之前是白领,那么他的眼光和心思也只能发展到那个限度。你给了一个农民再多钱,让他用来创业也是不太可能成功的。所以,如果我选择创业,那么我会实现准备好一定的经验 ,学学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永远记得,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这样的信条,用永远的热情去承担责任。 这些是我的想法,即便稚嫩却真诚。
11建筑学
崔维桐
11167101
范文四:对于青春的理解
1.青春是我们人?生交响曲的序?曲,踏入青春,我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学会了许许?多多人生哲理?。在青春路程中?,许多名言名句?伴我成长,时时警醒自己?。
十一岁时,我看到“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他说得没错。在一生中遇的?“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把心放进?去解决,那么困难就不?存在了。同样,只要努力,障碍也并不存?在。于是,这句话成了自?己的座右铭。
十二岁时,我听到“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谓天才,是某方面具有?良好天赋的人?。有天赋并不代?表着什么,因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不?努力而获非常?好的成绩。也就是说,只要勤奋、努力,那么成才的门?是向他敞开的?。于是这句话也?成了座右铭。
十三岁时,我知道了:“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最容?易流逝。”对,青春是朝气蓬?勃的花季之时?,也是太阳最灿?烂之时,青春是时间,失去了再也不?会来。然而青春最容?易消逝,我要学会珍惜?青春。
十四岁时我发?觉:“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充满着艰?苦和磨炼。”在青春道路上?,有苦有乐,有酸有甜,我们应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既要享受?生活的幸福美?好,也要经受青春?岁月中的艰苦?磨炼,这样才算青春?无悔。于是这句话当?仁不让地成为?我的座右铭中?的一份子。 到现在,我找到了“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没有学问?的。”是的天下知识?之多,真的是几辈子?也学不完,我只是一个初?中生,知识之浅,何能谈自己有?学问呢,况且,做人要谦虚,谦虚能使人心?灵平衡,骄傲了,最终还不是“吃白果”,它成了我现在?的警句。
多少的警句警?醒着我,多少的名言激?励着我,我愿把这一曲?人生交响曲的?序曲演奏得完?美无瑕。 2. 青春,不是指生命的?一段时间(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 所谓青春,是指学生的思?想情感应当富?有青春气息。
3. 青春是沸腾的?热血
活跃的新陈代?谢
旺盛的精力
宽阔的胸怀
开朗的心
^^
青春是永远也?不想失去的东?西
4. 青春是快乐,莫名的快乐。
那是一个懵懂?无知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丁点的俏皮?都能让我们开?怀大笑,放肆的笑。没人会责
备你?沉不住气,没人会认为你?浅薄,没人会在意你?不尊重领导。
青春是伤感,一袭冷风掠过?的伤感。
因为懵懂无知?,在大人眼里轻?而易举能够解?决的小cas?e,到了我们眼前?,我们不知所措?,我们不知道真?情可以融化冰?封,不知道时间可?以冲淡怨恨,不知道修正一?个细小的环节?,难题即可迎刃?而解。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站在旷野?里,任凭一袭冷风?掠过,无助、悲凉。
5. 青春是无悔,义无反顾,掉头而去。
即便满身伤痕?,即便咬牙切齿?,擦干眼泪踯躅?前行。因为我们知道?,前方不远的街?角,总有一片让我?流连的风景,总有一个陪我?看风景的人。不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什么陈世美,什么生活作风?问题,什么喜新厌旧?。。。
青春是刻骨铭?心。因为比较,所以刻骨铭心?。
青春是理想与?浪漫泛滥的季?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也必须美?好。容不得秋风的?肃杀,容不得鲜花的?凋落,更无法容忍褪?下心爱的裙装?。
当物换星移,秋冬交替,我们才会开始?想念漫山的红?叶,肥美的螃蟹,长短搭配的靓?影。。。
这就是青春,矛利盾坚,壮怀激烈的青?春。。。
6.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青春又像一本?很仓促的书,还没来得及往?后翻阅,却已不知不觉?到了最后一页?。
7.
范文五:对于印度的理解
我们这些在亚洲生活的人连自己亚洲的邻邦都不了解,反而了解更多的是欧洲或者是美国,如果对于亚洲人这个身份要负责任一点的话,我们的知识实在是太过欠缺了。
中印关系在当下意味着什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Vinay Lal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虽然中印的经济角逐目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但是其实历史关系却不是那样的。Lal的文章中回顾了20世纪上半期中印友谊的代表人物柯棣华以及尼赫鲁对于中国的友情,证明中印关系历史上并不是以边界纠纷以及经济竞争为主旋律的。比如尼赫鲁曾在1950年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永久席位,并且宣称中国才是亚洲的领袖,据说尼赫鲁的这一举动是为了抗议联合国对于中国的不接纳。Lal的观点是我最近有幸接触的一批来自印度的作家艺术家所比较能够认同的。我读了之后也觉得能够认同,但同时也觉得仅仅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中印关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帝国主义是一个很可恶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讨论在帝国的体制之下生活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比如说美国的确是一个新型的帝国,但是恰恰因为它是一个帝国,所以很多文化人文化产品都聚集在这里。我们这些在美国生活的人就能有幸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的流通当然反映了帝国的模式,但是也具备一定的丰富性。老实说,我对于印度的兴趣是取道纽约而形成的。我的一些南亚的朋友给我介绍了不少印度电影、印度作家,以及印度饮食,更关键的是,在美国人眼中,我就是一个亚洲人。但是有趣的是,什么是亚洲人,我们这些在亚洲生活的人连自己亚洲的邻邦都不了解,反而了解更多的是欧洲或者是美国,如果对于亚洲人这个身份要负责任一点的话,我们的知识实在是太过欠缺了。美国学界对于印度文化的兴趣实际上也是非常功利性的。我们在研究院里学了一大堆理论,但是对于印度历史和文化完全要在课外自己补课。所以这次见到印度学者我深深地意识到我自己的无知。首先是以前国内只知道跟从英美的文化走向,获得布克奖的印度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很快就翻译出版了,这个做法实际上是把印度文学当作欧美文学来看待。但是印度有一些英语作家实际上并不是以西方读者作为理想的对象的。比如用英文写作的小说家艾伦?西里(Allan Sealy)的长篇小说《TrotterNama》也是一本对于印度的史诗式的写作,就比拉什迪的《午夜之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对于印度的考察也不只局限于独立前后。这部小说,我还不能整体上作出评说,但是看得出印度的英语作家对于英语与印度的关系有很多深入的思考。
我觉得文化交流最难的是在日常生活层面上的接触。我与这些印度作家共处的几天之中,深深感到我们中国人在记忆的深层里与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相近之处。同行的一个印度人是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手臂骨折了,于是每天早晨几个略为年轻的女人会为她梳头。有一天,同行的电影导演看到了这一幕,就捅捅我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一幅印度生活画面。我想其实传统中国也有这样的一幅画面。还有一位非常出色的音乐家,我多么希望对他所弹奏的音乐有更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位非常优雅非常有品位非常体贴的人。他的家族是一个有着二十代音乐传统的老家族。我曾经问过他对于其他的音乐传统以及音乐形式怎么看。他回答得很好。他说在年轻的时候对什么音乐都感兴趣,流行的古典的,东方的西方的,但是一旦开始了正式的Dhrupad的训练,他就不会仅仅因为喜好去欣赏其他音乐了。他去听音乐会,听的是乐师的创造性,是他的灵魂。在朱家角听一位卖唱的女人唱歌,他也觉得很真诚。最难得的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同时又特别谦恭特别平易近人,有一天在一个朗诵会上,他不惜跪在地上,给一个印度诗人举着麦克风,以求更好的声音效果。
印度的艺术家有一种对于自己的艺术的专注和追求超越的欲望。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某些社会中,环境太混乱了,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艺术家的创作力没有别的出路就只能向内向上发展了。其实中国的某些时刻也是这样。不过我同时怀疑这个结论,因为艺术家们是很容易陶醉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仿佛他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了一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大学英语课堂中对于师生互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