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泰山碑文石刻资料库
中华泰山碑文石刻资料库 冯玉祥诗配画四十八首诗碑
浇 园
种蔬一二亩,白菜和葱韭。
茎叶枯欲死,只因干旱久。
简陋草亭下,赖有井一口。
使劲摇轳辘,酸痛腰与肘。
千摇与万摇,井水很少有。
蔬菜不得长,脸苦皮亦皱。
一家生活费,全望园中收。
靠天来吃饭,苦恼无止休。
切要靠自己,快将科学求。
多掘蓄水池,机器把水抽。
欧美人造雨,亦已有成就。
如此雨不落,大可不发愁。
冯玉祥。二五、十一、二四。
冯玉祥题“我”诗碑
我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 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 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冯玉祥。一九四零年五月卅日作。
【说明】 此诗刻于泰山西溪大众桥畔的冯玉祥先生的墓碑上。 墓碑高 110厘米,宽 l90厘米。诗文 l0行,满行 8字,字径 8×8厘米,隶书体。 这首诗写于 1940年 5月 30日。诗以通俗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不计 个人生活得失,只求为国为民积极抗日的决心,显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 热忱,给予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影响,成为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诗篇。 经石峪看红叶诗碑
中天门外梵仙乡,枫叶初经九月霜。
独倚乔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
孤红奠恨荣华晚,众缘都成惨澹光。
休上危桥云步 逈 ,更高寒处更凄凉。
经石峪看红叶诗。光绪辛丑九月既望,吴门石祖芬题。 【说明】此碑镶刻于泰山红门飞云阁门洞东侧。碑高 46厘米,宽 72厘米。 为清代光绪辛丑年 (公元 l901年 ) 九月既望, 吴门石祖芬题书。 诗文共 12行,满行 6字,字径 5×5厘米。行草体。碑保存完好。 乾隆登岱题诗六十八首诗碑
乾隆恭颂皇祖勒崖云峰诗刻
骊珠双颗勒云峰,占断岩岩景万重。
不似磨崖千许字,开元惟用诩东封。
【说明】此诗摩勒于岱顶大观峰的?云峰?题刻西面。诗刻高 l65厘米,宽 l6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戊辰年 (公元 l748年 ) 御题。 诗文共 5行,满行 8字,字径 l2×9厘米,行书体。
乾隆夜宿岱顶诗刻
攀跻凌岳顶,仆役亦已劳。
行宫恰数宇,旧筑山之土幻。
迥与天为邻, 滃 然云作巢。
依栏俯岱松,凭窗眄齐郊。
于焉此休息,意外得所遭。
恭颂对月诗,徘徊惜清宵。
傍晚云雾收,近霄星斗朗。
萧启筑桥碑记诗碑
筑桥碑记
垫桥会记
南北一通衢,三流潆回区。
□□鸣雨毕,天根见木郁。
徒桠年年立,舆梁岁岁输。
功德眸两大,遐迩□□术。
万历乙未年岱下生萧启题书。
【说明】 此碑现位于岱庙碑廊内。 原在肥城安驾庄肖店村东岳圣 母殿壁上。 1980年移臵岱庙保存。碑高 150厘米,宽 75厘米。系明 万历乙未年 (公元 1595年 ) ,萧启题书。碑额篆筑桥碑记。诗文共 6行,满行 l0字,字径 6厘米×6厘米,七叠篆书体
“万笏朝天”题刻
万笏朝天。丙子菊月,历邑萧式铭书。
【说明】此题刻位于斗母宫北路旁。摩崖高 55厘米,宽 190厘 米,系丙子菊月,萧式铭题书。楷书体。
“峰迴路转”题刻
峰迥路转。乙酉姑洗月上 澣 ,历邑刁文元书。
【说明】此题刻位于药王殿南,摩崖高 42厘米,宽 128厘米, 大字径 23×20厘米,系乙酉姑洗月上 澣 ,历邑刁文元题书。楷书体。
“造化钟神秀”题刻
造化钟神秀。银夏赵之均。
【说明】此题刻位于云步桥旁。摩崖高 105厘米,宽 150厘米, 大字径 40×35厘米。系银夏赵之均题书。楷书体
“青未了”题刻
青未了。三韩长赓。
【说明】此题刻位于高老桥北。摩崖高 36厘米,宽 106厘米, 大字径 30×25厘米,系三韩长庚题书。楷书体
“笅云天衢”题刻
笅 云天衢。民国二十二年秋,绍兴邵元冲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云步桥头。摩崖高 174厘米,宽 78厘米, 大字径 45×35厘米。 系民国二十二年 (公元 l933年 ) 秋, 邵元冲题书, 楷书体。
“名言莫罄”题刻
名言莫罄。少将宪章邱君,上校瑞轩湛君,邑绅刘君松 岩、 吴君子馨、 张君书安同饮斗母殿下。 北则峰峦千仞, 南则烟火万家,西岭晚霞布锦,东山新月上钩。似蓬岛 风光,仿天台胜境,□赞莫□,书此以留鸿爪。
民国甲子,邑民苑梦九谨志。
【说明】此题刻位于万仙楼北。摩崖高 120厘米,宽 143厘米。 系民国甲子年 (公元 l924年 ) , 苑梦九题书。 刻文共 8行, 满行 26字, 大字径 30×27厘米,楷书体。
“鲁邦所瞻”题刻
鲁邦所瞻。张易吾使君司直鲁邦,以尊德宗。大夫人寿 日来游泰岱,刊造佛像。余贺刊工竟,书此 誌 □□之恩 也。民国十年双十节后三日,蜀南朱英敬识。
【说明】此题刻位于云步桥旁。摩崖高 74厘米,宽 202厘米, 系民国十年 (公元 l921年 ) 十月十三日,蜀南朱英题书。大字径 43×40厘米,跋语凡 56字。隶书体。
康有为等登岱题刻
丙辰八月,偕郑浩、王觉任、邝南嵩游泰山,登绝顶。康有 为。
【说明】 此题刻位于岱顶玉皇庙南, 摩崖高 95厘米, 宽 70厘米, 系康有为于丙辰年 (公元 1916年 ) 八月登岱时题书。刻文共 4行,满 行 6字。字径 l0×10厘米。楷书体。
“冠盖五岳”题刻
冠盖五岳。光绪三十一年清和中浣,济东泰武临道丁达意暨 泰安府知府吴筠孙、泰安县知县李于锴游此泐石。
【说明】此题刻位于五松亭外路旁,摩崖高 135厘米,宽 450厘 米。系清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 1905年 ) 清和中浣题镌。刻文共 9行, 满行 8字,大字径 75×72厘米,楷书体。
“渐人佳境”题刻
入佳境。 庚子闰八月,岱宗权守石祖芬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斗母宫北。摩崖高 123厘米,宽 60厘米, 大字径 23×23厘米。系清光绪庚子年 (公元 l900) 闰八月,岱宗权守 石祖芬题书,楷书体。
刘廷桂“洞天福地”题刻
洞天福地。光绪己亥秋月,历下刘廷桂立。
【说明】此题刻位于纪念碑西北,摩崖高 46厘米,宽 140厘米, 大字径 l8×20厘米, 系清光绪己亥年 (公元 l899年 ) 秋, 历下刘廷桂 立。隶书体。
“听泉”题刻
听泉。戊戌秋,齐云浦、赵培生、徐斡卿、王俭堂、吴 文卿、王子墉、施致远、金荩臣同游。八人至此小憩,忽闻 泉声,因以 誌 之。
【说明】此题刻位于烈士纪念碑西,摩崖高 76厘米,宽 146厘 米, 大字径 42×36厘米。 跋语 6行, 满行 9字。 系戊戌秋 (公元 l898年 ) 齐云浦等游山题镌。楷书体。
“昂头天外”题刻
昂头天外。光绪戊申五月,顺德辛跃文书。
【说明】此题刻位于玉皇顶东南,摩崖高 95厘米,宽 30厘米, 大字径 l2×18厘米。 系清光绪戊申年 (公元 l908年 ) 五月, 辛跃文题 书,楷书体。
“蔚然深秀”题刻
蔚然深秀。光绪癸巳荷月,历下张传如、李祺纪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纪念碑西北,摩崖高 50厘米,宽 172厘米, 大字径 47×33厘米,行书体,系清光绪癸巳年 (公元 l893年 ) 荷月, 历下张传如、李祺纪题镌。
“步玉清”题刻
步玉清。光绪辛已仲夏,历邑杨逢霖敬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万仙楼北,摩崖高 118厘米,宽 53厘米, 大字径 35×20厘米, 系清光绪辛巳年 (公元 l881年 ) 仲夏, 杨逢霖题
书,行书体。
“揽翠”题刻
揽翠。道光癸卯,萧亭张祥河题。
【说明】此题刻位于朝阳洞北侧,摩崖高 l80厘米,宽 85厘米, 大字径 77×60厘米,系清道光癸卯 (公元 1843年 ) 年,张祥河题书。 行书体。
吴大溦“虎”字题刻
虎。 吴大 溦
【说明】 此题刻位于泰山中天门北登山盘道东侧, 系清末著名金 石学家和文学家吴大 溦 题书。 摩崖高 107厘米, 宽 66厘米, 字径 105×50厘米。篆书体。
“只有天在上”题刻
只有天在上。 光绪肆年九月, 楚北屠敬仁偕王亮采登岱, 嘱题此五字。
【说明】此题刻位于玉皇顶东南,摩崖高 l00厘米,宽 40厘米, 大字径 l5×13厘米, 系清光绪四年 (公元 l878年 ) 九月题镌, 楷书体。
“龙门”题刻
龙门。历下魏祥识。
【说明】此题刻位于升仙坊南。摩崖高 124厘米,宽 87厘米, 大字径 58×45厘米,草书体,系历下魏祥题书。
“惟天在上”碑刻
惟天在上。顺治捌年捌月中秋伍日吉旦,钦差巡按长卢 等处监察御史杨义立。
【说明】此碑位于岱顶玉皇庙院内。碑高 l05厘米,宽 60厘米,
大字径 25×25厘米,系清顺治八年 (公元 l651年 ) 八月,杨义立。楷 书体。
“神州磊落”题刻
神州磊落。天启三年癸亥孟冬。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斗母宫南登山路旁的岩壁上。摩崖高 54厘米,宽 l35厘米,大字径 31×22厘米,系明天启三年 (公元 l623年 ) 孟冬镌刻,行书体。
“天下奇观”碑刻
天下奇观。隆庆壬申仲春吉旦,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 沁阳杨可大书。
【说明】此碑位于红门一天门坊前。碑高 200厘米,宽 93厘米。 大字径 50×40厘米。 楷书体。 系明隆庆壬申 (公元 l572年 ) 年仲春吉 旦,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杨可大书。
“第一山”碑刻
第一山。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偕参政吴章、张臬, 副使张意、吴道南,佥事崔三畏登岱岳之巅书。
【说明】此碑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高 300厘米,宽 ll0厘米。字径 65×60厘米,楷书体。系明嘉靖年间巡按山东监察 御史李复初题书。碑阴有?入云有路?四大字,字径 70×55厘米, 系明隆庆四年 (公元 l570年 ) 张继红书,篆书体。
“登高必自”碑刻
登高必自。嘉靖甲子仲春之吉,古相弘斋翟涛题,青社 载玺顿首书。
【说明】此碑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高 246厘米,宽 82厘米, 字径 60×47厘米, 楷书体。 系明嘉靖甲子年 (公元 l564年 ) 仲春之吉日,古相弘斋翟涛题,青社载玺书。
“振衣千仞”题刻
振衣千仞。 万历戊午春吉旦, 新安吕维祺, 字介孺, 游此。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对松亭对面的崖壁上。摩崖高 l30厘米, 宽 400厘米。大字径 l00×80厘米,系明万历戊午年 (公元 l618年 ) 春吉旦,新安吕维祺题书,楷书体。
“观海”碑刻
观海。山东左布政使、顺天府通州心斋张钦书。
昔颜柳以善书鸣,唐至今称之必日:?颜筋柳骨? 。然鲁 以忠烈显,公权以正谏著,炳琅宇宙,岂徒以其书邪 ! 心斋 张公,曩为御史守关,武皇北狩,抗疏回 鑾 。风采凝然,匹 休彳生哲。平生究心字学,尤善大书。当其濡毫伸纸,气定 神闲,得心应手,端严遒劲,盖有出于颜柳筋骨之外者。然 世方以茂节高勋占公大受,而游情楮墨,公固以为艺成而下 矣。顷者,公书?观海?二大字,镌诸泰山之崖,其字画之 妙,如吾前所云。噫 ! 字,心画也。公宏中肆外,惟变所适, 克所至焉。海岱争崇深,可也,然亦有岩岩气象而难于为水
者邪。
嘉靖乙未岁夏五月,新安叶份跋。
【说明】此碑位于岱庙汉柏院内,碑高 257厘米,宽 138厘米。 系明嘉靖乙未年 (公元 l535年 ) 夏五月,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新安 叶份跋。?观海?两大字,字径 110×50厘米,行书体。
政和乙未题刻
自恭观元康兄留字。政和乙未孟冬二十日。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泰山西溪白龙池玄圭石上。摩崖高 35厘 米,宽 30厘米,系宋政和乙未年 (公元 1115年 ) 孟冬题镌。刻文共 4行,满行 4字,字径 6×4厘米,楷书体,左读。
“风涛云壑”题刻
风涛云壑。嘉靖癸亥仲夏吉旦,松鹤山人伊介夫题。 【说明】此题刻摩勒于对松亭东的岩壁上。摩崖高 390厘米,宽 l36厘米,字径 90×85厘米,行书体。系松鹤山人伊介夫于明嘉靖 癸亥年 (公元 l563年 ) 仲夏吉旦题书。
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
显庆六年六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兴真,弟子陈兰 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 一躯,二真人夹侍。
【说明】此碑原立泰山老君堂院内,?**?期间移岱庙保存, 现存岱庙碑廊。 碑立于唐显庆六年 (公元 661年 ) , 为唐高宗以后六帝 一后来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座方形,高 40厘米。碑身由二石 并成,高皆 236厘米,厚皆 22厘米,左石宽 50厘米,右石宽 49厘 米。顶覆高 50厘米的屋脊形石盖,将二碑身束在一起,故称鸳鸯碑 或双束碑。铭文刻于碑身四周,每面刻四五层,每层刻 l 首或 2首不 等,共刻文 30首。其中唐代 6帝 1后计刻文 26首,宋代题名刻辞 4首, 皆正书。武后则天在位期间共刻 6首,其铭文中的?天?作?? , ?地?作??,?人?作??,?圣?作??,?年?作??,?月? 作??或??,?日?作?乙?,?授?作??,?初?作??,凡 数字作壹贰叁肆捌玖等。铭文多清词醮章,作功德,言符应,非大雅 之作,书法亦非名笔。但其形制特殊,造型别致,所记 6帝 1后前后 130余年建醮造像的情节比较详细,且正史礼志很少记载,实为难得 的史料。兹将其余 29首刻辞著录于下。
比丘尼惠等造像记
大齐乾明元年,岁在庚辰,□月辛巳朔二十五日,比丘 尼惠、比丘尼静游、□迎□义姜率□诸邑同建洪业,□敬造 弥勒像一躯。 上为皇帝陛下、 群臣宰守、 诸师父母含生之类,
愿□□转冥,眠三空现灵法界,共修□正觉。
邑义士比丘尼□究,邑义主比丘尼僧炎,□大像主张□ 主弟苛,邑义□兴,像主栾伏□,□□□由,像主徐明弁, 像主徐六□,像主芯苌受。
【说明】 此石刻于北齐乾明元年 (公元 570年 ) , 为比丘尼惠等所 造弥勒像的底座。石呈正六面体,高 l9厘米。文刻于石之侧面,以 顺时针方向为序,四侧面宽皆 60厘米。第一侧面存字 21行,计 109字;第二侧面存字 3行,计 15字;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无字。皆正 书,字径 2厘米。其书法为典型的魏碑体。
此石为 1966年文物工作者在长清县石窝村访得之,并运至岱庙 保存。查现存志书不见著录。 1983年 10月移岱庙碑廊至今。石像早 佚,今不知所在。
张子初等造像记
大隋开皇十一年,岁次丁亥,二月癸未朔十九日辛丑, 观音菩萨主张子初共义人等,同修大观音菩萨像一躯。以此 善因,上愿皇帝陛下祚延无穷,化等金轮皇帝;又愿父母师 僧法界含识邑义人等,生生世世常□净土,善愿从心。 大都维那张法显,大都维那冯玄静,大都维那张盘龙, 维那王洪, 维那过嗣伯, 维那王子诞, 维那柏业, 维那王羽, 维那张世玛,维那张弥义,邑义人张继伯,邑义人张显义, 邑义人张宜公,邑义人任子恭,邑义人张买婢,维那比丘僧 成, 维那张煞鬼, 维那张善义, 维那王子儒, 维那牛智乾母,
柏罗,邑人于□□,邑人卢体,维那牛郎宠,维那牛洪略, 维那张定汉,维那张文昂,比丘道兴,比丘道威,邑义人张 士安,邑义人王子略,邑义人赵道业,邑义人任子建,邑义 人柏法贵,邑义人张益德,邑义人张绍达,邑义人冯贰兴, 邑义人任恭妻张,邑义人张士安妻吴,邑义人任建妻秦,邑 义人孟旭。
【说明】 此石刻于隋开皇十一年三月 (公元 591年 ) , 为像主张子 初等所造观音菩萨像之底座。石呈正六面体,高 l9厘米。铭文刻于 四个侧面,皆正书,以顺时针方向为序。第一侧面宽 53厘米,刻文 16行 89字,字径 2厘米;,第二侧面宽 48厘米,刻文 15行 82字, 字径 2厘米;第三侧面宽 53厘米,刻文 12行 57字,字径 3厘米; 第四侧面宽 48厘米,刻文 15行 89字,字径 2厘米。铭文称?大隋 开皇十一年岁次丁亥?,查隋纪年表,开皇十一年当为?辛亥?。隋 开国共三十年, 无丁亥纪年, 可能是刻石者将 ?辛亥? 误刻为 ?丁亥? 。 此石为 1957年在长春观旧址 (即今市政府院 ) 出土,史志对其无 记载,是泰山现存唯一的隋代刻石。 l966年臵岱庙炳灵门内陈列, 1978年移岱庙后寝宫陈列, l983年 10月移岱庙碑廊至今。 其石像早 佚,今不知所在。
王盖周等造像记
魏武定五年,岁次丁卯,七月丙申朔四日己亥,邑仪一 百三十四人等,敬造石像一躯。上为国祚永隆,后愿七世父
母居家眷属一切昆裔,咸同斯福。钟盖世。
像主王盖周,菩萨主钟令、钟道明,菩萨主钟助、李尼 陀,起像主王念、邹文喜,光明主僧休、王贵,宝塔主马庆 林,都维那王承祖、王怀,都维那钟文渊、尹世,都维那徐 普勇、沐贵,维那邹晚兴、王回洛,维那王思贤、徐萨宝, 维那王思贵、藏惠匠,维那王腊生、王双晖,□□□荣族、 钟方,□□□□□、钟□,□命过王元吉,比丘僧贵,比丘 僧篡,比丘僧云,比丘保侍,比丘惠闰,比丘道灵,比丘明 宣,比丘僧敬,比丘惠思,比丘法藏,比丘僧晖,比丘惠银, 比丘惠宝,比丘惠遵,维那开记,维那僧转、王僧辩,维那 惠凝,维那惠生。
【说明】 此石刻于东魏武定五年 (公元 547年 ) 七月四日, 为像主 王盖周等 134人敬造石像的底座。石呈正六面体,高 23厘米。铭文 刻于四个侧面上,以顺时针方向为序。第一侧面宽 85厘米,刻文 23行,计 161字;第二侧面宽 71厘米,现存文 3行 6字;第三侧面宽 85厘米,无字;第四侧面宽 71厘米,刻文 19行,计 80字,并线刻 菩萨像一尊。皆正书,字径 2厘米。其书法为典型的魏碑体。其石像 早佚,不知所在。
此石为 1966年文物工作者在长清县黑峪村首次访得之,并运至 岱庙保存。查现存志书均无记载,今存岱庙碑廊。
幽栖寺陀罗尼经幢
幽栖寺陀罗尼经幢。
【说明】此经幢刻于唐广明二年 (公元 881年 ) 。现存部分通高 259厘米。座为仰莲,莲瓣三层,平面作圆形,高 35厘米。幢身平 面作八角形,高 l92厘米,八侧面宽皆 35厘米。经文刻于八个侧面 上,计 62行,满行 93字,字径 2.5厘米,正书。沙门无垢撰文,紫 盖虔禅正书。幢身之上臵宝盖,高 32厘米,平面亦作八角形,每面 悬璎珞一束,八角出狮头,□衔璎珞。宝盖之上原有八角形矮墩,现 佚,仅存其下的卯□。此幢原立肥城县幽栖寺故址, l979年移岱庙, 1983年 10月移臵岱庙碑廊。
此幢刻文约 5000余字。首刻赞语,次刻施主 63人姓名,最后刻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惜经文部分残
缺过半,无法著录,现仅著录?赞语?、 ?题名?和?经序?三部分。
**贺冯玉祥六十寿辰碑
寿冯焕璋先生六十大庆
焕璋先生六十岁,中华民国三十年。单就这三十年说, 先生的丰功伟业已举世闻名。 自滦州起义起, 中经反对帝制, 讨伐张勋,推翻郁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 至张垣抗战, 坚持御侮, 在在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 其中, 尤以杀李彦清, 赶走溥义, 骂汪精卫, 反对投降, 呼吁团结, 致力联苏,更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正是先生的
伟大处,也正是先生的成功处。
先生善练兵,至今谈兵的人多推崇先生。五原誓师后, 又加以政治训练,西北军遂成为当时之雄。先生好读书,不 仅泰山隐居时如此,即在治军作战之时,亦多手不释卷,在 现在,更是好学不倦,永值得我们效法。丘八诗体为先生所 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先生长于演说,凡集 会,有先生到,必满座,有先生讲话,没有不终场而去的。 对朋友,对同事,尤其对领袖,先生肯作诤言,这是人所难 能的。先生生活,一向习于勤俭,有人以为过,我以为果能 人人如此,官场中何至于今日之奢靡不振 ?! 先生最喜接近大 兵和老百姓,故能深知士兵生活、民间疾苦,也最懂得军民 合作之利,这是今日抗战所必须。先生在不得志时,从未灰 过心,丧过志,在困难时,也从未失去过前途,所以先生能 始终献身于民族团结事业,奋斗不懈,屹然成为抗战的中流 砥柱。
先生的德功,决不仅此,我只就现时所感到的写出。先 生今届六十,犹自称小伙子,而先生的体魄,亦实称得起老 少年。国家今日,尚需要先生宏济艰难,为民请命,为国效 劳, 以先生的革命精神, 定能成此伟大事业, 不负天下之望。 趁此良辰,谨祝先生坚持抗战成功,前途进步无量 !
**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十日重庆。 、
【说明】此碑在泰山普照寺西院,系 l985年 5月,由中央统战 部直接拨款建立。碑身高 l70厘米,宽 260厘米,厚 25厘米。须弥 座,高 130厘米。碑阳刻文 29行,满行 22字,凡 579字,字径 5厘 米, 行书。 铭文系**总理 1941年为冯玉祥先生 60寿辰撰书的祝 寿词,文词敦朴雅丽,书法流畅秀整。原件存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 此系用原件考贝放大后摹勒上石。 由姜丰荣设计并监刻, 董国强摹勒, 泰安东岳花岗岩厂镌刻。
郑振堂烈士被难记碑
郑振堂烈士之碑
郑公振堂,于民国十六年革命军北伐之役,以第八方面 军副总指挥出师鲁西,旋为姜明玉所卖,执而献于张宗昌。 宗昌欲公出降也,百计以说之。公则怒骂宗昌,誓死不为不 义屈,卒从容就义以全大节。冯焕璋与公为生死交,自辛亥 滦州起义以来,即尝戮力于历次革命战役。自公之殉难,冯 公尝痛哭而言日:?今而后少一血性男子, 且失吾左右手矣。 ?
公殁后五年,其嗣君继成得击杀张宗昌于济南以复仇。又明 年,冯公□居泰山,为公建祠于泰山之麓,将使忠义英烈之 迹传之百世而无穷,且寓激励人民□□也。哲元尝与公同患 难,深慕公之为人。兹当祠宇落成,谨献诗以纪之,并志向 往之意焉耳。
在昔清末叶,百政日益偷,公独负大志,尝怀千载忧。 忽闻民军起,传檄贼同仇,公亦投袂起,仗义驱戈茅。中道 遭挫败,斯志不得酬,清室既已屋,累战多鸿猷。桓桓北伐 □,赫赫临中州,公愿当前敌,出师齐鲁陬。大小数十战, 士气如貔貅,振臂叱风云,所向惊龙虬。日为蔽其□,□为 逆其流,岂屑功与利,乃为苍生谋。父老望旌旗,指顾擒渠 酋,变生肘腋间,一旦为俘囚。贼为亲解缚,礼遇殊隆优, 公乃厉声起,骂贼不肯休。昔□□卿舌,又有花云头,义烈 同古今,斯人堪匹俦。况有嗣君坚,一手刃仇仇,忠孝卒一 门,史乘罕于侔。公死□有后,公死复何求 ! 岱岳长峨峨, 河水长悠悠。山河永不改,正气兴千秋。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
宋哲元谨志。
【说明】 此碑在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东享堂内, 立于民国二 十二年 (公元 l933年 ) 十二月。碑高 l50厘米,宽 80厘米,无题额。 碑阳文 l4行,满行 38字,凡 508字,字径 2厘米,隶书。
郑金声将军被难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东享堂内,立于民国二十二年 (公元 1933年 ) 十一月, 是冯玉祥将军为郑金声烈士撰写的被难记。 碑高 196厘米,宽 90厘米,方首而无题额。碑阳、碑阴各刻文 l3行,满行 34字,凡 823字,字径 5厘米,杨绍麟隶书。
此碑对辛亥滦州起义、 首都革命、 五原誓师和参加北伐等历史事 件均有所涉及, 尤其对郑金声烈士被难经过记载颇详, 具有重要史料 价值。
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碑
泰安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中享堂内,民国二十二年 (公元 l933年 ) 立,是冯玉祥将军第二次退居泰山时,为烈士祠落成而撰写的碑 记。碑高 l96厘米,宽 90厘米,方首无题额。碑阳、碑阴各刻文 20行,满行 50字,凡 1933字,字径 3厘米,王易门隶书。铭文详细记 载了辛亥滦州起义始末,是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宝贵资料。
冯汝骥铁像记碑
冯汝骥铁像记
民国三、四年间,河南冯汝骥为泰安县长,贪酷无所不 至。及去后,由王衡斋倡议,人出钱一文为铸铁像,六年夏 立于遥参亭前。适曹光楷莅任,怒扑王,王愤死,督吏埋铁 像。十二年,邑人搜出立之,后冯汝骥又贿人埋之,十七年 邑人又觅得立原处。二十年秋,韩主席以奖廉惩贪,倡导群 僚重修包公祠, 袝 祀清官傅、张二公,一仍旧贯,乃公议移
臵铁像于祠门外,流芳遗臭,后之来者视此。
新儒赵正印撰记
邑人 梅村韩玉田敬书
【说明】此碑刻于民国二十年 (公元 l931年 ) 。碑高 34厘米, 宽 65厘米。刻文 18行,满行 l0字,凡刻 l71字,字径 2.5厘米, 正书。碑本文所称冯汝骥,河南人,任泰安县长期间,贪鄙无耻,人 民苦之。时定县王铁珊为肃政史,既得其状,严劾之,冯汝骥以此褫 职。及去,人民集资为铸铁像,浑身铸满铜钱,使跪于遥参亭前。后 几经埋立,于民国二十年移臵包公祠门前, l949年初铁像佚。 此碑原立何处不详, 1988年 5月在通天街中段觅得,今存岱庙 库房。铭文尚完好可读。
冯玉祥誓师碑
一、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
二、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
三、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作 种种有益的事。
四、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
五、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
六、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
冯玉祥
中华民国十八年四月谷旦
泰安县县长姚冠廷敬立
【说明】此碑立于民国十八年 (公元 l929年 ) ,为冯玉祥将军亲 自撰书, 并拓发西北各县, 一律摹诸于石, 树之通衢。 碑高 148厘米, 宽 62厘米。碑阳文 8行,每行 6至 12字不等,凡 131字,字径 6厘 米,正书。
此碑原立泰安旧县署院附近,后佚。 l988年 5月 26日,由肥城 县汶阳建筑工程公司工人在通天街南首路西出土,现存岱庙院内。
吴大激书汉镜铭摩崖碑
上太山,见神仙。食玉英,饮醴泉。驾蜚龙,乘浮云。 宜官秩,保子孙。寿万年,贵富昌,乐未央。 汉镜铭 光绪丙申十二月 吴大潋书。
【说明】此石刻于清光绪十二年 (公元 1886年 ) 。铭文刻在泰山 斗母宫北约 50米的自然石上。字面高 110厘米,宽 65厘米,刻《汉 镜铭》文 4行,满行 9字,凡 33字,字径 9厘米。末行刻年款和名 款。计 l0字,字径 8厘米。皆吴大潋篆书。吴大潋,字清卿,号恒 轩,江苏吴兴人,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和文字学家。曾搜集钟鼎、玺 印、陶器、货币等文字,撰成《说文古籀补》,为古文字学的重要著 作。
张绍曾将军被难记碑
张绍曾将军被难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西享堂内,立于民国二十二年 (公元 l933年 ) , 是冯玉祥将军为张绍曾烈士撰写的被难记。 碑高 l96厘米, 宽 88厘米。碑阳、碑阴各刻文 16行,满行 36字,凡 32行 1093字, 字径 3.5厘米,邓长耀正书。铭文所及,无不透露出冯玉祥先生追求 真理、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凡读此碑文者,都深深感到这是冯先生 用血和泪写成的,叙事翔实,感情真挚,至今读之催人泪下。冯先生 撰写的碑文,从各方面衡量皆属绝无仅有。
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
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烈士祠西享堂内,立于民国二十二年 (公元 l933年 ) ,为冯玉祥将军第二次退居泰山时,为郭松龄将军撰写的被 难记。碑高 l96厘米,宽 90厘米。碑阳、碑阴各刻文 20行,满行 46字,凡 40行 1776字,字径 3.5厘米,王易门隶书。方首而无题 额。
此碑对直奉战争和郭松龄将军的生平及其被难经过等记载甚详, 能与《张学良在纽约忆谈东北军两三事》一文相印证。
泰山凿泉记碑
泰山凿泉记碑
【说明】此碑在泰山王母池大门内东侧,立于民国二十一年 (公 元 l932年 ) 。碑高 193厘米,宽 73厘米,方首。碑阴、碑阳各刻文 l3行,满行 35字,凡 877字,字径 5厘米,正书。铭文所称?朝阳 泉?,在王母池山门以南约 30米处,其泉及冯玉祥题?朝阳泉? 3大字,至今尚存,唯泉年久失修,已被泥沙淤塞。
吴大澂临琅琊台刻石摩崖碑
五大夫杨 樛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 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 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
吴大 澂 临本
【说明】此石刻于泰山斗母宫以北约 80米自然石上。石面高 90厘米,宽 70厘米。刻文 12行,满行 8字,凡 89字,字径 6.1厘米。
铭文后无年代,可能与《汉镜铭》刻石同刻于光绪十二年 (公元 1886年 ) 。
吴大潋在泰山除篆刻 《汉镜铭》 和此刻石外, 还篆刻有 ?虎? 字、 ?秦松?和杜甫《望岳诗》等刻石。
五贤祠记碑
五贤祠碑记
泰山凌汉峰下三贤祠,崇祀泰山、徂徕暨安定三先生, 始末具载岱乘。迄今登讲书台,抚侍立石,临投书涧,未尝 不憬然,想见其为人。第孙子乔寓斯邦,胡子则吾乡人也。 以岱岳灵淑之区, 徂徕而后莫为之继, 人往风微, 欷 歔 曷极 ! 然齐山鲁水间,代有伟人,殁则已焉,抑未表而彰之者之咎 也。昔陶山师主讲岱麓于书院三贤祠,敬奉宋绎田、赵仁圃 先生于侧, 由是学者于孙、 石而下得所景从。 今兹层层幽谷,
林密泉清,为三子所藏修而息游者,即右两先生所瞻依不忍 去者也。两先生心源相接之处,即两先生与三子殁后栖神之 所,亦即后之学者百世下闻风思淑之地也。己丑秋,重葺试 院落成, 将余资整治祠宇, 属宋君兴帏、 赵生育民、 乔生钿、 徐生择、刘生光典、贾生锡彤董其事,诹吉日,恭奉绎田、 仁圃两先生神主于内,改名五贤祠而为之记。
知泰安县事江左徐宗于谨识
戊寅科举人后学卢琳沐手敬书
道光十年庚寅仲秋谷旦
【说明】此碑刻于清道光十年 (公元 l830年 ) 。碑高 54厘米,宽 87厘米。刻文 24行,满行 l5字,凡 330字,字径 2.5厘米,正书。 碑文详细记载了泰山上书院的沿革,是研究泰山书院兴废的可靠资 料。碑原立泰山五贤祠,?**?期间五贤祠被毁,碑咸仆地。 1984年将此碑移臵普照寺院,并嵌于碑墙内。铭文尚完好可读。
重修泰山顶东岳庙碑
重修泰山顶东岳庙碑记
诰授资政大夫、巡抚山东等处提督军门、兼理盐政觉罗 崇恩撰文,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赏戴花翎侍读衔、 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朱学笃书丹。
皇帝御极之七年,岱顶东岳庙新葺告成。朴斫松柏,丹 雘 云霞,洵足以妥山灵而祈民福也。庙建最古,代有修葺。 我朝典重巡方,礼隆柴望。乾隆三十三年,特发国帑,重新 庙貌,迄于今又历年所,风雨剥蚀,半就颓圮。道光丁酉, 余来守是士,亟欲整修,顾力未逮而不果。咸丰甲寅,再抚 山左,于时粤匪犯顺扰我东土,天威震赫,小丑就歼,士民 欣欣,安堵复业,抑山灵之所默为呵护者非浅鲜也。丙辰夏 旱,禾苗尽槁,时余以事入兖沂,回轺莅止,斋祓虔祷,牲 醴甫陈,甘霖大霈,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遍天下者,若此其神贶。亟捐廉俸,聿复旧制,同僚乐善, 各分俸相济。会将军庆公祺、大宗伯瑞公麟奉命来东,驻节 山麓,陟庙展诣,并助兴举,鸠工庀材,克日经始,泰安令 童君埏实司其事,阅十三月而工成。夫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岂惟是榱题藻丽,栋宇庄严,谓足答神庥,昭明德哉。所愿 居是邦者,敦返朴还淳之俗,尹斯土者,廑爱民勤政之心, 日监在兹,聿获多福。是则余之厚望也夫。
咸丰七年岁次丁巳七月朔日
【说明】此碑在岱顶东岳庙山门外东侧,立于清咸丰七年 (公元 1857年 ) 。碑高 245厘米,宽 70厘米,螭首。碑阳文 14行,满行 44字,凡 425字,字径 3厘米,正书。岱顶东岳庙拆除于 50年代初, 但碑仍立原处。
重修泰安邑廨记碑
庚戌春,延龄自雷泽调任,甫下车进署廨,由门而堂半 就倾圮。而公堂尤甚,堂檐穿天,不知几历年所,至旁舍之 颓然更不胜指数。时因亲事之初,未暇筹及。今承乏一载有 余,幸年谷顺成,民俗相安无事。公余溯查邑廨,旧为前明 萧太保宅, 创于乾隆四年, 邑宰李公松所建。 本属旧宇改臵, 又历今百一十二年,考诸邑乘,未见续修之举,其为积久荒 废可知。延龄薄宦几及十年,苦无私橐,兼且积累盈身,力 何堪任 ? 现奉新令,一切工程停止,既难详修,又值通省清 查之后,不克筹垫。踵为流摊积弊,倘竟臵之不论。泰邑固
山邮冲要,省会咽喉,民事烦多,而旧时堂额犹悬,仰视几 虑亲民无所,又何以成治体。况今圣天子建元之初,励精图 治,百废具举。官斯邑者,方期举一邑而从新化焉,乃一公 堂之不能兴废固存,又何望其远周一邑耶 ? 若以为壮观瞻, 抑未矣,是延龄不得不勉力兴修之本心也。工之次序,先盖 造亲民堂三间, 圈棚三间, 东西库房各一间, 纵横悉如旧制, 而土木工料则革旧全新之。堂后另臵看堂役宅,门役、茶房 等所居西屋三间。又更新宅门内含春堂三间。复仍旧料,而 增修甬道、公生明牌坊一座及仪门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以 西添盖西皂役房三间,守门役房一间。大门以东另臵守门役 房一间,白夫房二间。门外东西旧有牌坊二座,东则新建, 西则修整。其余捕斑房及照壁、周围垣墙一律修整如旧,并 陆续修整房舍,不复眉列。是役也,兴工于辛亥闰秋之朔, 成于九月念八日。初不计目前之窘,继而幸免半途之废,抑 亦兴废固存之一端,藉以加勉而推行之,何敢有倦于后日, 并以告后来诸君子共矢同志于不衰云。若夫泰岳,震方也; 山岳,艮象也。雷雨作于上,山水通于下,泽润丰美之象。 方将于新是役后,而祝一邑之光昌日臻其盛焉。是为记。 【说明】此碑原在泰安县旧县署院,今存岱庙汉柏院东南墙下, 刻于清咸丰元年 (公元 l851年 ) 。 碑高 82厘米, 宽 l59厘米, 无题额。 刻文 34行,满行 22字,凡 634字,字径 2厘米,正书。铭文对泰安 县旧县署的沿革兴废记载较详。
范文二:泰山石刻价值浅析[权威资料]
泰山石刻价值浅析
石刻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非常珍贵的材料,泰山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是中国最早刊刻大型文字石刻的地区之一,泰山石刻的书法价值历史价值等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她不仅是一部书法史更是一部中国史的缩影。
泰山作为我国首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2007年1月经中华书局出版的袁明英主编的《泰山石刻》(十卷本),由季羡林先生亲自作序“泰山,世界上没有哪座山能和她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与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的价值是综合性的,在此做简要的归纳总结。
一、宗教价值
泰山是中国古代的宗教圣地,由于地理位置因素,泰山与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后起的佛教道教都把泰山作为重要的传播中心,所不同的是泰山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名山,佛教在泰山的地位相对于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稍逊一色,但是相对于菩萨道场的四大名山来说,泰山的文化包容性更为广泛。泰山宗教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儒家佛教道教三足鼎立,佛教与儒家、道教三家在泰山的发展过程中难免有摩擦,更多的却是相安相融,亲密无间。因为具有天然的自然美景,泰山很早成为佛教寺院的聚集地,北朝时期成为北方佛教的传播中心,因此,泰山保留了浩瀚的与古代佛寺相关的石刻文献,构成了泰山时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突出的特质在于石刻佛经,有历史悠久的北朝摩崖刻经,还有碑幢塔柱刻经以及一些寺记、碑碣等,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四组,分别是:摩崖刻
经、碑柱经幢、龛窟单尊造像记、寺庙记述。其代表作有经石峪摩崖石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租来山映佛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节文,租徕山光华寺遗址《十八空》与《佛名》。同时儒家在泰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显赫的标志就是岱顶的孔子庙,孔子崖上的刻石称“泰山为岳中之孔子,孔子为圣中之泰山”。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泰山占据主导地位,其大小建筑不计其数,比较有名气的有岱庙、碧霞祠。王母池的唐代双碑详细记载了唐朝皇帝派遣道士道泰山设坛祭祀的经过,如:“显庆六年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这一系列的题记表明唐朝道教的兴盛,同时有记载元代的道教大师丘处机的弟子妙真大师在泰山传道,现存岱顶的《长春观记》即是证明。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朝山进香活动兴起,长盛不衰,据说碧霞元君法力无边,有求必应,善男信女于是“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数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道教在泰山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二、书法价值
在泰山时刻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宝藏。2007年9月,中国书法协会命名泰山为“中国书法名山”。从岱庙到岱顶,在登山的主道上分别以草书,篆书,楷书,隶书题写了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基本囊括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同时再现了杜甫此诗的四个不同境界。《泰山石刻》是泰山众多石刻中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字形长方且笔画如筋,外拙内巧,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岱庙内保存的《衡方碑》、《张迁碑》代表了汉代隶书的水平。北齐的《泰山金刚经》,唐朝欧阳询的《房彦谦碑》、李隆基的《大观碑》,宋代《大观圣作之碑》,明朝《玄帝宫碑》,清朝《杜甫秋兴八首》等为泰山书法的经典之作,其中经石峪摩崖的《金刚经》字体遒劲有
力,雄浑古穆,虽然以隶书为主但是兼具草书的洒脱和篆书的韵味,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称赞,康有为称其为“榜书之宗”。同时书法艺术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经石峪的《金刚经》既没有剑拔弩张的戾气也没有雍容华贵的媚态,静气宁神,如佛家弟子风神淡泊,体态安详,具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
气魄。
三、审美价值
泰山石刻往往和周围的景观相融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巧妙搭配,互相辉映,不刻意牵强,不虚伪造作,自成一体,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美感。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最为协调的景点首推经石峪,古人在此处题刻颇具审美眼光。经石峪不仅有宽阔平坦的石坪可供题刻使用,而且四周环境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明朝崔应麟曾经题诗赞美经石峪“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残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昏凝烟。梵文溅沫高还在,曲径流之断复连。造胜具殇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可见此处尽得天地之精华,有山有水,有情有景。
四、历史价值
泰山石刻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座石山,泰山石刻是一座沉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石刻的内容上至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下至修建记事,刻经、墓志造像、题景楹联等,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泰山时刻不仅仅篆刻了泰山的历史,同时也篆刻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泰山范围广阔,近些年陆续发现一些非常珍贵的地下石刻,比如北魏的《羊祉墓志》,《羊祉夫人崔氏墓志》等等,可以为我们研究南北朝历史问题提供帮助,并且使泰山地区的石刻种类更加丰富完善,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石刻的发展史以及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普照寺冯玉祥的题配画诗碑详细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时泰安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是当时泰山周边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人叙事刻画细腻风趣幽默又饱含同情,可谓
“画是老照片,诗是风情画”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泰山上有关农民起义的石刻,是其石刻家族中十分特殊的一类。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实况。
五、文学价值
中国历代文人有登临名胜古迹题诗刻字的传统习惯,泰山作为“五岳之尊”“天下一名山”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欣然往之题刻密集的地方。虽然大多数石刻并不是作者本人亲自题写的,但是却向世人展示了原作者在登临泰山时的情怀与寄托,也从侧面体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缩影。泰山石刻不仅题刻的书法字体不同,不同时期的题刻反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泰山大观峰是是一个天然的书法展览厅,“青壁丹崖”是一处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题刻,这里镌刻着三个朝代四位皇帝的御书,分别是: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宋真宗的《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清朝康熙皇帝的《云峰》题刻以及乾隆皇帝的《登岱诗》二首,如此规模庞大的皇家御笔在中国任何一个风景名胜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宋真宗在历史上虽然作为皇帝的评价并不高,但是其文学书法造诣却得当时及后人的一致认可。从《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中也可以一窥其文学素养,对历代文人有较深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天宝年间他在泰山期间写下诗赋《游泰山》六首,由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所书,树立在岱庙的遥参亭。“诗圣”杜甫一生漂泊,于开元年间游历齐鲁大地,登临泰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岳》,全诗气势雄伟壮阔,用词绝妙精当,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哲理,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由于年代久远自然侵蚀以及实事变动人为破坏,泰山石刻的保护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圣山”不仅是华夏民族发展繁荣生生不息的见证,也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要充分认识泰山石刻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利用,不管是作为科学研究或是旅游资源的开
发,合理利用,保护性开发是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这一人类瑰宝永续传承到子孙后代。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文档资料:泰山石刻价值浅析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论目前小学音乐教育误区 如何培养初中生体育课中的意志品质 浅谈钢筋砼抗滑桩施工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 浅谈语言教学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义络公司煤层巷道联合支护设计与应用 谈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 防渗处理设计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趣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浅谈井巷的维护方式 浅论新生入园第一天教师应做些什么 砂岩制砂在勐野江电站中的探讨 浅论当前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三:我国石刻艺术(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分类及其价值分析
泰山石刻分类及其价值分析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对宇宙,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认识、利用的历史。人类成长的标志之一,就是工具的使用。石是人类最先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赖以脱离动物界,进入文明的根本工具。而人们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情感和思想意识的表达。最早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媒介之一,可能就是石刻。 作为石刻的宝库,石刻文化在泰山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一、泰山石刻简介
卢卡斯先生和联合国评委们当年所陶醉的泰山文化,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因为若没有了登山旁道两旁几乎步步可见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氛围就会大打折扣,泰山也就与普通大山没什么区别了。
从泰山石刻内容上看,泰山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重建重修记、石径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
从数量上看,泰山存在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如下:岱庙157块,岱阳215处,登山东路575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
从形式上看,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跌兽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 从书法艺术上看,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也有龙飞凤舞;既有大家之手,又有石匠之书。
二、泰山石刻分类
泰山石刻的种类繁多,从细目上分不下30余种。但从形制上分,大致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记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9种。
1、石碣:是指上小下大,上圆底平,周身为圆或方圆,文字环刻于四周的一种石刻。石碣的形状,是古人依据山的形状而刻意模饰形成的。石碣的形制最早见于先秦,唐初发现的所谓《石鼓》,系当时许多学者讹以为“鼓”,实为石碣。
石碣的形制主要存在于秦代,汉以后则极少见,至东汉石碣已被碑刻所代替,故后人往往把碑与碣混而为一,简称“碑碣”。
2、石阙:是指古代宫殿、祠堂或坟墓前所建的高柱形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台之间留有空缺以为通道,故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盖为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悬法,谓之象魏。”可见阙、观、象魏,三者异名而同物,皆为大门的标识物,后因以阙为宫门的代称。秦
汉以后的阙,皆以石雕成,中为阙柱,其下有座,阙柱之上有顶盖石,顶盖石之上有顶柱石。顶盖石多为覆斗形,类似四阿顶式屋顶,华丽者多刻有纹饰。 石阙的形制出现比较早,春秋初即有阙。就全国来说,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石阙,今尚存不少,但至今未见到隋唐以后的石阙。
3、碑刻:指刻有文字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竖石。许慎《说文》云:“碑,竖石也。” 此解不甚明确。《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此说甚明。 碑的起源,最晚始于周代。初始的碑,主要用作拴牲畜、测日影计时或墓葬下棺时臵辘轳用,与后世的刻辞碑有明显差别。
专为刻辞而设碑始于东汉。刻辞碑的中间部分称碑身,这是刻辞碑的主体,主要用于镌刻铭文。碑身的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个侧面称“碑侧”。碑文一般刻于碑阳,立碑人与赞助者衔名及施资钱数刻于碑阴。有的碑文太长,碑阳刻不完的亦可刻于碑阴或碑侧,也有的只刻碑阳,碑侧、碑阴不刻任何文字。碑的顶部称“碑额”、或“碑首”,主要用以题刻标题。标题一般都是篆书,称“篆额”;亦有隶书或楷书者,称“题额”。碑首的形状不一,常见的有圭首、圆首或方首,华丽者为螭首。碑的最底部称碑座,或称碑趺,主要用以稳固碑身。质朴的多为方座或梯台形座,华丽的多刻有纹饰或为龟趺。
古代刻辞碑的形制受官阶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柳宗元叙唐代
葬令时云:“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泰山现存的碑刻,凡皇帝或省布政使以上官员所立,大都龟趺螭首,且形制高大华丽。
4、摩崖碑刻:所谓摩崖,是指利用天然壁刻文记事的石刻。 摩崖石刻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种石刻形式,远在商周以前已有之。秦始皇所刻的7处刻石中,碣石一刻很可能是摩崖石刻。泰山现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占57%以上,重要的如唐《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门铭》摩崖石刻等,其他刻于自然石上的题名、题记、题诗,几乎遍布泰山上下。
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显著特点。从制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费省功倍,简便易行,免却伐山采石之劳,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壮丽。从内容方面看,内涵丰富,无所不包,或颂德,或记事,或题名题记,或题诗,皆可刻于摩崖之上。故泰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不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居五岳之首。 为整理方便计,凡刻有长篇铭文的摩崖石刻,一律称“摩崖碑”;凡刻辞较短的题名、题记、题诗,一律称“题名”、“题记”、“题诗”刻石。
5、墓志:即埋于墓穴内,用以表彰死者功德、标明死者生卒年月及身份的石刻。墓志之制始于魏晋,极盛于唐,宋以后逐渐衰落,而正式以“墓志”为名始于北朝。
墓志的形制初无定制,有圭首似碑的,有圆首似碣的,有方
板者,有长板者,也有阴及侧并刻铭文的。后逐步定型为方板,纵横一般为二三尺。泰山现存北魏羊祉墓志,长宽皆82厘米,刻文44行,满行45字。初始的墓志本无盖,有盖的墓志始于北魏,盛于隋唐。
墓志之制所以起源于魏晋时期,溯其原因,主要由于当时的官府屡申禁碑之律所致。
6、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多建于寺观。其形制一般上有盖,下有座,中间以八棱石柱为幢身。其幢盖八角出狮头,口衔缨络,或配以垂缦、飘带等图饰,盖顶臵宝瓶。幢身多为八棱柱体,八面刻经文,多为《尊胜陀罗尼经》,亦有建幢不刻经者。座多为圆形,刻莲花纹,有仰莲、覆莲之分。泰山岱庙先后收存经幢七座,其中一座无文字,不知建于何代,今存岱庙天贶殿前西侧。另一座为唐广明二年建,刻赞语、尊胜陀罗尼经序和咒语等,原立肥城市幽栖寺,1977年收存岱庙,今存岱庙碑廊。其他5座皆五代时物,经文多剥蚀,原在资福寺,今收存岱庙汉柏院。 经幢之制,始于隋,盛于唐,至宋元逐步衰落。它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7、石造像:是指佛教用岩石雕凿的各种佛像。在形式上,可分三种类型: 摩崖造像:即把佛像凿于崖壁上,就山壁凿石为龛,佛像雕于龛内。有的配以题名、题记,或刻于其下及两侧。上雕凿佛像,
称“石窟造像”。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皆为此类。
碑式造像:亦称“造像碑”,即将佛像刻于碑石上,有的刻于碑的一面,有的刻于碑的二面或四面,其佛像或立或坐,或有龛,或无龛,碑之下层一般刻造像题记、题名。 还有一种石造像,既不刻于崖壁上,也不是刻在碑石上,而是把一块岩石雕成佛像后,直接臵于殿堂内。石像之下一般臵以方形石座,石座周围刻造像题记、题名。这种造像现存完整的不多,泰山现仅存3处造像底座及造像记,其石像早不知所在。
造像之风始于北魏初,盛行于北魏至唐代中叶,五代至宋初此风稍息,宋以后的造像不多见。从现存众多的造像资料看,造像人有多有少,少者一人,多者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有的是佛教徒,有的是皇亲国戚或朝中重臣,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泰山现存的石造像数量不多,但种类不少。有的尚完整无缺,有的石像早毁,仅存造像题记。为了整理方便计,凡保存完整的称为“石造像”,凡仅存题名题记的,则单称“造像记”。
8、画像石:是指将图像用平面线刻或浮雕的方法刻于岩石之上的一种石刻。其题材主要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古代生产、生活等情节,内容十分广泛。画像石的形式始于西汉,极盛于东汉后期,东汉以后则极少见,故又称“汉画像石”。其分布区域主要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地区、四川中部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等地区。泰安的画像石资料也十分丰富,现存岱庙画像石廊的62块画像石,皆东汉时
物,分别出土于泰安市内的肥城、大汶口、旧县和夏张。
9、题名、题记、题诗石刻:此类石刻大都刻于自然石上,仅个别刻于碑石上,其内容多为题名、题记或题诗,涉及面十分广泛。在自然石上刻题名题记始于汉代,唐始盛,宋以后大为发展,至今不衰,泰山现存的石刻中,57%以上属此类石刻。其中唐代以前的多剥失或被后人覆盖,今尚存1处唐刻。宋刻多被明人覆盖,今尚存40余处。其余皆明清及近现代作品。
三、泰山石刻价值
1、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碑刻提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汉代《张迁碑》、《衡方碑》、晋代的《孙夫人碑》,以及北齐的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
2、泰山石刻文献史料价值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南北朝的战争纷乱,从汉唐盛世到被宋朝的没落,乃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元明清各代,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封禅祭祀之举,还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愿;无论是文人墨客对秀山丽水的吟唱,还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从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准确、可靠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珍贵史料。
3、泰山石刻美学价值
泰山沿途众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咏志,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钟灵毓秀之幽深,之自然美融合在石刻艺术之中,石刻艺术又浑然天成于自然之美景,成为连接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充实丰富了泰山的内涵。
4、泰山石刻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
泰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
泰山石刻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追溯前缘的幻想,让我们为之陶醉,为之动容。泰山石刻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相信在以后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泰山石刻也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承担其历史使命。
范文四:最猛的泰山石刻
作者:胡不归
泰山石刻本为应景之作,不意日积月累至今,居然自身也成了一景,而且大有风骚独揽之嫌。我们去的玉皇顶附近,石刻不是很多,但既然没能去石刻集中的地方,也就只能拿着那些泛泛之作出来摆一摆了。不过,也有猛的石刻,一起看看。
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的始作俑者,是否在里面歇过脚。
想着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段木,都是肩挑背扛才在这里出现的,感觉色彩越浓,历史越重。
泰山之石为坚硬的花岗岩,这是石刻的上好材料,镌刻于山体上的文字,可以千年无恙。
山体上石刻密集,远远可见五岳之尊的文字、
石刻中或有字大如斗、现于当道的。
也有婉转小字,偏居一隅的。
当然少不了名人的手迹。
终于出现泰山最猛的石刻。很多石刻是兴之所至,而这个石刻是被逼无奈吧。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一个小品里的一句话:人家唱歌要钱,你唱歌是要命呀。
(还有很多泰山石刻照片,新浪相册不能显示,等以后补上吧)
范文五:泰山石刻集
天下第一山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五月独尊
云海(刘海粟
)
赖少琪先生书
太阳大如斗,群山皆抖数。按剑又狂歌,立马大关口。
赵朴初 造化钟神秀
陈毅元帅手书
李铎
明,隆庆
清.光绪,柳堂摩题
道光---王鸿题
萧华
光绪:石祖芬题:天下名山第一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清光绪--王启恩题:峻岭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资料:网络
**手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泰山石刻
中国古代石刻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美不胜收”中国古代石刻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如果用“琳琅满目”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来形容,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也毫不过分,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泰山屡见于文献记载。当年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刻石至今所存仅有真假难辨的十个字了。当年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刻石至今所存仅有真假难辨的十个字了。汉朝以后,汉朝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的原因,不仅历代帝王将相屡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不仅历代帝王将相屡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文人骚客纷至沓来,而且泰山更成了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圣山、了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圣山、神山,神山,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于是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碑刻、万计的碑刻、题名。题名。
泰山石刻的种类及形制
泰山石刻的种类繁多,从细目上分不下30余种。但从形制上分,大致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记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9种。
石碣
是指上小下大,上圆底平,周身为圆或方圆,文字环刻于四周的一种石刻。石碣的形状,是古人依据山的形状而刻意模饰形成的。石碣的形制最早见于先秦,唐初发现的所谓《石鼓》,系当时许多学者讹以为“鼓”,实为石碣。
石碣的形制主要存在于秦代,汉以后则极少见,至东汉石碣已被碑刻所代替,故后人往往把碑与碣混而为一,简称“碑碣”。
石阙
是指古代宫殿、祠堂或坟墓前所建的高柱形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台之间留有空缺以为通道,故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盖为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悬法,谓之象魏。”可见阙、观、象魏,三者异名而同物,皆为大门的标识物,后因以阙为宫门的
代称。秦汉以后的阙,皆以石雕成,中为阙柱,其下有座,阙柱之上有顶盖石,顶盖石之上有顶柱石。顶盖石多为覆斗形,类似四阿顶式屋顶,华丽者多刻有纹饰。
石阙的形制出现比较早,春秋初即有阙。就全国来说,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石阙,今尚存不少,但至今未见到隋唐以后的石阙。
碑刻
指刻有文字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竖石。许慎《说文》云:“碑,竖石也。” 此解不甚明确。《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此说甚明。
碑的起源,最晚始于周代。初始的碑,主要用作拴牲畜、测日影计时或墓葬下棺时置辘轳用,与后世的刻辞碑有明显差别。
专为刻辞而设碑始于东汉。刻辞碑的中间部分称碑身,这是刻辞碑的主体,主要用于镌刻铭文。碑身的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个侧面称“碑侧”。碑文一般刻于碑阳,立碑人与赞助者衔名及施资钱数刻于碑阴。有的碑文太长,碑阳刻不完的亦可刻于碑阴或碑侧,也有的只刻碑阳,碑侧、碑阴不刻任何文字。碑的顶部称“碑额”、或“碑首”,主要用以题刻标题。标题一般都是篆书,称“篆额”;亦有隶书或楷书者,称“题额”。碑首的形状不一,常见的有圭首、圆首或方首,华丽者为螭首。碑的最底部称碑座,或称碑趺,主要用以稳固碑身。质朴的多为方座或梯台形座,华丽的多刻有纹饰或为龟趺。
古代刻辞碑的形制受官阶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柳宗元叙唐代葬令时云:“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泰山现存的碑刻,凡皇帝或省布政使以上官员所立,大都龟趺螭首,且形制高大华丽。
摩崖碑刻
所谓摩崖,是指利用天然壁刻文记事的石刻。
摩崖石刻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种石刻形式,远在商周以前已有之。秦始皇所刻的7处刻石中,碣石一刻很可能是摩崖石刻。泰山现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占57%以上,重要的如唐《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门铭》摩崖石刻等,其他刻于自然石上的题名、题记、题诗,几乎遍布泰山上下。
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显著特点。从制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费省功倍,简便易行,免却伐山采石之劳,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壮丽。从内容方面看,内涵丰富,无所不包,或颂德,或记事,或题名题记,或题诗,皆可刻于摩崖之上。故泰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不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居五岳之首。
为整理方便计,凡刻有长篇铭文的摩崖石刻,一律称“摩崖碑”;凡刻辞较短的题名、题记、题诗,一律称“题名”、“题记”、“题诗”刻石。
墓志
即埋于墓穴内,用以表彰死者功德、标明死者生卒年月及身份的石刻。墓志之制始于魏晋,极盛于唐,宋以后逐渐衰落,而正式以“墓志”为名始于北朝。
墓志的形制初无定制,有圭首似碑的,有圆首似碣的,有方板者,有长板者,也有阴及侧并刻铭文的。后逐步定型为方板,纵横一般为二三尺。泰山现存北魏羊祉墓志,长宽皆82厘米,刻文44行,满行45字。初始的墓志本无盖,有盖的墓志始于北魏,盛于隋唐。 墓志之制所以起源于魏晋时期,溯其原因,主要由于当时的官府屡申禁碑之律所致。
经幢
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多建于寺观。其形制一般上有盖,下有座,中间以八棱石柱为
幢身。其幢盖八角出狮头,口衔缨络,或配以垂缦、飘带等图饰,盖顶置宝瓶。幢身多为八棱柱体,八面刻经文,多为《尊胜陀罗尼经》,亦有建幢不刻经者。座多为圆形,刻莲花纹,有仰莲、覆莲之分。泰山岱庙先后收存经幢七座,其中一座无文字,不知建于何代,今存岱庙天贶殿前西侧。另一座为唐广明二年建,刻赞语、尊胜陀罗尼经序和咒语等,原立肥城市幽栖寺,1977年收存岱庙,今存岱庙碑廊。其他5座皆五代时物,经文多剥蚀,原在资福寺,今收存岱庙汉柏院。
经幢之制,始于隋,盛于唐,至宋元逐步衰落。它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石造像
是指佛教用岩石雕凿的各种佛像。在形式上,可分三种类型:
摩崖造像:即把佛像凿于崖壁上,就山壁凿石为龛,佛像雕于龛内。有的配以题名、题记,或刻于其下及两侧。上雕凿佛像,称“石窟造像”。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皆为此类。
碑式造像:亦称“造像碑”,即将佛像刻于碑石上,有的刻于碑的一面,有的刻于碑的二面或四面,其佛像或立或坐,或有龛,或无龛,碑之下层一般刻造像题记、题名。
还有一种石造像,既不刻于崖壁上,也不是刻在碑石上,而是把一块岩石雕成佛像后,直接置于殿堂内。石像之下一般置以方形石座,石座周围刻造像题记、题名。这种造像现存完整的不多,泰山现仅存3处造像底座及造像记,其石像早不知所在。
造像之风始于北魏初,盛行于北魏至唐代中叶,五代至宋初此风稍息,宋以后的造像不多见。从现存众多的造像资料看,造像人有多有少,少者一人,多者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有的是佛教徒,有的是皇亲国戚或朝中重臣,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泰山现存的石造像数量不多,但种类不少。有的尚完整无缺,有的石像早毁,仅存造像题记。为了整理方便计,凡保存完整的称为“石造像”,凡仅存题名题记的,则单称“造像记”。
画像石
是指将图像用平面线刻或浮雕的方法刻于岩石之上的一种石刻。其题材主要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古代生产、生活等情节,内容十分广泛。画像石的形式始于西汉,极盛于东汉后期,东汉以后则极少见,故又称“汉画像石”。其分布区域主要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地区、四川中部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等地区。泰安的画像石资料也十分丰富,现存岱庙画像石廊的62块画像石,皆东汉时物,分别出土于泰安市内的肥城、大汶口、旧县和夏张。
题名题记题诗石刻
此类石刻大都刻于自然石上,仅个别刻于碑石上,其内容多为题名、题记或题诗,涉及面十分广泛。在自然石上刻题名题记始于汉代,唐始盛,宋以后大为发展,至今不衰,泰山现存的石刻中,57%以上属此类石刻。其中唐代以前的多剥失或被后人覆盖,今尚存1处唐刻。宋刻多被明人覆盖,今尚存40余处。其余皆明清及近现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