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范爱农,鲁迅的影子
来源:羊城晚报 ??? 2017年02月01日 ??? ???版次:A06 ???作者:胡梅仙
□胡梅仙
从范爱农生命的已逝中,鲁迅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生命也在逝去。范爱农的死是夹杂着鲁迅对于自己将要逝去的生命的想象的。范爱农的年轻的生命,是鲁迅对于青春、已逝的自我的追恋。范爱农的落魄穷困,是鲁迅曾经领受过的;而范爱农第一次见他的不恭敬,也正是刚烈倔强的鲁迅能体谅的。这让鲁迅在起先的对范爱农的不满中,却又似乎看到了反抗的脾气。也许永远让鲁迅心动的是范爱农一直在对旁人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正是范爱农的这种真诚的期盼和对友谊的坚信,使鲁迅感到了重托的殷殷和自己未能帮助上朋友的愧疚。
在范爱农身上,鲁迅看到了自己的落魄、苍凉、甚至死亡的命运。他为范爱农痛心,也是在为自己痛心,他在为范爱农哭,也是在为自己哭。他深深体会到范爱农的贫穷落魄,就像看到自己十三四岁时靠着和自己一样高的当铺当掉东西去给父亲买药,在众人歧视的眼光中走过一样的悲凉。对范爱农的悲不仅仅是对范爱农青春逝去的身体的悲和痛失,更是因为在范爱农的身上,鲁迅看到了自己身体和心灵中的美好和高贵,并为这些已失去和将要失去的痛心和追怀。
鲁迅为什么多次把自己和范爱农的形象融合为一,唯一的理由是鲁迅在范爱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不一定是范爱农生前鲁迅就能体会到的,也可能是死后才体会到的。一是因为范爱农对自己的等待,其次是范爱农的穷困潦倒,再就是范爱农的死亡。鲁迅认为他是自杀,这更增加了范爱农之死的悲剧性。范爱农于1912年落水而死,鲁迅写此篇回忆是1926年,时隔14年。范爱农在鲁迅心中是作为一种象征,一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回忆与鲁迅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些岁月的不经意的忆想的沉淀中,范爱农渐渐变成鲁迅心中的一个关于美好失去的追忆,或者是一个理想的幻灭。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最后的无路可走和死亡,是掺杂着鲁迅把范爱农与自己合一的人生经验的。鲁迅既同情范爱农的死,从范爱农身上他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的死亡;同时,他也不满足于如魏连殳那样的弱者一样的死亡。鲁迅从范爱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弱小,自己的末路,但并不认同于那样的无路之路。
范爱农的死亡是另一个鲁迅的死亡,是鲁迅对另一个自己的追悼,既是留念,更是摒弃。
范文二:鲁迅《范爱农》
鲁迅《范爱农》原文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
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
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
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
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密秘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
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
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
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
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
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
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
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从
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
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
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
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
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
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
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
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
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
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
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
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
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
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
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
的那一回了,试问爱农,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东京就要假装大脚,又何必带这东西呢?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
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
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
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
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还是不行,王金发他们。”一个去年听过我的讲义的少年来访我,慷慨地说,“我们要办一种报来
监督他们。不过发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还有一个是子英先生,一个是德清先生。为社会,我们知道你
决不推却的。
我答应他了。两天后便看见出报的传单,发起人诚然是三个。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
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这样地骂了十多天,就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你们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
手枪来打死你们了。
别人倒还不打紧,第一个着急的是我的母亲,叮嘱我不要再出去。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王金发
是不来打死我们的,他虽然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却不很轻易。况且我拿的是校款,这一点他还能明白的,
不过说说罢了。
果然没有来杀。写信去要经费,又取了二百元。但仿佛有些怒意,同时传令道:再来要,没有了!
不过爱农得到了一种新消息,却使我很为难。原来所谓“诈取”者,并非指学校经费而言,是指另有送给报馆的一笔款。报纸上骂了几天之后,王金发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于是乎我们的少年们便开起会议来,
第一个问题是:收不收?决议曰:收。第二个问题是:收了之后骂不骂?决议曰:骂。理由是:收钱之后,
他是股东;股东不好,自然要骂。
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
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我就不再说下去了,这一点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说出连累我们的话来,他就会面斥我太爱惜不值
钱的生命,不肯为社会牺牲,或者明天在报上就可以看见我怎样怕死发抖的记载。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弗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辞职,自然照准,派来了一个拖鼻涕的接收员,我交出
账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不是校长了。后任是孔教会会长傅力臣。
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被一群兵们捣毁。子英在乡下,没有事;德清适值在城里,大
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然,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他大怒之后,脱下衣服,照了一张照
片,以显示一寸来宽的刀伤,并且做一篇文章叙述情形,向各处分送,宣传军政府的横暴。我想,这种照
片现在是大约未必还有人收藏着了,尺寸太小,刀伤缩小到几乎等于无,如果不加说明,看见的人一定以
为是带些疯气的风流人物的裸体照片,倘遇见孙传芳大帅,还怕要被禁止的。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
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
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
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
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
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
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
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
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
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
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十一月十八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166152.html
范爱农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不是因为鲁迅这样写,我才这样说,而是,范爱农的心直口快实在是他性
格之中一个太过凸现的因素。
自己的老师死了,别人满腔悲愤,嚷嚷着要发电报——虽说人死不能复生,但我们表达下我们的激愤,骂骂那些王八蛋总可以吧——可他就不。
瞧瞧,“屁电报”。
范爱农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懦弱、他胆小——他真胆小就不会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蹲在席子上”语出惊人了。
因为类似这样“照例”的同乡会已经有很多了,想来电报也拍了不老少。但是,有什么用呢?除了无端的增
加可能的麻烦外,又有什么用呢?
可能有的人会说,怎么没用?!表表态度啊!
可我们的范爱农同志没态度。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只要他自己理解就行了。伤心?我也伤心啊!拍电报?
省省吧。况且极力主张拍电报的人还是他看不顺眼的家伙。
就是这样,心里想什么,嘴里说什么。没有婉转的言辞,没有人情上的过不去,范爱农讲话不好听,可能
你听了会堵心,但你的耳朵痛快。
类似的名言还有:“我一向就讨厌你(更可气的是前面还有一问句?你不知道??)”等等。
.
二、每一进城,必来访
嗯嗯,范爱农和鲁迅这两位革命同志冰释前嫌了。
也是,两个嘴巴都厉害的人在一块有的聊。
但不难看出,范爱农对于鲁迅,是太过依赖了——精神上的。
不仅仅是三天两头往人家跑,喝酒,说疯话,就连去个哪哪哪也要拉上人家。
真把鲁迅当哥们看啊!
但这样的朋友,分开了,范爱农就很痛苦了。
他失意的时候,鲁迅突然蹿出来,俩人交流交流感情,日子还过得去。
他办事,教书,勤快的时候,虽然少有鲁迅在身旁,但相信日子过得也很不错。有盼头。
但不幸的示范爱农同志又失意了。这回鲁迅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再加上自己也是在潦倒得可以,于是抑郁
了。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
长叹一声。
他把鲁迅当成是多么好的一个朋友啊!想象当年,虽说无甚希望,但年轻,梦想也不全算是“梦”想,何况还有一个激进青年陪着。可现在呢,一无所有。
鲁迅不叫范爱农的原因,我可不觉得像他自己所说的“想为他寻一点小事的,却没有机会”这么冠冕堂皇——多半是忘了吧?
对待那什么藤野,你不也是这样。
可怜的范爱农!
.
三、淹死了
范爱农会浮水,可他淹死了。
人们总爱那他死后是直立着这一点来做文章,没什么意思。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对于一生潦倒转了运又倒霉的范爱农来说,是上天给他开的一个有些残酷的玩笑。
他终于直立起来了,永远。
鲁迅奇怪范爱农是自杀还是失足。
我倒有自己的看法。
可能他确实是被风刮下去的;可能他还扑腾了一会儿;可能他明明可以活下来;可能他就这样突然间选择
了死亡。
“救命啊!救……”
唉,算了吧。
就这样吧。这样吧。
我们的范爱农同志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虽然这次他说不出来,但他做得到。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
四、余亦等轻尘
这句话说得好。虽然悲凉,虽然无可奈何,但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轻尘也不完全一样。像范爱农,像鲁迅,他们这两粒轻尘就比你我这样的轻尘重一点。
所以我们在飞。
而他们掉下去了。
范爱农,因为背负了太多的希望,所以,当这些希望在他眼前爆炸的时候,是足以毁掉他的。
因为他放不下。
想来他后来是很烦人的吧,絮絮叨叨感慨着陈年旧事,难怪不如笑话好听。
要不是鲁迅的笔,那么范爱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没存在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3507081.html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
头通 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
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 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
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
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 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
了行 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bdf3a0c7db99eb4&clk=wttpcts
情感线索 性格特点
“同乡会”争执——悲愤 追求理想————破灭 绣花鞋风波———无奈 倔强狷直————孤独 绍兴话离别———绝望 孤苦困窘————支撑 范爱农之死———思念 抑郁彷徨————沉沦
http://www.ywzx8.com/jajx/bjb/200907/35493.html
范爱农——进步却不合时宜
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后来
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 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
聊天。鲁迅的学生写了一些和反动派斗争的内容,请求以鲁迅的名义发表,鲁迅同意了。后来当
时 的领导(反动派)看到这些文件,命人抓鲁迅。鲁迅虽不怕这些,但因与其学生,一些斗争派,
意见不合,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往南京。不久后鲁迅得知了范爱农与 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怀疑他是自杀。有评论说范爱农是鲁迅的影子,文章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命运的感叹和对当时社会的
批判。
佳句赏析:
1. 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赏 析:这句话描写了“光复绍兴”后,衙门里人的着装,非常华贵,开始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以为
只是简简单单的描写,可是一句“天气还并不冷”就让我陷入了沉 思:鲁迅先生在这里又补充说一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为了讽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复绍兴时,畏畏缩缩,根本不敢站出来说
话,连钱店掌柜都是军械司长,现在 光复了,就知道穿大袍了,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
者对死难者的同情与身肩的责任感。
2.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
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 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
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 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
爱农写了五首诗。
读后 感:《朝花夕拾》我就读完了,其中除了《琐记》和《无常》让我最为喜爱之外,其次就是
《范爱农》了。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 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
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 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http://cul.wenda.sogou.com/question/19481926.html
鲁迅对范爱农有段描述:“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其实,从这俭省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到范爱农冷漠外表下对时势 现实的焦虑、担忧、沉思甚至不满,对那些“鸡虫”小人往往报以“白眼”(鲁迅在《哀范君三章》中有这样两句:“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 看鸡虫”)。
范爱农的“白眼”,实在是愤世嫉俗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因为范爱农对“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出自鲁迅的《哀范君三章》)的现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所以,范爱农对“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不抱任何希望,自然也对“拟电稿”无兴趣。范爱农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却
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 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而无法实现,当辛亥革命遭受重创后,他
所 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显得苍白无力。他那原先拥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也逐渐降
温消褪。觉醒的文人,生活在污浊的现实当中,只会感到痛苦——不甘 与黑暗同流合污,却又苦于无力改变。于是乎,范爱农变得爱喝酒了,“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
其实,“疯话”不疯,而是纵论天下时势的言论。爱喝酒的习惯是在受封建势力排挤、压迫后
的借酒浇愁——对当时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而言,也 许酒是他排遣郁闷心情的唯一方法。鲁迅先生对此是非常了解的,因为鲁迅曾和范爱农共过事,帮过范爱农的忙。鲁迅的“扯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 微醉字沉沦”的诗句已触及到了辛亥革命未能成功的一个重
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 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不容。在这种情势下,范爱农到底是怎么死的已不再重要,我们再去
计较范爱农死的方式已豪无意义,因为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 死可能是具有不满现实、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和性格的“范爱农们”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范爱
农的悲剧就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个人悲剧,而 是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因为,在范爱农身上鲁迅
先生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也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所以三番五次地
写诗文悼念。
同学们在读这篇文章时,应该从范爱农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中认识封建势力复辟的罪恶和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还要体会鲁迅叙事中抒发的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另外
要注意学习“欲扬先抑”和“画眼睛、勾灵魂”的写作手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f618e0100cijf.html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中心,学习鲁迅先生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手法。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解读文本,深刻理会鲁迅先生通过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表现对革命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
1、范爱农悲剧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范爱农和鲁迅不同的人生命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所选取的中心事件。 2分析范爱农与辛亥革命的联系,揭示爱农之死的社会根源。
一、导入新课
文章写于1926年11月18日。适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南方的革命高潮正在蓬勃兴起。鲁
迅先生从北平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的小阁楼上,鲁迅写下了这篇怀念亡友范爱农的散文。第二
年3月,鲁迅便来到了当时革命中心的广州。
文章题目为《范爱农》,同学们在通读全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起一个更准确更具
体的题目。
范爱农之死或范爱农之死因。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在东京的客店里——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一部分写“东京相识”。所写的主要事件有二:
?徐锡麟被杀?“同乡会”争执。
2、分析?(?暂不分析说明),引文如下: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
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作者在此用了极为细致的笔触,写徐锡麟被杀,揭露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的“凶狠残暴”。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的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故乡重逢”。相同的人生境遇,“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在冰释前嫌这一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集中写了引起误会的两次摇头,可归纳为:?绣花
鞋事件?让座风波。
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不惜笔墨来详写这两件事,有何深意?
揭示封建统治在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即使是革命者——范爱农、陈伯平、马宗汉等也难脱其桎
梏。
四、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到冬初——还怕要被禁止的)。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部分的内容为“绍兴共事”。主要事件是“报馆案风波”。
这部分是作者写作的重点,文字最长,也更为含蓄隐晦。“报馆案风波”是作者写作本部分的
中心事件,但作者只是借此来表现范爱农,并极具幽默讽刺意味地来写辛亥革命的。而且作者巧
妙地安排了两个角度(或两条线索):
?写范爱农?写辛亥革命。
2、分析作者对范爱农的刻画。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在拮据的生活中,在苦闷的消沉中,忽然惊闻革命,一扫苦闷抑郁的愁怀,带着“从来没有
见过的”“笑容”,连酒也不喝了,表现了爱农革命到来时的“兴奋”。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他
对革命热切地向往,革命成功了,他像孩子一样兴奋狂喜。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
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在这部分集中写范爱农的文字不很多,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写出了范爱农的变化,表现了
革命对他的影响。这一层是写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黻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这里“颇凄凉”是爱农心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乃至绝望的心情。连同
他说话语气,我们不难看出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然而他期盼已久革命,最终却是如此的结果,他怎能不绝望。“哀之
大莫过于心死”,他的精神理想破灭了,他还能有生之可能吗?所以说,作者在此已经用深邃的
笔触,暗示范爱农之死。
这里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这样一个变化:(爱农)向往革命——参加革命——绝望革命——
(殉道革命)。
3、分析作者全景式艺术地表现辛亥革命的过程。
?满眼是白旗。-----内骨子是依旧的------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
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
冷。
光复后的绍兴,没有丝毫变化。“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可以结合下文的原本是“穿布衣
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来理解,“闲汉”指封建地主阶级,和“新近的革命
党”,都指那些投机革命的人。他们革命的目的动机不纯,就如同阿Q革命一样,目的就在于
“发财”和“讨老婆”。辛亥革命的局限就此窥见一斑。
?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
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分析:结合上下文,分析股本的实质是什么。这里“股本”的实质是收买。年轻的革命者看
到了王金发他们“不行”,殊不知,此时的王金发政府已经变质变味了。但青年却错误地将自己
和王金发之关系认同为雇工与雇主的关系,将这种对革命的收买,理解为股本,这是本质认识上
的错误。
?齐读“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报馆案风波”的实质。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报馆被捣毁,德清被刺伤。反动政府在镇压
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落在了“孔教会会长傅力臣”之类的手中。这是写封建地主阶级窃
取革命果实。鲁迅先生用文学的笔法,意在阐明这样一个命题:辛亥革命不过是一场革命者自取
其辱的游戏。
将以上分析做一归纳,不难看出,作者对辛亥革命过程的全景描绘:(封建阶级)投机革命
——收买革命——镇压革命——窃取革命果实。稍微懂得一点辛亥革命历史的人,都会惊叹先生
的高潮和卓绝的艺术笔力。
五、归纳文章第四部分的内容,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部分主要是写“爱农之死”,借以抒发了作者思念哀悼之情。(主要是让学生通读,感悟)
六、总结本课。
1、看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从政治上写封建统治的凶狠残暴;第二部分:从思想上突出封建思想之根深蒂固;
第三部分:写辛亥革命失败;第四部分:写范爱农之死。一二两部分是为第三部分做铺垫的,客
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也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艰巨性。前三个部分又都是为范爱
农之死张本,揭示了范爱农之死的社会根源。
这里我们再看两个例子:
?(爱农)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
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
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
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在此我们可以将革命前和革命后的范爱农做一个分析。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满清当局通电缉
捕爱农,回国后受到了监视。革命失败后,他的境遇确实没有改变,甚至不如已甚。造成他这种
结局除了因辛亥革命失败给爱农造成心理创伤外,即是封建势力对他的孤立和迫害以及周围人对
他的隔膜和不理解。
再看例?中的后一句话,孤独的范爱农,没有朋友,“很少和人们来往”,也就“只剩下几
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最终连青年们也将他抛却了。课文的旁边有一句批注:“爱
农有‘笑话’好讲吗?”独说爱农,自无“笑话“可讲,如果将他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那就不
仅有了“笑话”,而且是莫大的嘲讽。我清楚地记得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
“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
和放逐。”(《与鲁迅相遇》285页。三联书店,2003年8月)
这话是在写鲁迅,我以为更适于范爱农。范爱农死了,死在了辛亥革命之次年。范爱农是一
个革命者,与鲁迅一样是一个精神战士,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死,是他对腐朽社会强烈不屈的抗争,也是他作为一个精神战士对辛亥革命的生命的薄奠。
七、课外拓展:
1、读鲁迅“哀范爱农”诗三首,体会先生对爱农的真挚感情。 2、阅读有关范爱农的资料,写一篇短文,题目:范爱农小传。
八、板书设计:
范爱农之死——————————社会根源
徐锡麟被杀————————(政治上)—————凶狠残暴
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思想上)—————根深蒂固
(为下文作铺垫)
(范爱农)向往—参加—绝望—(殉道)
报馆案风波————————————————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投机—收买—镇压—窃取 (必然性)
(为爱农之死张本)
(鲁迅)惊闻噩耗—写诗悼念—挂念妻女
绍兴诀别——————————————————范爱农之死
(爱农)困顿漂泊—期盼来信—醉酒落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情感线索的变化。
2、理解把握范爱农性格特点。
3、鲁迅和爱农不同人生结局。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本文所写到的几个重要事件。
?徐锡麟被杀,“同乡会”争执。
?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
?“报馆案风波”。
?范爱农之死。
二、分析四个部分的每一件事,看表达了范爱农和鲁迅怎样的感情。
1、写“同乡会”的争执有何作用?
有人认为,范爱农思想冷峻,深刻,看清楚了封建统治的惨无人道的本质,所以反对发电报;
而鲁迅年轻气盛,思想不够成熟,又过于愤激,所以对范爱农的理解和认识有失偏颇。请同学们
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鲁迅比范爱农张两岁,且比之早来日本留学三年,鲁迅此时已抱有唤醒民众的思想,他发电报
的目的大约基于此。此处确实可以表现爱农冷峻的一面,可目的也不是比较谁深谁浅,谁成熟谁
不成熟。而是突出表现爱农的悲愤。时过境迁后,鲁迅再次提及此事,特别是在范爱农死后,主
要是自责自己不能理解当时爱农那无比悲愤的心情。 2、请同学们读第二部分末尾的对话,请体会此事二人的心情态度。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东京就要假装大脚,又何必带这东西呢?”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范爱农是辛亥革命的革命者,鲁迅也是反封建的斗士,对“绣花鞋事件”和 “让座风波”,
先生都摇头,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也正因此才产生了误会和隔阂。这几句对话中所包含的语气态
度,我们亦可窥探出范爱农的态度:不满和无奈。作者借此来表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为下文
辛亥革命的失败做铺垫。
3、在鲁迅即将离开绍兴时,作者亦用寥寥几笔,勾画了人物的表情神态,语气口吻,靡不毕肖。
这里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范爱农对辛亥革命的失望乃至绝望。前文已分析,恕不赘述。
4、读第四部分,体会二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归纳,分别后的思念牵挂。(结合板书内容分析) 小结:鲁迅视爱农为挚友,在短短的几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本文所写的四个片
段来看,鲁迅先生和爱农所表现出的感情态度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满腔的悲愤——不满和无奈
——苦闷与绝望——思念和牵挂。
三、鲁迅和范爱农不同的人生命运。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日本求学(都没有取得学位),归国后教书;参加革命,理想坚定,
都是革命的精神战士;都历经了革命前的向往,革命后的苦闷彷徨;二人都很固执倔强,语言犀
利,话语冷峻。
结局不同:爱农在苦闷绝望中借酒消愁,沉沦而死,而鲁迅却在苦闷彷徨中呐喊奋起,走向
新生。这样看来,性格因素正是造成鲁迅和范爱农不同人生命运的历史分野。
四、结合文章,归纳范爱农的性格。
1、归纳性格特点:固执,倔强,耿介,狷直,嫉恶如仇;孤独,冷峻,情绪化,格格不入;正直,
真诚,勤奋,热情;理想坚定,追求光明。
2、结合课文加以分析解释。
3、讨论这样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死之间的关联。
(参考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尽心分析)
五、拓展研读(作业):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思考:鲁迅写作《范爱农》的现实意义(1926年),写一篇400字以
上的文章。
中心提示:鲁迅是一个革命家,又是一个思想家。他在不停地思考,思考历史,启迪现实。
对辛亥革命,鲁迅既是参加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他通过艺术的形式,深入地总结了辛亥革命
的经验和教训。作者写作《范爱农》,适值北伐革命的高潮,范爱农死去已经十多年了,失去朋
友的隐痛一直纷扰着先生的内心,何时写这篇纪念文章,怎么写,都寄托着先生更深的思考。鉴
往事,警后人,启来者,正是作者深刻之用心。当北伐革命已沉淀为历史的尘埃,我们不禁惊叹
于先生的远见卓识:革命之结果不幸又被先生言中了。
六、板书设计:
情感线索 性格特点
“同乡会”争执——悲愤 追求理想————破灭 绣花鞋风波———无奈 倔强狷直————孤独 绍兴话离别———绝望 孤苦困窘————支撑 范爱农之死———思念 抑郁彷徨————沉沦
范文三:《范爱农》——鲁迅
《范爱农》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密秘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的那一回了,试问爱农,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东京就要假装大脚,又何必带这东西呢?”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还是不行,王金发他们。”一个去年听过我的讲义的少年来访我,慷慨地说,“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不过发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还有一个是子英先生,一个是德清先生。为社会,我们知道你决不推却的。”
我答应他了。两天后便看见出报的传单,发起人诚然是三个。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这样地骂了十多天,就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你们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手枪来打死你们了。
别人倒还不打紧,第一个着急的是我的母亲,叮嘱我不要再出去。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王金发是不来打死我们的,他虽然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却不很轻易。况且我拿的是校款,这一点他还能明白的,不过说说罢了。
果然没有来杀。写信去要经费,又取了二百元。但仿佛有些怒意,同时传令道:再来要,没有了!
不过爱农得到了一种新消息,却使我很为难。原来所谓“诈取”者,并非指学校经费而
言,是指另有送给报馆的一笔款。报纸上骂了几天之后,王金发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于是乎我们的少年们便开起会议来,第一个问题是:收不收?决议曰:收。第二个问题是:收了之后骂不骂?决议曰:骂。理由是:收钱之后,他是股东;股东不好,自然要骂。
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我就不再说下去了,这一点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说出连累我们的话来,他就会面斥我太爱惜不值钱的生命,不肯为社会牺牲,或者明天在报上就可以看见我怎样怕死发抖的记载。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弗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辞职,自然照准,派来了一个拖鼻涕的接收员,我交出账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不是校长了。后任是孔教会会长傅力臣。
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被一群兵们捣毁。子英在乡下,没有事;德清适值在城里,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然,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他大怒之后,脱下衣服,照了一张照片,以显示一寸来宽的刀伤,并且做一篇文章叙述情形,向各处分送,宣传军政府的横暴。我想,这种照片现在是大约未必还有人收藏着了,尺寸太小,刀伤缩小到几乎等于无,如果不加说明,看见的人一定以为是带些疯气的风流人物的裸体照片,倘遇见孙传芳大帅,还怕要被禁止的。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
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鲁迅 ● 十一月十八日
范文四:《一面》是怎样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
作者:王孔文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00年01期
文章中,鲁迅先生的形象是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逐渐丰富清晰起来的。第一次,因为阴天,书店很暗,又无顾客,店里面两个人的谈笑,容易引起注意,才“望了一下”。“望”是远看,“一下”表示无意,所以“模糊辨出”是“中国人”,“瘦瘦的”,“50上下”,穿着“牙黄的长衫”,“咬着”“烟嘴”。这是粗线条描写,给人印象是瘦,穿着朴素。第二次,鲁迅先生“走了出来”,人物形象清晰,描写就比第一次细致,“咬着烟嘴”,“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寸长”,根根“直竖”,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给人的印象是面容虽瘦,但“精神很好”,显得“正直而慈祥”。第三次,面对面,作者惊异地看,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又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写长衫是“牙黄”色,这次补写了长衫质料是“羽纱”的;前两次写咬着烟嘴,这次补写了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给人的印象仍然是“瘦”,却是“越老越顽强的战士”。三次外貌描写层次分明,仿佛鲁迅先生一步一步走近,形象那么完整清晰。
范文五:鲁迅的外貌
鲁迅的外貌:
1、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
”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
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鲁迅的神态: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鲁迅的外貌:
1、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鲁迅的神态: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课文注解:
“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是(索溪峪)风景的名称。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风大作时,能逆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表》: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写的童话。鲁迅把它译成中文。 《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覃写的长篇童话。鲁迅把它译成中文。
《毁灭》: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
《铁流》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曹靖华把它译成中文。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课文注解:
“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是(索溪峪)风景的名称。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风大作时,能逆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表》: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写的童话。鲁迅把它译成中文。 《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覃写的长篇童话。鲁迅把它译成中文。
《毁灭》: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
《铁流》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曹靖华把它译成中文。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或《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