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19.2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菱形的定义与性质》。现在我就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谈谈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3)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初二(5.6)班,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并不是很成熟,中等学生较多,尖子生只有个别。从教材编写角度看,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因此本堂课多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培养其操作说理、观察归纳的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
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 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对菱形性质的共识。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四、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导出定义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之后,再安排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就是: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二是菱形的对称性: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对于这两个性质,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当堂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难易结合,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 请你当裁判
出示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议一议
出示性质的简单运用习题。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 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后探索出结果,而又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教师引导回顾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概括,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必做题1,2
选作题3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1)定义;
(2)性质;
(3)习题;
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范文二:矩形、菱形正方形----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8.如图:菱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且DE?AB,AB=a(求: ,3,菱形的面积?底乘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20.3矩形、菱形、正方形----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1)?ABC的度数;(2)对角线AC的长;(3)菱形ABCD的面积( ,备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学习准备 三、反思小结 1、复习平行四边形定义: 叫平行四边形。 1、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定义:有一个角为 的 叫矩形。 2、矩形性质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边 角 对角线 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A Dl0
9( 在菱形ABCD中,?A与?B的度数比为1:2,周长是48cm( CB求:(1)两条对角线的长度;(2)菱形的面积( A 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 BD O 4、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矩形具有 的所有性质。 C 矩形特有的性质:? ? 5、平行四边形是 对称图形。矩形是 对称图形,又是 3、菱形性质延伸 对称图形 1)菱形对角线交点到各 距离相等 (10.从菱形钝角的顶点向对边作垂线,且垂线平分对边,求菱形各角的度数( 6.定义: 的平行四边形叫菱(2)菱形的面积 或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DAB=60?,点E为AB中点,点形。 F是AC上一动点,则EF+BF的最小值为 (提示:根据轴对称预习成果 的性质) 7、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1、 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AD?BC~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质外~还特殊在: ABCD是菱形~所添加的条件是 。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AB,5cm~AO=4cm~则,1,菱形的 都相等。
AC= ~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 , BD= 。 并且 。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和8cm~则菱形的周长为 ~面 积为 。 请证明菱形对角线特殊性质 A11.如图,O为菱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 4、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特征是, , 如图已知: (1)试判断四边形OCE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A(对角相等且互补 B(对角线互相平分 BD 求证:O(2)若AC=6,BD=8,求线段OE的长( C(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5、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D~CD上~且DE,DF~ C求证:BE,BF. A E BD F C 8、菱形 对称图形~菱形有 对称轴。 1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5,AC=6(过D【知识延展】: 6菱形的边长为5,一条对角线AC为6,求菱形的另一条对角线BD. 点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1)点P为线段BC上的点,连接PO并延长交AD于点Q(求证:BP=DQ( (1)、由菱形性质:BD平分? ? ,AC平分? ? ,
(2)求?BDE的周长( 所以对角线交点是菱形四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由角平分线性质
?菱形形对角线的交点O到各 距离相等
(2)、由菱形性质:对角线 ,由图可知,在菱形中有
7. 在菱形ABCD中,?A,110?,E、F分别是边AB和BC的中点,EP?CD 个直角三角形,
于点P,求?FPC的度数。 由菱形性质: ,由图可知,有 个
等腰三角形,它们分别是
20.3矩形、菱形正方形----菱形的定义与性质第 1 页 共 4 页
【达标检测】 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ACB=30?,AB=2( 9.1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AB,2AD,点 E、F分别
1、在菱形ABCD中 ,AB=5cm,则此菱形的周长为( )。 (1)求AC的长( BD,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是CD的中点,过点A作AG?A(5cm B(15cm C(20cm D(25cm (2)求?AOB的度数( (1)求证:四边形DEBF是菱形;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cm和8cm,则周长是 。 (3)以OB、OC为邻边作菱形OBEC,求菱形OBEC的面积(
3、若菱形的边长为1,其中一内角为60?,则它的面积为 。 (2)请判断四边形AGB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24和10,则它的高为 。
5、如图,在菱形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且E、F分别为
ABC、CD的中点,求?EAF的度数。
B D
EF C 10.如图,已知E、F分别是?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6、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 (2)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求证:AD?EF。 15.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顺A次连接EF、FG、GH、HE( (1)请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给予证明; E (2)试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FGH是菱形((写出你添加的条件,不要F 求证明) (3)试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FGH是矩形((写出你添加的条件,不要 求证明) BC D
CD,M,N,P,Q分别是AD,BC,BD,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
AC的中点( 7、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
求证:MN与PQ互相垂直平分。 (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A A M D Q BDP O 16.(2010?扬州)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G是BC延长线上一点,
连接AG,分别交BD、CD于点E、F,连接CE( (1)求证:?DAE=?DCE; C B N C (2)当AE=2EF时,判断FG与EF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3(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C平分?BAD,CE?AD交AB于E( 8.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P是对角线AC上一点,PE
(1)求证:四边形AECD是菱形; ?AB,PF?AD,垂足分别为E、F,且PE=PF,平行四边形ABCD
(2)若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是菱形吗,为什么,
20.3矩形、菱形正方形----菱形的定义与性质第 2 页 共 4 页
23.(2012?葫芦岛)如图1和2,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P是对角线AC17.如图,在菱形ABCD中,E为AD中点,EF?AC交CB的延长线于F( 20((2012?重庆)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F为边BC的中点,DF
上一点,以点P为圆心,PB为半径的弧,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PF,CD于点E,?1=?2( 求证:AB与EF互相平分 与对角线AC交于点M,过M作ME?PD,PB( (1)若CE=1,求BC的长; (1)如图1,点P是AC的中点,请写出PF和PD的数量关系:
(2)如图2,点P不是AC的中点, (2)求证:AM=DF+ME(
?求证:PF=PD(?若?ABC=40?,直接写出?DPF的度数(
18. 已知在菱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且AG平分?FAB(
(1)如图,当点F在边DC的延长线上时,试说明:AF=BC-CF; 21.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2)当点F与点C重合时,求?B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 (3)当点F在边DC上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直接写 (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 出成立的结论; 24.(2012?佳木斯)在菱形ABCD中,?ABC=60?,E是对角线AC上一点,(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4)当?B=90?时,请确定点F的位置(直接写出答案)( F是线段BC延长线上一点,且CF=AE,连接BE、EF( 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
小)值 (1)若E是线段AC的中点,如图1,易证:BE=EF(不需证明);
(2)若E是线段AC或A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
图3,线段BE、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
况给予证明(
22(在菱形ABCD中,?B=60?,点E在射线BC上运动,?EAF=60?,点25.如图1、图2,已知菱形ABCD,?B=60?,M、N分别是BD、CD上一19.已知菱形ABCD中,?BAD=120?,过点A分别作AE?BC于E,AF?点,连接AM、AN( F在射线CD上( CD于F,且?EAF=60?,易证:BE+DF=AB; (1)如图1,当M、N分别是BC、CD中点时,求证:AM=AN; (1)当点E在线段BC上时(如图1),求证:EC+CF=AB; (2)如图2,当BM=CN时,求?MAN的度数; 当?EAF绕着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到?EAF的两边与菱形的两边BC、CD(2)当点E在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线段EC、CF、AB有怎样的相(3)如图3,若将条件改为:已知菱形ABCD,?B=α?(?B是锐角,α是(或两边BC、CD的延长线)相交,但不垂直时(如图2、图3),上述结论常数),M是线段BD上一点,N是直线CD上一点,设?BAM=x?,?等关系,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是否还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直接写出线段BE、DAN=y?(探究并说明当x、y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线段AM=AN(
DF、AB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用证明(
20.3矩形、菱形正方形----菱形的定义与性质第 3 页 共 4 页
20.3矩形、菱形正方形----菱形的定义与性质第 4 页 共 4 页
范文三:菱形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19.2.2菱形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我选择的是初二(1)班,该班级是年段的普通班,学生的情况是中等学生较多,尖子生只有个别,还有8至10名的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因此长期以来我都坚持做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工作。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⑵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性质;
⑶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⑷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
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学设计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2、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之后,我安排了由
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目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 请你当裁判
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议一议
性质的简单运用。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 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布置作业
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由学生进行小结。布置书上课后习题,体会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范文四:《菱形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菱形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
1
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我选择的是初二(1)班,该班级是年段的普通班,学生的情况是中等学生较多,尖子生只有个别,还有8至10名的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因此长期以来我都坚持做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工作。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性质;
?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
2
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学设计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2、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
3
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之后,我安排了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4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目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5
1. 请你当裁判
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议一议
性质的简单运用。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 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6
(四)小结、布置作业
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由学生进行小结。布置书上课后习题,体会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7
范文五: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选择题:
1. 已知在菱形ABCD中,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
A.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B. 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C. 菱形的对边相等 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2. 已知在菱形ABCD中,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
A. AB=CD B. AO=BO
C. ∠ABC=∠ADC D. ∠ABO=∠CBO
3. 已知在菱形ABCD中,
若∠ABO=40°,则哪个角为40°。
A. ∠ BAO B. ∠ AOB C. ∠ OBC D. ∠ACB
二. 填空题:
1. 已知在菱形ABCD中,∠ABO=72°,∠BAO=___________
2. 已知在菱形ABCD中,AB=5,它的周长=__________
3. 已知在菱形ABCD中,∠BAO与∠ABO的度数之比为2∶1,∠ABO=___________
4. 已知在菱形ABCD中,∠BAC=58°,∠ABC= 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
1. 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边AB长10cm,一条对角线AC长12cm,求这个菱形面积.
(第1题) (第2题)
2. 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BD恰好与其边AB的长相等,求这个菱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 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分别长6cm和8cm,求这个菱形的周长和它的面积.
4.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 OA=4,求这一菱形的周长与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5. 试说明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B
二. 填空题。
1. 18° 2. 20
三. 解答题。
23. C 3. 30° 4.64° 1. 96cm
2. 60° , 120°,60°, 120°
3. 20 cm 24cm2
4. 20 8 6
其他题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