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教学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类比饭量
【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
【讨论】可以加水
【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
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作业】课本页1、2、3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范文二: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知识与技能:
1.以食盐、蔗糖等在水中溶解为例,使学生认识溶解的现象,初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 义。
2.根据食盐、蔗糖、碘等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汽水随温度升高放出气等现象,使学 生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相同条件下,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 化而变化)。
3.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 量。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看待、分析客观事物,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通过对物质溶解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应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教学难点:初步使学生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变量控制法
教学准备:(本节课可为实验课,每两个同学为实验组)烧杯(试管),玻璃棒,铁架台, 石棉网,温度计,酒精灯,药匙
蔗糖、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橙汁,碘,酒精
教学方法:边讲解,边讨论,边实验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固体、 液体 和气体的溶解
2. 溶解的吸热 和放热 1.蔗糖溶解实验
2.相同质量的蔗糖和食盐放入相同质量的水中
3.加热溶解实验 1中蔗糖
4.倒入烧杯中的汽水
5.植物油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现象;再将少许植物油溶解在
汽油
创设情景 指导实验 组织讨论 演示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我们喝过橙汁,能品尝出橙汁是甜的,这是因为里面有糖、果酸等调味的物,可我们看不到 橙汁里的糖,糖哪去了呢?(溶解)
学习新课
物质的溶解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一些溶解性知识
设问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能否都溶解?
实验 1
用量筒量取 20毫升的水倒入一只空烧杯中。
取一满勺蔗糖加到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蔗糖能否完全溶解?
往烧杯中继续 5勺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蔗糖能否完全溶解?
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此实验现象保留)
组织总结:在一定条件下,蔗糖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设问 2: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
实验 2
用量筒各量取 20毫升的水倒入两只空烧杯中。
用托盘天平分别称取 10克蔗糖和 10克食盐。
将蔗糖和食盐分别加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 并同时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观察蔗糖和食盐的溶 解情况?
食盐和蔗糖溶解时相同的前提条件
是
解能力 (不同/同)。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组织总结: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2的结论中“相同条件”的含义(外界的温度相同,溶解的物质都是水, 水的质量相同)
设问 3:改变“相同的前提条件”能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问题:改变“相同条件”能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引起学生争论
问题: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学生设计实验。引导总结:
为了研究清楚某一条件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 我们要使研究的这一条件发生改变, 其他条 件不变,看实验结果是否受到影响(变量控制法),协助学生完善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 3:将实验 1,蔗糖没有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 4:观察倒入烧杯中的汽水,看到了什么现象?用手握住烧杯,会看到什么现象?用酒 精灯加热,又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得出结论:物质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气 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问题:我们观察了蔗糖在水中溶解的现象,那么碘放入水中又会怎样?
实验 5:将少许植物油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现象;再将少许植物油溶解在汽油中振荡,观察 现象。
结论:在一种物质里不能溶解, 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溶解 (溶解物质的改变能影响被溶解物 质的溶解能力)。
承接:我们了解一些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物质溶解时还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总结: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小结巩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且掌 握了问题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变量控制法。在下面的学习中,将进一步应用此方法研究问 题。
板书设
计: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
一、物质的溶解性
1.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3.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在一种物质里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溶解。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围绕着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简单问题引发学生争端、 猜测, 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 实验设计。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保持了对问题的好奇心。从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去解决问题, 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问题贯穿于始终, 最终使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中需要知识, 而探究的过 程又能实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课堂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 学生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氛围活跃, 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但由于课堂内提供的实验材料有限, 还不能完全满 足学生自设实验的要求,可发动学生在课下小组活动时继续研究。
范文三: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交流与讨论]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猜一猜:
猜想1: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性质有关。猜想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性质有关。猜想3:物质的[实验1]中B试管中的糖溶解完了,若继续加糖你们认为糖能不断的溶解吗? 探究步骤:
1、猜测结果 。 2、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3、得出结论 。 。
溶解性和温度有关。
请你设计三组对比实验分别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熟石灰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庶糖熟石灰
水 水 水
你观察到的现象:食盐、蔗糖在水中易于溶解,而熟石灰在水中不易溶解。 你得出的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 植物油 你观察到的现象:食用油能溶解于 中,食用油不能溶解于 中。你得出的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
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你观察到的现象:开始不能完全溶解,加热后完全溶解了。
你得出的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三个结论: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练一练:
1、摩托车修理师傅的手上经常沾上机油,他们常常不是用水洗手,而是先用汽油洗手,然后再用水清洗。为什么摩托车修理师傅要用汽油洗手呢?
2、同学们都洗过碗吗?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用热水洗碗还是用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道理。
3、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只知道其中一瓶是氯化钠,另一瓶是碳酸钙,为了区别这两瓶白色固体,我们可采用什么物理方法? [探究]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交流与讨论
如何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
[实验1] 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加入A、B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2]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3]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得出结论: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加溶剂 2、升温
得出结论: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1、加溶质2、降温3、蒸发溶剂 课堂小结: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溶质性质②溶剂性质③温度 蒸发溶剂、加溶质、降温
加溶剂、升温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一般指水)、饱和状态、质量(克)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例如熟石灰。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结晶: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过程。一般采用蒸发溶剂和降温的方法。
范文四:物质的溶解性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2、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确定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形成实验出真知的思想 2、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课前预习】
溶解性的定义是: 。 【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一定的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知识点一
转:下面我们就同学提出的实际问题以及猜想,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先阅读教材166~167页,熟悉实验步骤及过程。然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每小组负责1~2个实验,实
由实验2、3可知:不同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
由实验6、7可知,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
由实验4、5可知,同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性 。 小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
知识点二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和上面的三个因素有关,那么以上三个因素到底如何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呢?请观看下面的实验( 教师演示教材167页实验1、2、3)
实验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可以溶解的物质是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前提,一定量溶剂,温度一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168页交流与讨论,总结并记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加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改变温度温
课堂练习:
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一瓶为不饱和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温度不变,蒸发少量水 阅读教材167页,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把你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记录在下面
【达标检测】: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 2、若要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倒出一部分溶液 D降低温度 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 B室温下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C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在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溶质
4、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为饱和溶液的几种方法。
第 1 页 共 4 页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2、能够通过物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初步学会有关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3、了解结晶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1、溶解度的定义是:
理解定义中的注意点:
a.定温:一定要指明温度。因为某种固体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度有所不同,故只有指明温度的溶解度才有具体的意义;
例: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
A.A的溶解度大 B.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b.定量:溶剂的质量有规定的值,为100g。溶解度是相对于100g溶剂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并非是100g溶液;
例: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ag,则此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 ) A.等于a% B.小于b% C.大于a% D.无法判断
c.定态: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的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最大量; d.定性:固体溶解度有单位,为克(g)。
例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一定饱和
B.20℃时100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C.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D.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为36%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一种是我们经常要考虑因素——温度,那么怎样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引出溶解度曲线)
在完成活动之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归纳通过溶解度曲线,你可以得到
哪些信息?把它写在下面(溶解度的意义)
课堂练习:
(一)请学生观察教材169页图6-16和图6-17,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氢氧化钙在20、40、60度的溶解度 2、 找出硝酸钠在20、40、60度的溶解度
3、 温度如何影响氢氧化钙和硝酸钠的溶解度? (二)已知硝酸钾在60度时的溶解度为110克,试计算在该温度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
(三)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在t1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在t2 ℃时,用质量相同的 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得饱和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第 2 页 共 4 页
三、预读教材170页拓展视野,完成如下问题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四、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下列方法中,能够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
A增加水的质量 B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C降低水的温度 D升高水的温度 2.下列生活现象中,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处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揭开啤酒瓶瓶盖,有大量的泡沐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是( )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② 不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A.仅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对“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的正确理解是( ) A 20℃时100g溶液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
B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可溶解36g D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6g氯化钠
5.20 ℃时,10 g甲物质可制成30 g饱和溶液,20 g乙物质可制成50 g饱和溶液,则20 ℃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比是( )
A. 甲>乙 B.乙>甲 C.甲=乙 D.无法比较
6.分离、提纯物质的常用操作如下A溶解过滤 B蒸馏 C蒸发结晶D冷却热饱和溶液 (1)从盐水中分离出实验采用 (填序号,下同) (2)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较纯的酒精,采用
(3)从氯化钠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碳酸钙,采用 (4)从硝酸钾和食盐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采用
7.20 ℃时,25 g水中最多能溶解9 g食盐,此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为。
第 3 页 共 4 页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一、 知道什么是结晶 二、 学会利用溶解曲线判断结晶方法 三、 了解结晶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什么是结晶?
【学习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结晶的定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结晶的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P170 教师巡视指导
待学生完成实验后,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该方法叫什么结晶法?
你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结合教材172页,总结结晶的的方法)
【课堂练习】:
实验室的实验员用实验方法分别测定NaC1、KC1、
NH4C1、KNO3在不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见下表。
请你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绘制这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然后回答问题
绘制方法:利用绘图铅笔和橡皮擦,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以温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利用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想一想:对于两条相交的溶解度曲线,应该怎样讨论它们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2)己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请推测此时的温度范围?
(3)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25 ℃和85 ℃的大致溶解度,然后算出在温度升高60 ℃后,各自溶解度的增大值。
(4)配制的食盐水中还有食盐没有溶解,你采取何种方法使食盐再溶解?说出你这样做的理由。
(5)如果把等质量的85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和85 ℃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分别降低温度至25 ℃,试推测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6)硝酸钾晶体中混有少量氯化钠,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达标检测】:
1、对于大多数物质都可以采用 法结晶。例如海水晒盐就是采用了该方法。 2、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可以采用 法结晶。
第 4 页 共 4 页
范文五:物质的溶解性
3 溶解度教学片段1: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纪要
【课 题】
物质的溶解性
【适用学生】
普通中学初三学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和常见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简单地识别、判断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掌握两种溶液间的转换。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学会对比的研究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家庭实验,使学生体验实践过程,激发好奇心,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内容分析】
本节是溶解度学习的基础。
1.重点:饱和与不饱和溶液。
2.难点: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过程
一、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上次布置的家庭实验想必大家已经完成了。我们的实验是比较食盐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实验情况。
[学生交流]
学生1:我通过实验发现,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蔗糖强,因为在同样质量的水中食盐很快就溶解了。
学生2:我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里,分别加入几乎相等的食盐与蔗糖,发现也是食盐溶解快,但是在两个杯子里都有固体剩余。我也认为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蔗糖强。
学生3:我用不同温度的水做实验,发现在热水中两种固体溶解加快。我的实验中没有固体剩余,我不知道食盐的溶解能力是否比蔗糖强。
学生4:我的结论与同学1、同学2的不同,我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样量的食盐和蔗糖,实验到最后蔗糖没有了,而食盐怎么也溶解不了,所以我认为食盐的溶解性比蔗糖差。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的实验做得很认真,但是大家的结论有一些问题。例如,学生1和学生2的观点一样,而学生4与他们相反。让我们来思考:
1.食盐与蔗糖的溶解速度不同,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速度?
2.溶解性的差异是以溶解速度来衡量,还是以物质溶解的多少来衡量?
[学生讨论]
讨论结果1:溶解速度既与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又与溶解物质的性质有关。实验中,食盐的颗粒比蔗糖小得多,所以溶解速度快,如果两者颗粒一样的话,可能实验结果会有变化。
讨论结果2:物质溶解性的差异是能够溶解多少的差异。溶解速度反映溶解的快慢,溶解快不意味溶解的量就多。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3.根据学生3的实验,思考:温度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什么影响?
4.有的同学实验的结果是固体有剩余,而有的没有。固体为什么会剩余呢?
[学生讨论]
讨论结果3:温度会影响溶解的速度,加快物质分散,使物质溶解力增大。
讨论结果4:物质是否剩余与加入的物质的量有关,没有剩余说明水加得多,有剩余说明水太少。
[教师过渡]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它的一种重要性质,通常称为“溶解性”。通过这个家庭实验的结果和大家的讨论,思考: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你们还可以参考课本中的有关说法。
[学生阅读](有关溶解能力的内容)
[学生小结和笔记]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有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和温度。 [教师提示]食盐不溶解在油中,加热后会溶解在油中吗?
[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提示]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不决定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在油中。
[教师提示]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这些因素的影响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讲解]物质本身性质决定了它的溶解性,是内因;而温度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是外因。
[学生修改笔记]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内因)
2.温度。(外因)
二、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展示](取出一瓶雪碧)这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溶液,其中溶解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实验,请找出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实验](略)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打开瓶盖,有大量气体逸出,加热溶液,也有大量气体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打开瓶盖,有大量气体逸出,说明此时二氧化碳无法在溶液中溶解那么多,而其他条件没变,只是瓶内、外压强不一样。加热溶液,有大量气体产生,说明温度对气体也有影响。温度越高气体越难溶解。
[教师设疑]瓶内、外压强哪个大?
[学生回答](无语,有困难。)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啤酒瓶爆炸能否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瓶内压强大于瓶外,才会引起爆炸。打开瓶盖后瓶内压强变小。
[教师指导学生笔记]根据你的实验,总结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笔记]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溶解性越差。
压强:压强越高,二氧化碳溶解性越强。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师发问]物质溶解后是否有剩余,是与溶质、溶剂的量有关。那么溶质、溶剂的多少是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学生回答]是的,可能会影响。
[教师追问]如果水不断增加,所需溶质会怎样变化?
[学生回答]溶质也增加。
[教师追问]从数学角度讲,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成正比。
[教师反问]既然成正比,说明它们的比是固定不变的,水的增加是否改变此时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学生回答]不会,说明它们与溶解性无关。
[教师过渡]但是它们的比例能够告诉我们溶液的饱和程度。学生2在实验中发现食盐与蔗糖无法再溶解,那么我们把这种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如果能够继续溶解,就称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填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生讨论并笔记]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定义(相同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点)
定义(不同溶质不能再溶解 点)
外观特征 可有剩余的固体溶质 溶质能够再溶解 澄清
①观察法:振荡后有浑浊现象,澄清液是浑浊物
的饱和溶液。
判断方法
②加溶质法:变小的是不饱和溶液。(温度保持不变)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完成练习]
① 在常温下,向饱和食盐溶液中加一些蔗糖,蔗糖会溶解吗?
② 在常温下,把两杯饱和食盐溶液混合在一起,新溶液还是饱和的吗?
③ 在常温下,把饱和食盐溶液与饱和蔗糖溶液混合在一起,新溶液还是饱和的吗? ④ 打开瓶盖,有大量气体逸出,剩下的溶液饱和吗?
⑤ 加热可乐,有大量气体释放出来,剩下的是饱和溶液吗?
【评 论】
本节课的可借鉴之处主要在于:
1.通过家庭实验拉近了学生跟学习内容的距离,为进一步的学习准备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通过讨论,不但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注意了对学习结果的及时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