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二胎政策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二胎政策的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由于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导致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分析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二胎政策是与计划生育截然相反的生育政策,它的实施在促进人口增加的同时,势必会对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二胎政策,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
一、二胎政策的含义 二胎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指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2013年8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消息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日前决定开始实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并适时出台完善生育政策调整方案,这一提法再度引发公众关注。不过,200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二胎政策草案提出时表示,这里所说的生育政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计划生育政策,更不能认为是可以生二胎或者“单独二胎”。
二、二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
我国在 2000 年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龄化 展现出人口数量大,发展速度快,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在 2013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就已经达到了 2 亿,据有关 人士统计,2025 年老年人口将接近 3 亿。我国 适龄人口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出生率也持续走低。我国老年 人口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如何解决广大老年群众 的养老问题,如何弥补逐渐浮出水面的劳动力市场缺口。
(二)“421”家庭模式带来的社会问题
“421”家庭模式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家庭结构组成: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和至少一个孩子的家庭压力。 据调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了总人口的10.2%。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23%。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两个孩子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甚至可能出现“8421”的家庭。
“421”家庭引发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据最近一项京沪穗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到3位老人。而从赡养费看,35.6%的家庭每年花费超过1万元。
“421”家庭引发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隔代抚养、过分溺爱、早期教育过度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忧虑。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杨雄所长指出,“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大等原因,许多独生子女夫妻将孩子交给父母亲照顾,‘隔代抚养’非常普遍,‘421家庭’要特别警惕子女‘精神留守’现象。”
(三)独生子女在教育成长方面有诸多弊端
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一方面孩子从小缺少玩伴,孤单长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家庭如果教育不当,很容易导致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偏异,比如,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等。
(四)失独家庭问题急需解决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三、二胎政策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年轻父母对于二胎的生育意愿不高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宣传力度大,宣传范围广,群众对于“计划生育,只生一胎”的生育观念接受度较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父母养育孩子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首先,孩子的抚养成本、教育成本很高,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而且,年轻父母较之父辈,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想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他们会考虑到生育孩子导致自己或配偶放弃更多的机会,再抚养一个孩子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再者,生育二胎的心理成本也很高,再抚养一个孩子使年轻父母丧失了大量的自由时间,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
(二)人口增长导致社会发展缓慢
实行放开二胎政策,必然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增加会导致两方面的社会影 响。首先,在社会治安方面,通过放开二胎而增加了人口数量,人口基数大,犯罪率就在 一定程度上增大。从医疗卫生方面来看,有专家研究表明,2012 年我国医生从业人数达到每千人中有 2 人为医护人员,而 2002 年我国医生的从业人数则仅为每一千人中有 0.9 人为医护人员,而据估计,如果放开二胎政策,到 2040 年我国医护从业人员将紧急增长到每千人中有 1.2 名,所以说人口过多会影响现有的我国居民的良好就医条件。
四、结论
对于二胎是否应该实行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当前的国情 综合考虑,因为二胎政策的推行不仅在养老方面有一定的 影响对其他社会问题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是否推行是一个牵涉甚广的问题,我们不能急于下定论但也不能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些条件已经成熟的中小城市开设 试点并限制可以生二胎的条件,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决策上 的失误带来无法挽回的恶果。若在解决养老及其他问题上效果显著,便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渐推行二胎政策。若效果不明显,并带来了一些不利后果,则可以及时停止试点。同时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在我国实施已久,而且效果显著。对于人口相对过多的省市来说推广计划生育政策仍是必要之举,二胎政策的全面推广仍需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 大国空巢[M].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2. 左学金, 周海旺, 杨昕. 上海人口, 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J]. 学术刊物, 2003.
3. 谭雪萍. 成本-效用视角下的单独二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徐州市单独家庭的调查[J]. 南方人口, 2015(2):1-12.
4. 张璐. 放开“二胎”政策的利弊比较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1、论文课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二胎政策的研究
2、课题主题:研究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实施二胎政策的必要性以及二胎政策推行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检索词: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 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 的准则。中国现行生育政策主要是,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规定。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失调与否,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wo-child" policy
Comparative study
范文二: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第24卷第2期2000年3月人口研究V01.24,No.2March,2000PopulationResearch
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李建新
【内容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引起的。人口生育率急速的下降与我国严格的生育政策紧密相联。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中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是使人口老化加快的主要原因。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低惯性增长和过快的人口老化的新形势,有毖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现行生育政策并予阱调整。作者主张,从现行追求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育政策宜调整为低生育率与调控结构并举的生育政策。
【作者简介】李建新,博士。工作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邮编:100871I引言
当我们迎来1999国际老人年的时候,中国人口也悄然步入了老年型社会o,并且将可能成为世界上老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迅速的老龄化和高龄社会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众所周知,中国人口迅速的老龄化主要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结果,而这一种关系很容易使人们引伸出我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化之间关系的话题。然而,这不仅涉及到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就,而且还与未来的人口生育政策走向有关。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迅速到来,面对21世纪人口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关系,重新审视我国的生育政策。2中国人口老化加快的成因分析
2.1人口老化成因与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从封闭人口看,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El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o。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这一结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成立的。我国学者对新中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杜鹏,1994)。联合国】973年出版的研究综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化的最犬原因,并且进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例如,法国虽是老年人口最早达到7%的国家,但由这个比例翻一番达到14%的比例却花费了115年的时间。而战后开始老龄化的日本,老年人口这一比例的倍增仅仅经历了24年的时间,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源于两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前者是平缓的、渐进的,而后者则是急剧的、迅速的。
^口研究24卷
如果对人口老化的成因没有疑问,那么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西方人口转变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阐释。西方传统人口转变论最初是由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于本世纪初提出来的,后来许多学者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二战以后,人i=i转变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其中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otestein)的观点较有影响,他研究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问题,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并把人口转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到80年代,美国人日学家伊斯特林(R.A.Easterlin)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考察了生育率的转变,并建立了多因素、多层次的理论分析框架。他强调了影响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即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1985)。尽管人口转变的理论存在着一些缺陷,特别是对后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但是对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口转变的基本原因的解释没有疑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正是今天全世界迎来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2.2中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转变一般被认为始于新中国成立,起先是死亡率明显而迅速地下降,而全国性的生育率转变则始于70年代初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并迅速由高生育率水平转向低生育率水平。中国人El转变速度之快,为世人所注目。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关于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解释众说纷纭。显然,从传统的西方人口转变理论中得不到充分的解释。事实上,二战以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I:1转变就走向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最明显的特征是国家政府的介入,这首先表现在死亡率的下降上。西方学者研究指出,不发达国家直接利用发达国家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术,使死亡率下降比西欧曾经经历的要迅速得多。例如,毛里求斯的死亡率从27‰下降到15‰只花了7年时间,而英格兰和威尔士却为此花了100年的时间(卡洛.奇波拉,1993)。可见,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多是一种诱导型、自觉型,中国更是如此。尽管对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解释有争议,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在人口转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蒋正华,1986;顾宝昌,1987)。我国的生育率转变是有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这一点可以从全国一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各地不一样的生育水平上得到验证。但是,毫无疑问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转变。而加快了的生育率转变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
总之,计划生育不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老龄化。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中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的开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剧持续的下降,必然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展开。
计划生育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些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量化研究(肖立见,1994)。研究结果表明,从70年代起至第三次人口普查,实旋人口控制使o~14岁人口比例由假如没有人口控制的39.7%降到实际控制之下的33.5%;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则由4.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四次人El普查时,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o~14岁少年人口比例会由39.7%降到36.4%,而实际上,是由33.5%降到27.7%;65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也由不控制的4.8%上升到5.6%,促进了中国人口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事实上,
2期李建新论生育敢簟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到21世纪前半叶更加显化,也就是说老年人口的比例变化幅度更大。这里我们不妨以1999年联合国中方案预测的数据为依据,比较一下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人口大国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2l世纪前半叶中老年人口比例变化的情况(见表1)。
表1中国、印度、印尼三国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UN,Wor]dPopulationProspects,NewYork,1999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都是亚洲的人口大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996年3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670、322和920美元,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居中的。这3个国家都是主张实行计划生育的,只是力度、方法和效果有所不同。1995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生育水平分别是1.8、3.13、2.58。由于中国实施了世界上最为严厉的生育政策,即便是21世纪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9的水平,人口老化也比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快得多。如果仅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而言,中国的老化水平应该和这两个国家相差不大,而事实上相差不小。中国人口进入老年社会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的时间比这两个国家差不多提前了20年。可见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老化的加速作用。
3迅速的老龄化对计划生育提出的新挑战
由于计划生育使中国的人口提前步入了老龄社会,而且生育率迅速而持续的下降将导致下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空前的加速。据笔者中方案预测(李建新,1997)2000年中国65岁老年人口达到7%,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14%,如果是低方案,达到14%的时间将是2020年,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可以与发达国家日本的人口老化相比肩,而且成为下世纪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变化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老龄人口中高龄人口的比例增加(高龄化),劳动力人口中老年劳动人口(45~59)的比例增加。人口老化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老年人口以及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大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加重。而劳动力人口的老化则直接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影响。
自马尔萨斯人口论诞生以来,有关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悲观论倾向于夸大人El规模、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不断地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危机”等警示人类。人口乐观派则认为从宏观和长期的视角看,人口增长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谁是谁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人口研究24卷
如果说人们对人口规模、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着某些争论的话,那么人口结构与发展关系似乎不存在那么多争议。自5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西方人I=I学家越来越关注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看,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年龄人13比例相对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生产和开发,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其次,人口老化之后是劳动力人口老化,因为持续的低生育率会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这样势必造成劳动力年龄人口老化。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老龄劳动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比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当然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将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医疗费用增加、社会价值观变化等等。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劳动力人口老化也不可避免地到来。表2列出了笔者中、低预测方案中未来劳动力人口数量和比例变化的趋势。
表2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老化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笔者博士论文的数据计算
表中预测的结果表明,首先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还会再增加,一直保持到2020年左右,但同时劳动力人口迅速老化,表现在青年劳动力人口(15~29岁)的比例在下降,而老年劳动力人口(45~59岁)的比例在增加;其二,从2020年起劳动力人口总数不仅开始持续下降,而且劳动力人口老化进一步加剧(杜鹏,1994)。进一步分析我们会看到,两个方案的变化趋势虽然相同,但是无论是劳动力人口总数还是劳动力人口的老化速度,其变化程度都不同。这里两个方案的政策含义是,中方案是农村同批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即终身生育率)在2000年降至2.10(1990年农村时期总和生育率为2.54),城镇则由1990年的1.55上调到1.7并保持不变,即调整方案;低方案是城镇一真坚持一孩政策,而农村仅为开放女儿户,即城镇为1.2,乡村为1.6的严格的现行生育政策(李建新,1997)。显然,继续实施严格的现行生育政策会使未来人15老化、劳动力老化和劳动力人I=I的缩减更加加剧。
正像上述分析的那样,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社会,但是我们有没有必要再加速跑入这个西方发达国家正忧心重重的老龄社会呢,这是一个值得学者,更是值得政府、政策制定部门深思的重要问题。如果说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客观效果上只能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标,但后果却使中国人口老化速度过快,而过快的人口老化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甚至许多今天预想不到的、严峻程度超过人口数量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
2期李t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他
视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4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调整
4.1走出人口数量的陷阱
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持续的高生育率和强劲的人口增长势头到了非控制不可的时候,那时降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是计划生育的首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TFR)已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199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凋查TFR为1.46,1997年国家计生委的调查则为1.35~1.38。如此低的生育水平令许多学者不敢相信,因此做了调整,认为当前的生育水平大致是1.7~1.8(乔晓春,1999)。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还是调整的数据,都说明我国人口生育率到了相当低的水平,已接近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这与20多年前的高生育率高增长截然不同,发生了质的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口目前是低生育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加速的时代。面对中国人口的新形势,要不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一贯只注重控制人El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要不要为生育政策注入新的内容,要不要针对新的形势和发展作出必要的调整。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在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上,我们必须走出人口数量的陷阱。
从70年代起中国人感到了人口数量的“包袱”之后,似乎一直没有摆脱这种阴影,似乎一直存在一种对中国人口数量悲观的倾向。细心地考察一下世界人口的变化历史,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世界人口自1798年马尔萨斯人口悲观论出现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时期,人口悲观论就没有停止过。当发展中国家人口处在人口增长高峰的时候,美国人口生态学家保罗?埃里奇(Paul.R.Ehrlich)于1968年出版了其轰动一时的《人口爆炸》(PopulationBomb)。埃里奇认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过剩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正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并预言1970~1985年期同世界将会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的《增长的极限》同样弥漫着悲观论。20多年过去了,悲观论者的预言并没有出现,而世界人口却已经由埃里奇著文时的35亿左右跨过60亿大关。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著作的学术价值。1999年当我们迎来60亿世界人口日和国际老人年的时候,另一种具有讽刺意义的悲观情绪出现了。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即使世界上第60亿个人出生了,那也该是抛弃世界人口过剩的恐惧症的时候r。日本厚生省的报告忧虑地说,到下一个千年结束时,东京就将成为一座被废弃的城市,日本将空空荡荡。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欧洲和日本的人口将减少一半。对生育率水平低下的发达国家来说,出生率不足的含义就像人口爆炸那样意义深远o。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在增长,但已大大地放慢了步伐,致使联合国的预言家们不断地调低预测方案。世界人口数量的长幅以及未来的规模并没有人口悲观论者所预言的那样前景黯淡。
如果反观中国人口的情况,许多事实更是耐人寻味的。众所周知,早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散布过许多悲观的言论,他认为:“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了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主席在其《论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批驳了这一谬论,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革命加生产”的著名论断。事实证明了**这一论断。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亿左右增长到lo亿、再增长到超过12亿,但是今天我们感到的是贫困减少了,生活富裕了,而这
人口研究24卷
一切都是改革和发展经济的结果。笔者在此论述这些并无意要否定我国不存在人口数量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给我国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计划生育的开展无疑促进了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在此想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人口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我们不应该再把人口数量问题看得过重,我们必须打破人口数量的紧箍咒,走出人口数量指标的陷阱。
4.2数量与结构并举的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对人口进行调节的手段。计划生育通过生育率的调控达到对人El数量和人El结构的调节。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有许多学者提出应该完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曾毅,1991;李建新,1996,1997;梁中堂。1999;乔晓春,1999;王国强,1999)。从理论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的最优人口应该不仅仅只关注人El数量和结构,而且更要注重人口质量、人力开发等。但是,计划生育所能直接调节的只能是数量与结构。如果说二、三十年前,人口数量是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问题,那么20多年的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我国的人El数量问题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突出;相反,人口结构问题显兀出来。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看到,西方人VI老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明显的、消极的。今天这些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条件下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4%,如Et本1998年已达16.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6000美元以上。20多年以后,我国老年人El的比例也将达到这个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会有很大的差距。届时,过快的老龄化人I=1反过来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可以想见,未来中国人I=1老龄化问题将会比现在发达国家的问题更突出。我们之所以不太容易走出人VI数量的阴影,是因为我们无时不感到现时庞大的人廿给我们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相反,老龄化问题虽然已经出现,但还未感到那么紧迫和严峻。事实上,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现在不严峻不意味着未来没有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对人IZl的调整是要遵循人口自身规律的,是要有前瞻性的。例如现在出生的人口只有在15年或20年以后才能进入劳动力人I:1的行列,届时如果感到人口过于老化或劳动力不足,再以计划生育来调节将是无济于事的。因此,现在应该是把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列入议事El程的时候了。
笔者主张,把现行的追求更低生育率、只盯在控制人El数量上的生育政策乎稳过渡为“低生育率水平与调控人I=1年龄结构并举”的政策,就是说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1可题并列。这一政策的含义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在不少地区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是不充分、不彻底的,高于生育率更替水平的地区或生育率水平有可能反弹的地区,应继续搞好控制人ra数量的工作,使生育率水平降低到2.0左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特别是发达的城市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0以下,则不再是继续维持这样低的生育水平,而是应该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调控人口结构的目的,当然生育率的上限仍是更替水平。所以,计划生育政策实际上是通过把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或1.9~2.1的水平上来达到既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年龄结构的目标。而不再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只追求把生育率降得越低越好。因此,当我们看到1995年、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的总和生育率均在1.5之下(如果是真实的话),那我们不应当再把它看成是成绩,而是一种担忧,一种问题。只有这样,中国人口在未来才不至于过分老化,才不至于带来许多今天预想不到的严峻问题。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如果能在这上面达成共识,那么下面的问题将是怎样和什么时候调整过渡的问题(由于篇幅
2期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15有限,这些问题将另文论述)。
注释:
①《人口研究》编辑部.中国跨入老年型社会.人口研究,1999;5
③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③南方周末,1999—1015
④**.**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费雷德.索维.人口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
2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目^民大学出版社,1994
3顾宝昌.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的作甩.中国人I:2科学,1987;2
4蒋正华.社畚控济因素对中国生育率的影响.人口研究,1986;3
5(意)卡洛.奇波拉.世界人口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3
6李建新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人口研究.1997;1
7李建新.可持续发展与中目农村生育政荒.人口与经济,1996;4
8李建新.伊斯特林生育理论与中国农村人口调控.中国人口科学,1996}5
9李建新.人口转变新论.人口学刊,1994;6
10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梁中堂等.中国人口控制状况与生育政策趋向研究.人口研究增刊,1999
12穆光宗、胨卫.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荒思考.人口研究增刊,1999
13彭松建.西方人I:l学经济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4Richard.A.Easterlinetc.TheFertilityRevoluti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5
15(美)人口委员会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96
16乔晓春.关于2l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的思考.1999;2
17UnitedNations(1999).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1998RevisionV01.1ComprehensiveTahies,New
York,1999
18王国强.对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人口研究,1999;9
19肖立见.中国人口控制数量、经济效果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20曹毅,适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龄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经济,1991;2
21曹毅,金洗泊.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1;3
22(日)总务斤编.高龄社会白皮书(平成11(1999)年).大藏省,1999
(责任编辑:姜向群收稿时间:1999—11)
FertilityPolicyandPopulationAgeinginChina
China’sfamilyplanningisamajorfactoroftherapidageingofitspopulation,whichwillhavegreatinfluenceon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Seeingthelowfertility,growthmomen-rumandrapidageingatthestartofthenewcentury,itisnecessarytorethinkthecurrentfamilyplanningpohcy.Theauthorsuggeststhepolicyofcontrollingpopulationquantitybeadjustedintotheoneofpursuinglowfertilityandconcurrentlymodifyingpopuhtionstructure.
LiJiamcininPhD,InstituteofSnciologyandanthropology,Pe航ngUniversity
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李建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POPULATION RESEARCH2000,24(2)31次
参考文献(26条)
1.阿尔费雷德;索维 人口通论 1981
2.杜鹏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研究 1994
3.顾宝昌 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1987
4.蒋正华 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生育率的影响 1986(03)
5.卡洛;奇波拉 世界人口经济史 1993
6.李建新 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 1997(01)
7.李建新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农村生育政策 1996(04)
8.李建新 伊斯特林生育理论与中国农村人口调控[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1996
9.李建新 人口转变新论 1994(06)
10.李竞能 当代西方人口学说 1992
11.梁中堂 中国人口控制状况与生育政策趋向研究 1999
12.穆光宗;陈卫 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 1999
13.彭松建 西方人口学经济概论 1987
14.Richard.A.Easterlin The Fertility Revolution 1985
15.人口委员会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1996
16.乔晓春 关于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的思考 1999
17.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Vol. 1 Comprehensive Tables 1999
18.王国强 对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999(03)
19.肖立见 中国人口控制数量、经济效果研究 1994
20.曾毅 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龄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1991(02)
21.曾毅;金沃泊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991
22.总务厅 高龄社会白皮书(平成11(1999)年) 1999
23.人口研究辑部 中国跨入老年型社会 1999(05)
24.李竞能 当代西方人口学说 1992
25.南方周末 1999
26.** **选集 1991
引证文献(31条)
1.韦生源 论向社会化养老过渡中政府的政策更新——以广西为例[期刊论文]-创新 2009(3)
2.李建新 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期刊论文]-学海 2005(6)
3.靳小怡 中国社会转型期养老危机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
4.万宝惠.张晶.狄增如.樊瑛 用人口金字塔模型探讨计划生育政策走向[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6)
5.狄玉梅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思考及应对[期刊论文]-经济师 2010(9)
6.杨艳.杨文选 从人口老龄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的生育政策[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7(10)
7.汤兆云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思考[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8.赵秋成 低生育条件下区域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发展效应——以大连市为例[期刊论文]-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9.刘清芝 英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9(4)
10.任秉元.张诗曼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 2009(22)
11.何成龙 银色浪潮形式下的人口政策研究[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08(8)
12.王海波 人口老龄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期刊论文]-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7(6)
13.靳小怡.李树茁 中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生活状况研究[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14.庄渝霞 当前生育政策微调的不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青年研究 2008(8)
15.陈慧平 论科学技术在建构生育文明中的意义和作用[期刊论文]-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2)
16.蒋英红 『银色浪潮』下我国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期刊论文]-桂海论丛 2007(6)
17.方丰.奉莹.徐冬 人口流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10(2)
18.陈友华 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08(1)
19.徐晨声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0.司徒晓薇 "银色浪潮"下人口政策的新思考[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 2005(9)
21.叶文振 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期刊论文]-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1)
22.钱明亮 生育水平变动的人口效应分析[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23.李建新 也论中国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 --兼与翟振武教授等商榷[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1(5)
24.张亮 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5)
25.朱涛 从"人口红利"消逝的预警谈我国的人口政策[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9(3)
26.王黎君.胡楠.万霞.周脉耕.王骏 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与变化趋势[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4)
27.徐铮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8.何建宁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4)
29.周长洪 关于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11(1)
30.郭畅 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1.张军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社会化——以“国家—社会”为视野[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kyj200002002.aspx
范文三: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人口转变,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蓄积了巨大的潜在能量,而未来6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爆发的时期,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影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在的人口机会窗口期,积极构建老龄政策体系。未来老龄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具体制度以及操作性政策等四个层面。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问题;老龄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122—05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而且仅用三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就实现了许多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型,步入低生育率水平国家的行列,也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也提前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标志着老龄社会的开始。2010年,老年人口增加到1.7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3.26%?,老龄化程度正在加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进入老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鉴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以及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的
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蓄势待发
新中国成立的60年时间,是我国人口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经历了死亡率的率先大幅度下降和三次出生高峰,完成了人口转变,基本实现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蓄积了巨大的潜在能量。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两次人口出生高峰和死亡率迅速下降导致人口结构年轻化
到目前为止,新中国所经历过的三次人口出生高峰中
有两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30年间,而且这两次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增加规模最大。
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1950—1959年(其中1950—1954年间的平均出生率高达37‰以上),年均出生人口数为2034万人,为人口规模实现“由缓到快”增长提供了基础。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1962—1975年,一般认为是由于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和年龄推移形成的,年均出生人口规模达到2583万人,其中1963年更是达到2959万人,是新中国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这两次人口出生高峰累计使新中国的总人口规模增加了将近4亿。这两次出生高峰期出生队列也直接导致了当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1953年的4.41%降低到1964年的3.56%,老龄化程度下降了0.85个百分点。人口年龄中位数也从1950年的23.9岁
下降到1970年的19.7岁?。从另一个视角分析,这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为60年以后的人口老龄化积蓄了能量。
除高生育率造成的新生人口增加对人口结构年轻化的促进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也在客观上推进了人口结构的年轻化。根据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阶段的:死亡率下降初期主要是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年轻化,死亡率下降后期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从我国人口死亡率来看,1949年,我国人口死亡率是20.0‰,到1962年迅速降低到10.0‰(三年自然灾害期除外),在1970年代中期则降低至6‰—7‰的低水平并保持至今。同期的婴儿死亡率从200‰左右下降到50‰上下。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不足50岁增加到62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当时我国人口结构的年轻化现实。
总之,在高生育率和死亡率迅速降低的双重作用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一个年轻化过程,同时为60年后人口老龄化的迅速爆发蓄积了巨大能量。
2.改革开放以来:生育率迅速降低并最终保持低水平和平均寿命延长,启动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这段时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迅速升高的时期,老龄化水平从初期的7.5%左右上升到如今的12.04%。其间,1999年,老年人口达到1.3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0%,标志着我
国步入老龄社会。
根据人口转变的一般规律,生育率的转变通常要晚于死亡率的转变,生育率最终稳定在低水平是人口转变完成的标志,生育率下降并稳定在低水平上可以加速人口老龄化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死亡率水平一直稳定在6‰—7‰的低水平,婴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目前为21‰?,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达到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由于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总和生育率仅用10年时间就从70年代初期的5.8降到80年代初期的2.5左右。但是,由于人口惯性规律,80年代形成了第三次出生高峰,年均出生人口规模为2225万人,90年代年均出生人口数量依然保持2097万人。在1992年,生育率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并一直在更替水平以下徘徊,开启了我国的低生育率水平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年均出生人口数维持在1600多万的较低水平。
死亡率维持低水平、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生育率快速下降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开启了快速人口老龄化的闸门,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在1982至2007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水平由4.93%升至7.92%,其中的27.11%来自生育率下降的贡献,18.67%归因为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惯性作用(即年龄结构)的影响最大,对人口老龄化水平升高的贡献率56.06%;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极其微弱地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二、未来60年人口老龄化态势及问题:全面爆发
作为一个封闭人口,任何一个时点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既往和现时、生育和死亡两个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继往60年所积累的人口老龄化的能量将全面爆发,未来6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21世纪,我国是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未来将更加突出。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预测,未来6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首先,就绝对规模来讲,21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此后,印度的老年人口将超过我国。同期,在三分区(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199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跨过1亿
2037年将超过4大关,2014年将超过2亿,2026年将超过3亿,
亿。这几个阶段老龄人口每增加1亿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3年、12年和11年。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比届时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多1亿,比所有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多3700多万人,相当于届时的第三人口大国美国的总人口。?这种老年人口规模的发展态势在世界上任何人口大国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2.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20世纪中后期,我国人口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并稳定于低水平,社
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逐渐延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底部缩小和顶部膨胀的双重作用使我国的老龄化水平迅速升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化水平为13.26%(65岁及以上老龄化率为8.89%?),到2020年将达到17%,之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人口增长高峰出生队列进入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态势,这种加速态势将一直持续到2050年。就绝对的老化速度而言,我国的老龄化水平仅用不到50年时间就从10%提高到了30%,而同样的进程,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概用了10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老化速度在人口大国中,唯有日本可以和我们大致相当。
3.高龄老年人口增长最快
一般来讲,刚刚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会显著增加医疗、照料等方面的需求。老龄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因属于高失能人群,生活依赖性强,他们是老年人口中真正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对象。在整个21世纪,我国面临的高龄人口压力将是世界上最重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规模将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我国80岁以上老人规模大约为2000万,到2020年将超过3000万。到21世纪中叶,我国高龄人口将占全世界高龄人口总量的25%强。此外,高龄人口还将是老龄人口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到2052年,我国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1%增长到23%。
21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将以年均4.02%的增长率增加,是同期老年人口增长率的1.68倍。
4.老龄化城乡倒挂,农村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城镇
理论上讲,老龄化最重要的人口学原因是生育率水平的降低,因此正常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的农村地区理应有着相对低的老龄化水平。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2008年底有22542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劳动年龄人口,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农村老龄化水平的同时也降低了城镇的老龄化水平。在21世纪的前4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始终高于城镇。2000年,城镇老龄化水平为9.68%,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到2020年和203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分别达到20%和29%,而同期城镇老龄化水平则分别为15%和22%。考虑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资源分配较少的因素,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5.“空巢”老年家庭数量不断增加
伴随稳定持续的低生育率水平,我国家庭平均规模已缩小到3.13人/户。0—30岁独生子女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58亿,占同龄人口的29.3%。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空巢”时间提前,“空巢”更容易发生。目前,城市“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9.7%,农村亦达38.3%?。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又造成了大批农村留守老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关系简单化、家庭类型核心化以及家庭成员流动化,加剧了城乡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迫切性、复杂性
和严重性。
6.人口机会窗口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个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相对较低的人口机会窗口期,这是人口抚养比最低的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是构建老年社会福利体系的最佳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对我国来说,人口机会窗口期就是1990—2032年的这42年时间。目前,21年已经过去,我们还有21年的机会。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为86?14,1个老人平均需要6.2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这种压力尚不算大;2020年,二者的比例关系将为79?21,1个老人的平均赡养者减少为3.7个劳动年龄人口,压力显著加大;2050年,二者比例关系将变化为63?37,1个老人平均只有1.7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压力更加沉重。
7.“未富先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未富先老”将是我国老龄社会的显著特征。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表明,老龄问题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就我国当前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来说,人口转变进程显然已经超前,应对老龄社会各种挑战的种种基础都比较薄弱。首先,我国当前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以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0%为标准,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当时人均gdp为840美元,即便是去除人民币被低估的因素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也仅仅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一半略多。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很多人均经济指标依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倍。考虑到城乡老龄化的倒挂现象,农村的养老形势令人堪忧。第三,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早在老龄社会之前或初期就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政策和制度准备严重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进程。总之,“先老”已经不可逆转,“未富”尚可补救。
三、老龄政策框架构想:切实应对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十分有限。要加强老龄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政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政策体系,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1.我国老龄政策体系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尚处于年轻型阶段,甚至不少年份还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关于老龄问题的研究很少,只是存在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老年人政策。
1983年,国务院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设立为常设机构。正式开始了老龄政策的建设。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老龄政策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的行列,老龄问题逐步显现。200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一批纲领性的老龄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出台,标志着我国老龄政策正在逐步系统化和体系化向前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老龄政策体系已经涵盖了养老保障、老年医疗、为老服务、老年人文化教育、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人权益保障等丰富的政策领域,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为依据,以《决定》、每个五年计划中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地方性法规等为指导。可以说,我国的老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2.我国老龄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当前的老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老龄政策局限于老龄人口,不够系统且不够全面。老龄化是全社会的事情,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但目前的老龄政策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精神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有限
的几个方面,涉及领域有限,覆盖面不够,同时现有老龄政策还存在层次关系不明晰、不够系统的问题,很多政策较粗略,操作性较差。第二,老龄政策的“生命历程”视角缺失。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政策从青壮年时期甚至更早的年龄段就开始着手考虑,早已发展到了“事前干预型”的老龄政策体系。而在我国,这方面考虑显然比较单薄。政策制定的目的和初衷通常局限在老龄人口,对未来难以做到未雨绸缪。第三,老龄政策缺乏战略性的长远规划。目前的老龄政策体系多着眼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现实问题,缺乏统筹规划,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第四,老龄政策效力低下。在老龄政策方面,目前仅有《老年法》是法律形式,其他大部分政策都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存在。政策的贯彻实施效力不高。
3.对我国未来老龄政策框架的构想
老龄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老龄政策体系应该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其总体目标应当是降低和调节人口老化给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和实现老龄社会的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促进在老龄化的人口条件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当前我国老龄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构建未来老龄政策体系应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老龄政策体系应该是系统和综合的,应该是国家在诸多老龄领域公共政策的有机整体。第二,老龄政策体系需要和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所设计出
的政策体系不能太超前,也不可太保守,太超前可能导致可行性大打折扣,太保守可能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因此,老龄政策体系同其他政策体系需要相互兼容,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第三,老龄政策体系内部各具体政策之间应当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以形成内容完备、功能完善的老龄政策体系。
从上述老龄政策体系应有之义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老龄政策体系和经验教训来看,中国老龄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战略、规划、制度、操作性政策四个层面。
(1)在战略层面,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针对当前我国老龄政策体系不够系统的现状,应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大的发展战略中。在我国老龄政策体系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应处在统领全局的地位,统筹谋划,指导全局。
而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还要与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推动我国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内容上,国家战略应就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理念、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规定和说明。
(2)在规划层面,设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划。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划着眼于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宏观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在整个老龄政策体系中起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从属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老龄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它要为不同领域和操作层面的老龄政策提供基础和指南。因此,针对我国老龄政策体系重视当前、缺乏中远期长远规划的现状,设计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不仅包括短期规划,更应重视中长期规划。具体而言,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应包括发展老龄事业的基本理念、原则、指导思想、基本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3)在制度层面,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具体领域的老龄政策,形成老龄政策集群。针对老龄化所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经济领域所设计的老龄政策集群,应是一组成熟、稳定且规范化了的老龄政策,它构成了我国老龄政策体系的中坚地位,起着支撑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作用。其内容涵盖广泛,应涉及养老、医疗、服务、教育、文化、就业、住房、产业等多个领域。
)在政策层面,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政策。 (4
操作性政策是老龄政策体系的最基本的元素,处于整个体系的最后一个层次。它是针对具体的老龄问题而制定的应对措施、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应具有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等特点。操作性政策可以采用意见、通知、政府令、办法等多重灵活形式,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以及老龄化发展的态势及时进行调整。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
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department of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 and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 un,
new york,2009.
?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
126页。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9 world population data,washington dc,2009.
?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
素分解》,《学海》2009年第4期。
?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中国华龄出版
社,2006年,第36页。
?国家统计局:《截至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2009年3月25日,
http://www.gov.cn/gzdt/2009-03/25/content_1268173.htm.
?郭平、陈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
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202页。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
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28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人民网,2011年4月27日。
原新、李志宏、党俊武、孙慧峰:《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人口学刊》2009年第6期。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2011年8月17日,
http://www.gov.cn/ldhd/2011-08/17/content_1927477.htm.
责任编辑:海玉
范文四: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
圆桌会议
比例则由如果不受控制的4.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 四次人口普查时,假如没有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0~14岁少年人口比例会降到36.4%,而实际I-.N降到27.7%;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也由如果不受控制的4.8%上升 到5.6%,促进了中国人口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事实上,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以 联合国不同生育水平的预测方案为例。在假定死亡水平相 同的条件下,选择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如总和生育率 1.85,和继续实施较严的生育政策如总和生育率1.35,其 结果有很大不同。可以看到,生育政策越严紧,人口老龄 化的速度越快,老龄化的程度越高。预计2030年两个方 案的老龄化系数差值为1.2个百分点,2050年差值扩大到 4.1个百分点,这完伞是由不同的生育政策所致。
放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 进程,其老化速度之迅速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门老龄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一个 起点E,同属于一个人口发展行列。20世纪70年代起,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伴随着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开始呈现。 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 家,而且还超过_r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水平。从联合国 预测结果看,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 老龄化,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窄前的。2010年 左右,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缓 上升转向急剧加速上升。由图l可见,从2010年起,中 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按中生育水平方案预测)将接近 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如果是低生育水平方案,老龄化程度 将会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发展中国家的近两倍。 图1中国与世界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变化(%)
此外,在与两个具有可比性的亚洲大国(印度、印度尼西 亚)的比较中也可以发现,我国人口进入老年社会和65岁 及以上人r丁比例达到14%的时间,比这两个围家差不多要 提前了20年,足见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转变,而人口转变必将带
14 来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发展的必然变化趋势。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作为“干预”生育行为的计划生 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人口老 龄化的进程,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我们必须正视这 一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 口发展的调控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人口、社会经济 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01.
[2]顾宝昌.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 降的作用.中国人口科学,1987(2).
[3]肖立见.中国人1:2控制数量、经济效果研究.成都:西 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126.
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
口 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
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口老龄化是总体人口年龄结
构向老龄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一种
趋势,即65岁及以上人口逐渐占到
总人口比重的7%或60岁及以上人
口占总人口的10%。该趋势将是本
世纪全人类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也是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在2000年开始进入人 口老龄化时代。并于此后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伊始,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44亿,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 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突破l亿。占总人口的7.69%。老 年人群数量之大、且60岁和65岁及以卜人口都超过1亿 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出生于20世纪五 六十年代的“婴儿潮”一代也将在不远的将来步人老年 期,受限制性生育政策的影响,他们中的很多人仅有一个 子女,少数人才有两个子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势必 越来越深。
人口老龄化现象始于19世纪中后期法国、挪威和瑞 典等国家,如今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人口趋势影响着绝大多 数国家和地区。虽然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起点不同、人口 老龄化的步伐有差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有高低,但人 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十分明显。日本、韩国、新加坡、中 国均为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或地区,欧洲及世界 的平均水平发展平缓。具体来看,1970年,日本65岁及 以.卜人口即占总人151的7%,成为亚洲第一个进人人口老
龄化的国家;韩国和新加坡进入人El老龄化的时间大体一 万方数据
圆桌会议
致,均在1995~2000年间;2000年间,中国65岁及以上 路图示化,则有图2。
老年人口占总人I:1的6.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其 预期寿命的延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改 后老年人口比例急剧上升,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过世界 善的一种积极结果;而由于生育政策导致的过低的生育水 平均水平。 平则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会后果。中国并不是唯一由于生育 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水平的降低和寿命的延 政策的推行而导致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新加坡 长。前者降低了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后者提高了 是亚洲最早推行计划生育的国家之一,1970年代,新加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若仅有前者而无后者或仅有 坡的生育率已经大大低于替代生育水平。韩国旨在降低生 后者而无前者,人口年龄结构或基本趋于平衡,或人口老 育率的举措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生 龄化的步伐比较缓慢;荫者的同时存在则促成该现象的发 育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的发生是快速的、疾风暴雨式 生。亚洲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在1960—1980年间曾急剧下 的,即主要是在生育政策的驱动下发生的。当然,生育政 降,而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呈相反趋势(尤以日本、新加 策是造成、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 坡、韩国最为明显),从而或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要素。在日本、西班牙、意大利、东欧等部分国家,其极 或加深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低的生育率是由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图1中国粗出生率、人均预期寿命、老年人口比例变动趋势:1950。2050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降低生育率,另一方
注释:预期寿命、粗出生率=左轴:老年人口比例=右轴。 从图l可以看出,中国在粗出生率降低、预期寿命提 高的同时,老年人口比例有规律的稳步上升。图中的虚线 是两条参考线,以1950年的粗出生率和人均预期寿命为 起点,延至2050年。粗略来看,出生率和人均预期寿命 对老年人口的变化也发生着类似影响。当然.两者作用的 大小不是这么简单的比较就可以判明的,还需要更精细的 研究予以剥离。
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生育水平下降和 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两者都会作用于生育水平,但在不 同生育制度环境下,其作用的大小有异:在缺乏严格限制 性的生育政策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生育水
平下降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国经济尚不发达、但
推行限制性生育政策的背景下,生育政策的作用
显然更为重要——中国生育水平的快速下降出现
在1970年代以后,正是大规模计划生育政策(即
晚、稀、少政策)开始推行之时。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生育政策的推行还会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
而影响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现状和特点。当然,
反过来,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会延缓社会经济的
发展速度,并对生育政策提出挑战。将上面的思 25面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导致人口老龄化的 20?粗出生率
发生;其特点和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 东哑国家不少地区分别从1950年代开 b 始先后推行限制性的生育政策。然而, 10◆预期寿命 1980年代后,新加坡彻底扭转了过去的生 ; 育控制理念,从限制生育转变为鼓励生育。 比如,1986年新加坡“两孩即止”的生育 。叫r_老年比例
控制口号被“如果养得起,多生子女”的 生育倡导口号所取代,并提供一系列的实 惠性奖励措施,鼓励生育,以阻止生育率 的进一步下滑。日本的生育水平一直较低, 1989年的“1.57震荡” (即总和生育率降至1.57)更引起 了媒体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于是,政府于1990年成 立了跨部门的委员会,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生儿育女的社会 氛围,并以增加婴儿补贴、建立幼儿看护基金、实施儿童 和家庭照料法案等方式刺激人口出生率。韩国的生育率在 1996年降低到1.6左右,于是,韩国人口政策的重点就从 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了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福利,并开 始意识到过低的生育率带来的严重人口、社会、经济后 果。从2003年开始,韩国政府彻底改变了1960年代以来 图2中国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理论连接
! : L一…………………………一一:注释:图中的粗、细线条分别表示关系的强弱。
15 O
万方数据
圆桌会议
推行的“小规模家庭计划”,并为没有尽早鼓励生育而后 悔。2004年,其家庭计划宣传口号发生了完全的逆转, 从“一家两个孩子都会使韩国拥挤不堪”变为“爸爸,我 不想自己一个人;妈咪,我想要一个弟弟和妹妹”。同样, 欧洲一些国家(如奥地利、瑞典)也采取了许多鼓励生育 的措施。
然而,放宽生育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效果 却不会立竿见影。由于时间短暂,人类行为对政策的反映 需要时日,现在不可贸然定论。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 看,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欧洲诸国鼓励生育的措施可能 已经不会发生作用了,即其生育率永远不会回升了。但 是,如果它遏制了生育率的继续下降或减缓了其下降的速 度,这也是鼓励生育政策取得成效的标志。换言之,我们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其效果:生育率是否得到回升;生 育率下降的速度或势头是否得到遏制。若东亚国家和地区 不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的话,其生育率可能下降得比现在 更快。由此可见,虽然这些地区鼓励生育的政策未使生育 率明显回升,但其成效已经体现在减缓生育率继续下降方 面了。同时,我们还须看到,目前虽然鼓励生育的政策阻 止了生育率的进一步下跌,但其回升的效果是缓慢的、渐 进的,因而需要做各种长期的准备。
上述事例对中国的启示是明湿的。新加坡、韩国等都 从限制生育走向提倡至少生育两个孩子的经历不是偶然 的。人口学家在过去视高生育率为洪水猛兽;如今,我们 深刻地认识到,过低的生育率也不利于社会、经济、人口的 可持续性发展。由其所带来的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甚至可 能超过由于数鼍而引起的问题。从专注于人口总量问题向 同时关注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 生育率过高或过低后果的认知过程和探索的心路历程。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不可选 择的客观产物。在该现象出现之初,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 对策来缓解其可能造成的矛盾,化解其叮能带来的困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发展具有规律性和周期 性,人口问题具有长期性.公共政策的推行和其实施效果 之间存在时滞性。因此,要解决人口结构问题并不是一代 人的问题;但把握不好低生育率的“度”,错失防微杜渐 的良机,则必然会导致难以逆转的长期后果。因此,政府 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 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把握我国人口 老龄化的现状、特点、趋势和规律,积极探索生育政策在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剥离其影响的大小,并在此基 础上提出可行性的规避和应对之策。
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人口 老龄化,适当放宽生育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 化的进程,虽然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而且,
16 这还将为政府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时间准备。
独生子女时代经济发达地区生育政策的完善 ——以苏州市为例
口 吴瑞君.华东师范大学人1:1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
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按照现行的
生育政策,城镇双方为独生子女、
农村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
育两个孩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
计划生育t作开展最早也是执行较
好的地区之一,但目前育龄妇女的
意愿生育率普遍低于两孩。
今天,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再生产方式已实现根本转 变,但在人口数量控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结构 性矛盾以及流迁人口管理等新的人口问题。首先,人口老 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如,苏州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 113.52万人,占总人口的18.18%,比上年增加3.51万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个多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未 来一段时间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据有关部门预测, 苏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量将达4万余人,至 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系数将进一步提高到 20.5%,进入超老龄化社会。t2]其次,人口大量集聚, 尤其是外来人口大量导入引发管理问题。2004年苏州本 地人口约为590.97万,外来人口333万,2000—2004年年 均递增60万人, 【3】庞大规模的外来人口群体给社会治 安、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第一代独生 子女规模庞大,已进入婚育期,对婚姻观念、家庭结构等 产生深刻的影响。2005年,苏州市户籍独生子女规模为 127.15万,今后一段时间初婚人口中独生子女比例将持续 上升,在2012年达到最高峰。【41最后,独生子女进入婚 龄对未来政策生育率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各地大多规 定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孩,因而未来适婚 独生子女比例的卜升必然导致政策生育率的上升。独生子 女的婚育行为也将引发家庭姓氏之争、地域间通婚增加以 及婚后居住方式变动。
在后人口转变时代,生育水平远低于更替水平,继续 实行极度严厉的生育控制政策,会影响人VI与经济、社会 的协调发展。人r丁控制并不是出生越少越好,人VI政策当 根据人口自身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出适时的调 整和完善。国家人IZl计生委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认为, 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胎化”。各
地方的生育政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体稳定的基础上微
万方数据
范文五: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险政策调整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险政策调整
摘 要
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后 , 由于国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保险制度 , 以及与覆盖全 民的医疗保险体系的有机结合 , 使得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所引发的医疗及长期护 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也越来越大 , 同样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老年护理难题和日 趋严重的医疗财政赤字问题 , 但是做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发展中的国家 , 我们面临的国 情与日本是不同的 , 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上 , 应该也是不同的, 但不可不否认 的是日本的医疗保险改革及其取得的成绩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鉴于上述的思考 , 本文以 “ 人口老龄化与医保政策的调整”为主题 , 贯穿我国的人 口老龄化变化情况及现状和医保政策的演变 , 讨论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带来的压力 , 以 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调整 , 并在疏理的过程中展示其完整脉络,同时穿插日本医疗保 险改革的方方面面,以此为鉴 .
关键词:日本医保改革 ; 人口老龄化 ; 医疗保险政策 ; 政策调整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日本人口老龄化与医保改革 .................................................................................................. 1第二章 医疗保险政策回顾 .................................................................................................................................. 3 2.1国家福利型医保建立 ................................................................................ 3 2.2国家去福利化的改革 ................................................................................ 4 2.3社会保险型全民医保 ................................................................................ 5 第三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 6 3.1老龄人口绝对数大 , 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 6 3.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过程 . ..................... 6 3.3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是惟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贫穷国家 .................. 7 3.4地区之间老龄化状态差别较大分布不均衡 ................................................. 7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 VS 医疗保险政策 ............................................................................................................ 8 4.1医疗保险领域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特征 ........................................................ 8 4.2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影响 .................................................... 8 4.3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政策性风险 ............................................................... 9 4.4解决医疗保险领域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策略 ................................................. 9 4.5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0
第五章 结论 .............................................................................................................................................................. 12参考文献 ................................................................................................................................................................... 12
第一章 前言
研究的缘起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与医保政策调整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日本国民的寿命普遍延长 , 男性平均寿命为 77.16岁 , 女性为 84.01岁 . 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也由 1994年的 14%、 2000年 的 ,17% 上升为 2005年的 25.8%.
据日本厚生省计算 , 每个人一生的医疗费总额中 , 60岁以后的医疗费约占 62%, 60岁以前只占 38%.因此 , 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医疗保险支出的急剧增加 . 为此 , 1997以来 , 日本对医疗保险费用进行了调整 , 逐步提高了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 , 同时 相应降低了药价基准和医疗费用的报销标准 . 对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付方法由原来的 全部免费改为自己负担一部分用 .
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老年护理难题和遏制日趋严重的医疗财政赤字 , 日本政府 于 2000年 4月推出了一项新的社会保险制度—护理保险 , 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
1.1政府医疗保险
日本是一个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的社会 1日本的医疗保险体系由两部分组成 : 企业 员工医疗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 . 除此之外 , 日本是一个高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 , 日本 语俗称“福祉” , 即老人保健福祉、母子保健福祉 , 残疾、弱智者福祉等 , 为日本国 民提供健全的全民福祉法律作保障 .
1922年日本通过第一个健康保险法 , 1961年 , 日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 系 1国民健康保险是政府强制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 , 它是日本社会保障的根本 1根 据日本目前的国民健康保险体制 , 医院或诊所经保险组织审核 , 符合资格者即可提供 医疗保险服务 1目前 , 全国有近百家医院、 诊所为医保患者提供服务 1日本国民可持医 疗保险卡到遍布全国各地的有相应资质的医院、 诊所就诊 1之后自己再交纳 30%的医疗 费用 (老年人一般是 20%) 后 , 余下的 70%由国民健康保险基金支付 .
日本国民进入医院或诊所看病时 , 自己只交纳 30%的费用 , 直接交付给医院 , 而 其余的 70%则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 .
2.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的出生率不断下降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 , 日 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 养老保险的压力愈发巨大 . 尽管早在二战结束 之后 , 日本成功学习北欧及德国的模式 , 建立起了以“年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福 利制度 , 但随着日本社会“泡沫经济”的破灭 , 回归至经济的不景气 , 妇女受教育的 程度提高 , 职业女性增加 , 没人照顾老人等 , 日本政府财政对于养老保险的支持已经 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1于是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于 2000年开始实施 1这一制度是将老 年福祉制度和老年保健医疗制度合并而成 .
护理保险是由日本政府的各级福利部门实施、 40岁以上公民参加的一个强制性保 险 , 类似于中国的医疗保险 1第一类被保险者的资格范围为 65岁以上 , 护理范围是因 卧床不起或痴呆症等 1第二类被保险的资格范围限定在 40~65岁之间 , 护理范围是因 老龄化引起的各种疾病 .
护理保险是借用社会或民间的力量 , 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提供相应的生活服 务 , 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
日本的护理保险的实施和日本政府的管理层次相同 , 分三级 : 中央政府—地方政 府— (县以下的 ) 市、町、村 1护理保险金的交纳为
被保险的对象限定在 40~65岁之间 140~64岁的国民承担保险金的 17%部分 , 65岁以上的国民则承担保险金的 33%.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创立 , 既能保障老年人生活 不便时有人照顾 , 有病能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 又能提高就业率 , 而且通过专业人员的 定期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 , 延缓衰老进程 , 促进和维持健康状况节约了大量的医疗 费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 , 加上国家计划生育国策得到 强有力执行 , 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日益增长的老龄化现状 , 日本关于人口 老龄化与医保关系的处理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第二章 医疗保险政策回顾
经过整理 , 我们认为我国的医保制度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一、国家福利型医保的建立(1949-1984)
二、国家去福利化的医疗改革(1985-1997)
三、社会保险型全民医保的努力(1998至今)
2.1国家福利型医保的建立
这一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财政”为支柱推广国家福利型医保制度, 受保障群体逐步扩展至国家工作人员、 企业职工、 职工家属、 大专院校的在校生、 农 民 . (当时社会流动受限制,这五个群体基本涵盖全民)
1、公费医疗制度
1952年,政务院颁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 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
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 . 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由卫生机构统收统 支 . 个人只需负担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 .
对象:国家工作人员、乡干部、大专院校的在校生
2、劳保医疗制度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 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 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
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 医院、 特约医院医治时, 诊疗费、 住院费、
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 . 对 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
对象:全民制或集体经济的企业职工、职工家属
3、农村合作医疗
1956年,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首次赋予集体承担农村社会成员疾病 医疗的职责 .
1965年 9月, 《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合作医 疗保障事业的发展 .
1969年,中央将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建立庞大的“赤脚医生”队伍 . 20世纪 70年代, 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全国行政村 (生产大队 ) 的 90%, 合 作医疗 (制度 ) 与农村保健站 (机构 ) 及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队伍 (人员 ) 一起, 成为解决 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 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 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
2.2国家去福利化的医疗改革
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医疗保健制度与改革开放的形势越来越不适应, 其弊 端有:
1、医药费用增长较快 ,1978 年全国公费、劳保医疗医药费支出为 27亿 ,1995 年 高达 654 亿 , 且以年均 23.3%的速度增长 , 大大超过同期国家财政在医疗费用的年均
12.5 %的速度 .
2、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得不到应有的基本医疗保障 , 有病不敢求医 ;
3、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较窄 , 社会总人口的 19.5 %,却占用了医疗费总支出的 40%以上 , 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只覆盖了农村人口的 10 %;
4、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 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 .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家开始推行去福利化的市场化改革 .
1985年,国务院转发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 ,揭开了 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 . 鼓励医院除了国家的投入,还要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以贷款等 方式自筹资金发展医院,盖病房、扩大病床、买设备,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
然而 ……
医院市场化改革的弊病大概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逐渐显露出来,集中体现的就 是现在老百姓反映非常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院的公益性逐步减弱 . 尤其是 到了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甚至有些失控 .
在 2O 世纪 9O 年代初期和中后期,我国政府推行 “ 民办公助, 自愿参加 ” ,两度 试图重建农村合作医疗, 但在制度设计上没有明确社会保障国家主体责任的定位, 这 些恢复和建立的工作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 . 至 2000年合作医疗一度中止 .
2.3社会保险型全民医保的努力
1998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城镇所有用人 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实行属地管理;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 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
200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坚持自愿原则, 反对强迫命令,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2003年 《关于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 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 不得超支或过多结 余 .
2003, 《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步, 首先解决灵活就业人员住院和门诊大额医疗费 用的保障问题, 也可为有条件的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同时建立个人帐户和实行大额医疗 补助 .
2007年,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 ; 坚持自愿原则;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 管理 .
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又启动了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7年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医保 体系 . 至此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
第三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征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解释为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 10%或以上 , 或者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 口总数的 7%或以上 ,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
3.1老龄人口绝对数大 , 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 , 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5, 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 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 由于计划生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 预 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将降为 1/7。然而 , 由于我国生活水平 的提高 , 人口预期寿命快速增长 , 在本世纪中叶以前 , 中国老龄人口总数仍将保持世 界第一的地位。
中国今后 50年内的老龄人口数仅受这一时期内死亡率的制约 , 根据中死亡率来预测 , 中国 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将从 1990年的 0.67亿增加到 2030年、 2050年的 2.32亿与 3.31亿 (曾毅 ,1994) 。根 据联合国 1999人口机构年的预测 , 我国 2030年与 2050年 65岁及以上老人分别为 2.35亿与 3.34亿 (United Nations,1999) , 将等于美国老龄人数的 4.4倍 , 接近美国人口总数 , 将比印度老龄人口多
1.03亿 , 虽然 , 届时中国人口总数低于印度。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将从 1990年的 800万增加到
2000、 2030、 2040与 2050年的 0.13亿、 0.32亿、 0.76亿与 1.14亿。如果低死亡率假定方案成为现实 , 我国 2020、 2030、 2040与 2050年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将分别达到 0.38亿、 0.58亿、 1亿与 1.6亿 (曾 毅 ,2001:5)。
3.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过程
从历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来看 , 1990年代以来 ,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不断加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1990年的 5.57%上升为 2000年的 6.96%, 从 6299万增加到 8811万。预计到 2040年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 20%。 同时 , 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的 5%速度增加 , 到 2040年将增加到 7400多万人。中国已经步人老龄化社会。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 , 死亡率下降 , 更重要 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主要 原因是出生率不断下降引发的人口结构的迅速变化底部人口萎缩、 总体人口增长数量 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
3.3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是惟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贫穷国家
一般来讲 , 人口老龄化进程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的。然而 , 中国人 口老龄化过程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发展过程 , 由于一些人为因素 , 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人为控制自然出生率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 从而使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
中国人均 GDP 达到 3976美元、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53.62%时 , 其老龄人口比例却 已经高于平均收人水平的国家。事实上 , 仅以 GDP 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有失准确 , 中国 不仅人均 GDP 低 , 在其他方面诸如城市化、文化教育、卫生水平、产业结构、老年人 收入结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 , 即使在年实 现翻两番的目标 , 中国仍然是许多方面都落后的贫穷国家 , 而届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 度却已接近今天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未富先老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
3.4地区之间老龄化状态差别较大分布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 ,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 生活水平 相应提高 , 人均寿命延长 , 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 区。 此外 , 我国农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 , 欠发达省、 区的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也决定了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低于城镇与发达地区。目前 , 上海、 浙江、北京等发达城市与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比较高 , 宁夏、青海、新疆等不发达地区 的老年人口比例较低。
然而 , 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 , 大量青壮年人口迁移流动到城镇及发达地区务工 , 未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 即农村老人比例将高于城 镇 , 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 VS 医疗保险政策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越来越大 , 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老年护理难题和日趋严重 的医疗财政赤字问题 , 但是做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发展中的国家 , 我们面临的国情与日 本是不同的 , 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上 , 应该也是不同的, 但不可不否认的是日 本的医疗保险改革及其取得的成绩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4.1医疗保险领域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特征
医疗保险领域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公共危机的本质特征 :
① 突发性。人口老龄化发生尽管有渐变到质变的过程 , 但发生的那一刻 , 往 往是突然的 , 使人措手不及。
② 紧急性。由于人口老龄化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会致使医疗保险基金财政 状况恶化 , 带来重大财产损失 , 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③ 外部性和扩散性。 公共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 涉及 多元化公众领域 , 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影响人 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 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 , 有极强的外部性 和扩散性。
所以 , 人口老龄化危机管理就是摆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前的首要问题之一。 4.2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影响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 , 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 截至 2005年 60岁 及以上的人口为 14408万人 , 占总人口的 11103% ,全国 1 /4省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启动医保改革以后 , 医疗保险基金账户收入是逐年递增 , 但与此同时 , 退休人员医 疗费用支出呈更快的速度增长。 据统计 , 地方附加保险基金 (主要用于个人账户以上的 门急诊费用以及统筹账户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 ) 有 94%的支出是用于退休人 员。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医疗高需求是医疗保险费用支出高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 老年 慢性病和多发病的医疗费用成为医疗保险基金最大的支出。同时 , 由于医药体制改革
相对滞后 , 医院经济运行机制扭曲 , 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速过快。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居民健康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 ,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 1978年的 73135岁增加到 2006 年的 80150 岁。因此 , 在老年人口逐年增长的基础上 ,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延长 (享受待遇的时限延长 ) ,使医疗保险基金受到参保人口老龄 化和高龄化的双重压力。
4.3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政策性风险
一是从退休人员医保制度设计和具体方案来看 , 体现了对老年人口的政策照顾 , 即退休职工不缴纳保险费。
以上海为例 , 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人数比为 50% ,意味着 2名在职职工负担一名退 休人员。 据测算 , 到 2030年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将达到 1z 1, 即一个在职职工负 担一个退休人员。 可以预见 , 年轻人口作为医疗保险筹资缴费主体 , 其数量的相对减少 , 将导致基金征缴总量的下降 ; 老年人作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主体 , 其数量的相对增加 , 将导致基金支出总量的上升。 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无疑会危及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 运行。
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 产生了部 分提前退休人员 , 以及其他特殊人员的免减缴费的优惠政策 , 导致正常基金筹资收入 减少。
三是医保制度设计对退休人员的待遇实行级差照顾 , 体现在门急诊支付比例和自 负段差异上 , 不同年龄的退休人员之间以及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之间的自负段差异过 大 , 产生诱导在职人员医疗费用向退休人员转嫁 (“一人医保全家享用” ) 的道德损害。
4.4解决医疗保险领域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策略———构建有效 的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危机事件三大应对机制 :预警机制、 快速决断机制及总结评价机制 , 是处理公 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策略 , 是解决医疗保险领域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当务之急。 一有效预警机制
预警的任务是监测收集信息 , 处理分析、 及时进行信息传递 , 对危害公共基金安全
的危机征兆进行监测。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做好相关信息监测 , 对人 口老龄化危机的发生及态势进行有效动态监测 , 做出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断 , 并给出参 考性的对策建议 , 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可以大大提升 医疗保险基金应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 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 , 保护公共基 金财产安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快速决断机制
危机一旦爆发 , 往往给社会保障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影响 , 甚至会导致管理的瘫 痪。 在这种情况下 , 危机管理指挥系统应快速启动危机管理预案 , 结合危机的具体情况 建立 “垂直型” 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 , 抽调专人专职工作 , 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 极因素 , 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 , 从而整体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面对医疗保险 领域人口老龄化危机 , 政府应根据危机的不同阶段 , 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 尽快形成 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专项预案与其他相关社会保障预案相互配套的整体管理预案框 架体系 , 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总结评价机制
随着危机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善后处理 , 医疗保险基金工作重心也应逐步转移 , 由危机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化 , 逐步恢复正常的事务秩序。 同时 , 应及时进行危机事件的 总结评价。 在对危机发生的原因、 危机预警、 应急反应、 处置过程深刻分析的基础上 , 进一步修改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制度和措施。同时 , 还要注意做好信息收集和档案保 存工作 , 建立起完备的危机处理档案。这样做既可以为医疗保险基金今后应对其他危 机积累完整的历史资料和全面的工作经验 , 也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险基金应对危机的能 力 , 促使医疗保险基金的危机管理日益成熟 , 不断创新。
4.5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一充分的财政资源支持
按照社会公共基金管理原则 ,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 , 明确对于属于政策性照顾 的医疗保险基金亏损 , 应由财政给予补贴 ,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危机管理的预算纳入政 府的预算体系之中 , 使得原有的政策性负债显性化。
二建立基金专项准备金制度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有必要建立基金专项准备金制度 , 用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
机 , 并且建立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以保证基金的合法、 合理及有效使用 , 以便在关键时期 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
三调整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
研究适当延长职工最低缴费年限或将缴费年限与退休后的医保待遇挂钩 , 引入权 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性机制 , 来拓展资金来源 , 平衡医保基金收支结构性失衡。 目前北 京、大连、广州、深圳等已经将最低缴费 15年延长到男 25年、女 20年。研究合理设计 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保障模式 , 鼓励职工适当积累应对未来风险。
四延长退休年龄
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 , 个人寿命的延长与维持个人劳动能力的延续是同步发展 的。老年人口的增加和期望寿命的延长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富裕劳动力。 因此 , 在条件成熟时 , 引导低龄老人继续工作 , 适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 即可增加医疗 保险缴费人群 , 又可延缓退休人员增速 , 缓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的压力。 五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一是老年居家护理为主、机构护理为辅 , 多层次老年护理体系。将现行的老年护 理医院、 社区家庭病房的老年护理项目、 民政养老机构的托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的 老年护理需求统一纳入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二是探索义工储蓄办法。 试行年轻时提供 护理义工服务 , 年老时按实际劳务储蓄时间返还相应的护理服务。
第五章 结论
本文通过引入对日本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险政策改革的分析 , 关注我国这方面的 改革与调整 , 在对我国国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 以“人口老龄化与医保政策的调整” 为主题 , 贯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变化情况及现状和医保政策的演变 , 讨论人口老龄化 给医保带来的影响 , 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调整 , 并在疏理的过程中展示其完整脉络 , 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贯穿成一个整体 , 这对于本主题的讨论 与研究是很有好处的 .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 , 文献资料的回顾与整理略显粗糙 , 对其疏理也稍显不足 , 无论 怎么说 , 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 请诸看官不吝指正 .
参考文献
[1]金 婧 , 芳野原, 从日本社会人口老龄化看日本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和 老年保险制度的完善,昆明医学院学报 , 2006
[2]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经济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3]龚, 论医疗保险领域人口老龄化危机管理, 决策咨询通讯 , 2008年·第 2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二胎政策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