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MIDI音乐的产生过程
MIDI 音乐的产生过程
通过合成器产生 MIDI 音乐的方式有两种:FM(Frequency Modulation)合成和波 形表(Wavetable)合成: FM 频率调制合成: 通过硬件产生正弦信号,再经处理合成音乐。合成的方式是将波形组合在一起,理 论上可以有无限多组波形,但实际上做不到。其泛音的合成与模拟比较困难,实际的质 量不高。 波形表合成: 其原理是在 ROM 中已存储各种实际乐器的声音采样,需要时,调用相应的声音采 样合成该乐器的乐音。ROM 的容量越大,合成效果越好,价格也越贵。
PCM 编码原理 :
数字音频的技术指标 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是指一秒钟内采样的次数。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采 样理论:如果对某一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则采样后可还原的最高信号频 率只有采样频率的一半,或者说只要采样频率高于输入信号最高频率的 两倍,就能从采样信号系列重构原始信号。 根据该采样理论,CD 激光唱盘采样频率为 44KHz,可记录的最高 音频为 22KHz,这样的音质与原始声音相差无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
级高保真音质 (Super High Fidelity-HiFi) 采样的三个标准频率分别为: 。 44.1KHz,22.05KHz 和 11.025KHz。 量化位数 量化位是对模拟音频信号的幅度轴进行数字化,它决定了模拟信号 数字化以后的动态范围。由于计算机按字节运算,一般的量化位数为 8 位和 16 位。量化位越高,信号的动态范围越大,数字化后的音频信号就 越可能接近原始信号,但所需要的存贮空间也越大。 量化位 8 16 等份 256 65536 动态范围(dB) 48-50 96-100 应用 数字电话 CD-DA
声道数 有单声道和双声道之分。双声道又称为立体声,在硬件中要占两条 线路,音质、音色好,但立体声数字化后所占空间比单声道多一倍。 编码算法 编码的作用一是采用一定的格式来记录数字数据,二是采用一定的 算法来压缩数字数据。压缩编码的基本指标之一就是压缩比:
(3-6) 压缩比通常小于 1。压缩算法包括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有损压缩 指解压后数据不能完全复原,要丢失一部分信息。压缩比越小,丢掉的 信息越多、信号还原后失真越大。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选用不同的压 缩编码算法,如 PCM,ADPC,MP3,RA 等等。 数据率及数据文件格式 数据率为每秒 bit 数,它与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实时传输有直接关系, 而其总数据量又与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有直接关系。因此,数据率是计算 机处理时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参数,未经压缩的数字音频数据率可按下式 计算: 数据率=采样频率(Hz)×量化位数(bit)×声道数(bit/s) 用数字音频产生的数据一般以 WAVE 的文件格式存贮,以 “.WAV”作为文件扩展名。WAV
文件由三部分组成:文件头,标明是 WAVE 文件、文件结构和数据的总字节;数字化参数如采样率、声道数、 编码算法等等; 最后是实际波形数据。 WAVE 格式是一种 Windows 下通 用的数字音频标准, Windows 自带的媒体播放器可以播放 WAV 文件。 用 MP3 的应用虽然很看好,但目前还需专门的播放软件,其中较成熟的为 RealPlayer。
MIDI 术语的定义 音乐合成器(Musical Synthesizer) 音乐合成器用来产生并修改正弦波形并叠加,然后通过声音产生器 和扬声器发出特定的声音。泛音的合成决定声音音质。 复调声音(Polyphony) 简称为复音,指合成器同时演奏若干音符时发出的声音。它着重于 同时演奏的音符数。 多音色声音(Timbre) 指同时演奏几种不同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它着重于同时演奏的乐器 数。 MIDI 标准 MIDI 电子乐器: 能产生特定声音的合成器之间的数据传送符合 MIDI 的通信约定。 MIDI 消息(message)或指令:音乐乐谱的一种记录格式,相 当于乐谱语言。 MIDI 接口(interface):MIDI 硬件通信协议。 MIDI 通道(channel):MIDI 标准提供了 16 个通道,每种通道 对应一种逻辑的合成器。 MIDI 文件:由控制数据和乐谱信息数据构成。 音序器(Sequencer):用来记录、编辑和播放 MIDI 文件的软 件。
MIDI 电子乐器通过声卡的 MIDI 接口与计算机相连。这样,计算机可通过音序器软件来采 集 MIDI 电子乐器发出的一系列指令。这一系列指令可记录到以“.MID”为扩展名的 MIDI 文 件中。在计算机上音序器可对 MIDI 文件进行编辑和修改。最后,将 MIDI 指令送往音乐合 成器,由合成器将 MIDI 指令符号进行解释并产生波形,然后通过声音发生器送往扬声器播 放出来。
音频卡的功能 音频卡即声卡,其功能是使计算机能够处理音频信号。音频卡的关 键技术包括数字音频、音乐合成和 MIDI。以 CREATIVE 的 16 位声卡 SB16 为例,其主要功能如下: 数字音频的播放 音频卡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是数字化量化位和立体声声道的多少。 早期的音频卡是 8 位,SB16 支持 16 位立体声声道。可以播放 CD-DA 唱盘及回放 WAVE 文件。 录制生成 WAVE 文件 音频卡配有话筒输入、线性输入接口。数字音频的音源可以是话筒、 收录音机和 CD 唱盘等,可选择数字音频参数,如不同的采样率、量化 位和压缩编码算法等。在音频处理软件的控制下,通过音频卡对音源信 号进行采样、量化、编码成 WAVE 格式的数字音频文件,通过软件还可 对 WAVE 文件进行进一步编辑。 MIDI 和音乐合成 通过 MIDI 接口可获得 MIDI 消息。SB16 采用 FM 频率合成的方法 实现音乐合成,以实现 MIDI 乐声的合成以及文-语转换 (Text-to-Speech
)合成。 多路音源的混合和处理 借助混音器可以混合和处理不同音源发出的声音信号,混合数字音 频和来自 MIDI 设备、CD 音频、线性输入、话筒及 PC 扬声器等的各种 声音。录音时可选择输入来源或各种音源的混合,控制音源的音量、音 调。 音频卡的安装和使用 硬件安装与使用 音频卡通过卡上的许多插口和接口与其它设备相连,主要包括与计 算机主机的连接和与其他外设的连接。:
音频卡通过卡上的许多插口和接口与其它设备相连。 位于卡内的插口和接口: CD-ROM 数据接口:可与 CD-ROM 驱动器的数据接口相连。 CD 音频数据接口:与 CD-ROM 音频线相连,音频卡接上扬声 器后就可播放 CD-ROM 光盘上的声音数据。 位于音频卡后面板上的插口和接口: 线性输入插口(Line In Jack):可与盒式录音机、唱机等相连, 进行播放或录音。 话筒输入插口 (Mic In Jack) 可与话筒相连, : 进行语音的录入。 线性输出插口(Line out Jack):可跳过音频卡的内置放大器, 而连接一个有源扬声器或外接放大器进行音频的输出。 扬声器输出插口(Speaker Out Jack):从音频卡内置功率放大 器连接扬声器进行信号输出,该插口的输出功率一般为 2-4 瓦。 游戏棒/MIDI 接口(Joystick/MIDI connect):可将游戏棒或 MIDI 设备如 MIDI 键盘连接到音频卡上。
软件安装 安装音频卡需要安装驱动程序,通常 Win95 能够自动识别音频卡, 并且预装一部分驱动程序。 音频软件的使用 不同的声卡有不同的应用软件,但基本功能类似。主要包括:CD 播放器;MIDI 播放器;录音器,混音器;WAVE 文件编辑器等。Creative 声卡的软件使用请参照图书教材《数字媒体传播基础》(刘惠芬,清华 如 大学出版社) 有的 WAVE 文件编辑器可以与声卡无关, goldenwave, 。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 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是以 Microsoft 公司为主的 MPC 市场联盟(Multimedia PC Marketing Council)制定的 MPC 的基本硬件规格为基准,主要包 括 PC 机、光驱和声卡。 微软公司开发了功能强大的软件操作系统平台。 1981 年 8 月, IBM PC 全面上市, 它采用 Intel 公司的 CPU、IBM 公司的硬件系统和微软的软件系统(MS-DOS、PC-DOS) 。与此同时, IBM 公司公开了 PC 机的内核,推动了兼容机的发展。三年之后,几乎所有的个人计算机竞 争标准都消失了,唯一例外的是苹果公司的 APPLE,后来发展成为 Machitosh(MAC) 。 Machitosh 的特点是图形功能强大,其图形和窗口平台比 Windows 还早(1984 年推出) ,但 它不公开,所以没有兼容机。1991 年,微软推出 Windows 操作系统,至今为止,PC 系列与 MAC 计算机为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机型,而国内的
个人计算机市场主要是 IBM PC 及其 兼容机占主导地位。 MPC=高性能 PC+CD-ROM 驱动器+声卡
主机板性能 主机板性能主要包括 CPU 及主频,内存和高速缓存容量,以及总线结构。CPU 是 计算机的心脏。 主频是 PC 机振荡晶体的频率, 它使主板工作于某个速度上。 因此, CPU 与其相应的主频一起决定 PC 机的运算速度。如 Pentium III CPU 的主频速度为 450MHz-550MHz。内存 RAM 指的是动态存储器 DRAM。如果内存不够,则程序运行 时要利用虚拟内存和临时文件,也即占用一部分硬盘空间作为临时存储用。程序越大、 内存越小,则占用的硬盘空间越大、内存与硬盘之间的数据交换次数越多,程序运行的 实际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把一些常用数据暂存于高速缓存 Cache 可大大提高 CPU 读 取数据的速率。Pentium III 已做到了 512KB 的高速缓存。Cache 的容量越大,运算性 能提高越明显,这在图像处理时特别有用。
计算机中各部件的协同工作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整体性能, 而部件间的联系是通过总 线(BUS)来实现的。总线的性能是以总线的时钟、带宽及相应的总线数据传输率来衡 量的。除了 CPU 以外,主板还可以按不同的总线接口类型分类:
不同的接口类型, 决定了 PC 机的总线结构。 不同总线结构的性能比较如下表所示: 接口 ISA EISA VESA PCI 宽度(bit) 16 32 32 64 最高传输率(MBps) 8 33 132 528 适用机型 286 386 486 pentium 总线结构的发展是与 CPU 的发展相联的, 其目的是为了让数据传输率与 CPU 的速 度相匹配。目前一般使用 PCI 总线。 。 硬盘系统 硬盘的用途主要是存储数据或程序以及用于数据的交换与暂存。 对硬盘的要求首先 是容量足够大,以便存储大的应用程序和多媒体数据。其次是数据传输率足够高,以便 数据的读取与交换。硬盘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容量、寻址时间和接口。在数据存储和交 换时, 计算机的工作效率与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有直接关系。 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管理硬 盘: 合理利用硬盘,有效地管理硬盘上的文件 减少硬盘中碎片,提高实际数据读取时间 硬盘空间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硬盘上的自由空间越多、自由空间越连续、硬盘的实际读写速度越快,整个系统的 工作速度当然也越快。 显示系统 显示屏幕实际都是由许多不同色彩或不同亮度的点组成的。 屏幕上一个点也称为一 个像素(pixel)。像素点的排列就构成了屏幕的显示区域,也称为显示分辨率,如 800×600。显示分辨率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而点距(dot pitch)则是屏幕物理上像素间 的最小距离。因此,点距越小,分辨率范围就可以做得越高。 计算机通过红(Red)、绿(Green)和蓝(Blue)三
种色光(简记为 RGB)按不 这种相加混色是计算机中定义颜色的基本方法。 扫描显示 同比例混合而形成各种色光。 的基本工作过程是代表 R、G、B 色彩强度的三束电子从显示屏幕的左上角开始,逐行
或隔行向下扫描。当色电子束轰击屏幕上一点时,对应的荧光体发光,混合成一个像素 点。扫描一帧的速率称为刷新速率(refresh rate),也可称为帧率或垂直扫描速率。刷 新速率太低,会使人感到屏幕显示闪烁、不稳定。目前 PC 显示器一般采用逐行扫描的 方式,其屏幕刷新率在 70Hz 以上。 显示卡是显示系统的核心,它决定着显示的分辨率、显示速度和效果。显示卡上都 设有一块与屏幕显示位置对应的存储区,用来存放当前屏幕显示的数据。因此,显示存 储区的容量决定了最大显示分辨率及显示深度。 以 640×480 的分辨率、256 色显示(显示
深度为 8bit) ,则一屏显示数据的容量为: 640×480×8(bit)=300(KByte)
网域构成 网络可以把不同地域的 MPC 或其它计算机联成一个整体。单机上配上网卡;通过 网线与集线器(Hub)相连。一个集线器一般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可以连结一台单机, 由此就可以构成一个局域网。 集线器相当于局域网的总线,其数据率一般为 10Mb/s,因此网间的数据交换比单 机内部速度慢,同时一个集线器连接的单机越多,速度就越慢,因为所有的单机都共享 10Mb/s 的传输率。除了集线器以外,还可以采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连结各个单 机。集线器的所有端口都共享 10Mb/s 的数据传输率,而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具有 10Mb/s 的数据率,有的还提供 100Mb/s 的端口。显然采用交换机进行单机间的通讯 其速度要快许多,当然其价格也贵许多。 实际中常根据数据传输流量的需要设计网域间的连接关系
。从一个高校普通实验室的网域构成
可看出数字媒体传播的硬件条件和构成。 在这个例子中, 实验室本身构成一个局域 网,其交换机(Switch Hub)联接整个文科楼的网络,实验室交换机通过 10Mb 光缆与 校园网及 INTERNET 相连。 显然与接在交换机端口上的 MPC 相比, 接在 Hub 上的 MPC 上网的速率要慢一些。
当用户借助于 MPC 获取或传播数字媒体信息时,传播速度一般按如下顺序递减: 本地机---〉局域网---〉校园网---〉国内网域---〉国外网域
色调、亮度和饱和度
从人的视觉系统看,色彩可用色调、饱和度和亮度来描述。人眼看 到的任一彩色光都是这三个特性的综合效果,这三个特性可以说是色彩 的三要素,其中色调与光波的波长有直接关系,亮度和饱和度与光波的 幅度有关。 当人眼看到一种或多种波长的光时所产生的色彩感
觉,我们称之为 色调或色相。与绘画中的色相系列不同的是,计算机在图像处理上采用 数字化,可以非常精确地表现色彩的变化,色调是连续变化的。用一个 园环来表现色谱的变化,就构成了一个色彩连续变化的色环。 亮度或明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是指色彩 明暗深浅的程度,也可称为色阶。亮度有两种特性:同一物体因受光不 同会产生明度上的变化;强度相同的不同色光,亮度感不同。 饱和度指色彩纯粹的程度。淡色的饱和度比浓色要低一些;饱和度 还和亮度有关,同一色调越亮或越暗越不纯。
三原色相混合而成白光,而两种色光相混合而成白光,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
HSI 色彩空间 HSI 色彩空间是从人的视觉系统出发,用色调(Hue)、色饱和度(Saturation 或 Chroma)和亮度(Intensity 或 Brightness)来描述色彩。HSI 色彩空间可以用 一个圆锥空间模型来描述。用这种描述 HSI 色彩空间的圆锥模型相当复杂,但确 能把色调、亮度和色饱和度的变化情形表现得很清楚。 圆锥空间模型:HSI 色彩空间模型
(A)HSI 圆锥空间模型
(B)线条示意图: 圆锥上亮度、色度和饱和度的关 系。
(B)线条示意图: 圆锥上亮度、色度和饱和度的关系。
(C)纵轴表示亮度: (D)圆锥纵切面: 亮度值是沿着圆锥的 描述了同一色调的不 同 轴 线度量的, 沿着圆锥轴线上 亮度和饱和度关系。 的点表示完全不饱和的颜 色,按照不同的灰度等级, 最亮点为纯白色、 最暗点为 纯黑色。 YUV(Lab)色彩空间
(E)圆锥横切面: 色调 H 为绕着圆锥截 面度量的色环, 圆周上的颜 色为完全饱和的纯色, 色饱 和度为穿过中心的半径横 轴。
回页首
在现代彩色电视系统中, 通常采用三管彩色摄像机或彩色 CCD (点耦合器件) 摄像机,它把摄得的彩色图像信号,经分色、分别放大校正得到 RGB,再经过矩 阵变换电路得到亮度信号 Y 和两个色差信号 R-Y、B-Y,最后发送端将亮度和色 差三个信号分别进行编码,用同一信道发送出去。这就是我们常用的 YUV 色彩 空间。 采用 YUV 色彩空间的重要性是它的亮度信号 Y 和色度信号 U、 是分离的。 V 如果只有 Y 信号分量而没有 U、V 分量,那么这样表示的图就是黑白灰度图。彩 色电视采用 YUV 空间正是为了用亮度信号 Y 解决彩色电视机与黑白电视机的兼 容问题,使黑白电视机也能接收彩色信号。 根据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制定的 NTSC 制式标准,当白光的亮度用 Y 来 表示时,它和红、绿、蓝三色光的关系可用如下式的方程描述: Y=0.3R+0.59G+0.11B 与 YUV 色彩空间类似的还有 Lab 色彩空间,它也是用亮度和
色差来描述色 彩分量,其中 L 为亮度、a 和 b 分别为各色差分量。 CMY 色彩空间
彩色印刷或彩色打印的纸张是不能发射光线的,因而印刷机或彩色打印机就 只能使用一些能够吸收特定的光波而反射其它光波的油墨或颜料。油墨或颜料的 三基色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简称为 CMY。青色对 应蓝绿色;品红对应紫红色。理论上说,任何一种由颜料表现的色彩都可以用这 三种基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种色彩表示方法称 CMY 色彩空间表示法。 彩色打印机和彩色印刷系统都采用 CMY 色彩空间。 色彩空间的变换 RGB,HSI,YUV,CMYK 等不同的色彩空间只是同一物理量的不同表示法, 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关系,这种转换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的运算而得。例 如,CMY 为相减混色,它与相加混色的 RGB 空间正好互补。 实际应用中,一幅图像在计算机中用 RGB 空间显示;用 RGB 或 HSI 空间编 辑处理;打印输出时要转换成 CMY 空间;如果要印刷,则要转换成 CMYK 四幅 印刷分色图,用于套印彩色印刷品。 图像分辨率与显示分辨率 显示分辨率是确定屏幕上显示图像的区域的大小。显示分辨率有最大显示分 辨率和当前显示分辨率之别。最大显示分辨率是由物理参数,即显示器和显示卡 (显示缓存)决定的。当前显示分辨率是由当前设置的参数决定的。 图像分辨率是确立组成一幅图像的像素数目, 图像分辨率用 dpi dot per inch, ( 每英寸点数)表示,是图像像素密度的度量方法。对同样大小的一幅原图,如果 数字化时图像分辨率高,则组成该图的像素点数目越多,看起来就越逼真。图像 分辨率在图像输入/输出时起作用;它决定图像的点阵数。而且,不同的分辨率会 造成不同的图像清晰度。 按照不同的图像分辨率来扫描图像,可以看出图像分辨率与显示分辨率的关 系和不同。如果图像的点数大于显示分辨率的点数,则该图像在显示器上只能显 示出图像的一部分。只有当图像大小与显示分辨率相同时,一幅图像才能充满整 屏。 图像深度与色彩类型 图像深度是指位图中记录每个像素点所占的位数, 它决定了彩色图像 中可出现的最多颜色数,或者灰度图像中的最大灰度等级数。图像的色彩 需用三维空间来表示,如 RGB 色彩空间,而色彩的空间表示法又不是唯 一的,所以每个像素点的图像深度的分配还与图像所用的色彩空间有关。 以最常用的 RGB 色彩空间为例,图像深度与色彩的映射关系主要有真彩 色、伪彩色和调配色。 真彩色是指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值都分成 R、G、B 三个基色分量,每 24 基色分量用 8bit 来记录其色彩强度,共可
记录 2 =16M 种色彩。这样得到
的色彩可以反映原图的真实色彩,故称真彩色。 伪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值实际上是一个索引值或代码, 该代码值作为 色彩查找表中某一项的入口地址,根据该地址可查找出包含实际 R、G、 B 的强度值。这种用查找映射的方法产生的色彩称为伪彩色。从 16 色标 准 VGA 调色板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种伪彩色的工作方式。同一幅图像,采 用不同的调色板显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效果。 调配色是通过每个像素点的 R、G、B 分量分别作为单独的索引值进 行变换,经相应的色彩变换表找出各自的基色强度,用变换后的 R、G、 B 强度值产生的色彩。调配色的效果一般比伪彩色好,但显然没有真彩色 的效果。 图像压缩的基本概念 数字图像由于数据量很大,不仅占用存储空间,而且影响传输。因此,图像 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图像的压缩编码。图像的压缩基本基于如下两点: 图像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数据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相邻像素之 间色彩基本相同。 人的视觉对于边缘急剧变化不敏感,人眼具有对图像的亮度敏感高、对 色度敏感性低的特点。 根据这两点特征就可以压缩图像数据,而且由此发展出图像压缩的两类基本 方法:一种是将相同的或相似的数据或数据特征归类,使用较少的数据量描述原 始数据,达到减少数据量的目的。这种压缩一般为无损压缩。第二类方法是利用 人眼的视觉特性有针对性地简化不重要的数据,以减少总的数据量。这种压缩一 般为有损压缩,只要损失的数据不太影响人眼主观接收的效果,就可采用。 图像压缩的主要参数之一是图像压缩比,定义为压缩前的图像数据量与压缩 后的图像数据量之比:
显然,压缩比越小,压缩后的图像文件数据量越小,图像质量有可能损失越 多。但压缩比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压缩的效果还与压缩前的图像效果及压缩 方法有关。 行程编码 有些图像,尤其是计算机生成的图形往往有许多颜色相同的图块。在这些图 块中,许多连续的扫描行都具有同一种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需要存储每 一个像素的颜色值,而仅仅存储一个像素值以及具有相同颜色的像素数目。这种
编码称为行程编码,或称游程编码,常用 RLE(Run-Length Encoding)表示。 通过一个 RLE 行程编码的实例,可知该压缩编码技术相当直观和经济,运算 也相当简单,因此解压缩速度很快。RLE 压缩编码尤其适用于计算机生成的图形 图像,对减少存储容量很有效,但对自然图像来说就完全不同。 增量调制编码 自然图像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图像的颜色虽不完
全一 致,但变化不大。因此,在这些区域中,相邻像素的像素值相差很小,具有很大 的相关性。在一幅图像中,除了轮廓特别明显的地方,大部分区域都具有这种特 点。增量调制编码(Delta Modulation Encoding)就是利用图像相邻像素值的相关 性来压缩每个像素值的位数,达到最终减少图像存贮容量的目的。 用增量调制编码压缩图像时,不存贮扫描行上每个像素的实际值,而仅存贮 每一行上第一个像素的实际值。其后,依次存贮每一个像素的像素值与前一个像 素值之差值,即增量值。由于差值较小,所以可用较少的位数来表示和记录,这 样就节省了存储空间。 图像文件的一般结构 一般的图像文件结构都包含有文件头、文件体和文件尾等三部分。
文件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生或编辑该图 像文件的软件的信息以及图像本身的参数。这些参数必须完整地描述图像数据的 所有特征,因此是图像文件中的关键数据。当然,根据不同的文件,有的参数是
可选的。 文件体主要包括图像数据以及色彩变换查找表或调色板数据。这部分是文 件的主体,对文件容量的大小起决定作用。如果是真彩色图像,则无色彩变换查 找表或调色板数据,对于 256 色的调色板,每种颜色值用 24bit 表示,则调色板的 数据长度为 256×3(Byte)。 文件尾是可选项, 可包含一些用户信息。 有的文件格式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由于文件体数据量较之文件头与文件尾要大得多,而文件体中色彩变换表或调色 板所占用的空间一般也比图像数据小得多,因此图像文件的容量一般能够表示图 像数据的容量(压缩或无压缩)。 上图只是一个大概的图像文件结构说明,实际的结构根据不同的格式其中的 条目要细得多,结构也复杂得多,各个条目所占空间及条目间的排列顺序也大不 相同。目前还没有非常统一的图像文件格式。但大多数图像处理软件都与数种图 像文件格式相兼容,也即可读取多种不同格式的图像文件。这样,不同的图像格 式间可相互转换。 回页首 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 几乎所有的图像文件都采用各自简化的格式名作为文件扩展名。从扩展名就 可知道这幅图像是按什么格式存贮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软件去读/写。 BMP 格式: 这是一种与硬件设备无关的图像文件格式,使用非常广。它采用位映射存贮 格式,除了图像深度可选以外,不采用其它任何压缩,因此,BMP 文件所占用的 空间很大。BMP 文件的图像深度可选 1bit、4bit、8bit 及 24bit。BMP 文件存储数 据时,图像的扫描方式是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 PCX 文件: 这是 PC 画笔的图像文件格式。PCX 的图像深度可选为 1、4
、8bit。由于这 种文件格式出现较早,它不支持真彩色。PCX 文件采用 RLE 行程编码,文件体中 存放的是压缩后的图像数据。因此,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写成 PCX 文件格式时, 要对其进行 RLE 编码;而读取一个 PCX 文件时首先要对其进行 RLE 解码,才能 进一步显示和处理。 TIFF 文件: TIFF(Tag Image File Format)文件是由 Aldus 和 Microsoft 公司为扫描仪和 桌上出版系统研制开发的一种较为通用的图像文件格式。TIFF 格式灵活易变,它 又定义了四类不同的格式:TIFF-B 适用于二值图像;TIFF-G 适用于黑白灰度图 像;TIFF-P 适用于带调色板的彩色图像;TIFF-R 适用于 RGB 真彩图像。TIFF 支持多种编码方法,其中包括 RGB 无压缩、RLE 压缩及下面要介绍的 JPEG 压缩
等。 GIF 文件: GIF (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 CompuServe 公司在 1987 年开发的图像 是 文件格式。GIF 文件的数据是经过压缩的,它采用了可变长度等压缩算法。GIF 的图像深度从 1bit 到 8bit,也即 GIF 最多支持 256 种色彩的图像。GIF 格式的另 一个特点是其在一个 GIF 文件中可以存多幅彩色图像,如果把存于一个文件中的 多幅图像数据逐幅读出并显示到屏幕上,就可构成一种最简单的动画。 JPEG 文件: 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由 CCITT 和 ISO 联合组成的一个 图像专家组。 该专家组制定的第一个压缩静态数字图像的国际标准, 简称为 JPEG 算法。 JPEG 采用对称的压缩算法, 也即在同一系统环境下压缩和解压缩所用的时 间相同。采用 JPEG 压缩编码算法压缩的图像,其压缩比约为 1:5 至 1:50,甚至 更高,是目前压缩质量最好的算法。从实例中可以看出不同压缩比及其压缩效果。 平板扫描仪
平板扫描仪在很多方面像复印机。把要 扫描的图片放置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扫描仪提供光源给图片,通过光条和镜头 将图片曝光,光线从图片上反射进扫描仪的光学系统,在此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光 得以处理,以数字的形式重新组合后送计算机屏幕显示,并以图像文件的形式保 存在磁盘上。 扫描仪一般通过一个专用的扫描仪接口卡与计算机相联系,不同的扫描仪配 有不同的扫描仪驱动软件,通过软件驱动程序使计算机能识别扫描仪并与之建立 起通信联系。扫描仪一般都配有相应的扫描应用软件,用户通过软件来选择扫描 时的工作参数,控制扫描仪的工作,扫描软件还可以对图像作一些预处理,生成 的数字图像可按不同的文件格式存贮下来。
主窗口与工具箱
PHOTOSHOP 的主窗口主要由菜单项、工具箱、图像编辑窗、各种控制板和 状态栏组成。其中工具箱、各控制板以及状态栏都有显现和隐藏两种状态,通过 Window
s 菜单来切换。 状态栏显示当前图像的各种参数值和状态。 利用各种工具, 并配合菜单和控制板的操作,可对编辑窗中的图像进行不同的编辑和绘图处理。 菜单 PHOTOSHOP 的菜单项按其功能,可分为对图像的操作、对图层的操作、特 技处理、对编辑视图控制及帮助信息五大类。 工具箱 工具箱罗列出常用的编辑工具,当前选择的工具可以通过 A 控制板中的 Option 选项来调整各项参数。双击工具箱中某一工具,即可打开其相应的参数控 制板。 控制板 控制板的作用是显示和控制各种编辑状态和工具的参数。控制板分为 A、B、 C、D 四块,每块上有不同的控制栏目,可以分别控制和调整。点击控制板右上 角的三角图标,可控制弹出式菜单,选择对当前栏目的编辑;控制板下方排列有 不同的编辑按钮,可对当前栏目进行快捷编辑。 回页首 基本图像变换与操作 图像变换与操作是指对编辑窗口中当前显示的图像内容进行处理,涉及的菜 单项包括 File、Edit 和 Image。 文件的操作及格式的变换 任何一幅图像的参数基本都包括图像分辨率、图像尺寸、象素深度(色彩模 式)和文件格式等。如果创建一幅新的图像(New),需要指定图像的各种参数, 还包括图纸的背景颜色等。当操作打开(Open)一幅已有图像文件时,系统会自 动识别这些参数,并在预览窗口显示出该图像小样及文件容量。 图像文件打开后其参数可在状态栏中查看,点击状态栏中的三角图标,可控 制状态栏中显示的不同信息内容。当信息内容为图像文件容量时,鼠标点在容量 栏处,同时按 Alt,则可显示当前图像的尺寸、分辨率、通道数、色彩模式等信息; 若同按 Shift,可显示图像打印的位置预览。包括文件大小、图像尺寸、分辨率、 等等。 PHOTOSHOP 支持的图像文件格式有许多,除了其专用的 PSD 和 PDD 格式 以外,还包括 BMP,GIF,JPEG,PCX,TIFF 等标准格式和其他一些图像格式。 PSD 是 PHOTOSHOP 特有的格式,包括各种编辑的中间状态和信息,因此文件的 容量很大,而且一般的图像软件也不支持这种格式。在图像编辑的过程中,系统 会自动把图像格式转换成 PSD 格式,并按该格式保存。如果要转换格式,必须采 用 File/Save as a copy 菜单项,把图像内容复制到一个新文件中,文件的格式、
路径、文件名都可以重新选择。 图像重采样 菜单项 Image/Image size 的功能为图像的重采样,通过改变图像的像素大小 或分辨率,进而改变图像文件大小或图像打印输出的幅面。 色彩模式转换 PHOTOSHOP 能利用很多色彩模式来显示、 存储和打印图像, 通常分为灰度、 调配色、色彩空间和多通道四种系列,可
通过 Image/mode 菜单选择和转换。 图像的旋转和色调调整 菜单项 Image/Rotate canvas 可控制整体图像的旋转和翻转。菜单项 Image/Adjust 可控制调整当前图层的色彩、色调、对比度等。 回页首 图层的概念与编辑 图层的概念 PhotoShop 将一个图像按不同的图层(layer)来记录和编辑处理,一个图层 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图像单元,每层可以独立选择和编辑处理,而决不会影响到 其他的图层信息。各层之间可按不同的透明度和前后顺序叠在一起。多图层的图 像在保存时,若想保存各图层及全部信息,必须存为 PSD 格式。对图层的操作可 通过图层菜单(Layer)和图层控制板进行。 图层控制板 打开一个图像文件的同时,图层控制板内会自动列出所有图层,最底层往往 是背景。 图层编辑功能 通过菜单项 Layer, 图层控制板上的弹出式菜单, 以及控制板底边的快捷按钮, 可以对图层进行各种编辑操作,主要包括: 新建、复制、删除当前图层。新建图层时,可以指定图层名称、透明度、 混合模式等参数,一般新建图层会放在当前图层之上。用鼠标拖拽需删除的图层 至下方的“垃圾桶”,即可删除该层。 图层的移动。包括图层在图像平面内的移动和图层间的前后顺序移动。 用工具箱中的移动工具可移动当前图层及其关联图层;在图层控制板中,拖拽要 移动的图层至理想位置,松开鼠标即可改变图层间的前后关系。 图层色彩调整。用 Image/adjust 菜单项可以调整当前图层的各种色彩效 果。
图层的变形。用 Layer/transform(PhotoShop 5.0 中为 Edit/transform) 菜单项可以将当前图层进行各种拉伸、旋转和变形。 工具箱 类型 图标 功能 可移动整个图层或选择区在图像中的平 移动图像 面位置。 当编辑窗口无法显示整个图象时,可移 徒手移动 动图像与窗口的相对位置,以便在窗口 中显示出其他图像部分。 按矩形、椭圆形、单行、单列定义选择 几何区 区。 绳索 魔棒 喷枪 画笔 渐变 选取不规则的范围。 根据设定的容差值,选取颜色相近的连 续像素的范围。 可模拟喷枪绘出柔边的线条。 可选择不同的笔刷,产生笔触感柔和的 颜色。 可建立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渐变效 果。 名称
移动
选择区 定义
油漆桶 将前景色填充在选定的范为内。 吸管 可吸取图象中的任意颜色,作为前景色 或背景色。
绘 画 绘 图
橡皮擦 擦拭图象, 使擦过的地方显示出背景色。 图章 聚焦 可将局部的图象复制到其它地方。
缩放
可使图象的局部或边缘产生模糊或锐化 的效果。 可改变图象中特定区域的明暗度或颜色 色调 饱和度。 可在图象上画出不同粗细的线条或带箭 直线 头的直线。
定义矢量路径,可精确调整。路径可以 钢笔 转换成选择区,也可据此划线。 在不改变图象原有比例的情况下,改变 显示缩放 屏幕显示的比例。
文字 前景色/ 背景色 显示模式
文字 前景色/ 背景色
在图象中加入各种文字的效果。 可提供绘图工具所使用的颜色。
提供了不同的显示模式,如标准屏幕、 显示模式 全屏幕、黑底屏幕等模式,还可选择快 速蒙版模式或标准模式。
注明:工具箱中的工具图标右下角如有一个小三角,则可进一步弹出其展开 条选择其他同类工具。
范文二:纸币的产生过程
纸币的产生过程
一、纸币的产生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以布为币材的“里布”作为交换物,布长二尺,广二寸,写上年月、地址和钱数,发行人在这三处都加盖印书,用以买卖货物,可转让流通。《周礼 ? 夭官家宰上 》 有“听买卖以质剂”的话,东汉郑玄说“质剂”就是券书。于是有人将纸币和质剂联系起来,如说发行纸币是“设质剂之法”,或说纸币是“《周官》质剂之意”等。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用“牛皮币”,上书符号和姓名,用于媒介。还有一种“傅别”,类似于今天的期票,币上书写有关钱数一行,中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到期合券相验付款。
汉武帝时候就有皮币一具有信用货币的性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铸行白金币的同时,还发行皮币。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做成,一尺见方,周围饰以彩画,值40万钱。规定王侯宗室的朝觐聘享,必须以皮币垫璧。有的学者认为皮币是中国纸币的起源。实际上皮币不过是一种有价凭证,它是不流通的,不能当作纸币看待。
唐宪宗时候的飞钱更为史家所认为纸币之滥觞。唐朝有飞钱,也被人同纸币联系起来。如说“钞始于唐之飞钱”。飞钱是汇票,不是纸币。
正式兑换券产生于十世纪,这就是北宋的交子。这种交子是分界发行,每两三年兑现一次,换发新交,所以同现代纸币,稍微有点不同。
北宋四川用铁钱,每贯重6.5斤。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铸当十大铁钱,每贯重25.5斤,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减为每贯重12斤10两。铁钱质重值轻,流通不便。
从宋初开始,民间就产生了代表铁钱流通的纸币交子。交子可以兑现,兑现时每贯需扣除手续费30文。后来因发生奸弊,改由富商16户连保负责。发行交子的富户称交子铺或交子户。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置益州交子务,次年开始发行官交子。官交子等级起初是1贯到10贯。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改为10贯和5贯两种。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又改为1贯和500文两种。官交子分界发行,界满换发新交子。有些史书说是3年一界,但据近代学者考证,实为2年一界。每界的最高发行额为1256340贯,备本钱360000贯,准备率为28,强。换界时每贯仍要扣除30文,称为“纸墨费”。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开始两界并行。北宋还曾在其他地区发行交子。官交子的币值初期是稳定的,后来逐渐贬值,徽宗时尤为严重。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发行额已超过原定最高发行额的20倍,每贯只值10余文。这一年改四川交子为钱引。换界时,钱引一换交子四。三年规定第41界和42界交子不予收兑,成为废纸。
交子没有实物传世。传世的一块币版,拓图最初发表于《东亚钱志》。上面的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过去有人认为这是交子或钱引币版,近来有些人认为可能是小钞币版。
徽宗崇宁四年,把纸币定名为“钱引” ,除闽、浙、湖、广外各路发行。
二、南宋的纸币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发行关子。
关子最初是汇票性质。因当时屯兵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水路不通,运钱不便,所以在婺州发行关子,召人出钱领取,到杭州、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榷货务领钱或茶、盐、香货钞引,每贯少收10文,这样关子就是纸币的性质了。
绍兴年间,临安民间有便钱会子(汇票)。钱端礼知临安时改为官办,绍兴三十年钱端礼调为户部侍郎,会子亦改由户部发行,遂成为南宋的主要纸币,或称“行在会子”,因主要流通于东南地区,又称“东南会子”。面值起初为 1 贯,后增发200文、300文和500文三种。会子发行后,贬值曾达一成以上。孝宗即位后,注意了对纸币流通的管理。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三年和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数次用金银收兑会子,减少会子的发行数量。四年规定会子以三年为一界(未严格执行),每界最高发行额为1000万贯,换界时每贯收20文,称为“靡费钱”。次年改为两界同时流通。九年,征收货币赋税,官吏的货币俸给都钱会各半支付。
淳熙年间币值回升,受到了民间的欢迎,甚至产生了“褚币重于黄金”的谀词。宋孝宗总结会子流通的经验说:“大凡行用会子,少则重,多则轻。”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因对金战争,军费开支增加,会子不仅三界同时流通,而且每界的实际发行额都超过了限额。
南宋将维持或提高纸币币值的措施称为“称提”。“称提”一词北宋即已有使用,但没有南宋普遍。称提本来可以指提高钱币的币值或物价,而多数则针对纸币贬值而言。南宋称提纸币的结果,并没有扭转纸币贬值的趋势,所以有“称提无策”之讥。
三、金朝的纸币
金朝在发行纸币前,降金的刘豫曾于太宗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发行交子,从1贯到100贯,八年为界。刘豫的伪齐政权也正好存在8年,可谓巧合。
金朝的主要纸币是交钞。海陵王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设交钞库,开始发行。分大钞和小钞:大钞有1、2、3、5、10贯,小钞有100、200、300、500、700文。7年一换。
从开始发行到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是交钞流通比较稳定的时期。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取消了7年厘革制度(比南宋取消分界发行办法早57年),使交钞长期通用。从此金朝进入了通货膨胀的时期。
为了推行纸币,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在几路规定一贯以下不许用钱。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因陕西交钞流通困难,以现钱10万贯为钞本,维持交钞的兑现。
七年为推行钞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主要有:1、禁止人民议论钞法。“自令都市敢有相聚论钞法难行者,许人捕告,赏钱三百贯。”2、增印大小钞。3、民间交易、典质,一贯以上用钞(承安三年的规定一贯以上还可用银,现在则限于用钞),不许用钱,只有辽东可以钱钞从便。4、商旅带现钱不得超过10贯,官民家中存留现钱要减少,钱10贯以上不得出京。5、官员以推行钞法的成败为赏罚。接着,考虑到大钞难行,又命令官府不得再出大钞,民间持有的5贯、10贯钞可向交钞库调换小钞,并按比例配以钱币。八年收毁大钞,改行小钞。
从贞佑三年到天兴二年,一共只有18年的时间,却发行了6种纸币,而其中5种是在短短的8年中发行的,可见其末年滥发纸币的严重,更何况还可能有遗漏。
上述7种纸币中,前5种以钱为单位,有兑换率可以推算,据此可知金朝以纸币计算的物价至少上涨了200亿倍。宋人吴潜说金末“百缉之褚止可以易一面”。元初耶律楚材说金末“万贯唯易一饼”。实际上由于纸币已经几次更换,所谓“百络”、“万贯”,乃是面值已经缩小了的物价。
四、元代的纸币
蒙古在宪宗以前曾发行过几种纸币。 太祖末年(公元1227年),何实在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发行会子。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曾发行交钞。十二年刘肃在邢州(治所在今河北邢台)发行纸币。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在京兆(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发行交钞。以上几种都具有地方性或临时性。
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发行交钞和中统元宝交钞。交钞以两为单位,可能只有短期流通。中统元宝交钞则以钱为单位,从10文至2贯,共10等。
元代多数时间实行纯粹的纸币流通制度,纸币的法偿能力远高于宋、金的纸币。但这只是就法令而言,实际上民间仍有金属货币流通。不仅如此,民间还产生了一些小额的代用币,有所谓茶帖、面帖、竹牌、酒牌等。这些牌帖本来由店铺制造以备找零用,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至元年间阿合马当政,大事搜刮。至元十三年将各路钞库的金银都运往京城。纸币不再兑现,而且发行无度,就逐步贬值。十九年时中统钞已贬值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至元十九年阿合马被杀,政府对钞法进行了整治。二十四年再次整治钞法,发行至元通行宝钞。两次整治都恢复纸币的准备金,以钞库买卖金银来维持币值。但三十一年又“诏诸路平准交钞库所贮银九十三万六千九百五十两,除留十九万二千四百五十两为钞母,余悉运至京师。”再次破坏了纸币的准备金制度。
至元通行宝钞从5文至2贯,共11等,一贯当中统钞5贯。由于仍以中统钞计价,物价并未降低,至元钞不过是起大钞的作用。
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发行至大银钞,从2厘至2两,共11等,每两当至元钞5贯。次年还开放用钱。四年正月仁宗即位,否定了武宗的政策。
顺帝至正十一年(公1351年)开放用钱,铸造钱币并印发至正交钞。至正钞一贯当至元钞2贯。据传世的至正妙,可儿所谓至正交钞不过是用中统钞旧版印成的中统钞,背面再加盖“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八字而已。当时海内大乱,军费支出浩繁,“每日印造不可数计” ,“京师料钞(新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于是许多地方只用铜钱,甚至又恢复了物物交换。元末纸币恶性膨胀,产生了“人吃人,钞买钞”的民谣。
五、明清(鸦片战争前)的纸币
明代只有一种国家纸币,发行一开始就很不成功。太祖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设宝钞提举司,于次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分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文和 l 贯 6 种。禁止金银和其他商品为货币, 100 文以下用钱。缴纳商税十分之三用钱,十分之七用钞。二十二年增造10文至50文的小钞。二十七年禁止用钱,从此明代也实行了纯粹的纸币流通制度。
发行数量没有限制,而单靠十分之七的商税维持不住宝钞的币值。宝钞很快贬值,二十三年两浙宝钞只值250文,二十七年又跌至160文。洪武九年曾拟订“倒钞法”,由宝钞行用库倒换昏烂钞,每贯收工墨费30文。人们“每以堪用之钞辄来易换” 或“非昏烂者亦揉烂以易新” 。政府很快取消了行用库,昏钞难以调换新钞,以致市场上新旧钞有了不同的购买力。
成祖永乐二年(公元 1404 年)实行户口食盐法:是用寓人头税于盐价的办法来回笼纸币,阻挠钞法的要“坐以大辟”,家属还要“罚钞徙边”企图用重刑来强制推行宝钞。宣宗时,大力组织纸币回笼。
宣德元年(公元 1426 年)规定赃罚照市价5倍折收宝钞。三年规定有不用钞一贯的罚钞千贯,知情不告的罚钞万贯;关闭店铺私自买卖和抬高物价的罚钞万贯,知情不告的罚钞千贯;交易用银一钱的,买卖双方各罚钞1000贯;官吏贪赃受货物的按物价的40倍罚钞,受银的每两罚钞 1万贯。四年增加33府州县的市镇店肆门摊税课5倍。又对两京塌坊(堆栈)、园地、受雇驴骡车、受雇货船及京师油坊、砖瓦窑、木植场,牛车、小车规定了纳钞标准。为了对过往船只征税,在有关地点设立了钞关。
这样大力回笼纸币,宣德时宝钞的币值有所回升。发行宝钞之初规定宝钞一贯抵银一两,宣德元年银一两值宝钞400贯,而宣德七年回升到银一两值宝钞100贯。这回升是在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取得的。但永乐、宣德时政府的支出也在膨胀,宝钞的投放仍不能减少,又降低了回笼的效果。
英宗正统元年(公元 1436 年)实行江南租税折收金帛的政策,用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同时还放弃了大力收钞的政策。于是宝钞又进一步贬值,而且流通阵地不断缩小,代宗景泰年间(公元1450一1457年)重新采取一些加税收钞的措施,但不如宣德年间有力。而且一方面收钞,另一方面原来收钞的项目却在纷纷改折其他。如户口食盐法已名存实亡,人民缴纳的已改为米或银钱,而却领不到盐,成了纯粹的人头税。
宪宗成化元年(公元 1465 年)以后,政府不再致力于强化纸币流通,但又不肯干脆宣布作废。纸币长期地在极有限的范围内使用,直到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一1627年)仍有若干用钞的记载,如《明熹宗实录》元年、三年、五年、六年的十二月都记有405600余贯宝钞的租税收入。
成化以后,宝钞的官价基本上是每贯2文,市价则只值1文或不到1文。每1000张一贯札在一起,称为一块,使用时按块计算。由于宝钞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买卖宝钞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明后期出现一种“钞户”,就是买卖宝钞的专业户。他们按官价每块1.3钱银子卖给有关部门,而收进价只值官价的十分之二三,一进一出,“获六七倍之利”。
明中叶后,宝钞虽基本上不流通了,但“钞”字已深入人心,在日常口语中已用来泛指货币。如(警世通言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说:“公子虽在客边乏钞,谅三百金还措办得来。”“乏钞”指没有钱,“三百金”是白银300两。《西游记)第五十三回:“长老叫沙僧解开包,取几文钱钞与他。”这里的“钱钞”是指钱。明清小说中此类文字常可见到。
崇祯十六年(公元 1643 年),距李自成攻入北京只有几个月了,有秀才蒋臣又建议行钞,被户部尚书倪元璐荐为户部司务,并受到皇帝的召见,蒋臣说行钞可以在 5 年以内,“使天下金钱尽归内努”。他计划每年发行5000万贯纸币,5年达到2.5亿贯。思宗不听谏阻,决定采纳蒋臣的建议,设立内宝钞局,日夜监造纸币。在政权即将被推翻的情况下,纸币如何能推行,崇祯末年的行钞闹剧成了历史的笑柄。清代在鸦片战争前只有顺治八年(公元 1651 年)至十七年发行名为“钞贯”的纸币,每年只发行 128172 . 47 贯,其制不详。清政府对发行纸币存有戒心,嘉庆十九年(公元 1814 年),侍讲学士蔡之定奏请行钞,被“交部议处,以为妄言乱政者戒。”
政府不发行纸币,民间却有纸币流通。明末陈子龙说:“今民间子钱家多用券,商贾轻资往来则用会,此即前人用钞之初意也。“券”即兑换券,也就是钱票和银票。“子钱家”即钱铺、当铺等信用机构。“会”即会票,也就是汇票。明末陆世仪说:“今人家多有移重资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此即飞钱之遗意。”
这些兑换券、会票都能进入市场流通,就具有了兑现纸币的性质。到清代民间纸币盛行。如乾嘉时北京有大钱庄恒和、恒兴、恒利、恒源,合称“四大恒”。“当年所出银票,市民皆视同现金,故始终无挤兑之事。”
银票、钱票、会票等民间纸币完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们和近代的银行券相衔接。其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北宋的私交子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但由于政府缺乏有力的管理,有些发行机构经营亏报而无力兑现的事也时有发生。
范文三:文化的产生过程
“文化”的产生过程
文化是所有文化现象本质的共同抽象。但是文化现象千种万种,想要从这许多中具有特殊性的文化现象中总结出它们之间共有的普遍性谈何容易?所以我认为对各种文化现象本质的本质的抽象过程应该是一个层层推进、层层抽象的过程。
首先,把各种文化现象按照它们各自的基本属性划分为建筑文化方面、宗教文化方面、饮食文化方面等。在这里,就以建筑文化为例来论述一下各种文化本质的层层抽象过程。
正如上图所示:从中国北方各地的建筑文化现象中,抽象出北方的建筑文化;从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现象中,抽象出南方的建筑文化。之后从中国南北方的建筑文化中抽象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即中国建筑文化(或许中国建筑文化并非简单地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但此处为了方便起见,便武断的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下同)。与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生类同,可以得到印度、日本等属于东方国家的建筑文化,然后从这些东方国家的建筑文化中抽象出东方建筑文化,以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西方建筑文化。然后从东方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中我们又可以抽象出建筑文化。按照从各种建筑文化现象中进行
层层抽象最终抽象出建筑文化,还可以抽象出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然后通过对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板块文化进行抽象我们便可以得到最终产物————文化,它就是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板块文化所共有的普遍性。
到这里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么多层的抽象过程中就能够保证在不同的板块文化下的各个层次间一定存在共性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在开头就已提到文化是所有文化现象本质的共同抽象。文化史普遍性,各种文化现象就是特殊性,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共性,所以普遍性是各特殊性都包含的,因此各文化现象相互之间都存在共同的地方;并且在层层抽象的过程中这些共通的地方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越发明显。
层层抽象的优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果从所有的文化现象的本质中直接抽象出文化,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像从一楼想一步跨到二楼一样,而层层抽象就像在一楼和二楼之间建了一座楼梯一样,使得这项原本复杂不堪的事情具有了可行性,并且得以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另外,在由底层向顶层推进的过程中,各层次之间的共通性会变的越来越少,因为时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样便会有越到高处越明朗的感觉,直到最后得到各文化现象间最一般的本质————文化。
范文四:历史产生的过程
历史产生的过程
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会议),便可以了。 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
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近年考试强调分析,也会要求考生就历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观点作出评论。初学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论迷惑,不知信那一学说;同时对
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白一种解释 分析其长短处;但同时却抱著怀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见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上课留心听讲,不明之处,向老师请教;课后温习,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考、多写、多做模拟试题(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范文五:内部世界视角下语言产生过程
试论内部世界视角下的语言产生过程
摘要语言的产生是必然的,其根本动力是人类内部世界的内容有强烈的表达的需要。语音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在人类迫切需要表达内部世界内容的强烈愿望刺激下、通过艰苦的锻炼和努力逐步产生的。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为本来并无天然联系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语音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其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供了可能性。而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不平衡,则为其它领域内的关于语言的研究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关键词:内部世界 层级体系 意识焦点 融合作用 1:1对应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一 强大的内部动力呼唤语言的产生
强大的内部动力,是指人类表达自己内部世界内容的强烈愿望。 首先,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客观世界、物质世界,我们把它称为外部世界。与之相对应,人类通过手、口、眼、鼻、耳五种介质,把物质世界内化,在大脑里建立起来了一个与外部世界在内容上虽然无法完全等同,却“无限逼近”的外部世界b 。这个外部世界b 作为输入的信息,反映到大脑的中枢神经,建立了与此相关的思维评价部分。这时,外部世界b 部分+思维评价部分,就建立起了人类完善的内部世界。“人的内部世界是什么?这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所意识到的全部有关主体与客体的内容。” 其次,人类建立起来的内部世界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方面,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MIDI音乐的产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