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六年级科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科学教学随笔
**学年第二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同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曾经教过自然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对比,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
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
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六年级科学教学随笔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范文二:六年级教学随笔4
《纳税》教学随笔 谢秀燕
教学了《纳税》这一内容,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开始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税”字,问同学们:看见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了开商店要交税、开饭店要交税,工商人员要收税。我又问国家收税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收税的钱可以办学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园、可以给大家安装健身器材,一句话可以建设我们的国家。纳税的导入以及税收的意义这个环节我觉得进行的比较满意。有两个环节课后想来需要改进。
一、税率公式的引入。当时了解了税收意义以后,我给出一个百分数5%,如果按收入的5%收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应该交税多少元?生:一家饭店一年收入2000万元,他应该交税2000×5%=100(万元),又有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接着我告诉学生,这个5%叫做“税率”,谁能猜一猜“税率”表示的意义呢?学生思考一分钟后,一个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顺利地说出了税率表示的意义。我板书税率意义后让学生复述“税率表示交税款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然后总结税率公式:应纳税额÷收入=税率,并由此让学生推出求应纳税额、收入的计算公式。此处教学环节感觉不够流畅,有些牵强。如果我告诉学生5%叫做“税率”后,能利用学生求纳税额的例子,让学生去发现怎样求应纳税额(即:收入×税率=应纳税额),再由此让学生理解税率的意义,以及总结出求税率和收入的公式,会更加顺理成章。
二、有关计算技巧。在练习环节,学生计算书上练习三十二第三题时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百分数计算时,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即:方法一)。此种算法,学生在把百分数化小数,特别是百分数的分子小于10时化小数,非常容易出错。如果改成方法二,计算时把250000缩小100倍,把 5%去掉%扩大100倍,结果不变,计算起来也简便多了。
方法一: 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150000(元)
范文三: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谈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明确:
一、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 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 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 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 法步骤等, 无论是听说读写, 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 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 都应精心务之。 但是, 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 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 探索实施办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 家长式的
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 惰性心理、 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 息广, 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 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 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 、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二>、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心理上来说, 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 “男 子汉” ,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 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的,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 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 ,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 “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 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
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 “你真行” “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 激趣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 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 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 ,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 。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 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得激趣,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性” ,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悟。比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就让学 生先自行读词画出一幅“别离图” ,然后再投影《古诗词鉴赏辞典》 (商务版)中“执手相看” 图,让同学们将己之图与之比较,作进一步领会词意,最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别离”的具体情景。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
发,灵魂有所震撼,情操得以净化的目的。 由于笔者非常年轻, 教学理论与经验都不甚丰富,以上这些浅陋的见解可能会引起方家的哂 笑,不过,笔者本着学习的心,敬请方家指正。
范文四: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语文是一个庞杂而容量巨大的知识宝库,如何将六年级上下两册要点全面系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的确让我很为难。一课一课地说吧,可能既会耽误大家的时间,课与课之间也没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思考了很久之后,我决定按照字、词、句、段、篇,将两册知识贯穿起来,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生字的教学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六年级学生了,没有必要把生字教学作为一个专项训练。生字当然不能像低年级一样学了,什么笔画顺序,什么结构,声母是什么,韵母又是什么,在我们六年级的教学中几乎可以全部省略。那我们生字学什么?我个人认为对于每一课的重点生字应该与它的形近字进行对比学习。如《山中访友》中的“邀”字,我们就要把它与以前学过的“激”进行区别,而当我们学到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中的“遨”时,就一定不能忽视与“邀”的对比并分别组词。《山中访友》中还有一个“峭”字,与它形近的字就更多了,在我们去年的一次月考中,就出现了一个于此有关的考题,请你为“肖”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的空格内。有陡( )的悬崖 ,胜利的( )息 ,俊( )的姑娘,( )好的铅笔 ,弥漫的( )烟,畅( )的商品,( )遥自在的生活 ,元( )佳节,九( )云外。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全做对,而这道题也是那次考试中失分最多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一个“眷”,这个字就与“誊” “誉”非常相似,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不加以区分,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犯错误。当然如果要把每一个生字的形近字都找出来,我们的教学任务肯定完成不了,所以我建议
1
将比较典型的字如邀、峭、斑、魁、梧、歉、胯、抑、寇等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区别记忆以外,其余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把形近字找出来,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补充,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识字的容量大大加强,对于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题型就会将错误降到最低。
除了把字形区别清楚以外,对于字义的理解也不容忽视。比如足,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心满意足指满、充分的意思;无足轻重则是值得的意思; 画蛇添足明显指的是脚。临当靠近,面对时组词居高临下; 当到达讲又组词为身临其境;作为将要,快要来理解组词为临终。这就是一字多义的现象,有时给出词语,解释所填字的意思如争先( )后、面面相( )自强不( )—、名不( )传、如雷( )耳、( )头丧气。有时又给出意思,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如:分别用“举”得四个意思组四个词语?抬起 ?全 ?推选 ?举动,用故的四个意思组四个词语?原来的 ?原因? 朋友?故意,这类题在这几年的考试中也频频出现 。还有一种题型,就是按要求填空,如“巷”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能组成词语( )。有些学生就不知道音序应该填大写字母,另外,对与部首我们也应该告诉学生找部首的规律,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如果是独体字,一般先查第一笔。那么“巷”字我们可查一横,也可查“巳”字底。
说到字的教学,我们就必须注意它的读音,几乎每一次考试中都会出现一字多音的考题,上一周的考试中就有给扎选择正确读音。如车夫挣扎(zhā zā
zhá )着坐了起来,伯父给他敷(fū fú )上药,扎(zhā zā zh
2
á )好绷带,又给他扎( zhā zā zhá )了一剂止疼针。通过阅卷我发现好多学生只对了一个,只能说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多音字的积累。还有一种就是选择正确的音节如镌刻(juān juàn) 抚摩(mó mē)
扁舟(biān piān)挫折(cuō cuò)归宿(sù xiǔ)
瘦削(xiāo xuē)、薄暗、薄雾都要选择(bó)等很多字都要将读音记清。要想让学生在这些基础题中不失分,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倾听学生的朗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才能发现哪些字读错了,从而引起重视,将一些易错字的读音牢记在心中,考试时就不会出错。其次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把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学生较为生僻的、容易混浠的多音字整理出来,抄写在积累指本上,方便学生记忆。只有将生字的教学抓细,落到实处,考试时就不会出现无谓的失误,会多了一份胜算。考试中出现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同音字选择填空时,只要我们了解字义,平时多积累,做起来就会容易多了。比如给出同音字艰、坚,第一个艰多指环境、生活不如意,而第二个坚多指人的意志、品格不易动摇。知道了这些,学生就能正确辨别( )持 ( )巨 ( )固 ( )险 ( )贞 无( )不摧( )强 ( )辛 ( )定 ( )决 ( )苦 举步维( ) 这些词语了。也有给出同一个音节,让学生填写同音字,如yōu ( )久 ( )静 ( )愁 ( )美 yí ( )式 ( )留 怀( ) 转( ) qiàn ( )款 道( ) 镶( ) mò 沙( ) ( )水 ( )生 ( )写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考核,只要生字掌握牢固,我们都会以不变应万变。
3
二、词语的积累
首先,把每一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必须牢记。每一次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看拼音写词语,几乎全部来源于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或读读记记,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会让学生不厌其烦的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每次这道题的准确率最高。但是,依然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于是我就会经常隔三差五的听写词语,每次都会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字在黑板上重写一遍,再集体订正。久而久之,本班学生的看拼音写词语基本不会出现错误。同时我会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词语给学生归纳出来,如陡峭、静谧、勤勉、德高望重、 庞然大物、毅然、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惹人讥笑、 寝不安席、勘测、魁梧、自作自受、咳嗽、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旋涡、瞻仰??学生把词语熟记以后,那么出现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的题,只要是我们学过的就会十拿九稳。如自做自受( )、流连忘返( )、兴高彩烈( )、张慌失措( )、涛涛不绝、( )一泄千里( )、羞愧不以( )、刻骨明心( )、优胜劣太( )等词语,上周的考试中就有一道改错字的题,8道题,8分,阅卷时发现全镇几乎一半的学生只改对了两到四道题,其实8道题中,只有一个书本上没有,其余都是学过的。这就非常明显的说明我们对于词语的积累还远远不够,所以我建议各位老师能够边学边积累,将学生可能出现错字的词语提前整理到积累本上。
其次,要注意积累四字成语,除了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牢记以外,要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多积累一些课外成语,考试中往往就会看哪个班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积累的课外词语多,成绩就会更好一些 。积累成语时,不能漫无目的,碰到什么积累什么,要有计划、有条理,比如《草
4
虫的村落》一文有一个词语:行色匆匆。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顺便让学生积累ABCC式的风尘仆仆、白发苍苍、生机勃勃等,这时就有学生又提出AABC式的津津乐道、井井有条、ABAC式的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等,另外我们还可以按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历史故事如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望梅止渴、老马识途、三顾茅庐等,成语故事如每一学期回顾与拓展后面安排的阅读:入木三分、胸有成竹、程门立雪、闻鸡起舞等来分类。尤其在期末复习时,我们要安排有关词语分类的专项训练。根据这几年考试出现的类型,我认为比较重要包括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描写学习的成语: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发奋图强;含有夸张成分的成语:怒发冲冠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含有比喻成分的成语:挥金如土、骨瘦如柴、如雷贯耳、守口如瓶等。有时候往往就是你比别人多积累了几个课外词语,成绩就会脱颖而出。
积累词语的时候, 关键是要把词语的意思理解、掌握,尤其是近义词意思的区分,比如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表示静的词语:安静、寂静、幽静、僻静,在什么情况下填哪个词,要让学生分清楚;还有用“然”字组词,并分别填入下面的句子。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 )接
5
受了任务。2、岁月悠悠,唯有你( )如旧。3、爷爷今年八十岁了,他( )能爬上五指山顶峰。4、这种说法( )错了,所以大家都摇头。5、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雪,傍晚,天上( )飘起雪花。6、他( )工作忙,可是对业余学习并不放松。还有去年期末考试中出现的抱怨、埋怨选词填空: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很多学生就不能正确填写。要想这些题全都作对也不是办不到,只要把功夫下到平时的教学中,多钻研教材,细化我们的授课,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近义词的好习惯,学生做这些是易如反掌。同样,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也不同。比如“欣欣向荣”一个意思用来形容花草树木,第二个用来比喻事业。而“骄傲”可当褒义词来讲又可当贬义词来造句。这些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积累。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收集每课的词语搭配比如清幽的月光、水天相撞的地方、恬静的脸、排山倒海般地扑来、焦躁不安地吼叫、浓密丛林中的薄雾、闪闪发光的松针、生命的归宿 别有深意的仪式、湿润的山风、无字的歌谣等,光积累课文中的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记住一些固定词语的搭配,如维持秩序、保持卫生、坚持原则、改善生活、改正错误、改良品种、改变世界、改换工作、改革体制、改进计划、改造罪犯等很多,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修改病句也很有好处。
三、句子的教学
首先,要把课文中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记下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好词佳句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生动形象地
6
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等等,对于这些句子,上课时要让学生先找再体会好处,最后还应让学生试着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当学生遇到此类句子如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又像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风停了,山中的一切变得非常幽静(改为拟人手法)时学生就能很快地联系课文写出正确答案。可是通过几次考试我们都会发现,只要考题一旦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成绩就不是很理想,这充分说明我们没有重视课文内容地背诵,学生只是记了个大概。所以今后的教学我们要立足于课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其次,关于句型的转换中常见的如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
7
对症下药,着手修改。修改时,注重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2)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漂亮的季节,就通顺了。(3)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4)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5)不合逻辑。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6)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7)修饰不当。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修饰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常见的句型转换还有:1.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要点是:“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2.调换词语顺序,保持句子意思不变;3.
8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转述别人的话,提示语后加逗号,去掉引号,注意:人称代词要变换,一般方法是:“一(人称)变三(人称),三变一,出现第三人,直呼其名”。4.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一般的双重否定词有“不得不,不能不、没有不”,也有用“非??不可”的句式改双重否定句。5.把句子改为比喻句。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喻体,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6.把句子改为拟人句。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这在历年的考试中无一例外,每一次都会出现。在句子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比如《穷人》一课就采用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要指导学生区分清楚,能够在阅读文中准确的找出来。
最后,每一单元后面的日积月累要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默写熟练,保证一点错误都没有。只要我们老师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耐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本中的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光靠这一点还不够。平时还要积累格言、警句、名言、谚语。如珍惜时间的、帮助他人的、对待机遇的、热爱家乡的、团结友爱的、勤奋学习的、、读书的、友情的、保护环境的、谦虚的名言警句等。
四、重点段落的教学
六年级两册书中每一篇重点课文都有其相应的重点段落,比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的心理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9
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针对这一段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这一段时从写法,即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内心的不安。解释重点词语 “忐忑不安”及原因: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首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其次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深入分析,学生自然对桑娜这个人物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理解透彻。所以在两册课本中我们要把重点段落在课堂教学中突破,要求学生尽量达到背诵,即使部分学生记不住,也应该提到上句能接出下句。那么考试中出现的按课文内容填空就能比较轻松、准确的填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让学生自读自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一段话的理解。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
10
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我们肯定会深有体会;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公正、宽严相济的爱。
从听、说、读、写到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所以在平时,我们不妨常用读古诗,讲笑话、说绕口令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当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赏析古诗和品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经常性的,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
另外,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一般来说破折号可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话题的转变、话语的中断、声音的延长、引出下文等。省略号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表示说话的断续。2.
11
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话未说完。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5.表示引文的省略。当然,段落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不止以上几点,但只要我们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会在重点段落的教学中教出特色。
五、整篇文章的教学。
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一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我抓住“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进而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我们还要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
12
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这时我们就要让学生分清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说明方法是在说明文里的,不出现在其他文体,说明方法一般是3个字的。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在教学中,除了弄清它们的区别之外,还应注意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打比方和比喻,作比较和对比等。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托物言志的《白杨》、借物喻人的《桃花心木》、许多文章都采用的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方法。文章的结构特点又分为首尾呼应、开篇点题、结尾点题、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态、静态两种。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我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会让学生搜集作者及代表作,尤其是小学阶段选编两篇或更多课文的作者,我都会让学生把以前课文的题目牢记,因为考试中会经常出现此类问题。对于鲁迅、朱自清、老舍、季羡林等著名作家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会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有些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和知识链接也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知识点,包括回顾.拓展后面的阅读或趣味小故事等都不容忽视。
对于作文的教学,“多积累、勤练笔”的作文教学方法已成为广大教
13
师的共识,其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我们的作文批改存在评改形式单一,学生未参与评改;所以要让学生参与评改、学会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的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而且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龄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
另外还要改进评语内容。像类似“你的习作狗屁不通。语句罗嗦,语言乏味??”试问这样的评语谁愿看,一味指责只会引起学生反抗。只有当评语充满鼓励、无比亲切,才能激起学生品读的愿望。作为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的正确使用都应给予赞赏,对于不足要委婉指出,使学生乐于接受。如这样的评语“比喻、拟人的使用,细腻的心理刻画,真挚的情感流露都表现了你非凡的创作才能。加油吧,相信今后作家的名册上一定有你的名字在闪光”~试问哪个学生不高兴呢,
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做到勤钻研,多总结,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感悟自己,感悟人生,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
14
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15
范文五: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 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 较好。 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评, 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 给学生, 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 我认为成功 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 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 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但毕竟是 假设性、 想象性的, 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线教师, 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 数作为编题素材,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3、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 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 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 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 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 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 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2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 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 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 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 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 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 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 (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 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 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 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 带出课外,带向 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 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6、“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 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 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 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 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 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 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 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 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
如果 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 分钟又何尝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7、“ 圆柱的体积”教后感
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 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 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在教学中,我把它改成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
3
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如图)如果每立方米小麦 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 ” ) 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呢?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知, 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如果按照例题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是运用公式进行了 一次计算,谈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而按照改变了的例题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麦 堆的直径 或周长以及高来求出小麦的重量,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真正的了解, 从而想出解决的办法。因此,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我们的参考,在教 学过 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唯书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题来替代或进行改 题,长期下去,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从教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艰苦的 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辛苦的劳动。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 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 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是高年级数学教学,应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手 操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尽管六年级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自制力,但是,持久性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 加上数学内容单一,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课前准 备一个圆,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先想想圆的面积指什么部分,该怎么计算,然后,学 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动手摸,通过摸明白圆的面积。然后自学课本动手操作数学课本第 127 页小组合作完成,弄懂圆通过剪拼、发现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 的半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看出这个圆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圆的 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圆半径的平方。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 生真正明白了圆面积计算的公式以及算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 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2、作为一名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促进自身的教学改革,探索新课程理念的小学 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尝试,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 解和体会,创设民主气氛,音乐的环境,架起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教学的桥梁,让学生在探 索中学习创新:
3、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 到注重教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 主动学习, 互动、和谐与教学相关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勇 于探索的精神。
4、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 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努力贯彻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将课程改革落 实到每
一堂数学课上。
5、贫瘠改革。改革贫瘠制度,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评价体制是课堂改革的 主要内 容,也是顺利进行课堂改革的驱动器。
6、学习行为评价主要从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 态。
7、 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 以平等、民主、和谐的态度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以往的“教”堂变成“学”堂。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度出现在学生面前。
6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与新课改同行 ——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面积的启动已经快三年 了。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充分认识老师在数学教育 改革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较快的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六年级目 前使用的还是原来的教材, 因此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上好六年级数学课, 显得尤其重要。 我就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用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界定为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这三维目标。六年级数学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新知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 小学阶段的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对学习、对 生活、对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我们在教学中有时可能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有时不恰当 地自行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出现教学目标“越位”现象。而我们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学生太粗心了! 许多题目四五年级学生都能做得出来, 可练习考试的时候学生错误的情况很 多。即出现所谓的“过失”现象。学生产生“过失”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 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但不能原因简单地归究为“学生粗心” 。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上目标的定位要 准,不能“不到位” ,也不能“越位”“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 ,越是最基础的知识、最 基本的概念,教师更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 成的过程。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二、用好教材,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目前的六年级还是沿用以往的教材, 没有太大的改观, 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差 较远, 如何充分发挥现行六年级数学教材的作用, 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呢?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 我通过让学生改编例题、 根据生活实际编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改编例题促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 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通过改编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补充了 一例,说明“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方便” 。教材中的例子不能让学生明显的感觉出来, 我没有受教材的限制,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出示下 面一道题: ╳7777,激趣说: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当学生觉得 2 与 7777 相
乘比较麻烦时,就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许多学生通 过思考,恍然大悟,自觉地运用了先将 7777 与 9999 约分,然后,再把 7 和 2 相
乘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这比告诉 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做计算效果好得多。 2、改编例题引发散,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六年级数学 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 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在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 10 天完成,乙队单独修 15 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 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我建议学生来 试着将“乙队单独修 15 天完成”改编: (1) 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 5 天完成。 (2) 甲队单独修比乙队少用 5 天。 (3) 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 1.5 倍。 (4) 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 。
(5)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的比是 3:2 ?? 还可将问题改为: (1)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 (2) 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路的 ? ?
(3) 甲独修 2 天后,剩下的乙独修还需几天? (4) 甲乙合作 2 天后,甲另有任务,剩下的有乙单独做,还需几天完成? ??
8
这样围绕例题进行发散,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 得到了发挥,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工程问题。 三、在算法多样化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要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六年级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 教师如能抓住一些典型题型,分层递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是十分有益 的。 如在学习比的应用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 3:2:1, 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角的三角形。 ”在学习该题时,我通过分层递进,既引导学生自 己解决了问题,又通过思路的多样化,分层递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 力。 第一层次:求出三个内角判断法。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所以用 180÷(3+2+1)=30,30×2=60,30×3=90 这是学生开始时常用的方法。因为求得三个内角分别为 90°、60°、30°,由此 判断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第二层次:求一个角判断法。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只求出一个角就能判断出这个 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思考懂得:只要求出最大的角,因为最大的角是 90°,所以这个三角是直角三角形。这一层次比第一层次学生思维上进了一层。 第三层次:直接判断法。 “我们能不能不求出任何一个角,直接从三个角的比份上判断 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因为 3=2+1,最大的角的度数等于其他两个锐角的和,所以可以 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总结出: 如果最大角的比份等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大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小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从会做这道题到灵活掌握, 其思维得到了拓展, 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且在比较中学生也不会只满足于会做题,而会向着最优思路的方向去努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 六年级数学教学将显得责任更重大。 为了学生的能更好的适应 将来的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放开学生的手 抓住学生的心。
9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谈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 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明确: 一、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 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
施。 这样师 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 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 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 法步骤等, 无论是听说读写, 还是参观研讨, 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 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 都应精心务之。 但是, 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 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 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 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 探索实施办法。 <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 家长式的权威意识, 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 惰性心理、 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 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 息广, 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 据此两点, 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 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 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 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 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 、敢 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 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 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10
<二>、 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心理上来说, 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 “男 子汉” ,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 和表扬性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 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的,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 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 ,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 “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 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 “你真行” “你 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 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 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 激趣 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 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 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 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 ,老师不讲,而让我 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 。这样学 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 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 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得激趣,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性” ,老师还要给学 生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悟。
三>二>一>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