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秦朝历史人物
秦朝历史人物
李斯
李斯,中国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 赵高
赵高,中国秦代宦官,权臣。原为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为内官厮役,因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后因犯罪,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干,下令赦免。后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赵高和胡亥见秦二世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还至平原津,始皇病危,遂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篡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他指使胡亥更为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且专擅朝政。秦二世元
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他为了巩固权位,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二世自杀,企图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
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秦国.邑人,为秦将军,善于用兵,昭王时封武安君。有一次,和赵国将军赵括在长平交战,佯装战败退走。暗中埋伏两队奇兵,加以胁制。赵括不知,乘胜追至秦国壁垒,壁垒坚固拒守,不得攻入,而秦奇兵在后断绝赵军粮道,白起率轻骑攻击,赵军屡战失利。因而筑军垒坚守,以待救援,赵军绝食四十六日,人与人相食,赵括亲自出阵搏战,秦军射杀,赵括中箭而死,败兵四十万人投降,白起说:“赵国军卒,反覆无常,恐会作乱。”于是用诈骗手段,将四十万降兵,全皆坑杀,只遗下年少的二百四十人,回归赵国。这场长平战争,前后斩首俘虏多达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心大为震骇。
后来秦王派别的将军攻伐赵国邯郸,屡战不利,秦王又想取用白起为将,白起推辞不受,秦王强迫命令,白起托称病笃,于是秦王大怒,贬谪白起为士伍,放逐于阴密,当他出咸阳西门,走到杜邮。应侯范睢奏说:“白起迁贬,心中不服,口出怨言。”于是秦王遣使赐剑,命白起自杀,白起引剑自刭时,说:“我有何罪于天,而至如此下场,”思惟良久长叹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兵士数十万人,我诈骗引诱全部坑杀,此罪足以当死。”于是自刎而死。 蒙恬
蒙恬(,,公元前210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初期的名将,祖籍齐国。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大将,为秦国立下过赫赫战功。蒙恬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法律,做过审理案件的文书官。在公元前221年,他被秦始皇封为将军,
后来因为破齐立功升任内史(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弟弟蒙毅也做到了上卿。兄弟二人很受秦始皇的器重。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蒙恬奉命率领三十万军队北上反击匈奴,然后驻守北部边境。后来又支持修建万里长城,西起陇西的临洮(现在中国西部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中国东北部辽宁境内),将原来燕、赵和秦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对防御北方的匈奴骚扰起了积极作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赵高和李斯联合制造假诏书,命扶苏和蒙恬自尽。扶苏不辩真假,自杀身亡。蒙恬不愿自尽,请求向胡亥申诉。赵高派的使者则将他囚禁起来。蒙恬被囚禁之后,赵高曾经想放了他,但又担心蒙恬兄弟卷土重来,在胡亥面前他无法专权,所以就在胡亥面前诬陷蒙恬弟弟蒙毅曾经在秦始皇面前说胡亥的坏话,最后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将蒙毅杀死,然后又派人去杀蒙恬。蒙恬再次请求使者给他申诉的机会,但使者没有答应,蒙恬只好含恨服毒自尽。 王翦
王翦(约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后期),战国秦国(今富平县美原镇)人,秦国著名将领,卓越的军事家。
秦王赢政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一六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十一帝。王翦在这次统一战争中,显示了他超凡的军事天才,起到李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流传说王翦灭六国,据史书记载:战国七雄中,韩国为秦内史腾于元前230年所灭,其余五国均为王翦及儿子王贲所灭,因此民间传说并非虚妄。王翦是秦统一天下事业上战功赫赫的杰出军事家,他参加了秦始皇消灭六国的许多大规模军事行动。赢政十一年(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攻燕,秦乘机派王翦等攻赵,夺取了邺、安阳等漳河流域大片土地,时隔七年,秦国又发动对赵的攻击,王翦率秦军下井陉,元前二二八年破赵军入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公子嘉逃奔代,称代王,成为流亡政府。元前二二七年,秦又派王翦攻燕,王翦在易水上击败燕代联军,次
年王翦破燕率军入蓟,燕亡。燕王喜迁逃辽东。元前二二五年,王翦子王贲攻魏,决水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投降,魏亡。
在王贲灭魏时,秦王赢政遣王翦攻楚。王翦提出无六十万军难以灭楚。秦将李信夸口二十万足矣,秦王派李信蒙武率二十万军攻楚,秦军至城父被楚将项燕打得大败。秦王在失败面前清醒了,重新起用王翦,命他率六十万大军灭楚。王翦受命出发,反复要求胜利后要给他封地,要给他赏赐,部下皆不解其意。兵行于路王翦才说:秦王多疑,六十万大军乃秦倾之力,不去掉秦王疑心,出征始终要受牵制而成为后顾之忧。王翦入楚,长驱直入,迅速夺取陈以南地区。公元前二二四年到平舆大破楚军,至蕲(今安徽宿县东南)杀项燕。元前二二三年王翦兵破楚都城寿春,俘获王负刍,楚灭。王翦继续南征,平定楚国江南广大地区,降伏百越之君,置会稽郡。王翦凯旋归师,让蒙武向秦王交命,自己中途告老,回到封地美原。 王翦征楚前后三年,其子王贲受命攻辽东,俘获燕国逃亡的燕王喜,燕彻底灭亡,又攻代,俘代王嘉,代亡。元前二二一年,王贲自燕南下攻齐,入临淄,齐王田健投降,齐亡。战国七雄并存几百年的局面,终于在王翦王贲父子征战中取得统一。他们完成了秦王横扫六合的伟业,成为名载史册的一代军事家。王翦死后葬于富平县到贤镇聚贤村,陵园原来也古柏参天,荫翳蔽日,肃穆庄严,经过**十年浩劫,遗迹被毁,令人惋惜。
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荣。秦末大将。秦二世时任少府。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直逼陈(今淮阳),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黄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
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杀。 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师从于鬼谷先生。第一次游说不被重用,后得周书发
奋研读,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 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谷关内进攻。
苏秦说服魏国“合纵”,用的是激将法,魏国虽然是一弹丸之地,在六国中力量最弱,而苏秦却以他的口舌激发起了斗志,痛下决心,合纵抗秦。苏秦首先进言:“大王之地,地方千里,人民之众,车马之多,魏,天下之强国也。”此话让魏王树立了自信心,克服了恐秦心理。接着,指出事秦的危害:“事秦必先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魏王听后,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于是,苏秦认为到了推出合
纵主张的时候了:“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魏王心被说动了,最后,苏秦以“事秦为天下笑”使魏王下定决心,投入合纵的行列。既然像魏国这样的弱国都被苏秦说服“决不事秦”,那些比魏更有实力的国家又哪肯轻易向强秦低头呢,就这样。合纵政策得以成功实施。
张仪
张仪,原本魏国人,为效忠秦国,以故土为进见之礼,“阴令秦伐魏”,遂成秦之名士。其威名远播四海,处乱世而有威名,诚不易也。战国名曰七雄,实际真正有实力可以称雄的,只有秦、楚、齐三国。于是齐国这颗砝码,无论加到秦、楚哪边,均可形成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屈原当时主张联齐抗秦,而张仪做为秦之相国,赴楚的使命便是破坏这种联合。
公元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迎为上宾。张仪说:大王如听臣之建议,断绝与齐国交往,秦王将以商于一带600里土地相让,并嫁秦王女为大王妾,从此秦楚两国可结为兄弟之国。对于这种空口说白话的许诺,智商低下的楚怀王高兴地接受了,授张仪为楚相,宣布与齐国绝交。然而秦之赔地却只有六里。一个堂堂大国之君,被小儿戏弄,楚王一怒之下,决定发兵攻秦。大臣陈轸反对曰:与其攻秦,不如回赠秦一座城池,与秦合力攻齐。这样,我们失地于秦,却可以由齐得以补偿。否则秦、齐两国攻我,势必损失。但楚怀王不听。丹阳一战,丧师八万,楚国失去汉中大片国土;再战,又输两城。被失败激怒的楚王向秦提出:愿以大片土地换张仪。张仪使楚被囚。上大夫靳尚出面说情:张仪不可杀,此人乃秦之重臣,秦王要救他,必以秦之美女相贿。楚王妾郑袖以妒忌出名,坚决拒绝秦美女来楚,不断给楚王吹枕边风,楚王允之,释放张仪,并依张仪所请,以大片土地送秦以结好。此时屈原出面说:大王原被张仪所骗,此次张仪前来,臣以为大王定会将其烹而死之,如今不杀也就罢了,怎能又相信他的邪说,这万万不可。不可救药的楚王听不进意见,将屈原流放。
“欺诈”从来都是贬义词。张仪就是凭了一欺一诈,取得了对楚国和其他列国外交上的胜利。“兵不厌诈”原是兵法致胜法宝,其实却源自政治,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千古一理。
审视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的那些文人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有奶就是娘。他们没有固定的思想、信念和主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家、君主。战国的士,是由原统治阶层中分离出来的一些有学问之人,他们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之后,只能以仕为业,自谋出路。战国时士人不断改换门庭的政治生存方式,人称“士无定主”。为捞个一官半职,常常采用一些见不得人的卑劣手段,人称之为利欲熏心之辈,蝇营狗苟之徒,岂不知,这竟是中国文人进入仕途的最早途径。“仕途坎坷”,是他们在饱尝艰辛之后的慨叹。余英时说:“士在先秦时是‘游士’”,若不游,谁知道你是谁呀~这种跑官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不得已的立命方式。处乱世而不惊,能从容取得功名的文人,多半是这种有着政治特异功能的“游士”。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吕不韦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
吕不韦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 吕不韦一方面用金钱帮助异人,为异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面又到秦国游说,为异人争取得到继承王位的资格。当时,秦国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宠妻华阳夫人无子, 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买通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异人得立,于公元前249年继位,称秦庄襄王。吕不韦政治投机成功了,异人感恩戴德,任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封为文信候。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继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吕为相国,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天县
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宾客三千, 家僮万人。
在秦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的前几年,吕不韦抱着“欲以并天下”的心愿,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秦王政年龄的增长,即将亲政,吕不韦意识到要发生相权和王权的矛盾,便从多方面做了应付的准备,终于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举行加冠礼时,发生了武装叛乱。秦王政在追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现与吕不韦有牵连,罢免了吕的相国职务,下令将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到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先起,黄老继之,进而有名、法、岳、农各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吕不韦生活在战国末期,却有着要求思想统一的倾向。所以吕不韦要门下客人,个个著其所闻,综合百家九流之说,畅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最后汇编成书,名曰《吕氏春秋》。全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等三个总题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余万字。于公元前239年(秦王政8年)完成。这部书特别注重吸取儒道两家的学说,对法墨两家的观点往往采取批判的态度。 《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杂家的代表作,说它是“杂家”,因为它是“诸子之位兼有之”,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调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观点。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目的,是为秦朝统一天下进行理论论证的。这是在韩非之前进行的一种统一思想的试验,结果失败了。但是,作为《吕氏春秋》的历史任务, 并不是结束于先秦,而在于启开两汉。
范文二:秦朝的历史人物
嬴政(前259-前210) 秦朝建立者。即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秦庄襄王之子,因生于赵地,又称赵政。曾“焚书坑儒”。
秦始皇 即嬴政。
扶苏(?-前210) 秦始皇长子。后被逼自杀。
蒙恬(?-前210) 秦朝将领,二世继位后被逼自杀。传其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首制毛笔。
李斯(?-前208) 秦朝大臣。遭赵高所忌,被腰斩。赵高曾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
胡亥(前230-前207) 秦朝皇帝。秦始皇少子。前210-前207年在位。被赵高迫令自杀。
秦二世 即胡亥。
监禄 秦朝水利家。监即监御史,名禄,姓已失传。筑“灵渠”,又称湘桂运河。
陈胜(?-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人。曾建国号张楚。
吴广(?-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叔,阳夏人。
项梁(?-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下相人。
周文(?-前209)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章,陈县人。
武臣(?-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陈县人。
赵高(?-前207) 秦朝宦官。曾“指鹿为马”。
子婴(?-前206) 秦朝末代王。赵高杀二世,立其为王。在位仅四十六日。
章邯(?-前205) 秦朝将领。任少府。
宋义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原楚国令尹。
熊心(?-前205) 秦末农民起义时项梁拥立的楚王。
楚怀王 即熊心。
范增(前277-前204) 项羽谋士。被尊为亚父。
陈余(?-前204) 秦末大梁人,好儒术,魏国著名游士。后依陈胜。
项籍(前232-前202)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羽,下相人。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典出于其。
项羽 即项籍。
西楚霸王 即项籍。
虞姬(?-前202) 项羽爱妾。
吕臣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项缠(?-前192) 项羽叔父。字伯,下相人。汉朝建立后赐姓刘,封射阳侯。
项伯 即项缠。
田横(?-前202) 秦末狄县人。自立为齐王。刘邦称帝后,与部众五百人逃居海岛。
李左车 秦末谋士。初依附赵王武臣,后归附韩信。
朱家 秦汉之际游侠。鲁人。以助人之急闻名关东。
季布 西汉初游侠。楚人。以任侠、重诺名世。
蒯通 秦汉之际策士,范阳人。
郦食其(yìjī)(?-前203) 秦汉之际策士。陈留高阳人。
范文三:秦朝历史人物
秦朝历史人物
秦朝历史人物篇一:秦朝名人
秦朝名人
秦朝皇帝
秦[嬴姓]
?始皇帝政??? ? ????子婴 ???二世胡亥 秦朝名将
秦朝的四大名将是:白起、王翦、蒙恬、章邯。
白起,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战国四将之一。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又名公孙起,绰号人屠。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园掐257年,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
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将之一,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
蒙恬,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将之一,姬姓,蒙氏,名恬。出生年月不详,祖籍齐国,山东人。死于公元前21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司马迁评价他: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的修筑长城是有罪的。
秦朝历史人物篇二:秦朝人物
1秦二世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是秦朝的二世皇帝。在位時間前209年—前207年,嬴姓,名胡亥。後人多稱秦二世,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兒子),太子扶蘇的弟弟。
生平
胡亥奉始皇帝敕令,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法律。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台,趙高奸詐,欲立愚笨的胡亥為帝,作為傀儡,設計秘不發喪,在李斯的幫助下,矯詔賜死太子扶蘇,殺死扶蘇兄弟姐妹二十餘人,立胡亥為天子,是為沙丘之變。
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下令秦始皇後宮無子者皆令殉葬,在埋葬秦始皇時把全部工匠封死了在驪山陵墓裏。徵調武士五萬人屯衞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趙高甚至愚弄皇帝,取了一隻鹿欺騙二世,表示此為一匹馬,是為指鹿為馬之成語由來,二世愚昧,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分辨事物,從此皆聽信趙高攝政。 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左丞相李斯與右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上書請求停止修建阿房宮,減輕各種苛捐雜稅。二世聽信趙高讒言,誅殺李斯,賜死馮去疾和馮劫。
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離投降楚軍項羽,劉邦攻下武關,趙高惶恐。前207年趙高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合謀,逼胡亥自殺於望夷宮。臨死前二世說只願當萬戶侯,閻樂不准,遂自殺,時年24歲。以平民之禮葬。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曲江池村南緣
台地上,稱胡亥墓。
2趙高
,前207年),中國戰國時期秦國及秦朝政治人物,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嬰三代君主,沙丘之變和望夷宮之變的主謀,指鹿爲馬事件的策劃者。
趙高早年在秦始皇手下任中車府令,在此期間侍奉公子胡亥,教授他刑獄之學。秦始皇在沙丘宮平台(今河北省廣宗縣大平台村南)駕崩時,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合謀更改秦始皇遺诏,立胡亥爲帝並矯诏賜死公子扶蘇,囚禁蒙恬。秦二世登基後,趙高升任郎中令,慫恿秦二世清洗宗室及大臣,其中包括蒙恬、蒙毅兄弟和沙丘之變的主謀李斯。李斯死後,趙高出任中丞相,獨攬朝政,因懼怕秦二世追究關東農民起義軍之事遂發動望夷宮之變,逼殺秦二世後立秦王子嬰,最後被子嬰派宦官韓談刺殺而死。
壹般認爲趙高引發的多次秦朝內部宮廷混亂是造成秦朝加速滅亡的原因之壹,但曆史上對趙高是否爲宦官以及制造秦朝宮廷混亂的動機都尚存爭議。司馬遷著《史記》時沒有爲趙高單獨立傳,趙高的事迹主要記載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李斯列傳》和《史記?蒙恬列傳》中。
著作
秦始皇統壹天下後決定統壹各國文字爲小篆,于是令李斯作《倉颉》七章、趙高作《爰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七章作爲全國規範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時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
西漢時期,闾裏書師將三篇以六十字爲壹章合並爲《蒼颉篇》,共五十五章。[29][30]西漢時期又稱《倉颉》、《爰曆》、《博學》爲三蒼。[31]但因種種原因《蒼颉篇》文字大都失傳
3李斯
(前280年,前208年),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爲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並寫于《李斯列傳》。
影響
李斯所推行的政策,無壹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中央集權
? 書同文
? 車同軌
? 統壹度量衡
? 統壹貨幣
4扶蘇
(?,前210年),姓嬴,是秦始皇的長公子。後被趙高、李斯等人謀殺,改立公子胡亥爲帝。扶蘇素有賢名,天下尚不知扶蘇已然冤死,或有言“少子,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後來陳勝、吳廣起事反秦二世之時,便假稱“公子扶蘇”起兵,以號召響應的武士。
生平
秦始皇統—六國後,扶蘇曾多次議政,對于治國、安定天下頗有見地。
[1][2][3][4][5]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侯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並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消息後極爲憤怒,下令禦史進行追查,把460多名術士全部“坑之鹹陽”,即爲曆史上的“焚詩書,坑術士”。
身爲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儒的舉措,多次上書谏議,勸阻秦始皇。他認爲“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
恐天下不安。”扶蘇的勸谏觸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流放到北方,在上郡(今陝西榆林附近)監蒙恬部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巡行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時病逝。秦始皇臨終前曾以玺爲遺诏,要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陰謀讓扶蘇弟胡亥繼位,篡改始皇遺诏,以胡亥即位,同時另書把蒙恬和扶蘇賜死,並“數以罪”。胡亥的使者奉敕書到上郡,扶蘇遂准備自殺。大將軍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複請,複請而後死,未暮也。”但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尚安複請~”旋即自殺于軍中。
壹說後來的秦王子嬰即是扶蘇之子,但史書又記載子嬰與其兩子謀殺趙高,如子嬰爲扶蘇之子,則其子尚幼不可能參與謀劃,故此說
廣起事反秦二世之時,便假稱“公子扶蘇”起兵,以號召響應的武士 5蒙恬
(前3世紀?,前210年),中國秦朝名將,曾經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之後,因爲支持太子扶蘇,被宦官趙高設計處決。祖居齊國,祖父蒙骜、父親蒙武皆爲秦國名將。
生平
蒙恬最初作過掌理司法文書的官吏。《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蒙恬在前224年作爲李信的副手,壹起帶兵二十萬攻楚,獨自帶領壹支分遣隊攻克楚國的寢丘(今安徽臨泉),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後,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寶豐縣東)會合,不久李信軍被楚軍擊破。秦始皇複用王翦爲將,蒙恬父蒙武爲脾將軍帶兵六十萬攻楚。始皇三十年(前221年)因爲出身將門被秦始皇起用爲將軍,攻齊國大勝,後任內史。[1]
統壹六國後,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率領30萬秦軍征伐匈奴,次年收複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壹帶),擊退匈奴700余裏,屯兵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蒙恬吸取戰國時期據險防禦的經驗,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燕、趙、秦5000余裏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委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當時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處中車府令趙高死刑,但趙高又被赦免,從此蒙氏兄弟和趙高結怨。趙高和秦始皇
幼子胡亥關系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識,頗受胡亥重用。
秦始皇長子扶蘇因數谏皇帝,失帝愛,貶至上郡,成爲蒙恬的監軍。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中在沙丘病故。趙高勾結李斯,矯诏擁立胡亥繼位,敕令賜死扶蘇,史稱沙丘之變。因爲蒙恬與扶蘇關系密切,也同時賜死蒙恬。接到命令後,蒙恬覺得可疑,“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
萬衆守邊,公子爲監,此天下重任也。”[2]但扶蘇最後自殺,蒙恬拒絕自殺,被解除兵權關押在上郡的陽周,部軍隊交由脾將王離指揮。
後來,由于扶蘇已死,二世皇帝胡亥想釋放蒙恬,趙高不肯,稱蒙恬兄弟政治上傾向扶蘇,于是蒙恬、蒙毅兄弟被處決,葬于綏德縣城西的馬鞍山下。 6李由
(,,前208年),秦朝將軍。丞相李斯的長子,被任命爲三川郡郡守,駐守洛陽。與項羽作戰時陣亡。
簡介
李由任官回京,李斯家宴,賓客雲集。李斯歎道:“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陳勝、吳廣起義,李由鎮壓不能獲勝。趙高向秦二世進讒言,
說李斯、李由父子是楚國人,與陳勝、吳廣是同鄉,互相勾結,想篡奪秦朝天下。後來秦二世將李斯腰斬,全家處死,李斯死時,李由已經在雍丘被項羽擊殺。[1]
7項羽
(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古代中國將領,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後遷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秦末時被楚義帝封爲“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钜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爲劉邦所敗,逃亡至東城後自刎。
項羽的勇武可稱天下無敵(中國曆史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國數千年來最以勇猛聞名的將領,“霸王”壹詞,專指項羽。 8項它
生卒年不詳,秦朝人,西楚、魏國將領。
楚國貴族項梁起義時,項它前往投靠。當時秦將章邯正討伐各處起義軍,魏王魏咎被秦兵包圍,項它與齊王田儋帶兵援救魏國,但被章邯所擊敗。
日後未知何事在魏國仕官,有可能被項羽指派到魏國當客將。前205年,漢將韓信東征,魏王魏豹以柏直爲總帥、馮敬爲騎將、項它爲步將。漢王劉邦認爲項它未能匹敵曹參,之後項它果然被漢軍擊破。魏國滅亡後逃返西楚。
不久西楚盟國齊國被韓信進攻,項羽以項它爲主將,龍且及周
蘭爲副進行援救,但軍隊遭韓信以水攻截斷,楚軍大敗。
之後在壹次與漢軍對戰時兵敗被俘。(亦有記載是項籍兵敗後壹年,項他投降漢軍)西漢時,劉邦爲穩定人心,不殺項氏族人,任項它爲郡太守,並賜劉姓 9項梁
(,,前208年),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項氏的後裔,項燕的兒子,西楚霸王項羽的叔父。在反秦戰爭中為秦將章邯所敗,戰死。
家世
項梁世代為楚國貴族,項梁之父項燕是名將,在秦楚戰爭中,被王翦打敗,於是殉國。項梁世代祖先,多是楚國將領
。起兵反秦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項梁叔侄於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9月殺會稽太守殷通,發會稽郡、吳中郡約8千子弟起義響應,陳勝王之使者假託陳王命令,拜項梁任張楚政權上柱國(上柱國,原楚國置,是統領軍隊的最高將領),催促其即刻渡江西進,項梁於是率項羽等8千子弟渡江,屢勝秦軍。陳勝死後,項梁聽從軍師范增之計,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項梁曾敗秦將章邯,在雍丘陣斬秦將李由,後因輕敵,亦無視宋義的諫言,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
10 章邯
(,,前205年),秦朝將領,在秦二世時期曾率秦軍擊敗多支反秦軍隊。章邯在前207年的鉅鹿之戰中被楚將項羽擊敗後,率秦軍主力向項羽投降,獲項羽封為雍王。秦亡後的前206年,項
羽把關中西部的地方封給章邯。章邯後來被漢王劉邦擊敗,最後自殺。
生平 秦二世二年冬,最先起兵反秦的陳勝軍聲勢浩大,陳勝部將周文(又名周章)等人率兵數十萬人(《漢書?卷三十一》說是十萬)逼近首都咸陽,秦二世大驚,與群臣商議。當時任職少府的章邯建議秦二世赦免驪山刑徒,把他們編成軍隊以對抗陳勝軍,二世便任命章邯為將軍,率領這支新軍迎戰強敵。章邯旗開得勝,周文兵敗退出關中,不久再被章邯擊敗,周文自殺。秦二世又派遣長史司馬欣、董翳輔佐章邯作戰。
秦朝历史人物篇三:秦朝历史典故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春秋时期各国典故、与秦国和秦朝关系不大):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
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 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骊山烽火台已经使用)
道路以目 国人暴动: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就
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防:阻止;甚:超过。意思是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河流被堵塞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百姓也如同河流。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让水畅流;治民的人应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
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
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葵丘盟会: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
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晋国的削弱利于秦国的强大,可作为先秦走向壮大的展示点)
梦见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勋,后世尊他为先贤。 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黄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 后来孔子从政于鲁国,他决心恢复西周的制度,旅行仁政,建立西周式的国家。可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政权贵的竭力反对,最后,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只好又回到鲁国,此时他已年迈体衰,叹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就用了这个典
故:“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一狐之腋: 从前,周舍侍奉赵简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有什么要教导我,”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便和周舍住在一起。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隆重地埋葬了他。 三年之后(或译为多年之后),(赵简子)和诸位大夫饮酒,喝得兴致浓烈,赵简子流下了泪。大夫们都站起离开座位说:“我们犯了死罪,但不知道是什么罪,”赵简子说:“你们回来吧,都没有犯什么罪过。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有句话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所以人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听见了不改正而亡,我的国家也差不多要亡了,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
“一狐之腋”原意是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现多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
战国(战国时期各国典故):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
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
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反应先秦时期秦国与出国的强盛,可作为展示点)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
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秦朝著名典故“荆轲刺秦”,可作为展示点或者编剧演出)
东施效颦:战国《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传说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
皱眉。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纵横捭阖 :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纵横捭阖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国的两种命运,统一六国或为六国所灭。可作为展示点)
鬼谷子:姓王,名诩,一名利,又名王禅,因隐居在今河南淇县云梦山鬼谷洞,号鬼谷子,又号玄微子,世称王禅老祖,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北省临漳县)人,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于世。在传说之中,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都是他的弟子,纵横家也是由他所创。民间传说著《阴符经》、《鬼谷子》、《无字天书》都是其所作。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
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
范文四:周朝历史人物 秦朝历史人物
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
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人物关系:
鼻祖:
秦怀公嬴封 (前499,前425) 秦国国君
远祖:
秦昭子
太祖:
1
秦灵公嬴肃 (?,前415) 秦国国君
烈祖:
秦献公嬴师隰 (前424,前362) 秦国国君
天祖:
秦孝公嬴渠梁 (前381,前338) 秦国国君
高祖:
秦惠文王嬴驷 (前356,前311) 秦国国君
曾祖:
秦昭襄王嬴稷 (前325,前251) 秦国国君
爷爷:
秦孝文王嬴柱 (前302,前250) 秦国国君
父亲:
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81,前247)
儿子:
将闾 (?,前209)
公子高嬴高 (?,前209)
扶苏
(?,前210)
孙子:
秦三世子婴 (?,206) 秦国国君 秦二世胡亥 (230,207)
秦国国君
2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范文五:【历史人物】秦朝名将——王翦
王翦是灭六国的名将,楚国著名将领项燕就是在和王翦战败而死,而王翦的孙儿王离【秦朝戍边大将】在和项燕孙儿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引火自尽.......
最早记载王翦的战役是发生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当时,王翦率军攻打赵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 九座城邑。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秦王政二十年
(前227),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赢政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取了太子丹的首级。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楚,大败楚兵。然后王贲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秦王政二十一年,建议以60万大军攻楚,未被秦王采纳。后因秦军失利,秦王政请王翦复出。二十三年,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进军至平舆(今届河南),大败楚军。二十四年,灭亡楚国。
在灭楚后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而此时,王翦之子王贲,他与李信也攻取了辽东,俘虏燕王喜,燕亡。又攻代,俘虏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齐亡后,秦统一了中国。这当中除了韩之外其他五国全是他们父子俩搞定的。这样的功劳在中国历史的千百年中也属难得的。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秦将王翦”。[13]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廉颇、李牧而已。
王翦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到王翦墓贤镇东门外3里许的纪贤村永和堡北。封土面积约7.5亩,高约7米,呈椭圆形。墓西100米南北两排六冢。秦大将军美应侯王翦之墓与六冢在**中均遭平毁[14]。
这六座小冢,据说里面埋着的是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
1956年8月6日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秦大将军王翦墓。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