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0-2015历史全国卷参考答案
2010-2015年历史 全国卷参考答案
2015年 9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 “ 洋禁 ” 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 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 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 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39. (1) 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 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 关中地理优越, 战略地位重要。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 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1)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 地、半殖民色彩。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9. (60分)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 制;迁移效率高。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 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改变了 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张骞能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 ;玄奘西行取以(或造纸术西传大食) 。 2010全国新课标标准卷参考答案
40.(37分)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
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8分)
(2)阶段:“原工业化” ;工业革命(工业化) (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12分)
(3)答案略。
4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不同之处: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 的事) 。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 ;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 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 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Ⅰ(大纲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37、
(1)内涵: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 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 背。
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2)异: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 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
同:两人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从中国传统思想来论证近代民主思 想的合理性。
(3)关系:都主张重视人民,近代思想家们从民本中汲取重民、贵民内涵,成为中国民主 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之一。
近代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A 、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B 、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C 、近代教育的兴起和留学风气影响;
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39、(1)山地、高原少数民族的支持;高原民族作战勇猛,擅长骑马、射箭;战斗力强; 西北山地、高原盛产战马;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互动。
(3) A 、政治上,一方面造成中国长期分裂对峙,如北宋、辽、西夏对峙;另一方面少数民 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如元朝的统治。
B 、经济上, 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南下掠夺, 给中原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中原地区先进技 术传入, 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高原特产进入中原, 丰富了内地物质生 活。
C 、文化上,少数民族政权在军事征服中原的同时,也被汉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D 、两种文明的互动,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新课标全国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40. (25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 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曹操强调 “唯才是举” ;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 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 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8, 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 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 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0分) 41. (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 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45. (15分)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 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5分)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 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 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10分)
46. (15分)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3分)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 (五权宪法) ;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 分阶段实现宪政。 (4分)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 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 ,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8分)
40. (25分)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 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 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 机技术的产生 和 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 ,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41. (12分)略。
4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 ,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 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46.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 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 会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 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2
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37.(32分)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 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 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分)
(3) 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 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 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 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 前景。(12分)
39.(60分)
(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 问题, 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 南越国经济发展, 分立的趋势明显。 (12分) (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 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参考答案
37. (32分)
(1)孟: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 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 践经验。 (11分)
严: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 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9分)
(2)相同: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 (9分)
差异: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3分)
39. (60分)
(3)维护国家独立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 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8分)
(4)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苏 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 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代主流。 (12分)
40. (25分)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 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 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 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 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41. (12分)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45. (15分)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 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46. (15分)
(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 的精神面貌。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 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 ·参考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 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 传播。 (8分)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 于弘扬科学精神。 (6分)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 文明的关系; 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将西方文明、 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 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11分)
41. (12分)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 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 10号平实素朴, 却是英国行政中枢, 体现民主政治风 格。
(2)概括综合。 (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 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 加 2分, 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 反映出中 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45. (15分)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 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分)
46. (15分)
(1)议员选举和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 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 (10分)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5分)
47. (15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 组织等)的惩罚。 (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 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10分)
48. (15分)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 于王安石变法。 (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5分)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 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 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41. (12分)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 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粉碎 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 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5. (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8分) (2) 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 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7分)
46. (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9分) (2)原因: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6分)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受外来 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 法定居、生产。 (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 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分)
41. (12分)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 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也可指出其他不
同。 (4分)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 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用具体例证 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 (8分)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 B 以 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世纪 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 化大革命” 期间, 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 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 正, 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 史开端。目录 B 反映了 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
45. (15分)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6分)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 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9分)
46. (15分)
(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8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 政权得到巩固。 (7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 ·参考答案
37. (32分)
(1)基本态度:否定(批判)
依据: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10分) (2)评价:否定;肯定。
否定的理由: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 动荡。
肯定的理由: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 一定带来破坏。(14分)
(3)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8分。 本问题回答出 2点即可赋满分。)
39. (60分)
(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分)
(4)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加剧南北矛盾,加 速美国内战的爆发。 (10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
40. (25分)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 常。 (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 《孟子》 ,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 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 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
41. (12分)
评分说明:
45. (15分)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 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 了基础。 (9分)
46. (15分)
(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 律平等。 (6分)
(2)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
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 (6分)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 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3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
40. (25分)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 律作用突出。 (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 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41. (12分)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 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 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45. (15分)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 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 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7分)
46. (15分)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 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6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 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 到思想解放作用。 (9分)
11
范文二:2010年历史全国卷
201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文综卷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25.柳宗元在 (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 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 “心外无物” B .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 .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7.表
表 2A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 .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 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 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 .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 .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 .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 .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9.图 4是英国 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 .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 .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30.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 关的“日本新词” ,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1.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 512人,其中举人 62人、贡生 48人、生员 232人、监生 84人。这表明此时
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 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 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 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武汉战役 34.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 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 l989年中 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 .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 .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5.中日双方对 l894年 7月 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 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 52分,彼我相距约 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 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40.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 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 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张,织工 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 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 少于 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 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 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 ,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 织“工厂”雇佣了 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 “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 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 品的 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 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 E.E. 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 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 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和阶段性特征。 (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 (13分) 44. (15分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 ,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 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 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 ,收亭 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 , “官收厚利而人不知 贵”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 榷盐时,盐利年收入 40万缗,其后,达 600万缗, “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
45. (15分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 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 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 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 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 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6分)
46. (15分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 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 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 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 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 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 5月 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 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 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 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 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 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
47. (15分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 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 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 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 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 但他所凭借的西蜀, 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 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 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
201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答案
24— 25:CD 26— 30:AABDC 31— 35:DBCDA
40. (37分 )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 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 (8分)
(2)阶段:“原工业化” ;工业革命(工业化) 。 (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 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12分) (3)评分标准:(13分)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①英国较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③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即自由劳动 力;④早起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以上的历史 前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促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
再如中国,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当时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抑 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当时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置地,没有继续扩大资本, 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前提”没有促进中国的发展。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共同存在,这样的“历史前提” 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参考范文:
论点:只有在市场这一历史前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论证: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而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 业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 征。
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贫困导致的低购买力,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内市场的限 制,以及闭关锁国形成的海外市场的萎缩,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中英两国的历史证明,只有当市场这一历史前提具备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 能形成。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44. (15分 )
(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8分)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7分)
45. (15分 )
(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 事) 。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 ;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 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9分)
(2)两人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 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6分)
46. (15分 )
(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 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8分)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 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7分)
47. (15分 )
(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 (9分)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6分)
范文三: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 安徽卷 海南卷 山东卷 历史学科部分内容及答案
18912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
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
语言,不可流布,面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
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14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15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
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
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
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18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
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20.“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
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的战役之后,
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 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
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为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
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22.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
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
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
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
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
《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
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
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
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
之冀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
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
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
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
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
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分)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
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
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
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
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
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
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
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图6
材料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
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 河、黄河、 河。(4分)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16分)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8分)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A D D C B B A C B B D A
37.(32分)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
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39.(60分)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渭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
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2010
354140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
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
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
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
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
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
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
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4037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
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
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
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
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
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13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
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
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
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注:榷 【拼音】:[què] 【字义】专卖:~货。~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税(专卖业的税)。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
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
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
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
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
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
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
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
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
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
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
(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
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
葛亮是应该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不
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 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案
24.C 25.D 26.A 27.A 28.B 29.D 30.C 31.D 32.B 33.C 34.D 35.A
40?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官营手工业衰落;(2分)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2分)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
阶段1 :“原工业化”(2分)
特征:手工工场发展迅速;(2分)
商人参与;(2分)
使用雇佣劳动。(2分)
阶段2:工业革命(工业化)(2分)
特征:大机器生产;(2分)
需要大量资本;(2分)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2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13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44?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不同之处:
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2分)
强行加价。(2分)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2分)
设常平盐。(2分)
?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促进盐业发展;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利商,便民;
有助于社会稳定。
4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
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
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
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
国际惯例;
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
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
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47、?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态度:陈寿:尊曹;
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
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
有违“三纲五常”。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2分)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2分)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2分)
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又该墓葬
出土的是
13.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
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法相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
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愿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5.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16.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7.**曾将一张飞乐影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五中的信
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已经出现股份制企业
?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
B. ??
C. ??
D. ??
18.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
仗”。这主要是因为它
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C.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D.对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
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
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 促进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
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任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有农、
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现任在科学
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
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 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
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年科学发展报告》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
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么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3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格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
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王,亦同此理;今尔国遣排尔(指马格尔尼)前来祝福,自应尊天朝法度,免失尔
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者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 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轮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2010
第?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大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
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制外侮、
维护祖国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的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10.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
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1.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
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
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1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云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
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
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花 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的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
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 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
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17.孙中山曾指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9.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
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
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3.1987,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放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
高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
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第?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题—第
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
曰:“调价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
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今
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
庶粮饷可给而内地这民省挽远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27.(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
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对调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
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汀鄂等靠近内地
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
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意义。(3分)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
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文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
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
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
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
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
锢上所起的作用。(8分)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34六道题中任选二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二题计分,
做答时用2B笔铅笔在答题卡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
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
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30.(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各项参与员侯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
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
不是尽人意的债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
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
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摘编自《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4分) 31.(8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
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
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
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某种原因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
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到威胁。有人正会
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4分)
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
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
藩篱竟成虚设。”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
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
(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4分) 33.(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物资料的作用。(3分) 34.(8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合称“三孔”。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座,林内保存有自汉代以
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等共5000余通;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使孔庙、孔林、孔府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它不仅是
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侯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三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4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三孔”对历史研究的价值。(4分)
1.C 2.D 3.C 4.B 5.C 6.D 7.D 8.A 9.B 10.D 11.A 12.D
13.C 14.B 15.D 16.B 17.B 18.D 19.A 20.A 21.C 22.A 23.A 24.B 25.C
26.(10分)答案要点: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
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
27.(10分)答案要点:
(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
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7分)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3分)
28.(14分)答案要点:
(1)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的形式表
现人文精神。
启蒙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
容。(6分)
(2)文艺复兴:确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评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
想束缚;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破除神权的统治;
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8分) 选考题(六选二),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二题计分。
29.(8分)答案要点: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盖主导的盟国军
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5分)
(2)促进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3分) 30.(8分)答案要点:
(1)国民党:代表国民党最终确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构。共产党:要求建立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
表机关。(4分)
(2)建立了参政议政的机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有利于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4分)
31.(8分)答案要点:
(1)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协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
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4分) (2)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4分) 32.(8分)答案要点:
(1)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加强国防;海防、塞防并重;主张收复新疆。(4分) (2)推进洋务运动;捍卫祖国领土主权;镇压太平天国。(4分) 33.(8分)答案要点:
(1)中央由丞相负责统一度量衡;主管官员负责督察、按期校准;限定误差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5
分)
(2)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资料,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3分) 34.(8分)答案要点:
(1)以孔子为中心,庙、墓、府合一;儒家文化的物化象征。(4分) (2)为研究儒学及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问题提供了珍贵史料。(4分)
范文四: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 是 A .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5.柳宗元在 (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7.表 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 (1368~1505) 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 2反映了
A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 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 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 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 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 .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 .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9.图 4是英国 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 .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 .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30.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 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 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1.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 512人,其中举人 62人、贡生 48人、生 员 232人、监生 84人。这表明此时
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2.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 路组织的会议??决定, 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 的队 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8.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33.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 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 干练之士, 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 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必 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 .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34.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 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 .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8.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5.中日双方对 l894年 7月 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 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 海战史》称:“ 7点 52分,彼我相距约 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 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40. (37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 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张,织工 2 330名。至康熙六年 (1667)缺机 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 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 ,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 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 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 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 [英 ]E. E .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 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 )
官营手工业衰落;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 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
特征。 (16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13分 )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略
选做题
43. (15分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 (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 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 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 ,收亭 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 , “官收厚利 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 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 40万缗,其后,达 600万缗, “天下之赋,盐利 过半”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 )
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 )
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44.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 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 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 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 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 (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 ) 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 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 庭长更远了。
1946年 5月 2日正武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 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 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 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 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 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 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 )
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 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 )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 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范文五: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历史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历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
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
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
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
5.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理学和史学;文学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7)明清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4)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4.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袁世凯专政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
5.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经过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起义;**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日本大举侵华
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的《论持久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
设成就
(3)"**"的十年
"**"的背景和开始;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徘徊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
2.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欧洲启蒙运动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4)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亚洲革命风暴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5)亚洲经济的发展
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3)世界经济的发展
11.现代科学技术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0-2015历史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