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平均照度计算公式
平均照度(Eav)= 单个灯具光通量Φ×灯具数量(N)×空间利用系数(CU)×维护系数(K)?地板面积(长×宽) 公式说明: 1、单个灯具光通量Φ,指的是这个灯具内所含光源的裸光源总光通量值。 2、空间利用系数(CU),是指从照明灯具放射出来的光束有百分之多少到达地板和作业台面,所以与照明灯具的设计、安装高度、房间的大小和反射率的不同相关,照明率也随之变化。如常用灯盘在3米左右高的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6--0.75之间;而悬挂灯铝罩,空间高度6--10米时,其利用系数CU取值范围在0.7--0.45;筒灯类灯具在3米左右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4--0.55;而像光带支架类的灯具在4米左右的空间使用时,其利用系数CU可取0.3--0.5。以上数据为经验数值,只能做粗略估算用,如要精确计算具体数值需由公司书面提供,相关参数,在此仅做参考。 3、是指伴随着照明灯具的老化,灯具光的输出能力降低和光源的使用时间的增加,光源发生光衰;或由于房间灰尘的积累,致使空间反射效率降低,致使照度降低而乘上的系数.一般较清洁的场所,如客厅、卧室、办公室、教室、阅读室、医院、高级品牌专卖店、艺术馆、博物馆等维护系数K取0.8;而一般性的商店、超市、营业厅、影剧院、机械加工车间、车站等场所维护系数K取0.7;而污染指数较大的场所维护系数K则可取到0.6左右。
目前,照度计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单位容量法,第二种是利用系数法,第三种是逐点计算法。
1、单位容量法所依据的表格由于编制的时间较早,其中的数据已不适应现在新型光源、新型灯具的需要,不能做为计算的依据。希望有关部分尽快制定新的表格。
2、目前,最常用的是利用系数法。此法最关键是如何求得利用系数,正常情况下,灯具厂家应该提供灯具配套的几种典型反射率下的利用系数表,供设计人员根据房间实际情况进行插值求得实际的利用系数,或者由灯具厂家提供灯具的配光分类和灯具效率,由设计人员查找万能固有利用系数表经插值求得固有利用系数后,再与灯具的效率相乘,求得利用系数。 国内的大部分电气软件在求利用系数时,不太注重各空间反射面的属性,有的软件不设置房间各反射面材质的选取或输入,而把顶空间、室空间、地空间的反射比放权给设计人员任意取值;有的软件在灯具安装高度与房间高度不同,工作面高度并非地面的情况下,错误地把顶空间的有效反射比,当成顶棚的反射比;把地空间的有效反射比当成地板的反射比,等等这些误差必然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误差。
有的设计人员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有关的计算,为了应付审核、审查,利用系数随意取值,声称是厂家提供的;有的不管房间的具体尺寸,干脆来个大包干,如:教室、办公就统一取0.7,商场、超市统一取0.6,工业厂房就取0.5,这些取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其后果将使房间的实际计算照度产生巨大误差。
3、逐点计算法,目前使用得不多,原因是计算比较繁琐,要花较长的时间。但是,在求照度均匀度,校验UGR时,非得用逐点计算法不可。从理论而言,房间的平均照度是指当房间的计算点数值趋于无穷大时,各计算点照度的平均值。无论是用利用系数法还是用逐点计算法,计算出房间的平均照度应该是相近的,如果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平均照度相差很大,这说明灯具的参数有误,或计算的公式不对。
范文二:噪声等效声压级计算公式
噪声等效声?压级计算公 ?式
三、时间平均声?级或等效连?续声级Le?q A声级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耳对噪声?的强度和频?率的主观感?觉,对于一个连?续的稳定噪? 声,它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但是对于起?伏的或不连?续的噪声,很难确定A?声级的大小?。 例如我们测?量交通噪声?,当有汽车通?过时噪声可?能是75d?B,但当没有汽?车通过时可?能只有 50dB,这时就很难?说交通噪声?是75dB?还是50d?B。又如一个人?在噪声环境?下工作,间歇接触 噪声与一直?接触噪声对?人的影响也?不一样,因为人所接?触的噪声能?量不一样。为此提出了?用 噪声能量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这就是时间?平均声级或?等效连续声?级,用Leq 表示。这里仍用A?计权,故亦称等效?连续A声级?LAeq。 等效连续A?声级定义为?:在声场中某?一定位置上?,用某一段时?间能量平均?的方法,将间 歇出现的变?化的A声级?以一个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并称这个A?声级为此时? 间段的等效?连续A声级?,即: ? ? ? ? ? ? ? ? ? ? ? ? ? ? ? ?
? ? ? ? ?dt?P?t?P?T?L?T?A?eq?2?0?0?1?lg?10?=? ? ? ?
? ? ? ?T?L?dt?T?A?0?1?.?0?10?1?lg?10?(2-4) 式中:p A (t)是瞬时A计?权声压;p 0 是参考声压?(2×10 -5 Pa);L A 是变化A声?级的瞬时值?, 单位dB;T是某段时?间的总量。 实际测量噪?声是通过不?连续的采样?进行测量,假如采样时?间间隔相等?,则: 0.1 1 1 10 lg 10 Ai n L eq i L N ? ?
? ? ? ? ? ? ?(2-5) 式中:N是测量的?声级总个数?,
L Ai 是采样到的?第i个A声?级。 对于连续的?稳定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就等于测?得的A声级?。 四、昼夜等效声?级 通常噪声在?晚上比白天?更显得吵,尤其对睡眠?的干扰是如?此。评价结果表?明,晚上噪声 的干扰通常?比白天高1?0dB。为了把不同?时间噪声对?人的干扰不?同的因素考?虑进去,在计算 一天24h?的等效声级?时,要对夜间的?噪声加上1?0dB的计?权,这样得到的?等效声级为?昼夜等效 声级,以符号L dn 表示;昼间等效用?L d 表示,指的是在早?上6点后到?晚上22点?前这段时间?里面 的等效值,可以将在这?段时间内的?Leq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来;夜间等效用?L n 表示,指的 是在晚上2?2点后到早?上6点前这?段时间里面?的等效值,可以将在这?段时间内的?Leq通过?下面 的公式计算?出来: ? ? ? ? ? ? ?
? ?n?i?L?d?eqi?N?L?1?1?.?0?10?10?1?lg?10? ? ? ? ? ? ?
? ? ?n?i?L?n?eqi?N?L?1?1?.?0?10 10 1 lg 10 ? ? ? ? ?
? ? ? ? ? ? ? ? ? ?10?/?10?10?/?10?10?8?10?16?24?
1 lg 10 n d L L dn L (2-6) 式中:Ld——白天的等效?声级;Ln——夜间的等效?声级。Leqi—— 一小段时间?的等效值; N—— 等效值的个?数 白天与夜间?的时间定义?可依地区的?不同而异。16为白天?小时数(6:00~22:00),8为夜间 小时数(22:00~第二天6:00)。 五、声暴露级L?AE 对于单次或?离散噪声事?件,如锅炉超压?放气,飞机的一次?起飞或降落?过程,一辆汽车 驶过等等,可用“声暴露级”L?AE?来表示这一?噪
声事件的?大小: ? ? ? ? ? ? ? ? ? ?2?1?2?0?2?0?1?
lg 10 t t A AE dt p t p t L (3.6) 式中P A (t)为声压、P,为参考?声压级,(t 2 -t 1 )为该噪声事?件对声能有?显著贡献的?足够长的 时间间隔。t o 为参考时间?,一般不注明?时取t o 为1秒。 如一单次噪?声事件的时?间过程如图?2.4所示,则在确定(t 2 -t 1 )的时间间隔?时,可取最高 声级以下降?低10dB?以内的总能?量计算,就不会引起?不可忽略的?误差了。如果用积分?式声级 计进行声暴?露级的自动? 测量,就可按此原?则进行设计?。声暴露级本?身是单次噪?声事件 的评价量,此外,知道了单次?噪声事件的?声暴露级,也可从它 计算T时段?内的等效声?级。如果在T时?段内有n个?单次噪声事?件, 其声暴露级?分别为L AEi ,则T时段内?的等效声级?为: ? ?
? ? ? ? ? ? ?n?i?L?o?T?Aeq?i?AH?T?t?L?1?1?.?0?, 10 lg 10 (3.7) 图2.4 单次噪声事?件 六、噪声暴露量(噪声剂量)? 一个人在一?定的噪声环?境下工作,也就是暴露?在噪声环境?下时,噪声对人的?影响不仅与? 噪声的强度?有关,而且与噪声?暴露的时间?有关。为此,提出了噪声?暴露量,并用E表示?,单 位是Pa 2 ,6,1h(帕 2 ,6,1小时)。 噪声暴露量?E定义为噪?声的A计权?声压值平方?的时间积分?,即: ? ? ? ?
? ?T?A?dt?t?P?E?0?2?(2-7) 式中:T是测量时?间(h),p A (t)是瞬时A计?权声压。 假如p A (t)在试验期保?持恒定不变?,则: E=P 2 A T (2-8) 1Pa 2 ,6,1h相当
于?84.95?85dB声?级暴露了8?h,我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 中,规定工人每?天工作8h?,噪声声级不?得超过85?dB,相应的噪声?暴露量为1?Pa 2 h。如果工人 每天工作4?h,允许噪声声?级增加3d?B,噪声暴露量?仍保持不变?。 某一时间内?的等效连续?声级(L eq )与噪声暴露?量(E)之间的关系?为: dB TP E L eq ? ? ? ? ? ? ?2?0?lg?10 (2-9) 有的国家将?噪声暴露量?用噪声剂量?来表示,并以规定的?允许噪声暴?露量作为1?00%,例 如以1Pa? 2 ,6,1h作为1?00%,则0.5Pa 2 ,6,1h噪声剂?量为50%,2Pa 2 ,6,1h为20?0%等等。 七、累计百分声?级(统计声级)LN 由于环境噪?声,如街道、住宅区的噪?声,往往呈现不?规则且大幅?度变动的情?况,因此 需要用统计?的方法,用不同的噪?声级出现的?概率或累积?概率来表示?。定义为:累计百分声?级 LN 表示某一A?声级,且大于此声?级的出现概?率为N%。如L 5 =70dB表?示整个测量?期间噪声超?过 70dB的?概率占5%。L 10 ,L 95 的意义依此?类推。 L 5 相当于峰值?平均噪声级?,L 50 相当于平均?噪声级,又称中央值?,L 95 相当于背景?噪声级 (或叫本底噪?声级)。如果测量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例如每5s?一次)读取指示值?,那么L 10 表 示有10%的数据比它?高,L 50 表示有50?%的数据比它?高,L 90 表示有90?%的数据比它?高。 如果噪声级?的统计特性?符合正态分?布,那么: L eq = L 50 + 60 2 d (2-10) 式中:d=L 10 -L 90 。
如果噪声级?的统计特性?符合对称正?态分布,则L 10 -L 50 与
L 50 -L 90 应该相同。 如不对称则?差值不同,差值越大说?明
分布越不?集中。
范文三:并联电阻的等效计算公式
并联电阻的等效计算公式.txt
并联电阻的等效计算公式为:
1R =1R1 +1R2 +…+1Rn (1)
使用该公式时,有两种情况计算比较方便:
① 并联的电阻比较少时,如两个电阻并联时,一般都是直接由公式R=R1×R2R1+R2 求得等效电阻 ;
② 当并联的n个电阻阻值相等时,等效电阻为 R=R1n 。
但当多个电阻并联且电阻值又都不相等时,计算就比较烦琐,为此,本文对公式(1)进行了变形,使多个电阻的并联计算变得简化。
将公式(1)变形可得:
R= 1 1R1 +1R2 +…+1Rn = Ri RiR1 +RiR2 +…+RiRn = Ri K1+K2+…+Kn (2)
其中K1=RiR1 ,K2=RiR2 ,… Kn=RiRn ,Ri为n个并联电阻中的一个,Ri的选择可遵循如下的规则:
① 选能被其它电阻整除的一个电阻作Ri
例1 有三个电阻并联,R1=3Ω,R2=6Ω,R3=18Ω,则选电阻R3作为被除电阻Ri,即: K1=183 =6,K2=186 =3,K3=1818 =1
等效电阻 R=Ri K1+K2+K3 = 18 6+3+1 =2Ω
②当找不到一个电阻能被其它电阻整除时,选阻值最大的电阻作为被除电阻Ri 。
例2 三个电阻R1=8Ω,R2=10Ω,R3=12Ω并联,则选阻值最大的电阻R3=12Ω作为被除电阻Ri,计算就比较方便,此时有:
K1=128 =1.5,K2=1210 =1.2,K3=1212 =1
等效电阻 R=Ri K1+K2+K3 = 12 1.5+1.2+1 =12 3.7 =3.24Ω
当然,也可以任选一个电阻作为被除电阻Ri,但与选择阻值最大的电阻作为被除电阻时相比,计算时小数增多,增加了烦琐程度,甚至影响计算精度.
例如,例2中,选8Ω的电阻作为被除电阻Ri,则有:
K1=88 =1,K2=810 =0.8,K3=812 =0.67
得等效电阻 R=Ri K1+K2+K3 = 8 1+0.8+0.67 =8 2.47 =3.23Ω
可见,计算比上例烦琐,精度也有所降低.
③也可以选择n个电阻之外的任意一个阻值作被除电阻,这个电阻可以选成能被所有的n个电阻整除,这样计算更方便。
例如,例2中的三个电阻R1=8Ω,R2=10Ω,R3=12Ω并联时,可选一个能被三个电阻都整除的数值作被除电阻值,如选120Ω,则有:
K1=1208 =15,K2=12010 =12,K3=12012 =10
等效电阻
R= Ri K1+K2+K3 = 120 15+12+10 = 120 37 =3.24Ω
结果与例2一致,但计算中少了小数,更容易被接受。
公式(2)的物理意义,就是把所有的电阻都折算成电阻Ri的并联,共折算成K1+K2+…+Kn 个Ri的并联,如上述例1中把所有的电阻都折算成18Ω电阻的并联,将3Ω看作是6个18Ω的电阻并联,6Ω的电阻可看作3个18Ω的电阻并联。上述例2中把所有的电阻都折算成8Ω电阻的并联,10Ω电阻可看作0.8个8Ω的电阻并联,12Ω可看作0.67个8Ω的电阻并联.其中0.8个8Ω的电阻可以这样理解,将8Ω的电阻纵向剖成10份,每份的截面积是原来的十分之一,电阻是原来的十倍(80Ω),取其中的8份并联,即为0.8个8Ω的电阻并联.
综上所述,运用公式(2)计算等效电阻,比公式(1)简单,尤其是当并联的电阻较多时,分解了难点,计算显得更方便了。
.
第 1 页
范文四:渠道平均流量计算公式探讨
() 0022- 03 646X 200004- 文章编号: 1000-
Ξ
渠道平均流量计算公式探讨
1 1 1 1 白美健, 谢崇宝, 许 迪, 蔡林根, 贾增2辉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4; 2. 山东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 山东 251700
摘 要: 提出流经配水渠道的平均流量应与各配水口在渠道上的分布及其所控制的面积有关, 并推导了他们
之间的关系。 采用簸箕李灌区的实际资料, 比较了计算结果, 验证了上述结论的合理性。
关 键 词: 灌区; 配水渠道; 平均流量; 配水口
中图分类号: S274. 4 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渠道的输水损失与流经该渠道的流量关系密切, 要正确的估算渠道输水损失, 首先就应合理的确定
1- m 流经该渠道的平均流量。目前我国计算输水损失一般是采用经验公式 Q L = A 〃Q 〃L ?100, 该公式中 n
的流量取的是流经渠道的净流量,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这是一个很难准确确定的量。 从我国大部分灌 区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级渠道基本上都是作为配水渠道, 量水设施基本上只在干渠上设立, 所以在计算
?) (某二测流站之间干渠段的损失时往往取 = + ?2 作为流经该段渠道的平均流量。 但实际上流QQ in Q o u t 经该段的平均流量应该是与各配水口在渠道上的分布及其所控制的面积有关。
问题的提出2
当一条渠道作为输水渠道时, 其输水损失假定为 , 则 = - , 流经该渠道的平均流量为Q lo ss Q o u t Q in Q lo ss ??) (= + 2= + 0. 5, 一般而言, 当渠道长度不大时, ν , 忽略 , ? = , 即 ?QQ in Q o u t Q o u t Q lo ss Q lo ss Q o u t Q lo ss QQ o u t Q ne t 为经验公式所要求的。 但当一条渠道上有配水口分流时, 平均流量的计算公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假设一长为 L 的渠道上有一配水口 如图 1。 现分析计算当该配水口在渠道上处于不同位置时整
(段渠道的平均流量。为流进渠道的流量, 为流出渠道的流量, 为配水口所分配的流量。为简化分 Q in Q o u t q
)析, 暂不考虑渠道输水损失
?) (配水口之前的平均流量 = + 2= ?Q1 Q in Q in Q in
?) (配水口之后的平均流量 = - + ?2 Q2 Q in qQ o u t
() 1当 = 13时?L i L
???整段渠道的平均流量 = 1?3〃+ 2?3〃= ( 2- QQ1 Q2 Q in q图 1 单一配水口的渠道
) + ?3Q o u t
() 2当 L i = 1?2L 时
???整段渠道的平均流量 = 1?2〃+ 1?2〃= (3- + ) ?4 QQ1 Q2 Q in qQ o u t
() 时3当 L i = 23L ?
???整段渠道的平均流量 = 23〃+ 13〃= (5- + ) 6 ???QQ1 Q2 Q in qQ o u t
Ξ 收稿日期: 2000209205 ()基金项目: 中国- 欧共体合作项目“黄河流域节水策略研究”ERB IC 18C T 970170
作者简介: 白美健, 女, 98 级硕士研究生.
22
1 假定 = = 代入上面三式得:qQ o u t Q in 2 ? () Q=Q in + L i = Q o u t 2 ?3L 时:3Q in < 12??="">
? () Q=L =时: 3?4Q =Q + Q 2?1?2L i in in o u t
? ( Q +Q=) 时: L =in 56Q >Q 2?? i 23L ?in o u t
?) (一般情况下, 渠道平均流量采用 = + 2, 从以上的推导结果可以看出, 由于配水口位置 ?QQ in Q o u t
的不同, 渠道平均流量并不总是如此。假定配水流量为其他值, 也会得到类似的结论。因此, 很显然配水 渠道的平均流量与配水口所处的位置和配水口所分配的流量有关。
3 公式推导
() 从单一配水口渠道的分析得知, 渠道的平均流量并不总是为 + 2。?Q in Q o u t
假定一长为 的渠道, 控制的总灌溉面积为 , 渠道上有 个配水口, 第 个配水口控制的灌溉面 L A n i 积为 , 第 个配水口与第 - 1 个配水口之间的距离为 , 第 个配水口所分配的流量为 , 并假定 A i i iL i i Q i Q i 与 成固定比例。为流进渠道的流量, 为流出渠道的流量。 如图 2。A i Q in Q o u t
图 2 多个配水口渠道
不考虑输水损失, 将各配水口处视为节点, 对任意节点 而言, 流入节点的流量为前一段的平均流 i
??量 , 流出节点的流量为下一段的平均流量 , 则求各配水口之间渠段平均流量的循环递推公式如Qi Qi+ 1 下:
? Q= Q 1 in
A i )(Q i = Q in - Q o u t i = 1, 2, 3, n A
?? Q= Q- Q i+ 1 i i
?为第 - 1 个配水口与第 个配水口之间渠段的平均流量。 Qi ii 根据各配水口之间的距离在整段渠
道中所占的权重, 将各段的平均流量加权平均得整段渠道的平
均流量。 设 i 为第 - 1 个配水口与第 个配水口之间的距离在整个渠段长度中所占的权重, 即: i = w ii w
) ( L i L i= 1, 2, 3, ?n + 1, 则整段渠道的平均流量为:
n+ 1 ? ? Q= Qw ii6 i= 1 n n
因为: = , - = 将以上计算渠道的平均流量的计算公式展开整理得:A 6 A i Q in Q o u t 6 Q i i= 1 i= 1 ? ????= 〃+ 〃+ + 〃+ + 〃 Qw 1 Q1 w 2 Q2 w i Qi w n+ 1 Qn+ 1
(() = L 1 L 〃Q in + L 2 L 〃 [Q in - A 1 A 〃 Q in - Q o u t + + L i L 〃 [Q in - A 1 + A 2 + A 3 + ????
n
) () ()+ ?〃 - + + ?〃 - A i- 1 A Q in Q o u t L n+ 1 L Q in 6 Q i i= 1
) (() ()() A i- 1 + + = Q in - Q in - Q o u t 〃 L 2 〃A 1 + + L i 〃 A 1 + A 2 + L n+ 1 〃A ?L 〃A
() ()() A i- 1 + + 令 la = L 2 〃A 1 + + L i 〃 A 1 + A 2 + L n+ 1 〃A L 〃A ?
?= - 〃 (- ) 则:QQ in la Q in Q o u t
? 从上面推导结果可看出在 、一定的情况下 取决于 , 而 又取决于各配水口的分布和各 Q inQ o u t Qla la
配水口控制的灌溉面积。
?当 = 12 时: = (+ ) 2。 ??la QQ in Q o u t
23
实例分析4
簸箕李灌区干渠段设有 7 个测流站, 将干渠分成 8 段, 各测流站在干渠上的分布如图 3。根据已有 资料将石皮, 白杨以上 6 段进行分析说明, 分析计算每
二测流站之间干渠段的平均流量, 并与采用简单的 ( Q in ) + ?2 所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该 6 段上各配 Q o u t
水口的分布如图 3。
现将以上各段采用上面推导的计算平均流量的公
式所计算的结果 与采用 (+ ) ?2 所计算的结果 qa Q in Q o u t 图 3测流站分布图
进行比较分析。 、关系如图 4。 qa s qaqa s
图 4 qas, qa 关系图
从以上实例分析的结果可知:
2 (1) 各段的 与 都存在 = 的直线相关, 并且相关性非常的好, 相关系数 都在 0. qa qa s y k x R 97 以 上。
() 值偏离 1 的程度与各配水口在渠道上分布的均匀度和各配水口所控制的2对比分析图 4 可知 K
() 面积在渠段上的分配比例有关, K 值偏离 1 的程度反映了用 Q in + Q o u t 2 来计算配水渠道平均流量的 ?
误差大小。 夹河- 石皮段, 各配水口的分布和各配水口所控制的面积在渠段上的分配最不均匀, 图 4 中
() () 该段用 + ?2 来求算平均流量的误差也最大, 已达到 18% ; 而其余各渠段, 用 + ?2 来求Q in Q o u t Q in Q o u t 算平均流量的误差基本上都在 1% 以内。
5 结论
() 当渠道只作为输水渠道时, 流经渠道的平均流量可用 Q in + Q o u t 2 求取, 但当渠道作为配水渠道 ?
时, 流经渠道的平均流量则与各配水口的分布和各配水口分配的流量有关。当各配水口分配的流量在渠
() 道的前半部分大于后半部分时, 采用 + 2 计算的值偏大, 反之则偏小。 只有当渠道上各配水口?Q in Q o u t
() 的分布, 以及各配水口所分配的流量较均匀时, 采用 + 2 计算流经渠道的平均流量才是合理 ?Q in Q o u t
的。
通过对簸箕李灌区的分析可知, 该灌区除了沙河- 石皮段外, 其它各段的平均流量都可近似的用 (+ ) 2 来求取。 ?Q in Q o u t
参考文献:
1 郭元裕. 农田水利学[.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7. M
( 下转 29 页)
24
参考文献:
( ) 1 王玉坤. 冬小麦经济灌溉定额分析[. 水利学报, 1989, 2: 46252.J
2 许越先. 节水农业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042109. M
3 陈亚新, 康绍忠. 非充分灌溉原理[M .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5.
康绍忠, 蔡焕杰. 农业水管理学[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112216. 4
Exper im en ta l Study on O p t im a l Irr iga t ion Reg im e
-- f or H ighY ie ld an d W a tersa v in g f or Co tton in
W e igan he R iver Irr iga t ion A rea
HU 2 U 2 i, N G 2 , T N 2 Shunjun,ZHOHongfeSOYudongIAChangyan
(, X in jian g In st itu te o f E co lo gy an d Geo g rap h yC h in e se A cadem y
), 830011, o f Sc ien ce sU rum q i C h in a
A bstra c t: F ie ld exp e r im en t w e re ca r r ied o u t to stu dy re la t io n sh ip b e tw een co t to n y ie ld an d w a te r
, , app lica t io n u n de r co n d it io n o f ir r iga ted a t sam e da tew ith sam e f requ en cyb u t w ith d iffe ren t
. , , ir r iga t io n quo ta sT h e ir r iga t io n no rm s fo r th e h igh e st y ie ldfo r th e h igh e st w a te r u se eff ic ien cyan d
, fo r th e h igh e st b en ef it san d th e c r it ica l p e r io d o f w a te r requ irem en t in co t to n a re an a lyzed w ith
. m a th em a t ica l m e tho dR e su lt s show th a t re la t io n sh ip b e tw een co t to n y ie ld an d ir r iga t io n no rm can b e
. de sc r ib ed w ith a qu ad ra t ic p a rabo laT h e ir r iga t io n no rm fo r th e h igh e st b en ef it s is re la ted c lo se ly to
, , , , w a te r p ro du c t io n fu n c t io n co t to n p r icew a te r ch a rgeo th e r p ro du c t io n co st san d th e w ay o f
. , , co llec t in g w a te r ch a rgeIn W e igan h e r ive r ir r iga ted a rea th e ra t io n a l ir r iga t io n no rm no rm fo r th e
, , h igh e st y ie ldno rm fo r th e b e st b en ef it san d no rm fo r th e h igh e st w a te r u se eff ic ien cy fo r co t to n a re
3 2 3 2 3 2 3 2 2655, 5394 m ?hm , 5394 m ?hm , 5370 m ?hm , an d 2655 m ?hm re sp ec t ive ly. T h e c r it ica l p e r io d s
.o f w a te r app lica t io n fo r co t to n a re f low e r in g stage an d b u dd in g stage
: ; ; ; Key word sw e igah e r ive r ir r iga t io n a reaco t to nir r iga t io n no rm fo r th e h igh e st y ie ldir r iga t io n
; ; no rm fo r th e b e st b en ef it sir r iga t io n no rm fo r h igh e st w a te r u se eff ic ien cyc r it ica l p e r io d o f w a te r app lica t io n
( )上接 24 页
Ca lcula t in g A vera ge F low Ra te in W a ter Con veyan ce Cana l
BA IM e i2jian , X IE C ho n g2b ao , XU D i, CA I L in 2gen
()C h in a In st itu te o f W a te r R e so u rce s an d H yd ropow e r R e sea rch , B e ijin g 100044, C h in a
? ) (: = + 2 ?A bstra c tE xp e r ien t ia l fo rm u la QQ in Q o u t is w ide ly u sed to de te rm in in g ave rage f low ra te in
. e st im a te leak age a lo n g can a l w ith u n even d ist r ib u t io n o f o u t le t sA ve rage f low ra te is co r re la t ive w ith
. po sit io n an d se rv ice a rea o f each o u t le t sT h e F ac to r s affec t in g m ean f low ra te w e re an a lyzed an d
.va lida ted w ith an ac tu a l ir r iga t io n d ist r ic t ca se
: ; ; Key word save rage f low ra teo u t le tw a te r co n veyan ce can a l
29
范文五:[教学设计]平均照度计算公式
平均照度计算公式
平均照度(Eav)= 单个灯具光通量Φ×灯具数量(N)×空间利用系数(CU)×维护系数(K)?地板面积(长×宽) 公式说明: 1、单个灯具光通量Φ,指的是这个灯具内所含光源的裸光源总光通量值。 2、空间利用系数(CU),是指从照明灯具放射出来的光束有百分之多少到达地板和作业台面,所以与照明灯具的设计、安装高度、房间的大小和反射率的不同相关,照明率也随之变化。如常用灯盘在3米左右高的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6--0.75之间;而悬挂灯铝罩,空间高度6--10米时,其利用系数CU取值范围在0.7--0.45;筒灯类灯具在3米左右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4--0.55;而像光带支架类的灯具在4米左右的空间使用时,其利用系数CU可取0.3--0.5。以上数据为经验数值,只能做粗略估算用,如要精确计算具体数值需由公司书面提供,相关参数,在此仅做参考。 3、是指伴随着照明灯具的老化,灯具光的输出能力降低和光源的使用时间的增加,光源发生光衰;或由于房间灰尘的积累,致使空间反射效率降低,致使照度降低而乘上的系数.一般较清洁的场所,如客厅、卧室、办公室、教室、阅读室、医院、高级品牌专卖店、艺术馆、博物馆等维护系数K取0.8;而一般性的商店、超市、营业厅、影剧院、机械加工车间、车站等场所维护系数K取0.7;而污染指数较大的场所维护系数K则可取到0.6左右。
目前,照度计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单位容量法,第二种是利用系数法,第三种是逐点计算法。
1、单位容量法所依据的表格由于编制的时间较早,其中的数据已不适应现在新型光源、新型灯具的需要,不能做为计算的依据。希望有关部分尽快制定新的表格。
2、目前,最常用的是利用系数法。此法最关键是如何求得利用系数,正常情况下,灯具厂家应该提供灯具配套的几种典型反射率下的利用系数表,供设计人员根据房间实际情况进行插值求得实际的利用系数,或者由灯具厂家提供灯具的配光分类和灯具效率,由设计人员查
找万能固有利用系数表经插值求得固有利用系数后,再与灯具的效率相乘,求得利用系数。
国内的大部分电气软件在求利用系数时,不太注重各空间反射面的属性,有的软件不设置房间各反射面材质的选取或输入,而把顶空间、室空间、地空间的反射比放权给设计人员任意取值;有的软件在灯具安装高度与房间高度不同,工作面高度并非地面的情况下,错误地把顶空间的有效反射比,当成顶棚的反射比;把地空间的有效反射比当成地板的反射比,等等这些误差必然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误差。
有的设计人员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有关的计算,为了应付审核、审查,利用系数随意取值,声称是厂家提供的;有的不管房间的具体尺寸,干脆来个大包干,如:教室、办公就统一取0.7,商场、超市统一取0.6,工业厂房就取0.5,这些取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其后果将使房间的实际计算照度产生巨大误差。
3、逐点计算法,目前使用得不多,原因是计算比较繁琐,要花较长的时间。但是,在求照度均匀度,校验UGR时,非得用逐点计算法不可。从理论而言,房间的平均照度是指当房间的计算点数值趋于无穷大时,各计算点照度的平均值。无论是用利用系数法还是用逐点计算法,计算出房间的平均照度应该是相近的,如果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平均照度相差很大,这说明灯具的参数有误,或计算的公式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