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七年级下册 语文 猫 说课稿
感谢各位老师今天能来听我的课,你们能来并且给予我帮助和指点就是我最大的荣幸,同时也感谢我们学校备课组给我这样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让我能够聆听这些优秀教师们的指点。人家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所以你们的一句指点可以让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路途上少走许多弯路。让我们更快速的成长,再次感谢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指点,也希望今天听课的老师能够给予我批评指正,谢谢!
首先我来说说我们学生的情况,我所带的班级是内初班,他们在一进校时可以说一点语文基础也没有,汉语不会说,拼音不会念写。所以先学习的是我们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这2本校本教材全是小学知识,带他们学习拼音认识汉字,之后再进入初中的学习。虽进入了初中学习但学生依然存在字音不标准,语文基础薄弱,课文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随他们初中学习时间的推移才会慢慢得到理解,因为我们学了两本校本教材,所以我们的进度比普通班的进度慢,但也因为我们内初班周六寒假正常上课所以我们能够赶得上普通班的进度,最后与普通班学生一起参加中考,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接下来我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讲的篇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动物的佳作,动物作为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有它存在的意义,价值与意义而作为人类自然界中唯一有思想会思考的主人。该如何与它们共存共生和谐相处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达到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在《猫》这篇文章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细致的人生思考,所以我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是 :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为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概括时要抓住课文文中的关键词,而且紧扣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讨论法:我在课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
圈点勾画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这些方法的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能力。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这也是符合我们学校的833课改模式。
第一环节是学生展示,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基础知识到课文理解,将他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在白板上。此过程可以更有利于解放老师,让老师从语文的基础字,词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奠定一个基础。
第二环节是课文学习,这一环节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文章讲的什么内容,描写了怎样的三只猫?这一部分对学生来讲不难,他们通过课下的预习就已经掌握了解的。
叮当猫的喵 23:59:46
第二个部分就是合作探究,课堂提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探究方向。1情感探究,2主旨探究,3写法探究。这三个探究内容是逐步加深,逐步提高的!学生在理解了情感后去学习主旨,再去探究写法,这就是水到渠成,毫不费力的过程了。所以,我本堂课的重难点也就在于学生对这三个探究的突破了。
本堂课的第三个环节就是拓展延伸,课堂检测了。在学完本课后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有迁移,所以,拓展延伸即要求他们他们从第三只猫的死亡悲剧自身去寻找原因。我想,文本主旨理解应该是多元化的,文章理解不仅停留于同情弱小,还应该有弱者自身的提高。设计这一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要自强而不要别人的同情。最后就是我们学生的课堂检测了。这也是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收获的一个环节,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都在这一环节中有所体现,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范文二: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灵宝市中小学教师解说教材比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材解说
灵宝市五亩一中
2011年3月
马菲燕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在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语文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得心应手地处理教材、打造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自己对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粗浅处理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敬请赐教。
解说流程:指导思想——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
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
七年级课程目标也由五部分组成: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978个,其中419个会写。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2、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每学期至少阅读一部名著。3、写作:写记叙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能写简单的说明文。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4、口语交际: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综合性学习: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②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③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教材和七上一样共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三个板块。六个主题合成单元分别是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专题《荷》。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编排
教材逻辑线索 教材的主题合成单元分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两方面,阅读方面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内在能力的发展与外在生活的统一;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则关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使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这两方面相辅相成。
教材编排内容
七年级下册教材有六个合成单元组成。从体裁的特点来看:第一二单元属于记叙文,三四单元属于说明文,第五单元属于消息、通讯类实用文体,第六单元属于诗歌单元。从整册书编排的体例来看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和说明文。
下面以第一主题单元 “人物风采” 为例, 谈谈各板块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五篇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现人物的风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时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断要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体会平易的叙述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走近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细腻的语言,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手法。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恰好吻合。建议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阅读为写作做必要的准备,写作进一步提升阅读水平。“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做一回小记者”。建议此次活动打通课内外界限,可以在校内进行,还可以走出课堂,选择最佳采访对象,明确采访主题。
四、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抓住文体特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
(三)专题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1、记叙文阅读教学主要有五大任务:①让学生了解“叙述”这种表达方式,教给记叙文文体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②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与学习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记叙的顺序,学习观察的方法与角度,知道怎样选材与立意并品味记叙与描写、抒情的关系。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有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进行语言教学,引导学生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并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以上五点,往往互相组合,互相渗透,共同完成一篇叙述性课文的阅读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这是一篇经典名作,第一次以“成长”的角度,选入苏教版课标教材七(下)
第二单元。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训练要求,特设计三个主要教学环节:①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②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③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这个教学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旋律,突出了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感知性的诵读指导、品析性的语言感受、探究性的对话交流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带动了教学流程的循序推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整个教学,和谐紧凑,灵动多姿。
2、单元内部的优化——说明文阅读。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对这种文体并不熟悉。因此,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主题为建筑艺术。选取了三篇现代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这三篇文章介绍建筑物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都采用了空间顺序;文章的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依据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写作特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抓住特征、理清顺序、体味语言的方法学习说明文,为学好说明文做好铺垫。
3、古诗文阅读。第一,重视诵读。第二,在读、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到欣赏。第三 , 通过课下注释或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语句、段落,掌握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要求。
4、名著的教学建议:对于名著,采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以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人物分析应为重点。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名著阅读指导
(1课时,但老师要在寒假布置或提前一至两个月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全书)
1、全班交流学生在网上、图书馆所搜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阅读方法指导
(1)采用略读方法来了解全书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磨难等。
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阅读全文,包括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八十一难,了解梗概,把握主旨。略读是对文章作“面”的把握。
(2)精读则是对全文作“点”的研究。学会精读,学生从全书中选择最喜欢的片段进行点评,并阐述其理由,用自己的心灵和作品对话。精读时,必须做到字斟句酌,条文缕析,搜寻信息,比较推敲,以求得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精读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①结合语境,全面理解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搜寻隐含信息,理解深层含义
略读和精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前者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后者则作微观分析。客观上的把握为宏观的分析提供了大语言环境,微观分析又加深了对宏观认识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3)在略读和精读的基础上,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3、要求学生能用1000字左右把故事的情节概述一下(可用一定的时间作书面准备)。 全班交流(个别发言,相互补充)。
4、要求学生从下列题中选一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阅读体会:
(1)孙悟空的人际关系如何?
(2)如何看待孙悟空的本领大小?
(3)孙悟空很具有战斗性,为什么要对师傅唐僧俯首帖耳?
(4)唐僧为什么要历尽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
(5)你如何看待猪八戒
(6)师徒四人为什么一个都不能少?
(7)作品中诗词与人物或情节有什么关系?
(8)如此众多的妖魔鬼怪的形态、性格相同吗?
5、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自己阅读方式和方法的优劣。
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写作教学。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命题说起,我们激发学生的写兴趣和动机,要根据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要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化。②厚积薄发——细观察、勤积累对写作的作用,③写作技法的指导,对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基本写作能力的指导,对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从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创新。④引导学生互助自改与讲评,体现了新课标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专题。专题的设计落实了《课标》“总目标”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体现了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目标。
《荷》专题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所以在专题教学中我的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通过赏荷、咏荷、读荷、议荷五个环节,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并从
中体验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学习有关“荷”的文学作品,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赏荷、咏荷、读荷、议荷这五个板块,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的,在逐层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综合和提高。
下面谈谈我对《荷》专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带领学生到荷塘边走一走,去观察、欣赏荷花。②看教材彩图第一页。欣赏荷花组图。
2.活动过程:
①赏荷
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荷的绰约风姿,并结合学生自己观察、欣赏荷花的感受,分组交流,且可以设计以下问题:a.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谈谈对荷的认识。b.你最喜欢荷的哪个部分。(可从根、茎、叶、花等部分来谈)
②咏荷
赏读咏荷的诗歌,把握好节奏和诗韵,注意感知语言,想象意境,体会情味。加强课本中五首咏荷诗的诵读,要求学生放开声音来读,对照诗歌简析,体悟诗人表达的深挚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隽永含蓄的语言(课前把“诗歌简析”印发给学生)。
③读荷
指导学生阅读几篇写荷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节选)、周敦颐的《爱莲说》。
④议荷
探究以下问题:a.荷有哪些名称?几篇文章写出了荷各部分的哪些特点?b.荷有哪些价值?c.试比较《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关于写荷的异同。
⑤写荷
在充分了解荷的特点、价值等的基础上,就荷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见解。a.学习课文中几位作家的写法,从荷叶、荷花、莲蓬、莲藕中选取一两个作为记叙描写对象,写一篇咏荷的文章。b.通过你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以荷喻理或咏荷的抒情的文章,和同学交流。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研读了教材,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教材,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教材,我们才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祖国语言文字在他们心中扎根成长。
范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成长之路有悲有喜说课稿
说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成长之路有悲有喜。说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说教材(编写意图、单元内容解析及整合)说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说课标.首先说教材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依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而提出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目标。1、掌握本册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5、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黙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8、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其次,说单元目标:1、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2、正确看待不同的经历,勇敢面对挑战。3、结合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4、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
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5、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说教材.首先说编写意图: 1、单元内的选文文质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富于启发性。如有的讲述贪玩的孩子学习读书的成长中的快乐;有的讲述在父辈影响下逐渐成熟并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英子;有的讲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保持生活乐观精神的丑小鸭;有讲述成长过程中,对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考。这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于学生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警示。2、内容编排简化头绪的同时,加强了整合。3、语文知识与练习体系在探究学习中融为一体。4、教材开放有弹性,具有开发、选择、拓展的特点。其次,说单元内容解析及教学重点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儿童特点,让孩子有兴趣去读课文,重点把握文中的写景特色,掌握写景的一些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叙事方法.体会课后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思想主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1是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故事,本文的重点是知道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了解象征手法.2知道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并逐渐学会运用.3从全文角度看父亲的话对我成长的影响。体会浓浓的亲情。《丑小鸭》1这篇课文要通过对童话的学习了解童话的特点,并了解作者安徒生.2这篇童话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哲理: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
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还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3“丑小鸭”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影响很大,要让学生分析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做到学以致用。《诗两篇》1一是讲述坚定信念,一是讲述正确抉择。都是非常有哲理,给人深刻启迪的诗,学生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2学习这两首诗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并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背诵积累.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人生之路的选择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伤仲永》1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重点要积累文言词句,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知道仲永由天资聪明变为众人的原因,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说自己的烦恼,解别人的烦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烦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它,一定将会战胜烦恼。第三,说教材的整合。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几篇文章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展现了成长中的悲与喜,让学生正视成长中的挫折,快乐而有收获的成长着。它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中的“人与自然”这一板块。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生感悟”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生轨迹”的主题也是为围绕着“人与自我”这一板块展开,只是从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成长境遇来讲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收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它处于这两者中间,在学习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等都起到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为学习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做铺垫。
三、说建议. 首先,说教学建议: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1.激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重视朗读。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3.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的手抄报比赛、演讲、征文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和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其次,说评价建议:1.突出课程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立足课内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资料袋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系统化,教学学生学会举一反三)2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第一、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做好名著导读工作。第二、利用好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第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3积极开发当地资源.(第一、用好校内资源,培养探究精神。第二、用活自然资源,培养实践能力。第三、用足家庭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在不断的钻研着教材,改善着课程设计,完善着教学过程,相信在千锤百炼中会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几分努力,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创造一个万木葱茏、百花争放语文课堂!
范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全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精读课
说课稿全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课稿
1. 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
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
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习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 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习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活动感悟、积累延伸。这种方
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习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具体内容略)
??? 百草园
?
趣
???
???(具体内容略)
???
? 三味书屋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丑小鸭》等组成了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共叙“成长”这一话题。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章情感,从他人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某种启迪。2. 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
巧。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本质特点。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整篇文章以毕业典礼为线索,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若要概括其内容,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关键词:“父爱”,“成长”;若要概括其表达技巧,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关键词:借物喻人,线索,暗示,渲染;若要概括其感情特点,我觉得可以用:凄婉中有振奋,“哀而不伤”。抓住了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再说学情分析。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三岁的光景,与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岁)差不多是同龄人,学生们也是刚刚迈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们也成长着,对“长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同龄就是学生们能够与英子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础。因此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应当不会太吃力。
基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线索,能够区分现实和回忆的内容,并复述有关故事。 2.认识“借物喻人”的特点,能够找出文中的暗示并理解其作用。 3.探究作者对童年和“长大”的思考,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说出对“成长”的独特感受,树立坚强独立的性格面对生活。 二、说教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就这篇课文的特点而言,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情景教学法就是动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求唤出他们的“感同身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对话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过文本唤起自己对成长的回忆,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三、说教学过程
提前一两天预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 环节一:整体感知课文
导入部分,先请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城南旧事》,然后老师展示一个《城南旧事》的电影片段。电影中的英子乌黑整齐的学生头,单纯而充满好奇的漂亮大眼睛,肯定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感觉到英子好似邻家小女孩,好似他们童年的伙伴。这样就能一下子拉近与英子的距离。
配乐朗读课文。轻音乐,舒缓,录音带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头脑中形成电影画面。借助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有种美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高度集中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也可以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有关课文故事。新课程要求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思维动向。设置这个小环节,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所谈的感受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
环节二:重点探究
一探本文的线索,并由此入手深入探究本文的内容。设置一些思考题:
课文写了回忆的事情也写了现在的事情,请叙述其中印象深刻的一两件事情。并说说这些事情通过什么线索贯穿起来,
回忆的事与现在的事情之间是怎么过渡的,
回忆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都围绕谁展开,人物有何性格特点呢, 二探本文的借物喻人,理解暗示和委婉表达的作用。
由题目入手,“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作“爸爸去世了”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直到最后都没有直接说爸爸病死了,但是却有许多暗示,请全部找出来。 通过对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本文“哀而不伤”了。 三探作者的“成长感言”。
英子不是突然长大的,也不是在懵懂中长大的,她对长大有特别的感受,文中很多地方都表达了她的这种“长大”的感受。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把这些地方找出来,然后带着感情读这些语句,让其他同学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去品味文本中作者的成长感受。再结合英子成长的小故事,让学生讲讲他们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记忆深刻的事情,点燃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回忆,引发学生自己对成长的思考,并全班交流。 课堂是生成性的,这个地方要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讲,老师不要随意打断,插入自己的评价,而是要注意适时抓住闪光点进行引导,把讨论和交流控制在主题之内。 在重点探究这个环节中,由点带面,纲举目张,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设置的问题体现了层级性,即前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跳板,由浅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性小的实际,也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环节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从课堂上的收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再者,写一篇关于“成长”话题的作文。
学完本课,学生对线索,借物喻人,暗示伏笔等有关语文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理性的认识;在朗读,复述,讨论,交流及课外写作等环节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对“长大”也进行了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作品《城南旧事》及同名电影发生浓厚的兴趣。中外很多文学大家就是因为对某篇文学作品产生兴趣从而走上文学之路的,我不敢期望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若是本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有兴趣去关注更多的文学作品,那就足矣~
《伤仲永》说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选自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篇课文,这个单元安排的都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伤仲永》正是阐述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课文解读
1、《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悲剧,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叙事有详有略,说理言简意深。“借事说理”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本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的变化过程,仅用了150多字,议论部分也不过70多字,文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3、文本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更是集中体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
?过程和方法:
1、诵读,以读促讲;
2、小组合作、探究;
3、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分析: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学习,比较枯燥,学生遇到的困难也会多一点,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如果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后再去背,学生一定会更厌倦,学生们几乎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上我将做到以下几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
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理解;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
学法分析:
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以上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
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老师讲《伤仲永》的故事导入
【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白故事梗概,而且激起了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
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教师明确: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木兰诗》说课稿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法
?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一、说教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结合单元目标,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恰当方式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
爱国热情和 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具体表现为: 1、采用猜谜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特定氛围。 2、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 的新理念。
(二)教学媒体: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四、说教与学活动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本文的感情。可为下面教与学活动的展开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走近闻一多
学生自主介绍闻一多,教师补充总结。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诗集《红烛》、《死水》。组诗《七子之歌》。为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在昆明遇刺身亡。
**《别了,司徒雷登》:“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引导学生立足课文内容,结合课外资料全面了解闻一多。
(二)理解闻一多
1、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掌握字词解释并圈画重点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2、师生互动:
(1)课文中处处流露了闻先生的人格魅力,总结出闻先生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2)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过渡的,有何作用,
教师点拨: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分别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又注重彼此的关联,因而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文章在叙事中穿插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教师点拨: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长须飘飘”。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这些描写再现了闻先生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合作探究: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内涵,体会激情。
(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教师点拨: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教师点拨:用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如果说上一环节“走近闻一多”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是由
表及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
(三)纪念闻一多 (让学生任选一种方式来展示学习心得)
?引用名言评价闻一多。
多媒体显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拟一则墓志铭,表现闻一多的人生追求和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有感情朗诵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精彩片断。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限于教材,应向课外延伸,体现对教材超越的课改理念。同时应给学生的感悟、体验、交流提供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创新的摇篮。
五、说板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课堂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本课板书设定为:
三本书 做了再说 治学严谨
闻一多 诗 人 做了不说 爱国热情
三件事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革命家
总之,本课用“设疑激趣”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走近闻一多”结合课文内容,引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闻一多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而“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闻一多的精神实质,“纪念闻一多”
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悟、体验、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些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社戏》说课稿
徜徉江南水乡,梦回童年时代,感受诗情画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社戏》。 一、说教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说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导读法、问答法。,、质疑法、精讲法。,、赏析法和点拨法。 五、说课时安排
由于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解决生字词(归省,行辈,不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歌吹,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旺相 模样 欺侮)。第二课时1、研读课文(仔细研读11—13段“夏夜行船”和22—23段“月夜归航”的片断,讨论分析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调动什么感官展开描写的 ,)2、合作探究(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3、品味赏析(江南的美景如诗如画;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从色彩 气味 声音 心情 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六,说教学步骤
1导入,《罗大佑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以说童年时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记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2作者用“社戏”作为文
章的题目,顾名思义我们能猜到这篇文章可能与戏有关,在中国有许许多的的戏种,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3(一)(1——3)随母归省平桥村。 1. 是我的乐土 2. 优厚的待遇 3. 有趣的生活 (二)(4——30)看社戏的情景。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3. 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三)(31——40)看戏后的情景。 六一公公送豆 4拓展延伸 迁移练习、1 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2. 《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3. 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3、学法指导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自主探
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二)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同学们: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人称“天下第一鼓”。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现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在贴近课文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三)学习新课
因为现在的教学要求大多是要对文本感悟领会,所以就要对课文进行精读。《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
这一精神,我重点作了如下设计。
1、播放范读,整体感知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前,我通过播放课文范读的课件,创设文章情境,同时用多媒体出示听读要求。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提出在听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2、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讲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听了课文的范读录音之后,让学生借鉴范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文章的好之所在。再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质疑问难--想像描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让学生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写作。将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现在我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课我在教学中弱化了字词的讲解,尝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读自悟上,并把反复诵读课文作为重点。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最后,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安塞腰鼓》声中结束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
附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场面————壮阔豪放
鼓声————令人震撼
动作————奇伟磅礴
舞姿————力量之美
节奏————粗犷雄劲
结束:回味无穷
《口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一篇笔记小说。小说叙写了一个善于口技表演的艺人在一家宴会上表演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又由睡到大呼的过程,情节舒缓有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口技艺人的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1)了解各种文化艺术,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陶冶情操。(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本文安排在单元最后,又是一篇文言文,是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教师“由教到不教”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本人所任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学习并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3、教学重点难点:该文是一篇文言文,虽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加之注解又详尽,但文章篇幅较长,学生理解文意上仍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学好古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写法上,本文采用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故我将教学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学习并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我确定用以下方法及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辅助:含有《洛桑学艺》的视频材料和课文朗读视频材料等重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制作教学课件,目的在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眼、耳等器官作用,使课堂气氛活跃。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为此,教学本文,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结合注解并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并将疑难词句勾画出来。
2、质疑法。在自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在疏通文意中存在的问题。 3、合作探究法。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能同其他同学或老师一起解决。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为了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洛桑学艺》中的片断来导入课文。在学生欣赏完《洛桑学艺》的视频片断后,我顺势问学生:洛桑的表演属哪一种艺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口技。接着用课件展示介绍口技的文字,并明确学习的课题。
2、介绍作者,检查预习。
入题后,先介绍作者,然后出示生字让学生注音并订正。
3、朗读课文。
先让学生看课文,听朗读。然后再跟读一遍。
4、疏通文意。让学生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疑难词句。教师巡视,随时随地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中讲解共同存在的问题。 5、检查疏通文意的效果。出示重点词句让学生解释和翻译。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适时点拨。
6、简述课文内容。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简述课文。
6、分析研究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课文。问题设置如下: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表现深夜一家四口吊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A、由远到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B、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3)文中第一段及最后一段都有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么作用,
(4)找出宾客在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反应,并说说这些描述的作用。 解决上面的问题,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7、反馈与拓展训练。此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运用所学到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让学与写紧密联系起来。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
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习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一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 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 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习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习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课件]
课件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料。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用了三次:一利用课件展示二组科学探险遇难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新课;二是放映影片《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通过视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为学习全文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投放相关课件(图片和重点语句),显示学习重点和关键信息,提纲挈领,便于学生掌握主要内容;三是在讨论“英雄”时,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展示里根《真正的英雄》演讲稿片段,把情境教学进行到底。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说《百草园》旨在观察自然景物,训练静态描写,那么《珍珠鸟>意在观察动物,训练动态描写,并为后文《螳螂捕蛇》的状物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其地位可谓“承前启后”,不可或缺。对初一同
学来说,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品。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观察对描写动物的意义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 (3)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为:“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童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鸟的对话为表现形式,语言亲切清新,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头、颈、肢、尾、羽等组成部分),抓
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态的发展过程),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发挥想像和联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五、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可采用动画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如(听录音、看动画)一对大珍珠鸟(夫妇)在森林搬家到城里之前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人类的畏惧。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 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
(1)(珍珠鸟的介绍):主人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
?精心设置环境?不加干扰
归纳为“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板书)
(2)(主人的介绍):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
归纳: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通过珍珠鸟和主人的自我介绍,学生由听到的信息中归纳出要点,点拨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意趣
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如:
(1)设计表格让学生在文中找词语,互改互评,理解文中内容。小鸟的变化 活动范围
动作行为
神态描写
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已经放心
完全信赖
(2)比较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较优劣,培养学生语感, 注意用词的准确传神,养成赏品语言的习惯。
A大鸟“伸”出小脑袋
小鸟“探”出小脑袋
B幽深的丛林
幽静的丛林
C一个蓬松的球儿
一个松软的球儿
(3)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此句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末最后一句的看法。你学习本文后,对观察描写动物有什么启示? 4(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型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业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中介,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绝好环节。
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内容多元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手、脑、耳、目、口等器官,不仅使观察、思考、想像、记忆等智力因素得到锻炼,而且使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所不能比拟的。 5(板书设计。
(1)养鸟的过程: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2)作者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写作启示:A(抓住特征
B(动态描写
C(想像感受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第三处写作启示由学生自己归纳书写,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斑羚飞渡》
教材分析
1.《斑羚飞渡》这篇课文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教材与学生。
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我设想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一的下学期,因为初一下有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单元,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专题活动。
3.教学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
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3)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2)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即教法、学法的设计,重点、难点的解决和突破。) 1.教法:
(1)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2)我设计这节课要领学生去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进行“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3)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4)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如板书课题,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的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2.学法:
(1)指导学生预习,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的报告和小论文等。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范文五:七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6 《黄河颂》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爱国为主题。也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诗歌着眼于?歌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潜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读来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黄河颂》还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刻,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方法,多角度地描绘了黄河的形貌,颂扬了黄河的精神。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掌握诗歌朗读方法,提高诗歌朗读水平的好材料。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
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说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2)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三)、情感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2)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
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本特点,
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
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方法
(一)、说教法
(1)情境体验法 (2)朗读法 (3)讨论法
这是一首诗歌,语言凝练、简洁,重在抒情,又涉及到了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所以,我主要运
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1)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尝试课外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收集各种信息资料的方法(如:黄河的古诗名句、黄河的传说等),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即:
(一)、感受:让我们默默地看
(二)、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三)、诵读:让我们朗朗地读
(四)、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五)、颂扬:让我们乐乐地写
(六)、拓展:让我们美美地说
(一) 感受:让我们默默地看
(1)看抗日战争图片,谈谈观后的感受,并思考:这首诗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2)看相关黄河图片,感受黄河雄伟磅礴的气势。
第一个环节,感受:让我们默默地看
下面,我们也来看一段视频和一组图片。(播放视频和图片)
一开课,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这段抗日战争的视频和这组黄河图片,请同学们默默地认真的看,看后谈
谈感受。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思考。?这一段形象直观、震撼人心的视频和黄河图片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就吸引
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既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又唤
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我说的下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静静地听?)
(二)、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1)欣赏《黄河颂》歌曲,自由想象音乐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听《黄河颂》的朗读录音,整体感知
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字词的读音,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
《黄河颂》本身是一首歌。我就先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首先从声音上去感受黄河的气魄,让学生明白歌颂黄河
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我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
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
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漩涡、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学生边听边想,这样既感染了学生,也
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标提出:?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展开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
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这首诗,是一首现代
抒情诗,关键是朗读。所以,我侧重引导学生静静地听课文朗读录音,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有了朗读录音的范读引路,
为学生创设了朗读的氛围,也有了展示朗读的欲望,学生听起来自然全神贯注,收获多多。(听了
之后,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读的环节吧。) (三)、诵读:让我们朗朗地读
(1)六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并讨论如何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感情。
(2)学生总结交流朗读方法,包括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
(3)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
(4)分角色朗读,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这一环节,就是我为学生提供合
作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诗歌朗读的方法。
所以,我设计了以上这四个步骤。本诗歌语言浅显,我没有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重在组织、
引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有感情的齐读这些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也提高了朗读诗歌的水平。(读中生悟,以
悟促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
(四)、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1) 找出直接 描绘黄河和赞美黄河的诗句?梳理全文的层次结构。
(2)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3)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 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朗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而有感情的朗读又
必须建立在真正地理解诗歌的内涵的基础上。基于这个目的,我提出了上面这四个问题,让学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梳理明确,细细品析,以悟促读,帮助学生更有感
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五)、颂扬:让我们乐乐地写
(1)写话练习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
写——?的格式写一句话,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例如:作者写黄河,就是写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作者写黄河,就是写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2)选取诗歌中你认为精彩的一节,将它改写成散文。
其实呀,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前面学生看了、听了、读过、品过,可能早就摩拳擦掌,想一显身手了。这时,
我适时的安排了一个写的环节,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道写话练习,既是对诗
歌内容的一种归纳、概括、总结,又是理解能力的一种提高,把文本上的知识变为一种书写表达
的能力,完成了感知向能力的转化。诗歌的语言简洁,思维跳跃性强,它不同于记叙文、散文。
为了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特点,我接着布臵了另外一道写的题目:将你认为最精彩的一节诗歌改写
成散文。
(六)、拓展:让我们美美地说
课前让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来?说说黄河?,
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1)歌颂黄河的古诗名句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
(2)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
(3)与黄河有关的传说。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我们美美的说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对老师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说的内容,
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克
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课堂内外的交流。完成小语文向
大语文的转化。
五、说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诗歌教学贵在化?抽象?为?形象?。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放抗日战争视频、黄河的
图片,播放《黄河颂》音乐和朗读录音,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视、听觉感受,在潜移默化中给学
生以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诗歌关键就是朗读,我利用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奔腾咆
哮之声,更读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
(4)用六字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7、最后一课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B、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C、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2、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
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质疑法、点拨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
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
意设臵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
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臵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
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的典型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是对文章中其它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确小说的概念。下面我讲
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
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从上学路上直到下课,小弗朗士的心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一个厌学、讨厌法语分词的孩子变成一个认真学习、热爱民族语言的学生,他学习态度的改变正是因为他心中的民族感情以及周围人物的爱国情感对他的影响。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
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
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朗士心理怕诧异懊悔明白)
2、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以?‘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为格式说话。
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
3、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板书。
4、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
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
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
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
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提示学生:
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五)质疑、答疑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
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六)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
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臵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杂文,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子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使学生充
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感受作者的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
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三个目标的设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 比较难理解,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录相、文本等)
二、说教法
1、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教学不应是师问生答的检查性活动,而是学生展示个人优势与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2、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丛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吸引阅读、思考兴趣
介绍李大钊背景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年轻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7年被捕,在狱中力尽磨难,顽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
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茫之中,走道了十字路口。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二)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甚至以读代讲,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
1、教师范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2、扫清障碍朗读:强调字词的认识,对学生有疑问的词句进行解答,对理解有难度的可安排造句。
3、学生自读:以学生品味、交流心得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运用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进行练习。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1)?如何理解文中的?雄健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文章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形象生动,找出比喻句。
(4)分组讨论最后一段,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确定合作形式。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1)?雄健精神?,就是 民族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
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3)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
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4)学生自由发言,小组间采用竞争方式调动积极性
此步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4、学生诵读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
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四)扩展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线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毕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壮豪迈,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五)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什么?
(六)布臵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
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
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说学法
主张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心理学告诉我们,经验能使感受性更敏锐,经验是产生知觉不可缺少的条件。
初一学生有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但由于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大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对亡国之痛有了一点浅层的、局部的认识,学习本课仍需努力创设情境.
上课之后,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录像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看后,让学生以其中一个长期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身份,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⒈默读课文。①解决字词,以做到准确朗读课文。
②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这是本文关键点突破点,找出它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
内容。
(三)真情品读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 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学生挑选语句时,将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教师都可一一破解
1.学生找到第一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面对如此悲壮的家乡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从而引导到第二处去品读
2.学生找到第二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故乡既美丽又遭受污秽和耻辱??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去品读
3.学生找不到以上两处,老师可随时设问:土地的誓言什么?找原句回答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四)激情创读
设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的誓言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假如我有……,我将……?表达,当学生说到?有一把刀?时,播放《大刀进行曲》,全班同学跟唱,然后进一步设问: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你将发出怎样的誓言?
最后,教师结束语:此刻,我也许下一个誓言:我将像过去一样,尽心尽责,为家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开拓者,从而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和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大钊]
用学生的已知来升华作者的感情,热爱故土即热爱祖国,只有对祖国怀有母亲的情感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赢得解放,走向富强。化难为易,引起共鸣。 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
《木兰诗》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木兰诗》,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培养学生勤劳孝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课前准备
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和空间,为此我要求学生做以下准备:
1、向自己身边的人了解收集木兰的故事
2、从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查阅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难字词,了解乐府民歌常识
2、朗读全诗
3、疏通文意,概括诗歌的内容情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4、品读课文,分析全诗的朗读节奏、思想感情,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指导学生再深入朗读课文,,分析诗歌的内在意蕴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 激情导入:由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引入,接着教师简介有关乐府的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第二环节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 教师泛读,给生难字词标上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记,掌握基础知识。
3最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和同学合作,疏通文意,适当时候予以指导。
(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这一环节安排学生边读边记,养成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的能力。)
5 自由合作,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6 竞背:选择喜欢的段落,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背得最快最好
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让学生分组讲讲,再由小组推荐同学讲。
(环节安排理由: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也是做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
体把握能力,让学生朗读中自己去感受课文,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
第三环节 深入探究,品读鉴赏
1,复习齐背,再次复述。
2 ,自由讨论,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句型:我喜欢---------,因为---------
3 ,分角色分段朗读,去体会每段的感情
首先教师范读第三段:第一句语气舒缓,第二第三句语速稍快。然后要求学生仿读,思考这样读的原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明确:第一句写木兰的征前准备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所以语气稍慢,第二第三句写木兰征途中思念家人的急切心情,所以要稍快。接着教师以第三段为例,要求学生自己仔细品读其它自然段,根据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在班上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明确:
第一段语速要缓慢,读出木兰为父而忧的语气;
第二段语速要稍缓,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
第四段语速要稍缓凝重,读出木兰征战的艰苦卓绝;
第五段语速要轻快,读出木兰辞官还乡,归心似箭之情;
第六段语速要稍快,读出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最后一段语速要稍慢,读出歌者的赞美。
(环节安排理由:读出文章的风格旨趣谓之美读,教师要因势利导,带动和指导学生进行美读,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读出情感)
第四环节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首先指导学生按照第四环节的朗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根据自己在朗读中的感悟,总结分析木兰的形象。
第五环节
作业 1、改写《木兰诗》
2、向班上同学介绍你心目中的女英雄
五、板书设计
12
上的以及这样上的原因。
一、说教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领悟文意,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恰当方式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学生对当时的背景还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促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读,触摸文中高尚的人物形象。
其次,课堂教学还应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采用“对话法”让师生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更深的理解文意。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具体表现为:
1、采用猜谜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特定氛围。
2、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 的新理念。
(二)教学媒体: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
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出闻一多
猜猜他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开课之初,采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营造一定的氛围,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动学生的情绪,顺势进入课文,为学生感悟文本作好铺垫。
播放《七子之歌》,并展示课前闻一多先生蓄着一把长胡须的照片,让学生通过听歌和看照片,直观感受闻一多形象。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资料整理,自主介绍====走近闻一多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诗集《红烛》、《死水》。组诗《七子之歌》。为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在昆明遇刺身亡。]
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来自主介绍闻一多。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补充:重点补充的是“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没有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以显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个过称主要是引导学生立足课文内容,结合课外资料全面了解闻一多
(三)诵读感知,走进文本=====感知闻一多
1、整体感知:
①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掌握字词解释并圈画重点句子。
②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分别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又注重彼此的关联,因而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设计依据】: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白文章中间过渡的句子或者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2、师生互动:
(1)课文中处处流露了闻先生的人格魅力,总结出闻先生的伟大之处,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点拨:做了再说〃〃〃〃〃;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3)文章在叙事中穿插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教师点拨: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长须飘飘?。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这些描写再现了闻先生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四)揣摩领悟,合作探究——触摸闻一多
【设计依据:】新课标指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虽然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语言,但由
于他们对语言感知的能力有限,训练也不够,教师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指导。所以,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采用“抛砖引玉式”和“合作探究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开发他们的智力,
增强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我先给学生找了两个示句,通过两个例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前后两部分蕴含的先生的形象:作为学者潜心钻研,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无所畏惧,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然后让学生采用批注法,找出自己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在课本上试做批注。之后小组进行交流,老师指导,然后进行课堂汇报。
如果说上一环节“感知闻一多” 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就是由表及里,让学生触摸到了闻一多先生的灵魂
(四)拓展延伸,体验情感====纪念闻一多
(让学生任选一种方式来展示学习心得)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熏陶感染,发展学生个性。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限于教材,应向课外延伸,课堂上 要给学生的感悟、体验、交流提供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创新的摇篮,体现对教材超越的课改理念。
于是,我先用多媒体显示冰心、朱自清、**夫妇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
①引用名言评价闻一多。
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拟一则墓志铭,表现闻一多的人生追求和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向更深处延伸,让学生体验情感,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迁移,实现文本的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课堂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本课板书设定为:
三本书 做了再说 治学严谨
闻一多 诗 人 做了不说 爱国热情
三件事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革命家
总之,本课用?设疑激趣?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走近闻一多?结合课文内容,引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闻一多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而?感知闻一多?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闻一多的精神实质,?纪念闻一多?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悟、体验、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些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谢谢,我的说课完毕。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音乐巨人贝多芬》。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讲解说明。
一、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文章,通过对杰出人物突出贡献的叙述与表现,赞扬其广阔的胸怀品格、深厚的道德修养,尤其是面对困难与不幸时的顽强精神与坚忍意志。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二、教学目标:
【设计依据】为了读懂文本,感受人物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特拟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分析肖像描写,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
情感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肖像语言
教学难点:读懂人物内心,感受精神光芒
四、 说学法:
新教改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深入探讨精神,所以,我拟定如下教学法:课本剧演出法,四人合作法、音乐感染法、头脑风暴法等,力争使课堂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有所突破与提升。
五、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语:(播放《命运交响曲》mv)
今天一起走进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去品味他的孤独痛苦与倔强的抗争,去解读平凡与伟大在这个巨人身上的凝重,去思考巨人给我们带来的厚重。
(二)、人物简介,感知文本
1、由学生将收集到的贝多芬的资料,以?我眼中的贝多芬?为题进行班级汇报;
2、老师点评,并展示有关贝多芬资料幻灯片;
3、四人为组接力速读课文,并自我更正读音;
4、学生课本剧表演,老师客串贝多芬,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5、请学生仔细地对照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所体现的性格或命运特点;。 (重点提示第九自然的肖像描写,表现了贝多芬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三)走进巨人,深入理解:
设臵问题:文题为--,巨人就是本课的重心,那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他巨人的品格。
【分析】:首先让学生理解?巨人?:对音乐的执着,抗争厄运的刚毅顽强。
然后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语句。
这个环节要读、品、悟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找出来的重点词语,由外入内,深入贝多芬的内心去感悟。---具体是从侧面描写[女佣介绍]、外貌和语言描写等方面来展开。
(四)结合文本,感悟精神
每人用纸条的方式,写下对贝多芬的形象评价;(用?贝多芬是一个……的人?来回答。)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 课文还写了贝多芬的另外一些性格,我为什么不分析。
2 你所理解的贝多芬和课文描写的有何区别。
3 用本文学习的描写方法去描写一个同学,猜猜是谁。
【设计依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语文学习终生性发展的需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与实际,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精神感染
1 :面对苦难与挫折,我更坚强
2、贝多芬,我想对你说〃〃〃〃
15《孙权劝学》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 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根据以上分析,我将用一课时对本课进行教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 诵读法、 圈点批注法、讨论法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先听录音,然后自由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音和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重点、难点词句,适当提示、指导。
(3)班内交流。教师强调重点词句。疏通全文。
【设计依据:本环节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文章的停顿,了解大意,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改变以往教师一句一句地译,学生一句一句地记的枯燥呆板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同学间互帮互助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和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
【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合作探究,体会感悟
1、学生先分别找出人物语言,组内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语言,读出人物语气。
2、把握人物性格。教师引导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根据三人的对话(鲁肃加行动)体会人物性格, 在此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阅读,引导学生根据内容、身份、副词、标点,利用语气上的轻重、缓急等揣摩人物心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语言,读出人物语气。
【设计依据: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人物性格,抓住课堂中生发的问题,适时引导,从文本出发抓住文中重点字词,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难点,品读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四)拓展延伸,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五)联想链接,作业巩固。
1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2 《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要求有具体情境及对话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达到的目的是:改变学生一说上文言文课就觉得枯燥难懂、不愿意上的局面。
一、引导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来试着理解文言文,让他们觉得文言文也不难学,凭自己的能力也完全也可以学会,扫除文言文学习上的畏难心理,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只是翻译句子,文言文中包含着深厚的内涵,也可以很有意思。
总之,我想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领悟,让学生先意识到我应该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也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再逐渐习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而不仅仅是别人的记忆器、传声筒。这样我们的孩子的未来才有希望!
11、邓稼先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七年级下册语文猫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