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科学探究的方式有哪些
科学探究的方式有哪些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比较
? (一)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
? 有结构的探究是指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研究者们称此种探究为一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有结构的探究和相应的证明活动,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作“食谱式活动”。一般而言,这种形式的探究适合于小学阶段和初中二年级一下的学生。 ? (二)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
? 指导型探究是指,探究活动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这种探究被称为二级水平的探究活动。一般而言,这种形式的探究适合于初三到大二的学生。
? (三)自由探究(Free Inquiry)。
? 自由探究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当然也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从许多方面来看,自由探究类似“搞”科学,即科学探究。研究者将这种探究称为三级水平的探究活动。
加涅率先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于1963年在《探究所需的学习技能》一文中提出,有效开展探究教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有提高探究技能与策略的专门练习,因为这些技能与策略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第二,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因为如果学生对某个话题一无所知,也就不能作相应的思考;
第三,具有辨别好假设与坏假设的背景知识。一些研究者也发表相同的看法。 ? Spears于1977年在大学生中作有结构的探究与指导型探究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大学生很少进行假设或预测,因为他们还没有在智力上为此做好准备。总体来看,假设—演绎推理活动涉及作假设、预测、观察、把结果与预期相比较,它要求学生具有形式思维能力。显然,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不能在以假设—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环境中很好地学习。
? 还有研究表明,教师设计探究结构能降低探究活动的逻辑要求,如处在具体操作思维阶段的学生,从采用分步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益更大,从教师指导较少的方法中获益更小。再如,当教师对希望学生形成的行为控制极强时,一些学生表现更好。
? 另一面,成功开展探究教学需要形式思维能力,并非仅对学生而言的,教
师也同样要具备这种能力。森纳尔(D.W.Sunal)等人在1985年的研究中提供大量例子,说明教授行为涉及去自我中心化、假设—演绎推理、确定和运用变量、控制变量和逻辑推理等。他们还列出大量证据,表明许多教师并不具备上述能力,完全是在具体操作思维水平上开展探究教学。
范文二:对课堂探究活动有效实施有哪些基本策略
2、[问答][30分]在数学教学中,您认为对课堂探究活动有效实施有哪些基本策略?
1.树立探究意识,为“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 新课程改革中,《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的方式.除此之外,在内容标准中,《标准》把数学探究作为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的一个内容专门提出,可见数学探究的特殊和重要.我们应该看到《标准》的指导思想,“数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与记忆、练习等一样,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时刻都要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或是在某个环节有在另一个环节没有的. 2.精选探究内容,为“探究活动”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数学探究课题的选择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课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对于所选择的问题,应该具有较高的知识关联度、较高的预设明确度、较高的信息综合度、较高的思维灵活度. 3.树立情境意识,为“探究活动”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开端 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注意挖掘教材精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与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 4.厘清教师角色,为“探究活动”有效开展提供组织基础 教师既是“探究活动”的开发者、创造者,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我们不应该将两者看成绝对的相互排斥.如果侧重于前者,就会出现“探究活动”的“错位化”现象;如果侧重后者自然会呈现出“探究活动”的“无序化”. 5.建立合理的评价观,为“探究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客观的价值判断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不能仅考虑结果,
更应考虑过程;评价不能只有表扬,还应该有善意客观的指正;评价不能只是教师一家之言,还应该有自评和学生互评.对于“探究活动”课堂上的评价,应该客观忠肯,形式多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证明、诊断、激励、指导、管理的功能.
范文三: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篇一:如何进行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
如何进行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今天,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就必须要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途径等方面去探讨,通过创设适宜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和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
二、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受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有的把传授多少科学知识,掌握多少科学技能作为评价科学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这样“舍本求末”的做法,花时多多,效果微微。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明确幼儿园科学领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对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一起来回顾。
互动问题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是什么,
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互动问题二:
在《纲要》提出的这五方面的目标中,大家能不能提炼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中的核心是什么,(也就是它重点强调的是什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纲要》中非常突出的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
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让幼儿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积累初步的科学知识,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素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三、明确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动物、植物、物质与材料、天气与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教师要对幼儿探究的活动所涉及的探究内容和关键经验、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要有准确的把握。
互动问题:
在《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中,运用了哪些语言来强调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关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中,提到了“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这些都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
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学中老师为孩子们预设的教育内容或者操作材料远离幼儿的生活,或者超出幼儿的年龄阶特点和认知规律,尽管浪费很多时间讲解,幼儿并不感兴趣。例如:在中班的一次有关物体弹性的探索活动中,师生共同收集了松紧带、弹簧、橡皮筋、海绵、乒乓球、木块、石头、铁钉、布等材料,教师问幼儿哪些材料有弹性,一些幼儿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因为它能弹得那么高;另一些幼儿则说乒乓球没有弹性。这时,老师犯难了,因为从理论上讲,乒乓球应归于没有弹性的物体一类,但从直观上说乒乓球又是有弹性的。解释来解释去,幼儿还是不理解,最后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些偏难,因为有关乒乓球是否有弹性的探索活动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已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乒乓球也没有必要在本次活动中投放。
因此,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易操作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有用处,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省编教材中《我的小手》、《有趣的关节》(中班)、《认识五官》等内容都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科学活动的内容,有的是老师预设的,也有些内容是随机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一日活动中的一些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我们带领孩子散步时,
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启发幼儿联想自己和周围人的衣着、饮食以及环境的变化,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在课间,我们带领孩子们玩“找影子”的游戏,幼儿在玩中很自然地就能发现在什么情况下看得见影子,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影子,有的时候影子在
前,有的时候影子在后;小朋友们都爱吃冰淇淋,有一定的“冰会融化成水”的经验。有一次,在玩冰块时,我拿了玻璃杯
,装了满满一杯冰块,问小朋友,如果冰块化掉,那杯子里会有多少水,许多孩子不假思索的告诉我,一杯冰块会变成一杯水,于是我把杯子放在太阳下,很快,孩子们惊奇的发现,一杯冰块融化后只有半杯水,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感知了“融化”的现象,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光靠猜想是不准确的,要亲自动手试一试、看一看才能得出结论。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农村有很多便利的条件,比如菜地多,饲养的家禽、家畜比较普遍,树木、竹林等也便于幼儿观察,是很好的活教材。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融于一体,让幼儿感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身边处处皆科学。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呢, 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
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如《神奇的泡泡》,活动前,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尝试并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认识磁铁》等活动,教师都可以运用游戏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学做操、你追我赶、小猫钓鱼??),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发现了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随着我们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也知道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短);磁铁能吸铁制品等。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常见、常用的策略。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如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圆柱形积木和铅笔中,哪种材料能把纸板顶起来,”(幼儿猜想后验证,发现两种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铅笔尖把纸板顶起来吗,”“为什么顶不起来,”“将笔尖顶在什么位臵能顶起纸板,”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感到了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
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如开学初班上换了新的不锈钢汤匙,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东敲西敲,开始
几声“咚咚咚”好听,后来大家一起乱敲时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们
篇二: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让纸站起来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纸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与同伴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科学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皮筋、橡皮泥、各类积木、牙膏盒、夹子等,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白纸,引起幼??活动目标: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纸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与同伴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科学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皮筋、橡皮泥、各类积木、牙膏盒、夹子等,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白纸,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提问:"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白纸)
"这张纸宝宝想站起来,看看它能不能站起来。"
"哎哟,纸宝宝老是摔倒~"
2、幼儿讨论:"小朋友小时候是怎么学站立的,"
3、小结:"原来,小朋友小时候是在爸爸妈妈手臂的帮助下,在小桌子、柜子、沙发的帮助下学习站立的。"
4、"那我们用什么办法让纸宝宝站立呢,"
二、幼儿操作,探索让纸站起来的方法。
1、第一次操作(用辅助物体)
"小朋友想的办法可真不少,纸宝宝真高兴,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你可以用这些工具让纸宝宝站起来。"
"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这是牙膏盒、橡皮泥,还有我们平时玩的积木、夹子,咦,这是什么呀,(皮筋)"小朋友们都动脑筋想一想,玩一玩,怎么让它们帮助纸宝宝站起来。记住要轻拿轻放哦~小朋友们开始吧~"
(1)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2)操作完毕,教师进行评价,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操作的结果。
"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让纸宝宝站起来的,"
"他的办法真不错~谁跟他的办法一样呢,你们真棒~"
"那谁的办法跟他不一样呢,"
"你来说。"
"嗯,这个办法也不错,有没有小朋友跟他一样呀,"
"还有吗,还有不一样的吗,"
2、第二次操作(用辅助物体),让每一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尝试用
不同的工具让纸站起来。
"小朋友们都很棒~让我们再去试试自己没有用过的办法吧~"
3、第三次操作(不要辅助物体)
"刚才小朋友请了很多工具来帮助纸宝宝站起来,如果不用这些工具,你能让纸宝宝站起来吗,"(幼儿自由讨论)
"记住,能不能用工具呀,"
"好,大家再去试试看吧~"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操作完毕,进行评价,请个别幼儿示范。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让纸宝宝站起来的,"
"他用了折的办法让纸宝宝站起来,真聪明~有跟他一样的吗,"
"你们真棒~"
"有不一样的办法吗,"
"你来说~"
"他用了卷的办法让纸宝宝站起来~这个办法也不错~我们也一起试试吧~"
(3)教师总结:"让纸宝宝站起来,可以用材料来帮忙,也可以用折、卷的方法让纸宝宝站起来。"
"那要怎么折、怎么卷,才能让纸宝宝站得更稳呢~小朋友回去后再去试试吧~"
活动延伸: 1、提供更多辅助材料让幼儿玩让纸宝宝站起来的游戏。"2、请幼儿与家长一起玩一玩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
篇三:(章鼎儿)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编辑稿)18361字
主讲:特级教师 章鼎儿
一、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发展迅猛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改革,就要从科学课说起,“科学”是一个怎样的课程,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小学科学是一门发展事态非常迅猛的课。
1977年,这门课叫“常识”课,1978年改名为“自然常识”课,1981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这门课改称“自然”课,2002年改为小学“科学”课,经历了25年,这门课程的名称改了四次。
它的课时,1977年叫常识课时,只开设了五年级,当时是五年制,每周是2课时,1978年改为自然常识课,开设了四、五两个年级,每周也是2课时,周课时是4课时,从2课时到4课时,翻了一番。从1982年到1992年,改为小学自然课,开设了三、四、五年级,周课时是6节课。从2节--4节--6节,发展迅速。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自然课从一年级开设,一、二年级每周是一节课,三四五年级每周是2节课,周课时就是8节课,
到了2002年,改为小学科学课,浙江的周课时是10节课,湖南的周课时是12节课,各地节数不同。三四年级有的开设的是2 课时,有的是3课时。25年间,从1977年到2002年,周课时从2节增加到10节,把它画成图就是直线增长,迅速发展,持续发展。小学各学科中,课时增长达到这样一个速度的,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要知道在这25年里,小学的总课时是严格控制的,制定教学计划时,总课时只能往下减,不能增加。那科学课的课时数从哪里来,仔细查查,原来的语文、数学课学时数比现在要多得多,科学课的学时数是从语数两门学科挤出来的;学时数增加了,教课的老师从哪里来,我估计在座的老师并不是一分配到学校就是教科学课的,也是从其他学科改行过来的,我就是从教语文、数学改行教自然的。
科学课的发展是不是就到10节课为止了呢,不是,它还会持续发展,我们横向比较,与其他国家相比,科学课每周10节课是很少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课周课时都达到了18节。这还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统计的。
在欧美等国家,科学课是小学的核心课程,这是近10年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我看国外的资料,一般称科学和语文(母语)是两大重点课程,再往前,有的国家把它称为小学里面的三门支柱课程——语文、科学、数学,科学还排在数学课的前面。
我推测,科学课还会往前发展,我们国家的小学科学课程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还没有正式颁布,但已经形成了,它的全称是“全日制义务教育(1---6年级)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一旦颁布,小学科学课又要从一年级开设,现在是从三年级开设。现有周课时加上一二年级的课时,总的课时马上就会往上冲。
这个还没有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课程性质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是怎样描述课程性质的呢,——“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从“基础课程”改为“核心课程”,说明这门学科还在往前推进,因此我推断这门课的课时数还会不断增加。
科学课程在迅猛向前发展,它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自于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来自于儿童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在推动科学课向前发展。
我在这里做个现场调查,各位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感到在工作中语文水平和能力不够的有几位,大概没有。别谦虚,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语文水平不够,你会觉得某个事情你说也说不清楚,看也看不懂。这不是说看科学院的院士们写的文章,那个文章你看不懂,不是语文水平的问题。
感到数学水平不高的有几位,请问感到自己的科学素养不高的
有几位,我在全国各地做了100次这样的调查都是一样的,自感语文水平不够的人很少,没有几个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很低,数学水平也是一样。但是,没有几个人感到自己的科学素养足以对付自己的工作,或足以对付日常的生活。
苹果是削皮吃,还是连皮吃,你的科学素养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吗,我们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动车一通车,大量的交通死亡事故产生,是什么原因呢,社会发展了,新的事物不断地出现了,人不能适应这个变化,最后就会出现问题。
请问当时速135公里的火车从你面前经过时,你离开铁路几米才是安全的,大家都知道火车的站台上有一条白色的安全线,火车来了,工作人员要大家站在白线后面就可以保证安全。但是135公里的火车驶来,这个白线和铁路的距离就不够了,几米以外是安全的呢,应该是4米。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了,人人要与此打交道,人人都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这已经是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科学课程迅速发展起来了,源于每个人都需要提高科学素养。小学生不能等到以后才学科学课,他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中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不仅是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还是今天的生存的需要。
当今社会,火灾事故还在不断发生。黑龙江有一个“白天鹅宾馆”,里面住着许多外国朋友,发生火灾时,烧死了不少人,最后
统计下来,很奇怪,入住的日本人全都逃出来了,不管住得高的、低的,都跑出来了。据调查,日本人有一个习惯,从小培养的,每到一个地方,把自己的箱子放下,背包放下,第一件事就是看宾馆门背后的逃生示意图。我们也许看了,但看的不够,要真的去看看安全通道,去亲自走走,所以晚上有火警时,他们都能顺利逃出。这种教育是有用的,科学素养是关系到生存存亡的,更不用说后面的发展。
我们来读一篇短文,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一个前言,题目是《行动的号角》,这篇短文写得相当不错。我们来读一下:“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做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为使国家能够达此目的而编撰的。这部标准详细描述了每个人都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在21世纪将成为现实)的科学教育该是什么样子,这部标准不仅指明了最终目标,还指明了达此目标所要走的具体路线。
我们大家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利害攸关的。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略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各种能力,例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作工作的能力、有效地应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
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改革科学教育的工作中,起关键作用将是教师,科学视导员,课程设计人员,出版商,工作在博物馆、动物园和科学中心的人,科学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学校管理人员,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学生家长,工商业界人士,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及政府其他官员等多种多样的人。上述各界人士都参与到撰写《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现在,各界人士都必须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一致行动起来。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要花费时间的,因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要求,整个的学校系统必须做重大改变。
这部标准强调,科学教育采用的教学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际搞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这部标准还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内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教师培训与进修的方式以及学校与外界,包括这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关系都要有所改变。
正因为科学已经成为变成了我们社会的一个中心部分,所以,这部标准是把获取科学知识、获取科学认识掌握科学本领作为教育的一个中心部分。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以这样的一种信念为前提的。这部标准着眼的是这样一种未来:每个美国人都深谙基本的科学观念和基本的科学方法,因而都能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为高效。这是为美国描绘出的一幅充满巨大希望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图景,一幅可以作为我们社会巨大凝聚力的图
景。想到这部标准将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国家活力带来巨变,我们兴奋不已,我们满怀希望。”
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主席查理德-科劳斯纳和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茨联合提出的,讲了美国的教育,讲了美国学校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大意义。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与科学的关系------利害攸关~科学成为社会的一个中心部分,科学成为教育的一个中心部分,因为科学教育的要求,整个学校系统必须作重大改变。科学课成为核心课程。
中国的科学课程从戊戌变法开始,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只说最近的40年。这40年里,从辅助课程,也就是“副科”,半个世纪以前,自然课被说成是副科,后来是支柱课程,基础课程,到今天科学课是核心课程了,它是一门新生的迅速发展中的课,是发展中、开创中、建设中的课程,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机遇的课程,是前途灿烂、前景光明、前途无限的课程。
所以希望大家喜欢科学课,这是我对在座的科学老师们所寄托的第一个希望。当一个科学老师,你要喜欢科学课。科学课、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话题很多。对科学老师来说,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喜欢科学课,我就很喜欢科学课,好玩。孩子们喜欢科学课,也是因为科学课很好玩,我们的科学教学最重要的,也是喜欢------让学生喜欢我们的科学课。你怎么把课上好,你的教学目标怎么定,我觉得最简单的目标就是,你用你的课让孩子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
二、我们在做什么,
第二个话题就是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上科学课,我们在做科学老师。我们为了什么,用我们的科学课在做实实在在的事,用一节一节的科学课,一个一个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件实事,一件大事。关系到我们孩子的生存与发展,其实也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有340节科学课,按照我们浙江的教学计划,三四年级每周两课时,五六年级每周三课时,合起来有340节课,我们想用这340节课干一件大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340节课是不够的,事情很大但课时不多,那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很明白了,这样的340节科学课中的一节课,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一节一节的课就要扳着手指头好好地上,换句话说,科学课的研究任务,科学课的课堂改革任务,摆在我们科学老师的面前了。
我们接下去的话题就是:这样的课我们应该怎样上,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改革成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应该怎样上,我提出了要改革着上,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要改革了,向着改革的方向上,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改革,向前走,当然老师要问,这不是好好地嘛~改革什么,道理很简单。
传统的教学过程它只能承担与完成,教学一些科学知识与方法的目的任务,我们那时的主要问题还是科学知识的教学问题,无
非只是开始重视科学能力的培养了,开始注意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了,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主要还是重视科学知识的教学,并不能完成今天的科学课所承担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这么一个新的目标任务,完成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改革。
全国的科学老师都面临着这场改革,要从原先的传统的教学过程走出来,前面是什么样的,我们还不清楚,我们必须往前走,为什么要向前走,我给大家看个幻灯片,这个幻灯片不是我自己的,是台湾的一个校长的,我把它拷了过来。你们看看,这张幻灯片的内容我很欣赏。
“世界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我们的孩子以后要做什么,他们以后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出现。我们的孩子以后会碰到什么问题,他们要面临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发生。孩子们以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呢,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现在还没有出现。那么,我们现在应该给孩子什么,”
各位老师,台湾的老师这样思考,我用他的问题来回答前面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教他一点方法,教他一点知识,你教的是针对当前问题的方法,他面对的是未来,当前还是有用的,但是未来的东西呢?所以我们要改
范文四:小班科学探究活动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
一、出示哭泣的蛋宝宝,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面对哭泣的蛋宝宝,幼儿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了猜测,有的说:
“蛋宝宝迷路了”有的说:“蛋宝宝饿了”等。这时,教师先用手扶着蛋宝宝
站在桌面上,然后突然一松手,从而引导幼儿发现了今天蛋宝宝哭泣的原因
——它站不起来了。
幼儿置身于游戏化的情境中,能够急蛋宝宝所急,想蛋宝宝所想,极大
地调动了幼儿参与下一步探索活动的兴趣,为即将进行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二、幼儿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快动脑筋好好想一想??,怎样帮蛋宝宝站起
来?幼儿有的说:“我想把它放小瓶里”,有的说:“我想用围巾给它搭一个家”,
有的说:“我想用胶带把它捆住”,有的说:“我想给它做两条腿”等等。
通过讨论的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初步思考,怎么样才能让蛋宝宝站起来,
对幼儿的回答,教师用点头或微笑表示自己的支持,但并不完全肯定,因为
他的方法能不能成功,要让他们自己通过亲身探索来判断。
三、幼儿实践活动
刁淞灏小朋友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让蛋宝宝站在鞋里面;焦敬涵小朋
友把四个纸杯倒扣在桌面上,把蛋宝宝放在四个纸杯中间,但是纸杯太轻,
蛋宝宝还是站不住,在教师的提示下,她换成了四个玻璃瓶,她成功了;王
彤彤小朋友想出一个好办法:她用宽胶带把蛋宝宝固定在桌面上,她的想法
非常好,但是胶带太宽了鸡蛋站不住,这时就揭露了在活动材料准备工作上
的不足,如果准备宽窄不同的胶带,那么幼儿在发现宽胶带不合适,就会再
去试窄的胶带,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它小朋友也想了很多办
法:有的幼儿用玩具给蛋宝宝搭了一个小房子,有的幼儿让蛋宝宝站在油菜
心里,有的幼儿让蛋宝宝站在苹果上的小坑儿里,有的幼儿用围巾做成一个
温暖的家,让蛋宝宝站在里面还给它头上戴一个手套,做蛋宝宝的帽子??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没有提供现成的示范,也没有告诉他们怎样做,只
是不失时机的鼓励孩子,调动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四、幼儿再次实践活动
白诗凡开始用碗帮助蛋宝宝站起来,但是没成功,后来他把布垫在碗里,
让蛋宝宝站起来了,卢艺小朋友把手纸塞进了纸杯,让蛋宝宝站了起来。
在第一次探索活动及探索后的总结活动的基础上,第二次探索活动就比
较顺利了,很多幼儿能利用多种材料使蛋宝宝站起来了。两次探索活动将幼
儿获得知识的过程作为孩子学习的内容,由于幼儿全身心的参与,主动的学
习,知识的获得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进一步贯彻了活动目标。
五、延伸活动
最后,教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什么材料都不用,怎么让蛋宝宝
站起来”,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想办法,使探索活动得以延伸。
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继续把问题延伸,并给孩子与家长创造亲
子机会,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沈阳炮兵学院幼儿园
刘晓燕
范文五: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篇一: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是人生主要乐趣之一,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如果学生曾经有过沉醉于探究之中的经历、体验和印象深刻的回忆,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在现在和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享受探究这一人生乐趣,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美好,更充分地感受和珍爱生命之美,更深刻地体味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价值。一个懂得和感受过探究的幸福,有过探究中的高峰体验的人,无论在日常生活及旅游休闲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惊喜,解读出富有个性魅力的独特意义。为此,我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一. 让学生自主探究,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
1
《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而且在低年级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
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再如《反冲》一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长而多节的气球,问:“有没有简便的办法使它动起来,”学生说:吹足气再松手,于是我照办但没松手,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们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研究。”我将气球的变化,根据观察很自然地想到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一喷气它就运动,为什么气球朝黑板喷气却往后运动,为什么边运动边有响声,??我当时非常惊奇,这些问题提得太好了。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
2
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将受益终身。
二.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大胆展开儿童想象力。
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作猜想和解释,“要发动小孩子来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作出解释”。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契机。
1.借助有结构材料进行猜想。教《热空气》一课,为了探究“热空气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通过实验观察到:纸蛇在蜡烛火焰上转得慢,在酒精灯的火焰上转
得快;大塑料袋比小塑料袋飞地低.慢,在酒精灯的火焰上飞得高.快。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初步的交流和猜想。充分的实验现象为学生的猜想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又如《电磁铁二》一课,我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的电磁装置,然后去吸大头针,经比较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我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匝数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线的导电性能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尝试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
3
做“主要是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学习去解释.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互相辩论,思维活跃,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教《火山》一课,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资料,亲眼目睹火山喷发的情景,学生都问:“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现象呢,”于是我就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推想假设,汇报时学生都不甘示弱;有的认为是月球的引力和太阳内部太阳黑子运动等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的认为是跟通古斯大爆炸类似的超自然力量引发的地球内部爆炸使火山喷发;有的认为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作用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或有孔隙的地方压出来的,就像吹足了气的气球一样,只要有
孔隙就会喷射出来。说的太棒了,简直就是一位位小小的“科学家。”我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展开辩论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解释。
三、教师巧用多媒体,学生思维化腐朽为神奇。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
4
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四、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探究学习内涵。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
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5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五、乐于探究活动教学,让学生体会科学之美。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
篇二: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梁鸿彬)
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
广州市番禺市桥西丽小学 梁鸿彬
摘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
6
心,但是探究活动中存在各种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2、不能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3、缺乏问题情景的设置,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对策:1、认真做好学生探究前的准备工作;2、严密组织探究环节;
3、悉心指导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探究真正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探究问题探究过程
一、前言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无庸质疑,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的情况下,甚至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无疑,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但我们的不少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科学探究”的理念和要求还不能很快适
7
应和接受、理解和实践。于是一方面教师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令教师们困惑不解的、有碍于科学探究活动健康开展的问题。为此,谈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
2(1 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2(1(1 探究活动图有形式,缺少对学生的关注。
一些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整个程序虽然没有缺少一个环节,但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学到知识或得出预设的结论,每个环节仅仅匆匆带过。教师心目中所关注的仍然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点。不可否认,知识目标的确是探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但探究活动不只是关注知识目标。探究活动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教师形式上采用
8
探究教学,而关注点仍然是知识、学科而非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那么探究活动就失去了其重要的精神内涵。
2(1(2 探究活动只有时间,缺少学生活动空间。
在科学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环节,但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图,遵循教师制订的方案,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每一步都牢牢掌握着教学的支配权,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几乎没有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和权利。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探究的时间却
无自主的空间。探究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其出发点就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自主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质疑、判断、分析、比较和概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自主选择、自我担当。
2(2 不能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为选取活动材料伤透了脑筋,有时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而在课堂上能正真派上用场的又很少,而眼花缭乱的材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
9
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转 载 于:wWW.xlTkWJ.Com 小 龙文 档 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
2(3 缺乏问题情景的设置,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在问题的产生阶段,我们往往缺乏设置问题的情景和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发现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即这个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当前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他们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武断地确定探究的问题。教师简单处理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疑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伤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和改变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三、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认真做好学生探究前的准备工作
探究前的准备对整个探究活动来说非常重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3(1(1 探究前预备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是科学探究精神的萌发。也许他
10
们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完全掌握客观的科学方法,得出客观的科学结论,但是他们完全能够相信这个神奇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并且养成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探索它的态度。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的探索,保持学生心中的好奇,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客观事实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学习依据实际的经验而不是头脑中的想法得出结论,从而走上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之路。
3(1(2 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师可以先举起一杯水问:
11
(1)杯里装的是什么,(2)把食盐放在水中并轻轻摇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3)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4)学生汇报:(食盐不见了)。(5)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食盐哪里去了)。问题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1(3 探究工具、器材的准备
为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教师在学生自行探究前要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探求大自然的奥秘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无数个为什么,急于寻求答案。成功的材料设计和老师恰如其分的诱导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地去自行探究新知,而且能更好地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还有对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学生是通过对材料的认识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因此,在科学的探究活动中,要把探究工具和器材准备齐全,当然工具和器材很多时候并不是现成准备好的,需要教师自己去想办法,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3(2 严密组织探究环节。
12
3(2(1 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情境化下的科学学习,会避免科学探究的枯燥,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肌体。情境创设也要把握度,不能离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我们不能丢失目标去创设情境创设,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例如:《淀粉的观察》:昨天我们观察了米饭,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让大家尝尝,吃饭前我们应该先干吗,(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饭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淀粉的观察》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3(2(2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每个儿童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使这些杂乱的问题慢慢形成有结构的体系。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自主化探究过程中会提出各
13
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在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全部都解决也不能都不解决这些问题,围绕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到一个能激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找到一个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的兴奋点。
例如《我的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入探究活动的,师:“我们健康的人人都有一双手,手能做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手能劳动;手能创造很多东西;手能做菜、做饭、洗衣服;手能写字、打球、做家务等等,总之,手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既然我们的手能做这么多事情,你们想不想夸夸它,能不能用几个字来赞美一下自己的手,”学生们一听让赞美自己都笑了迫不及待的你一言我一语的夸了起来:“能干的小手;勤劳的小手;小手你真行;手小本领大;勤劳、灵巧的手。”紧接着我抓住这些学生的谈话引导到将要探究活动中:“手很勤劳、灵巧。关于手的灵巧,你有什么问题没有,这时学生自然形成:手为什么这样灵巧;手为什么本领这样大;手的灵巧和什么有关等等这些探究的需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在一个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讲、也敢问,同时由于研究的问题均来自学生,所以研究时的主体意识更强、参与度大大增加了。
3(2(3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14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有些贴近教学内容,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偏离教学内容很远的奇想怪想,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头脑中的经过思维产物,是因为个性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求知需要。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首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启发他们说说在这么多的问题当中哪一个是基础的问题,必须要最先研究的。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使他们达成共识,从而自行确定本课探究活动的内容。
篇三: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15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1、提出研究的问题;2、介绍研究的背景;3、指出研究的目的;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操作程序与方法;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16
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17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是揭示问题或困难;?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研究现状的综述?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18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19
2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科学探究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