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地学
溶液中形成 Cu -HED P 复 合物 . 在低 表面 负 荷 的情 况 下 , HEDP 对金属吸附 的影 响力 很小 甚至 可以 被忽 略 . 实 验结 果表明 , 螯合剂和金属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被吸附 . 所有的实 验结果均表明 p H 值的 变 化对 磷酸 盐的 吸附 无影 响 . 实验 中的表面参数由 2-K 恒电容模型来进行计算 . 图 3表 3参 31(陈晓译 )
X132200703540芘在木炭上的竞 争性 吸附 =Co mpetitive sorption o f py rene on w ood chars[刊 , 英 ]/Xilong Wang Environ. Sci.&Technol. . -2006, 40(10) . -3267~3272国图 测定了未经处理和热处理过的木炭对芘的吸附等温线 来研究其吸 附性能 . 芘 在单溶 质系统 中的吸 附等温线 是非 线性的 . 波拉尼的双域模型可以很好的与实验数据拟合 , 该 模型结果显 示在各种水 溶液浓度 下 , 吸附成 分决定了 未经 处理的木炭 对芘 的吸 附作 用 . 相反 的 , 对 于热 处理 过 的木 炭 , 吸附成分对总吸附量的贡献很小 , 只有在低浓度条件下 才支配芘的吸附作用 ; 随着浓度的增加 , 分配作用成为吸附 总量的决定 性因 素 . 研 究了 四种 共溶 质 :通 过菲、 苯 并 (a ) 蒽、 2, 2! -亚甲基双 -(4-甲 基 -6-叔丁基 苯酚 ) 和 苯酚 对两种木炭吸附芘的竞争作用 , 了解内在竞争机制 . 竞争物 的疏水性和分子大小在两种木炭对芘的吸附过程中起到重 要作用 , 这显示了对吸 附位点 的直接 竞争和 毛细孔封 闭机 制 . 竞争性吸附结果显 示了疏 水性有 机化合 物 (例如芘 ) 的 迁移和归宿可以被共存的大分子高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强烈 地影响 , 因此增强了这类化合物 的活动性 和可浸出 性 . 图 4表 2参 27(陈晓译 )
X132200703541乙炔炭黑膜修饰玻碳电 极 (GCE) 对 2-氯 苯酚 的电化 学测 定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2-chlorophenol using an acetylene black film mo 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 de [刊 , 英 ]/ Don g Sun W ater Res. . -2006, 40(16). -3069~3074国图 当存在一种特 殊结 构的 表面 活性 剂 十六 烷基 磷 酸氢 (D HP) 时 , 非溶解性的乙炔炭黑 (AB) 在水中扩散 , 造成了一 种均匀稳定性 AB-D HP 悬浮 体 . 从而 一种 新的 AB-D HP 复合膜涂敷 玻碳电极通 过涂敷技 术被制 造出来 . 还分 别研 究了空白玻碳电极、 D HP 修 饰玻碳 电极 (G CE) 和 AB-D HP 修饰玻碳电极 . 与非修饰的 并涂敷 D HP 的 GCE 相比 , AB-D HP 膜修饰的 G CE 大大 增强 了 2-氯 苯 酚的 氧化 峰 值电 流 , 从而明显改善了测试的灵敏度 , 说明这种新的修饰电极 具有测定 2-氯苯酚痕量值的能力 . 研究了影响 2-氯苯酚 电化学反应 的各种试验 条件 . 开发一 种测量 范围 为 (2. 0 10-7~4. 010-5) mol/L 的具有 很好线 性关系 的灵敏 简单 的伏安法 . 2-氯苯 酚测定 极限值 为 (5. 010-8) mol/L. 这 种电极 已成功 用于检 测水样 中的 2-氯 苯酚 . 图 5表 2参 11(黎宏译 )
X 335气态苯、 甲苯、 二甲苯和甲基叔丁基醚的生物过滤和交互抑 制 =Bio filtration and inhibitory interactions of gaseous benzene, toluene, xylene, and methyl tert -bu tyl ether [刊 , 英 ]/Eun -Hwa Shim Environ. Sci.&Technol.. -2006, 40(9) . -3089 ~3094国图
环 境 地 学
X142200703543西藏拉萨市土壤气 中氡、 汞环境 地球化 学特征 /周晓 成 (中 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环境科学 /中 科院生态环境 研究中心 . -2007, 28(3) . -659~663环图 X-5研究了拉萨市及其 附近土 壤气中 的氡、 汞地 球化学 特 征 , 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 评价了 其环 境质 量 . 1579个测 点 的测量结果 表明 , 土 壤气 中氡、 汞 的背 景值 分 别是 7634. 9 Bq/m 3、 41. 5ng/m 3, 标准偏差分 别为 2. 7Bq/m 3、 2. 2ng/m 3. 土 壤气氡环境质量在 研究区东 部和西 部比较 好 , 在 中部从 南 向北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 最高达到中度污染 ; 氡的主要污染 源是山间盆地沉积 物中局部 富集的 放射性 铀元素 . 从拉 萨 郊区向市中心 , 土壤气汞污染程度逐渐增加 , 最高达到严重 污染 ; 污染源主要是废气中的汞、 宗教活动中 使用的汞以及 含汞的垃圾和废水 . 图 3表 2参 36
X142200703544外源铅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转化 /任慧敏 (中科 院东北地理与 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中国环 境科学 /中国环 境科 学学会 . -2007, 27(2). -235~240环图 X-58通过培养试验 , 研究外源铅化合物在黑土、 棕壤和草甸 土中的转化 . 结果 表明 , Pb(NO 3) 2、 PbO 、 Pb 3(CO 3) 2(O H ) 2和 Pb SO 4处 理的土 壤溶解 态 Pb 含量在 试验开 始时较 高 , 随 后 迅速降低 , 逐渐 达到 平衡 状 态 . PbS 处 理下 , 溶 解性 变化 异 常可能与 PbS 氧化有关 . 不同铅化合物在黑土、 棕壤和 草甸 土中的溶解性大 小一 致 , Pb(NO 3) 2>PbO, Pb 3(CO 3) 2(O H) 2 >PbSO 4>PbS, PbO 和 Pb 3(CO 3) 2(O H ) 2处理 下土 壤 溶解 态 Pb 含量没有显著性 差异 (P>0. 01) . 与土壤 混合 90d 后 , 大 部分 PbSO 4和 PbS 仍未溶解 . p H 值和 PbS 氧化是控制 PbS 溶 解的主导因素 . Pb(N O 3) 2、 Pb O 和 Pb 3(CO 3) 2(O H) 2溶解 性表 现为棕壤 >黑土 >草甸土 (P<0. 01)="" .="" pb(no="" 3)="" 2处理="" 下="" pb="" 2+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 pb="" 处理="">0.><0. 01)="" .="" 与="" 土壤混合="" 90d="" 后="" ,="" pb(no="" 3)="" 2和="" pbo="" 处理下="" pb="" 2+所占="" 比例可高="" 达="" 75.="" 23%,="" 这可能与土壤溶="" 液="" ph="" 值和="" d="" oc="" 含量="" 降低="" 有关="" .="" 图="" 4表="" 3参="">0.>
X142200703545序贯高斯法模拟新沂、 东海农业区土壤砷空间变异性 /戴明 新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 生院 ) 中国环 境科学 /中国环 境 科学学会 . -2007, 27(2) . -221~225环图 X-58
环 境 气 象 学
X 6356 # 3 #
122007042
1200704
范文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地学
于 8. 4时 , 在所用水 溶液中 的 U(VI) 主要 是 Ca 2UO 2(C O 3) 30 (液 ). 结果说明 U(VI) 的 吸附 是与矿 物粒 径大 小相关 的而 与矿物质量 无关 , 碳酸 盐矿 物会 阻碍 U(VI) 到 表面而 达到 更强的吸附 . 图 5表 1参 42(陈晓译 )
X132200700738 JP8和三丙二醇单甲醚混合物 在球形 液滴燃 烧中烟 灰的排 放 =Soo t emissions fro m spherical dro plet flames fo r mixtures o f JP8and tripropylene glycol mono methyl ether[刊 , 英 ]/Jun H. Bae Environ. Sci.&Techno l.. -2005, 39(20) . -8008~8013国图 研究了混有 20%(体积 比 ) 三 丙 二醇 单甲 醚 (TPG ME, CH 3[C H 2CH(CH 3) O]3O H) 的 JP8(一种煤 油燃 料 ) 的燃 烧过 程 , 考察了燃料成分对 具有球 形对称 的孤立 静止液滴 燃烧 产生烟灰动 力学的影响 . 球形 液滴火 焰的主 要特征是 火焰 和液滴同圆 心以及其一 维迁移过 程 , 烟灰在 液滴和火 焰之 间聚集呈雾 状或壳状 . 通过液 滴燃烧 过程的 图片资料 推断 烟灰 聚 集 的 趋 势 :J P8>JP8+10%TPG ME >JP8+20% TPG ME. 含有 20%TPG ME 燃 烧 产生 的烟 灰 雾全 部消 失 , 烟 灰最大的聚集半径是 80(! 17) nm, 取决于 燃烧成 分 . 预先 汽化产生的液滴直径的平稳 增加表 明 :TPG ME 相较 于其他 成分具有决定性作用 , 从而使 JP8G ME 这一多 元混合 物的 燃烧行为几乎与二元混合物的燃烧行为一致 . 火焰、 烟雾层 和液滴三部 分的整体比 例可以在 一条曲 线上表 示出来 . 图 8参 38(陈晓译 )
X132X592200700739 3个选定的杀虫剂衍生物 , 苯胺灵、 扑草胺和 特丁塞 隆在二 氧化钛悬浮液中的非均相光催化反应 =Heterogeneous pho to cataly sed reaction o f three selected pesticide deriv atives, propham, propachlo r and tebuthiuro n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 f ti tanium dio xide[刊 , 英 ]/M.Muneer Chemosphere. -2005, 61(4) . -457~468国图 通过利用 UV 分光光度计分 析监测基质 浓度变 化以及 监测总有机碳 (TOC)含量减少与照射时间的关 系 , 研究 了 3种选定的杀虫剂衍生物 , 苯胺灵、 扑草胺和特丁塞隆在二氧 化钛悬浮液中的非均相光催化 反应 . 研究 了不同 p H 值、 催 化剂浓度、 基质浓度、 不同类型 Ti O 2以及存在诸如 过氧化氢 (H 2O 2) 、 溴酸 钾 (KBrO 3) 和过 硫化 铵 (N H 4) 2S 2O 8、 分子 氧等 电子受体条 件下的降解 动力学 . 发现 以上因 素显著影 响降 解率 . 与其他催化剂相 比 , D eg ussa P25是最 有效的 催化 剂 . 同扑草胺和 特丁塞隆相 比 , 杀 虫剂衍 生物苯 胺灵降解 的最 快 . 利用 G C/MS分析 技 术确 定了 光 氧化 过 程中 形 成的 产 物 . 所有的模型污染物都形成了几个中间产物 , 产物都用分 子离子和质 谱碎片模式 进行了确 定 . 提出了 形成产物 的可 能机理 . 图 4表 3参 28(黄擎译 )
X132200700740基于土壤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性的土壤吸附阴离子和非离 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比较研 究 =y f
f f y physicochemical and mineralo gical properties of soils[刊 , 英 ]/M. S. Rodr guez-Cruz Chemo sp here. -2005, 61(1). -56~64国图
环 境 地 学
X142200700741太湖多环芳烃的历史沉积记录 /刘国卿 (中科 院广州地球化 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 环境科 学学 报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2006, 26(6) . -981~986环图 X-9通过分析测定太湖上 、 下 2个典型湖湾 (梅梁湾和 东山 胥口湾 ) 沉 积 钻孔 中多 环芳 烃的 垂直 分布 和含 量特 征 , 结 合 210Pb 定年 , 重建 了该 地区 多环 芳烃 的历 史沉 积记 录 . 研 究发现 , 梅梁湾沉积物 PA Hs 污染年 代早并 重于胥 口湾 , 但 两地 PA Hs 污染类型 基本 相似 . 在剖 面深 度 0~28cm 范 围 内 , 梅梁湾和胥口湾多环芳烃的沉 积通量 范围分 别为 40~ 320ng cm -2a -1和 13~150ng cm -2a -1. 自上 世纪 40年代 起 , 梅梁湾沉积物中的 PA Hs 通量呈不断上升之势 , 近 25年 来增加更为迅速 , 可能源 于太湖 北部湖 区乡镇工 业的快 速 发展 ; 而胥口湾的 PA Hs 污染只在 1990年之后才 开始加重 , 并呈急剧增加之势 态 . 太 湖沉积 物中的 多环芳烃 主要为 热 (燃烧 ) 成因来源 , 沉积物中高 环 PAHs 的比 例呈递 增趋势 , 流域内能源消耗和 机动车尾 气排放 的增加 是其主 导因素 . 多环芳烃的沉积记录很好 的反映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 展变化 , 反映了人类活动与水环境污染状况之间的关系 , 提 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 护的相对滞后 . 图 6表 1参 20
X144200700742澜沧江流域云南段 土地利用 及其变 化对土 壤侵蚀 的影响 /姚华荣 (北京师范大 学环境 学院 ) 环 境科学 学报 /中 科 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2006, 26(8) . -1362~1371
环图 X-9环 境 空 气 动 力 学
X169200700743城市街道峡谷气流和污染物分布的 数值模拟 /蒋德海 (南京 大学大气科学系 ) 环境科学研 究 /中国 环科院 . -2006, 19(3). -7~12环图 X-6应用计算流体力 学 (CFD) 软 件中 的 FLUE N T 软件模 拟 了典型城市街道峡 谷中的气 流和污 染物分 布状况 . 建立 的 模型包括不同形状的建筑 物所构成的街道峡谷和存在高架 桥的街道峡谷 .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形状的 建筑物改变了 街道峡谷内的风和 湍流分布 , 从 而对街 道峡谷内 污染物 的 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 , 在几何比例相同的街道峡谷里 , 建筑 物外形越趋向于流 线型 , 街道峡 谷里污 染物的地 面浓度 越 小 ; 高架桥对街道峡谷 内污染 物浓度 的影响取 决于高 架 桥相对于街道峡谷的高度和宽度 , 高度越高、 宽度越窄的高 架桥其地面污染物的浓度 越低 ; %FLU N T 软件对街道峡谷
& 6 & A co mparative stud o adsorp
ti on o an anionic and a non-ionic sur actant b soils based on E
范文三: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地学
X132200701456在 NO x 存在时 n-烷烃与 O H 自由基 反应形 成的二 次有机 气溶胶的 产 物及 机 制 =Products and mechanis m o 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fro m reactions o f n-Alkanes with O H radicals in the presence o f NO x[刊 , 英 ]/Yo ng Bin Lim Envi ro n. Sci.&Technol. . -2005, 39(23). -9229~9236
国图
研究在环境舱考察了在 NO x 存在 时 n-烷烃 与 O H 自 由基反应形 成的二 次有 机气溶 胶 (SO A) 的产 生 , 采用 热力 学解吸附颗粒分子束质谱进行颗粒物的分析 . SOA 由一 次、 二次产物构成的 , 都是硝酸盐类 物质 . 主要的 一次产物 是 -碱式硝酸盐 , 随后的 产物有 二硝酸 盐 , 碱 式二硝 酸盐 , 包 括硝氧基 , 羟基 , 羰基集团 的取代四 氢呋喃 . 取 代的四 氢呋 喃是由一系列 的反 应中形 成的 , 在 反应 中 -羟 基羰 基合 物异构化形成环状半缩醛 , 随后脱水形成取代二氢呋喃 (不 饱和化合物 ) , 二氢呋喃会很快与 O H 自 由基形成 低分子量 的挥 发性 产物 . SO A 生 成物 中 C 8类占 0. 5%, C 15类物 质占 53%, 而 C 11类物质从 8%会迅速增大 , C 13类从 50%会增 大 . 而 C 15类 SOA 物 质中 一次 产生 物占 40%, 以 后产 生的 SO A 占 60%.在 SOA 的形成中 一次产物 -羟 基羰 基合物 是很 重要的 , 因为它们随后 发生的 反应可 以快速 的形成低 挥发 性化合物 . 在大气中 , 由 -羟基羰基 合物产 生的取 代二氢 呋喃主要会和 O 3或 N O 3自由基反应 , 因而 饱和的化 合物不 会按照这种反应途径 . 图 7参 48(陈 晓译 ) X132
200701457
废物焚烧过程中氯在多氯二苯并二恶英和呋喃形成中的作 用 =Role o f chlo rine in co mbustion field in formatio n o f polychlo 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during waste incin eratio n[刊 , 英 ]/Takeshi Hatanaka Environ. Sci. &Tech
nol. . -2005, 39(24). -9452~9456
国图
为了阐明市政废物焚烧装置中不同部位上氯在多氯二 苯并二恶 英 (PCD D s) 和 呋喃 (PCD Fs, 两 种物 质 统称 PCDD/Fs) 形成中的作用 , 研究在 一个实验室规模的流化 床反应器 中进行了氯化氢 (HCl) 存在下 的燃烧 实验 . 首先 , 研究 者提 出当含有聚氯乙烯 (PVC) 的废物 在没有 HCl 存在的 条件下 燃烧形 成的 PCDD /Fs 的 同系 物的在 外观 和组成 上与 不含 聚氯乙烯的 废物 在有 HCl 存 在的 条 件下 形 成 PCD D/Fs 相 似 , 这表 明 在焚 烧 过程 中废 物 中的 PVC 和 注 入 的 HCl 在 PCD D/Fs 形成过程中作为氯来源是没有区别的 . 随后 , 为了 考察 PCD D/Fs 在焚烧炉不同断面 上的形 成过程 , 研 究者进 行了不含 PVC 的废物的燃烧实 验 , 实 验时在 焚烧炉 中不同 区段注入 HCl, 当 HCl 没有在 主燃 烧区 段中 注入 时 , PCD Ds 和 PCD Fs 的形成量大大的减少 . 即使 在下游区段中 , 主燃烧 区段中的 HCl 的存 在对 于 PCDD /Fs 的 形 成也 是非 常 重要 的 . 这个发现表明在下游 区段可 以形成 PCDD /Fs 的 化合物 基本是在有 HCl 存在 的条件 下在主 燃烧区 段中形 成的 . 图 4表 2参 25(陈晓译 ) X 35蒸发及其对 纳米颗粒形 成的作用 对凝 结的强 化作 用 =ff ev olution[刊 , 英 ]/M. Z. Jaco bso n Environ. Sci. &Tech
nol. . -2005, 39(24) . -9486~9492
国图
提出了一个 关于 路边 颗粒 物演 化 过程 的新 的 理论 解 释 , 开头利用数据表明小的液态纳米颗 粒 (小于 15nm) 发散 出半挥发性有机物 (
200701459
在 d-limonene 与臭氧 反应中 预测 二次有 机气 溶胶 形成 的 动力学 机制 =Kinetic mechanism for predicting secondary o 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from the reaction of d-limonene with ozone[刊 , 英 ]/Sirakarn Leung sakul Enviro n. Sci. &Technol. . -2005,
39(24). -9583~9594
国图
在北加利福尼亚大学 (UN C) 烟雾室设 备的大型户 外聚 四氟乙烯薄膜室中 进行了实 验 , 由实验 结果建立 并检验 了 一个 d-limonene 不明晰 的反应机制 , 模型将气相反应 与分 配过程和可能的颗 粒相反应 结合在 一起 . 模型不 但提供 了 d-limo nene 气相臭氧分解反 应的途 径 , 而 且在不 同的条 件 下对二次气溶胶 质的产 生提供 了合理 的预测 . Limo no nalde hyde 是主要的产物 , 然后是 li mona -keto ne, 这里指的 是 keto -limonene, keto-limono naldehyde, li mononic acid 和 keto -li mononic acid. 在反映初 始阶 段 , 辨别 出的颗 粒相 产物大 于 占观察到的颗粒物质的 60%.最 后检验 了模型 的敏感 度并 讨论了温度 , 湿度 , 摄水量 , 反应物浓 度对其影 响 . 图 5表 5参 79(陈晓译 ) X132
200701460
经乙二胺改良的纤 维素和 金属离 子间固 /液两相 界面的 热 动力学 研 究 =Thermodynamic studies o f the in teraction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between metal io ns and cellulose modified w ith ethylenediamine[刊 , 英 ]/Jocilene D. Torres J. Hazard.
Materi. . -2006, 129(1/3) . -239~243
国图
在螯合剂作用下 , 通过 纤维素 和三氯氧 磷的 连续反 应 使螯合分子乙二胺与纤维素表面交 联 . 改良的材料 (CelN N) 保持了其纤维素的 本性 , 经配位 作用能 有效吸附 水溶液 中 的二价金属离子 . 通过在 不同浓 度的金 属离子溶 液中悬 挂 该材料 CelN N, 研究 其吸 附等 温 线 , 结果 经调 整 符合 Lang muir 吸附等温方程 . 每克改良的纤维上吸附的 Cu 2+, Ni 2+和 Zn 2+的最 大 量 分 别为 1. 64! 10-3, 5. 25! 10-4
和 1. 06!
10
-3
. 用量热滴定法确定 了与金 属离 子和纤 维表 面吸附 相
关的热动力影响 . 对于所有的交互界面 , 吉布 斯自由能均为 自发 . 吸附过程 都显示了 吸热焓值 , 并伴随 着熵增 . 图 6表 1参 31(何巧力译 )
环
境 地 学
X 66
12
20070148
En hanced coagulation due to evaporation and its e ect on nano particle
142
20070141
范文四:2011年《环境地学基础》期末试题库
《环境地学基础》期末试题 (A/B卷 ——试题库 )
一、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1. 太阳活动 :指太阳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1. 太阳日 :是以太阳作参照,地球上的任意一点连续两次经过太阳圆面中心的时间间隔,其长度为 24小时。
1. 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23°26’ )
1. 黄道面 :地球的公转轨道面。
1. 高原:海拔高度在 600m 以上,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四周常有崖壁与较低的地形单元分界。
1. 盆地 :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外形似盆而得名。
2. 震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2. 烈度 :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2. 滑坡 :在重力作用下坡体的快速下滑运动。
2. 泥石流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流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2. 羊背石 :因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迎流面光滑而平缓、背流面陡峭且粗糙的羊背石地形。
2. 鼓丘 :由冰渍组成的几十米高、几百米长的流线形丘陵。
2. 新月形沙丘 :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堆积地貌,形似新月,其两翼顺着主风向延伸,一般主风坡凸而平缓,背风 坡位于两翼之间,凹而较陡,沙丘高度一般为数米至 30余米。
3. 矿物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单质和化合物。
3. 风化作用 :岩石圈深部形成的物质(岩石和矿石)接近或出露地表后,由于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巨变,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在太 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岩石和矿物在原地发生崩解、破碎、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
3. 三角洲 :在河流入海、入湖地区,水体的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形成的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
3. 阶地 :在水下岸坡坡脚,由向海运移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堆积体。
3.位温 :把气块干绝热移动到标准(常取 1000hPa )高度时的温度 θ=T(1000/P)0.286(次方) 。
3. 逆温 :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3. 锋 :两个具有不同性质的气团相互接触时,在它们中间就会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地带,这个过渡地带就叫锋。
4. 气候 :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期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 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的气块绝热上升(下沉)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上升)值。
4. 大气稳定度 :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4. 相对湿度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 (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
4. 露点温度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4. 水循环 :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 态转换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 水量平衡 :对于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 ,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的差额必等于该区域(水体)蓄水量的 变化。
5. 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m3/s)
5. 径流模数 :指流域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径流量。 (M=Q(流量 )/F(流域面积 km2)x1000)
5. 径流深度 :某一时段内径流总量平均分布于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
5. 阳离子交换量 :指土壤胶体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代表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
5. 侵入体 :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的特殊物质)
5. 土壤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 环境标准。
5. 水土流失 :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和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5. 土壤盐碱化 :指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简答题:
1. 地球自转(或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⑴自转:产生了两极和赤道、形成了昼夜交替、形成了地方时、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 生偏向、产生了潮汐摩擦阻力、造成地球正题自转同其局部运动的差异。
⑵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 简述局部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海拔高的地区,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程缩短, 空气稀薄, 以及水汽和悬浮物质相应减少, 故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必然减弱,从而太阳辐射通量增加。高大的地形可阻碍大气的运动,引起大气速度和方向的改变,且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中含水量相应减少。
1. 南、北半球的四季形成有何差异?
1. 试描述两至日和两分日时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北比南 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南比北高,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 夜短;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南北等高,昼夜南北等长。
1. 行星运行有何规律? ①各行星围绕太阳在一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②行星的相径(太阳中心与行星中 心的连线) ,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③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与行星公转周期平方之比为一常数;④行星运行具有 共面性和同向性(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
1. 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特点? ①地壳:由固体岩石构成,厚度变化很大;②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 2800多 千米, 占地球总体积的 83.4%, 地幔中有一软流区, 其上的上地幔部分和固体的地壳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③地核:外核厚度 1742km , 为液态,过渡层 515km ,为液态向固态过渡,内核厚度 1216km ,为固态。
2. 请图示岩层的产状要素:
2. 请用简图示意什么是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指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多形成河谷、湖泊等;逆断层指 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显示出强烈的挤压破碎现象。
2. 识别并解释下图所示地质地貌现象:此为地形倒置的现象,原因是背斜的转折端裂痕发育,岩层较破碎,而且地形高,风化剥 蚀快,向斜核部岩层较完整,因地形低有堆积物掩盖,所以风化剥蚀速度要比背斜转折处慢得多,形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 地形倒置现象。
2. 引起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人工爆破、矿石开采、核爆炸以及兴建工程(引发人为地震) ;地壳的岩石断裂或原有断裂发生错动 造成的构造地震;岩浆大量喷出,地壳内部压力减小,引起岩层的断裂错动而产生的火山震动;山体的大规模滑坡、崩塌,石灰 岩溶洞和矿山采空区的顶板崩塌以及陨石坠地引发的冲击地震等。
2. 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大量的沙石等碎屑物经过崩塌、滑坡等块体运动,碎屑物质进一步松动和积聚到沟槽中,遇到连续的暴 雨浸润,转变成含水的流塑状态,连续的暴雨和洪水具有强大的冲蚀和搬运能力,陡峻的沟坡和较大比降的沟床形成较大的落差, 物质能迅猛冲出,形成泥石流。
2. 如何防风固沙? 1)沙障固沙(如带状或网状的柴草沙障和粘碱土沙障)
2)造林固沙; 3)种草固沙; 4)平整沙丘固沙。
3. 如何防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第一,造林种草,建设生态型经济型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第二,应退耕还林还牧。 第三,
以沟道小流域为单元,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在沟道建立以拦泥沙、淤坝地、扩大耕地为目的的大、中、小型淤地坝体系工程。第四, 小流域的综合治量与开发。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改变破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坝上泥沙淤积成 “坝地” ,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
3. SiO 2的含量对岩浆的特性有什么影响? Si02的含量越高,岩浆的酸性越强,基性也就越低。根据酸度,也就是 SiO2含量,可 以把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超基性岩 (含 SiO 2 45%) 、 基性岩 (含 SiO 245-50%) 、 中性岩 (含 SiO 260%) 和酸性岩 (含 SiO 265%) 。 3.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联系和相互区别?
3. 地表流水是如何塑造地形地貌的? 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来塑造。
3. 沙质海岸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泥沙的横向运动或纵向运动?它们分别形成哪些地貌形态?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垂直, 波浪力 与重力的方向线在水下岸坡或海滩面上的投影同在一条直线上时,被起动的泥沙会产生向岸和向海的往返运动,即横向运动,形 成的地貌有水下堆积阶地、海滩、水下沙坝等;当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斜交,波浪力与重力沿坡面的切向分量不在同一直线上, 被起动的泥沙向岸运动路线与沿海滩斜坡滚落向海的路线不一致,泥沙不仅横向位移,还依波浪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沿岸运动, 即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有沙嘴、陆连岛等。
4.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主要热源? 当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滴、尘埃等气溶胶对太阳 辐射具有选择吸收性质,从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升高,有些太阳辐射直接投射到地面上或者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使得地表的 温度升高,而地表也可反射太阳光,大部分的反射可被大气吸收,也就是说太阳辐射可间接进一步升高大气温度,且地面和大气 的温度远低于太阳温度,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主要热源。
4. 干绝热和湿绝热过程有什么不同? 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的垂直运动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的垂直运动过程称为 湿绝热过程。
4. 如何判定大气稳定度? 通过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 γ与上升空气块的干绝热直减率 γd 的对比来判断。 (设它们上升 ΔZ 高度, 且 ΔZ >0)
当 γ<γd ,层结是稳定的;当="" γ="">γd ,层结是不稳定的;当 γ=γd ,层结是中性的。
4. 降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从 降水量的纬度分布来看,全球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中纬多雨带和高 纬少雨带。
4. 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2)大气环流; 3)下垫面(包括海陆分布、地形、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1.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2. 两极地区降水少
3.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4.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 小气候有何特点? 1)小气候的温湿特性。温度方面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垂直变化大,越贴近地面,温度的直减率越大; 二是温度的日变化剧烈,越贴近地面,气温的昼夜变化越大。小气候绝对湿度的特点是:在近地面层中一般是越近地面相对湿度 越大,越向上层相对湿度越小。
2)风的特性。①风速白天最大夜间最小,而在高空则相反;②具有阵性。由于活动面性质不均一,大小不用的湍流交换导致
了风的阵性。
5. 云的形成必需具备哪些条件? 1)充足的水汽; 2)足够多的凝结核; 3)有使空气中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
5. 影响局部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纬度因素:气温大概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形因素:海拔每升高 100米,气温下降 0.6度
海陆因素:北半球陆地 7月份气温最高, 1月份最低,海洋 8月份气温最高, 2月份最低。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5. 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 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 。
2)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
3)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睡眠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越接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越多,而上层空气受冷 地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了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现象。
5. 试解释海陆风、山谷风的成因: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但局限于沿海,方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 增温比海面增温快,形成局地环流,下层吹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晚上陆地冷却得更快,下层吹陆风。
山谷风:在山地区域,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增温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离地面较远,增温慢,因而形成由 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得更快,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 力环流,下层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
5. 比较海陆风和季风的异同。 同:主要形成因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结果相似,夏季风类似于海风,气压梯度均由海洋指向 大陆
异:风向转换周期不同:海陆风以一天为周期,季风以一年为周期。
5. 简述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行星风带:假如地球不自转,而且地表性质是均匀的,则赤道地区由于比极地地区受热多,气 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压;极地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地面气压升高形成极地高压。于是形成了高空由赤道向极地 的气流、地面由极地流向赤道的气流;赤道地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两极地区以下沉为主,从而形成了赤道和极地之间的闭合 环流(即行星风带) 。
气压带:(形成因素——纬度高低→气温高低→气压高低,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形成四个气压带和三个风带:赤道 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6. 降雨径流形成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试分析影响径流的各种因素。 1)降水过程。径流是由降水引起的,降水直接决定径流过程 的趋势。
2)流域蓄渗过程。
3)破面漫流过程。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程度或土壤水已达饱和后,雨水开始沿坡面流动
4)河网集流过程。坡面上的水经漫流注入河网后,即在河网内沿河槽继续向下游运动
5)地下径流过程
每一个过程只是表征径流形成中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而各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相制约。迁移过程是后一过程的 必要条件和准备,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继续和发展。
6. 引潮力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地球上各点惯性离心力都相同,而各点的月球引力不同,于是地球上各点(地心除外)所受到的引 力便不平衡,从而有一合力存在,这个合力就是引潮力。
6. 什么是过水断面?它有哪些形态要素? 过水断面:某一研究时刻,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
形态要素:①过水断面面积 (F); ②湿周 (p):河槽与水流接触部分的周长; ③水面宽度 (B):过水断面的宽度; ④平均深度 (hcp):过水断面面积与水面宽度的比值 hcp=F/B;⑤水力半径 (R):过水断面面积与湿周的比值 R=F/P;⑥糙度 (河床上的泥沙、砾石、植 物等对水流的阻碍程度 )
6. 各种自然条件(岩石、气候、土壤、生物等)如何影响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岩石:当陆地水流经岩石时,能大量溶解获得 Ca 2+、 HCO 3— 、 Na +、 Mg 2+、 Cl — 、 SO 42— 等离子。火成岩的风化作用对供给天然水溶质成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天然水中各种 离子成分提供了最初的来源。而沉积岩中可溶岩的含量按重量计占 5.8 %,是正在循环的陆地水中各种离子的主要来源。海水中的 成分还有来自地球早期阶段海洋中的火山喷发物(主要是 HCl 蒸气、 SO 2气体) 。
2)土壤:当水与土壤接触时,土壤的性质决定了水从土壤中获得的组分及其获得量(经过红壤、砖红壤和灰化土,获得离子 少,水呈酸性反应;经过含大量盐基的土壤,如钙土、棕钙土、荒漠土或盐渍土时,可获得大量盐基离子,水呈碱性反应) 。另外,
水经过土壤后, CO 2含量增加, O 2含量减少。
3)生物:①生成可溶性有机物;②改变水中可溶性气体的含量;③改变水中离子含量的比例。
4)气候:气候条件是间接影响天然水溶质成分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孕育不同地球化学性质的风化壳和土壤,进而影响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5)水体水循环:例如,河流水循环远快于地下水,河水的离子总量远较地下水为低。
6. 根据下图解释水库异重流形成的原因:水库异重流是入库挟沙水流潜入库底形成的。挟沙水流进入水库回水区后(经过异重流 潜入点断面) ,随着水深和过水断面的增大,比降减小,水流流速和挟沙能力迅速降低,大部分粗颗粒泥沙在库尾区域沉积下来, 形成三角洲淤积形态。挟带细颗粒泥沙的浑水 (粒径小于 0.025mm) 在一定条件下在三角洲前坡潜入库底形成异重流,并沿原河槽 向坝前运动。
7.温带湖泊水温垂直分布的年内变化有何特点?
淡水在 4℃时密度最大。当湖面温度低于 4~C时,水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这种温度分布称为逆列状态,多出现于冬季;
湖面温度增到 4℃时,表水密度增大下沉,较冷水因密度小而上升,这样对流的结果,水温趋于均匀,称为等温状态,多发生在春 季;
湖水温度增到 4~C以上,密度又降低,最热层位于湖面,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这种温度分布称为正列状态,多发生于夏季。 7. 影响陆地水溶质成分的因素有哪些? 岩石,土壤,生物有机体,气候条件及水体水循环特征。 (P232~234)
7. 自然土壤剖面是如何划分层次的? 根据各层次的形成和特点不同,将自然土壤剖面分为覆盖层(O) 、淋溶层 (A)、淀积层 (B)和 母质层 (C)四个基本层次。 (P259~260)
7. 下列组分各属什么土壤,各有什么主要特性:
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又因透气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不易积累,故砂土保肥力弱,但易耕作。
土壤质地。
C.10%沙、 40%粉沙、 50%粘土。粘土:孔径细小,土壤中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力强,透水通气性差,蓄水保水能力差, 保肥性能也好,但因粘土通气差,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积累,养分含量丰富,但不易耕种。
7. 试述主要粘土矿物的种类及其性质、结构的差异? P250~251
8.影响土壤阳离子吸附与解吸的主要因子是什么? ①价性与水化作用的影响,随着电价增高,阳离子的吸附亲和力愈强;②溶质 浓度的影响,交换亲和力较小的阳离子,如果在溶液中浓度较大,也可以置换出交换亲和力较强,但在溶液中浓度较小的阳离子; ③吸附剂和吸附质种类的影响;④水解作用的影响。
8. 钙化、盐化和碱化过程有何区别和联系? P277~279
8. 简述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由于其巨大的表面积和吸附能力,丰富的活性基团及较强的分解、转化 能力,同时还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因此不仅影响土壤污染物质的形态、存在方式与活性,同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 的环境容量。
8. 简述土壤酸碱性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可通过影响土壤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络合解洛 平衡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 还通过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 不同的 PH 值会造成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群落, 从 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的作用;还可通过改变污染物和土壤组分的电荷特性,使两者的吸附、络合、沉淀等特性得到改 变,最终导致污染物有效度的改变。
8.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既是污染物的载体, 又是污染物的天然净化场所, 当污染物进入量超过土壤的这种天然净化能力时, 则导致土壤的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间接性,主要通过生态效应逐渐积累体现,而且它可致使地下水污染,又有风将污染的土壤吹 向远离污染源的地方,扩大了污染面;其污染的危害是深远而长期的;土壤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具特色,其污染十分复杂。
二、 论述题:
1.形成喀斯特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试分析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 1)水的溶蚀力(与其中的 CO2成正比,因而一般与温度成反 比,与大气压成正比;然而高温地区, CO2和 CaCO3在水中溶解度小,但化学作用快, T 每增加 10°C , c 约增加一倍) ;
2)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可溶岩成分中, w%:卤盐>硫酸盐>碳酸盐。从岩石结构看,对 Kast 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原生空隙的多少及大小) ;
3)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度和孔隙度。对可溶岩的透水性来说,裂隙度较之孔隙度更为重要。一般透水性越好, Kast 作用越强烈) ;
4)水动力条件(流动的水饱和度低,溶蚀能力强。故湿热地区 Kast 作用强,干冷地区则弱) 。
1. 什么是地方时?它的基础是什么?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的几个地方能否有相同的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纬度的几个地方呢?
1)由于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线上的各地点在同一时刻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2)它的基础是地球的不透明以及地球的自转。
3)不能。
4)经度相同,地方时一定相同
1.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因素谈预防全球气候恶化的措施?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措施,有 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
1)在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及各种污染物,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
2)在农牧业发展和其他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
3)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
1. 试阐述土地类型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213)
1.
(213)阶段:降水过程,流域蓄渗过程,坡面漫流过程,河网集流过程,地下径流过程;
(212)径流按水源条件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按其水源条件可分为降雨径流和冰、雪融水径流。地下径流指降水所下渗的 那一部分水量在地下运动着的水流, , ,接下来的可能要自己弄了。 。 。
1. 什么是地壳构造运动?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可以根据哪些形迹来了解地壳运动?
1) 构造运动指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 变位的机械作用, 它反映在地表, 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 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产状的改变以及地震等。
2)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又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又造陆运动) 。
3)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与断裂;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凹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1.根据下图分析形成 洋流环流形式的主要因素,并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盛行风的影响形成风海流,如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墨西哥湾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 2) 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形成密度流,如直布罗陀海峡底部的洋流; 3)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 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 流; 4)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也会对洋流方向产生一定影响。
2.试举例说明土壤可以通过哪些反应影响污染物的活性?
(294)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能与土壤物质和土壤生物发生极其复杂的反应,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反应。在这一系列的反应 中,有些污染物在土壤中蓄积起来,有些被转化而降低或消除了活性与毒性,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使某些有机物完全分解。 离子吸附交换:
还有土壤的酸碱性与缓冲性能,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沉淀反应,土壤的络合解离平衡等
2. 阐述主要成土因素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母质因素—— (1)土壤的“骨架” ,植物矿质养料元素(N 除外)的最初来源; (2)直接影响成土过程; (3)影响土壤环境元素背景 值; (4)母岩的化学组成对土壤腐殖质影响深刻; (5)影响成图过程的进程和方向。
2)气候因素—— (1)影响母质的风化过程; (2)影响物质的淋溶过程; (3)影响有机物质的积累分解。
3)地形因素—— (1)重新分配作用; (2)影响水热再分配; (3)影响土壤类型和分布。
4)生物因素—— (1)植物光合作用及有机质分解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累积。 (2)土壤微生物: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②合成 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③部分固定大气游离 N ,创造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氮素营养物质;④转化矿 质养料,使被植物吸收利用;⑤吸收、分解、转化土壤邮寄污染物及重金属污染物,部分微生物活性(如发光杆菌)可作为土壤 污染程度的指示物。 (3)土壤动物:以其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在其生活过程中搬动和消化别的动物和植物有机体,使之拌合于土 壤中,并分解其有机质
5)时间因素 :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以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随时间性的增长而 加强的。
6)人为因素——影响极为深刻。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的发育方向。
2.阐述主要成土过程和土壤诊断指标 P276
主要成土过程 1)有机质聚积过程:①草毡和斑毡化过程;②泥炭化过程。 2)脱钙和积钙过程。 3)盐化和脱盐化过程。 4)碱化 和脱碱化过程。 5)灰化过程。 6)粘化过程。 7)脱硅富铝化过程:①脱盐基阶段;②脱硅阶段;③富铝化阶段。
2.根据下图中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析其分布特点与影响因素
我国东部,水平土壤带从南到北依次为:
砖红壤 → 红壤 → 黄棕壤 → 棕壤 → 暗棕壤;
从东向西水平土壤带则为:
暗棕壤 → 黑钙土 → 栗钙土 → 棕钙土 → 灰漠土
漠境土壤
东南湿润土 :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
西北干旱土系列 :内蒙西部 —— 贺兰山 —— 念青唐古拉山一线以西北
中部干润土壤系列 : 过渡地带
影响因素: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制约。还有温度 ~湿度 ~干燥度等。
2.为什么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不同?
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土壤剖面中的腐殖质自土表向下急剧减少,甚至与底下的矿物质层界线分明; 而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土壤中的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往往分布很深。
3. 论述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对地球表面自然系统地域分异的影响? (301)
3. 分别论述高纬度垂直带谱与低纬度垂直带谱、海洋性垂直带谱与大陆性垂直带谱差异的影因素? (305)
3.试论述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311)
3.试论述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314至 317)
范文五:2011年《环境地学基础》期末试题库
《环境地学基础》期末试题 (A/B卷 ——试题库 )
一、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
1.太阳活动
1.太阳日
1.
1.黄道面
1.高原
1.盆地
2.震级
2.烈度
2.滑坡
2.泥石流
2.羊背石
2.鼓丘
2.新月形沙丘
3.矿物
3.
3.三角洲
3.阶地
3.位温
3.逆温
3.锋
4.气候
4.
4.大气稳定度
4.相对湿度
4.露点温度
4.水循环
4.
5.流量
5.径流模数
5.径流深度
5.
5.侵入体
5.土壤环境污染
5.水土流失
5.土壤盐碱化
二、 简答题:
1.地球自转(或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1.简述局部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1.南、北半球的四季形成有何差异? 1.
夜长短的分布
1.行星运行有何规律?
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特点?
2.请图示岩层的产状要素
2.请用简图示意什么是正断层和逆断层
2.
2.引起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2.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2.如何防风固沙?
3.如何防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3. SiO 2的含量对岩浆的特性有什么影响?
3.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联系和相互区别? 3.地表流水是如何塑造地形地貌的?
3.
动?它们分别形成哪些地貌形态?
4.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主要热源? 4.干绝热和湿绝热过程有什么不同?
4.如何判定大气稳定度?
4.降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4.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4.小气候有何特点?
5.云的形成必需具备哪些条件?
5.影响局部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
5.试解释海陆风、山谷风的成因
5.
5.简述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
6.降雨径流形成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试分析影响径流的各种 因素。
6.引潮力是怎样形成的?
6.
6.各种自然条件(岩石、气候、土壤、生物等)如何影响天 然水的化学成分?
6.根据下图解释水库异重流形成的原因
7.
7.影响陆地水溶质成分的因素有哪些?
7.自然土壤剖面是如何划分层次的?
7.
7.
8.影响土壤阳离子吸附与解吸的主要因子是什么?
8.钙化、盐化和碱化过程有何区别和联系?
8.简述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
8.简述土壤酸碱性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8.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
三、 论述题:
1.
因素。
1.什么是地方时?它的基础是什么?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的几 个地方能否有相同的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纬度的几个地方 呢?
1.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因素谈预防全球气候恶化的措 施?
1.试阐述土地类型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1.
流的各种因素,并解释城市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1.什么是地壳构造运动?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可以根据哪些 形迹来了解地壳运动?
2.
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2.试举例说明土壤可以通过哪些反应影响污染物的活性? 2.阐述主要成土因素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2.阐述主要成土过程和土壤诊断指标
2.根据下图中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析其分布特点与影响因素
2.为什么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在土壤剖面上的分 布不同?
3.论述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对地球表面自然系统地域 分异的影响?
3.分别论述高纬度垂直带谱与低纬度垂直带谱、海洋性垂直 带谱与大陆性垂直带谱差异的影因素?
3.试论述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3.试论述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在我国的实 际应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地学
γ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