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心电图诊断
Ptfv1负值增大。
Ptfv1负值增大
诊断左心房肥大的一个条件
Pv1呈正负双相,Ptfv1≤-0.04mm.s 。
P Ⅱ、Ⅲ、avF 高尖,振幅≥0.25mv ,P 波V1呈双向,正向P ≥0.15mv ;
P 波时限与P--R 比值0.3mv ,P 波时限>0.10″。
Pv1双向,振幅较高。
左心室高电压+心肌劳损;
心电轴在–10°左右;V A T >0.05″。 Rv5≥2.5mv ,Rv5+Sv1≥4.0mv (男)3.5mv (女)R Ⅰ+RⅡ>2.5mv 。
右心房肥大 肺心病、急性支气管感染。
双侧心房肥大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伴有显著的二尖瓣及三尖瓣病变者。
左心室肥厚并劳损 高血压病最常见。
左心室高电压 有些人,特别是年青人胸壁薄,电压可以高,或只有单纯的特异性存在。
右心室肥厚并劳损
V1呈Rs 、R 、qR 、rsR 特别是呈 qR ,
由于正常人的左心室比右心室要厚,所以右心室肥厚在心电图特征表现上很容易漏诊,故Rv1>1.0mv ,Rv1+Sv5>1.2mv ,RavR >0.5mv ,凡高血压心脏病人、先天性心脏病人要注意结合临床考虑。 心电轴>+110°;+心肌劳损(ST-T改变) ,V AT >
0.03″。 高血压心脏病人、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较常见。
双侧大的表现;左侧特征+RavR振幅>0.5mv ;或+心电轴≥+90°。
双侧心室肥厚
心肌梗塞
病理性Q 波出现,其时限>0.03″,振幅>1/4的R 波;ST 段呈弓背抬高或抬高在0.3mv 以上;或R 波振幅出现压低,或ST 段、T 波发生动态改变;或T 波高耸,约1.5mv ;T 波倒置。
超急性期:为数小时,ST 段呈直立型升高,T 波高耸;急性期:为数周,QR 波或QS 波出现,ST 段呈弓背抬高,T 波呈对称形倒置;亚急性期:为3~6个月,R 波振幅下降,病理Q 波,T 波逐渐恢复或表现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供血不足。陈旧期:为半年以后,ST 段和Q 波已无明显改变;一般认为,连续两次心电图无改变者方定为下一期改变。
V1、V2、V3改变。 V3、V4、V5改变。 V1~V6+avL+Ⅰ改变。 V5~V7+ avL+Ⅰ改变。 Ⅱ、Ⅲ、avF 改变。 avR 、avF 、Ⅰ、avL 改变。
前间壁心梗 局限前壁心梗 广泛前壁心梗 前侧壁心梗 下壁心肌梗 高侧壁心梗
正后壁心梗 右室壁心梗 心内膜下心梗 梗塞后综合症 心脏破裂
V7、V8改变。 右侧壁导联改变。
无病理性Q 波出现而发生了ST 段、T 波、R 波的动态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
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原因,1、ST 段再度抬高,但不如急性期明显。2、原倒置T 波变为直立或双相。3、大量心包积产生炎性惨出。 液时,QRS 波振幅明显减小。
常发于透壁性心梗,多见于心梗第一周,特别是第一天。
左室游离壁出现心动过缓,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或室性自主心律,呈“电—机械
急性心梗病人突然出现休克、抽搐、呼吸停止。占心脏破裂的70%
破裂 分离”。 室间隔穿孔
穿孔较大时,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出现右心房、室压增大,随后
除原心梗改变外,还可表现出左心室高电压。
出现左心室肥厚。占心脏破裂的20%。
乳头肌断裂 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大。占心脏破裂的5% 出现左心室肥厚。 心脏室壁瘤 ST 段持续抬高约2个月以上。
ST 段抬高V1~V3>0.2mv ,V4~V6>0.1mv (再增加0.05mv 可提高特异性)
1、肢体导联出现异常Q 波:1、重度右心室肥厚;2、右位心;3、预激综合征;4、左前分支
传导阻滞。
2、Ⅱ、Ⅲ、avF 导联异常q 或Q 波:1、下壁心梗;2、扩张型心肌病;3、进行性肌萎缩;4、
心肌梗塞的 预激综合征;5、左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6、急性肺梗塞;7、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2、右胸前导联出现异常Q 波:1、B 型预激综合征;2、肺气肿与肺心病;3、左束支阻滞;4、
左前分支阻滞;5、左室肥厚;6、右室肥厚;
3、左胸前导联出现异常Q 波:1、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2、左室舒张期负荷增重;3、C 型预 激综合征; 右位心 房间隔缺损
常见于全部内脏反方向移位改变,故检查时应左右手交换检查。
P Ⅰ↓,P avR↑,导联互换(avR 与avL ;Ⅱ与Ⅲ);Ⅰ导联全部波群倒置。
病理改变是血液自左向右分流,使右室舒张期充盈血量增加。甚至
出现不完右。左房、室肥大。
会造成肺动脉高压。
左心室负荷加重,右室或双室肥厚。
心室间隔缺
病理改变是心室收缩时血液由左室向右室分流。
损
动脉导管未
主动脉内部分血液通过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影响左室
闭
法乐氏四联
先天性心脏病多见。
症
R 波异常增高。左心房、室改变。
右心室肥厚。
埃勃斯坦畸
三尖瓣向右心室移位使部分右心室心房化形成巨大心房。
形
急性风湿性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ST-T 改变,心律失常。
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心电轴右偏,心律失常。
主动脉瓣狭
窄及关闭不左心室肥大。主要表现为左室的舒张期负荷过重。 全
肺动脉瓣狭
当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越明显时,心电图改变越明显。
窄
P 波电压高,P-R 时限延长。呈不完右或完右,部分合并B 型预激综合征。
注意胸前导联ST 段抬高。 左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合并S-T 段压低,T 波倒置。
右心室肥厚并劳损,右心房肥大。
右室发育不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右心室肌组织部分或全部缺如,而由脂肪或纤
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为心前导联(V1~V4)T 波倒置,ST 段见汪棘波。
良综合征 维组织替代。
心肌病变为主的地方病。
早期或轻型表现为P-R 间期延长和Q-T 间期延长。随后出现ST-T 改变,QRS 波低电压,QRS 时间延长及房室或束支阻滞,甚至出现假Q 波。
急性期为类似急性心梗的单向曲线。可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扑动、颤动或心室停搏,慢性则为永久性的束支阻滞、房室阻滞、QRS 波低电压、T 波低平或某些导联出现Q 波或QS 波,同时可出现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速,早搏,心房扑、颤动。 使心内膜下的心肌损伤。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病毒、寄生虫、结节病。
传导阻滞,ST-T 改变(但无动态改变),Q-T 延长。 出现低电压、窦速、ST 段抬高。
无明显特异性,心室肥厚、异常Q ,心肌劳损,异位心律及传导阻滞。
克山病
心肌炎 心包炎 心肌病
1)、心电轴≥+90°,V1:R/S≥1;2)、RV1>1.0mv 。3)、顺钟向转位;4)、RV1+SV5>
急性肺源性右房增大,Ⅰ导联出现深的S 波,Ⅲ导联出现Q 波(时限0.5mv 。
自发性气胸 心电轴右偏,胸导R 压低。 低血钾 高血钾
常见于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糖尿病中毒,U 波增高,可达0.1mv 以上,振幅>T ;Q-T 间期延长。
常伴有出现窦速,早搏,心动过速。
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量组织坏死,溶血或钾盐过多,出T 波高尖,升支与降支对称,基底部变窄。
亚硝酸盐类
能使Q-T 间期延长和ST 段压低,T 波振幅降低,但不改变方向。而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使运动试验所致的ST 段降低现象减轻或消失。
药物
普鲁卡因中
治疗对室早和室速比房性异位节律好;能使心率减慢。
毒 锑剂
即QRS 时限增宽,心室内传导阻滞。
为治疗血吸虫病与黑热病药物;常为治疗量时出现心电图改变:如T 波低平或倒置,常出现U 波,使T 、U 波融合形成切迹;部分Q-T 间期延长(所测可能为Q-U 时间),ST 段轻度下移或抬高。上述改变于停药后1~3周逐渐消失。中毒剂量时可出现各种异位心律,如室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颤动。 为治疗阿米巴病或肺吸虫病药物。对心肌具有一定毒性作用,在治疗过程中,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倒置T 波在右胸导联较显著;P-R 间期或Q-T 或出现异位心律。中毒剂量时可出现房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早搏。 严重中毒者偶尔可见异常Q 波(Ⅱ、Ⅲ)。凡用药过程中出现T 波由直立转为平坦或倒置,及多发性室性早搏,应停药观察。
与吐根硷
用于治疗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颤动等心律失常时要注意。
奎尼丁中毒 QRS 时限增宽或出现束支、房室传导阻滞图形。当QRS 时限延长至用药前的25~30%时必须立即停药,当达到0.20Q-T 间期延长。
是指当心房、心室及房室交界区的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或逆行上传时,激动又从房室交界区沿着另一条通路折返回来,再一次激动心房或心室, 房性:1、呈P ′-QRS-P ″型,其中P ′为早搏,P ″为逆行心房波,P ′-R 较长,时限>0.23″,
QRS 正常或伴差传。
交界性:1、呈QRS-P ′-QRS 型,第一个QRS 为交界区激动向心室传导的,P ′是逆行心房产 生的,第二个QRS 是心室反复激动产生的,2、R-P ′>0.20″,R-R ′>0.5″。
室性:呈QRS-P ′-QRS 型,第一个QRS 为室早,P ′为逆行至心房的,第二个QRS 为反复 心室激动产生的。R-P ′间期限延长。
是指心脏有两个起搏点。因为异位搏动点存在传入阻滞,当周围心肌处于兴奋期,周围不存在传出阻滞,异位搏动点激动可传出激动心房、心室。 1、其频率在20~400次/分,2、与前一窦性搏动无固定配对时间。3、较长的异位搏动是较短的倍数关系或存在最大公约数。 1)房性:异位频率在35~55次分。房性异位搏动与其后的窦性搏动的时距恰好是一个窦房结周期长度。 2)室性:常有室性融合波。
3)交界性:交界性异位搏动的联律间期不固定。
与正常心房激动不一致,先是左心房,后是右心房。常见于先左前壁心律:V1~V6导联的P 波倒置,有时也可是Pv1、v2↑,P Ⅰ↓。左后壁心律:V1导联天性心脏病、心肌梗塞、 的P 波呈圆顶和尖峰型,即开始部分呈圆顶型,终未部分呈尖峰型状,和V6倒置。 冠状窦性心律、结性心律、希氏束发生的激动的心律统称为交
出现逆行P 波,P-R 时限0.12″。
超常期房室是指在心动周期早期很短的时间内,房室传导功能发生的矛盾性改善;在房室传导阻滞时,预计不能下传的激动意外下传了,或者预期缓慢下传的激动意外地传导 快速下传了。 裂隙现象
是指在心动周期的某时相内出现的窦性激动不能沿房室结--希氏束途径下传到心室,而在较早或较晚时相内发生的激动却可以下传。即偶联时间长的早搏不下
传,但短的早搏却下传。
魏登斯基现是心脏在传导性和自律性受抑制的状态下得以暂时改善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共分魏登斯基易化作用和魏登斯基效应两种。其特点是: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情象 况下或交界性逸搏之后,可有一个或连续几个窦性P 波下传心室。 递减传导
是指激动传导过程中所发生的动用电位0相上升速度与幅度逐渐减低,因而引起进行性的传导延缓以至传导中断。
隐匿性传导 是指窦性或异位激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传导时,未能使心房或心室除极,故不产生P 波或QRS 波。
是指冲动在激动某一节段心肌组织后返回并再一次激动该节段组织。它主要与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关,其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环形折返径路存在。2、激动在折返径路中缓慢传导。3、折返途径中存在单向阻滞区。 其心电图特点:
1、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被一个适时的早搏刺激所诱发或终止。
2、由于折返环的相对稳定,因此,由折返激动引起的心动过速的节律常常是绝对整齐的。 3、由于电极能使折返环同步除极,故由折返引起的心动过速可被电击终止。 4、由折返激动所致的心动过速或由一临界频率的快速起搏刺激所诱发。 5、由折返激动所形成的早搏常是由传导延缓所引起的。
折返激动
是指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节律点控制,各自进行互不相关的活动现
干扰性房室R-R 间隔规整,略短于P-P 间隔,(但相反时,要注意房室传导阻滞),P 波与QRS 波
象,即窦房结控制心房,房室交界区控制心室。
脱节 无固定关系(P 波可在QRS 前、中、后)。
是指如果心房与心室基本上由两个节律点控制,但偶尔出现了,窦性激
R-R 间隔规整,略短于P-P 间隔,个别心房激动下传到心室时,出现一个提早的QRS
动由心房向交界区下传,而交界区正好处于脱离不应期,于是激动下传
波群,称为心室夺获,其P-R 间期>0.12″(但短于窦性的P-R 间期)。
到心室。
心室夺获
是指两个起搏点发出的激动从不同方向同时传入心房,二者在房内发生
同一导联中出现三种形态的P 波。心房融合波与前一窦性P 波的时距与窦性P-P 间隔应
心房融合波 干扰,各激动一部分心肌。常见于并发的房早和交界早、窦性心律和交
大致相等。
界性心律形成的房室脱节、窦房结至交界区的游走性心律。 是指当不同来源的两个激动在心室相遇,由于心室肌处于不应期,任何
同一导联中出现了三种QRS 波。心室融合波与前一R 波的R-R 间距大致等于窦性激动
心室融合波 的R-R 间期,心室融合波的P-R 间期≤窦性激动的P-R 间期。
多见于室性并行性心律。 室内差异性即当室内传导系统受到一次激动后正处于激动后的不应期,又有别一个导联?可见?个宽大变异畸形的QRS 波群,其QRS 时限≥0.12″,其后无明显配对时
传导
室上性激动到达心室,该处发生障碍产生一个宽大、畸形的QRS 波。间。 注意与室早区别。
发生在心房内除窦房结以外的任何部位提前激动。 多源性为不同的P ′波(两种以上),有各自的P-R 时限。
导联?可见?个提前出现的与窦性P 波形态不同的P ′波,其P ′-R 时限≥0.12″,其
多形性为同一种配对时间,但形态多种。
后带有一个近似窦性的QRS 波群,其后代偿间歇(大部分)不完全。
若早搏后无QRS 波群时,注意伴有未下传;若带有宽大变异奇形的QRS 波时,注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即交界区另有激动点形成的早搏。
若早搏后无QRS 波群时,注意伴有未下传。 即心室内有另一激动点。
导联?可见?个提前出现的与窦性P 波不同的P ′波,其P ′-R 时限≤0.12″,其后代偿间歇(大部分)完全。
导联?可见?个提前出现的宽大变异畸形的QRS 波群,其前无相关P 波,其后代偿间歇(大部分)完全。
房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
室性早搏
房性逸搏
是指房性起搏点的潜在激动摆脱了窦性激动的频率抑制而形成有效搏动。当P-R 间期0.11″。
而连续出现三次为房性逸搏心律(异位频率为50~60次分,P 常为多源性)。
交界性逸搏心律:频率约40~60次/分。可伴有逆行P ,其可在QRS 的
在较长的窦性搏动间歇之后,出现近似窦性的QRS 波;其前无P 或有逆行P 。其可在
交界性逸搏 前、中、后P-R 间期0.20″。
点均受到高度抑制,或房室传导发生了严重障碍。多见于,完全性房传导阻滞,血钾过高,洋地黄、奎尼丁中毒。
各联P 波显示欠清或与前一心动的T 波相融合,心室率>160次。
室性逸搏
阵发性室上
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性
频率大多>160次。
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房
多见于心房肌损害,如心梗,风湿性心脏炎。
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交界
频率大多>160次。
性心动过速
房性早搏可见连续出现3个或以上,速率约?次/分。
房性异位节律频率约70~130次/分,其房早为连续出现。 即交界性早搏可连续出现3个或以上 ,速率约?次/分。
非阵发性交
界性心动过常见于房颤而使用洋地黄过量或中毒。 速
阵发性室性常见于急性心梗,洋地黄、奎尼丁中毒,心肌病。 心动过速 频率大多>160次。 非阵发性室
常见于急性心梗或溶栓治疗后。
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早搏连续出现 ;频率约70~130次/分,可有多种心房融合波。
室性早搏连续出现3个或以上,速率约?次/分。
频率约60~100次/分,以室性逸搏或室性融合波出现。
心房纤颤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偶见于正常人情绪激动、吸烟、喝酒以及胆系感染、外伤、手术等。心房率在350次/分以上。当R-R 均等时,多合
各联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快慢不一的锯齿状的“f ”波,R-R 绝对不等。
并Ⅲ°房室传导阻滞。当R-R 间隔大于0.15″时,多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于风心、甲亢及冠心病。注意心房率在250~350次/分之间,当下传比值不一时,R-R 可不等。 各联P 波消失,代之以间隔均等、形态相同的“F ”波,R-R 均等。
当波幅≥0.5mv 时的粗波型,抢救成功率较高,而长P-P 。Ⅱ型:出现长P-P 间隔,其是窦性的两倍。(长P-P 与短P-P 成倍数房) 的绝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迟,使单个激动不能下传到心房。 关系。) 是指交界区的传导系统的相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而绝对不应期不P-R 时限延长>0.21″或年龄、心率组最高时限。 Ⅰ度房室传
延长所造成的房室之间的传导时间延长。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前后两次大致相等心率对比,后一次比前一次快,而后一次心率的P-R 比前一次延长>
导阻滞
洋地黄中毒及儿童急性风湿热时最早出现时最常见。 0.04″。 Ⅱ度Ⅰ型房由于相对不应期为主,部分绝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
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逐渐延长至最后出现QRS 波脱落而出现一个长的R-R 间隔, P-R 间隔逐渐缩短,最后出现一个长的R-R 间隔,其>两个短的R-R 。
Ⅱ度Ⅱ型房由于交界区的绝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而相对不应期正常所致。常出现QRS 波间歇性脱落而形成一个长的R-R 间隔,该长的R-R 恰好是短R-R 的倍数室传导阻滞 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关系。无QRS 波脱落的R-R 是固定的。(若房颤时,R-R > 0.16″以上;R-R
可能有逸搏)。
Ⅲ度房室传由于交界区的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发生了病理性延长,而占据了整个P 波与QRS 波无关,P 波有P 波的规律,QRS 波有QRS 波的规律;P-P 间隔r ,QRS 时限R ,QRS 时限≥0.12″支传导阻滞 改变。 S v5粗钝、增宽。 完全性左束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主动脉瓣病变。 支传导阻滞
左前分支传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N 肌肉疾病。
导阻滞
QRSV5、V6呈R 型(顶部有切迹),QRSV1、V2呈QS 、rS 型;QRS 时限≥0.12″。
QRS Ⅱ、Ⅲ、avF 呈rS 型,S Ⅲ>S Ⅱ,心电轴+120°。
导阻滞 下壁或广泛前壁心梗。 不定型传导
当QRS 波时限≥0.11″时,又无完左或完右图形称为不定型心室内传导阻滞。
阻滞
束支3位
传导即心律增快时出现束支阻滞图形,心律减慢时QRS 波形恢复正常。 相
阻滞 4位
相
即心律减慢时出现束支阻滞图形,心律增快时QRS 波形恢复正常。
P-R 时限0.11″, 及QRS 起始部有“△”波。
是指房室之间存在异常的传导组织,能使心房激动提早到达心室的某一A 型:△波和QRSV1~V6↑;
预激综合症 部分,并使之兴奋。偶见于心肌炎、心梗之后。 B 型:△波和QRSV1、V2↓、V5、V6↑;C 型:QRSV1~V4↑,QRSV5、V6出现深
Q 变异型预激综合症: 仅P-R 时限90次/分为阴性,为迷走N 张力过高所致窦缓。其它意义:1、窦缓为心阿托品试验 律逐渐增加,2:1窦房阻滞则可两倍增加。2、预激综合征可“△”消失,而心梗则不能。3、由器质性心肌病引起的P-R 间期延长可无变化或延长。而由迷走
N 所致的窦缓则由于心律加快而缩短。4、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忌用。
P 波增宽
P 波增高
P 波消失 左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 右心房肥大。 心房的电活动消失,或注意P 波融在QRS 、T 波中,或是室早。
P 波方向异P Ⅰ↓:右位心,左右上肢导联接反,左房心律;P Ⅱ↓:深呼气或心脏呈横位。P 双相:注意心房改变;逆行P :交界性早搏,房室交界性心律。 常
P 波形态多游走性节律,多源性房早伴有房性融合波,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并行心律并房性融合波。当其仅呈两种形态时:注意双重窦性心律,双重心房节律,窦变 性心律合并间歇性右房心律,心房分离。
P-R 时限改延长:房室传导阻滞,迷走N 张力过高。缩短:交界性心律,预激综合征。间期不固定:干扰性房室分离。 变
QRS 电压增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内差传,室早,室性融合波。 高
QRS 电压降短路传导,传导阻滞,水、电解质及代射紊乱,心力衰竭,广泛性心肌损害。 低
QRS 时限延室早,室内差传,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肥大,奎尼丁中毒,高血钾,心肌炎、病。 长
QRS 形态时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早,房早或房颤伴差传,房早、室早及室性融合波同时出现,室性并行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成文氏现间不固定 象,室内三支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QRS 电轴偏左偏:左前分支阻滞,左室肥大,完左,下壁心梗,肺气肿,B 型预激综合征。
移 右偏: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右心室肥大,下壁心梗合并左后分支阻滞,A 型预激综合征,前侧壁心梗,悬垂型心脏。
ST 段降低
ST 抬高 心肌劳损,急性能心内膜下心梗,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病,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大,Ta 波引起的S-T 改变。 急性心梗,急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室壁瘤。
T 低平、倒心梗,心肌缺血,心肌炎、病,心包炎,电解质率乱和药物作用,N 官能症,心室肥大,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 置
T 波高耸
U 波倒置
U 波增高
心
搏
急性心梗,高血钾,左室舒张期负荷过重,脑血管意外,急性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时,心梗,脑血管意外。 低血钾,左室肥厚,心动过缓,奎尼丁作用,脑血管意外。 提前出窦性早搏,房早,交界早,室早,并行心律,反复心律,心室夺获。 现 延缓出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房性逸搏。 现
心室率快而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与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扑,室扑。 规整
心室率慢而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房性逸搏心律,窦性心律合并2:1窦房阻滞,窦性心律伴2:1房室阻滞,心房颤动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规整 滞,房早未下传。
心室率显著心房颤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的文氏型房室传导,反复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或文氏型房不整 室传导,并行心律型室性心动过速伴有文氏型传出阻滞,混乱心律,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室性二联律 交替性室早,交替性交界早,窦性心律合并3:2房室阻滞,心房扑动2:1与4:1房室传导交替出现,房性心动过速1:1房室传导与2:1每两个窦性心搏之后出现一个未下传的房性早搏,室性异位心律伴3:2传出阻滞。
交替性窦性早搏,交替性房性早搏,交替性交界性早搏逆传至心房,交替性室性早搏逆传至心房,窦 性节律伴3:2窦房阻滞,房性异位心律伴3:2交界性心律伴3:2逆行传导阻滞。
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70~130次/分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70~130
次/分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00次/分以下
(50~60次/
分居多)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160
次/分 心房纤颤: >350次/分 心房扑动: 250~350次/分 紊乱性房律:100~200次/分 心室纤颤: 180~250次/分 房性二联律 各 种 心 律 的频率 窦性心动过速:>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 房性逸搏: 50~60次/分 交界性逸搏: 40~60次/分
范文二:CHD心电图诊断
1
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
(
1
)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并排除主动脉瓣病变或 ?
(
2
)有明确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
(
3
)有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或
?
(
4
)
CAG
发现有
>=70%
的冠脉狭窄
其他辅助检查(如
ECG
、
CT
、
MRI
、
SPECT
、心脏彩超等)仅有提示作用,不能确诊冠心病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
除极时,检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
形,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形
?
复极时,检测电极面对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下的波
形,背离除极方向时产生向上的波形
?
正常人复极波的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
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
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推进, 这可能是心外膜下的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心肌高, 心 室
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
心室除极首先自室间隔开始,从心内膜下心肌向心外膜心肌推进
?
起始
0.01-0.02s QRS
向量为室间隔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向量,
0.03-0.04s QRS
向量代表右室及大部
分左室除极产生的向量
?
体表所采集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心肌细胞数、 电极和心肌细胞间的距离、 电极 方
向和心肌除极方向所构成的角度
心肌缺血时膜电位的改变及形成原因
?
心肌缺血时, 由于代谢异常、 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电解质的变化及内分泌环境紊乱等致使细 胞
膜电位异常
?
主要的变化有:静息电位减小、除极异常、动作电位时间缩短或延长
?
静息电位减小的原因:细胞外
K+
浓度增加是其主要原因
?
细胞外
K+
浓度增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缺血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ATP
减少、
ADP
增加,从而激活
ATP
敏感性
K+
通道,使
K+
向
细胞外流出增加
?
伴随着细胞内阴离子如乳酸根及磷酸根等排出细胞外使
K+
流出增多
?
细胞膜
Na+-K+
泵功能失活使细胞摄取
K+
减少
?
心肌缺血使细胞外
K+
流走困难
?
细胞膜损伤使细胞膜对
K+
的通透性增加
?
除极异常:主要有除极电压降低和除极速度减慢 ?
主要原因是静息电位减小使
Na+
通道活性减低,除极时
Na+
急速流入受到抑制
?
此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
在缺血部位增加的儿茶酚胺刺激
B
受体,使
Na+
内流受到抑制
?
静息电位减小和间质儿茶酚胺增加产生 Ca+
依赖性电位
?
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如溶磷脂胆碱增多和 ATP
减少使
Na-K
泵功能障碍
?
细胞内酸中毒,
H+
浓度增加,
激活细胞膜
Na/H
交换蛋白,
使
Na
流入增加,
Na
增加又激活
Na/Ca
交换蛋白,使细胞内
Ca+
增加,
,细胞内
Ca+
增多可使细胞与细胞间脱偶联
?
动作电位时间缩短的机制:
?
急性缺血时,细胞内的
TP
减少,
ADP
增多细胞膜
A
TP
敏感性
K+
通道活性增加,使
K+
流出
增多,动作电位时间缩短,而细胞外
K+
增加进一步使细胞膜对
K+
的通透性增加,加重
K+
的外
流,使动作电位时间进一步缩短
?
其他如溶磷脂酶增多使
L
型
Ca+
通道失活,
Ca+
内流减少,也使动作电位时间缩短
?
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动作电位时间缩短, Ca
+
内流减少,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氧耗减少, 这对心肌细胞的保护起很重要的作用
?
动作电位时间延长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
可能的机制有:
?
与
ATP
的一过性增加有关
?
Ca+
在动作电位时间延长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
由轻度除极快速激活的
K+
通道障碍可能是动作电位时间延长的原因 ?
缺血时增加的溶磷脂胆碱等使
K+
通透性降低
?
Na+
通道活性降低使
Na+
内流速度减慢也可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
缺血区儿茶酚胺增加使复极早期激活的 K+
通道受到抑制,造成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2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以及其机制
?
心肌缺血时
ST-T
异常的形成原因
?
一般
ST
段异常与静息电位减小和除极异常有关, T
波的改变与动作电位时间有关
?
ST
段异常包括:抬高和降低
?
ST
段抬高的机制:
由于损伤区细胞除极不全,
Na+
内流减少,使细胞表面阳离子增多,与正常 细胞表面间存在电位差,形成损伤电流。这种 损伤电流在收缩期持续存在,且这种损伤电流的 阳极向着缺血期的心肌
,故使
ST
段抬高
?
ST
段降低的机制:与
ST
段抬高的机制完全相同,实际上是心内膜 ST
段的镜像改变
?
ST
段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如果缺血的程度轻, 仅局限于心内膜侧, 心电图表现为 ST
段下移;如果缺血严重,造成心脏穿壁性缺血,则心电图主要表现为
ST
段抬高
?
T
波的改变包括:高尖和倒置
?
T
波高尖的形成机制:
当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时,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间缩短,使心外
膜面过早复极,
这样使复极电压增大,
而复极的阳极方向未变,
故在心电图上形成巨大的直立
T
波,此时多与
ST
段抬高同时存在
?
T
波倒置(冠状
T
波)的形成机制:
冠状
T
波一般在慢性缺血及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过后逐渐产
生, 此时缺血处的心肌的动作电位时间已处于延长期, 缺血区心肌除极减慢, 非缺血区先复 极
细胞外先变阳极,这样与
T
波高尖相反,复极过程为阴极向着缺血区导联,形成倒置的
T
波
?
病理性
Q
波及其形成原因
?
病理性
Q
波:除
A
VR
导联外,如果
Q
波宽度
>=0.04s
及
Q/R
比
>=0.25
,则称为异常的
Q
波
?
大多数心肌梗死发生在左室,梗死向量背离梗死区,在梗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坏死性 Q
波或
QS
波,对应的导联则出现增高
R
波
?
出现病理性
Q
波并不一定都发生了心肌梗死。在心肌严重缺血时由于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能 力的暂时丧失,也可出现一过性的病理性
Q
波,当心肌供血恢复正常功能,病理性
Q
波消失
?
病理性
Q
波的形成机制:包括
“
综合向量学说
”
和
“
窗口学说
”
?
综合向量学说:坏死心肌丧失了生物电活动能力, 以致某一方向由心肌动作电位所产生的心 电
向量丧失, 而对应健康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向量相对增大, 位于心肌坏死部位的电极在心室除 极
时记录到的初始向量指向坏死部位相反的方向,所以在常规心电图上表现为异常
Q
波,如此时
总向量只是幅度减小,则在心电图上可不出现异常
Q
波,只表现为
QRS
综合波幅度减小
?
窗口学说:梗死区域的心肌丧失了生物电活动能力,梗死的心肌如同打开了一个
“
窗口
”
,使面
对坏死心肌电极所记录到的电活动是透过坏死心肌窗口的心腔内负电位, 表现在心电图上即 为
异常
Q
波
?
冠心病的心电图变化
?
冠心病与
P
波改变
?
一般认为,
PtfV1<>
,
提示左室受累或早期冠心病。
发生机制为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障
碍,左房压升高导致
PtfV1
负向绝对值增大
?
PtfV1
是指
V1
导联
P
波终末电势,又称
Morris
指数
?
PtfV1
测量方法:
V1
导联终末部分振幅(
mm
)和时间(
s
)的乘积。若
P
波呈双向或负向,则
均以其负向部分来计算;若
P
波为正向而有切凹者,则以其切凹后的部分来计算。所得的乘积
P
波是正或负向而得正值或负值 ?
冠心病与
QR
S
波群改变
?
1
、
QRS
电轴改变
?
2
、异常
Q
波
?
3
、间隔
q
波的消失
?
4
、
R
波振幅的改变
?
5
、等位性
Q
?
1
、
QRS
电轴改变:
与心肌缺血引起左前分支(左前降支病变,心电轴左偏)或左后分支(左前 降支、回旋支、右冠三支供血,右偏)传导障碍有关
?
2
、异常
Q
波:
可表现为
QS
、
QR
、
Qr
型。
QS
型提示在穿壁性坏死的表面无残存的存活心肌,
而
QR
或
Qr
型提示在穿壁性坏死的表面有残存的存活心肌,
R
(
r
)可能由残存的存活心肌由于
梗死周围阻滞而兴奋延迟产生,其振幅反映残存的存活心肌范围大小 ?
3
、间隔
q
波的消失:
很多正常人由于室间隔先除极,使
I
、
aVL
、
V5
、
V6
上出现
q
波,称为
间隔
q
波。当心室间隔发生梗死时,间隔
q
波消失;此外,当右室有严重缺血或发生梗死时, 也可有间隔
q
波的消失
3
?
4
、
R
波振幅的改变:
可能与心肌内传导时间的变化和左室容量的变化有关 ?
5
、等位性
Q
波:
是指在临床上虽未出现典型的病理性
Q
波,但有些心电图改变在临床意义上
相当于病理性
Q
波,也提示发生了心肌梗死,这些心电图改变称为等位性 Q
波。包括:
?
(
1
)小
Q
波(
q
波)
?
(
2
)
R
波振幅变化
?
(
3
)进展性
Q
波
?
(
4
)
QRS
波起始部位出现顿挫和切迹 ?
(
5
)病理性
Q
波区
?
(
6
)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
小
Q
波:主要是因为梗死面积过小,常见的表现有:?
(
1
)
Q
波深度不及后继
R
波的
1/4
,但宽度
>=0.04s
,且
Q
波内出现粗顿和切迹
?
(
2
)
V1
、
V2
导
rS
型之前出现
q
波,提示室间隔梗死的存在,但应排除右室肥厚( V3R
、
V4R
导出现
型,且电轴右偏)和左前分支阻滞(第三肋间相当于 V1
、
V2
部位描记,
q
波更明显,
而于第五肋相应部位
q
波消失)
?
(
3
)
V3-V6
导的
Q
波未达到病理性
Q
波的诊断标准,
但
Q
波的深度和宽度超过下一导的
Q
波,
如
Qv3 > Qv4
,
Qv4 > Qv5
,
Qv5>Qv6
?
(
4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II
、
III
、
导的
Q
波很难都达到病理性
Q
波的诊断标准。一般
III
导的
Q
波达到病理性
Q
波的诊断标准,
aVF
的
Q
波宽度
>=0.02s
,
II
导能看到小
q
波即可肯定下
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另外,若
aVR
导出现起始的
r
波对下壁心肌梗死也有诊断价值
?
R
波振幅变化:也见于面积过小的心肌梗死或正后壁心肌梗死,常见的情况有:?
(
1
)
R
波振幅进行性降低:即在观察过程中
R
波振幅进行性降低,如同时伴有
ST-T
变化,诊
断价值更大
?
(
2
)胸前导
R
波逆向递增:如
Rv1 > Rv2
、
Rv3 > Rv4
或
Rv4 > Rv5
,提示有心肌梗死的存在,
如同时伴有
ST-T
变化,则可明确诊断
?
(
3
)
V1
、
V2
导
R
波振幅增大:正后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可出现心肌梗死的镜面像,由于后壁 产生的向量消失,向前的向量增大,
V1
或
V2
导
R
波振幅增大,同时伴有
ST
段压低和
T
波高
耸
?
进展性
Q
波:
是指观察过程中,
Q
波出现动态变化如
Q
波加深和加宽,原无
Q
波的导联出现小
q
波等。要诊断进展性
Q
波应排除间隙性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症
?
QRS
波起始部位出现顿挫和切迹:
V4-V6
导
R
波起始部位出现
>0.5mm
的负向波,提示存在小
面积的心肌梗死
?
病理性
Q
波区:
如果某导联的
Q
波未达到病理性
Q
波的诊断标准,
可在该导联的上下左右
(上
一肋间、下一肋间、左右轻度移位)描记,如均能描记出 Q
波,则反映存在病理性
Q
波区,为
心肌梗死的有力佐证。左前分支、肺气肿等许多非梗死性
Q
波则不存在
Q
波区
?
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急性后侧壁心肌梗死发病
12-24h
可能出现
一过性伪正常化。临床上
遇到胸痛发作
12-24h
的患者心电图正常时,应想到可能是一过性伪正常化,继续观察,可出现 有诊断意义的心电图变化
?
冠心病与
ST
段异常
?
ST
段是指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的起点,反映心室的部分复极过程,主要由心肌复极的平台
期形成
?
ST
段的测量:应从
J
点后
开始到
T
波开始,以确定有无
ST
段移位;测量
ST
段有无下移
时,应从基线下缘量至
ST
段下缘,一般以
T-P
段的延线为基线;若
ST
段上移时,应自基线上
缘量至
ST
段上缘,采用
PR
段作为参照基线
?
正常情况下,
ST
段多位于等位线上,降低不应超过
0.05mV
(
III
导有时可降低
0.1mV
)
,可抬高
0.2-0.3mV
,多出现在
V2-V4
导(早期复极综合症,多见于青壮年,是一种正常变异) ?
在评价
ST
段改变的临床意义时,
应参考
波以及
T
波是否同时出现异常改变, 若
QRS
波电
压明显减小或
T
波明显低平甚至倒置,即使 ST
段有轻微的下移也多为异常的表现 ?
冠心病与
T
波异常
?
正常
T
波的方向多与
QRS
波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也与 QRS
波呈平行关系。如
QRS
波呈
R
、
qR
、
qRs
或
Rs
,则
T
波多直立;如
QRS
波呈
QR
、
或
Qr
型,
T
波便可低平、双向或倒置。
?
正常
T
波的形态总是平滑而呈半圆形但双肢不对称,不论是直立或倒置 T
波,其前半部波形平
缓,后半部较陡峭
?
在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
T
波的振幅正常值均不低于同导
R
波的
1/10
,否则为
T
波低平
4
?
T
波代表心室复极电位变化,
与
3
相动作电位在心室肌之间形成的电位差有关。
任何影响
3
相快
速复极化过程的因素都可引起
T
波的改变
?
T
波异常可分为由心室除极顺序异常而引起的继发性 T
波异常及心室除极顺序正常的原发性
T
波异常,心肌复极不均匀也可造成
T
波异常
?
继发性
T
波异常
多指左心室肥厚或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时发生的 T
波改变
?
原发性
T
波异常
包括:
(
1
)由心室跨膜动作电位和时程变化引起的
T
波异常,包括药物或电解
质紊乱造成的心室复极异常;
(
2
)
强心甙类药物引起的
T
波异常;
(
3
)
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
T
波异常;
(
4
)芬塞秦类药物引起的
T
波异常;
(
5
)离子紊乱:高血钾、低血钾及血钙异常引起 的
T
波异常
心肌复极不均匀造成
T
波异常
包括(
1
)缺血后
T
波异常;
(
2
)心包炎后
T
波异常;
(
3
)心肌
损伤造成的其他类型的
T
波异常;
(
4
)脑血管意外的
T
波异常;
(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的
T
波异常;
(
6
)甲低患者的
T
波异常;
(
7
)恐惧、焦虑和精神紧张引起的
T
波异常;
(
8
)心外
因素如过度换气、体位变换、餐后、早搏后、心动过速后、低温、冠脉内注射造影剂、起搏 后
等引起
T
波异常
?
引起非特异性
ST-T
改变的原因:
?
(
1
)生理性因素:
神经因素、年令、体型、体位、呼吸、性别、运动、饮食、妊辰、早期复极、
持续性
“
幼稚型
”T
波、
“
两点半
”
综合征
?
(
2
)药物的影响:
洋地黄制剂、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药、其他(如抗肿瘤药物)
?
(
3
)离子紊乱:
K+
、
Ca++
、
Mg++
异常
?
(
4
)冠心病以外的心脏病:
心肌肥厚及心腔扩大、心包炎、心肌炎、室内传导异常、
Brugada
综合征、
X
综合征、心室起搏后
T
波电张性调整、其他(如心肌淀粉样变性、血色素沉着症)
?
(
5
)其他:
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血管炎症性病变、低温、其他(如急性 胆囊炎、胆石征、急性胰腺炎
?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要点:
?
(
1
)
ST
段形态:
左侧型
ST
段保持正常凹面向上抬高,但 J
点明显抬高使
QRS
波呈
qRSr
型;
右侧型
ST
段多呈马鞍形或拱形抬高 ?
(
2
)
ST
段抬高幅度:
小,
V3-V5
可达
3-5mm
、
V6
抬高不明显,如
V3-V5
抬高幅度
>=5-10mm
,
V6>=2-3mm
可排除
?
(
3
)
ST-T
改变导联分布:
左侧型局限在
V3-V5
,右侧型局限在
V1-V2
,均无对应导联改变
?
(
4
)
ST-T
改变的可变性:
差,持续多年不变
?
(
5
)对运动、过度换气及药物反应:运动
S
T
段迅速、短暂性回到基线,过度换气 15s
后出现
短暂
T
波倒置,使用普奈洛尔后
ST
段抬高更明显
?
(
6
)异常
Q
波:
无
?
(
7
)心电图动态观察和心肌酶学检查:无,可做决定性诊断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
?
引起异常
Q
波的原因
?
(
1
)陈旧性
Q
波性心肌梗死:
ECG
出现与冠状动脉支配区一致的异常 Q
波伴有冠状
T
波,有
确切的心肌梗死病史
?
(
2
)
Q
波的正常变异:
人为性
Q
波、
aVL
导联的
Q
波、
V1
和
V2
导联
QS
波、
III
和
aVF
导联
的
Q
波、正常变异性心前过渡区右移、位置性
Q
波
?
(
3
)出现异常
Q
波的其他疾病:
心室肥厚、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传导异常、严重心绞痛发 作时出现一过性
Q
波、急性心肌损伤
?
病理性
Q
波的形成条件
?
(
1
)梗死的直径一般大于
20-25mm
?
(
2
)梗死的厚度大于
5-7mm
,累及左室壁厚度达
?
(
3
)心室除极
40ms
前已经除极的区域发生梗死
?
有些透壁性心肌梗死不形成病理性
Q
波的机制:
?
(
1
)梗死部位在心脏的基底部,不引起
QRS
波起始向量的改变
?
(
2
)梗死直径较小,只累及
10%
左右的左室
?
(
3
)梗死面积虽然较大,但累及多支血管,产生的梗死向量相互抵消 ?
(
4
)伴有束支传导阻滞而不形成病理性
Q
波
?
(
5
)心肌梗死为多个散在的坏死,每个梗死范围小 ?
非
Q
波性心肌梗死的
ECG
改变:
ECG
上无病理性
Q
波,但可有以下变化
5
?
(
1
)除
aVR
导外,任何一个或几个导联上
J
点后
0.08s
的
ST
段压低
>=0.1mV
,伴或不伴
T
波
倒置,在对应导联上无
ST
段抬高
?
(
2
)对称性
T
波倒置,深度至少达
0.1mV
,伴或不伴有
ST
段轻度抬高,至少持续
72h
?
(
3
)在两个以上的前胸或下壁导联上,或 I
、
aVL
导
J
点后
0.02s
的
ST
段抬高至少
0.1mV
,伴
有对应导联的
ST
段压低,未形成病理性
Q
波
?
急性心肌梗死后病理性
Q
波消失的机制:
?
(
1
)
Q
波出现时,心肌并没有坏死,只是处于冬眠状态,呈一过性电静止,当血流恢复后,电 功能恢复
?
(
2
)在梗死灶内有较多的存活心肌,当血流恢复后,恢复电功能,使病理性
Q
波消失
?
(
3
)坏死的心肌疤痕化,疤痕缩小使
Q
波消失
?
(
4
)新发生的传导阻滞,掩盖了病理性
Q
波
?
(
5
)由于对侧部位发生再梗死,使
Q
波消失
?
(
6
)梗死区内或周围心肌细胞肥大而使
Q
波消失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期诊断
?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
第一周:主要为心肌纤维的凝固性坏死伴有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充血和水肿 ?
第二周:坏死的心肌纤维被吞噬、溶解,梗死周边出现肉芽组织
?
第三周:肉芽组织形成增多并出现胶原纤维
?
第四
-
六周:梗死区胶原纤维形成较显著
?
第七
-
八周:梗死区胶原纤维形成已较致密,梗死灶愈合
?
心肌梗死的
ECG
分期及
ECG
特点
?
超急期:
(
1
)
T
波增高变尖:呈帐顶状,是最早期的改变;
(
2
)
ST
段抬高:呈斜型向上或弓背
向下型,变化较快,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抬高或下降可达 1.0-2.0mV
;
(
3
)急性损伤阻滞:表
现为
QRS
波时间延长、振幅增大;
(
4
)对侧性
ST
段下移及
ST-T
的电交替
急性期:
(
1
)
ST
段抬高:
呈弓背向上型,与直立的
T
波连接,形成单极曲线;
(
2
)出现病理
性
Q
波:
1-2d
内形成,
3-4d
稳定不变(
3
)
T
波的改变:高尖的
T
波逐渐降低,后变为先正后负 的双向
T
波及倒置的
T
波;
(
4
)对侧性
ST
段下移改变:逐渐回到基线
亚急性期:
(
1
)
病理性
Q
波及
ST
段改变:
病理性
Q
波相对稳定,
ST
段降至基线或呈稳定状态; (
2
)
T
波的改变:
T
波由直立逐渐转为双向
波及倒置的
T
波或变浅呈直立的
T
波
?
慢性期:
(
1
)病理性
Q
波:可长期存在或发生改变或全部消失;
(
2
)
ST
段:多为正常,如有慢
性缺血存在,可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如有室壁瘤存在,则持续抬高( 3
)
T
波:多为
“V”
形
倒置、双肢对称、波谷尖锐的冠状
T
波,也有变为低平或直立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
主要在
II
、
III
、
导联上出现病理性 Q
波和
ST-T
的且常伴
A
VB
及胸前导联的 ST
段镜面下移 等改变
?
一般
III
导的
Q
波
>=0.04s
、深度大于 R
波的
1/4
,
aVF
导联
Q
波应
>=0.02s
,
II
导联也应有肯定 的
q
波
?
如果异常
Q
波仅见于
III
或
III
与
aVF
导联,则需有典型的
ST
段和
T
波的动态演变,方可考虑 有下壁心肌梗死
?
下壁心肌梗死发生
A
VB
的机制
?
(
1
)
与
A
VN
血供障碍有关:
一般
A VN
动脉的血供来自右冠的后侧支, 当右冠发生急性闭塞时, 出现下壁梗死,同时
A
VN
动脉缺血,引起
A
VB
?
(
2
)
Bezold-Jarisch
发射:当
A
VN
缺血时
,
由于刺激此处的迷走神经,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发生
A
VB
?
(
3
)从缺血细胞中释放的电解质及代谢产物(如 K+
和腺苷)与
A
VB
有关
?
(
4
)侧支循环学说:认为在前降支病变影响间隔支向 A
VN
供血时,右冠闭塞容易出现
A
VB
?
下壁心肌梗死出现的
A
VB
多能自行恢复的原因
?
(
1
)
A
VN
的耗氧只有心肌细胞的
1/5
左右,其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强
?
(
2
)
A
VN
内含有较丰富的糖原,其无氧代谢能力强
?
(
3
)
A
VN
有双重血供,左冠也供应部分血流,故在右冠闭塞后仍有少许来自左侧的血供 ?
所以,在
A
VN
动脉完全闭塞后,却很少引起
A
VN
的坏死,下壁心肌梗死出现的
A
VB
多能自行
恢复
范文三:心电图诊断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心电图各波段组成与命名
1、P 波 2、P-R 段
3、P-R 间期 4、QRS 波群及命名
5、ST 段;T 波 6、U 波
心电图导联国际通用导联体系,称为“标准导联”,共包括12个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肢体导联I 、II 、III 及加压肢体导联aVR 、aVL 、aVF 。
2、胸前导联:属单极导联。探查时电极应放于胸前固定的部位。
检测内容和正常数据
一、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检测
(一)各波段时程与心率的检测
心电图纸上的横坐标代表时间,走纸速度是可以改变的。一般采用25mm/s的纸速,使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 (即40ms ),也可成倍提高至50mm/s或100mm/s。
在心电图上可以测出心率,即每分钟内的心动周期数,可根据60(s)除以每一心动周期的时距(s)(可取P-P 或R-R 间距)计算出来
(快速计算心率的方法300,150,100,75,60 ,50)
(二)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坐标,可用以检测各波段的振幅。
当心电图机输入1mV 的定标电压,正好能将心电记录器的描笔上下移动10mm ,即每1mm 振幅相当于0.1mV 的电压差。有时候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电压的变化还可以增加电压。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每一次心动周期的心电活动,可以概括地用一系列顺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来表达。
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正常时大多与其最大向量相一致,在心电图学中采用“平均心电轴”的名称,简称为“(心) 电轴”。 1、检测方法通常可根据肢体I 、III 导联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以估测
心电轴的大致方位。
2、查表法:按I 、III 导联正负波幅值代数和的二个数值,从一专用的
心电轴表中直接查得相应的额面心电轴。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一)P 波:为心房除极波
1. 方向:Ⅰ、Ⅱ、avF 、V2~V6直立,avR 倒置,其余多变化。
2. 形态:圆钝形,可有轻微切迹。电压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
3. 时间:不超过0.11秒。
(二)P-R 间期:
从P 波起始点测量到QRS 波起始点距离,代表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正常成人P-R 间期0.12~0.20秒,通常P-R 间期与年龄、心率相关,年龄小心率快,P-R 间期短。
老年人及心动过缓者P-R 间期稍延长,但最长不超过0.22S 。 (三)QRS 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综合波,代表整个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1. 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最宽不超过0.11S 。
2. 波形和振幅:
胸导联(V1 ~ V6) :
V1、V2呈rS 型。
RV1 <1.0mv,v1r>1.0mv,v1r><1>1>
V5、V6呈qR ,qRs ,Rs 或R 型。
RV5 <2.5mv,v5r s="">1。
V3、V4的R 波和S 波大致相等,呈RS 型,称左右室过度图形。
肢导联(Ⅰ、Ⅱ、Ⅲ 、 avR、avL 、avF )
avR 主波向下,可呈QS 、rS 、 rSr或 Qr型;
R波(掁幅)不超过0.5mv 。
avL 与avF QRS可呈qR 、Rs 或R 型,也可呈rS 型。
R 波(振幅)avL 应< 1.2mv;="" avf="">
< 2.0mv=""><>
3. Q 波:正常人振幅<同导联r>同导联r><1>1><0.04秒。(ⅲ、avr 、avl="">0.04秒。(ⅲ、avr>
V1、V2不应有q 波,可呈QS 波。
V5、V6可有正常小q 波。
如Q 波超过正常(异常增大),见于心梗或心肌病等。
4. ST段:
为QRS 波终末点至T 波起始点之间的水平线段。
正常ST 段接近等电位线, 或有轻度的上下偏移。 ST 段下移:
任何导联不应超过0.05mV 。
ST 段抬高:
胸导联V1~V3不应超过0.3mV ,肢导联及胸导联V4~V6不应超过0.1mV 。
5. T波:
为心室复极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改变。
(1)方向:与同导联QRS 波主波方向相同,Ⅰ、Ⅱ、V4~V6直立,avR 倒置,其余导联多变化。
(2)振幅:在以R 波为主的导联中,T ≥1/10R。(Ⅲ、avL 、avF 、V1~V3除外)。
正常人胸导联T 波振幅可高达1.2 ~1.5mV
6. Q-T间期:
从QRS 波起点至T 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
Q-T间期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关,心率60~100次/分时,Q-T 应在0.32~0.44秒之间。
7. U波:
是T 波之后0.02 ~0.04S 出现的小圆形波,方向与T 波一致,振幅很小(通常≤0.2~0.3mV )。
u 波增高见于低血钾。
心电图快速阅读的要素
1、心率:a.老老实实的计算。
b. 记住:300,150,100,75,60,50
2、窦性:P 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 Ⅱ直立,P aVR 倒置
3、心律:注意图中的异常波型,间歇及规则否。
a. 在每个QRS 波前寻找这P 波
b. 在每个P 波后寻找QRS 波;
c. 测量这P -R 间期
d. 测量QRS 波群。
4、肥大:检查Ⅴ1--P 波决定心房肥大; R 波决定心室肥厚;
5、梗塞:注意所有导联上的 a. 异常Q b.T 波倒置 c.ST 段抬高
异常心电图诊断
一、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 P 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 Ⅱ直立,P aVR 倒置, PⅢ、aV F一般也是直立的。
? PR 间期:在每个P 波之后都继有QRS 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 PP 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 间期的互差<>
? 心房频率:60~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
? P 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 Ⅱ直立,P aVR 倒置,P Ⅲ、aV F一般也是直立的。
? PR 间期:在每个P 波之后都继有QRS 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 P 波频率:<60次>60次>
? 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3、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 1.P 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 Ⅱ直立,P aVR 倒置,P Ⅲ、aV F一般也是直立的。
? 2.PR 间期:在每个P 波之后都继有QRS 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 3.P 波频率100~160次/分。
? 4. 心动过速时由于P 电轴下移,P 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 波重叠。
4、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
? 1. 窦性心律(于上面的相同) 。
? 2.PP 间期互差>0.12秒。
? 3.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 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 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 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 间期变为匀齐。
5、窦性停搏诊断要点
? 1. 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 波;
? 2. 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 间期的整数倍。
二、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诊断要点 ? 1. 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 2.P‘R间期一般正常,也可延长, 偶可短于0.12秒;
? 3.P‘波后继的QRS 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 4. 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交界性早搏诊断要点
? 1. 提早出现的QRS 波群,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发生畸形; ? 2. 逆行性P’可能位于QRS 波群之前,其后,或埋没于QRS 波群之中而不易辨认;
? 3. 代偿期多完全。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 1. 提早出现的QRS 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0.12秒;
? 2. 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 波;
? 3. 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 波群之后,RP’>0.20秒;
? 4. 代偿期呈完全性。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 1. 房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P 波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 2.P 波频率160~220次/分,节律规整;
? 3.P 波与R 波之比例可为1:1,也可能为2:1,3:1等;
? 4.PR 间期>0.12秒时间,形态正常;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 1. 交界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 2。QRS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心室率160~220次/分; ? 3. 逆行型P 波可能位于QRS 波群之前或其后;
? 4. 发作与终止突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 当QRS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心室率160~220次/分,看不清明显的心房活动时,统称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 1. 室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 2.QRS 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140~180次/分。
? 3.RR 间期规整,或稍不匀齐RR 间期互差偶有超过0.03秒者。
心房扑动诊断要点
? 1. 各导联P 波消失,而代之以F 波;
? 2.F 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FF 间隔规整, 波形比较大; ? 3.F 波的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
? 4.F :R 比例多为2:1,故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分;
? 5.QRS 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也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2:1与4:1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短周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室扑动诊断要点
? 各导无P 波,QRS -T 波群无法分辨,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200~250次/分
心室颤动诊断要点
? QRS -T 波群消失,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匀的波幅大小不一的颤动波,速率在250~500次/分
心房颤动诊断要点
? 1. 各导联P 波消失,而代之以f 波;
? 2.f 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波形较小,f 波的频率450~600次/分;
? 3.RR 间期绝对不整;
? 4. 心室率一般增快,通常<160次>160次>
? 5. 心房纤颤的QRS 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但因心室周期波动较大,出现于长短周期的心搏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三、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 1.PR 间期持续超过0.21秒;小儿按年龄和心率,PR 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
? 2.PR 间期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心率未变或较快时,PR 间期较原先延长0.04秒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心室漏搏;
2.RR 间期逐渐缩短;
3. 长的PP 间期短于两个短PP 间期之和;
4.QRS 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合并室内传导异常) ;
5.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2:1,比如3:2,4:3等。
?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 在心室漏搏之前,PR 间期恒定;
2.RR 间期无明显变化;
3. 长的PP 间期为短PP 间期的整数倍;
4.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2:1,3:1等
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 波与QRS 波毫无相关性,各保持自身的节律,房率高于室率
四、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要点(多见)
? 1.QRS 时间延长,大于或等于0.12秒;V1导VAT ≥0.06s 。
? 2. QRS波前半正常,后半在(Ⅰ,Ⅱ,V4—6)导上宽而有切迹的S 波,S ≥0.04 S,aVR 导呈QR 波,R 波宽而有切迹。
?
? 4.ST-T 的方向与QRS 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 5.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有以上QRS 波群的特点,但QRS 波群时间在0.08~0.12秒。
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要点 ? 1.QRS 时间延长,大于或等于0.12秒。V5,V6导VAT ≥0.06s 。
? 2. Ⅰ,V5的Q 波消失,R 。V1,V2导呈QS 型。aVR 呈QS 型。
? 3.ST -T 的方向与QRS 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 4.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内有以上QRS 波群的特点,但QRS 波群时间在0.08~0.12秒。
四. 预激综合征
Kent 束(W-P-W)诊断要点
? 1.P-R 间期短,<>
? 2.QRS 波群增宽,≥0.12秒;
? 3.QRS 波群起始部有挫折、模糊,称为预激波(△);
? 4.常伴有继发性ST-T 改变;
Jame 束诊断要点
? (1)P-R间期短,<>
? (2)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波及ST-T 改变。
五. 心脏扩大
左房扩大诊断要点
? 1. Ⅰ、Ⅱ、aVR 、aVL 导联P 波增宽,超过0.11秒;
? 2.P 波多呈双峰型,第二峰常较第一峰大,峰间距大于0.04秒; 右房扩大诊断要点
? 1. Ⅱ、Ⅲ、aVF 导联中P 波异常高尖,电压超过2.5毫米;
? 2. Ⅰ、aVL 导联中P 波低平或倒置;
? 3.V1、V2导联中P 波形态不定,多高尖耸立,少数呈现低平或倒置; ? 4.P 波时间仍在正常范围内。
左室肥厚的诊断要点
? 1.QRS 波群电压的改变
(1)RV5或RV6电压超过25毫米;
(2)RV5+SV1综合电压超过40毫米(女性超过35毫米)
(3)RⅠ电压超过15毫米;
(4)RⅠ+SⅢ综合电压超过25毫米;
(5)RaVL电压超过12毫米或RaVF 电压超过25毫米
? 2.QRS 间期及室壁激动时间的变化
(1)QRS间期延长超过0.10秒;
(2)V5或V6的室壁激动时间延长,超过0.05秒; ? 3.ST-T 改变
(1)V5、V6、aVL 或aVF 导联ST 段下移超过0.50毫米,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TV5或TV6低于同导联中R 波电压的1/10;
(3)V1导联ST 段上移,T 波多高耸或直立;
? 4.QRS 电轴常显示电轴左偏,大多在-100以上
右室肥厚的诊断要点
? 1.QRS 波群电压的改变
(1)RV1电压超过10毫米;
(2)RV1+SV5综合电压超过12毫米;
(3)R1R/S大于1,V5R/S小于1;
(4)V1呈qR 波形;
(5)显著顺钟向转位,V1至V4甚至V6均呈rS 波形
(6)RaVR 电压超过5毫米;
(7)aVR导联R/S大于1;
? 2.QRS 间期及室壁激动时间的变化
(1)QRS间期多正常,右室壁显著肥厚者,QRS 间期可超过0.10秒;
(2)V1室壁激动时间延长超过0.03秒;
? 3.ST-T 改变
(1)V1、V2、V3导联中ST 段下移超过0.5毫米,T 波倒置;
(2)Ⅱ、Ⅲ导联亦多出现ST 段下移及T 波低平或倒置;
(3)V5导联ST 段上移及T 波高耸直立;
? 4.QRS 电轴常显示电轴右偏,大多在+110以上。
第四节 心肌缺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ST-T 的异常改变。
一、 T 波改变
1、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
此时,缺血使这部分心肌的复极较正常更为推迟,导致出现与QRS 主波方向一致的高大T 波。
如,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V1导联出现高大的T 波;下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II 、III 、aVF 导联出现高大的正向T 波。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
(包括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而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 波。
如,前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血时,在V2导联可见倒置的T 波,而下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血时,在II 、III 、aVF 导联可出现深倒置的T 波。
二、ST 段的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时除可出现T 波的改变外,还可出现ST 段的改变。
在心电图上典型的缺血型ST 改变,往往表现为ST 呈水平和下垂形下移≥0.1mv 。
*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一时性的ST 段下移,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第五节 心肌梗塞
一、基本图形
(一)“缺血性”改变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 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 波倒置;
(二)“损伤性”改变
1、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 段偏移。
2、内膜面损伤时S-T 段平直压低,外膜面心肌损伤时S-T 段抬高,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三)“坏死性”改变
一般认为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所以心电图主要表现“异常Q 波(坏死型Q 波,病理性Q 波)”,即Q 波增宽(>0.04s)、加深(>同一导联1/4R波)。
二、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以“异常Q 波”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准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要点
1. 初始0.03-0.04秒QRS 向量异常:
①在除aVR 导联和心脏呈垂直位时的aVL 导联外,任何导联出现Q 波的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 波的1/4,时间超过0.04秒;
②在右侧胸导联,出现q 波,不论其宽度和深度如何,若能除外右心室肥大及左束支前分支阻滞,则表示有心肌梗塞(多为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梗塞) ;
③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在Ⅰ、aVL 、及V4-V6导联R 波之前出现Q 波,应视为室间隔心肌梗塞或前壁心内膜心肌梗塞;
2.ST 向量的改变:心电图上出现ST 段移位,在不同的导联上表现为ST 段上抬或下移,且呈单向曲线特征性变化.
3. 平均T 向量的改变:心电图出现T 波改变早期呈为高尖T 波,以后由直立变为倒置,T 波无论直立或倒置均有以下特征:
①升支及降支与基线所形成的角度,大致相等;
②基底较窄;
③顶点较尖;
4.QRS 终末向量的改变:在出现坏死型Q 波的导联上,出现终末R 波。
范文四:诊断心电图
上一封 下一封
1 楼
范静静 12月10日 21:44
心电图检查
A型题
1、用目测法判断心电轴是否偏移,下列哪项表示心电轴左偏:( C )
A 、Ⅰ和Ⅲ导联主波向上
B 、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
C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
D 、Ⅰ和Ⅲ导联主波向下
E 、以上都不是
2、正常心电轴的变动范围是:( C )
A 、0°~-30°
B 、0°~-90°
C 、0°~90°
D 、90°~110°
E 、110°~180
3、下列哪项提示心脏有顺时针转位:( C )
A 、V 1呈rS 型,V 3呈RS 型,V 5呈Rs 型
B 、V 1呈rS 型,V 3呈rS 型,V 5呈RS 型
C 、V 1呈rS 型,V 3呈Rs 型,V 5呈Rs 型
D 、V 1呈RS 型,V 3 呈Rs 型,V 5呈R 型
E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
4、在心电图上测P—P(R—R)间隔时间为0.75s,则被检者的心率应为:(D)
A、65/min
B、70/min
C、75/min
D、80/min
E、85/min
5、下列哪项不是“窦性P 波”的指标:( E )
A 、P 波时限0.10s
B 、P 波电压肢导0.25mV
C 、Ⅱ、Ⅲ、aVF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D 、P-R 间期0.12s
E 、Ⅱ、Ⅲ、aVF 导联倒置、aVR 导联直立
6、心电图可见P 波增宽,时间﹥0.11s ,并有切迹,首先考虑:( A )
A 、左房增大
B 、左室增大
C 、右房增大
D 、右室增大
E 、心肌缺血
7、下列哪项不提示为右房肥大心电图改变:( C )
A 、P 波电压增高,肢导超过0.25mV
B 、P 波电压心前区导联超过0.2mV
C 、ptfV 1超过-0.04mm.s
D 、P 波时间正常
E 、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8、正常S —T 段的偏移范围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E )
A 、S —T 段下降心前区导联不超过0.05mV
B 、S —T 段抬高心前区导联A 1不超过0.3mV
C 、S —T 段抬高心前区导联A 3不超过0.5mV
D 、S —T 段抬高心前区导联A 5不超过0.1mV
E 、S —T 段抬高肢体导联不超过0.05 mV
9、左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最重要的诊断指标是:( B )
A 、额面心电轴-15°
B 、左心室高电压
C 、ST-T 继发性改变
D 、QRS 时限延长
E 、以上都不是
10、心电图示Rv 1+Sv5为1.5mV ,额面电轴为110°,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左房肥大
B 、右房肥大
C 、左室肥大
D 、右室肥大
E 、右束支传导阻滞 D )
11、下列哪项指标不支持左室肥大心电图改变:( D )
A 、额面电轴-30°
B 、R 1﹥1.5mV
C 、R V5+Sv1﹥4.0mV
D 、aVR 导联R/S≥1
E 、R Ⅰ+SⅢ﹥2.5Mv
1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改变:( B )
A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B 、S-T 段抬高形成单相曲线
C 、S-T 段下移呈弓背型
D 、S-T 段下移,R 波顶点垂线与S-T 段交角等于90°
E 、S-T 段呈下垂型下移
13、变异型心绞痛时,心电图的典型改变是:( C )
A 、S-T 段下移≥0.05mV
B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C 、S-T 段抬高伴T 波高耸
D 、S-T 段下移伴S-T 段延长
E 、以上都不是
14、下列哪种情况在常规导联心电图上不出现典型心肌梗死图形:(
A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B 、前壁心肌梗死
C 、下壁心肌梗死
D 、正后壁心肌梗死
E 、侧壁心肌梗死
15、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是:( A )
A 、异常Q 波 D )
B 、T 波倒置
C 、S-T 段水平下降
D 、T 波高尖
E 、S-T 段抬高与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16、心电图示Ⅱ、Ⅲ、aVF 导联S-T 段抬高与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首先考虑:( B )
A、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B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C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D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E 、陈旧性侧壁心肌梗死
17、心电图示P Ⅱ、Ⅲ、aVF 导联直立,aVR 倒置,P —P 均齐,间隔0.48s ,应考虑为:
( A )
A、窦性心动过速
B 、窦性心动过缓
C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D 、心房颤动
E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18、心电图可见在正常窦性心律后,提前出现一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时限0.14s ,其前无相关的P 波,T 波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应诊为:( C )
A、房性
B 、房室交界性
C 、室性
D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E 、左束支传导阻滞
19、下列不支持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指标是:( C )
A 、提前出现的P 波
B 、P 波形态与窦性P 波略有不同
C 、QRS 波群宽大畸形
D 、P —R 间期≥0.12s
E 、代偿间歇不完全
20、下列哪项提示心电图上有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B )
A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QRS 波群
B 、提前出现一逆行P 波
C 、提前出现P —QRS —T 波群
D 、代偿间歇完全
E 、T 波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1、心电图示R —R 间隔决定规则,频率220/min,QRS 波群时限﹤0.10s ,应考虑:( B )
A 、窦性心动过速
B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C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D 、心房颤动
E 、心房扑动
22、心房纤颤的心电图指标,下列哪项不正确:( C )
A 、P 波消失,代之为“f ”波
B 、“f ”波频率 为350—600/min
C 、心室率规则
D 、QRS 波群形态同窦性心律
E 、V 1 “f ”波导联最明显
23、心电图示P —R 间期固定,且大于0.21s ,最可能的诊断是( A )
A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B 、文氏现象
C 、窦性心动过缓
D 、莫氏Ⅱ型
E 、窦性心律不齐
24、在心电图上下列哪项在能提示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D )
A 、P-R 间期固定性延长
B 、P-R 间期逐渐延长
C 、部分P 波后无QRS 波群
D 、P 波与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
E 、P 波频率高于QRS 波群频率
25、下列哪项不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改变:( D )
A 、Ⅰ、V 5、V 6导联R 波增宽且有切迹
B 、Ⅰ、V 5、V 6导联无Q 波
C 、QRS 时限≥0.12s
D 、V 1导联的VAT ≥0.06s
E 、V 5导联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6、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最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是:( B )
A 、QRS 时限≥0.12s
B 、V 1导联呈rsR ’型
C 、Ⅰ、V 5、V 6导联呈qRS 型
D 、Ⅰ、V 5、V 6导联S 波增宽并有切迹
E 、 V 1导联ST —T 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27、心电图示P-R 间期0.1s ,QRS 波群起始部粗钝,其时限为0.12s ,V 1—V 6导联预激波及主波均向上,应诊为:( C )
A 、L-G-L 综合征
B 、马海姆预激综合征
C 、A 型预激综合征
D 、B 型预激综合征
E 、C 型预激综合征
28、下列哪种情况最有可能提示为L-G-L 综合征:( C )
A 、QRS 波群时限延长
B 、QRS 波群时限正常
C 、P-R 间期缩短
D 、P-R 间期延长
E 、有预激波
29、在下列指标中,哪项不符合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条件:( E )
A 、QRS 波群宽大畸形
B 、QRS 波群时限0.13s
C 、心室率200/min
D 、伴有继发性ST —T 改变
E 、心室律规则
30、下列哪项不支持心肌梗死缺血型改变:( C )
A 、T 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B 、T 波顶端尖耸
C 、T 波两支不对称
D 、S-T 段呈缺血型下移≥0.05mV
E 、T 波低平
31、心电图示胸导联V 1-V 3S-T 段抬高0.3mV ,V 1导联T 波倒置,V 2、V 3T 波直立,可能的诊断是:( E )
A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B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C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D 、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E 、正常胸前导联心电图
32、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是:( A )
A 、T 波对称、高而直立
B 、T 波对称伴倒置
C 、T 波双向
D 、T 波低平
E 、T 波双肢不对称
33、梗死前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区别在于前者:( E )
A 、S-T 段一时性下降
B 、S-T 段一时性抬高
C 、T 波平坦
D 、T 波双向或倒置
E 、不出现异常Q 波
34、正确的标准Ⅲ导联的连接,应该是:( B )
A 、左上肢连于正极,右上肢连于负极
B 、左下肢连于正极,左上肢连于负极
C 、左下肢连于正极,右上肢连于负极
D 、胸骨左缘第4肋间
E 、胸骨右缘第4肋间
35、下列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哪项是错误的:( B )
A 、无提前出现的逆行P 波
B 、有提前出现的逆行P 波
C 、无窦性P 波
D 、QRS 波群宽大畸形
E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36、心电图示P 波与QRS 波群无关,心室率45/min,律齐,最可能的诊断是:( D )
A、窦性心动过缓
B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C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D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E 、以上都不是
37、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与Ⅱ型的区别在于后者:( A )
A 、P-R 间期固定
B 、P-R 间期逐渐延长
C 、P 与QRS 波群无关
D 、可见QRS 波群脱漏
E 、P-P 间期﹤P-R 间期
38、前间壁心肌梗死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是:( A )
A 、V 1、V 2、V 3
B 、V 3、V 4、V 5
C 、V 1-V 6
D 、Ⅱ、Ⅲ、aVF
E 、Ⅰ、aVL 、V 5
39、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是:( B )
A 、前间壁
B 、前侧壁
C 、广泛前壁
D 、下壁
E 、正后壁
40、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与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区别在于前者:( E )
A 、P-R 间期固定
B 、QRS 波群呈比例脱漏
C 、P-P 频率﹥R-R 频率
D 、QRS 波群形态正常
E 、无QRS 波群脱漏
心电图:判断题
1、( √ ) 心电图上的P 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2、( × ) 心电图上的QRS 波群是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称。
3、( × ) 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心内膜侧向心外膜侧推进。
4、( √ ) 标准Ⅰ导联的连接是左上肢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上肢连于负极。
5、( × ) 左下肢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上肢连于负极,为标准Ⅲ导联图形。
6、( × ) 左下肢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上肢连于负极,为标准Ⅱ导联图形。
7、( √ ) 心电图上如果Ⅰ和Ⅲ导联主波向上,即表示心电轴不偏。
8、( × ) 心电图上如果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即表示心电轴右偏。
9、( × ) 心电图上如果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即表示心电轴左偏。
10、( × )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11、( × ) Q-T间期代表心房肌和心室肌除极的全过程。
12、( √ ) 室壁激动时间代表心室激动由心内膜经心肌至心外膜经历的时间。
13、( × ) 正常P 波的前1/3部分是由右房除极引起,故右房肥大时,表现为P 波电压正常,时间延长。
14、( × ) 测量V 1导联P 波的终末电势,有助于对左房肥大的诊断,正常ptf
V 1应﹤-0.04mm.s 。
15、( √ ) 当双侧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可表现为近似正常的心电图图形。
16、( √ ) 心电图示心电轴左偏,QRS 时限为0.11s ,R V5+SV1﹥4.0mV ,可诊断
为左室肥大。
17、( × ) 心电图示心电轴为+120°,V 1导联R/S﹥1伴V 1室壁激动时间﹥0.03s ,
V 5导联R 波﹥2.5mV ,应诊断为右心室肥大。
18、( × ) 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即可影响心室除极的正常进行。
19、( × ) 当心电图出现S-T 段抬高时,即可认为有心肌损伤型改变。
20、( √ ) 当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位时,心电图上可表现为异常的Q 波或QS 波。
21、( × )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时,不出现异常Q 波或QS 波,但可出现损伤型改变,即S-T 段抬高,一般持续24h 。
22、( √ )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统称为窦性心律,其心电图特征为:P Ⅱ直立,P aVR 倒置。
23、( √ ) 心电图上未发现P 波,QRS 波群形态同窦性心律,心室律绝对不规则,据此可以诊断为心房颤动。
24、( × ) 心电图示P-R 间期恒定,部分P 波后无QRS 波群,应考虑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5、( × ) 心电图示P-R 间期逐渐延长,R-R 间期逐渐缩短,有QRS 波群脱漏,可诊断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26、( √ ) 心电图上P-P 间距﹤R-R 间距,P 波与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QRS 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38/min,应诊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7、( × ) 心电图示P-R 间期0.10s ,QRS 时限0.12s ,QRS 波群起始部有预激波,据此可诊为L-G-L 综合征。
28、( × ) 心电图示额面电轴右偏,V 1导联R/S﹥1,V 1导联室壁激动时间﹥
0.03s ,可考虑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29、( × )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其逆行P ’波如果出现在QRS 波群之前,则P ’- R间期﹤0.20sA 。
30、( × ) 心肌梗死急性期是指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心电图上有S-T 段抬高,T 波倒置,而不出现异常Q 波。
心电图:名词解释
1、导联——电极板安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分别用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
2、心电轴——是指心室除极过程中,额面各瞬间QRS 综合向量的总和,即为平均QRS 电轴(简称心电轴),正常指向左下方。
3、肢体导联低电压——三个标准导联或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中,每个导联的R 波加S 波的绝对值均﹤0.5mV 。
4、室壁时激动时间——代表心室激动由心内膜经心肌至心外膜所经历的时间。
5、异常Q 波——超过正常范围过深、过宽的Q 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6、预激综合征——是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之外,激动经由附加的传导束抢先到达心室,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提前激动。
心电图:填空题
1、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导联为( 标准导联 )、(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和( 心前区导联 )。
2、QRS 波群的命名,在等电位线上的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 R )波,R 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 Q )波,R 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 S )波。
3、正常S-T 段为一等电位线,任何导联S-T 段下降不应超过( 0.05mV ),S-T 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 1、V 2不应超过( 0.3 mV ),V 3导联不超过( 0.5 mV ),
V 4-V 6导联不超过( 0.1mV )。
4、阻断冠脉血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 缺血 )、( 损伤 )和(坏死 )三种类型的图形改变。
5、心肌梗死缺血型改变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 T )波变化,其特点为( 升肢与降肢对称 )、( 顶端变为尖耸的箭头状 )和( 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6、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在动态观察中可见到( 早期 )、( 急性期 )、( 亚急性期)和( 陈旧期 )的典型演变过程。
心电图:问答题
1、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哪些特征性改变?
(1)缺血型改变:缺血型T 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2)损伤型改变:S —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3)坏死型改变:表现为异常的Q 波或QS 波。
2、试述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
(2)各导联中(V,导联最显著) 出现一系列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频率为350~600/min ;
(3)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3、试述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1)提早出现的QRS 波群,其宽大畸形,时限>0.12s;
(2)其前无相关的P 波;
(3)T波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4、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是什么?
(1)P—R 间期<>
(2)QRS时限>0.11s;
(3)QRS波群起始部有预激波;
(4)有继发性ST —T 改变。
5、房室传导阻滞根据其阻滞程度可分为几度?每一度有何特点?
在心电图上根据其传导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宣传导阻滞:表现为P —R 间期延长≥0.2“,或P —R 间期按年龄、心率超过正常值高限。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心电图表现分为两型;I 型(文氏型) 表现为P 波规律出现,P —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 波后QRS 波群脱漏一次,脱漏后第一个P —R 间期最短,以后逐渐延长,直至P 波后QRS 波群脱漏,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Ⅱ型(莫氏Ⅱ型) 表现为P —R 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 ,部分P 波后无QRS 波群。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 波完全不能下传,P 波与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P 波频率高于QRS 波群的频率,QRS 波群形态则取决于心室起搏点位置的高低。
1.QRS 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其命名应该是:(C )
A. S波 B. Q波 C. QS波 D. qS波 E. q波
2. 在心电图上P 波反映的是:(C )
A. 窦房结除极 B.窦房结复极 C.心房除极 D.心房复极 E.房室结除极
3. 关于胸导联电极的安放,下列哪项不正确:(E )
A.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B.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C.V3------V2与V4连线中点
D.V4------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E.V5------左第5肋间腋前线处
4. 关于心电图的价值,下列哪项不正确?( E )
A. 能确诊心律失常
B. 能确诊心肌梗塞
C. 辅助诊断房室肥大
D. 辅助诊断电解质紊乱
E. 能反映心动能状态
5. 根据Ⅰ、Ⅲ导联QRS 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下列哪项不正确:(E )
A.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B. 二者主波向上,电轴不偏
C. 二者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右偏
D. 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E. Ⅰ导联正负波代数和为0,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为+90o
6. 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D )
A.P 波高而宽
B.P 波增宽
C.P 波出现切迹
D.P 波尖锐高耸
E.P 波呈双峰状
7. 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梗塞区导联口表现有:(C )
A.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B. 坏死型Q 波
C.T 波直立
D. 缺血型T 波倒置
8. 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包括:(D )
A. 只显示左室肥大
B. 只显示右室肥大
C. 同时显示双室肥大
D. 大致正常
9. 下壁心肌梗塞时,典型的梗塞波形出现在Ⅱ、Ⅲ、aVF 导联。
10. 心肌梗塞的" 损伤型" 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D )
A.R 波电压降低
B. 异常Q 波
C.T 波直立高耸
D.ST 段抬高
E.T 波对称性
11. 下列哪项提示P 波异常?(E )
A. Ⅱ导联P 波直立
B. Ⅲ导联P 波双向
C.aVR 导联P 波倒置
D.aVL 导联P 波不明显
E.V5导联P 波倒置
12. 关于室性早博的心电图特点:(D )
A. 提前出现的宽大QRS 波
B. 宽大QRS 波前无P 波
C. 其T 波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D. 代偿间期不完全
E.QRS 波时间>0.12S
13. 心电图上U 波明显增高临床上见于:(C )
A. 高血钾
B. 高血钙
C. 低血钾
D. 低血钙
E. 低血镁
14. 心肌梗塞的部位
A. 前间壁
B. 广泛前壁
C. 下壁
D. 高侧壁
E. 正后壁
15. 关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下列那些正确?(
A. 连续三个以上的房性早博
B. 心率160~220次/分
C. 心律绝对整齐 E )
D.QRS 波型正常
16. 关于心电轴, 下列那些正确: (C)
①.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右偏
②. Ⅰ、Ⅲ导联主波均向上------电轴不偏
③. 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左偏
④. 正常心电轴在0o ∽90o 之间
17. 简述一度、二度Ⅰ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不应期延长]
(1) P-R间期>0.20秒(60-90次/分) (2)每个P 波后都有相关的QRS 波
A. 二度Ⅰ型(文氏现象)(莫氏Ⅰ型)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 波后脱漏一个QRS 波,脱漏前最后一个P-R 间距最短
B.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P 波与QRS 波无关,各有自己的频率
D. 心房率大于心室率
E.QRS 波形态近似正常或宽大畸形
18.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时出现梗塞图形的导联是(C)
A. Ⅱ、Ⅲ、aVF
B. Ⅰ、aVF
C.V1、V2、V3
D.V4、V5、V6
E. Ⅰ、aVL 、V5、V6
19.病人突发心悸,心电图示心率180次/分,QRS 波时间0.10秒,R-R 绝对整齐(B)
A. 房室交界性逸博心率
B.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 窦性心动过速
E. 房颤
20.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征是(D)
A.P-R 间期进行性缩短
B.R-R 间距进行性缩短
C. 固定的房室3:1传导
D.P-R 间期进行性延长,伴QRS 波脱漏
E.P-R 间期进行性延长
21.(X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是(B、C)
A.P 波频率后于QRS 波群频率
B.P 波与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
C.QRS 波群形态取决于心室起搏点位置的高低
D.P-R 间期固定
22.(X型) 二尖瓣型P 波心电图的特点(B、C)
A.P 波高而尖
B.P 波增宽,时间>0.11秒
C.P 波有明显切迹,双峰距≥0.04秒
D.P-R 间期>0.20秒
23.正常心电图包括以下波和段:P 波、R-R 间期、QRS 波群、(J点)ST 段、T 波(QT间期) 、U 波。
24.急性心肌梗塞后产生三种类型心电图改变是缺血型改变、损伤型改变、坏死型改变
25.房性早博的QRS 波可能是
A. 正常形态
B. 无QRS 波
C. 右束支阻滞型
D. 室性融合波
26.试述心肌梗塞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的心电图表现
A. 心肌梗塞分期(4期)
B. 超急期 数小时内 T波高耸
C. 急性期 数小时至数天 ST段抬高
D. 演变期(亚急性期) 数天至数周 T波直立,ST 段回复等电位线,T 波倒置,Q 波慢性期(陈旧期) 异常Q 波
1.QRS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其命名应该是:(C )
A. S波 B. Q波 C. QS波 D. qS波 E. q波
2. 在心电图上P 波反映的是:(C )
A. 窦房结除极 B.窦房结复极 C.心房除极 D.心房复极 E.房室结除极
3. 关于胸导联电极的安放,下列哪项不正确:(E )
A.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B.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C.V3------V2与V4连线中点
D.V4------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E.V5------左第5肋间腋前线处
4. 关于心电图的价值,下列哪项不正确?( E )
A. 能确诊心律失常
B. 能确诊心肌梗塞
C. 辅助诊断房室肥大
D. 辅助诊断电解质紊乱
E. 能反映心动能状态
5. 根据Ⅰ、Ⅲ导联QRS 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下列哪项不正确:(E )
A.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B. 二者主波向上,电轴不偏
C. 二者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右偏
D. 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E. Ⅰ导联正负波代数和为0,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为+90o
6. 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D )
A.P 波高而宽
B.P 波增宽
C.P 波出现切迹
D.P 波尖锐高耸
E.P 波呈双峰状
7. 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梗塞区导联口表现有:(C )
A.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B. 坏死型Q 波
C.T 波直立
D. 缺血型T 波倒置
8. 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包括:(D )
A. 只显示左室肥大
B. 只显示右室肥大
C. 同时显示双室肥大
D. 大致正常
9. 下壁心肌梗塞时,典型的梗塞波形出现在Ⅱ、Ⅲ、aVF 导联。
10. 心肌梗塞的" 损伤型" 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D )
A.R 波电压降低
B. 异常Q 波
C.T 波直立高耸
D.ST 段抬高
E.T 波对称性
11. 下列哪项提示P 波异常?(E )
A. Ⅱ导联P 波直立
B. Ⅲ导联P 波双向
C.aVR 导联P 波倒置
D.aVL 导联P 波不明显
E.V5导联P 波倒置
12. 关于室性早博的心电图特点:(D )
A. 提前出现的宽大QRS 波
B. 宽大QRS 波前无P 波
C. 其T 波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D. 代偿间期不完全
E.QRS 波时间>0.12S
13. 心电图上U 波明显增高临床上见于:(C )
A. 高血钾
B. 高血钙
C. 低血钾&nb
1.QRS 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其命名应该是:(C )
A. S波 B. Q波 C. QS波 D. qS波 E. q波
2. 在心电图上P 波反映的是:(C )
A. 窦房结除极 B.窦房结复极 C.心房除极 D.心房复极 E.房室结除极
3. 关于胸导联电极的安放,下列哪项不正确:(E )
A.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B.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C.V3——V2与V4连线中点 D.V4——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E.V5——左第5肋间腋前线处
4. 关于心电图的价值,下列哪项不正确?( E )
A. 能确诊心律失常 B. 能确诊心肌梗塞 C. 辅助诊断房室肥大 D. 辅助诊断电解质紊乱 E. 能反映心动能状态
5. 根据Ⅰ、Ⅲ导联QRS 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下列哪项不正确:(E )
A.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B. 二者主波向上,电轴不偏 C. 二者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右偏 D.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E.Ⅰ导联正负波代数和为0,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为+90。
6. 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D )
A.P 波高而宽 B.P 波增宽 C.P波出现切迹 D.P 波尖锐高耸 E.P 波呈双峰状
7. 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梗塞区导联口表现有:(C )
A.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B. 坏死型Q 波 C.T 波直立 D. 缺血型T 波倒置'
8. 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包括:(D )
A. 只显示左室肥大 B. 只显示右室肥大 C. 同时显示双室肥大 D. 大致正常
9. 下壁心肌梗塞时,典型的梗塞波形出现在Ⅱ、Ⅲ、aVF 导联。
10. 心肌梗塞的" 损伤型" 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D )
A.R 波电压降低 B. 异常Q 波 C.T 波直立高耸 D.ST 段抬高 E.T 波对称性
11. 下列哪项提示P 波异常?(E )
A.Ⅱ导联P 波直立 B.Ⅲ导联P 波双向 C.aVR 导联P 波倒置 D.aVL 导联P 波不明显 E.V5导联P 波倒置
12. 关于室性早博的心电图特点:(D )
A. 提前出现的宽大QRS 波 B. 宽大QRS 波前无P 波 C. 其T 波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D. 代偿间期不完全 E.QRS 波时间>0.12S
13. 心电图上U 波明显增高临床上见于:(C )
A. 高血钾 B. 高血钙 C. 低血钾 D. 低血钙 E. 低血镁
14. 心肌梗塞的部位
A. 前间壁 B. 广泛前壁 C. 下壁 D. 高侧壁 E. 正后壁
15. 关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下列那些正确?(E )
A. 连续三个以上的房性早博 B. 心率160~220次/分 C. 心律绝对整齐 D.QRS 波型正常
16. 关于心电轴, 下列那些正确:
A.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右偏 B.Ⅰ、Ⅲ导联主波均向上——电轴不偏 C.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左偏 D. 正常心电轴在0o∽90o之间
17. 简述一度、二度Ⅰ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不应期延长]
(1) P-R间期>0.20秒(60-90次/分) (2)每个P 波后都有相关的QRS 波
A. 二度Ⅰ型(文氏现象)(莫氏Ⅰ型)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 波后脱漏一个QRS 波,脱漏前最后一个P-R 间距最短 B.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P 波与QRS 波无关,各有自己的频率 D. 心房率大于心室率 E.QRS 波形态近似正常或宽大畸形
18.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时出现梗塞图形的导联是?
A.Ⅱ、Ⅲ、aVF B.Ⅰ、aVF C.V1、V2、V3 D.V4、V5、V6 E.Ⅰ、aVL 、V5、V6
19.病人突发心悸,心电图示心率180次/分,QRS 波时间0.10秒,R-R 绝对整齐(B)
A. 房室交界性逸博心率 B.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 窦性心动过速 E. 房颤
20.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征是(D)
A.P-R 间期进行性缩短 B.R-R 间距进行性缩短 C. 固定的房室3:1传导 D.P-R 间期进行性延长,伴QRS 波脱漏 E.P-R 间期进行性延长
21.(X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是(B、C)
A.P 波频率后于QRS 波群频率 B.P 波与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 C.QRS 波群形态取决于心室起搏点位置的高低 D.P-R 间期固定
22.(X型) 二尖瓣型P 波心电图的特点(B、C)
A.P 波高而尖 B.P 波增宽,时间>0.11秒 C.P 波有明显切迹,双峰距≥0.04秒 D.P-R 间期>0.20秒
23.正常心电图包括以下波和段:P 波、R-R 间期、QRS 波群、(J点)ST 段、T 波(QT间期) 、U 波。
24.急性心肌梗塞后产生三种类型心电图改变是缺血型改变、损伤型改变、坏死型改变
25.房性早博的QRS 波可能是
A. 正常形态 B. 无QRS 波 C. 右束支阻滞型 D. 室性融合波
26.试述心肌梗塞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的心电图表现
A. 心肌梗塞分期(4期) B. 超急期 数小时内 T波高耸 C. 急性期 数小时至数天 ST段抬高 D. 演变期(亚急性期) 数天至数周 T波直立,ST 段回复等电位线,T 波倒置,Q 波慢性期(陈旧期) 异常Q 波
下一封未读:
QQ 邮箱管理员 好友生日提醒服务
上一封 下一封
范文五:brugada综合症的心电图及临床诊断[优质文档]
Brugada综合症的心电图及临床诊断
【摘 要】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症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将16例患者按症状分为两组:A组(无明显症状)10例,B组(有不明原因的晕厥或猝死)6例。定期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资料归档。结果:B组中3例监测到室速、室颤,确诊为Brugada综合症;另外13例为特发性Brugada综合征样心电图改变。结果: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心律失常和心电图两部分表现来判断。
【关键词】:Brugada综合症 Brugada波 心电图 诊断
Brugada综合症是由离子通道基因异常导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属于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一般情况下预后严重。患者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
指数增长,心电图有特征性的Brugada波。近几年来,Brugada综合症的病例呈国内散发和家族性病例也逐年升高。因此得到了医学界的广范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2010年3月于我院心电图检查具有Brugada波者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37?6)岁。X线胸片、彩超等常规检查均未见器质性心脏病。对患者临床查体,并询问病史及家族史。按症状分为两组:A组(无明显症状)10例、B组(有不明原因的晕厥或猝死)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心肌酶、心肌钙均未发现异常。定期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资料归档。B组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反复发作时入院连续监测。
2 结果
A组中心电图未监测到室速、室颤,其中1例为纵隔肿瘤,1例为早期复极综合征。B组中6例晕厥、心悸发作时,3例监测到室速、室颤,其中2例经除颤、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猝死,发作时经抢救无效死亡。另外3例晕厥、心悸发作时,表现为窦性心律,且窦性心动过缓,最终确诊1例为癫痫发作,
2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16例Brugada波患者中,有不明原因的晕厥、心悸同时伴有室速、室颤共3例,最终确诊 Brugada综合征患者共3例(18.75%)。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5)岁。
3 讨论
[1]1) 患者右胸前V,V导联具有特征型的Brugada波,Brugada波是心室13
复极异常的表现,特征为:右束支传导阻滞,ST呈下斜形或马鞍形抬高伴随T波倒置,Q-T的间期正常或缩短为标准,J波振幅?2mm。临床上患者常因多形性室速或室颤引起反复晕厥、甚至猝死。
Brugada波具有隐匿性、多变性、间歇性等特点:Brugada 综合症患者心电图ST 段的改变是动态的,不同类型的心电图可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先后检测到。自发或药物试验可以引发三种类型心电图之间的转换。
2) 不少国内的医生错误的认为,心电图存在Brugada波就可以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而临床上多达几十种的病症与之有相似心电图,如:纵隔肿瘤、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左心室肥厚、前间壁心肌梗死等。只有确立Brugada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才可以确诊Brugada综合症患者,防止误诊和漏诊。并且避免ICD的过度应用。
Brugada综合征主要包括临床心律失常和心电图两部分表现。患者除应具有I型Brugada波,还必须具有表1中5个其他标准中的一个。
表1 Brugada综合症临床诊断的5个标准
本人史 家族史
1(室颤或多形性室速 1(家族成员有45岁以下猝死
2(晕厥或夜间极度呼吸困难 2(家族成员存在I型Brugada波
3(心脏电生理检查阳性
若病人出现Brugada波,诊断的关键在于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和家族史。抓住诊断的重要线索,如:家族性心脏猝死史、无法解释的晕厥、晕厥先兆以及猝死生还病史等。本组16例Brugada波患者,3例(18.75%)记录到室速、室颤发作,确诊为Brugada综合征,说明Brugada综合征常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岁。
Brugada波在临床上应加以鉴别,首先应排除可引V,V导联ST段升13高的其他疾病。如果患者只有特征性心电图的改变,没有表1中的其他临床症状,就不能诊断为Brugada综合症,只能称为特发性Brugada综合症样心电图改变。
3)近几年来,Brugada综合症发病率不断升高,对于该病的临床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有未获诊断和确诊患者猝死的报告,有效的治疗药物尚待进一步确的开发。本文通过对Brugada综合症患者心电图和临床表现的分析,进一步立了Brugada综合症的临床诊断方法。希望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玉凤,苏海霞. Brugada波与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18(4): 288-289.
[2]张夏琳,卢亦伟.Brugada波的临床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4): 394-
395.
2.5mv,v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