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挪威的森林永泽
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 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写这个人的...
貌似太多了, 发不了....
这个第一部分, 永泽的性格分析, 仅供参考~究竟只是本科论文, 水平不高, 见笑了~
(一) 永泽自身的性格特征与思维方式。
(1) 自恋
弗洛姆曾经指出“积极的自恋者,脸上时时表现出特异的神采或自大;消极的自恋则常常表现出愤怒、幽怨或孤独。”故此,自我向内退缩则形作自怜;自我向外过分膨胀则形作自私利己。(注二)
永泽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自恋者。他的自恋在本书中男主人公第一次与他相见时便已有充分的体现:
“若是通读三遍《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倒像是可以成为我的朋友。”他自言自语似的说。我们果真成了朋友。那是十月间的事。(注三)
二人成为朋友的契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村上春树曾经说过“在一九六八年,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 虽然算不得反动之举, 也终非值得提倡的行为”(注四)。这部小说有着极其浓厚的幻灭的色彩:曾经的女友浅薄而贪婪、现实中的社会空洞而虚伪,暴发商盖茨比不但没能用金钱、财富换回昔日的爱情,反而最后葬送掉自己的性命。整篇小说即是“美国梦”的破灭。
永泽与渡边由于同样的爱好此书而成为朋友。书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永泽为什么喜好这部小说,在渡边问及为何永泽会选择阅读过世方二十八年的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时旁敲侧击地提了一句“像菲茨杰拉德那样的杰出作家可以网开一面嘛!”无从考证作者写下这一句的意图。照我自己的揣测,永泽之所以喜好这本书甚至愿意打破自己不阅读过世不满三十年作家的作品的原则,是出于对社会、对人性的一种冷眼的嘲弄。
有一点不能不提及的就是永泽的阅读原则:
“他宣称: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
“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注五)
他喜爱的作家是“巴尔扎克、但丁、康拉德、狄更斯”一类“不能说有当代感”的作家,原因竟然是“如果读的东西和别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乡巴佬、小市民才那样。有识之士不会如法炮制,取羞于人。”(注六)
他的自负,从某些方面来说,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优越感,也体现为一种对世人的不屑。这一点同样也在阅读这方面体现出来:
“这宿舍院里,多少算是有识之士的,惟独我和你。其余全是一堆废纸屑!”(注七)
在永泽眼里,有识之士仅自己和同样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渡边而已。这样的一种傲慢和自恋使他无法、也不能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来衡量。正如他不可能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着想。就算是对自己的女友,也同样有着颇为不近人情的想法。初美,一个非常单纯而善良的女孩子,死心塌地地爱着永泽,且对他的寻花问柳向来不闻不问,她所求的只是永泽的爱情而已,为此,她毫不吝惜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并且不时还要忍受永泽的轻辱。而永泽对于这样一个令任何人都为之怜惜的女子,却也毫不心软:
“不过,初美的事你怎么办呢?进修之后要出国工作,几年也回不来吧?她可如何是好?” “那是初美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不明白什么意思。”
他把脚搭在桌面上喝着啤酒,打了个哈欠。
“就是说,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这点对初美也说得明明白白。所以嘛,初美如果想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就这个意思。”(注八)
”过分的自我膨胀这一点便是本文开头时弗洛姆所说的“自我向外过分膨胀则形作自私利己。
使他完全罔顾他人的感受,最后直接导致了初美悲剧性的结局“当初美她--如同我的许多熟人那样--来到人生的某一阶梯的时候,就像突然想起似的自行中断了生命。她在永泽去德国两年后和一个男子结了婚,又过了两年便用剃刀割断了手腕动脉。”(注九)对于初美的死亡,永泽虽然也表现出了一种类似哀伤的情绪“由于初美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这委实是令人不胜悲哀和难过的事,甚至对我来说。”(注十),但是,他的“悲哀和难过”并不能让他对自己进行反思,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惆怅之情,但他仍然会“以同一程序勇往直前”,去往他自己的天地。初美的死并不能使他的脚步稍有停顿。
(2) 矛盾
正如渡边所说“永泽是一个集几种相反特点于一身的人,而这些特点又以十分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他热情得无以复加,连我都险些为之感激涕零,有时又极尽搞鬼整人之能事。他既具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又是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他可以春风得意地率领众人长驱直进,而那颗心同时又在阴暗的泥沼里孤独地挣扎。一开始我就清楚地觉察出了他这种内在的矛盾。而其它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委实令人费解。他也背负着他的十字架匍匐在人生征途中。”(注十一)
永泽的矛盾,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他的自负和自傲。由于习惯性的优越感,他无法也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他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将自己这种思考强加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而在永泽看来,自己的思考方式是最正确的,而别人也应该用他的思路来思考问题。这种过于个人化的思考方式,使他对一切事情的处理都极为理性化,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我不能说理性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用过于理性的方式来处理一切,实在显得太过不近人情。对于初美,这个与他交往三年的女友,他的处理方式,在任何人看来,都实在过于无情。永泽对初美所持的态度是“初美如果想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
那她就等。就这个意思”(见注八)。在他看来,无论初美选择哪条道路都只是初美个人的事情,与永泽自己毫无关联。初美的任何选择,都无法对他自己的选择有左右的力量。他即他,初美即初美,两者独立存在,无法相互影响、干预。事实上,这种思想也非常合乎本书的主题与意境。正如男主人公渡边十七岁前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生在此岸,死在彼岸,我在此岸,不在彼岸。”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初美和永泽的爱情(或许永泽并不认为这是爱情,照他自己的说法:“但就是不能打心眼里爱上某个人,而总是有个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一种饥渴感,如此而已--这我看得明白。”(注十二))的无果的结局也是由二人的性格差异所致,并不可以完全归罪于永泽过于理性的人生观。初美本身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就带着悲剧性的意味。如她自己所说:“可是渡边君,我并不是脑袋好使的女人,总的说来,有些迂腐和古板。什么人生观啦责任啦,怎么都无所谓。结了婚,每晚给心上人抱在怀里,生儿育女,就足够了,别无他求。我所追求的只是这个。”(注十三)这是最根本的分歧所在。在永泽的人生计划里,根本就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打算,他要的,不是安定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他的人生信条是“我要百分之百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达到极限绝不罢休”。(注十四)要在“不公平的社会”作为强者而生存下去,拿到自己想要的,自己不想要的就不拿。初美的悲剧在于她并不属于永泽“想要”的。在这一点上来说,其实永泽早已经告知初美“社会这东西,从根本上就是不公平的。这不能怪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可是一次都没有骗过初美。在这个意义上,我这人是可谓不近人情,我早已告诉她,如果不愿意,那就各奔东西。”而初美却相信永泽在“几经风雨、几经挫折之后,加上长时间的天南海北”之后,对自己的感情会产生变化,或许会愿意安定下来,跟自己在一起也说不定。照初美的说法,便是“现在的我惟有等待而已。”就算是渡边规劝她“若是普通人,或许会那样。但那个人另当别论。那人的意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坚强,而且每天每日都在不断加强,越是遭受打击越是自强不息。他甚至宁肯生吞蛞蝓也不在人前认输。对这样的人你还能指望什么呢?”(注十五)劝她放弃时她也不愿意放弃对永泽的爱意。初美这个角色让人感到怜惜的地方就在于此。明知道几乎无望的事情也不惜代价去争取,她的过失只在于她根本就爱上了错的人。最后这个“无论如何都应该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也未能幸免,在永泽离开四年以后,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孤独而自杀。
初美的结局,如果用永泽的说法来说,应该就是初美的责任,与他毫不相干。关于她的死亡,永泽所感到的“不胜悲哀和难过”,事实上也不过一种遗憾和感伤而已。
以上关于永泽和初美的阐述,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即是永泽性格中自恋的成分已经自我膨胀到了自私的地步。这种自私,使他可以完全罔顾其它人的感受,我行我素,做出残忍的事情。
而矛盾的就是,永泽的个性中的另外一个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并没有什么权力欲金钱欲,真的。或许我这人俗不可耐刚愎自用,但那种玩艺儿却是半点儿都找不到我头上。就是说,我是个没有私欲的人,有的只是好奇心,只是想在那广阔无边而险象环生的世界里显一显身手罢了。”(注十六)
他说自己“没有私欲”,这一点也没有虚假。渡边所欣赏的也是“他最大的美德是诚实。他决不说谎,从不文过饰非,也不隐瞒于己不利的情况。”(注十七)他有的只是好奇心,就连他对自己参加外务省的考试的解释也是这样的:“不过最主要的理由是想施展一番自己的拳脚。既然施展,就得到最广大的天地里去,那就是国家。我要尝试一下在这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中,自己能爬到什么地步,到底有多大本事。懂吗?”(注十八)他对社会的态度极其奇怪,既然已经看透了它的本质,即“不公平”,他对社会始终抱着一种冷冷的嘲弄的态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他所具有的好奇心,使他在“在这臃肿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往上爬,要看看自己到底能爬到多高。用如此嘲讽的态度,却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不能不说也是一对极端的矛盾了。此处要提到的是,永泽是一个极其努力的人。《挪威的森林》中提到过,永泽的头脑极好,家世也很不错,但永泽并未像一般的聪明人富家子弟那样,自恃聪明或富有,不肯付出努力。他说:“我并不是仰脸望天静等苹果掉进嘴里,我在尽我的一切努力,在付出比你大十倍的努力。”(注十九)
“所谓努力,”而且,永泽所谓的努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定义: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注二十)在永泽眼里,那些“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地忙个没完”的人所做的只是劳动,而不是努力。那些忙忙碌碌的人有的只是目的,而不是主动的。
正因为永泽的劳动是主动的,所以在他看来,他有更多的权利获得成功,并因此而看不起那些只是劳动,而不是努力的人。事实也确实如此。永泽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乃至和女子大交道等方面都能取得颇大的成功。在此处与永泽形成对比的是渡边曾经的好友——木月。永泽永远春风得意,在任何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而木月与其相比,则无疑是个失败者。甚至于自动退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自杀,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种不足取的逃避的方式。但是,到了最后,无论是懦弱自怜如木月、直子、单纯善良如初美、甚至坚强能干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永泽的翻版的直子的姐姐,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种方式来逃避生存。
范文二:挪威的森林 永泽
《挪威的森林》的人物之——永泽
2008-06-11 23:24:19|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大多都是非常有特点,也性格非常不同的。有些浓墨重彩的写,有些轻描淡写,形象却依然很突出。一方面这些人物的个性的确很与众不同,一方面作者村上春树抓住了各自特点。这些人物中有一心只想去画地图,死板可爱的“敢死队”,有和渡边一起打工,并喜欢油画音乐的伊东;有好色
的唱片店老板,有和蔼的房东——不一而足。其中,我特别喜欢的是永泽。
永泽是这些人物中惟一一个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努力”去得到的人。他出身殷富,但是依然不满足,人身的目标就是去尽可能的得到所能得到的,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在这个世界中“获取”所能获取的;他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为达目的,什么都可以做,包括生吞活虫;他有自己清晰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并为之有一套严格的执行路线和方法;他也有一整套看待人生的观点,特别是他“可能性+水龙头”观点,都不愧是人生的一种特别的态度;他如此坚强和自信,指挥众人,挥洒人生,不被任何事情所影
响和牵绊-------
在我看来,在永泽身上寄托了作者对权利上层的理解,也表达了对政治的态度。永泽这类人是社会中最聪明,最自信,最有“能力”的,但是也是最无耻的。他们玩弄别人,却完全不在意;他们如此自私,却能完全按照社会的规则去“打开水龙头”去轻易获得自己的所需。他们占据了社会的上层,几乎主宰了社会。不
能不说,村上其实对待政治是悲观的。
如果用电影来表现,永泽在电影中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演员的气质一定是自信,成熟,英俊潇洒,眼
神中一定要有一丝邪气。
“可能性+水龙头”理论是如此精彩,电影中一定要完整的还原。呵呵。
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 若对其视而不见, 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你明白吗?
我是个没有私欲的人,有的只是好奇心,只是想在那广阔无边而险象环生的世界里显一显身手罢了。 也没有什么理想之类的东西吗?
当然没有。人生中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
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语言这东西还是多学一种有好处,再说这是我天生的拿手好戏。法语也是自学的,几乎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和玩一个道理,只要摸到一条规律,往下任凭多少都是一个模式。喏,和搞女人同一码事。
我要百分之百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达到极限绝不罢休。想拿的就拿,不想拿的就不拿,就这样生存下去。不行的话,到不行的时候再另考虑。反过来想,不公平的社会同时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社会。” “这话像是有些我行我素的味道吧。”我说。
“不过,我并不是仰脸望天静等苹果掉进嘴里,我在尽我的一切努力,在付出比你大十倍的努力。”
“那怕是的。”我承认。
“所以,有时我环顾世人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些家伙为什么不知道努力呢?不努力何必还牢骚满腹呢?”
我惊讶地看着永泽的脸:“在我的印象中,世上的人也都在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地忙个没完,莫不是我看错了?”
“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举例说,就是在职业确定之后其他人无不只顾庆幸的时间里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是这样的吧?”
“正是这样。我要在春天到来之前完全掌握西班牙语。英语、德语和法语早已会了,意大利语也基本可以。如果不努力,这些能得到吗?”
人理解某人是水到渠成的事,并非某人希望对方理解所使然。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我和渡边有相似的地方。”永泽说,“他和我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只不过在傲慢不傲慢上有所差别。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动--除此之外对别的没有兴趣。所以才能把自己同别人分开来考虑。我喜欢渡边也无非喜欢他这一点。只是他这小子还没有清楚地认识这点,以致感到迷悯和痛苦。”
“不迷悯和痛苦的人哪里能找得到!”初美说,“或者说你从来没有迷惘和痛苦过?”
“我当然也迷惘也痛苦,只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减轻。就拿老鼠来说,如果让它触电的话,它也要设法使自己少受损害。”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池田玲子)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5 没用
分享到
推荐
2010-07-28 09:12:18 知北遊
嘿嘿,我终究是看到了这些摘抄,强大的永泽,强大到令人害怕。
可是,还是要向永泽学习的,为了在这森林中生存,为了不让自己受伤。
========================================================
“所以,有时我环顾世人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些家伙为什么不知道努力呢?不努力何必还牢骚满腹呢?”
我当然也迷惘也痛苦,只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减轻。
人理解某人是水到渠成的事,并非某人希望对方理解所使然。
======================================================== 说得好!
范文三:挪威的森林简介
挪威的森林简介
挪威的森林简介2016-09-22浏览:分享人:杜弘志手机版
导语:《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
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
1 / 2
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4] 而甲壳虫乐队唱出的曲子《Norwegian Wood》给了作者很大的灵感。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2 / 2
范文四: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
1=G
前奏Em Bm Em Bm Em Bm Am D Em Bm Em Bm Em Bm Am D D
Em Bm
讓我將你心兒摘下
Em Bm
試著將它慢慢溶化
Em Bm Am D
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
Em Bm
是否依然為我絲絲牽掛
Em Bm
依然愛我無法自拔
Em Bm Am D
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過的地方啊
G Bm
那裡湖面總是澄清
G Bm
那裡空氣充滿寧靜
Em C
雲白明月照在大地
Am D
藏著你不願提起的回憶
Em Bm
你說真心總是可以從頭
Em Bm
真愛總是可以長久
Em Bm Am D
為何你的眼神還有孤獨時的落寞
Em Bm
是否我只是你一種寄託
Em Bm
填滿你感情的缺口
Em Bm Am D
心中那片森林何時能讓我停留
范文五:挪威的森林2
《挪威的森林》影评
高中时候曾经拜读过村上春树这本十分畅销的小说《挪威的森林》,说实话,当时还是高一的我看过之后确实没有领会到其中的内涵,里面大量的性爱描写着实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而且特别不理解书中人物的一些感情,比如渡边对待玲子的态度,他到最后明明是喜欢绿子,为什么当玲子提出:跟我做那个吧”他会欣然的同意。完事之后,他马上就打电话给绿子表白,还有书中描述的一些师生同性恋和伦理观念,当时我都特别不能理解。然而到了大学,重新开始看了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挪威的森林》并且又重新翻阅了新版原著,有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触。
《挪威的森林》小说的成功很大的一部分都在于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我甚至觉得电影镜头很难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些心理活动,有些没看过原著的人,可能是无法理解其中人物心理变化和整个故事的意义的。我有个同学看完这部片子,就来了个精辟的总结:“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那里干涩,以及偶然一次的湿润和由此带来的纠结。”我笑了。他对这个片子完全没看懂,也没有得到任何共鸣和感动只记住了其中的尺度片段。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唯美中夹杂着淡淡忧伤的。描述了渡边、直子、木月高中年代青春的懵懂和流失,渡边、直子。绿子组成了有关恋爱的三角关系,渡边、玲子、直子则是在理性与叛逆的角逐中左右摇摆,渡边、初美、永泽可以说为我们诠释了迷离的人生追求。据我所知这部影片对陈导的评价并不高,不仅作品未赢得翘首以盼的影迷的赞许并且有许多批评的声音。而之所以选择这部影片来写是因为我对日式文艺片的喜爱和对村上春树小说的了解。
渡边和木月,直子三人是好友,木月和直子是青梅竹马的恋人。而木月却选择了自杀,使得渡边和直子的心理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渡边为了忘记伤痛选择了去东京留学,直到某一天和直子相遇。并在直子生日那天与她发生关系,实际上也是直子的第一次,因为直子身体上一直都无法接受木月。但是之后直子却消失了,几个月后渡边收到直子的信知道她去了一家精神疗养院,而之后又遇见了和直子的性格完全相反活泼开朗的绿子。他的内心无法忘记直子,却也无法拒绝开朗的绿子,他很迷茫很矛盾,中间又邂逅了成熟美丽的玲子,直到传来直子的自杀死讯。
现在看来我觉得直子其实是并没有真正的爱过渡边的,她只是把渡边当做了木月的替身带给她爱的人依然活着的存在感,也许她一直试图爱上渡边,但青梅竹马的爱人离自己而去所受的冲击使她不能自制,只有追随他而去。更或者真正让直子死去的原因不是木月的自杀,而是爱人的背叛,已死的人带给生的人最大的折磨与痛楚,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木月一步步将挣扎到支离破碎的直子推向死亡的边缘。整部电影看完,我觉得,直子的死对于渡边开始确实是打击,但末了你会觉得对渡边,她的死更是一种解脱。新的生活正在向渡边招手,而电影的色彩最后也亮了起来。
对于直子我无法喜欢因为她自我封闭得让人压抑。 我最喜欢的是绿子,原著中这个单纯的姑娘像阳光下活蹦乱跳的小鹿,说话直白露骨,这也正是她性格中的可爱部分,在她的身上永远找不到像直子那样沉重的压抑气氛。然而相比原著,影片中绿子的戏份却少的可怜而且也安静多了。我不明白陈导刻意略过绿子这个角色的用意何在,没有了绿子的“动”来衬托直子的“静”这不仅破坏了平衡感,更偏离了原著的题旨。
其实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并没有多么的跌宕起伏,整个影片的平淡叙述甚至有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我觉得这就是真实,整个平淡的叙述上笼罩了一层绵长的,氤氲的,伤感的,但欲罢不能的氛围。让我们感到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着,而不是像韩剧或者纯爱情片一样把生活装扮成了童话。
再来谈谈电影的画面场景,我觉得这个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学习的。导演虽然是来自越
南的,但确实是是保持了一贯日系青春片风格,整个画面的和场景都犹如摄影般干净唯美,特别是为了强调这种唯美忧伤残酷的感觉,在电影中,渡边收到直子邀请去疗养院的信后,在楼梯奔跑的画面美得的简直让人眩晕,剧中玲子弹着吉他所演唱的《挪威的森林》颇为惊艳动听,是个不小的惊喜,剧中下雪的场景也美得不得了,而直子的疗养院更是美得让人窒息,一望无际的草原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影片后半段呈现公寓安静场面,以及主人公在旷野里纵情哭喊--公寓安静场面的交替模式,而且还配合着非常惨烈轰鸣的配乐,想不被震撼都不行。在画面与场景上我认为确实完美的诠释了青春里的沉重与哀伤。
改编经典本来就是难度很高,从氛围上讲,我觉得电影与小说的其实气质非常贴合,陈英雄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小说那种平静、舒缓、甚至略带淡漠的色调。当然,由于长度的限制,电影只能选取主线的情节,以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无法充分细腻地表达小说的忧伤和彷徨感。另一面,《挪》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之上,也阐发了自己的新理解。渡边的存在和关怀,对于直子而言自然是莫大的慰藉和幸福,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加深了她的焦灼和急切。想尽快从心病中抽身脱离,与渡边共同开始正常生活的焦急渴望。影片中也借直子之口,吐露了这不为大多数人所想到的硬币的另一面。
虽然不尽完美,但我认为已经算的上一部不错的日系文艺片了,青春 迷茫 爱情 信仰 ,有关于这些的困惑与迷乱《挪威的森林》已经细腻的为我们呈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