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现代遥感导论
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遥感平台:指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可以分为:(地面、航空、航天)
遥感信息:由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的胶片和数字图像
黑体:指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斯特藩-波尔斯曼定律:1879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斯特藩,通过实验发现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M与物体的热力学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基尔霍夫辐射定律:表明红外辐射的能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地面地物微小的温度差异就会引起红外辐射能量显著的变化
大气窗口: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吸收和散射从而衰减了辐射强度,把收到大气衰减作用较、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反射光谱曲线:反射率随波长是变化的,我们从波长作为横坐标,反射率作为纵坐标,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即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各种 地物在一定的温度时,都有一定的反射率。
发射率:也叫比辐射率,是地物的辐射能量与相同 温度下黑体辐射能量之比。
传感器: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能量的装置 是遥感技术的核心部分;
航空遥感:指以飞机后气球为平台所进行的遥感,它是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起源和重要基础。也是现代遥感技术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航向重叠:为了使相邻像片的地物能互相衔接以及满哦,观察的足立体相邻像片间有一定的重叠
像点位移:地形的起伏和投影面的倾斜会引起航片上像点位置的变化
投影差: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倾斜误差: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片位移
立体观察原理:用光学仪器或肉眼对一定重叠率的像对进行观察,获得地物和地形的光学立体模型称为像片的立体观察,他的原理是根据人对物体的双眼观察
左右视差:像对上同名地物点的横坐标差
判读标志: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影像特征是判读各种地物的依据
空中轨道:地球资源卫星在天空中所走过的路线。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永远与当时的“地心——日星连线”保持恒定角度。
灰阶:地面上各种地物的辐射强度表现在像片格式的卫星图像上是色调的深浅,对色调深浅的分级即为灰阶。
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遥感图像上能区分的地面最小地物尺寸。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微播遥感:通过微播传感器获取从目
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雷达工作原理:天线发出一束电磁波辐射向目标,电磁辐射与目标相互作用,其中有一部分背向散射返回天线,雷达接收机探测到回波信号,经一系类的信号处理后,传入存储器,存储器的 信号经成像后形成雷达图像。
距离向分辨率:在脉冲方向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方位向分辨率:在与辐射波束垂直方向上临近的两束脉冲之间,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合成孔径设计思想;通过一定的信号处理方法。是的合成孔径雷达等效径长度相当于一个真是孔径雷达的天线长度。
斑点:具有相同后向散射截面的两个相邻观测单元,如在细微特征上有差异,则它们的回波信号也会不同,这样本来具有常数后向散射截面的图像上同质区域,像元间会出现亮度变化。
热红外遥感数据:用热红外传感器探测地物在热红外光谱段光谱特性的遥感数据。
真时温度:物质内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或平均动能。
热辐射温度:物体发射的能量。
高光谱遥感;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获得观测目标的相关信息。
影像立方体:将高光谱数据表示成三维图形,其中两个维度是有普通影像的行和列组成。第三维度是由不同的光谱波段按波长长短依次叠加堆积而成的。
光谱匹配;将地物光谱与实验室测量的参考光谱进行匹配,或将地物光谱与参考光谱数据库进行比较,求得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已达到识别地物的目的。
线性混合:传感器无法分辨的多种小地物光谱的线性合成。
混合光谱分析:也称光谱分离,从多种地物混合的复杂光谱中提取纯光谱的过程。
红边:植物反射光谱从洪波段的低反射迅速过渡到近红外的高反射的那段光谱区域,通过其拐点所处的波长位置和斜率等参数来定量描述,是植物反射光谱曲线最典型的特征
水平极化:雷达波的偏正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垂直极化:雷达波的偏正方向评选于入射面.
中值:位于频率分布的中间,其左边一般的面积等于右边一半的面积。
均值:是整个图像的算数平均值。
方差:所有像元亮度值和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均值。
特征提取:信息提取,从多光谱数据中提取出能表示图像基本要素的主要成分,压缩多波段海量遥感数据。
辐射预处理:通过调整影像的亮度值来校正因传感器工作不正常和大气衰减作用等所造成的误差,又称为辐射校正。
数据融合:把不同分辨率的影像融合为一幅影像。
密度分割:对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按灰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变为一幅彩色图像。
图像的平滑:在图像中某些亮度
变化过大,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用平滑方法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除噪声.
锐化:增强图像中的高频成分,在频域处理中称为高频滤波,也就是使图像边缘、现状目标地物,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区域,更加突出出来,也称边缘增强。
遥感影像分类:把像元归到某个类别的过程。
分类器: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影响分类的计算机程序‘
信息类别:用户使用的对地面事物的信息分类.
光谱分类:像元按照亮度值进行的分组,亮度信息相似度大的像元归到一个组里,光谱类别可以直接在遥感数据中观察到。
非监督分类:在多光谱影响中搜寻和定义自然光谱集群组的过程,也叫做聚点分析或点群分析。
监督分类:用已知类别的样本对未知类别的像元进行分类的过程。
精度:是指正确性,即一幅不知道质量的图像和一幅假设准确的图像之间的吻合度。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1遥感平台系统,即运载工具2、传感器、3、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 4、遥感图像的判读和应用
遥感的现状与趋势: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大气粒子的散射情形:1、大气尘埃和烟雾形成相当大的不规则的微粒,引起一个强烈的向前朝向顶点的散射,伴随着小程度的反向散射;2、大气分子在形状上更加对称,优先形成向前和向后的具有特点的散射模型,但几乎不显著朝向顶点散射;3、大的水滴引起显著地向前的朝向顶点的散射,伴随着比较小的向顶点的反向散射。
航片目视判读步骤:准备工作(资料准备、工具材料准备、熟悉地理概况、圈定像片使用面积、像片镶嵌图的制作)、室内判读、野外校核、成图与总结
卫星图像目视判读分析特点:图像更具宏观性、具有周期成像特点、多波段特点。
SPOT卫星的轨道特点:近极低轨道、近圆形轨道、与太阳同步轨道、可重复轨道。
陆地资源卫星的运行特征:1、近极低、近圆形轨道;2、运行周期;3、轨道运行与太阳同步
雷达图像的几何特性:1、斜距图像的比例失真、1、透视收缩。3、顶底位移。4、雷达视差与立体观察。5、雷达阴影。
热红外扫描图像的特点:1、昼夜都可以成像。2、记录的是地物热辐射强度。3、影响分辨率较低。
高光谱遥感的特点:1、给予很多很窄的光谱通道进行对地观测。2、成像光谱仪的问世,是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无法区分或识别的地物,在高光谱遥感中能被探测出来。3、成像光谱技术作为高光普遥感的基础,集成了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领域诸多重要成果。
非监督分类的步骤:1确定分类数量;2选择集类别中心点3计算机处理运算类别中心点4计算机像元归类5计算机重新分类。
监督分类的步骤:1确定分类的类别列表2选择和确定训练数据3修改类别和训练样区,确保迅雷数据的均质性4实施分类5评估分类效果。
误差的特征:1误差并非随机分布在影像上,而是显示出空间上的系统性和规则性。2误差像元在空间上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形状和分布位置成群出现;3误差与地块有着明确的空间关系.。
精度评价的方法:面积精度评价法、位置精度评价法、误差矩阵评价法。
遥感的特性:空间、时对、波普特性
大气控热力学性质可垂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航空摄影的类型:按航摄倾角分类、按摄影实施分类方式分类、按感光片和波段分类、按比例尺分类
航空摄影机分为:单镜头框幅航空摄影机、多镜头框幅航空摄影机、 全景航空摄影机、 多带航空摄影机
按摄影实施方式分类:单片摄影、单航线摄影、多航线摄影
按感光片和波段分类:全色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
传感器的分类: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的不同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传感器;)按传感器的记录方式不同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的传感器)成像方式的传感器中,根据成像原理和获取图像的性质不同有可分为(摄影方式传感器、扫描方式传感器和雷达)
判读的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量测法、逻辑推理法、历史对比法
遥感卫星探测的目的: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
陆地资源卫星的星载系统:自动调节分系统、传感器分系统
波段:1234567蓝绿红、近红外、热红外、近红外
微波;1——1000mm波长范围。
微波传感器:成像(微博辐射计、雷达)、非成像(散射计、高度计、无线电地下探测器)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存储机。
雷达可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他表明雷达采用真是长度的天线接受地物后向散射并用过测试成像,分辨率:距离向分辨率,方位向分辨率)、合成孔径测试雷达
雷达图像亮度变化主要依赖于地形目标的后巷向散射特性
雷达波束具有片振性,产生垂直、水平两个分量
热红外图像的辐射定标方法:内、相关、转换定标法。
遥感图像像元数值存储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上,格式:BSQ\BIL\BIP\HDF.
图像文件分为:基本遥感图像格式、通用标准图像格式、商业软件格式。
遥感数据预处理的内容:特征提取、辐射校正、几何校正、数据融合。
辐射校正:传感器校正、大气、太阳高度角及地形校正
。
辐射误差预处理方法:物理模型法、直方图最小值法、回归分析法
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感器自身性能,可能引起几何位置的偏差。
几何精校正方法: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遥感的分类: 按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按工作方式: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遥感获取的数据形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范文二:现代遥感导论 实验四
实验编号:04 04月 16 日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级 班 实验名称:图像分类
姓 名:成 绩:
学 号:指导教师:张开
一、 实验目的:
理解遥感图像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算法差异,掌握监督分类的工作流 程。
二、 实验原理与要求:
能够根据合成的图像勾绘典型地物类; 理解特征选择对分类结果的影响; 能 够分析典型地物类之间的光谱差异; 能够进行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操作; 能够 进行分类图像的后处理。
① 对比遥感图像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的结果;
② 对比 ISODATA 与最大相似性分类的差异,并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③ 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结果的后处理。
三、实验软件和数据:
ENVI4.8图像处理软件、 ETM 图像数据
四、实验步骤:
菜单:主菜单 classification 中的 Supervised 和 Unsupervised
数据:nj.work
1. IsoData 非监督分类:
① 显示图像:打开 nj 图像;
② 确定分类基本参数:在分类中的非监督分类下选中 ISO Data,并保存。 ③ 显示分类结果:选择任意三个波段合成,在新窗口中打开 Memory1; ④ 分类结果的密度分割:选中工具中的彩色制图下密度分割中的 Desity size 下的 Option 中的 Apply Default Ranges ,并在 Set Number of Default Ranges 中改 0位 7,并应用。选择窗口 2中的工具下的 Unlink Display ,将两个图片对 比,截图。
2.监督分类:
处理流程:
① 构建地物类别的 ROI , ROI 是兴趣区域, 也就是监督分类中的标准地物 区域。 ROI 必须具有代表性,并覆盖一定的面积。一个 ROI 可由一个或多个多 边形、点、线构成。
② 选择监督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可选择平行六面体或最大似然法。 具体步骤:
① 打开任意三个波段,选择窗口 1中工具下的感兴趣选取,选中 ZOOM , 并点击 ROI-Type 中的 Mult Part:on , 左键选择画区后,右键双击确定,并选择 颜色,在新建一个区域,重复以上步骤,根据需要选择长江、河水、湖水、有林 地、道路等,注意选取区域时用 Ploygons ,选择线段时采用 Ployline ,将数据保 存并应用。
② 选择分类一项中的监督分类下的最大似然法, 选择 nj , 在窗口中将所有 项选中,并保存为 tuxiang 和 guize ,若对处理后的结果不满意,还可进行选择分 类后处理,选中分类筛选,选中图像中的所有项,将 2改为 4。保存文件。
3.分类后处理:
① 类别集群
② 主次要分析
③ 类别筛选
④ 分类统计
⑤ 分类结果矢量化
⑥ 将矢量化结果转换为 Shape 文件
选择其中一种, 如类别筛选, 选中该选项后, 选择需要进行分类后的处理的图像 文件,并保存即可。
五、实验结果:
① 非监督分类:
② 监督分类:
范文三:读《现代遥感导论》笔记
通读:
判读方法:进行航空像片判读时,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进行。
1,
2,
3,
4,
5, 直接判定法,直接判读标志判定 对比分析法,待判别的与已知的对比 量测法,仪器量测 逻辑推理法,利用地质 地貌专业知识推理 历史对比法,利用不同时间重复成像的航片加以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地物与自然现象的变化情况,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动态较适用。
第二遍细读:
第一章 绪论
通过眼睛观察图像而获得地面信息 称为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
人眼只能观察到可见光波段的地标特征。遥感可以探测到其他波段,如红外线 紫外线和微波 遥感的特性:空间特性,宏观;时相特性,周期成像,动态检测;波谱特性,目前遥感能探测的电磁波段有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线 微波,遥感可以探测到人眼观察不到的地物的一些特性和现象,扩大了人们观测的范围,加深对地物的认识。
遥感的优势:信息量巨大,受地面限制条件少,经济效益好,用途广 分类: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以及遥感图像的判读和应用4个部分组成。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地面平台:用于安置传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 高度在100m以下。
航空平台:12km以内的飞机和气球平台。低空平台,中
空平台,高空平台
航天平台:150km以上的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空
间轨道站,航天飞机。目前对地观测中使用的航天平台主要是人造地球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
传感器:遥感器/探测器 核心部分 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力,安装在遥感平台上。传感器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像方式(传感器把探测到的地物辐射能量,用图像形式表示,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专题绘图仪)和非成像方式(传感器
把探测到的地物辐射能量,用数字或曲线图表示,如光谱辐射计,微波辐射计,红外辐射温度计,激光高度计)。 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遥感信息主要指由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的胶片和数字图像。对于航空遥感信息一般是航摄结束后待航空器返回地面时回收,又叫直接回收方式;卫星遥感信息,采用视频传输方式接收。实时传输,非实时传输(待卫星通过地面接收站接收范围时) 通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才能提供给用户使用。 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将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转化为用户的类别信息,也就是为了有效利用遥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解译,从而将图像数据转化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信息。
图像判读分为 目视判读 和 计算机分类(依据图像灰度值的统计特征,采用一定算法对数字图像进行归类,形成分类图)
遥感的几个基本术语:地物光谱差异;辐射记录差异;空间分辨率差
异;几何误差(任何影像都具有一定的位置误差,由传感器镜头的观
察角度,扫描仪上的运动,地形起伏和地球的曲率造成);像片格式与数字格式的可转换性;遥感成像系统;大气作用(传感器所接收的能量必须要经过相当厚度的地球大气层,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波长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会与大气中的粒子和气体发生吸收和散射作用,这会影响遥感影像的质量,降低解译精度)
遥感的应用:农林,地质矿产,水文海洋,环境保护,测绘
第二章 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的性质
遥感的基本原理:太阳是一种电磁辐射源,它所发出的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当太阳光从宇宙空间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面上的物体就会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和吸收。由于每一种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不同,因此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入射率也不同。遥感探测正是将遥感仪器所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与物体的反射或发射光谱相比较,从而对地面的物体进行识别和分类。
电磁波是震荡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传播的方向与电磁震荡的方向是垂直的,因此,电磁波是横波。
r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都是电磁波。
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由短至长可依次分为:r X…….
目前遥感所能应用的主要波段是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物体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大。
各电磁波段的主要特性:
r射线:大多数会被地球大气层阻挡,观测必须在地球之外进行,具有极强穿透能力
X射线:能穿透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使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 紫外线:测定碳酸盐分布,油污的检测 可见光:具有很高地面分辨率,易于判读,地图制图性能较好的黑白全色或彩色航空影像 红外线:昼夜工作 微波:穿透性好 不受云层影响 对云层 地表植被 松散沙层 干燥冰雪有一定穿透能力 能全天工作 通常用于雷达 通信技术中 无线电波:广播 通信
辐射基本定律:黑体辐射;普朗克辐射定律(辐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的增加是很迅速的);基尔霍夫辐射定律(地面地物微小的温度差异,会引起红外辐射能量显著的变化);维恩位移定律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测得的太阳辐射光谱曲线为平滑的连续的光谱曲线。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从X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波谱区内。太阳辐射从近紫外到中红外这一波段区间能量最集中,相对来说最稳定,辐射强度变化最小。
被动遥感主要利用近紫外,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电磁波(太阳辐射)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物理过程,即吸收和散射(分为瑞利散射,米氏散射,非选择性散射)。
大气窗口: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能选择透射率高的波段,才能形成质量好的遥感观测图像。
大气矫正:直接大气矫正(根据大气状况对遥感图像测量值进行调整,以消除大气影响)间接大气矫正(对一些遥感常用函数,如NDVI植被指数进行重新定义,形成新的函数形式,以减少对大气的依赖,这种不必知道大气各种参数)
太阳辐射与地面的相互作用:
太阳辐射能量入射到任何地物表面上,都会发生3种过程:
一部分能
量被地物反射;一部分能量被地物吸收,成为自身的内能再发射出来;一部分被地物透射。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
一般而言,大部分物体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而水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透射能力较强。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面物体其主要是吸收和反射。地物吸收了太阳辐射能量后有一定温度会形成自身的辐射,但地表物体自身的辐射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几乎为零,因此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遥感主要以地面地物反射太阳辐射而进行。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地面反射
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反射率高的地物,其吸收率就越低。地物的反射率可以用光谱辐射计测量,吸收率通过反射率推算。反射率受波长,粗糙,环境,季节影响。
反射率大,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大,遥感图像表现为色调浅,反之色
调深。
反射光谱曲线:必须熟悉常见地物类型的反射光谱曲线,如植被,水体,土壤和岩石,是遥感图像判读分析和计算机图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 植被光谱曲线:所有植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呈双峰双谷的特点。不论植物种类,或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光谱曲线的基本形态是一致的,只是反射峰和吸收谷的值有高低差异。
水体光谱曲线:遥感图像上呈深色调甚至黑色。水体中含有泥沙时,反射峰值出现在黄红区,含有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增加。这是分析水体泥沙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依据。
土壤光谱曲线: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土壤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岩石的光谱曲线:
吸收作用 发射率 地物发射光谱
透射作用
三种遥感模式:可见光/近红外遥感(最简单模式,影响因素包括 大气清澈度 目标物的光谱性质 太阳入射角度 太阳光的强度 滤光器 胶卷)热红外遥感(被动遥感 地表发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 然后以长波形式再发射)雷达(传感器自身发射能量 主动传感 可以全天候运行)
第三章 传感器
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的核心部分。
由 收集器(收集电磁波能量)—— 探测器(辐射能转变化学能或电能)—— 处理器(将化学能或电能处理,如胶片的显影及定影,电信号的放大)—— 输出器(输出获得的图像,数据)组成
分类: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按记录方式:非成像/成像——摄影方式/扫描方式(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高光谱传感器、侧视雷达传感器)/雷达
第4章 航空遥感数据
航空遥感平台一般在海拔12km以下的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低空飞机:高度在地面上空2000m以下,能获得大比例尺,中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 中空飞机:2000—6000m,中小比例尺 高空飞机:12000—30000m
航空摄影机是航空遥感的传感器,一般安装在飞机平台上。 种类主要有四种,单镜头框幅航空摄影机,多镜头框幅航空摄影机,条带航空摄影机,全景航空摄影机。以单镜头框幅航空摄影机最为常用。
类型:按航摄倾角(垂直摄影/倾斜摄影)按摄影实施方式(单片摄
影/单航线摄影/多航线摄影)按感光片和波段分类(全色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适合城市航空摄影/多光谱摄影)
按比例尺(大比例尺航空摄影/中/小/超小)
航空摄影测量
航空扫描成像
航空像片的物理特性是指航空像片的色调或色彩、灰阶、亮度系数等,主要由地物的反射特性和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决定。
彩红外像片上的目视判读: 水体:蓝黑、蓝灰;清澈的净水呈蓝色,当水含泥沙或受污染,从蓝向青、黄变化。清洁的深水呈深蓝到暗黑色,清洁的浅水呈青蓝色,浑水呈青色,褐色的水呈绿色,氧含量少的污水呈乳白色,被藻类覆盖的水呈红色,藻类含量高的严重污染区呈暗红色,中度和轻度污染区分别为棕褐色和棕黄色。 河流: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河流上常有堤坝、桥梁、船舶、码头等人工建筑物。 湖泊:均匀的深色调,湖岸线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但当湖泊中有水草和其他植物时,边界变得模糊,色调也较絮乱。 海岸附近的浅海海域,一般为浅蓝色,深海为深蓝色,海、陆界线较明显。由于海浪影响,浅海域色调一般不太均匀,根据水涯线可判读出潮浸地带和高潮、低潮的位置。潮浸地带一般没有植被生长,多为新的沉积物,在反光立体镜下,用视差杆可量测出高潮和低潮海水面
的高差。海岸带沉积物的搬运方向,可以根据河口泥沙流的方向判读。泥沙流一般白灰-黄色。 植被:植被随季节变化,判读标志也是变化不稳定的。绿色植物在彩色红外像片上的色彩为蓝色(绿—蓝)和红色(近红外—红)两色的叠加,而生成品红色。植物种类不同,物候期各异,不同植物一般在品红到红色、深红之间变化。 居民地:分为城市、集镇和乡村。青瓦房呈灰蓝色,红瓦房、新草房呈浅黄色,旧草房呈灰色、深灰色。城市特点是面积大,房屋稠密,除有广大居住区分布外,还有工厂。商业区、学校、公园等建筑。可明显识别出建筑类别、道路、公园、行道树、绿地、广场等;集镇分布在公路和铁路沿线,通常有车站等建筑物。集镇面积比城市小,街道窄且不太规则。有1-2条主要大街形成商业区,周围有农田和菜地分布;乡村居民地比较小且分散,我国北方农村比南方农村面积大,更集中。平原比山区面积大而集中。 道路:分为铁路、公路、乡村大路和小路。铁路—深灰色、线状、转弯较平滑均匀。沿线有停车站、水塔。无论公路或大路一般为垂直交叉通过铁路;公路转弯较急,与乡村大路相交不一定成直角;乡村道路多为浅灰色或白色的线条,宽窄不一,边缘往往不清晰。乡村大路,在经过规划的地区,多为直线或折线状,在山区多为曲线。农村小路比大路窄,常为浅色的细线。
第5章 地球资源卫星数据
遥感卫星按照探测目的可以分为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是以探测地球资源为目的而设计的,它要求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较长的寿命。
特点:视域范围大、宏观性强、周期性重复成像、多波段成像。 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的制图,地球环境变化的检测等
Landsat卫星
卫星遥感数据的目视判读:卫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与航空像片不同,数据格式也不同,卫星图像是数字数据格式,更适合数字分析和分类,其目视判读是基础,航空像片是胶片格式,主要是目视判读。
一般将卫星图像的多波段在计算机处理软件中合成假彩色或标准假彩色图像后,再进行目视判读。
卫星图像有周期成像特点
卫星图像以组合图案、色调/色彩、形状、阴影和大小为判读标志的顺序,而航空像片为形状、大小、色调/色彩、阴影和组合图案。 水体:在近红外图像上,呈封闭的自然平面状,色调均匀且深,一般呈浅黑或黑色调,常表现与周围地物明显的界线;在TM4、TM3与TM2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图像上,水体呈蓝黑色、深蓝色。河流、海洋、湖泊、水库、池塘等不同水体类型的识别,主要结合其平面形状、大小、位置、以及水源条件、人工建筑等辅助工程(水坝)综合判断。 植被:在TM2、TM3波段的卫星图上呈深色调,TM4波段图像呈浅色调, TM4、TM3、TM2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图像上呈红色,一般幼嫩的植物呈粉红色,长势好的为红色,成熟的为鲜红色,受到伤害的
为暗红色,干枯的为青色,阔叶林比针叶林较鲜红,灌丛的颜色淡一点,水稻呈暗红色。春末秋初判读植被最有利。 城镇:在TM或MSS图像上,呈较浅色调,在TM4、TM3、TM2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图像上,显浅蓝色或蓝灰色,城镇的中心色调较深一些。采用高分辨率的TM和SPOT卫星HRV图像,可清楚看出细节。
卫星图像城镇判读偏重于对大、中城市,而对一些小城镇,一般只做定位判读。以圈定城市轮廓,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利用不同时相进行城市发展、环境动态检测和分析工作为主,适合城市详细规划和管理应用。
法国地球资源卫星数据(SPOT)
https://www.spotimage.fr SPOT卫星网站 https://www.rsgs.ac.cn中国卫星遥感地面站 https://www.spotimage.com.cn SPOT卫星数据的中国代理,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 印度资源卫星数据(IRS)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CBERS) https://www.rsgs.ac.cn中国卫星遥感地面站
日本地球资源卫星数据(JERS) https://www.eorc.nasda.go.jp/日本地球观测研究所 https://www.ersdac.or.jp/日本资源环境观测解析机构网站
IKONOS卫星数据 https://www.geoeye.comhttps://www.geoview.com.cn
QuickBird卫星数据 https://www.digitalglobe.comhttps://www.bsei.com.cn
气象卫星数据:美国NOAA卫星数据 https://www.saa.noaa.gov/https://www.goes.noaa.gov/
中国气象卫星数据(FY):https://www.gmss.com.cn/气象卫星接收中心 https://nsmc.cma.gov.cn/中国国家气象局
日本气象卫星(GMS)
第6章 微波遥感数据
微波遥感具有不同于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的特点和优势。主动微波具有穿透云层、雾和雨、雪的能力,而且很少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主动微波、被动微波
雷达的应用:海洋环境调查、地质制图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洪水动态检测与评估、地貌研究和地图测绘、军事侦察。
激光雷达,应用于道路规划、城市管道线路规划、无线电通信、林业等。
第7章 热红外遥感数据
指用热红外传感器探测地物在热红外光谱段光谱特性的遥感数据。
第8章 高光谱遥感数据
遥感技术经历了全色(黑白)摄影——彩色摄影——多光谱扫描成像——以高精细光谱分辨率为代表的高光谱遥感阶段。
第9章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遥感传感器接收输出的是一组数字值,每个数字值则是由位构成的一系列二进制值。
遥感图像每个像素的离散值,以适合数字计算分析的格式进行存储,并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电子存储设备上。这些从磁带、磁盘或光盘上获取的数据被称为“数字图像”或“亮度值”。
当遥感图像的像元数值存储在磁带、光盘等电子存储介质上时,一般有4种记录格式,BSQ、BIL、BIP、
HDF
范文四:《现代遥感导论》复习题
《遥感概论》 第1章 绪论 阶段测试题
1. 什么是遥感?
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
的探测。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 什么是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有那些类型?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
到达传感器。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
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
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等。
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3. 遥感数据有哪些优势?
空间特性
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
4. 简述遥感数据的应用
林业: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农业:作物估产、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预报。
水文与海洋: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监控、海洋渔业。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和政府决策。
气象:天气预报、气候预报、全球气候演变研究。
环境监测:水污染、海洋油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等及其预报。
测绘: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编制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和影像地图。
城市:城市综合调查、规划及发展。
考古:遗址调查、预报。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更新数据。
《遥感概论》第2章 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测试题
1. 什么是电磁波谱?什么是可见光?什么是近红外?什么是热红外?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依次为:r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
中的重要波段。
热红外:中红外,远红外,超远红外
中红外:3.0~6.0μ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
远红外:6.0~15.0μ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
超远红外:15.0~1000μ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2.大气对太阳辐射有那些作用?
大气的吸收作用: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
气吸收带(O2吸收带,O3吸收带,H2O吸收带,CO2吸收带,尘埃)
大气的散射作用: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大气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对遥感图像来说,降低了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图像模糊不清。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
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
瑞利散射:d <>
米氏散射:d ≈λ
非选择性散射:d >>λ
3. 什么是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
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 波段 透射率/%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 0.3~1.3μm >90
近红外 1.5~1.8μm 80
近-中红外 2.0~3.5μm 80
中红外 3.5~5.5μm
远红外 8~14μm 60~70
微波 0.8~2.5cm 100
4. 简述植被、水体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用图示说明)。
植被 水体
5. 遥感有几种模式?
依据传感器探测能量的波长和研究需要,一般有三种基本的遥感模式:
可见光/近红外遥感: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
此类遥感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热红外遥感:传感器记录地表自身所发射的辐射能量,
此类遥感主要集中在热红外波段
主动遥感:传感器自身发射出能量,然后探测
并记录地表对该能量的反射
遥感概论 第3章 传感器 测试题
一、判断题
(×)航空遥感的平台比卫星低,因此航空遥感图象的空间分辨率总比卫星遥感图象的分辨率高。 (√)辐射计和红外辐射计都是非成像传感器.
(×)收集器的主要作用是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高光谱传感器是遥感发展中的新技术,其成像光谱数据不受大气、遥感平台姿势等影响。 (√)由于大气对微波的影响很小,因此雷达可以全天候获取地面图像。
二、简答题
(1)传感器的分类
①按工作方式分为:
主动方式传感器:侧视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
被动方式传感器: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MSS)、TM、ETM(1,2)、HRV、红外扫描仪等。
②按传感器记录方式分为:
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成像方式:传感器把地物的电磁波能量强度用图像的形式表示。
非成像方式:传感器把地物的电磁波能量强度用数字或曲线图形表示。
(2)什么叫主动遥感?并列举一种主动遥感器名称
主动遥感:传感器自身发射出能量,然后探测并记录地表对该能量的反射
例如:成像雷达,激光雷达
(3)光机扫描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作用是什么?
收集器:收集来自地物目标镜、天线。
分光器:将地面电磁波信息分解为需要的光谱成分。如分光棱镜、衍射光栅等。
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处理器:将探测后的化学能或电能等信号进行处理。
输出:将获取的数据输出。
(4)摄影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航空摄影机:是空中对地面拍摄像片的仪器,它通过光学系统采用胶片或磁带记录地物的反射光谱能量。记录的波长范围以可见光~近红外为主。
遥感概论 第4章 航空遥感数据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航空像片
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感光材料产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
2.像点位移
地形的起伏和投影面的倾斜会引起航片上像点的位置的变化
3.航空摄影测量
是通过拍摄地面像片而进行精确测量的科学,也是当前测绘地形图的作业手段。
二、简答题
1.彩红外航片的特点
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彩色红外感光底片产生光化学反应,由该底片印出的像片称为彩红外像片。
彩色红外感光片没有感蓝层和黄滤色层,有感绿、感红和感红外层。因此不受大气散射蓝光的影响,像片清晰度很高,适合城市航空摄影。
2.立体观察的条件
(1)必须是航摄立体像对;
(2)像对的比例尺差不得大于15%;
(3)两眼分别看两张像片上的相应影像,即左眼看左像,右眼看右像;
(4)同名地物点的连线与眼基线平行。
3.航空遥感数据判读标志与方法
标志:
色调/色彩:判读前通过反差调整和彩色增强后,成为目视判读的重要标志。
形状:是目视判读最直观的标志。
大小:根据地物间的相对大小,区分地物。
阴影:可判读地物的高度,但也遮挡部分地物信息。
组合图案:当地物较小时,在影像上表现为纹理,即某种地物类型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如农田、森林。
方法:
直接判读法:依据判读标志,直接识别地物属性。
对比分析法:与该地区已知的资料对比,或与实地对比而识别地物属性;或通过对遥感图像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对比分析,识别地物的性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逻辑推理法:根据地学规律,分析地物之间的内在必然分布规律,由某种地物推断出另一种地物的存在及属性。如由植被类型可推断出土壤的类型,根据建筑密度可判断人口规模等。
三、评述题
1.在校园平面图解译中如何处理被树冠遮挡的道路或建筑?
2.比较航片与地图的异同点。
遥感概论 第5章 地球资源卫星数据 测试题
一、判断题
(×)1 TM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都是30米。
(×)2 IKNOS卫星是当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陆地卫星。
(√)3 Landsat卫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的对地观测卫星。
(×)4 HRV是Landsat卫星的传感器。
(√)5 水体一般在卫星图像上易于判读,是识别其它地物的重要标志。
(×)6 Landsat4~7重复周期为16天,有利于对地表事物的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
1.地球资源卫星遥感数据有哪些?
以探测陆地资源为目的的卫星叫陆地资源卫星。
目前,主要的陆地资源卫星有:
(1)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2)法国陆地观测卫星(SPOT);
(3)欧空局地球资源卫星(ERS);
(4)俄罗斯钻石卫星(ALMAZ);
(5)日本地球资源卫星(JERS);
(6)印度遥感卫星(IRS);
(7)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2. Landsat卫星的运行特征
陆地卫星的运行特点:
(1)近极地、近圆形的轨道;
(2)轨道高度为700~900 km;
(3)运行周期为99~103 min/圈;
(4)轨道与太阳同步。
3.卫星图像的判读标志
色调/色彩,形状,大小,阴影,组合图案
三、评述题
1.与航空遥感数据相比卫星遥感数据有哪些优点?
卫星图像具有
宏观性特点:卫星图像成像距离远,成像比例尺小,覆盖面积大,因此卫星图像更具概括性,使较大型的地物和景观的宏观特征得以突出的显现出来。
多波段特点:卫星平台所携带的传感器为多通道同步成像,获取的是多波段成像。
周期成像特点:由于卫星遥感平台有规律不间断的运行,可较容易的获得不同时相的周期性卫星图像。
2. TM1~7个波段其光谱效应和主要用途。
TM1对水体有较强的透视能力。
TM2-TM4与MSS4-MSS6相似。
MSS4:0.5~0.6μm,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能判读出水下地形。
MSS5:0.6~0.7μm,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对海水中的泥沙流、河流中的悬浮物有明显的反映;能区分死树和活树,活树色调较深。
MSS6:0.7~0.8μm,水体为暗色,对地物的湿度有明显反映;能反映植物的健康状况。 TM5,TM7属于近红外波段,对岩石有明显的区分能力,对植物也有明显的反映,属于反射峰值。
TM6与MSS8相同。MSS8:10.4~12.6μm,反映地物的热辐射性质。地表温度高,热辐射就强,色调就浅。
范文五:现代遥感导论课程实习报告书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现代遥感导论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成绩:
指导教师:
批改时间:
目录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2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2
三、实习方式与安排????????????????????????????? 3
四、实习原理???????????????????????????????? 4
五、实习路线和步骤????????????????????????????? 6
六、实习内容???????????????????????????????? 6
(一) 、调绘前准备工作?????????????????????????? 6
(二) 、室内预判与建立解译标志?????????????????????? 6
(三) 、航摄相片的判读与调绘??????????????????????? 6
(四) 、内业绘图????????????????????????????? 7
七、实习数据处理????????????????????????????? 7
八、实际结果与分析???????????????????????????? 8
九、实习心得??????????????????????????????? 10 附表 1 地物面积量测记录表?????????????????????? 11 附表 2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判读标志?????????????????? 25
现代遥感导论课程实习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1、 全面复习和掌握航测与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航测与遥 感技术应用的技术流程,了解本学科的应用情况及其与交叉学科的结合点。
2、 通过航测与遥感技术的专题应用后,达到对航测与遥感技术的理论及应用有较深 的认识,形成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从事航测与遥感技术行业生产的能力。 3、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及资料进 行综合训练,系统全面地学习并应用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知识,锻炼实践技能。能够 利用航测与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更新调查和动态监测。
4、 要求每组提交一份遥感专题图,每位实习成员提交一份实习报告总结。
5、 我们小组所做的课题是“建筑、绿化、农田的动态监测” 。调查福建农林大学各地 区土地利用的状况,对 2002年学校原有建筑、田地、林地、道路等做面积调查;测 绘 2004年及 2016年新增的地物,对其面积、位置进行调查,分析各类地物在学校的 布局方式、占有率,并对新增地物进行外业调绘及分析处理。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时间
2016.5.16-2016.5.22(共七天)
2、实习地点
室内:福建农林大学下安遥感实验室
室外: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周围、 福建农林大学湿地公园周围、 福建农林大学北区 (玫 瑰园、食堂 1、 2、 3堂、北 2北 3宿舍楼) 、福建农林大学附属幼儿园周围、海峡两岸技 术交流中心、海西农产品中心大楼、下安新苑小区、福建农林大学西门、福建农林大学南 门金山行政楼、福建农林大学印刷厂及旁边的汽车厂、研究生楼及旁边的成教院、福建农 林大学校医院、东台、西边村。
3、小组成员及安排
许云芳、吴凤琳、郑辉云、肖春文、李嘉斌、张永东、王钰轩 三、实习方式与安排
2.1、实习方式采用室内作业和室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安排如下:
四、实习原理
以上就是航测实习的原理图。本次实习主要是根据遥感图像目视判读与调绘的原理进 行。在土地利用调查基础上,进行内业和外业的工作。内业包括地物判读数据处理、绘制 聚酯薄膜地形图、土地利用的检验和修正以及新增地物利用调查数据草图处理、面积的量 算等, 外业包括外业的调查 (新增地物的数据调查) 和外业的测绘新增地物草图的绘制) 。 通过两项工作,绘出福建农林大学土地利用调查成果图。
在遥感影像上, 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特征, 这些影像特征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 这些都称为判读或解译标志。解译标志包括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解译标志是指地物 本身的有关属性在图像上的直接反映。如 :(1) 形状 (2)大小(3)颜色和色调 (4) 阴影 (5)位置(6)结构(图案) (7)纹理 (8)分辨率(9)立体外貌 。间接解译标 志是指与地物的属性有内在联系 , 通过相关分析能够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1) 水系 (2) 地貌 (3)土质(4)植被 (5)气候 (6)人文活动等
一、形状
形状是指地物外部轮廓的形状在影像上的反映。不同类型的地面目标有其特定的形状, 因此地物影像的形状是目标识别的重要依据。
二、大小
大小是指地物在像片上的尺寸,如长、宽、面积、体积等。地物的大小特征主要取决
于影像比例尺。有了影像的比例尺,就能够建立物体和影像的大小联系。
三、色调和色彩
色调是物体的电磁波特性在图像上的反映,在黑白像片上指黑白深浅程度。地物的形 状、大小都要通过色调显示出来,所以色调特征是最基本的解译标志。
在利用色彩判断地物时,要注意:
① 多波段的彩色合成图像,不仅要了解地物的波谱特性,而且要知道彩色合成时波段影 像与红、绿、蓝三色的对应关系
② 彩红外图像:植被-红、水-蓝青、道路-灰白、建筑物-灰或浅蓝。
四、阴影
阴影分本影和落影两种。
本影-指物体本身没有被光线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呈暗色调。它有助于建立 像片的立体感。
落影-地物经光线照射投影于地面的物体阴影,在像片上呈暗色调,它有助于观察地 物的侧面形态及一些细微特征。
五、水系
水系在遥感图像上反映最明显,最易判读。河流常表现为界限明显,自然弯曲,宽 窄不一的带状。 湖泊在像片上一般表现为均匀的深色调, 其湖岸线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 轮廓较为明显。海岸附近的浅海海域,一般为浅蓝色,深海一般为深蓝色。
六、植被
植被判读中, 色彩, 形状, 大小, 阴影及图案等判读标志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不同植物在像片上所呈现的色彩有差别,可根据像片上色彩的变化,即可识别出不同的植 物类别。
七、道路
道路在航空像片上呈条带形状容易判读。铁路在像片上一般为深灰色调,呈线 状延伸,转弯较为平滑均匀,而公路转弯教急,曲率半径小。乡村道路多为浅灰色或白色 的线条宽窄不一,边缘往往不太清晰。
八、人文活动
人文活动往往局部地改变自然环境,在航空遥感像片反映人文活动的痕迹,大部分能
在大比例尺图像上判读出来, 小比例尺图像上只能反映大型人文活动的痕迹, 如铁路建筑、 堤坝工程、围湖造田、防护林带、城市发展、工矿设施及农业活动等。
五、实习路线和步骤
领取和准备仪器卫片→地物的判读→编写实习计划书和调绘路线→室内编绘福建农 林大学地形图图件→外业勘察→外业测绘→野外调查成果检验与修正整理→室内编绘福 建农林大学地物变化图件→面积的量算和统计→面积的数据表格制定→数据分析评价及 成果→编写实习报告整理绘图成果。
六、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主要是利用 2002年比例尺为 1:2500的福建农林大学的航空摄影资料,对 该地区资源与环境进行专题判读;并根据我们组外业调绘该地区的最新实际情况,进行专 题图的更新与检验。根据我们已有的遥感资料和其它图件,按照实习分组的原则,我们组 选择了航空摄影图像在建筑、绿化、农田面积动态监测方面的专题。
(一) 、调绘前准备工作
5月 16日星期一早上,马老师将大家集中在遥感实验室讲解此次航测实习的要求、 注意事项和实习工作的内容、意义等,并确定了我们小组的实习研究课题为:高分辨率卫 星图像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查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并发给我们实习必须的资料和仪器。 (二) 、室内预判与建立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是根据影像的特征,即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 置和布局建立起影像和实地目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遥感图像解译准确性的保证。我们 小组先将航片上的地物按特征进行分类,然后在调绘纸上用相应的符号标注出来,清绘到 透明聚脂薄膜上。
(三) 、航摄像片的判读与调绘
我们先观察遥感图像特征,分析图像对判读目的的可判性和各判读目标间的内在联 系,再观察各种直接判读标志在图像上的反映,从而把图像分成一些大类别以及其他易于 识别的地面特征。其过程为图像信息获取→特征提取→识别证据选取→确定目标。当我们 了解了图像与现实中存在差异的地物的判读标志之后,着手开始进行航片调绘。我们在判
读中先整体后局部,先易后难,以此确保解译内容不遗漏和图斑勾绘的正确性。
(四) 、内业绘图
完成了新增地物的外业调绘后,小组进入像片的整饰阶段。我们先根据外业测绘所 得数据,按照 1:2500的比例尺换算成航片上的数据单位,并在聚酯薄膜上绘制出新增地 物的轮廓形状;而后,我们按照地形图式,处理各种分类的地物,并用相应的标识在图上 表现地物。这是调绘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绘图的质量,所以我们 组的成员都丝毫不敢马虎,都很细心地调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操作:
即(1)在整饰之前应将调绘的象片(调绘在一张象在象片上的透明的插图纸上)认 真检查一遍,然后开始清绘,着墨整饰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一般清绘的顺序是:①独 立地物;②居民地;③道路网;④水系;⑤地貌符号;⑥名称注记;⑦土壤、地类;⑧境 界;⑨最后配置植被符号。
(2)调绘完毕,应认真检查,并做必要的修改,保证成图质量。
(3)调绘中的接边:在调绘过程中,由于时间缓急、技术水平施测方法及其他原 因,往往造成接边矛盾,因此,此项工作一般必须在外业完成,内业认真检查、调绘。
七、实习数据处理
待绘图完成后,我们小组利用 1cm*1cm的方格纸,采用坐标纸法测量出道路和绿化 地物的面积,再根据 1:2500的比例尺换算成实际面积。
即 实际地物面积 =图测面积 *2500*2500*1
地物面积及总计见附表 1
八、实习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和最后的土地类型汇总表来看,我校 2002年林地面积最大,其次是耕地,小
组讨论分析原因后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福建省亚热带气候条件利于植被大规模生长,且林地
几乎全部集中在南北两山。过去的福建农林大学很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实
践结合的办学方式导致了福建农林大学保有较大面积的耕地,同时我们也不排除部分耕地
是农户的自耕地的情况。 2002年福建农林大学住宅用地的面积相对最少, 原因可能是当时 的福建农林大学招生数量较少,需要的学生公寓不是很多,而且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较 大,因此住宅用地集中在西边村的教师家属楼。 2年后 2004年的福建农林大学,耕地、林 地、 绿化和住宅用地的面积较 2002年时没有较大变化, 说明在两年内农大发展较为缓慢,
林地面积没有较大变化,说明 2002— 2004年间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地保护工作做的较为到 位,但林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说明当时普遍缺乏造林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 校当时的发展规划。下图反映了 2002年及 2004福建农林大学绿化用地、住宅用地、耕地 和林地占福建农林大学总面积的比例,从中不难看出两年内只有住宅面积增长最快但也知
道到了两个百分点,耕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绿化面积却减少了一个百分点。林地也减少
了一个百分点。
比较 2016年福建农林大学土地利用情况,发现与 2002年和 2004年相比,福建农林 大学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减少比例达到了十二个百分点,减少的耕地大部分被用来建筑住
宅,所以住宅面积大幅提升,相比 2004年提升了七个百分点,相比 2002年提升达到了九 个百分点。学校的绿化也有了大幅提升,相比 2004年提升了五个百分点,面积上增加了 四万五千多平米,达到了 249832平米。造成这样变化的原因,经过我们小组讨论认为主 要是由于近年的高校扩招,使得在校学生人数剧增,促使学校将大量耕地改为住宅用地。 在近两年修建的福建农林大学西门大幅的减少了耕地,增加了建筑面积以及绿化面积。
九、实习心得
通过为五天的实习,我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实习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好方式, 是将书本的知识实物化、具体化的最好途径。实际动手去操作和通过书本学习还是有很大 的不同,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都是在课堂上遇不到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熟练的操作激光测距仪、不规则的图形面积量测量仪 等遥感仪器,虽然在操作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懂和错误,但是通过读说明书和与同学一起 讨论的方式都被一一解决了。一个人的力量小,一伙人的力量大,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加 深刻的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野外调查时小组必须得分工明确才能最快最有 效的完成任务。还有在画图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不懂的问题,小组需要专门指定一个人去 向老师请教,并及时的更改自己画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有时候甚至需要返工重画。 实习无疑是对我们身心的一次考验,我们组两次画的图都不符合要求,导致我们的进度缓 慢,为了追赶进度,及时的上交实习成果,组员都是一干一整天,中午晚上都不回宿舍, 只在下安随便吃点东西就接着推进工作,小组常常晚上工作到十一二点才回宿舍休息。 虽然实习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小组做出的现状图时,看到小组成员夜 以继日不懈努力所得出的成果时,心底里就有一种浓浓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所以说实习也 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现在想起来我们都觉得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当然我们也要 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和教育。总之这次的实习确实让我们获益匪浅。
附表 1: 地物面积量测记录表
20 / 30
21 / 30
22 / 30
23 / 30
24 / 30
25 / 30
26 / 30
27 / 30
附表 2: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判读标志
28 / 30
29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