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明月棹孤舟
?已是金风凋秋瘦,几度星寒云卷容,点点秋露凉人意,落入觞酒愁绪生。万里江山万里草,也似梦,唯待天公,重梳枯荣。
?? 莲湖之滨,魄冷魂清,月下空杯与人同,怅怅然,自顾影,叹经年逝水,繁华尽付屈指,华发不见青丝客,一汪碧水映函空。
?? 花落人憔悴,云淡风不停。清清几片荷,宛立水淀中。谁家公子空凝伫?痴念那时花开,犹恨今朝凋零,聚匆匆,散匆匆,泪千行,酒千盅,谁解心事重?
??
??? 醉亦醉,醒亦醒,风渡醉眸鬓发凌,心未了,情也动,荷叶田田弄花影,恍惚间,难晓谁家女子,乱舞霓裳羽衣?娉婷舞花丛。
?? 长天流月韵,相顾两无声,情迷南柯里,何处是归程?静默两相望,踌躇独自行,当年惊心事,话与谁人听?离情、离情,几许路远山重?
?? 纵是柔肠千百转,又怎禁得这朝朝憔悴?水草绕乱斯人眼,碧萍涟漪白鹤惊。何处传来浣纱语?侧耳怎奈又隔风。
???
??? 尘世几多悲苦?总关情。待那痴人清清泪,荡去九天皓月繁星,又是凄迷夜雨,滴滴点点,临水处,暗渡寒刀,瘦却亭亭荷骨,散尽冷枝香凝。
??? 想那旧时心迹、虽已斑驳若碎碎之影,然翠袖纤指,又能拭得几行?人之道,清荷藏得莲心苦,流年悠远更留情。
??? 西风总做摆渡人,流转来回今古梦,越女不知何处去,耳畔犹闻采菱声,凌乱醉梦,凌乱醉梦,试问,此时心绪与谁同?
??
??? 青鸟口衔牵魂草,阴阳两隔总难凭,多少红窗相思泪,落入逝水化浮萍。一年一岁一轮回,一朝一暮一啼声,一时一刻一惦念,一字一泪一笺情。
?? 寒翅催得鸦欲飞,汲水辘轳骤然停,花非花,梦非梦,几多重圆密誓,总也过眼成空,当初一席呢喃语,仅赚半世离索情。
?? 夜雨平仄,惹得几多暗恨轻泛?孤魂迷梦,恍入画中,不思量,总难忘,彼时赏花人,那年荷塘景,幽幽心事袅袅起,莫言博山炉烟轻
范文二: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
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4 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范文三:评梅棹忠夫_文明的生态史观_
史 学 月 刊 2005年 第 8期
评梅棹忠夫 /文明的生态史观 0
杨 宁 一 1郑 丽 平 2
(1.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 北京 100875; 2. 教育部 5高校理论战线 6编辑部 , 北京 100080)
[关键词 ]文明的生态史观 ; 梅棹忠夫 ; 现代 化 ; 日本文化论
[摘 要 ]日本著名学者梅棹忠夫 提出的 /文明的 生态史观 0影 响巨大 , 为认 识和研 究人类 文明的 演进 , 特 别是现代化的进程 , 提供了一个新 的视角。但 是 , 从 历史学 的角度 加以检 证 , /文明 的生态 史观 0存在 许多 漏 洞 , 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不能成立 , 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也具有过分拔高日本文化的倾向 , 这是我 们所不能苟同的。
[中图分类号 ]K 093/097=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83-0214(2005) 08-0092-07
Comments on /The Historical View of Civil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0 by Umesao Tadao
YAN G Ning -yi 1ZH ENG L-i ping 2
(1. Colleg e of P olitics and Inter national Relation, Be ij ing N or mal Univ er sity , Beij ing 100875;
2. Ed itor ial of T heoretic al L ine of H ig her E duc ation , M inistry of E duc ation , 100080)
Key Words :the histo rical view of civ ilization fr om the view of ecolog y; U mesao T adao; mo der nization; theo ry of Japanese cultur e
Abstract:T he influence o f /the histo rical view of civilization fr om the view of eco lo gy 0, raised by the wel-l know n Japanese scholar U mesao T adao, w as massive. It prov ides a new angle fo r co gnition and research o f the evolut ion o f human civiliza -t ion, especially fo r modernizatio n. H ow ev er, inspecting fr om the aspect of hist or y, such a v iew has many flaw s. As a mode o f modernization, it is not convincing ; as a representat ional Japanese cultural theo ry, it tends to o ver -glor ify the Japanese culture, which is hard for us to agr ee t o.
梅棹忠夫是日本享有盛誉的民族学和文化人 类学学者 , 1957年发表 5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 6一 文 , 首次提出 /文明的生态史观 0(以下简称生态史 观 ) 而名声大噪。 1964年 5中央公论 6将该论文列 为 /创 造战 后 日本 的 代表 性论 文 0重 新 予以 刊 登。 [1](p208) 5文明的生 态史观 6作 为单行本也多次 再版 , 影响巨大。日本学术界对该观点评价甚高 , 称其为 /独特发想基础上的世界史观 0, 是 /给予迄 今为止的世界史理论 以冲击的崭新 的世界史理 论 0, 是 /战后提出的关于世界史理论的最重要的 模式之一 0。 [2]日本思想史学者鹫田小弥太在 5昭 和思想全史 6一书中 , 专门为梅棹忠 夫设立了一 节 , 认为生态史观是 /对战后诸历史观的总批判 0, 是 /画时期的历史观 0。 [3](p 328) 近年来 , 生态史观也 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 , 2001年出版的 5世界 文明论研究 6将该观点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论之 一收入 , 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述评。 [4]值得注意的 一个问题 是 , 在日 本 , 对 被称为 /世界史理论创新 0的生态史观进行评论的主要是 , 情况为 /热心于介绍和依据欧美学者历史理论 , 但 无视本国学者挑战性理论的日本学术界学者的本 质 0, 是 /专家集团排他主义在起作用 0。不过 , 谷 泰也承认 , /文明的生态史观 0作为一种假说 , 检证 其 /立论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涉及范围内主张的妥 当性是十分 重要 的 0, /实 际上 这还没 有充 分进 行 0。 [2]
事实确实如此 , 到目前为止 , 无论在日本还是 在我国国内 , 都还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系统深入 地分析和探讨生态史观 , 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一 初步尝试。
一 生态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积极意义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中 , 经历过从农 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 , 在 这次转变中 , 曾经最早创造出灿烂农业文明的国 家大大落后 , 西欧脱颖而出 , 率先步入工业社会 ; 东方的日本又先于亚非拉其他国家走上现代化道 路。西欧和日本何以独领风骚 ? 其他国家落后的 ,
# 92 #
/文明的生态史观 0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 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演进 , 回答上述问题的。 梅棹忠夫以欧亚大陆作为考察对象 , 将欧亚 大陆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包括 日本和西欧 , 是实现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地区。 其他地区属于第二区域 , 可以划分为中国世界、 印 度世界、 俄国世界、 地中海或伊斯兰世界四大集 团。这些世界的结构相同 , 即都是一个有卫星国 包围的大帝国 , 它们在古代都曾显赫一时 , 但后来 无一例外地衰落了。
梅棹忠夫用生态环境来解释这种文明演进的 差别。他认为 , 第二区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 而 第一区域地处中纬度地区 , 气候温和 , 雨量适度 , 土地生产能力高 , 但在早期历史中 , 由于被森林所 覆盖 , 难以产生出高度的文明。所以 , 第一区域是 作为野蛮落后的民族开始自己的历程的 , 从第二 区域引进文明。
不过 , 第二区域气候干燥 , 属于干旱地带 , 常 常受到来自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侵袭 , 遭受到毁 灭性的打击。于是 , 这一区域的历史就表现为破 坏与征服交替发生的历史 , 造成第二区域的落后。 相比之下 , 第一区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 , 中亚的 暴力破坏没能影响到这里。当暴力临近之际 , 它 已经具备了抵抗的能力。随着技术力量增强到一 定程度 , 这一区域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可以迅速 成长为较高程度的文明。
由于支配社会结构的各自条件特别是生态条 件的不同 ,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走上了完全不同 的历史道路。第一区域国家的历史最显著的共同 点是都经历了封建制、 资产阶级革命 , 又成为拥有 高度现代文明的地区。具体而言 , 在近代 , 第一区 域的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 , 在这些国家里都是资 产阶级掌权 , 而且这种体制是经过革命以后建立 起来的。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掌权 , 是因为在革 命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大的势力 , 这些国家的资 本主义都产生于其封建制内部。第二区域虽然有 过辉煌的古代文明 , 但是那里的封建制没有得到 发展 , 后来建立起的巨大的专制帝国已经远远落 后于第一区域 , 资本主义也没有能够成长起来 , 以 至于那里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第一区域各国的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走上现代 化道路。
生态史观在阐释日本和西欧的文明发展与第 二区 域不同之外 , 特别强调 日本文明的独特性。 文明之外的、 具有独特性质的文明 ; 日本走上现代 化道路既不是模仿西方 , 也不是转向 ; 日本和西欧 这两个地区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而达到了平行 进化。日本的现代化之所以成功 , 并非完全是由 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并不否认日本汲取了西方文 明 , 然而他认为 , 西方文明只是起爆剂 , 即使没有 外部条件 , 日本内部已经积蓄了足够必要的现代 性因素 , 若沿着自己独自的轨道行进的话 , 仍然是 可以实现现代化的。 [5]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 生态史观从宏观上勾 勒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构建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 模式 , 阐释了日本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 , 它是世界文明论 , 同时也是日本文化论。
应该肯定 , 生态史观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日 本史学界 ,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占主导地位 , 认为人 类社会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 , 擅长运 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矛盾的 理论分析历史演进 , 但对于其他影响和制约历史 发展的因素关注较少 , 甚至忽略。在从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问题上 , 这一派别一般只 限于按照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因而被资本主 义取代的思路加以解释。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 路的问题 , 通行的观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日本学术界曾经有过从 自然环境考察民族性格的尝试。例如 , 志贺重昂 撰写的 5日本风景论 6, 歌颂日本的自然之美 , 说明 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影响。和 辻哲 郎在 5风土 6一书中 , 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来解 释日本、 中国等国家国民性的差异。
梅棹忠夫继承了这些传统且进一步扩大到考 察日本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 , 不拘泥于社 会形态 , 从生态学的角度予以解释 , 并构筑起一个 理论模式 , 与以往史学界的方法和观点大相径庭。 毫无疑问 , 生态史观为认识文明演进和社会转型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 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论 上的不足 , 值得人们思考。在解释日本成功的原 因时 , 生态史观冲击了其他地区和国家只有模仿 西方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维 , 凸显了各国自 身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 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自生态史观提出后至今 , 我们可以看到 , 有许 多学者更加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在现代化转型中的 作用。澳大利亚的琼斯和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 都指出 , 西欧的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有利于其现代 [6](p57)
# 93 #
连续性 , 即注重江户时代的内在因素和传统文化 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 在日本学术界已经成为一 个不容忽视的流派 1。
然而 , 肯定生态史观的积极意义 , 并不等于全 面肯定生态史观。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实证 性的验证 , 可以看到生态史观存在着极其重大的 缺陷。
二 生态史观作为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不能成立
生态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第一区域在早 期历史上虽然落后 , 但吸取了第二区域中产生的 辉煌文明 , 又没有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 , 因而文明 得到发展 , 形成独特的封建制 , 最终走向了资本主 义。第二区域恰恰相反 , 没有成熟到能够发生革 命性变革的程度。
史实果真如此吗 ? 我们以 西欧为例 进行考 察。
关于西欧封建制的起源及其形成时间 , 至今 史学界存在着多种观点 , 没有达成共识 , 能不能把 生态环境作为封建制起源的根本原因来立论姑且 不说 , 至少西欧没有受到游牧民族侵扰的提法与 史实不符。
实际上 , 法兰克王国建立后 , 西欧仍然不断地 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 , 甚至一些国家遭受到毁灭 性的打击。其中影响巨大的有 :8世纪兴起的阿 拉伯人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 , 多次攻击法国和意 大利 , 一度攻下罗马 ; 被称为 /海上游牧民族 0的北 欧诺曼人不断袭击不列颠群岛和法国 , 数次洗劫 巴黎 , 到 10、 11世纪时 , 占领并统治了法兰西北部 大半地区和不列颠群岛。 /整个欧洲被这些大胆 的侵略者团团围住 0, /西欧再次成为屠宰场 0, /10世纪为最不佳时期 0。 [7](p57) 进入 11世纪后 , 外来 侵犯才停止 , 西欧才获得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发 展的时机。此时距离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只 有三四百年的时间。
第二区域确实长期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 , 没 有形成西欧那样的封建制 , 但是绝不能说第二区 域的历史是破坏和征服的历史 , 文明因此停滞不 前。从中国来看 , 在西欧 11世纪进入稳定发展时 期后 , 中国仍然不断地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 , 曾先 后处于北方少数民族 政权元朝和清 朝的统治之 下。毫无疑问 , 侵扰和征服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 抵 御和战争耗费了巨大的财富 , 然而中华文明没有 因此中断 , 而是被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 为 , 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社会的鼎盛时期。 如果横向比较的话 , 更不能说由于生态环境 决定的游牧民族侵扰的有无使得第一区域的文明 比第 二区域成熟 , 所以西欧 率先步入工业社会。 直至工业革命以前 , 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 期落后于中国 , 这已经是包括欧美史学家在内的 史学界的共识。正如有的中国学者所说 , /西欧率 先完成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 率先步入 了现代化的进程 , 不是因为西欧封建制度发达、 完 备 , 相反 , 是因为它的落后和不完备。拿一位外国 学者的话说 , 是因为西欧占了 -落后的优势 . 0[6]。 落后的西欧先于先进的中国进入工业社会 , 反映 了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发展。
生态史观 在说明第一区 域比第二区 域成熟 时 , 列举出了手工工场、 自治城市、 文艺复兴等现 象 , 认为它们只有在第一区域封建制下才能萌发 出来 , 也使第一区域进入资本主义。
显然 , 生态史观的这一论据与史实严重不符。 在第一区域的西欧 , 大约从 14、 15世纪开始 , 出现了领主土地所有制解体、 农奴制瓦解、 手工工 场兴起、 市民阶层壮大和王权加强以及文艺复兴 运动 , 这些现象被称为原初现代化。然而 , 不能把 原初现代化的产生完 全归于第一区 域存在封建 制。实际上 , 在第二区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存 在某些原初现代化现象。东欧比西欧稍晚出现了 手工工场。中国在明代 , 即与西欧大约相同时期 , 已经诞生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与 西欧不同的 是 , 在第二区域中 , 这些资本主义新因素较少 , 而 且发展受到阻碍 , 没有能够自然成长到现代工业 社会。
即使在西欧 ,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等地虽 然都出现过原初现代化 , 但西欧的原初现代化是 像生态史观所说的那样自发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的吗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原初现代化基础上 , 现代 性因素不断成长 ,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而进入工业社会的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德国最早 发生宗教改革 , 在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之后 , 出 现了第二农奴制时期 , 已经开始瓦解的领主制经 济重新恢复并巩固起来 , 集中经营的手工工场一 度几乎不复存在。到 18世纪末 , 英国已经开始了 工业革命 , 而德国还是一个封建的农业社会 , /国 内的手工业、 商业、 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 ,, 一切
#
94
#
1代表性的著作有村上泰亮、 公文俊平、 佐藤诚三郎的 5作
都烂透了 , 动摇了 , 眼看就要坍塌了 ,, 简直没有 一丝好转的希望 0[8](p633~634) 。拿破仑战争一方面 把在德国的占领地区改造成德意志境内首先转向 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地区 , 另一方面促成了普鲁 士的改革。 1807) 1812年 的施泰因 -哈登贝格 改革开创了普鲁士现代化之路 , 也使普鲁士成为 德意志经济发展和民族运动的中心。 [9]作为手工 工场和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的意大利的情况也与德 意志极为相似。
以上情况表明 , 从原初现代化转入正式现代 化阶段需要许多条件 , 仅仅具有原初现代化并不 能保证自然转变。德国和意大利是在外部刺激下 才实现转变的 , 因此也被看做是与英、 法内发型现 代化不同的传导型现代化。
这种传导型的现代化在第二区域中也能够明 显地看到 , 俄国就是一个典型。 17世纪 , 彼得一 世为了富国强兵 , 进行了 /欧化 0改革。俄国到 18世纪末已经有千家以上的手工工场 , 19世纪中期 开始了工业革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 进一步向西欧学习 , 进行了被誉为 /俄国迈向现代 化的第一步 0的农奴制改革 , 此后俄国资本主义得 到迅速发展。被生态史观列入第二区域的俄国走 上现代化道路的时间甚至早于第一区域的日本 , 表明生态环境和封建制并不是决定能否走上现代 化道路的惟一因素。
三 日本并非和西欧平行进化
生态史观用日本和西欧平行进化论来解释日 本现代化成功的原因。时至今日 , 不独梅棹忠夫 , 日本史学界也有人极力用西欧的模式解释日本历 史 , 主张日本的近世是专制王权时期 , 元禄文化前 后为日本的文艺复兴时代。
诚如生态史观所说 , 日本与西欧在自然地理 环境方面非常相似 , 而且只有这两个地区出现了 典型的封建制。在德川幕府时期 , 日本也产生了 手工工场等新的生产方式 , 思想文化领域里古学 和国学兴起 , 提倡复兴古代文化和尊重 /人情 0, 分 别主张恢复先秦儒学的本来面目和 5古事记 6、 5日 本书纪 6以及 5万叶集 6等日本古典文献中体现的 日本固有之道。同时 , 町人阶层文化得到发展 , 鼓 吹反禁欲主义、 金钱本位思想、 主情主义 , 批判身 份道德。
那么在从 封建制过渡到资 本主义这 一过程 中 , 日本与西欧是否是完全相同地平行发展的呢 ? 尚有争论 , 本文也不准备进行讨论 , 这里只想指 出 , 根据确凿的史实 , 在表面上的一些相似的背 后 , 日本与西欧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 , 我们考察手工工场的情况。众所周知 , 劳动力、 资本和市场是工业发展的前提。在西欧 , 伴随着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发展 , 领主土地所有制 解体 , 农民得到自由 , 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成 为可能。然而在日本 , 尽管也出现了地主等新的 因素 , 但是领主土地所有制依然牢固 , 农民依然被 束缚在土地上。特别是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 并没有推行像西欧绝对王权时期那样的重商主义 政策 , 严重阻碍了原工业化的进行。
在西欧 , 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了有利于经济 发展的国际分工体系 , 取得了必要的资本和市场 , 是推动原工业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外部因素。尽 管日本在德川时代以前也出现了向海洋发展的势 头 , 但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 , 打断了从陆地文明 向海洋文明的转换。生态史观对此一带而过 , 未 加详谈 , 显然忽略了这个与西欧的重大差异。因 此 , 日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远不及西欧 , 而且未 能得到继续和深入。在经历了文政、 天保 (1818-1844) 年间的发展高潮后 , 到了幕府末期 , 原工业 化出现了停止和徘徊的现象 , 生产形式由集中作 坊退化为受包买商支配的家内生产 , 即包买商制 家内生产形式 , 市场结构由农民商品流通机构和 领主商品流通机构并存的二元结构退化到只有领 主商品流通机构的一元结构。 [10](p 101~113)
其次 , 在思想文化方面 , 西欧文艺复兴和所谓 的 /日本文艺复兴 0的源头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挖 掘整理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 , 从中吸取对人的赞美 和人文主义精神。 /在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 出的是乐观主义、 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 但是它们 中间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就广义而论 , 人文主 义的定义可以说是强调古罗马人和希腊人的著作 中的人的价值。这个名词来自西塞罗。他用这个 字表示对文科的热爱 , 或者对任何最能表达人的 尊严的学科的热爱 0[11](p119) 。日本的古学和国学 主张恢复的是古典儒学和日本传统的古代精神。 不言而喻 , 古希腊、 罗马文化和东方中国的传统文 化以及日本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区别。而且 , 古 学和国学中包含着大量与近代精神完全不相容的 内容。例如 , 国学鼓吹以皇国为中心的天皇至上 主义 , 为抹杀人的个性埋下了伏笔。
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化确实与文艺复兴的精神 # 95 #
得到充分发展 , 町人阶层十分软弱 , 其思想也苍白 无力 , 极不成熟。有 学者认为 , 町人伦理 思想是 /推动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和发展的精神原动力 0, 起到了 /侵蚀、 冲击、 瓦解、 毁灭幕藩封建统治 , 促进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生 成和发展 0的作用 , 同时也指出它的局限性是 /基 本停留在了争取 -职分平等 . 和自己阶级权益的思 想斗争水平 , 未能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主动发动 旨在推翻封建政权的革命 0, /停留在确保家业繁 荣和生活安定的阶段 , 缺少 -犹太商人那种为了利 益而追求利益的贪婪不止的精神 . 0。 [12](p321)
不仅如此 , 在封建统治的抑制和镇压下 , 町人 缺乏斗争的愿望和勇气 , 町人文化也严重扭曲 , 人 性的解放被引向满足富商巨贾官能的享乐 , 追求 财富的目标也变成了聚财以供游荡挥霍。所谓的 /日本文艺复兴 0并没有像西欧文艺复兴那样带来 革命性的影响。
再次 , 在政治方面 , 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天皇和 将军并存的二元政治。天皇尽管大权旁落 , 但依 然是精神权威和权力源泉。将军的权力来源于天 皇 , 在政治结构中 , 他是朝廷中 /权 高盖主 0的朝 臣 , 并不是西欧国家封建制时期国王那样的君主。 因此 , 将军也很难像西欧的国王那样成为民族的 象征 , 去推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些差异决定了日本和西欧现代化道路的不 同。仅仅因为日本和西欧一样存在封建制和原工 业化以及有其他某些相似之处 , 完全不考虑二者 的相异 , 就断定日本和西欧平行进化 , 无疑是把复 杂的历史发展过于简单化。
在封建制解体问题上 , 英、 法等国的政治体制 经过专制王权阶段 , 建立了民族国家 , 在资产阶级 壮大后又爆发了革命 , 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在 这个过程中 , 农民的土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日 本却是在明治维新期间 , 由封建阶级的一部分下 级武士领导 , 推翻了幕府 , 实现了王政复古 , 以天 皇为核心 , 建立了民族国家。藩阀长期掌握政权 , 称为 /有司专制 0。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 , 迟 至 1890年日本才按照前一年颁布的帝国宪法召 开国会 , 成为形式上的立宪国家。明治政权实施 地税改革 , 废除了领主土地所有制 , 但确立了地主 制 , 土地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 , 日 本史学界多数人认为 , 明治政权是专制王权。 在工业化问题上 , 英、 法等国在原工业化基础 上 , 自发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 经过工业革命进入 , /殖产兴业 0政策才得以巩固和展开 , 标志着自上 而下的近代工业化的开始 , 同时也标志着原工业 化时期的结束。 /自明治政府确立了 -殖产兴业 . 的政策推行自上而下的工业化政策之后 , 逐渐生 长出一个近代工业部门。这个近代工业部门不是 原工业化发展成熟的结果 , 而是明治政府引进西 方技术 , 自上而下培植的产物 0[13](p260) 。
由于德川时代没有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 , 所 以倒幕运动是以国学和水户学为指导思想的 , 由 此形成了日本的民族主义 ,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 余 , 使得整个近代日本虽然出现过启蒙运动、 自由 民权运动、 大正民主运动 , 但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 并没有能够像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西欧那 样扎下根来 , 而是专制主义、 国家主义、 天皇崇拜 盛行。
总之 , 日本并非像 /文明的生态史观 0所说的 那样 , 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与西欧平行发展。生 态史观所说的平行发展只不过是表面的一种相似 而已 , 至于存在于这种表象背后的许多重大差异 , 却几乎完全被忽略了。正是这些差异 , 决定了日 本与西欧现代化道路的不同 , 使日本在 20世纪上 半期成为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策源地的温床。
四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和文化民族主义的陷阱
生态史观的理论模式之所以出现上述与史实 明显的不符 , 是有其一定原因的。
在方法论上 , 生态史观过分强调生态环境对 人类社会的作用 , 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现 代化道路不同取决于生态环境 , 西欧和日本由于 生态环境相同而现代化道路相同。人类社会的发 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 毫无疑问 , 自然地理环境 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 但是如果把生态看做是 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的甚至惟一的因素 , 完全 不考虑社会因素 , 显然是一种环境决定论。德国、 俄国、 中国、 日本的历程说明 , 在从农业社会走向 工业社会的历史大转变时期 , 除自然地理环境之 外 , 历史文化背景、 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乃至机遇 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不仅如此 , 更为重要的是 , 生态史观带有明显 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色彩。
日本作为一个弱势文化 , 在外来强势文化的 冲击下 , 不断寻找和保持自我 , 确定自身在国际上 的位置 , 一直在自卑、 自省、 自信、 自傲之间徘徊。 因此 , 日本文化论和日本人论十分 兴盛 , 经久不 ,
# 96 #
战败打碎了日本民族优秀论的迷梦 , 日本的国际 地位也一落千丈。许多日本进步学者追究战争的 原因 , 反思传统文化和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历 程 , 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 , 主张对日本加以彻底 改造。这种自我批判对日本人来说是痛苦的 , 又 是必须的 , 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勇气和良知 , 其 中大部分认识是比较中肯和冷静的。
随着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 日本很快结束了战败国的状态 , 经济达到并超过 了战前水平 , 从 1956年起又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 期 ,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 /经济奇迹 0。在如此短暂 的时间内重新崛起 , 使得日本人的自信心大大增 强。日本人又开始重新反思自身文化 , 肯定论明 显多于反省论。在这种大背景下 , 涌现出一批代 表性的日本文化论 , 梅棹忠夫的生态史观就是其 中的一个。 [14]
梅棹忠夫在说明提出生态史观的背景时说 , 在世界上 , 成为高度文明国的只有日本和西欧的 少数国家。 /战前经常听到文明国这个词 , 战后却 只说文化国 , 而不说文明国。这是为什么呢 ? 是 因为日本战败 , 把文明国的名字归还了吗 ? 但是 , 虽然战败了 , 日本仍然是高度的文明国 , 在某些方 面甚至比战前文明程度还高 0。然而 , /日本虽然 成为文明国 , 但不是完全模仿西欧的吗 ? 这种说 法贯穿于近代化过程中 , 是一直困扰日本知识分 子自 尊 心 的 咒 语。 这 个 咒 语 现 在 还 有 效 力 0。 [5](p 71~73)
可见 , 确定日本是世界上少数文明国的地位 , 扫除战败以后甚至明治维新以来的自卑 , 解除咒 语 , 恢复和提高日本人的自尊心 , 是促使梅棹忠夫 提出生态史观的重要动因。因此可以说 , 生态史 观是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 生态史观不仅强调日本 不是学习、 模仿西方而是与西欧平行进化的 , 同时 还竭力表明日本与亚洲的不同 , 以至否定日本是 亚洲国家。
在日本 , 鼓吹脱离亚洲而与欧美为伍的典型 代表当属福泽谕吉。他自诩日本经过维新已经成 为文明国家 , 蔑视亚洲邻国 , 把亚洲邻国称为 /恶 友 0, 宣称和它们友好相处、 平等地打交道会使日 本背上坏名声 , 因而应该予以拒绝 ; 主张像欧美国 家那样侵略亚洲邻国 , 并美其名曰 /文明战胜野 蛮 0。这种以作为亚洲国家为耻的情感实际上也 反映了对欧美的崇拜和自卑 , 并且一直延续到今 天 无视亚洲存在的所谓 /亚洲不在 0的情况。
我们知道 , 古代日本处于中华文化圈的影响 之下 ,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 长期吸收先进的中华文 明 ,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此 , 梅棹忠夫并 不否认 , 但他是这样表述的 :/当然 , 我们有时不得 不说 , 日本人从古代起就深深地受到了中华思想 的影响 , 并且其文化背景和中国的文化亦有许多 相通之处。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形来看 , 由于 两国之间的社会体制和形态不同 , 文明的构造模 式也是颇为相异的。 0[1]从字里行间 , 我们不难看 出一种十分勉强的态度 , 而且他的最终落脚点还 是强调日本与亚洲相比的特殊性。
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 日本仍然和包括中国 在内的亚洲有切不断的密切的文化联系。针对马 克斯 #韦伯的新教伦 理孕育资本主 义精神的观 点 , 有人把日本、 韩国等国的现代化称为儒家资本 主义。这一观点是否妥当姑且不论 , 至少它反映 了中华文明在东亚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 不容忽视的作用。即使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 , 日 本也有一些学者从日本和亚洲邻国的相似之处进 行研究 , 成就斐然。例如 , 照叶树林文化论认为 , 照叶树林分布在尼泊尔、 喜马拉雅高度 1500米到 2500米的地区 , 并从那里经过不丹、 缅甸等东南 亚北部山区、 云南高原伸延到中国江南的山地 , 越 海到达朝鲜南部和日本。在这些地区 , 形成了共 同的照叶树林文化。 [15]
诚然 , 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确有许多不同之 处 , 但问题的关键是 , 只强调不同而否认相同的一 面 , 不是科学的态度。然而 , 生态史观置日本与亚 洲的共同点于不顾 , 片面强调 /理解日本文明性质 的关键是 把日本 当作另 一个欧 洲来看 0[1](p31) , /欧洲一词是由过去的西方人类历史而铸成的概 念 , 而亚洲则不是。所谓亚洲一词不过是对欧亚 大陆的欧洲以外地域随意而起的概念而已 , 不是 同伊朗、 越南、 日本等国商量了之后而下的定义 0。 所以 , 生态史观主张 , /日本可以拒绝承认自己是 亚洲的一员 0, /在遥远的远东地区有另一个欧洲 存在 0。 [1](p39~40) 。
这些论述 使我们很容易 联想到福泽 谕吉的 /脱亚入欧 0论。如果把生态史观称为 /文化上的 脱亚入欧论 0, 也许是恰当的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 都以自己的文 化为自豪 , 我们并不一概排斥文化民族主义。但 是 , 出于文化民族主义 , 违背史实 , 把本民族的文 # 97 #
不能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 容易走向极端 民族主义。
撰写臭名昭著的 5新历史教科书 6的右翼学者 西尾干二就是这样。在日本史学界 , 不少学者认 为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 , 经济 进步没有达到先于中国发生社会革命的程度 , 日 本是学习西方的赶超型现代化。对这些严谨的学 术观点 , 西尾大加指责 , 攻击日本的西洋史学者和 东洋史学者是西洋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 , 是事大 主义和盲从势威的奴隶根性 , 鼓吹日本人的历史 观应该是从日本看世界史。在西尾那里 , 这种从 日本看的世界史是什么呢 ? 简单地说 , 就是日本 不是欧洲 , 也不是中国 , 而是与它们所属的欧亚大 陆对峙独立的另一个体系的固有文明 , 1750年以 后的日本是蕴涵着大量的准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要素的先进的 社会。 [16]联系 西尾干 二的一 贯言 论 , 他的历史观是通过尽量选择表明日本先进优 秀的史实 , 忽略和否定日本历史上存在过落后甚 至反动的一面 , 达到宣扬日本民族优秀论、 煽动民 族主义情绪的目的。这样的历史观不是科学 , 而 是极端民族主义 , 需要我们警惕和批判。正如真 理再跨出一步就成为谬误一样 , 过度的文化民族 主义会倒向极端民族主义。
=收稿日期 >2004-03-15
=作者简介 >1. 杨宁一 (1949) ) , 男 , 北京人 , 北京师范 大 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主 要从事 日本近 现代史、 东亚区域化和世界文 明史研 究 ; 2. 郑丽平 (1976) ) , 女 , 山西阳泉人 , 教育部 5高校理论战 线 6编辑 部助理编 辑 , 主 要从事现代化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惟 正 >
参考文献 :
[1]梅棹忠夫 . 何谓日本 [M ]. 东京 :日本放送协会 , 1988.
[2]谷 泰 . 对世 界史 理论 的挑 战 [A ].梅 棹忠 夫著 作集 :第 5卷 [M ]. 东京 :中央公论社 , 1990.
[3]鹫田小弥太 . 昭和思想全史 [M ]. 东京 :三一书房 , 1991. [4]许启贤主 编 . 世 界文 明论 研究 [M ].济 南 :山东 人民 出版 社 , 2001.
[5]梅 棹 忠夫 . 文明 的生 态史 观 [A ].梅 棹忠 夫著 作集 :第 5卷 [M ]. 东京 :中央公论社 , 1990.
[6]丁建弘主编 . 发达 国家的现 代化道路 [M ]. 北京 :北 京大学 出 版社 , 1999.
[7]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1500年以 前的世界 [M ]. 上 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98.
[8]恩格斯 . 德国状况 [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4.
[9]丁建弘 , 陆世澄主 编 . 德国通 史简编 [M ]. 北京 :人 民出版 社 , 1991.
[10]严立贤 . 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 场 [M ]. 北 京 :北 京大学出版社 , 1999.
[11]伯恩斯 , 拉尔 夫 . 世 界文明 史 :第 二卷 [M ]. 北 京 :商 务印 书 馆 , 1987.
[12]刘金才 . 町 人伦 理 思想 研 究 [M ]. 北 京 :北京 大 学出 版 社 , 2001.
[13]罗荣渠主编 . 东亚 现代化 :新 模式与 新经验 [M ]. 北京 :北 京 大学出版社 , 1997.
[14]杨宁一 . 了解日本人 [M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0. [15]中尾佐助 , 佐佐木 高明 . 照叶 树林文 化与日 本 [M ]. 东京 :苦 闷出版社 , 1992.
[16]伊藤宪一监修 . 日本 的自我认 识 [M ]. 东 京 :日本 国际论 坛 , 1999.
# 98 #
范文四: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
? ? ? ?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
?[关键词]?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现代?化;日本文?化论 [摘?要]日本着?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影?响巨大,为?认识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检证,“文?明的生态史?观”存在许?多漏洞,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不?能成立,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也具有?过分拔高日?本文化的倾?向,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 C?ommen?tson"?TheHi?stori?calVi?ewofC?ivili?zatio?nfrom?theVi?ewofE?colog?y" by?Umesa?oTada?o
K?eyWor?ds:th?ehist?orica?lview?ofciv?iliza?tionf?romth?eview?ofeco?logy;?Umesa?oTada?o;mod?erniz?ation?;theo?ryofJ?apane?secul?ture ?Abstr?act:T?heinf?luenc?eof"t?hehis?toric?alvie?wofci?viliz?ation?fr
omt?hevie?wofec?ology?",rai?sedby?thewe?ll-
kn?ownJa?panes?escho?larUm?esaoT?adao,?wasma?ssive?.Itpr?ovide?sanew?angle?forco?gniti?onand?resea?rchof?theev?oluti?onofh?umanc?ivili?za-
ti?on,es?pecia?llyfo?rmode?rniza?tion.?Howev?er,in?spect?ingfr?omthe?aspec?tofhi?story?,such?aview?hasma?nyfla?ws.As?amode?ofmod?erniz?ation?,itis?notco?nvinc?ing;a?sarep?resen?tatio?nalJa?panes?ecult?uralt?heory?,itte?ndsto?over-?glori?fythe?Japan?esecu?lture?,whic?hisha?rdfor?ustoa?greet?o. 梅?棹忠夫是日?本享有盛誉?的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19?57年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首?次提出“文?明的生态史?观”(以下?简称生态史?观)而名声?大噪。19?64年《中?央公论》将?该论文列为?“创造战后?日本的代表?性论文”重?新予以刊登?。[1](?p208)?《文明的生?态史观》作?为单行本也?多次再版,?影响巨大。?日本学术界?对该观点评?价甚高,称?其为“独特?发想基础上?的世界史观?”,是“给?予迄今为止?的世界史理?论以冲击的?崭新的世界?史理论”,?是“战后提?出的关于世?界史理论的?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日本思想史?学者鹫田小?弥太在《昭?和思想全史?》一书中,?专门为梅棹?忠夫设立了?一节,认为?生态史观是?“对战后诸?历史观的总?批判”,是?“画时期的?历史观”。?(p328?)近年来,?生态史观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201?7年出版的?《世界文明?论研究》将?该观点作为?世界着名的?文明论之一?收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述评。 ?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日本,对被?称为“世界?史理论创新?”的生态史?观进行评论?的主要是思?想文化界,?而史学界很?少参与。谷?泰批评这种?情况为“热?心于介绍和?依据欧美学?者历史理论?,但无视本?国学者挑战?性理论的日?本学术界学?者的本质”?,是“专家?集团排他主?义在起作用?”。不过,?谷泰也承认?,“文明的?生态史观”?作为一种假?说,检证其?“立论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涉及范围?内主张的妥?当性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还没有充分?进行”。 ?
事?实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我国国内,?都还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探?讨生态史观?,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一初步尝试?。
? 一生态?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积?极意义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中,经?历过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这次转变中?,曾经最早?创造出灿烂?农业文明的?国家大大落?后,西欧脱?颖而出,率?先步人工业?社会;东方?的日本又先?于亚非拉其?他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西欧和日?本何以独领?风骚?其他?国家落后的?原因何在??史学家们纷?纷加以阐释?,莫衷
? 一是。 ?
“?文明的生态?史观”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回答上述问?题的。
? 梅棹?忠夫以欧亚?大陆作为考?察对象,将?欧亚大陆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包括日本?和西欧,是?实现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地区。?其他地区属?于第二区域?,可以划分?为中国世界?、印度世界?、俄国世界?、地中海或?伊斯兰世界?四大集团。?这些世界的?结构相同,?即都是一个?有卫星国包?围的大帝国?,它们在古?代都曾显赫?一时,但后?来无一例外?地衰落了。?
?梅棹忠夫用?生态环境来?解释这种文?明演进的差?别。他认为?,第二区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第一区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度,土地?生产能力高?,但在早期?历史中,由?于被森林所?覆盖,难以?产生出高度?的文明。所?以,第一区?域是作为野?蛮落后的民?族开始自己?的历程的,?从第二区域?引进文明。?
?不过,第二?区域气候干?燥,属于干?旱地带,常?常受到来自?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侵?袭,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于是,?这一区域的?历史就表现?为破坏与征?服交替发生?的历史,造?成第二区域?的落后。相?比之下,第?一区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中亚?的暴力破坏?没能影响到?这里。当暴?力临近之际?,它已经具?备了抵抗的?能力。随着?技术力量增?强到一定程?度,这一区?域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可以迅速成?长为较高程?度的文明。?
?由于支配社?会结构的各?自条件特别?是生态条件?的不同,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第一区域?国家的历史?最显着的共?同点是都经?历了封建制?、资产阶级?革命,又成?为拥有高度?现代文明的?地区。具体?而言,在近?代,第一区?域的
?权,而且这?种体制是经?过革命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里都是?资产阶级掌
以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掌权,是因?为在革命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大的?势力,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都产生?于其封建制?内部。第二?区域虽然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那里的封?建制没有得?到发展,后?来建立起的?巨大的**?**帝国已?经远远落后?于第一区域?,资本主义?也没有能够?成长起来,?以至于那里?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第一?区域各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走?上现代化道?路。
? 生态史?观在阐释日?本和西欧的?文明发展与?第二区域不?同之外,特?别强调日本?文明的独特?性。梅棹忠?夫认为,日?本文明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西方文明?之外的、具?有独特性质?的文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既不?是模仿西方?,也不是转?向;日本和?西欧这两个?地区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而达到?了平行进化?。日本的现?代化之所以?成功,并非?完全是由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并不?否认日本汲?取了西方文?明,然而他?认为,西方?文明只是起?爆剂,即使?没有外部条?件,日本内?部已经积蓄?了足够必要?的现代性因?素,若沿着?自己独自的?轨道行进的?话,仍然是?可以实现现?代化的。 ?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生?态史观从宏?观上勾勒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构建?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模?式,阐释了?日本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世界?文明论,同?时也是日本?文化论。 ?
应?该肯定,生?态史观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日本?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占主导?地位,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擅?长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矛盾的理论?分析历史演?进,但对于?其他影响和?制约历史发?展的因素关?注较少,甚?至忽略。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问题上,这?一派别一般?只限于按照?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因而被资?本主义取代?的思路加以?解释。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通行?的观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学?术界曾经有?过从自然环?境考察民族?性格的尝试?。例如,志?贺重昂撰写?的《日本风?景论》,歌?颂日本的自?然之美,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影响。和?辻哲郎在《?风土》一书?中,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来解释?日本、中国?等国家国民?性的差异。?
?梅棹忠夫继?承了这些传?统且进一步?扩大到考察?日本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不拘泥于社?会形态,从?生态学的角?度予以解释?,并构筑起?一个理论模?式,与以往?史学界的方?法和观点大?相径庭。毫?无疑问,生?态史观为认?识文明演进?和社会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值得人们?思考。在解?释日本成功?的原因时,?生态史观冲?击了其他地?区和国家只?有模仿西方?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维,凸显?了各国自身?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
自?生态史观提?出后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学者更加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澳大?利亚的琼斯?和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都指出,?西欧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其现代化率?先起步。(?p57)探?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历?史的连续性?,即注重江?户时代的内?在因素和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在日?本学术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流派
??。
? 然而,?肯定生态史?观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全面肯定?生态史观。?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实证性的?验证,可以?看到生态史?观存在着极?其重大的缺?陷。 二生态?史观作为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不能成?立 生态?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第一 ?
区域?在早期历史?上虽然落后?,但吸取了?第二区域中?产生的辉煌?文明,又没?有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因而文明?得到发展,?形成独特的?封建制,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第?二区域恰恰?相反,没有?成熟到能够?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程度?。
? 史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以西欧为?例进行考察?。
? 关于西欧?封建制的起?源及其形成?时间,至今?史学界存在?着多种观点?,没有达成?共识,能不?能把生态环?境作为封建?制起源的根?本原因来立?论姑且不说?,至少西欧?没有受到游?牧民族侵扰?的提法与史?实不符。 ?
实?际上,法兰?克王国建立?后,西欧仍?然不断地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甚?至一些国家?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影响巨?大的有: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首次提?出“文明的?生态史观”?(以下简称?生态史观)?而名声大噪?。1964?年《中央公?论》将该论?文列为“创?造战后日本?的代表性论?文”重新予?以刊登。[?1](p2?08)《文?明的生态史?观》作为单?行本也多次?再版,影响?巨大。日本?学术界对该?观点评价甚?高,称其为?“独特发想?基础上的世?界史观”,?是“给予迄?今为止的世?界史理论以?冲击的崭新?的世界史理?论”,是“?战后提出的?关于世界史?理论的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日本?思想史学者?鹫田小弥太?在《昭和思?想全史》一?书中,专门?为梅棹忠夫?设立了一节?,认为生态?史观是“对?战后诸历史?观的总批判?”,是“画?时期的历史?观”。(p?328)近?年来,生态?史观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2017年?出版的《世?界文明论研?究》将该观?点作为世界?着名的文明?论之一收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述评?。
?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日本?,对被称为?“世界史理?论创新”的?生态史观进?行评论的主?要是思想文?化界,而史?学界很少参?与。谷泰批?评这种情况?为“热心于?介绍和依据?欧美学者历?史理论,但?无视本国学?者挑战性理?论的日本学?术界学者的?本质”,是?“专家集团?排他主义在?起作用”。?不过,谷泰?也承认,“?文明的生态?史观”作为?一种
假说,?检证其“立?论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涉?及范围内主?张的妥当性?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还没?有充分进行?”。
? 事实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我国?国内,都还?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探讨生?态史观,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一初?步尝试。 ?
?一生态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积极意?义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中,经历过?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这次?转变中,曾?经最早创造?出灿烂农业?文明的国家?大大落后,?西欧脱颖而?出,率先步?人工业社会?;东方的日?本又先于亚?非拉其他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西?欧和日本何?以独领风骚??其他国家?落后的原因?何在?史学?家们纷纷加?以阐释,莫?衷
一?是。
? “文明?的生态史观?”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回答?上述问题的?。
? 梅棹忠夫?以欧亚大陆?作为考察对?象,将欧亚?大陆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包?括日本和西?欧,是实现?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地区。其他?地区属于第?二区域,可?以划分为中?国世界、印?度世界、俄?国世界、地?中海或伊斯?兰世界四大?集团。这些?世界的结构?相同,即都?是一个有卫?星国包围的?大帝国,它?们在古代都?曾显赫一时?,但后来无?一例外地衰?落了。
? 梅棹?忠夫用生态?环境来解释?这种文明演?进的差别。?他认为,第?二区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第?一区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度?,土地生产?能力高,但?在早期历史?中,由于被?森林所覆盖?,难以产生?出高度的文?明。所以,?第一区域是?作为野蛮落?后的民族开?始自己的历?程的,从第?二区域引进?文明。 ? 不过?,第二区域?气候干燥,?属于干旱地?带,常常受?到来自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侵袭,?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于是,这一?区域的历史?就表现为破?坏与征服交?替发生的历?史,造成第?二区域的落?后。相比之?下,第一区?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中亚的暴?力破坏没能?影响到这里?。当暴力临?近之际,它?已经具备了?抵抗的能力?。随着技术?力量增强到?一定程度,?这一区域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可以?迅速成长为?较高程度的?文明。
? 由于?支配社会结?构的各自条?件特别是生?态条件的不?同,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第?一区域国家?的历史最显?着的共同点?是都经历了?封建制、资?产阶级革命?,又成为拥?有高度现代?文明的地区?。具体而言?,在近代,?第一区域的?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里都是资产?阶级掌权,?而且这种体?制是经过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掌权?,是因为在?革命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大的势力?,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都产生于其?封建制内部?。第二区域?虽然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那?里的封建制?没有得到发?展,后来建?立起的巨大?的****?帝国已经远?远落后于第?一区域,资?本主义也没?有能够成长?起来,以至?于那里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第一区域?各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走上现?代化道路。?
?生态史观在?阐释日本和?西欧的文明?发展与第二?区域不同之?外,特别强?调日本文明?的独特性。?梅棹忠夫认?为,日本文?明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西?方文明之外?的、具有独?特性质的文?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既不是模?仿西方,也?不是转向;?日本和西欧?这两个地区?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而达到了平?行进化。日?本的现代化?之所以成功?,并非完全?是由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并不否认?日本汲取了?西方文明,?然而他认为?,西方文
明?只是起爆剂?,即使没有?外部条件,?日本内部已?经积蓄了足?够必要的现?代性因素,?若沿着自己?独自的轨道?行进的话,?仍然是可以?实现现代化?的。
?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生态史?观从宏观上?勾勒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构建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模式,?阐释了日本?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世界文明?论,同时也?是日本文化?论。
? 应该肯?定,生态史?观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日本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占主导地位?,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擅长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矛盾?的理论分析?历史演进,?但对于其他?影响和制约?历史发展的?因素关注较?少,甚至忽?略。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问题?上,这一派?别一般只限?于按照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因?而被资本主?义取代的思?路加以解释?。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通行的观?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学术界?曾经有过从?自然环境考?察民族性格?的尝试。例?如,志贺重?昂撰写的《?日本风景论?》,歌颂日?本的自然之?美,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影?响。和辻哲?郎在《风土?》一书中,?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来解释日本?、中国等国?家国民性的?差异。
? 梅棹?忠夫继承了?这些传统且?进一步扩大?到考察日本?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不拘?泥于社会形?态,从生态?学的角度予?以解释,并?构筑起一个?理论模式,?与以往史
庭。毫无疑?问,生态史?观为认识文?明演进和社?会转型提供?学?界的方法和?观点大相径?
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值?得人们思考?。在解释日?本成功的原?因时,生态?史观冲击了?其他地区和?国家只有模?仿西方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维?,凸显了各?国自身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 自生态?史观提出后?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学者?更加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澳大利亚?的琼斯和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都?指出,西欧?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其现?代化率先起?步。(p5?7)探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历史的?连续性,即?注重江户时?代的内在因?素和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在日本学?术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流派?
?。?
?然而,肯定?生态史观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全?面肯定生态?史观。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实?证性的验证?,可以看到?生态史观存?在着极其重?大的缺陷。?
?二生态史观?作为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不能成立 ? 生态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第?一区域在早?期历史上虽?然落后,但?吸取了第二?区域中产生?的辉煌文明?,又没有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因?而文明得到?发展,形成?独特的封建?制,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第二区?域恰恰相反?,没有成熟?到能够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程度。 ?
史?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以?西欧为例进?行考察。 ?
关?于西欧封建?制的起源及?其形成时间?,至今史学?界存在着多?种观点,没?有达成共识?,能不能把?生态环境作?为封建制起?源的根本原?因来立论姑?且不说,至?少西欧没有?受到游牧民?族侵扰的提?法与史实不?符。
? 实际上?,法兰克王?国建立后,?西欧仍然不?断地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甚至一?些国家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影响巨大的?有》。
? 以?上情况表明?,从原初现?代化转入正?式现代化阶?段需要许多?条件,仅仅?具有原初现?代化并不能?保证自然转?变。德国和?意大利是在?外部刺激下?才实现转变?的,因此也?被看做是与?英、法内发?型现代化不?同的传导型?现代化。 ?
这?种传导型的?现代化在第?二区域中也?能够明显地?看到,俄国?就是一个典?型。17世?纪,彼得一?世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欧化”?改革。俄国?到18世纪?末已经有千?家以上的手?工工场,1?9世纪中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一步向西欧学习,??进行了被誉?为“俄国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的?农奴制改革?,此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被生态史?观列入第二?区域的俄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时间?甚至早于第?一区域的日?本,表明生?态环境和封?建制并不是?决定能否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惟一因?素。
? 123?4下一页
?
范文五: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
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
杨宁一/郑丽平
【作者简介】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郑丽平,教育部《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助理编辑。(北京 100080) 【关 键 词】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现代化/日本文化论
日本著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影响巨大,为认识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检证,“文明的生态史观”存在许多漏洞,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不能成立,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也具有过分拔高日本文化的倾向,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
历史理论
梅棹忠夫是日本享有盛誉的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1957年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首次提出“文明的生态史观”(以下简称生态史观)而名声大噪。1964年《中央公论》将该论文列为“创造战后日本的代表性论文”重新予以刊登。[1](p208)《文明的生态史观》作为单行本也多次再版,影响巨大。日本学术界对该观点评价甚高,称其为“独特发想基础上的世界史观”,是“给予迄今为止的世界史理论以冲击的崭新的世界史理论”,是“战后提出的关于世界史理论的最重要的模式之一”。[2] 日本思想史学者鹫田小弥太在《昭和思想全史》一书中,专门为梅棹忠夫设立了一节,认为生态史观是“对战后诸历史观的总批判”,是“画时期的历史观”。[3](p328)近年来,生态史观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2001年出版的《世界文明论研究》将该观点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论之一收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述评。[4]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日本,对被称为“世界史理论创新”的生态史观
进行评论的主要是思想文化界,而史学界很少参与。谷泰批评这种情况为“热心于介绍和依据欧美学者历史理论,但无视本国学者挑战性理论的日本学术界学者的本质”,是“专家集团排他主义在起作用”。不过,谷泰也承认,“文明的生态史观”作为一种假说,检证其“立论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涉及范围内主张的妥当性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还没有充分进行”。[2]
事实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我国国内,都还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探讨生态史观,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一初步尝试。
一 生态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积极意义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中,经历过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这次转变中,曾经最早创造出灿烂农业文明的国家大大落后,西欧脱颖而出,率先步入工业社会;东方的日本又先于亚非拉其他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西欧和日本何以独领风骚,其他国家落后的原因何在,史学家们纷纷加以阐释,莫衷一是。
“文明的生态史观”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回答上述问题的。
梅棹忠夫以欧亚大陆作为考察对象,将欧亚大陆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包括日本和西欧,是实现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地区。其他地区属于第二区域,可以划分为中国世界、印度世界、俄国世界、地中海或伊斯兰世界四大集团。这些世界的结构相同,即都是一个有卫星国包围的大帝国,它们在古代都曾显赫一时,但后来无一例外地衰落了。
梅棹忠夫用生态环境来解释这种文明演进的差别。他认为,第二区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第一区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度,土地生产能力高,但在早期历史中,由于被森林所覆盖,难以产生出高度的文明。所以,第一区域是作为野蛮落后的民族开始自己的历程的,从第二区域引进文明。
不过,第二区域气候干燥,属于干旱地带,常常受到来自沙漠地带游牧民族
的侵袭,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于是,这一区域的历史就表现为破坏与征服交替发生的历史,造成第二区域的落后。相比之下,第一区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中亚的暴力破坏没能影响到这里。当暴力临近之际,它已经具备了抵抗的能力。随着技术力量增强到一定程度,这一区域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可以迅速成长为较高程度的文明。
由于支配社会结构的各自条件特别是生态条件的不同,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第一区域国家的历史最显著的共同点是都经历了封建制、资产阶级革命,又成为拥有高度现代文明的地区。具体而言,在近代,第一区域的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里都是资产阶级掌权,而且这种体制是经过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掌权,是因为在革命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大的势力,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都产生于其封建制内部。第二区域虽然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那里的封建制没有得到发展,后来建立起的巨大的专制帝国已经远远落后于第一区域,资本主义也没有能够成长起来,以至于那里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第一区域各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走上现代化道路。
生态史观在阐释日本和西欧的文明发展与第二区域不同之外,特别强调日本文明的独特性。梅棹忠夫认为,日本文明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西方文明之外的、具有独特性质的文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既不是模仿西方,也不是转向;日本和西欧这两个地区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而达到了平行进化。日本的现代化之所以成功,并非完全是由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并不否认日本汲取了西方文明,然而他认为,西方文明只是起爆剂,即使没有外部条件,日本内部已经积蓄了足够必要的现代性因素,若沿着自己独自的轨道行进的话,仍然是可以实现现代化的。[5]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生态史观从宏观上勾勒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构建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模式,阐释了日本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世界文明论,同时也是日本文化论。
应该肯定,生态史观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日本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占主导地位,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擅长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矛盾的理论分析历史演进,但对于其他影响和制约历史发展的因素关注较少,甚至忽略。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问题上,这一派别一般只限于按照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因而被资本主义取代的思路加以解释。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通行的观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学术界曾经有过从自然环境考察民族性格的尝试。例如,志贺重昂撰写的《日本风景论》,歌颂日本的自然之美,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影响。和shí,?哲郎在《风土》一书中,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来解释日本、中国等国家国民性的差异。
梅棹忠夫继承了这些传统且进一步扩大到考察日本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不拘泥于社会形态,从生态学的角度予以解释,并构筑起一个理论模式,与以往史学界的方法和观点大相径庭。毫无疑问,生态史观为认识文明演进和社会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论上的不足,值得人们思考。在解释日本成功的原因时,生态史观冲击了其他地区和国家只有模仿西方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维,凸显了各国自身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自生态史观提出后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学者更加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澳大利亚的琼斯和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都指出,西欧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其现代化率先起步。[6](p57)探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历史的连续性,即注重江户时代的内在因素和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在日本学术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流派(注:代表性的著作有村上泰亮、公文俊平、佐藤诚三郎的《作为文明的家族社会》。)。
然而,肯定生态史观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全面肯定生态史观。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实证性的验证,可以看到生态史观存在着极其重大的缺陷。
二 生态史观作为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不能成立
生态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第一区域在早期历史上虽然落后,但吸取了第二区域中产生的辉煌文明,又没有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因而文明得到发展,形成独特的封建制,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第二区域恰恰相反,没有成熟到能够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程度。
史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以西欧为例进行考察。
关于西欧封建制的起源及其形成时间,至今史学界存在着多种观点,没有达成共识,能不能把生态环境作为封建制起源的根本原因来立论姑且不说,至少西欧没有受到游牧民族侵扰的提法与史实不符。
实际上,法兰克王国建立后,西欧仍然不断地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甚至一些国家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影响巨大的有:8世纪兴起的阿拉伯人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多次攻击法国和意大利,一度攻下罗马;被称为“海上游牧民族”的北欧诺曼人不断袭击不列颠群岛和法国,数次洗劫巴黎,到10、11世纪时,占领并统治了法兰西北部大半地区和不列颠群岛。“整个欧洲被这些大胆的侵略者团团围住”,“西欧再次成为屠宰场”,“10世纪为最不佳时期”。[7](p57)进入11世纪后,外来侵犯才停止,西欧才获得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发展的时机。 此时距离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只有三四百年的时间。
第二区域确实长期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没有形成西欧那样的封建制,但是绝不能说第二区域的历史是破坏和征服的历史,文明因此停滞不前。从中国来看,在西欧11世纪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中国仍然不断地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曾先后处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和清朝的统治之下。毫无疑问,侵扰和征服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抵御和战争耗费了巨大的财富,然而中华文明没有因此中断,而是被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并延续下来而且不断发展,以至于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社会的鼎盛时期。
如果横向比较的话,更不能说由于生态环境决定的游牧民族侵扰的有无使得
第一区域的文明比第二区域成熟,所以西欧率先步入工业社会。直至工业革命以前,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国,这已经是包括欧美史学家在内的史学界的共识。正如有的中国学者所说,“西欧率先完成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率先步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不是因为西欧封建制度发达、完备,相反,是因为它的落后和不完备。拿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是因为西欧占了‘落后的优势’”[6]。落后的西欧先于先进的中国进入工业社会,反映了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发展。
生态史观在说明第一区域比第二区域成熟时,列举出了手工工场、自治城市、文艺复兴等现象,认为它们只有在第一区域封建制下才能萌发出来,也使第一区域进入资本主义。
显然,生态史观的这一论据与史实严重不符。
在第一区域的西欧,大约从14、15世纪开始,出现了领主土地所有制解体、农奴制瓦解、手工工场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和王权加强以及文艺复兴运动,这些现象被称为原初现代化。然而,不能把原初现代化的产生完全归于第一区域存在封建制。实际上, 在第二区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存在某些原初现代化现象。东欧比西欧稍晚出现了手工工场。中国在明代,即与西欧大约相同时期,已经诞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西欧不同的是,在第二区域中,这些资本主义新因素较少,而且发展受到阻碍,没有能够自然成长到现代工业社会。
即使在西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虽然都出现过原初现代化,但西欧的原初现代化是像生态史观所说的那样自发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吗,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初现代化基础上,现代性因素不断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而进入工业社会的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德国最早发生宗教改革,在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二农奴制时期,已经开始瓦解的领主制经济重新恢复并巩固起来,集中经营的手工工场一度几乎不复存在。到18世纪末,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德国还是一个封建的农业社会,“国内的手工业、商
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丝好转的希望”[8](p633,634)。拿破仑战争一方面把在德国的占领地区改造成德意志境内首先转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地区,另一方面促成了普鲁士的改革。1807—1812年的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开创了普鲁士现代化之路,也使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经济发展和民族运动的中心。[9] 作为手工工场和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的意大利的情况也与德意志极为相似。
以上情况表明,从原初现代化转入正式现代化阶段需要许多条件,仅仅具有原初现代化并不能保证自然转变。德国和意大利是在外部刺激下才实现转变的,因此也被看做是与英、法内发型现代化不同的传导型现代化。
这种传导型的现代化在第二区域中也能够明显地看到,俄国就是一个典型。17世纪,彼得一世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欧化”改革。俄国到18世纪末已经有千家以上的手工工场,19世纪中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一步向西欧学习,进行了被誉为“俄国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的农奴制改革,此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被生态史观列入第二区域的俄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时间甚至早于第一区域的日本,表明生态环境和封建制并不是决定能否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惟一因素。
三 日本并非和西欧平行进化
生态史观用日本和西欧平行进化论来解释日本现代化成功的原因。时至今日,不独梅棹忠夫,日本史学界也有人极力用西欧的模式解释日本历史,主张日本的近世是专制王权时期,元禄文化前后为日本的文艺复兴时代。
诚如生态史观所说,日本与西欧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非常相似,而且只有这两个地区出现了典型的封建制。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也产生了手工工场等新的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领域里古学和国学兴起,提倡复兴古代文化和尊重“人情”,分别主张恢复先秦儒学的本来面目和《古事记》、《日本书纪》以及《万叶集》等日本古典文献中体现的日本固有之道。同时,町人阶层文化得到发展,鼓吹反
禁欲主义、金钱本位思想、主情主义,批判身份道德。
那么在从封建制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过程中,日本与西欧是否是完全相同地平行发展的呢,关于日本是否存在专制王权和文艺复兴,学术界尚有争论,本文也不准备进行讨论,这里只想指出,根据确凿的史实,在表面上的一些相似的背后,日本与西欧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我们考察手工工场的情况。众所周知,劳动力、资本和市场是工业发展的前提。在西欧,伴随着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发展,领主土地所有制解体,农民得到自由,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成为可能。然而在日本,尽管也出现了地主等新的因素,但是领主土地所有制依然牢固,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特别是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推行像西欧绝对王权时期那样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阻碍了原工业化的进行。
在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分工体系,取得了必要的资本和市场,是推动原工业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外部因素。尽管日本在德川时代以前也出现了向海洋发展的势头,但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打断了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换。生态史观对此一带而过,未加详谈,显然忽略了这个与西欧的重大差异。因此,日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远不及西欧,而且未能得到继续和深入。在经历了文政、天保(1818—1844)年间的发展高潮后,到了幕府末期,原工业化出现了停止和徘徊的现象,生产形式由集中作坊退化为受包买商支配的家内生产,即包买商制家内生产形式,市场结构由农民商品流通机构和领主商品流通机构并存的二元结构退化到只有领主商品流通机构的一元结构。[10](p101,113)
其次,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欧文艺复兴和所谓的“日本文艺复兴”的源头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挖掘整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从中吸取对人的赞美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但是它们中间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就广义而论,人文主义的定义可以说是强调
古罗马人和希腊人的著作中的人的价值。这个名词来自西塞罗。他用这个字表示对文科的热爱,或者对任何最能表达人的尊严的学科的热爱”[11](p119)。日本的古学和国学主张恢复的是古典儒学和日本传统的古代精神。不言而喻,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日本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区别。而且,古学和国学中包含着大量与近代精神完全不相容的内容。例如,国学鼓吹以皇国为中心的天皇至上主义,为抹杀人的个性埋下了伏笔。
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化确实与文艺复兴的精神有相通之处。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町人阶层十分软弱,其思想也苍白无力,极不成熟。有学者认为,町人伦理思想是“推动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精神原动力”,起到了“侵蚀、冲击、瓦解、毁灭幕藩封建统治,促进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它的局限性是“基本停留在了争取‘职分平等’和自己阶级权益的思想斗争水平,未能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主动发动旨在推翻封建政权的革命”,“停留在确保家业繁荣和生活安定的阶段,缺少‘犹太商人那种为了利益而追求利益的贪婪不止的精神’”。[12](p321)
不仅如此,在封建统治的抑制和镇压下,町人缺乏斗争的愿望和勇气,町人文化也严重扭曲,人性的解放被引向满足富商巨贾官能的享乐,追求财富的目标也变成了聚财以供游荡挥霍。所谓的“日本文艺复兴”并没有像西欧文艺复兴那样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再次,在政治方面,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天皇和将军并存的二元政治。天皇尽管大权旁落,但依然是精神权威和权力源泉。将军的权力来源于天皇,在政治结构中,他是朝廷中“权高盖主”的朝臣,并不是西欧国家封建制时期国王那样的君主。因此,将军也很难像西欧的国王那样成为民族的象征,去推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些差异决定了日本和西欧现代化道路的不同。仅仅因为日本和西欧一样存
在封建制和原工业化以及有其他某些相似之处,完全不考虑二者的相异,就断定日本和西欧平行进化,无疑是把复杂的历史发展过于简单化。
在封建制解体问题上,英、法等国的政治体制经过专制王权阶段,建立了民族国家,在资产阶级壮大后又爆发了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土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日本却是在明治维新期间,由封建阶级的一部分下级武士领导,推翻了幕府,实现了王政复古,以天皇为核心,建立了民族国家。藩阀长期掌握政权,称为“有司专制”。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迟至1890年日本才按照前一年颁布的帝国宪法召开国会,成为形式上的立宪国家。明治政权实施地税改革,废除了领主土地所有制,但确立了地主制,土地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日本史学界多数人认为,明治政权是专制王权。
在工业化问题上,英、法等国在原工业化基础上,自发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经过工业革命进入大机器生产。日本直到1878年西南战争结束后,“殖产兴业”政策才得以巩固和展开,标志着自上而下的近代工业化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原工业化时期的结束。“自明治政府确立了‘殖产兴业’的政策推行自上而下的工业化政策之后,逐渐生长出一个近代工业部门。这个近代工业部门不是原工业化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明治政府引进西方技术,自上而下培植的产物”[13](p260)。
由于德川时代没有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倒幕运动是以国学和水户学为指导思想的,由此形成了日本的民族主义,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得整个近代日本虽然出现过启蒙运动、自由民权运动、大正民主运动,但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并没有能够像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西欧那样扎下根来,而是专制主义、国家主义、天皇崇拜盛行。
总之,日本并非像“文明的生态史观”所说的那样,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与西欧平行发展。生态史观所说的平行发展只不过是表面的一种相似而已,至于存在于这种表象背后的许多重大差异,却几乎完全被忽略了。正是这些差异,决定
了日本与西欧现代化道路的不同,使日本在20世纪上半期成为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策源地的温床。
四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和文化民族主义的陷阱
生态史观的理论模式之所以出现上述与史实明显的不符,是有其一定原因的。
在方法论上,生态史观过分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取决于生态环境,西欧和日本由于生态环境相同而现代化道路相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毫无疑问,自然地理环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如果把生态看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的甚至惟一的因素,完全不考虑社会因素,显然是一种环境决定论。德国、俄国、中国、日本的历程说明,在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大转变时期,除自然地理环境之外,历史文化背景、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乃至机遇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史观带有明显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色彩。
日本作为一个弱势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寻找和保持自我,确定自身在国际上的位置,一直在自卑、自省、自信、自傲之间徘徊。因此,日本文化论和日本人论十分兴盛,经久不衰,在世界上可谓绝无仅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打碎了日本民族优秀论的迷梦,日本的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许多日本进步学者追究战争的原因,反思传统文化和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主张对日本加以彻底改造。这种自我批判对日本人来说是痛苦的,又是必须的,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勇气和良知,其中大部分认识是比较中肯和冷静的。
随着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日本很快结束了战败国的状态,经济达到并超过了战前水平,从1956年起又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重新崛起,使得日本人的自信心大
大增强。日本人又开始重新反思自身文化,肯定论明显多于反省论。在这种大背景下,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梅棹忠夫的生态史观就是其中的一个。[14]
梅棹忠夫在说明提出生态史观的背景时说,在世界上,成为高度文明国的只有日本和西欧的少数国家。“战前经常听到文明国这个词,战后却只说文化国,而不说文明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日本战败,把文明国的名字归还了吗,但是,虽然战败了,日本仍然是高度的文明国,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战前文明程度还高”。然而,“日本虽然成为文明国,但不是完全模仿西欧的吗,这种说法贯穿于近代化过程中,是一直困扰日本知识分子自尊心的咒语。这个咒语现在还有效力”。[5](p71,73)
可见,确定日本是世界上少数文明国的地位,扫除战败以后甚至明治维新以来的自卑,解除咒语,恢复和提高日本人的自尊心,是促使梅棹忠夫提出生态史观的重要动因。因此可以说,生态史观是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生态史观不仅强调日本不是学习、模仿西方而是与西欧平行进化的,同时还竭力表明日本与亚洲的不同,以至否定日本是亚洲国家。
在日本,鼓吹脱离亚洲而与欧美为伍的典型代表当属福泽谕吉。他自诩日本经过维新已经成为文明国家,蔑视亚洲邻国,把亚洲邻国称为“恶友”,宣称和它们友好相处、平等地打交道会使日本背上坏名声,因而应该予以拒绝;主张像欧美国家那样侵略亚洲邻国,并美其名曰“文明战胜野蛮”。这种以作为亚洲国家为耻的情感实际上也反映了对欧美的崇拜和自卑,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以至于在许多问题上出现了惟美国马首是瞻、无视亚洲存在的所谓“亚洲不在”的情况。
我们知道,古代日本处于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之下,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长期吸收先进的中华文明,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此,梅棹忠夫并不否认,但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我们有时不得不说,日本人从古代起就深深地受到了
中华思想的影响,并且其文化背景和中国的文化亦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形来看,由于两国之间的社会体制和形态不同,文明的构造模式也是颇为相异的。”[1] 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十分勉强的态度,而且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强调日本与亚洲相比的特殊性。
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日本仍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有切不断的密切的文化联系。针对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孕育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有人把日本、韩国等国的现代化称为儒家资本主义。这一观点是否妥当姑且不论,至少它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东亚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即使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日本也有一些学者从日本和亚洲邻国的相似之处进行研究,成就斐然。例如,照叶树林文化论认为,照叶树林分布在尼泊尔、喜马拉雅高度1500米到2500米的地区,并从那里经过不丹、缅甸等东南亚北部山区、云南高原伸延到中国江南的山地,越海到达朝鲜南部和日本。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共同的照叶树林文化。[15]
诚然,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确有许多不同之处,但问题的关键是,只强调不同而否认相同的一面,不是科学的态度。然而,生态史观置日本与亚洲的共同点于不顾,片面强调“理解日本文明性质的关键是把日本当作另一个欧洲来看”[1](p31),“欧洲一词是由过去的西方人类历史而铸成的概念,而亚洲则不是。所谓亚洲一词不过是对欧亚大陆的欧洲以外地域随意而起的概念而已,不是同伊朗、越南、日本等国商量了之后而下的定义”。所以,生态史观主张,“日本可以拒绝承认自己是亚洲的一员”,“在遥远的远东地区有另一个欧洲存在”。[1](p39,40)。
这些论述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如果把生态史观称为“文化上的脱亚入欧论”,也许是恰当的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以自己的文化为自豪,我们并不一概排斥文化民族主义。但是,出于文化民族主义,违背史实,把本民族的文化拔高到不恰
当的地位,则是我们不能赞成的。不能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容易走向极端民族主义。
撰写臭名昭著的《新历史教科书》的右翼学者西尾干二就是这样。在日本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经济进步没有达到先于中国发生社会革命的程度,日本是学习西方的赶超型现代化。对这些严谨的学术观点,西尾大加指责,攻击日本的西洋史学者和东洋史学者是西洋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是事大主义和盲从势威的奴隶根性,鼓吹日本人的历史观应该是从日本看世界史。在西尾那里,这种从日本看的世界史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日本不是欧洲,也不是中国,而是与它们所属的欧亚大陆对峙独立的另一个体系的固有文明,1750年以后的日本是蕴涵着大量的准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要素的先进的社会。[16] 联系西尾干二的一贯言论,他的历史观是通过尽量选择表明日本先进优秀的史实,忽略和否定日本历史上存在过落后甚至反动的一面,达到宣扬日本民族优秀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目的。这样的历史观不是科学,而是极端民族主义,需要我们警惕和批判。正如真理再跨出一步就成为谬误一样,过度的文化民族主义会倒向极端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 梅棹忠夫(何谓日本[M].东京:日本放送协会,1988.
[2] 谷泰(对世界史理论的挑战[A].梅棹忠夫著作集:第5卷[M].东京:中央公论社,1990.
[3] 鹫田小弥太(昭和思想全史[M].东京:三一书房,1991.
[4] 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 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A].梅棹忠夫著作集:第5卷[M].东京:中央公论社,1990.
[6] 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8] 恩格斯(德国状况[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丁建弘,陆世澄主编(德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 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 罗荣渠主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 杨宁一(了解日本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5] 中尾佐助,佐佐木高明(照叶树林文化与日本[M].东京:苦闷出版社,1992.
[16] 伊藤宪一监修(日本的自我认识[M].东京:日本国际论坛,1999.
字库未存字注释:
,?原字内十外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