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股本结构
股本定义:股票的面值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为股本,比如每股帐面价值是1元,总共有1亿股,那么这1亿的股票的帐面价值就是1亿元。 股本应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所以,股本也是很重要的指标。为了直观地反映这一指标,在会计核算上股份公司应设置"股本"科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与股本总额往往不一致,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大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溢价发行;小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折价发行;等于股本总额的,为面值发行。我国不允许公司折价发行股票。在采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公司应将相当于股票面值的部分记入"股本"科目,其余部分在扣除发行手续费、佣金等发行费用后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股本结构(Stock Structure):股本结构指流通股、法人股、国有股在总股本中各自所占的比例。我国股份公司股本结构由以下几种或一种构成: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职工股、社会公众股。
股本结构缺陷分析
股本结构的缺陷是市场特有的现象,它是计划经济带来的胎记。这种结构是市场中上市公司疯狂掠夺社会财富的根源,也是诸多骗局的原因。同样,这些缺陷对于一部分交易者来讲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另一些人却是千载难得的机会。可以使用少量的资金控制多数的资金。上市公司的国有资本和法人股只需以净资产按1元左右的价格折股,而市场民间资金则需要花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价格来认购。而上市公司就可以以少量的资本控制大量的社会资金,而且使得其资产得到迅速的膨胀。上市之后,由增发及配股(大股东一般不参与)溢价所形成的公积金及其后来创造的利润,也被这些非流通股股东分享。这种股本的缺陷被部分机构利用来收购国有股或法人股,在成为大股东后,通过增发新股(非流通股东当然不参与增发),使公司的净资产迅速澎胀。之后通过以新的净资产价格出售所持股份,或进行高比率的分配。由于是同股同权,上市公司通过高溢价发行新股、增发、配股对市场交易者进行疯狂的掠夺。用友软件的非流通股东就是利用股市制度和股本缺陷的典型代表,用友软件非流通股股东投入不足1/10的资产却掌握75%的股权,奠定了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对公众股股东利益盘剥的基础。通过高比率的派息,迅速回收投资,实现无本经营。股本中由于非流通股问题造成的缺陷,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它将不断地提供给资产重组者获得暴利的机会。也会给有心的数据分析交易者带来获利的机会,避免进入这种缺陷造成的陷阱。在解决股权分置的过程中,全流通会逐步实现,而这个由于非流通股的问题造成的制度缺陷,会造成在整体价格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前,一些个股会被严重低估或高估,从而造就一些难得的历史性盈利机会,在市场价值重构的过程中制度的缺陷会给市场人士带来机会。制度缺陷造成的问题应由制度本身来解决,否则,对市场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股本结构的作用
关于股本结构可以了解到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从股本结构中了解谁持股,以此来探询主流资金的动向。可以具体了解该股份公司的控股权掌握在哪些单位和个人手中,这个公司的股权是否分散化。一般地讲,由多家法人机构持股比单一国有持股要好一些,股权分散化比股权相对集中要好一些。因为这些都牵涉到股份公司的机制问题,它表示是否真正在按现代企业制度科学运作。
二是看股本总规模的大小。一般地讲,股本太大,不利于股份公司的成长,股份公司的资产一旦过大,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影响利润的增长。而小公司成长性好,随着股
本的不断扩大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多的收益。如四川长虹,当初上市时,股本规模较小,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收益;而现在,四川长虹的盘子日益变大,加上家电行业的竞争激烈,它的发展潜力就大不如以前了。
股本结构对股价的影响
1.公司股本由普通股、优先股构成普通股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享有表决权,收益取决于公司的效益。现深、沪上市的股票均属于普通股。优先股不能上市流通,发行前事先确定股息,保本保息,不受公司经营好坏影响,1988年7月15日金杯发行的优先股,股息为16.5%;北京天龙优先股股息为25%。普通股大小对股价有较大影响。
2.股本结构中有A股、B股、H股的股票公司的股票不一定三者都有,如1992年3月27日在沪上市的二纺机,总股本为42558.16万元人民币,其中A股为25058.16万元人民币;B股本为17500万元人民币。再如北人机,1994年5月6日在沪上市,总股本为4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A股为30000万元人民币,H股为10000万元人民币。北人机成功上市,轰动一时。此外,广州广船、上海石化都有H股和A股。此时间,无B股,H股的股票走俏,彼一时,带H股的股票人成为H股概念,走红深沪两市。
3.股票由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包括内部职工股本股)构成股本结构中有无国家股、法人股、职工内部股对股价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延中股票1990年12月19日上市时,股本总数为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法人股270万元,个人股2730万元,无国家股。现在法人股已全部流向个人,属沪市中为数不多的全部股本为个人股的股票,这种股票极易成为主力关照的对象,也易成为各公司收购的对象,股价大起大落,波幅较大。1993年9月深宝安控股延中,股价每股以9元一路,飚升至42元的天价。可流通的个人股量少,极易引起价格的波动。无内部职工股,不会因内部职工股上市引起股价下跌。国家股,对股价也有影响,目前,深沪国家股暂不能上市,但国家股可以向个人股转让,使国家股变为个人股,国家股转让后,可扩大流通量,但股本总数(盘子总量)不变。如嘉丰、申能、大飞乐等上市后,部分国家股已向个人股转让,转让时都会波及股票价格。
范文二:股本结构与法人治理机制
作者:王国生
经济学家 1998年09期
一、对股份制改造中现存问题的描述
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其实质在于提供一项创新性的制度安排,目的是扩大企业融资来源,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经济主体。然而在现实经济中,利用改制的契机实现经营机制转换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量存在的状况却是把股份制改造等同于“圈钱运动”,现代企业制度被降格为单一的“筹资功能”,旧有的政企不分,过度的行政干预依旧存在;股东约束软化,“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大有日趋蔓延之势。这不仅有悖于改制的初衷,而且将使陷于困境的国有企业雪上加霜。
1.由于在股份制企业中保留了较高比例的国有股,使得政府借用出资人身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企业依旧摆脱不了行政的束缚。旧有的政企不分未能解决,新的政资不分开始粉墨登场。许多行业主管部门虽然改组成为集团公司,但未按企业方式加以运作。
2.企业申请股份制改制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层层干预和限制,报批程序过长。尽管按照《公司法》规定,企业改制只需报请省一级人民政府批准,但由于企业有诸多相关权限受制上级部门(如人事权、项目审批权、出国审批权等),故而不得不在改制问题上对主管部门唯命是从。
3.试图通过股份制改造以明晰产权、推动资产重组的设想,依旧受到狭隘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种种阻挠。这主要根源于现有股份制企业中代表国有资产行使股东权利的部门层次太低,他们囿于本位利益,担心会在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中遭受利益损失,故而一方面不愿推动资本市场上企业购并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实行强制“撮合”,大搞“拉郎配”,动员优势企业接受一些不相关的劣质资产,从而使优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降低了优质资产的营运效率。
4.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新三会”与“老三会”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系。由于企业组织结构行政化,造成管理层次较多,职能重叠,职务交叉,机构庞大,相互之间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时常发生,日常运作表现出种种不规范行为。
5.现行股份制改造中为了保证企业的公有制性质,规定国家股要处于控股地位,个人股比例不能超过一定额度(如25%或35%),并限制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之间的股份流通,这就抹杀了股东对公司股份的选择性和持股竞争性。由于国家股不能流通转让,“用脚投票”机制无法得到实现,大股东对企业行为的约束软化;而个人股东的利益由于在企业战略决策中得不到体现,故而漠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偏好于短期急功近利的企业行为。这使得原先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财产软约束问题衍生成股东软约束现象,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6.一些股份制企业中代理成本上升,“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这集中表现在:(1)经理人员追求过度的在职消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出国造成极大的腐败和浪费;(2)一些有业绩经营者面对其应得未得的经营报酬心理失衡,往往借助于内联、合资、参股等形式,将本企业的资产转移出去,变成私人财产,出现了西方经济学者称之为的“自发的或非正式的私有化”;(3)信息披露不规范,经理人员随意操纵会计帐目,报喜不报忧;(4)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由于使用国有资产的边际成本极低,因此“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国资投放和使用必然出现低效率。
7.不少企业在改制重组资产时设置“空壳”股东,将主要经营性资产纳入股份公司,把剩余非经营性资产或不良资产保留在己基本是“空壳”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作为股份公司国家股的持股单位,其董事长、总经理也兼任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这样一方面使得“空壳股东”将委托权与代理权集于一身,脱离国家股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利用改制逃债或截分国有股收益提供了条件。
8.在目前许多股份制企业中,谁来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股权尚不明了,由此造成众多部门和机构都想成为国有股权管理主体,但无论由谁来代表国家股,都无法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激励其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使国有资产收益达到应有的水平。在一些股份公司的经营者看来,职工利益、股民利益是刚性的,必须满足;而国有股权既不会撤出、流动,也没有谁有激励利益关心国资的价值最大化,故而国家利益是弹性的,红利可以拖欠或无偿占用,欠债也可以不还,这造成了事实上的国有股权虚置状况。
9.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监督、校正经理层的怠懈、无能以及“道德风险”。在正统的股东主权的模式里,外部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制约作用,是通过有效率的、具有评定公司价值和转移公司控制权功能的资本市场和其他一些制度安排(如竞争性的经理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来加以实现的。破产机制、兼并机制、“用脚投票”机制、经理市场机制确保了股份制的运作效率和所有者目标的实现。可是在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缺乏这种外部市场,出资者很难得到有关企业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从而监督、控制出现无效率。
从以上列举的股份制改造的病症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1-5项“症状”根源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以及由此造成的出资人权力越位;6-9项则体现为所有权约束软化,代理成本上升,“内部人控制”问题趋于严重。行政过度干预、股权僭位与经营者权力不受约束、股权缺位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确凿地出现在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解决这一“两难境地”,仅靠单方面地强化所有权弱化经营权,否定政企分开的功能和意义;或是单方面继续强调放权让利,忽视代理者对所有者利益的侵害,都只能将国有企业改革引向误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切实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要求,避免“淮桔化枳”现象的出现,建立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既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职能的分离,又要控制代理成本,对代理者行为形成有约束力的监督和制约。
二、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在我国现实的缺位
股份制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之所以能伴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而日益显现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有着强大的资本扩张力,而且是以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支撑条件的。
正如市场的本质不是交易的场所,而是“买者与卖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一样,公司治理结构也不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监事会所组成管理机构,而是指一套制度安排,用以保证股东、经理人员及职工在明晰权责、相互制衡的关系中经济利益均得以实现。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特征:
1.所有权与管理权职能的分离
现代股份公司中所有权与管理权从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象最先是由伯利—米恩斯揭示的(Berle & Means,1932)。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状况一方面源于股份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这种分散使其不允许任何股东凭借有限的所有权限而独揽企业的管理大权;另一方面复杂的、专门化的经营管理工作并非所有者均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所有者将公司的经营权让渡给经理人员代理行使,使其具有日常经营的控制权力。实现两权分离后的股东享有企业分配的红利,并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但是除了极个别有关公司组织形式的决策外(如破产、购并等),股东无权过问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应该指出的是,现代股份制中两权分离指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职能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经营者可以不受所有者的约束,任意侵害、漠视所有者的权益,相反所有者可以通过监督、激励机制确保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强调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两权分离机制,目的是要在我国股份制改造中把企业构造成无上级的市场主体,使行政干预从企业日常经营中退出,避免政资不分引发的新一轮政企不分。
2.对代理人的有效监督机制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代理人(经营者)与委托人(所有者)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就会在信息不对称和合同不完全条件下出现代理人违背、侵犯委托人利益的问题,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代理人行为,控制代理成本大致遵循两种模式。一类是英美模式,即股东主权加竞争性资本市场,企业内部经营状况通过证券市场股价波动予以显现,并通过破产、兼并机制对经理者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另一类是德日模式,即依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将控制权由内部人转移到外部人(银行)手中的治理结构。比较、评价两种模式的优劣已超出本文的主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监督机制在我国目前股份公司中是缺位的。这表现在占控股地位的国家股不能退出企业参与流通,法人股只能在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交易,唯有上市公司个人股才能在深、沪两市挂牌交易。这种被割裂的、不完善的证券市场显然不能发挥监督职能,再加上能够上市的公司毕竟只是少数,大量非上市公司更无法利用资本市场控制“内部人”行为,故而英美模式在我国尚无从实现;德日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持有较高股本比例的机构(银行)能够直接掌握企业的资金和财务状况,避免了信息的非对称性,这种控制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对比我国,国有股权管理机构本身也存在代理成本问题,能否将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尚值得怀疑,再加上其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更增加了监督的无效率。
3.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机制
委托者要将代理者的效用函数引导、统一到自己的目标上来,除了运用监督、约束手段外,还需要引入激励机制,使代理者的自利行为符合委托者的偏好。这种激励主要体现在经理报酬的构成方式上,即所有者通过转让部分剩余索取权给经营者,使其获得的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对称,从而将经理者个人利益与所有者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以高额报酬换取经理人员的优质经营。然而,在我国现有的股份制企业中,这种激励相容机制是缺乏的。传统的观念使人们固执地认为,政府就必须始终拥有剩余索取权。这样一来,经理人员认为其优质经营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没有动力追求利润或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相反会利用政府的无效监督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事最大限度增进私利而又有可能损害国有产权的欺骗活动,造成企业经营的低效率。
4.企业家选拔机制
法人治理结构运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是否能将有才能的企业家选入决策层。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获得张扬。企业家能够“改革和创新生产的方式”,开辟新市场并创造利润。如何保证一个优秀的候选人(指管理者)而不是蹩脚的候选人获得对公司法人的控制呢?这就要求通过表决来选择管理者的权力必须由那些承受经营风险的人掌握,无风险的“廉价选票”不应该发行。而反观我国股份制企业,高级人员任命行政化。由于国有股占绝对主导地位,企业原有主管部门(机构)的“声音”超过分散股东“声音”的累加,致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企业董事会成员、经理层成员、监事会主席仍然由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任免程序直接或间接产生,组织部门的任命替代了《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而有权任命企业高级人员的主管部门(机构)并不承受经营的风险,他们的目标与国有资产的价值最大化目标不完全一致,甚至不会因选择人员不当遭受任何利益损失,故而其任命只能是“廉价选票”。很难想象,由可以逃避风险、推卸责任的人以行政任命方式确定经营者,可以将有才能的企业家选入决策层。这无疑是导致企业运营低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优化股本结构的内涵、功能及战略步骤
倘若把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的几种思路放在更广阔的体制背景下予以考察,就会发现无论是设置多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建国资投资机构还是实行主银行制,都不足以构建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制于股本结构刚性、投资主体单一所产生的种种羁绊。这些外在的制度安排对于推动法人治理机制的形成会有所裨益,但这种裨益并未触及问题的关键,不能在保证所有权与经营权职能分离的同时,实现股东的硬约束。这就需要我们把思考的触角伸至企业内部股本结构的安排上,通过股本结构的优化推动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以解决行政过度干预与“内部人控制”并存的困境。
股本结构的优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涵:
1.股本持有者的层次要高,不能插手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在涉及企业兼并、收购、破产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能摆脱狭隘的地区利益、部门利益的局限,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一般而言,个人股东的目标函数是与资产收益最大化相一致的,而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股东层次越低,既得利益越大,则越有可能构成资本运营的障碍。因此,提升股东层次主要针对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
2.股东的流通性、开放性。这一内涵意味着,不能人为地设置企业股本“进出壁垒”,要通过证券交易和非证券的产权交易为股本流通创造外部性条件。从社会经济运行上看,股本流动的背后代表的是机器、厂房、设备及劳动力的流动,这有利于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从股东利益的实现机制上看,股本流动能降低资本营运的机会成本,构成对“内部人控制”的有效约束、制裁手段,有利于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3.股本持有者的多元化,实现企业股权由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基金、银行、企业法人、金融中介机构、本企业经理人员和职工等多个投资主体共同持有。这种多元化的股本结构:(1)有利于扩大融资来源,促进所有权的社会化,减轻间接融资可能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2)可以降低国家股在企业总股本中的绝对优势(如51%),堵塞政府部门以资产所有者干预企业经营的通道;实践表明,国家股占绝对优势往往表现为国家所有制的“复制”,使私人股份成为点缀,直接导致政资不分;(3)使那些关心、掌握企业经营信息的机构投资者、私人投资者成为企业股东,能有效监督、约束企业经营者对所有者目标的偏离,硬化股东约束;(4)让企业高层经理人员享有由股权分配而产生的剩余权益,能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激发企业家才能。
4.股权风险及收益的平等性。股份制在制度创新方面一个重要努力在于贯彻了“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使每个股东的利益和风险直接与所持股份数额挂钩,谁也不可能侵犯其他股东的利益,同样也不能把自己的风险转嫁给别人。这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投资者极具吸引力。而目前我国有关政策却偏离了“股权平等”的原则,导致不同所有者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这主要表现在:国有权、法人股在发行设立时价格要低于社会公众股;上市公司扩张资本时,个人股几乎都溢价配股;国有股不能流通,无法规避风险,提高资产经营效益,而上市公司法人股与个人股则被分割在两个市场上独立运作,阻碍了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的步伐,抹杀了竞争的公平性。这种不平等的股权设置是对国际运作轨道的背离,而非积极意义上的“中国特色”。
优化股本结构是发展股份经济的内在要求,对构建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当前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种种“失灵”将起到核心推动作用。
应当看到,在探索法人治理结构的诸多思路中,之所以未能把股本结构的优化放在核心位置予以考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担忧:一是观念上的误区,即认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当体现在国有股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居控股地位,否则就是私有化;二是担心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会超越市场承受力,给资本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针对这两种顾虑,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解放思想,把人们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理解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即认识到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不能片面地把国有股的数量作为判断标准,破除僵化的“比例论”、“数量论”的束缚;二是在推动股权平等化、流通性问题上,采取渐进性战略步骤,尽可能避免市场震荡,减少摩擦成本。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建议分步实施优化股本结构的战略安排:
1.在不改变现有国家股本比例较高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协商或非市场的交换,变动国有股权的实际占有状态,提升股东的政府层次,解决狭隘的局部利益对企业生产经营、资本经营所造成的阻塞和扭曲。
2.放慢新股上市节奏,分步开通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的渠道,在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影响这一前提下扩大市场容量,实现同股同权。据测算,截至1997年6月底,我国可流通股票市场仅占股票总市值的29%,这也就意味着倘若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的话,将使可流通股票市值增加约7356亿元,这一巨额的市场供给量如果一次性上市,是目前证券市场的需要量所难以消化的,势必导致市场萎缩,不利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行。可行的方案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渐次上市比例或依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优劣编排上市次序,减缓供给压力。
3.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开辟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企业法人进入资本市场的通道,培育理性、规范的机构投资者,扩大证券及产权市场的需求量,缓和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所产生的供需矛盾,为股东结构多元化创造条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机构或法人持股既有利于避免政府部门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干预企业经营,也有助于消除股权高度分散所导致的免费“搭车”现象,硬化股东约束。
4.规范和发展柜台交易市场(或产权交易中心),为大量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提供通道。在股份制经济中,能够在公开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票毕竟是少数,大量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则需要通过柜台交易市场(或产权交易中心)来进行,否则就抹杀了非上市公司股东对股份的选择性和持股竞争性,使优化股本结构成为泡影。目前要解决的是现有柜台交易场所或产权交易中心运作不规范,规则不统一的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扼制其发展。我们相信柜台交易市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必将为非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优化创造外部条件,推动非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进程。
作者介绍:王国生,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南京,210093)
范文三:股本规模及结构暂定为:公司注册资本120
股本规模及结构暂定为: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外来风险投资入股700万(58.33%);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专利技术入股300万(25%),资金入股100万(8.33%);上海天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设备入股100万(8.33%)。
第二年估计盈利1000万人民币,以后每年销售利润率45%左右,第二年资产报酬率为75.39%,投资回收期为两年零一个月。
风险资金最好在第3—5年撤出,采用收购方式比较适合本公司。 1.4.组织与人力资源
公司性质是有限责任公司,初期组织结构采取直线制。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下设营销副总经理、技术副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
甲壳质纤维制备技术专利属东华大学所有,郯志清教授等老师是专利技术发明人。郯志清教授有多年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经验,将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技术副总经理;创业小组成员将参与公司的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工作;公司还聘请了东华大学市场营销系顾庆良教授作为营销顾问。
2.项目背景
2.1.产业背景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得到很快发展。1978年,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为7.3亿元。到1995年,按国家医药管理局统计为80亿元,而此间有关方面调查表明,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实际总产值达160—180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22—25倍,约占世界总销售额的2%左右。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滞后于化学药物工业,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与药物销售之比接
:1,而我国只有1:10,因此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近1
据调查,高性能的医用纺织品的增值幅度可达到1:50左右。
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医用缝合线有三种:丝线、羊肠线和PGA类可吸收线。羊肠线和PGA类缝合线是可吸收缝合线。
羊肠线生产工艺落后,污染环境,可吸收性差,易过敏和产生抗体反应。目前,它的存在仅仅是由于价格优势。PGA类可吸收缝合线大量依赖进口,不仅花费大量外汇,增加了国家和手术病人的经济负担,也对我国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报告,1994年医用缝合线的全球市场值估计有15亿美元,每年增长率约4%。
据台湾化工所资料,世界上只有三家工厂生产PGA原料,取得极为不易,价格居高不下。另外,PGA含水率过高将导致材料水解劣化、机械强度下降,缝合线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作为一种纯生物制品,用甲壳质作原料的可吸收缝合线,能被人体完全吸收,无毒副作用,能够满足作为可吸收缝合线的所有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社会发展主题,是PGA类可吸收缝合线的替代品。在吸收进口可吸收缝合线的优点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性能优越、价格适宜的甲壳质可吸收缝合线是符合社会和市场要求的。
投产医用甲壳质可吸收缝合线,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超前性,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提高人们医疗水平、减轻国家外汇负担等方面,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产品概述
2.2.1.甲壳质
范文四:国债规模与结构
第八章 国债规模与结构
第一节 国债规模
一、 国债规模指标
(一) 国债规模绝对量指标
国债规模:反映国债的总体数量,包括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1. 国债余额:指政府现存而未清偿的债务总额,即历年累计债务总量。
2. 国债发行额:
3. 国债还本付息额:
(二) 国债规模相对量指标
1. 国债总额占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比重:国债余额占GDP/GNP、国民收入
的比重
2. 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收支指标的比重:
(1)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反映国债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2)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即债务依
存度。
3. 国债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收支指标的比重:前者反映国债对财政收入所形成
的负担大小,称为偿债率;后者反映财政总支出中债务支出所占的比重。
二、 我国国债绝对规模及其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公债规模及其变动趋势:总体上国债规模(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81-1993年,小幅上升阶段。其中,1981-1986年发行量不大,在40-60亿元;1987-1993年增长较快,每年发行额超过百亿。
2.1994-1997年,快速增大阶段,每年发行额超过千亿,国债规模快速增大。原因:(1)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单轨制。(2)偿债高峰的到来。
3.1998年以来,公债规模再一次膨胀,每年发行额超过三千亿。原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
三、 我国国债相对规模分析
(一)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对公债的承受能力。公债负担率是衡量公债规模与的最主要指标之一。
警戒线:国外经济学家多数认为,国债负担率应控制在45%以内;欧盟成员国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其成员国国债负担率不得超过60%。
我国国债负担率总体上呈上升势头,且基本上每两年上升1个百分点,到1999年已经接近13%。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0-2004年约为11.10%、12.87%、14.9%、16.0%和16.1%。从这一数字看我国国债负担并不重,存在较大发债空间。 注意:(1)其他国家的高负债率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结果;我国国债历史短,再过几十年也会很高。
(2)1987-1998年我国国债余额增长率高达32%,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率,甚至比名义增长率还高,表明,在经济衰退时期要控制国债规模。
(二) 居民应债能力: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存款额的比率。1981-2000年该比率一般在3%-6%之间,说明城乡居民的应债能力很强。
我国个人公债持有者,据估计,1982-1990年个人持有者占比达80%;1991-1995年为75%,1996年底为30%。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看,个人持有者仅占10%左右,
绝大部分属于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公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情况下,该指标已逐渐失去意义。
(三) 政府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越低,政府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公债规模必然要受到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般认为,政府偿债率应控制在8%——10%为国际公认的安全线,警戒线为22%。
1989年以前,在3%左右;1990年起迅速上升,从1990年的11%直线上升至1992年的35%;此后虽有所下降,但1995年开始又回升,到1998年达到高峰46%。这表明,政府偿债能力越来越弱。2000——2004年,我国政府偿债率为22.06%、23.9%、24.67%、24.88%、25.31%。已经超过警戒线,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发债规模已经过大,应控制公债发行规模。
(四)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比率。可进一步分为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是用公债收入除以全国财政支出,后者是用国债收入除以中央财政支出。国际上国债依存度的警戒线为15%——20%。
1986年以前该指标均在10%以内;从1987年起超过10%,1987-1993年平均为20%;自1994年突增至45%,至1999年已达61.28%,至2002年突破80%。我国2000——2004年国债依存度为75.25%、77.73%、83.5%、81.26%和85.21%。已经远远超过国际上的上限,说明我国财政处于脆弱状态,蕴含巨大财政风险。
(五)赤字率:赤字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赤字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国债规模。国际上该指标通常以3%为警戒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计算,2000——2004年中国赤字率约为2.78%、2.59%、2.98%、2.50%、1.53%。总体而言,从赤字率观察我国国债发行还有一点的空间,但看见已经不大。
四、 国债规模的限制因素
(一) 西方的不同观点
(二) 国债规模的限制因素
1. 国债规模的两个层次问题:国债规模的最大限度;在最大限度下的合理规
模
2. 国债规模的最大限度的限制因素
(1) 政府偿债能力。
(2) 认购者的应债能力。
3. 国债发行的合理规模
在最大限度下的合理规模,还要考虑其他因素:(1)政府对债务资金的需求量。(2)国债经济功能的发挥。
第二节 国债结构
一、 品种结构
(一) 国债品种结构及其类型
1. 含义:国债品种结构指不同类型国债之间组合的比例关系。
2. 类型:
(1) 国债品种单调:只有一个或几个品种
(2) 国债品种丰富:有多个品种
(二) 我国国债品种结构
1.总体情况
1981—1986年,只有一个品种(国库券)
1987—1994年增加了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但仍以国库券为主。
1995年以来,主要有记帐式国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国债、特种定向债券等。
2.特点:
(1) 种类较少。
(2) 总体趋势是品种逐渐增多,品种结构日渐丰富。
二、 期限结构
(一) 国债期限的影响因素
政府设计国债期限时需考虑的因素:
1. 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政府债务资金的需求。
2. 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社会资金供给结构的要求。
3. 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利息支出最小化的要求。
4. 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政府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要求。
5. 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政府债务负担均衡化的要求。
(二)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
新中国国债大多是中长期国债,短期国债较少。期限主要有1年、2、3、5、8、10年。国债以中期国债为主,期限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债的筹资功能,难以满足国家的资金需要和社会的投资需求。
三、 国债利率结构
国债利率结构:指不同利率国债之间组合的比例关系。
(一) 制定公债利率的方式
1. 由债务人制定国债利率。多见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管制利率情况下。
2. 由债权人制定国债利率。由一级自营商投标确定。
3. 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共同制定国债利率。一般采用私募发行时通过谈判制
定。
(二) 确定公债利率水平(国债利率的影响因素)
1. 市场利率。(我国参照的是银行利率)
2. 不同的市场环境。(1)不同的资金市场利率不同;(2)国债发行方式不同、
发行对象不同利率不同。
3. 国债本身的特性也影响国债利率水平。(1)国债的流动性不同,不同利率
不同;(2)不同国家政府债信不同利率不同。
(三) 我国国债利率变化的特征
1. 国债利率水平总体趋势:20世纪8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1989-1990年达
到第一个高峰,1993-1995年达到第二个高峰。此后呈下降态势,2006年以来开始回升。
2. 国债利率制定方式:1995年以前国债利率采用行政制定方式;1995始引
入招投标方式;1997年以来,行政制定方式为主。
3. 在国债利率行政制定方式下,利率水平的参考依据是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
率,一般略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原因:存款的存取更方便)。
复习思考题:
1. 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2. 试分析我国国债的绝对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3. 试分析我国国债的相对规模。
4. 5. 6. 7. 8.
9. 简述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 什麽是国债品种结构?其有哪些类型? 简述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 论述国债期限的影响因素。 简述国债利率结构及其制定方式。 简述国债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范文五:江苏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本结构研究
江苏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本结构研究
论文导读:,近年来,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提高公司绩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公司治理制度时,应当首先设置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本文从江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出发,结合公司治理模式和效果,研究其资本结构分布与公司治理、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江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绩效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轨时期,决定了上市公司治理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发展问题。近年来,上市公司治理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话题,而股本结构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又是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基础。
一般来讲,股本结构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要分为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股权相对集中三种类型。其二,是指股本构成,又称股权维度,即各个不同性质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数量,在我国,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
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上市公司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
位。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核心不但包括协调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更多的是协调由于股权分置带来的大股东和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选择什么样的股本结构,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而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江苏上市公司更具有其研究价值。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江苏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绩效表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求探寻优化江苏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目标模式。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学者关于公司绩效与公司股本结构关系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公司委托代理问题以及不同股东之间对公司经理层的监督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公司股权日益分散的趋势下,Berle Means,1932,提出著名的伯利-米恩斯命题,即现代公司所有权分散问题以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可以描述为代理人问题,即公司管理层与多个相关利益体,股东、债权人、雇员、公司客户等,的利益冲突问题,Jensen Meckling,1976,。良好的公司治理应该保障公司运转有效。在公司治理的研究文献中,常常用股东价值,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作为效率基准。尽管以公司绩效来体现公司治理水平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没有其它可替代基准的情况下,公司绩效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股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一定关系。Jensen Meckling,1976,将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联系起来,认为代理成本越高,公司价值越低。但是,当公司相当数量的股份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且控制权收益大于监督成本时,大股东将有激励监督经理层,从而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免费搭车,Shleifer
Vishny,1986,,因此股权集中型公司往往具有较好的公司绩效。Levy等,1983,的研究也和这个结论一致。然而,Demsetz Lehn,1985,的研究表明,由于控股股东与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性,导致控股股东存在自利倾向,股权分散型公司的市场绩效要优于股权集中型公司。
至于管理层控制权大小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Stulz,1988,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类似于驼峰状的。Mork等(1998)以财富500强中的美国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发现当管理层持股低于5,或超过25,时,股权比例的增加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增加企业价值,但当股权比例在5,到25,之间时,持股的增加降低了敌意接管的可能性,管理者可以在不危及职务和报酬的前提下以牺牲企业价值为代价追求自身目标。
,二,国内有关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在改造计划经济企业制度中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种制度安排,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承担了国有企业解困的社会政治功能,因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上引入了不同性质的所有制,为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安排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不但包括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多的是控股股东和广大中小股东间的利益冲突,施东晖,2000,。因此,国内研究的重点也是偏向于股权性质方面的研究,即研究股权构成,最终为股权性质分析服务,这是与国外研究最显著的区别。因此,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这一三分法基础之上。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并不意味着国有股大股东监督有力,也并不
意味着公司绩效就好。许小年,1997,关于沪深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统计表明,国有股比重越高,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重越高,公司绩效越好。何浚,1988,统计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研究了国家持股主体缺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与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相比,孙永祥、黄祖辉,1999,认为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绩效表现较好。通过区分不同股权控制类型,施东晖,2000,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以社会法人为主要股东的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表现好于法人控股型公司,而后者绩效又好于国有控股型公司。陈晓和江东,2000,使用电子电器、商业和公用事业三个行业数据,发现股权多元化提高公司绩效的前提是尽量提高行业的竞争性。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研究了深交所1996-1999年除金融行业以外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股权多元化改革必须建立在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基础上。在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作用的基础上,佘镜怀、胡洁,2007,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运用统计回归方法检验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扭曲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作用不显著资本结构公司绩效,但存在较强的行业效应。对于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有学者关注到股改后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不利于公司绩效提高,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提高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黄雷等,2010,。通过元分析,董俊豪,2010,统计综合了13篇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关于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的有关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大量实证研究都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股东权结构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还不具有单向唯一性,显然两者关系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而对江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
公司绩效关系的检验,还很缺乏。因此,本文以江苏上市公司为例,主要从股本结构的视角分析研究江苏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期探寻优化上市公司股本结构、提高公司绩效的对策建议。
二、股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股本结构影响公司决策行为。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公司绩效提高与否,而股本结构又决定了公司决策控制权的归属,并影响着公司内部权利的配置。公司股东拥有最终决策权,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掌握着公司的决策权。在一股一票和多数决议原则下,股东所享有的剩余收益索取权和投票权的大小完全是由所持股份的数量决定的,拥有多数股权的股东在公司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就大,同时,如果其决策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二,股本结构影响公司交易行为。由于持股模式的不同,导致大股东与持股公司、控股公司之间形成复杂的经济关系。因而,控股股东对其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的影响以及内部董事的自我交易,成为股权结构影响公司交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股本结构影响公司投资行为。股权结构明确界定了持股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拥有的权利、所享有的利益以及相应所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不同股权结构中股东构成、其控制权的归属、持股比例和持股模式决定了持股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由于责任的不同匹配使各自面临的投资成本和收益不同,从而导致了对公司投资行为的不同影响。
,四,股本结构影响公司分配行为。股利是股票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具体包括现金股利、送红股和公积金转增股。股利政策最终受制于股
权结构,股权结构差异往往形成各不相同的分红方案。常见的事,控股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总体上采取了低派现的策略。上市公司少派现,控股股东只损失较少的股息收益,却能控制占有更多的资产,因而其倾向于少派现。
三、江苏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样本数据的来源
本文所选样本是江苏30家上市公司,所使用的样本数据来自大智慧软件公开披露的2009年年报数据。在样本筛选过程中,为避免A股、B股、H股之间的差异,只考虑发行A股的公司,剔除了因其他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剔除财务数据出现极端值的上市公司。为了消除个别特异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个别偏离均值较大的样本剔除掉,主要是去掉被ST的公司,因为其在绩效指标上的数据噪音较大,有损于模型的建立。同时为了避免对样本的歧视性带来的实证误差,不考虑将股本额和亏损与否作为筛选标准。如果只对盈利公司或者股本数额成一定规模的股权结构和经营业绩等统计研究是不科学的,这会对整个实证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结果截然相反。最终,选取了2009年江苏3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相关的原始数据。
,二,研究变量的选取
研究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被解释变量,公司治理效率指标,、解释变量,股权结构变量,和控制变量三大类。
第一,公司治理效率指标的选取。文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公司治理效率,根据公司治理效率决定公司业绩这一理论,选取业绩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有许多,目前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但ROE、ROA采用净利润指标,而净利润中包含了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非经营性利润等,容易受
到人为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所以,本文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公司绩效指标。
第二,股权结构指标。股权结构指标包括两部分内容,即股权集中度指标和股权持有者身份指标。之所以选择股权集中度作为自变量,是因为股权集中度是在一个市场法律体系相对不成熟的环境下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更加不成熟,使得大股东持股集中程度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鉴于我国江苏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相对集中的特点,本文采用CR指数,即计算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以求更加全面的反映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怎么写论文。江苏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非流通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比较大,约占有量2/3左右,且国有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占相当优势,一股独大表现突出,流通股以A股为主,B股和H股发行量少,且流通股总体在总股本中的比例偏低,内部职工股比例低,并且已经宣告停止发行。本文将股本结构持有者身份指标确定为国有股比例,PS,、法人股比例,PL,、流通股A股比例,PT,。
第三,控制变量。除了股本结构以外,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行业类型等,其中公司规模主要通过规模经济以及经营管理灵活性影响公司绩效,财务杠杆通过负债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债权人引入也会对公司治理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影响业绩,当然各行业自身也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对绩效表现的影响,本文采取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
表1 变量定义
第三,充分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权益,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社会公众股东往往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容易被大股东剥夺知情权,所以除了获取影响股价的相关信息外,社会公众股东没有其它动机参加股东大会。基于社会公众股东的弱势地位,必须加大执法强度和改善执法效率,依靠法律制度来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提高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性。
第四,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改善董事会建设。其一,要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继续规范和合理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真正解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其二,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等外部董事提名、选聘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其三,强化上市公司及高管人员的社会声誉评价制度,完善经营者管理制度,改进高管人员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其四,继续规范监事会的产生机制,真正行使监事会的监督职权,推进决策、执行、监督等新三会职权的相互监控、相互制衡,以保证减少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建立上市公司创新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省要加快现有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一是积极寻找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作为合作伙伴,加大全省机械、电子、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联合力度,推动其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筹措功能对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把企业逐步培育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知名上市公司,三是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创新步伐,加强企业管理创新、
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走企业内涵式、创新型、可持
续的发展道路。
此外,降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3、研究局限
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取决于研究样本和方法。在样本选择上,本文选取
2009年的江苏30家上市公司作为对象,样本数量少、行业限制和时间跨度等复
杂性,很难获得完全或基本一致的估计结果,在控制变量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
随意性,有可能导致关键变量的遗失,从而影响分析结果,在统计方法上,实证
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运用单方程回归方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
因此,在今后进一步研究股本结构和公司业绩的关系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元非线
性回归和联立方程系统,应当尽量减少由于研究样本和方法而带来的模型差异。
参考文献
[1]Berle, A. and G.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 MacMillan, New York, 1932.
[2]Jensen, M.C, W.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332-228.
[3]Shleifer.A., and Vishny.R.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Control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461-488.
[4]Demsetz, H. and Lehn, K.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5, 93: 1155-1177.
[5]Stulz, Rene M. 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 Financing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1988, 20 (1-2): 25-54.
[6]Mock, E., A.Shleifer and R.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Market Valu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20 (1-2): 293-315.
[7]施东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J].世界经济,2000,12,37-44.
[8]许小年.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体建立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J].改革,1997,
5,28-34.
[9]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50-57.
[10]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23-39.
[11]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J].经济研究,2000,8,28-35.
[12]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
11,3-11.
[13]佘镜怀,胡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
济科学,2007,1,9-107,
[14]黄雷,叶勇,蓝辉旋,股改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
[J],统计与决策,2010,10,134-136,
[15]董俊豪,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元分析[J],经济论坛,
2010,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