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ina, the country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ha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ll ethnic groups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s culture. Any nation in the world, if abandon the national culture, it will be no character and lose the status and national forest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lose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helpful to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ost valuable,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ra of the show, and it is also the unique heritage of China, with the accelerated cultural integration. It is important that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kind of social spirit,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existence.Thi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tremendous spiritual force, it has a long-term effect on society, so it is important that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范文二:传统游戏的重要性
手指游戏的重要性
永安幼儿园 朱海燕
手指游戏作为操作性游戏的一种, 具有现成、 简单、 有趣的特点, 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特别是对于新入园幼儿 的情绪稳定和组织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去年就是带的新入园小班,幼儿们的自律性很差,对于活动常 规、纪律、甚至是教师的一些组织性语言没有任何概念,孩子们有哭 有闹、有随意的乱喊乱叫,让该班的老师手足无措,根本无法开展活 动。当时我们的保教主任就针对我们班这个情况提出了建议,让我们 试着带孩子一起做手指游戏。结果真的有用,幼儿们的注意力一下子 被吸引了过来,并且伸出了小手,跟着我比划起来,幼儿们的情绪平 静了下来,神情也变得专注了,还时不时会发出咯咯的笑声!虽然只 有只分钟的活动,但是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手指游戏的兴趣。 今天,有幸听了专家关于手指游戏的讲座,她也指出手指游戏的 重要性,并且现场教我们做手指游戏。我想这次讲座起到的是抛砖引 玉的作用,但我相信,手指游戏对于孩子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范文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借用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传统文化滋养台湾 我们却弃之如敝屣
面对粗口,我们自惭形秽于自己的文化,面对专横特权,我们归罪于中国的奴性文明。总之,我们把自己的一切粗野归于文化的劣根性。
然而,在与我们相隔一湾浅水的宝岛台湾,传统文化的根却扎得很深。国学在年青一代心中种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并对台湾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台湾人的儒雅与普及国学教育密不可分。
处于转型期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面对新旧的变迁,充满迷惘、惶惑、浮
危机”促使人们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去寻找慰藉和支持。 躁、挣扎。精神层面的“
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这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和民族,经过对“国学”的否定和抛弃,再经过全盘西化,眼下出现了文化断层和精神缺钙~像是一群文化的孤儿,东讨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没有自己家做的饭香。我们今天的虚无感、今天的功利主义,很多都源于我们对于历史的失忆。 傅佩荣先生说:“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 如今,我们成了无根的国度。
有人说国学热了,但热的是权谋诈术、风水阴阳、歪曲历史,真正能够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精神却未得到真正弘扬。我们不能总是功利地问“国
“丢了国学,我们将失去什么”。 学到底能带来什么”,而是应该反思
统一的哲学基础,道德伦理教育才有落脚点
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
许多人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其实,儒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儒学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也就是说,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健康社会的主流人群,应该奉行的是基本相同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而这一切,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而教育中,语文教育最能够承担这个功能。
强调知行合一,知识化为行为准则
台湾国学教育强调的就是躬身实践,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非常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大陆语文教育在生活实践上,可以说极为欠缺。例如,台北县国中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一次课程设计,我们就会明白台湾的国学教育是如何倡导身体力行的了: 课文:《论语论孝选》
主题:躬行孝悌
学习单设计:
1. 先说明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实情)。
2. 这一个月来的变化(言语、行为、态度)。
3. 因为变化、家庭气氛变化(反思、思考)。
4. 因为躬行孝悌这件事,让我体悟到??(感受)
? 反省自己的言行。
? 认真观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
? 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
? 尤其重要的是:实践孝悌不是一个月的事,是终身的事。
以“传道”为目标,语文不只是工具
传道”作为目标,可以说是台湾国学教育最明显的特点。而内地语 将“
文教育,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种人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悲哀。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在国民教育期间,它的教育目标明晰,就是“培养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所以在其《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包括中国过去的私塾教育,除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外,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陶治,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体系所缺乏的。儒家文化的基本就是修身,学问的目的,也是学习做人。这一直是我们教育体系中所没有的。
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堆停在故纸中
内地的国学研究一直注重校勘与考据,使得中国传统思想的微言大义根本无法进入公共话语平台,更不用说指导普通民众的生活与认知了。市面上虽然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大多带着偏颇的个人视角,很多普及读物,对国学的解释方法是混乱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达是谬误的。
而台湾国学教材注重与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的结合,对原典后的“析论”部分都会注意培养学生生活经验与伦理意识。比如在论语“言行”篇后,讨论问题是“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而在孟子“存理克欲”篇后,问题是“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反省现代社会时获得生活的智慧。
国文和语文,一字之差减了母语体认
内地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而台湾一直沿袭了“国文”的称谓。
“国文”本身暗含着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烙在我们情感和意识的深处,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不会丢失。
但“语文”好像只是一个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语翻译过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作品。总之,与“国文”相比,它缺乏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体认,无法诉诸于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因此,两者无论是在符号学,还是语义学上的内涵都不一样。
共同校训“礼义廉耻” 注重公民道德教育
台湾在小学生每周40个小时的课程安排中,国文、历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至少占了一半。
除此之外,学校还相当重视学生的古文训练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当时国民党当局定下的共同校训几乎都是“礼、义、廉、耻”,而几乎所有学校的
,台北市也以忠孝、仁爱、信义命名三大主干墙上都印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道,让国学点点滴滴深入人们的生活。
台湾的中小学教育一直遵循“有教无类”的古训,以培养“德、智、体、
德、智、体、美、劳”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这与我们学校提倡“
类似,只不过台湾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合作体现在“群”里,也并非不提倡
。台湾小学有一门功课叫《生活与伦理》,重点加强对孩子的社交礼仪、“劳”
生活起居、孝亲尊长、善友乐群等方面的教育,校园里的卫生保洁也全由师生共同完成。
考试题古今贯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台湾国文的考题设计巧妙,融会贯通。多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歌谣,成语对联等,均被编制者搜入“囊”中。古今上下,信手拈来,相互佐证,彼此融通。而在这些表面的背后,编题者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
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欣赏名家碑,辨识各种书体特色
书法教育曾经在台湾备受重视。**曾特意筹组了“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兼任会长,在全台各县市系统地推广中华文化。当时,从小学二年级起,每个学生都必须用毛笔写作文,有时一周要写两三篇,最少也得写一篇。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每天要练习毛笔字。
比如在《纲要》的能力指标中就要求:“欣赏名家(欧颜柳褚)碑帖,辨识各种书体特色”“用硬笔毛笔写出正确而美观的硬笔字、毛笔字”“能欣赏书法的行款、布局、行气”。书法成绩计入国文成绩中。
直到现在,30岁以上的台湾人大部分还知道如何使用毛笔,虽然字未必写得很漂亮,但执笔的方法很是有模有样。
学注重背,“立体的懂”融汇于血液
现在很多人反对孩子背诵国学经典,认为他们无法理解,背了也没有用。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中国一千多年私塾教育检验过的,可以说是学习文言文最佳的办法。有读过私塾的老学者就说过,刚开始背时,是一点不懂,但若干年后,一旦豁然贯通了,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这个“立体的懂”很有意思。现在小学生的学法是,记住一个生字,再记住有哪几种字义,然后记住句子,这只是一种平面的懂。比如说“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每一次的用法含义都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按照我们现在的学法,就是将“仁”的含义归类,然后记住这些归类后的含义,但你读《论语》时,碰到一些词义变化微妙的地方,还会不大懂。如果能熟读背诵了,把有“仁”的句子都记住了,把这些句子的上下文也记住了,那么因上下文关系而发生词义变化的地方,你自然理解了。你不仅理解了它的含义,你还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含义。这就是一种“立体的懂”,是融汇于血液中的懂。
家庭讲究父子纲常、孝悌之仪
台湾家庭教育中很多方面,特别是“伦理教育”,都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台湾,父子纲常、孝悌之仪非常讲究。虽然电玩、流行乐让很多年轻人玩得很疯,但回到家里,这些年轻人都能对父母有着恭敬之心。
台湾的年轻人,英文读得很好,西方文明了解很多,但他们遵从中国传统道德来,甚过大陆很多年轻人。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总统候选人为谁应当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
孩子上学之前,台湾父母会有意识教孩子背诵一些浅显的古诗文,会给孩子讲中国的童话和寓言故事。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整个台湾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大陆所不能比拟的。
父母和老师自发创办读经班
马英九曾说,台湾的读经班是志工妈妈、上千名教师自发组织,在教孩子读经。十多年前台湾读经人口,在北部只有40、50个小学生,到2011年已扩及全台湾老中青,达200万人,占台湾人口近一成。
台湾社会有一些读经班,其学员大都是未成年人,有不少孩子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台湾父母会主动将孩子送往读经班,他们还会主动联系老师创办读经班,因为他们认为在家学习还不如在学堂学的多。
比如,有一个台湾家长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跟有经验的老师学国学,可学员不够,于是家长就主动为老师招揽学员。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学习和背诵国学经典,比如《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等典籍。虽然孩子们不会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但通过诵读可以印刻孩子们的心里,但长大后内化为一种气质或精神。
用法律条文明订“父母教育孩子”
台湾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们已经形成这样共识:国是家的集合体,家是国的基本单位。早在2003年的时候,台湾地区就颁布了《家庭教育法》,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具有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之各种教育活动”,“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进个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光,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管理教育以及其他家庭教育事项,父母教育孩子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长会权利大 可以“炒”老师
台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非常高,已经接近于欧美地区。1996年,台湾“教育基本规定”第八条就明确规定:“在民众教育阶段内,家长有参与子女学校教育事务的权利。”在台湾,所有学校都成立“学生家长会”,下设“班级家长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关心资助学校的发展。
这个“学生家长会”的权力很大,家长不仅直接参与台湾教育规定的制定,还拥有投票、表决等权利。家长有权参加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的工作,参与评议学校课程。家长会可以派家长代表参加学校校务会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还有权参加评审委员会的工作,甚至有权遴选学校校长。在大学里,家长会经常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如果有教师工作不称职,家长会可直接要求校方“炒”老师。
相反,大陆的家长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我们大陆也有家长会,但这只是一种“会议”,不是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会没有相关法律依据,更没有规章制度,像一盘散沙,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
领导人古文功底深,力倡传统文化
台湾国学教育基础深厚,“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等语句时常见诸报端,还有不少名人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以马英九为例,他虽然在哈佛大学攻读的是法律,少儿时代却在父亲的要求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左传》、《论语》等经史百家,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古文功底深厚。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学功底也很深厚。在连战很小的时候,父亲连震东就教他背诵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诗文的造诣很深。
马英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台湾的“核心价值”,即“正直、诚信、勤奋、朴实、包容;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台湾人非常基本的核心价值”。其实,这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勤”,而台湾人恰好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核心价值”,这都源自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
有担当的编书,用童话传承文化
在台湾,许多出版机构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比如汉声杂志社花了多年才编写出《中国童话》一书。二十多年来,这套书在台湾销售了三十万套,有一些读者给汉声写信:“这套故事书是我母亲买给我们孩子中最喜欢的,也陪伴了我们接近有二十年,这一套我们还是舍不得丢,因为他是可以给下一代继续
阅读的好套书”。
编书者耗时多年,广泛采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将之整理、归类、改写、编辑出这套适合现代儿童阅读的故事。全套十二册,配合农历岁时,从年头到年尾,每天一个故事。以中国农历的节气为引,一路发展出节令掌故、历史及伟人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甚至包括科学、地理、宗教等故事,利用各类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期望孩子们在逐日读完一年份的故事之后,不仅扎下传统文化的根基,更在潜移默化中心胸开阔,目光远大。
另外运用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剪纸、壁画、雕塑石刻等技法,以毛笔、宣纸细细描绘,将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化为一幅幅鲜活灵动,具有传统风味的图画,让孩子体会传统、非西方式的美感。
从孔子到周杰伦,全社会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国学教育为台湾几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也形成了全社会的国学氛围。不但每逢孔子诞辰岛内孔庙要举行庆祝大典,每逢新春社会名流还要举办诗歌雅集,政治人物酒酣耳热时还常常吟诗高歌,前“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就曾在大陆与友人共同赋诗;一位“陆委会”官员也私下透露,上大学时无钱下酒,知交旧好便吟颂《长恨歌》佐酒。
也是因为台湾社会有这样的基础,才诞生出方文山等著名词作者,也才有《东风破》、《青花瓷》、《菊花台》这样古雅的歌词,掀起华人乐坛的中国风。
如今,国学渐有淡化,不少学者和学生加入到捍卫国学的队伍中。在世新大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中文系同学卖糖葫芦,买的人还可以得到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古人诗句。东海大学中文系成立“大一国文教学改进委员会”,加强写作训练。尽管方法不同,这几所学校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抢救中文,抢救国学。
结语:圣贤藏于心 笃于行 德必向善
台湾名作家张晓风女士的一篇散文《我有一个梦》,她梦想在这号称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能为生物、物理、化学设置实验室之外,也有人肯为国学建一
栋古色古香的书院式讲堂,让老师可以在古风情境中,身临其境地传道授业,让学生耳濡目染,在琴韵书香中吟诗唱词,潜移默化。
国学精神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耳不听,强调天下为公。这些古训维系调节着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今天的我们不用再用“之乎者也”交流,但需要在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信仰,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人,其实会优雅而幸福的。
老祖宗留下几千年的国学是一种让心灵深处充满营养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回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学始终该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源。
精英小舞台将最国际化的视野带给儿童,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精英全日班,在中国上美国幼儿园,可点击文章下方“阅读
范文四:传统书信的重要性
传统书信的重要性
篇一:普通书信和启示录
普通书信概论
普通书信一共有八封,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它们被称为普通书信是因为没有指定的受众或受众的范围很广或是我们不清楚受众的身份。1这八封信又称为大公(catholic)书信,这里的大公是指「普遍、普通」。
希伯来书
作者:不详
俄利根对这个课题下了一个不朽的结论:「只有神才知道谁是这卷书的作
者」。一些人对作者提出不一样的见解:
a. 保罗:这个观点主要建基在1.希伯来书及其他保罗书信在文字及概念上有相似之处,正如其他保罗书信,希伯来书的中心是基督的位格及工作。还有保罗式的问候语: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b. 保罗的同工
这观点比较考虑到这封信有保罗和非保罗的特质,亚波罗、路加、巴拿巴都有可能是希伯来书的作者,而大部分证据都指向亚波罗。亚波罗是亚历山大的犹太人(徒18:24),他一直与保罗紧密的工作,直到保罗殉道(多3:13),他非常熟悉旧约圣经,是一位热心的教师及传道师。
日期:主后60-70
一般人都接纳希伯来书的成书时间是主后65-70年间,有人认为这卷书是写于主后七十年之前,是基于罗马将军提多在主后七十年摧毁了耶路撒冷及其内的圣殿。希伯来书显示在成书之时,圣殿仍是完好无缺(8:4-5,10:11)而且书中暗示殿内的崇拜不久便停止(12:27)。
地点:不详(可能是士班雅 罗15:28)
主旨:基督的超越性
写作目的:
1.当时的希伯来信徒正面临信仰两大危机:外有罗马政权的逼迫,要他们放弃对基督的信仰;内有犹太主义者的劝诱,要他们回到旧约律法底下。
2.而这些希伯来信徒的属灵光景,也确实深受外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所听见的道理并不觉得宝贵(2:1),没有勇气为真道站住(3:6),信心开始动摇(3:
14),对神的应许不能全心信从(4:1,11);他们中间有些人似乎疲倦灰心(12:3,12),甚至停止聚会(10:25),不顾那些曾经引导他们之人的信心榜样(13:
7),正濒临被异端教训勾引了去的危险(13:9)。
3.因此本书的首要目的,乃是为着劝勉希伯来信徒(13:22),坚固其信心,不致轻易动摇。本书特别从下列几方面加以劝勉:
(1)使他们对信仰的对象――基督――有正确且深入的认识;祂超越过犹太教
的一切人、事、物,包括天使、摩西、亚伦、律法、礼仪、祭司和祭物等。
(2)使他们对信仰的内容――新约――有重新的认识;它乃是更美之约。
(3)使他们对信仰的前辈――信心的见证人――有所思想和效法。
(4)使他们对信仰的结局――盼望――有所向往和警戒。
特色:
1.本书所论的基督,特别注重祂是我们已经升入高天,坐在高天至大者右边的中1 Walter A Elwell, Robert W.
Yarbrough,「新約透析—歷史與神學的探索」,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0年第一版。頁348。
保,又是深能体恤我们软弱的大祭司;所以我们应当在生活工作上,专心仰赖这位升入高天的基督,又要常到祂施恩的宝座前,求恩惠,蒙怜恤,作随时的帮助。
2.本书引用旧约圣经相当多,直接引用达三十九次
大纲:
一(基(本文来自:Www.HnbOxu.coM
博 旭 范文 网:传统书信的重要性)督在位格上的超越(1:1—4:13)
1.基督超越众先知(1:1—3)
2.基督超越众天使(1:4—2:18)
3.基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3:1—4:13)
二(基督在祭司身分上的超越(4:14—10:18)
1.基督作大祭司的身分超越亚伦(4:
14—7:28)
2.基督的职事超越亚伦(8)
3.基督献上的祭超越旧约所有的祭(9:1—10:18)
三(警告和劝勉(10:19—13:17)
1.警告信徒不可藐视基督(10:19—39)
2.用旧约的例子劝勉信徒要有信心(11)
3.劝勉信徒要在基督里有盼望(12)
4.鼓励信徒培养基督徒的德行(13:1—17)
四(祝福和问安(13:18—25)
雅各书
作者:雅各(耶稣的兄弟)
雅各书的作者是谁很难下结论,虽然他自称是「作上帝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因为初期教会雅各是非常普遍的名字。新约圣经至少有五位名叫雅各的:
1.十二使徒之一的犹大(不是加略人)的父亲或兄弟(路6:16);
2.十二使徒之一亚勒腓的儿子(太10:3,可3:18,路6:15,徒1:13);
3.十字架下妇女们当中的一个马利
亚的儿子雅各(太27:56,可15:40,约19:25);
4.十二使徒之一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兄弟(太10:2,可3:17,路6:14,徒1:13);
5.主耶稣的弟弟之一(太13:58,可6:3)。这里面约翰的哥哥和耶稣的兄弟比较 出名,但约翰的哥哥雅各在主后四十年就殉道了(徒12:2)不太可能写雅各书。
唯一写雅各书是耶稣的弟弟雅各,他原本不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太
12:46-50,可3:21,31-35,约7:3-9),但是主耶稣复活后他生命有很大的改变,后来成为耶路撒冷的领袖(徒1:14,15:13-21)。传统观念认为耶稣的弟弟雅各就是写雅各书的人,雅各书的内容,其宗教背景是希伯来的,写作资料源自于犹太教,重视律法,符合雅各记载在使徒行传的作风(徒21:18-25),而雅各书的请安与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函所用的请安字是一样的(徒15:23)。
日期:约主后40—45
地点:耶路撒冷
主旨:信心与行为
写作原因和目的:
当时散住十二个支派当中的犹太信徒,他们在信仰上有一种危险的观念,就
是以为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恩典,因此只要有信心就够了,不必有好的行为。由于刚刚从这样的律法下脱离出来,实在很容易走上另一极端,误解了真信心的意义,以致他们中间好些人听道而不行道,富足的轻看贫穷的,或是好自夸、争作师傅、言语不谨慎、贪爱世俗;更有的还落在苦难当中,或是在信仰上受到考验;所以无论在生活、行为、信仰上,各方面都非常需要真理的指引。本着这样的宗旨,雅各布指出那些以为有了信心可以不必有行为之人的错误,为他们讲明真信心,是必有行为的信心,又极力劝勉信徒在试炼中要靠主得胜,在苦难中要喜乐。
特色:
1.书中很少提及系统性的基督教教义,却注重基督徒的信仰生活。
大纲:
一、问候(1:1)
二、信心和智慧(1:2—8)
三、贫穷和富有(1:9—11)
四、试验和试探(1:12—18)
五、听道和行道(1:19—25)
六、虔诚和待人(1:26—2:13)
七、信心和行为(2:14—26)
八、言语和智慧(3:1—18)
九、责备与警戒(4:1—5:6)
十、忍耐和祷告(5:7—20)
彼得前书
作者:彼得
彼得(意思是小石)为希腊名,其希腊名叫「西门」,又名矶法(希伯来文「彼得」字),加利利人伯赛大人,打鱼为业,与雅各布、约翰等都是同业伙伴,有兄弟安得烈。其生平可分四时期:
1.从初生到重生;2.从重生到舍网(蒙召)(路5:8);
3.从舍网到舍己(奉献)(太16:24);4.从舍己到舍命(殉道)(约21:18-22)。 日期:约主后64—65
地点:罗马(5:13)
目的:以长老的身份,借着属天的盼望为主题,安慰坚固分散于小亚细亚各地受
苦的信徒。
主旨:为主受苦
写作动机:
据传统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具可靠的推论,那是保罗首次在罗马被囚释放之后,因若彼得到访罗马被囚时,那么保罗书写四卷「监狱书信」时而只字未提彼得的名,反倒把他同工的名字「每名不漏」地提及便有点不合情理。保罗自释放后便访问以前的教会,并曾到访士班雅。他路经罗马时可能与彼得见面,并把马可与西拉留下与彼得同工,而只身往士班雅去,在那里约居有二年之久。自保罗去后,彼得便感觉监督各区教会之责任放在自己肩头上,特别是小亚西亚区(可能受保罗所托)。那时基督徒在尼罗淫辖之下大受苦难,彼得便趁机写成此
书,以主的榜样,基督徒的盼望,安慰与坚固小亚细亚五省的信徒。据传统记,彼得殉道于尼罗在位时,尼罗卒于65A.D.,故彼得前后书均在该年之前书成的。
写作背景:
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分散在小亚西亚寄居的信徒,主要是给犹太信徒(1:1);
但也包括外邦信徒(2:10)。彼得写此书时,罗马大逼迫仍在进行,基督徒到处成为被暴徒攻击的对象。正如本书所描述:他们身处百般的试炼中(1:6);信徒被毁谤,(3:16);有火炼的试验临到(4:12);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5:8)。彼得写这书就是以神的恩典和将来的荣耀来劝勉、坚固信徒,好使他们站立得住(5:10,12);又将基督受苦的榜样摆在他们面前,勉励他们存顺服的态度,学习与基督一同受苦(4:1,2)。
特色:
1.本书有很大的神学教义,如救恩论(1:3—12);教会论(2:9—10);苦难观(2:24)等。
2.本书钥字包括有「盼望」、「试验」、「苦楚」、「荣耀」、「行善」。
3.本书不是写给某特定教会或个人,而是写给一般基督徒的「一般书信」或「普通书信」。
4.本书强调「主的再来」,总共有八次提到主将要显现、鉴察、审判(1:5,7,13;:2:12;4:13,17;5:1,4)。
5.本书特别提到基督徒顺服和谦卑
的美德,作彼得不但劝勉信徒要顺服和谦卑(1:2,14,22;2:13,18;3:1,5,8;5:5,6),并且他也以身作则,敬重后进同工保罗(5:12—13请西拉送信,又将马可送回给保罗)。
6.本书劝勉信徒在患难中持守信心,站立不移(5:11,12)。
7.书中提及“受苦”不下十六次,其中七次记述基督的受苦(1:11;2:21,23,24;3:18;4:1,13;5:1),藉此提醒读者:苦难是在所不免的事,信徒当效法主的榜样,忍受冤屈,专心仰望神。
8.书中另一主题是“盼望”:耶稣经过苦难后得着荣耀,同样,信徒虽处身苦难中,仍可有盼望,知道当主再来时可与基督同享永远荣耀(1:3,7,21;4:13;5:1,4,10)。由于这盼望不是源出信徒本身,本书又强调神的“真恩”(5:
12),以此形容基督徒信仰的特质(1:10,13;3:7,5:5,12)。
大纲:
一、问候(1:1—2)
二、信心的试炼(1:3—12)
三(圣洁的生活(1:13—25)
四、属灵的身份(2:1—10)
五、基督的受苦(2:11—25)
六、丈夫和妻子(3:1—7)
七、为义而受苦(3:8—22)
八、神的好管家(4:1—11)
九、为作基督徒受苦(4:12—19)
十、对长老的劝勉(5:1—11)
十一、结语(5:12—14)
彼得后书
作者:彼得(1:1)
在新约书信中,本书的外证最为贫乏。在宗教改革时期,更受宗教改革家所弃绝,现代批评学者的攻击更不在话下了。虽本书在外证方面不强,然也不能说全无引述与证明彼得是原来作者,尤在第一世纪末后及第二世纪初的外证颇强,此后的外证才贫弱下去。关于本书之外证为何在后世纪转弱的理由有三:1.本书篇幅颇短,故甚少给人引用(参路1:1;林前5:9等至出有多书卷受人遗忘);
2.在第一世纪中期后有大量冒彼得之名著成的书信出现;3.是时的假师傅盛行,必定把本书之价值削减。
内证方面,批评者在十一方面下手攻击本书非出自彼得之手笔:1.作者的语
句与叙述乃仿冒彼得,而实非他本人;2.与福音书相同之处不多;3.彼3:2,4(「使徒」与「先祖」)指后一点的时代;4.彼3:3,4(有关主的在来)指使徒时代后期的思想;5.1:18的词句乃后期神学词句;6.彼得的资料源自约瑟夫;
7.1:14来自约21:18-19;8.本书所定罪的假师傅乃指后期的情形;9.本书主要骨干从犹太书抄袭过来;10.3:15-16暗指第二世纪的时间;11.彼得前后书在神学与文学中之差别。
日期:主后66(殉道前)
地点:罗马(5:13)
动机与目的:
本书应是使徒彼得预见他即将为主殉道,因此针对教会即将面临的危机,也就是必有「假师傅」兴起,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2:1),特别是有关主再来的应许和将来审判的道理(3:3,7),将会受到异端的扰乱和毁谤;所以写此信提醒他们要坚守真道,并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1:12—15;3:18)。 主题:防备异端
特色:
1.本书是一卷「一般书信」或「普通
书信」;不是写给某特定教会或个人,而是写给所有基督徒的。
2.本书是一卷防备异端教训的书信;教会自从诞生初期,即已遭受异端的攻
3.本书是一卷强调知识之重要性的书信;本书按原文,「知道」和「知识」的同类词总共享了十六次之多。
4.本书是一卷印证圣经乃出自圣灵感动的书信;「经上」或「经书」一词的原文,含有神所吹气或感动之著作集的意思。
5.本书记录了论证圣经的默示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的一段(1:19—21)。
6.本书第3章是新约圣经有关基督再来的最强劲有力的篇章之一。
背景:
从1:1所暗示,读者可指任何时代的信徒,但3:1表示本书与前书的读者相同。可是「他们在何处」乃学者们争论之点。有说他们是在巴比伦或叙利亚等地的信徒,即彼得以前工作及其他使徒工作的范围;据1:1的描述,读者是更广泛的对象,指无论任何国籍的信徒。
本书着成的时机全在于作者自前书后接获消息,教会备受假师傅之搅扰,
陷于异端教义中。据学者的意见,此等假师傅可能属三类中的一类:1.他们把因信称义的道理歪曲;2.与保罗在哥林多所斥责的那类;3.一类诺斯底派;可是归纳起来,这三类假师傅原是一类,其特征包括「不道德」,「不尊敬主」,「不服权」这等人在主后60年时中期特别渗入教会。彼得认为抵挡异端的诱惑就是在真道
篇二:诚信的重要性
言必行 行必果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也观其行。”
中国圣人之孔子所说的:对一个人,除了要听一个人是怎么说的,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表现,再来确定这人可不可信。世界上,存在言而无信的人,然而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已是举足轻重,已经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言而无信的行为便成为一种抵触道德底线的一种行为。这也在告诫不守信用的人:尔若只在嘴上下功夫,而没用行动拿出成果来证明的话,迟早会被人发现,迟早会被社会、被一个群体淘汰。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平时,我们怎么对待他人,他人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对待是个相互的过程,如果我们以一种虚伪、只做表面功夫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话,那么对方也只会对我们虚伪、敷衍。因此,与人交要是诚信,则是在撒播诚信的种子,宣传诚信的美德,让你我他都能坦诚相待,自然和谐地相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朋友是我们踏在旅途上的伙伴,没有他们,我们可能会遇难而无助;朋友也是我们的指明灯,没有他们,或许我们会迷惑而无助;朋友同时也是我们的听众,没有他们,我们便少了倾诉的对象。
俗话说:“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俗话又说:“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诚信于人于己,百益而无一害;失信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折磨。因为做人诚信而活得踏实,而活得快乐,同时也给别人带来方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诚信,足以看出这个人的能力与
实力足以担当重任,是值得委以重任的人,就因为诚信的人,说到做到,并且为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而倾心倾力地去完成。一个人若不诚信,久而久之便众叛亲离,犹如周幽王戏玩烽火而失信于众诸侯,最终的结果就是孤独地死去,遗留一世臭名。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一直在强点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基本社会属性,或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其立足点都是诚信;要实现中国梦,诚信不可少。
然而,作为青年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诚信与失信这样的问题呢,那就是坚守诚信,以诚待人,或许我们不能做到推心置腹,但是要说到做到,因为这样才能保障我们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帮助与许可;我们既要诚信待人,也要要求他人诚信待我们,若发现他们失信,我们应该避免与他们的交往,这样有助于发扬诚信、打击不诚信等行为。
篇三: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德目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历代先贤对它的阐述和强调也不绝于世,他们主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左传?禧公二十五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贞观政要?诚信》),“君子不保,惟在于诚信”(《旧唐书?魏征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诚信”逐渐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先秦开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信念为诸子百家所认同。在他们看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国之大纲。”因此,中国古代的贤能圣哲都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后世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关键字】诚信;传统;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自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家学派从本体的角度对诚信做了阐述之后,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种道德精神,也是人的道德品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路径。真实无妄之谓诚,言而有实之谓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信不仅是一种言语或者承诺的真实,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尽己、即尽言、尽心和尽性。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鞭策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人。那么,“诚信”体系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学士所阐述、发展。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先哲共同信守的道德原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春秋末期,鉴于奴隶制礼坏乐崩,诸侯蜂
起,巧诈风行,所谓“春秋无义战”的局面,道家老子率先倡言“信德”。他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诚信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德,不是华美的词语;天下缺乏诚信,就由于当权者的不诚信。因而他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儒家创世人孔子更是
把诚信作为其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提出:“自古皆有死,明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不仅如此,它还是治国的基本出发点,“导千乘之国”,应该“敬事而信”。认为“主忠信”,“言而有信”是“成事”的前提。墨子说:“言而信者,行不果”。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先秦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学,更是把“诚”当作天道,把“思诚”当作人道,认为做到诚乃是人生之大乐。以荀子为代表的第三代儒学更进一步提出了“诚信生神”、“诚信如神”的命题。
自秦至汉,随着独尊儒术思想路线的确立,信道德被统治阶级钦定为“五常”之一,被认定为保证“仁、义、礼、智”得以推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地位直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而未动摇。这种情况说明,诚信之德,不仅内含着一种社会各时代、阶级、社会群体所共同需要和认可的价值,并且还有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谈知人之有七条标准,其中“诚信”就是人的道德标准之一,“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集?将苑?知人性》)。
隋唐时期,在诚信观念上,其理论性、系统性虽然不如先秦诸子百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但在统治者讲信守信、以信来经邦治国方面,在我国道德史上最为典型。可以说,唐代的信德观念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到了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使得“诚信”观念又一次被重视起来。理学奠基者周敦颐,以”诚”作为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认为“诚”乃“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通书?诚下》)。张载也十分注重“信”,他说:“诚善于心之谓信,
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正蒙?中正》)程颢、程颐兄弟对“信”也持肯定、赞美态度:“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诚则无物??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信者,言之实也。”又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诚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原,更有甚
底~一身都空了。”
王安石进一步阐发了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观点:“信者,性也。言近于信,则极天下之至顺。故言之信者不美。”“言之美,则不能近于性矣,故美言不信。”(王按时《老子注》,转引自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
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反思,感到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已不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信德规范也必须被赋予新的内容,比如商业上的“诚实无欺,人人信得过”,这样才能给予这一道德规范以新的活力。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传统的道德规范加以改造,赋予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内容,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整套道德
规范。关于“诚信”,他认为“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用的。依我看来,就诚信这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的多。”(《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他把诚信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加以肯定和颂扬。
二、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从一般语义上讲,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诚实不欺。“诚者,天理之实然,无人为之伪也。”信的本意为“人言”,“人言为信”,他强调的是不欺不诈,遵守诺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诚信”二字皆有诚实、守信、不欺的意思。“诚则信矣,信则诚矣”具体来说,诚信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一)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诚信被认为是人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不仅在古代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准绳。《礼记?大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荀子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宋代周敦颐更将诚看作“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也正如朱熹所说,在《大学》所列的“八条目”中,“诚意乃恶与善之关”,只有“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
贼”(《朱子语类》卷十五),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效。
(二)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根本
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有“失信不立”的说法。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做人处世的原则时把“言忠信”放在首位,他把“言必信,行必果”看作是“士”最起码的要求。西汉刘安说:“人先信而后求能。”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得到发挥,能有多大程度的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否被社会所接纳,而要想被社会接纳,则必须取信于社会,故朱熹说:“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通信证”,“言忠信,行笃敏,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州里,
行乎哉,”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做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就是“人所以立,信、知、勇也。”所以说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更是处世的必备品质。
(三)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也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日三省之一。强调在交朋友时,突出一个“信”字,这也确实抓住了交友关键之所在。因为朋友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没有等级尊卑的从属关系,没有强制的权利与义务的限制,只是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理想、才互相接近的,维系感情纽带只能以诚信作为其沟通的桥梁。以“信”交友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也应以信为本。“与国人交,止于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君臣有 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可见“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封建社会,维系君臣关系的纽带也是诚信,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
之为道大矣。”所以,君臣之间只有建 而作为朋友则必须以诚信为交的基础,使得自己再次繁杂的社交场上占据主动。
(四)诚信是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正如二程所说的:“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这是因为,只有出于诚,才能激起巨大的兴趣、激情,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才能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毅力。正如曾国藩所说的“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所以只有讲求诚信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得以成功。
三、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进一步发展的危机即社会信用的倒退和缺失,它成为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纵观历史,作为具有几千年悠久文化精髓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诚信传统。那么,诚信作为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传统德目有着深刻的现代
意义和价值。
(一)人无诚信则不立
人无诚信无以立足,行事则无以通达;人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作“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孟子则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缁及其身。”不讲实话,不收信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则断言:“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作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墨子也强调,人说话必须守信用,言行一致,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信而不行也”。刘昼把讲信用看作是人行动的基础和根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所以说,行而
无信,则无以立。
(二)家无诚信不和睦
范文五: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美国尼克松总统,写下这样一本书《不战而胜》,理论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他在书中,这样说::当 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美国在预谋,和平演变中国,结果我们中招了。他们没动一抢一炮,只用了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就把我们打败了,今天看来,美国已经成功了。
冷静想想,他们教会我们性解放,他们却在反对堕胎。他们让中国人,丧失了家庭责任,但是他们强调一夫一妻,伦理道德。堂堂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他只有一个外遇,都要遭到严厉的弹劾,这说明什么,他们让中国孩子,很快进入了电子时代,我们的父母措手不及,立刻变成文盲。独生子女们,不用辛苦赚钱,就能活的潇洒自由。他们穿名牌,吃饭店,睡酒店,除了朋友,谁都不需要。
电视剧《蜗居》让成千上万的中国女孩儿,误入歧途,小三,堂而皇之的被追捧。越来越多的孩子,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视父母为多余。杀父打母,屡见不鲜,成就了一批批肆无忌惮的啃老族。可是,美国孩子,十八岁就被赶出家门,自己养活自己。我们很多孩子,没有自理能力,样样都是低能儿。美国教会我们花未来的钱,贷款买车,买房,买梦想。无度的欲望,让我们透支金钱的同时,也透支了生命,很多人英年早逝。美国把我们的灯熄灭了,自己国家却灯火通明。
我们真的中计了,十年树木,十百年树人。我们让美国,整整毁了几代人,从此中国开始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了我们致命的灾难。美国历史很短,才两百多年,他们把公民,视为小人,只能拿法律约束,因此条条框框很多很多。我们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深厚,视百姓都是谦谦君子,所以才用道德来衡量。当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后,讲良心,论因果的中国人,道德底线模糊了。整个名族都陷入被动,处处混乱,却看不出来,哪里出了问题。当毒大米,大娃娃,苏丹红,河水污染时,我们还没有,相应的法规来制裁。我们一边诱惑无限,一边抱怨社会不公。官员贪污受贿,嫖娼养小。商人只顾赚钱,无视良心。医生变成强盗,乘火打劫。教授教师赚钱,麻利快捷。一些家长,就象没孩子的货色。一些孩子,就像没爹妈的主儿。遇到个别老人,摔倒讹诈事儿,全民都在考虑,到底扶不扶。这种因噎废食的傻瓜思维,已经让国民素质,到了道德最底线。让社会上,最弱势的一个群体,老人们寒心伤肺。让人都忘记了,谁家没老人,自己也会老的现实。宅男,宅女,自闭,抑郁,自杀的人层出不穷。看似有车有房有存款,是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却掉到了全球倒数第一。表面的繁荣,让人失去了方向,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当人心浮躁,贪得无厌时,终于我们感召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地震,水灾,火山爆发,泥石流,风灾,大地塌陷,火灾,禽流感,雾霾等等,我们饮苦食毒,吃,喝,用,住,空气,样样都让我们无路可逃,这不是报应吗,可悲的是,这样的灾难,我们都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如果再不把中国老祖宗请回来,我们真要唱《国歌》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麻木的中国人,你睁眼看看,美国祸害完我们,他们在干什么,美国在2004年,设立了孔子学院,现在已经达到了81所。同样邻国日本,他们在1986年,也成立了孔子学院。当日本遭灾,日本天皇,首先邀请,中国的高僧大德,用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帮他们化解灾难,祈祷平安。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盲目追韩国明星时,他们却成立了孔子学院。韩国官方说,孔子和老子,都是他们韩国人,他们在和我们争夺归属权。我们中国的针灸的国际
标准已经属于了韩国。中国的傻瓜们,还在如饥似渴的看韩剧,忙着整容给人家送钱。我们用脑子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比尔盖茨做慈善,就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向搜狐财经表示::我们都有一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规则:这就是孔子的话。比尔盖茨已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的炉火纯青。他明白了,中国老祖宗的,舍和得的关系。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的道理,所以他做慈善,乐此不疲。事实证明: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当比尔盖茨学了《弟子规》和《孝经》后,就道出了人间真谛: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他明白了,无论你是富翁还是乞丐,无论你是天子还是平民~我们每天盲目地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奔波,确实需要静下来反思一下前方的路啊。
我们的祖宗在呐喊:孩子醒来,孩子快快长大~
学而第一国学机,从小让孩子听论语,四书五经,学习国学,在心灵一片洁白的情况下接受更高层次的思想宣导,让孩子们赢在起点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