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全真模拟: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题本: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令人炫目的发展之后,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3亿国民的世界第一大人口国来讲,任何总量经过13亿分母一除,平均数都会变得很小。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以理性的心态看待GDP赶超日本的现实。 第一,GDP总量超过日本,人均GDP靠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第二,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标志着中国依然是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第三,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任务艰巨。
第四,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贸易比重小。
第五,从收入分配结构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两头大中间小的分配格局,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只是一种总量上的超越。我们的综合国力、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和谐,依然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转变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放弃过去那种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执政理念,从数字的增长转变为实力的增长,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的发展目标,中国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
范文二:第二大财政经济体是好是坏?
第二大财政经济体是好事吗
政府收入是多是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在中国人并非不勤 劳, 最怕的就是利益抽水机, 破坏经济结构, 增加权力自肥的畸形身体。 政府收入增加总体上没什么不好, 但关键是看, 这些增量收入到底是怎 么来的,干什么用去了。
与前期官员宣布中国超过日本,事实上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了, 最近, 我们的财政收入也是越收越多。 当欧美日诸国正在为财政赤字发 愁、债务危机忧心之际,我们的财政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前七个月的 收入抵得上 2007年一年,而全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体。
中国财政部 11日公布, 7月份,全国录得财政收入 7783亿元,同 比增长 16.2%。 1-7月累计,中国实现财政收入 51133亿元,这一规模 与 2007年全年水平基本相当。 2007年, 中国录得财政收入 51304亿元。 另据有关财税官员预计, 今年全年中国财政收入仍有望突破 8万亿元大 关。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
财政收入过多,意味着政府掌握的资源越多,私人掌握的资源就越 少。 而当前成功的经济模式证明, 通过市场基础性配置资源是基本的手
段,只有在宏观层面上,政府才能通过各种措施来调节经济, 防止市场 失灵。如果政府掌握太多的财力物力,势必对市场进行冲击。
再说,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政府索取过多,就意味着居民和企业 的可支配资源减少,对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都是非常不利。 当前我们要求调结构、促增长,但如果民间财力不足,不能藏富于民, 这些政策可能就成了无水之鱼了。
财政收入无非是通过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等形式获取的, 来源是劳动 与资本的利润所得。有研究表明,在多数国家,劳动收入占 GDP60%左 右,而中国只占到 42%多一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国家用于 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服务的开支要占财政支出一半以上,但中 国这方面的开支仅占财政开支的 28.8%。 中国政府的钱主要花在固定资 产投资和自身消耗上了。
在这其中,不少财政收入是补贴了国企,现在很多垄断部门本身就 是无效率, 还拿着高额奖金和利润, 以至于有朋友在谈及垄断部门的工 资的时候,感叹说,你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听。大量的财政收入, 以各种形式补贴着这些企业, 本来给市场化带来严重的阻力, 是官商阻 碍市场的最直接因素。银行存贷差这么大,再加上上市公司圈钱,这些 钱也都成为输送利益的渠道, 让垄断无效的国企们可以轻易获得各种各
样的好处和机会, 不仅仅浪费纳税人的钱, 还挤压了纳税人的各种市场 机会。
随着大规模的公务员扩张, 特别是以解决所谓的就业为目的的考饭 碗形成热风之后, 精简型的政府越来越臃肿, 全社会都看准了公务员的 福利与特权。君不见,限价房都成了公务员们的专利了吗?这样,有权 者越多,寄生者越多,需要的食物就越大,我们的政府服务成本也是越 来越高。
为了维护这么高的成本运作,各种各样的敲竹杠的事情就越来越 多。为何现在的各项管制制度明显是内耗,还不取消呢,就是这些制度 养活不少人,养肥了不少蛀虫。户籍制度、行政垄断和审批,限制了中 国人迁徙和创造财富的自由, 让官员变得腐败, 造成了一批既得利益集 团。利益集团使得法律、行政命令甚至司法判决都开始向少数人倾斜, 大多数人就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 财政收入过多, 不是什么好事, 政府自我增肥的倾向越明显,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度越高。
公权私用化是财政收入最大的危害,因为是公家的钱,官僚投资考 量的不仅仅是效率与成本,考虑的是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因此,即使 明明看到,某些投资和开销有着明显的漏洞和弊端,但是,往往就是改 不了。 何况, 财政收入只是一个地上明河呢?各种各样的暗流要比一条
条地上明河流淌的利益多得多。明朝的刘瑾、清朝的和珅,都是地下暗 河抽水机的好手,倒台之后的总收入比当朝的财政十年收入还要多。
我们的央行官员前期说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了,超越了日 本。在历史上,中国多次超过日本,最近的一次是 1949年建国后,中 国 GDP 还是日本的两倍左右, 但是, 没多久日本就不断超越一个个发达 国家,最终奠定了世界第二的地位,并把持了好多年。日本的成功,是 该我们认真反思的,我们不能直接追求多大,更重要的是追求有多好。 财政收入成为世界第二, 但中国的贫富分化也在拉大, 市场结构也在变 异,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当全球债务危机阴云不散的时候, 我们提出扩大内需和增加经济的 动力, 民企因为各种早已落后不能再落后的管理体制束缚, 劳动力因为 畸形的市场结构难以寻觅工作的时候,这些藩篱不除,运行成本过高, 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改变过多的财政收入,增加民间收入,才是 强国富民之本。
范文三: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写几句短评,主要是最近看到李总理访问德国的时候,媒体纷纷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四大经济体”为话题对会晤进行报道。
这里,把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来看待,应该说已经很不合适了。因为这是继续沿用传统的国别式划分,以主权国家的GDP规模为根据来划分经济体的规模。然而,随着欧洲联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早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共同体”。再把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等单独拉出来排队,至少已是不合时宜。当然,欧洲的联盟化一体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但倘若没有一体化的客观事实也就没有如何消化那一大堆希腊们的难题了。
所以说,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把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似乎是更加合适的。然而,欧洲里面也是有另类的,那就是至今不肯加入欧元区(估计接下来更不愿加入了)的英国。综合这些因素,特别是再考虑到金融货币体系对于全球化经济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以货币区为单位来划分经济体并计算GDP总量,应该是为全球各大经济体“排队”更恰当的方式。
按照这么一个新算法,欧元区与美元区哪个应该排在前面似乎是存疑的。然而以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来看,答案应该是没什么疑问的:美元乃是全世界的本位货币,而欧元基本上只是欧洲关起门来玩的区域性货币。因此作为美元区中心的美国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至少就目前而言是未被撼动的。 美国和欧洲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西方世界内部或者还会争一争,然而这第三大经济体的座位由中国来坐,应该是没什么好争的了。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超过日本,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所以说,更加公正客观的评判是: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修改算法,更加合适也更加恰当地改用货币区划分全球经济体之际。
范文四: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吗
From VOA Learning English, this is the Economics Report.
这里是美国之音慢速英语经济报道。
The economies of India and China could be larger than many people have thought.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比很多人所想得要大,
A new study from the World Bank now has some experts predicting that China will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by one measure this year.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中,专家预测根据一项指标中国将在今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经济体, The same study says that India's economy could pass Japan's as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该研究还称印度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To get their results, the researchers used a different way to measure the size of a nation's economy.
为得到这一结果,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来衡量一国经济的规模。
Usually economists measure by a country'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the value of all goods and services it produces.
通常经济学家用一个国家的GDP来衡量,也就是该国生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But some say, a different method, called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or PPP is a better measure.
但有人说购买力平价(PPP)是更好的衡量标准,
It examines differences in the cost of living among nations.
PPP衡量各国生活成本的差异。
The report 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这份报告来自联合国成立的国际对比项目,
The results are based on prices in 2011.
其结果是基于2011年的价格。
[01:25.73]Kamel Mellahi i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in Britain. 卡梅尔·梅拉伊是英国华威大学的教授,
He says PPP provides economists with a way to compare the costs of ordinary things that people ne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他说PPP给经济学家提供了不同国家人们购买一般物品价格的手段。
"You take a basket of goods that we all buy, including milk, butter, sugar, going to the movies, prices of haircu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我们以一篮子商品来研究,包括牛奶、黄油、糖,去电影院,在不同城市剪发的价格,
and they look at the cost of tha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Mellahi said.
研究研究在各个国家的价格。”
Experts then establish a base exchange rate and use it to compare economies. 专家们然后建立一种基础汇率,用它来比较各国经济。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measure uses market-based exchange rates to compare economies.
GDP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来衡量经济,
They are exchange rates paid by travelers and exporters.So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GDP and PPP is how exchange rates are computed.
是由旅行者和出口商提供的汇率。因此GDP和PPP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计算汇率。 Greg McBride is Chief Financial Analyst at Bankrate.com.
格雷格·麦克布赖德是Bankrate.com网站的首席财经分析师,
He says PPP avoids some problems, but it is more like an estimate than a measurement.
他说PPP能避免一些问题,但它更像是一种估计而不是衡量手段。
"There is a huge margin of error there that I think can really throw the validity of the whole thing into question," said McBride.
“PPP存在很大的误差,所以会引起对其有效性的质疑。”
World Bank information shows that China's GDP was about $8 trillion in 2012, that was half the size of the $16 trillion US economy.
世界银行的信息表明中国2012年的GDP大约8万亿美元,是美国16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一半。
However, Professor Mellahi says the GDP measurement underestimates developing economies.
然而梅拉伊教授说GDP衡量办法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People always said it underestimated the size of econom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some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 Mellahi said.
“人们通常说GDP低估了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规模。”
The economies of China and India continue to grow at rates higher than most developed economies.
中国和印度经济将继续以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
However, China and India rate far below other large economies when their economies are compared with their populations.
然而,在将经济与其人口做比较时,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速度就远低于其他大的经济体。 And that's the Economics Report from VOA Learning English. I'm Mario Ritter. 这就是美国之音慢速英语经济报道,我是马里奥·利特。
更多精彩英语: 商务英语学习资料
范文五:20大经济体比较
预计今年 gdp 将超 10万亿,拭目以待啊 下面还有张图是中日经济对比一并发给大家欣赏
用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多少个世界第一, 来描述中国今天的强盛程度, 也 许是相当贴切的。 因为无论对任何好的和有意义的事情, 取得第一的成绩都表明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时点上,你是最棒的。
2010年, 中国就超过了美国, 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目前, 在世界 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 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如果我们要把中国 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 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 单。
我们看看中国到底有多少个世界第一 ?
1. 生铁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 6。 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 59%;与 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 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 17。 9倍,翻了将近 9番。
2. 煤炭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 36。 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 产量的一半 ; 为 1978年 6。 1亿吨的 6。 6倍。
3. 粗钢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 17亿吨, 占全球 15。 5亿吨粗钢产量的 46。 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 2至第 20名的总和 ; 与 1978年的 3178万吨相比, 增长了 21。 6倍,翻了 10番半。
4. 造船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 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 的影响比上年下降 21。 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 41%。
5. 水泥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 21。 84亿吨,排名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 的 60%以上 ; 是 1978年 6524万吨的 33。 5倍。
6. 电解铝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 1988。 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
7. 化肥排名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 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 的 35%;是 1978年 869。 3万吨的 7。 9倍。
14. 贸易总额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3。 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 3。 82万 亿美元, 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 与 1978年的 167。 6亿美元相比, 增长了惊人的 230倍。
15. 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
截至 2009年,中国科研院所 3775个,中国科技人力资源 5100万人,位 居世界第一 ; 研发人员总量 196。 5万人年, 居世界第二位 ; 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 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 2630万人。
16. 互联网用户世界第一
中国宽带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互联网用户为 1。 72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为 7。 51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2。 1%。
就在人们还在为时速 500Km/h的国内高铁实验列车上线开跑而感到高兴 的时候,中国的工程师们已经在筹划速度更快的车型。
据官媒报道, 中国南车株洲基地建造的国内首条 8英寸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GBT)芯片生产线,日前通过专家鉴定,将于今年 6月全线投产。
这意味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掌握了高速列车最核心的技术, 中国高 铁将用上“中国芯”。
1950年,中国全国的粗钢产量只有 61万吨,人口约为 5.52亿人,人均产 钢仅 1.1公斤;而 印度 的粗钢产量为 146万吨,人口 3.69亿,人均产量将近 4公斤,是中国的 3.6倍。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到了 1955年,中国钢 产量达到 285万吨,人口 6.15亿,人均产钢增长到 4.64公斤。而这一年印度 的人均产钢只有 4.35公斤。虽然超过了印度,但朝鲜在 1955年的人口才 907万,却创造了 13.7万吨的粗钢产量,人均 15.1公斤,是中国的 3.2倍以上。同 年,南斯拉夫的约 1700万人口生产粗钢 80.5万吨,人均 47.3公斤,是中国的 10.2倍。
1956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长明显,达到 447万吨,人口 6.28亿,人均产钢 为 7.1公斤。 印度粗钢产量 176.6万吨, 人口 4.06亿, 人均产钢还是 4.35公斤, 只及中国的 60%。朝鲜的粗钢产量约为 19万吨,人口 936万,人均产钢 20.3公斤,是中国的 2.85倍。 中朝 两国的差距较上一年明显缩小。
**期间,中国掀起了炼钢狂潮,准备“超英赶美”,使得粗钢产量大幅 提升。 1960年,中国炼出了 1866万吨粗钢,人口 6.62亿,人均 28.2公斤; 印度粗钢产量 328.6万吨, 人口 4.35亿, 人均产量只有 7.56公斤, 还不到中国 的 27%。 中国进一步把印度甩在后面, 同时继续着追赶朝鲜的趋势。 朝鲜在 1960
年炼出粗钢 64.1万吨, 人口 1056万, 人均粗钢产量 60.7公斤, 是中国的 2.15倍。南斯拉夫粗钢产量 144.2万吨,人口 1850万,人均产钢 77.9万吨,是中 国的 2.8倍(5年前是 10倍)。
但这种迎头赶上的势头很快就随着**的失败而终止。 1961年,中国粗 钢产量一下子回落到 870万吨,人口也下降到 6.59亿,人均产量只剩 13.2公 斤。同年,印度的粗钢产量 408.4万吨,人口 4.44亿人,人均产钢约 9.2公斤, 是中国的将近 70%。朝鲜的 1085万人炼出粗钢 77.6万吨,人均产量 71.5公 斤,是中国的 5.4倍,恢复了绝对优势。
1962年情况更糟,中国居然只产出 667万吨粗钢,人口 6.73亿,人均产 钢量不到 10公斤;而朝鲜则生产了 105万吨粗钢,人口 1114万人,人均产量 94.3公斤,是中国的 9.5倍。印度的人均粗钢产量为 11.3公斤,反超了中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中国钢铁工业缓慢康复。 1965年粗钢产量达 1223万吨, 人口 7.25亿, 人均产量 16.9公斤。 印度粗钢产量 641.2万吨, 人口 4.87亿,人均产钢 13.2万吨,重新落后于中国。朝鲜人均产钢量 101公斤,是中国 的 6倍。
1966年,**动乱肇始,暂时还没有给工业生产带来太大困扰。这一年中 国粗钢产量 1532万吨,人口 7.45亿,人均产钢 20.6公斤。朝鲜产粗钢约为 130万吨,人口 1256万,人均产量 103.5公斤,是中国的 5倍左右。印度在
1966年粗钢产量 660.6万吨,人口 4.99亿,人均产钢 13.2公斤,只及中国的 64%。
然而,旋即中国的钢铁工业又在 1967年全线动摇。在这天下大乱的一年, 中国粗钢产量下滑至 1029万吨,人口 7.64亿,人均产钢降到不足 13.5公斤; 朝鲜人均粗钢产量 111.7公斤,达到中国的 8.3倍。印度产量 644万吨,人口 5.11亿,人均产钢 12.6公斤,逼近中国的 94%。可以看出,中国的钢铁工业在 1967年经历了可怕的倒退。
1968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全国只生产了 904万吨粗钢,人均约为 11.5公 斤。 印度产粗钢 649.5万吨, 人口 5.23亿, 人均产量 12.4公斤, 再度反超中国。 朝鲜粗钢产量 175万吨,人口 1342万,人均粗钢产量达 130.4公斤,是中国 的 11.3倍。
由此可见, **的最初几年, 社会动乱对钢铁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阻 碍,程度绝不亚于三年困难时期。
1969年以后**中的错误不断暴露出来,社会上对**路线的反抗逐渐形 成规模,大范围的武斗基本上停止。 1970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长到 1779万吨, 人口 8.30亿,人均产钢 21.4公斤;印度产钢量 628.6万吨,人口 5.48亿,人 均产量 11.5公斤。 中印在钢铁工业上的对比又回到常态。 朝鲜产粗钢 220万吨, 人口 1439万, 人均产量 152.9公斤, 是中国的 7.1倍; 南斯拉夫粗钢产量 222.8万吨,人口 1984万,人均产钢量 112.3公斤,已经落后于发展神速的北朝鲜, 但仍是中国的 5.2倍。
**集团覆亡,**主持经济工作之后,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好转。 1972年, 中国粗钢产量达 2338万吨, 超过了**时期, 人均也达 26.8公斤。 同年印度人均产钢 12.1公斤, 只占中国的 45%(到 1973年只及中国的 44.3%) 。 朝鲜人均产钢 163.0公斤,是中国的 6倍。
1974年,江青等人展开“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篡权阴谋,全国局势再 次紧张。在工业上,首先反映为粗钢产量明显下滑到 2112万吨,人口 9.09亿, 人均粗钢产量降至 23.2公斤。朝鲜全年产出粗钢 320万吨,人口 1614万,人 均产钢量 198.3公斤, 是中国的 8.5倍。 印度全年产出粗钢 674万吨, 人口 6.00亿,人均产量 11.2公斤,占到中国的 48%以上。
**三番五次被打倒,四人帮声嘶力竭地煽动,领导人相继撒手人寰, 1976年的中国还沉溺于混乱之中。 这一年, 中国粗钢产量 2046万吨, 比 1974年还要少, 人口 9.37亿, 人均粗钢产量继续落至 21.8公斤; 而朝鲜人均生产粗 钢约为 178.7公斤,是中国的 8.2倍;印度人均生产粗钢 14.8公斤,升至中国 的 68%。
**结束之后,工业生产艰难地恢复生机。 1978年,中国生产了 3178万 吨粗钢,人口 9.63亿,人均为 33.0公斤。同年,朝鲜粗钢产量 508万吨,人 口 1738万, 人均产钢 292.3公斤, 是中国的 8.9倍。 印度产出粗钢 994.8万吨, 人口 6.57亿,人均粗钢产量为 15.1公斤,是中国的 46%。
1980年, 中国粗钢产量达到 3712万吨, 人口 9.87亿, 人均生产粗钢 37.6公斤。朝鲜粗钢产量约 580万吨,人口 1799万,人均产量约 322.4公斤,仍 是中国的 8.5倍。印度粗钢产量 951.4万吨,人口 6.87亿,人均为 13.8公斤, 只及中国的 37%。
直到 1989年, 中国的粗钢产量突破 6000万吨 (6159万吨) , 人口 11.27亿,人均产量 54.6公斤,早已把印度的 17.1公斤甩在身后。但是,朝鲜这一年 产粗钢 693万吨,人口 2102万,人均粗钢产量 329.7公斤,是中国的 6倍以 上。
二十年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时过境迁。 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 57218.2万吨,居世界首位,是日本、俄罗斯、美国、印度四国产量之和的 2.2倍。当年 中国人口 13.35亿,人均粗钢产量达 4286.8公斤,是印度人均产量的 80倍, 朝鲜的 410倍。
[人均发电量 ]
1950年,中国总共发电量只有 46亿度,人均发电量 8.33度。而印度发电 量为 51亿度,人均发电 13.84度,是中国的 1.7倍;东德(民主德国)发电量 为 194.7亿度,人口 1839万,人均发电达 1058.7度,是中国的 127倍。
到了 1955年,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发电量翻了好几番, 达到 122.77亿度,人均发电 19.97度;同年印度发电量 109亿度,人均发电 27.37度,是
中国的 1.4倍;朝鲜发电量 31.4亿度,人均 346.2度,是中国的 17.3倍;东德 发电 287亿度,人口 1783万,人均发电量 1609.4度,是中国的 80.6倍。可 以看出, 当时基础落后而又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电力系统不仅无法与西方发达国 家相比,跟亚欧社会主义兄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根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1956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计划经济在 特定时期的优势充分显现。 1956年, 中国发电量 165.93亿度, 人均发电 26.41度;迅速发展中的朝鲜发电量超过 50亿度(51.2亿度),人均发电 547度, 是中国的 20倍。印度人均发电 29.54度,是中国的 1.1倍。东德的 1760万人 (东德的人口基本一直处于负增长) 在 1956年发电 311.8亿度, 人均 1771.59度,是中国的 67倍。
截至 1958年**前夕,中国全年发电量已经达到 275.31亿度,人均发 电 41.72度。印度发电 154亿度,人均发电 36.41度,被中国超过。此时东德 人口仍在持续下降,只剩 1731万人,发电总量却升高到 348.7亿度,人均发电 2014.44度,是中国的 48.3倍。中国与东德的差距貌似缩小了一些。
又过了两年, 1960年,中国发电量飙升至 594.24亿度,人均发电 89.75度。印度发电 201亿度,人均发电只有 46.22度,大约是中国的一半。朝鲜人 均发电量 865.4度,是中国的 9.6倍;东德发电量 403.1亿度,人口 1719万, 人均发电量 2345.0度,是中国的 26倍(5年前是 80倍)。
1962年,经历三年困难的中国电力产业遭受重创,发电量锐减到 457.95亿度,人均发电量也降到 68度。而印度的发电量则提高到 262亿度,人均发电 57.64度,逼近中国的 85%(1963年甚至达到中国的 92%,几乎要反超)。朝 鲜在 1962年发电 114.45亿度,人均发电量 1027.38度,是中国的 15倍,完 全恢复了绝对优势。而东德这一年的人口 1714万,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原 因在于 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全年东德发电 450.6亿度,人均 2628.94度, 是中国的 38.6倍。
1964年的情况依旧没有太大的好转, 中国发电 559.76亿度, 未能回到 1960年水平,人均发电 79.40度。朝鲜发电 123.93亿度,人均发电 1050.25度,是 中国的 13.2倍;东德人均发电 3001.76度,是中国的 37.8倍。印度的人均发 电量占到中国的 87.6%。
1966年**开始,电力产业暂时还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呈现走出 阴影的迹象。全年发电 825.22亿度,人均发电量 110.7度,远 **跃进期间。同 期印度发电 405亿度,人均发电 81.18度,是中国的 73.3%。东德人均发电 3331.58度,是中国的 30倍。
但大动乱的 1967年再次将复兴的希望毁于一旦。 这一年中国发电猛然下滑 至 773.75亿度,人均只剩 101.32度。朝鲜发电 135亿度,人均发电 1040.06度,是中国的 10.3倍。东德人均发电 3492.7度,是中国的 34.5倍。印度迎头 赶上,全年发电 453亿度,人均发电量 88.7度,又占了中国的 87.5%,眼看肯 定是甩不掉了。
1968年中国电力产业持续受损,发电总量只有 715.87亿度,人均发电降 到 91.15度;印度发电量 516亿度,人均发电 98.7度,竟然超过了中国(也是 自 1957年后唯一一次超过)。朝鲜发电量 140亿度,人均 1043.2度,是中国 的 11.4倍。东德人口 1709万,发电量 632.3亿度,人均发电 3699.82度,是 中国的 40.6倍。中国的发电与世界先进水平又拉开了差距。
就与印度的比较而言,中国电力系统在**初期的惨状甚于三年困难时期。
全面内乱的风潮暂休之后,生产力有了一个难得的恢复机遇。 1969年全国 发电量 940.26亿度, 人均发电 116.56度。 印度发电 565亿度, 人均发电 105.6亿度, 重新落在中国后面。 东德发电 654.6亿度, 人口 1708万, 人均发电 3832.55度,是中国的 33倍。
到了 1973年,国民经济基本向好,但早已没了追赶别国的气势。全年发电 量 1524.5亿度, 人均发电量 174.87度。 朝鲜的 1576万人在 1973年发电 200亿度,人均发电 1270度,是中国的 6.8倍;东德人口 1695万,发电量 769.1亿度人均发电 4537.46度,是中国的 24.3倍。而印度的人均发电仅 124.2度, 是中国的 66.4%。
1976年, **的最后一年, 中国发电 2031.3亿度, 人均发电量 216.75度。 同年朝鲜人均发电约 1668度, 是中国的 7.7倍; 东德的 1677万人口发电 891.5亿度,人均发电 5316度,是中国的 24.5倍。印度发电 956亿度,人均 152.32度, 是中国的 70.3%。 看来 1976年中国的电力产业表现还是比较平庸, 不景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