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圆曲线坐标桩号高程计算
圆曲线坐标桩号高程计算(DQXYSZBZHGCJS)
{J}:J:{R}:R
T*=R*TAN(J/2)?
L=?*J*R/180?
E=R*(1/(COS(J/2))-1) ?
Q=2*T-L ?
LBL1:{A}:A:{B}:B:{R}:R:{S}:S:{C}:C:{K}:K:{O}:O:{Z}:Z:{M}:M:{I}:I
X=A+2*R*SIN(90*S/(?*R))*COS(C+K*90*S/(?*R)) ?
Y=B+2*R*SIN(90*S/(?*R))*SIN(C+K*90*S/(?*R)) ?
D=O+S*Z? 说明:K=1为右转角, H=S*Z/I+M? K=-1为左转角, GOTO1 I用分母值,
Z及高程临时编辑。
算例:
=50.6,=30.5,=3.5,
输出:
切线长
曲线长方位纵向
点桩号
曲线内长高程
坐标
半径桩号增减判别值为
转角
范文二:深层搅拌桩水泥掺量怎么计算
深层搅拌桩水泥掺量怎么计算
已知水灰比为0.5
我后台浆桶里面放进0.5m3的水,要给多少水泥灰才算是标准的水灰比啊,因为监理公司要测这个的!
而且,施工公司要求我做的是水泥 65KG/米这样的打桩,我看了我做一条6M的桩的水泥浆(配置好的浆)用量大概在0.6L左右,今天那个监理告诉我,他计算的结果是我目前浆桶里的水量应该掺进16包*50KG的水泥,我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给那么多水泥,我那浆桶不可能搅拌得动的,求高人解答
1、你提的是深层水泥搅拌桩,也就是普通的水泥搅拌桩。你已经在浆桶里加了0.5立方水(也就500Kg),目前后台水泥浆液制作的水泥桶没有那么大,水是可以装的,如果要再放1吨(1000Kg)水泥就放不下了,应该分桶搅拌。单根制作水泥浆液为最佳。(呵呵,SMW工法桩(三轴水泥搅拌桩 )的拌灰桶一次可以放那么多水,还可以更多。那是电脑控制的。)
2、根据你的第二个条件,计算出水泥用量:65×6=390Kg;水灰比为0.5,则水用量为195Kg。也就差不多8包水泥。一次拌灰完成一根桩,清清爽爽。
3、6M桩长,585Kg的水泥浆液体积约320L。(比重称取值1.83)
水泥用量=体积×掺入量×土重
补充一下
体积公式就不用说了:一般来讲要扣除搭接重叠部分
掺入量:为湿土质量的百分比
(这数据一般由设计院“经验”提供。如果设计院不提供可以参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12%~20%。再不行就进行工艺试桩,养护28天后做取样检测试验了(建议不同的掺量各做2组)。
土 重:也就是湿土质量,在地质报告中查询
搅拌桩的混凝土净用量等于搅拌桩的体积,单根桩体积V=桩截面积*成孔深度=3.14*(0.8/2)*(0.8/2)*24.5=12.31立方米,在查看定额,将12.34*(1+混凝土消耗率)就可以算出单根搅拌桩混凝土的用量了。在根据实际水泥在混凝土所配的比,就可以得出水泥的消耗量了。希望能够帮到你。
双轴搅拌桩Φ700@500桩长6米,水泥掺入量14%,求水泥用量
土的容重:1.8~1.9 *0.14 =252kg/m3~266kg/m3
水泥土搅拌法处理软土的固化剂宜选用强度等级为32.5级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掺量除块状加固时宜为被加固土质量的7%~12%外,其余宜为12%~20%。湿法的水泥浆水灰比可选用0.45~0.55。
水泥用量=桩长*桩的设计截面积*土的密度*掺量系数(一般取15%)
泥浆比重= 1+水灰比 / 1÷水泥比重+水灰比
泥浆比重= 1+[1/(水灰比×3+1)]×2
注:计算结果单位为 吨/立方
常用水泥灰的水泥浆比重
水灰比 泥浆比重
0.45 1.851
0.50 1.800
0.55 1.755
0.60 1.714
0.70 1.645
0.80 1.588
1.00 1.500
1.20 1.435
1.50 1.364
范文三:灌注桩结构计算书1号桩
灌注桩结构计算书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__ 设 计 者_____________校 对 者_____________
一、示意图:
二、基本资料:
1.依据规范及参考书目: 《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以下简称《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2008),以下简称《砼规》 2.计算参数: 桩类型:挖(钻)孔摩擦桩,设计直径d = 1.000 m 桩排数n = 2,列数m = 1 桩排间距L 1 = 4.00 m 冲刷线以下桩长L = 5.78 m,冲刷线以上桩长Lo = 4.22 m 3.地基土参数: 桩底嵌固在基岩中,桩底端地基土的地基系数Co = 8000000.0 kN/m4 桩顶约束情况为:固接
土层的物理参数表如下:
h :土层厚度,m ; m :地基土的比例系数,kN/m4;
4.计算荷载: 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安全系数K = 1.35 桩顶部竖直荷载P = 313.68 kN 桩顶部水平荷载H = 0.00 kN 桩顶部弯矩M = 0.00 kN·m 冲刷线以上分布荷载值q 1 = 0.00 kN 冲刷线以上分布荷载值q 2 = 0.00 kN 5.材料信息: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纵向受力钢筋种类: HRB335 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as = 0.030 m
三、内力计算:
1.桩的变形系数计算: 桩基中桩的变形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α = [m × b 1 / (E × I )]1/5 (规范式P .0.2-1) E × I = 0.8 × Ec × I (规范式P .0.2-2) 式中Ec -- 桩的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 I -- 桩的毛面积惯性矩; m -- 非岩石地基水平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当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 h m =2(d +1)深度内有两层土时,应按规范式(P .0.2-3)进行换算。 b 1 -- 桩的计算宽度,b 1 ≤ 2d ,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d ≥ 1.0时, b 1 = k ×k f ×(d +1) (规范式P .0.1-1) 当d < 1.0时,="" b="" 1="" =="" k="" ×k="" f="" ×(1.5d="" +0.5)="" (规范式p="" .0.1-2)="" k="" f="" --="" 桩形状换算系数,对圆形截面取k="" f="" =="" 0.9="" k="" --="" 平行于水平力作用方向的桩间相互影响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单排桩或l="" 1="" ≥="" 0.6h="" 1的多排桩,="" k="" =="" 1.0="" (规范式p="" .0.1-3)="" 对l="" 1="">< 0.6h1的多排桩,="" k="" =="" b="" 2+(1-b="" 2)/0.6×l="" 1/h1="" (规范式p.0.1-4)="" 上式中l="" 1="" --="" 平行于水平力作用方向的桩间净距;="" h="" 1="" --="" 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桩的计算埋入深度,="" 可取h="" 1="" =="" 3(d="" +1),但="" 不得大于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桩入土深度h="" ;="" b="" 2="" --="" 与平行于水平力作用方向的一排桩的桩数n="" 有关的系数,当n="" =1时,="" b="" 2=1.0;n="" =2时,b="" 2=0.6;n="" =3时,b="" 2=0.5;n="" ≥4时,b="" 2=0.45;="" l="" 1="" =="" l="" 1-d="" =="" 4.00-1.00="" =="" 3.00="" m="" h="" 1="" =="" 3×(d="" +1)="" =="" 3×(1.00+1)="" =="" 6.00="" m="" 由于h="" 1=""> L = 5.78 m,取h 1 = 5.78 m
11 k = 0.60+(1-0.60)/0.6×3.00/5.78 = 0.95 m b 1 = 0.95×0.9×(1.00+1) = 1.70 m I = π×D 4/64 = 3.14×1.004/64 = 0.0491 m4 h m = 4.00m 内存在两层土,经修正后的地基土变形系数m = 148859 kN/m4 α = [148859×1.70/(0.8×3.00×107×0.0491)]1/5 = 0.735 2.冲刷线处桩柱作用单位力时该处的变位计算: 桩的内力及位移按规范表P .0.7中下列公式计算: δHH o =1/(α3EI )×(B 2D 1-B 1D 2)/(A 2B 1-A 1B 2) δMH o =1/(α2EI )×(A 2D 1-A 1D 2)/(A 2B 1-A 1B 2) δMM o =1/(αEI )×(A 2C 1-A 1C 2)/(A 2B 1-A 1B 2) δHH =Lo 3/(3EI )+δMM o Lo 2+2δMH o Lo +δHH o δMH =Lo 2/(2EI )+δMM o Lo +δMH o δMM =Lo/(EI )+δMM o
ρPP =1/[(Lo +ξh ) / (EA )+1 / (CoAo )] ρHH =δMM /(δHH δMM -δMH 2) ρMH =δMH /(δHH δMM -δMH 2) ρMM =δHH /(δHH δMM -δMH 2) γcc = n × ρPP γaa = n × ρHH γaβ = -n × ρMH
γββ = n × ρMM +ρPP ∑K i χi 2 c = P / γcc
α2 = [γββ(H -∑Q q )-γaβ(M -∑M q )]/(γaa γββ-γaβ2) β = [γaa (M -∑M q )-γaβ(H -∑H q )]/(γaa γββ-γaβ2) N i = (c +βχi )ρPP Q i = α2ρHH -βρMH +Q q M i = βρMM -α2ρMH +M q
Ho = Q i +Q q +(q 1+q 2)×Lo/2
Mo = M i +M q +(Q i +Q q )×Lo +(2q 1+q 2)×Lo 2/6 Q q 、M q 由以下四式联立解得: M Lo = M q +Q q Lo +[q1/2!+(q 2-q 1)/3!]×Lo 2 Q Lo = Q q +[q1+(q 2-q 1)/2!]×Lo [Mq Lo 2/2!+Q q Lo 3/3!+q 1Lo 4/4!+(q 2-q 1)Lo 4/5!]/EI=M Lo δMH o +Q Lo δHH o [Mq Lo +Q q Lo 2/2!+q 1Lo 3/3!+(q 2-q 1)Lo 3/4!]/EI=-(M Lo δMM o +Q Lo δMH o ) 以上各式中n -- 桩总根数 M i 、H i 、N i -- 分别为单根桩桩顶截面的弯矩、水平力、轴力 Mo 、Ho -- 分别为单根桩地面或局部冲刷线处截面的弯矩、水平力 δHH o -- 在地面或局部冲刷线处作用单位水平力时该处桩柱的水平位移 δMH o -- 在地面或局部冲刷线处作用单位水平力时该处桩柱的转角 δMM o -- 在地面或局部冲刷线处作用单位弯矩时该处桩柱的转角 δHH -- 在桩顶作用单位水平力时该处桩柱的水平位移 δMH -- 在桩顶作用单位水平力时该处桩柱的转角 δMM -- 在桩顶作用单位弯矩时该处桩柱的转角
ρPP -- 沿桩轴线单位位移时,桩顶产生的轴向力 ρHH -- 垂直桩轴线方向单位位移时,桩顶产生的水平力 ρMH -- 垂直桩轴线方向单位位移时,桩顶产生的弯矩 ρMM -- 桩顶单位转角时,桩顶产生的弯矩 γcc -- 承台产生竖向单位位移时,桩顶竖向反力之和 γaa -- 承台产生水平向单位位移时,桩顶水平反力之和 γaβ -- 承台绕原点O 产生单位转角时,桩顶水平反力之和 γββ -- 承台绕原点O 产生单位转角时,桩顶反弯矩之和 c 、α2、β -- 分别为承台的竖直位移、水平位移和转角 M Lo 、H Lo -- 直接承受土压力的桩在地面或局部冲刷线处截面的弯矩和剪力 M q 、H q -- 直接承受土压力的桩上端作用于承台的弯矩和剪力 地面或局部冲刷线处的位移及转角计算公式为: χo = Ho δHH o + Mo δMH o φo = -(Ho δMH o + Mo δMM o ) 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各截面弯矩和剪力计算公式为: Mz = α2EI[χoA3+φoB 3/α+MoC 3/(α2EI )+HoD 3/(α3EI )] Qz = α3EI[χoA4+φoB 4/α+MoC 4/(α2EI )+HoD 4/(α3EI )] 当αh = 0.735×5.78 = 4.25 m时,查规范表P .0.8得: A 1=-5.85333;B 1=-5.94097;C 1=-0.92677;D 1=4.54780; A 2=-6.53316;B 2=-12.15810;C 2=-10.60840;D 2=-3.76647; A 3=-1.61428;B 3=-11.73066;C 3=-17.91860;D 3=-15.07550; A 4=9.24368;B 4=-0.35762;C 4=-15.61050;D 4=-23.14040; 桩端底面土地产生的抗力影响系数k h = Co / (α ×0.8× Ec ) × Io / I k h = 8000000/(0.735×0.8×3.00×107)×1.0 = 0.453 由于桩底置于岩石类土且αh ≥3.5,取k h = 0.0 将查表所得参数代入相应计算公式得: δHH o = 0.0512×10-4 m/kN δMH o = 0.0251×10-4 1/kN δMM o = 0.0200×10-4 1/kN·m δHH =4.223/(3×0.8×3.00×107×0.0491)+0.0200×10-4×4.222+2×0.0251×10-4×4+0.0512×10-4 = 0.8318×10-4 m/kN δMH =4.222/(2×0.8×3.00×107×0.0491)+0.0200×10-4×4.22+0.0251×10-4 = 0.1851×10-4 1/kN δMM =4.22/(0.8×3.00×107×0.0491)+0.0200×10-4 = 0.0558×10-4 1/kN·m ρPP =1/[(4.22+0.50)/(0.8×5.78×107×3.000)+1/(1×8000000.000)] = 2472877.6 kN/m ρHH =0.0558×10-4/[0.8318×10-4×0.0558×10-4-(0.1851×10-4)2] = 45826.3 kN/m ρMH =0.1851×10-4/[0.8318×10-4×0.0558×10-4-(0.1851×10-4)2] = 151943.4 kN·m ρMM =0.8318×10-4/[0.8318×10-4×0.0558×10-4-(0.1851×10-4)2] = 682960.7 kN·m
γcc = 2×2472877.6 = 4945755.3 kN/m γaa = 2×45826.3 = 91652.6 kN/m γaβ = -2×151943.4 = -303886.9 kN γββ = 2×682960.7+2472877.6×8.00 = 21148942.5 kN·m 经联立解得:Q q = 0.00 kN;M q = 0.00 kN·m Q Lo = 0.00 kN;M Lo = 0.00 kN·m c = 313.68 / 4945755.3 = 0.0001 m α2=[21148942.5×(0.00-2×0.00)-(-303886.9)×(0.00-2×0.00)]/[91652.6×21148942.5-(-303886.9)2] = 0.0000 m β=[91652.6×(0.00-2×0.00)-(-303886.9)×(0.00-2×0.00)]/[91652.6×21148942.5-(-303886.9)2] = 0.0000 rad N i = (0.0001+0.0000×4.0)×2472877.6 = 156.84 kN Q i = 0.0000×45826.3-0.0000×151943.4+0.00 = 0.00 kN M i = 0.0000×682960.7-0.0000×151943.4+0.00 = 0.00 kN Mo = 0.00 kN·m ; Ho = 0.00 kN χo = 0.00×0.0000×10-4+0.00×0.0000×10-4 = 0.0000 m φo = -(0.00×0.0000×10-4+0.00×0.0000×10-4) =-0.000×10-4 rad 3.地面或冲刷线以下桩各截面弯矩计算: 根据各截面α×z 的值,查规范表P .0.8得各参数后弯矩计算结果如下:
由上表计算结果可知,桩的最大弯矩值为M zmax =0.00kN ·m ,发生在地面以下z =0.000m 处 当h m =2(d +1)=4.00m 深度内有两层土时,桩身实际弯矩应按下式修正:
max zmax 式中ξ -- 最大弯矩修正系数 按规范式9.0.3-2算得:ξ = -1.#IO M max = -1.#IO×0.00 = -1.#JkN·m 4.地面或冲刷线以下桩各截面剪力计算: 根据各截面α×z 的值,查规范表P .0.8得各参数后剪力计算结果如下:
由上表计算结果可知,桩的最大弯矩值为Q max =0.00kN ·m ,发生在地面以下z =0.000m 处 桩轴向压力为柱顶压力N i 与桩自重之和: N =156.84+1.05×25×0.785×5.78=276.00 kN
四、配筋计算:
桩为圆形截面柱,按周围均匀布筋的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桩柱承受荷载为: M = -1.#J kN·m ;N = 276.00 kN;Q = 0.00 kN;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表5.8.4-1算得桩计算长度Lc : Lc = 0.5×(4.22+4/0.735) = 4.83 m 1.正截面计算公式: KN ≤αf c A (1-sin2πα/2πα)+(α-αt )f y A s (砼规式6.3.7-1) KNηeo ≤2/3fc Arsin 3πα/π+f y A s r s (sin πα+sin παt )/π (砼规式6.3.7-2) αt =1.25-2α (砼规式6.3.7-3) 式中K -- 强度安全系数,取K = 1.35 A -- 圆形截面面积 A s -- 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r s -- 纵向钢筋合力点所在圆圈的半径 η -- 偏心距增大系数,按第6.3.9条确定 α -- 对应于受压区面积的圆心角(rad )与2π的比值 αt -- 受拉钢筋面积与全部纵筋的比值,当α>0.625时,取αt =0.0 2.正截面配筋计算结果: r = 500 mm; r s = 470 mm; A = 785398 mm2 轴向力偏心距e o = M/N×1000 = -1.#J/276.00×1000 = -1.$ mm f y = 300.00 N/mm2; f c = 14.30 N/mm2 将这些参数带入上述三式,进行迭代计算后算得: α = -1.#IO; A s = 0.0 mm2 由于A s /A = 0/785398 = 0.00% < ρmin="" =="" 0.40%="" 取a="" s="" =="" ρmin="" ×as="" =="" 0.40%×785398="" =="" 3142="" mm2="" 钢筋实配面积as="" =="" 3421mm="" 2="" (9d22)="" 3.斜截面抗剪计算:="" 桩按b="" =1.76r="" =880mm="" ,ho="" =1.6r="" =800mm="" 的矩形截面偏压构件进行抗剪计算="" kv="" ≤v="" c="" +v="" sv="" +v="" sb="" +0.07n="" (砼规式6.5.9)="" 式中n="" --="" 与剪力v="" 相应的轴力设计值,当n="">0.3fc A 时,取N =0.3f c A 箍筋计算面积A sv /Sv =0.000mm ,实配A sv /Sv =0.503mm(d8@200)
范文四:单圆曲线要素及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单圆曲线要素及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T=Rtg(A/2) ◢
L=∏/180AR◢
E=R(1/cos(A/2)-1) ◢
D=2T-L◢
Z”ZY”=J”TD”-T◢
Y”YZ”=-Z+L◢
Q“QZ”=Y-L/2◢
J”JD”=Q+D/2
T-切线长
L-曲线长
E-外距
D-切曲差
R-半径
A-转角
ZY-直圆
YZ-圆直
QZ-曲中
JD-交点
竖曲线要素计算:
W=ABS(O-P);
T=(RW)÷2:
E=T^2/(2R);
Z”ZY”=J”JD”-T◢
Y”YZ”=J”JD”+T
O-第一竖曲线纵坡
R-竖曲线半径
P-第二竖曲线纵坡
JD-变坡桩号
圆曲线带有缘和曲线的曲线要素及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B=L”LS”/(2R)×180/∏:
P=L^2(24R)”:
Q=L/2-L^3/(24OR^2):
T”TH”=(R+P)T9(A/2)+Q◢
C”TH”=R(A-2B)×∏/180+2L◢
S=C-2L◢
E”EH”=(R+P)X(1/COS(A/2))-R◢
D”DH”=2T-C◢
F”ZH”J”JD”-T◢
G”HY”=F+L
H”YH”=G+S◢
I”HZ”=H+”L◢
Q”QZ”=T-C/2◢ J”JD”=Q+D/2 B-切线角
LS-缓和曲线长度 R-半径 TH-切线长 LH-曲线总长 S-圆曲线长度 EH-外距 DH-切曲差 ZH-直缓点 HY-缓圆点 YH-圆缓点 HZ-圆直点 QZ-曲中 JD-交点
范文五:东圳第1号桥墩桩柱计算书
东圳第1号桥墩桩柱计算书 (2015年6月26日11点28分计算)
注:1、工程文件名: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A6-10计算书\柯朱大桥桩基.qlt 。 2、桥梁通单机版7.78版本计算。
原始数据表(单位:kN-m制)
稳定时的杆件计算长度系数
注:1、加载方式为自动加载。重要性系数为1.1。
2、横向布载时车道、车辆均采用1到4列分别加载计算。
车道荷载数据
注:集中荷载Pk 已经乘以1.2系数,使得竖直力效应最大。双孔加载按左孔或右孔的较大跨径作为计算跨径。
梁(板) 数、梁(板) 横向距离
每片上部梁(板) 恒载反力
基桩地质材料
注:冲刷线以下桩基重量始终扣除桩重的一半,与水位面和桩端持力层透水性无关。
注:单位:地基土比例系数:kN/m4,摩阻力标准值qik 或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qrk :kPa 。影响系数C1=0.6。
墩身数据
注:1、盖梁容重25kN/m3,墩身容重25,系梁容重25,桩基容重25。水容重10。
活载支反力表(表2)
注:1、“人群/每米”指横向1米宽度的支反力,不是总宽度对应的支反力。总宽度为0米。 2、“总轴重”指一联加载长度内(双孔或左孔或右孔加载) 的轮轴总重。计算水平制动力使用。 3、“左、右支反力”未计入汽车冲击力的作用。
4、双孔加载车道均布荷载、集中荷载的跨径采用“单孔左或右跨不利作为计算跨径”。
5、双孔、左孔、右孔分别加载车道均布荷载为10.5、10.5、10.5kN/m,集中荷载为288、288、288kN 。 6、双孔支反力合计:人群荷载0kN/m,1辆车辆荷载490.35kN ,1列车道荷载708kN 。
7、左孔(或右孔) 单孔加载时同1辆车的前后轮轴可作用在另一孔内,保证单孔支反力最大,另一孔即便有轮轴支反力仍未计。见示意图。 ①单孔内加载不进入另一孔 +------++------+
↓↓↓↓ -->轮轴不进入另一孔
---+ +--------------------------------+ +--------------------------------+ +---
| | 单孔内加载 | | 另一孔 | |
---+ +--------------------------------+ +--------------------------------+ +---
↑↑ R 计算↑↑R 另孔=0 ↑↑
+-----+ +-----+ +-----+ | | | | 计算墩 | |
②可进入另一孔但只计单孔不计另一孔 +------++------++------+ ↓↓↓↓↓↓ -->轮轴进入另一孔
---+ +--------------------------------+ +--------------------------------+ +---
| | 单孔内加载 | | 另一孔 | | ---+ +--------------------------------+ +--------------------------------+ +--- ↑↑ R 计算↑↑R 另孔存在但视为0参与计算↑↑
+-----+ +-----+ +-----+ | | | | 计算墩 | |
注:1、左右孔的支座支撑线到墩盖梁中心线的桥轴方向距离分别是0米、0米。 弯矩的力臂按桥轴向距离投影到垂直于墩台轴线的方向计算。
2、“竖直力”向下为正,桥墩“水平力”指向小桩号为正,“弯矩”指向小桩号为正。 3、“双孔加载”、“左孔加载”、“右孔加载”制动力由用户直接输入得到。
4、“竖直力”、“弯矩”未计入汽车冲击力的作用。“弯矩”由竖直力产生(未计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 5、“最小制动”指制动力标准值不得小于的规定值,见2004年桥涵通用规范4.3.6。 6、制动力作用的“加载长”计入一联的长度计算加载重。
柱分配系数表(表4)
注:1、表中活载横向作用视上部与盖梁为整体形成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柱的横向分配系数得到柱顶竖直力。 2、单独盖梁计算时,活载横向作用先传递给上部梁板,再传递给盖梁计算得到柱顶竖直力。 3、车道或车辆荷载加载两列及以上时横向分配系数值已经计入车列数和横向折减系数。 4、人群向左偏仅左人行道布载,向右偏仅右人行道布载,对称表示2侧人行道布载。
横向折减系数表(表4_1)
一座桥墩摩阻力表(表5_1)
注:1、左支座摩阻系数为0.05,右支座摩阻系数0.05。 2、1列支反力未计入冲击力的作用。
3、上部恒载摩阻力:3260*0.05+3260*0.05=326kN。
4、人群双孔加载时:左反力为0kN ,右反力为0kN ,合计支反力为0kN 。
5、1列车道荷载双孔加载时:左反力为210kN ,右反力为498kN ,合计支反力为708kN 。 6、车辆荷载双孔加载时:左反力为355.25kN ,右反力为135.1kN ,合计支反力为490.35kN 。 7、设计者选择摩阻力只计恒载,不计入汽车、人群荷载。
注:1、摩阻力由“车道荷载+人群+上部恒载”乘以“摩阻系数”计算得到。
2、摩阻力用户选用“判断组合”,因此表中“水平力”取“温度力+制动力”与“摩阻力”小的值计算得到。 3、表中“1柱制动”按照整个桥墩制动力平分给每根柱后再提高20%得到。 4、表中“1柱H ”指单根柱受到的桥轴线方向水平力(配筋等计算使用) 。 5、表中仅列出投影水平力,结构计算时水平力采用桥轴方向的水平力。
6、表中“投影H ”指斜交时垂直于墩台的水平力,由桥轴线方向水平力乘以COS(φ) 得到。
注:1、水平力引起的弯矩未计入本表。
2、每根柱由横向分配系数计算得到最大、最小竖直力,并计入浮力(N1max对应低水位,N1min 对应设计水位) 。 3、活载支反力引起的顺桥向每根柱(桩) 弯矩由总弯矩平均分配给每根柱(桩) 计算得到。
4、柱顶、桩顶反力已计入冲击力。其余未计冲击力,冲击力见表7_1。最大桩顶反力10952.4kN 。
每个墩柱冲击力表(表7_1)
注:1、承载力、桩长计算等计入冲击力,裂缝宽度用户输入不计冲击力影响。 2、双孔加载、左孔加载、右孔加载时的冲击系数分别是0.2、0.2、0.2。
柱顶截面内力合计表(表8)
注:1、合计表中数据用于裂缝计算,内力值为代数和。
2、柱顶反力值计算是将梁板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3、“桩柱计算”与“盖梁计算”因计算方法不同,得到的柱顶反力有所差别。后者活载 计算是将车辆荷载经横向分配传递给梁板,再由梁板传递给盖梁,盖梁视作双悬臂多 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4、支座水平力(表5) 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顶截面的距离) 为1.95m 。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柱顶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8_1)
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 、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柱顶反力值计算是将梁板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3、支座水平力(表5) 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顶截面的距离) 为1.95m 。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柱顶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8_2)
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 、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2,水浮力1,人群1.4,汽车1.4,制动力等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 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 ,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 5、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水浮力1,人群1.4,汽车1.4,制动力等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 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 ,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 5、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柱顶截面配筋表(
表10)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 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 计算钢筋根数。 2、裂缝宽度限值0.2mm 。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 ,合计钢筋应力60.3MPa 。
3、柱径4.8m ,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5mm ,保护层5.5cm 。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 ,间距20cm 。混凝土强度等级C40,C1值1,柱输入钢筋根数46根。 5、表中抗弯钢筋面积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0,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组合中的某一组数据。
6、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7、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44、1。 8、稳定系数φ=1。
9、短期N=1939,长期N=2156,C2=1.556,恒载与活载N 反号,C2取1.5。短期M=2267,长期M=2217,C2=1.489。采用C2值1.5。
10、设计者应将“柱顶截面”输入的钢筋46根增加到185根以上。
11、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 ,最少钢筋不应少于185根。 12、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3、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1.6m 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1.6*2=3.2m。
柱底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4)
注:1、支座水平力(表5) 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底截面的距离) 为4.85m 。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柱底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14_1)
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 、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柱顶反力值计算是将梁板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3、支座水平力(表5) 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底截面的距离) 为4.85m 。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柱底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14_2)
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 、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柱底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5_1)--采用对结构受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2,水浮力1,人群1.4,汽车1.4,制动力等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 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 ,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 5、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柱底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5_2)--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水浮力1,人群1.4,汽车1.4,制动力等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 等。 4、当制动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人) ,该值取代汽车荷载效应,不计组合系数ψc 。 5、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 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 计算钢筋根数。 2、裂缝宽度限值0.2mm 。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 ,合计钢筋应力25.3MPa 。
3、柱径4.8m ,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5mm ,保护层5.5cm 。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 ,间距20cm 。混凝土强度等级C40,C1值1,柱输入钢筋根数46根。 5、表中抗弯钢筋面积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0,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组合中的某一组数据。
6、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7、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5、1。 8、稳定系数φ=1。
9、短期N=2267,长期N=2484,C2=1.548,恒载与活载N 反号,C2取1.5。短期M=2459,长期M=2408,C2=1.49。采用C2值1.5。
10、设计者应将“柱底截面”输入的钢筋46根增加到185根以上。
11、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 ,最少钢筋不应少于185根。 12、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3、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4.5m 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4.5*2=9m。
桩基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7)-冲刷截面
注:1、支座水平力(表5) 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桩冲刷截面的距离) 为4.85m 。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桩基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17_1)-冲刷截面
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 、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柱顶反力值计算是将梁板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3、支座水平力(表5) 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桩冲刷截面的距离) 为4.85m 。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 、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桩基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8_1)--采用对结构受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冲刷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2,水浮力1,人群1.4,汽车1.4,制动力等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 等。
桩基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8_2)--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冲刷截
面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2、分项系数:混凝土或土重1,水浮力1,人群1.4,汽车1.4,制动力等1.4。
3、人群荷载效应组合系数始终ψc=0.8;其它可变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0.8,用于制动力(摩阻力) 等。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 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 计算钢筋根数。 抗弯-组合:按照对结构不利和有利所对应的永久作用效应分项系数分别计算钢筋面积,
计算表明,强度配筋时采用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非1) ,其配筋结果更不利。 2、裂缝宽度限值0.2mm 。短长期钢筋应力110.9MPa ,合计钢筋应力191.2MPa 。
3、桩径2.8m ,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5mm ,保护层8.5cm 。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 ,间距20cm 。混凝土强度等级C35,C1值1,桩输入钢筋根数46根。 5、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45、1。 6、抗弯配筋计算中间数据ξ=0.2183、A=0.3682、B=0.2919、C=-1.3025、D=1.5741、稳定系数φ=1。
7、短期N=8070,长期N=8231,C2=1.51,恒载与活载N 反号,C2取1.5。短期M=10214,长期M=9525,C2=1.466。采用C2值1.5。
8、设计者应将“桩冲刷截面”输入的钢筋46根增加到63根以上。
9、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 ,最少钢筋不应少于63根。 10、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1、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4.5m 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4.5*2=9m。
注:1、Σαi×hi =7.988大于2.5,按弹性桩计算。
2、1根桩的计算宽度B=3.42m,1根桩的惯性矩Ih=3.0172m4。
3、桩混凝土压弯弹性模量Eh=25200000(31500000×0.8)kN/m2,土比例系数单位kN/m4。
4、桩端竖向地基系数C0=300000kN/m3,由《地基础规范》JTG D63-2007附录P 表P .0.2-2插值计算,其中frk=0.087MPa。Kh=0.0536。
土中最大弯矩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23_1_1)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表(表17_1)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双孔加载,车道荷载为4车道双孔加载。
土中最大弯矩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23_1_2)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作用长期效应组合表(表17_2)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双孔加载,车道荷载为4车道双孔加载。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7)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双孔加载,车道荷载为4车道双孔加载。 3、计算桩的变形系数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8倍。桩基混凝土等级C35。
4、桩计算宽3.42m 。每层土变形系数α=0.168、0.214、0.246、0.295、0.325,土厚=4.7、3.6、7.1、10.9、4.5m 。
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冲刷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18) 。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双孔加载,车道荷载为4车道双孔加载。
桩土中截面内力合计表(表20)
注:1、合计表中数据用于裂缝计算,内力值为代数和。
桩土中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21_1)--采用对结构受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桩土中截面作用效应组合表(表21_2)--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
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 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
注:1、抗弯-组合:由作用效应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 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 计算钢筋根数。 抗弯-组合:按照对结构不利和有利所对应的永久作用效应分项系数分别计算钢筋面积,
计算表明,强度配筋时采用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不利时的混凝土分项系数1.2(非1) ,其配筋结果更不利。 2、裂缝宽度限值0.2mm 。短长期钢筋应力113.5MPa ,合计钢筋应力191.9MPa 。
3、桩径2.8m ,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5mm ,保护层8.5cm 。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 ,间距20cm 。混凝土强度等级C35,C1值1,桩输入钢筋根数46根。 5、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44、1。 6、抗弯配筋计算中间数据ξ=0.2258、A=0.3864、B=0.3037、C=-1.2631、D=1.5968、稳定系数φ=1。
7、短期N=8384,长期N=8557,C2=1.51,恒载与活载N 反号,C2取1.5。短期M=10356,长期M=9672,C2=1.467。采用C2值1.5。
8、设计者应将“桩土中截面”输入的钢筋46根增加到63根以上。
9、主筋最小配筋率为0.5%(编号JTG D62-2004钢筋混凝土规范9.1.12条) ,最少钢筋不应少于63根。 10、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1、设计者应将“桩截面”输入的钢筋46根增加到63根以上。 12、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计算方法如下: L0=A*(ALS+B)=0.7*(4.5+17.74)=15.57m。
式中:A=1;如果H>=B或打入桩沉桩A=0.7。这里A=0.7,B=17.74为桩长(不含冲刷和嵌岩深)H=30.8与4/ALF取小值。 4/ALF=17.744,ALS=4.5为柱顶与冲刷线(无冲刷以地面线代替) 距离。
基桩嵌岩或支承于岩面输入的数据(单位kN-m)
注:1、桩基重量计算:
冲刷线或地面线以上由桩端土层透水性和水位面判断要否计入浮力后计算。冲刷线以下桩重计算按: (1)、桩扣除重采用“与透水和水位无关,始终扣除桩重一半”,则冲刷线以下按一半桩重(12.5kN/m3)计算。 (2)、桩扣除重采用“桩端透水时,水淹没部分按输入值扣除”,由桩端土层透水性和水位面计算。 a 、当桩端持力层不透水(数值0) ,不计浮力,按桩基容重(25kN/m3)计算。
b 、当桩端持力层透水(数值1) ,被水淹没的桩基将计入浮力,这时,桩基重量计算采用的容重:25-12.5=12.5kN/m3。
顺桥向桩长复核表(表24)--嵌岩或支承桩
注:1、表中冲刷截面轴力其布载方式为“恒人2道双孔加载”
2、表中“嵌岩深度”为竖向力验算得到,嵌岩深度若为负数指不需要嵌入岩石。
3、当输入的桩长小于4/α,用户应按85《地基与基础》规范第4.3.5条岩面处弯矩计算嵌岩深度。 4、因为是嵌岩桩,计算时每层均按不透水考虑(尽管输入透水) 。桩基重量按输入的桩长计算。 5、桩端土层为不透水,冲刷线以上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
6、冲刷线(或地面线) 以下始终扣除桩重的一半计算桩重,与水位面和桩端持力层透水性无关。 7、表中“复核桩长”取其桩端土层透水性、承载力计算,并满足不小于初拟桩长。
复核桩长中间计算结果摩阻力、桩基总重、桩基扣除重量数据表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4式
[Ra]=c1*Ap*frk+u*Σ c2*h*frk+0.5*ξs*u*Σ l*qik=320.72+13166.17+0.5*1*63052.51=45013.15kN。 式中:c1*Ap*frk=0.6*6.158*86.81=320.72kN。侧阻力系数ξs 由桩端frk=86.81kPa计算得到,ξs=1。 2、P=单桩轴力+桩基重量-桩基扣除=40430.7+9164.9-4582.45=45013.15kN≤[Ra]。
注:1、桩端土层为不透水,冲刷线以上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
2、冲刷线(或地面线) 以下始终扣除桩重的一半计算桩重,与水位面和桩端持力层透水性无关。
3、表中“最小桩长”取其桩端土层透水性、承载力计算,采用桩长不得小于最小桩长。若加大桩长改变桩端,应重新计算。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4式
[Ra]=c1*Ap*frk+u*Σ c2*h*frk+0.5*ξs*u*Σ l*qik=320.72+13166.17+0.5*1*63052.51=45013.15kN。 式中:c1*Ap*frk=0.6*6.158*86.81=320.72kN。侧阻力系数ξs 由桩端frk=86.81kPa计算得到,ξs=1。 2、P=单桩轴力+桩基重量-桩基扣除=40430.7+9164.9-4582.45=45013.15kN≤[Ra]。
墩顶位移计算表(表25)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附录P 表P.0.2.1规定:地面或冲刷处位移最大不超过6mm 。 2、土中位移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8倍。冲刷线以上位移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85倍。 3、表中桩冲深:指系梁底以下的冲刷深度。
4、表中转角^4:指转角位移(弧度) ,其中“^4”表示转角值应乘以10的-4次方。 5、表中“弯矩”未计入冲击力影响。
6、表中水平力和弯矩作用在支座顶面处。其值见“每个柱作用力表(表7) ”。
注:1、单位:高度m ,惯矩m4,弹模Mpa ,弯矩kNm ,水平力kN ,土压力kN/m,顶位移cm ,顶转角*10E-4。 2、分段顶弯矩、水平力指恒载和4列车道荷载共同作用下(含土压力和制动力温度力等) 的内力。
注;1、段顶力H 、段顶矩M 指分段顶作用的1根柱墩(台) 顶水平力kN 、墩(台) 顶水平力引起的弯矩kNm 。
2、水平位移X 指分段自身水平位移(cm),X =H×L^3/3/(Eh×Ih) +M×L^2/2/(Eh×Ih) +(11×Q1+4×Q2)×L^4/(120×Eh×Ih) 。 3、转角位移F 指分段自身转角位移(弧度) ,F =H×L^2/2/(Eh×Ih) +M×L/(Eh×Ih) +(3×Q1+Q2)×L^3/(24×Eh×Ih) 。 4、累计位移即分段顶累计水平位移=分段底累计水平位移+分段底累计转角位移×分段高度L +分段自身水平位移X 。
5、累计转角即分段顶累计转角位移=分段底累计转角位移+分段自身转角位移F 。 6、表中柱的惯性矩指1根柱的惯性矩。
横桥向盖梁底内力表(表31)
注:1、顺桥向为双孔布载。已经计入车道横向折减系数影响值。
2、表中未计入冲击力,1列车道双孔加载顺桥向冲击力竖直力141.6,冲击力弯矩147.16。 3、表中未计入冲击力,1辆车辆双孔加载顺桥向冲击力竖直力98.07,冲击力弯矩101.92。
横桥向盖梁底内力合计表(表32)
注:1、多排桩计算时,中间数据ρPP=1398428,ρHH=552486,ρHM=4328927,ρMM=41543036。 2、冲刷线(冲刷段桩长为0) 以下φ/4扩散到桩端处底面积(嵌岩桩为桩底面积)A0=6.158m2。
横桥向柱顶截面内力合计表(表34)
注:1、横桥向柱顶截面内力计算视盖梁为承台进行桩基的内力分配计算。
注:1、表中冲刷截面轴力其布载方式为“3列车道荷载向左偏”
2、表中“嵌岩深度”为竖向力验算得到,嵌岩深度若为负数指不需要嵌入岩石。
3、当输入的桩长小于4/α,用户应按85《地基与基础》规范第4.3.5条岩面处弯矩计算嵌岩深度。 4、因为是嵌岩桩,计算时每层均按不透水考虑(尽管输入透水) 。桩基重量按输入的桩长计算。 5、桩端土层为不透水,冲刷线以上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
6、冲刷线(或地面线) 以下始终扣除桩重的一半计算桩重,与水位面和桩端持力层透水性无关。
7、表中“复核桩长”取初拟桩长的桩端土层透水性、承载力计算,其桩端不改变。若调整初拟桩长改变了桩端,应重新计算。
复核桩长中间计算结果摩阻力、桩基总重、桩基扣除重量数据表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4式
[Ra]=c1*Ap*frk+u*Σ c2*h*frk+0.5*ξs*u*Σ l*qik=320.72+0+0.5*1*25135.88=12888.67kN。 式中:c1*Ap*frk=0.6*6.158*86.81=320.72kN。侧阻力系数ξs 由桩端frk=86.81kPa计算得到,ξs=1。 2、P=单桩轴力+桩基重量-桩基扣除=5061.19+4741.29-2370.65=7431.83kN≤[Ra]。
最小桩长计算表
注:1、桩端土层为不透水,冲刷线以上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
2、冲刷线(或地面线) 以下始终扣除桩重的一半计算桩重,与水位面和桩端持力层透水性无关。
3、表中“最小桩长”取其桩端土层透水性、承载力计算,采用桩长不得小于最小桩长。若加大桩长改变桩端,应重新计算。
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编号JTG D63-2007第5.3.4式
[Ra]=c1*Ap*frk+u*Σ c2*h*frk+0.5*ξs*u*Σ l*qik=320.72+0+0.5*1*25135.88=12888.67kN。 式中:c1*Ap*frk=0.6*6.158*86.81=320.72kN。侧阻力系数ξs 由桩端frk=86.81kPa计算得到,ξs=1。 2、P=单桩轴力+桩基重量-桩基扣除=5061.19+4741.29-2370.65=7431.83kN≤[Ra]。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圆曲线坐标桩号高程计算